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节专家讲话稿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采摘节专家讲话稿(精选8篇)

采摘节专家讲话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今天的绿色瓜菜采摘盛会,在这里首先对采摘节的隆重召开表示祝贺,受宋树尧、惠长敏研究员的共同委托,在这里我代表几位专家讲几句话。

作为园艺特产专业的科技人员,我们对梨树的感情很深。多年来,梨树承担我院西甜瓜体系建设等科研项目,是我们蔬菜生产的科研、试验和新技术推广的基地。长期以来我们也发挥技术优势,在梨树开展技术示范和瓜菜生产技术培训。梨树瓜菜生产科技水平很高,农民懂技术,会管理,同时还有一支技术精湛,创新实干的专家团队。通过多年的积累,梨树棚膜瓜菜面积大,产量高,质量好,远近闻名,在吉林省处于绝对领先位置。土堆式温室是瓜菜生产技术的一大创新,是梨树对吉林省的贡献,它使我们有了一年四季生产果类菜的能力,瓜菜生产的效益有了根本上的提高,具有广阔的生产前景。

我们高兴地看到四平市委市政府尤其是梨树县委县政府立足农业立县,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不断科技创新,不断增加投入,为梨树的绿色棚膜瓜菜生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把瓜菜生产纳入兴农富民的重要位置。

采摘节专家讲话稿 篇2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水土保持司于2009年3月4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沙棘果、叶采摘技术规程》编制工作大纲审查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院、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等单位的专家、领导和编写组成员共15人。会议由水利部水土保持司主持,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对大纲审查会提出了具体要求。

会议听取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就本规程编制的背景、意义、依据、采标的情况、规程大纲和进度安排的汇报。随后, 专家进行了充分讨论, 对本标准编制工作大纲进行了逐条审查, 明确了本规程中要体现资源集约经营和可持续利用的理念, 并配相应的示意图, 同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为下一步该规程的编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采摘节专家讲话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及各级妇幼健康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全国婴幼儿血管瘤脉管畸形公益筛查与研究工程在我省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探讨与完善,我们血管瘤、脉管畸形筛查专家组的专家们在这两年间,不辞辛苦,深入基层,为我们基层医生提供了珍贵的学习婴幼儿血管瘤脉管畸形疾病及防治的相关专业知识的机会,在这里,我谨代表省妇计中心,向我们的专家们表示诚挚的感谢,你们辛苦了。

自全国婴幼儿血管瘤脉管畸形公益筛查与研究工程启动以来,以省立医院王忠荣教授,合肥长兴康复医院曾海燕院长为首的专家团队深入到了我省各市、县、乡镇的妇计中心,为我们基层的儿保医生们开展了 83 场专业培训,培训人次共计:3780 人次,铺设科普展板共计 320 块,发放科普三折页 4000 余份,在地、市、乡镇发放科普宣传海报 800 余张。范围涵盖了我省开展筛查工程的各地、市几乎所有的基层儿保医生,帮助了很多工作在一线的初筛儿保医生们,从开始的不知道什么是血管瘤,长了血管瘤该怎么办,到能够相对准确的进行初筛并且给出合理科学的指导意见,进而在日常筛查工作中能够识别诊断更多的血管瘤患儿,更

好的帮助家长认识到血管瘤、脉管畸形的特点、危害及提升治疗意识。

在给基层儿保医生们提供专业培训的同时,针对各地儿保医生筛查上报的婴幼儿血管瘤、脉管畸形患者,复筛专家诊室的专家们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给予了患者家长包括指导诊断、检查、用药、治疗的系统的专业意见,有效的提升了家长早诊、早治的意识,同时通过筛查系统把诊断结果和治疗意见及时的反馈给了初筛医生,真正做到了在实践中提升儿保医生的筛查水平,项目的社会意义大于治疗意义,对拓宽基层儿童保健服务内容起到了重要积极的作用。

为了继续加强我省儿童血管瘤、脉管畸形及儿童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工作,继续强化对婴幼儿血管瘤及儿童皮肤病的识别与筛查工作,提高各妇幼保健机构相关的诊疗水平,我们今天在网络上开展妇幼专家下基层“儿童妇保专题·血管瘤与儿童常见皮肤病鉴别及前沿治疗技术”妇幼云课堂,让专家们给我们带来最前沿的血管瘤、儿童皮肤病相关的诊疗技术,宽阔我们的视界,提升我们的筛查经验,同时在以后的工作中,希望筛查工程专家组的专家们也可以继续开展血管瘤及儿童皮肤病相关的培训会,让我们妇幼系统的儿童保健医生们可以结合临床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与专业的血管瘤、儿童皮肤病的专家们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彼此之间能够开展真诚而务实的多视角专业教练,零距离接触,提升我们自身的业务水平。

七一讲话全文及专家解读 篇4

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了党和人民创造的宝贵经验,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

1.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三大成就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3.基本结论

胡锦涛指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4.当今形势

胡锦涛指出,从严治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繁重、更紧迫。四种危险尖锐摆在全党面前

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胡锦涛谈干部任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胡锦涛谈党群关系

全党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胡锦涛谈反腐败

5.选拔干部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

6.党群关系

胡锦涛指出,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拜人民为师 把人民当亲人

7.反腐倡廉

胡锦涛指出,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8.党风建设

胡锦涛指出,要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和民主决策机制

克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现象

9.体制改革

胡锦涛指出,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

破除妨碍科学发展体制弊端

10.经济建设

胡锦涛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根本要求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关键

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我们坚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我们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的当家做主。——胡锦涛谈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这个道理,不仅全党同志要牢记在心,还要引导全体人民牢记在心。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胡锦涛谈发展与稳定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说过,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胡锦涛谈青年成长

11.民主政治

胡锦涛指出,要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2.文化发展

胡锦涛指出,要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3.发展稳定

胡锦涛说,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

主动正视社会变革带来的矛盾

14.台湾问题

胡锦涛指出,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

两岸共同遏制“台独”分裂

15.关心青年

胡锦涛指出,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依靠青年

全党关爱青年 支持青年创业

16.成就总结

胡锦涛指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三大成就”的概括“新”在何处

第一,增加了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内容。

第二,将“三大成就”作为90年的奋斗结果首次提出。

第三,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地作了规范性表述。

第四,将“三大成就”与高举旗帜一起作为我们党今后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的四个主要内涵而首次明确。

第五,明确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重申和深化了在十七大讲的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四个方面要求:一是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二是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三是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是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这就澄清了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存在的这样那样的疑虑和模糊认识。

为什么要高扬人民民主的旗帜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明确提出没有民主

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为什么要这么强调民主?

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强调的首先是民主。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强调的还是民主。

我们的民主“更高”,是因为:我们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是民主的制度保障。

我们的民主“更切实”,是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不仅是民主的问题,更是按什么样的道路和方式实现民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持续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完备的法治建设与积极稳妥有序的民主建设紧密结合,为人民民主提供全面有力的法治保障和社会基础。

我们的民主“更高、更切实”,还因为:民主建设与时俱进。

怎样提升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甄小英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这就明确地向全党提出保持和提升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抵御脱离群众最大危险的任务。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党由小到大,以弱胜强,不断取得胜利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但是,这种政治优势是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实践中形成、巩固和发展的,不是与生俱来,也不能一劳永逸。它会随着长期执政情况下一些党员干部所产生的精神懈怠、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工作中的失误尤其是消极腐败现象而磨损或流失。因此,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保持自己的政治优势,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优势。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对于长期执政的党来讲,始终保持和不断发展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胡锦涛同志指出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面对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归结起来,主要是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来自党肩负的执政使命的挑战。党肩负着艰巨的执政使命,“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二是来自党自身建设的挑战。建设好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实属不易,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全方位开放以及空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执政党的党员干部面临太多的诱惑和陷阱。要成功应对这两方面的挑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实现党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新概括李捷

其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两个层次。其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部的相互关系。其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指导原则,讲话提出“两个前提”和“五个有利于”。“两个前提”就是,要“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五个有利于”包括:“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四个考验”与“四个危险”沈宝祥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这里提出的“四个考验”、“四个危险”,是向全党发出的警世之言。

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培训会领导讲话 篇5

同志们:

专家下基层工作培训会今天正式开班了。我们非常重视这次培训班,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对培训工作进行了精心筹备和安排。这次培训班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全省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的新形势下举办的,非常重要。在此,我代表党组,向参加培训班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对同志们的辛勤工作和长期以来对我们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举办这次培训班的目的,是总结专家下基层主要成绩,分析存在问题,交流成功经验,安排下步工作,努力提升专家服务基层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切实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实施专家下基层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自实施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以来,以建设专家服务平台、组织专家服务团赴基层开展智力援助活动等工作为抓手,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力度,致力于专家智力转化,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促进县乡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掀起了专家服务基层的工作热潮。实施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热烈欢迎.(一)抓政策完善,制定出台实施意见

根据《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结合专家下基层

工作实际,从完善政策着手,会同教育、科技等制定下发了《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实施意见》,对专家服务基层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实施意见》指导性强,具有可操作性,既是先行开展专家服务基层工作的总结提炼,更是指导专家下基层工作的长期性、纲领性文件。各市也结合自身情况,相继以《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实施意见》为指南,把制定出台符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的实施意见作为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的基础性工作。

(二)抓贯彻落实,平稳推进工作落地

按照《实施意见》,引导和支持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省部级专家、高层次人才和其他急需紧缺人才,根据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按照长期服务与短期派驻相对合,集中统一组织与分散组织相结合,大规模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组织专家服务团、建设专家服务基地、对口支援、选派科技特派员、签订合作协议和智力服务合同等多种方式,与基层民众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向基层群众、技术人员传授先进技术与知识,以实际行动有序推动专家下基层。

(三)抓平台搭建,促进供需有效对接

要求相关部门和各市把建立“市级专家服务基地”作为专家下基层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力求形成多层次、分布广的专家服务基地体系,保证“项目十基地”基本运行方式得以实现,为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的全面、深入推进提供平台保障。各地各部门把基地建设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这些

基地,围绕“搭建专家智力供需信息平台、对接平台和项目实施综合服务平台”三大任务,起到良好示范带动效应,在柔性引进专家智力、加强基层专业人员培训、加速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抓智力援助,打造专家服务品牌。

开展“专家服务团”援助活动成效显著,达到了预期目的:一是基层单位和群众获得了前沿技术和先进理念;二是破解了基层生产生活及技术难题;三是专家增加了实践经验;四是为基层单位、群众和专家及其所在单位搭建了沟通交流平台。“专家服务团”得到了受援单位和群众的一致欢迎和好评.二、努力推进专家下基层工作制度化和常态化 我国已进入改革攻坚、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资源在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但我省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家分布不均衡,基层人才紧缺。实施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引导各类专家以多种形式深入基层,对于坚持以用为本的人才工作方针,更好发挥各级各类专家作用,助推基层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加快培养基层急需紧缺人才,满足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于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水平,带动技术、智力、管理、信息等要素流向基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专家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

实施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是人社部门服务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具体措施,是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大家要充分认识实施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专家服务基层工作作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切实加强对专家服务基层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专家服务基层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专家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和支持专家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展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要围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基层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开展一批基层社会事业公益性活动;要围绕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培养一批基层急需紧缺人才;要围绕基层经济科技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重点科研项目,破解一批基层发展关键技术难题;要围绕基层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转化一批应用前景良好的科技成果。

对在专家下基层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对为基层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国家和省级各类重点人才选拔培养或奖励资助。

(二)健全专家服务基层的政策体系

各地要根据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把建设服务平台、建立激励机制、争取经费支持等作为专家下基层工作的基本保障,不断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各市要结合部门职能和基层需求,进一步研究完善适合

自身特点的、规范的、操作性强的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完善专家下服务行动工程的管理制度、长远规划和计划,建立健全专家下基层工作责任制,将专家下基层工作纳入本地区或本部门人才工作目标内容进行考核。

教育、科技等重点工程牵头部门,要站在全省战略发展的高度,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切实履行职责,会同相关单位,制定完善各项重点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工作制度,健全工作机制,积极组织本行业领域的专家深入基层开展服务活动,确保重点工程有效实施。

各地各部门要围绕基层需求和重点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建立智力需求项目库,为组织开展专家下基层服务活动提供信息资源;要建立专家信息库,把实施智力需求项目最急需的专家和各地区、各行业领域的优秀专家纳入信息库,为基层单位、农户提供充足的可供选择的专家资源;要充分运用智力需求项目库、专家信息库,畅通合作渠道,搭建服务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实现基层需求与专家资源有效对接,为专家开展智力支持和服务援助开辟“绿色通道”,使专家下基层工作有的放矢。

(三)规范专家服务基地的建设管理

专家服务基地是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的重要工作体系,是搭建专家智力供需信息及对接的平台,是为供需、对接及项目实施提供一条龙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引导专家服务基层的桥梁纽带。通过加强专家服务基地建设,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健全服务体系,组织引导广大专家利用专业

优势,帮助基层集聚创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致力于破解基层技术难题,致力于引领基层人才成长,致力于促进基层创新实践,致力于推动基层经济发展,将专家服务基层工作推向深入。

(四)拓展智力援助活动的服务领域

在继续推进专家服务基层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丰富工作内涵,既要关注农业、教育、卫生等传统行业,也要关注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及时总结专家下基层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创新工作模式,引导专家和专家所在单位主动对接基层问题、对接产业发展,不断延伸专家下基层工作深度和广度。

一要加强工作协调。主动与部门沟通协调,广泛调动专家及专家所在单位积极性,引导更多的专家积极投身专家下基层工作。二要提升专家质量。要提高下基层专家中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省优专家等专家比重,引导更高水平的专家投身专家下基层工作。三要建立项目跟踪机制。加强对已实施项目和长期援助协议落实情况的跟踪回访,督促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四要立足基层实际。按照地区产业规划重点,聚焦基层需求最迫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最明显的领域,集中优势力量,解决重点问题。五要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资源,加强宣传力度,增进社会各界对专家下基层工作的了解和关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专家下基层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切实增强做好专家下基层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要服务大局、勇于担当。要始终坚持在发展这个大局

下行动,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的政治责任。必须牢固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敢于破解发展难题,勇挑工作重担,善于回应各方关切,为人才事业和发展大局作贡献。要避免人才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脱节的倾向,使高层次人才全面融入到火热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来。

二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专家下基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全局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加强协调配合,使各项工作良性互动、相互促进。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争取支持。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把七大重点工程实施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力量都凝聚起来,形成各部门齐心协力、协作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要主动作为、务求实效。举办培训班的目的就是为了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商讨对策,为了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参加今天培训的人员都是专家下基层工作的组织者、执行者,希望大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专家服务,主动作为,超前谋划,扎实工作,务求实效。

要在专家下基层的具体实践中,彰显政府形象,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地方发展。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专家下基层工作做大有可为!

最后,预祝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

采摘节专家讲话稿 篇6

(2013年11月1日)

赵乐际

今天召开“万人计划”专家座谈会。大家是“万人计划”首批入选者,首先向你们表示衷心祝贺,并向所有入选的“万人计划”专家表示亲切问候。刚才,大家作了很好的发言,办公室对大家提出的建议要认真研究、积极采纳。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人才的重要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20多次对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7月17日到中科院调研,9月30日到中关村调研,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广东、天津、辽宁等地调研时,在“两会”期间,总书记都反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提出明确要求,我感受特别深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对人才的重要性作出了深刻阐述。总书记强调,即将出现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没有强大的科技,中国梦这篇大文章难以顺利写下去,也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这些重要思想,是科学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深入思考,是对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作出的思想动员。

第二,对我国科技人才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总书记强调,在一些科技领域,我国正在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但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在一些领域,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我国科技人才总量不少,但也面临结构性不足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领军人才严重不足。这些分析判断,充满忧患意识,贯穿战略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是我们思考谋划人才工作的重要遵循。

第三,对加快人才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书记强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敞开大门,聚集创新人才;要用好用活人才,大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要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完善评价这个指挥棒,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这些重

要论述,是对激发人才活力、发挥人才作用的重大部署,也是对广大人才的激励和鞭策,为我们与时俱进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总书记关于人才的重要思想,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二、充分认识“万人计划”的重要意义

“万人计划”是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一项重大决策。为什么要实施“万人计划”?基本考虑有这样几条。

第一,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当今世界,人才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源。人才无疆界,人才全球化、人才加快流动趋势方兴未艾,各国都面临着引进人才和留住用好本土人才的重要课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先后部署实施了“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两项重大人才工程。两个计划相辅相成、相互配套、协同推进,构成了我们国家高层次人才工程的姊妹篇。

第二,发挥我国各类人才资源优势。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外国看中国的潜力所在,就是看这个。现在,我国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实施“万人计划”,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内高层次人才的高端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有利于加快跟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三,优化高层次人才成长环境。“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制定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对高端人才实行特殊支持,提供创新创业的良好条件,是培养造就人才的一条重要经验。我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对“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的科技专家实行特殊支持,培养造就了钱学森等一批杰出科学家。实施“万人计划”,就是为了聚焦高端、集中资源,通过科研政策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能量和活力,加速打造一支领军型的国家创新人才队伍。

三、希望各位专家创新创造、报国立业

“万人计划”是一项用人计划,重在支持人才干事创业。入选“万人计划”是荣誉,更是责任。

一要励志报国。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创新创造正当其时。大家要立志高远、奋发有为,深怀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力践报国之行,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

二要勇攀高峰。“大师皆从实践来。”希望大家瞄准国际先进知识、技术、管理经验的前沿,立足自己从事的领域和岗位,发扬“安、专、迷”精神,潜心研究、上下求索、力戒浮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人才成长有共生规律。“万人计划”和“千人计划”专家要携手并肩,相互学习借鉴,相互包容支持,共同干事创业。

三要培养人才。科技创新需要领军人才,需要团队支撑,需要接续奋斗。“万人计划”专家都是各自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科研团队的核心,不仅肩负创新创业的重任,还承担着建设人才梯队的任务。一定要在干出一番事业的同时,带出一个个团队、带出一批批人才,一代一代地积累壮大国家的创新力量,让更多的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要坚守诚信。诚信是科学道德的基石。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王淦昌说过,科学研究是硬碰硬的事,要经得起实践反复严格的检验。大家作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一定要弘扬科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坚决抵制不正之风,作科研诚信的示范者、引领者、维护者。

采摘节专家讲话稿 篇7

马上就是 5 月 12 日,是我国第 X 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这个日子所有中国人都应该记忆犹新,X 年前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 级地震,近7 万名同胞被夺去了鲜活的生命。为让全社会铭记这场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2009 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全国防灾减灾日”,目的就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今天下午,省减灾委组织了减灾集中宣传活动、救灾帐篷搭建比赛,向市、县赠阅了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刚才,X 同志宣布了省减灾委第二届专家委聘任决定,水利、气象两位专家又分别分析预测了我省今年气候和水旱灾害趋势。近年来,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其他常规工作,专家科学理性的预测和严谨务实的指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3 年我省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气象和水利等方面的专家根据历史资料分析,准确掌握全流域的气象和洪峰情况,精准预测水位涨落,科学预判哪段堤坝可能出现险情及淹没区域,提前撤离受威胁的人员,在抗洪抢险过程中全省没有一人死亡。做到这一点正是我们的专家提出了科学决策建议,非常不容易。在这里,我代表省政府向为全省做出重要贡献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这次省减灾委专家委换届,吸纳了省内诸多著名专家,感谢大家对防灾减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也欢迎大家积极为防灾减灾工作和政府决策建言献策。“十二五”期间,我省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 2X13 万人次受灾,59 万人次被迫转移安置,49 万间民房损毁,直接经济损失约 650 亿元。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大力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不断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防灾减

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监测预警水平稳步提升,救灾保障能力大幅提高,灾害救助水准显著增强,减灾宣传教育日益普及,全省减灾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第一,要认清减灾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十三五”期间我省减灾救灾工作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提升综合减灾能力的关键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诸多新形势、新任务与新挑战。从灾害形势看,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未来 5 年全国极端天气增多趋势明显,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增加,地震、暴雨等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增多,“北涝南旱”等区域性气候现象发生概率较大。特别是灾害形成机制、发生规律、时空特征、损失程度、影响深度和广度出现了新变化和新特点,给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的持续影响,南方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类似 199X 年的气象和灾害现象,嫩江、松花江流域今年发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的预判极有可能出现,面临的灾害形势十分严峻。从国家和社会要求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即将启动实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为做好减灾救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逐渐发展成长为救灾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巨灾保险等市场机制在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作用逐步凸显,为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新机遇。从综合减灾能力看,传统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与防灾减灾职能不断拓展、任务日益加重的要求不相适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灾害发生的综合性、越来越强的社会关注度不相适应,防灾减灾投入与灾害频发性、突发性、重大危害性不相适应,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与依法行政、依法防灾、依法救灾不相适应,这些亟待研究破解。从以上分析来看,“十三五”期间减灾任务仍很繁重,许

多重大灾害是无先兆、难预判的,这也是减灾工作的规律,我们要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去做工作,切实增强做好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千方百计地做好减灾预案和准备,做到有备无患,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救灾,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全力确保小康社会建设成果。

第二,要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有效地做好“十三五”期间全省减灾工作。做好“十三五”期间的减灾工作必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和灾害过程各个阶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一要以风险防控先行为引领,提高灾害信息管理能力。全面开展区域内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重点推进县级以下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加快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各类民用、军用对地观测手段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提高自然灾害的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多要素、高密度、集成化的立体监测能力。做好跨境河流、界河、界湖灾情信息交换,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提高早期预警能力。充分利用各成员单位的基础地理信息、经济社会专题信息和灾害信息,完善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和灾害信息的分析、处理机制,互联互通、交换共享与协同服务。组织专家委专家及时开展灾害形势研判和重大灾害评估等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二要以共享改革成果为引领,提高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强省减灾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和地震应急处置系统建设,力争与国家信息系统建设同步,有效衔接。及时修订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演练。加强减灾救灾骨干救援队伍及专业救援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应急通信设备、救灾办公设备等救灾物资、装备,提高灾情采集与传输能力、搜救能力、后勤保障等应急反应能力。调整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市、县政府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资金补助标准,逐步推进基层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全面提高受灾群众生活保障能力。近几年,我省在救灾物资储备和储备库建设上舍得投入,特别是建成了中央级救灾储备库,并且储备了数量多、品种全的救灾物资,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救灾能力。“十二五”期间,我们规划建设 6 个省级储备库,去年年底前已经有 3 个完工,另外 3个要加快建设进度,今年一定要建成投入使用。三要以夯实基层基础为引领,提高减灾设施防灾能力。加快实施“三江”治理工程,重点治理三江干流堤防和胖头泡蓄滞洪区,提升流域综合防洪减灾能力。积极推进森林防火道路、大型灭火机械、扑火装备等防火试点项目建设;实施宁安市江南乡等 9 个灾害体工程治理;大力实施飞机航化作业,进一步扩大稻瘟病等重大病虫统防统治面积;及时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推进大中型城市大型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和易灾县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县、示范街道(乡镇)和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四要以普及减灾文化为引领,提高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能力。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对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非常重要。如果广大群众从小能够掌握避险和救援知识,一旦自然灾害来临,不但可以自我保护和自救,而且能够救助别人。宣传工作不但需要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引领和推动,更需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每个人都加入其中,建立起全民宣传的格局。特别是媒体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多从社会效益角度出发给予防灾减灾宣传以助力和支持。建立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

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优化传统媒体在灾害信息传播、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途径多、速度快和覆盖广的特点,拓宽减灾宣传渠道,实现宣传无死角、全覆盖。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幼儿园、中小学学校教育内容,推进减灾知识进课堂。把社区作为主要宣传阵地,推广各级减灾经验、宣传成功减灾案例和减灾知识,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组织专家参与防灾减灾科普宣讲活动,扩大科普宣传受众面和影响力。五要以顺应社会期待为引领,提高防灾减灾社会参与能力。统筹政府、社会和市场力量,推动建立政府和社会协同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按照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推行巨灾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第三,要注重工作落实,不断推进“十三五”期间全省减灾工作创新发展。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之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分工,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落实。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各级责任,完善工作预案,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切实加大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政策支持,加强资金、物资、技术、装备和人员保障。各级减灾协调机构的成员单位要主动作为、互相支持、协调配合,资源整合,力量集成,共同推动工作的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抢险救灾一线,做到有序、有力、有效地组织和指挥,切实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要特别关注贫困地区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和灾后恢复重建,尽最大可能防止和减少因灾返贫现象。二要做好防灾减灾规划编制实施工作。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建设水平的高低。近几年,我国南方一些城

市发生洪涝灾害以后,出现了“到城市看海”“坐在家里看海”甚至到街上抓鱼的场景。出现在老城市还可以理解,但一些新城市、新区也出现了,这就是下水道等城市排水设施规划不科学,就是规划的缺失。目前,我国已经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哈尔滨市等 15 个大型城市试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根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 X 省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防灾减灾规划颁布后,各地、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做好规划的宣传贯彻实施,并结合实际编制本地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推动将防灾减灾救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上下衔接、同步推进。三要加强风险防范和灾害应对工作。发挥天气雷达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和联防联动作用,提高灾害性天气和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能力,提高强对流天气短临预警的准确率;增加地震监测手段,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建立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签订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双线”目标责任书,加强对西部杨树食叶害虫、蛀干害虫、东部叶蜂和鼠害的防治工作;重点地质灾害防治隐患点搬迁避让整治等防灾减灾救灾工程工作;抓好水库安全度汛、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洪水防御、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等工作;开展中俄、黑吉蒙及省内相关水域的应急演练和合作交流活动;做好多灾易灾地区和脆弱人群摸底调查和救灾物资储备布点工作,适时组织开展灾情会商,及时启动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提升灾后应急救助保障水平,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要大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各地、各成员单位要抓住全国防灾减灾日等各类纪念日的契机,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以农村、城镇、企业、学校等重点场所以及媒体、网络、手机等传播手段全覆盖的全民防灾、合力减灾、共同救灾的良好社会氛围。各地、各成员单位要抓住全国“防灾减灾日”等各类纪念日的契机,共同合作,做好科普宣传工作。五要发挥好专家委的“智库”作用。省减灾委要发挥专家委的智库支撑、技术保

障、推动创新作用,为减灾救灾工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各位专家也要坚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把使命感、独立的学术精神与合理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在减灾救灾政策法规、战略规划、重大课题研究、重特大灾害综合评估和应急处置、科技手段应用等方面发挥专业特长,解决技术难题,促进技术进步,为减灾救灾工作服务。

采摘节专家讲话稿 篇8

杨屹校长评课摘录:(第一会场)

问题的提出:

本次研讨会我们研讨的主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为什么提出这种主题呢?我的思考有二。一个是依据我们多年来小语会的研究进程。我们一起来回顾和梳理一下,从刚刚课改的02年,我们研讨怎样转变先进的课程理念,进而我们又探讨怎样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然而我们更多的关注语文的本质特点,那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再一点,我们是在突显出语文特性的基础上,不断的优化它。到了今天,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从关注“怎样教”转变为关注我们的孩子“怎么学”。因此呢,我觉着我们每次的这种教学研讨活动,都是围绕着我们面临的热点、难点、困惑点等问题,以任务作为驱动,以课例作为载体,我们一起来交流、研讨,反思、总结。因而我们的研究成果也必将成为推进我们小学语文改革进程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我们还应该从时代背景中去思考一些问题。我们只有跳出我们的学科,站在一种时代的背景下,站在时代对教育需求的这种前提下,我们才会更加高屋建瓴的去审视我们现代所研究的这个命题。当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从人力资源的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这种进程中,在信息化高速这种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再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他是不是能够学得过来?他现在要面对明天的日益激励的竞争,他更需要的是什么,我想他更需要的一定是他能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他不竭的动力。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说,当我们研究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这一命题时,我认为这个命题,对于小语人而言,它更高屋建瓴,更审时度势。因为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已经成为人类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必备素质。

课例启示:

学会知识,学什么?怎么学?我们先来关注学什么?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从生命活动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仅仅孩子是在认知,是在传授和学习的过程。它还是我们师生互动的一种生命的展示的过程。那么一个个四十分钟是孩子们的生命的活动的进程,生命无价,童年只有一个。我们不能用孩子有限的童年时光,用获取增长知识,技能的黄金时光去交换低效、低质的课堂。这个天平平吗?这个交换等值吗?我们应该从孩子的生命意义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孩子到底应该在四十分钟学习什么?他应该学需知,学未知。学需知,就是学习他应该学到的东西,学什么,就按照我们的课程标准,来落实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在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要高效的达成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应该引起我们广泛关注的,来关注我们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质量。课时目标确定了,最后达成了吗?我们检测一下,关注一下,课程目标是高效完成的吗?第二方面,学孩子没有知道,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关注孩子最近的发展区,用我们最宝贵的这一个个四十分钟,用在解决孩子的学习的困惑点上,学习的难点上。从认知学的角度,教学设计,它分上限设计和下限设计,下限设计的教学是,如果我们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进行教学,定向给孩子已经成熟的一些认知水平的,在孩子没有发展的区域进行教学设计,那么你的教学设计,设计得再巧妙,你的特点再得当,也只能属于下限的教学。我们来看这次研讨活动《石榴》一课,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一方面,她关注了学情,给予学生的预习的起点,理解的起点,在这儿点拨提升,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启示。

我们再来关注怎样学。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扎扎实实的学,情趣盎然的学,触类旁通的学。

先说扎扎实实的学。我们这一次的研讨活动普遍感受到,在课堂间我们孩子的读书时间更充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与前几届的观摩活动,我们感觉到前进了几步。我们让孩子能有这种安静的时间潜心的阅读,如《匆匆》等许多的课例,出现了连续3到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

间让学生在静心的读,安静想,拿着笔,这种批阅式的批注显然增加了阅读理解的程度,让孩子的思维能力更具有深刻性。我们也非常欣喜的看到,诸如《活见鬼》《钓鱼的启示》《蜀鄙之僧》《送元二使安西》《愧香五月》等课例展示了或整体,或局部,学生从不会到清楚,从不懂到明白的这个一个发展的过程。《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更是将讲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读悟给合。都给了一些非常好的启示,给了我们非常深的印象。通过这些课例我们感受到我们的课在展示认知的过程,在体现学习的规律。

情绪盎然的学。在课堂上我们只看到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不断变换着的一些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确确实实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要培养学生持久的,稳定的阅读兴趣,还需要对阅读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不是仅仅对于手段和方法感兴趣,这是尤为重要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他最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那些他想知道又不知道的东西。我们看到我们的孩子经常玩电脑游戏,那么为什么这种电子游戏,对孩子有那么多的吸引力,我们来看,电子游戏也有失败啊,他也有闯关失败的时候,他为什么那么的痴迷,那么的乐而往返呢?那么那就是游戏他具有未知性以及挑战性。所以说在这种课堂下,在这种观摩活动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课例,比如说,《称赞》《老人与海鸥》《杨氏之子》等等,去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去引发学生探究研读的学习的欲望,都觉得非常好。尽管有的质疑的环节,还只是一个形式,问题提出以后,就把问题束之高阁,就把问题放在那里了。但是毕竟,我们在进行着观念的转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第三方面,我们是不是应该让我们的孩子触类旁通的学。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他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了。正所谓“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还所谓“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等等等等。我们在这些观摩课中也非常欣喜的感受到了像《滴水穿石》等更多的课例,都在关注着学生学法的指导,学习策略的形成。虽然有时是点滴的,有时还不太完善,但是我们欣喜的感受到他的变化。《最后一头战象》这一课呢,概括课文指导内容的方法指导的非常扎实,非常的到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推进的几点建议。建议一,教学行为应进一步跟进;建议二,目标序列需进一步探索;建议三,教会学习的角度和力度要进一步加强。

先说第一建议,教学行为应进一步跟进。我们常说“观念决定行为”。这次研讨活动的16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但是本次会议上,我们还是看到了这样的现象。现象一:低年级年段目标,重在识字写字,但发现用在指导实际字形上的时间,普遍偏少。中高年段,让学生动手练笔的设计的并不多见,只有《天鹅的故事》《桥》《巨人的花园》等几个课例。还看到有的教学设计课时的容量过小。现象二:有的教师语言依旧过于强势,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进行自我展示,难以引领学生静心的品读,自主的学习。现象三:串讲串问,逐句分析,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还在不停追问现象,依然存在。我们看到课堂上有的老师在不停的提问、追问,板书、板绘,范读、领读,在学生间往返的穿梭,整个学习过程老师就像《盗梦空间》里的“盗梦者”一样,用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在左右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多元的理解,个性化的表达,无从谈起。

建议二,目标序列,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从课程标准中,我们已经知晓了学段目标,而对于具体的目标,特别是语言训练目标,目前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和人文性。然而,构建语言训练目标序列,确确实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老师们,它有设计语文整体的,有设计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体的,并要按照一定的序列展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因而呢,目标体系的形成绝不能一触而就,是我们更长的时间内需要研究的方向,要求我们进一步的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探索。

建议三,教会学习的转向力度和角度要进一步加强,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是从教学观

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超越。我们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期待实现华丽的转身。因此,鼓励创新成为本次研讨的核心关注点。那么为了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羁绊,今年教学观摩活动将用否定“内容分析式”教学的方式来表明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来引导全国阅读教学越过顽固的魔障,但遗憾的是,可能是由于赛课等客观原因,我们本次的转身,还处在犹豫中尝试,尝试中徘徊的状态,未能有大胆的突破。

李明新校长评课摘录(第二会场)

听了17节课,我们有个总的认识是这些课在努力地体现今年七月中旬在大连召开的第七届阅读教学研讨会的精神。在这个会议上,崔峦老师提出了“一个转向,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点评课标准”。“一个转向”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从学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一个中心”是指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以语言学习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要着重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四点评课标准”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就是“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当然,我刚才说17节课在努力体现会议的精神。“努力体现”这四个字实际是表明了这17节课在追求或研究的方向,是方向问题,但在实际的呈现过程中到底对这些精神体现的成效如何,那将是研究的深度问题。应该说细致的探究,许多的教学环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认识都值得从理论到实践值得探讨,包括我们一会要公布的特等奖的课都有再研究的必要和再研究的价值。

综合专家和评委的意见,我们认为17节课体现了可以用以下3句话来概括。这三句话是第一“实现一个走向”,第二:“增强四种意识”,第三:“体现观点关注”。

第一点就是“实现一个走向”这个走向就是指17节课在走向真实的课堂生活。大家知道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老师积极性是相当高的。我们在进行不断地多方面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因为对新课改的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因为种种其他的干扰,我们的一些课堂出现了非真实课堂生活的倾向。17节课在这一次的教学实践中,鲜明的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在去除浮华,追求生动而又扎实的课堂。课堂是师生、生生真实交往的空间。在这17节课的实践过程中力避弄虚作假。当然我们也实事求是的说,之所以能够引导我们的课堂走向真实的课堂的生活是与我们大赛近几届在组织的导向有关系。比如说我们现在减少了老师和学生的过多接触,甚至现在我们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都是老师当场来见学生十分钟。更过的课堂设计是从初读课文或第一课时开始的。当然实事求是地讲,从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来讲。这种做法是值得研究的,但为了公平这些做法就失去了一些科学性。比如说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和学生接触,那对老师的教学功底是严峻的考验。他必须用这么短的时间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他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的调整教学进程。因而我们说我们过去所强调的备课中备教材,备教案,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过程中,其中备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化。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这一次的大赛中我们看到,在老师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在老师整个施教的过程中,我们弄虚作假的问题得到了纠正。尤其是那种追求观赏性,在老师面前和在学生面前表演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17节课大家应该实事求是地讲,这些老师无论从他们的教态,还是从他们的语言;无论从他们对问题的处理,还是自己对教案的调整都在回归一种自然。当然这种回归还不够,这种不够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地从现场来考虑,也要理解这些参赛的老师。比如有的同志可能认为,有的老师声音太大了慷慨激昂过度了,甚至认为这个课堂上朗读多了,默读少了等等。在听课的过程中,坐在前排的评委和老师认为听有的课啊,这个课有的时候听得累,有的时候听得堵,有的时候听得闹。有的同志讲是不是离扩音器近了,所以挪个位置后来发现不是扩音器的问题还是我们的课堂老师的语调过高了,使得课堂太噪。反过来想可能这个老师有实际的想法,在这样一个这么大的体育馆四千多人听课,有的老师考虑自己的声音小了不能让距离主席台远的老师听课,甚至有的时候课堂上学生一安静无声了,我们底下的老师就有声了。因此我们评价一堂课还是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但是总之我们感到真实的课堂正在回归。只有有了真实的课堂,学生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课堂上学

生该出错的,就应该让他出错,这个很正常。我想如果没有真实这两个字做保障,我们课程改革就无效,我们今天的研讨也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方面我们认为体现了四种意识的增强。第一种意识:就是增强了学段意识。在17节课程改变了或者说是纠正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高段教学低化或低段教学高化的问题。低年级的课像《数星星的孩子》,像我们今天听到的课啊,《小猴子的脸红了》这些课,他们应该说都很鲜明地体现了低年级字词教学的重点,真正是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巩固字词。中年级的课突出了句,词句和段的教学。高年级的课,像《伯牙绝弦》等等突出了篇章教学的要求。在这里应该说老师在设计上,无论是对篇章,知识的点拨,详略得当的问题,主次的问题或者说是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的训练问题等等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关注。17节课,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从朗读训练到默读训练,从精读教学到略读教学,从白话文教学到文言文的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层次和坡度。所以这一次学段的意识,较之以往的大赛应该说体现得比较好。第二增强了目标的意识。有的专家认为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不无道理的。那目标意识的增强在这些课当中,我以为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体现在老师备课中在推敲目标力图明确,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如果老师手上有资料的话可以翻一翻,更多的课他们在教学目标中,比如学习那几个词语,学习到什么程度;阅读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的这种确定也不再笼统,而是非常明确地写出。其二目标的制定紧紧地扣住了学段。牢牢地体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第三就是目标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的落实中都很强。大家可以感到,这些老师在努力地去除那些无用的低效的环节,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的环节,教学的意图牢牢地围绕着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这就改变了我们过去的一些老师,特别是今天我们在一线的许多老师仍然存在的备课中先备教学过程,后备教学目标的这样的问题。应该说备一节课先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但是更多的老师尤其是一线的老师追求教学方法,追求教学过程,备完过程之后回过头来再想我这节课教什么?这个备课的方式是错误的。而且会造成目标和过程两张皮的问题。在目标意识增强这一方面,我认为目标意识体现了目标制定的自觉性。17节课我认为体现了目标制定的自觉性。当然在目标制定的科学性上还有待研究。第三方面就是增强了方法意识。谈到语文学习方法意识的增强,我们认为这17节课体现了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从教课文转向教阅读,这是教会学习的体现。也就是崔峦老师曾经用一句生动的话来比喻“实现了美丽的转身”。现在正实现转身,美丽不美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从这些课来讲,我们认识到阅读教学所负载的任务是多元的。但其中语文本体的任务是核心。因而涉及语文本体教学任务当中,语文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像阅读方法就是语文方法中的重要内容。这17节课或强或弱,或有意识或无意识都在体现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像《自然之道》,像今天新疆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在概括内容方面,他们都体现了非常鲜明的指导方法的意识,就是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像我们阅读教学中体现抓人物的言行、神态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像联系作者的生平来理解文章的方法。因为有些文章不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在理解文章是很难深入。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本的方法。像通过多种方法的诵读来理解古文的方法。甚至教给学生如何区别形近字、同音字的方法,应该说都体现了很好的教给学生语文方法的意识。第四就是增强了读写意识。大家看到17节课中,没有读和写,没有读写结合的课是很少的。尤其大家鲜明地感受到这一次读写结合深入人心。17节真正没有在课堂上做读写结合的,不说读和写分开,有读也有写,写字也有写,但是真正围绕文本进行拓展,进行读和写结合,这样的课堂,17节课中80%的课中都这样做。课堂上不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有的课是创设情境写一段话;有的是联系课文的内容补充几句话;有的是围绕课文要填写一些词语。总之,这些课在努力的挖掘出读写结合的点。这一点是给我们在座的老师鲜明的感受。这种读写意识的增强我认为不是坏事情,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甚至我可以说这种读写意识的增强是七月中旬大连会议精神的某种体现。所以我们认为这四个方面的意

识是增强了。

第三点成绩:体现了三个关注。第一体现了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堂课学习情境对于调动学生主体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重要作用。在这些课过程中大家感受到像《伯牙绝弦》,像《中彩那天》等,他们都可以说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也可能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可能是老师语言的生动地渲染,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建构。因而课堂,许多课堂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场面,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发言和朗读也赢得了我们在座老师的鼓励的掌声。第二点是体现了关注字词教学的落实。曾经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曾经忽视了字词教学的落实。那么在这一次的大赛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所有的课都没有忽视字词的教学,都不是说抛开字词教学来进行阅读教学的。特别是低中年级的课,我们鲜明地感受到老师对于重点词语的教学,对有些生字音形意方面的教学力求扎实到位。当然体现的程度也不一样。我们看到像今天天津课堂上对于生字的书写和其他的一些低年级对生字的书写关注的方法和程度也不一样。当然这些关注的程度要看你教哪一个年级,要看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第三点关注就是关注师生情感的融洽。无论在开课前,还是在课堂过程中,我们说每一个老师都在努力地建构一个民主的,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的氛围更轻松,更自由,让每一个孩子更能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也正是这样,使得我们17节课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不同的特点。当然作为这次的比赛,我们更主要的是肩负研讨的任务。下面我有重点的就17节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下面谈四个方面的问题和建议,我把问题和建议连在一起。

第一方面:教什么的问题仍然是需要首要研究的问题。到底评价一堂课,一堂语文课的优劣他的标准如何测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当然有一定的共性。我评价一堂课先要清楚这堂课在教什么。只有先确定了教什么才能很好地去深入研究怎么教。这是老师课程意识增强的一个体现。教什么他往往体现在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准确。他往往体现在我们确定的教学内容是不是适宜,是不是适度。我们也看到17节课,当中有的课安排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比较多,比较杂。给我们一些在座老师的感觉就是在赶三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赶紧往下赶,因为时间只有四十分钟。这样就使得你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无法落实。其实一篇课文的精读课的教学可能两课时三课时。我们在战略上就应该先做好布局,我总的目标有多少,在总的目标的前提下,我第一课时的目标完成哪些目标,完成到哪些程度,我为了完成这个我应该组织怎样的教学内容,组织怎样的教学活动。这样合理地来安排使四十分钟的一节课容量上让人觉得合适。因为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能力的训练。能力的训练就不是知不知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的问题能不能的问题。他有的时候需要深入进去,需要进行扎实训练。当然我们也能理解有些老师为了体现一课书完整的教学思路,但是我们毕竟要去实际出发,我们要回归教学的本真。因此我们说教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要研究确定。这样就使得我们的阅读教学“线清,点明”,而不至于蜻蜓点水,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往往就是面面不到。我们仍然要提倡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来实现一课书的完整目标。第二方面教学设计上要把课文特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学习主体等等统整考虑。我们在座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在一线教课的老师,我们知道任何理论都可以从一个角度来研究课堂教学。但是一到了课堂当中,我们不能用一个理论而是综合多种理论来实现我们的课堂教学。那么到底怎么样才把教学设计做好,这就需要我们来统整各个方面的因素。我点几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初读设计的雷同,这个是鲜明地反映出来。初读或者说是课堂教学的前半段,基本上是一致。怎么读,怎么来进行生字方面的检查,然后怎么往下的推进雷同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吗?第二读写结合应该说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因为这一次的读写结合不是部分课堂,17节课绝大多数都在读写结合,说明大家有这个意识了。我刚才说意识增强是增强了,但是不是说随随便便的找一个点进行读写结合。读写结合需要

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说你读写点是不是恰当?你读写结合给的时间是不是合理?你读写结合之后这个成果是不是作为一个资源进行运用?学生写了一段话,学生之间有没有交流?老师有没有评价,能不能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个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给你们一点时间写一写,随便给两句话。甚至有的时候可以说你读写结合的这个点是不是有必要,是不是合理都值得再研究。我们总体上感到17节课的读写结合非常成功的不多。第三小点,像有些课没有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来进行设计。只能是在教学中期待寻找适合教案的学生,而不是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当然我们辩证来说,客观来讲,因为有些老师这种借班上课时间很短。他原来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原来那个地区的学生来设计。我在教学中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在借班上课或者说这种大赛,老师他们站在这,他们期待的这个班,是怎样的班呢?应该是这个班的能力水平和他的教学设计的起点相当。这个课是教学得比较有价值。所以这个我们研究,怎么才能贴近学生?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说,我们可以通过课堂的调控,可以通过课堂临时方案的驾驭来体现。第四小点文体特点与阅读方式和情感基调有的出现了不一致的问题。比如拿朗读,有些课文可以慷慨激昂,有些课文可能是适应于思考,就是说低沉的或者说是沉思,不适于发出声音那样去朗读。文本的特点要和阅读的方式一致起来。第五小点就是有忽视整体把握课文的倾向。重局部忽视整体的把握。我们看17节课当中,有些课在初读之后没有很好地感知整体,没有对整体一个清楚地感知就马上往下走了。甚至是把自己老师要教的那一部分内容拿出来,这样重局部而忽视整体。大家知道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在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是有很好的经验,希望大家引起重视。第六小点,就是许多环节还值得深入地推敲使得精湛。比如我们可以问一问有些环节能不能取消他,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能不能合并。所以这些都体现到我们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

第三方面也就是阅读教学改革创新的程度还有待提高。这是我们对阅读教学改革创新的程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尽管大连的会议指出了,我们这次评课的重点就是看创新,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在课堂上使大家眼前一亮的课不多。我们说教会阅读这个课题涉及到的命题在阅读教学中是非常多的。比如如何认识文本,如何认识阅读,如何认识不同文体的阅读方式,如何认识儿童的阅读过程,如何对教材的取舍,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都需要进行新的研究,新的突破。像中高年级特别是高年级有些的课文很长,在一节课里,我们又要初读,又要精读,深读。我们怎么进行取舍,这也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里有一个新的认识。

上一篇:举起手来观后感下一篇:财经新闻翻译策略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