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体会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体会(精选11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体会 篇1

符 怀 国

以往的物理学习,和教学成果的好坏,书面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结果导致应试教育的产生。新教材更加重视对学生活动、实验操作能力等实际能力的评价,提倡客观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表现,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衡量我们的教学优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看一个标志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老师转变观念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老师讲学生听、师问生答、老师演示学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新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和学科研究,强调理解科学过程和自我探究科学知识.突出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已在物理课堂中得到创造性的运用。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根深蒂固,因为旧的评价标准仍像一支指挥棒一样左右着广大物理老师的教学,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成果仍然主要看他所教的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仍然是看他的考试分数。旧的评价标准仍然较大程度的限制着广大的初中物理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大胆使用。所以从根本上改变广大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其次,看两个重点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从思想意识到教学设计,都要尽可能的考虑多给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 1

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没有实践和缺少实践谈创新,创新无从谈起。对初中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体验生活,感受到抽象的物理定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物理源于生活,反过来又应用于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看三个目标的落实。三个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是看你是否重视了“双基”教学,也就是看你的教学重点是否突出了,难点是否突破了。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实的、扎实的、真实的、朴实的,如果你的课堂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说明你没有注意落实“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

二是看该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的是否让学生经历了,体验了,使学生在经历、体验中获得学习知识、思想、方法和经验。

三是看你是否运用了十分适宜的方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端正学习态度,营造出师生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就物理课堂来说,首先要看你是否运用了课本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物理的规律本身的魅力;语言艺术的感染力;操作性强的激励形式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当学生认识到物理有用而且有趣,讨论有价值,有滋味时,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教师的点拨语言才能激荡人心,催人奋进向上,学生才能带着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去学,才能学得好。

第四,看教师“四性”教学的体现。

生活性。物理规律,它原本来源于生活,后来总结为规律,服务于实践。,所以我们的物理教学要与大自然、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要讲来源(来源于生活),要讲用途(服务于生活、学校、科技等),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物理规律并不抽象、枯燥,而是一门看得见用得上的文化科学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生活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

生命性。为什么要强调课堂要具有生命性?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生命体是指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所以,我们的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活动能力。要努力追求一个“活”字。首先是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活,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活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课堂的气氛才能活起来。课堂一活师生才能显示出朝气、灵气,才能显现出勃勃生机的气象,只有活的课堂才具有昌

盛永久的生命力,只有活的课堂才能留住学生的心,留住学生的情,学生不愿下课,不愿离去,这样才能达到课已完,但情未尽,意无穷的境界。

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思想。正如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也不能改变的。老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老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观察,感受事物,自己分析思考问题。因为学问,要在学中问,问中学。一切没有问题的学习都是浅层次的学习。问题是学问的起源,问题是创新的开端。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组织学生在没有背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开展相互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回想过去的教学,我们很多人追求的是教师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体的研究,学生心中究竟有什么疑问不去问,却把力气用在如何设计高明的问题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去激发我们不去研究,却去琢磨如何形成先声夺人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去考虑,却去琢磨所谓巧妙的教法„„这些做法只是走入了只研究教师只研究教材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误区。反省之后我们应当重新给自己定位:教师是教育大观园里的导游,一个引导者,主角永远应该是学生。我们追求的不应是如何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应该去考虑如何去挖掘学生的才华。这就要求备课不能闭门造车,“运筹帷幄”,而更多地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该怎样上好每一节课,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把学生带到学习中,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情趣,要主动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问题,让他们尽量说,倾听学生的见解,让他们尽量去想,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尽量去争论,要把这样宝贵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发展性。增进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发展学生应用物理规律的意识,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获得发展。

第五,是看四种状态的表现

参与状态。参与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主动的参与。

无论哪种形式的出现,都要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和学生已具有的学习习惯、动机来随机应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到有趣,动心、动情。

情绪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多种多样,积极的情绪他们会乐意的、愉快的、主动的;消极情绪就会出现不情愿的、反感的、被动的。

交往状态。课堂是个互动的群体,老师在驾驭课堂时就要精心组织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往,要指导学生重交往、愿交往、会交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会听、能说、善辩的能力。交往形式应当是开放的,生生交往、师生交往就不拘一格。同时在交往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学会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生成状态:所谓生成就是自然形成。教学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识与方法,它是与你的教学预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这样说,既然课堂是生成的,可化简备课或不备课。却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

第五,是看四种状态的表现

参与状态。参与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哪种形式的出现,都要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和学生已具有的学习习惯、动机来随机应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到有趣,动心、动情。

情绪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多种多样,积极的情绪有乐意的、愉快的、主动的;消极情绪有不情愿的、反感的、被动的。

交往状态。课堂是个互动的群体,老师在驾驭课堂时就要精心组织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往,要指导学生重交往、愿交往、会交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会听、能说、善辩的能力。交往形式应当是开放的,生生交往、师生交往就不拘一格。同时在交往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学会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生成状态:所谓生成就是自然形成。教学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识与方法,它是与你的教学预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这样说,既然课堂是生成的,可化简备课或不备课。却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生成的知识和方法大多是课本上已有的,只不过是要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交流、发现、总结而形成的知识和方法,这就是创新。其实,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教材展开的心灵对话,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们不应忽视精心地预设,也应将教学生成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教学理应充满智慧地挑战,课堂应当充盈情感的力量。而教师与学生的智慧,是在教学的细节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感到是那样自然、随意而又让人惊喜。在综合语言实践活动中,我们要让每个学生进入自己新的角色,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发出他们属于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想,这也是引领学生生成的重要途径。尽管初中生由于受年龄、知识积累、人生经历与生活经验的制约,他们对教材内容和生活的理解常常是表面的大而化之的,带有个性经验和想象性的,但这些理解往往是充满灵性的、闪耀着创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这种智慧火花来自三个火种:独立性、生活性、深刻性。培养学生的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理应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还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物理现象,并在生活实践中领悟生活中的物理规律。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体会 篇2

教育行为是受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支配的,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 就必然会有相应的教育行为。跟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 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一种单一的、接受式的、封闭的教学, 教师以教材为中心, 只重视知识传授, 忽视了学生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种状况虽然近年来已稍有改变, 但要彻底转变, 仍然尚需时日。显然, 转变教育观念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

二、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 兴趣是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 使物理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相结合。其次, 要依据教材的特点, 开展物理实验, 通过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 以激发学习兴趣。

三、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学领域的许多发明创造, 都离不开物理实验。那么, 如何强化实验教学呢?笔者认为: (1) 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研究教材, 理解要做的物理实验的原理, 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2) 要让学生研究教材, 带着问题去动手。

四、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在科学技术上有新的创见, 有新的发现、发明的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是广大物理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 要培养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来个大转变, 把传授式的教学方法, 改变为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其次, 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古人说, 学贵有疑。有疑才会引发思考, 有了思考才会有创新意识的思维。第三, 要有科学的练习策略, 不搞“题海战术”, 习题设计应着眼于一题多解的题型, 答案不是唯一的开放性题型, 因为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五、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 提问是很重要的教学手段, 它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在教学中, 教师的善问、巧问能极大地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 应该怎样进行提问呢?笔者认为, 一是要抓准时机, 上课开始时, 要通过提问引入新课;二是在授课当中, 当学生思维受阻思路不畅时, 要及时提问;三是当学生显出疲劳、精神不集中时, 要适时提问;四是提问的内容要深浅适度, 以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为准。

六、要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 所获得的知识也相对有限, 更多的知识要靠走出学校以后在工作中自学, 因此在校期间获得相应的自学能力, 显得十分重要。

(一) 要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因为, 预习实际上就是课前的自学活动, 学会预习也就是学会自学, 发展自学能力。

(二) 要培养自觉查阅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 如果每遇到问题就问教师, 这是不可能的, 而且这样做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还会使学生养成依赖性和懒惰性。养成自学查阅资料的习惯和能力后, 学生常常会因为能自己解决问题而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

七、培养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有些学生常记不牢知识, 这跟他们没有掌握好科学的记忆方法有关, 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记忆方法有:

(1) 教学中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提醒和引导学生弄清物理知识之间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例如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中的异同, 共同点是不能超出量程, 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表中, 从负接线柱流出;不同点是, 电流表要串联使用, 不能直接跟电源的正负极相连, 而电压表要并联使用, 可以直接与电源正负极相连。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改革体会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物理教学改革 教学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要求在教学方面做出全新的设计,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学物理作为中学基础课程之一,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初中物理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一员,肩负着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熟知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兴趣和爱好,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重责和价值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能力,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这离不开课堂教学。所以,推行教学改革,革新教法,提高效率,是新课程的当务之急。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不足,希望通过改革,提高全民素质和科技能力。新的课程标准与时俱进,要求教师不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和学生共同学习的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通过不断改进,将思维模式与教学习惯加以改变,逐渐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新在教学设计的立意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每堂课的导向,决定着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不停地做笔记,机械接受知识。对于物理原理,只知道在作业中运用,不知探其究竟。课上,学生习惯于老师“满堂灌”,被动接受,不主动积极质疑探讨。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遵照畅通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作,通过大量的习题巩固知识。

新课改的推行,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挑战。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服务意识,给学生“玩”的权利、“做”的任务、“说”的机会,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熟悉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知识与技能”培养方面,不仅注重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还要对物理学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广阔的发展趋势、物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对人类发展的重大意义都进行适时渗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认识学好物理的重要性,继而喜欢物理课。对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要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把握适度,不能过深或过浅。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应用实践创新的能力。教会学生掌握问题的方法比只教会知识更重要。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上,我们首先要强调以人为本,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化需要。这就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质疑探讨的研究方法交给学生,放开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学会知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探究过程,感受物理学科的独特魅力。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要根据教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方式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活动。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以对话、讨论的形式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易获取知识。在“过程与方法”维度,我们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探求知识,让学生快乐学习,并且学有所获。

二、创新在因材施教的方式

每位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课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因材施教”是一个永恒的教育科研问题。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以人的发展为本为宗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各有特点,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形成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搞好分层教学,落实新课标有重大的助推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要认识到学生都有学习的权利,都有知识渴求和知识欲望,应重视他们,并采取妥当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对学生有信心,在设计问题、指导方法方面因人而异,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进步。

三、创新教学评价的制度

课堂中真正的学习者是学生,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开动脑筋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教学,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在新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作为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某种意义上,考试如何改革,考试改革能否准确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对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有重大的影响。既然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是考试,那么不能忽视它的导向作用,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评价物理教学时,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才科学合理。以往考试只注重检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过于强化考试的功能,忽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这就使师生不得不实施应试教育。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用发展性评价改变这种严重阻碍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建立一种发展性评价的观念,让每个学生都在考试中树立信心,实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总之,推进教育改革,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多给学生创设思考的情境,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物理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咪.开展探究性学习,强化中学物理教学实效[J].赤子(中旬),2013(11).

[2]谭洪军.注重前沿物理教学,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水平[J].科技创新导报,2013(33).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体会 篇4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异。现在许多学校要求学生适应学校要求,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它强调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谓“分层教学”,指的是在班级授课制度不变的条件下,对同一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同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它强调:教学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情况出发,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分层推进,分层提高,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现实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数学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感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满足每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显然传统的“齐步走”式的课堂教学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而分层教学能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广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个性差异。由于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学校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教学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以“因材施教”、“分组教学”、“掌握学习”等理论为指导,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逐层递进,使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分层教学以班级教学为主,小组群体教学为辅,层次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分层前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准备工作,使学生明白,分层的目的不是制造差异,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最优化。

其次,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1)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生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分为“同一层”。

(2)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宜公布明示。

(3)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先学后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分类指导各层次学生的学习。

(5)评价激励原则: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比较、表扬为主,及时肯定和表扬进步大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四、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一)学生层次化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平时成绩的差异,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学生比例约为3:5:2。把学生分类编组时,最好四个人(一个A层同学、两个B层同学、一个C层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便于组内交流、讨论,也便于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学生分层是相对的,并非固定不变。经过一段时间(一般半个学期)后,进步明显的学生可以升级,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层次化

目标层次化是备课环节中的重要方面,教师要研究、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特点,确定共同目标和层次目标,并将层次目标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共同目标:理解记住求根公式,会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层次目标:A层: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记住求根公式,并能用它解决问题。B层:了解推导过程,记住公式。C层:了解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层次化

教学过程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荷兰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与过渡,设计好教学的梯度,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鼓励C层学生回答,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表现机会均等,便于激活课堂。

(四)分层作业

分层教学法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数量、不同难度的作业。C层学生做基础性作业,B层学生以做基础性作业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层学生做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作业分层布置,符合学生的特点,从而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勾股定理逆定理”第一课时后,分别设计了下面的作业:

①熟记勾股定理逆定理,并结合图形符号语言表示。

②列举三组勾股数。

③在下列以线段a、b、c的长为边的三角形中,判断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要求:

1、A层次学生完成全部题目;

2、B层次学生完成①②③④;

3、C层次学生只要完成①②③即可。

(五)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对C层学生要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性评价;对B层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对A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体会 篇5

一、深入教材,认真备课

在平时的教学中,在课前应对每一节教材进行钻研,研究它的每一道例题、习题,每一个插图、旁注,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深入研究教材包括研究教材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安排,为什么这样叙述,只有经过仔细推敲、反复揣摩,才能真正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材的实质。

二、和谐而又活跃的课堂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各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多和学生谈心、讨论问题,这样才能沟通思想,了解真实情况。总之,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融融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前提下,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

2、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

数学学科相对而言,是很枯燥无味的。小学生们对概念、性质、定理、定律等都不感兴趣。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巧妙地应用幽默有趣的语言,就能够更加激起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小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愉快地学到更多、更扎实的知识。比如,教学《认识分数》时,巧用这些幽默诙谐的语言,既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说服力,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丰富的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化静为动,变难为易,寓乐于教,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突出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

2、利用游戏玩中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如中年级的学生学习《可能性》时,让学生同桌一起玩一玩平时经常玩的剪刀石头布,理解哪种情况属于可能的,哪些情况是一定的。通过这些游戏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的兴趣。

3、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留给学生

如在教学《认识面积》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通过讨论,动手实践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及时地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与鼓励

1、对学生的评价要有针对性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他们相应的评价,如平时回答次数较少的学生“你今天听课特别认真,如果以后能这样经常看到你举手就更发好了。”我们应该鼓励他多起来回答问题。

2、给予的评价形式应多样性

比如夸张的表情、不同的语调、肢体语言、亲昵的动作、小小的奖品、一面红旗……,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真诚的心,让孩子在你的赏识的眼光中发挥他潜在的能力,课堂上的很多的超常发挥可能就是这样生成的。

3、注重个性,多一点欣赏眼光。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体会 篇6

落水镇初级中学 何庆华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我根据教学实践,谈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趣味性 合作中体验快乐 开放性 重在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尽量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引入,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理论--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学习是很好的学习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结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三、课堂上减少一些繁琐复杂的运算论证,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

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日益剧增。

四、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

五、突出创新,重在探究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今天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教材中添设了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插入了“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若能引导学生对新教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一般规律及其本质,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只有正视初中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以扬弃的态度进行初中数学改革,真正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双基训练与能力培养同行,增强数学素养与发展创新精神同步。课堂小环境与政策大环境协调,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富有成效。数学才有望成为初中生最喜爱的学科。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音标教学 篇7

1.改变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

单词是英语学习的第一关,也是必过关,过不了单词关,短语、句型、语法的学习便无从谈及,而记忆单词又是让学生感到最枯燥乏味的差事。学习音标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音标中找出单词的拼写规则,并根据规则来记忆单词,从而大大提高记忆单词的速度和准确度。如记忆单词straight/streit时,可以根据音标技巧/s/及字母s、/tr/与字母tr,/ei/及字母a、/t/及字母t的规则进行记忆,在同样的时间,利用音标记忆单词的准确度是死记硬背的三倍,而记忆保持的时间也比死记硬背要长很多。

2.培养自学能力。

学习音标后,学生可以在教师教授新课前主动尝试拼读单词,通过查词典进行课前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二、音标教学的最佳时期

有的教师认为七年级上学期是音标教学的最佳时期,有的则认为是七年级下学期,还有的甚至认为整个初中阶段都不用在音标教学上下太大功夫。我认为音标教学应与字母教学同步,从学习英语的第一天开始就要下功夫。七年级是学生好奇心最强、学习积极性最高、主观能动性最强的时期,教师应在这一时期,把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教给学生,否则,就算学生有再高的兴致,也会在后期重复而呆板的死记硬背中被消磨殆尽。一旦学生对此学科丧失兴趣,想要再重新出发,不仅费力、费时,而且收效不高。

三、音标教学的方法

1.打破常规,灵活处理。

音标教学最传统、最常用的方法是将音标分成辅音和元音,然后进行重复教学。为了使音标教学不至于太呆板,教师可以将音标教学与26个字母的认知一起进行,将26个字母相应的常用音标复印在字母下面,发到每个学生手上,指导他们读字母,并读出每个字母相应的音标,然后用手在桌子上边拍边读,使之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从而编成顺口溜,拼读起来则朗朗上口。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记住26个字母常用音标的读音。

2.见子打子,切忌普遍撒网。

音标教学不宜将所有音标一并呈现并进行逐一教读,此种教学法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复杂的音标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读出它们的发音,容易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如果是个别,学生只要能够按照相应音标拼出此单词即可。如音标/藜u/与/au/极难区分,如果让学生单一辨别,学生会感到十分吃力。所以,教师可利用不同单词进行区别辨认,如home/h藜um/ house/haus/,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生便能熟能生巧。

3.严格要求,长抓不懈。

音标教学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切忌操之过急。教师在音标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可采用提问方式,做到人人过关,严中有细。另外,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到识记的规律,给学生制定学期目标。

四、音标教学的技巧

1.穿插游戏。

为了使音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可以在教学中穿插游戏。如比一比谁的发音最准,通过小组、个人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采用听音辨音游戏,在规定时间内给学生一段录音,然后让学生复述,看看谁的听辨能力最强。

2.积极鼓励。在课堂上,教师应多关注、关心学生,多采用激励性语言。如“还有问题吗?”“还需要帮助吗?”“Good girl,Good boy”“you’re great”鼓励的语言能让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美术欣赏教学 篇8

一、创设学习的文化情境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任何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创设学习的文化情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使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环境。这是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基础。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另一方面是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似地对作品展开欣赏。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专题时,借助于《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民族名曲,渲染作品的意境,引发一种思古的心境。

为了深化主题,突出欣赏作品鲜明的时代、民族个性特征,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家、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影视等方式创设背景情境,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

创设学习情境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教学形、声、色并茂,能完成形象、线条、色彩、质感、空间视觉直观性的再现。易于营造立体的欣赏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彰显作品人文内涵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象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挖掘、彰显作品的人文内涵,使学生感悟到作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站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战士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一件优秀的作品,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秦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禅宗意识等。

彰显作品的人文内涵,领悟作品的深刻寓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

三、重视学生情感因素

美术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自身的美术活动,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人文内涵,达到情感的陶冶,态度的激励,价值观的升华。

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表现了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并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创设情境,使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情感去感悟作品,如欣赏《开国大典》之前,组织学生共同回顾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艰苦卓绝的历程,学生在心灵的震撼、情绪的激扬中开始了对作品的欣赏。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达到情感的陶冶,态度的激励,价值观的升华。如欣赏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是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教学中,一位教师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们不仅把马的图腾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而且把马的精神升华到民族的精神,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再如欣赏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学生在充分了解梵高的基础上感悟到,作为一幅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式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从而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梵高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梵高的这种爱心和对生命的渴望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四、轉变观念,适应课改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于美术教师艺术观念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也是急迫的,我们有一些教师艺术观念比较落后,有的还局限于“写实”艺术之中,对于现代艺术接触比较少,新的艺术观念也接触不深。同时教学观念还较陈旧,因此艺术教师应重新认定教师的作用,积极转换角色,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学生面前的权威,而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不仅要付出和奉献,而是将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体验自身的价值。总之,学校都很重视常规教育,而对美术教师的专业技术再教育和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同样重视。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如若懂得了什么是艺术、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艺术的功能那些方面等问题,必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尽管他不能教学生画上几笔,但能引导学生去完成欣赏一件作品的任务。学生通过掌握欣赏方法,能站在教师的肩膀上,去欣赏其他艺术作品,来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使之进入更高的境界。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只有教师提高的审美能力和理论修养,才有利于中学美术鉴赏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是一门创造灵魂的艺术,教师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把精力放在对学生自主尝试探究的引导上,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尝试探究能力,激活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发挥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自觉地用美术的眼光、美术的语言和美术的手段来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总之,通过引导尝试,体验作品内涵;自主探究,实现教育功能:转变观念,适应课改要求;通过改变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了学生持久的美术学习动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篇9

湖北省浠水县汪岗中学 杨兰芬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颠覆了以往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即能力与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语文课怎么讲?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摸索中。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灵活而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本人也是锐意改革的先锋者,现将自己阅读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寻找课文教学的最佳突破口

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可以是多角度的,但课堂教学对时空有着严格的规定性,教师如果想引导学生“面面俱到”的阅读,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处处不到”。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避免繁琐化,要突出重点,这样,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总目标,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文本,做到胸有成竹。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中要确立重点,突破目标,选择最佳的“切入口”,以点带面,化繁为简,让学生在互动的学习空间中养成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在讲解《智取生辰纲》时,发现该文篇幅过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涉及的知识面过广,这些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于是,我选择题目中的“智”入手,从如何“智取”到“智”在何处,再到以智斗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避免了支离破碎、面面俱到的繁琐分析,扬弃了旧的传统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又如讲解《香菱学诗》,我抓住了香菱的苦学中的“苦”字,黛玉善教中的“善”,抽丝剥茧,层层深入,香菱的苦学、善学、乐学,勤学,黛玉的善教、乐教,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既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分析,探讨了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又深刻领悟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不但如此,还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大胆表述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魅力。可见,准确的突破口,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一条捷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展空间

想象,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既能丰富某种意象,开拓某种意境,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主旨。我在进行《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牛郎织女逛街时的景象,脸上的神情,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再联系当时社会背景,学生对作品表达的主旨就了然于胸。上《我的叔叔于勒》这课时,我更是鼓励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续写有人告诉菲利浦夫妇,卖牡蛎的于勒确实是百万富翁时的故事情节。学生饶有兴致,一个个奋笔疾书,把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绘得生动传神,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学生的续写,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助于主题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对人物的深刻认识。有的给予尖锐的批评,有的进行辛辣的讽刺,有的表达深切的同情,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我在讲解《关雎》这首诗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诗中为什么要写荇菜?”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得出了不同的个性化的结论:有的说是因为小伙子也想去采荇菜,为自己靠近姑娘找点理由;有的说是为了对姑娘的美丽姣好进行渲染;有的说是为了表达小伙子的心里的情感,巴不得自己也是一颗荇菜被姑娘采来采去„„学生们积极的发言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了自己独特的心里感受。至此,《关雎》这首诗表现的中心意思教师就不用对学生过多强调了,因为学生已经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理解了诗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再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中,课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唐雎是否真的不辱使命,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争论中,正反两方各执一词,摆出充足的论据,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开展活灵活现的角色表演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小说类等形象性强的一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给予学生表演机会,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如我在教《范进中举》这课时,组织学生分别扮演范进和胡屠户。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探讨,不断的改进中,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充分认清了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嗜财如命、庸俗自私的丑恶嘴脸;范进醉心于功名利禄、圆滑世故的个性特征。学生们极尽夸张讽刺的语言、动作、神态,让同学们在捧腹大笑中领悟到科举制度对人们精神领域的戕害。角色扮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使得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形象有更真切的体验,对文章的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五、把朗读贯穿始终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同样讲究朗读。其实。朗读是检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作者、作品思想感情的领悟程度的途径。因此,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诵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如我在讲解《沁园春•雪》这课时 就把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围绕朗读,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哪句词?为什么?怎样读?学生在研究朗读技巧的同时就不自觉的从字、词表现力及表现的情感入手来鉴赏诗词。诗歌教学如此,散文类、小说类教学也是如此。如《唐雎不辱使命》

一文中,我同样采用分角色朗读法,以学生朗读为主,我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在进行探讨交流之后,结合人物的身份、处境,揣摩人物语气。在学生们深情并茂的朗读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唐雎的冷静沉着、不畏强权、有胆有识;秦王的外强中干、盛气凌人,阴险狡诈。这样,既让学生们感受到唐雎的人格魅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至此,在轻松而愉快的朗读中,我出色完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 以上只是我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人,教学方式方法也自会不同,写出只供参考。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我将会在不断地摸索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借鉴和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来完善自己。

地址:湖北省浠水县汪岗中学

邮编:438212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篇10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教育界热火朝天的全面铺开,我们临清市今年也步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行列。作为本次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要求。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该如何进行呢?

根据“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的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那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应逐步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激发起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保使每一位学生在自主、自动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的培养。而以往的传统教育常常有如下几种情况:1、有部分学生课上能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就是不会做题,或者自以为做得对,但老师一改才知错;2、有部分学生觉得物理中有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想象,靠死记硬背,有时虽然了解了一定的物理原理,但一遇实际就束手无策,学的知识较死,不能灵活应用。3、另外一些学生认为,现在的学科多,作业多,考试多,课后的复习过程无暇顾及,课上又有些囫囵吞枣,所以不知怎样才能学好。不仅如此我们老师们也觉得,现在的物理课难教,讲过不止一遍的题目,考试照样出错,为此经常埋怨学生学习不刻苦、不动脑筋。其实,以上现象不仅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情况,更反映了教学的问题。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师道尊严”的思想仍有影响,有的教师在潜意识中仍有很强的权威心理,学生往往被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的只有“继承”,几乎没有真正的“参与”学习,这不仅直接降低了教学效果,而且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从而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怎样才能做到在物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尝试:

一、少批评多鼓励,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有一个重要的心里因素——“情感”。实践证明,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的感受和理解教材,促使情感非智力因素转化成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问题难度大,学生难免有回答不完整甚至是不会回答,作为教师,面对学生不应有太多的埋怨和批评,更不能去挖苦学生,而应学会赞美学生,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的才华。作为教师,严厉是永远需要的,但再严厉,也会包含着一颗对学生的爱心;而挖苦则是一杆鞭子,只会在学生的心灵留下伤痕,它是一种腐蚀剂,不但腐蚀了学生,同时也腐蚀了教师本身。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赞美,赞美是师爱的一种表现,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爱是教育之魂,是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它应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教师要细心地去捕捉学生身上瞬间闪现的火花,及时的赞美他的闪光点,哪怕在别人眼里只是微不足道的,而对学生而言,那是他的骄傲。也许正在那一刻,由于教师那至真至爱的赞美之声,却扣动了学生心灵之弦,让他感到一种温馨和激动,让他心领神会,回味无穷。有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增强师生情感,一个眼神、微笑、鼓掌、拍拍肩膀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让他们的心中充满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这样才让学生喜欢物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其次在物理教学中,常采用适当而必要的“刺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兴趣性,以兴趣引路,并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激发和利用兴趣的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也可增强教师上课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例如进入初中物理的第一堂物理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魔术表演”。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点燃的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把上面实验中的水杯拿开,把你的手指放在原来水杯所在的位置上,他们会惊奇地看到一个很难相信的现象——你居然毫不在乎地把手指放在火焰里燃烧。看得学生满脸迷惑。此时学生会对物理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眼里老师就像是一个魔术师,物理实验好像在变魔术,这时教师就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鼓励他们去解开这些“谜”,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以让学生有更大的求知欲。再如讲到“压强增大沸点升高”这个内容时,做如下的实验:在烧瓶中盛半瓶水,用一只插有玻璃管和温度计的塞子塞紧瓶口,再用一段橡皮管把玻璃管和注射器连通(或者连接一个小气筒)。用酒精灯给烧瓶加热,你可从温度计上看到,当温度接近100℃时,瓶里的水沸腾了。这时你用力推压针筒活塞(或者压气筒活塞),增大瓶里的压强,你会看到,虽然仍在加热,水的温度也略有升高,但是沸腾停止了。这说明,水的沸点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升高了。这些实验不但有趣,而且对学生掌握知识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先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求知欲。实践表明,这大大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二、创设情景 开拓思路 自主讨论 取长补短

在物理教学当中,很多知识的获得都可以是老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完成。例如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安全用电》这节课,老师可以搜集生活中的一些用电实例让学生讨论,哪些符合安全用电规则,哪些违犯了安全用电规则。通过讨论,使学习气氛活跃,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获得了安全用电的知识。又如,在做奥斯特实验时,边做边提出下列问题:(1)导线上未通电前导线旁的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2)导线通电后,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3)断电后小磁针北极如何转动?(4)改变导线的电流方向,小磁针北极指向是否改变? 这样,通过一连串的发问,将学生带入一个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理解并建立起电流的磁场概念。引导他们自觉地进行讨论、分析、比较、综合归纳,顺利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和统一,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增强发问的随机性和灵活性,恰当的点拨、启发,或运用变式,或“借题发挥”,或激发灵感,有意识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领域。要善于因势利导地向学生提出新问题,在学生成功的喜悦中添加新的刺激,将学生从已知境界带入新的未知境界,推动了思维的发展。物理教学中能多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宽阔,思维更灵活,让学生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活动真正的主体,是主动又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教师是为创设宽松、和谐气氛的组织者,并适时地稍加点拨的帮助者和指导者,不同见解的鼓励者和支持者。而且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对学习物理充满了热情的火花。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思维,热情的参与讨论,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验设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能力,它的主要过程为:提出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例如,在学生学会了通过实验方法计算浮力大小的知识后,向学生提出创造研究题: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由于学生已学会弹簧测力计来测量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并设计出实验装置:首先用弹簧测力计和细线测出石块刚好浸没在水中时浮力的大小;然后再让石块逐渐往下深入,看浮力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通过实验对此而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在水中深度无关的结论。通过对可行性实验方案的讨论设计,使学生走出了思维的陈旧性,增强了创新意识。

四、把实验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操作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基本技能,实验过程是培养学生使用各种实验器材来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安装各种复杂的实验装置进行各种物理实验操作,并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做好实验记录,做好实验结果的总结以及应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都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他们具备必要的科学思想素质,有能力运用实验的手段去研究物理问题。例如,在“测平均速度”的学生实验中,实验要求学生会用钟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同时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這个实验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和填写实验报告。通过这个实验,学生除了学会正确使用钟表和刻度尺,学会自己调节和改进实验装置的操作技能之外,还学会了处理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们还可以自行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

五、给学生提出质疑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热情

教育不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在善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由学生发现的问题,就不要由老师给,凡是能由学生表述的,就不要由教师说,教师要服务于学生,教案要服从于课堂,速度要服从于效果,要多给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发挥学生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并使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在实验前向学生提出问题:1你知道为什么实验中每一步都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吗? 2.你知道每步实验小车最后都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吗?3.小车在哪种平面上运动最远,为什么?

4、如果小车不受到阻力的作用将会怎样?这时同学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再一次的涌上心头,实验后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探究着其中的原因,也发表着自己的各种建议。然后得出结果:

1、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它在三种不同平面上开始运动的初速度相同,这样才有可比性;通过对比可知,小车最后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作用的缘故;

2、小车在光滑木板上运动最远,因为在光滑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最小;

3、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而得出的这些重要知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的高级思维:小车由于受到阻力才会停下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得越远,如果小车不受阻力的作用,小车不会停下来而永远运动下去。在此基础上,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就变得轻松了。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创见,尊重学生的异见,同时也能宽容学生的误见。同时教师应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肯定,会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激发了同学们敢于探究问题的热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的质疑往往也是物理知识重点和难点的重要切入口。在探究问题的整个过程中,他们不断探索,积极参与于激烈的课堂氛围中,进一步促进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英语 语法教学 对策

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活元认知

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语法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活(activate)学生的元认知(meta-knowledge),通 过日常对话,谈论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将学生的原有知识活跃出来,使其具有粘合新知识、构成新认知结构 的活力。话题必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教师循循引导,积极鼓励,多加表扬,拉近师生距离,形成一种浓浓 的学习英语的氛围。同样,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不要直奔主题,急于求成。相反,应从学生已学过的语法能力着手寻找最近的 粘合点。这个过程是师生双方交际的过程,是学生对以往具有的语法能力输出的过程,也是学生为填补教师( 或学生)所提问题中所含信息沟的过程,也为新语法能力的培养铺平道路。

二、关注文化,体会功能

语言不只是一种符号系统,即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总和,而是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关注英语国家的文化,体会语法结构功能。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连词成句,句合成章等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就相异。我们要让学生了解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位朋友”,不能说成“He’s my a friend.”,而应说成“He’s a friend of mine.”这中间的双重所有格准确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局部”与“全体”的语法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里则可以是一连串词的堆砌,几个短语之间无连接词语,这是因为汉民族文化重悟性和辩证思维,即汉语“重意合”。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加深英语语法的理解,减少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三、注重能力培养,教学任务化

任务型教学中,任务都要涉及语言的实际运用。新课标对什么是“任务”进行了解釋。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是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根据香港大学英语中心主任、应用语言学首席教授david nunan 的论述,任务型语言教学应该遵循五大原则,即言语———情境真实性原则,形式———功能性原则,任务相依性原则,在做中学原则和脚手架原则。那么,怎样理解并在教学中运用这些原则呢?任务型教学的倡导者认为:以功能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中,有许多活动并不是来自真实生活,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应该让其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生活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运用目的语言进行理解和交际,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表达的意义上,而不是语言形式上。“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是让学生做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之中去理解语言、体验语言、运用语言”。例如,为了教会学生学会表示“许可”的情态动词“can”(常用于朋友之间) ,笔者在课堂上的任务设计为———李平早晨上学前,整理书包太匆忙,忘了带铅笔盒。课堂上要用各种文具,因而,他得向同学借。笔者模仿李平对某一同学说: can iborrow your pen ? 然后再跟同学们说:今天还有数学课、语文课、语言课等等。笔者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李平还有可能用到什么文具? 假设自己是李平,请与周围的同学配合,完成借到文具的任务。接下来,学生回应四起: can i borrow yourruler ? can i borrow your pencil ? can i borrowyour rubber ? can i borrow your knife ? can iborrow your e2dictionary ? 还有的同学不知道圆规、三角尺怎么表述,就指着圆规、三角尺,说:can i borrow t his ? 效果令人非常满意,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毫不费力地掌握了“can i..?”结构。然后,笔者与同学们共同总结出,“can i ..?”结构是常用与朋友之间的句式结构。生动的教学交流使知识点快速为学生们掌握。

四、生动语法教学,教学情景化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先在课堂上讲解一定的规则,然后让学生做一些练习,接着对典型的错误进行分析,要求学生课后背会各种语法规则,再配以大量的练习进行操练,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这种形式,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苦,而且往往收效不佳。如果将其转化为“视、听、说”教学的形式,并置于适当的情景中进行教学,就可以向学生真实而立体地展现语法的运用背景和使用环境,从而克服教师所设计的情景非真实性以及例句简单化、公式化等遗憾,为学生创立一个“摆脱母语羁绊,充分调动眼、耳、脑、口,对语言信息综合化的语言习得环境”。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便于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愿望和渴望学会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刘凯荣.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策略探究[J].校园英语,2010(4)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下一篇:进修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