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学习方法指导(推荐12篇)
课前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做到上课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上抓住老师思路,扣住学习重点,珍惜上课时间,积极完成课后作业。重视课本内容,落实考纲要求,做到举一反三,高效学习。
二、注重积累,打好基础
读准常见的字词,掌握常用汉字的形和义,辨识并消灭作业及作文中的错别字。课后坚持整理课文中的相关语文知识,包括写作素材,汇编成基础知识集。利用好早读,要做到早读有目标,用心去牢记。熟悉高考必备科目,熟读重点经典课文,积累语料,挖掘素材。
三、加强阅读,克服难点
欣赏报纸杂志中一些文章,包括平时习题中的优秀文章,积极思考领悟,举一反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自己爱读书的习惯,有条件可以配备《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字典》、《古汉语字典》、《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以及“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文史方面的书。
四、勤于练笔,加强写作
多写作,勤练笔,写生活的所思所感。有模仿,有创新,提高表达水平;积累写作素材,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力求“思如泉涌”。
五、团结协作,互帮互学
多向身边的人请教,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从而取人所长,补己之短。老师推荐的范文,更应该反复品味,以学习他人的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
第一阶段:一个基点, 以教材为研究基点。
研究性学习开展前首要是立足文本, 分析教材, 选择值得研究的课题。 语文教材的选文是专家大浪淘金, 具有文质兼美、典范, 超越历史和时代局限的特点。 教材蕴含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资源。 以分工合作查找质疑探究等综合方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有助于选修课的教学, 也符合课改要求。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之选修推荐作品。 其作者李清照的个人命运、情感表达和整个宋朝息息相关。 词中最经典的句子“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历来为人所称道。 浩如烟海的宋词, 以愁情见长。 近二万首全宋词中, 光是“愁”字的出现就有3845次。 如果算上不含“愁”字的词作, 则言愁的比例更大。 所以, “愁”值得研究, 但此课题太泛, 且已被前人研究过多没了新意。 最终师生共同锁定“从《一剪梅》探究宋人闲愁”的研究课题。
通过“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词后。 首先, 出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闲”和“闲愁”的解释。闲:1没有事做, 空闲;2跟正事无关的。 闲愁:轻微而又说不清楚的忧愁。 其次, 要求学生比对词典的解释和自己对词中“闲愁”二字的感悟写一个练笔, 很快就迸射了不少思维火花, 选取部分展示:
(1) 李清照一生有许多愁, 而在这一时期, 李清照的愁是淡淡的闲愁, 源自对丈夫的思念, 唯美而伤感, 就像西楼洒满的月光, 薄薄的一层, 铺陈开来却又是如此绵长。
(2) 闲愁, 是相思而不得相见之愁, 是相恋而不得共处之痛。 是在千百次梦回时握不到想要的温度, 是在无数遍回眸时见不到熟悉的背影。 于是, 沉沉的思念盘曲纠结, 愁肠百转, 只付于东风一声叹息, 付于流水两行清泪而已。
(3) 那份愁, 来自于少妇对远在他乡的未归之夫的思念, 同一种思念却能分裂出一对相同的愁心。 此情无计可消除, 或许这正是思念的甜美所在。
从这些文字中看出学生的心灵被美好的作品触动, 对“闲愁”有了诗意的感悟。
通过对课文的解读, 学生对“闲愁”的初步理解:思念丈夫, 寂寞彷徨。
第二阶段:两向延伸, 横纵质疑对比拓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通过研究性学习, 让例子成为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打破思维定势的踏板。 教师积极营造诱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心理氛围, 恰当指导以利于他们有的放矢地围绕一个角度、一个目标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为此, 此阶段首要引导学生从横纵两个方向深入探究。
学生质疑:
(1) 闲愁是否只是相思相见知何日的愁? 如果是, 为何有宋人陈汝锡“闲愁莫浪遣, 留为痛饮资”, 为何有辛弃疾的“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2) 怎样对宋人 “闲愁”重新定义? 研究可分为几个阶段?
学生多方查找资料合作探究后, 为“闲愁”再定义:因无事可做却又心有牵挂而产生的愁。 词句中不一定要出现“闲愁”二字。
1.横向探究, 即对同一个人物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研究。如李清照少女时期、结婚后 (南宋灭亡前) 、后期 (南宋灭亡后) , 三个时期和“闲愁”有关的作品。 结论如下:
(1)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 父亲当朝为官, 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母亲是饱读诗书的大家闺秀。 出生在一个显赫且氛围宽松的书香人家, 她生活无忧, 又因对美的事物天生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 因无事可做而生的闲愁, 不过是如烟似雾, 多为“为赋新诗强说愁”。 如:“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髻子伤春慵更梳, 晚风庭院落梅初。 ”一如宗白华所说:“深于情者, 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 扩而充之, 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 ”但此时的李清照悲的不过是少女的一点心思, 一点性别觉醒, 几缕闺阁寂寞, 多是惜花伤春, 生命易逝的叹与悲。
“闲愁”结论1:芳菲年华, 明媚忧伤 (前期)
(2) 结婚后的李清照。 虽然和丈夫赵明志趣相投、琴瑟和鸣, 有过“读书消得泼茶香”的传世佳话。 但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派之争, 两家受牵连, 赵明诚又长期在外做官, 两人聚少离多, 所以这时李清照的词中, 愁有了厚重的意味。 因为别离, 她感叹“夜來沉醉卸妆迟”, 她“人比黄花瘦”, 她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忧愁地写下: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 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
“闲愁”结论2:思夫思人、寂寞彷徨 (中期)
(3) 后期的李清照。 多有词作, 愁是不变的主题。 愁依旧是“闲愁”, 是因无事可做, 甚至无人可盼, 因闲而生无限的凄苦。她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道:“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她愁国破, 愁旧乡难归, 所以还有“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 不惯起来听”, 有“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 香消酒未消”的词句。
后期的李清照, 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丧的种种沧桑巨变。 但因她不同于同时代女性开阔的眼界, 通晓诗书与历史掌故, 有自己的主见, 所以词中不仅咏叹个人的愁苦, 更有对国事的忧心。 但她的愁结终是不得解, 因为南宋朝廷偏安江南, 苟且偷安, 只图享乐“直把杭州作汴州”, 不思收复中原。 这不仅是李清照而且是宋朝多少爱国志士心中的痛。
“闲愁”结论3:国难家恨, 凄惨绝唱 (后期)
通过对李清照不同时期“闲愁”的一番质疑研究, 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选取其一共赏。
从“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到“物是人非事事休, 日晚倦梳头”;从“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到“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了尽态极妍的美和绵长深远的痛。 挚爱亡陨、家国破灭, 命运一个个轻巧的玩笑, 易安一首首厚重的绝句, 悄然形成一种奇特的对应, 由此升华出一位才华旷古烁今, 将“闲愁”一叹二咏三吟唱的女词人。
平日里, 闲处的愁便直愣愣地摆在那里, 逼得她无处藏、没地躲、挫丹心、击柔肠、侵蚀骨、黯神伤。 但李清照端的不是个普通青娥红粉模样, 她有闺怨, 更兼国恨, 有温婉, 更怀大笔。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她愁极啸绝, 饮泪挥笔, 化作诗词中披挂上阵, 英姿飒爽的男儿指点江山。 “欲将血泪寄山河, 去洒东山一抔土”, 她慷慨激昂, 愿做有刺的玫瑰绝不丧失生活的斗志。
2.纵向探究, 即与同一时期的女词人有关 “ 闲愁” 主题词的比较。
朱淑真无疑是宋代能和李清照齐名的才女。 她们都拥有傲人的才华, 名垂千史的作品。 但同为才女, 朱淑真却难逃“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安排, 和丈夫志趣不同, 两人聚少离多, 情感疏远, 她时常感到忧愁悲苦, 所以有“十二阑干闲倚遍, 愁来天不管”“满院落花帘不卷, 断肠芳草远”的词作。 因为不如意的现状, 因为社会对女子的种种束缚, 一切的景致在她看来都充满遗憾和寂寞感伤的意味。 所以, 她的词多忧愁怨恨之语, “独行独坐, 独唱独酬还独卧”, 在断肠词中寻找精神寄托。
“闲愁”结论:思夫思人, 寂寞彷徨 (类似2, 个人。 )
以上是女性笔下女性的闲愁, 那男性笔下女性的闲愁又如何呢? 主要是思夫思人, 寂寞彷徨。 如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以“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等句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于居处的幽深之中, 情景自然交融。
第三阶段:三角补漏, 新旧融合深化。
所谓三角, 即以研究主题为定点, 延伸出三条线。 一条是由女词人一首经典之词, 寻找到一个探究角度再到查找她多首词进行综合比较为主线。 第二条是选同时代的一到两个女词人, 对比同一个研究主题词的异同为副线。 第三条是同一个时期, 两性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比较。 如此三角补漏, 使得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拓展得更加全面。
教师以问引导: 朱淑真因闲愁而寂寞地把十二阑干闲倚遍, 而宋代也有一个男子因闲而生愁, 把栏杆拍遍, 只可惜“无人会登临意”。 这就是宋代爱国将领兼著名词人———辛弃疾。他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写道:“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为何“闲”是最苦? 男性和女性对“闲愁”的界定有和异同?
新旧融合, 即探究新课题时联系旧知识。 高一年必修课学过辛弃疾两部作品《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再联系同时代陆游的作品, 陆游的诗作多表达因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压抑难言的痛楚。 如“塞上长城空几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 心未死”。 再读《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词尾几句:“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洲”……
“闲愁”结论4:报国无门、才华难施;感时伤世、功业未成;去亲离乡、归期遥遥 (国家)
通过对“闲愁”内涵深度的探究, 学生精彩的研究小文不断, 比如这一篇。
辛弃疾, 一个治世能手, 一个扭转乾坤的经世之才, 却因“朝廷无元气, 中国无生气、士大夫无英气”而使一生终被定格为无奈而豪迈的悲剧篇章。
忍辱负重归正人, 一片赤诚岂不明。 不愿偏安、不要苟合、不准后退、不肯放弃, 于是一片“还我河山, 还我河山! ”之呐喊声终被埋没在污浊的东风里, 消失在默默的流水中。 此“闲愁”矣。 因为曾经伟大的梦想被搁置, 不肯弯曲的脊梁无处伸展, 于是因闲生愁, 愁更衬闲, 便愁上加愁。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此情难展, 此志难明, 长恨复长恨。 可怜一片磊落坦荡的风骨不可发挥除寇收复失地之大用, 而被无耻、苟合、偏安、奸佞一层层包裹起来闷死。 “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他的阖然长逝也断送了南宋重振的命运。 但他的“闲愁”, 他的雄志却依然徜徉在历史的风里, 那张坚毅的脸永久地留存在后人的心中。
经过老师引导, 学生边质疑边分工合作探究, 发现“闲愁”有时期之别还有男女之分。 长期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 对女性有多方面束缚:不许抛头露面, 不能参与政事, 必须做到三从四德……对于男子首要要求忠君报国。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性与女性在胸怀上的差别。 像李清照因家境之故, 受到束缚相对较少, 眼界较开阔, 笔触更深广, 但只能闲居在家, 在文学上有一番作为, 已是特别。 女性的闲愁多是心系小家、因情而愁。 男性虽也有如贺铸般曾吟“试问闲愁都几许? ”但哪怕他们没有入朝为官, 也可以有忧国忧民的心境。 故多胸怀国家、因国而愁, 是“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 补天裂”的豪迈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闲愁于古人是生命的一种境界, 乱世没有真正的闲愁。 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为古人扼腕叹息的同时, 会感慨如今这个诗歌缺席的时代, 我们似乎对闲愁的体验已不如古人敏感了, 一片能渲染了秋色的落叶, 一季沧桑了流年的落花, 都难以拨动我们的心弦, 或者说对生命完美性的追求在逐渐缺失。 那么研一抹墨香, 重读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诗词, 重新体验诗词中的闲愁, 或许有助于激活我们日渐麻木的心灵, 唤醒我们对完美的渴望, 消解当下的庸俗, 进而学习古人心系家乡情、胸怀爱国志。
参考文献
[1]李守红.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案例.
[2]张众.浅谈南唐两宋词的“闲愁”主题[J].新课程学习, 2011 (10) .
[3]夏淼, 周晓琳.浅谈两性话“闲愁”———试论宋代词人的“闲愁”[J].名作欣赏, 2014 (12) .
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经过认真讨论,感到有必要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如下的认识:
一、明确语文能给你什么
语文能给你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使你与朋友交往时畅通无阻;语文能给你滔滔不绝的演讲才能,使你在班级竞选中独占鳌头;语文能提高你的公关能力,使你在未来的求职中,自然得体地展示才华;语文能使你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迅速检索到自己需要的材料;语文能使你写出令同行艳羡的诗歌、散文和小说。
不仅如此,语文能使你懂得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什么是高尚,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自我超越。
二、培养两个敏感
1.语言敏感。看到好的文章,听到好的歌词、广告词,听到街上行人口中的一句歇后语,看到报纸杂志上的一句名言,甚至数理化教科书上的一个词语,立即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惊叹之、品味之、记录之、在写作中想方设法地使用之,这就是语言敏感;在作文中,一个句子,没有找到合适的词语,耿耿于怀,语不惊人,势不罢休,这就是语言敏感。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概也是此意吧。
2.生活敏感。有一天,大街上两个人骑自行车相撞,引起了争吵,有两个同学都从此经过,一个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日见两个人吵架,甚是无聊,其它无事”。另一个同学则在高考中这样写道:“《圈》:早晨骑车上学的路上,密密麻麻围了一群人,摆出了一个不很规则的圆圈。在圆心位置,站着两位同胞,一只手握着自行车把,另一只手指着对方大骂。原来是两位同胞撞了车子,引起一场口舌之战。其实,这是小事一桩,并没有什么争吵的价值,连班也不上了,围成这不大不小的圈,更何况中国人常言‘寸金寸光阴’。这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怪圈。”前者认为无事可写,后者却由此看到中国人的两大弱点,一是因小失大,不珍惜时光;二是鲁迅先生批判过的看客,在中国仍然存在,围成一圈看热闹,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啊!后一位同学有比较强的生活敏感,从细小的事件中看出实质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自然和社会中的智慧无处不在,“万物为吾师”,应当是不灭的真理。
三、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特征
那么,高中语文学习有哪些显著特征呢?我们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需要各位同学注意:
1.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大家几乎都能默写,但却有不少同学不知道这句话写出了清香的什么特点。初中阶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走进高中,同学们就要学会分析和思考了。
2.课堂上,在记好笔记的基础上,更强调主动的参与。不少同学在初中已经养成了记课堂笔记的习惯,这是很好的。但是还不够,还需要主动的参与,积极的思维。有的内容,如中心思想、段意、文章思路等等,一旦记录下来,也就没有很大的价值了,关键在于思维的过程,形成能力的过程。
3.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更强调进行规律的总结。我们常发现同学们语文学习有这样的现象,做过的试题,读过的文章,考试考到了,又不会了;我们还发现,同学们这道试题会做,换了同一类的试题又不会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我们不善于总结规律,没有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语文训练中,只有当我们找到了某一个知识点的运用规律,才算真正完成了练习的任务。语文学习中,我们的知识是越来越增加了,但我们对语文规律的认识却应该越来越概括。
4.自修课上,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基础上,更强调自我钻研,自觉读写。有人说,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课内的阅读基本上是精读,是培养同学们阅读的基本素质和方法的。而课外的阅读,是将课内获得的能力进行实践。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是大家公认的语文学习方法。自觉读写,主动学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被动状态下的学习,效率是很低的。
5.在学习别人语文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更强调探索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背诵,有人喜欢早晨背诵,有人喜欢晚上;有人喜欢分段背,有人适合整体背;有人喜欢熟读的基础上背,有人喜欢一上来就试背等等。世界上最多的就是方法,如世界上的沙子一样多,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提高应试能力
我们语文学习有两大目标,第一为人生,第二为考试。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语文能力也能在考试中发挥出来,那么,如何提高应试能力呢?
1.有针对性地学习。大家可以研究一下每次的语文试卷,看看语文考什么,应该学习什么,然后针对考点进行学习、复习。考前,老师往往向大家进行一些考试说明,这是学生复习的重要方向,也是老师命题的依据。
2.讲究文面。语文的简答题和作文题,对文面的要求比较高,一些同学的文面意识还不强,有的乱涂乱改,文面在考试中的影响,往往在10分左右。所以,我们老师们强烈建议,字写得不美观的同学利用中午时间或晚自修的空余时间,练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在考试时,不要轻易涂改一个字,不要随便划掉一句话,选合适的钢笔或圆珠笔,注意笔水的颜色,注意字体的大小。
3.积累与记忆。对于名篇、名句,文章中的好的词语、句子,作家作品、古代文化常识等等,需要我们积累、记忆。
4.现代文阅读方面。同学们可以经常做做这样的训练,对课文的中心进行概括,画一画课文的思路图,挑一段比较长的段落用一句话概括段义,写写课文的内容摘要,挑出文章中好的句子理解理解,对文章中好的词语进行解释。等等。
5.文言文阅读方面。熟读每一篇课文,需要背诵的篇目一定要背诵;从课文中挑一段比较精彩的段落,进行翻译,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实词;记忆课文注释和课后练习中的词语,积累词汇;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古代作家,了解常见的句式。课外读一些文言文,选短小的文言片段。
6.写作方面
我们建议同学们注意素材的两个来源,一是生活,注意观察,多思考,提炼生活中有意义的事和物来写;二是借鉴别人的文章,多读美文。
特别要注意作文的审题。审题出错只能获得比较低的分数,非常可惜。
要让你的文章靓起来。应试作文需要有亮点,比如语言的优美,构思的精巧,情感的真挚,哲理的感悟,对世界个性化的理解等等。
7.应试训练
做一定数量的语文练习是保证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方法,同学们在做练习时喜欢做选择题,不喜欢做简答题,以为到考试时再认真做就可以了。这是一大误区,岂不知,没有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到考试时你想表达好都不可能了。
以“那一双____的眼睛”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训练专题:学习描写
学习目标:
1、回顾有关描写的知识,如描写的角度、手法、对象等。
2、能够熟练地运用描写的相关知识。明确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描写要抓住景物特点;描写要生动形象。
方法提要:
描写一般涉及到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场面描写,描述场面主要是写人的活动,写人物之间的关系。
涉及到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移步换形法(主要用对景物环境进行描写)
2.逐层递进法(使读者先对主体的环境有概略的理解,然后层次分明地突出主体)
3.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互相映衬、补充,使读者获得更加全面、形象的感受)
4.主观描写/客观描写(主观描写,使景物带上作者浓重的感情色彩;客观描写,使景物描写逼真生动。二者结合,景物描写富有情趣。)
5.白描和细描。白描,即运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不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描写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物的精神面貌。叙事,线条分明,言简意赅;写人,三言两语则揭示出人物的状态,人物栩栩如生。细描,即细致具体地描绘对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所写对象栩栩如生,逼真动人。
注意问题:
1、目的明确。我们写文章,不能为描写而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什么地方需要描写,什么地方不需要描写;什么地方需要详细描写,什么地方不需要详细描写;都要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出发,而不能兴之所至,就大肆描写一番。
2、特点突出。不论描写人物还是景物,都要抓住特点、突出特点,这样,给读者的印象是鲜明的、突出的。如果泛泛而谈,虽然具体、细致,也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使人感到烦琐、累赘,写得多而没有特点,结果等于什么也没有写。
3、鲜明而生动。描写要力求鲜明、生动。作者的感情,要在描写中显露出来,表现出鲜明性。通过描写来抒情的文字,自然是饱含感情的;一般的描写,也要把倾向性表现出来。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褒贬、爱憎,态度力求鲜明。描写人物、景物,都力求使读者得到生动、具体的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种生动性,并不是借助于过分的雕琢、堆砌,而是在朴实自然中再现事物的形象。
题目解读:
“这次的作文题所提供的不是单一答案,也不是要求单向的思维方式,而是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贺仲明分析,虽然是历史题材,但材料已经介绍得比较清楚,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个人各自体现了不同的品格和能力,不需要太多相关的历史知识。贺仲明支招,学生写作不必拘泥于历史,而是可以结合现实,从身边的故事、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创作,也可以有不同的结论,关键在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储备。“这样的考题灵活不死板,能够在能力和素质上考察学生,是很好的高考作文题目。”
以史为鉴 借古喻今
青年作家陈崇正分析,“管鲍之交”是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典故,历来被视为齐桓公能够“九合诸侯”的重要前提,故事本身对于如何识人用人,如何宽恕信任,有非常明确的寓意。“以史为鉴,应在历史故事中读懂选贤举能之道,大时代召唤大胸襟、大栋梁之材,这值得考生思考。”
2、要重视学习方法,认真观察实验,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不重视观察和实验,就不可能学好生物课,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障。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的科学,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应注意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生活实用价值。
一、高中语文预习指导教学的现状
( 一) 学生和教师对高中语文预习缺乏重视
很多学生在教师布置完预习作业后, 都会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 缺乏对语文预习重要性的认识, 认为其可有可无, 即使不预习也不会对自己学习语文有太大的影响。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方面, 学生不仅要具备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 要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课以及课下做好巩固复习, 还要拥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每次上课之前都要预习, 从而在预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 以便在上课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对该部分进行针对性地学习, 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 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很多教师认为高中是学生进入大学的关键时期, 升学率或者学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觉得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不大, 学生完全可以到大学以后再对其好好培养, 显然, 教师对语文的预习环节缺乏正确的认识。在高中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这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可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形成事前做好充分准备的习惯, 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例如: 很多高中教师在早读时间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做好预习, 学生对这种预习不以为然, 教师走后就利用早读时间做一些其他科目的作业, 他们认为做完作业才是最重要的, 预习只是一个学习中可有可无的步骤, 有时间就预习, 没有时间不预习也没有关系。
( 二) 对高中语文预习没有系统的教学指导
教师在把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之后, 并没有对学生的语文预习给予系统的教学指导, 使得学生对将要预习的内容毫无头绪。由于预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教师在指导高中学生学习语文时, 应该着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 然后制定适合学生预习的教学方式, 进一步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预习困难进行细致的指导, 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为将其培养成国家需要的新型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预习指导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
( 一) 课堂留下一定的预习时间
一部分学生对于教师留下的课下预习作业不予重视, 高中生课下的时间也非常紧张, 各科的作业把课下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稍微多出一点时间学生就想好好放松一下, 于是就把预习的作业抛在了脑后。针对这个情况, 教师就应该稍微在课上安排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预习, 而在课堂上学生更能够集中注意力在语文的预习上, 从而提高了预习的质量, 与此同时, 学生可将自己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及时地问教师, 这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讲课时着重讲解该方面的内容, 从而解决学生的困惑。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 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 并了解其学习的方向和态度与自己有什么不同, 进一步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 从而促使学生对语文预习产生兴趣, 并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 二) 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预习方式
学生在课下自主预习时往往找不到头绪, 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预习, 进而就会造成学生对预习失去兴趣。针对这个现状, 教师应该在课上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预习方式, 帮助学生课下进行相应语文学习的预习活动。比如, 首先应该了解文章的题目, 大致了解文章内容是什么; 然后, 了解每个自然段要说明什么内容, 进而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并知晓每一部分讲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最后, 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旨, 并学习文中作者使用的独特技巧, 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写作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有效预习。
例如: 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预习方式, 使学生学会怎样在课下完成文章的预习。即: 先要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然后分析具体自然段落, 最后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以此制定一个大致的框架, 帮助学生进行课下具体学习的预习活动。这会让学生在语文的预习中脑袋里面有一个大致的预习思路, 从而对语文的学习有一个大致的规划。
三、结语
一、捕捉课题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通过对教材的学习,特别是教师的辅导,他们具备了继续研究教材中某些问题的条件,研究常常能深入地开展。因此,要关注教材中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一些课题:可以研究课文,进行探微、质疑,如《项链》,可以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深入思考,玛蒂尔德身上是不是也存在一些我们今天还在继承和弘扬的美德,从而从新的角度全面审视玛蒂尔德的美学意义;可以以一篇课文作为出发点,围绕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进行研究,如从《拿来主义》看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特色;可以比较研究相关的一组文章,可以是内容之间比较,也可以是表达方式、语言技巧方面的比较;可以研究一种语言现象,如《胡同文化》可用“汪先生京味语言”为研究课题;还可以研究一种文学流派或文学现象等等。
课题的提出与选择,一般要考虑其可研性和许可性。有些课题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一般中学生来说是不可行的,故而这类课题是有可研性而无可行性的。
二、指导方向
研究性学习不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这种探索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教师需帮助学生澄清学习内容,创设学习气氛,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指明探究方向,让他们围绕一个角度、一个目标有的放矢地去查阅资料,深入思考,解决问题。探究方向不同,筛选认知的信息也会不同。如学鲁迅的《阿Q正传》,可指导学生就课文与鲁迅进行“精神对话”。让学生上各大文学网站查阅资料,翻看《话说周氏兄弟》、《鲁迅作品详解》、《〈呐喊〉导读》、《鲁迅思想的特征》等文章。之后,提示学生确立探究方向:可谈阿Q对革命的认识、纲领、目的、行动、对象及结果,可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可从“称呼”入手进行探究,可就“做梦”问题展开,可谈阿Q的“健忘”,可结合鲁迅的另一篇文章《头发的故事》来谈“辫子”问题,还可就阿Q的口头禅“妈妈的”谈中国的“国骂”。总之,可从历史的角度、文学的角度、语言的角度,甚至从本土文化的角度谈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科学评价
学生的真实性表现和人文精神的内化无法单用传统的纸笔考试来检测,只能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基础,注重其情感外现和个性化反映,并前瞻性地估计它对后续行为具有的影响,进行发展的、动态的评价。评价时应由过去偏重知识的评价向注重学生全面素质评价转变,从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向注重达到结果的过程评价,从注重习得能力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能力的评价,从注重学生单一学科的掌握转向注重跨学科知识运用的评价,从面向学生过去转向面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评价,从注重认知领域的评价转向注重对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的综合评价。一次评价不仅是一个阶段或某个行为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活动行为的起点、向导和动力。
开头引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小寓言、谚语、小故事、小散文诗、小诗、小哲理诗等,这种开头法不仅使你所要表达的意思简明扼要,言简意丰,而且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增色不少。
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知识犹如浩瀚无垠的大海,哪有水源穷尽的一天?惟有以百折不回的毅力,勇往直前,方能采撷到知识果实。引用名言做开头,就相当于邀请伟人帮忙,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上。先声夺人,学识丰富,彰显底蕴。
二、巧用修辞,增辉添色
用修辞手法开头,比喻、排比、设问、对比等。巧用修辞,含而不露,生动活泼而又令人耳目一新,富于感染力,增添了“凤头”的含蓄美。
目录
总述 1.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 3.教学建议 上篇
必修课程 1.基本构成
2.学习任务群的教与学 下篇
选修课程 1.基本构成
2.学习任务群的教与学
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暂定)
总述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以下简称“修订课标”)和《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北京市、海南省、山东省、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和考试招生制度等综合改革的深化,指导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价值,特制定“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语文学科指导意见”坚持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纲,落实修订课标和高考改革的要求,根据教学中暂时使用现行教材(以下简称“旧教材”)的实际情况,对语文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方向。落实修订课标的要求,体现修订课标的精神,认真探索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将多方面语文学习任务组合成“群”,注重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效应,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应把注意力从“讲解课文”转移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点拨上来。
2.体现衔接性。适应新的高考方案,使旧教材的内容与修订课标对接,落实各个任务群的学习要求。
3.保持稳定性。保持现行旧教材(不限版本)的相对完整,对部分内容作出适应对接的重组和调整。4.注意可操作性。调整后的课程内容清楚明白,简便易行,不增加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负担。在修订版教材问世前,教师要发挥创造性,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尝试设计学习专题,组合相应的材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设计、实施学习专题任务提出好用、管用、可行的策略。
三、教学建议
1.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了15个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彼此之间又渗透融合、衔接延伸。教学时应根据每个任务群的特点,利用旧教材的学习资源,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入参与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加以创设,融合听说读写,打通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整,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3.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加强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 整。既要整体把握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关系,更要注意不同课程的专属任务群和贯串三类课程的共同任务群之间的衔接。
必修课程的教学要立足于基础性,重视日常语文积累,为学生学习选修课程奠定坚实根基。选修课程的教学要突出差异性和层次性,鼓励开展个性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选修Ⅰ应注重学习“面”的广度,选修Ⅱ应注重学习“点”的深度。
4.鼓励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实施任务群的教学,鼓励教师发展特长,有选择地开发课程资源,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媒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在社会进步新形势下的发展与提升,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教师要具有专业发展意识,努力建构教学共同体。教师应努力适应语文课程改革,持续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教学素养;要善于与同行、学生合作,在集体备课、案例研讨等对话交流中学会自我反思,实现教学相长。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构成。必修课程,开设2个学期,8学分;选修Ⅰ课程,开设2个学期,设计6学分课程;选修Ⅱ课程,开设2个学期,设计9学分课程。
必修课程,每一个高中学生必须修习;选修Ⅰ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要求选择修习;选修Ⅱ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
上篇
必修课程
一、基本构成必修课程 8 学分,用连续的两个学期完成。必修课程为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是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必修课程有7项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写作”。各任务群的学分安排、教学要求等如下:
二、学习任务群的教与学
(一)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本任务群旨在通过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语文知识,巩固梳理已有的积累,进一步认识语言结构和运用规律,观察、探索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发现和解决问题。该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和选修Ⅰ阶段均有贯穿,选修Ⅱ阶段,建议集中使用。
【教学建议】
1.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对所积累的字词句语言素材进行归纳、分类、比较,使所掌握的材料条理化、系统化。积累内容,包括“附录”所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指导探究语言文字的结构规律和运用规律,逐步建构起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继续加强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的积累。3.引导学生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比较不同类型文章的表达方式及其特点,通过对所学的作品进行归纳、分类等梳理,形成文章的体裁意识并在表达实践中运用。
【学习材料】
根据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适当从旧教材(包括必修、选修)中,选择3个学分的内容学习,各阶段均安排1学分,18学时。
例举:“汉字”“对联”“修辞”“交际中的语言运用”“逻辑和语文学习”等,这些专题可以直接作为学习材料,也可将其他课文作为学习材料,将该任务群的教学与其他任务群的学习融合起来。
【评价建议】
1.在观察和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能自主建构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增强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思维能力。
2.能联系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增强规范意识,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本任务群建构读整本书的经验,体验读书乐趣,养成读书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为一生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奠定基础,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本任务群贯串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阶段。在必修课中安排学分,在选修Ⅰ、选修Ⅱ中不安排学分。
【教学建议】
1.整本书阅读的篇目,应该结合旧教材要求,师生共同推荐、讨论决定,也可包括学生个性化选择。
2.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等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三个阅读层面引导学生阅读:初步阅读,对整本书内容有大致了解。进一步阅读,对整本书中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手法等有理解、分析。深层次阅读,对整本书阅读后,有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质疑。
3.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习、提出专题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学习方式应以学生利用课内、课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约束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
【学习材料】
根据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高中阶段选择2至3部著作精读,其他著作可以布臵泛读。
例举:《论语》《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呐喊》《平凡的世界》《边城》《茶馆》《巴黎圣母院》《高老头》《莎士比亚戏剧》《堂吉诃德》等。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阅读篇目,鼓励学生在精读篇目的基础上更广泛地阅读。
【评价建议】 1.通过阅读,把握书中重要观点和价值取向。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初步建构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逐步深化读书经验,总结、完善读书方法,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2.通过阅读,发展思辨能力和想象联想能力,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撰写、发表读书报告,在交流研讨中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当代文化参与
本任务群聚焦于学生对当代文化生活的关注与参与,增强文化意识,学会对文化现象进行剖析、评价,进而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理解与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践行先进文化。
本任务群贯串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阶段。在必修课中安排学分,在选修Ⅰ、选修Ⅱ中不安排学分。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现象,聚焦并提炼问题,分析和解释文化现象,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2.设计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当代文化参与活动中认识传统与现代、继承和发展、理解和包容的关系。
3.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通过开放式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学习材料】 根据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从旧教材中,选择0.5个学分的内容学习。
例举:“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网络语言”“影视文化现象”等。【评价建议】
1.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到当代文化实践活动中,开展专题研讨,分析和解释文化现象、提高参与文化研讨的自觉性。
3.基于特定的文化现象,通过社会调查与实践、社区走访、观看演出展览等各种方式,丰富语文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本任务群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对媒介传播内容的理解、辨析、评判能力,提高利用多种媒介进行分享与交流的能力。
本任务群贯串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阶段。在必修课中安排学分,在选修Ⅰ、选修Ⅱ中不安排学分。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独立选择跨媒介的普及性著作进行研习。通过纸质文本或网络文本的阅读,或通过参观展览等途径,了解跨媒介的特点。2.组织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媒介应用领域,创设一个应用场景,在实践中了解其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归纳分析,形成研习成果。
3.通过实例分析,师生一起研讨各类媒介信息存储、呈现与传递的特点,分析合理选择、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对表现主题、传递信息、促进交往所产生的影响,总结形成结论。
【学习材料】
跨媒介学习应该重视选择与旧教材相关的内容,鼓励老师们参与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践。
例举:“影视作品”“微信”“博客”等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发现、建构互联网背景下与纸质品阅读方式不同的其他阅读方式。
【评价建议】
1.了解不同媒介信息存储、呈现与传递的特点,灵活使用互联网,检索所需信息和资料的能力,认识某种媒介在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能选择媒介,合宜地运用不同类型媒介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五)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本任务群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以及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教学建议】
1.本任务群包括三类学习内容,建议在三类学习内容中至少选择两类学习。
① 社会交往类:主题明确的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等常见文书;招聘启事、面试陈辞;面向社会大众的演讲、陈述。
② 新闻传媒类,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常见言语形式,如:新闻、通讯、传记、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
③ 知识性读物类:复杂的说明文、知识小品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
2.指导学生学习实用的阅读与交流方式,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各类当代社会实用文本的基本格式,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提高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3.指导学生总体把握实用性社会交流语体的特点,以负责的态度,书面或口头陈述自己的看法,做到真实准确、真诚得体、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简洁明了,力求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习材料】
根据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从旧教材(必修)中,选择1个学分的内容学习。例举:“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演讲辞”“科普文章”“应用文”等。
【评价建议】
1.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
2.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科技文化产品,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3.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本任务群学习思辨性的阅读和表达,包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理解与评价,论述类文本的写作,围绕主题的讨论和辩论等。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发展合乎逻辑的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水平。
【教学建议】
1.以专题性学习为主要方式,选择历史、社会、时事、学习生活中共同关心的话题组织教学,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
2.围绕社会生活中的话题,学习经典论说名篇的论说方法,开展专题讨论与辩论。理性、顺畅、有依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书面表达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能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学习材料】
根据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从旧教材(必修)中,选择1.5个学分的内容学习。
例举:“随笔杂文”“艺术评论”“古代论述性散文”等。【评价建议】
1.阅读活动中能以古今不同时期的思辨性文本为载体,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下,以专题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通过阅读探究、发现总结、鉴别评论等具体活动,提升阅读中的思辨能力。
2.写作活动中能结合学习需要、当前社会生活实际、古今经典议论文的阅读发现具体情境,提出立论或驳论的写作任务,并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证明,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七)文学阅读与写作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优秀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激活想象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学习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建议】
1.设计专题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注意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独特感受,帮助学生建立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世界及生活图景与现实社会的关联。
2.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如问题设计、作业导向、阅读策略等,提高文学阅读鉴赏的效率。灵活运用自读与讲读、单篇学习与比较学习、赏析与批评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深度的学习。
3.创新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形式,如举办朗诵会、课本剧表演、读书报告会、家庭读书日等活动,使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创造更多交流展示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强化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如在教室设臵“创作园地”、创建班级网页、举办文学创作征文活动等。成立编辑小组,将班级同学的作品编辑成册。
【学习材料】
根据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从旧教材中,选择2.5个学分的内容学习。
例举:“中外现代诗歌”“中外小说”“中外戏剧”“古代诗词、戏曲”“古代记叙散文”“写人记事散文”“写景状物散文”等。
【评价建议】
1.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2.能根据文学作品的体裁特点理解文学作品。如通过作品中的意象、意境、细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戏剧冲突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适当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获得对文学作品独特的阅读感受,并联系当前的社会生活,阐发对作品的理解。能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所属文学流派,以及作者自身经历、文学艺术主张等角度理解作品。
下篇
选修课程
一、基本构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程由选修Ⅰ、选修Ⅱ两类课程构成。选修Ⅰ课程,开设2个学期,设计6学分课程;选修Ⅱ课程,开设2个学期,设计9学分课程。选修Ⅰ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发展需求或升学要求进行选修;选修Ⅱ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
选修Ⅰ课程安排8项任务群的学习,包括:“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文化论著研习”。选修Ⅰ课程是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
选修Ⅰ各任务群的学分、教学安排等建议如下:
二、学习任务群的教与学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四个学习任务群,在必修课程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其他任务群的学习来落实。选修Ⅱ的教学要凸显地方、学校、教师、学生等特点,教师着力于设计、实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丰富学生的言语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
(一)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本任务群包括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阅读及读书报告、创作交流,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旨在整体了解与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培养阅读现当代作家作品的浓厚兴趣,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建议】
1.建议从体裁特征、题材内容、文学发展阶段等不同角度,组织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专题内容。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意图。
3.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能针对具体作品自主选择角度撰写作品评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习材料】 根据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从旧教材(选修)中,选择1个学分的内容学习。
例举:“中国现代诗歌”“中国现代散文”“红色经典”“乡土文学”等。
【评价建议】
1.能理解文本的要义,能对文本或社会现象等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质疑,具有实证意识,能阐释文本阅读中的体验。
2.能个性化地理解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能对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反思和创造。
(二)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本任务群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强化文言阅读经验的积累与梳理,培养汉语语感,养成民族审美趣味,形成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
【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代表性作品,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释古代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思想内涵和创作技巧与特色。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联系以前学习的古代作品,梳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重视诵读在培养语感、增进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提高古代作品的阅读能力。3.多角度、多层面地组织主题学习单元,合理运用精读、略读的方式,由点到面地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经典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和家国意识,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材料示例】
根据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从旧教材(选修)中,选择2个学分的内容学习。
例举:“中国古代诗歌”“先秦散文”“诸子散文”“唐宋散文”“元杂剧”“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等。
【评价建议】
1.独立研习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理解古代经典作家作品及其思想内涵、艺术价值。主动进行语言积累、梳理建构,独立对语言运用现象和规律进行探究。
2.注重展示自我发展的过程,注重文化批判、反思和创造。
(三)科学文化论著研习
本任务群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著作(节选)的阅读与研讨。体会科学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精炼、表述准确等特点,学习体验逻辑、实证等科学思维方式,感受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研习科学文化论著,增强阅读科学文化论著的兴趣,学习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思维能力,提升认识自然、社会,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讨文本内容,分析主要观点,交流阅读感受,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3.引导学生关注并学习调查自己身边的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现象,研讨交流科技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可根据本地区科技、社会等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或科研小论文。
【学习材料】
根据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从旧教材(选修)中,选择1个学分的内容学习。
例举:“中外当代科学论著”“中外文化论著”等。【评价建议】
1.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阅读方法,梳理论著的主要内容;选读重要章节,通过阅读、讨论、探究,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了解科学文化论著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精炼准确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阐释观点,表达思想。
2.能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本任务群是通过外国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的研读,广泛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习惯以及开放宽容的文化心态,进一步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博学高雅的文化品位。
【教学建议】
1.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
2.调动学生关于世界历史、地理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知识,促进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及心灵世界的理解。
3.组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或专题,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拓展阅读、研讨交流。
【学习材料】
根据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从旧教材(选修)中,选择1个学分的内容学习。
例举:“外国小说”“外国诗歌”“莎士比亚戏剧”等。【评价建议】
1.根据小说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尝试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
2.注重言语活动中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能个性化地理解外国经典作家作品及其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对跨文化现象、作品等能够理解、批判与反思。
选修Ⅱ课程安排8项任务群的学习,包括:“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传统文化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选修Ⅱ特有的课程都以“专题研讨”的名称显示,修订课标中设计了4个任务群供学生选择。
选修Ⅱ各任务群的学分、教学安排等建议如下:
(五)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本任务群在选修Ⅰ“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基础上,就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若干专题深入研讨,提高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培养批判精神与探究能力。
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建议设臵3—4个专题,每个专题9—12课时。
【教学建议】
1.设立探究专题所涉及的作家不宜过多,角度可以多样。
2.教师可以依据学习内容、学习兴趣、学习资源等,推荐相关专题,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也可自主设计,确定学习专题。
【学习材料】 例举:“鲁迅小说专题研究”“从《边城》看沈从文的乡土情结”“当代微小说特点研究”等。
【评价建议】
1.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围绕专题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探究的成果。
2.每读一篇必做读书笔记,尝试参与文学评论。
(六)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本任务群在选修Ⅰ“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基础上,选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进行深入研讨。旨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建议设臵3—4个专题,每个专题9—12课时。
【教学建议】
1.教师依据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学生兴趣、学习资源等,设计多种专题研讨与交流活动。
2.在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专题研习的基础上,可从研究的资料、过程、方法、收获等多个角度展示研究成果,并且围绕学习中的若干问题,组织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
【学习材料】 例举:“史记研究”“儒道互补”“李白专题”“豪放派与婉约派”等。
【评价建议】
1.选择阅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要义的代表作品,确定专题,进行研讨。
2.阅读古代典籍,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写读书笔记,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
(七)跨文化专题研讨
在选修Ⅰ“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的基础上,深入研讨外国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若干专题,思考丰富多元的人类文化,汲取人类思想精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增进文化理解力。
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建议设臵4—6个专题,每个专题6—9课时。
【教学建议】
1.选读一位外国作家的作品或外国文学理论名著,研讨代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外国文学,设计专题进行深度学习。
2.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跨文化专题研究。【学习材料】
例举:“契诃夫短篇小说研究”“叶芝诗歌研究”“希腊神话研讨”“理想国”“西方电影专题”等。
【评价建议】 1.利用社会实践参与跨文化的交流,利用网络参与文化课题讨论。2.选择跨文化研究的文章或专业杂志阅读学习,促进学习活动的深化。
(八)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有这方面兴趣和追求的学生阅读学术论著,体验学者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
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建议学术著作选读为22课时,学术专题研讨为8课时,学术性小论文写作为6课时。
【教学建议】
1.在“科学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的基础上,结合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进行,以学生自主研读为主。
2.学术专题研讨在著作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可依据自身阅读兴趣、发展方向,自主选择专题。
【学习材料】
例举:“中西方诗歌比较”“中国孝文化专题”等。【评价建议】
1.将研读学术著作过程中生成的关注点、问题点、质疑点等,梳理概括后形成专题。
2.围绕与所读学术著作相关或相近的话题组织研讨,完成学术性小论文。
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暂定)*
文言文(30篇)
一、必修(8篇)
1.劝学(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荀子》
2.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 3.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4.师说 韩愈 5.阿房宫赋 杜牧 6.六国论 苏洵 7.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8.赤壁赋 苏轼
二、选修I(10篇)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2.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难为俗人言也)司马迁 3.过秦论(上)贾谊
4.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后汉书》 5.陈情表 李密 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 7.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8.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9.石钟山记 苏轼 10.登泰山记 姚鼐
三、选修II(12篇)
1.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2.《老子》选段(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持而盈之;五色令人目盲;宠辱若惊;知人者智;天下莫柔弱于水;信言不美)《老子》
3.《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孟子 4.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 5.谏逐客书 李斯 6.兰亭集序 王羲之
7.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王勃 8.黄冈竹楼记 王禹偁 9.沧浪亭记 苏舜钦 10.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11.项脊轩志 归有光 12.卖柑者言 刘基
诗词曲(40首)
1.静女 《诗经》 2.无衣 《诗经》 3.氓 《诗经》
4.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导夫先路)5.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6.短歌行 曹操
7.归园田居(其一)陶潜 8.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9.山居秋暝 王维 10.蜀道难 李白
11.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12.越中览古 李白 13.将进酒 李白 14.蜀相 杜甫 15.客至 杜甫 16.登高 杜甫 17.登岳阳楼 杜甫 18.石头城 刘禹锡
19.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20.李凭箜篌引 李贺
屈原 21.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22.锦瑟 李商隐
23.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李煜 2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25.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26.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 27.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 28.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 29.登快阁 黄庭坚
30.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31.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3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33.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34.书愤 陆游
35.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36.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37.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辛弃疾 38.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39.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40.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王实甫
高中三年如何做到高效优质是你们今天就该思考的问题。要高效就得要方法,古人说过这样的话:“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语文的学习也要讲究方法,“死读书”“读死书”的人是学不到东西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习的好习惯,确立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一个会学善学的人。以下的建议供同学们借鉴参考:
一、正确对待课内课外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学科,所涉及的面广、知识丰富,课内课外都有可学之处。
课内主要要求大家掌握一些语言基础知识和学习技巧性的东西,诣在使大家“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举一反三,提高语文水平。因此给大家提出以下三点要求:
(1) 主动预习
提前阅读将学课文甚至了解该单元其他课文内容,确立课堂学习目标。对于文言文单元,要求熟读课文,动手圈点勾画,旁批疑难点。
(2) 专心听讲
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听课要眼到、手到、心到,要跟随老师思路,作好笔记。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可能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3) 及时复习
及时复习要主动。每晚临睡前回顾当日所学,对记忆背诵的内容加强巩固。结合周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弥补。每个月整理自己的笔记本,系统小结一次。
课堂上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和老师密切配合,就可学得轻松。当然,语文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来不断扩展知识面。课外,要求大家会挤时间,利用一切饭后睡前的空闲随手翻翻,广泛阅读;或者把知识点做成知识卡片抓紧时间记忆。
二、从心理上要重视语文、喜欢语文
其实长久以来有些同学对语文存在错误认识。一方面觉得语文是母语,只要能够认得字能读书就可以了。其实语文包含的知识非常丰富,有用的东西多,而且生活中要求你会读读写写的地方不在少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就罢。另一方面,有些同学觉得语文学习总是不见成效,所以热情不够。语文的博大精深需要大家慢慢的深入进去才能发觉它的魅力所在,那么语文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
总之,请同学们首先就要端正对语文的认识,重视语文、喜欢语文。只要大家愿意拿出你们的兴趣和热情,用良好的学习方法为指导,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
三、牢记“读、摘、背、悟、写、练”六字诀
读首先是读课文及读本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读书要有计划,一学期安排利用周末和假期阅读2-3本名著,积水成渊,积少成多,两三年累积下来就有十本之多。当然,还可根据个人喜好有选择的阅读,扩展知识面,增长见识。读书又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文章可边读边评、边抄边背。对待经典文章和名著就要采取精读的方式,通过反复阅读,反复评注,达到对文章不断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摘摘就是摘抄。要求每个同学准备2-3个本子,作为知识本和杂记摘抄本。知识本是用来记录语文基础知识的,也可用于课堂记录和知识点整理。杂记摘抄本的内容就很丰富了,从妙辞佳句到精美文章、从历史掌故到民间俚语都可大量的摘抄于内。此外,也可记录你的生活所感、作读书笔记等。阅读摘抄都是为写作服务的,储存丰富的素材才能对写作有帮助。 背 首先强调背课文和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对于要求背诵篇目一篇也不能马虎,而文言实词虚词记忆则多多益善。然后,可多记些名言警句、精彩文段、名人典故等,增加知识储备。把别人作品中优秀之处背熟了才能最终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的文章增加亮点。背诵要下苦功夫。
悟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独立思考或向老师请教,当日所学当日吸收。对于生活要善于观察,用心思考,“世事洞明皆学问”。善于向别人学习,借鉴吸收他人的优点长处。
写生活随笔。随笔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是属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时时动手写点东西是个好习惯,长期坚持写作的人思维更敏捷,谈吐更清楚,同时也可以帮助你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写作文自然不成问题。此外,阅读了他人作品最终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因此,写作是读摘的延续,可以加强你对所积素材的记忆。有些同学基础不好,写作困难,那就从最基本的字句开始,逐字逐句地写,句子通顺明白了才能构建段落篇章。总之,从基础做起,不断训练自己,久而久之就能取得成效。每位同学应准备一本字典,以便能随手翻阅,不写错别字。此外,这里提一点小要求,请同学们一定要习惯用钢笔书写,保证字迹清楚、卷面整洁。这些虽然是习惯细节问题,但可能对你产生较大影响,不可忽视。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 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 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 还像初中那样, 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随老师惯性运转, 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 坐等上课, 课前没有预习, 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 上课忙于记笔记, 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剖析概念的内涵, 分析重点难点, 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 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 笔记记了一大本, 问题也有一大堆, 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只是赶做作业, 乱套题型, 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 机械模仿, 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 白天无精打采, 或是上课根本不听, 自己另搞一套, 结果是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 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 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 但对难题很感兴趣, 以显示自己的“水平”, 好高鹜远, 重“量”轻“质”, 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 知识的深度、广度, 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 函数值域的求法, 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 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 空间概念的形成, 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 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 如不采取补救措施, 查缺补漏, 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 还必须“会学”, 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 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 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1.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 时间安排合理, 不慌不忙, 稳扎稳打, 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 既有长远打算, 又有短期安排, 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 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 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 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 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 要讲究质量, 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 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 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 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 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 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 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 而不是全抄全录, 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 通过反复阅读教材, 多方查阅有关资料, 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 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比较, 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 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 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 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 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 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 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 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 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 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 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 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 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 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 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 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 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 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2.循序渐进, 防止急躁。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阅历有限, 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 有的同学贪多求快, 囫囵吞枣, 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 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 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 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 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研究学科特点, 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 只看书不做题不行, 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 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 又要能跳出来, 结合自身特点, 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 但学习的四个环节 (预习、上课、整理、作业) 和一个步骤 (复习总结) 是少不了的。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法指导】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小说的阅读方法11-09
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和做题的技巧06-06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10-22
高中语文阅读材料方法12-15
高中语文教学学习心得05-28
高中语文第一轮复习方法10-29
高中语文教师外出学习心得体会10-15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语文教学12-16
高中的语文常识11-30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方法浅议教育论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