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发言(共8篇)
研讨会立足于企业现有资源和能力结构特点,直面当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下一步发展的可行路径。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材料
推动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切实找准机构编制工作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努力使机构编制工作出效益、出生产力,最大限度优化营商环境。
从机构改革入手,确保重点领域用编需求。本次机构改革新成立部门 6 个,职能加强部门 7 个。按照编制“总量内调剂”原则,盘活现有机构编制资源,对确需的机构编制需求,注重创新挖潜,不断提高编制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结合省、市重点领域机构编制标准化建设规范,对于新设及职能加强部门保证用编,新设部门最低配备 3 名、强职能部门按划入职能量配备。
从深化机构改革入手,确保提升办事效率。通过机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厘清部门权限,使全区各单位各部门对行政审批事项、行政权力事项、中介服务事项、公共服务事项等清单事项的名称、依据、责任主体等内容都有进一步梳理完善,对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评估分析,最大限度地简化办事程序、压缩审批时限、精简办事要件,优化服务流程。
从深化机构改革入手,全面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最新颁
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发挥好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的职能作用,客观认识区情,理性分析自身存在不足,大力解决营商环境“堵点”和“痛点”。本次机构改革成立了专门的营商环境建设监督机构,以促进全区上下观念大转变、认识大提高、审批大改革、效能大提升、经济大发展,全力营造高效、便捷、公平、宽松的营商环境。
从深化机构改革入手,做好权责清单的动态管理工作。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制定和公布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实行行政审批目录动态调整,深入做好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工作,确保按省定时间节点要求基本完成党政工作部门“三定”制发等工作,不断完善权力和责任事项调整并接受群众监督,加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信息平台管理。
从深化机构改革入手,做好选任人才工作。规范选人进人工作,执行“凡进必考”,落实公开遴选、公开选调、调任公务员制度,建立“全覆盖”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除国家政策性安置外,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全区各类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调配除高端人才、补充急需紧缺人才外,一律参照机关公开遴选、公开选调的方式进行。确保控编范围内的各类管理人员能够人尽其才,急需的专业人才能够得到及时招录补充。
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材料学习贯彻____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理论研讨会发言稿: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着力点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以新动力驱动高质量创新发展。依靠制度创新裂变出巨大的新动力,实现新旧动力转换。深化财税金融、城乡均衡发展、人力资本流动等领域制度顶层设计,形成产学研协同推进局面。
二是以新要素带动高质量协调发展。未来应依托大数据这一革命性新生产要素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三是以新科技引领高质量绿色发展。要重视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
四是以新格局助推高质量开放发展。依托郑州航空港建设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现代产业集聚区平台,积极培育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企业。五是以新举措提升高质量共享发展。通过平台、基地、人才服务建设等措施,缩小基本医疗、教育、社保的城乡差距。通过加大公共部门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材料学习贯彻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理论研讨会发言稿: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着力点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以新动力驱动高质量创新发展。依靠制度创新裂变出巨大的新动力,实现新旧动力转换。深化财税金融、城乡均衡发展、人力资本流动等领域制度顶层设计,形成产学研协同推进局面。
二是以新要素带动高质量协调发展。未来应依托大数据这一革命性新生产要素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三是以新科技引领高质量绿色发展。要重视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
在中国客车业最具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安凯美丽中国行”第四季 (北京) 收官站现场, 北京申威狮星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申威狮星) 总经理冯明的一席话, 让我们再一次接触到了安凯发展的三大逻辑——“敢作敢为敢担当”、“守本份尽天职”以及“有格局谋长远”。一起来了解下, 一线用户口中的美丽安凯故事。
“敢作、敢为、敢担当”
一直以来,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多次强调:积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于安凯来说, 这样的逻辑就是, 在中国客车发展的洪流中, 敢作敢为敢担当。
2015年, 在新能源跨越发展的大背景下, 申威狮星开始着手采购新能源客车。正是这次机缘, 让申威狮星与安凯客车再也“分不开”。当时, 北京市补贴政策尚不明朗, 多家车企看好北京的纯电动客车市场但保持犹豫观望。但安凯客车坚信新能源客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与申威狮星在2015年10月就实现了新能源客车的纯商业运营, 加大了推进北京新能源客运市场的力量, 成就了北京较早的纯电动客车运营的范例。
冯明说:“做为使用者, 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安凯人和安凯车的鲜明的特点。作为安凯用户, 我们也见证了安凯客车推动中国绿色客车发展进步的过程, 切身感受到了安凯对于北京地区客运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截止到目前, 申威狮星已经累积采购并使用了近300台安凯纯电动客车, 车型涵盖12米双层纯电动大巴、12米单层纯电动大巴和纯电动“宝斯通”车型。可以说, “敢作、敢为、敢担当”让安凯迅速抢占了北京纯电动客车的市场份额, 更成为了与客户共赢发展的座右铭。
“守本份、尽天职”
此外, 作为安凯的使用者, 冯明提到, 这一年多时间, 申威狮星不仅感受到了安凯人和安凯车“敢作敢为敢担当”的精神, 更多的还有“守本份尽天职、有格局谋长远”的品质和魄力。
作为北京地区纯电动客车商业化运营的先行者, 纯电动客车崭新的动力形式, 独特的驾驶要求以及车辆保养、运营效率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都是申威狮星不可回避的关键环节。然而, “申威狮星兵马未动, 安凯客车早已粮草先行”。考虑到申威狮星初次使用纯电动客车, 安凯方面的技术人员早早就做好了相应准备, 为他们带来了细致周到的管家式服务。
冯明说:“作为先行者, 我们在最初使用安凯纯电动客车时, 安凯方面同我们一起克服了很多必要经历的小挫折:比如极低温度下的车辆运营、驾驶员习惯的培训和提高、车辆偶发事项的分析研判和改进等。合作以来, 安凯始终和我们经营者一起, 站在运营第一线, 用实际行动保障我们的顺利运营。”
2013年起, 历时四年的“安凯美丽中国行”一直秉承着走进客户、服务客户的基本理念, 力求将更多安全、舒适、环保、实用的客车产品展现给市场。同时, 安凯也将推动绿色发展、精工品质的理念融入到活动的方方面面, 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深化绿色理念及环保意识, 在各站活动中, 客户对安凯客车的产品表示了极大地认可。
冯明表示:“与安凯的合作, 让我们在面对行业的压力与挑战时, 变得更加从容和淡定, 在未来, 公司还将与安凯客车保持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 双方共同进步, 同谋发展, 寻求市场发展的新突破。”
“有格局、谋长远”
如果说, “敢作敢为敢担当”、“守本份尽天职”, 为安凯客车带来了现实效益的话, 那么, “有格局谋长远”为安凯带来的则是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5年, 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 尤其是客运市场, 可以说是一片欣欣向荣, 新能源客车成为了客车行业的重要增长点, 主流客车企业更是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 并联合高校及电池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共同搞研发、拓市场。
然而2016年, 新的补贴扶持政策直到目前仍未出台。从材料到电池, 到动力总成, 再到整车, 今年产业链上下游不少企业放缓生产、观望行业。
对于补贴政策的调整, 安凯没有处于观望状态, 而是坚定前进的步伐, 一直保持新能源领域的积极探索和领先优势, 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和技术储备, 不断创新和取得突破。在车身的轻量化、燃料电池、轮边电机及试验验证水平方面均走在行业前沿, 安凯拥有的国家电动客车整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也大大推动了我国新能源客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进程, 促进了新能源客车行业技术交流和合作, 安凯在用实力说话, 在用市场证明自己。
对此, 冯明表示:“安徽人可以说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 安凯的发展中就带着这种胸怀行业和追求世界先进水平的基因。从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 再到走向世界主流客车市场, 安凯始终追逐着大格局和大梦想。”
9月24日-25日,2011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主要内容包括:主旨演讲、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中国的创新系统-优势与挑战、创新-中国企业的未来、复杂经济局面中的创新领导力、中国高新区二十年、自主创新与全球化、中国市场的创新机会、体制创新与人才成长等专题。本期《创意设计源》“主题论坛”栏目以“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人才成长”为主要编辑线索,辑录2011浦江创新论坛部分嘉宾的精彩发言,以呈现“创新驱动”作为世界观、方法论和发展模式的广阔视野。
一、创新驱动发展
发展观是对发展的理解和期望,指导着发展的战略、政策的基本走向,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的行为和精神气质。
投资驱动的发展观把节约和投资当作促进发展的主要动因;自由贸易驱动的发展观提倡放手让市场“把价格搞对”,创新驱动的发展观强调了发展过程是社会的、经济的、人的和文化的多方面发展的过程,把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目标和发展可持续的条件;强调发展要放在自己努力的基点上,通过自主创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开辟出继续发展的机会;要求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勇于创造、求实、奉献。
创新驱动是发展观,实现创新驱动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本节辑录蒋正华、丁磊两位嘉宾关于“创新的层次”、“创新作为艺术和技术”的主要观点。
创新的层次
蒋正华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席
从方法论角度言,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和协同创新等。从内容言,创新应该包括运营的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战略性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等各个方面;而运营的创新又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与创投等金融业务结合的创新。
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少不了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合作、成本结构9个构造块。任何商业模式的新生代,都不过是这9个构造块按照不同逻辑的排列组合。统计表明,美国企业60%的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40%的创新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比例大大高于技术创新,而且美国可以对商业模式创新授予专利。
国际上有个“四比”理念:“市场地位比市场重要;技术标准比技术重要;知识产权比知识重要;盈利模式比盈利重要。”这是说:市场地位是长期的品牌效应所致,比一时半会儿的市场占有率重要。技术标准通常能对市场起到引领作用,且一个标准后面有很多技术专利支持,因此,会有“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专利,龙头企业卖标准”的市场现象出现。另外,知识产权意味着静态的知识变成了动态的市场;盈利模式相对具体的盈利而言,意味着未来市场方向的把握以及可持续的市场占有额。
创新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术
丁磊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创新不仅是灵光闪现,更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们首先应该避免关于创新在认识上误区。
1、创新不仅是聪明的点子。“点子”是创新的第一步;创新要拉动产业,必须覆盖发明、工程转化、资本支持以及市场运作等众多领域,因此,“创新”严格来说是一个系统。
2、创新不是冒险。人们总能听说一些有关发明、创新的传奇故事,令局外人看来,创新充满冒险。其实,就业内人士看来(产业人、投资者),创新有严谨的实验方法辅佐,有严苛的测评判断指标。
3、创新并非总是有宏大规划在先。原先非常小的改动,最后有可能带来世界的巨变。GM公司30年前启动氢能源化学电池研究计划,希望新能源替代石油;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至今,未全面投入实际使用。上世纪80年代,索尼的老总因为喜欢边打网球边听音乐,便让部下替他研制一个方便携带的听音设备,结果,索尼Walkman诞生。Walkman全球风行30年,占当年索尼盈利的三分之二,影响了一代人的收听习惯。
4、创新不总是小企业的专利。中国的大企业有规模,有人才集聚优势,应该成为支持国家创新计划的重要后盾。
5、创新不一定靠高科技。商业模式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组成。由于把握消费者需求心态,一杯星巴克咖啡,带来覆盖全球的产业。GE(General Electric Company通用电气公司)的信用级别是4A,以4A资本兼并收购3A企业(多为传统企业),大幅减少了后者的融资成本(所节省成本的利润几乎等同于3A企业的制造利润),从而恢复了3A企业的利润活力。GE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资本运作模式的创新。
6、创新并不仅仅面向遥远的未来。
创新有七个特征:
1、创新首先应该创造经济价值。
2、创新其次应该谋求市场领导地位,而不单看眼前经济收益。以任天堂和索尼来说,前者主攻16位数码盒游戏机,市场占有率80~90%,几乎没有敌手;索尼尽管势头强劲,但面对松下、日立的激烈竞争;所以,资本市场看好前者,认定前者的市值会超过索尼。而事实上,在日本,任天堂的市值超过了索尼。
3、创新应该做自己的强项。有理论认为创新应该针对本公司的短板。其实,就创新企业而言,补短无法穷尽;创新领域快者为王。做自己的强项,主权开放,社会合作,短板自有战略投资者来补。
4、创新,要集中资源、能力,把事情做简单。因为创新形成产业、形成市场需要复制,简单的东西容易复制。
5、创新是顺水推舟。创新是以产品为工具,体现社会发展趋势,抓住社会发展需求。以脑白金为例,没有尖端科技,首先抓住三、四线城市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脑白金的主要成分能帮助睡眠,经过包装,受到社会欢迎。其次抓住三、四线城市的送礼需求;人们在送烟酒以外,还可以有哪些价格适中的礼物?——送健康,让巨人集团得到了发展。应该说,是市场感觉帮助史玉柱找到了创新的突破口。
6、创新是放弃原有市场,找到新市场。
7、创新的选择和真正的推动力是资本。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基点。而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良好的国家创新系统支持。所谓“国家创新系统”是指,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系统中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特定制度安排和宏观经济环境中,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业绩(包括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就业和国民福利改善等)是这个国家的创新系统在学习和创新上的投入和投入效率的结果。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国际竞争力如何?怎样看待我们的优势与不足?本节辑录来自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徐冠华、高昌林、薛澜、姚维广、马俊如五位嘉宾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独到见解。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0》
高昌林 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院务委员、科研办主任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0》是为监测和评价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而设。从2006年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就开展了有关评价指标的研究。选择名列世界科技与经济前15位的国家作为研究比较对象,这些国家的最主要特征是: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增长主要依靠以科技投入、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为标志的创新活动来驱动。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创新能力评估侧重科技指标表现,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与应用、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五个方面提出了国家创新指数。
从创新资源角度看,中国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出总量位居世界前列,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额跃居世界首位。就创新指数角度看,中国虽然在“创新资源”和“知识创造”方面具有规模优势,但效率、强度、质量指标与科技强国相比相对落后,一些指标甚至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创新绩效”、“企业创新”方面排名有进步,但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要素投入以及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出口拉动,对外国先进技术依赖程度仍较高。这说明,我国创新活动水平处于较低级发展阶段,后续发展潜力很大。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薛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院长、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博士
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目标。1985年提出创新激励;1998年强调体制调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发布以来,落点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中国要建设一个怎样的创新体系?中国的创新体系首先要符合创新活动基本规律,其次不能脱离中国处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现实。
创新活动有高度不确定性,创新交易市场因为充满信息不对称而不完备,创新投入者的介入成分非常高,非全心全意无法完成创新活动——这些创新活动基本规律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都提出了体制性要求。比如在研究型大学,一定要为创新研究者提供政策、体制、环境的保护条件。
建设一个健康的国家创新体系,应当具备宏观、中观、微观考量。
宏观上,国家创新体系应该是一个整体。我们曾经提出“知识、技术、国防、区域、中介组织”五大创新体系,回顾起来,我们应高度重视系统的整合,重视政策的协调。对于国家创新体系而言,“协同”,在某种程度上比分门别类更为重要。
中观层面,要以激励和约束两手,实现创新环境的营造和管理。过去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激励,但类似“知识产权保护”、“节能环保法规”、“反垄断政策”等约束性政策法规同样是营造公平竞争良好健康创新环境的关键。
微观层面,无论研究机构还是高等院校,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做到“组织使命定位”、“运行机制”、“治理结构”良性协同。
国家创新体系优化
徐冠华 浦江创新论坛主席、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圆珠笔“缺芯”折射中国传统制造业存在巨大创新空间。中国是圆珠笔生产大国,占世界同类产品生产的80%份额;中国的一个圆珠笔生产县,年产圆珠笔量达到7亿支。但中国没有笔尖、笔芯等核心技术,我们必须依靠引进材料,购买技术,然后投入生产。因此,中国产出的圆珠笔卖给美国厂商是1元人民币一支;而美国市场的销售价是1美元一支。中国制造这一元人民币要用于购买材料、技术、设备、人力,最后所得仅为每支笔2-5分利润。因为在产品设计、物流、商业模式、品牌塑造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长久站在制造业利润的低端。
统计表明,在中国,目前传统制造业仍然比高新产业的经济贡献值大;传统制造业解决了中国最大量的就业人口,提供了最大量的税收,所以,这一市场不容忽视。中国传统制造业存在大有作为的市场创新空间,我们要创新引领,提升软实力,尽快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
姚维广 陶氏化学亚太区首席技术官
创新是什么?陶氏的观点是:不仅有创新的思想火花,更将其落实为有适用功能的新产品。
好的创新体系基础于良好的创新文化,这包括:鼓励创新、尊重别人的创新成果以及容忍失败;好的创新体系还基础于好的创新环境,这包括:开放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公平公正的评价。
怎样的评价体系属于公平公正评价体系?发表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专利之外,陶氏更注重如下重要评价指标:
1、新产品销售额除以研发投入的比例。
2、新产品与五年前同类产品的差异性价值高于5%。
3、新产品在专利保护条件下销售的比例。
中国创新体系的优势和不足
马俊如 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教授
创新不是个人行为,也不仅是一群人的活动;创新要联动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人群,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从而构成一种特殊且广泛的社会活动。
广泛的社会活动必然有分工,有各自定位;创新系统相应就是一种有序活动的结构体。
当年,国家提出的创新体系除了“知识、技术、国防、区域、中介组织”外还应该包括“宏观调控”。既然创新活动是有结构的活动,无论结果如何,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比没有结构好得多。
我们的问题在哪里?在缺乏宏观调控。
中国研发成功技术含量非常高的集成电路,其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每单位300万美金。奇怪的是,国内国外市场都存在需求,我们的产品却卖不出去。最后调研的结果是:我们有了技术创新,却没有相配套的商业模式,最后失却了应有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有一批企业经过打拼成为世界级企业,如华为、中兴。而当这些企业期望持续发展,环顾国内大学、研究所寻找科学技术储备支持时,他们发现,目前,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兴奋点与企业一样,是成果产业化,是冲击市场。
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各部门的使命定位不同,有的作用于战术布局,有的则作用于战略布局。如果所有部门都把着力点调到近期,科研部门放弃自己的长处去面对市场,原来系统中的梯队成了市场竞争中的对手,将来必不利于国家创新系统的持续发展,必不利于国际竞争力形成。
三、创新型人才成长
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社会各界在审视和反思中国自主创新实践中所出现问题的同时,再次将眼光聚焦到科研管理体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科研管理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机制?创新型人才到底呈现怎样的成长规律?体制创新与人才培养又有怎样的联动关系?本节辑录中国名校校长裴钢、朱清时、汪建的发言,并辅以必要的背景链接,以期部分呈现三位嘉宾对“人才”的定义,对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的人才培养贡献。
什么是人才?
裴钢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什么是人才?我认为人才是天才,但不局限于天才。人才是知识、能力、人格的三位一体。对于人才来说,知识和能力都很重要,但能力比知识重要,人格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人格是什么?包括社会责任感、爱好、理想。有知识、能力、人格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今天,中国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朱清时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背景链接:南方科技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承载着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任。学校以理、工学科为主,兼有部分特色文、管学科;在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上办学,一步到位按照亚洲一流标准组建专业学部和研究中心(所),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模式,建成类似加州理工学院和洛克菲勒大学那样小规模、高质量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出任创校校长。2011年6月,南方科技大学首批入学的45名学生全部放弃高考。《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6月8日公布,“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的原则被写入总则。
让学生学到真本事。中国大学的教学体系亟待改革。今天,中国大学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学到真本事”。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时旁听过一些课程,知道麻省的学生很辛苦,本科生没有一个敢在一个学期选三门以上课程,因为每门课的任务都很重;但那些课程真能让学生学到真本事。记得那时旁听了计算机专业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课,课程结束时每个学生都设计完成了自己的计算机芯片。尽管这块芯片比较简单,属于定制用途,但那是真正的芯片。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到硅谷找工作,当然被硅谷留下来,因为它能证明人才的潜力。今天中国大学创新改革的实质性工作首先是重新设计每一门课程,做到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内容恰当,讲法先进,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体制机制改革。我在做中科大校长时就尝试做课程体系改革,但效果不理想。学校的评价体系与资源分配系统不体现对课程改革的鼓励,教授花很大功夫搞课改,结果没有成果奖,不能发表SCI论文,不能评职称,当然大家就没有积极性。南科大新建成,又有深圳的雄厚财力,我们希望将教改首先导向机制建设。如果设计得好,南科大有机会快速进入世界先进大学的行列。
多学科交叉中心。一、二百年来,世界科技领域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形成经典学科,世界一流大学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形成专业、院系。但近50年来,随着科学发展交叉集成态势的形成,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传统的学科分类方法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不仅不利于交叉、集成意识的形成,而且因为各部门资金、文化管理的壁垒阻碍当代科研的发展。怎样创新改变?世界一流大学流行的做法是,建设“多学科交叉中心”。
南科大多学科交叉中心是一个开放式的学科组织结构,其建设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以传统的院系作为多学科交叉中心孵化基地。保留传统院系,作为基础课程和教师基本队伍的归宿;鼓励传统院系科研趋向,当跨学科研究的种子基本成熟,不同学科院系的教授可以共同申请建立跨学科交叉中心。第二,以多学科交叉中心作为高激发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处所。多学科交叉中心由志同道合者共同创立,有学校和政府的经费支持,有计划地开展最活跃领域的前沿研究,为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跨学科的新专业课。第三,动态管理。多学科交叉中心每年需通过学校专项考评,一次不合格整改,两次不合格解散。解散后的人力资源回归原院系,进入常规水平运作。
经过近几年建设,南科大建立了多个具有前沿意义的多学科交叉中心,比如能源研究中心,微软城市研究中心等。我们不仅要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的人才,还要求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成为真正解决社会问题的能手。
只要项目需要,我们没有体制性障碍
汪建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背景链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成立于2007年,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实现了科研由参与到接轨、由同步到引领的历史性升华,为中国和世界基因组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在大科学工程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华大基因一直在探索具有特色的人才教育之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育培养体系,有能力迅速筛选出一支适应科学、技术、产业不同发展目标的解放思想、追求创新、管理高效的人才队伍。
中国科学院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以任务带学科”的口号,这也就是华大的目标。
因此,我们对体制和人才的认识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基于我们的目标和任务、我们的科学内涵,来建立与之对应的体制保障和人才培养保障。这样,华大就有了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
人类基因组是未来生命科学的基础,从基础开始,这个观念早在90年代初就确定了。2007年成立以来,围绕我们的战略目标,华大从几十个人发展到现在的5000多人,并且实现了所谓“五个一”:每月一篇《Nature》和《Science》文章;一篇文章直接给华大带来一个亿的现金收入;一篇文章平均下来有100多个引用率;培育出一个非常年轻的创新团队(自然科学论文第一作者的平均年龄为25岁-26岁);此外是相应产生的一系列核心专利。
目前华大的科研项目以国际合作为主,一篇文章通常就搞定一个领域或者一个国家;一个亿的现金收入肯定带来10个亿的潜在经济发展机会。华大如此高效的“任务带学科”运作一定要有创新体制保障,这个保障的简单表述就是:只要项目需要,我们没有体制性障碍。
特别说说我们团队的人才培育。我们有个年轻人,原来是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学生,17岁时由父母亲和校长送过来。他今年19岁,直接管理着超过500万的科研经费,已经有两篇科研论文。还有一个年轻人现在25岁,管理着生物系1500名员工,有8篇科研论文,其中第一作者就有6篇。另一个年轻人现在35岁,擅长科研,已经连续发表了38篇《Nature》和《Science》论文;并且具有管理才干,作为华大年轻的CEO,领导着5000名员工。
这些年轻人在我们的科研项目方面有着过人的敏锐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与众不同”。比如,有的曾经旷课,有的一度沉迷游戏,有的在校时因为英语成绩差,险些过不了关。华大的管理岗位不会论资排辈,华大关注人才的主流发展,为人才成长创造多元健康的环境和机会。那个英语成绩不好的年轻人现在每年三分之一时间用流利的英语在世界各地讲学;那个17岁就进入科研领域的年轻人被香港中文大学免试录取,直接从高中生跨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因材施教,创新驱动,项目驱动,这些年轻人都健康成长起来。
大家在议论我正式场合没穿西装,这并非代表我随随便便,我曾经认真研究过服饰问题。
上星期我在以色列和匈牙利演讲,我穿着红色的衣服,我代表中国一定穿红色。文革的时候我们都穿军黄色,被别人嘲笑。我演讲时全场70多个人全部穿黑乎乎的西装,这与当年的一片军黄有什么区别?全部黑乎乎的还有希望吗?而且明明不好看,为什么不敢脱?我们提倡创新型人才培养,如果连服饰创新都做不了,那还成?所以,华大明文规定:任何人到华大来,不许穿西装,不许带领带。
我们在进行产学研综合性创新,总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现行制度。我们的第一个态度是:遇到体制问题不抱怨;第二个态度是:不要等到好起来那天再行动。第三,理论上说,只要我们有勇气,就能够跨越体制性障碍;问题是多元性障碍其实也是我们内心思想解放的障碍,所以,思想解放非常重要。
在这样的体制下,对准这样的目标和理想,有这样的体制保障,有一个人才发展的模式,我们便可以驰骋世界。
2011浦江创新论坛历时两天,各方精英汇聚,纵论创新之道,为上海奉献了一场精彩的以创新驱动为主题的多元脑力激荡。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刚在贺辞中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过程将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将是凝聚全社会力量和全球资源的过程。”韩正市长在贺辞中说:“创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引擎。上海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以全面提升城市的知识竞争力作为重要任务。期待‘浦江创新论坛’为上海,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很多年前,Richard Hodgetts 写过这样一首诗:
清晨,非洲的瞪羚醒来,
它知道自己必须跑过跑得最快的狮子,否则就会被吃掉。
清晨,非洲的狮子醒来,
它知道自己必须跑过跑得最慢的瞪羚,否则就会饿死。
无论你是狮子还是瞪羚,这都无关紧要,
当太阳升起时,你最好就开始奔跑。
今天,Richard的诗被认为辩证地总结了“创新”在高度竞争的全球化环境中的本质。
全省组织部长会议明确提出,全省组织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胸怀大我”的价值追求,要求认真阅研“两篇讲话、两份文件、两段阐述”。这既是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客观要求,也是组织工作助推中心工作的现实需要,更是组织优势增创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组工干部必须将“两篇讲话、两份文件、两段阐述”专题学习作为谋思路、出实招、破难题的“金钥匙”,学深、悟透、笃行,以大格局、大情怀、大作为,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一、牢记“格局之大”源于“学习之深”。
深入学习贯穿其中的“大局观念”,全面领会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局视野、战略思维和宏伟布局,始终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开展专题学习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认真学、具体学、深入学,自觉将组织工作放到中心大局中来定位和布局,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与组织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聚焦“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组织体系更加严密有序、干部队伍更加奋发有为、人才工作更加积极有效”,观大势,算大账,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组织工作就推动到哪里,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事业发展的制胜优势。二、牢记“情怀之大”源于“体悟之透”。
深入学习贯穿其中的“为民情怀”,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密切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深远意味,深刻领会群众路线作为组织工作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把人民立场深深根植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将“人民至上”嵌入组织工作全过程,通过把人民满意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把群众信赖的好组织建起来、强起来,把爱国奉献的好人才引进来、聚起来,夯实筑牢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根基。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实质性作用,以群众满意作为根本目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工作重心延伸到基层治理的堵点、难点处,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智慧指数”,换取群众的“满意指数”“幸福指数”。
校准虚应故事、虚有其表的误差,对准科学合理刻度。科学的考核标准是考评干部政绩的基础,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应贯彻新发展理念,既体现严谨性又不失科学性。精确考核是首要之义,把政绩考核实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具体指标,实现“考人”向“考事”、“定性评价”向“定量印证”、“顺向了解”向“逆向测评”、“单纯考核”向“综合研判”的转变。
同时,又要兼顾差异化考核,“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把普遍要求和职位职责结合,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结合,“挤水分”与“增权重”相结合。既考出实绩,也要体现业绩,发挥好政绩考核校准的功能,为干部干事创业指明努力方向。
校准急拿现用、走马观花的视差,瞄向日常高效刻度。政绩考核不能“平时不闻不问,用时一锤定音”,应注重日常考察,突出“考在日常,做在经常”导向,让考核方式从年终考核向日常考核、定期考核、阶段考核转变,在日常考核中摸实情、建档案、画“肖像”。
同时要注重实效、直观简便,不能“增次数,加任务”,通过统筹兼顾、同类合并的方式,将平时考核、干部考核、任职回访等结合起来,简化流程、优化标准,为日常考核“减肥瘦身”,减轻干部应对政绩考核负担。
校准架空民意、虚有其表的偏差,标定民心民意刻度。把政绩考核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要剔除“数出干部,干部出数”的诟病,杜绝“花架子”“放盆景”的思想,侧重“群众满意度”,体现群众感受、反映群众评价,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新时代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2021年,恰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之时。特殊时刻的两会,习近平接连强调“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1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内涵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要立足大局、抓住根本,看清长期趋势、遵循经济规律,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不被短期经济指标的波动所左右,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二,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只有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增强发展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应该说,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第三,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直接表现。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重视量的发展,但更要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度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归根结底,就是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遵循这一根本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二、矛盾关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然,也合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我们要学好、用好辩证法,审时度势,科学设计,以辩证思维来处理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关系。
第一,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把握好“时、度、效”。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依据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做到相互促进、协同发力。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工作主线、基本路径、制度保障和具体着力点,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二,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当前,我们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统筹做好跨越关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正确把握实现长远目标和做好当前工作的关系,发扬钉钉子精神,把经济发展各项工作做好做实。
第三,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注意的是,表现为三大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其根源就在于生产要素配置扭曲,必须靠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要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推动形成市场决定要素配置的机制,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要积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速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第四,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息息相关。绿色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我们决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第五,正确把握维护公平与讲求效率的关系。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多亿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将做好做大的“蛋糕”公平合理地分好,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有机统一起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者的积极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而且有利于提升全社会购买力,创造更大规模市场,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三、组织部门在自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彰显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对于县级组织部门来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就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自觉聚焦中心,突出攻坚重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彰显担当。
第一,对标对表,形成谋发展的行动自觉。探索制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巡听旁听制度,坚持把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作为党委(党组)会议“第一议题”。探索建立科级领导干部党的理论、党章党规党纪基本知识测试制度,将学习贯彻情况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县委巡察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持续加大红色资源挖掘整理保护力度,进一步整合红色资源,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党性教育基地,进一步拓宽思想教育平台。持续强化全县上下“跟着走”的意识,增强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和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能力。
第二,突出重点,筑牢抓发展的战斗堡垒。全面落实加强基层建设的有关要求。建立完善村级运转经费和乡村干部待遇保障刚性增长机制。探索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路径。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施党支部“五化”建设提质工程,全力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持续抓实基层党建联系点示范点建设,推动基层建设和乡村治理整体提质。着力加强乡镇党政综合服务机构与服务平台建设,制定“就近办”事项清单,推动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事项审批权限下沉到乡镇、受理权限下放到村(社区)。全面落实“支部建在乡村振兴一线”加快构建共筑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一线党建工作格局。
答: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的缩略语简称, 全称为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 它是利用无线数字广播网向手机、MP4、笔记本电脑等用户提供广播电视节目, 是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新手段、新媒体。CMMB的主要特点有: (1) CMMB是数字电视技术的一种, 它采用先进的编码、压缩、调制等数字技术, 专为7寸以下小尺寸屏幕便携接收终端提供广播电视节目服务, 具有移动接收、高效省电等传统数字电视所不具备的技术特点。 (2) CMMB面向终端广泛、经济实用, 只要在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各种小屏幕便携终端以及在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上的小型接收终端中加装了接收CMMB的功能, 就可接收视频、音频、数据等多媒体业务, 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看电视的需求。 (3) CMMB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 与国外的手机电视技术 (目前主要有美国的Media FLO、欧洲的DVB-H、韩国的T-DMB等) 相比, CMMB具有图像清晰流畅、组网方便灵活、支持多种业务等特点, 多项技术特别是在终端省电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 CMMB技术组网简单、建网成本低, 可利用现有广播电视覆盖网基础设施建设地面覆盖网, 可通过卫星和地面网络形成“天地一体”的覆盖网实现无缝覆盖, 易于迅速普及。 (5) CMMB系统具备广播式、双向式服务功能, 可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信息和紧急广播服务, 可进行点播、推送、电子杂志等业务, 还可提供股票、购物、缴费、游戏等服务。CMMB具备加密授权控制管理体系, 中央和地方相结合, 统一标准、统一运营, 支持用户全国漫游。
问:根据CMMB的突出特点和业务发展需要, CMMB由哪些业务平台构成?能为客户提供哪些服务?
答:CMMB的业务平台主要由公共服务平台、基本业务平台和扩展业务平台等三个平台构成: (1) 公共服务平台向用户无偿提供公益性服务, 主要由公益类广播电视节目和政务信息、紧急广播信息构成。 (2) 基本业务平台向用户有偿提供基本类广播电视节目和数据类服务, 包括全国平台和地方平台传送的广播电视节目和各种信息服务。 (3) 扩展业务平台根据用户不同需求有偿提供个性化服务, 主要由四类业务构成:一是付费广播电视节目;二是音视频点播推送服务, 将用户定制的广播电视节目推送到用户终端;三是综合数据信息服务, 主要有股票信息、交通导航、天气预报、医疗信息等;四是双向交互业务, 主要有音视频点播、移动娱乐、商务服务等。目前, CMMB主要以音视频服务为主, 综合信息、双向交互等服务将随着业务的发展逐渐推广应用。
问:为促进CMMB尽快从技术标准研发进入到共用技术应用, 广电总局在全国37个城市组织开展了规模化技术试验并于去年首次服务于北京奥运会。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并评价试验的效果如何。
答:为促进CMMB从技术标准研发进入到共用技术应用, 广电总局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规模化技术试验, 在全国37个城市 (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奥运城市) 开展了相关试验并于去年服务于北京奥运会, 转播中央和当地的7~8套电视节目和4套广播节目。试验结果表明:CMMB传输、发射、覆盖、接收试验效果良好, 信号稳定、图像清晰、画面流畅。在CMMB试验期间, 广电总局向奥运大家庭核心成员赠送了1000台、向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赠送了1100台CMMB终端, 中国移动也向各有关方面赠送了4万台具有CMMB功能的TD-SCDMA手机, 满足了中外嘉宾和运动员随时随地看奥运的需求。同时, 广电总局组织相关单位在奥运村、新闻中心等6个奥运重点场所设置了CMMB体验服务点, 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媒体记者等体验者超过5000多人次。在北京市区还设置了3个社会用户体验租赁服务点, 仅中央电视发射塔体验点就接待了数千人次。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这一新兴媒体服务奥运会, 在奥运会历史上是第一次, 充分展示了我国自主创新的广播电视先进技术成果, 得到了中外嘉宾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中外媒体还专门把CMMB作为科技奥运的亮点进行了纵深报道。通过广电系统与科技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规模试验和服务奥运,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和服务便捷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验证, 为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产业运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问:据了解, 2006年以来, 广电总局就CMMB先后颁布了12项行业标准和多个配套技术文件, 国内相关单位已申请CMMB基础性专利50多项, 获得国际专利4项, 参与研发的企业申请了100多项实现专利, 初步形成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标准体系。作为一项新技术、新媒体和新产业, CMMB只有通过产业运作, 才能真正成为一项实用的技术和服务, 那么请问广电总局在推进CMMB产业化进程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目前, CMMB设备产业化进程已取得显著成效, CMMB吸引了国内外200多家企业参与产业联盟, 在短时间内, 完成了从标准原型机向实用商用产品的跨越, 实现了终端产品的规模化, 从发端到终端的整个设备产业链中, 国内企业均占主导地位。目前有6家企业生产出了CMMB核心芯片, 上百家企业生产出了手机类、PDA、MP4、USB电视棒、车载电视等200多款不同价位的CMMB终端产品。2008年12月中旬, 广电总局无线局下属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组织进行了100万台CMMB终端集中采购工作。有102家企业的288款终端参与了评选, 最终确定了79家企业 (手机类企业53家) 的230款终端入围, 其中, 国内企业77家、终端228款, 绝大部分产品价格低于2500元, 有的产品价格最低到了150元。国内企业包括联想、中兴、长虹、海尔、创维、海信、康佳、天宇朗通等大型手机制造企业和消费电子制造企业。CMMB终端集采结果表明, 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设备产业链已经全面成熟, 设备制造产业规模庞大。CMMB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通过全面推广应用这项技术, 使得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终端的研发制造水平已经超过国外同类产品, 民族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形成了运营商和设备产业界和谐共赢的局面, 实现了中央提出的“立足自主知识产权, 立足民族工业”的目标。
今后CMMB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一要坚持统一标准、全国漫游, 保证用户在全国任何地方都能随时随地享受到广播电视服务。二要坚持统一平台、统一运营, 努力培育带动全国广电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三要坚持内容与载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既确保安全播出和政令畅通, 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和信息需求。四要坚持利用现有资源、发挥系统优势, 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以较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 迅速在全国形成规模。五要坚持开放合作、共享共赢,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合发展的格局。
问:根据CMMB发展的基本思路, 请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答:下一步, 广电总局将重点对CMMB进行技术、运营、内容三位一体的试验。一是进一步开展技术试验。在对全国37个试点城市试验网络进行优化的同时, 在东中部和西部有条件的地级市, 进一步开展覆盖网络试验测试工作, 目前已经在150个城市建设了试验网。同时, 开发运营支撑技术系统并进行相关试验。二是开始进行运营试验。探索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产业发展规律和运营模式, 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全国广电系统广泛合作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运营体系。同时, 积极与国有投资机构进行合作, 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广播电视发展规律的融资机制。积极与移动通信等相关行业进行合作, 共同推进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发展。三是着手制定内容发展规划。目前主要转播中央和地方现有节目, 下一步针对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技术特性、传播特点以及移动人群的需求, 加强节目内容规划, 推进节目内容建设, 制作播出适合移动接收特点和规律的广播电视节目, 强化贴近性、针对性、时效性, 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
问:据了解, 中央和地方广电系统已经开始合作成立运营主体, 请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是新技术、新媒体, 必须用新体制、新机制推动新媒体的发展。CMMB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创新体制机制, 联合地方广电播出机构组建全国性运营公司, 建设全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和运营支撑系统, 全国统一平台、统一运营、市场运作、形成合力。2008年9月, 广电总局直属单位无线局成立了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 负责全国C M M B的运营推广工作。2009年1月9日, 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与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九省 (区、市) 广电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 成立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省级运营主体, 开展9省区市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业务。目前, 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还正在和其他省市协商, 将逐步在所有省市成立省级运营主体, 形成全国性的运营体系, 推动CMMB的产业化发展。
问:请简要评价加快推进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 是广播电视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是继有线、卫星之后又一新的传播手段, 可以有效填补广播电视对移动人群覆盖和服务的空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既是新技术、新媒体, 也是发展潜力很大的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 是广电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的迫切需要, 是满足人民群众随时随地看电视、听广播的迫切需要, 是利用新技术新体制推动新发展、做强做大广播电视产业的迫切需要, 是广电系统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机遇。
日前,由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办主任续梅带队的12家中央新闻单位记者组成的中央新闻采访团对江苏职业教育进行了专题采访。在江苏省教育厅召开了江苏职业教育专题汇报会,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代表参加了交流会,学校潘东标校长向与会领导、媒体作题为《学校品质发展,赢得高质量生源》的交流发言,字字句句高度概括了南京高职校人孜孜不倦、奋发向上的精神。会后,潘校长还接受了《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多家媒体记者的采访。
2009年,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共招收新生人数1012人,600分以上生源达160多人,招生质量空前提高,实现了“稳定数量,确保质量”的既定工作目标。
一流的办学理念是生源高质量的基础。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中国教育部与德国在职教领域最早合作的第一所项目学校,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开展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技术支持等国际合作。BSH合作项目已成为21世纪我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一个典范,2009年6月首届学生已经顺利毕业,并成为博士西门子公司的正式员工和技术骨干。BSH合作项目为更多的校企合作提供了引领和示范,成为吸引优质生源的办学亮点。
一流的办学条件是生源高质量的关键。在中央、省、市政府的关心下,学校近三年设备投入三千多万元,生均仪器设备一万元,全省第一,并构建全国一流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创建技能强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80人。其中副教授、高级讲师80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110人,占专任教师40%,有近110人次曾赴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教师队伍中有获得德国“师傅证书”的老教师,也有一大批拥有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国家注册的造价师、结构师、监理师、电子商务师、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占90%。学校还先后成为江苏省首批课改实验学校、江苏省首批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这些都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水平的充分认可,更是吸引优质生源的关键指标。
一流的办学绩效是生源高质量的保障。盯紧市场、贴近企业,开设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热门专业,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学校先后与吉博利、博世公司、西门子公司、霍利威尔、中兴通讯、熊猫电子集团、南京装饰集团、大地集团等200家大型知名企业合作办学,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毕业生成了企业的“免检”人才,形成了入学——就业直通车。毕业生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技能水平,对口就业率持续95%以上,很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管理核心和技术骨干。“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学校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重视技能培训,2009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取得12金、6银、4铜的好成绩,奖牌总数、获奖率、团体总分南京市第一,金牌总数全省第一。在天津举行的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四名参赛选手全部夺得金牌。省教育厅授予学校“2009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和特别贡献奖”荣誉称号。学校还多渠道注重学生成长成才,现已与新加坡建设局管理学院、韩国大田大学、韩国全州大学、韩国全州Vision大学、法国科尔比谢学校、歌德学院、台湾建国科技大学等16所国际院校联合办学,国际化成才立交桥完美架构和良好实现。稳定、对口、高效的就业,多元、开放的继续升造成为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保障。
链接
【中国青年报】“在我们校园,从十五六岁到四十多岁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能看到。”南京高等职业学校潘东标校长介绍,他们的办学宗旨就是让普通学生接受最好的职业教育,让农民工接受最好的职业培训。
【高质量发展发言】推荐阅读:
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座谈发言稿07-02
高质量发展微党课06-05
党建服务发展高质量07-01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07-18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06-22
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09-1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10-02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07-20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07-02
经验材料:以党建引领某事业高质量发展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