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申请与授予管理办法(精选11篇)
学位申请与授予管理办法(暂行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学位论文阶段是MBA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对MBA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我校MBA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答辩和学位授予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并按照山东财经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第二条
MBA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中期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第二章
导师选择
第三条
MBA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采用师生互选的方式确定,在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互选程序如下:
(一)由MBA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工作实践及个人兴趣,初步确定论文选题及导师,然后主动与导师联系,进行师生互选;
(二)由MBA教育中心根据师生互选意向及具体情况进行协调,最终确定导师名单。第四条
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原则上每位教师每届指导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5人。
第三章
论文开题
第五条
MBA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在第二学期末进行论文开题并提交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式三份,按照MBA教育中心要求的统一格式打印,MBA教育中心、导师及研究生本人各一份。
第六条
MBA教育中心组织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评审委员会一般由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同时确定开题秘书1人,协助开题委员会工作。
第七条
开题秘书应详细记录专家的评审意见,作为后续论文评阅的参考依据。
第四章
论文写作
第八条
MBA学位论文要在MBA研究生自己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改革与建设、企业管理或原单位的实际需要在导师组指导下进行。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报告,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报告、企业诊断报告、商业计划书以及编写高质量的案例等。无论采用什么形式,评价论文水平主要考核其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内容是否有新见解,或看其实用价值(包括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第九条
MBA学位论文写作时间全日制MBA研究生不少于6个月,在职MBA研究生不少于9个月;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统一按照《山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的要求撰写、打印和装订。
第十条
论文完成后,由导师签署《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专业学位申请人员专用)》,并提交MBA教育中心审核。
第五章
论文检测
第十一条
学位论文检测工作由研究生部和MBA教育中心共同组织。全体MBA研究生需在第四学期初按照学位论文的格式提交论文电子版,由MBA教育中心统一提交研究生院。如申请人未能及时提交论文,其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事宜延至下一次申请期间进行。
第十二条
检测标准
(一)系统第一次检测结果文字重合百分比小于30%(含30%)的学位论文,如导师和学位申请人确认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不存在抄袭行为,视为通过检测,可按正常程序进行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
(二)系统检测结果文字重合百分比在30%—75%之间(含75%)的学位论文,需将具体检测结果反馈给研究生导师,由导师会同学位申请人在规定时间内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完成后需再次提交《山东财经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复检申请表》,并进行第二次检测。若检测结果小于30%(含30%),视为通过检测;否则,本次答辩申请无效,需再次修改并推迟至下一次申请。
(三)系统第一次检测结果文字重合百分比大于75%的学位论文,取消学位申请人当次答辩申请资格。
第十三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是负责处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评决机构,研究生部负责受理关于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负责组织相关调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
第十四条
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五条
研究生指导教师要恪尽职责,严格把关。学位论文如因导师失察而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并给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将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给予导师相应的处理。
第六章
论文评阅
第十六条
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的MBA研究生再次提交修改后的论文电子版,由研究生院抽取一定比例送外审两位相关专业专家评阅,其余学位论文由MBA教育中心送校外两位专家评阅,为保证学位论文评阅的公平、公正,防止在论文评阅过程中认为因素对论文评价结果的影响,论文评阅均采用隐名评阅的形式。
第十七条
用于隐匿评阅的论文必须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格式调整,否则视为无效提交。
(一)论文封面隐去研究生姓名和指导教师姓名,仅保留论文题目、学科门类、专业名称及论文提交时间;
(二)“学位论文原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页隐去作者和导师签名;
(三)删除“致谢”页。
第十八条
论文答辩前,研究生处和MBA教育中心必须对隐名评阅专家信息严格保密,学位论文评语应密封传递。
第十九条
MBA学位论文的隐名评阅书由评阅专家所在单位研究生助管部门直接反馈学校研究生处,研究生处对论文评阅结果进行登记并对评阅书作保密处理后,反馈MBA教育中心,对隐名评阅论文的反馈意见采取以下处理办法。
(一)两位专家对学位论文的综合评价均为“合格”及以上,且评阅结论一致为“本论文已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要求,可以进行答辩”的,视为通过论文评阅,可安排学位论文答辩。
(二)两位专家对学位论文的综合评价均为“合格”及以上,但评阅结论有一位专家认为“本论文基本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要求,但需做进一步修改”的,研究生本人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对论文进行修改,导师应对论文修改情况做出评价,并说明是否同意该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MBA教育中心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导师签署的意见,评议决定是否需要对论文进行重新评阅,并做出是否安排答辩的意见。
(三)两位专家对学位论文的综合评价一个为“合格”及以上,另一个为“不合格”时,研究生本人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对论文进行修改,由研究生处统一再送一位专家重新进行评阅,评阅成绩为“合格”及以上的。可参加答辩;重新评阅仍然为“不合格”的,本次学位申请无效,论文作者必须对论文做重大修改,半年至一年内重新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四)两位专家对学位论文的综合评价均为“不合格”,且评阅结论一致为“本论文没有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要求,不能进行答辩”的,本次学位申请无效,论文作者必须对论文做重大修改,半年至一年内重新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第二十条
MBA学位论文隐名评阅的要点
(一)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论文所反映的作者对本学科领域国内外动态以及前沿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对文献资料的掌握及综述能力。
(三)作者已掌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以及具有的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论文的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
(四)论文的规范性及文字表达能力;材料的真实性、结构的合理性和结论的正确性;概念清晰与分析严谨的程度。
第七章
论文答辩
第二十一条
全日制MBA研究生在申请硕士论文正式答辩之前,须向中心提交一份不少于5000字的案例分析报告,否则不能参加正式答辩。
第二十二条
学位论文定稿到组织答辩应留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论文在答辩日之前至少一周时间送达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名及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校外专家不少于1名),经导师组负责人同意后予以聘请。同时确定答辩秘书1人,协助答辩委员会工作。
第二十三条
MBA论文答辩应该公开进行,并由答辩秘书作详细记录。具体答辩程序如下:
(一)主席宣布开会;
(二)由导师简要介绍答辩人的学习成绩;
(三)答辩人报告论文要点;
(四)委员提问,答辩人答辩;
(五)休会,委员举行会议,宣读导师和评阅人的学术评语,并根据答辩情况以不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学位论文须经全体委员的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得通过。
(六)复会,主席宣布表决结果和答辩委员会决议。
第二十四条
答辩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答辩不合格者,可允许申请人在一年内修改,重新答辩一次。论文评阅不合格者,可允许申请人在一年内修改,重新申请答辩一次。
第二十五条
需要提前或延期答辩的研究生必须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提出书面申请,由导师签字后,交MBA教育中心审批,批准后进入答辩程序。
第八章
学位授予
第二十六条
MBA教育中心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召开会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就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做出决定。参加会议人数不少于5人,经出席会议的三分之二以上委员通过方可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
第二十七条
关键词:高校管理,学位授予权,自主管理,关系平衡
一目前中国高校学位授予权以及自主管理的冲突分析
通过研究中国的《高等教育法》后可知, 国家规定高校有自主管理学籍的权利, 同时还能够自主招生且授予学生学位, 这些可以归类为学校的办学自主。对学生学籍的管理、招生的管理等属于高校本身的权利, 也就是高校自建立起所享有的;但学位授予权并不与其类同, 学位授予权需要国家后期的授权, 满足国家的教学要求, 且通过国家相关单位的审核。如高校向研究生授予的硕士学位, 只有一部分高校拥有该权利, 一般高校需要额外提出申请。
中国针对高校学位授予出台了相关规定, 从《学位授予条例》中可知:若高校学生本科毕业, 同时成绩达到学院要求, 掌握并将课程基础理论应用到实践、能够独立自主进行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以及技术攻关, 那么学校就可授予其专业学位。高校硕士学位的授予应满足以下条件:通过硕士考试以及论文答辩, 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且能够从事专业学术研究。但上述规定中并没有非常细致的实施标准, 在高校的不同要求下, 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二高校学位授予以及自主管理权的平衡和调节策略
高校的自我管理能够确保大学中的学术自由, 此外, 高校的自治还能确保管理中的创新, 从而实现高校的最终使命。但与此同时, 高校的“自主”只是相对的, 如某位学者曾经提出, 高校能够自主办学, 但是这些权利都源于国家的赋予, 还需要受到政府和社会人民的监督、制约。中国高校在行使自主管理权的同时, 有可能会对学生的切身利益造成相应的损失 (过于严重的前提下) , 甚至触犯法律规定。因此可知, 若高校的学位授予权与自主管理权有所冲突, 可以采取如下建议性措施。
1. 清晰划分高校自主管理权
高校的自主管理权有三部分: (1) 学术性管理, 其中包含了课程的设定、教学方案等, 这一部分是学校自身所具备的权利。 (2) 高校毕业生的论文答辩、学位证以及毕业证的审核发放等。这一部分权利受到当地教育机构制约、管理, 毕业论文是否通过, 需要依据严格的规定, 不能随意审核, 否则会严重影响到毕业生的实质性合法利益。 (3) 行政权, 这一部分有学校对学生平日学习状态、到课率、纪律检查等方面, 高校的这类权利需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实现。因此可知, 高校在进行管理的同时, 需要清晰划分自主管理权, 这样才能保证自主权有法可依。
2. 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案, 积极创新
要想实现高校学位授予权和自主管理权的平衡, 就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原有的体制, 才能不断地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为了保证学位授权和自主管理整体的质量和水平, 应该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应建立相关的行政机构, 如果不能使高校真正获取自主权, 高校学位管理将无法实现自主管理, 学校将无法成为学位管理的主体。因此, 只有建立明确的管理制度, 才能确保其在学位自主管理中, 能顺利落实自己的权利。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位核心管理制度, 就应该将各个高校联合起来, 遵循学位条例中的规定, 以最低的学位标准, 在此基础上确定另一个更好的标准, 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在当前高等教育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下, 更加需要不断创新管理制度以达到变革发展。
3. 确立教育行政救济制度
应该建立一套完备的、健全的教育行政救济制度, 根据中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对学生义务的规定明显多于权利, 当前高校在授予学位方面, 其行为存在明显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情况。此时, 就应提出诉讼, 对于不正当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奖惩。但学位授予是一种学术问题, 需要经过多方面的慎重考虑, 在利于学校发展的情况下, 确定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因此, 应该尽可能地完善学校内部的救济制度, 建立相关的行政复议制度, 实现管理工作的透明化和规范化, 在实施这些制度时, 可以引入听证制度, 专门用于解决行政诉讼纠纷问题。通过体制的建设和创新, 最终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能实现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法治的不断深入和拓展, 中国公民的权利也有了足够的保障, 对高校而言, 在日常的工作中也会出现较多的矛盾, 这时就需要通过一定手段和方法解决。本文通过了解中国部分高校在学位授予权以及自主管理权两者的关系, 探究两者的平衡点、冲突现状以及解决方案, 为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只有清晰划分高校自主管理权、积极创新、确立行政救济制度, 才能不断完善学位授予权和自主管理权之间的关系, 从而做到高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越峰.高校学位授予要件设定的司法审查标准及其意义[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1 (3) :110~120
[2]刘嫚.基于J2EE的高校研究生学位授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计算机 (专业版) , 2012 (14) :51~55
[3]宋真.政府与高校关系的法制化——以学位授予权为切入点[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6) :241~242
一我校学位授予资格审核体系的构成
本校依据八零《条例》,建立了学位课程考核、外语考核、专业技能考核、在学期间发表论著、学位论文考核为核心的申请硕士科学学位的资格审核体系。其中学位课程、专业技能考核以校内评价为主,而在外语、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考核中积极导入外部审核机制。国外、国内、省内不同层次高等医学院校的科学学位授予体系都有各自特点,为借鉴其它高校的成功经验,现将有代表性的高等医学院校与我校的学位授予条件的核心内容总结为表1。
表1中列举了国外和国内一流医学院校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地区高水平院校广西医科大学以及桂林医学院的学位授予体系中在学位论文、外语考核、发表文章三个核心环节的审核条件的对比。表中显示,东京医齿大考核内容较少并全部为校内审核,北医部分引入外部审核机制,广西医大和桂医都积极导入外部审核机制。
笔者曾留学于东京医科齿科大学,该校是1928年建立的国立大学,该校综合实力在日本医学类院校中排名第一,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用率亚洲排名第一。在这样的高水平大学里成为教授需要在学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多方面出类拔萃,因此在学位论文审核方面校内教授完全有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北京大学医学部与东京医齿大在学位论文评价方面是相似的,但在外语考核、发表文章做了相应的要求。广西医科大学和桂林医学院的师资能力相对薄弱,都积极导入外部审核机制。我校借助社会学术公共平台对学位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全部由外单位专家双盲评审,实行双票否决制,对外语、发表文章也做了严格规定。
二外部审核机制与内部评价体系在我校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应用
1学位论文评价机制
我校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包括开题报告、研究进展汇报(期中考核)、论文答辩。开题报告与进展汇报均由校内专家评审,而进入论文答辩阶段后我们积极导入外部审核机制,包括学术不端检测、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答辩委员会组成。
学术不端检测。为防止学位论文出现抄袭、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我校借助社会公共平台“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所有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只有学位论文系统文字重合率≤30%的,方可申请正式答辩。我校近几年的检测中出现一些文字重合率大于30%的论文,其中大部分是研究生对学术引用不规范引起的。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将可能涉嫌学术不端的学位论文检测出来,禁止参加答辩,以保障学位论文的科学性与真实性,同时也提高研究生对学术引用的认识,避免出现非故意的抄袭行为。有研究对这种检测的效果进行调查,有79%的被调查者(68%以上拥有副高以上职称)认为对遏制学术不端有效,一定程度上保障学位论文质量[1]。
双盲评审。各个高校都对学位论文进行评阅,所采取的方式也各不相同[2,3,4]。我校目前的培养规模相对较小,采取将全部学位论文送到外单位进行双盲评审。即将隐去导师和研究生姓名、学科的论文交给2名校外专家进行评阅。我们实行双票否决制,即参加盲审的学位论文,如果出现2名专家持否定意见的,则视为评阅不通过,不能申请本次学位论文答辩。当出现有1名评阅专家持否定意见的,则需再聘请1名校内专家对该论文进行盲审,获得通过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近几年的双盲评审中出现过1例2名专家持否定意见的学位论文,我们取消了该论文的当年答辩资格,严把培养质量关。
答辩委员会组成。国内外一流高校的答辩委员会委员一般由本校专家组成,而且导师也可以作为副审参加答辩。基于其校内专家的高水平的学术能力以及严谨的学风,这种评价方式依然能够保证对学位论文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地方医学院校存在导师能力参差不齐等情况,因此往往规定答辩委员会中外单位评审专家必须占一定比例。我校规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般为5名,由具有副教授以上或相当职称专家组成,其中有2名应是校外专家。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组织程序提高对学位论文答辩的客观性,加强对答辩的严肃、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避免出现人情分、互相照顾的现象,使答辩流于形式。
2外语考核
依照八一《办法》,我校要求研究生必须通过下列英语考核之一:国家六级考试;学校硕士学位英语考试;在学期间发表英文SCI、SSCI论文。国家六级考试和学校硕士学位英语考试考核学生的公共外语能力,而如果发表英文SCI论文,我们也认定其达到了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的水平。
3发表文章
依照八零《条例》规定,我校规定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领取学位证书前,必须在省级以上期刊(含省级)上发表综述或论著1篇。我们认为对学位论文的评价虽然可以考核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但是学术型研究生应该掌握的论文写作能力,这是其将来成为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关于建设符合地方医学院校特点的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
国外和国内一流医学院校的学位授予审核一般为内部评价体系,而地方医学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学位授予管理制度的关键环节中,积极引入外部审核机制,以期客观的评价培养质量、保障学位授予质量。
学术不端检测、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的考核结果不受人际关系、人情等因素影响,对研究生具有相当的威慑力。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出现一例双盲评审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失去了当年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对全体研究生的触动极大,客观上促使研究生必须做好科研论文,保证了学位授予质量。在答辩委员会组成中,外单位评审专家占一定比例。但是校内专家占多数的情况,能否避免出现人情分、互相照顾的现象需要我们进一步调研。是否可以增加校外专家的比例达到占多数,或者建立校外专家库随机选择评审委员,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和思考。
国内多数高校把学位外语、文章发表与学位授予挂钩。我校也对外语做了相关规定,考核多针对公共外语,对专业外语能力的考核方法也在探索之中,目前考虑在二级学科设立专业外语资料库,然后在该资料库中随机选取部分内容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加入对研究生外语的考核总分中。我校对研究生发表文章也做了相关要求,对学位论文的评价虽然可以考核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但是学术型研究生应该掌握的论文写作能力,这是其将来成为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
本文探讨了地方医学院校的学位授予审核机制,包括学术不端检测、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答辩委员会组成、对外语及发表文章等的规定。这种管理方式的实质是设置层层关卡,目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地方医学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然而在国外或国内高水平大学中,较少有这些规章制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往往取决于导师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期望在提高导师素质、学科和专业建设等各方面研究生培养能力之后,弱化行政管理[5],取消各种关卡后仍然可以达到研究生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苏兆斌,李天鹰.我国学位授予审核制度的调查分析与完善建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3(3):106-111.
[2]常宝英.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50-52.
[3]解飞厚.研究生论文评阅与答辩中的几个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2-3):57-60.
[4]肖强,邓砚,蒙怡,王云,黄宗海,刘勇.广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抽查结果分析与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6-8.
(2017年5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办公会议通过修订)
第一部分 概要
一、为多渠道培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等有关文件,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工作总则》,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制定本工作细则。
二、凡拥护我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具有硕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均可按照本工作细则,向我院申请硕士学位。
三、我院开展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须具备:有完备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有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开展此项工作前应向我院学位办备案。
四、申请人不得同时向两个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
第二部分 申请条件
一、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3年以上,或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国(境)外获得的学位,需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二、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管理等方面做出成绩(如已发表或出版学术论文、专著或其他成果),学术水平或专门技术已达到所申请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三、所申请专业须为我院教学系已开展此项工作的专业。
四、达到所申请教学系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部分 申请资格审查
一、11月1日~30日,申请人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点击相关链接注册登录 “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工作信息平台”,按其中要求完成上传电子照片(务必蓝底)、填写基本信息和提交学位申请。
二、11月1日~30日(法定休息日除外),申请人在“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工作信息平台”向我院成功提交学位申请后,带齐以下材料到我院学位办做资格审查:
1.本人的学士学位证、本科毕业证、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各1份);
2.本人近三年已公开发表或出版的与申请学位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3000字以上)、专著或其他成果(原件、复印件各1份)。
通过以上资格审查的申请人,到财务处缴报名费(200元),在学位办领取“资格合格证”,随后现场采集照片和指纹,核实“资格审查表”的信息并签字。申请人要保管好自己的“资格合格证”和“资格审查表”以备用。
三、申请人的资格信息在我院外网公示无异议后,其资格审查方最终通过,我院学位办以此将其转入在册库,并转报相关教学系。
第四部分 学位课程考试
一、申请人在资格审查通过之日起6年内通过全部学位课程考试:国家组织的外语、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和我院组织的学位课程考试。逾期未通过者,本次申请无效。
二、国家组织的外语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具体要求见当年网上的统考报名通知。
(一)报名和考试时间。报名时间一般为3月中上旬,通过“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工作信息平台”进行;考试时间一般为5月下旬。
(二)考试内容。我院接受报名的外语为英、日、俄、法和德语,参考书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原则上以一级学科为考试学科,参考书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三、我院组织的学位课程考试均为笔试、百分制、70分合格制,由教务处组织实施。相关信息见我院外网“教学培养”的“同等学力考试”。
四、申请人通过了全部学位课程考试后,我院教务处统一核发《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单》。
第五部分 学位论文写作
一、申请人通过了全部学位课程考试后,应在1年内提出学位论文。
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报名时间(每年10月)至少半年前,申请人向所申请教学系秘书提交“资格合格证”、“资格审查表”、成绩单和“学位论文写作意向书”等材料,联系学位论文写作事宜(如确定指导教师、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等)。相关信息见我院外网“学位管理”的“同等学力申请学位”。
二、硕士学位论文应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管理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写作要求见我院《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第六部分 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
一、10月1日~31日(法定休息日除外),申请人已通过全部学位课程考试且定稿学位论文后,向我院学位办提交以下材料做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
1.本人的身份证、学士学位证、本科毕业证(原件、复印件各1份); 2.《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报名表》(原件、复印件各1份); 3.《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单位审查表》(原件、复印件各1份); 4.《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指导教师推荐表》(原件、复印件各1份); 5.我院教务处统一核发的《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单》(原件2份、复印件1份); 6.装订成册的学位论文3本;
7.缴学位论文答辩费(4500元)的银行账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6883,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房山支行良乡分理处。
二、11月10日前,我院学位办初审申请人的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将通过资格初审的申请人材料转交给所申请教学系,同时划拨答辩经费。
三、12月31日前,所申请教学系组织3位专家初审申请人的学位论文,并将《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审核表》原件报学位办,复印件交申请人或告知其内容和结果。
四、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通过后到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半年。
第七部分 学位论文评阅
一、学位论文评阅前,申请人的学位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
二、系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和题目,聘请3位具有副高或正高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1位外单位专家。申请人的导师不能作评阅专家。
外单位专家,是指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研究生院设系的单位及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单位的专家。
二、系学位评定委员会指定专人向评阅专家送交聘书及评阅材料(论文、评阅书等),评阅时间不少于2个月(国家规定)。评阅专家应在认真审阅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并对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是否可提交答辩等提出明确意见。
三、导师须为学位论文撰写评阅书。申请人不得参与评阅材料的送交与接收。
四、答辩会前至少2天,系里应掌握全部评阅意见。评阅专家意见中有“限期修改后答辩”,系学位评定委员会综合商议确定是否允许答辩。1位评阅专家意见为“不同意答辩”,系学位评定委员会综合商议确定是否允许答辩;如需要可再聘请1位专家评阅,再次评阅意见为“同意答辩”后可进行答辩。
2位评阅专家意见为“不同意答辩”,申请人不得进行答辩。如申请人还在申请资格有效期内,则须按规定办理延期答辩手续。申请人再次提出学位申请获得同意后,学位论文评阅专家一般应为原评阅专家。如申请人资格有效期已到,则不得再申请答辩,所有学位考试成绩失效。
第八部分 学位论文答辩
一、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系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组织,其成员一般应有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但导师不能出任委员;答辩委员会由5位有副高或正高职称的专家组成,至少有3人是研究生导师,评阅专家(除1位外单位的)可作答辩委员,其中外单位的不少于1人。
答辩会前,答辩委员会委员名单对答辩人保密。
二、答辩会前不少于半个月(国家规定),系学位评定委员会指定专人向答辩委员送交聘书及答辩材料。答辩委员认真审阅学位论文,并在答辩会上作出评述和提问;答辩委员不得委托他人或以通讯方式投票表决。
三、答辩会一般应公开举行,事先公告答辩会举行的时间、地点等,依照“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议程”进行。
四、导师可列席答辩会并可介绍相关情况,但在答辩委员会闭门讨论时须回避。
五、答辩委员会闭门讨论时,主席首先宣读评阅专家及导师的评阅意见;民主、客观地综合评价学位论文和答辩等情况;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是否同意建议授予学位。
获答辩委员2/3以上(含2/3)同意,方可作出建议授予学位的决议,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等级评定暂行规定》确定硕士学位论文的等级。
对不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表决情况,如获答辩委员1/2以上(不含1/2)同意做补答辩(建议授予学位票以当然同意补答辩票论),可作出硕士学位申请人在半年后一年内重新申请补答辩1次的决议。
答辩委员充分商议,从“论文研究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论文运用的理论及方法、论文的学术或应用价值,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答辩人的报告水平及答辩能力,论文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意见,投票表决结果”等方面形成“答辩委员会决议”。
答辩委员会主席和委员应在“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报告书”上签字。
六、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若答辩委员会未作出补答辩决议、或逾期未申请补答辩、或补答辩仍不合格,则不得再申请硕士学位。学位申请人做补答辩时,答辩委员会一般应为原答辩委员会。
七、答辩委员会设答辩秘书1人,由系秘书或系指定的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主要职责是:准备答辩会的相关材料,填写《答辩会记录》(重点是委员的提问、答辩人的回答、答辩委员会的简要决议),整理答辩人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报告书”、“评阅书”、“答辩会记录”、“表决票”等材料,内容准确,字迹工整。
第九部分 硕士学位评定
一、5月31日前,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申请人向我院学位办提交以下材料:
1、师生签字的学位论文3本;
2、用于学位证的两寸纸质彩照1张,与先前上传“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工作信息平台”的电子照片一致;否则,根据“同力申硕的照片拍摄及要求”重新拍照,并将新的电子照片发送学位办。
同时,向我院图书馆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向校友办提交“校友信息采集表”。
二、6月5日前,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学位评定会议。
三、6月5日前,系向学位办报送“会议材料”和“存档材料”。具体报送要求见当年通知。
四、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工作每年开展一次,一般于6月10日左右召开学位评定会议。
五、届时,根据学位办的具体通知,申请人在“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工作信息平台”填报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等信息。
六、到我院参加学位授予仪式,领取学位证书及学位档案材料。
第十部分 其他
本专业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培养具备企业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相关理论,接受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可报考本校企业管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专业课程:企业管理学、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英文原版)、市场营销学、西方管理理论(英文原版)、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领导学、企业战略管理(英文原版)、生产与运营管理、企业管理诊断等。
毕业生达到以下条件,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完成本科开放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完成各教学环节,获得毕业资格,经审核准予毕业,并且统设必修课程平均成绩达到75分(含75分)以上,其他课程平均成绩达到70分(含70分)以上。
3.外语通过“北京地区成人本科外语统一测试”或通过国家外语四级(及以上)考试,成绩合格。
4.独立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成绩在良(含良)以上。
● 毕业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授予学士学位:
1.有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言行,经说服教育仍不悔改,政治审查不合格者。
2.在读期间受到学校或任职单位“记过”及“记过”以上处分者。
3.本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统设必修课程平均成绩未达到75分、其他课程平均成绩未达到70分者。
4.外语统一测试成绩不合格者。
5.考试作弊者。
6.毕业设计成绩在良(不含良)以下者。
7.未交纳学位申请费用者。
● 学位申报与审核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提交所执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根据北京工业大学学位评审条件的有关规定负责组织学员进行学士学位的申报与核实工作,核准后向北京工业大学学位评审委员会成教学院分委会提交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花名册及学位申请书等书面材料,并确保提供材料的准确性。花名册一式三份,同时提供具有花名册内容的软盘一份(花名册的内容应包括:毕业生姓名、性别、学号、出生年月、入学时间、所学专业、统设必修课程平均成绩、其他课程平均成绩、外语统一测试成绩、毕业设计成绩、申请学位类别等内容)。学位申请书按花名册中学员顺序进行整理装订,申请书中个人信息部分(姓名、性别、学号、出生年月日、入学时间、所学专业、统设必修课程平均成绩、其他课程平均成绩、外语统一测试成绩、毕业设计成绩、申请学位类别、个人鉴定等)由学员个人填写,学员所属广播电视大学负责对其学位条件、政治表现进行审核并加盖公章所在学校、中央电大,否则视为无效申请书,不予评审。
(3)北京工业大学学位评审委员会成教学院学位分委会对学位申请者资格进行初审、汇总,报北京工业大学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审核通过后的名单由北京工业大学成教学院学位分委会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转达。
(4)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负责向北京工业大学成教学院提供符合学士学位条件学员的个人照片(与送交花名册同步),照片的规格与教育部规定的毕业照片相同。
● 学位证书的颁发
(1)北京工业大学成教学院学位分委会负责委托授予学士学位证书的申报及学士学位证书的填报、授予学士学位证明的颁发工作。
(2)颁发的学位证书及授予学位证明移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协助负责证书及证明的颁发工作。
1 我院学士学位授予的管理条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韩山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试行)》。该条例规定了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我院本科毕业生具备下列条件者,可授予学士学位:(1)在校学习期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品行端正;(2)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较好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教学、科研和担任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并对不得授予学士学位的情况也作了规定:本科毕业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授予学士学位:(1)违反第四条第一款者;(2)在校期间受过两次以上(含两次)行政处分者;(3)在校学习期间,必修课和限选课中有四门课程不及格,或三、四年级有三门必修课和限选课课程不及格,虽经补考及格者;(4)在校期间考试作弊者;毕业论文(设计)有抄袭、剽窃者。
另外,针对不得授予学士学位的第三种情况,我院提出了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即如果具备下列情形之一,可冲抵一门补考课程:(1)毕业时平均成绩排列名次为本专业5%者;(2)当年考取研究生、公务员者或毕业志愿服务西部者;(3)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省级以上行政部门举办的学科竞赛及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以下荣誉者:省级集体一等奖前三名、二等奖前两名、三等奖第一名者;国家级集体一等奖前五名、二等奖前三名、三等奖前二名者;省级个人二等奖以上者;国家级个人三等奖以上者;省级比赛前三名、国家级比赛前六名者;(4)在校学习期间,获得国家专利者(集体项目仅限排名第一者);(5)在校学习期间,以第一作者在核心刊物(正刊)上正式发表本专业相关论文者(文艺作品亦可)。
从以上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可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我们“只有原则性的标准,而没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这个是我们国家在学位授予工作方面的不足,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制订已列入议事日程,相信这种局面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改善,学位工作者也能依据较为详尽的量化指标有效地开展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在《学位法》未颁布之前,我院制定了这个结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条例,对如何“冲抵一门补考课程”这一规定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详尽的量化标准。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和《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让那些真正具有学术能力的学生在因四门课程的补考失去了学士学位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某一领域上有所成绩冲抵一门补考课程,让学位失而复得。自此条例颁布执行后,2009年有3位学生符合我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中“冲抵一门补考课程”的相关规定而重新取得学位,而到了2010年,符合条件重新取得学位的学生人数达到了8位。
2 我院近四届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情况
按照我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我院近四届毕业生各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情况如表1。
3 近四届学士学位授予情况分析
从表1可看出,我院近四届学士学位授予率逐年小幅度上升,这是好事。但是,是不是就没有值得我们去反思的问题存在呢?
3.1 因作弊不授予学士学位的比例逐年上升。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2007年至2009年,因作弊不授予学士学位的比例在不断攀升。2010年情况虽有好转,但作弊现象仍无法杜绝。虽然因作弊不授予学士学位的人数相对于当年毕业生人数而言很少,但是仍不容小觑(如表2)。
3.2 因四门功课经补考原因不授予学士学位的人数中,其中两门功课为大学英语补考的有(如表3)。
3.3 一些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率出现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如表4)。
有些专业如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英语等的学士学位授予率三年都保持在95%以上,这些专业多为文科专业;而有些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理科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率则明显低于文科专业。从表4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2008届、2009届、2010届分别有三个、五个、四个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率达到100%;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率由2007届的92.86%急剧下降到2009届的58.33%。
4 对策
4.1 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作弊现象
由上述对学士学位授予情况的分析可知,作弊的现象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位获得。对大学生作弊的现象,必须进行综合治理。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自发拒绝作弊。特别是要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在新生入学生要组织学习学籍管理的各项规定、学士学位授予条例等,强调作弊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其次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良好的学习风气。作弊行为是缺乏学习目标的学习风气不良的反映。“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及社会上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大学生中考试作弊现象有扩大蔓延趋势,有些时候甚至出现作弊群体化的倾向。”[1]很多学生认为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把作弊、逃课、谈恋爱认为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体验。这些现象无疑是和我们的教育目的相违背的。再次,要重视考场纪律,让存有作弊侥幸心理的学生无机可乘。制定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对作弊者一律按章处理,无论是学生干部还是党员,一旦发现有作弊行为,一视同仁予以处理来警醒其他学生,相信也是减少作弊行为的一个重要方法。
4.2 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大学英语水平
由上述表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因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不合格而影响到学士学位的获得的学生比例也是居高不下的。更有些学生专业基础非常扎实,平时表现也很好,但是大学英语两年共四门课程均不及格而与学位无缘,大学英语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痛。学士学位评定委员会许多成员对此现象也叹惜不已。但是我们应痛定思痛,究竟是哪出了问题?虽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提出多年,但因长期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仍然以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为主。传统教育观念仍然束缚着大批教师。”学生也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模式,学习非常被动。有的甚至觉得学什么、怎么学都是教师的问题,一味顺从教师的“摆布”而毫无自己的想法。大学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应切实地以此为目标,而不是把它当成“口号”。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具体而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更多地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用它来交流,所有的语言知识要变成语言技能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而语言知识到语言技能的表4转换只能通过学生自己不断进行语言练习和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置疑。在这一前提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好各项资源,包括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电子资料,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检索搜索方法,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有的放矢地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教师安排的任务,发挥创造性思维,让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己所用,最终能够将课堂内学到的语言知识、技能灵活地运用到课堂外,达到交流交际目的。
4.3 各系应结合本系具体情况,制定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从影响各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率的因素来看,各专业的情况各异。比如,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作弊而未获取学士学位的比例较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专业因成绩不合格而未获取学士学位的比例比较大。鉴于这些情况,各系应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措施、对策,并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切实执行。
摘要:旨在分析我院20072010届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情况,探讨提高我院学士学位授予率的对策。
关键词:学士学位,授予情况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2008年9月11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
为做好学校的学士学位授予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我校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凡我校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均可向学校申请学士学位。
第二条 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授予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守法律,遵守校规校纪;
(二)在校学习期间,按本专业教学计划或培养计划修满规定学分,经考核合格后准予毕业,并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三)按《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在校学习期间平均学分绩点为1.8及以上(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不计入,下同)。高水平运动员平均学分绩点要求为1.5及以上;国防生平均学分绩点要求为1.7及以上;
(四)英语专业学生通过本校组织的教育部考试中心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第三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授予学士学位:
(一)在校学习期间有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行,经教育仍不悔改,受到处分者。
(二)违反校规校纪(除考试作弊外)受记过或记过以上处分,毕业时经学校组织评议无明显改进者。
(三)两次以上(含两次)因考试作弊或违纪而受处分者。
第四条 授予学士学位工作程序:
(一)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毕业生的政治思想表现、学业成绩和毕业资格逐个进行审核,并将有关材料报送教务处;
(二)教务处对各院(系)所报材料进行复核,提出审查意见,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审查通过学士学位获得者的名单。
第五条 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申请,由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是否授予学士学位:
(一)平均学分绩点低于1.8但高于1.7(含1.7),且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为优秀,并经教务处确认者。
(二)高水平运动员平均学分绩点低于1.5但高于1.4(含1.4),且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为优秀,并经教务处确认者。
(三)国防生平均学分绩点低于1.7(含1.7)但高于1.6(含1.6),且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为优秀,并经教务处确认者。
(四)在校期间曾有一次因考试作弊而受到处分,但处分后经学校组织评议在各方面有明显改进者。
第六条平均学分绩点为1.5及以上的毕业生(其中高水平运动员平均学分绩点为1.4及以上),仅因未满足第二条第三款规定而未获得学士学位,可在毕业离校后一年内回校申请重修绩点系数低于1.8的课程(含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或毕业设计(论文)(重修总学分不得超过30学分)。重修后如达到学士学位授予规定,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
第七条 对于已经授予学士学位者,如发现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本办法规定的情况,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可以撤销其学士学位。
第八条 本办法自2008年9月开始执行。
硕士、博士学位工作实施办法
一、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和《华南理工大学学位条例暂行实施细则》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凡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管理等方面做出成绩,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学术水平或专门技术水平已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人员(以下简称“同等学力人员”),可按本实施办法向我校申请硕士、博士学位。
第三条
我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且已授予毕业研究生学位的学科、专业均可开展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工作。授予同等学力人员专业学位的办法另行制订。
第四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及其分会在审议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时,应严格执行审批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学位办”)负责组织对申请人的资格审查、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等工作。
二、硕士学位的申请与授予
第五条 申请人基本条件
申请人须已获学士学位,并在获学士学位后工作3年及以上,或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取得一定成果。
第六条 申请程序
(一)申请人向学位办提出申请;
(二)申请人参加学校组织的课程考试和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
(三)通过全部考试后,申请人向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及学位办提 交转入论文工作申请;
(四)经批准后,申请人进入论文工作阶段,在学院指派的导师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第七条 提交申请
提交申请的时间为每年的3月和10月,申请人向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及学位办提交以下材料:
(一)以同等学力攻读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申请书;
(二)最后学位证书原件及其复印件;
(三)最后学历证明原件及其复印件;
(四)身份证原件及其复印件;
(五)所在单位提供的申请人简历、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成绩、科研成果、业务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语程度等方面的材料;
(六)两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的推荐书。第八条 申请人专业知识结构与水平的认定
自申请人开始第一门课程学习之日起4年内,须参加下列考试且成绩合格:
(一)课程考试
申请人按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完成申请学位专业全部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其中课程成绩可从下列途径取得:
1.以单科进修的形式修读研究生课程,与我校研究生同堂同卷考试; 2.参加课程进修班,并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
(二)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
1.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2.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第九条
学位论文工作的要求
(一)学术成果要求
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取得与申请学位专业相关的学术成果,达到以 下条件之一:
1.在统计源期刊或国内外核心刊物以第一作者发表1篇及以上论文;
2.在公开学术刊物(以第一、第二作者)发表2篇及以上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论文以第一作者发表;
3.获已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本人排名前三位)或实用新型专利2项(本人排名第一)或软件著作权2项(本人排名第一);
4.科研成果获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1项,有个人获奖证书; 5.出版专著1部(合著者,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10万字或总量的1/2)或译著、工具书1部(不少于15万字,应为主编或副主编)。
(二)学位论文要求
申请人应于批准转入论文工作后2年内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1.申请人提交的学位论文应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管理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申请人同他人合作完成的论文、著作或发明、发现等,对其中属本人独立完成的部分,可由本人整理为学位论文,并附上该项工作主持人签署的书面意见或共同发表论文、著作的其他作者的证明材料,以及合作完成的论文、著作等。
2.学位论文格式符合《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三)学位论文评阅
学位论文评阅工作由学院组织。学位论文评阅人不少于3名,均应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其中非本校及申请人所在单位的专家不少于1人。申请人的导师、推荐人不能聘为评阅人。
(四)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5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研究生导师不少于3人、非本校及申请人所在单位的专家不少于1人。申请人的导师、推荐人、非本校及申请人所在单位的学位论文评阅人不能聘为 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会组成名单应经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及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
学位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并按照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程序进行。表决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方为通过。答辩委员会决议经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全体委员签字后报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但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后重新答辩者,可在3个月后至1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答辩委员会不同意重新答辩,或重新答辩仍未通过,或逾期未申请重新答辩者,本次学位申请无效。
第十条 申请人完成学位申请程序,经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三、博士学位的申请与授予
第十一条
申请人基本条件
申请人须已获硕士学位,并且在获硕士学位后工作5年及以上,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领域做出突出成绩。
第十二条
申请程序
(一)申请人向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位办提出申请。
(二)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位办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
(三)资格审查合格的申请人按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完成申请学位专业的全部课程学习,并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完成学位论文。
(四)申请人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按学位授予审批程序授予博士学位。第十三条
提交申请
(一)申请人于每年5月和11月向学位办提交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1.以同等学力攻读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申请书; 2.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其复印件; 3.最后学历证明原件及其复印件;
4.与申请学位相关科研成果(学术论文、获奖证书等原件及其复印件);
5.研究计划书(5000字,含研究基础与条件、拟研究的问题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等);
6.所在单位提供的申请人简历、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成绩、科研成果、业务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语程度等方面的材料(加印密封);
7.两位博士生导师的推荐书(加印密封)。
(二)学位办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核后,交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由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申请人的情况进行审查,对其完成本职工作及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等方面做出的成绩进行认定,着重考察申请人的学术潜质及投入科学研究的保障条件,并召开会议对申请人情况进行讨论和表决,获全体委员二分之一及以上同意方为通过。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将会议纪要及同意接收的申请人的材料交至学位办,由学位办报主管领导审批通过后向申请人发出接收通知书。发出接收通知书之日为接受申请日期。
第十四条
申请人专业知识结构与水平的认定
从学校发出接收通知书之日起1年内,申请人须按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完成申请学位专业的全部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课程考核按《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课程管理和考核的规定》进行)。
第十五条
学位论文工作的要求
学位论文答辩须在通过全部课程考试后5年内完成,由申请学位的专业所在学院指派研究生导师对申请人进行指导。
(一)学术成果要求
申请人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在申请学位的学科领域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出版过高水平的专著,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奖 励,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须达到《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的要求;
2.近年来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取得与申请学位学科领域相关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获奖排名要求:
(1)国家级获奖者须有个人获奖证书;
(2)省部级奖项一等奖排名前5,二等奖排名前3,三等奖排名第1。
(二)学位论文要求
1.申请人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应是在工作实践中由本人独立完成的成果,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申请人同他人合作完成的论文、著作或发明、发现等,对其中属本人独立完成的部分,可由本人整理为学位论文,并附送该项工作主持人签署的书面意见和共同发表论文、著作的其他作者的证明材料,以及合作完成的论文、著作等。
2.学位论文格式符合《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3.申请人须到我校在导师指导下,参加不少于3个月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三)学位论文评阅
学位论文评阅人不少于5名,均应为教授或具有相当职称的专家,其中非本校和申请人所在单位的专家不少于3人。申请人的导师、推荐人不能聘为评阅人。
申请人应在答辩日期前3个月将学位论文提交至学位办,论文评阅寄送及回收由学位办负责,评阅人姓名要对申请人保密,评阅意见书应密封传递。
(四)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7名教授或具有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 不少于4 人、非本校及申请人所在单位的专家2人。申请人的推荐人、导师不能聘为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会组成名单应经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及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
学位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并按照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程序进行。表决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方为通过。答辩委员会决议经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全体委员签字后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但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后再重新答辩者,可在3个月后至1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答辩委员会不同意重新答辩,或重新答辩仍未通过,或逾期未申请重新答辩者,本次学位申请无效。
第十六条
申请人完成学位申请程序,经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博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四、其他
第十七条
在授予同等学力人员学位过程中,如确认学位错授,或出现舞弊与严重违反学位条例规定者,应予以复议。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可撤销所授学位。
第十八条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并获得学位,表明学位获得者的学术水平已达到所获学位的水平,已具有相应的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但不涉及学历。
第十九条 申请人不得同时向2个及以上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位。第二十条 申请人需按我校规定交纳学位申请费(含课程进修、论文工作阶段费用等)。申请人为申请学位所需的交通费、住宿费等由本人自理。
第二十一条
学位办为学位申请人建立学位档案,学位授予后按规定移交到档案馆存档并向有关单位寄送学位论文。
第二十二条
同等学力学位证书需单独编号。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凡以前与本办法不符 的规定,以本办法为准。
据了解, 我国在读博士生人数已由1999年的5.4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24.63万人。今年, 我国博士招生的指标达到6.2万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学生按时毕业, 少数不合格的博士论文蒙混过关。教育部2000年以来的博士论文抽查结果表明, 一部分博士论文质量确实不尽如人意。当前, 博士生教育已经到了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重要关头。
“要保障、提升博士质量, 首先必须严格贯彻博士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 (论坛) 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博士学位是教育金字塔的塔尖, 其获得者必须以博士论文的形式在学术或专门技术领域做出原创性贡献。
据介绍, 相比以往, 新一轮抽检工作不再要求学位授予单位上报论文材料, 而由主管部门按相应规则抽取后, 直接从国家图书馆调取。对于抽检结果, 除以文件形式反馈给相关学位授予单位外, 还将在互联网公布。对于评议结果较差的论文, 将通报至所有学位授予单位。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还将作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 对于多篇论文抽检不合格的学科, 暂停或取消其博士学位授予权。
关于印发《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
与学位申请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学部、学院(系),各部门,各校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 现将《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九月二十二日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实施办法
(2009年9月修订)
第一条 为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保证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的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校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在学制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各个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均应按本办法申请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和办理学位申请。
第三条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应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除本办法另有规定外,博士研究生符合下述条件之一的,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一)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或获得署名在前4位的省部级一、二等科技成果奖。
(二)发表符合如下条件的论文:
1.申请理学博士学位的博士生,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SCI、E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此外在校人事部门规定的一级刊物上发表(含录用)1篇及以上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2.申请工学、农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博士生,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SCI、EI、SSCI、AH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此外在核心期刊[即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刊源、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刊源,下同]上发表(含录用)1篇及以上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3.申请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和管理学博士学位的博士生,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SSCI、AHCI、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或在校人事部门规定的一级刊物上至少发表(含录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含录用)1篇及以上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第四条 对博士生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按如下方法计算: 1.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每项按1篇SCI类收录学术论文计;获得授权实用专利,每项按1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计。
2.发表被ISTP、ISSHP收录的学术论文,按一级或核心期刊学术论文计。
3.编写著作(不含教材)每满5万字(执笔),按1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计。
4.在学期间以第一参加人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项按1篇一级或核心期刊学术论文计。
5.发表影响因子大于5.0(含5.0)的学术论文,每篇按2篇SCI类学术论文计。
6.研究生联合发表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作为主要合作者的研究生可以同时以该篇学术论文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但前提是该学术论文的主要成果(主要合作者本人实际贡献部分)是其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之一。高影响因子期刊由学科学位委员会认定后公布。
第五条 个别二级学科如因学科特点不能适用上述标准,可由所属学科学位委员会提出适用该学科的标准,报所在学部学位委员会审议,经学部学位委员会主任签署意见后上报分管校长审批。
第六条 若上述标准不足以对个别博士生的研究成果作出恰当评
价,而影响正常申请学位时,需由导师向学部学位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申明理由,由所在学部学位委员会评定其研究成果,审核是否达到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学部学位委员会主任签署意见后,将相关材料报分管校长审批。批准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答辩及申请博士学位程序。
第七条 前述对博士生发表研究成果的要求是学校规定的基本要求,各学院(系)和各学部学位委员会可以根据所属各学科特点,提出高于学校基本要求的标准。
第八条 硕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应取得与申请硕士学位相应的研究成果。具体标准由各学部学位委员会制订,并报研究生院备案后执行。
第九条 上述研究成果均须以浙江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或第二(列第二的,第一完成人应是该研究生之导师)完成人。但有如下情形者,按下述规定认可。
(一)以导师组(以导师为主,由合作导师或协助导师组成导师组,人数一般不超过3人)集体指导培养博士生,以导师组中的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发表的学术成果亦予认可。导师组成员名单应在研究生入学后一年内报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由研究生科管理人员作为导师之一录入“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方为有效。
(二)与境外高校联合培养的我校博士生,在合作方教授指导下,从事合作方课题研究并完成的研究成果,符合下列情形者予以认可:
1.以我校博士生为第一作者,但同时以合作方高校和浙江大学为作者单位的;
2.以合作方导师为第一作者,我校博士生为第二作者,但以浙江大学为博士生的第一作者单位的。
3.博士生署名排第二,但注明为共同第一作者,并以浙江大学为博士生的唯一或第一作者单位的。
第十条 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如科研成果未能及时发表,但其学位论文水平已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经本人申请、导师推荐,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审核同意,报校学位办公室备案后,可申请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并通过者,可以向所在学院(系)申请毕业并参加就业,但不能申请学位。
第十一条 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者,其论文答辩要求的研究成果标准按照本规定执行,非学历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和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另行规定。
第十二条 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应填写“浙江大学学位申请书”(一式两份),连同学位论文交导师审阅。导师应对学位论文进行认真审阅,如实评价,如认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已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并确认其研究成果已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在签署意见后,将申请书送交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
第十三条 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负责校核申请人的课程学习成绩、学分和其他培养环节完成情况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他成果,对学位论文进行格式审查,并负责组织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工作。
第十四条 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人选由所属学科学位委员会确定。
第十五条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应由3位及以上与论文有关学
科领域的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担任(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1人),评阅人全部同意答辩,即可进行答辩。如有2位以上(含2位)评阅人提出不同意答辩意见,不能进行论文答辩,本次答辩申请程序终止。如有1位评阅人提出不同意答辩意见,经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同意,可再聘请1位专家进行评阅,同意答辩者,可进行论文答辩,如仍不同意答辩的,不能进行论文答辩,本次答辩申请程序终止。
答辩申请程序终止后,申请人须对学位论文进行充实、修改,经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再次提出答辩申请。
第十六条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按照《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暂行实施办法》(浙大发研[2005]173号)实行隐名评阅。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应是与学位论文有关学科领域的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评阅人不少于5位(其中校外单位专家不少于4位,具有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者不少于3人)。
经评阅,如同时有两位评阅专家认为学位论文未达到答辩要求、或总体等级评价判定为较差(E),或总体等级评价有一位专家判定为较差(E)、另有一位专家判定为合格(D),本次答辩申请程序终止。当有1位专家的评阅意见认为未达到博士学位论文要求、不同意答辩或大修改后答辩时,由分管院长(系主任)或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根据其他评阅人的具体评阅意见作综合考虑,审定是否可以继续论文答辩申请程序。如同意继续答辩申请程序,博士生应根据评阅专家的意见对其学位论文作认真修改,重新寄送原评阅专家进行评阅。如评阅专家重新评阅后同意答辩,可以举行学位论文答辩,否则本次答辩申请程序终止。
若博士生及其导师认为评阅不通过是因为学术观点分歧所致,或因其他原因致使评阅有失公正,可按照《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暂行实施办法》(浙大发研[2005]173号),填写“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学术观点分歧申诉表”,向所属学科学位委员会提出申诉。由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组织2-3名校内同行专家对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专家的意见和博士生及其导师的申诉意见进行审定,如果专家审定认为确实存在学术观点分歧,可以另外聘请1--2位专家进行重新评阅。如新的评阅结果为同意答辩,即可举行学位论文答辩,否则本次答辩申请程序终止。
答辩申请程序终止后,博士生必须根据评阅专家提出的意见对学位论文作实质性的修改,经指导教师审阅定稿后,填写“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重新评阅申请表”,申明具体的修改内容,方可再次提出答辩申请。
第十七条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校内3-5名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应有外系、外专业相关学科的教师参加,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担任。如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时,申请人指导教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
第十八条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7名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一般应有具备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专家4人,外校或外系、外专业相关学科的专家不少于2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具备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专家担任,申请人指导教师不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如果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申请人的指导教师只能有1人参加答辩委员会。非隐名学位论文评阅人与答辩委员之间只能重复1人。
第十九条 论文送审、聘请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均由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统一办理。论文评阅书、评阅聘书、答辩聘书由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盖章后密封传递;实行学位论文网上评阅者,由研究生教育科将有关网页登录及密码等信息发送给评阅专家。博士学位论文送审应在答辩前45天、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应在答辩前一个月将评审材料送达评阅人。专家的论文评阅书一律寄回至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30天、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15天送达各答辩委员。
第二十条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研究生应在预期答辩前1个星期将答辩预备信息录入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以通过网络公告答辩信息。同时,还应提前张贴学位论文答辩通告,硕士生提前2天在所在学院(系)范围、博士生提前3天在校区范围张贴学位论文答辩通告。
第二十一条 涉密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工作,应按照《浙江大学关于研究生从事涉密项目研究的学位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试行)》(浙大发研[2005]181号)进行。
第二十二条 举行学位论文答辩时,应做好答辩记录。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人应由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人应由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
第二十三条 答辩委员会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并作出答辩决议。经三分之二及以上委员同意,答辩方为通过。答辩决议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生效。
第二十四条 答辩结束后,记录人应将学位论文评阅书、学位 — 8 —
申请书、答辩记录和表决票送交所在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
第二十五条 答辩通过后,答辩人应根据学位论文评阅专家和答辩委员会专家对学位论文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认真修改学位论文;将导师审核同意的最终定稿学位论文的电子版上传到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将相应的纸质文本按规定份数交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图书馆等部门。
研究生教育科将研究生答辩材料整理后提交学科学位委员会审核。
第二十六条 学科学位委员会应逐个审查拟授予学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和水平,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成果是否达到要求。学科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硕士学位授予名单,初审博士学位申请者名单,并将学科学位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纪要交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第二十七条 学部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名单,并将学部学位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纪要交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八条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的,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于半年之后一年之内重新申请答辩。如再次答辩仍未通过的,则取消其硕士学位申请资格。
第二十九条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但已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而申请人又未曾获得该学科的硕士学位,答辩委员会可作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或经答辩委员会同意,修改好论文并在半年之后二年之内重新申请答辩一次;重新答辩仍未通过者,取消其博士学位申请资格。
第三十条 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但未获得
学位的毕业研究生,若在三年内正式发表符合本规定要求的研究成果,可向相应学科学位委员会申请学位;但在三年内未能取得符合本规定要求的研究成果或未提出学位申请的,学校不再接受其学位申请。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浙大发研[2002]16号)同时废止。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由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主题词:学位
规定
通知
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
主动公开
【学位申请与授予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大学学位授予规定07-17
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10-05
湖北省自考学位授予条件05-27
学位申请书06-04
学位证明申请书范文05-2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授予博士学位证明11-03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内容与格式要求09-20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写作要求09-21
淮南师范学院辅修专业及辅修双学位管理办法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