音像制品(共8篇)
住所:
法定代表人:
电话:
乙方: 音像制品发行有限公司
住所:
法定代表人:
电话:
甲乙双方在诚实信用、合作双赢的基础上,经友好协商,就音像制品经销事宜达成以下合作协议:
第一条甲方是国家批准的具有音像批发资质的经营单位,证照齐全。甲方《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音像制品批发经营许可证》复印件为本合同附件,在本合同签订时向乙方提供。
第二条 乙方是国家批准的具有全国音像批发资质的经营单位,证照齐全。乙方《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音像制品批发经营许可证》为本合同附件,在本合同签订之时向甲方提供。
第三条 质量标准
乙方保证向甲方销售的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否则,甲方有权要求乙方予以调换。甲方要求调换的通知经乙方确认后,乙方十日内将合格产品交付甲方指定地点。如有质量问题的音像制品数量超过本合同订购的该品种总数百分之五十,甲方有权向乙方退货。
第四条 包装标准
乙方音像制品封面及整件包装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规定,并符合运输部门的要求。如因包装造成货物损坏,乙方应当予以调换。甲方要求调换的通知确乙方确认后,十日内将合格产品交付甲方指定地点。
第五条 销售价格与折扣
1、在本合同有效期内,乙方销售给甲方的音像制品的供货价格应当为乙方全国市场同一品种最低价格,但乙方特别促销的商品价格除外;
2、未经乙方书面同意,甲方不得以低于乙方规定的最低销售价格销售乙方音像制品;
3、乙方同意根据甲方的销售金额给予甲方优惠、折扣或奖励,具体优惠、奖励措施为:……
第六条 货物交付
甲方经销乙方音像制品的名称、品种、数量,以甲方向乙方发出的《购货订单》为依据,《购货订单》是本合约的一部分。乙方收到甲方《购货订单》并复函确认后,日内(不含法定休息日、节假日)通过(1、铁路;
2、公路;
3、水运;
4、空运)运输方式将货物发往甲方住所或甲方指定地点,货物发抵目的地前发生丢失、灭失、损坏的风险由乙方承担,货物发抵目的地后发生丢失、灭失、损坏的风险由甲方承担。
第七条 运输费及运输保险费。
因履行合同所需运输费用、运输保险费由 方承担。
第八条 货物验收
甲方收到货物后,应当于收货当天对音像制品的名称、品种、数量、质量和有无损坏情况进行验收,否则视为甲方对音像制品的名称、品种、数量、质量没有异议。
第九条 货款结算
甲乙双方约定每月月底对帐一次,甲方将销售清单及销售金额报给乙方确认,经乙方确认后,甲方应在三日内将货款汇入乙方帐户。
第十条 甲方因产品滞销要求退货,应当经过乙方同意,同一品种退货数量原则上不得超过该品种订货量的百分之十。甲方退货所发生的运输及相关费用由甲方承担。
乙方在甲方购货订单上已注明该品种音像制品不得退货的,甲方不得退货。
第十一条 关于市场和促销
1、甲方有义务根据乙方的要求,在乙方指定的区域和期限内就指定产品开展促销活动,促销费用由乙方负责。
2、甲方在经营过程中不得损害乙方商誉,甲方发现第三人损害乙方商誉行为时,有义务立即通知乙方并协助乙方采取相应措施。
3、甲方在经销和促销活动中,有义务合理使用乙方商标和商号。
第十二条 合同解除。在本合同有效期内出现以下情况时本合同解除:
1、因不可抗力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时;
2、任何一方丧失音像制品经营资质时;
3、双方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解除;
4、一方严重违约,另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5、本协议期限届满时。
第十三条 保密。双方在本合同有效期内及终止后,均具有保守对方商业秘密的义务。
第十四条 违约责任
1、甲方销售与乙方相同品种的盗版音像制品系严重违约行为,乙方发现甲方有上述违约行为,可以单方解除合同,并有权要求甲方承担相当于与盗版音像制品相同品种订货量同等金额的违约责任。
2、甲方不按时对帐、隐瞒销售数据,或者拖欠货款的,乙方可以单方解除合同,并有权要求甲方支付相当于拖欠货款金额百分之二十的违约金。
3、因乙方音像制品侵犯他人著作权,致使甲方遭受经济损失的,甲方有权要求乙方全额承担。
第十五条 争议解决方式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六条 本合同有效期为一年,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日止。如双方继续合作,须在合同期满一个月前通知对方,另行签订销售合同。
第十七条 本合同未约定或约定不详的,双方可以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合同附件、购货订单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补充协议与购货订单与本合同发生冲突时,以补充协议、购货订单为准。
第十八条 合同双方均不得给对方员工及其亲属提供任何形式的回扣、酬金、物品或者其他有形或者无形的利益,小额广告礼品除外。
第十九条本合同自双方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合同附件:
1、乙方《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2、乙方《音像制品批发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3、甲方《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4、甲方《音像制品批发经营许可证》
甲方:销售单位(盖章)
代表人(签字):
银行帐户:
乙方:发行公司(盖章)
代表人(签字):
银行帐户:
案例一: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 (2010) 沙法民初字第2951号民事判决。在该案中, 原告网尚公司诉称, 其登陆被告千竹网吧网站, 发现被告未经原告许可, 擅自向不特定公众提供涉案电视剧的有偿播放服务, 侵犯了原告对该剧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起诉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侵权, 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被告千竹网吧辩称:海外的电视剧要在大陆网络上播放, 必须进过行政审批, 涉案电视剧没有经过行政审批, 不能在大陆地区网络上传播, 原告不能因此获利。法院最终评判认为, 根据《伯尔尼公约》, 涉案电视剧应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判决被告千竹休闲网吧停止侵权、赔偿原告网尚公司经济损失。
案例二: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 (2010) 甘民三终字第025号民事判决。在该案中, 原告网尚公司认为被告三乐网吧未经其许可, 擅自向在该网吧上网的不特定公众提供涉案电视剧的在线有偿播放服务, 遂以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为由向兰州中院提起诉讼, 请求判令三乐网吧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并赔偿其经济损失。兰州中院一审认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但当事人没有证据证明其已取得了涉案电视剧的进口许可和公映许可, 其行为违反了国务院《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的规定, 并最终判决驳回网尚公司诉请。网尚公司不服该判决, 上诉至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 甘肃高院维持原判。
两起案件的共同点在于, 当事人通过与版权人订立合同, 取得了在我国大陆境内对涉案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而这些作品却并未依照我国相关行政法规取得发行许可, 在被授权人未对该涉案作品进行网络传播的情况下, 被告人未经许可在通过信息网络对涉案作品进行传播, 并获得收益。不同之处在于, 两个法院通过不同的推理方式, 选择适用不同的法律, 最终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甘肃高院三判决认为, 涉案作品未依照根据国务院《音像制品管理条例》、《音像制品进出口管理办法》以及《广电总局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的规定, 缺的行政许可, 表现为:一、该影视作品的引入未经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内容审查, 当然也未得到批准;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未经批准的影视进口作品利用信息网络进行传播;三、该涉案作品因未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电视剧发行许可证》, 也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播。进而, 在没有讨论该网络传播权的合法性的情况下, 得出任何人就涉案作品在我国大陆境内都不得进行网络传播的结论, 否定了尚网公司对涉案影视作品在大陆境内的网络传播权行使的合法性, 并进一步否定了其因此而获利的合法性, 并最终驳回了其相关诉请。
而重庆沙坪坝法院的判决的内在逻辑是:引用了《伯尔尼公约》第五条有关国民待遇的规定, 直接裁定该作品应当直接依照我国《著作权法》进行保护, 并进而判决支持了尚网公司的诉请。
要分析比较这两起案件的内在逻辑, 对争议问题给出一个答案, 我们需要逐一分析下列问题:一、未取得进口许可的作品依照我国法律是否具备合法的可版权性;二、未经许可的进口作品即便其权利来源合法, 可否在我国大陆境内公开发行、放映;三、如果该权利存在, 在其受到侵害时应如何救济。
首先, 对于第一个问题, 《伯尔尼公约》第二条规定:“文学艺术作品”一词包括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内的一切作品, 不论其表现方式或形式如何。作为公约的缔约国, 应当认为凡符合公约规定的作品均应享有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权利。但是, 尽管“知识是无国界的”, 但作品体现的未必都是知识, 而可能是思想、观念, 人类社会的各个国家, 因为历史、种族和宗教的原因, 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所信奉的宗教信仰是不同的, 同一作品未必能够为所有群体共同接受, 这也就产生了公共秩序保留的问题, 如我国《著作权法》第四条规定: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 不受本法保护。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 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 不得损害公共利益。该规定所保护的法益是特定时期内特定社会的公共利益, 这种利益即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所以, 尽管我国没有实行事前审查, 但无论是否已发表作品, 无论著作权人是我国国民亦或缔约国或非缔约国国民, 只要该作品违背了我国社会的公序良俗, 其实质权利将被我国法律所否认, 这样的规定并没有违背公约所确定的国民待遇, 相反, 这是为《伯尔尼公约》所特别承认的。但同时, 国际公约的直接适用却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根据《民法通则》规定, 国际公约在我国司法审判中是可以作为判决依据, 直接适用的, 但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司法习惯上看, 对未经转让为内国法的国际公约的直接适用还是相当审慎的, 如果处理不当, 所导致的不仅是法律的冲突, 还可能涉及相关的国家责任。
那么, 在不适用国际公约的情况下, 对于该作品在我国国内是否具备可版权性只有通过内国法来确定。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 对于此类作品的版权性的审查实际上存在“双航线”的规定。一方面, 上述国务院行政法规对于该类作品的审查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并通过立法规定了违反行政法规所应当承担的相应的行政责任;另一方面, 《著作权法》第四条实际上赋予了人民法院在司法过程中对作品的实质内容进行审查并确认其著作权的权利。如果从《立法法》的角度上来看, 《著作权法》是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 而《音像制品管理条例》是国务院的行政法规, 作为上位法的《著作权法》应当优先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来适用, 而且, 在法律位阶不同的情况下, 不存在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考量, 所以, 不考虑行政法规关于进口音像制品的审查, 而直接依据《著作权法》来审查其内容, 并确认其著作权利在法律上是没有障碍的。但从客观实际考虑, 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 音像制品审核管理的行政机关对于音像制品的内容 (包括政治内容、作品分级) 等的审查确实比法院的审查更加系统和专业。如果说法官对法律负责, 那么, 在涉案作品内容明晰的情况下, 该作品是否具备可版权性则需要法官套用法律来分析, 在这种情况下, 应当说, 《著作权法》原则性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 法官对于音像制品内容认定所掌握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这是现行制度下, 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当然, 无论从鼓励和促进知识传播还是尊重国际条约, 诚信履行国际义务的角度来讲, 笔者都同意对于未经行政审批的进口音像制品在其无相反证据证明其不符合《著作权法》第四条的规定的情况下, 都应当承认其著作权利, 但这种著作权的行使是否是完全的、在欠缺行政审批的情况下其权利行使是否应当受到限制?这就是我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如果该作品的可版权性得到了内国法的确认, 那么其权利人则应当享有对著作权的相关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这其中, 毋庸赘言, 其精神性权利是应当得到完全保护的, 对其发表权、署名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侵害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与其他作品等同, 而不应因其未获得相关的行政审批而差别对待, 行为这些权利的存在和行使并不以通过特定的行政审批为前提。但对于附着于著作权的若干经济型权利而言, 其权利的行使不但应当具备著作权本身合法性的实质要件, 而且应当具备其行使其权利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的形式要件, 可以说, 就起经济性权利的行使而言, 实质要件是其权利能力, 而形式要件是其行为能力, 具备权利能力, 并不必然决定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即便一个音像作品的著作权得到法律的承认, 其公开发行仍然应当满足相关的行政管理规定, 即, 对于进口音像制品而言, 取得相应的审批和放映许可, 未经审批公开发行进口音像制品, 已经构成了行政违法行为, 依照国务院《音像制品管理条例》, 应被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及相应的罚款。但违反行政法规并不必然导致民事行为无效, 对于发行方与发行的受众而言, 二者之间关于音像制品发行所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已经成立且生效, 行政主管机关对于发行行为的否认不能产生否定该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后果。
在回答了第二个问题的基础上, 我们应当这样看待第三个问题。未取得行政审批的发行行为具备权利能力, 而不具备行为能力, 因而, 此类权利人的发行权以及因发行而获益的权利并不是不存在, 而是在特定的条件未成就的情况下无法行使。法律所保护的是著作权人依法所享有的权利, 只要该权利受到侵害, 权利人就可以依法进行救济。问题是, 法律裁判赔偿数额的时候需要考虑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侵权人的实际获益, 在两者均无法确定的情况下, 可以参考相关的许可使用费用和行业标准等依法酌定赔偿数额。在发行权因欠缺条件而无法行使的情况下, 权利人通过行使权利而获利的行为也是为行政法律所禁止的, 而侵权人通过侵权的获益依法亦应当被行政主管机关罚没, 尽管《侵权责任法》关于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的顺序作出了相关的规定, 但这样无疑会过分加大侵权人的责任, 违背公平原则。因此, 笔者认为, 在这样的情况下, 由法院适用酌定赔偿应当是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对于音像制品, 尤其是影视作品而言, 合理的许可使用费用和行业标准时在确定酌定赔偿数额时最可靠的参考依据。例如, 中国影视协会就根据影片的制作成本、档期、时长等情况制定了相关的行业许可使用费用的标准, 人民法院在裁判时可以以之为依据, 进行酌情调整, 对于我们现在讨论的情况而言, 在该权利的行使存在瑕疵的情况下, 在合理适用费用的基础上适当下调, 确定赔偿数额, 不失为一个选择。
音像制品出口取得长足进步对于国内音像产业拓展海外市场、增加新赢利点,对于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和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冷静分析,中国文化产品难以打开美国主流市场、出口数量少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中美之间长期存在“文化认知逆差”和“文化消费逆差”
总体说来,中国上百年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向西方学习的历史。百余年的单向学习过程客观上帮助西方特别是美国培育了在中国的文化产品市场。曾经出现过的“全盘西化论”、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以及长久不衰的“英语热”更培育出国民对西方文化产品的认同,铺就了西方文化产品出口到中国的“康庄大道”。而另一方面,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多年来仅停留在学者的层面上,广大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不但少之又少,甚至因为媒体和政客的“妖魔化”而带有些许负面因素。只是近年来,美国大众才开始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但深度和广度尚远远不够。
中美两国之间这种巨大的“文化认知逆差”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产品在两国文化贸易中的劣势地位,形成了市场上的“文化消费逆差”。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进口生意成本相对较低,风险相对较小,是顺流而下;而文化出口生意则恰恰相反,是逆流而上。出于利益驱动,当然是进口多而出口少。可以预见,由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这种“文化认知逆差”和消费资本差异积累,两国文化贸易冲突中的力量悬殊局面不会得到迅速改变,双边文化贸易的不平衡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二、市场主体表现不尽如人意
由于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我国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在管理体制、经营理念、市场分析、发展战略方面,还是在资本运作、产业规模、原创能力和国际营销方面,国内文化企业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竞争力不可同日而语。
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目前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跨国公司,很多企业正处在从事业型向企业型的转轨过程中,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尚未摆脱体制和机制上的束缚。近年来,虽产生了若干靠行政手段组成的“文化集团”,但其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上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还有不小差距。
当今世界,跨国公司通过建立全球化的资本融通系统和分工协作,主导着国际间的文化贸易。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400个大型跨国公司占有全球2/3的固定资产、70%的贸易量,特别是美国、西欧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囊括了全球2/3以上的文化贸易量。他们利用全球范围的规模优势,集中资本、技术和人才,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链,然后以多种形式向全球文化市场推出,从而赢得国际竞争。可以说,21世纪的全球文化市场已成为跨国公司征战的领域,哪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跨国公司,将不可能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三、经营人才短缺
目前,中国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稀缺,具体到文化贸易领域,跨国性的经营人才凤毛麟角,熟练掌握贸易政策、出口程序、操作规程及进出口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缺少。没有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没有翔实的数据资料,没有细致的实证研究,少有国际市场运作方面的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在文化产品的出口方面有所突破,打开局面,难度可想而知。
四、缺少品牌产品
创立企业品牌,打造核心产品,有助于培养消费者对企业核心专长和核心产品的认同,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开辟新业务和扩大市场份额。现阶段的中国音像产业虽拥有文化资源优势,但该优势尚未转化成产业优势,企业缺乏具有国际市场控制力的名牌产品。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化战略,依托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整合文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原创能力,积极培育和开发独具特色的影视、音像、出版、演出、展览和民间工艺等方面的核心产品和知名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五、文化贸易意识滞后
多年来,中国对美的文化输出一直偏重“交流”、“宣传”和“服务外交”,“送”出去多,“卖”出去少,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贸易活动。在输出文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往往大于企业,非赢利的事业性文化交流成为主流,客现上妨碍了文化贸易的开展。
促进音像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 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第一条 为了加强音像制品的管理,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录有内容的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等音像制品的出 版、制作、复制、进口、批发、零售、出租等活动。 音像制品用于广播电视播放的,适用广播电视法律、行政法规。
第三条 出版、制作、复制、进口、批发、零售、出租音像制品,应当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 规,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传播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 技术和文化知识。 音像制品禁止载有下列内容: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五)宣扬邪教、迷信的;
(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四条 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负责全国音像制品的出版、制作和复制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文 化行政部门负责全国音像制品的进口、批发、零售和出租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行政部门 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音像制品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出版管理的行政部门 (以下简称出版行政部门)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音 像制品的出版、制作和复制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 音像制品的进口、批发、零售和出租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在各 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音像制品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国家对出版、制作、复制、进口、批发、零售、出租音像制品,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 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音像制品的出版、制作、复制、进口、批发、零售、出租等活动。 依照本条例发放的许可证和批准文件,不得出租、出借、出售或者以其他任何形式转让。
第六条 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文化行政部门负责制定音像事业的发展规划,按照国务院规定的 职责分工分别确定全国音像出版单位、音像复制单位和音像制品成品进口经营单位的总量、布局和结构。
第七条 音像制品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从事或者变相从事音像制品经营活 动,并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
第二章 出 版
第八条 设立音像出版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音像出版单位的名称、章程;
(二)有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
(三)有确定的业务范围;
(四)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符合国家规定的资格条件的音像出版专业人员;
(五)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资金、设备和工作场所;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审批设立音像出版单位,除依照前款所列条件外,还应当符合音像出版单位总量、布局和结构的 规划。
第九条 申请设立音像出版单位,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后, 报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审批。 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 者不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批准的,发给《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由申请人持《音像制品出 版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音像出版单位的名称、地址;
(二)音像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的名称、地址;
(三)音像出版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住址、资格证明文件;
(四)音像出版单位的资金来源和数额。
第十条 音像出版单位变更名称、主办单位或者其主管机关、业务范围,或者兼并其他音像出版 单位,或者因合并、分立而设立新的音像出版单位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并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 音像出版单位变更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或者终止出版经营活动的,应当到原登记 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并向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音像出版单位的年度出版计划和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的重大选题,应当经 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备案;重大选题音像 制品未在出版前报备案的,不得出版。
第十二条 音像出版单位应当在其出版的音像制品及其包装的明显位置,标明出版单位的名称、地址和音像制品的版号、出版时间、著作权人等事项;出版进口的音像制品,还应当标明进口批准文号。 音像出版单位应当自音像制品出版之日起30日内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和国务院出版 行政部门免费送交样本。
第十三条 音像出版单位不得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租、出借、出售或者以其他任何形式转让本 单位的名称,不得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售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本单位的版号。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购买、租用、借用、擅自使用音像出版单位的名称或者购买、伪造版号等形式从事音像制品出版活动。 图书出版社、报社、期刊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不得出版非配合本版出版物的音像制品;但是, 可以按照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的规定, 出版配合本版出版物的音像制品, 并参照音像出版单位享有权 利、承担义务。
第十五条 音像出版单位可以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或者外国的组织、个人合作制作音像制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 音像出版单位实行编辑责任制度,保证音像制品的内容符合本条例的规定。
第十七条 音像出版单位以外的单位申请设立独立从事音像制品的制作业务的单位(以下简称音 像制作单位),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并通知申请人。 批准的,发给《音像制品制作许可证》,由申请人持《音像制品制作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依法领取营业执照;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的设立,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音像制作单位的名称、地址;
(二)音像制作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住址、资格证明文件;
(三)音像制作单位的资金来源和数额。 审批设立音像制作单位,除依照前款所列条件外,还应当兼顾音像制作单位总量、布局和结构。
第十八条 音像制作单位变更名称、业务范围,或者兼并其他音像制作单位,或者因合并、分立 而设立新的音像制作单位的, 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并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 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 音像制作单位变更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或者终止制作经营活动的,应当到原登记 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音像出版单位不得委托未取得《音像制品制作许可证》的单位制作音像制品。 音像制作单位接受委托制作音像制品的,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委托的出版单位订立制作委托合同;验证委托的出版单位的《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或者本版出版物的证明及由委托的出版单位 盖章的音像制品制作委托书。 音像制作单位不得出版、复制、批发、零售、出租音像制品。
第三章 复制
第二十条 设立音像复制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音像复制单位的名称、章程;
(二)有确定的业务范围;
(三)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四)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资金、设备和复制场所;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审批设立音像复制单位,除依照前款所列条件外,还应当符合音像复制单位总量、布局和结构的 规划。
第二十一条 申请设立音像复制单位,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审核 同意后, 报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审批。 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 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批准的,发给《音像制品复制许可证》,由申请人持《音像制 品复制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音像复制单位的名称、地址;
(二)音像复制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住址;
(三)音像复制单位的资金来源和数额。
第二十二条 音像复制单位变更业务范围,或者兼并其他音像复制单位,或者因合并、分立而设 立新的音像复制单位的, 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 理相应的登记手续。 音像复制单位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或者终止复制经营活动的,应当到 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并向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音像复制单位接受委托复制音像制品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委托的出版单 位订立复制委托合同;验证委托的出版单位的《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副本及其盖章的音 像制品复制委托书及著作权人的授权书;接受委托复制的音像制品属于非卖品的,应当验证经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核发并由委托单位盖章的音像制品复制委托书。 音像复制单位应当自完成音像制品复制之日起2年内, 保存委托合同和所复制的音像制品的样本 以及验证的有关证明文件的副本,以备查验。
第二十四条 音像复制单位不得接受非音像出版单位或者个人的委托复制经营性的音像制品;不得自行复制音像制品;不得批发、零售、出租音像制品。
第二十五条 从事光盘复制的音像复制单位复制光盘,必须使用蚀刻有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核发 的激光数码储存片来源识别码的注塑模具。
第二十六条 音像复制单位接受委托复制境外音像制品,应当事先将该音像制品的样品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并持著作权人的授权书依法到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 登记;复制的音像制品应当全部运输出境。
第四章 进口
第二十七条 音像制品成品进口业务由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指定音像制品成品进口经营单位经 营;未经指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经营音像制品成品进口业务。
第二十八条 进口用于出版的音像制品,以及进口用于批发、零售、出租等的音像制品成品,应 当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进行内容审查。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音像制品内容审查申请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 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批准的,发给批准文件;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进口用于出版的音像制品的单位、音像制品成品进口经营单位应当持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的批准 文件到海关办理进口手续。
第二十九条 进口用于出版的音像制品,其著作权事项应当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第三十条 进口供研究、教学参考的音像制品,应当委托音像制品成品进口经营单位依照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办理。 进口用于展览、展示的音像制品,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后,到海关办理临时进口手续。 依照本条规定进口的音像制品,不得进行经营性复制、批发、零售、出租和放映。
第五章 批发、零售和出租
第三十一条 设立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单位的名称、章程;
(二)有确定的业务范围;
(三)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四)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资金和场所;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二条 申请设立全国性音像制品连锁经营单位,应当由其总部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审批。申请设立音像制品批发单位,应当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审批。申请从事音像制品零售、出租业务,应当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审批。
文化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 者不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批准的,应当发给《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由申请人持《音像制 品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应当注明音像制品经营活动的种类。
第三十三条 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单位变更名称、业务范围,或者兼并其他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单位,或者因合并、分立而设立新的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单位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 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单位变更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或者终止经营活动,从事 音像制品零售、出租经营活动的个人变更业务范围、地址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到原登记的工商 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并向原批准的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四条 音像出版单位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批发、零售本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从事非 本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的批发、零售业务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到 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第三十五条 国家允许设立从事音像制品分销业务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具体实施办法和步骤, 由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规定。
第三十六条 音像制品批发单位和从事音像制品零售、出租等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经营非 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或者非音像复制单位复制的音像制品, 不得经营未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 门批准进口的音像制品,不得经营侵犯他人著作权的音像制品。
第六章 罚 则
第三十七条 出版行政部门、文化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及其工作 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批准不符合法定设立条件的音像制品出版、制 作、复制、进口、批发、零售、出租单位,或者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 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受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 守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八条 音像制品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从事或者变相从事音像制品经营活动 的,参与或者变相参与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的,依法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 音像制品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部门有前款所列行为的, 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三十九条 未经批准,擅自设立音像制品出版、制作、复制、进口、批发、零售、出租、放映 单位,擅自从事音像制品出版、制作、复制业务或者进口、批发、零售、出租、放映经营活动的,由 出版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定职权予以取缔;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规定,依法追 究刑事责任; 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没收违法经营的音像制品和违法所得以及进行违法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 元的,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出版含有本条例第三条第二款禁止内容的音像制品,或者制作、复制、批发、零售、出租、放映明知或者应知含有本条例第三条第二款禁止内容的音像制品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出版行政部门、文化行政部门、公安部门依据各自职权责令停 业整顿,没收违法经营的音像制品和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 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由原发 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第四十一条 走私音像制品的,依照刑法关于走私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 罚的,由海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出版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没收违法经营 的音像制品和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 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原 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一)音像出版单位向其他单位、个人出租、出借、出售或者以其他任何形式转让本单位的名称, 出售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本单位的版号的;
(二)音像出版单位委托未取得《音像制品制作许可证》的单位制作音像制品,或者委托未取得 《音像制品复制许可证》的单位复制音像制品的;
(三)音像出版单位出版未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擅自进口的音像制品的;
(四)音像制作单位、音像复制单位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验证音像出版单位的委托书、有关证明 的;
(五)音像复制单位擅自复制他人的音像制品,或者接受非音像出版单位、个人的委托复制经营 性的音像制品,或者自行复制音像制品的。
第四十三条 音像出版单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或者外国的组织、个人合作制作音像制品, 音像复制单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接受委托复制境外音像制品, 未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或者未将复制的境外音像制品全部运输出 境的,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没收违法经营的音像制品和违法所得;
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 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出版行政部门、文化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 重的,并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一)音像出版单位未将其年度出版计划和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的重大选题报国务院 出版行政部门备案的;
(二)音像制品出版、制作、复制、批发、零售、出租单位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 要负责人、业务范围等,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办理审批、备案手续的;
(三)音像出版单位未在其出版的音像制品及其包装的明显位置标明本条例规定的内容的;
(四)音像出版单位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送交样本的;
(五)音像复制单位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留存备查的材料的;
(六)从事光盘复制的音像复制单位复制光盘,使用未蚀刻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核发的激光数码 储存片来源识别码的注塑模具的。
第四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没收违法经营 的音像制品和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 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原 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一)批发、零售、出租、放映非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或者非音像复制单位复制的音像 制品的;
(二)批发、零售、出租或者放映未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进口的音像制品的;
(三)批发、零售、出租、放映供研究、教学参考或者用于展览、展示的进口音像制品的;
(四)音像出版单位出版未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进口的音像制品的。
第四十六条 第四十六条 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被处以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应当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逾期未办理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十七条 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被处以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 责人自许可证被吊销之日起内不得担任音像制品出版、制作、复制、进口、批发、零售、出租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从事音像制品零售、出租或者放映业务的个人违反本条例的规定, 被处以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自许可证被吊销之日起10年内不得从事音像制品零售、出租或者放映业务。
第一条 为了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加强对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是指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以下简称外国合作者)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与中国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中国合作者)合作设立的从事音像制品的批发、零售、出租业务的企业。
本办法所称的音像制品,是指录有内容的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等。
第三条 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传播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第四条 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正当经营活动及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受中国法律保护。
第五条 文化部和商务部以及文化部、商务部授权的省级文化、商务主管部门负责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审批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商务主管部门依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必须符合音像市场发展规划。
第七条 申请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中国合作者和外国合作者应当具有举办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相应的能力;应当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且在申请前三年无违法记录。
第八条 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具备国家有关设立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条件;
(三)具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资金;
(四)中国合作者在合作企业中所拥有的权益不得低于51%;
(五)合作期限不超过15年。
第九条 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申请从事音像制品连锁经营业务和利用信息网络经营音像制品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音像制品连锁经营和利用信息网络经营音像制品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条 中国合作者以国有资产作为合作条件的,应当经其上一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并按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有关规定,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的评估机构对拟作为合作条件的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应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得到相应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
第十一条 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从事音像制品批发等业务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中国合作者向拟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文化部进行立项审批。文化部在30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书面说明理由。
(二)中国合作者自文化部批准立项之日起六个月内,向拟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主管部门提出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商务部审批。商务部在30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经批准的,颁发《外商投资企业 批准证书》;不予批准的,书面说明理由。
(三)中国合作者自收到商务部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之日起30日内,持文化部的立项批准文件和商务部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代拟设立的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向文化部申领《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
(四)中国合作者自领取文化部颁发的《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之日起30日内,持《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和《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依照工商管理规定,依法办理注册登记手续,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第十二条 中国合作者向文化部提出立项申请时应当报送下列文件:
(一)立项申请书;
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名称、地址、经营范围、投入资金来源和数额。
(二)合作各方共同编制或认可的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合作各方的营业执照或注册登记证明文件、资信证明文件及法定代表人的有效证明文件;
(四)(如果中国合作者以国有资产作为合作条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中国合作者拟投入的国有资产的评估报告确认文件;
(五)文化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 中国合作者向商务部提出设立申请时应当报送下列文件:
(一)设立申请书;
(二)合作各方共同编制或认可并经文化部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文化部对该合作项目的立项批准文件;
(四)由合作各方授权代表签署的拟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合同、章程;
(五)(如果中国合作者以国有资产作为合作条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中国合作者拟投入的国有资产的评估报告确认文件;
(六)合作各方的营业执照或注册登记证明文件、资信证明文件及法定代表人的有效证明文件;
(七)拟设立合作经营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八)合作各方协商确定的合作企业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或联合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的人选名单;
(九)商务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四条 中外合作音像制品批发企业的重大变更,包括变更投资者、调整投资者的权益比例、变更投资额或合作条件、变更经营范围、变更经营年限以及设立分支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其他变更,按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规定,报商务部批准或备案。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变更法定地址、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经营期满终止经营活动的,还应当在30日内报文化部备案。
第十五条 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从事音像制品零售、出租业务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中国合作者向拟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所在地省级文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级文化主管部门在30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准立项或不予批准立项的决定;不予批准的,书面说明理由。
(二)中国合作者自省级文化主管部门批准立项之日起六个月内,向拟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提出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申请,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在30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经批准的,颁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不予批准的,书面说明理由。
(三)中国合作者自收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之日起30日内,持省级文化主管部门的立项批准文件和省级商务主管部门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代拟设立的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向省级文化主管部门申领《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
(四)中国合作者自领取省级文化主管部门颁发的《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之日起30日内,持《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和《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依照工商管理规定,依法办理注册登记手续,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第十六条 中国合作者向省级文化主管部门提出立项申请时应报送下列文件:
(一)立项申请书;
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名称、地址、经营范围、投入资金来源和数额。
(二)合作各方共同编制或认可的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合作各方的营业执照或注册登记证明文件、资信证明文件及法定代表人的有效证明文件;
(四)(如果中国合作者以国有资产作为合作条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中国合作者拟投入的国有资产的评估报告确认文件;
(五)省级文化主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七条 中国合作者向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提出设立申请时应报送下列文件:
(一)设立申请书;
(二)合作各方共同编制或认可并经省级文化主管部门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省级文化主管部门对该合作项目的立项批准文件;
(四)由合作各方授权代表签署的拟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合同、章程;
(五)(如果中国合作者以国有资产作为合作条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中国合作者拟投入的国有资产的评估报告确认文件;
(六)合作各方的营业执照或注册登记证明文件、资信证明文件及法定代表人的有效证明文件;
(七)拟设立合作经营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八)合作各方协商确定的合作企业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或联合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的人选名单;
(九)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八条 中外合作音像制品零售、出租企业的重大变更,包括变更投资者、调整投资者的权益比例、变更投资额或合作条件、变更经营范围、变更经营年限以及设立分支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其他变更,按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规定,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变更法定地址、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经营期满终止经营活动的,还应当在30日内报省级文化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必须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音像制品的经营活动。
第二十条 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不得经营含有国家禁止传播内容的音像制品;不得经营非音像出版单位出版和非音像复制单位复制的音像制品;不得经营未经文化部批准的进口音像制品;不得经营侵犯他人著作权的音像制品。
第二十一条 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不得从事音像制品进口业务。
第二十二条 未经批准,擅自设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或以其他方式利用外资从事音像制品分销业务的,由国家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中国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文化部和商务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及其附件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2001年12月10日文化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的《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附件:
为了促进香港、澳门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鼓励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音像制品分销企业,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现对《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管理办法》中有关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设立音像制品分销企业问题作出如下特别规定:
一、自2004年1月1日起,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以合资形式设立音像制品分销企业。
二、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合资企业中可以拥有多数股权,但不得超过70%。
三、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合作企业中可以拥有不超过70%的权益。
四、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投资设立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其他规定仍按《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管理办法》执行。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投资设立合资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的其他规定参照《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管理办法》执行。
五、本特别规定中的香港服务提供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应分别符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关于“服务提供者”定义及相关规定的要求。
六、本特别规定由文化部、商务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解释。
(送审稿)
第一条 国务院决定对《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1号)作如下修改:
第二条 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加强音像制品的管理,促进音像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三条 将第二条第一款修改为:“本条例适用于音像制品的出版、制作、复制、进口、发行等活动。”
在第二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本条例所称音像制品,是指载有录音、录像节目内容的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激光视盘、硬盘芯片等磁带、光盘或移动存储介质以及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载体形态。”
第四条 将第三条第一款修改为:“出版、制作、复制、进口、发行音像制品,应当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传播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第五条 将第四条第一款修改为:“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负责全国音像制品的出版、制作、复制、进口和发行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音像制品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将第四条第二款修改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出版管理的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音像制品的出版、制作、复制、进口和发行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音像制品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将第五条第一款修改为:“国家对出版、制作、复制、进口、发行音像制品,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音像制品的出版、制作、复制、进口、发行等活动。”
第七条 将第六条修改为:“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负责制定音像业的发展规划,确定全国音像出版单位、音像复制单位和音像制品成品进口经营单位的总量、布局和结构。”
第八条 将第九条第一款修改为:“申请设立音像出版单位,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审批。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批准的,发给《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由申请人持《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九条 将第十二条第二款修改为:“音像出版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和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免费送交样本。”
第十条 将第十七条第一款修改为:“音像出版单位以外的单位申请设立独立从事音像制品的制作业务的单位(以下简称音像制作单位),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批准的,发给《音像制品制作许可证》,由申请人持《音像制品制作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的设立,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将第十九条第三款修改为:“音像制作单位不得出版、复制、发行音像制品。”
第十二条 将第二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申请设立音像复制单位,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审批。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批准的,发给《复制经营许可证》,由申请人持《复制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将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音像复制单位接受委托复制音像制品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委托的出版单位订立复制委托合同;验证委托的出版单位的《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副本及其盖章的音像制品复制委托书;接受委托复制的音像制品属于非卖品的,应当验证委托单位的身份证明并由委托单位出具规定格式的音像制品非卖品复制委托书。”
第十四条 将第二十四条修改为:“音像复制单位不得接受非音像出版单位或者个人的委托复制经营性的音像制品;不得自行复制音像制品;不得发行音像制品。”
第十五条 将第二十六条修改为:“音像复制单位接受委托复制境外音像制品的,必须持著作权人的授权书,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批准;复制的境外音像制品必须全部运输出境,不得在境内发行。”
第十六条 将第二十七条修改为:“音像制品成品进口业务由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批准的音像制品成品进口经营单位经营;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经营音像制品成品进口业务。”
第十七条 将第二十八条第一款修改为:“进口用于出版和信息网络传播的音像制品,以及进口用于发行等的音像制品成品,应当报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进行内容审查。”
将第二十八条第二款修改为:“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音像制品内容审查申请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批准的,发给批准文件;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将第二十八条第三款修改为:“进口用于出版和信息网络传播的音像制品的单位、音像制品成品进口经营单位应当持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到海关办理进口手续。”
第十八条 将第二十九条修改为:“进口用于出版和信息网络传播的音像制品,其著作权事项应当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第十九条 将第三十条第二款修改为:“进口用于展览、展示的音像制品,经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批准后,到海关办理临时进口手续。”
将第三十条第三款修改为:“依照本条规定进口的音像制品,不得进行经营性复制、发行和放映。”
第二十条 将第三十一条修改为:“设立音像制品发行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音像制品发行单位的名称、章程;
(二)有确定的业务范围;
(三)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四)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资金和场所;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一条 将第三十二条修改为:“设立音像制品发行单位或从事音像制品发行业务,应当经出版行政部门批准,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 将第三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音像制品发行单位变更名称、业务范围,或者兼并其他音像制品发行单位,或者因合并、分立而设立新的音像制品发行单位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
将第三十三条第二款修改为:“音像制品发行单位变更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或者终止经营活动,从事音像制品发行经营活动的个人变更业务范围、地址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并向原批准的出版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将第三十四条修改为:“音像出版单位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本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从事非本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的发行业务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第二十四条 将第三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允许设立从事音像制品发行业务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第二十五条 将第三十六条修改为:“音像制品发行单位和从事音像制品发行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经营非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或者非音像复制单位复制的音像制品,不得经营未经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批准进口的音像制品,不得经营侵犯他人著作权的音像制品。”
第二十六条 将第三十七条修改为:“出版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批准不符合法定设立条件的音像制品出版、制作、复制、进口、发行单位,或者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受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 将第三十九条修改为:“未经批准,擅自设立音像制品出版、制作、复制、进口、发行单位,擅自从事音像制品出版、制作、复制业务或者进口、发行经营活动的,由出版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定职权予以取缔;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没收违法经营的音像制品和违法所得以及进行违法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将第四十条修改为:“出版含有本条例第三条第二款禁止内容的音像制品,或者制作、复制、发行明知或者应知含有本条例第三条第二款禁止内容的音像制品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出版行政部门、公安部门依据各自职权责令停业整顿,没收违法经营的音像制品和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第二十九条 将第四十二条修改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出版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没收违法经营的音像制品和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一)音像出版单位向其他单位、个人出租、出借、出售或者以其他任何形式转让本单位的名称,出售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本单位的版号的;
(二)音像出版单位委托未取得《音像制品制作许可证》的单位制作音像制品,或者委托未取得《复制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复制音像制品的;
(三)音像出版单位出版未经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批准擅自进口的音像制品的;
(四)音像制作单位、音像复制单位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验证音像出版单位的委托书、有关证明的;
(五)音像复制单位擅自复制他人的音像制品,或者接受非音像出版单位、个人的委托复制经营性的音像制品,或者自行复制音像制品的。”
第三十条 将第四十三条修改为:“音像出版单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或者外国的组织、个人合作制作音像制品,音像复制单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接受委托复制境外音像制品,未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或者未将复制的境外音像制品全部运输出境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经营的音像制品和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第三十一条 将第四十四条修改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出版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并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一)音像出版单位未将其出版计划和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的重大选题报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备案的;
(二)音像制品出版、制作、复制、发行单位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业务范围等,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办理审批、备案手续的;
(三)音像出版单位未在其出版的音像制品及其包装的明显位置标明本条例规定的内容的;
(四)音像出版单位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送交样本的;
(五)音像复制单位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留存备查的材料的;
(六)从事光盘复制的音像复制单位复制光盘,使用未蚀刻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核发的激光数码储存片来源识别码的注塑模具的。”
第三十二条 将第四十五条修改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出版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没收违法经营的音像制品和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一)发行非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或者非音像复制单位复制的音像制品的;
(二)发行未经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批准进口的音像制品的;
(三)发行供研究、教学参考或者用于展览、展示的进口音像制品的。”
第三十三条 将第四十七条第一款修改为:“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被处以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自许可证被吊销之日起10年内不得担任音像制品出版、制作、复制、进口、发行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将第四十七条第二款修改为:“从事音像制品发行业务的个人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被处以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自许可证被吊销之日起10年内不得从事音像制品发行业务。” 第三十四条 将第四十九条修改为:“除本条例第三十五条外,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制作、复制、进口、发行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决定自2011年 月 日起施行。
一、云南民族音像作品的初步调查
1. 彝族、纳西族、傣族、傈傈族、景颇族、佤族等少数民
族的音乐作品, 都以“合辑”或“专辑”的不同形式“跃”入市场。出现了一些较为优秀的作品如:《相约丽江》, 这是采用艺术表现力很强的“MTV”制作手法, 同大型歌会的群众场面, 将歌唱、音乐与当地的玉龙雪山风光, 一些特殊的民俗风情巧妙地揉和起来、穿插进行, 给人们一种较完美的艺术感受。《泸沽湖情韵》;除直巴等策划人, 还请了十八位当地颇有影响的“民俗顾问”。作品将泸沽湖、狮子山、摩梭村寨、用木筒背水的姑娘、当地著名的“扎美寺”等做背景, 给人以独特的, 难忘的印象。《人们向往的地方》——突显出多种民族的歌舞、乐器、风情为一体, 丰富而多彩。
2. 这些音像制品进行了艺术和技术方面的多种尝试, 出现了以下几个“基本类型”:
(1) 综合性作品或称“大混编”式作品, 这类作品不分创作、原声、不分民族, 只要有一定效果, 就混编在一起如:《云南大映象》、《云南民歌》、《歌舞彩云南》、《白族三道茶》《人们向往的地方》等等。 (2) 以某个民族为主的音乐作品如:《滇南彝族四大腔》、《滇南彝族民间歌舞》《纳西族民间舞精萃》、《芦笙欢歌》、《花傈傈歌舞》、《佤山魂》、《美丽的傣乡》。 (3) 以某种特殊的民族乐器为主奏的作品如:《阿家文四弦独奏精选》、《葫芦丝联奏》、《巴乌情》、《闷笛欢歌》。 (4) 以某个地区 (市、县) 为表现中心的作品辑, 如:《走进腾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二、上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 云南的民族音乐成果, 为音像制品打下了基础。
1. 五、六十年代, 著名的民歌演唱家黄虹把许多充满了地域特点和生活气息、旋律优美动听的民歌如:
《小河淌水》、《猜调》、《放马山歌》等通过演出和广播带到全国各地, 至今受到人们的喜欢。
2. 在五、六十年代的电影中, 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的电影插曲, 如:
《五朵金花》中的“蝴蝶泉边”;《神秘的侣伴》中的“缅桂花儿十里香”;《芦笙恋歌》中的“婚誓”;以及《阿诗玛》中的“马铃儿响来玉鸟唱”。还有七十年代以来的优秀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 “金风吹来的时候”、“月光下的凤尾竹”等等, 也是音像制品中“改编”、“复制”的对象。
3. 改革开放搞活三十年中, 一些云南少数民族乐器, 如葫芦
丝、巴乌、口弦、闷笛等等,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 随着民族歌舞“伴餐”, 进入了宾馆、饭店、以及各类演出活动, 这些乐器以及演奏的乐曲, 也受到重视, 得到发展。
三、云南民族音乐音像制品中, 所展示出的成果及一些问题
1. 现在的音像制品中, 用现代科技的手段, 不同程度地展示了各个民族生动而鲜活的音乐形象;
它们已不是过去用文字或单一音响记录, 它们是“立体的”展示, 这是上世纪无法做到的。如:云南艺术学院张兴荣教授多年深入少数民族地区, 并将其编制为《云南原生音乐纪实》CD片, 共计十碟, 包括了彝族、哈尼族等民族的“原生态”音乐作品。这是现代音乐工作者难以得到的、珍贵的云南民族音乐资料,
2. 推荐出民族音乐中出色的艺术家和新人:
藏族歌手宗庸卓玛;葫芦丝、巴乌演奏乐手哏德全、;闷笛乐手赵立德;纳西族歌手达坡吉玛 (和利香) ,
3. 出现了不少好的、新的音乐作品:
云南著名作曲家陈勇、晓耕、万里、曹鹏举等人的作品, 〈一窝雀〉、〈火把节的火把〉等。一些由基层作者谱写的作品, 也很有特点、有新意。例如:《景颇人间》。
4. 打破了过去文化或广电“一统天下”的格局, 出现了“多元”的势态。
如“田丰音像”, “云之南”、“金宏发”等集体和个体的音像出版单位。一些地州市县的文化局、民族委员会、艺术研究所、歌舞团队, 甚至乡村等级的民间单位都有参与策划、编导、演出的热心人。总之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5. 由于投资情况不同, 策划、编导经验及水平差距大, 录制
时间长短, 设备等问题, 这些音像制品存在着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
(1) 一些“原人原唱”显得十分粗糙, 录制的作品不经过认真挑选, 摄像人员抬着机子, 找一个场地“开机”后, 表演队从头到尾演出一遍, 关机、复制、出版;有的不作分析, 对别的民族表现手法, 进行简单“模仿”, 根本不符合本民族歌舞习俗, 如:彝族女演员把头发 (披) 散, 学佤族“甩发”, 看似很“激情”, 但实际上很别扭。 (2) 有的片子用本民族语言演唱, 字幕上打出汉字意思;有的运用汉字 (字音) 打出 (或前或后) 。其实, 可以用国际音标或汉语拼音打出歌词的, 但这些尝试, 尚需研究。 (3) 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 学了通俗歌曲的“大白话”, 词意没有文学性, 没有诗意, 而且不押韵, 是“挠脚韵”。 (4) 有作品从头到尾是×××作词、作曲、配乐, 风格显得单调。 (5) 有的作品想尽量显现出云南各民族特点, 东南西北场面转摄很多, 显得杂乱无章。 (6) 有的音调采用某个民族的基本元素音, 但“节奏型”以及配器方面, 则一味采用常见的通俗歌曲型, 极不协调。 (7) 不少作品, 构思上太“直面”, 画面就是歌词的注释, 如:“青青的流水”就流水;“高高的山峰”就是大山;……找不到可以注释的东西, 就用极其常见的花朵, 草地来代替。 (8) 一些老音乐工作者, 他们早年“爬山涉水”收集到的民族音乐作品, 有的还躺在“笔记本”里, 有的在录音磁带上, 无法“活”起来……。
四、展望与期盼
在走进各种类型的音像市场时, 我们看到了港澳台各个时期“歌星”们的各种“专辑, 以及欧美“流行音乐”、“乡村音乐”等大量片子, 也有我们国内近些年来出品的各种MTV、PVP片;云南民族音乐音像制品在许多地方 (包括省内和省外) 都看不到。只是在云南某些旅游点、景区、宾馆以及少数书店和音像市场中可以看到, 看来“市场”尚需开发, 前景应该乐观。但有几件事情, 我们必须认真思考:
1. 对优秀的“原生态”作品, 需要花力量进行“加工”, 使之成为真正的艺术品。
如:大家所熟悉的“小河淌水”就是经过加工创作而成型、而流传的;再如:1980年首届民族文艺会演时, 丽江代表队加工过的“哦惹惹”, 就比“原生”状态的更具魅力……。
2. 促成“优势整合”的机制, 无论用什么方式, 在资金、人力设备各个方面, 无论省、市、州、地、县、乡哪个级别;
无论是国家、集体、个体;哪一方面只要有积极性的, 都可吸收, 并尽量与有关的民族民俗专门家携手, 争取达到更好的录制效果。
3. 采取有效方式, 组织创作人员深入生活, 举办讲座、评议
等方式, 提高创作队伍的素质, 制作水平, 促进创作人员的积极性, 争取更好地出更多的好作品。
4. 充分利用“9+2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的机会, 借助港
澳在开发、拓展音像制品市场方面的经验, 把云南民族音乐录制音像制品的水平不断提高, 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去。
摘要:云南民族音像制品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其质量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其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宣传, 当今其音像制品如雨后春笋呈现在市场时, 及时的普查与规范对发展云南民族音乐来说, 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投资准备
1.资金。这种小店的投资并不大,唐女士开店时一共也只花了3万元。如果您有3万元,可以用5000元做装修,进货可多可少,但如果刚开始做10000元就足够了,剩余的可作房租和流动资金。
2.知识、手艺。有一定的民俗知识,懂得一些简单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对于进货和销售都非常有帮助。唐女士小店里的玩具从历史典故、戏剧传说到老北京风俗,无不构思巧妙、神韵飘扬,再现了旧时京城儿童玩具的风采。唐女士的小店之所以能够原汁原味地再现老北京的风情,一方面依靠身为老北京的唐父儿时的记忆作为指导,同时,还与唐女士广泛阅读有关民俗知识方面的书籍,学习制作一些简单的工艺品的努力分不开。
3.进货渠道。在唐女士的店里有将近一半的商品都是由她召集一些会手艺的老艺人纯手工制作的。唐女士一有空就经常到处采风,和老年人聊天,再回来总结加工制作,保持商品常新。投资者要是精力有限,可以联系民间工艺品的生产厂家,批量进货。
经营建议
1.在货品的选择上,不要总是选择自己认为漂亮的、有意思的东西。因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顾客能够接受的或愿意收藏的。进货时不但要具有独到的审美鉴赏力,还要有商人的眼光,看一下货品好不好卖。货品陈列时,要丰富而不杂乱。
2.定价要适中。在唐女士店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这里的商品从不砍价,唐女士把价钱也尽可能地压低,不报虚价,虽然第一次来的顾客有些不理解,但时间长了,始终如一的价格反而为唐女士赢得了一大批回头客。所以,经营这样的小店商品的定位很重要,一般要选择消费者买得起而又别具特色的民俗制品,同时还要注意用诚信建立起庞大的值得信赖的生意圈。
【音像制品】推荐阅读:
乳制品制度10-24
聚氨酯制品介绍06-29
肉制品安全论文09-12
木制品购销合同12-02
乳制品购销合同12-04
乳制品调研报告06-01
橡胶制品常用检测标准11-15
肉制品品牌的宣传广告词06-30
经典的肉制品宣传广告词摘抄09-21
我国豆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