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新农村的统战工作(推荐9篇)
班级:
姓名:
工作单位:
职务:
电话:
时间:
新形势下新农村的统战工作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搞新农村建设,在这个新形势下,我就统战工作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如何开展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农村建设对发展壮大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各级领导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新农村建设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发展壮大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农村建设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保证统一战线基础的稳固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在统一战线中,劳动者与建设者、爱国者联盟的巩固,归根到底依托于工农联盟的巩固。随着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有效措施,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农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斐然。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千百万的传统农民开始向工人转化,城乡一体化推进,工农互相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工农联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基础。
2、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增强了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是统一战线的领导者,拥有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这里的领导权,其实就是共产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合法性。从政治学角度来说,这里的领导权不是强制力意义上的权力,而
是资格意义上的权利。这种权利实现的前提是农民等社会大众的利益得以维护,以及他们认同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政策。占全国总人口约70%的农民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力量,他们对共产党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共产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实现程度。得益于中央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有效措施,农民利益不断得到维护,他们由此对共产党的感情进一步加深,认同共产党的领导,这切实巩固了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3、农民的利益得以维护,促进了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和谐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劳资关系比较紧张、土地拆迁引起的农民与开发商的冲突频发。在利益差别与日俱增、利益关系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好以农民(包括农民工)为主的社会弱势群体与以中小企业主为主的社会强势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要解决在农村生活的农民的生产、生活、医疗等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在城市中工作的农民工的工资、医疗、子女就学等问题。新农村建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缩小了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差距,减弱了农民(特别是农民工)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有效改善了农民与其他阶层关系。一句话,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形成互相关爱、和谐相处的局面,促进了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和谐。
二、新农村建设对统一战线的新要求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问题上对统一战线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增强农民的政治参与能力
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部署后,不少地方出现了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些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在不少地方屡屡发生,正是非农民在为农民当家作主的生动体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应由农民当家作主。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建设经验都表明,能否确保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决定新农村事业的成败。为保证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增强农民的政治参与能力。由于参政能力低、参政渠道不畅等原因,中国广大农民长期以来基本上游离于国家政治生活之外,不能有效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这也是中国“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新农村建设要求统一战线把一些有影响力的涉农社团作为联系对象,并帮扶这些社团的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增强农民的政治参与能力。这是新农村建设对统一战线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
2、拓展农民利益表达渠道
长期以来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渠道极其缺乏。由于人民代表大会中的农民代表极其有限,而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很不完善,一些代表还没有充分植根于社会,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难以胜任为民代言的重任。目前农民进行利益表达的主要渠道是信访,但信访往往不能解决信访的问题。在缺乏有效的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情况下,为扩大声势以求得高层对他们所反映问题的重视,农民往往是通过集体冲击国家机关等非制度化方式来表达利益。中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总数70%以上的国家,无论是从维护政治稳定的需要出发,还是从维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出发,拓展农民利益表达的渠道,已经是当务之急。统一战线在这方面是能够大有作为的,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农民利益表达方面的作用。因为人民政协不仅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还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作为政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发挥政治输入的重要管道作用,切实成为农民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
3、反映农民的利益要求
农民群体是弱势群体,而统一战线成员是经济精英、知识精英或文化精英,他们利益表达的社会定位不限于自身及他们所联系的社会界别。考虑到统一战线成员已经是社会中势群体或强势群体,在自己及所联系群体利益得以比较好满足时,应更多地为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鼓与呼,这也符合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勇于为民代言的特点。同时在广大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主体不成熟、机会少、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更需要由经济精英、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构成的民主党派成员、政协委员为他们表达利益。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利益表达严重不均衡问题,有利于消除的矛盾,实现社会公正。
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总称。它承接了改革开放以来实现温饱的努力和发展成果,是建立在初步工业化和总体小康基础之上全面的小康新农村建设,是对我国长期实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体制和政策的矫正。可以说,老提法蕴含着新的思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包括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三个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再次提出,充分说明了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和关心,也证明了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而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要有新思路、新部署、新举措。即加大对(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加大固本力度,培育农业良性发展、农村自我造血、农民适应市场的自立机制、自主能力;同时,不要脱离“农”字根本。
2 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与措施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是非常快的。从以下的数字可以看出:“十五”期间,中央直接用在“三农”上共11300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18%,实际增长了118%。从2001年到2003年三年公共财政在农业支出共7746亿元,2005年中央财政直接用于“三农”支出就2975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55%;2006年预算已出来,是3397亿元,实际增加了422亿元,由于柴油涨价又补120亿元,如再加上地方财政大概有7000多个亿,与上年相比可能“翻一翻”。近期,中央提出扩大内需、推进增长的十项措施。农业部编制了涉及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51.5亿元农业建设项目的投资计划。其中2008年新增投资农村沼气30亿元,其中户用沼气23亿元。紧接着,中央财政又将农机具补贴提高到100亿元,新增60亿元。此外,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补贴项目还很多,如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用柴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农田水利配套设施投资补贴、低产田及盐碱地改良投资补贴、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投资补贴、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补贴、以及农业税收减免等等。总的来讲,财政支农资金在稳定增长,只要能够有效地使用,就能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就在我国经济和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的时候,世界及国内的形势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定了2008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首先是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随后是部分国家的粮食危机,人们还没有在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惊恐中醒悟的时候,就爆发了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部分世界知名银行也相继破产倒闭,有的国家也宣布破产(冰岛)。美国、日本等一些经济实体正式步入经济衰退,一些新兴的经济实体(如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的经济增长率在持续下滑。我国的经济过去主要靠出口拉动,而出口量的持续下滑当然也对我国的各行各业冲击很大,尤其是制造业,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首先表现严重的是浙江一带的制鞋业、纺织业、玩具厂等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有的停产、有的倒闭;再后来机械制造业、钢铁、建筑、房地产、装饰装潢、电力、煤矿等都出现了问题,钢铁厂停炉限产、厂矿停工减员等,造成了多年未见的现象,大批的农民工提前返乡。出口下滑,企业生产萎缩,生产效益下降,原材料需求减少……这样的恶性循环,造成了原油、煤炭、电力、钢材、建筑材料、农产品等的价格大幅下跌。在这种国际和国内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下,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现象。下面具体阐述一下,和大家共同探讨。
(1) 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工返乡后再就业问题。
2008年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人数总量已经达到1.5亿,在城乡间流动的农民工有1.26亿,扣除重复计算的部分,农民工总量已达2.3亿。这2.3亿农民工的就业稳不稳定,与国民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与世界经济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当前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服装、制鞋、玩具等与外贸依存度大的企业,由于出口订单减少,直接导致农民工就业数量的减少,部分农民工提前返乡。农民工失业一般不纳入官方失业率统计数据,从表面上看不会形成严重的就业问题,事实绝非如此。民工就业占据了制造业就业的半壁江山,如今卷铺盖回家种地,只能说明我国失业情况严重,城市化进程严重受阻,而我国制造业缺乏专业制造者,制造业升级是遥遥无期。2009年,农民工就业可能更加严峻,大部分农民工的技能单一,创新能力差,失业后再就业的能力就相对更差,因此,很多农民工的再就业方向基本上就是重操旧业—暂时务农。
外出打工的农民,由于种地的收入远不及打工赚钱,一般离家时比较匆忙,所以他们的耕地有的低价租给其他农户,有的交给村委会代为转让,一般没有手续或手续不规范。现在外出的农民工返乡后暂时还要务农,他们就要索回自己的土地,这样就会造成很多土地纠纷。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各级农业部门要做好辅助农民工就业工作,加强教育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
(2) 土地流转纠纷问题
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呈现加快的趋势。三中全会允许多种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产生的权益让农民分享,土地市场活跃起来以后给农民以更多的财产权,相应的会产生更多的财产收入,也是提高消费的一种手段。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这个政策是好的,但现在的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提前返乡的农民工的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相应的土地流转纠纷也会大大升温,农业部在12月6日发出的《关于做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也提到,当前要高度重视解决涉及农民工返乡可能出现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的土地承包权益。《通知》指出,随着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流转对象和利益多元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要防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受到损害。最高人民法院12月4日表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法院共审理有关农村土地纠纷案件48396件。土地经营权流转纠纷、土地补偿分配纠纷等案件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表现为群体诉讼,呈现出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敏感度高、处理难度大的特点,生计的压力使农民更加注重土地问题。许多地方的流转费比较低,有的只有二三百元,有的单方面改变了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改变了土地用途,这些不规范的流转行为成为了加大纠纷的导火索。为了妥善解决群体性的流转纠纷,关键是要各农业部门及乡村一级政府做好工作预案,畅通纠纷解决渠道,引导农民工依法、理性的反映问题。先协商后协调,也可仲裁和诉讼解决,任何粗暴、霸道的解决方式可能导致大的事件的发生,因此,要把解决农民工土地流转纠纷当作社会问题来抓,甚至上升到政治问题。
(3) 农民的收入问题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收入,主要是农产品出售价格的收入、还有家庭成员务工所得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主要指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性保护和投入,从而使农民获得的各种补贴,总的来说是稳定的。农民工就业数量的减少,又影响到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那么对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也很不利。这是需要关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影响农民的收入主要农产品的销售和价格。
2008年,国内绝大多数农产品都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过山车”行情。由于没有价格的主导权,进口大豆在我国长驱直入,使得部分油脂企业停产停销,大豆严重滞销,各种油料农产品的价格无一例外的大幅下降,部分地区水果滞销。造成玉米滞销,价格一路下滑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贸易逆差加大,出口困难。7月份以来国际玉米价格下跌一半,国产玉米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除非恢复出口退税,否则玉米出口并没有竞争力。其次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很多生物燃料企业出现亏损,有的宣告破产,再加上对后市的悲观情绪的影响,降低了对玉米采购的积极性。第三是目前国内养殖业低迷。部分养殖场倒闭,很多饲料公司关门,受三聚氰氨奶粉事件影响,玉米需求弱化及周边市场的连带效应成为玉米行情低迷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国际油价跌至每桶40美元,农产品的深加工企业如淀粉厂、粉丝厂、酒厂、油脂厂、豆制品厂、各种相关食品厂,2009年的效益都较差,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减少,所以通过玉米深加工来带动玉米需求的可能性已大大减少。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53-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思想。为此,我国各领域的发展工作都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三农问题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主要途径的新农村建设也必须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将重点放在开拓新的发展路径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创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新农村。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目前,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界定缺少统一的标准,学者各持己见,但是不管学者们从何种角度进行界定,都是围绕生态文明的实质展开的,即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于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一种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惊醒于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进而重新反思自己的行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价值而形成的一种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统一的高级文明形态。”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包含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其他各方面建设的基础。如果新农村建设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那么新农村各项建设最终都将受制于生态的破坏。各种生态问题也将会成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严重影响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发展契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想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来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我们大力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借新农村建设这一发展机遇,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大为改善。
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生态困境
如火如荼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在经历一段快速发展之后,由于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重形式发展轻内涵提升,而陷入了严重的发展困境。
(一)农民生态意识相对偏低直接影响了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
农民素质是影响农村内涵式发展的直接因素。农村长期发展落后造成了农民生态意识相对偏低,现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民仍然缺少生态环保知识,封建落后思想仍残存于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必然导致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所以农村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也就在所难免。
农村毁林开荒、伐林放木,使森林覆被率下降,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草场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土壤沙化;农村矿业只重开发不重保护致使“青山绿水”变成“荒山黑水”;乡镇企业“三废”排放物污染了大气、水源和土壤,使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二)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直接影响了农业资源的保护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农村中根深蒂固。在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农民还未彻底地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技术也不能全面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致使农业发展遭遇了资源“瓶颈”,给自然生态施加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北方农业生产中,依然采用大水漫灌的落后灌溉形式,既浪费水资源又会导致土壤盐分上升,最终导致土壤盐碱化;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农民过度的依赖农药、化肥等,不合理的使用,造成了土壤污染,土壤有机质下降;为了扩大耕地,肆意毁林开垦,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水土流失等等。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剧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危机,给人们敲响了生态环保的警钟。
(三)农村基础设施缺乏直接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的“名片”。虽然经过一段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有所完善,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的基础设施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尤其是环保设施更为缺乏。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没有专门处理垃圾的中转站,对农村中的垃圾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破坏农村环境;农村的卫生设施也亟待完善,很多农村缺少干净卫生的厕所,加重农村环境污染;农村牲畜比较多,而且大都分散经营,蓄养设施的缺乏,使养殖过程中的污染物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改善。所以,农村环保设施缺乏的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个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优化农村生产方式,发展生态产业,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提供经济支撑
培育新型生态农业。生态游农业,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通过规划设计、合理开发,而形成的一种集生产经营、休闲观光、餐饮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例如:“农家乐”、“农村山庄”等;基地种养业,是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种养基地,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依靠农业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进行产业化经营的高效种养业。它改变了原来单一分散、生产链过短的经营模式,根据市场需求调节自身的生产活动,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生产链,实现多种功能集成发展,走规模化之路。例如“村集体家禽养殖业”、“合作式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等。
发展绿色生态工业。首先,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知识补习等活动,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发展生态工业提供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的产业劳动力和生态工业技术推广人才。其次,加强农村工业生产的管理。坚决拒绝引进“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产业项目;坚决禁止城市三污企业向农村转移;坚决查处违规经营的破坏生态环境的中小企业,“小型造纸厂”“小型印刷厂”等。第三,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对已经从事生产活动的乡镇企业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鼓励其采用污染处理技术、资源再生技术,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生态文化,为实现“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目标创造文化氛围
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对于普通民众,一方面可以借助新闻媒体、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广泛宣传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开办生态知识讲习所、开展生态知识竞赛、农村环保活动等进行生态教育,培育农民的生态德性。对于基层干部,一方面应该帮助其树立绿色GDP的政绩观,转变经济至上的发展观,“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应该积极履行人民公仆的职责,带动广大村民开展生态环保工作,进行农村环境大改善活动,组织村民集体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等,在促进生态新农村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1.树立农村的文明风尚
首先,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我们必须通过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例如,农村文化站、农业技术咨询室等加强农民文化知识的教育;通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其次,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其一,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出行、绿色交易等。其二,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农民必须以村庄主人翁的精神开展农村环境保卫工作,加大治理整顿,清扫街道、圈养牲畜、建污水池、植树造林,实现村村道路平坦化,环境绿色化、生活现代化的美丽新农村。
2.完善农村的生态制度
农村生态制度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政治保障。村中事物必须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全体村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由村民代表集体商议,结合本地区的生态现状,科学的制定生态文明视域下新农村发展规划和制度政策,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共同发展中寻求一个平衡点,以推进新农村建设走出生态困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农村,为实现“村容整洁”目标提供物质载体
1.完善农村设施是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是衡量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改善农村生活设施,包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设施如:建立干净卫生的农村公厕,打安全放心的吃水井,设立垃圾处理厂等;完善农业生产设施,农村应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农业的补贴,引进先进的灌溉系统,播种秋收机械,同时还应调动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疏通淤塞沟渠,维护农田设施,采用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还可以通过乡镇企业出资和农民集资等方式,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建立灾害预防系统,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效益。
2.加强环境治理是关键
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比较严重,究其根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村民日常生活污染;一是乡镇企业生产污染。所以加强这两种污染源的治理成为建设生态村庄的关键。首先,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我们必须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农村环境治理活动,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如开展全村大扫除活动,清理垃圾,清扫街道,清除路障等;开展文明卫生家庭评选活动,激发农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将环境保护行为内化为日常行为。其次,致力于改善工业污染。加大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转变企业为经济至上的发展理念;对采取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吸收国外农村环境治理的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有选择地借鉴应用。
总之,当前新农村建设要想寻求新的突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社会等多种因素,统筹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以获取更大的生态效益为考量新农村健康发展的指标。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寻求新的突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05-10-12.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4]陈晓波.发展田园经济,提升农业效益[N].人民日报,2013-03-23.
[5]石红梅.重视培育生态文化[N].人民日报,2013-03-18
怎样当好一名村干部
----
小村官大作用,小职位大作为,小角色大舞台,村干部承担着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承担着上传下达、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有一支素质高、作风正、能力强、勇挑重担的村干部队伍非常重要。但是,当前村干部政治立场不够坚定;有的村干部政策理论水平不高,工作思路不清,创新意识不强,群众威信低;有的村干部缺乏新形势下驾驭农村工作全局的能力;有的致富带富能力差;有的办事不公,个别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财务管理混乱;再就是个别村班子不团结、搞内讧,新老班子矛盾冲突等等,这些问题虽不是普遍问题,但不抓紧解决,势必影响整体,影响大局。因此,必须大力提升村干部队伍的素质,提高新一届“两委”在新形势下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为县域、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新时期村干部要具有六种意识
1、组织意识。村干部这个岗位,代表着组织形象。不管你原来干什么,从现在开始,原来可以说的话、可以办的事现在有的可能就不能说、不能办,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腿。进了这个门,就得上对组织负责,下对老百姓负责。要有组织观念,要懂得党的组织原则,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要有服从意识,有的村干部只听一个人的,这不叫组织原则,应该无条件地服从上级决策和工作部署,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大局意识。当村干部站位要高,观念要新,不能等同于一般老百姓,想事、做事要从大局着想,看事要抛弃个人意识、小农意识,树立大局意识,要站在全村、全镇、乃至全县的角度考虑问题。个人利益、全村利益都要服从于全县大局利益,要跟上全县发展的步伐,不仅自己要顾全大局,还得要教育引导群众顾全大局。
3、团结意识。首先班子要团结,干不好工作是能力问题,处不好关系是做人问题,在一起搭班子、一起工作是缘分,所以我们要珍惜,要留下和谐,不要留下矛盾。胡锦涛总书记说过“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家庭、一个村也一样,只要是为了村上的发展,为老百姓好,谁说的对就听谁的,不要争这个争那个,要互相包容理解。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互相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一起垮台”。要强强联合,合作共赢。其次是村党支部书记要用好人,班子成员要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用人之道关键在信任,发挥每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天生我材必有用”,用人一计之长没有不可以用的人,用人之短无人可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吸取教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 使。第三、团结村内外各阶层人员,对已退下去的村干部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要胸襟宽广一些,肚量大一些,原来有隔阂,不能打击报复。要学会团结对立面,否则你就是一个不称职的干部。把敌人变成朋友非常难,要把朋友变成敌人非常容易,做官做事先做人,人做不好什么也不行,在社会上要站的住脚。第四,团结老党员、老干部、红白理事会和小老板,这些人就是你的新闻发言人,能够帮你取得各阶层人员对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4、廉洁意识。一是公私分明,不能左边条子,右边钱,开发楼盘到底是公家的、私人的,不能假公济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增加透明度。二是要利用好村干部公共资源,要多为村上、老百姓谋福利,不能光把这种资源为己所用,成为为自己谋利的工具,要做到不该拿的不拿,要利用这个资源多为村上增加积累,为群众谋取最大的利益。三是会计要把好关,利用好会计的监督作用,会计要出好主意,保护好村干部,不能纵容村干部犯错误。四是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和“村财镇代管村用”制度,要把村级财务活动全部纳入视野,大额资金的使用要规范,从源头整治,搞好监督。下半年对村上有开发项目、有收入的村,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公开透明账目,还干部一个清白,给老百姓一个明白。
5、民主意识。当今社会,群众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不 断提高,村干部现在开始就应该为三年后选举做准备,干实事,让老百姓认可,否则到时候就被动。一是大事议政制度的落实,实行“三议一行一监督”工作机制。三议一行一监督就是:村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村委会执行,监督小组监督,规范村级议事规则,减少拍脑门,一个人说了算。二是村务公开,定期定时,让老百姓有知情权,减少误会。群众天天想知道村上还有多少钱,钱是怎么花的,你就是不让他明白,时间长了,造成瞎猜疑、甚至产生负面影响。三是关注舆情,关注网络。网络、微博、贴吧,一是利用,再一个就是应对好。反应对的我们要利用好,该办的办,该解决的解决,成为了解民意、关注民生的一个途径;对于反映问题与事实不符合的,应该积极回应,澄清事实。
6、宗旨意识。党的宗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党的优良作风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基层干部必须做到的,要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急难盼愿问题,做到勤政为民,多干对老百姓有利的事。
二、新时期的村干部要提高四种能力
1、组织协调能力。离开了协调,寸步难行。要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对上要和党委政府职能部门搞好沟通协调,没钱的村要靠协调各部门帮扶项目、资金,给村上干点 事只能靠跑办。钱、项目给谁都行,谁主动、谁协调能力强给谁,这是事实。对下要和老百姓处好关系,取得支持,左右村与村之间、班子成员之间、邻里之间等等均要协调好关系。
2、致富带富的能力。“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作为村干部必须提高致富带富的能力。有句话说的好:“自己不会富,不能当干部”;“只会自己富,不是好干部”;“带领大家富,才是好干部”。作为村干部观念要新,思路头脑要活,一个村和一家子过日子一样,不能没底没数。村干部能力体现在,一是增加集体积累,二是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提高了村民的福利,达到这三点,你就是一个合格的村干部。
3、维护稳定的能力。为官一任,稳定一方,发展一方。要做到守土有责,稳定地盘,天天乱哄哄,都是告状的,还有什么心思谋发展。矛盾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中国现在正处在转型期,各种利益诉求,各种矛盾集中暴发,政府承担着前所未有的信访压力。中国用了30多年的时间走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路程,所以有矛盾也是正常的,造成上访的原因也很复杂。干部跟不上形势了,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管用。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稳定工作,一是要正视矛盾,不回避矛盾,不推不拖不搡。拖最可怕,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要把握解决矛盾的最佳机 遇,要做到新矛盾随时化解,老的矛盾逐步化解,否则尾巴越留越多。二是要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谁的孩子谁抱走。解决矛盾,真正有办法的还是村干部,因为他们知道谁家是怎么回事,用什么方法管用,不管是因为什么事,是谁造成的,都要把该担的担子担起来,要客服无关论,我们国家的信访政策是属地管理,村干部不能光接好事,不接难事,这是一种责任。三是对待信访案件要做有理推断。不要把上访的老百姓都看成是刁民,大部分还是好的,对待老百姓的合理诉求要尽快办,马上办;合理不合法的要尽力办;即不合理又不合法的要做好工作解释清楚,再无理取闹的视为无理访,应该严厉打击。四是搞好稳控。对一时解决不了的要稳控好,三句话:矛盾要解决,人不能上去,方法要得当。大部分矛盾、案件能解决,就要看你是否拿它当事办,当自己的事办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想办有的是办法,不想办有的是理由。到盐山镇后,排查出各种信访案件、矛盾纠纷89件,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56件,事实证明,再难的案件,只要想法也能解决。
4、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农村工作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肩负着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一是提高政策法律水平。不能说政策不如上访户,说技术不如专业户。二是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有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出现问题有办法、有能力解决,特别是突发 事件处理的能力,不能光想当太平官。三是提高攻坚克难的能力。说到底也就是征地拆迁的能力,关键时候要冲得上,打得赢。要提高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不能当三拍干部,一开始想干的时候拍胸脯,没问题;遇到问题拍脑门,没办法;最后拍拍屁股走人。
三、新时期的村干部要抓好以下五项建设
1、党的建设。一是班子建设。一个好班子,一个好带头人,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选人用人导向:有廉政意识,有致富能力,有帮扶素质,有共富境界的新型“四有”村干部。班子建设两点,一是调整:换人;二是调理:换思想、换观念,先换思想后换人,思想不换就换人。同时,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二是阵地建设。也就是两室,一是有,不能连党的活动阵地都没有,前几年有的村没有钱花都给卖掉了,近几年大部分村又建起来了。再一个就是要用,在用上做文章,发挥作用,不能成为摆设,要成为办公、议事的场所,学习开会的场所,凝聚民心的场所。三是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以推进“三议一行一监督”为主的村级议事工作机制;以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主的农村班子管理办法,以约束村干部行为为主的农村财务管理办法,促使我们村干部做事要依法、遵规、履程。四是素质建设。推广干部学分制经验,提高法律、政策、法规、水平,特别是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的学习 落实。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开拓眼界,更新观念。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农村财务管理、廉洁从政、新民居建设、调解矛盾等方面的培训,使村干部的观念新,原则性强,廉洁意识高,提高村干部为民办事、服务群众的能力。五是典型建设。一定的历史时期推出不同的先进典型是非常必要的,它对推进社会进步,历史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乡镇也是一样,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带动身边的人,对于老的典型要有所创新,不能吃老本,要跟上新的步伐,否则就会落后,失去典型的意义。新的典型要树得住,树的长,不能昙花一现,典型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经得住历史的检验,我们要在村干部、致富能手、企业家等各领域培树典型,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六是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组建秧歌队、京剧社、打鼓队等多种自娱自乐的组织,组织一些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破除迷信,促进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同时也密切联系了群众,有些误会矛盾得到缓解。
2、城市建设。盐山镇是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因此服务城市建设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重中之重。尤其是今年城南新区、北二环、常惠线、燃气公司等县委政府确定的大事实事,这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征地拆迁工作任务大,难度大,特别是新区建设。村干部要明白新区建设的重大意义: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品位。要做好群众工作,要算大帐,不要算小帐。不但看眼前 利益,还要看长远利益,要顾全大局,让群众理解支持新区建设。
3、经济建设。村级发展经济要因势利导。本着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要引导扶持一些优势特色产业。一是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增加集体积累,不要吃光、分光、卖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增加群众福利。四是搞好土地流转,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已经制约农村发展的潜力,走农场式,专业化发展道路,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五是搞好劳务经济、劳务输出,农民增收的主要收入来源。
4、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这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二是新民居建设。不能简单的看做是房地产开发,应本着量力而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建设一个,盐山镇还得要符合城镇规划,主要是融入新城区;新民居建设也不是一个村一个新民居,要有规划,其目的:一要节约土地,二要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不能出现新民居和旧民居并存,如果是这样就会留下败笔。再就是要搞好规划,把商住区、工业区、现代农业园区一并考虑,把节约出来的土地进行置换,其剩余指标用于工业和城市建设,解决发展和用地之间的矛盾,转移好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跟本。三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省政府的幸福乡村工程1号文件,其主要内容就 是八个大。第一、大规划。第二、大流转。第三、大流动。第四、大产业第五、大社区。第六、大生态。第七、大开放第八、大政策,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政策,帮助后进村、落后村改变面貌。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为全市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并全力而为之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把农业和农民作为重要的链条,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此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农业总产值完成11.92亿元,比2002年增长17.16%;粮食总产量达21.08万吨,比2002年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42元,比2002年增加261元。“南烟北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2006年烤烟种植面积达5.1万亩,预计产量12万担,烟农收入7500万元,比2002年增加2.4万亩、8万担、5924万元,产量、效益稳居全区第一,成为**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并已通过全国农业生产(烤烟)标准化管理示范县验收;桑蚕生产实现突破性发展,2006年桑园面积达到2.17万亩,预计全年鲜茧产值突破500万元。甘蔗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产值2000万元。生姜、水果、茶叶等传统经济作物生产通过引导和扶持实现稳步发展,中药材生产成为新兴的农业产业。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取得重大成效,畜牧水产业健康发展,2005年肉类总产量达3.79万吨,水产品产量达4600吨,比2002年增长28.04%、48.39%。退耕还林工程和“路、城、点”森林生态群带建设顺利实施,累计完成造林10.1万亩,林业经济效益显著。当前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爬坡阶段,一个充满希望和战略性调整的转折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市平均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经验与做法值得我们去总结、推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运用好、坚持好、发挥好。
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就是要求我们借鉴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全面创新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从我县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来看,应该努力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明确三个方向。首先是树立以工业带动农业的意识。农业所处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与农业相配套的加工业,依靠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资装备,改善生产条件,吸纳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配置农村资源,使农业获取更高效益。其次是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农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吸引各类资本和市场主体投资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再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按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农产品市场品牌,壮大产业产品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二是把握四项原则。把握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突出壮大龙头企业群,避免建设上的“平面推进”;把握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发展及与之相联的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形特色鲜明的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我们近几年在“南烟北桑”结构调整思路的引领下,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烟叶、茧丝、生姜系列、果品加工等加工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全市乃至全区重要的企业群和产品群;把握互惠互利原则,大力推动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让农民不仅享受到出售农产品的直接利润,而且逐步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间接利润;把握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激励,调动农民参加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报告
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工作的调查报告
当前,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税逐步取消,农业农村工作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当前农村工作形势,努力探索新时期做好农村基层工作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是摆在我们基层干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湖北省云梦县的实际情况,仅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当前农村基层工作中出现的积极变化
近几年,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县农村工作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可喜的巨大变化。
1、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自5月份,我县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农民负担逐年减轻。农业税及附加、农业特产税及附加共万元,比1999年农民“六项负担”之和万元减少万元。比减少500多万元 ,在的基础上再减1150万元,直至今年农业税全部取消。农业税的逐年减少直至取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据调查,我县土地抛荒面积曾一度达到31760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负担较重,种田比较效益较低,导致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当前随着农民负担的逐步减轻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撂田荒变成种田热。
2、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减人减事减支”成效明显。全县各乡镇先后于和进行了连续两轮改革。底,我
县基本完成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任务。全县12个乡镇共精简24个内设机构,撤销84个事业单位。精简乡镇领导干部66名,占原人数的40%,分流乡镇事业单位人员425名,占原人数的51%。仅工资支出一项每年就可节约350多万元。同时村“两委”以换届为契机,精简村干部785人,减幅达%,每年可减少开支230多万元。
3、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随着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广大农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不仅农业税一减再减,直至取消,而且全县还发放粮种补贴和种粮补贴资金803万元。同时,取消农业税,对衍生在其上的各种乱收费进行“釜底抽薪”,农民拍手称快。从“取”到“予”,从向农民“催粮、催款”到“补贴、鼓励
”农民种田,农民从党的惠农政策中感受到极大温暖。现在农村人人都说党的政策好,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4、工作重心发生转移,乡镇职能
出现可喜变化。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一些乡镇不等不靠,大胆创新,在政府转型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今年农业税取消后,各乡镇的工作重心由过去以征收农业税为主转移到以抓发展、搞服务为主上,自觉地把抓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乡镇的第一要务,努力构筑和谐农村。
二、当前农村基层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积极变化的同时,我们也从调研中了解到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乡镇财政收支有所好转,但保运转保发展的压力依然很大。随着上级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机构改革后减支效应的显现,目前乡镇财政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但由于多数乡镇工业税源很少,在农业税取消后,仅靠上级转移支付来过日子是非常艰难的。加之乡村两级债务难化解,大多数乡镇感到压力很大,乡村两级正常运转面临一定困难。
2、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出现“梗阻”。税费改革前,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费用是从共同生产费中列支。税改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除各级政府的支持、扶持外,只能通过一事一议的渠道来解决。由于农民对公益事业的认知程度不一,加上集体意识淡薄,往往很难达成共识,造成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公益设施老化陈旧却无人无钱整修,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明显改善。
3、村级债务得到较好控制,但化债仍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最大难题。由于我县先后两次开展了集中化债,加上对村级财务进行了严格管理,使村级债务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乡村两级债务仍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仍然是随时可能引发农村不稳定的一颗“定时炸弹”。特别是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抽掉了债主们对乡村两级信用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担心债务会变成死账、呆账,加大了讨债力度,常常引发一些
纠纷。
4、当前农村发展很快,但社会事务管理有弱化趋势。近几年,由于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农村的变化很大。但是,随着乡镇机构的改革,处于转型时期的相关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长效的机制,免征农业税后乡村干部又对农民的管理失去抓手,导致当前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有明显的弱化趋势。像农民建房的管理、计划生育的管理、水利设施的管理等。
5、农村工作格局出现积极变化,但乡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方法亟待转变。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广大乡村干部看到农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拐点已经出现,他们普遍感到农村工作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特别是农业税取消后,广大基层干部从繁重的“催粮要款”任务中解脱出来,他们所扮演的越俎代庖的角色最终成为历史,对此他们由衷
高兴。但另一方面,乡村干部一夜之间变成无权、无钱、无抓手的“三无”干部,不可避免滋生消极情绪。特别是当前乡村干部待遇普遍偏低,心中的落差很大。加之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领导职数减少,广大中层干部感觉提拔无望,难免产生悲观思想。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许多乡村干部存在茫然失措、畏难压头的思想,对税费改革后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心中没有底。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分析当前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认为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既有体制方面的,也有人为方面的。
1、体制因素:
税费改革只是推倒了农村体制障碍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现行体制如果不加以改革,那些隐藏在农业税背后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迟早要显现出来。比如在债务产生的问题上,这与政府运作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政府工作方式具有深刻的行政控制
色彩,乡镇完全是围绕上边各种指令转,为完成超出正常资源运作范围的指令,乡镇领导人要么造假,搞形式主义;要么只有“硬来”,“借钱”办事。比如在公益事业问题上,农民没有享受“国民待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一直没有像城市建设那样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再比如乡镇财政困难的问题。我县道桥镇表现得尤其突出,1991年实施“县乡分灶吃饭”,因当时该镇工业基础较好,作为重点财源建设乡镇,确定的上解基数较高。后因市场经济转型,乡镇企业滑坡,但上解基数一直递增,至1999年后又改为定额上交,导致该镇财政压力较大。还有在机构改革问题上,虽然乡镇经过了多轮改革,然而在“平面”上改得多,在“纵向”上改得少,往往是下面改了上面未改,导致乡镇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权力一把抓,责任搞批发,任务层层加,乡镇在弱化”。乡镇干部常年疲于应付,工作压力大。
2、干部因素:
基层干部是落实党在农村政策的关键性因素,政策落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地位。然而由于干部政策水平、行政态度、工作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是农村干部素质不高。农村干部长期处在基层一线,主要精力和时间都集中在处理日常繁琐事务,缺乏学习提高,认识水平有限,理解政策不深,有时执行政策走样,工作中容易滋生一些矛盾。二是农村干部认识观念还没有转变。多年来,一些干部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催粮要款,结扎放环”,导致农村干部服务意识淡漠,甚至与民争利,损农坑农。三是农村干部精神状态不佳。一些农村干部说我们工作软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完不成,领导不满意;如果工作硬了,说我们是歪嘴和尚念歪经,方法不当,作风粗暴,常常是上级批评群众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这些因素掺杂到干部 的工作中去,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
3、群众因素:
一是部分农民的思想认知水平较低。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思想和小农经济意识在农民心中没有彻底消除,部分农民一方面生产积极性高涨,求富致富心切,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松懈涣散、自私狭隘的思想。一些人各种各的田,各挣各的钱,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对乡村两级干部管理漠然置之。二是农民对过去与干部产生的怨结“心有余悸”。多年来,乡村干部向农民索取的多、给予的少,摊派的多、服务的少,甚至大吃大喝,农民产生抱怨情绪。这种残留思想使农民对当前的基层干部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往往产生抵触情绪。三是农民群体出现多样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原来的农民群体实际上已经分化成普通农民、农民工、基层干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若干阶层,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情感、声望和社会、经济地位千差万别,价值取向各有不同。复杂的工作对象从而产生了复杂的农村工作局面。四是农民的自主意识和决策能力增强。广大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判断思维能力增强,特别是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他们不再盲目地相信干部,农民的“不安分”心态增加了农村工作的难度。
三、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工作的几点建议
当前农村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基层组织、基层干部都要针对农村工作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尽快转变职能,转变角色,在思想观念、工作重点、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以下简称新《劳动法》) 于2007年6月29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上审议通过, 并于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人们普遍认为, 同1995年的《劳动法》相比, 这部法律更明确、更严格, 更加强调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伴随新《劳动法》起草和颁布实施而来的是一系列引发公众注目的新闻事件。这些新闻从侧面印证了新《劳动法》的影响力。
这部新《劳动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对劳动者的保护:
(一) 签合同方面的新规定使用人单位不签合同反而得不偿失
新《劳动法》规定, 用人单位未在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但在自用工之日起一年内订立了书面劳动合同的, 应当在此期间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新《劳动法》同时规定,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仍然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除在不足一年的违法期间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外, 还应当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新《劳动法》出台之前, 一些用人单位故意不与劳动者签劳动合同, 借此逃避它们对劳动者应尽的责任。新《劳动法》的此项规定, 使用人单位在这方面钻空子的路子被完全堵死了。这项规定的威力不可小觑。
(二) 解雇员工时的经济赔偿条款更严格也更具体, 使用人单位裁员的成本空前上升
新《劳动法》规定,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需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且新《劳动法》对何种情形下企业才能解雇员工, 以及解雇之后的后续社会责任都有更详细更严格的规定。对用人单位在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时支付经济补偿作出了一些新规定:用人单位存在违反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法律规定的行为, 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也必须支付经济补偿。这些规定使用人单位解雇员工的成本进一步提高。经济赔偿条款的细化, 使其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这也使整部新法律的执行力得到增强。在《新劳动法》的保护下, 劳动者被随意违法解雇的情况会受到遏制。这些规定对劳动者的保护也是较为有力的。
(三) 新《劳动法》引导企业与员工签长期合同, 可能出现的终身制员工引发企业过激反应
新《劳动法》第十四条规定,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 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 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 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是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二是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 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三是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条规定主要是在引导企业与员工订立长期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条规定将各种情形详细列举出来, 使用人单位不敢再轻易与员工签订短期合同, 使劳动者更有可能获得一份稳定的、长期的工作。一些员工在华为公司连续工作接近十年的时候, 华为公司将员工辞退, 然后再聘用回来, 由此避免与员工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这种做法反映了一些用人单位对这条规定反应激烈。
二、新《劳动法》的双重影响
(一) 新《劳动法》的正面影响: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尊严和福利
新《劳动法》的上述规定和其它方面的一些规定, 都加强了对劳动者的保护, 使劳动者的人格尊严权、劳动权得到尊重和保障。劳动者无论在职离职, 其合法权益和各项福利都有了确实的保障。这对于缓和劳资纠纷, 提高广大劳动群众的幸福指数意义重大。毫不夸张地说, 新《劳动法》是我国立法领域里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二) 新《劳动法》的负面影响
1. 企业用工风险增加
新《劳动法》强调了企业对员工和社会承担的一系列责任。企业对劳动者从入职到离职都负有更严格也更具体的责任。一旦录用员工, 解雇的难度加大、解雇的成本增加。企业在用人方面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不得不更慎重地招聘, 更慎重地解雇。另外, 对于“老、弱、病、残、孕”的员工的经济帮扶的责任, 企业必须自己承担下来。最后, 新法还规定了最重要的一种情况, 即一旦发现企业的用工或合同出现不规范的地方, 劳动者可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企业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以上这些规定无疑使用人单位的用工风险有所增加。
2. 企业用工成本上升, 其效用近似于劳动力成本上升
新《劳动法》规定员工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 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还有一系列经济赔偿条款。无论从显性成本还是从隐性成本来看, 企业用工成本都会有所提高。其效用近似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一问题对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影响较大。
3. 保护劳动者的强烈倾向使企业与员工的矛盾可能激化
新《劳动法》有保护劳动者的强烈倾向, 给了劳动者很多利好信息。这些规定中的相当部分在现实中并未得到落实。一旦劳动者认识了这些并且有了更多的权利意识, 他们可能与企业产生更大的冲突。对不少企业来说, 这些规定如何落实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 他们不愿也不敢正面回应新《劳动法》和劳动者的权利诉求。
4. 新《劳动法》加剧了中小企业的困境并加重了失业问题
新《劳动法》的严格规定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大小企业都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中小企业为此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 再加上企业用工风险增加、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 使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增加。一些企业的经营困难, 也加重了失业问题。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对新《劳动法》的再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 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 我国的各类社会矛盾进入一个凸显期和频发期。在此情况下, 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要创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强调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强调要既重视经济增长, 又重视缓和社会矛盾, 重视人民在社会生活方面各项福利的提高。但在我国劳资关系中, 劳动者长期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 由此导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福利得不到保障。新《劳动法》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台。这部新法本身就是在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本身就是创建和谐社会大工程的重要一环。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 围绕着新《劳动法》的利弊影响, 有几个重要命题值得思考:
(一) 劳动者权利意识上升与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之间的冲突
众所周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能高速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贡献很大。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之所以能在我国获得大发展,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既是我国的重要优势, 也是我国的重要伤痛。因为与低廉的工资相伴的, 往往还有劳动者权利意识薄弱、企业对劳动者的保护不足等问题。新《劳动法》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力量, 也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未能及时完成的情况下, 对劳动者的保护同时也会带来剧烈的经济阵痛。这既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 也是经济与法律、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冲突。在这种冲突面前, 更重要的是寻找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寻找经济与法律之间的平衡点, 而不是做非此即彼的宣判。
(二) “保护过度”批判
围绕着新《劳动法》的出台, 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其中一个很流行的观点是, 新《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保护过度。甚至连香港的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也写了一组文章, 批判新《劳动法》。对此, 可以从三个方面做一分析:
1. 保护劳动者的人格尊严权、生命健康权、平等就业权和劳动权, 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劳动者涵盖社会各行各业, 是社会大厦的骨架和支撑者。他们的合法权利和福利不仅牵涉面广而且意义重大。再加上一直以来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情层出不穷,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积累着不轻的伤痛。正因为如此, 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一直以来不是强调得过了头, 恰恰是强调得不够。所以现在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2. 企业、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们不能永远把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抓住不放
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对我国很重要, 而且一直以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但是, 这一优势不会永远存在也不可能永远存在, 而且这一优势对劳动者的伤害也不能长期漠视。在经历了三十多年高速增长之后, 我国的产业升级恰逢其时, 而不应该再永远抱住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不放。新《劳动法》对死死抱住廉价劳动力优势不放的企业来说, 确实会带来阵痛。但对有意推动产业转移升级的企业来说, 反而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实际上, 新《劳动法》对我国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我国法律的执行情况一向不佳, “保护过度”未必成现实
在我国, 法律的制定和法律的执行一向是两码事。不少法律规定都很令人振奋, 而其执行情况往往要打些折扣。正因为如此, 貌似过于苛刻的新《劳动法》在打折扣执行时, 想造成“保护过度”的现实并不容易。实事求是地说, 在法律的执行往往要打折扣的现实国情下, 为了达到一定的保护效果, 略显苛刻的法律条文甚至是必须的。所以, 实在不必担心新《劳动法》会“保护过度”。
四、结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渡阶段出现的新《劳动法》, 其重要的目标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利和福利, 由此促进社会和谐。这一目标从根本上讲与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从表面上、短时期看, 这一目标与经济发展是有冲突的。正如之前所述, 面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矛盾冲突, 寻找合适的平衡点才是明智的做法。经济在不断发展, 社会在不断变化, 合适的平衡点也在不断变动, 为了缓和矛盾并寻求平衡, 唯有与时俱进。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寻找合适的平衡点, 就可能使新《劳动法》等带来的只是阵痛而不是长痛。
参考文献
[1]赵俊红.新劳动法对中小企业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 2010, (8) .
关键词:农村;党建工作;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83
1 存在的问题
1.1 党员队伍建设管理存在“短板”
在一些乡(镇),因为耕地面积少,为增加家庭收入,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回家,这些人当中不乏一些党员,这种情况就造成了一些外出的党员无法及时参加组织生活,基层党组织也无法有效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党员素质得不到及时提高。与此同时,年轻人的大量外出也造成了农村入党积极分子极度缺乏,选拔范围太窄,给基层党组织发展和培养吸纳新党员增加了难度。
1.2 部分党员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一些基层党组织缺乏对党员的教育培养,导致一部分党员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不广,欠缺解决农村基层矛盾的能力,没有发动基层群众的动力,在有助于农村发展的一些重要工作中,没能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还有一部分党员虽然有经济头脑、有闯劲儿,但是欠缺集体荣誉感,只顾自己发家致富,没有带动身边村民共同致富的意愿。
1.3 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
一些乡(镇)的党组织习惯性地认为加强党建工作就是经常集中党员召开会议,会议召开后再抓好文件精神落实,然后再举办一些活动,最后再象征性地总结经验。党建工作这样开展,就造成了召开的会议枯燥乏味,党员学习落实文件精神的积极性不高,党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严重脱离群众,使基层广大群众极度反感,在总结经验时,没有根据党组织活动的经验以及活动结果进行总结,单靠上级下发的文件材料进行杜撰,总结出来的经验毫无实际意义。
1.4 存在认识误区
在一部分乡(镇)领导的眼中,抓好地方经济建设是硬道理,党建工作是务虚。所以在农村党建工作上,基层党组织只是着眼于短期效益,只求会议活动的热闹和材料总结的深刻,满足于形式上的检查验收,只要求党建工作在表面上风光,能够让上级组织满意就可以了。
2 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抓好农村党建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党建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的战略高度,要求党在新形势下,坚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严明党的纪律,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有助于我党深入农村基层、深入工作实际,把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基层广泛解读宣传,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把从严治党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号召。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体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农村身处基层第一线,农村的环境建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有利于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的建设、管理和服务,让农村环境更加生态、社会更加稳定、经济稳步发展,为实现“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3 加强改进农村党建工作的有效路径
3.1 突出重点、从严把关,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质量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生命线,着重看发展对象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行。在乡(镇)培养发展党员,要优先考虑在开展的中华传统美德评选活动中,涌现出的孝德、美德、诚德、礼德、爱德为内容的“五德”先进典型。
3.2 创新载体、分类施策,强化党员管理的实效性
以锤炼党性,转变作风为重点,按照“一个领域一个主题、一个行业一个特色”的思路,为党员搭建以为民服务为主题的实践锻炼平台。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党员要与村党组织对接开展“四心”活动,助建美丽乡村。几年来,梅河口市在24个乡(镇、街)开展“群众办事动嘴、干部代理跑腿”便民服务活动,收集21个部门、54个服务项目以及2600名代办服务工作人员信息,制作《帮办代理服务“一卡清”手册》发放到农户家中,镇村干部每周一、三、五在村部轮流值班,每周二、周四到村部现场办公,将村里收集上来的代办事项集中办理。不仅方便了群众,还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3 设岗定责、跟踪考核,提高党员服务的自觉性
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干部特点,采取不同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日常管理。以梅河口市为例,他们建立了乡科级党员领导干部服务报告制度,按季度填写《履职报告责任书》。乡(镇)机关、站办所党员和村“三委”、社区干部党员,依据岗位职责定目标,填报《党员职责承诺践诺评定表》。无职党员根据自身特长申报志愿,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年终,党组织对各类党员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结果作为干部使用、评先选优、享受惠民政策的重要依据。
3.4 严格标准、科学整顿,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建立完善党员“畅通出口”机制,把处置不合格党员作为党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界定了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社区、乡镇街的站办所、农民、“两新”组织五个领域不合格党员标准,严肃处置程序。本着教育为主的原则,对民主评议出的不合格党员,采取组织干预,对症下药帮扶转化。对经过教育确有悔改的党员允许其继续留在党内,给予一年的改正期限;对经过限期改正或多次教育仍没有转变的党员,严格按处置程序进行劝退;对问题性质严重、劝而不退、拒不履行党员义务的要宣布除名,做到区别对待、定性准确、妥善处置。
新时期,制度化、规范化、服务化成为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工作方法、工作重点必然有所变化。乡镇干部必须学会并善于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把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转变为以教育引导、主动服务为主的工作方法,努力做好新时期的农民群众工作。
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必须转变,服务意识、工作能力必须提高。作为农村基层领导,一定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发展在于创新,创新才能促进发展,人云亦云,一成不变的工作方法,只能算是完成工作,而不是很好的完成工作。创新包括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发展途径、发展模式的创新。必须立足实际,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本地优势,提高农民收入。
新形势下,虽然群众工作多种多样,工作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我认为,放在头条的还是发展。经济发展是其他各项工作发展的基础,必须想尽办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要打牢发展基础,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农业仍是其致富途径。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十分明显,设施落后,产业化、科技化、规范化发展就难以施行,也是难以实现,农民收入的提高也难以实现。首先要抓好水利建设,解决人畜饮水和农业用水问题。积极寻找水源,建设水利设施,加强原有水利设施的管理,是我们应当做好的工作。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要改变靠天吃饭的状态,必然要解决用水问题。其次,要搞好农村公路建设和维护。由于公路不畅,许多产业受阻,许多项目不能实施,而人们的出行也很不方便。目前,我们的农村公路,虽然大多已经修通,但维护和管理十分滞后,路面状况十分差,安全隐患突出,同时,很多道路在雨季不能通行。再次,要搞好扶贫开发、落实好扶贫项目。
二是要搞好产业规划,做好政策扶持。产业化是农业的出路,也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每个地方都重视产业的发展。然而,产业化也有两面性,符合实际情况的项目,农民致富;反之,背离客观实际的项目,只能坑害百姓。所以,一个产业是否合适,在发展就应当做好调查,做好规划。产业规划要解决种什么,在哪里种,怎么管理,怎么支持,怎样与全局的产业布局相适应的问题。例如,烤烟发展规划,我们就要解决在那几个村种,具体是哪些农户,有没有效益,技术和自然条件是否有保障,会不会与全乡其他产业冲突等等问题。
三是要搞好科技推广,做好技术支持。有了车,有了人,但没有技术,车同样不会动。产业发展,经济建设就像一辆车,需要人和技术来推动它。目前,我们在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应用上作了一些尝试,收效很明显,但还是存在着技术不过硬,不够专业的问题。首先,推广科技的技术人员必须有过硬的技术,我觉得应该多举行一些行之有效的科技培训,让我们农村的农业技术人员有强的技术、专业的技术。其次,要注意推广方式的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应当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推广科技运用,有的使用教材,有的采取讲座形式,有的呢就要手把手的教,这都是值得探索的东西。再次,要有制度保障。
【新形势下新农村的统战工作】推荐阅读:
第二稿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05-26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和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调研报告06-17
形势与政策论文建设新农村11-11
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10-01
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研究09-19
新形势下电网企业的青年工作06-18
在新形势下做好工会经审工作的思考06-30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思考09-13
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国土资源工作09-09
关于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