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通用8篇)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篇1

课题名称: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

教材版本:人 教 版 教师姓名: 刘 丽 珠

校:樟树中学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刘丽珠,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课,一说学情,二说教材,三说教法与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课后反思。

一、学情

知识与能力储备:本班学生为高一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前两个单元的课程学习,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也已经具备了自主思考问题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能力。

兴趣倾向: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开始思考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该如何看待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他们对本课的学习会有更大的兴趣,因而能积极地融入课堂。

心理水平:学生价值观念尚未定型,看问题容易偏激和片面且本框知识理论性强以及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

二、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编排上:《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经济生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题衔接了第一框题所介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介绍在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同时,本框题内容涉及到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

教材内容上:本框主要涉及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通过效率与公平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性建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创设情境等多种方式,设置多项活动,使学生感受如何促进社会公平,并把这种感受内化为行为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纠正学生对“公平”概念的错误理解,避免不必要的仇富心理。(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制度保障、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依据:当前,高一学生对于生活中人们工资收入有差距的现象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还未能深入了解到其中牵涉到“公平”的原因及与之相关的解决措施。重点二: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为了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效率”这一重要概念,以及和前面所讲的“公平”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于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能动性的认识,继而对合理分配制度内容的理解有一个铺垫。

难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经济发展的消极态势,比如人们收入不均衡、贫富差距大等。而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使分配更加合理的措施中一定要谨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要对学生加以强调重复的知识点,因为理解这两者的关系对他们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让他们再根据我国国情来考虑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则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要注意结合身边事例、国家政策层面来加以阐述、循循善诱。

三、教法及学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教法及依据

活动探究法:设置多个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讨论和组织能力

直观演示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分析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二)学法及依据

小组合作法:小组合作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体验、交流法: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的现象有正确的看法。

四、教学过程(两课时)

本框内容紧凑、循循渐进,条理清晰,共分为两课时。先讲收入分配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再着重讲本课的重点促进收入分配的措施,也就是怎么办的问题;最后突破难点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及其措施。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改编的漫画为背景,展示两组关于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图片。学生观看之后提出问题:什么是社会公平?

设计意图:直面生活,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来讲解较为抽象的社会公平,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平的理解,而且也做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讲授新课

1、收入分配公平的内涵

活动二:讨论观点

一、观点二,并思考公平等于平均主义吗?收入差距等于社会不公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得出公平的含义,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平的理解。且知道公平是相对公平而不是绝对公平。

2、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原因)

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补充:①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③收入分配公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设计意图:联系前面所学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企业与劳动者的相关知识。将课本知识点串联起来加以思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3、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对策(措施)——重点内容

活动三:小组讨论,如何促进社会公平,结合前面所学,可以从哪些角度思考? 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根本举措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制度保证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四:观看朝闻天下视频,首次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设计意图:视频教学法。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为何我国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通俗易懂,直观明了,贴近社会。

结论:③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重要举措

活动五:小组讨论,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生活实际,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结论: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性收入,取缔违法收入。

——另一重要举措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总结归纳“国家为什么重视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重视效率和公平,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

1、效率的含义:

活动六:电脑城A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

电脑城B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思考: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案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效率的含义,以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①二者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②二者又存在矛盾。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3、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教学难点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设计意图:可以更好的理解我国现今实施的市场经济制度,也可以用平常心态看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不均、贫富差距大等问题。面对这种问题国家、企业和劳动者应怎么做,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三)巩固练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①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王某承包土地种植水稻获得的收入 ③李某出租土地承包经营权所获得的收入 ④孙某在国有企业的工资和奖金收入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2018·张家口模拟]小李在国有企业工作,年薪3万元;小李利用空闲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1万元;小李购买股票,年终分得红利1万元;小李出租住房,年收入1万元。小李一年的劳动收入为()A.4万元

B.5万元

C.6万元

D.7万元

3、[2018·对点金题]公平与效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列举措中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是()①某省政府给予社会托老机构的老人每月300元的财政补贴 ②某企业建立健全以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 ③某市民政局免费为60岁以上的低保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④某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1260元调整为1400元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四)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解析中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相关题目,并预习下一课。

五、板书设计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公平的内涵

2、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原因)

3、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对策(措施):①②③④(重点)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的含义

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3、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难点)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式,简单明了,层层递进,重点突出,便于理解。

六、课后反思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篇2

一、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分析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对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变动的相互关系作了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倒U假说。他认为在一国经济发展的初期收入分配差距可能会恶化,也就是少数人越来越富,而更多的人则越来越穷,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又会得到相应改善,即收入分配越来越公平,库兹涅茨认为这种收入分配差距的倒U型变动是与经济增长密切相连的。因此,在我国就有一种对于“库兹涅茨曲线”的误解,以为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将缩小收入差距。其实,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是必须的,它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它受经济体制转变、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其他一些不良因素。

1. 不恰当的强调效率优先,忽略社会公平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针对平均主义大锅饭带来的效率低下的严重弊端,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是科学的、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当已经破除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出现了贫富悬殊时仍然强化这一指导思想就不太科学了。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都还一再重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实践中我们处处强调效率优先,而忽视了社会公平,造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2. 行业垄断及各种非法性因素的存在

吴敬琏曾指出“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是腐败和垄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法制不建全,改革不彻底,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银行、电力煤气、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房地产等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从而使其从业人员的收入远远高于社会平均的收入水平,加剧了收入差距的扩大。此外,各种非法性因素的存在是导致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又一原因。这些非法性因素主要有各种腐败现象引起的。少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搞权钱交易,从中获取黑色高额收入,搞“权贵资本”,是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3. 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

由于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中、东、西地区经济发展不尽相同,这些地区居民收入也存在着差异性。加之,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陆、由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开放的模式,这样,改革开放先行地区在政策和市场运行方面就存在着优势,发展比较快,居民收入也相应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自然条件差、改革开放又比较滞后,经济发展缓慢,居民收入较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也是造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4. 收入分配及再分配领域存在诸多弊端

收入分配秩序混乱、分配方式不规范,再分配的能力不足。再分配手段并没有能够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未能对市场竞争以及非市场因素介入所形成的收入分配差距进行有效的调节,在一些领域甚至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差距。具体来讲,主要有:对高收入阶层的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的保护不够有力;公共产品的分配也存在着向高收入人群倾斜的现象。

5. 社会保障不健全

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建立,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还很不健全,存在保障水平还比较低、覆盖面不广、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不严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主要是针对城镇居民的,即使在城镇,也有不少居民依然被排除在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外,农民更是绝大多数人未纳入社保体系中。随着市场竞争和风险的增加,贫困人口增多,而相应的社会保障却没有配套建立起来,这就加剧了贫富差距。

二、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对策分析

根据“库兹涅茨曲线”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差距会渐渐缩小,收入分配会越来越公平。但是,这种收入差距缩小的状况不会自动出现的,它需要我们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在收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坚持取缔各类非法收入

一方面,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不断扩大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和竞争主体,缩小行业垄断的范围,通过制定法律制约垄断经营行为,对某些自然垄断性行业实行高于一般行业的税率,使其获得的超额利润收归国有。另一方面,坚持取缔各类非法收入。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特别要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强化权力监督和约束,杜绝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

2.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和城乡差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有着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同时,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缩小地区和城乡差异。

3.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大税收调节力度

在坚持完善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同时,运用税收等多种手段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一是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及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而对高收入者可以实行累进税率。二是改革完善财产税。规范现行财产税税种,对个人收入进行多环节、多渠道的调节。应尽早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物业税。对于一些高收入群体的奢侈消费项目,如高尔夫球、桑拿等,可以考虑开征特别消费税。

4. 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监督机制

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分配行为,健全收入分配的立法工作。同时,加大对收入分配司法的监督检查。健全收入分配的监督机制,不仅需要加强国家对个人收入监督,还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对个人分配活动实行监督,形成国家、社会、群众的监督相结合,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层层监督、上下连动的分配监督体系。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国家各项分配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才能及时发现和严厉打击大量的非法暴富行为,控制不合理的分配差距。

5. 健全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适应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镇化加快的特点,有计划地把应该纳入而未纳入的人切实纳入进来;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不断做大做强全国社保基金。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积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吴敬琏赵人伟等:收入差距是否避免[J].经济望,2006,(9)

[2]唐忠义: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新探[J].探求,2000,(4)

[3]赵振华:应当从更深层面研究分配问题[J].中国经济观察2006,(1)

[4]汤敏:解决分配不均的三个关键[J].中国经济观察,2006,(1)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篇3

陈老师这节课从设计到课堂的掌控、学生的参与等方面都把握的非常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充分体现有效性、层次性、参与性结合,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现就听课过程中发现的亮点与不足提几点意见。

亮点:

1、课堂导入——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陈老师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段视频导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生活会这么困难,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是画龙点睛之笔,为教学的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2、环节设计——层次分明,突出主题。

陈老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1个分粥的故事1个探究活动即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现状与问题,设置阶梯型问题(如),层层深入剖析相关知识点,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探究、问题的突破,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体现量力性原则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提高了本课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参与——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老师是学习的指导者,是点燃智慧的打火机、催化剂。陈老师坚持以生为本,多次提问学生,关注学生参与,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数据、事例、视频等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如问答法、讨论法,分组交流探究等,能较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主动感悟,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4、课堂互动——氛围宽松热烈,体现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

陈老师具有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教态亲切自然,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走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愿意回答、想要回答,师生互动良好,原本枯燥的.政治课变得生机盎然。

不足:

本课的知识含量大,概念多,因此在时间把握上稍有不足,也无法在课堂上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的检测。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篇4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这一框题,我当时设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教学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高考常考察什么?怎么样通过我的讲解把重难点很简单明了的突破,并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明白这一框体的试题主要考察的是哪些内容,问题一般会如何设计。所以我的整节课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新课】:通过漫画《天价薪酬》让学生感受到目前社会个人收入分配上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引出本课内容。

【讲授新课】:首先,讲解“公平”这个概念。尤其是在讲解与“平均主义”的根本区别和“不能过分悬殊,保证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时,仔细分析。探讨“公平的意义”,我借助书上的漫画,分析它有助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接下来,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结合书上的三段内容(三个要点),以及书上的例子,逐一分析。其中第二点,同学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突破“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这个难点时,我就通过图示法,为同学分析讲解“国民收入的分配从环节上可以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具体到初次分配包括什么?再分配包括什么?并举例讲解说明。又通过另外一个图,结合上一框体多种分配方式的内容,分析讲解“居民收入中包括劳动报酬和非劳动报酬”,并举例说明。最后一个问题是重点:“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先解释“效率的含义”,再辩证分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最后探讨“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其中设计了很多学生回答问题的环节,但因为问题都是书上直接涉及到的,所以同学们也基本上都是照书上念。

【课堂延伸】:结合练习册,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和分配政策的关系”。

【本课小结】:本堂课讲了公平的含义、意义、举措及效率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但是当我看完“教学设计”环节里的这一框体,和案例分析里涉及这一框体的评析,感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实在是存在很多保守和偏差的地方:

第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应体现新课程的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这是政治课的最大特点,其次是能力,最后是知识目标。本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效率与公平意识;自觉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让学生加深对“效率与公平”这一问题的理解,寻求二者之间的统一,并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而我的设计,一味的追求“知识目标”的达成,对教学重难点的讲解和突破倒是做得还比较细致;但能力目标明显不足,没有给学生很好的锻炼发挥的机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就更是几乎没有设计在课堂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实是这是政治课的最大特点,如果不关注一到这方面,那政治课最大的优势和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以后在进行本部分内容复习和讲解时,我一定不会忘记借助最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引导学生不仅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更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奉献回报社会的人生观。

第二、设置的“探究问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原来设计的探究问题主要是“

1、公平与平均主义有何区别?

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3、公正与效率是什么关系?”这三个问题都来自于教材所提出的问题,是专家们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所提出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不同学生的眼里是不是需要探究呢?或者说这些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探究呢?

而学生进行自学教材,合作学习以后共同提出来的问题,才是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是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让课代表整理了一些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1、教材第61页第3段有这样一句话: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3、什么是国民收入?

4、如何理解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5、在现实生活中收入分配不公平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

6、同工不同酬是不是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表现?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这是教师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必须去作出选择。作为教师,应该而且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是最好的选择,除此别无它法。以后再做教学设计时,一定努力先深入学生,调查学生,结合学生最关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解决教学大纲要求的重难点问题。

第三、设计多种有效形式让学生有序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权。

继续教育网站上展示给我们的《教学设计1.第七课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我仔细研究了一下,里面设计的学生活动十分丰富。导入新课部分就通过两个案例引入本课收入的分配公平问题,并设计活动(设计几种分配方案,看谁设计的更能体现公平?),教学过程中有设计了“谈一谈”“观看视频谈感受”“讨论发言”等很多环节。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引导总结了知识,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合作探究等综合能力。

而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就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去设计学生活动,只是更多的设计了教师的活动,上课时也让学生参与、讨论了,但更具随意性。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篇5

一、收入分配公平的内涵

公平是一个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一直在争论的概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从不同视角出发, 可以得出不同涵义。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 由于收入分配是指经济成果在不同阶段、利益集团、人群间进行分配, 所以收入分配公平应该是指对经济收入或财产获得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评价。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 对分配的考察“应该贯穿在经济活动的整个状态和过程中:在资源的初始配置 (这在帕累托标准中是不加以考虑的) 、在过程 (例如市场经济的价格形成, 国家的再分配) 和结果中。”因而,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收入分配公平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即分配起点公平;分配过程公平;分配结果公平。

二、收入分配公平失衡影响和谐社会构建

1. 收入分配公平失衡会削弱社会凝聚力

从根本上说, 社会的稳定是人心的稳定、人民群众的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才会有真正的社会稳定。混乱的收入分配秩序和过于悬殊的收入差距, 会使社会成员之间产生种种隔阂、抵触和离心因素, 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普遍的认同感, 降低社会的整合力, 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的分崩离析如果听任目前收入分配公平失衡的态势继续发展下去的话, 势必会引起劳动群众的不满情绪, 从而影响社会稳定的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并有可能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2. 收入分配公平失衡会促生违法犯罪

犯罪常常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愤的产物。我国有着“不患贫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安”的传统心理, 古今中外诸多研究证明:尽管贫困不会产生犯罪, 但是因贫富分配不公平而产生的不满却会而且必足以产生犯罪。如果人们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基尼系数越大, 从事犯罪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束手无策, 往往容易走向非正常的生存之路。

3. 收入分配公平失衡会败坏道德风尚

由于部分成员的收入过高, 一些暴富者畸形的消费模式会在社会上诱发一种追求物质享受的潮流, 导致“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不良风气的蔓延。另外, 一些人还会为了致富通过不正当的、非法的手段获得高额收入, 当这些人的非法行为又没有及时受到应有的处罚时, 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 其他具有相似条件的人就可能效仿他们, 用同样的手段谋取不义之财, 这样就不仅不利于鼓励和形成勤劳致富的优良社会风气, 反而可能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社会风气败坏。

三、和谐社会中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路径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从宏观层次看, 完整的分配过程要经历由经济而政治而社会主导的三个领域或三个阶段, 内在地包含着经济分配、政治分配和社会分配三种彼此区别、相互关联的方式和手段, 即收入分配必须经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三个过程, 而每一个过程都要公平。

1. 初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是分配过程的起点和公平分配的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应给人们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和公平的分配尺度。在初次分配领域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 制定统一、公平的规则, 保证各经济主体在获得收入时拥有公平的机会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公正性。加快户籍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 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 积极促进就业。在扩大就业的同时, 必须关注就业机会的公平。要把所有的工作岗位向劳动者平等的开放, 建立择优录取的竞争机制。这样一来, 就业机会公平了, 参与分配的机会就有了公平保障。另外, 政府还应支持建立和健全工会组织, 强化工会代表和维护工人利益的职能, 通过集体谈判改变职工在收入分配中的弱势地位, 使劳资双方利益得到兼顾。

2. 再次分配要更加坚持公平

再分配是保证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措施, 它以结果公平作为分配的准则, 要求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弥补初次分配过程中的缺陷。首先, 充公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积极作用。中央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 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发展, 缩小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其次, 建立健全劳动与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运行的稳定器, 更是弱势群体的“安全网”。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分配公平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 着力解决不同人群间社会保障待遇差别过大问题, 促进社会公平。

3. 第三次分配要更加促进公平

第三次分配是指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 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 依据道德的原则实施“雪中送炭”的分配过程。它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 是政府再分配后保证收入分配结果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第三次分配可对分配不公起到纠偏作用, 有利于增进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 2005

[2]乔治·恩德勒等李兆荣等译:《经济伦理学大词典》.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561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篇6

件 【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政治教案:第七课

个人收入分配

第二框《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一、教材分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主要讲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框分两个目,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介绍效率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我国为处理好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结合教材与现实,提高学生正视现实、理解现实和分析现实的能力,是实现本课知识升华的关键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举措。

2、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二)能力目标、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

3、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难点: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五、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社会调查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实地寻访、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课堂汇报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学以致用。

六、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对学生的了解情况,与教材内容及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结合国家政策法规导入新课。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种分配制度中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即我们下面要学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招聘启示1:

现在电脑城A店和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招聘要求和报酬。

电脑城A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

电脑城B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招聘启事1与招聘启事2对比

A店:30元/天

B店: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对比招聘启示1和2,发现同样是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招聘要求一样,但报酬却是不同的,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学生回答

阐述理由:

A店老板的分配方式不能激发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每天的工资是固定的,所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B店老板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在利益的驱动下,能刺激工作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促使工作者在更短的时间内推销出更多的学习软件。

教师抓住学生所说的“工作效率”,进行设问:

什么是效率?

板书:

(一)效率与公平

学生回答:

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我们讲提高效率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

思考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

学生回答

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那么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一般来说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当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相挂钩时,就会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如果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不挂钩时,就会挫伤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材料展示

你选择在B店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了解了以下情况:

一套学习软件市场价是500元,而包括各方面的成本总共才300元,而从300元转化为500元的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你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但是B店的老板却轻而易举就获取净利润200元,你辛辛苦苦推销一套软件才获得10元的佣金,老板的收益是你的19倍。

你认为这公平吗?你还愿意干下去吗?

那么什么是公平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允许收入差异的存在。这个差异是怎样的?

2、从公平含义看B店老板和你的收入差异公平吗?(不公平)还愿意干下去吗?(不愿意)因此

3、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

引导:

在我国收入分配中既要讲效率又要求公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和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探究第二个问题:

板书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们看图片。(大锅饭的图片)

这是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吃大锅饭的图片,它告诉我们当时我们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平均主义)的特点是什么?他把中国带进富裕了吗?学生(略)

师:那么这样的平均主义,这样的没有效率的公平有意义吗?学生(略)那么我们要怎样的公平?学生(略)要提高效率就要采取怎样的分配方式?如果只讲效率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学生(略)

师:好,请个同学总结效率和公平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

板书:、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的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当然他们之间也有矛盾。

那么我们国家对于“效率与公平”问题是如何作出选择的?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板书: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为什么要把效率放在第一位?什么是兼顾公平?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把效率放在第一位,追求效率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还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使社会得到和谐稳定发展。

师导:

正是由于我们坚持效率优先,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富裕了起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播放《走进新时代》。这些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与我们前面短片《灰色震撼》反映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请大家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如何才能做到既坚持效率又兼顾公平?(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

学生讨论

板书:

3、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

(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

注意课本上的第一段第二句话,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看视频《十七大报告的相关内容

通过十七大报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可以分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个方面。

(2),初次分配是如何注重公平的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也有利于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生活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措施:加强政府对收入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税收调节,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谈谈自己对当前分配制度中坚持的效率优先和公平原则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通过这两科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那么国家收入又是怎么分配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重点。

九、板书设计

(一)效率与公平

、效率的含义

2、公平的含义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3、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

十、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一些中心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由教师作答。课

《收入分配与公平》教案 篇7

一.课前新知导学

1.了解效率和收入公平的含义。

2.理解并识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及其重要举措。

3.理解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4.理解当前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三、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探究活动一:讲解新课前,先做个小采访“你幸福吗?”——(学生的幸福感一般和学业密切相关,幸福感的降低来自于学业和休息娱乐的冲突,以及对前途的迷茫;)

你父母的幸福感又来自于哪里呢?我们的普通民众最关心的又是什么呢?“你幸福吗?”其实是央视的一个采访话题,在这次采访中出现了“我姓曾”这神一样的回复,成为公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也引发了大众关于“幸福”的全民讨论热潮。于是,有人开始反思,为何一些人会给出自嘲式的回答?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公众的幸福感?

提示结论材料:2012年11月2日,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与《小康》杂志联合发布“2011-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报告。报告显示,“收入”、“健康”、“婚姻”和“家庭关系”在今年“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排行榜中位居前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公众幸福感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收入”与“健康”中,去年排在首位的是健康,今年则是收入,并且“收入”比“健康”高出了6.3个百分点。如果别人收入增长而你不增长,你会觉得幸福吗?

探究结论: 所以,提高幸福感的首要前提是要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工资水平成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我们国家的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问题。

第一篇:有话请直说

(二)预习检测(课堂提问部分),学生阅读课本P60回答: 1.你是怎么看待生活中的“公平”的?

——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比如教育公平、法律地位公平、买卖双方交易公平,等等。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是收入分配公平,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

(多媒体展示改革开放前“大锅饭”平均主义和改革后收入差距过分悬殊,都不是真正的公平。)

讲解:(1)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相对平等不是绝对平等。它允许差别存在,否认差别的绝对平等会陷入平均主义,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3)平均主义抹杀一切劳动差别和分配差别,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压抑劳动者的创造性。所以,公平与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既不能消除差距搞平均主义也不能差距过于悬殊、两级分化)

3.你认为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多媒体展示图片:

讲解: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体现在:

(一)收入差距悬殊。其中,城乡、行业、地区、群体的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比如,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 ;地区之间,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例,西部的贵州与东部的浙江之比为1:3.3;行业之间,据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金银财保,两电一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这一系列数字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变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说到收入差距,不得不提一个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分析指标,那就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

除此之外,收入分配差距还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讲解:

(二)分配严重失衡 多媒体展示漫画:“他跑得太慢了”、“某老总百万年薪”、“个人和企业利益分配”,理解“两个偏低”、“两个不同步”。

当前,分配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在:

1、“两个偏低”:即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即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已是普遍现象,这种差距有逐渐拉大之势。来自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的近几年中,从未增加过工资的全国普通工人超过26%,低廉的工资又带来了“用工荒和招工难”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说到这里,必须先给大家讲清楚这几个概念,一个是: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简单理解就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出来的财富。第二对概念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收入;二是以工资等分配给生产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

2、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也不合理。而这从大环境看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有关,长期重投资轻消费,社会财富增加的大部分被政府拿去搞建设了。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更是超过GDP增幅。相关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7%,这跟中国高达两位数的经济增速形成鲜明对比。致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的状况一直难以扭转。

再分配: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几个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和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主要表现为税收政策、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主要手段。

综上所述,国家和企业分得多,居民分得少,是我国现有分配格局的最大特点。

4.你觉得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可能会给家庭(个人)、国家和社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

(1)不利于提高家庭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

(2)不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3)不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

第二篇 有话好好说

探究活动二:让我们一起寻找导致人们收入分配上差距过大的病因?并据此找出解决病因的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

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

截至2012年8月9日,北京、山东、上海等18个省市先后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病因:

具体措施:

知识拓展:学习十八大: 我党富民思想的新发展 „„

看点1: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首次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看点2: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看点3: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伤痛的现实,却流淌着希望的温暖。”

探究活动三:着力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这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但这是否会阻碍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呢?

探究结论:

探究活动四:我国政府应怎样分好社会财富蛋糕,才能彰显其良知?

探究结论:

知识拓展: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十七大以前的提法是初次分配讲效率,再分配讲公平,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我国收入分配方面的重大变化。强调初次分配要讲公平,是因为目前的收入差距不合理主要是初次分配领域 的问题。

5.经济学家詹姆斯在《公平是最大的动力》一书中写到:公平是对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这句话说明()A.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的 B.公平与效率是互补的 C.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D.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6.甲乙两人分一块蛋糕,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两人为如何公平分配争执不下。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让一个人切,另一个人先挑选,这样分蛋糕的公平问就解决了。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B.要坚持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

C.分配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的平等 D.促进公平正义必须依靠合理的机制和政策

第三篇 有话还想说„„

探究活动五:让我们一起走进华西 你还想对大家说什么呢?

探究结论:

【社会热点链接】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在我国怎样才能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课堂反馈】

1.对照本框的学习目标,对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梳理出本框的知识结构;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篇8

如何有效管理国有资产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自然垄断和外部性、收入分配公平等“市场失灵”的存在, 为国有资产的产生和存在提供了理论上的合理解释;同时, 出于国家安全等战略性考虑以及承担高风险的新兴领域的开发, 往往也是需要国有经济存在并有所作为的基本理由。

就物质形态而言, 广义国有资产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 国家以各种形式形成的对企业投资及其收益性经营性资产; (2) 国家向行政行业单位拨款形成的非经营性资产; (3) 国家依法拥有的土地、森林、河流、矿藏等资源性资产; (4) 接受损赠、无主财产等依法认定 (1) 。狭义的国有资产特指经营性国有资产, 尽管具体定义有所不同, 但西方国家大多将国有企业界定为:政府当局可以凭借它对企业的所有权、控股权或管理条例, 对其施加直接或间接支配性影响的所有企业, 可以概括出的一些共有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所有的资本 (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投资和参股) 占企业资本总额的51%以上, 在控股公司, 国家掌握控股额; (2) 政府在企业的经营决策方面能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支配性影响; (3) 在企业组织制度方面, 国有企业一般也实行公司制形式, 具有法人地位; (4) 国有企业收益主要通过从事工商经营活动获得, 而非靠政府补贴获得; (5) 国有企业经营目标一般具有双重性质, 既有盈利目标, 同时肩负着社会目标。 (2)

根据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产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定义, 企业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由于我国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也即是全民所有, 因此在理论上而言, 国有资产管理的分配与再分配影响不仅涉及到国有资产经营实体部门中的劳动、资本等要素报酬, 也涉及到每一个国家公民, 应该在这个层面上观察政府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政策透过对国有企业活动的影响, 而对收入分配与再分配产生的影响。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当自主经营, 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应当受到政府的干预, 但国有企业在所有人性质方面与私营企业的区别, 决定了它在行为规范方面异于私营企业, 因此需要政府规制;而从政府政策设计角度来看, 无论是出于对国有企业异端行为的规制需要, 还是在社会经济最大化目标之下的阶段性任务安排, 政府在宏观层面上的战略引导与主动的调节 (干预) 也是必要的。 (3)

二、国资经营两类“委托-代理”条件下的宏、微观分配问题

企业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安排, 国有资产管理涉及两个层级的委托-代理问题, 第一层级即是“国家代理人”受全体人民委托在谋取“国家租金”最大化目标之下对国有资产行使占有、使用、收益与依法处置的代理权;第二层级是企业经理人受所有权力人委托进行具体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而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

就分配效应而言, 两类不同信托关系涉及不同层级的初次分配问题:第一类委托-代理关系更多涉及到宏观层面的分配问题, 第二类信托关系则更多涉及微观层面的收入分配问题。

宏观层面的分配效应首先在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 前已述及的公共物品、外部性、自然垄断、收入分配不公等“市场失灵”的存在以及出于国家战略安全需要成为国有企业存在的被普遍接受的理由, 由此确定国有经济总量比重以及行业之间的差异。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国有企业分别为联邦、州和市镇所有, 属于联邦政府所属的主要有电力、全国邮政、国土管理、运输 (包括铁路客运、航天、军用航空运输和空中管制) 、保险、医疗卫生 (包括退伍军人医院) 、部分工业 (包括政府的印刷厂和军事工业) 、环境保护等共8类;属于州政府所属的也有8类:本州范围的保险、本州范围的电力供应、港口、公路 (包括部分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的建设和收费) 、烈性酒类、医疗、彩票发行、公共交通等。在总量上, 包括土地和各种建筑物等在内的各种政府不动产在内, 美国的国有资产占美国国家财富的比重约为23%, 其中民用部分占14%, 军用资产占9%, 比重低于法国, 而高于英国和联邦德国。 (4) 在我国, 由于宪法规定我国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 决定了国有经济主体必需保持相对的控制地位, 截至2008年底, 我国的国有经济在计划经济几乎100%的基础上经历三十年的调整之后, 综合比重依旧在68%以上, 国有资本在五大领域占绝对控制地位, 分别是: (1) 石油、石化、煤炭、电信、电网、发电、钢铁、造船、航天、军工等; (2) 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 (3) 城市公用事业如供水、供气、供热、园林绿化、垃圾焚烧、污水处理、公交、地铁等; (4) 银行、保险、证券及报纸杂志出版、电影、电视广播等; (5) 文教及卫生医疗等。国有资本在这些领域占绝对控制地位, 占比90%以上。 (5)

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微观分配效应表现在国有企业高管与国企员工之间的初次收入分配约束关系上, 政策作用以两个方式产生作用:一是直接的命令与计划, 经如国企主要管理者委派与薪筹待遇问题,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对国有企业主要管理者的薪资进行直接 (通过政府行政命令) 或间接 (通过国有资产董事会等) 的计划管制 (激励与约束) 。在我国, 国有企业高管薪资一般是以政府管制方式进行规范, 但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高管一般具有行政级别, 其组织级别、工资福利待遇涉及组织、人事、国有资产、财政、审计等多个部门, 暂时尚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与明确的部门单一的管理机制, 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国资委等单位联合发布的统一法规的一种尝试, 内中规定了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基本年薪与上年度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联系, 绩效年薪根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确定等。二是国企员实行改革之后大多进行身份限定, 一部分员工为“全民所有制”编制的身份, 包括初次分配环节收入在内的各项工资等福利待遇保障较好, 一部分员是“雇员合同制”身份, 工资、社保等待遇要差一些。由于国有企业的因为各种原因形成的垄断事实的存在, 近年以来的《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劳动年鉴》按部门统计的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有企业与国有控股员工工资与福利待遇普遍高于私人部门。

政府作为国企所有者代理人与管理层之间形成的初次分配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管理者报酬由外部 (上级主管部门) 规定而形成企业经营的外部性特征, 虽然上级部门规定了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薪资也需要由企业经营情况决定, 但其对薪酬上限以及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进行了约束性规定 (6) , 劳动者薪酬一般实行工资总额控制, 高管薪酬一般由行政直接规定, 从而体现出国企劳动者尤其是高管人员薪酬的一定程度的“外部性”特征; (2) 除工资总额约束之外, 劳动者具体工资由国资主管部门与企业管理者共同决定, 但以企业管理者决定为主, 体现出的劳动与高管收入决定中一定的层级差异。 (3) 由于第二层级委托-代理关系中易于出现的所有人缺位、外部监督难题与企业经理人信托责任缺失形成的道德风险等等原因, 通常普通劳动者的权益易于受到管理者的漠视与侵害, 在西方国家,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工会作用、行业与企业竞争、人工要素流动机制等制度进行“自发”约束。由于各项管理机制以及市场机制本身的不健全, 当然也有“政府失灵”的原因, 我国要素分配的非市场竞争分配缺乏效率, 内部人控制等道德风险、规则与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也可能导致分配缺乏公平, 成为当前阶我国国有企业在微观层面初次分配环节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公共资源配置中的“粘蝇纸”效应使初次分配向国有企业倾斜

初次分配在部门间的体现主要表现在, 由于政府管制中“经济人”利益的存在, 社会资源使用过程中易于出现向公共部门倾斜的“粘蝇纸”效应。这一效应的原理在于, 政府补贴等转移支付由上级向下级拨付过程中, 下级部门的接受者通常也是政府部门的官员和管理者, 由于客观上的信息优势以及主观上的部门利益考虑, 这些官员与管理者能够对公共决策施加影响, 而使转移支付资源继续“粘”在公共部门与公共产品上 (7) 。这种“粘蝇纸”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国有资源配置方面, 国家有形与无形的资源在政策配置时, 由于决策者与代理人实际存在的关联关系、国有企业制度强势以及通常情况下实际垄断带来的市场优势等, 国有资源实际上会被倾斜于国有企业而不是民营企业。这一效应在信贷政策、信息优势以及地方政府具体计划制定等等方面都有明确的例证, 例如信贷政策, 国有企业总是会先于私营企业取得额度以及低成本资金;政府对新技术企业的扶助资金, 国有企业通常会比私营企业更有优势获取等。而由准入形成的行政垄断由此挤压民营企业生存空间与社会创新活力, 也可以视同“粘蝇纸”效应一个扩展。

“粘蝇纸”效应在分配方面的作用是使得获得支持国有企业与劳动者取得相对于私人企业的收入分配优势, 从而带来结构方面的分配不公平;长期来看, 国有企业过度占用社会资源、垄断、官僚主义与浪费等问题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的缺乏以及公平扭曲, 最终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国有企业利润分配过程中的收入再分配与初次分配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从国有企业中取得利润是其行使国资收益权的具体体现, 这方面的政策规定直接决定了国家与企业的收入分配, 最终也将影响企业从业者的收入分配。出于不同的理念与社会经济任务目标, 不同国家对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认识是不相同的, 比如美国, 对国有资产实行分类监督管理, 在总量控制之下, 政府对少数基础性、公益性的交通运输、邮政、电力等部门的国有企业采取政府直接经营的方式, 对绝大部分国有企业采取出租经营和系统承包制方式运作, 政府依照租约定期向承租方收取租赁费。按照不同行业与性质, 美国的法律规定公益型国有企业不仅可以不纳税、不缴利润, 还可以接受国会拨款。但由于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一些国有企业每年还是要采取自愿的办法将税后红利的30%~50%上缴所在地州政府, 用于政府开支。有些州还可以用国有资产的收益直接向民众分红。法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分红政策取决于国有企业的“赢利能力、财务状况和董事会认为重要的其他事项”, 税后利润向政府上缴的比例大约为50%。国有资本的红利上缴国库, 分红后的剩余利润全部留归企业支配, 其中60%~70%的部分用做后备基金和发展基金, 主要用于再投资和弥补亏损, 其余用于职工的奖励和福利。在意大利, 国有企业的盈利分配为, 20%留作企业储备金, 15%作为科研开发特别基金, 65%上缴国库部。上缴国库的利润主要用于冲销国家向其提供的创业资本和各种补贴, 补贴冲销完后, 上缴的利润可留做特别基金。如果国有企业出现亏损, 在必要的时候, 国库可以用国有企业的上缴款额来弥补。如果亏损过大超过了储备金, 经批准还可用政府特别基金来弥补。国有企业与下属公司的利润分配, 如果涉及民间股份, 则要在扣除企业留成之外, 将剩余利润按照政府与民间股份的多少进行分红, 属于国家应得的部分按照上述原则逐级上缴。 (8)

我国国企红利上缴制度与政策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过程。在计划经济年代, 国家对商品实行统分统销, 国企利润全额上缴;在改革开放初期, 国家开始对企业放权让利, 先后进行过“利改税”、“价、税、财联动”、“税利分流”等改革, 国家开始以税收方式参与企业分配, 并允许企业留存一部分利润用于滚动发展。1993年颁布、开始于1994年实行的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中, 对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做出了明晰的划分, 应该上缴国家的部分按统一税率征税, 剩余部分全部归企业所有。但开始实施分税制改革后, 考虑到当时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由拨款改为向银行贷款、还本付息由企业负担, 再加上国企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 作为阶段性措施, 国家暂停向企业收缴利润。2000年后国企的经营状况逐步好转, 社会负担大为减轻, 要求国企上缴红利的呼声逐浪高涨, 2007年9月,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 明确提出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2007年12月, 财政部会同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 规定央企国有资本收益将按“适度、从低”原则, 分三档上缴财政部。其中, 石油石化、电信、煤炭、电力、烟草五个行业的上缴标准为税后利润的10%;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3年内暂时不上缴;其余央企均按照5%的标准上缴红利。2010年11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 将资源类企业和一般竞争企业分别提升至15%和10%, 而军工和科研企业维持5%的比例, 同时将5个中央部门 (单位) 和2个企业集团所属共1631户企业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2010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98万亿元, 其中央企利润总额1.13万亿元,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5621亿元。2010年国有企业上交利润仅为780亿。如果说在经济发展初期, 政府将国企利润留置于企业用于自身积累与再生产有着阶段性的合理性的话, 在国有企业经营已经形成强势垄断地位的新形势下,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中更多上缴红利用于民生支出, 早已经已经具备基础。 (9)

五、改进国有资产收入分配职能的一些建议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分配问题有国有企业普遍性特点引发的“先天”问题 (表现为两个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决策者能力认识与偏好问题、信托责任缺失与道德风险问题等) , 更多的原因是制度缺失导致的宏观管理与企业内部治理问题, 如机构设置上缺乏强有力统一管理与利益协调机制, 外部监管缺位, 有效合理的激励与约束制度缺失, 宏、微观层面的制度“硬约束”软化甚至失效, 工会作用弱化劳动者权益保障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等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也有更深层次的宏观管理方面的问题, 如国有资产实现方式问题有待更科学的认识与理论指导, 政府行政准入制度形成的国有企业垄断地位不断强化导致的市场自由竞争功能弱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需要多方面的“顶层设计”进行改进与矫正。基于问题根源以及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事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建议在于以下若干方面:首先在理论层面, 从宏观管理角度出发, 我们建议将国有企业区别“赢利”与“公益”不同性质进行分类管理, 赢利性国有企业应当引进私人资本进行股权多元化以及经理人定价市场化方向的改革, 以此打破国企内部官僚主义、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公益性质国有企业应当弱化赢利功能而更多地担当公益功能 (10) ;探讨如何引进与优化外部监督机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以保持必要的、持续的威慑, 以及如何发挥工会的作用以期进行内部监督以便能够更多保障劳动者利益。在实践层面, 一些现行的措施需要强化, 比如需要硬化既有的财政纪律如国有资产例行监督检查机制等。这些措施的出发点是优化对国有资产高管的有效约束, 实行包括全体员工而不只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全员激励机制, 打破、弱化国有企业垄断, 消除至少是大幅减少管理者受托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道德风险等危害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事实与现象。而当前最易于实施的是对已经明显不合理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机制与政策入手, 规范国有企业内部的初次分配行为, 比如平衡行业因垄断带来的分配膨胀, 缩小行业内收入差距, 消除不合理的职务消费等。此外还需要从宏观角度改革国有企业利润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二次分配”功能, 比如可以可考虑在特定时期仿效美国等国家地方联邦政府的做法, 将国企分红比例上缴提升部分用于全员分红, 或者更多地用于全员的社会保障支出 (至少是扩大特定人群的民生救济、扶助等支出) 。这些政策的实施虽然属于再分配层面, 但基于我们此前的讨论, 从让全民尤其是低收入者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角度出发, 再分配效能的优化最终也将对初次分配环节产生深刻的、积极性的影响。

注释:

(1) 陈少晖、廖添土等,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与改革模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P36。

(2) 参见曹均伟、洪登永, 《国外国有资产监督模式的比较和借鉴》, 《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3) 周其仁 (2000) 曾经主张以“国家租金” (state rent) 取代利润而成为公有制经济的经济目标。此处的“国家租金”即可以理解为体现国家 (全民) 利益最大化的有形与无形利益之和。当然, 公有制国家的经济目标常常是在国家代理人之间不同的主观判断和意志的政治平衡中被确定的, 而所有的国家代理人都是自然人, 国家代理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国家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为国家代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工作, 取决于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参见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 《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同样, 企业经营与管理中也存在代理人决策中的企业法人利益最大化与代理人利益最大化的矛盾冲突问题, 即传统认识上的企业契约中的经理人道德风险问题, 虽然这一问题在非国有企业也存在, 但国有企业因为所有人主体实质上的缺位而更易于出现。由此, 如何规避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在宏观与微观两类代理产生的问题, 是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4) 曹均伟、洪登永, 《国外国有资产监督模式的比较和借鉴》, 《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5) 文宗瑜, 《中国国有企业60年的发展及其巨大影响》, 《国有资产管理》2009年第10期。

(6) 比如, 针对一段时间一些国企尤其是金融类国企高官不断暴出天价薪酬的情况, 财政部2010年12月发布的被称为金融高管“限薪令”的《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中就规定, 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最高年薪为280万元人民币 (税前) ;一些类似的文件中对企业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进行了约束性限定等。

(7) 参见蒋洪、刘虹、龚刚敏《财政学》 (第二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P436-437。

(8) 数据综合自马乃云, 国外国有企业管理及收益收缴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财会研究》, 2010年第17期;汪平、李光贵、袁晨, 《国外国有企业分红政策:实践总结与评述》,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上一篇:《再别康桥》课本文章读后感下一篇:2020开展全国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