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工作计划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工作计划(精选10篇)

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工作计划 篇1

**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了加速推进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根据农业部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沈阳市从2003年开始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按照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市县区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以保障城乡居民食品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菜篮子”为突破口,以加强生产监管、推行市场准入、完善保障体系为重点,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的有效形式,建立起**市无公害食品管理体系,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是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包括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检测和控制、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制定与生产技术推广、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控制、农产品质量检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农产品市场准入等方面。我市到2005年基本实现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主要目标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2003年,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达到有标准可依。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300万亩;无公害养鱼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占总面积的33%,无公害畜产品中肉、蛋、奶产量占总产量比重达到30%;无公害饲料生产占生产总量的50%;全市建立20 个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区,每个区县至少要建立一个畜牧标准化出口示范基地(乡镇),50%的大场(户)、饲养小区实行标准化生产;在全市五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五大超市试行市场准入制度。2004年,全市力争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和评价工作,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4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食品生产面积达到600万亩,无公害养鱼面积达到18万亩,占总面积的60%;无公害饲料生产实现100%,在2003年的基础上八个区县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要翻一番,在全市的主要批发市场建立市场准入制度。2005年,全面推行无公害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800万亩以上,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其中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比重达到10%以上;无公害养鱼面积达到24万亩,占总面积的80%;50%的畜产品达到绿色或有机产品的标准;饲养小区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农贸市场、超市实现市场准入制度。

**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工作计划 篇2

(一) 加强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加快制修订农兽药残留国家标准。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监管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制度,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肉及肉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治理。开展食品和农产品农兽药残留、有机污染物、包装材料污染物、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食品添加剂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相关制度措施。加强进口食品农产品监管, 全面实行境外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乳制品生产企业注册, 探索进口注册的“前置监管”措施与口岸查验手段的结合应用。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教育部、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 下同)

(二) 加强消费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出对儿童用品、车用汽柴油等消费品的监管。探索建立消费品质量市场反溯机制。完善消费品风险和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及预警平台建设。开展农资、电线电缆等产品专项整治。完善进口不合格商品的退运销毁、通报召回、责任追究等处置措施和进口旧机电的“前置监管”。开展口岸卫生处理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完善疫病疫情防范、媒介生物监测防控等制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计生委、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 加强电子等新兴产业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对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的质量安全监管, 推动产业发展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探索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新模式, 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质检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 促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以治理雾霾为重点, 强化节能环保产品标准的硬约束, 推进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对钢铁、水泥、玻璃、陶瓷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严格企业准入和强制退出机制。开展重点行业能源计量和能耗限额标准工作监督检查。推进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完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认证认可体系, 开展环保产品和低碳产品认证活动。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质检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 加强工程和设备制造质量安全监管。以在建保障性安居工程、公共建筑为重点, 开展全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抓好“平安工地”建设。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对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建设及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加强对装备制造、能源生产、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领域的重大设备监理。组织开展铁路运输设备、铁路工程质量专项检查, 加强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行政执法。加快客运索道等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和“96333”电梯应急处置平台建设。突出对公众聚集场所特种设备的质量安全监管。 (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质检总局、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立优胜劣汰的质量发展市场机制

(六) 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制订质量信用评价国家标准, 规范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 开展质量信用评价。探索建立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发布企业产品质量“红黑榜”。规范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推动企业主动发布质量信用报告, 开展“诚敬做产品”活动。推进酒类流通电子追溯体系建设、诚信市场创建和旅游诚信建设工作。 (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旅游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 整顿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以驰名商标、涉外商标、中华老字号商标、地理标志等为重点, 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利用网络、电视购物等渠道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以医疗、药品和保健食品广告为重点, 加强广告日常监测检查和监督管理。 (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知识产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 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推动大中型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推动企业严格落实质量首负责任制、产品“三包”、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逐步建立企业产品质量与服务标准自我申明公开制度, 开展企业公开承诺采用标准与社会监督试点。落实企业产品质量担保责任, 探索实施质量问题先行赔偿、质量责任保险、质量安全约谈等制度。在消费品生产企业中探索建立产品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国资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质量升级的配套措施

(九) 加快制造业、服务业质量升级。制定关于加快制造业质量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展制造强国战略研究和工业强基战略研究, 推进制造业领域技术创新和标准研制, 促进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加强服务业质量管理, 完善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在医疗卫生、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展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试点, 推动汽车售后服务质量测评与规范建设。开展服务业质量测评机构采信管理。建立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 完善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和评价制度, 畅通旅游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开展服务外包认证示范。 (质检总局、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统计局、旅游局)

(十) 加强质量升级相关基础工作。研究制定关于改革标准化体制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加强强制性标准管理, 优化政府推荐性标准体系, 培育发展社会团体标准。大力推动能效能耗、重点产品、商贸流通、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贯彻实施《计量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 加快构建国家计量科技创新体系和重点行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组织开展“计量惠民生、诚信促和谐”工程和能效标识产品专项执法打假。发布实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加强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领域国家产品质检中心的规划建设。推进交通运输产品质量部省联动监督抽查试点工作, 加强交通、铁路等重点领域认证工作。 (质检总局、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

(十一) 完善质量升级的激励机制。完善国家技术改造贴息等激励政策, 支持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加快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种更新换代。鼓励企业总结先进质量管理模式, 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 建设一批质量创新基地, 牵头构建质量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 开展品牌价值提升与品牌建设研究, 推进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能力建设, 实施工业质量品牌创新专项行动, 保护和传承老字号。推动中央企业加强品牌建设, 建立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实施国有企业品牌价值评价工程。制定发布品牌价值评价和品牌管理体系国家标准, 筹备成立品牌评价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推动开展自主品牌价值评价, 加大对小微企业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 (质检总局、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工商总局)

四、强化质量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十二) 加快质量法治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食品安全法相关配套法规规章, 研究消费品安全法立法, 推动修订标准化法、计量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推进组织机构代码管理条例和重大设备监理条例立法工作。推进质量及相关学科建设, 鼓励高等院校设立质量教育研究机构。改革完善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及相关配套政策。在职业院校广泛开展面向企业的质量教育培训, 加强对产业工人的工艺规程、 (下转24页) (上接11页) 操作技术、质量知识培训, 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质检总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十三) 推进质量共治。发挥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 精心组织201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推动有关部门建立质量数据、信息交流发布机制, 鼓励有关学会、协会开展质量统计分析、发布质量信息。深入开展质量文化与中小学质量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加强质量宣传和舆论监督, 加大对质量违法案件和质量失信企业的曝光力度。 (质检总局牵头, 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

(十四) 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在企业中广泛开展QC小组 (质量管理小组) 、“五小” (小建议、小革新、小攻关、小发明、小创造) 、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群众性质量活动, 开展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技能竞赛活动, 推动基层班组创新质量管理工具, 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全国QC小组质量技术创新成果遴选推广活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质检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 实施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印发《2013-2014年度省级人民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评分细则》, 组织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质量工作进行考核。指导地方政府将质量工作纳入市、县政府绩效考核范围,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质量提升。做好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统计调查、质量状况分析、产品质量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等基础工作, 为政府调结构、促转型提供决策依据。 (中央组织部、质检总局、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工作计划 篇3

一是促进了科技民生工作

“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自2011年起已连续被列为自治区党委确定的“民生建设年”重点项目。各级科协组织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民生建设年”重大工作部署,积极开展“科普惠农惠民”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科普示范社区、农村科普带头人的辐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为农牧民群众提供及时周到的科技服务,引导城镇居民和青少年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能力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一年来,自治区科协系统累计开展科技服务活动1000余项,技术咨询服务1800余次。

二是建立了科普长效机制

自治区科协、财政厅始终坚持培养一批、发展一批、壮大一批、带动一批、表彰一批的原则,在全疆开展科普示范典型的培养和发展。截止目前,全疆已确定653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61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465个科普带头人、46个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603个社区作为自治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储备项目,为今后自治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申报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治区还在全国首个将“科普惠农服务站”作为抓手,列为自治区科普惠农表彰对象,并先后制定出台了自治区科普服务站建设工作方案,通过引导、帮助基层科普组织和社会各界建立科普服务站,推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以延长科普惠农惠民工作链。2012年,全疆新建科普惠农服务站105个,科普惠民服务站94个。截止目前,全疆已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834个,科普惠民服务站145个,其中各级科普惠农惠民表彰对象建立服务站450个。

三是提升了科普服务能力

据调查,全疆94个县市区中科协独立建制的54个,合署办公的40个。全区共有社区1613个,70%以上的社区建有科协组织(科普小组),社区科普志愿者近5万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健康发展,全疆现有各类农技协组织1883个、会员63.4万人,成为基层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通过“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工作在全区各地扎实有效展开,极大地促进了基层科协组织建设,提高了基层科协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增强了科协组织的实力。在大力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的影响下,各县(市、区)积极筹备成立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截至目前,全疆所有的地州市科协和43个县市科协成立了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成为全国建立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最多的省区市,为进一步开展基层科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四是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行动计划”,不断引导和支持各级各类受奖补单位开展农村科普宣传和培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科普各项工作的开展,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他们依靠奖补资金扶持,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拓宽服务领域同时,进一步加大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的推广、引进步伐,不断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昌吉州第一个获四级表彰的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昌吉市榆树沟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建成了昌吉州乃至全疆第1个农村科技频道电视、第1个信息化数字乡镇和第1个大规模的设施林果基地,推广普及加工番茄机采技术、滴灌节水技术和设施林果种植等技术,2010年该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昌吉市率先实现1万元。和田地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紧紧围绕地区实际需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培育新型农牧民、增加农牧民收入、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提高各族群众科学素质等方面,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各项科普活动,2010-2011年,工作队开展各类专项科普活动达200场次。克州阿图什市上阿图什乡科普带头人都力坤·阿不里孜,参加工作20多年来,一直从事牲畜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治、畜禽和畜产品检疫、科技培训等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基层技术人员在农家牧点开展畜牧技术培训班337次,举办科普讲座43场,听讲人次达到万余人次,发放畜牧类科普图书近万册。全国科普惠农带头人訾桂信,长期以来以帮助农民科技致富为己任,把自己的连片温室大棚办成科普培训基地,向皮山县各族农民群众普及科学技术,五年来,共举办设施农业科技讲座58场,现场技术指导3000多次,培训农民3.3万人次,培养农民技术员132人,接待上级观摩团和兄弟县市取经人员148批次1万多人,带动全县设施农业从五年前的不到100座,发展到现在的2500座,棚均效益从1600至2000元,提高到1万至1.5万元。

2012年,仅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对象推广新品种 148个(次),新技术 112 项(次),开展科技培训 722 次,受训10万人(次),辐射带动农户25758户,承担县以上科技项目 59 个;国家“社区科普益民计划”表彰对象开展科普活动842场(次),受益人数17万多人次。实践证明,“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逐步建立起了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基层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为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使联动机制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加大“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的实施力度,自治区实施办法明确规定,自2013年起实施国家、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四级联动,向上一级科协、财政部门推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获得本级表彰,形成县(市)、地(州、市)、自治区、国家逐级培育、逐级推荐、逐级表彰的联动局面,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培育、推荐、表彰机制,推动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路剑武 责任编辑:董艳苹)

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工作计划 篇4

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方案》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方案》有关要求,进一步推进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加强对建筑工地食堂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督促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开展食品安全管理人和关键岗位人员培训,现结合我市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加强对建筑工地食堂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督促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开展食品安全管理人和关键岗位人员培训,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案,进一步完善长效监管机制,有效防范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全面提升我市食品安全水平。

二、行动时间

即日起至2020年底。

三、工作重点

(一)登记信息,建立清单台账。

各地要把建筑工地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作为工地文明安全监督的重要内容,做好辖区工地食堂的数量、申办《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证明等情况信息登记,建立工地食堂清单台账。

(二)加强监管,开展全面检查。

要迅速开展一次工地食堂专项检查,做到“六查”:一查持证经营情况。检查建筑工地食堂是否持有效《食品经营许可证》,是否存在超范围、超出最大供餐人数经营问题。二查从业人员健康体检证明。检查食堂是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措施,从业人员是否持有效健康体检证明,是否开展晨检。三查食堂环境卫生状况。检查食堂环境卫生,是否定期清洁并保持良好,是否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和其他有害昆虫及孳生条件的防护措施;是否配备有效洗涤消毒设施,消毒池的设置和消毒剂使用是否合理;餐饮具消毒保洁是否符合规范。四查索证索票制度落实情况。检查食堂采购的食品及原料、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是否验收并记录,是否在保质期内;原料贮存是否符合管理要求。五查加工制作等相关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检查食品加工制作过程是否符合要求。食品原料清洗、粗加工是否达到要求,是否生熟分开,是否存在交叉污染,豆类食品是否烧熟煮透;是否具有洗手、消毒、更衣设施和专用冷藏设施等。六查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情况。检査建筑工地食堂是否建立健全以项目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制,是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是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档案;是否制定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

(三)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应急演练。

建筑施工企业是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各工地食堂要建立以项目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制,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各项管理制度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要落实“亮证经营、安全承诺、单据留存、原料公示、加工规范、清洗消毒、场所清洁、餐餐留样、应急有备”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消除在建工地食堂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加强协调联动。

加强对在建工地督促指导,牵头做好动员工作,确保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整治工作的力度;联合食药监部门对在建工地食堂食品经营许可进行审查,指导在建工地食堂落实整改,依法查处无证经营行为;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确保整治工作有序开展。

(三)加强舆论宣传。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报刊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专项整治工作成果,及时曝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教育广大食品经营主体守法规范经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执法力度。

对经营场所设备设施不符合许可条件的在建工地食堂,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现场告知其法律责任,责令其停止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整改,拒不整改的,依法移交稽查立案查处。

(五)加强信息报送。

请各县(市、区)住建部门于2020年12月25日前将开展有关工作情况报我局质安科(联系电话:XX;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工作计划 篇5

一、严格行政许可,把好准入关

严格食品药品行政许可审批关,防止不具备安全保障条件的企业进入市场。同时严格履行许可时限承诺服务,确保行政许可业务办结率为100%,群众满意率不低于95%。

二、加强日常监督,筑牢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防线

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制定监管计划,确定检查时间、对象、步骤、检查重点和检查标准,并结合卫生城市复审、文明城市测评等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对食品药品市场主体从证照到经营行为进行全方位的.、象综合性检查。同时坚持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专业监管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全方位构建监管防线。

三、实行部门联动,深化系列专项整治

继续保持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采取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食品药品各项专项整治,与公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和互动,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机衔接,完善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的联办机制,依法从严从重查办“四品一械”违法犯罪行为。

四、强化信用建设,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

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行信用等级管理,健全食品药品信用档案,加快推进零售药店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强化自律意识;完善和推行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推进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提质升级,倡导自律诚信经营。

五、关注民生实事,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

继续创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工作,抓紧推进9家学校食堂“阳光厨房”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在惠阳城区中心区范围内主要食用农产品、食品的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大型商场超市建设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体系,开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作。

六、加大宣传引导,强化食品安全法治建设

以“六五”普法工作及创全国先进区为契机,加大对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等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组织食品药品科普宣传志愿服务队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公益宣传和科普工作。

七、加强学习培训,提升监管队伍综合素质

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工作计划 篇6

(2013-2015年)

根据《AAA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一安排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实施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深入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方向,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契机,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星级村建设活动为载体,围绕规划科学居态美、生产发展致富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和谐良好的农村居态、生态和业态,努力建设一批生态宜居、聚商宜业、魅力宜游、统筹发展的、具有龙江生态人文特色的美丽乡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放在首位,尊重群众意愿,不断满足农民需要。充分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快建设美好家园。真正做到美丽乡村建设依靠农民、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由农民共享。

--坚持统筹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把工业与农 1

业、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与推进城镇化紧密结合,统筹谋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一体化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和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村庄建设在体现综合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强调生态特色,彰显农村特点。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各地经济基础、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等实际,依据发展条件,尊重发展规律,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建设个性鲜明的新农村。

--坚持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带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形成财政引领、金融支持、市场拉动、政策驱动、群众踊跃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三、工作目标

每年每个县(市)及郊区、东风区新建成中心村4-6个,全市新建中心村30个以上,其中四星级村20个、五星级村2-3个,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到2015年末,全市建成中心村135个以上,到2020年末,建成中心村180个以上。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规划科学居态美。村庄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实用美观。村庄建设与自然生态和文化民俗相协调,房屋等建筑风格与村庄整体布局和艺术美感相统一。中心村主街全部硬化,基本消灭泥草房,全部建有文化广场。

生产发展致富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民收入

水平明显提高。每村至少建成1个以上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占村耕地总面积30%以上,转移劳动力占村劳动力总数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生态文明水平明显提高。中心村庭院整洁、物品规整,畜禽养殖出村,清洁能源广为应用,无残垣断壁、无破损棚舍、无大型柴草垛、无畜禽粪便。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标准化厕所普遍配备。中心村树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环境管护制度健全、运行有效。

服务健全生活美。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学龄儿童就学安全便捷。合作医疗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低保、五保、社保等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社区服务功能健全。

乡风文明身心美。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日益完善,乡村文化不断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健康文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村务公开规范率95%以上;重要事项民主参与率95%以上;文明户比重60%以上;农民对村两委班子满意率90%以上;社会治安满意率96%以上。

四、建设路径

按照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关于“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的发展思路,结合《AAA省撤并村屯规划纲要》及各县(市)编制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以及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将全市行政村按照区位与发展优势,分为三类,实施区域化分类推进。

(一)城中村转化。对各县(市)区所辖城关镇、城中村(近郊村),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结合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全面开展新型社区化改造建设,采取村民直接转市民、村委会直接转社区,村直接融入城市,实现农村城市化。2013年每个县(市)区要新建设一个1000户以上新型农民社区,实现农村城市化。到2015年末,50%以上的城中村融入城市,2018年全部完成城中村(近郊村)转化,基本完成城市和县城周边5公里范围内村屯整体搬迁。

(二)镇中村改造。这部分不再按村的标准进行建设,而按小城镇规划和标准建设,推动这部分村的建设向更高层次跃升。按照全省城镇化工程部署,结合“旅游名镇”、“共建小城镇”以及“百镇”建设,每年每个县(市)区改造镇(乡)中村2-3个,到2015年底,全市50%的镇(乡)中村同步实现城镇化,基本建成10个以上人口在3-5万人的中心镇,2020年全市镇(乡)中村改造全部完成,基本建成24个以上人口在3-5万人的区域中心镇,同时,强化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尤其是发挥区片中心集镇的作用,吸纳周边村屯。

(三)中心村建设。这部分村数量多、分布广,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作业的合理半径,合理稳妥归并自然村,重点建设相对集中的中心村。每个县(市)区每年新建中心村4个以上,2012年确定的各县(市)区一镇两村要完成续建任务,并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实现100%农户入住。2015年前,全面完成列入省计划的农村泥草(危)房 4

改造,争取3-5年内,列入规划修编后的中心村要全部建成。

五、主要任务

(一)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眼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以发展的眼光动态考虑农村人口转移等因素的影响,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较大程度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实现居态优美。

1、加快住房建设。紧紧抓住住房建设这个关键,依据规划,结合国家建材下乡和农村泥草房改造等相关政策,加大推进力度,为农民提供环境优美、居住适宜、服务健全的居住环境。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列入省计划的7.1万户泥草(危)房改造。

2、完善路网建设。进一步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街道建设。加快自然屯与自然屯之间、自然屯与行政村之间、行政村与乡镇之间的道路衔接建设。加快改造升级三米半宽的通村公路,提高通行能力。完善偏远农村客车站点。到2015年底,实现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相连接,公路上等级、村村通汽车、站点全覆盖,3、提高饮水标准。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尽快解决饮用水不达标问题,使农民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清洁放心水。重点建设贫困村的人畜饮水工程,按地方需求建设集中供水站。到2015年底,基本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二)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依托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积极开展生态县、生态村创建活动,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做到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实现生态秀美。

1、完善农村环保设施。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逐步推进地下排水工程,完善垃圾处理、卫生改厕等环保设施。到2015年,50%以上中心村实现排水边沟硬化,垃圾集中收集,有室内厕所农户达到30%以上。30%的乡镇建有地下排水管道,垃圾中转或处臵设施。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高。省级新农村建设四星级、五星级村,整镇整村推进城镇化建设试点村镇,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实现100%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处理。

2、推广农村节能节材技术。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步伐,推广运用清洁能源。推进牧场、小区养殖和规模化养殖场,及时清运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畜禽养殖场沼气利用技术普遍采用,努力推进农村沼气集中供气。路灯太阳能供电、太阳能热水器等综合利用不断扩大。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节材新技术、新工艺,支持农户使用新型墙体建材和环保装修材料。积极推进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生态方式。

3、加强村庄绿化美化。以增加绿量为重点,积极种植乡土树种,倡导乔灌搭配,大力发展生态林,形成道路河岸景观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绿化格局。到2015年,平原、半山区、山区三种类型的村庄树木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0%、25%、35%以上,村屯全部实现四旁绿化,城镇裸露地处达到100%硬覆盖或绿化覆盖。

4、推进环境长效管护。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落实相应人员、制度、职责、经费,探索建立政府补助、村集体和群众为主的管护机制,使美丽的人居环境

常态化。

(三)实施兴业富民工程。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大力推进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美。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重发展以大型农机合作社为重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速土地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推广采取商品有机肥,促进农业清洁化生产。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2、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设施等新增资源,建立乡村工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开展村企共建,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综合效益,做到以工富农。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优化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鼓励各地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经济之路,特别是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烈的乡村旅游业。

4、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带动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有序流动和聚集的有利条件,引导金融信贷、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引导商贸企业将产品和服务向农村倾斜,发展农村连锁店。加快完善农村地区物流配送步伐,构建农村现代商业网点体系,结合推进劳 7

务产业,不断扩大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积极与妇联组织协手推动,用好用活妇女小额贴息贷款,破解资金瓶颈,助推新农村建设。

(四)实施服务优化工程。根据农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增加服务项目,推动城乡服务均等化。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实现乡风和美。

1、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严格执行省定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分项目按比例承担办法。建立分担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经费投入。继续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初中工程等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工程项目建设。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到2015年,实现70%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所有县域达到初步均衡发展目标,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制度。到2015年各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象的覆盖水平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标率达到80%以上。探索建立农村弱势群体帮扶救助新机制。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巩固提高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水平,加快养老机构建设,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

2、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村风评议,积极倡导健康、卫生、文明的生活

方式。推进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促使农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主动参与社会事业建设的行为意识不断加强。

3、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全面施行村务、财务、政务工作透明公开。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管理更加严密,社会治安更加平稳有序。坚持建管并重,抓好中心村社区综合管理。

六、建设模式

各地基础条件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区域位臵不同,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重点推广近年来各地探索出的几种有效模式。

(一)旧村改造型。对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村,按照省级四星级以上村的建设标准进行穿衣戴帽,提升功能。

(二)整村新建型。结合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通过以农村宅基地臵换楼房及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对具备条件的旧村进行原地拆迁新建和异地搬迁新建。

(三)村企合作型。通过招商引资,以龙头企业带动,土地流转经营,产业支撑形式,引领引进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基础和社会事业建设,实现资源开发、农业企业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共赢。

(四)乡村主导开发型。对经济发展好、集体经济实力比较

强的村镇,采取政府主导、集体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建设新农村。

(五)合作共建型。充分利用农场、林业局现有基础设施,按照“规划一体、管理一体、社会事业一体、组织推进一体、政策趋向一体”的要求,对同处一地或者相邻的村镇,进行合作共建,共享共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资源。

(六)依托城市型(融入城市型)。借助城市修编、扩容等机遇,结合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通过集中连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城中村和近郊村进行城市化改造建设,一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

(七)城镇吸纳型。以镇所在地村改造为主,吸引近郊村整体向镇中村搬迁。

(八)项目带动型。城市和社会资本资源与农村资产资源相结合,通过项目建设和市场开发等形式,带动新农村建设,实现优势互补。上述八种模式,各县(市)每年每种模式至少要选择1个村镇进行重点推广。

七、推进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规划建设工作。以城乡一体化为方向,按照“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思路,抓紧修订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县域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统筹规划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加快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向周边农村延伸,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

务各区块的功能定位,科学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合理安排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

(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一是整合资金,集中建设。坚持以规划为引导,以产业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对用途相同、性质相近的涉农项目资金,围绕主导产业、重点项目、优势区域,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向重点建设的中心村倾斜。各部门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当年用于中心村的额度要不低于项目资金总额的50%。二是加大整村整镇推进和区域连片推进力度。借助城市修编、扩容,村镇规划调整,撤屯并村等机遇,通过原地拆迁新建和异地搬迁新建,对重点建设中心村,中心镇和城中村、近郊村集中进行整村整镇推进和区域连片推进。三是实行政府主导,企业推进,市场化运作。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快调整过去不合时宜的相关政策,本着政府出政策、搞服务,企业出资金、搞建设原则,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项目建设和市场开发等形式,引进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基础和社会事业建设。强化金融助推。探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农村住房、宅基地使用权等担保平台建设,为新农村建设融资提供条件。县(市、区)都要全面实施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扩大农村妇女小额贷款覆盖面,加大贷款额度,放大助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四是加强场县合作。对地方与农场(林场)同处一地或者相邻的村镇,通过优势互补,进行合作共建。重点

抓好鹤立镇、马库力村等与农垦、森工、监狱农场系统接壤村镇建设改造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项工作。

(三)协调推进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不动摇,一手抓城镇化建设,一手抓新农村建设,实现“双轮驱动”。不能以偏概全,顾此失彼。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新农村建设,都要围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来规划和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为化而化,以城镇化建设取代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就村建村,以新农村建设代表城镇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市场体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城镇与农村要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要把城镇的现代文明与农村的田园风光和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要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星级评定和以奖代投办法,充分调动不同基础条件、不同发展层次的村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更多地推广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企业推进,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项目申报、工程质量和项目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农村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加强村镇规划设计档案、项目建设档案、农村社会管理档案建设与管理。建立新农村建设网站或开设新农村建设信息网页。

(五)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帮建工作。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自己的农村联系点,并带头定期到联系点走访调研,带头帮助基层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社会组

织要继续参加新农村帮建工作,并将帮建工作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转变工作作风的一个有效载体。改革帮建工作组织方式,各县(市)结合近年建设计划提供备选村,各帮建单位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帮建村,实行“双向选择”,被帮建村达到四星级即可调换帮建其它重点村,形成地方建设目标与帮建力量的有效机动整合。继续深入开展“百部联百村”活动,从后备干部中选派驻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继续做好选派大学生村官和从村官中选拔公务员工作。

(六)明确职责任务。各地党委、政府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选定建设重点,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合力推进,市住建局主要负责督促完成中心村镇布局和中心村规划;市农委、市畜牧局等部门主要负责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相关任务;市财政局、市发改委主要负责涉农资金项目整合;市环保局主要负责生态村建设;市住建局、林业局主要负责村屯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市委宣传部及文明办、市文化局、市广电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农委等部门主要负责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管理工作;市民政局、市人保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农村社会保障等工作。其他部门任务及具体事项见各成员单位任务分解(附后)。

(八)加强目标考核和督办。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和任务要列入目标考核和督办内容。新农村建设项目特别是中心村镇建设项目应当列入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同部署、同检查、同考

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工作计划 篇7

2011年全市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工作按照“建立体系、抓好源头、规范市场、提高能力”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有序推进技术支撑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建设,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切实加强日常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积极探索长效监管,不断提升保障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一、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责任体系建设

各镇、各区(园)、市各有关部门要依据保健食品化妆品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按照全市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事权,明晰、细化工作职责和要求,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健全监管责任体系。市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包括行政许可、监督检查、产品抽验、应急处置等工作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着力提高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工作效能。要强化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全面落实企业是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要探索建立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企业质量授权人制度,推动企业内部质量管理。

二、强化保健食品化妆品日常监管

1、加强对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工作。重点检查企业的持证情况、原料管理、生产过程、人员管理、产品检验、仓储管理以及产品备案等情况,督促指导企业严格执行《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和《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严格按照产品配方使用原料、按工艺组织生产、按标准进行检验、按规定要求标识标注包装说明书,严格要求生产企业自觉把好质量安全生产源头关。要重点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原料监督管理。督促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企业切实承担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禁采购和使用来源不明、假冒伪劣的原料。严把进货关,加强原料采购管理,对采购的原料质量负责。检查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企业有无与原料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明确质量责任;采购合同中有无包括原料质量控制要求和质量指标、检验方法等质量责任方面的内容;有无对原料供应商进行审查,并建立审查档案,做好审查记录;有无建立健全检验制度,强化原料进厂检验,并将检验报告留档备查;有无建立健全原料采购档案,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确保使用原料来源可追溯;委托生产的,委托方和被委托方有没有签订合同,有无明确被委托方对生产使用的原料严格把关,并承担相应责任。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使用假冒伪劣原料生产保健食品化妆品的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严肃处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一律暂停生产经营,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告知消费者停止使用,并采取责令下架等行政措施。

2、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经营的监管工作。重点检查经营单位经销保健食品化妆品的进货渠道、标签标识、产品合格标记、仓储条件、进销台帐记录等内容,要求企业不得经销下列保化产品: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生产的产品、未取得批准文号的保健食品和特殊用途化妆品、超过使用期限的产品,督促指导经营单位建立和落实保健食品化妆品进货检查验收、产品进销台帐登记等制度,把好产品货源质量安全关,规范保健食品化妆品经营行为,确保市场产品安全。

3、强化对高风险产品的专项检查工作。深入开展严厉打击保健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加强安全隐患较高产品、产品原料、委托加工行为检查,尤其要加强价格昂贵、产品有限、动植物提取物、标示进口原料、缺乏特征性指控指标等保健食品生产原料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假冒伪劣及不按标准规范、未经许可生产保健食品化妆品行为。要加大督查、督导工作力度,推进各项专项检查工作深入扎实开展,确保取得实效。

三、严格保健食品化妆品市场准入

一是落实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临时生产许可制度。市有关部门要按照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临时生产许可制度》,严格落实保健食品生产许可申领条件,指导企业保健食

品临时生产许可证申领工作。二是做好保健食品再注册的清理换证准备工作,建立全面准确的保健食品数据库。待《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出台后,按照上级监管部门的要求,认真做好保健食品的清理和换证相关工作;建立全面准确的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数据库,形成包括配方、工艺、质量标准、说明书等内容的品种档案,为实施科学、动态监管提供可靠依据。三是进一步落实化妆品许可管理制度。按照国家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有关要求,规范我市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审批、日常管理及监督检查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规范指导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申领工作。建立健全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信息管理制度,及时公布已取得或者注销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相关信息。

四、推进保健食品化妆品监测评估

认真落实2011年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测评估工作任务,研究制定全市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制度规范。积极推进我市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和风险监测网、监测评估网。

五、加快保健食品化妆品技术能力建设

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局《关于加快推进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全市检验机构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能力建设,积极探索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监管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监管工作电子化、网络化。

六、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宣传教育

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篇8

干部“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印发<全市基层干部“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武市组发„2011‟134号)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关于实施基层干部“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一系列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实施“两大战略”,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培育壮大“五大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全力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促进金武一体化进程,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的战略部署,结合广播影视新闻宣传和事业发展需求,分类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着力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拓宽培训渠道,不断提高培训的统筹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广播影视干部队伍进一步搞好新闻宣传和推进事业发展的能力,为实现广播影视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和人才智力支持。

二、培训目标

2011-2012年,把全局科级及以下干部职工全员轮训一 遍,确保每名干部职工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00学时(或12天)。通过教育培训,使全局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思想观念更加解放,工作作风更加务实,做好广播影视新闻宣传和事业建设的本领进一步增强,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培训对象

“行动计划”的培训对象包括:全局市管副县级后备干部、80后优秀年轻干部、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四、培训内容

按照广播影视跨越式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职工能力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确定培训内容,“行动计划”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内容必须切合实际,与时俱进,重点突出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政治理论培训。主要是党的路线、方针,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重要工作安排,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宣传基本理论。

二是业务理论培训。主要是关于新闻宣传、广播电视发展趋势、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前沿理论、各家学说,特别是新闻采访、编辑制作、设备更新换代、报纸编排设计、广告创意等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是业务技能培训。主要是采、编、播设备操作使用技能技巧的学习指导,播音、报纸编辑等具体工作的交流学习。四是偶发情况的商讨、处理、整改。主要是针对各科室、各岗位工作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事故或具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查找原因,并推广开来,由表及里,举一反三,从错误和教训中汲取经验,“吃一堑长一智”。

五、培训方式

一是领导示范。局领导利用各种场合,以自身作为来示范、点化、引导职工特别是中层领导干部,对行政行为、礼仪常识、调研方法、公文写作、处事态度等进行培训,如,如何主持会议、组织选举、沟通思想、追究问责等等。

二是开展活动。认真组织开展本系统及市上安排的各种学习教育活动,精心部署,真抓实学,坚决整改,务求实效。

三是请进来教。邀请省广电局、省广电总台、科研院所和有一家之长的专家学者来局讲学授课或指导业务。请进来是定课题、有指向地请,是需要什么请什么人,决不搞虚应故事的你讲什么我听什么。

四是送出去学。除参加省、市安排的各种学习,每年都要硬性规定局属各部门外派学习的名额。外派人员必须是局内业务骨干,能听得懂、学得会,回来讲得出、用得上。

五是相互交流。同一培训组内各人员召开研讨会,就确定的命题或任务,如挖掘武威本土特色、人物特写取景、播音员化妆、机关节能等,阐发思想,交流启迪,求得教学相长。

六是传帮带。对新上岗或业务能力较弱人员,实行一对 3 一、一对多、多对一定向培养,言传身教,耳提面命。

七是集中点评。随机选取一条新闻、一个专题或者抓住一个偶发性案例,开展解剖麻雀式的分析点评,各抒己见,吹毛求疵。也可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案例进行条分缕析的学习借鉴。

八是定题自学。按照年龄、专业、职称的不同,分别确定每个职工自学书目、笔记字数、心得体会或专业文章方向,一月一检查,半年一考评。

六、实施步骤

实施“行动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安排部署。各科、室、频道、电台根据局(台)确定的实施方案,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对“行动计划”进行全面安排,制定出各自的培训计划。

第二阶段:集中培训。各科、室、频道、电台自现在起至2012年11月,安排实施集中培训活动,活动要具体,要有责任人,要有部署有检查。

第三阶段:考核总结。局(台)成立考核组,对各科、室、频道、电台“行动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总结经验教训,确定下一年培训思路、目标。

七、保障措施

为把培训计划的各项内容落到实处,使培训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确定以下保障措施。

(一)实行职工培训领导责任制。培训工作由局长(台长)抓总,常务副局长总协调、总督查,分管领导组织实施,各培训组分别确定一名中层干部牵头。各责任领导按照培训计划规定的内容、方式、进度、目标独立协调和操作,局里每半年召开一次各科室评比会议,听取汇报,寻找差距,指正失误,检验效果,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强化教育培训过程监督。

长不出好叶就结不出好果。教育培训追求的是效果,但更为重视的应当是过程。培训过程中,各责任领导既要督查计划各项目、各环节的落实到位情况,还要检查培训中人员出勤、开会发言、学习笔记、受训态度等情况,更要以考核成绩、理论文章、节目收视效果、作品发表获奖等实际成果来衡量和评估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走过场、敷衍了事的要回头补课。

(三)建立正向倒逼激励机制。

良好的机制就是良好的环境、正向的压力、催生内在潜能的动力。激励机制要事先制定,人人皆知。我们实行教育培训“五挂钩”政策。一是与考勤挂钩。集中学习实行点名制,无特殊情况不予请假,无故不参加按缺勤对待。二是与工作考核挂钩。职工集中学习天数、考试成绩、笔记论文等经换算后在年终考核总评成绩中加减一定的分值。三是与物质奖励挂钩。制定了职工培训奖罚办法,将培训任务分解到科室和个人,对完成培训较为出色或未完成培训任务的,每半年奖罚一次,如数兑现。四是与晋职竞岗挂钩。中 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加入专业理论考试项目,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职工双向选择必须完成培训任务,担任学术带头人、专业领军人物、栏目制片人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广播电视作品、理论文章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发表。五是与荣誉挂钩。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荐候选人必须完成培训任务,并在本专业做出突出成绩。职工比武、专业竞赛优胜者予以表彰奖励,在局机关设置光荣榜,张挂大幅个人彩照。

(四)加大反向约束惩戒力度。

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篇9

行动计划实施意见

依照中央文明办、公安部关于印发《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规定,为深化“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切实增强公民文明交通意识,着力纠正各类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创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现按照我处工作实际制定此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努力提高公民文明交通素质为主线,以解决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以动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为抓手,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大力开展文明交通活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精细管理,严格规范执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创造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领导小组

成立北碚公证处关于开展文明交通行动总领导小组,由北碚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唐远东同志担任小组组长,副组长由副局长何均才、柯波、何开跃担任,公证处主任刘旭东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公民交通出行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明显增强,交通事故明显下降,交通执法更加规范,交通管理更加科学,交通秩序明显改善,文明交通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具体目标

第一、在重庆市北碚区全面启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参加交通部门专项整治行动,集中解决日常交通行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文明执法和科学管理,促进交通参与者知法、守法,努力实现行人、非机动车守法率明显提高,机动车驾驶人交通陋习及危险驾驶行为进一步减少,道路安全设施和管理设施进一步完善,党政机关公务人员进一步发挥文明交通表率作用,执法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活动首先在北碚区主要干道线上取得明显实效。

第二、大力解决交通行为中的痼疾。通过参与交通部门有关专项检查,督促工作落实,促进交通参与者身体力行文明礼让,努力实现安全带、头盔使用率明显提高,机动车停放规范有序,路口、路段人行横道交通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酒后、超速、疲劳等危险驾驶行为引发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明显下降,道路安全设施和管理设施隐患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执法效率和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活动在天生、朝阳街道广泛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

第三、总结经验,扩大活动实效,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全社会文明交通良好风尚的形成,努力实现交通参与者守法出行的文明素质显著提高,机动车交通违法率、事故率显著下降,城市和公路建成一批交通秩序好、事故少的“示范路”,群众交通出行安全感以及对交通环境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执法能力显著增强,执法形象、执法公信力大大提升。活动向北碚区周边城镇全面铺开,取得明显成效。

四、活动内容

围绕“关爱生命,文明出行”这一活动主题,北碚公证处积极配合交通管理部门重点组织开展以下四项活动:一是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即大力倡导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机动车按序排队通行、机动车有序停放、文明使用车灯、行人与非机动车各行其道、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遵守信号等文明交通行为。二是“摒弃六大交通陋习”。即自觉告别机动车随意变更车道、占用应急车道、开车打手机、不系安全带、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行人过街跨越隔离设施等交通陋习。三是“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即坚决抵制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闯红灯、强行超车、超员超载等危险驾驶行为。四是“完善六类道路安全及管理设施”。即进一步完善城市过街安全设施、路口渠化设施、出行引导与指路设施、道路车速控制设施、农村公路基本安全设施、施工道路交通组织与安全防护设施。

五、主要措施

(一)广泛开展文明交通行为教育。我处通过指派专门工作人员协同交通部门采取如下措施推动教育。其一;组织力量深入北碚区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基层单位,采取专题讲座、征文、演讲、座谈讨论、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其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文明交通知识教育培训,使广大公民增强“关爱生命、文明出行”意识,明确文明安全出行的基本要求,逐步养成遵章守纪的交通行为习惯。其三;加强营运驾驶人安全行车责任意识教育,落实违法、事故信息抄告

和通报制度。其四;发挥车友会、汽车俱乐部、汽车安全组织等团体和组织的作用,对私家车驾驶人进行文明交通教育引导。其五;抓好《公共安全教育纲要》的贯彻落实,全面推行中小学生交通安全联系卡制度,推进交通安全“进学校”活动。其六;深入劳务市场、建筑工地等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场所,开展交通安全巡讲活动。整合各类资源,大力开展安全常识普及等公益宣传活动。

(二)进一步完善安全和管理设施。结合北碚区宫中设备实际,排查治理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管理设施隐患,为文明出行创造良好道路通行条件。重点完善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行人过街通行设施、路口渠化设施、出行引导与指路设施以及残疾人驾车无障碍设施。陪同交通设备部门完善路口、学校、幼儿园、医院等门前路段警示、提示标志和减速设施的设置。优化区域路网交通组织,合理设置停车泊位,完善道路车速控制、防护设施、施工道路安全防护设施以及农村公路基本安全设施。对一些交通安全隐患比较突出的公路、城市道路等,监督实施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学会规范使用非现场执法装备,使北碚交通科技应用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三)大力整治交通秩序。通过分配工作小组的形势,加强对重点路段、重点时段的管控力度,以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为目标,开展严重交通违法集中整治行动。以创造良好通行秩序为目标,对公路交通秩序混乱、易阻塞路段,城市非机动车、摩托车交通违法及机动车乱停乱放等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并提高教育力度。优化路口交通渠化、信号管控方式,合理分配通行权,为行人、非机动车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条件。

(四)努力提升执法水平。充分发扬公证处社会监督职能效力,以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为契机,强化交通执法技能、公共关系建设,提高交通秩序管理、事故处理执法水平。细化执法制度,强化执法管理,树立先进典型,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组织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员召开会议制定警务公开、值日警官制度,创新服务模式,继续推出交通管理便民、利民措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五)大力营造浓厚氛围。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在北碚区天奇广场,以同老百姓互动的形式组织实践活动,推广开展“排队日”、“让座日”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引导人们从规范自身交通行为做起,自觉遵章守纪,文明礼让。广泛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司法局党员干部、社区居民等组成志愿者队伍,开展经常性交通违法劝导活动。组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文明交通法律常识和基本要求。聘请热心公益、社会形象好的知名人士担任文明交通形象大使、交通安全宣传员,参与公益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利用公证处大厅媒体电视、电子显示屏播放交通安全宣传提示语、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片。在公证宣传栏创设文明交通行动专栏,使“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家喻户晓,在全社会营造践行交通文明,告别交通陋习的浓厚氛围。

六、工作要求

“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愿望,直接面向公众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活动。我们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综合治理、全民参与”的原则,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推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健康顺利开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北碚区司法局职能部门与北碚公证处要充分认识开展“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把这项活动作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作为改善道路通行秩序、缓解交通拥堵、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创建文明和谐道路交通环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制定实施计划,做出周密部署。要积极争取市局党委、区委领导的重视支持,成立“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等方面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我处通过任务分解的方式对“文明交通行动计划”进行职责分工,在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安全设施、开展交通秩序整治、强化社会监督等方面,各司其职,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与天生街道、朝阳街道、北温泉街道文明办、公安机关、交通运输、城建、司法、保险监管等部门和北碚区新闻单位密切配合,共同推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全民参与、上下衔接、群策群力、全面推进的工作局面。

(三)分类指导,务求实效。通过紧密结合北碚主要街道群众文明交通素质、交通出行需求、交通方式、交通行为表现、导致或诱发交通事故的违法行为特征等,确定工作重点,细化工作要求,分类分步逐年推进。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从具体事情抓起,从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抓起,确保“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坚持以社会反响和群众评价检验活动成效,不搞形式主义。

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工作计划 篇10

一、目标

通过几年努力,达到外环境优美、和谐,内环境整洁、温馨;县、乡服务站、各级人口学校布局合理,设备先进,能够满足群众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技致富等多方面需求;各级办公、管理实现规范化、信息化;行政执法水平逐年提高;典型村、示范社区标准高,形成群体规模;计划生育队伍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二、内容及标准

围绕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一)宣传教育精品化

环境建设提档升级。外环境:各县(市)在其通往市区的主要公路上都要有不少于2块的大型彩色喷绘宣传图板;各乡镇、各村也都要有2块以上彩色喷绘宣传图板;乡(镇)每年都要选择一、二个村建设高标准的国策街、国策院、国策橱窗,城镇社区要有固定的计划生育宣传板、宣传橱窗、读报栏、雕塑等,楼道文化宣传活跃。内环境:20**年,乡(镇)村人口学校、服务室的知识图板有50%更换为喷绘图板,人口学校桌椅、黑板整洁。

各县(市)区至少新添3种以上具有集知识性、趣味性、功能性、实用性于一身的宣传制品,其中宣传品应为精美的卡通折页,要求于20**年6月底前发放入户,有针对性的入户率达85%,今后5年内每年至少增加2种。

20**年年底前县(市)区、乡(镇)都要购置DVD,村人口学校都要购置DVD或VCD,淘汰放像机,要有10盘以上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光盘;村人口学校图书要增加到100种以上,至少要有10%的新书,在全部图书中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技致富等类至少要占90%以上;今后每年增添新书20册以上。

20**年各县(市)区要有不少于3个乡镇上触摸屏,以后每年递增2个,并将其列为申报计划生育星级服务村的加分条件。

(二)技术服务优质化

服务站(室)要求整洁,布局合理。县、乡服务站达到“环境优良、管理优秀、服务优质、群众满意”的优质服务示范站的标准。县乡都要设咨询室、候诊室,咨询室有咨询记录,医疗记录记载准确、规范。;候诊室有DVD和各种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宣传材料,以备育龄群众候诊时观看、阅览。

按要求装备化验、B超、波姆光、乳腺照透仪和其它必要设备,已经陈旧的要更新;必须具备取暖条件;绥芬河市、林口县、宁安市要在20**年年底前建成优生试验室,并达到工作状态。

(三)办公管理规范化

宣传、工作图板一律更新,微机要适应工作需要;县乡村档案整齐划一,统一档案盒,卷宗规整;20**年县局都要上多媒体投影仪和局域网。

加强原始资料(包括图片、声像资料)管理和收集,特别是重要数据由专人负责统计,准确及时、可资利用;注重各种基线调查数据的保存;对每一次工作、每一项活动筹备、过程、群众参与情况和取得的.具体效果和经验要登记造册,以备查阅。

(四)行政行为法制化

落实《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抽象行政行为要规范,具体行政行为要合法;严格执行行政执法公示制、过错追究制;按《黑龙江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要求,各县(市)区对所辖乡镇、办事处实行行政执法委托,有效利用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管理信息系统。

20**年,全市计划生育违法案件立案率要达到100%,结案率要在80%以上,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要达到80%,对批准分期缴纳的当事人,要限期催缴、限期结案,保证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五)典型示范群体化

提高星级服务村、示范社区标准。调整计划生育星级服务村、示范社区的基础建设标准,使之真正能够起到典型、示范带头作用

扩大典型群体的范围。要下力气扩大典型群体,20**年每个县(市)区要至少新培养1个典型乡(镇)办事处,每个乡(镇)要至少新培养3个典型村,每个办事处至少新培养1个典型社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并不断扩大典型的范围,进一步发挥规模效应;县、乡所在地镇、村、郊区及公路沿线村应具备示范条件;在提升基础建设水平的前提下,鼓励典型单位大胆创新,各具特色。

(六)队伍建设机制化

优化结构。配齐配强县(市)区计生局领导班子,至少有一名具有医学专业的副局长。20**年乡镇技术服务中心至少达到2人以上,并且具有事业编制,至少有一名具有执业医师资格,20**年底前技术人员比例提高到60%以上。

推进继续教育。逐年提高各级计生干部学历水平,经过五年的努力,使乡镇、县区和市本级专职计生干部本科以上学历分别由现在的5.2%、17.8%、38.9%提高到20%、45%、65%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参学率每年要达到100%,并完成规定的学时。

改革用人办法。认真落实村级计生委员的“准入、提升、退出”机制,“大比武”在完善平时考核的同时,转入常规工作,长期抓下去;对乡以上专职计生干部实行严格绩效考核,分别优劣,在奖励、晋职时加以区别。

加强培训。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系统公务员的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

三、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年上半年为启动阶段,市计生委将在20**年中期对各县(市)区的启动和推进情况进行拉练式检查,20**年年底前使此项工作初见成效。

2、提升阶段:20**年下半年至20**年不断加大力度,使全市基础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市计生委通过责任状验收对此项工作进行考核。

3、巩固阶段:20**年以后,把加强基础建设水平列为一项常规工作,并通过提高标准,使全市的基础建设水平在稳定的基础上持续提高。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领导,组织有力

各级领导要提高对此项工作的认识,把它作为一项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和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所必须的工作来抓,创造一切条件确保“新桥计划”的顺利实施。各县(市)区计生局领导班子中有专人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分清县(市)区、乡(镇)办、村(委)的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各级计生部门把具体任务、责任落实到岗、到人。

(二)筹措资金,加大投入

提升基础建设水平,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困难相当大,我们要开阔思路,多方筹措,支持基础建设升级。一是调动县乡村三个积极性,集中财力,集中项目,集中投入,使全市计生基础建设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大改观。二是努力向上争取项目,通过项目运作,改善基础设施。三是发动社会赞助,利用保险公司、驻区单位和大企业赞助,筹集基础建设资金。四是放手放胆搞好产业开发,搞活计生产业,积攒发展后劲。县乡技术站重新装备后,要充分利用资源,通过争取执照、计卫联手、聘请专家等办法尽快搞活,抢占市场,积累资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加强指导,重心下移

上一篇:教学理念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日语教育的影响下一篇: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资格条件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