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扩写初一作文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陈太丘与友期行》扩写初一作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扩写初一作文 篇1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每家每户都在睡觉,而只有陈家的陈太丘在床上翻来覆去,想着明天与朋友的同行,却怎么也睡不着。

第二天鸡叫了三声太丘便起来了。家里的仆人,孩子也陆陆续续起来了,吃完饭后太丘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等候朋友。太丘左等等,右等等。等着等着,不知不觉便依在门上睡着了。大概是因为昨夜的失眠吧。突然有人把门推开,猛地惊醒了太丘原来是仆人出门,仆人连忙倒退鞠躬,并满怀歉意地说:“主人对不起,对不起,我不知道您在门口坐着。”太丘说:“没事没事,这不怪你。”太丘就这样一直等到了中午,太丘闷闷不乐。他的.小儿子元芳看见了便好奇地问父亲:“爸爸,您怎么啦?”太丘心不在焉的说:“昨天我和朋友约好今天中午一起去县城,可到现在他还没有来。再等下去,今天的事就不要办不成了。”元芳听后略有所思他说:“既然约定时间已过,您又着急您可以自己一个人去呀!”想着今天要办的事于是太丘只好自己先走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扩写初一作文 篇2

其实, 陈太丘这个人物是不可忽略的, 或者说是不可以轻易判定他是守信者。

从标题上看, “陈太丘与友期”与“友与陈太丘期”是有细微差别的, 前者以“陈太丘”为主, 后者以“友”为主;课文标题是前者, 那么为主的应该是陈太丘, 而不是友人。因此, 陈太丘这个人物忽略不得。遗憾的是, 目前《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实际却忽略了他。

从“友人”方面看, 他是被歌颂的对象。他哪些方面值得歌颂呢?文中说得明白:他向元方打听陈太丘时用了“尊君”一词, 这说明他是很礼貌的, 值得歌颂;还有他认识到自己不应该在元方面前生气, 因为这事与元方无关, 打酒只问提壶人嘛。因此, 尽管面对一个7岁的小孩子也感到惭愧 (从严格意义上讲, 友人只是为自己生气搞错了对象而感到惭愧的, 也即承认了元方说他“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是有道理的) 想道歉, 并想拉住元方的手以示友好, 其态度是很诚恳的, 这就是他反省之后才有的行动, 这一行动恰好说明了他是一个具有知错就改品质的人, 也值得歌颂。如果他真的是一个“无信无礼、十分无礼, 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 不反省自己的过失, 反而怒责太丘, 粗野蛮横”的人, 那么, 他愿意给元方这个7岁的小孩子道歉吗?还能“下车引之”?这是何等的牵强附会呀!这种以矛攻盾的分析, 能自圆其说吗?这难道不是欲加之罪么?还是多分析一下友人为什么怒 (生气) 吧——这是解读本文的关键所在!

首先, 我们还是看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期行”应该怎样理解吧。对此, 课文脚本上注释为“相约同行”, 那么, “行”就是“同行”, 这已经清楚明白不过了。既然是“同行”, 那么陈太丘就不应该单独先行而去, 单独先行而去就是与“期行”有悖, 这就难免友人生气了。这里的“行”字, 换句话说就是“一起走”的意思;论语“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里面的“行”字, 就是“一起走”。网上对此的理解也是这样子的。由此看来, 友人的生气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那些教案以及教学设计当中的想当然等, 大概是没有正确理解这个“行”字造成的吧。

再看“友人”吧。他是守信者还是失信者?笔者认为他是守信的, 尽管在时间上失了约。他一定明白自己不能按时赶到, 这个时候他安全可以不去陈太丘家了;如果是这样的话, 一般情况下则更能说明他“失信”了。但是他还是去了陈太丘家, 这说明他在行动上没有“失信”, 而是“守信”的!还有, 陈太丘与友人的相约当中, 一定没有这样约定;“时间到了你 (我) 不来我 (你) 就可以走了。”如果这样约定了, 友人明知自己不能按时赶到, 也就没有必要还要去陈太丘家。其实, 失约并不等于失信 (就是他没有去陈太丘家, 也不一定是失信的) 。这个道理, 他懂;陈太丘呢, 不懂;元方, 更加不懂。天有不测之风云嘛。他因出现意外而迟到, 他是多么地希望得到陈太丘的理解和谅解呀!可惜的是陈太丘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人!陈太丘只想到约好的期限, 不懂得失约不等于失信的理儿, 不懂得在特殊情况下要灵活对待, 头脑简单, 一意孤行, 不替他人着想, 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教条主义者。不然的话, 陈太丘可能会这样想:友人时到人未到, 莫非是遇到了麻烦事或有重要的事必须做才这样的吧。如果能这样想, 陈太丘一定会在家里坚持等友人的到来的。这样的话, 友人与元方之间的矛盾连萌芽的机会都不可能有。由此看来, 还是理解万岁——这才是本文所要揭示的主旨啊!

当然, 一般情况下友人是不应该生气的;但在特殊情况下就不同了。据史料记载, 友人比陈太丘官大两级, 是陈太丘的顶头上司。据此, 友人对陈太丘的机械离去而生气, 说其“非人哉”是有理由的, “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即是。仔细品读“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不难发现友人指责的是陈太丘的擅自行动先行而去——没有“一起走”。还有友人是有资格来生气的, 因为就是等到友人一起出发而误事, 那么承担责任的不是陈太丘, 而是友人, 无论什么事都是友人兜着的呢。友人能不生气吗?还有, 陈太丘在自己的家里等, 与不在自己家里等是完全有区别的。在其他地方等, 一旦夜幕降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办?陈太丘只好不等而或回家或去目的地好了。如果这样, 友人就不该生气。而在家里等, 不论等多久都得等, 因为投宿等问题没有后顾之忧。友人怎能不生气呢?更因友人有车, 为何不等到友人到家后一起乘车走呢?友人能不生气吗?可惜的是, 陈太丘没有这样想, 或者说不会这样想, 因而也没有这样做。友人不生气才怪呢。陈太丘怎么就长着一颗木头脑袋呢?其实, 为了表示对友人 (领导) 的尊重,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另外的地方, 陈太丘都得等。由此看来, 这生气是情理之中的事, 也是事态发展的必然之事。再从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方正》来看, 方正, 正直也。该文表现谁正直为好呢?当然是友人正直为好 (若大家都正直则更好) 。因为“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用现在的话说, 劳心者即领导, 劳力者即被领导。结合本文来看, 友人是领导, 陈太丘是被领导, 只有领导正直, 被领导才不受冤屈, 才得到幸福。至于元方还年幼, 自然不在话下。还有《世说新语》共设36门, 第12门是“夙惠”门, 专记聪明儿童的故事。《陈太丘与友期》却没有放在“夙惠”门, 是元方不聪明吗?不是。既然这样, 为何作者不将它放在“夙惠”门而偏要放在“方正”门呢?原来是, 放在“夙惠”门里的聪明小孩一般都是主角;而放在“方正”门里只能是个配角了——本文就是以他来陪衬友人的高尚品质, 突出友人的“方正”的。由此看来, 作者本人是深谙该文主旨的。

也看看元方这个小孩子吧。他的言行举止只是他的本能而已, 他的心怎样想口就怎样说, 这说明他童性未脱, 天真无拘;与其他胆小怯生的小孩相比, 他不畏惧陌生人的胆量是应该肯定的。正因为有他这种本能的表现, 他与友人之间才产生了矛盾, 因而“入门不顾”。不然的话, 他会迫不及待地躲了起来或被吓哭了什么的, 任凭友人生气罢了, 哪还有他与友人产生矛盾的呢?如果这样, 友人的高尚品质也就无法体现出来。所以, 为了体现友人的高尚品质, 从写作方面看, 元方在制造矛盾上只能这样安排。再从元方的回语来看, 说他聪慧也未尝不可, 因为他给友人头上扣上了“无礼”“无信”两顶帽子嘛。这帽子扣得当否?回答是这样的, 说友人“无礼”扣得倒还算当, 因为友人生气毕竟生错了对象;不过, 友人的“尊君在不”是有礼还是无礼?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友人是很有礼貌的。然而在元方的心里, 他认识不到友人生气是情理之中的事, 便认为这是“无礼”了;说友人“无信”则扣得不应当了, 因为有信无信的问题, 实在比较复杂, 元方是不会懂的, 他喜欢怎样认为就怎样认为, 他认为只要是误期了就是“无信”。所以, 他便给友人扣上了这两顶帽子。这其实是很伤了友人的自尊心的。然而友人不与元方计较, 因为他知道计较起来也是没有用的。俗话说:童言无忌。何况站在元方的角度来说还很有理呢。大人不记小人过嘛。友人是这样想的, 因此特向元方道歉等。这说明友人胸襟阔大, 品质优秀。换句话说, 友人理解元方, 元方却不理解友人, 因此矛盾不可避免, 这又说明了一个理儿:理解是相互的, 一厢情愿是不可求得和谐的。同时, 我们还明白友人为求和谐而屈尊道歉等, 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的。如果元方少年老成地对友人说:“伯伯 (或叔叔) , 您别生气吧, 因为我爸爸不在家, 您生气又有什么用呢?”真能这样, 友人自会感到惭愧的, 同时还真的表现了元方的聪慧哩。可惜呀, 元方并没有这样说呀……

诚然, 矛盾出来了, 就得想办法解决。如何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呢?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从主观上去作文章, 于是, 友人“下车引之”。但因元方年幼, 友人的努力而为最终还是无济于事, 以失败而告终。

当然, 要解决这个矛盾, 或者确切地说, 不让这个矛盾出现, 还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陈太丘在家里尽管等好了。

继续看友人吧。如果真的蛮不讲理, 那么受到元方的指责后, 他不仅不会感到惭愧, 反而会怒火中烧。这样不仅毫不利于和谐, 反而会使矛盾更加激化。友人没有这样做吧。本来, 友人也很想向元方说明他为什么迟到了的原因的, 但这是没有用的, 因为元方毕竟只是一个7岁的小孩, 还谈不上有什么阅历, 自然是头脑简单, 思考问题单一, 不可能想到在某种复杂的情况下, 不守时的行为与守信的品质会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的身上的。同样, 元方也认识不到, 父亲在等了很长时间之后走掉, 在常态的情况下固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友人是因某种不得已的缘由而迟到赶来, 那父亲的离去让友人生气, 说出气话也是情有可原的。俗话说:“秀才遇到兵, 有理说不清。”友人便干脆委屈自己不说罢了。还是那句话, 理解万岁才是本文的主旨呀。

这样的主旨, 要七年级学生懂得的确很有难度, 作为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懂得它。

更有, 从写作体验来说, 文中所涉及人物不是可有可无的, 一定起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常练笔而能写点文学作品的教师, 一定会有深切感受的。正因为这样, 教学本文时我们就“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那些教学设计等在这个方面是犯下了错误的。在向素质教育要质量的今天, 那些教学设计者应该尽快地汲取教训呀。

但是, 值得怀疑的是, “非人哉”中的“人”字应该是“君”字, 可能是作者或编者的疏忽而成了“人”字。因为从全文当中的“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来看, 都是“君”字, 很有和谐感;为了保持这种和谐感, 只能是“非君哉”。网上对此之译文就是“不是君子啦!”这是很对头的。当然, 这里的“君子”是指一个人做事要充满理性, 而陈太丘的先行离去, 恰恰是缺乏理性的表现, 所以“非君哉!”“非人哉”——“不是人啦!”如果友人真的这样说, 那实在是说过头了。但从全文来看, 友人是不会这样说的。我们知道, 要骂某某不是人, 那么这人一定是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或有畜牲一类的行为了。而陈太求仅仅只是先行离去, 怎能说“非人哉”?!

总之, 通过解读本文, 尤其是通过教学本文, 应该让阅世不多的学生们懂得本文的主旨是“人世间的事是复杂的, 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 世界就少一份矛盾多一份和谐, 理解万岁!”, 而不是以“诚信”为主旨的!

固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毕竟其主角还是哈姆莱特, 绝对不可能变成李尔王。也就是说, 对文本的解读, 读者由于自身知识、阅历、个性等的差异, 对作品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往往会有差异, 差异的前提是不同的欣赏者对同一作品还是应该有基本上一致的认识和理解, 承认差异并不等于放纵读者的错误理解。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 如果我们认可让学生懂得的是“诚信” (或守信) 的重要的话, 那么我们就是对读者错误理解的放纵, 而不是承认差异;如果我们认可让学生懂得友人礼貌待人, 有错就改的良好品质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或者认识到友人胸宽量雅具有包容品质是值得后人效法的, 那么这才是承认对该文本解读的差异性。其实, 承认这一差异性, 就是对《陈太丘与友期》应该有基本上一致的认识和理解, 因为具有包容品质就是建立在对他人他事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就是以“和谐”为果的因。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理解他人包容他人, 那么我们还愁和谐不成?

摘要:《陈太丘与友期》是教材里的名篇, 但是该文的教学方案与设计, 以及思想开掘, 笔者通过查阅很多资料发现是值得商榷的。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篇3

一、导入

1.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机智的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能让梨的孔融,还有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是年仅七岁的陈元方,他是课文《陈太丘与友期》里的主要人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发生在陈元方身上的故事。板书: 《陈太丘与友期》

2.解题:首先看看标题怎么理解,陈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相同的还有苏东坡,期是约定,由此可知,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二.整体把握(一)朗读感知

1.听录音,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强调不----通“否”

2.听录音,自己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3.自由朗读指名2个学生朗读,评价读的好的同学,读的非常好,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停顿重音都把握的比较好(指导停顿、断句),当他读完的时候,学生鼓掌, 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表现自己。4.①在黑板写出问句“尊君在不?”,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句子,强调朗读时要读出什么语气,()指名2个学生朗读,评价,然后强调疑问要读升调,并在黑板上标出升调,齐读这句话.②在小黑板上画出“非人哉!”,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句子,强调朗读时候要注意语调,由于这是骂人的话,所以要重读,而且要读出生气发怒的语气,指名读.方法:示范----读音检测----个别朗读----评价----再读

5.齐读课文

(二).理清字句段篇

1.快速默读课文,自己对照注释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2.小组合作,解决自己在翻译时遇到的不懂的词、句。

3.每个小组的4号同学起来回答重点字词,3号同学回答重点句子,1、2号同学通篇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4.古今异义词的强调:期、去、引、顾

三、文言知识拓展

1.在文中出现“尊君”“君”“家君”分别指什么意思?(古代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2.看书31页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四、结束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3、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4、体会《世说新语》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

5、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孩子们学习古人的智慧,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1、体会《世说新语》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

2、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法指导】

朗读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本书,记载了魏晋时代一些儿童的智慧的故事,比如:七岁的王戎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却不为所动;十岁的孔文举孔融,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轻视时机智应答;年方九岁的徐孺子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他的聪慧的回答使得他一鸣惊人。这些故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的具体内容啊?想不想知道记载这些故事的这部书的名字啊?(出示书的名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世说新语》,一起学习一则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

二、熟悉课文

师:首先请大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陈太丘与友期》这则小短文。师:提醒大家注意一个字的读音:“不”(出示课件)为什么读“fǒu”

三、自主学习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2、标注出自己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并说说自己对人物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成员分享自主学习的成果,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2、组内选取一名或两名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性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

建议:

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其中。疏通文意时要逐句翻译。如果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标注记录下来,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五、师生互动,质疑解惑

1、各小组提问,师生共同解疑、释疑。师提疑:

1、我对文中的“尊君”、“君”、“家君”不太明白。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呢?谁来告诉我?

2、知识大礼包:

(1)、敬辞和谦辞(2)、故事《赠送令尊》

六、依文讲故事

七、依文说人物(1)、友人:不守信用,言而无信,无礼;有错就改。(2)、元方:懂礼识义,正直、率真。(3)、陈太丘:守信,懂礼识义。

八、了解《世说新语》相关知识

《陈太丘与友期行》扩写初一作文 篇5

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注释 :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1.太丘舍去()2.尊君在不()3.下车引之()4.元方入门不顾()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一、1.放弃

2.同“否”

3.拉

4.不回头

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那朋友 太丘

那朋友

《陈太丘与友期行》扩写初一作文 篇6

我认真阅读了《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方案,感觉这个教学设计很全面,教学设计分别从概述、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学习过程等六方面进行了表述,详细,全面。在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中,努力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促进、帮助作用,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拓展延伸,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承启功效。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1、注重“三维目标”,学习目标与课程整体目标一致;积极落实素质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目标、内容定位符合初中学生段特征。

2、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信息技术技能、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都具体、到位。如了解到学生得抽象思维获得了一定发展,对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本班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这种方式已经比较熟悉,所以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疑难问题,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浅易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3、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比如设计的课堂表演、人物分析两个环节,我觉得这是本节教学设计的亮点,这样的设计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学生表演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诸多能力。

4、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节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而且各环节的设计意图明确。

5、注重了拓展延伸,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将所学的知识点得到了巩固和落实。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教学过程富有层次性,循序渐进。

二、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教育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方案设计者在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过程中,没有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没有从班级的整体出发关注学生的两极差异。只是照顾到了大多数同学,忽视了“学困生的存在”。没有体现出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并设计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所以与“学困生”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也就没有体现出来。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层次的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能使每名学习者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设计太过于简单,不够具体。几乎可以套用到每一节语文课堂上,且缺乏朗读这一教学目标,不同形式的反复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培养语感。而且教学目标的设计只是从整体出发而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两极差异出发去设计教学目标。接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中了解故事是属于认知的范畴,而不是情感的范畴,把了解故事可以划分在知识与技能里面。对故事里的人物性质的把握和体验才是情感方面的目标。此外,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者特征分析” 中“本班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这种方式已经比较熟悉”显得有些矛盾。而且对教学目标的阐述也不是十分准确,改为“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会更为准确。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7

主讲:王芳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疏通并理解文意,争取背诵下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 情感与态度: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点:诵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请发表你的看法。(开放性)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通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将学生分小组讨论,集合小组智慧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发放学案,学生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的时候,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有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船家说:“船小负载重,客官必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船家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才有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这个年轻人,你会舍弃哪个背囊呢?你会留下哪几个背囊呢?为什么?好的,既然大家都觉得诚信应该留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诚信的一则文言文,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既聪明又讲诚信的小朋友陈元方,请大家翻开书129页,一起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二、初读感知

1、首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2、在黑板左边抄下来,思考题:

(1)文中主要讲了哪几个人,讲的一件什么事?

(2)题目为“陈太丘与友期”为题而正文主要写的却是陈元方与友人,丘与友期,题目是否合适,为什么?

3、点两个学生当堂朗读,让其他同学点评。(优缺点,你最欣赏他读的哪一句,哪一句没有读好,该怎么读)

通过评议,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朗读应该注意的问题: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注意:不通否,读fǒu通假字

4、全班朗读

要想把课文读得好,我们还要明白课文的内容,可能大家在预习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字词顺的翻译不太明白,今天我们就在课堂上一起解决,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把难点字音提出来先在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由小组代表提出后全班一起解决。重点词句:

尊君、家君、君

君: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期行”和“期日中”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不是期行: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

三、译读课文:

清楚了重点词语的意思,我们请一位同学把全文翻译一遍。点名回答

(1)译: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相约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门外玩。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没来,(他)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道:“(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出行,(却)丢下人家而离去。”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一同出发),中午(到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的径直走入家门。

(2)解决思考题:(1)主要讲了陈元方和友人,相约日中,友人失信,友人骂元方父亲,元方反驳,友人知错的事情。(2)古人很多文章是没有题目的,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一般题目与课文主题相扣,而这篇文章是将事件发生的原因拟为题目,不是事件的内容和事件结果,体现了人们的另一种拟题思维。

四、分角色朗读:我们把元方与客人的对话读一遍。左边组读客人的话,后边组读元方的话,老师读旁白。

(一)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客的两处语言分别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生:第一处:询问,很客气。第二处:愤怒,音调很高。

师:元方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回答呢?

生:第一处:很有礼貌,客气的说。第二处:声调不高,但是义正严词。

师:非常好。

下面,老师请几个同学用这种语调读一下,注意读出自己的感情。

(二)师:对于元方的回答,客人的反映是什么?

生:“惭”,“下车引之”。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友人为什么会羞愧?

生:元方说的话很有道理,有说服力,客人知道自己错了,要表示歉意。

师:元方接受了客人的歉意吗?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没有,他头也没回就进自己家门去了。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友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元方:聪明,诚实,刚正不阿(入门不顾)

友人:不讲信用,无礼,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

五、品悟课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学到了什么道理呢?点同学回答,引用名言来回答,在右边写上学生所说的名言,边说边写。要求学生抄在积累本上

有关诚信的名言:言不行者,行不果——墨子

民无信不立——孔子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三)师:你对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怎么看的?赞成还是反对?我们先来举下手,赞成的举手,反对的举手。

看来,大部分的同学支持元方,不过也有一部分的人认为元方做的不好,我们先来听听反对的意见。

生1: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友人已经放下架子主动认错了,元方就应该原谅他,不应该不给别人台阶下

生2:我不同意,客人做得很过分,古代讲究孝,友人在儿子面前骂父亲就是不对的,所以不应该原谅。

生3:我们要注意到元方只有七岁,心里是不能原谅就怎么样做,我们应该为他的元方的坦诚,率真而鼓掌!

师:我应该为你们的精彩辩论而鼓掌,大家一起给自己一次响亮的掌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元方的做法,符合了他年龄的特点,也反映出了他的坦诚,率真。当然,我们也希望元方能够原谅友人,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对吗?老师想用一句名言来表达:比陆地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 师:让我们带着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课文再读一遍,一定要读出感情。

六、背诵课文:

这篇百来字的课文,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把它背下来呢?有没有信心,大声的告诉我。好,现在,我们全班一起试着把它背下来好不好?

七、课堂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表明了诚信的重要。而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摆正自己的立场,信守诺言,把诚信美德发扬光大,成为一个文明的好学生。

八、作业设计:

课文中的陈太丘一直都没有出现,我们假设这样的一个场景,这位友人某天遇见了陈太丘,他将对陈太丘说什么呢?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续写这个故事的结局,字数要求一百字内。

《陈太丘与友期》改写 篇8

到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太丘着急的说:“怎么还没有来啊?不会在路上出事了吧?算了,算了,我先走吧。”“儿子,等那个爹爹的朋友要是来了,你就告诉那个叔叔,爹爹先走了。再见儿子。”元芳说:“再见,爹爹!”

等到陈太丘刚走不大一会,陈太丘的那个朋友就来了,看见了元芳在门外玩耍,于是上前问到:“元芳你爹爹呢?”朋友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元芳瞅了瞅他,说道:“我爹爹等你很久了,您都没来,等我爹走了,您才来。”说完元芳又趁爹爹不在家在他家玩的很开心。

这是友人的脸蛋红得像一个红色火球一样的说:“你爸爸真不是人啊!真是的,还没等我来就走了,真不够意思!”友人很生气。

元芳放下手中的玩具,走到友人面前对他说:“明明是您不守信用,说好的中午,结果现在才来,您还当我的面骂我的爹爹,真是的,没见过像您素质这么低的人,哼!”

有人听了元芳的话感到很惭愧,脸红的对元芳说:“对不起,我知道错了”元芳听后,头也不回,拿着他的玩具小车,走回了自家的大门。

等到元芳的爹爹回来的时候,元芳把事情的经过跟爹爹说:“爹爹您走了的时候您的朋友来了,他当着我的面说您,我并没有骂他,而是跟他讲道理,那个叔叔知道错了,让我原谅他,我没有理他。”元芳的爹爹跟元芳说:“儿子,爹爹的那个朋友知道错了,向你道歉,你不应该不理他,毕竟他是你爹爹朋友,我跟那个叔叔是一辈儿的,这样会很没有礼貌。”

陈太丘与友期 导学案 篇9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累积“期”“尊君”“不”“委”“引”“顾”等文言词汇。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全文。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知识生成: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话说说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3、勾画出文中元芳与父亲友人的语言或动作,并说说他们的优缺点

拓展文本: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篇10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4、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教具准备】

多媒体 PPT 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陈太丘与友期》。学生朗读课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解决;背诵课文;归纳借鉴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积累词语。〖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设计二: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板书文题)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三、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

四、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

1、各小组提问。

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 “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⑵ 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⑶ 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⑷ 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明确:

⑴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⑵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有同学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⑶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⑷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4、教师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然后背诵。

⑴投影显示: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⑵ 请一学生尝试读文,应读出句读、语气来。

⑶ 全班齐读、背诵。

五、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体味语言简练意义丰厚的特色

提问:通过研读这两篇短文,《世说新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叙事简洁,叙中有议;语言凝练、辞意隽永;咫尺万里,辞近旨远;小中见大„„教师不必评判,学生读后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⑵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⑶ 撒盐空中差可拟。

⑷ 未若柳絮因风起。

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 敝人

② 卑职

③ 陛下

④ 令尊

⑤ 寡人

⑥ 足下

⑦ 令郎

⑧ 老朽

⑨ 麾下

4、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生逐一回答,明确:

1、期:约定。去:离开;过去的。顾:回头看。引:拉;放开。舍:放弃;牺牲。信:诚实,讲信用;随意、随便。

2、⑴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⑵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⑶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4、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见”通“现”;D、“说”通“悦”)

七、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八、布置作业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篇11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文( )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

尊君:

家君: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1、(4分)(1)约定 (2)才 (3)丢下、舍弃 (4)拉

2、(3分)君: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3、(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4、(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5、(2分)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读《陈太丘与友期行》有感

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言文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文中那个仅仅七岁的元方是那么的聪明机智,反应是多么的灵敏,并且他还很有礼貌。从中我获得许 许多多的启发。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陈太丘与朋友约定一起出行,但那个人没有按时来,陈太丘就先走了,过了一会儿,他的朋友到了,就问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陈太丘去了哪里?陈元方回答道:“父亲等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来,已经离去了。”这个人听了大怒,骂起陈太丘来,陈元方就回答道:“你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见面,中午不到,这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边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我认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这样,学习元方的聪明,可以做到反映灵敏。我相信,只要下定决心去努力,那么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讲文明,懂礼貌,聪明机智这一点,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一名值得让人学习的人!

陈太丘与友期中心思想

【《陈太丘与友期行》扩写初一作文】推荐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107-01

《陈太丘与友期》的原文及翻译09-07

与友的作文06-06

上一篇:市场监管协管员下一篇:自考学前教育史试卷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