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金融市场教案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五章金融市场教案(精选7篇)

第五章金融市场教案 篇1

金融产品开发策略

第一节 金融产品与金融创新产品

一 金融产品的种类

基础金融产品,衍生金融产品

(一)银行金融产品 1 存款 2 贷款 3票据 4 银行卡 5 信用证 6 其他银行产品 1)其他结算产品 2)代理类产品 3)咨询类产品 4)担保类产品 5)承诺类产品 6)交易类产品

(二)证劵类金融产品 1 股票

1)按股东享有的权利划分

普通股优先股 2)按股东是否记名划分

记名股票和不记名股票

3)按股票有无面额分 4)按股票是否上市分 5)按股票是否流通分 6)其他分类 2 债券

1)按照发行主体分 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2)按照计息方式划分 3)按债券形态划分

4)根据债券发行地不同划分

(三)保险类金融产品 1 按照保险对象划分 1)财产保险 2)人身保险 3)责任保险 4)保证保险 5)信用保险 按照保险的实施形式划分,保险可分为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两种 3 按保险的经营动机分 1)营利保险或商业保险 2)非营利保险或非商业保险 4 按保险的责任承担次序划分 1)原保险

2)再保险

(四)信托类金融产品 1资金信托 2 动产信托 3 不动产信托

(五)租赁产品 1 经营性租赁 2 融资性租赁 3 杠杆租赁

(六)衍生金融产品 1 金融远期 2 金融期货 3 金融期权 4 互换 5 权证

二 金融产品的层次

(一)核心产品

(二)形式产品

(三)期望产品

(四)扩展产品 三 金融产品的要素

(一)金融产品的基本构成要素1 客户需求

1)现金管理 2)资产保险 3)融资需求 4)资产积累 5)资产分配 6)谋求收益 2 面值和可分性 3 价格和收益 4 期限 5 偿还 6 流动性 7 可转换性 8 币种 9 品牌

(二)金融产品的组合要素

1、产品项目 2 产品类型 3 产品线 4 产品组合

四 金融创新产品的种类

(一)金融创新产品的概念

(二)金融创新产品的种类

发明型新产品 2 改进型新产品 3 组合型新产品 4 模仿型新产品 五 金融创新产品的特点 1 针对性 2 优越性 3 易用性 4 适应性 5 赢利性 6 有特色

第二节 金融产品开发与创新的目标和策略一 金融产品开发与创新的目标

(一)满足客户新的金融需求

(二)扩大市场占有,吸引客户

(三)降低成本

(四)改善形象

(五)适应竞争

二 金融产品开发与创新的策略

(一)产品扩张策略 1 拓宽金融产品组合的广度

增加金融产品组合的深度

1)改进法 2)系列化法 3)多功能法4)附加值法 5)组合法

(二)差异型产品开发策略

(三)市场追随策略

(四)卫星产品策略

第三节 金融创新产品的开发过程

一 新产品的创意与构思阶段

(一)外部来源 1 客户 代理行与联营机构 3 竞争者 4 监管者 5 政府各部门 6 其他渠道

(二)内部来源 1 研究与开发部门 2 营销部门 一些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 4 雇员 二 筛选阶段 需考虑: 1 市场需求状况 2 营销目标 与现有产品的协调程度 4 资金投入 5 风险承担能力

第五章金融市场教案 篇2

一、市场主体及其地位(P28-29)

1、市场主体是指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存在关系的总和(P29),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市场主体=企业组织+其它经济组织+居民+政府 ②狭义:所有从事生产经营或服务活动的经济实体

2、市场主体可化分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主体 ①公有制经济主体:国有经济主任+集体经济主体+混合经济中的公有制经济主体

②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个体经济主体+私营经济主体+外资经济主体+混合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主体

3、市场主体处于核心地位和关键地位(P29)--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①市场主体是推动市场经济活动的最基本要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体现在:市场主体是商品生产或服务及其市场供给关系的核心要素;是商品或服务及其市场交换关系的核心要素;是社会财富的核心要素;是市场活动关系不断开放、拓展的核心因素。

②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运行取向的最主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体现在:市场主体的多元活动是有目的的选择与创新,是有方法的创新与建构,是有动力的建构与发展;市场主体的多元活动及其规模 1

层次、水平、效益,构成市场经济运行取向的最主要因素。

4、经济活动的层面化分

④宇观经济(全球经济)

③宏观经济(国民经济)

②中观经济(部门经济、地区经济)

①微观经济(企业经济)-涉及到市场主体部分

二、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P29--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在国民经济整体实力中的作用决定的:

①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据优势,国有企业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②在国民经济主要领域、重点产业、关键环节,国有经济始终居于主体地位,决定经济社会的走向、趋势。

③在上缴利税、国家财政收入总额中,国有经济占绝大部分,居于重要的主体地位。

④国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关系国民经济运行的全局和方向,占有根本性的主体地位。

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市场主体地位的凸显。

三、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控制力P30

①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行业部门发挥主导作用,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处于决定性的优势主体地位。

②公有制经济在国际税收、财政收入总额中占主要份额,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主导性因素方面,决定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主要层面,处于关键性的优势主体地位。

③公有制经济在于多种所有,是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作用,影响和制约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整体运行格局、过程、方向。

④公有制经济在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占突出地位,其改革的力度、影响的幅度,决定着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系统制定与实施。

⑤国有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决策自主权的提升,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

四、民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民营经济从广义上看相当于非公有制经济:

广义: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

狭义: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

2、性质和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章金融市场教案 篇3

第五章 自我意识

本章学习目标

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意识的产生 自我增强 自我图式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自1890年 W.詹姆士(W.James)在《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概念以来,自我意识在西方一直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他们对其概念、结构、发展因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者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自我意识的研究范围也开始逐渐得到了拓宽。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self consciousness)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换言之,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自我意向常常表现于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动、支配、维持和定向,因而又称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紧密联系,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对自己健康状况不佳的认知可以产生焦虑、苦恼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加强锻炼、提高健康水平的意向,发动、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实现这种意向。又如,对自己人际关系紧张的认知使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要加强个人修养或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做一个受人尊重、讨人喜欢的人的意向。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

(1)生理(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指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有时也将个体对某些与身体物质密切相关的衣着、打扮以及外部物质世界中与个体紧密联系并属于“我的”人和物(如家属和所有物)的意识和生理自我一起统称为物质自我。生理(物质)自我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或自卑;在意向上表现为对身体健康、外貌美的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对自己所有物的维护等。

(2)社会自我(social self)。在宏观方面指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在微观方面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在情感体验上也表现为自豪或自卑。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名誉地位、与人交往、与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

(3)心理自我(psychological self)。指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自尊或自卑、自贱。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等。

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罗杰斯(C.Rogers)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概念。现实自我(actual self)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它是自我现实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理想自我(ideal self)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理想自我的内容尽管也是客观社会现实的反映,包括对来自他人和社会规范要求以及它们是否满足个体需要的反映,但由这些内容整合而成的理想自我却是观念的、非实际存在的东西。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现实自我产生于自我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理想自我则产生于这种相互作用中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要求被内化后在个体头脑中整合形成的自我的理想形象。

在正常情况下,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理智认识或对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自觉内化(不存在价值强求)之上时,理想自我可以在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起积极的调节作用,指导现实自我积极地适应和作用于社会环境。这时,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的要求可以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自我得到健康发展。

在非正常情况下,当理想自我的形成是基于焦虑(因自我抒发的方式或形成受阻抑且不能疏导而致)时,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以及社会环境要求之间可能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焦虑将导致过度的攻击、自卑、依赖或逃避、退却等脱离现实的错误的理想自我心理倾向。用这种心理倾向指导现实的社会人际交往,必然同现实自我、社会现实发生矛盾冲突,引发个体内心的混乱,从而造成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严重的可能引发心理疾患。

(三)公我意识与私我意识

Fenigstein,Scheier与Buss(1975)认为,某些自我的方面是为他人不可获得的隐秘,即私我(private self);而另一些自我的方面则是公开的、社会的,是与他人密切相关的,即公我(public self)。对这两者的不同注意而产生的意识为私我意识(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和公我意识(public self-consciousness)。

私我意识高的人对群体中社会压力的敏感度低,比较注意信念、价值、情感等个人的内在方面,较少考虑到他人的意见与期望。而公我意识高的人会避免不合群,对他人的意见非常敏感,会为其所期待的社会交往而调整自己的意见。

(四)现在的自我与可能的自我

Markus等人提出的自我意识概念不仅包括现在的自我(the now self),还包括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f)。可能的自我指个体觉得自己某一方面有潜力的自我构想,是自我意识系统中有关未来取向的成分,它既是未来行为的诱因,通过认知、情感与身体三个方面对行为产生影响,又为现在的自我提供了一个评价和解释的情境。这一切后果都取决于被激活的自我成分的性质(比如消极的或积极的),是被激活的可能的自我决定了个体如何感受以及应该如何采取行动。此外,施耐德(M.Snyder)与坎贝尔(B.H.Cambell)还提出实用自我(pragmatic self)与原则自我(principled self)的概念。

三、自我觉知与自我意识

如前所述,自我意识一般指对自我存在的意识,既可将其看作活动过程,又可将其视为活动结果产生的自我意识内容。作为活动的自我意识的进行,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去发动和维持,这个条件就是自我觉知(self awareness)。自我觉知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在自我觉知状态下,个体特别关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关注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个体更能觉察到有关自我的信息。当个体将注意力转而向内着眼于自我的内容、成分时,他就处于自我觉知的状态。没有自我觉知,个体将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意识的观念,无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自我觉知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两方面。首先,就环境因素而言,环境因素通常作为一种竞争信息会影响自我觉知。例如,听收音机时,人们专注于环境刺激而不进行自我觉知。另一方面,也存在一类迫使个体不得不关注于自我的环境刺激因素。例如,课堂上个体被提问,或被其他同学注视,或被问到自己的私事,或正被摄像机镜头对准时,在这些环境刺激下,个体不得不处于自我觉知状态。

其次,个性也会影响自我觉知。无论是否存在环境刺激,有些人都自然地倾向于关注自我而非环境。这种更易使人处于自我觉知状态的个性特质可称为自我意识倾向(用程度高低表示)。一般说来,环境因素引起的自我觉知常会使个体产生紧张或窘迫感,而自我意识倾向导致的自我觉知不一定会如此。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一定程度的成熟基础上发生、发展的,它也是在与社会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许多社会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

(一)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

自我意识的发生或形成主要有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三个标志。1.物—我知觉分化

它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最初出现的是物—我感觉分化。初生婴儿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其吮吸自己手指、触摸自己身体部位时就像吮吸、触摸别的东西一样。当婴儿感觉到两者的区别时,婴儿就出现了物—我感觉分化。此时,可以说是婴儿出现了主体(自我)感觉。

到1岁末时,幼儿开始能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别开来,在感觉上对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的对象或结果产生了分化。例如,推球,球滚;拉床单,床单挪位,床单上的小猫吓跑了。这是在物—我感觉分化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动作和与动作相联系的外物的分化知觉。

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出现最初的随意性动作。幼儿开始知觉到他所做的动作是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标志着儿童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于客体,尤其是物理性客体)主体意识。2.人—我知觉分化

它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其一是对人微笑。3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对他人微笑,表明婴儿对他人刺激发生了反应,这是一种最初的人际相互作用反应。其二是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婴儿认识他人的形象比认识自己的形象出现得更早。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对不同的他人做出不同的反应,从镜中认识父母的形象。

7、8个月的婴儿开始关注镜中的自我像,10个月时出现与镜中自我像玩耍的倾向,1岁零8个月开始能区分同伴(包括从照片上区分)。2岁零2个月的幼儿能准确认识镜中或照片上的自我形象,这标志着儿童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于他人的)自我意识—自我知觉。3.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

1岁以后,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同表示自己的语词(名字)联系起来。例如,成人叫他“军军”,他能知道是叫自己。接着,他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代表自己,称自己为“军军”,同时发展起对自己躯体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感觉的意识,如主述“这是军军的鼻子”、“军军饿了”等等。在有关自己的这种表象性认识的基础上,约在2岁末幼儿开始能使用物主代词“我的”,直到最后能使用人称代词“我”。“我”的使用具有相对性,例如,成人问儿童:“你饿不饿?”儿童必须回答:“我不饿。”但不能回答:“你不饿。”这与对“军军饿不饿”的回答“军军不饿”是根本不同的,它需要抽象和概括能力,没有这种能力,自我意识就不可能出现。因此,“我”的掌握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儿童从把自己当作客体的人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最终形成了自我意识。由此出发,儿童进一步发展起自我评价,产生自我情感,到3岁时出现明显的自尊心和羞耻感等。

值得指出的是,在最初的意识发生和发展中,主体意识是先于自我意识而发展的,主体意识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婴儿必须首先在自己和客体间作出区分,才有可能在客体中区分出物理客体和他人,进而在自我和他人之间作出区分,形成自我意识。但在5个月以后,当婴儿能对他人微笑时,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就开始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了。特别是当后来随意性动作与言语的掌握相结合,婴儿能逐步意识到活动本身的进程和结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主观力量时,主体意识就同自我意识完全融为一体了。

(二)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与生理的发展密切相关,离开了生理及其相应的心理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就不可能发生、发展。

第一,物—我知觉的分化依赖于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以及它们的协调发展。就物—我知觉分化而言,它依赖于相应的皮肤感觉分析器的成熟;对动作和动作对象的区分依赖于皮肤感觉分析器、视觉分析器以及与拖、拉、投、掷动作的协调活动;对主体和动作的区分的重要条件是随意性动作的出现,它依赖于大脑皮质感觉区和运动区的分析综合活动。这一切都是以人脑结构和机能的一定成熟为前提的。而我们知道,新生儿的大脑结构还很简单,沟回浅显,神经纤维细短,大部分尚未髓鞘化,在重量、体积、机能上均处于原始状况。直到出生第1月末至第2月初,听觉分析器、前庭分析器、视觉分析器才先后开始具有初步功能。从3个月起,婴儿才从不随意性动作基础上发展起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动作。因此,新生儿必须经历一个生理成熟过程,随大脑生理结构成熟后发展起一定的心智机能,才有可能出现物—我知觉分化。

第二,人—我知觉分化依赖于注意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视觉表象及其记忆能力的出现。研究表明,从3个月起婴儿才开始能稍微注意新奇事物,6个月才能比较稳定地短时注意事物,出现再认能力。这些能力的出现都依赖于大脑皮质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第三,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需要复杂的抽象、概括能力,而这又是以大脑皮质尤其是各语言代表区以及大脑额叶的成熟发展及其机能的更为复杂化为前提的。第四,从完全缺损的极端情况分析,无脑畸形儿由于不存在大脑皮质这一生理学前提,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自我意识。

综上所述,生理及其相应的心理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前提。

二、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生理的成熟和发展只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前提,并不能必然保证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例如,狼孩就没有出现人的自我意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其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儿童的社会自我的发展与他们对别人知觉能力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由此可见,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还依赖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早在1902年,心理学家库利(C.H.Cooley)就指出,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他人对本人的反应和评价而发展的,由此产生的自我观念称为“镜中我”(looking glass self)。他说:“正像我们从镜中观察自己的脸、手指和衣着,因它们属于我们自己而感兴趣一样……我们也从他人的思想中认识我们的面貌、风格、目标、行动、特征、朋友等等,而且从多方面受其影响。” 这就意味着他人对于个体的态度与对待,不仅影响着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而且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塑造着个体的实际自我。

米德(G.H.Mead,1934年)进一步发展了库利的思想。他指出,我们所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他对社会互动(相互作用)中自我意识产生的机制和过程作了深入研究,认为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上而逐步形成的。他指出,通过角色扮演,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将自己视为一个被评价的客体。这不仅有助于人际间的适应,更重要的是在与具体他人的互动中个体产生了暂时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逐渐定型,就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将自己确定为某一类客体的“自我观念”,即形成把自己确定为某一类人的自我意识。米德还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玩耍(模仿)阶段。个体获得自我形象的角色的最初阶段,只涉及一两个他人的角色扮演。②游戏阶段。个体在组织活动中扮演多人的角色,从进行协作活动的群体中获得多重自我形象。③博弈阶段。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个体具有了扮演“一般他人”的能力。总之,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发展扮演不同角色的能力而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随着个体角色扮演能力的逐步提高,扮演角色范围的不断扩大,自我意识就进入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三、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

尽管对具体制约因素的看法不尽相同,许多研究者还是认为自我意识更多地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个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在多数情况下,它与社会政治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在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通常社会经济地位对自我意识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影响有关自我隶属于某一阶级、阶层的社会自我意识,从而决定自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二是影响个体心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例如自我成就、自我实现欲求的高低等。这些自我意识成分在情绪体验上表现为自豪、自重或自卑、自贱,对个体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产生重大影响。

(二)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国家的宣传体系、宗教团体、风俗、习惯传统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可能形成共同的自我意识成分。Markus等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图式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自我图式差异的根本原因,东方文化造成了依赖型的自我,西方文化造就了独立型的自我,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文化对自我意识的影响作用。

专栏5-1 我是谁?——自我的文化边界

自我的跨文化研究使用经典的测量工具——二十句测验(twenty statements test),即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给出20个不同的答案。跨文化的二十句测验表明,东西方文化背景中的被试对自我的认知、理解和表达都不尽相同,自我概念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在“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两种文化维度的划分下,西方学者比如Makus等人认为自我概念也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继而提出了“独立性自我”和“互赖性自我”的分析构架。他们认为西方人(以美国人为代表)和东方人(以日本人、中国人为代表)对自我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鼓励个体对自我作独立的解释,个体应是指以自己的特性与他人相互区别的、自主的实体,个体的能力、态度、价值观、动机和人格特质等个体特性必然影响和导致个体的某些与众不同的行为。而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则鼓励个体对自我作相互依赖的解释。许多东方文化中具有保持个体之间相互依赖的机制,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个体的自我特点在于与他人的相互依赖。

杨宜音认为,Markus等人对自我概念的文化分类用来解释中国人的自我内涵与边界时并不具有包涵性。这种“互赖性自我”的简单分类并不能反映出中国人的自我所具有的选择性和动力性等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内容。尽管“互赖性自我”已经不是西方人的那种自我,但也不是中国人的自我。“互赖”一词无法表达自我概念中不同成分的主从关系,从而掩盖了中国人自我所具有的自我中心特征。杨中芳根据中国文化特点对自我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她提出中国自我概念中的两个层面即“个己”与“自己”,以示与西方“自我”概念的区别。“个己”表示将自己与别人的界限以个人身体为标志,这在西方心理学中称为“自我”;“自己”则代表一种不但包括个体的身体实体,而且还包括了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其他人(即自己人),而中国人的“我”属于后者。这种自我概念区别于西方学者对文化维度简单、笼统的划分,在本质上更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资料来源:杨宜音:《自我与他人: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载《心理学动态》,1999年第3期。

(三)家庭

个体最早的社会环境是家庭,家庭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许多研究者认为,儿童对自己的看法是他们父母如何看待他们的反映,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属于“重要他人”,是文化的传递者,通过对儿童行为的奖惩来影响其自我意识的形成。经常受到父母肯定奖赏的儿童倾向于形成肯定的自我;相反,苛刻的父母所给予的否定评价则易使儿童形成否定的自我,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自我分裂。

(四)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对自我意识形成的作用从前述米德的研究已看出,这里着重从角色意识冲突的角度讨论其对自我意识的影响。

角色指与某种社会身份相称的行为规范的集合。角色扮演则指个体依据这种行为规范集合去行使自己的权力,履行自己的义务。扮演父亲这一角色就是要行使做父亲的权力,尽父亲的义务。社会角色是相互联系的,父亲角色就与母亲、子女角色互相关联。因此,角色扮演必然是在社会互动中进行的。在这种互动中,某一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既与个体对该角色行为的理解有关,又与相关角色对该角色的角色行为期望密切相关。换言之,角色扮演受到二者组成的期望系统的制约。当系统内两种期望成分协调一致时,个体角色扮演成功,易于形成自信、自尊的自我意识,能促使更高的成就意识的发展,形成熟练地扮演“一般人”的能力,使自己更能适应社会环境。反之,角色扮演者就会常常经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角色意识冲突,体验到焦虑、紧张,使自我意识的同一性受损,或导致社会适应不良,引发心理疾患。

(五)他人的评价

我们的大多数有关自己的信息都来源于他人,是对他人评价的反映。他人评价对自我意识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早期社会心理学家(尤其是G.H.米德)对这种作用机制作过深入研究,认为自我意识随他人评价的改变而改变。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已经形成十分清晰的自我意识,他们对自己多方面的评价都高度接近教师与同伴对他们所作的评价,与他们的实际状况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六)参照群体

八年级地理第五章教案 篇4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培养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2.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4.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教学难点】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突出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中国年俗的资料。

■教学策略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分析图片、数据和文字材料,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可以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学生身边的传统节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师: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你知道我国各地都有什么样的春节习俗吗?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寒假开学的第一节课,寒假中学生度过了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感触较多,从这一话题入手,学生有话可说,也体现地理就在身边的理念。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播放视频《中国年俗》。

学生:通过视频再次感受我国春节的氛围及地区的差异。

讲授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承转:中国年俗精彩纷呈,不同的区域差别很大,那么其他方面还有没有差异?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这方面的知识在上学期的地理学习中就已经接触过,学生回答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对现在所学知识的再理解和系统。这一环节很有必要。

教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我国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如果作一次穿越我国之旅,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会感受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下半年很火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就是一次很好的展现。

教师多媒体展示:《爸爸去哪儿》的图片。

学生感受显著的地理差异。

设计意图:热播的《爸爸去哪儿》深受学生的喜爱,再有《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而且差异明显,在这里设计这样的环节,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但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地理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

教师总结转折: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学生:小组代表班内展示。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熟悉的,以小组为单位读图、讨论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对这部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师: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典型景观的植被图片。

学生: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设计意图:气温、降水变化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自然景观对比更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知识更容易掌握。

承转: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刚上课的时候我们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图5.2和阅读材料,感受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差异。

设计意图:课堂上要动静相结合,静下心来阅读,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再次理解。

总结转折: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请同学们对比图5.3和图5.4,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班内展示。

教师多媒体展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展示。

设计意图:“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内容很多,知识点较为琐碎,利用小组的交流,可以将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

教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列出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区等。

承转: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请同学们阅读图5.5,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和范围,并且结合活动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要求: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选出代表在班内展示。

教师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

学生按要求完成,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这里属于旧知识穿新衣服的问题,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要充分读图,结合已有知识,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第五章金融市场教案 篇5

[题库分类]:国际金融/国际金融第五章05-01

1.世界上国际金融中心有十几个,而最大的三个金融中心是()A.伦敦、法兰克福和纽约 B.伦敦、巴黎和纽约 C.伦敦、纽约和东京 D.伦敦、纽约和香港 答案:C 题型:单选题

2.世界银行的宗旨包括下列哪项内容?

A.建立多边支付制度,鼓励各国实现货币自由兑换

B.帮助会员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国际收支的长期均衡发展 C.协助会员国进行经济复兴和资源开发 D.改善会员国的基础设施 答案:ABC 题型:多选题

3.国际储备运营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是()A.安全、流动、盈利 B.安全、固定、保值 C.安全、固定、盈利 D.流动、保值、增值 答案:A 题型:单选题

4.()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A.货币的自由兑换 B.国际资本的流动 C.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D.国际贸易的发展 答案:C 题型:单选题

5.国际金融市场从事借贷货币的是()A.市场所在国货币

B.市场所在国以外的货币 C.外汇 D.黄金 答案:D 题型:单选题 [题库分类]:国际金融/国际金融第五章05-02

1.欧洲美元是指()A.欧洲地区的美元 B.美国境外的美元

C.世界各国的美元的总称 D.各国官方的美元储备 答案:B 题型:单选题

2.属于一体性欧洲货币市场中心的是()A.香港 B.新加坡 C.巴林 D.开曼 答案:A 题型:单选题

3.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可以发生下列四项交易,其中越来越重要的是()A.国内投资者与国内借款人之间的交易 B.国内投资者与外国借款人之间的交易 C.外国投资者与国内借款人之间的交易 D.外国投资者与外国借款人之间的交易 答案:D 题型:单选题

4.欧洲债券市场有何特点?

⑴债券的发行者、债券面值和债券发行地点分属于不同的国家。⑵债券发行方式以辛迪加为主。⑶高度自由⑷不影响发行地国家的货币流通⑸货币选择性强⑹债券的发行条件比较优惠。⑺安全性较高,流动性强。⑻市场反映灵敏,交易成本低。⑼金融创新持续不断。

[题库分类]:国际金融/国际金融第五章05-03

1.外汇远期交易的特点是()

A.它是一个又组织的市场,在交易所以公开叫价方式进行 B.业务范围广泛,银行、公司和一般平民均可参加 C.合约规格标准化

D.交易只限于交易所会员之间 答案:B 题型:单选题

2.抛补套利实际是()相结合的一种交易 A.远期与掉期

B.无抛补套利与即期 C.无抛补套利与远期 D.无抛补套利与掉期 答案:D 题型:单选题

3.根据外汇交易和期权交易的特点,可以将外汇期权交易分为()A.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 B.现货汇权和期货期权 C.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 D.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 答案:B

4.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外币债权人和出口商在预测外币汇率将要上升时,争取延期收汇,以期获得该计价货币汇率上涨的利益。

B.外币债务人和进口商在预测外币汇率将要下降时,争取提前付汇,以免受该计价货币贬值的风险

C.外币债权人在预测外币汇率将要下降时,争取提前收汇 D.外币债务人在预测外币汇率将要上升时,争取推迟付汇 答案:D 题型:单选题

5.银行在位顾客提供外汇买卖的中介服务中,如果在营业日内一些币种的出售额高于购入额称之为()A.空头 B.多头 C.卖空 D.买空 答案:A 题型:单选题

6.什么是衍生金融工具?它有何特点? 答案:

(1)衍生金融资产也叫金融衍生工具(financial derivative),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

(2)特点:跨期性、杠杆性、联动性、不确定性或高风险性

[题库分类]:国际金融/国际金融第五章05-04

结合课程中所讲的案例,做出自己的评述。[题库分类]:国际金融/国际金融第五章05-05

1.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形式有哪些? 答案:(1)在他国兴建工厂或创办新企业;(2)全资收购他国的企业 题型:简答题

[题库分类]:国际金融/国际金融第五章05-06

1.非居民在日本发行的以日元为面值的债券,又称()A.日本债券 B.猛犬债券 C.武士债券 D.扬基债券 答案:C 题型:单选题

2.离岸金融交易是指()

A.国内投资者和国内借款人之间的交易 B.国内投资者和外国借款人之间的交易 C.外国投资者和国内借款人之间的交易 D.外国投资者和外国借款人之间的交易 答案:D 题型:单选题

3.一国以非本国货币为面值(一般是可自由兑换货币),在面值货币发行国和发行人所在国之外国家的金融市场上发行的国际债券,被称为()A.第三国债券 B.非本国债券 C.欧洲债券 D.全球债券 答案:D 题型:单选题

4.国际开发协会的贷款被称为()A.硬货币 B.软货币

C.“第三窗口”贷款 D.非项目贷款 答案:B 题型:单选题

[题库分类]:国际金融/国际金融第五章05-07

1.国际贷款的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对银行规定法定准备金或对银行征收税款,此类风险属于()A.国家风险 B.信贷风险 C.利率风险 D.管制风险 答案:D 题型:单选题

第五章金融市场教案 篇6

一、章节名称:第五章第一节 大学生创业风险

二、教学目的:对风险的掌控能力关系到一个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活动的成败,因而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创业风险主要类型与风险的管理

三、课时:30分钟

四、教学重点:创业风险的管理

五、教学难点:创业风险的评估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视频

七、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融入小组讨论、提问等方法。

八、教学过程:

1.导言;(3分钟)

风险案例:大学生要当“窝头大王”却草草收场 2.进入新课正题,课程主要内容提纲;(1分钟)

(1)何为创业风险?

(2)创业风险的类型

(3)创业风险的管理

(4)创业风险的规避

3.创业风险的基本认识;(5分钟)

(1)风险是指在一定环境、一定时间段内,影响决策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或是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创业目标实现可能会遇到预料之内或预料之外的不确定的问题。

(2)创业风险的来源:①资金风险;②竞争风险(举例:苏宁创立之初,遭到8大电器卖场的联合抵制);③信息和信任风险;④团队分歧风险;⑤业务骨干风险;⑥资源风险;⑦管理风险。

(3)如何看待风险:管理、控制、规避

讨论:如果你打算创业,你认为会遇到哪些风险,你会如何面对? 4.创业风险的主要类型;(5分钟)

(1)机会风险(创业意味着你丧失了其他更好的工作机会);(2)环境风险: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金融危机)

(3)市场风险(产品被消费者接受要有一个时间;传统气象行业市场窄小,如何拓宽气象服务领域,寻找市场盲点才能获得机会);(4)资金风险(通货膨胀,导致贷款成本上涨);

(5)管理风险(例子:开饭店,但由于管理混乱,导致服务人员不满情绪,后因火灾而创业失败);

(6)决策风险(因为个人喜好而做出错误的判断);(7)组织风险:相应规章制度的建立

(8)技术风险(例如电子行业,技术更新特别的快,要及时的拿出最新的产品,才能占领市场);

5.创业风险的管理;(12分钟)(1)创业风险的识别

①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创业中需考虑哪些风险?风险的性质、根源是什么?风险发生的后果怎样? ② 基本原则:

全面周详的原则:例如投资养殖业,不仅要考虑市场的需求,还要考虑天气、季节、消费者的饮食习惯等;

综合考察的原则:一些隐性的损失也要考虑到,例如间接的损耗 量力而行的原则:不要盲目扩大规模 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的原则 ③基本方法:

失误树分析法(防微杜渐)调查列举法(知己知彼)分解分析法(庖丁解牛)(2)创业风险的评估

①风险评估是对对特定创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估计与衡量 ②评估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进行风险投掷游戏并引入一些风险评估的量化方法(简介德尔斐法、矩阵分析法、序数法等)6.创业风险的规避策略(3分钟)

(1)完善组织架构,规范决策(丰田集团的例子)

(2)建立激励机制,凝聚人才(美欧日企业激励机制比较介绍)7.总结及课程回顾(1分钟)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坚定的创业意愿、准确的市场判断和有效的风险管控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一、章节名称:第五章第二节 大学生创业实践

二、教学目的:创业最终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如何将创业意愿变成现实的创业行为是每个创业者都必须面对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具体创业实践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三、课时:60分钟

四、教学重点:创业计划、初创企业的管理

五、教学难点:合理设计企业战略规划以及完善内部管理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视频

七、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融入小组讨论、提问等方法。

八、教学过程:

1.导言;(3分钟)

江苏仅一公司创业案例(介绍创业者吴立平的创业经历和管理理念)2.进入新课正题,课程主要内容提纲;(1分钟)

(1)创业项目选择

(2)制定创业计划

(3)进行创业融资

(4)注册企业流程

(5)初创企业管理 3.创业项目选择;(12分钟)

(1)提问:你所知道的好的创业想法实例有哪些,好在哪?(2)创意——创业成功的起点

德鲁克创业机会来源七条:意料之外的事件引发的、不协调的的启发、给予程序需要的创新、产业和市场结构变化、人口变化对创新的影响、认知情绪及意义上的变化、新知识的启发

(3)创业资源(条件)——创业成功的土壤

创业技术、创业资本、创业政策、创业关系(行业资源)(4)创业与市场——掌握市场就是掌握成功 △有关市场信息的问题: ① 什么是市场

② 创业者应该了解潜在消费者的哪些信息? ③ 从哪里获得消费者信息? ④ 什么是市场调查? ⑤ 如何分析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接收情况? ⑥ 影响消费者市场的因素有哪些? △市场的5个“W” who、what、when、where、why 举例:分析防雷业务市场现状、一般气象服务市场现状、气象装备产业市场现状(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市场机会)4.制定创业计划(12分钟)

(1)创业计划的作用:明确方向、吸引投资;

(2)注意事项:突出产品与服务、了解市场现状(包含竞争对手)、介绍经营方略、展示管理队伍、出色的计划摘要、文本的准确性与编排;(3)创业计划书的内容和结构;

①基本内容:产品与服务、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融资渠道、员工、地点等 ②主要结构: a、摘要 b、企业介绍

c、产品或服务介绍(通俗易懂、突出市场价值、盈利模式、可持续性)d、人员及组织结构

e、市场分析及预测(需求分析、市场规模、竞争对手及策略、未来趋势)f、营销战略(细分市场、渠道、队伍、广告、定价等)g、研发与生产计划(是否需要外包)

h、财务管理(今后三年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i、附录(附件、附图、附表)5.进行创业融资;(8分钟)(1)融资的意义

① 大部分创业企业初期资金不足是主要问题 ② 有利于分散风险(创业者与投资者共担风险)(2)融资的渠道和方式 ① 渠道:

银行贷款(抵押、担保、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

财政资金(政府补贴与资助)

其他企业资金(其他企业的特殊投资)自有资金

亲友资金(个人关系的紧密性和长远发展的风险)② 方式:

股权融资:吸引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包括风险投资)

债券融资:银行借款、商业信用(赊购赊销)、发行债券和租赁

两种融资方式的比较 ③ 注意:

不同融资渠道和方式的应用应根据创业企业的性质、发展阶段、规模和实力差别使用,合理评估自身资产价值,做好融资方案的选择,实现数量与配置合理、效益良好、信誉可靠的目标,初创企业特别要注重量入为出,慎重计算运营所需资金,留足头寸 6.注册企业流程(8分钟)主要讲的是创业载体和法律形式

①企业形式选择:有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三资企业(外资、中外合作、中外合资)、股份合作企业、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适合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形式主要有:有限责任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等。

②有限公司、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的优缺点比较

③绿地(新设)企业与并购企业的比较 7.初创企业管理(14分钟)(1)企业战略构成:

产品角度方面主要包括产品的创新战略、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快速跟随战略。市场角度方面主要包括专一化战略、市场宽度战略。战略制定方法:几个模型(重点介绍SWOT分析框架)。

初创企业应注意:①模仿或轻微改变;②从小做大,市场细分;③关注新兴市场;④关注边缘交叉领域(2)人力资源管理:

① 组建优秀的创业团队(详见创业团队部分)补述要点:互补、个性、进取、信任 ②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a、b、企业文化(理想、人本主义、团队精神)

激励和薪酬管理制度(培训、多样化且公平的薪酬、考核与适度激励)应注重不同岗位的合理薪酬设计,做到能责利相适应;结合财务管理内容介绍期权激励机制的利弊(3)营销策略:       注重创新,精准定位(把握细分市场)精选客户,稳扎稳打(目标市场营销)复制扩张,超前行动 有效宣传,资源撬动 简化渠道,控制风险

内外营销,精炼队伍(市场营销组合)

(4)财务管理:

① 创业企业常见财务问题:集权与随意、不够专业、内容简单、控制能力弱、缺乏风险管控、融资能力差、风险大、投资决策盲目、预测不准确、忽视现金管理 ② 要考虑融资的阶段性特征和融资的风险管理

③ 要以有利的并购加速成长(准确的财务分析,恰当的并购方式,介绍投资银行)④ 要建立有效的长期财务激励机制(综合考虑企业财务状况,恰当运用期权,尤其注意实施的时机,不宜造成企业短期财务负担)8.总结及课程回顾(2分钟)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教案 篇7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加深对种群、群落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内容的基础。而通过本节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的学习方法有积极意义,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归纳、推理、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志奠定基础。三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师生、生生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难点是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寻找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联系,在讨论中体验物质与能量这一纽带的存在,从而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四、教法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结合本节内容,教师通过图、文、科学事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在思考中形成生态系统概念,构建生态系统结构。

五、学法

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运用多媒体课件,着力引导创新学生学习方法。

六、课时设计

2课时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①无机物质:CO2、O2、N2、NH3、H2O、NO3 等各种无机盐 ②有机物质:糖类、蛋白质等

③其他:阳光、热能、压力、pH、土壤等

(2)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①绿色植物

②蓝藻、光合细菌(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不产氧的特殊生理类群原核生物的总称,如红螺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紫色非硫细菌等)

③化能合成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等

(3)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从活体中获取营养的、营寄生生活的)

①大部分动物(但不是所有的动物)②非绿色植物(菟丝子等)、食虫植物——猪笼草、茅膏菜、捕蝇草

③某些微生物(根瘤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酿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虫草属真菌等)、寄生生物(蛔虫、线虫、猪肉绦虫、大肠杆菌等)、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噬菌体等)。

消费者的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着重要作用。

(4)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分解者不一定都属于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属于分解者)

①大部分微生物(圆褐固氮菌、反硝化细菌、乳酸菌等细菌,酵母菌、霉菌、蘑菇、木耳、灵芝等真菌、放线菌);

②一些动物(蚯蚓、蜣螂、白蚁、甲虫、皮蠹、粪金龟子等)。

(5)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属于自养生物,能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保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分解者的作用是把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保证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6)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关系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第二课时

2、营养结构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表示:草→兔→狐(注意:①箭头方向,②第一环节一定是生产者)

(2)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

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特别注意:

①食物链(捕食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

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是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

③在食物网中计算食物链的条数,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具有食物关系的最高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

(4)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各个食物链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如图)

(5)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6)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①在某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该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将减少。②若一条食物链中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例题〗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蜘蛛数量将发生什么变化?()

A.增加

少 B.减少

C.基本不变

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解析】A 本题考查食物网中各种食物链之间的关系。在该食物网中,由于蚱蜢大量减少,必然导致晰蜴和蛇的食源短缺,从而影响其数量使之减少。鹰作为该食物网中的最高级消费者,由于失去了原先占有的一个营养来源,于是鹰将增加对兔和相思鸟的捕食,这样导致蜘蛛的天敌(相思鸟)数量减少,进而使蜘蛛的数量增加。〖例题〗下图表示南极洲生态系统,该系统的大鱼因过度捕捞而急剧减少,那磷虾的数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解析】当大鱼数量急剧减少,中间这条食物链不能为虎鲸提供大量的食物来源,虎鲸就会加剧对两侧食物链的捕食。对左侧食物链来说,虎鲸较多地捕食须鲸,使须鲸数量减少,从而使磷虾的数量增加。

(7)食物链的计数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不是单一存在的。由于动物的食物来源多种多样,食物链常交织成网。在计数食物链的时候,要注意食物链的起止:起于生产者,沿着箭头数,直到最后一个营养级,中间不能中断。在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必定是生产者,草食动物必定在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原因是生产者的能量流到第五营养级时,已经不足以维持一个营养级的生命活动。

〖例题〗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

C. 若B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解析】C 根据数食物链的原则,可知有如下食物链:①A→B→H,②A→C→D→H,③A→C→F→G→H,④A→E→F→G→H,⑤A→E→D→H。H在这五条食物链中,分别处在第三、四、五、五、四营养级,因此它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B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比例适中,属于稳定型种群,种群密度相对稳定。由于C与B、E存在竞争关系,C数量下降,A的能量更多地流向B、E,并经过食物链传递给H,因此H的能量供给不会受到影响。

八、作业布置:《三维设计》P101-104

上一篇:河头镇中心校2007年度第一学期学校工作总结下一篇:伤亡事故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