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统计学》课程介绍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学统计学》课程介绍(共11篇)

《医学统计学》课程介绍 篇1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正确地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处理实验数据,对提高医学科研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医学统计学是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特别是预防保健和卫生事业管理中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开展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认识和揭示医学领域里各种数量特征的科学分析方法,使医学科研得以成功的一种重要辅助工具。它通过对事物数量关系的详尽描述和比较,进一步认识其客观规律性,是从事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重要工具和研究手段。

本课程将阐述数据处理的基本统计理论和方法,结合实例分析加深理解统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正确应用;介绍卫生服务统计与居民健康统计的内容,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计算手段,开发统计信息资源,为预防保健工作和卫生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医学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方法,其中包括总体和样本等基本概念、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单个样本数据的参数估计、两个或多个样本数据比较的假设检验,以及常用综合评价方法等;第二个方面是卫生服务统计与居民健康统计,其中包括疾病统计、卫生服务调查统计、医学人口统计及寿命表。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教学,达到掌握卫生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培养统计思维方法和能力,了解卫生领域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学会用卫生服务统计和居民健康统计等方面的统计指标综合评价人群健康状况。

本课程的讲授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医学中的实例,讲述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采取启发性教学原则,把统计思维方法的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对于统计公式着重讲解其意义、使用方法、应用条件和应用时注意事项,不必追究公式的数学原理和推导过程。同时通过课堂实习、课堂讨论、课后复习、完成作业,使学生熟悉统计的基本理论、掌握统计方法的应用、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基本方法。

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能够在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面上把握课程内容,其中:

①有关原理和概念的内容,“了解”层面包括“了解、知道”;“熟悉”层面包括“熟悉、理解、说明、描述、简述、列举”;“掌握”层面包括“掌握、阐述、应用和分析”。

《医学统计学》课程介绍 篇2

1 研究对象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观察对象的某些特征或指标, 即变量。

统计分析最基本的是随机变量, 简称变量[4], 即观察对象的特征或测量计数的结果[5]。在纯数学领域, 变量即指变化的量, 且在具体研究变量间关系时, 可用函数关系式描述。医学统计学中的变量, 除具有一般变量的特点, 即观察结果事先不确定 (随个体而不同) 外, 主要指实验/观察对象的某些特征或指标, 如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血压、心率、肺活量等, 此处列举变量均为数值 (型) 变量。另外, 还有一类变量, 其特点为计数结果, 如分男女性别计算的观察单位数, 不同血型的人数等。如果再细分, 数值型变量又可再分为连续型和离散型两种。统计学正是通过对观察对象 (包括人、动物、材料等) 的某些特征, 即对变量的研究来认识、了解事物, 进一步掌握其规律的。案例1:为了解某文科类大学2007年在校男生体质, 从该校2007年在校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1 000名男生, 分别测量了他们的身高、体重、肺活量、视力等。此例中, 身高、体重等即为变量, 而我们正是通过对这些变量的研究来了解2007年在校男生的体质情况。

2 研究内容

统计学研究内容为同质事物/生物体的变异性规律。

统计学的研究内容为变量的数量特征和规律, 对单个变量, 这些数量特征包括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及频数分布等, 对多个变量而言, 除研究上述特征外, 还包括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离散趋势, 即变异性, 在具体研究这种变异性时, 要求观察对象具有相同的自然属性/基线条件, 即要求同质性。这种变异是同质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差异性, 有了同质, 比较才有基础;有了同质, 才能形成有若干观察对象的一个群, 即总体。所以生物个体如果不同质, 便不能形成总体, 而生物个体的特征若没有了变异, 统计学便没有用武之地。在案例1中, 同质即均为2007年在校生且是男生, 变异即他们的身高、体重等变量值各不相同。

3 研究方法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简述为:立足样本, 面向总体。

统计学研究方法的精髓是通过样本来了解、推断总体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一位正在煮饺子的母亲尝过其中一个, 便知道锅里饺子的生熟程度;在纳粮入库时, 检验员通过随机挖取一勺粮食, 就可以了解一袋粮食的情况等。在有些具有破坏性、损毁性的研究中, 如汽车轮胎的耐磨系数, 灯泡的使用寿命, 炮弹的质量等, 通过抽样去检验推断总体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抽样和分组时, 我们需把握随机化的原则, 即使各观察对象有同等被抽取的机会, 也有同等机会被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案例1中, 总体即为该大学2007年在校男生身高、体重、肺活量、视力4个变量值 (集合) , 而样本便是从中抽取的1 000名男生的4个指标的测量结果, 随机化过程可结合分层 (如按系别先分层) 实施, 这种随机不一定保证等概率 (因为各系人数多少不等) , 但可以减少实施难度。

4 具体抓手

为了实现通过样本推断总体的目标, 我们选用“统计量”作为抓手。

统计学中把描述样本的指标称为统计量, 而把描述总体信息的指标称为参数, 故常有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说。如总体均数、总体标准差、总体率等。在案例1中, 根据这1 000名男生所得的身高均数、身高标准差等便是统计量, 如果有条件能得到2007年所有男生的上述4个变量值, 那么所得的这4个相应于总体的值就是参数。当然, 我们不会也根本不必要做全部的测量, 只需通过统计量, 借助合理推断, 求得总体参数的一个值 (点估计) 或一个范围 (区间估计) 即可。

5 基本步骤

统计的基本步骤为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统计分析4步。

一个完整的统计步骤, 除上述4步外, 还包含对统计结果的表达、解释和呈现。其中, 统计设计必须先于资料收集、搜集及统计分析之前, 且统计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研究质量和成败。统计设计时, 既要考虑对照、随机化如何实施, 又要考虑样本量大小, 此即实验设计三要素。最后对统计结果的表达、呈现和解释, 可以用文字叙述, 用统计表进行简单明了的展现, 也可以选择统计图形象直观地呈现。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采用统计表结合统计图的形式, 这样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6 注意事项

但凡涉及统计学处理, 切记抽样误差不可避免, 统计结论不能绝对。

从一开始的统计设计到之后的实验或观察, 直至最后的统计分析, 都要注意尽可能地消除系统误差和偏倚, 尽量减小随机误差的发生;在最后做统计结论时, 千万不要太绝对, 同时应给出可能犯错的概率保证。

参考文献

[1]罗家洪, 徐天和.医学统计学 (案例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罗家洪, 薛茜.医学统计学 (案例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3]孙振球, 徐勇勇.医学统计学 (供研究生用)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4]徐勇勇.医学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医学统计学》课程介绍 篇3

一、宣传、强调医学统计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特别在医学科研中的重要性

我们利用课堂、网站、橱窗中介绍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及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字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与推断的一门学科。在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统计学是医学各相关专业、各层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医学科研中医学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统计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医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大致包括立题设计、实验(或调查)、实验结果的收集与记录、资料整理和资料分析等。可见,医学统计学贯穿了医学科研的始终。医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资料收集、分析、推断等都离不开医学统计学思维。因此在医学统计学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医学统计学是方法学,正如法国哲学家迪卡尔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二、改进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接触、了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医学统计学是建立在数理统计基础上的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公式,部分公式显得复杂,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望而止步。

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如“填鸭灌输式”或“知识继承型”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生没有正确理解统计学中的概念含义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主要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医学问题时不知道如何正确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甚至对资料的设计类型、性质和分析目的都是模棱两可的。这种“单向性、机械性”教学模式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本文就改革医学统计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经典案例入手,问题为先导,学生为中心,培养医学生学习兴趣

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我们采用“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互动,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3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统计学思维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1.强调绪论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绪论是医学生第一次接触医学统计学,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在绪论课上我们主要通过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比如:①通过2年多的医学学习,你们认为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最棒的医生?②怎样才能最快的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③怎样了解到某一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很多同学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最后教师给出参考答案,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查找、阅读、分析文献?最后让学生阅读一篇带有统计学相关的文章,最终让学生明白学习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以及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比如数学、科研设计、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

2.多用经典案例,培训医学生科研思维

在教学中,不直接解释基本概念,而是给出一些经典实验例证,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思考:如果他们碰到了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主动性。例如一个经典实验:坏血症的治疗——医学历史上第一次有效控制的干预试验,当时英国对这病采用的治疗方案有6种:1)苹果汁;2)桔子和柠檬;3)醋;4)泻药;5)硫酸丹剂;6)大蒜和芥子。如何评价6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1747年5月20日,Lind医生将12名病情相同(似)的患者带到一艘船上。分为6组,每组两人,分别给予下列6种干预:A组:每天饮1夸脱苹果汁;B组:服25滴硫酸丹剂,每天3次;C组:服2匙醋,每天3次;D组:每天饮约半品脱海水,服缓和的泻药;E组:每天食2个桔子,一个柠檬;F组:每天服由大蒜、芥子等成份组成的干药。其中,Lind医生的试验将病情最重的2名患者分到D组:泻药是当时流行的治病方法。当6月16日船返回英国Plymouth港时,所有患者的病情都有好转。其中E组恢复的最快、最好。B组有一人病情较登船时好转。

Lind医生的试验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直到160年后,通过动物实验才真正从科学意义上解释了E组疗效最好的真正原因。坏血病的对症治疗是补充维生素C。对于这样一个实例,请同学们思考:为何要设计成6组?为何要在同一条船上作该实验?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可以看出,通过医学统计学设计,再通过实验研究,能够揭示出事物原有的一些规律,统计学设计对科研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现代统计学的观点看,Lind医生的干预试验有两点符合统计学要求:一是设有对照组:6个干预相互比较;二是质量控制:所有患者在同一条船上,便于监督服药和观察病情。无对照试验和质量控制不严而导致研究结果“失真”的例子,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常发生。

通过这个例子,引导医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其科研的意识,使其意识到医学统计学不是数学,而是提高医学科研能力的必需工具,医学统计学的思维贯穿科研的整个过程。

3.结合经典案例提炼概念,让学生在实例中学习概念

根据上面的例子进一步提问:上述实验中坏血病患者有多少人?怎样确诊患者所患疾病?实验中为何只选了12个患者等问题,让学生逐渐体会什么是总体、样本、同质、变异等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

(二)结合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案例式预习教学

目前,很多医学生对涉及诊疗直接相关的学科特别感兴趣,比如:药学、内科学等。因此在讲授每堂课前,给学生一篇相关的典型论著,让学生用几分钟时间阅读,然后提问。这样学生在整个课堂中都带着问题学习,在讲解完该课统计学知识后,让学生再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学习怎样设计怎样分析,有缺陷否?增加实践经验。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自学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阅读科研论文,提升统计分析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其科研能力。

在整个医学统计学理论教学结束之前,再组织学生开展一两次课堂讨论。课前摘选1~2篇医学文献让学生预习,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并评价其统计设计和分析方法的优缺点,特别是作者如何利用良好的设计防止偏倚,控制误差,以及其如何在论文中进行相应的表达。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评价文献中统计分析方法与结果的能力。训练学生根据实际资料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提高他们对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论文、评价论文。

采取以经典实例中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单个统计学方法及典型例题的基础上,摘选一些医学期刊论著中的不典型实例,进一步分析、强调各种统计学方法的范围、应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将重点放在各种统计学方法比较和互相联系的讲解上,在列举大量实例时。充分发掘调动医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去体验、理解统计学的各种概念与原理。这样,由浅入深,由简而繁,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验设计内容的教学力度

实验设计是学生学好统计学的关键之一,更是提高统计分析、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本科教学中该部分安排为自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对统计学的理解和进一步的学习。加强科研设计、资料搜集和整理等方法的能力培养,使学员学会对某项研究能作出合理的设计,对一份完整的科研资料中各个不同的统计要求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处理方法。

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教师的科研经验也非常重要

很多学生对老师的科研活动很关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断地举自己工作、科研中遇到的实例,如何就一个研究内容进行科研设计、方案实施、数据收集、整理到最后统计分析,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进行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同时使学生能体会到科研并不神秘,激发学生更大的热情。

综上所述,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对象,其可塑性很大。上课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唱“独脚戏”,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适时地提出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平等式的、互动式的教学比一言堂、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更加受学生的欢迎。学生通过统计学教学,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阅读科研论文等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整体过程,指导他建立起一整套正确的科研方法,包括查阅文献——立题——调研——科研设计——实际操作——整理资料——数据处理到撰写论文的整个过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并让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和激情,从而培养其科研能力。

目前,我们的教育模式要真正达到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我更新、自我创造的学习目标,就得让学生尽早接触、了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对于培养适应21世纪医学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金项目:泸州医学院资助课题(泸医教[2006]21号)。

医学统计学习题 篇4

A.SS总=SS组间+SS组内B.ν总=ν组间+ν组内

C.MS总=MS组间+MS组内D.MS组间>MS组内

2.方差分析中,获得P<0.05时,结论是D

A.证明各总体均数都不相等B.证明各总体均数不全相等

C.可认为各总体均数都不相等D.可认为各总体均数不全相等

3.若检验统计量F近似等于1,说明C

A.组间方差中不包含测量误差B.组内方差中不包含测量误差

C.组间方差中不包含处理因素D.方差分析中应接受原假设

4.随机区组设计中,同一配伍组中的各个观察个体要求D

A.是同一个个体B.给予相同的处理C.相互间差别越大越好

D.除处理因素外,其他因素和条件都相同或相近

5.完全随机成组设计,随机配伍组设计方差分析中,总变异分别可分解为几部分B

A.2,2B.2,3C.2,4D.3,2E.3,3

6.当组数等于2时,对于完全随机设计和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与t检验结果B

A.完全等价,且F=tB.完全等价,且F=

C.完全等价,且t=D.方差分析结果优于t检验

7.将 90 名高血压病人随机等分成三组后分别用 A、B 和 C 方法治疗,以服药前后血压的差值为疗效,欲比较三种方法的效果是否相同,正确的是B。

A.作三个样本两两间差值比较的 t 检验 B.作三个样本差值比较的方差分析

C.作服药前后配对设计资料的 t 检验方差分析

D.作配伍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E.以上都不对

9.某医师治疗了两例视网膜炎患者,1 例有效,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_A____。

A.有效率为 50% B.最好用绝对数表示

C.必须用率表示时,应同时给出其可信区间

D.分母太小,用相对数不可靠

E.不能得知总体有效率

10.经调查得知甲乙两地的冠心病粗死亡率同为40/万,按年龄构成标化后,甲地冠心病标化死亡率为45/万,乙地为38/万,因此可认为A

A.甲地年龄别人口构成较乙地年轻

B.乙地年龄别人口构成较甲地年轻

C.甲地年轻人患冠心病较乙地多

D.甲地冠心病的诊断较乙地准确

E.乙地冠心病的诊断较甲地准确

11.调查某地居民 1600 人,得蛔虫感染率为 50%,则其总体率的 95%可信区间为 _____。

A.47.55~52.45% B.48.75~51.25% C.45~55%

D.49.68~50.32% E.据此资料不可推知

12.下列关于方差分析的陈述中正确的是_E___。

A.方差分析用于比较各组的总体方差是否相等

B.方差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各样本均数来自同一总体

C.方差分析中判断 F 值相对应的 P 值时需查双侧界值表

D.方差分析得到的 F 值越大, 表明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E.方差分析得到的 F 值越小, 越没有理由怀疑 H0 成立

13.用两种方法检查某疾病患者120 名,甲法检出率为60%,乙法检出率为50%,甲、乙法一致的检出率为35%,问两种方法何者为优?A

A.不能确定B.甲、乙法完全一样

C.甲法优于乙法D.乙法优于甲法

14.某医师用哈磁针加中药治疗焦虑症病人,治疗20例中15人好转;用单纯中药治疗21人中12人好转;用西药治疗23人中18人好转,若进行X2检验,自由度为:B

A.1B.2C.3D.415、某学院抽样调查两个年级学生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其中甲年级调查35人,阳性人数4人;乙年级调查40人,阳性人数8人。该资料宜选用的统计方法为A

A.四格表 检验B.四格表校正 检验

Ct检验DU检验

16.下列指标不属于相对数的是(D)

A 率B 构成比C 比D百分位数

17、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B)

A 计算相对数尤其是率时应有足够的观察单位或观察次数

B分析大样本数据时可以构成比代替率

C 应分别将分子和分母合计求合计率或平均率

D 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应作假设检验

1.为研究静脉曲张是否与肥胖有关,观察122对同胞兄弟,每对同胞兄弟中有一个属肥胖,另一个属正常体重,记录得静脉曲张发生情况见表8-2,试分析之。

表1122对同胞兄弟静脉曲张发生情况

2.121名前列腺癌患者中,82名接受电切术治疗,术后有合并症者11人;39名接受开放手术治疗,术后有合并症1人。试分析两种手术的合并症发生率有无差异?

3.某医院以400例自愿接受妇科门诊手术的未产妇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4组,每组100例,分别给予不同的镇痛处理,观察的镇痛效果见表2,问4种镇痛方法的效果有无差异?表24种镇痛方法的效果比较

镇痛方法 例数 有效率(%)

颈麻10041

注药10094

置栓10089

对照10027

4.用噬菌体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结果见表3,问两组阴转率有无显著差异?

表3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比较

组别 观察人数 粪见检阴性人数阴转率(%)

试验组292586.2

对照组281760.7

合计574273.7

1.t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比较:B

A、中心位置左移,但分布曲线相同

B、中心位置右移,但分布曲线相同

C、中心位置不变,但分布曲线峰高

D、中心位置不变,但分布曲线峰低,两侧较伸展

E、以上都不是

2.对于一组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若对每一个个体同时减去一个不为零的数,则:B

A、均数、标准差都不变B、均数变,标准差不变

C、均数、标准差都改变D、均数不变,标准差变E、以上都不是

3.下列哪个指标小,表示用该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C

A、变异系数B、标准差C、标准误D、极差E、均数

4.一组变量的标准差将:C

A、随变量值的个数n的增大而增大B、随变量值的个数n的增大而减小

C、随变量值的之间的变异增大而增大D、随变量值的之间的变异增大而减小E、随抽样误差的减小而减小

5.某病患者8人的潜伏期如下:2,3,3,3,4,5,6,30则平均的潜伏期为:A

A、均数为7天B、中位数为3天C、中位数为4天

D、中位数为36.若X服从以μ和σ为均数和标准差的正态分布,则X的第95百分位数等于:A

A、μ-1.64σB、μ+1.64σC、μ-1.96σD、μ+1.96σE、μ+1.64

7.配对设计中,同一对中的两个观察个体要求:D

A、是同一个个体B、给予相同的处理C、相互间差别越大越大越好

D、除处理因素外,其它可能影响观察指标的因素都相同或相近E、以上都不是

8.正态曲线下横轴上从均数μ到μ+2.58σ的面积是:C

A、95%B、99%C、49.5%D、5%E、以上都不是

9.要评价某市一名8岁女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应选用的统计方法是:A

A、用该市8岁女孩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用该市8岁女孩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C、作样本与总体比较的单侧t检验

D、作样本与总体比较的单侧z检验E、以上都不是

10.一组男童身高均数是110cm,S=5cm,体重均数是25kg,S=3 kg,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A、身高的变异程度小于体重的变异程度

B、身高的变异程度大于体重的变异程度

C、身高的变异程度等于体重的变异程度

D、单位不同无法比较E、身高的变异程度与体重的变异程度为5:3

.5天E、以上都不对

11.样本均数比较作t检验时,分别取以下检验水准,以(B)所取Ⅱ类错误最小。

A.B.C.D.E.12.在单组样本均数与一个已知的总体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中,结果t=3.24,t0.05,v =2.086,t0.01,v =2.845。正确的结论是()。

A.此样本均数与该已知总体均数不同

B.此样本均数与该已知总体均数差异很大

C.此样本均数所对应的总体均数与该已知总体均数差异很大

D.此样本均数所对应的总体均数与该已知总体均数相同

E.此样本均数所对应的总体均数与该已知总体均数不同

13.假设检验的步骤是(A)。

A.建立假设,选择和计算统计量,确定P值和判断结果

B.建立无效假设,建立备择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C.确定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选择t检验或Z检验,估计Ⅰ类错误和Ⅱ类错误

D.计算统计量,确定P值,作出推断结论

E.以上都不对

14.作单组样本均数与一个已知的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时,正确的理解是(C)。

A.统计量t越大,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B.统计量t越大,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小

C.统计量t越大,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相等

D.P值就是a

E.P值不是a,且总是比a小

1.一般正常成年男子血红蛋白的平均值为140 g/L,某研究者随机抽取25名高原地区成年男子进行检查,得到血红蛋白均数为155 g/L,标准差25 g/L。问:高原地区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是否比一般正常成年男子的高?

2.某单位研究饲料中维生素E缺乏对肝中维生素A含量的影响,将同种属、同年龄、同性别、同体重的大白鼠配成8对,并将每对动物随机分配到正常饲料组和缺乏维生素E的饲料组,定期将大白鼠杀死,测定其肝中维生素A的含量,问饲料中维生素E缺乏对肝中维生素A的平均含量有无影响?

大白鼠对别12345678

正常饲料组3.552.603.003.953.803.75 3.453.05

维生素E缺乏组2.452.401.803.203.252.70 2.401.75

3.为研究孕妇补锌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将96名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一组在孕期不同时间按要求补锌,另一组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无不同。

医学统计学复习题 篇5

一、名词解释:

1、参数

9、可信区间

2、统计量

10、Ⅰ型错误

3、检验水准

11、Ⅱ型错误

4、概率

12、标准化死亡比

5、抽样误差

13、非参数检验

6、医学参考值范围

14、回归系数

7、统计推断

15、相关系数

8、标准误

二、简答题

1、医学统计学工作的步骤。

2、正态分布有什么基本特征?有哪几个参数?

3、医学正常值范围与可信区间有何区别?

4、假设检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6、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事项?

8、非参数检验的适用条件、优缺点?

三、是非题

1、对数正态分布资料最好计算几何均数以表示其平均水平。

2、不论数据呈什么分布,用算术均数和用中位数表示平均水平都一样合理。

3、理论上只有服从正态分布条件的变量的算术均数等于中位数。

4、随机抽样就是指在抽样研究中不要主观挑选研究个体。

8、同一总体中随机抽样,样本含量越大,则样本标准差越小。

9、只要单位相同,用s和用CV来比较两套变量值的离散度,结论是完全一样的。

10、从同一总体随机抽取的两组数据中,平均数大的组标准差也大。

11、同一批计量数据的标准差不会比标准误大。

12、t检验是对两样本均数的差别作统计检验的方法之一。

13、当总体方差已知时,检验样本均数和某个已知总体均数差别有无统计意义只能用t检验。

14、在配对t检验中,用药前数据减去用药后数据和用药后数据减去用药前数据,作t检验后的结论是相同的。

15、方差分析中均方就是方差。

16、随机区组设计和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的统计效能总是一样的。

17、4个均数作差别的统计检验,可以分别作两两比较的6次t检验以作详细分析。

18、回归系数越大,两变量的数量关系越密切。

19、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样本回归系数小于零,可认为两变量呈负相关。

20、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所占的比重就是比例,患病率也是一种比例。

21、要消除甲乙两地各年龄组死亡率不同的影响而对两总的死亡率作比较,可以计算标准化死亡率后再作比较。

22、非参数统计方法不对特定分布的参数作统计推断,但仍要求数据服从正态分布。

23、扶养比是指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

24、对称分布就是正态分布。

25、样本中位数不受样本中的极端值影响。

26、正态分布资料也可用中位数描述其集中趋势(中心位置)。

27、自由度等于无穷大时的t分布就是标准正态分布。

28、标准正态分布常用N(0,1)表示。

29、严格地说,正态分布一定以0为中心,左右对称。

30、因素和疾病间的因果关系可用相关分析来确定。

四、单项选择题

1.不是描述数值变量离散趋势的指标是。

A 四分位数间距B 标准差C 极差D 中位数E方差 2.X等于M的资料分布是。

A正偏态分布B 负偏态分布C 正态分布D 对称分布E以上均不是

3.下面的变量中,属于分类变量的是。

A 脉搏B 血型C 肺活量D 红细胞计数E 血压

4.两组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均数相差悬殊,若比较离散趋势,最好选用的指标为。

A 全距B 四分位数间距C 方差D 标准差E 变异系数

5.已知某疾病患者7人的潜伏期(天)分别为6,13,5,8,12,10,>15,其潜伏期的平均水平约为。

A 8天B 9天C 9.5天D 10天E 10.5天

A 变异系数B 标准差C 标准误D 样本均数E 方差

7.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时,分别取以下检验水准,以最小。

A =0.01B =0.05C =0.10D =0.15E =0.20

8.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中,无效假设是

A 两样本均数不等B 两样本均数相等C 两总体均数不等

D 两总体均数相等E 以上都不对

9.下述为第一类错误的含义。

A 拒绝实际上并不成立的H0B 拒绝实际上是成立的H0

C 接受实际上并不成立的H0D 接受实际上是成立的H0

E 拒绝实际上并不成立的H1

10.正态分布曲线下(μ±1.96σ)区间的面积占总面积的。

A 97.5%B 95%C 5%D 2.5%E 1%

11.如果两总体均数确实有差别,取α=0.05的检验水准,能够发现差别的可能性是。

A0.05B 0.95C βD 1-βE 1-0.05-β

12.正态分布的两个参数μ与σ,对应的正态曲线愈扁平。A μ愈大B μ愈小C σ愈大D σ愈小E μ愈小且σ愈小 13.SX表示

A 总体均数B 样本均数的标准差C 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D 变量值X的离散程度E 变量值X的可靠程度

14.下列有关四分位数间距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四分位数间距=P75-P25

B 四分位数间距比极差稳定

C 四分位数间距即中间50%观测值的极差

D 主要用于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

E 四分位数间距越大,表示变异程度越大

15.区间X±2.58SX的含义是 ________。

A 99 %的总体均数在此范围内B 样本均数的 99 %置信区间

C 99 %的样本均数在此范围内D 总体均数的 99 %置信区间E 99 %的个体值应在此范围

16.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用________ 表示其平均水平。

A 均数B 中位数C 几何均数D 全距E 标准差

17.构成比

A 反映事物发生的强度

B 反映了某一事物内部各部分与全部构成的比重

C 既反映了A也反映了B

D 表示两个同类指标之比

E 以上都不是

18.下列指标,属于绝对数的是:。

A 甲区的急性传染病人数为乙区的1.25倍

B 甲区某年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为382/ 10万

C 甲区占某市急性传染病的比重为18%

D 某区某男身高为168厘米

E 以上都不是

19.两小样本定量资料比较的假设检验,首先应考虑。

A 用t检验B用秩和检验C t检验与秩和检验均可

D 资料符合t检验还是秩和检验条件E χ2检验

20.χ2≥χ2 0.0 5(v)则:。

A P ≥ 0.0 5B P ≤ 0.0 5C P < 0.0 5

D P = 0.0 5E P > 0.0 5

21.配对计数资料需用较正公式的条件是:。

A 1 < T < 5且n > 40B T >5且n >40

C b+c > 40D T < 1 或n < 40E b+c < 40

22.某医院某年住院病人中胃癌患者占5%,则。

A 5%是强度指标B 5%是频率指标C 5%是相对比指标

D 5%是绝对数E 5%说明胃癌在人群中的严重性

23.下述哪项不是非参数检验的优点。

A 不受总体分布的限制B 简便、易掌握

C 适用于等级资料D 检验效能高于参数检验

E 使用于未知分布型资料

24.对变量X和Y同时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和简单回归分析,其结果一定是。

A r>0,b<0B r<0,b>0C r与b符号相同

D r=bE r与b符号无关

25.希望用统计图来反映肺活量与身高之间的变化趋势,应选择。

A 复式条图B 直方图C 圆图

D 散点图E 百分条图

26.直线回归分析中,|b|值越大,则。

A 所绘散点越靠近回归线B 所绘散点越远离回归线

C 回归线对X轴越平坦D 回归线越陡E 截距越大

27.两变量的相关分析中,若散点图的散点完全在一条直线上,则。

A r =1B r =-1C |r|=1D a =1E b =1

28.欲比较某市1990~1994年三种传染病发病率的变化,宜采用。

A 普通线图B 直方图C 统计地图

D 半对数线图E 圆形图

29.不同性质的统计资料,常需不同的统计图加以表达,一般来讲。

A 连续性资料宜用直条图

B 连续性资料宜用圆形图或构成比值条图

C 按质分组的资料宜用线图

D 按质分组的资料宜用直方图或多边图

E 以上都不对

30.偏态分布宜用________ 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 算术均数B标准差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E方差

31.在2界值中,当自由度一定时,2值愈大,P值

A愈大B愈小C不变

D与2值大小无关E以上都不是

32.算术均数与中位数相比。

A抽样误差更大B不易受极端值得影响

C更充分利用数据信息D更适用于分布不明的资料

E更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

33.关于t分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t分布是一簇曲线Bt分布是单峰分布

C当时,tuDt分布以0为中心,左右对称E相同时,t越大,P越大

34.四个样本率做比较,20.01,32时,可认为。

A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B各总体率均不相同

C各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D各样本率均不相同

E以上都不对

35.用X和S可以全面描述分布资料的分布特征。A正态B对称C正偏态D负偏态E任何计量资料

36.关于检验效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两总体均数确有差别时,按水准发现这种差别的能力

B两总体均数确有差别时,按1水准发现这种差别的能力 C与有关

D与总体例数有关

E与两总体均数间的位置有关

37.方差分析中,组间变异主要反映。

A随机误差B处理因素的作用C抽样误差D测量误差E个体差异

38.观察意外伤害者的年龄分布,宜选择的图形是。A直条图B直方图C圆图

D统计地图E以上都不是

39.下列关于确定正常人肺活量参考值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只能为单侧,并且只有上限B只能为单侧,并且只有下限 C只能为双侧,这样才能反映全面D单双侧都可以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40.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中不包括哪项________。

A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B对总体参数的可信区间作出估计

C选定检验方法,计算检验统计量

D确定P值,作出统计推断

医学统计学试题集无答案 篇6

A、参与个体数B、研究个体数 C、总体的统计指标D、样本的总和E、样本的统计指标

2、统计工作的步骤正确的是

A收集资料、设计、整理资料、分析资料B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设计、统计推断 C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D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核对、分析资料 E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进行推断

3.概率P=0,则表示

A某事件必然发生B某事件必然不发生C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D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E以上均不对

4、统计上所说的样本是指:

A、按照研究者要求抽取总体中有意义的部分B、随意抽取总体中任意部分

C、有意识的抽取总体中有典型部分D、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有代表性部分

E、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

5、某地区抽样调查1000名成年人的血压值,此资料属于:

A、集中型资料B、数值变量资料C、无序分类资料

D、有序分类资料E、离散型资料

6、编制频数表的步骤如下,除了:

A、找全距B、定组距C、分组段D、划记E、制分布图

7.正态曲线下.横轴上,从均数 到+∞的面积为。

A.97.5%B.95%C.50%D.5%E.不能确定

8.做频数表时,以组距为5,下列哪项组段划分正确

A.0一,5一,10一,…B.0—5,5一10,10一,…

C.一5,一10,一15,…D.0—4,5—9,10一,… E.5一,7一,9一,…

9、标准差越大的意义,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

A、观察个体之间变异越大B、观察个体之间变异越小

C、样本的抽样误差可能越大D、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能越差E、以上均不对

10、某厂发生食物中毒,9名患者潜伏期分别为:16、2、6、3、30、2、lO、2、24(小时),问该食物中毒的平均潜伏期为多少小时:

A、5B、5.5C、6D、lOE、12

11.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C两者均不变D两者均改变

E以上均不对

12.正态分布是以

At值为中心的频数分布B参数为中心的频数分布C变量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D观察例数为中心的频数分布E均数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13.均数与标准差之间的关系是

A标准差越大,均数代表性越大B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小

C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小D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大E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大

14.比较两种药物疗效时,对于下列哪项可作单侧检验()。

A.已知A药与B药均有效B.不知A药好还是B药好

C.已知A药不会优于B药D.不知A药与B药是否均有效E.已知A药与B药均无效

15、统计推断的内容:

A.是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B.是检验统计上的“假设”

C.a、b均不是 D.a、b均是 E、以上都错

16、用一种新药治疗高血脂症8例,观察治疗前后红血清成固醇的浓度变化,欲知该药是 否有效,宜采用:A、配对设计t检验B、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C、成组设计两样本几何均数比较t检验D、两样本均数比较u检验E、x2检验

17、由10对(20个)数据组成的资料作配对t检验,其自由度等于:

A、10B、20C、9D、18

18.下列哪项不是t检验的注意事项

A资料应具备可比性B下结论切忌绝对化C根据资料选择适宜的检验方法

D分母不宜过小E资料应服从正态分布

19.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关系是:

A两者相等B后者大于前者C前者大于后者D不一定E 随样本例数不同

20.在同一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含量为n的样本,理论上有95%的总体均数在何者范围内 A均数加减1.96倍的标准差B均数加减2.58倍的标准差

C均数加减1.96倍的标准误D均数加减2.58倍的标准误E以上都不对

21.两样本作均数差别的t检验,要求资料分布近似正态,还要求

A两样本均数相近,方差相等B两样本均数相近

C两样本方差相等D两样本总体方差相等E两样本例数相等

22、下面()是错误的:

A.标准误大,说明用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可靠性大

B.标准误小,说明用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可靠性大C.标准差大,标准误也大

D.样本含量大,标准误则小E.标准误常用来估计总计均数可信区间

23、要评价某市一名8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应选用的统计方法是:

A.用该市8岁男孩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B.作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可信区间来评D.不能作评价E以上都不对

24、造成均数抽样误差的原因是

A.个体差异B.群体差异C.样本均数不同D.总体均数不同E以上都不对

25、同一自由度下,P值增大

A t值不变B t值增大C t值减小D t值与P值相等Et值增大或减小

26.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这一指标为: A、率B、构成比C、相对比

D、动态数列E、不是相对数

27、构成比有个重要特点是()。

A、百分比总和必等于100%B、百分比总和必小于100%

C、百分比总和必大于100%D、以上均不对E、以上都错

28.随机选取男200人,女100人为某寄生虫病研究的调查对象,测得其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0%和15%,则合并阳性率为_____ _____

A.35%B.16.7%C.18.3%D.无法计算E、30%

29.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时无需校正,应满足的条件是()。

A.总例数大于40B.理论数大于5C.实际数均大于l

D.总例数大于40且理论数均大于或等于5E.总例数小于4030、某研究者对50份痰液标本,每份分别接种在甲乙培养基上,观察结核杆菌的生长情况并想比较两种培养基的培养效果是否一致,资料见下表。问应该选择的统计方法是:

A.确切概率法B.四格表资料的 卡方检验C.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 检验

D.行乘列表资料的检验E.配对计量资料的t检验

甲培养基乙培养基合计

﹢231235

﹣7815

合计302050

31.作四格表卡方检验,当N>40,且__________时,应该使用校正公式

A T<5B T>5C T<1D T>5E 1

532.相对数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比较时应做假设检验

B 注意离散程度的影响

C不要把构成比当率分析D 二者之间的可比性E 分母不宜过小

33、X2四格表中四个格子基本数字是:

A.两个样本率的分子与分母B.两个构成比的分子与分母

C.两对实测阳性绝对数和阴性绝对数D.两对实测数和理论数E.以上都不对

34.为表示某地近20年来婴儿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宜绘制()。

A.普通线图B.直方图C.直条图D.散点图E.统计地图

35.某医院收集了近期门诊病人的病种构成情况资料,宜绘制:

A.直条图B.圆图C.线图D.直方图E.半对数线图

36.图示某地某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年龄分布,宜绘制:

A.条图B.百分条图C.圆图D.直方图E.线图

37.比较1995年某地三种传染病白喉、乙脑、痢疾的病死率,选择的统计图是

A.直方图B.半对数图C.条图D.线图E.百分图

38.关于统计资料的列表原则,错误的是

A.横标目是研究对象,列在表的左侧;纵题目是分析指标,列在表的右侧

B.线条主要有顶线,底线及纵标目下面的横线,分析指标后有斜线和竖线

C.数字右对齐,同一指标小数位数一致,表内不宜有空格

D.备注用“*”标出,写在表的下面

E.标题在表的上端,简要说明表的内容

39、对某市七个区的SO2年平均浓度作比较,应绘制()图: A.构成图

B.直条图C.直方图D.线图E.曲线图

40、变异系数是表示资料的:

A.变异数B.对称分布C.集中趋势D.相对变异E.平均水平

41、反映某一事件发生强度的指标应选用:

A、构成比B、相对比C、绝对数D、率E、变异系数

4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前,要注意两个前提条件,一要考查各样本是否来自正态总体,二要()

(A)核对数据(B)作方差齐性检验(C)求、s、(D)作变量代换

43.当样本量增大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差会变小B.均数标准误会变大C.均数标准误会变小

D.标准差会变大E.均数标准误不变

44.随机区组、完全随机设计设计的自由度、SS各可分解为几部分()。

A.3,2B.4,2C.3,3

D.2.2E.4,3

45.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的关系:是:

A.计量资料兼有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的一些性质

B.计数资料兼有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的一些性质

C.等级资料兼有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一些性质

D.计数资料有计量资料的一些性质

E.以上都不是 46.2.58SX表示:

A.95%的正常值范围B.95%的可信区间C.99%的正常值范围

D.99%的可信区间E.以上都不对

47.进行统计分析的资料必须是()

A、完整、准确、及时的B、随机取得的C、满足条件齐同的D、数量足够的E、以上都对

48.指出下列变量中哪一个指标为统计量

A.pB.C.μD.πE.β

249.R×C表的检验的自由度为:

A.R1B.C

50.已知r

A.b1C.RC1D.(R1)(C1)E.RC2 1,则一定有: 1B.a1C.SY,X0D.SY,XSYE.SY,XSX

51.配对比较的秩和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假设检验成立,则对样本来说:

A.正秩和的绝对值大于负秩和的绝对值

B.正秩和的绝对值小于负秩和的绝对值

C.正秩和的绝对值与负秩和的绝对值不会相差很大

D.正秩和的绝对值与负秩和的绝对值相等

E.正秩和的绝对值与负秩和的绝对值相差很大

52.当第二类错误β由0.2变到0.3时,则第一类错误α是:

A.增大B.减小C.不确定D.不变化E.以上都不对

53.抽样误差指的是()

A、个体值与总体值之差B、样本统计量之间及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值之差

C、个体值与统计量值之差D、总体参数值与总体参数值之差E、以上都不对

54.同一双变量资料进行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有()

A、r0,b0 B、r0,b0 C、r0,b0 D、rb

《医学统计学》课程介绍 篇7

一、专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主动学习、分组合作讨论为前提,以课程为基本研究内容,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的教学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1]。该教学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创新能力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重在能力,医学专业研究生对统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的运用比较浅薄,可以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来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是专题研讨式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师教学功能发挥最完整、最重要的环节。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及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同时进行必要的引导,使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但是教师一般不轻易参与争论,也不发表权威性意见,只是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方法,同时注意吸取其他人的见解,发言时要求尽量做到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有理有据。同时教师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善于“纠偏削尖”,开言引路把讨论引向正道,研讨结束后,教师要抓住讨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解疑释惑,画龙点睛,归纳提高。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的运行

(1)教学准备:讨论课的效果与课前准备有极大的关系,要把专题研讨式课堂教学做好,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老师首先要制订课堂教学计划,在上课之前设计好课程的教学计划书,计划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阅读材料等,这些材料在开课之前向学生发放[2]。在专题的选择上,结合该课程当前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中心议题,议题要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并且要结合一些实际问题构建出真问题和假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来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

(2)专题研讨:首先依据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组由5人或6人组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依托讲课和评课形式分组进行交流,展开讨论。讨论包括三部分,一是对讨论内容的概括,二是对文献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并谈自己的想法,三是根据阅读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进行师生交流,在学生讨论无果的情况下,师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及知识结构,才能在师生讨论过程中始终把握问题的主线,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对专题做出总结,并对题材进行相应的拓展,开拓学生思路,从理论上将讨论提升到一个高度,为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提供空间。

(3)教学评价: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二是学生考核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专题研讨法有没有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它由学生进行评价,便于今后不断改进;学生考核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4)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如下图。

三、专题研讨式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实行专题研讨,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研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可以深化对研讨主题的认识,实现课程学习的最佳效果。其次教师应深入钻研本专业相关课题,站在科学研究前沿,提高对学生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的指导水平,而且要加强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再次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包括对学生的调研、专题的选择、研讨资料的准备等。最后在统计学中,许多概念抽象、难懂,有许多人一时无法理解,因此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选取的案例要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研讨式教学还需要注意几点,首先要防止出现“放羊”现象。研究生的数学基本功好于本科生,一些研究生在本科时学过数理统计,同时研究生的自学及探索能力高于本科生。显然,对于研究生而言,研讨式教学比“填鸭式”教学要好,但研讨式教学也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产生我们熟知的“放羊”现象,即出现放任不管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课中严格控制课堂局面,这样才能防止出现“放羊”现象。其次要防止出现“跑题”。医学统计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们的思维比较活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掌控和引导,但如果组织不规范,就容易出现跑题现象。最后要防止出现“一言堂”,要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进来。

四、小结

实践表明,将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引入研究生统计学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真正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信息反馈,提供了一个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空间。通过研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研讨式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受研究生们欢迎,因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摘要:以统计学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利用其存在的弊端,提出了采用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把教师和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学生自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介绍了专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环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准备工作,在教学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专题研讨,统计学,医学

参考文献

[1]高春兰,班娟.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实施环节及其实效性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54-57.

《医学统计学》课程介绍 篇8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改革

《医学统计学》作为医学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之一,以数理统计、概率论、线性代数为基础,概念抽象、逻辑性强、计算公式烦琐、运算量大,一直以来都使医学生备感头疼。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进行了专项调查,了解医学本科生对课程的认知和需求,根据反馈信息,立足于学生统计能力的培养,从授课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医学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统计推理技能,在科研工作中养成统计思维。

一、改变授课模式

本着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原则,按照医学统计学学科体系,我们依托实例,教学过程中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步骤实施,建立了“实例问题——方法选择——具体应用——结果解释——结论意义”的通用授课模式即:首先以实例导入,让学生了解所学章节的实际应用价值;该问题如何进行科研设计;资料类型的判断及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该方法如何计算,如何利用软件实现;分析结果及解释;如何得到实例的结论。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临床医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过程中结合不同专业的实例讲深讲透,并通过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切实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和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中引入统计软件、专业案例、名人逸事,以及统计幽默,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人文气息。

1.统计软件。信息时代对我们处理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医学统计学》这样一门必须借助数据发掘有价值信息的学科,SAS、SPSS等统计软件的引入可以使复杂数据的统计处理简单化、高效化。对于课时安排较少的临床医学、护理、麻醉等专业本科生的授课,我们将各类方法的软件实现作为课堂补充内容进行简单介绍,由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练习;而对于课时较多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则安排专门的软件教学,在机房授课,为学生提供一人一台电脑的上机实习机会,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软件教学以高效的软件操作代替了大量烦琐的手工计算,满足信息化教学要求,减少了学生由于大量计算所产生的畏难情绪,有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专业案例、名人逸事、统计幽默。理论授课和统计方法的介绍始终是《医学统计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改变传统统计学在学生中的认识,将统计学方法的介绍由枯燥乏味转向生动有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理论授课中有所侧重地将以下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①專业案例:针对不同专业和层次,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中添加了大量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药学、护理方面的实例,借助实例从设疑开始,引入如何分析问题的统计思想,讲解解决问题的统计方法,释疑的过程中讲授新知识,获得新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②名人逸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讲解统计方法之前,先介绍与该方法诞生、应用有关的中外统计学家从事研究工作的逸事,以及该方法的诞生背景和过程,既丰富了授课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方法的了解和认识;又增加了统计学的人文气息,让学生感受到大家风范,激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严谨治学、求实创新、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科研品格。③统计幽默:通过统计幽默增加授课的趣味性。授课过程中,借助统计幽默讲授某些知识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统计描述时,引入“A statistician can have his head in an oven and his feet in ice,and he will say that on the average he feels fine.”通过这样一个小幽默,让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理解。

三、更新教学方法

在《医学统计学》这样理论繁多、概念抽象的课程授课中,探索多样型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在不同专业教学中的不断尝试,目前我们已经成功采用,并在多个班次坚持实践了包括多媒体教学、案例讨论、期刊统计错误辨析、课题设计讨论等在内的多种有利于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多媒体教学增强了统计知识的可理解性。受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有限的制约,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传递的信息量非常有限[1]。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较好的途径,在《医学统计学》理论授课中恰当地借助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能够有效增强授课内容的可理解性,使抽象的统计概念直观化,复杂的统计知识简单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统计知识,运用统计学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4],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采用Flash模拟不同概率分布的图形,使学生很容易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形象化,易于理解。

2.案例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案例教学不是以传递信息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而是一个分析、思考的过程。学生站在案例事件主角的位置,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对案例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1]。针对统计学知识存在难懂易忘的特点,我们在授课中添加了案例讨论:由教师准备一些综合性案例,将学生分成讨论小组,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学生加以评判,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给出正确答案,分析学生答案中正确和错误之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系统地回顾所学知识。一方面检查了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从被动的灌输状态中解脱出来,主动运用所学的统计方法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期刊统计错误辨析提高了学生应用统计方法的水平。为了加强和巩固学生的统计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授课之后,我们让学生从本专业的学术期刊中发现论文中的统计错误,并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修改意见,既提高了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课程实用价值的认识,又增强了学生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一教学方法自实践以来,学生普遍反映良好,纷纷表示:通过寻找错误,改正错误,避免了自己犯类似的错误,统计知识的应用水平得到了提高。

4.课题设计使学生提高科研质量。针对部分学生认为统计学知识是在数据收集到之后才有用,而忽视课题设计的现象,我们在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授课中加入了课题设计的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即将要研究的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由教师在课堂上加以点评。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课题设计的重要性的认识,避免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走弯路;另一方面,使学生养成了正确进行科研的思路,提高了科研质量。

四、效果评价

通过每次课的课后综合思考题考查,学生对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知识的连贯性好,课堂气氛活跃。课后的学生满意度调查显示,不同班次的学生对于课程的平均满意度均达到“优秀”,学生对于渗透统计知识的幽默故事、统计学家的名人逸事和名言均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并给予了较高评价。部分学生对软件操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示要选修或自修相关课程。

参考文献:

[1]蔡定萍.《统计学》教学模式实现手段探索[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18(1):65-65.

[2]孙红卫,董兆举,王玖.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8):17-18.

[3]宋桂荣.七年制医学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1):76-76,78.

[4]原建慧.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60-60,82.

公卫医师医学统计学辅导:相对数 篇9

调查或实验搜集来的原始资料,经过汇总之后得到的小计或总计数值称为绝对数(即总量指标)。如发病人次数、医院收容人数、治愈人数等。总量指标反映一定条件下某种事物的规模或水平,是计划或总结工作的依据,同时,又是计算相对数与平均数的基础,但是绝对数往往不便于比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还必须计算相对数与平均数。 相对数

一、相对数及其意义来源:

相对数是两个有关的绝对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千分比或万分比等表示,是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统计指标之一。

计算相对数的意义是把基数化做相等,便于相互比较。如:每千人中的发病数,每百名某病患者的死亡人数等。

例如:某时期内,甲部队患感冒者17人,乙部队10人,我们不能因为17人多于10人,而得出甲部队感冒发病率高的结论,如果甲部队有534人,乙部队为313人,那么甲乙部队感冒率分别为:

甲部队:17/534×1000‰=31.8‰

乙部队:10/313×1000‰=31.9‰

根据这两个感冒发病率可以看出,两个部队感冒的发病强度是一样的,即每千人中发病32人。

二、几种常用的相对数来源:

(一)强度相对数(率)表示在一定范围内,某现象的发生数与可能发生某现象的总数之比,说明某现象出现的强度或频度(即频繁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强度相对数=某现象的发生数/可能发生某现象的总数×100℅(或1000‰) (3.1)

例如:某部队某年发生菌痢136人次,该部队同年平均人数为14,080人。求该部队的痢疾发病率。

痢疾发病率=136/14080×10000‰=9.66‰

即平均每千人中有9.7人发病。来源:

在医学上常用的强度相对数有患病率、发病率、感染率、病死率、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等。计算公式如下:

某病患病率=某病患病人数/调查人数×100%来源:

某病发病率=某期间内某病新病例数/同期间内平均人口数×100%

某病感染率=带有某种病原体人数/检查人数×100%

某病病死率=死于某病人数/某病患病人数×1000‰来源:

某病死亡率=某年某地某病死亡人数/同年该地平均人口数×100%

出生率=某地某年活产数/该地同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死亡率=某地某年死亡率/该地同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自然增长率=某地某年活产数-死亡数/该地同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出生率-死亡率

表示每年每1000人口增加的人数。来源:

(二)结构相对数(比)表示某部分在全部分中所占比重,以100作为基数,计算公式为:

结构相对数=某一构成部分的例数/各构成部分例数之和×100 (3.2)

全体内各组结构相对数的总和应为100%。

《医学统计学》课程介绍 篇10

例5.1 根据表4.3的资料计算得坐高的x=66.72,s=2.08,试估计总体中坐高在

(1)66.72-68.80cm间。

(2)66~68cm间及(3)68~70cm间的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1)求坐高在66.72~68.80cm 之间曲线下面积。

①求u(u=(x-μ)/σ,这里分别以x、s作为μ与σ的估计值)

(66.72-66.72)/2.08=0

(66.80-66.72)/2.80=1

标准正态曲线下面积见图5.3(a)。

②查附表2,u自0至1的面积,即查u=1.00,得α/2=0.3413。坐高在此区间内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4.13%。

(2)求坐高在66~68cm之间曲线下面积。

①求u

(66-66.72)/2.08=-0.346

(68-66.72)/2.08=0.615

标准正态曲线下面积见图5.3(b)

②查附表2 u=0.346,得α/2=0.1353(经内插法求得,下同)

u=0.615,得α/2=0.2308

0.1353+0.2308=0.3661

《医学统计学》课程介绍 篇11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基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6—2009年版(统计年限为2005—2008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数据,以收录的41种“国际医学”系列期刊作为统计期刊,分别对其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指标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分别计算每一年相应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并与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相应年的指标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是指某一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可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经统计,《国际护理学杂志》4年中的总被引频次均位于本系列榜首,分别为1677、2118、2750、3357,相对较高且稳定,说明该期刊总体学术水平相对较高,受学者型作者和读者的关注程度较高,学术交流亦较为广泛。

2006-2008年版中本系列总被引频次最低的期刊均为《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分别为11、43、87;《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在这3年中均较之略高。2009年版中总被引频次最低的期刊是《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总被引频次为113次;而《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较之略高,为116次。表明这两种期刊对目前医学研究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也可能与其专业面窄且同其他学科交叉少有一定关系。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表明,“国际医学”系列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质量并不均衡。

由表1可见,总被引频次<1000的期刊所占比例数较大,其中总被引频次<500的期刊数逐年减少,500≤总被引频次<1000的期刊数变化不大。2006-2008年版均未出现总被引频次≥3000的期刊,到2009年版仅有1种。由表1可以看出,该系列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不高。一般来说,创刊时间长、出版周期短、载文量较大的期刊,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总被引频次值。

(二)影响因子

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文章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文章的总数所得到的比例。影响因子是目前公认衡量期刊,尤其是同类期刊影响力大小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一般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影响力和学术作用也越大。

统计显示,2006~2008年版中影响因子值最高的期刊均为《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其影响因子分别为1.177、1.304、0.980。

2009年版中影响因子值最高的是《国际护理学杂志》,为0.888;《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次之,为0.797。

以上统计表明,4年中这两种杂志的学术质量及学术影响力相对较高,影响因子较稳定。

4年中影响因子最低的期刊分别为《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06年版,0.066)、《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年版,0.132)、《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8年版,0.162)和《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09版,0.169)。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其本身学术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也可能受所报道学科性质的影响,导致与综合性期刊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表2显示,影响因子<0.3的期刊数所占比例从2007—2009年版逐年减少,由2007年版的31.7%减少到2009年版的14.6%;0.3≤影响因子如,5的期刊数所占比例从2007~2009年版逐年增加,每一年比其前一年均增加10%左右。这与从2006年初开始“国外医学”系列陆续更名改版为“国际医学”系列,其办刊宗旨及内容也随之进行了相应调整有一定关系。0.5≤影响因子<0.7的期刊数所占比例也逐年略有增加,由2006年版的13.5%增加到2009年版的22.0%。但0.7≤影响因子<1和影响因子≥1的期刊数有波动,甚至2008年版和2009年版中为0。另外,0.3≤影响因子<0.5的期刊数所占比例最大,2006-2009年版中分别为43.3%、36.5%、46.3%和56.1%;其次为影响因子<0.3组,期刊数所占比例分别为29.7%、31.7%、22.0%和14.6%。总之,该系列中半数以上期刊的影响因子<0.5,表明该系列中学术影响力较高的优秀期刊为数不多,期刊整体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说明该系列期刊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

(三)指标平均值对比及分析

“国际医学”系列期刊的指标平均值是指该系列中全部统计期刊相应指标的平均值;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指标平均值是通过统计《中国期刊引证报告》的“期刊学科分类表”中医药卫生类的17个学科领域两项指标的平均值后,再分别计算相应平均值而得到的。

由表3可见,4年中“国际医学”系列期刊的平均总被引频次逐年升高,但均在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平均线以下,说明该系列期刊总体被使用和被重视程度还不够高。2006-2008年版该系列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逐年小幅上升,2009年版虽略有下降,但整体没有明显变化。而这项指标略低于医药卫生类期刊的平均水平,这与“国际医学”系列以刊登综述为主、论著为辅有关。同时也表明,该系列期刊所刊论文创新性与影响力相对不够高。

总之,4年中“国际医学”系列期刊的这两项指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仍低于相应年医药卫生类期刊两项指标的平均水平。表明“国际医学”系列期刊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的整体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对策建议

为使“国际医学”系列期刊尽早赶超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的整体水平,笔者结合在《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工作的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打造优势栏目,扩大版面,不断提高期刊影响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更名为《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后,在过去单一的综述、译文、文摘“三合一”固定栏目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论著、述评、讲座、海外专递等新设栏目,特别是从2008年下半年增设了“国际期刊连线”栏目,刊登Radiology和EuropeanRadiology论著摘要的中文译文,自原文出版到刊登最短间隔1个月,大大缩短了发表时滞,同时,每期的刊载量也从72页增加到104页,这一栏目一经推出,便受到国内广大专业人员的欢迎,提高了该刊的影响。

(二)积极发现优秀作者,约组优质稿件,提高载文质量

为确保论著的质量,在充分发挥编委作用的同时,还应实时跟踪本刊优秀作者及中华放射学会各学组骨干的学术动向,及时搜集其论文发表情况以及所从事的科研项目情况,主动约稿。编辑部还应积极参加全国性专业会议,去捕捉、感受前沿的专业信息,发现研究热点,主动联系并约稿。同时,定期向国内外放射学界的知名专家约组述评、专题讲座及海外专递等稿件,使每期刊物都有新视点,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三)强化规范意识,严格执行标准,提高专业素质

上一篇:对自己的承诺作文450字下一篇:闺蜜毕业伤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