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事业部制的过程中(通用8篇)
竹办发[2003]108、109号文件下文后,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已在全县全面铺开。各事业单位情况不一,涉及的人员众多,结构复杂,在推聘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的有关精神,现对其中若干具体问题解释如下:
一、关于岗位设臵问题
根据省市的文件规定,事业单位设臵岗位,要以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及人员结构、领导职数为依据,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设臵。我县在首次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工作中,为减轻各单位人员分流的压力,借鉴外地的经验,采取先行转制,逐步规范的方式进行。各单位可暂不考虑编制问题,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及现有人员状况自行设岗。但专业技术岗位应按人事职改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和岗位职数设臵。事业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设臵流动岗位或兼职性工作岗位。
二、签订聘用合同的对象和新进人员的管理问题
1、实行聘用制改革的事业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的对象,原则上包括本单位在编在册并有具体工作岗位的全体工作人员。其中,下列人员按不同情况办理:
(1)在实施聘用制度改革中未取得具体工作岗位的人员不签订聘用合同;
(2)脱产学习不在工作岗位的人员暂不签订聘用合同,学习结束取得工作岗位后再签订聘用合同;
(3)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不实行委任制的,应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委任制的不签订聘用合同。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实行委任制还是实行聘用制,按干部管理权限由上级组织决定。实行委任制的一般为事业单位的正职领导职务;事业单位的中层领导职务一般不实行委任制。
(4)事业单位原已签订劳动合同的工勤人员是否改签聘用合同,由各地、各部门自行决定。改签的,应在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不改签的,原合同应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到期后,如需续签合同的,签订聘用合同。
2、事业单位新进人员是指2003年3月1日以后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不论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改革工作是否到位,除下列情况外,新进人员都要实行公开招聘,对确定聘用的,一律签订聘用合同,按合同管理,办理社会保险和人事代理;
(1)接收国家当年计划分配的****干部不实行公开招聘,接收后与本单位其他正式职工一样对待,接收单位实行聘用制改革签订聘用合同的,执行中发[2001]3号文件中关于3年适应期的规定。
(2)涉密岗位补充人员可不实行公开招聘;其他政策性安臵的人员(援藏援疆干部、退役优秀运动员等)暂不实行公开招聘;引进拔尖专业技术人才是否实行公开招聘以及拔尖专业技术人才的标准,由各地确定。但接收单位如推行聘用制改革,上述人员应与本单位其他正式职工一样签订聘用合同。涉密岗位的人员聘用合同的解除和辞聘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上级组织对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进行调整调入事业单位的人员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因机构改革从机关调入事业单位的人员可不实行公开招聘,其管理按本单位其他正式职工对待。
(4)通过公开招聘进入事业单位的人员需要办理有关流动手续的,仍按原规定的程序办理;通过调动进入事业单位的,应在公开优选的基础上进行。
三、关于聘用合同的期限
总的原则是,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协商一致,可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35号)中规定的“三种”合同期限(短期、中长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订立任何一种期限的合同。其中,对流动性强、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以及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一般应签订短期合同。对在本单位工作已满25年或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已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人员,可以签订中长期合同;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聘用单位应当与其订立聘用至该人员退休的合同。签订短期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合同,聘期即为岗位的任期;签订中长期聘用合同的,其岗位变化后,应对原聘用合同和岗位工资待遇作相应变更。
四、关于试用期
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初次签订聘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括在聘用期内。聘用期1年的,试用期不超过1个月;聘用期1—3年的,试用期不超过3个月;聘用期3年以上的,试用期不超过6个月。接收国家计划分配的****干部,不约定试用期;事业单位人员内部岗位变化,一般不约定试用期;特聘人员是否约定试用期,由事业单位自主决定。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岗位要求的,聘用单位按照合同可以单方面解除聘用关系,本人也可以提出辞聘。
五、关于退休待遇问题
实行聘用制度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职务)既可高聘,也可以低聘,有的可能先高后低,而且工资待遇随岗位(职务)而变化,其退休待遇的确定,应按鄂办发[2003]1号文件的规定进行核定:
1、在本单位工作期间,其最高职务为委任的职务,并在此职务(岗位)工作满5年、考核均在合格以上,其退休时虽不在最高职务上退休,如未受撤职以上处分的,其退休待遇按委任的最高职务确定,如委任的职务虽不满5年,但改为聘用制后所聘职务等级相同,其他条件符合,亦按委任的最高职务核定退休生活待遇。
2、在本单位工作期间的最高职务为聘用职务(岗位),且在此职务(岗位)上工作满5年,符合上述其他条件的,退休时应按最高聘用职务(岗位)核定退休生活待遇;如聘用的职务(岗位)未满5年又被聘到更高的职务(岗位)上工作,但新的职务(岗位)又不满5年,可按前一次聘任职务(岗位)确定退休生活待遇。
3、工勤人员受聘在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工作5年以上,且考核或聘期考核均在称职以上的,退休生活费可按上述岗位核定。
4、上述人员退休后如遇国家统一调整退休生活费标准,亦按核定退休生活费所依据的岗位调整。
六、关于辞聘问题
事业单位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后,都应严格履行合同的义务,不得随意解除合同。受聘人员按照国办发[2002]35号文件规定与事业单位协商提前解除聘用合同的,必须提前30日提出书面申请。受聘人提出提前解除聘用合同未能与聘用单位协商一致的,受聘人应坚持正常工作,继续履行聘用合同;6个月后再次提出解除聘用合同仍未能与聘用单位协商一致的,受聘人可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受聘人不得单方面提出解除聘用合同,解除聘用合同必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1)正在承担国家和省、市县重点工程、重大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业务骨干或担任本单位重大(重点)工作(工程)项目尚未完成的主要负责人和业务骨干;
(2)正在从事涉及国家安全或重要****工作的人员;
(3)正在接受审查尚未结案的人员;
(4)在本单位重要岗位任职或从事特殊行业、特殊工种,离职后对本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人员。
七、关于合同的终止问题
聘用期满的,聘用合同即行终止。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应在聘用合同到期前30天内就是否续签合同进行协商,如不续签聘用合同,合同到期聘用关系即行终止,聘用单位应为其出具《湖北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终止、解除聘用(用人)关系证明》(式样附后)。聘用合同到期后,聘用单位未通知受聘人终止合同或续签合同,形成事实上的用人关系的,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协商一致,可续签或终止聘用合同。
八、关于人事争议处理
为及时解决聘用工作中的矛盾和纠纷,维护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双方合法权益,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事业单位应建立人事争议调解机构。人事争议调解机构由事业单位工会负责人、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人员和职工代表组成。事业单位人员少不能建立人事争议调解机构的,其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调解机构。受聘人与聘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可先由人事争议调解机构调解。达成一致意见的,签订调解协议书;达不成协议的,属于解聘、辞聘和履行聘用合同的争议,可申请当地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仲裁;属于其他方面的争议,按申诉、控告程序办理。
九、事业单位已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尚未到期的人员,在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工作中,本人不愿参与岗位竞争或虽参与竞争但未取得岗位的,不作为未聘人员,对他们原则上按原合同管理。合同期满如不续签合同,终止用人关系。
十、长期脱岗人员如何处理?
竹办发[2003]109号文件规定: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改革前外出人员与原单位办理了留职停薪手续等有关协议的,应回单位参加聘用制改革,对未与单位办理留职停薪等有关手续的,也可回单位参加聘用制改革;对不愿回单位参加聘用制改革的,从单位实行聘用制管理之日起按落聘处理。
十一、签订了聘用合同的,是否还可以办理停薪留职手续?
目前, 我省纳入财政预算的行政事业单位都普遍配备了电脑, 纳入了财政集中支付系统, 这给我们的各个单位带来了很多便利。以前拨款要到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拿支票或拨款证明并且还要开具收据, 现在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 我们只需打开电脑联上金财网, 进入财政集中支付的页面, 全年的预算情况便一目了然, 用起钱来也很方便, 需要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只需在网上申请, 打出支付凭证即可去银行办理, 再不用因拨款不能及时到位而影响工作。现在又因公务卡的实行, 大大减轻了单位使用现金的频率, 从2003年起, 上海、天津、海南等地推行公务卡结算, 我省也于2008年推行了公务卡, 公务卡可详细记录每笔消费, 财政部门通过电子记录, 对公务支出全面监督。随着公务卡的实行, 大大减轻了单位使用现金的频率, 为社会的现金流电子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也大大增强了单位现金使用的安全性。
财政集中支付系统的使用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在使用过程中, 我们在感到便利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现金的使用量在不断的增大, 单位的经济活动也频繁起来, 公务卡的使用使单位的现金使用率降低, 但在单位的日常经济活动中现金的使用仍不可避免, 而这些都极大的占用了许多人力和物力。比如单位要发放采暖费, 首先出纳要去银行提取现金, 然后制表, 通知职工签字领取, 还比如采购一些无法刷卡的物品, 也要报销, 这些都会用现金来结算。如此等等, 凡是不能采用公务卡结算的经济活动, 都不得不用到现金, 而恰恰是在这个环节中, 特别容易产生漏洞。在现实社会中, 一般通过银行进行的交易活动, 都有准确的记录, 对资金运行的过程和去向都有详细的记载, 使交易活动一目了然, 也为将来的审计活动提供有效的依据, 所以通过银行的交易活动, 更能有效堵塞财务管理漏洞, 特别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中, 提高资金使用的银行化更能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 也能带动国家大力发展建设同电子商务相适应的服务产业的基础建设及软环境, 为国家节省很大一部分财政资金, 并提高现金流动的安全性。
目前, 虽然在各大银行都已开通了企业网银业务, 但网银结算手续费还是很高, 拿工行来说, 行内转帐每笔手续费为0.8元, 行外转帐每笔则需1元, 对于业务较少的单位来说, 这笔费用尚可负担, 但如果业务量较多的话, 此笔费用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特别是对行政事业单位, 网银的手续费更是难于负担。因此, 大多行政事业单位都未开通网银, 即便开通了的单位也很少使用, 所以网银所带来的便利我们仍然无法享受。那么, 一方面我们迫切想解决结算无现化的问题, 而另一方面是银行网银的高额手续费使我们望而却步, 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通过调研, 我们发现银行对待个人和单位在网银结算中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个人的网银结算中, 同城同行则不收取任何手续费, 我们在遵守财经法规的前提下, 去所在的开户行申请一张以法人代表为主体的银行卡, 并开通网银, 配上U盾, 这样就把这张银行卡变成了一张单位性质的卡, 并把卡的密码和U盾的密码分别让两个财务人员掌握, 这样做就更能加强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然后在每个月的月初, 估算出本月要使用的资金量, 将这部分资金转入基本帐户中, 当单位内部职工产生现金活动的时候, 就可由单位卡通过网银与之发生交易, 然后打印出付款凭证附在单位的支付凭证上, 这样就可最大化的减少单位的现金用量, 最终实现财政资金全部使用电子结算, 真正实现无现化, 从而保证单位资金使用的透明化和安全化。当然, 如果能在财政的集中支付系统中加入单位卡这一想法, 使其成为集中支付系统中与公务卡并列的一个子模块, 则更能体现财政资金去向的透明度。
如果这一想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将使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现金使用成本大大降低, 现金的使用安全程度也将大大提高。比如按全省每单位使用现金的现有成本每月800元计算 (其中包括银行的手续费、出纳提现、使用车船费及现金发放制表及临时存放费等) , 每年将达到1万元左右, 我省的14000余家单位的费用将达到1亿元左右。如能在全国推广, 全年节省的财政资金将是30多个贫困县的财政收入。其社会意义不可估量。
如果这一想法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将对现金的使用成本和安全提出一个新的课题, 为现金的使用作一个新的定义, 也会对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组织和管理问题, 促进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将对我省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单位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促使行政单位行政效率提高, 提高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影响力, 使事业单位更有效、更有力地为人民服务。
摘要:在我国的财政体系中, 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绝大部分经费来源于税收, 而这部分资金使用得是否合理, 对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 对党群关系的改善则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文章对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研究。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阐述了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的关系,分析了我国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并给出了有效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 管理体系 建议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一种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考虑到使客户充分满意的情况,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各个部门的质量开发、质量维持和提高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这一概念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部部长菲根堡姆博士。此后世界各国的质量管理专家对TQM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基本特点为(1)在最高管理者的带领下全员、全过程、全企业中开展;(2)以质量保证体系为核心,不断改善成本、产量、交期、人力资源、环境、安全等因素;(3)满足内外部客户需求,不断提高质量、成本、交付期、安全、环境等组织绩效;(4)依据事实数据不断发掘和改善现有流程问题。TQM是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它是在传统质量检验管理和统计质量控制管理的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质量管理的更高境界。
1.1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1)20世纪40年代前,大批生产对零部件的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美国科学家泰勒提出成立专职检验部门,检验从生产中分出来。(2)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量军火产品迫切要求保证质量和交货期,采用了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工程师休哈特提出的数理统计图表控制质量,但这仅限于技术、制造部门,其他部门对质量并不关心。(3)20世纪60年代开始,科技发展产品越来越精密,客户要求更高,竞争更激烈,成本和服务均为产品好坏的一部分,只靠质量部不合时代要求,质量管理扩大到市场调查、研究开发、设计、采购、制造、质保、销售服务等部门。(4)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广泛关注TQM并注入了新的活力,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86年对TQM的要求进行标准化,于次年颁布了ISO9000系列标准,TQM与标准化的结合使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2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的关系
(1)TQM是质量管理实践的第三阶段,ISO9000是将质量管理理论与TQM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两者相辅相成,以ISO9000要求为基础,采用TQM的方法和思路。(2)ISO9000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实现了质量管理的规范管理并保持相对稳定性。TQM则是质量管理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理论,是不断改进的过程。(3)ISO9000族标准是从顾客的角度向企业提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要求,它强调符合性。TQM则是从企业自身出发,动员企业的各方参与质量管理工作,强调质量的不断改进。(4)ISO9000重视过程,强调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控制来实现。TQM重视结果,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结果发现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改善。强调在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下,其质量管理自主计划、自主实施、自主检查、自主提高。
二、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引进TQM是在改革初期,当时响应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启动的需要,机械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质量月活动。到目前我国注册QC小组数量已达2802万个,这充分体现了TQM在我国的普及程度。尽管现在我国政府和学者对TQM给予了很多的关注,表面看TQM似乎完全渗透到我国的企业中,并被应用在企业管理模式中,但真实现状并不容乐观。
首先,理论应用滞后肤浅。 客观地评价我国企业基本上大多仍停留在以检验控制为主的质量管理阶段。即使宣称实施TQM的企业,往往为追求经济效益,敷衍了事,将TQM硬套于企业之上。众多提倡者仍沉迷于理念,并不重视将理论成果如何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最终结果是理论与实践两张皮,收效甚微。
其次,重内修轻市场。 部分企业将TQM在企业内部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企业各个过程都按照TQM的要求来做,但仍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充分遵循了TQM的操作层面要求,却忽视了用户第一的目标层面要求,注意力只集中在组织攻关小组、培训和改进过程上,而不是把它们置于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大环境下,从而失去了顾客支持,最终不会长远。
最后,下行上不效。 作为TQM要求是全员参与。而在我国由于受到管理层级的影响,高层管理者仅将制定战略作为自己的任务,认为执行和落实是下面的事,TQM是质量管理部门的事。基层管理者为了维护部门利益,当出现问题时,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阻碍了TQM的正常实施,这样TQM必然难以对企业管理起到实质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我国企业实施TQM无法达成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有效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建议
为使TQM能够融入到企业管理中,从而起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首先,要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必须全员参与,自上而下地组织学习TQM的知识,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方式,以及系统性的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第二,健全和完善TQM的体系,积极引入ISO9000标准体系。建立ISO9000标准体系,完善企业内部活动的相关标准,从而使得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对活动进行可靠地衡量,达到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目的。同时完善的体系也可以监管管理,为TQM保驾护航。第三,加强TQM的政府调控,健全质量法规。政府采取积极的方式,正确规范企业的TQM行为,特别是加强协调、监督、服务和控制的政府职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质量法规要不断完善,从而帮助和引导企业实施TQM。
四、结论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政府2012年印发的《质量发展纲要》鲜明指出:“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企业是质量进步的生力军,是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者。广大企业要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可见TQM只有应用到各行各业,才能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真正起到兴国之道、强国之策的目的。
参考文献:
云人社发〔2009〕174号
各州、市党委组织部、人民政府人事局、编办,省直各部、委、办、厅、局,省直各事业单位:
在事业单位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需要,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改革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紧迫要求。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云厅字〔2007〕13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各地、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提出的具体问题,现提出如下补充意见:
一、关于岗位设置的基数问题
事业单位应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和编制结构进行岗位设置。
二、关于管理岗位的相关问题
(一)具有领导职责的管理岗位依据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的单位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进行设置,其他各等级管理岗位的数量依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设置。
(二)加强对事业单位党群组织负责人的管理。事业单位党群组织负责人,按照各自章程或法律规定产生,专职人员可以在管理岗位总数内设置专设管理岗位。
三、关于专业技术岗位的相关问题
(一)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由省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二)专业技术岗位的聘用条件不得低于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条件,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具体条件由主管部门或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业务水平,结合岗位的职责任务制定。
四、关于“双肩挑”问题的处理
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的单位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为具有领导职责的管理岗位,在这些岗位任职并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完成合同规定的专业技术岗位职责任务的,属于“双肩挑”人员。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确需在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同时任职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批准,并按占两个岗位处理。
五、关于工勤技能岗位的相关问题
(一)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应以国家和我省规定的一级、二级、三级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25%左右为控制目标。但在首次核准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时,可以把现有人员结构比例作为基本依据进行适度调控,并采取退二聘一的方法逐步达到国家和我省规定的控制比例。
工勤技能人员中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员,应聘用到相应的岗位后才能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
(二)工勤技能人员竞聘管理岗位或者专业技术岗位,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岗位或者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及竞聘岗位的任职条件。
六、聘用合同签订问题
尚未实施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应按照《云南省事业单位聘用制试行办法》、《云南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以及岗位设置的相关文件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签订聘用合同。
已经实行聘用制度,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组织竞聘上岗。
原聘用期已满续聘的,要按照岗位设置的要求,按新聘岗位签订聘用合同,岗位任期与聘用合同的聘期一致。今后岗位发生变化时,均按新聘用的岗位签订聘用合同。
七、其他问题
(一)事业单位规模较小、人员数量较少,岗位类别和岗位等级的比例无法确定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也可以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制订岗位设置方案,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限额内集中调控、集中管理。
(二)现有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数超出核准岗位数的,在首次聘用中,按现有在册正式工作人员进行聘用,并依据现任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以后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消化。
(三)对编制未满的,在聘用中严格控制高、中级岗位聘用数量,聘用结果的各层级比例与核准的岗位设置比例保持大体一致,保证以后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成长的需要。
八、纪律要求
各地、各部门和事业单位在岗位聘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
对违反规定滥用职权、打击报复、以权谋私的,要追究行政纪律责任,对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云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在我们考试的过程中,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而在经过几个月甚至更多时间的复习,相信各位同学走上考场心情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无论心情如何,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考试过程中如何发挥出正常水平甚至超常发挥,每一个细节都不可小视。接下来给大家罗列几点考试的准备工作及考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心态
相信经历过高中学习生活的我们都有同样的感受,某些平时学习很认真、模考成绩也不错的同学,高考成绩却没有那些看起来平时对学习“无所谓”的同学考试成绩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自己对于这场考试的心态。首先要正确认识此次考试,正常发挥出平时的水平即可。此外,在准考证信息发布之后,并弄清楚路线,以免考试当天不认识路。
二、考试工具
为避免出现意外情况,考试前一天最好准备好身份证、准考证、2B铅笔、橡皮和黑色签字笔等考试工具,可适当多准备几支备用笔。纸巾、水等物品是不让带进考场的,手机需贴上标签交到监考老师处代为保管。手表根据监考老师个人喜好,有的要求上交,有的不要求。钟表也不考场中的必备硬件,但广播中到最后15分钟会有提醒。
三、知识体系
中公教育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考试前一天晚上学习效果并不会太好。这时大家不用纠结于某一题,而是要在大脑中回忆知识的逻辑框架,进行及时地查漏补缺,而不是在一道题上耗费大量的功夫,得不偿失。对于失眠的同学也不用担心,对于平时经常熬夜的80、90后来说,启示熬夜并不会对第二天的发挥有多大影响。这时只需静静地闭上眼睛养神,保证第二天有精力应对考试,而不是拿上手机熬通宵。睡不着不强迫,但是不能睁眼熬过考前一晚。
公考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次考试机会都不可多得,应届生在没有很大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的情况下,应该在毕业一年以内的时间里尽快地通过笔试和面试,成为公职人员。希望各位同学能抓住每一次考试机会,尽快上岸!
文化艺术管理系
2011级2班
修翔宇
0113519
3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文化生产力得到解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新路。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2003年6月,中央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在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进行试点。经过两年多的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各地试点地区和单位基本完成了中央确定的试点任务,为改革向面上逐步推开提供了典型示范,积累了新鲜经验。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科学分析了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论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对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具体部署。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号召全党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08年4月,中央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工作进入向面上推开、向纵深拓展的新阶段。2009年8月14日至16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在南京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分专题部署了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工作。
在过去30多年里,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历了从酝酿、准备、稳步推进到快速发展的多个时期,宏观来看,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发表祝辞,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方针。对文化体制改革而言,这个讲话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
1980年2月召开的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明确提出: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
1983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文艺体制需要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改革。改革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提高作家、艺术家的思想艺术素质,提高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
第二阶段(1993年—2002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促进了文化自身的体制改革。
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决议》认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文化产业的承认和对其地位的认可,特别是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召开。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新战略,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进一步确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以及深圳、沈阳、西安、丽江等9个省市和35家宣传文化单位进行改革试点,先行探索。2004年1月,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转企改制,组建第一家股份公司。
2004年4月,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和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合并组建全国第一家大型对外文化企业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
2004年,江苏11家省直院团集体转企改制组建第一家省级演艺集团公司。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2005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上海杂技团组建第一家项目制演艺公司。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全面的论述和部署,要求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由点到面、逐步铺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之年。全国新确定了89个试点地区和170个试点单位。
2006年,中国木偶剧院转企改制组建第一家由民营公司控股的文化企业。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着重强调,“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009年8月15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举行。会议要求,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将文化体制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009年8月27日,西安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市豫剧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说唱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安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6个新型市场主体宣告成立,西安市“五团一社”正式完成转企改制。
2009年8月30日,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宁夏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宁夏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宁夏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宁夏互联网新闻中心6个改制单位同时授牌,这标志着宁夏话剧团等6家单位正式转企改制。
2009年10月28日,陕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该公司是以现有的陕西省歌舞剧院、陕西省乐团、陕西省杂技艺术团、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陕西省京剧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西安人民剧院、陕西省演出公司8家单位的资产为基础,组建起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陕西演艺航母”。
2009年11月4日,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集团下属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歌舞团、上海滑稽剧团、上海木偶剧团、上海轻音乐团也同时宣布转企改制,分别成立有限责任公司。
一、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全面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根据“指导意见”, 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 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 围绕企业战略目标, 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作的具体安排。由此可以看出, 预算管理在企业基础管理中至少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 是建立内控制度的基础;二是围绕企业经营目标, 对企业各种资源 (主要是财务资源) 进行分配、控制, 协调实现经营目标。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 预算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特别是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 往往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 按上级要求编制、上报就行, 没有认识到预算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 对提升基础管理、加强内控建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导致预算管理的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
(二) 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信息沟通不顺畅
企业根据规模大小和业务量的不同, 可以设立财务预算委员会或指定财务管理部门负责预算管理事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往往是由财务部门个别专职或兼职预算员、会计负责, 实际上只是一个形式上的机构, 没有形成全员、全过程的管理;个别单位由于工作职责不清晰, 没有按照“责权对等”原则, 导致在预算编制、审核、执行等环节, 工作脱节, 信息沟通不顺畅, 影响预算工作质量和管理效果的提升。
(三) 预算编制程序不严谨
根据“指导意见”, 编制财务预算应当按照先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 后财务预算的流程进行, 并按照各预算执行单位所承担经济业务的类型及其责任权限, 编制不同形式的财务预算。但在实际编制过程中, 基层企业对编制内容和流程不严谨, 编制质量较差, 主要表现在:预算管理部门没有对编制流程做出详细明确的要求, 以致业务部门在编制的过程中各自为阵, 不能有机结合协调, 不能按时完成编制任务, 如业务预算中的制造费用、期间费用预算, 要用到资本预算、薪酬预算等信息, 但资本预算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涉及企业计划, 个别投资项目须集团总部或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如在预算编制前还未完成, 就对财务预算编制有较大影响;物资采购环节, 业务部门没有充分考虑期初、期末经济存量, 以及采购发票类型、货款支付进度等信息, 导致产品成本、制造费用预算编制不准, 最终影响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损益表。
二、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财务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视程度
领导重视是发挥预算作用的前提, 但全面预算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专业性, 企业各职能部门对各项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理解不到位在所难免, 以及个别管理层工作侧重点的不同, 使得预算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 要求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 (或财务管理部门) 必须加大预算业务知识的培训, 包括预算基本理论知识、行业预算管理制度、公司集团总部对预算管理的要求以及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制度;财务负责人对预算管理与企业其他内部管理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内控方面的作用进行解读宣贯;企业各级负责人要挂帅“全面预算管理”的授权、审批等具体环节, 实行部门行政主要负责人责任制, 多渠道、多环节全面推动预算贯彻执行, 提高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二) 加强企业预算管理配套制度的建设, 优化操作流程
企业内部形成预算管理理念以后, 具体执行就需要有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 明确各级预算部门和人员工作职责和任务。具体内容应当包括企业预算组织机构设立、各部门 (人员) 职责分工, 预算编制内容、程序、方法, 预算执行与控制, 预算调整, 预算的分析与考核。制度的核心是工作内容要明确, 流程要清晰。
(三) 加强财务预算分析与考核管理, 落实预算责任, 保障预算执行
企业根据预算管理制度要求, 定期召开财务预算执行分析会议, 掌握预算执行情况, 研究、解决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纠正执行偏差。各级预算分析责任部门要充分收集有关财务、业务、市场、技术、政策等方面信息, 根据预算项目不同, 采用比率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 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反映现状和趋势, 提出建议、措施, 提交管理层研究决定。企业根据实际情况, 一般在季度或年度终了, 对各部门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落实预算责任, 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从转变政府意识、确保公众参与、建立监管机制,提高城市化水平等方面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城市公用事业 问题 对策
公用事业是由地方政府或其委托的政府部门直接管辖的、为辖区内公众或不特定的多数人提供特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行业。包括:供水、供热、燃气、城市公交、排水、污水与垃圾处理、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境等。与其它行业相比,公用事业具有公用性、基础性、地域性、不同程度的自然垄断性等特点。公用事业是城市发展所依赖的重要基础设施,也为城市居民生活所必需,关系到国计民生。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公用事业都是采用政府垄断经营模式,这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我国政府逐渐认识到针对城市公用事业进行改革已经非常必要,逐渐认识到实施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是政府推进公用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政府的不断努力,城市公用事业改革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我国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是在政府对公用事业原有的监管规则不适应而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监管规则尚未建立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在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 近些年来,城市居民对于诸多公用事业中存在的问题颇为关注,城市矛盾日益增加,这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公用事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努力找出对策予以解决。
一、我国政府进行公用事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矛盾问题
城市公共产品存在的供给矛盾是政府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矛盾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大量非城镇人口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需要接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会使其公平性和普遍性受到挑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具有非选择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公众又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所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消费是公平与公正的,为了体现其公共性,就必须满足所有城市居民的需求,这就极大增大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量。
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化,整个世界的发展清楚地表明,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我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也表明了城市化的必要性。借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城市化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但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化过程中涌入城市的人口重点是农民工,外来工,流动人口,这些人逐渐成了城市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他们在城市中并不居于城市的核心,却在数量上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但是这个群体的整体质量却与数量不匹配。这个群体更多的是由于生活原因造成的人口流动,而由于经济,科技,知识等高质量因素造成的人口流动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整体质量不高的人口流动造成的城市化更多的是表面的繁荣,不能造成城市的质变。城市化不能实现质变,则无法实现城市公用事业的合理配置。
在公用事业市场化条件下,公用事业生产者的最大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这是与公用事业的公平性相矛盾。公用事业市场化后,对很难赢利或赢利很少的公共服务领域和地区,私营部门不愿介入或很少介入。对于日益增长的需求而言,公用事业的过度集中和功利化更加导致城市公用事业的供需矛盾加剧。对政府而言,需要实现考虑整个城市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因此公平与效率问题必须同时考虑,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政府来讲注重公平比注重效率更为重要。从深层意义上看,能否正确处理公用事业市场化与公平性问题,市场化过程中的供需问题都关系到政府效率,关系到政府在社会中的口碑,这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将市场机制引入公用事业领域后,如果不加强对这些领域的规制和监管,就会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公平性受到挑战,导致供需矛盾的加剧。
(二)公用事业市场化过程中政府地位问题
虽然我国在不断推行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加大公用事业领域的竞争,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但是我国政府在公用事业市场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职能转变,政府仍然处在一个绝对主导的地位,政府在“谁来管理,谁来建设,谁来接受,谁来监督”的意识方面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四个方面基本上都是由政府主导,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容易产生权力寻租等腐败问题。政府部门是公用事业的全权负责部门,对公用事业的准人、质量、定价、提供的全过程负责,并且负责主要监管过程。政府主导型模式导致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缺乏质量保证,如果在客观上缺乏对政府官员的有效监管,那么在特定条件下,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公用事业市场化过程中进行寻租是难免的。因此,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过程中的权力寻租和腐败问题,那么市场化所带来的好处就可能被腐败带来的损失所抵消。
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会严重影响公用事业的竞争性,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价格定价更多的由政府主导,容易产生新的价格垄断。一旦形成新的价格垄断,则完全偏离了政府市场化的初衷,会使公用事业领域的资源配置很难达到最优配置,形成了行业价格保护,阻止了其他企业的进入,降低了整个领域的效率,最终影响整个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收入分配体系,最终导致公用事业领域的矛盾。
(三)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易产生负外部性效应
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是企业的主要目标。公用事业市场化后,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接受者很难对使用对象有充分的了解,这样就容易导致私人企业在提供产品上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由于同时存在政府监管不力的因素,私人企业可以轻易将自身利益的获得建立在消费者的成本上,导致城市矛盾的不断加深。
二、克服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政府部门要想在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保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就要采取措施克服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因此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转变政府意识,强化政府在公用事业管理中的责任,切实维护公众利益
政府必须对城市公众负责,确保城市公共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保证。因此,无论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与否,政府在公用事业中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不能忽视。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考虑的改革,会得到公民的支持,形成强大的保障和推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目前,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仍处在政府主导型建设模式下,政府主导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建设,提供,监管,这样的体制易于导致政府寻租和腐败的出现,不利于完善城市公用事业。因此,改变政府主导型模式至关重要。必须转变政府意识,实现真正的权力下放,将建设权交给企业,努力提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整体质量。将监督权外部化,建设和完善外部监督体系,将监督权彻底交给接受服务的人手里。确保公众在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的参与权,在政府、经营者和消费者三方利益关联体中,消费者由于比较分散,很难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在公用事业改革过程中,必须在监管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间建立一套互动的制度体系,形成三方互相制衡和互相监督的作用,只有公众真正参与到公用事业改革中去,才有可能使公众利益不受损害。只有这样,公众才能对政府公用事业实现真正的监督。从而,将公用事业政府主导型建设模式转变为公用事业接受者和监督者主导型建设模式。
(二)从法律上建立有效的公用事业监管体制
1.完善我国相关法律体系
法律、法规是政府监管行为的重要依据,以法律制度作为公用事业改革的准则,其作用主要是为政府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提供必要的保证,只有依法行政才能减少改革的盲目性,保证服务质量,维护公众利益。有鉴于此,我国应制定公用事业监管的法律及配套法规,依法确立政府在市政公用事业中的责任;依法确立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明确其权力和职责;依法确立市政公用企业的准入条件、准入程序、竞争条件及管理办法;依法确立市政公用行业的投资、价格、服务质量和标准等。 从法律方面规范城市公用事业监管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完全确立外部监管的权威性,才能彻底转变政府主导型模式,实现公用事业接受者和监管者主导型建设模式。
2.建立独立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公正的外部监管机构
一个成功的监管体制既要建立与政府向脱离的监管机构,又要保证与企业向分离。首先应做到政府和监管机构间的职责分离,即政府设定政策框架,监管机构在这一政策框架内进行监管。其次,要与企业相分离,避免受到企业利益的影响。因此,我国应改革和清理公用事业多头监管的局面,尽量将公用事业监管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避免多头监管。
(三)建立城市多核心公用事业利益圈
城市市场化过程中由于城市中心利益明显,容易造成公用事业建设过于集中,造成城市单核心,城市边缘公用事业效率低下。因此,要打造多核心公用事业。逐步形成多个核心,比如:政治,经济,教育,民俗等多个核心,形成更大规模的交叉辐射,在每个核心都会形成利益圈,吸引企业进入利益圈,这样更加易于实现整个城市利益均匀化,提高公用事业的整体质量。
(四)加强农村人口质量,提高城市化水平
加强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大农村科技投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人口质量,从源头上提高城市人口的整体质量,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高质量的农村人口可以利用自身价值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持,从而减少城市建设成本,减少公用事业提供过程中的供需矛盾,有利于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1994.
[2]王俊豪.周小梅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民营化改革与政府管制政策.2004.
[3]郜建人,叶玲.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路径选择.重庆大学学报.2004(2).
[4]刘戒骄.城市公用事业的放松管制与管制改革.2000(06).
[5]詹国彬.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五大问题和政策构想.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6]陈明.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中的腐败与消减.财经科学.2006(10).
[7]毛寿龙.公用事业民营化三大忧虑.科技智囊.2003(3).
【推行事业部制的过程中】推荐阅读:
5s推行计划09-09
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07-10
如何推行7S管理11-28
关于推行太谷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11-23
推行行政能力提升制度09-27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步骤06-24
oa推行领导讲话10-08
推行高效课堂 提升教学效果10-13
5S管理实战推行详细步骤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