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腹股沟斜疝手术记录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4.腹股沟斜疝手术记录(通用9篇)

4.腹股沟斜疝手术记录 篇1

腰麻下行“斜疝补片修补术”,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取右腹股沟中点上0.5CM至右耻骨结节切口4CM,切开皮肤脂肪,剪开腹外斜肌腱膜,至外环口,分开提睾肌,打开疝囊,见内容物为大网膜,还纳后,剪开疝囊,远端旷置,近端分离至颈部,于疝囊颈部结扎,以巴德补片网塞填塞内环口,周围固定四针,水平补片平铺于精索后方,周边固定数针,精索前方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缝合脂肪及皮肤,术毕,术后安返病房。

诊断:右腹股沟斜疝

4.腹股沟斜疝手术记录 篇2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常见疾病之一, 手术是治愈斜疝唯一方法。腹腔镜缝扎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短、创伤小, 近年来在微创外科得到推广和普及, 但由于小儿心理、语言、行为发育不完善, 对手术的耐受性差, 加之婴幼儿对治疗的不顺从性[1], 在护理方面难度也相应较大。通过我院开展的30例腹腔镜缝扎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实践, 现将此手术方式的护理介绍要点。

1 临床资料

30例患儿均为男性, 年龄1.25岁~14岁, 平均6岁;均为择期手术, 无一例为嵌顿性斜疝急诊手术病例。患儿术前常规行胸部X线片、彩超等检查, 术前常规禁食12h, 禁水4h。

2 手术配合

2.1 手术方法

采用基础麻醉+静脉 (或气管内) 复合麻醉, 取头低脚高约15°位, 分别于脐皱褶处取5mm切口, 穿刺建立气腹后穿入5mm troca, 置入腹腔镜镜头, 在脐旁开2cm处取3 mm切口, 穿入3 mm troca置入操作钳, 并于双侧斜疝内环口体表投影处, 取一1mm针孔切口, 在操作钳辅助下, 由针孔切口穿入带线针至腹膜前, 并沿腹膜前潜行于内环口的内半周腹膜前穿过输精管及精索血管, 穿过腹膜后将缝线留于腹腔内并退出带线针, 钩针由针孔切口再次进入至腹膜前, 沿腹膜前潜行于内环口的外半周腹膜前, 由缝线同一孔进入腹腔内并将缝线钩住带出腹腔, 排净疝囊内积液、积气, 收线并皮下缚结, 结扎内环口, 排气退镜, 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切口, 结束手术。

2.2 术前护理

由于患儿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相对较差, 护士与患儿之间很难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 通过对家长进行沟通及心理护理, 能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2]。根据心理应激理论, 患儿家长在患儿住院期间将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 家长的焦虑、恐惧等与患儿的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因此, 我们术前访视首先对患儿的家长做好术前心理支持和帮助, 具体讲解与手术相关的知识及配合、注意事项。尤其是禁食、水的重要性, 由家长协助完成。消除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 能够主动积极地协助配合护理和治疗, 并主动影响患儿的心理, 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 愿与护士进行交流, 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

2.3 术中护理

患儿进入手术室后, 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 容易产生不安和恐惧, 可用适当的接触和抚摸, 表示关爱, 以转移其注意力。针对患儿的特点, 一般由年资高的有经验的护士担任此手术, 麻醉手术前对婴幼儿多给以慈母般的抚摸, 对不管处于什么情况下的小儿都可以接受, 使他产生亲人般的信任感与安全感。对学龄前期的小儿, 可密切注意孩子表露出来的内心感受, 将此感受反馈给孩子, 使他能对自己的行为动机有所领悟。对学龄期儿童, 要充分尊重孩子, 可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 治疗方法, 并启发他们努力改变现状, 配合治疗。如以宽容的姿态和口吻提出感兴趣的话题, 逐步建立“朋友”式的信任感[3]。稳定患儿情绪后, 以游戏形式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缩短不良刺激, 协助麻醉师完成麻醉, 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根据病情、年龄、体重, 严格控制输液滴数, 按手术要求为患儿取舒适体位及实施安全护理措施并检查衔接好各仪器后顺利开始手术。

2.4 术后护理

该手术时间短, 麻醉风险性大。因此手术结束后, 密切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复苏, 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注意保暖, 防坠床, 寸步不离患儿直至患儿安全复苏回到病房。

3 结果

开展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以来, 通过分析不同年龄的手术患儿生理、心理、病理特点, 运用合理的沟通技巧、护理方法进行腹腔镜缝扎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护理配合, 麻醉操作时间不仅缩短了15min~20min, 而且麻醉后并发症明显减少了, 患儿住院时间也缩短4d~5d, 患儿家属及手术医生对麻醉科手术室的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了, 平均满意度在96%以上。

4 讨论

小儿斜疝一旦发生则逐渐长大, 极少自愈, 均需手术治疗。由于小儿的解剖特点, 准确的施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绝大多数小儿斜疝均可达到治愈的目的。疝修补术的方法很多, 对于小儿, 在保证痊愈防止复发的前提下, 手术操作越简单越好。腹腔镜手术的优点包括以下几项: (1) 内环口解剖位置固定, 镜下内环口周围腹壁下血管、输精管、精索血管清晰可见, 术中只缝合内环口周围腹膜, 无需解剖疝囊、无需经过腹股沟管, 无需分离精索, 因此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不被破坏, 不损伤精索各层组织, 手术时间短, 创伤小。 (2) 镜鞘口径小, 皮肤切口小, 术后无需缝线, 不留瘢痕, (3) 针形器械 (带线针、钩针) 和腔镜操作钳配合荷包缝合内环口, 对周围血管不造成损伤, 操作简单快捷, 因此患儿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4) 腹腔镜可顺便进行腹腔探查, 利于发现腹腔内的早期病变。 (5) 对双侧及复发的疝气可作为首选[4]。

患儿由于生理、心理、解剖、病理等不同的特点, 身体抵抗力低、麻醉耐受性差, 因此, 在护理时要因人而异、因龄而异, 谨慎细致护理每一个患儿[5]。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 要有一个良好的综合水平去护理每一位患儿, 把业务知识、技术、经验融入到一起去为患儿及其家长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质量, 以达到能为患儿及其家长真正解除痛苦与后顾之忧, 建立一个良好的护患、医护关系。

参考文献

[1]靖雪敏, 孙金秀.婴幼儿静脉输液治疗不顺从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04, 7 (2) :1.

[2]付洪花.浅淡护理工作中的沟通技巧[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5, 21 (2) :1997.

[3]林晓荣, 陈龙林, 罗泽斌.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与单切口手术的对比研究[J].河北医学, 2013, 19 (2) :185-188.

[4]王果, 李振东.小儿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25.

4.腹股沟斜疝手术记录 篇3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我院自2006年5月到2007年5月共实施6岁以下的小儿 腹股沟斜疝190例,均痊愈出院。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80例,其中男性150例,女性30例,男∶女为5:1。3岁以下的儿童为80例,3岁至6岁为70例。均为斜疝。

1.2 临床资料:本组180例中第一次手术者120例,占66.7%,既往有一次手术史者68例,占总数37.8%,既往有2次手术史者12例,占总数6.7%,因嵌顿疝行急诊手术14例。

2 方法

2.1 手术方法:在禁食12小时禁饮4小时前提下(通常在术前当晚开始执行,在早晨8点开始实施手术,急诊需禁饮食4小时),以基础麻醉为主,有时辅助局麻。选择最合适的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或修补。因幼儿皮下脂肪层丰富,肌肉薄弱,筋膜层次不清,外环不易找到。切开皮肤后应逐层剥离。避免用止血钳作过多的钝性分离。要确切找到外环的内外脚,才不致发生误差。作高位结扎时,不必切开外环,这样可防止神经的损伤。若疝囊很小或为交通性鞘膜积液,必须打开外环时,亦需自腹股沟管中段切开。应先切开提睾肌,再钝性剥离找疝囊。疝囊白而韧,在婴幼儿为透明的薄膜,牵拉不可用力过猛,否则易撕裂。切开疝囊后以钳夹住分向两侧,使成菱形的开口。暴露囊颈的全径,用锐性加钝性方法向颈部剥离(尽量将疝囊上组织剥离干净),可防止斜向阴囊侧或裂向腹腔,在鞘状突处结扎疝囊,即达到高位结扎。远端疝囊一般不需处理,无造成积液之虑,剥离切除易造成血肿。

2.2 术后处理:在麻醉未清醒状态下需禁饮食,输液,待病人完全清醒后可恢复饮食正常。切口可用100毫升盐水袋压迫止血。适当给予口服抗生素三天,七天可常规拆线出院。

3 结果

本组180例均7天痊愈出院,无一例切口感染以及阴囊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无副损伤。出院后随访2年,无一例复发。

4 讨论

关于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存在讨论的问题有:

4.1 手术的年龄:一般人认为应在1岁以后手术为宜[1],也有主张6~12个月为宜。,李秀珍,张金哲报告北京儿童医院10年收治11272腹股沟斜疝,嵌顿疝手术663例,7.8%小于1月,疗效满意。因此,年龄已不再是限制手术的主要因素[2]。从而避免随年龄的增长疝亦见增大,使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改变过大,增加行修补手术的需要。6个月以上的小儿局部解剖和组织结构较清楚,麻醉也相对安全。6个月以下的小儿肠管膨胀腹膜薄,极易撕裂,分离疝囊时有一定困难。至于选学龄前作手术的目的,则可减少对小儿的心里损害。

4.2 麻醉的选择:在小儿完全可以应用局麻,但单纯局麻,有时病人不配合,故我们常采用基础麻醉加局麻。

4.3 切口位置:有人主张作耻骨上横纹肌处横切口,有人认为做横纹肌切口的标准意义不大。我们的体会是,在3岁以前选择选择横纹肌横切口,3岁以后作斜切口或选择外环处横切口[3]。这是因为行疝囊高位结扎要求直接暴露外环,3岁以后横纹的位置要高一些。如作横纹肌横切口,往往需要将切口强力向下牵拉,才能满足手术要求。这样不如选择外环横切口或经腹股沟区斜切口。对于嵌顿疝我们主张选择斜切口,有利疝囊的探察和处理。

4.4 疝囊的处理和修补:我们主张作“8”字缝合,因荷包缝合每针间距有空隙,术后易复发。对于小儿疝需不需要作腹股沟管的修补,目前也存在争议。认为小儿腹膜鞘状突未闭塞或闭塞不全以及腹压增高是引起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主要原因,腹壁薄弱并非其主要病因[4]。故主张只行单纯性疝囊高位结扎。我们认为,应根据内环口的大小来决定是否修补。绝大多数小儿仅行高位结扎疗效是确切的。但内环口直径超过1.5cm以上者还需修补,单纯作修补术后易复发。本组14例复发疝内环口直径均大于1.5cm,第一次手术时只单纯行高位结扎,术后3个月至1年间复发。对于腹股沟管前壁的巨大疝伴有腹壁薄弱者主要采用Ferguson氏一类的方法,若以内环松大为主者,即用Bassini氏法修补[5]。

总之,虽然小儿腹股沟疝虽是“小手术”,但也可以造成事故的发生。譬如手术切口选择不当,手术野显露不清,术中盲目分离,导致寻找疝囊的方向错误,造成膀胱和尿道的损伤。又譬如疝囊探查程序不清,疝囊旋转,改变了与输精管的正常解剖关系,于切开或剥离时误伤输精管。再譬如断离疝囊时误伤了反折的输精管等等。给病人带来痛苦和危害,造成医疗纠纷。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操作的每个环节,根据个体化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和术后的复发,给病人一个健康的身体。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蒲永东等.普外科临床医师手册,2006;4(1):515~516

[2] 李秀珍,张金哲.小儿腹股沟斜疝.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5,16:44

[3] 李富年,周荣祥,李杨.腹壁与疝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228~229

[4] 童尔昌,季海萍.小儿腹壁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97~98

[5] 余亚雄主编.小儿外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81~184

腹股沟斜疝病人护理查房 篇4

一般情况

患者,男 xxx,73岁,已婚,汉族,教师,爱人及子女身体健康,入院诊断:左侧腹股沟斜疝。经济情况一般,此次报账形式为:城乡居民。文化程度,高中。患者自患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主诉:患者发现左侧腹股沟包块3年,术后复发2年 患者病史

患者入院后主治医师指出:系老年男性患者,反复起病。因“左侧腹股沟可复性包块3年,术后复发2年”入院我科,患有帕金森综合症、高血压病2年,口服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2年前因左侧复发疝于中医院行手术治疗。查体:左侧腹股沟处可见梨形包块,约5cm×5cm×5cm,质软,不透光,已降入阴囊。患者平卧,轻松还纳包块可消失,腹股沟外环可容纳1拇指,堵住外环口嘱患者咳嗽增高时,手指有冲击感,包块不突出。2014.3.3我院超声提示:左侧腹股沟疝图像。胸部(正位)结论:慢支炎并肺部感染。既往史:患有帕金森综合症、高血压病2年,口服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2年前因左侧复发疝于中医院行手术治疗。于2013年3月3日14时43分收入我科。入院查体

T 36.6℃ P 95次/分 R 20次/分 BP 139/80mmhg 腹平坦,下腹可见一长约7cm手术瘢痕,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软,未触及包块,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肠鸣音未闻及异常。

左侧腹股沟处可见梨形包块,约5cm×5cm×5cm,质软,不透光,已降入阴囊。患者平卧,轻松还纳包块可消失,腹股沟外环可容纳1拇指,堵住外环口嘱患者咳嗽增高时,手指有冲击感,包块不突出。初步诊断

1、左侧腹股沟复发斜疝

2、帕金森综合症 诊断依据:既往病史诊断明确。

3、高血压病 诊断依据:既往病史诊断明确。

鉴别诊断

1、左侧腹股沟直疝。该病常见于老年男性患者,多为左侧腹股沟包块,包块常呈半球形,按压患者腹股沟内环口嘱患者增加腹压时包块又突出。故与本病人表现不符,暂排除,必要时术中明确与腹壁下动脉比邻关系排除。

2、交通性精索鞘膜积液:常见于儿童,阴囊肿块体积可随体位立卧变化时大时小,阴囊肿大时触不清睾丸,透光试验阳性,但患者是老年男性,腹股沟区包块,未降入阴囊,能触及睾丸。透光试验阴性。诊断可排除。辅助检查

各项检查结果回示:胸部(正位)结论:慢支炎并肺部感染,03月03日肝功13项+生化+肾功Ⅱ+血脂全套;心肌酶谱五项;: 总蛋白:60.3 g/L;谷丙转氨酶:13 U/L;谷草转氨酶:16 U/L;前白蛋白:65.3 MG/L;胆碱脂酶:3459 U/L;总胆汁酸:13.3 umol/L;直接胆红素:7.5 umol/L;β2微球蛋白:3.76 mg/L;甘油三脂:0.47 mmol/L;肌

酸激酶:33.6 U/L;钾:3.94 mmol/L;钠:138.5 mmol/L;氯:106.5 mmol/L;阴离子隙:5 mmol/L;钙:2.12 mmol/L;镁:0.81 mmol/L;磷:0.63 mmol/L;凝血象;: 凝血酶原时间:13.1 秒;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36 秒;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测定;: B型利钠肽:507 Pg/ml。血常规+超敏CRP快检;: CRP:124.09 mg/L;血红蛋白:122 g/L;血小板:87 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4.2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论:

1、左房增大,主动脉窦部增宽;

2、室间隔增厚;

3、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局限性反流;

4、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根据心脏彩超提示请心内科会诊。诊疗计划

1、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及术前准备。

2、查三大常规、肝肾功、电解质、空腹血糖、凝血功能及心电图;

3、择期手术。

3月6日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该术式有术后疼痛轻、可早期下床活动、复发率低的优点,目前为成人腹股沟疝手术的金标准,但手术必须的疝补片为部分自费,需与患者及家属做好医患沟通,减少不必的纠纷。积极术前准备。手术及治疗

患者于3月6日10:28-11:55在持硬麻下行左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术中见:精索与腹外斜肌腱膜及腹股沟韧带粘连,分离粘连,于精索内前方找到并打开疝囊,打开疝囊未见确切疝内容物,疝囊约7cm×6cm×6cm,并降入阴囊内,横断疝囊,远端疝囊旷置,游离近端疝囊至高位,见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术中诊断为:

左侧腹股沟复发斜疝,故行左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手术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约10ml。术后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术毕安返房。术后诊断:

1、左侧腹股沟复发斜疝;

2、帕金森综合症;

3、高血 压病

4、肺部感染。

术后医嘱:补液、止血、抑酸、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术前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P1:焦虑 对环境陌生,不了解该疾病及手术恐惧有关。I1:①向病人解释悲观情绪对疾病的不利影响。

②提供舒适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外界刺激。

③关心体贴病人,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感受,发泄不良情绪,尽量满足其提出的合理要求。

④向病人介绍主管医生的资历,手术成功率,增加手术信心。行术前宣教介绍拟定的手术名称及手术的范围及麻醉方式,消出其对手术的恐慌心理。

O2: 病人焦虑减轻,表现为情绪稳定,睡眠良好。

P2:知识缺乏 有关疝修补手术的注意事项及护理知识、综合治疗的意义 不明确和对医疗信息的曲解有关。

I2: ①向病人介绍手术前有关检查项目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②讲解手术方式术后注意事项及配合要求。

③告诉病人结肠肿块综合治疗的重要和具体治疗方法。④让病人有充分的时间询问问题澄清错误的观念,促进病人适应性反应。

⑤做好术前准备工作:a 皮肤准备 b 教会病人有效排痰的方法 c 练习床上大小便。

O2:病人能理解疝治疗的方法并能主动配合术前各项检查及准备,于3月6号顺利手术。

P3 睡眠紊乱 环境改变担心手术成功率有关。I3①提供安静环境保证病人休息。

②夜班护士巡视病人了解病人的睡眠情。

③让家属与其聊天放松心情。

④嘱其术前睡眠要充足,要预防感冒。O 2患者休息好 目标全部实现。

术后护理诊断及措施

P1 疼痛 与手术创伤大多相关。

I1 ①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时间。

②理解同情病人的感受帮助病人调节舒适的体位。

③病人咳嗽时,协助其按压腹部伤口,防止腹压增大而增加切口张力,引起疼痛加剧。

④仔细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裂开现象。

⑤给予局部按摩分散病人注意力。

⑥必要时使用止痛药。• O1 患者未诉疼痛

P2 感染的危险 与手术切口抵抗力低下有关。

I2 各项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①严密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生命体征的检测,特别是体温的监测。

②监测血常规。

③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O2 无尿路感染,目标部分实现。

P3 清理呼吸道低效 与术后伤口疼痛,咳嗽无力,痰粘稠有关。

I3 ①指导病人掌握正确的咳嗽排痰的技巧,病人取半卧位,先进行深呼吸,然后深吸气,按压伤口或用腹带包扎伤口的同时进行几次短促的咳嗽,将痰从深部咳出,给病人示范咳痰的方法。

②定时协助病人翻身,给予拍背,协助排痰。

③咳嗽时按压伤口,以减轻疼痛和防止伤口崩裂。

④痰稠时进行雾化吸入,医嘱予11月15日糜蛋白酶4000U+生理盐水20mL高频雾化,每日2次,每次20min。防止肺部并发症。

O3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温啰音及哮鸣音。目标部分实现。

P4 排尿模式的改变 与需要留置导尿有关。

I4 ①妥当固定导尿管,防止牵拉、扭曲、受压造成引流不畅。

②每周两次更换尿袋,尿袋位置不要高于尿道口,防止尿液移行造成感染。

③生命体征稳定后予以夹管,定时开放,锻炼膀胱功能。

④做好留置导尿的护理,保持尿道口清洁。• O4 患者适应了留置导尿期间的排尿模式。

P5 腹内压升高知识缺乏 与病人未经历过手术,没有获得相关知识有关。

I5 ①指导病人注意休息,适当户外活动,劳逸结合,逐渐恢复体力,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②指导病人合理进食,摄入含足够能量及丰富维生素的饮食,利于伤口的愈合,初期少量多餐,从流质半流质过度到普通饮食。忌生冷、油炸、刺激性及易胀气的食物。

③擦浴时注意局部保护。咳嗽时用手掌按压切口部位,以免缝线撕脱。

O5 病人能接受以上指导,并能掌握,目标部分实现。

P6 潜在并发症 肠绞窄坏死、阴囊血肿、切口感染

I6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血糖监测。

②注意无菌操作,为避免阴囊内积血、积液和促进淋巴回流,术后可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下床活动时勿将引流管高于创口。

③观察体温变化及局部切口有无红、肿、热、痛。切口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渗液及血浆引流管的量及颜色性状。

④注意观察术后有无吻合口瘘的表现。术后7-10天不可灌肠,以免影响吻合口的愈合。

⑤按医嘱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现配现用。⑥定时查肝功、生化、肾功及血常规。

⑦观察腹部及肛门排气情况,按时翻身和指导早期下床活动。

O6 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潜在并发症。

P7帕金森综合症

(1)注意膳食和营养:

① 可根据病人的年龄、活动量给予足够的总热量,膳食中注意满足糖、蛋白质的供应,以植物油为主,少进动物脂肪。蛋白质摄入量限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0.8克以下,全日总量约40~50克。在限制范围内多选用乳、蛋、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适量进食海鲜类,能够提供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② 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供给应充足。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能够提供多种维生素,并能促进肠蠕动,防治大便秘结。患者出汗多,应注意补充水分。

③ 食物制备应细软、易消化,便于咀嚼和吞咽,按半流质或软食供给。④ 饮食宜清淡、少盐;禁烟酒及刺激性食品,如咖啡、辣椒、芥末、咖喱等。应保证水分的充足供给。

(2)生活中的指导和帮助:本病早期,病人运动功能无障碍,能坚持一定的劳动,应指导病人尽量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坚持四肢各关节的功能锻炼。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运动功能发生一定程度的障碍,生活自理能力显著降低。此时宜注意病人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走路时持拐杖助行。若病人入厕下蹲及起立困难时,可置高凳坐位排便。若病人动作笨拙,常多失误,餐食中谨防餐具。无法进食者,需有人喂汤饭。穿脱衣服,扣纽扣,结腰带、鞋带有困难者,均需给予帮助。

(3)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本病早期应坚持一定的体力活动,主动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四肢各关节做最大范围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以预防肢体挛缩、关节僵直的发生。晚期病人作被动肢体活动和肌肉、关节的按摩,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4)预防并发症:注意居室的温度、湿度、通风及采光等。根据季节、气候、天气等情况增减衣服,决定室外活动的方式、强度。以上措施均能有效地预防感冒。晚期的卧床病人要按时翻身,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尿便浸渍和褥疮的发生。被动活动肢体,加强肌肉、关节按摩,对防止和延缓骨关节的并发症有意义。结合口腔护理,翻身、叩背,以预防吸入性肺炎和坠积性肺炎。

P8高血压病

1.舒适度的改变:头昏,头痛。所采取的护理措施: ①给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避免环境刺激加重头痛。②指导病人休息和饮食,血压不稳定/症状加重时必须卧床休息。③协助病人满足生活需要。④改变体位时要缓慢,从卧位至站立前先坐一会儿。⑤监测血压,发现血压变化,立即同医生联系,及时给予治疗。张欣:大家是否还有更好的意见和建议,请给与补充。⑥指导病人合理用药,做好自我检测,配合治疗。

2.睡眠型态紊乱,其护理措施有:

1、消除或减轻情绪紧张的促进因素(家庭、社交、医院及病情),鼓励病 人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2、告诉病人睡眠与血压的关系。

3、晚餐后控制水分摄入,减少夜尿次数。

4、科学地安排治疗、检查的时间,避免干扰睡眠。

5、遵医嘱给予安眠药。

6、指导病人促进睡眠方法,如热水泡脚、睡前喝热饮料、听轻音乐、看书 刊杂志等

讨论与思考

1、疝的概念是什么? 

2、疝的病因有哪些?

3、疝的分类又有哪些?及定义? 

1、疝的概念是什么?

答:是指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的薄弱点、缺损或组织间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之为疝。

2、疝的病因有哪些?

答:病因分为以下两大点:

(1)、腹壁度降低,又分为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包括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股动静脉穿过股管等等。后天因素包括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年老、久病或肥胖所致肌萎缩等。(2)、腹内压力增高,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原因有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症、膀胱结石、包茎)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

3、疝的分类及定义? 答:分类有:

(1)、易复行疝:凡疝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称之为易复性疝。

(2)、嵌顿性疝:疝环较小而腹内压力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疝囊颈的弹性收缩,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称之为嵌顿性疝。

(3)、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或不能完全回纳腹腔内,称难复性疝

(4)、绞窄性疝:崁顿未能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程度不断增加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健康教育

1、出院后逐渐增加活动量,3个月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或举重物。

2、避免腹内压力升高因素需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引起咳嗽;指导病人咳嗽时用手掌按压切口部位,以免缝线撕脱.保持大便通畅,给予便秘者通便药物,嘱病人避免用力排便。

4.腹股沟斜疝手术记录 篇5

关键词:传统手术,腹腔镜手术,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效果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在引带导引下通过腹股沟管向阴囊下降,在此下降过程中腹膜向外形成一个突起称腹膜鞘状突,睾丸伴随着鞘状突逐渐降至阴囊内,在正常发育情况下,出生前鞘状突逐渐封闭,唯附着在睾丸上的那部分鞘状突未闭则形成睾丸固有鞘膜,该鞘膜与腹膜不相连。但有研究表明约超过80%的婴儿出生时鞘状突未闭,而在出生后6个月内关闭,而有疝的临床表现者数值则远低于此。只有当腹腔脏器(小肠管、盲肠、阑尾、大网膜;女性患儿则还可能是卵巢、输卵管)被挤入未闭的鞘状突时,才形成疝。因此鞘状突未闭是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生的原因,而各种因素所致的腹内压增高则是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生的诱因。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发生率为0.8%~4.4%,为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5∶1),右侧多于左侧,单侧多于双侧(双侧发病率约占15%)未成熟儿双侧发病占17.7%~19.0%,女孩双侧发病率占40%~57%,常发生在1岁以内,在未成熟儿中发病率更高,可达16%~25%。男性患儿发生率高于女性。因腹股沟疝很少有自愈的可能,且嵌顿疝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小婴儿及早产儿,所以腹股沟疝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以免腹腔脏器进入疝囊后不能还纳而停留在疝囊内发生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导致嵌顿的肠管缺血,发生肠坏死、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甚至败血症等严重后果。临床对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主要采取的是手术方式,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疗法被引入到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中来[1,2]。传统方式及腹腔镜手术两种术式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治疗中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目前临床上对于传统手术疗法与腹腔镜手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存在争议。笔者以下对比分析了传统手术与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以期为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在笔者所在医院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100例,所有患儿在入组前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且其家长均同意,在此基础上,采取随机原则将其分为传统组和腹腔镜组,每组50例。传统组:男41例,女9例,年龄8个月~10岁,平均(3.32±2.11)岁;单侧疝气42例,双侧疝气8例。腹腔镜组:男43例,女7例,年龄10个月~10岁,平均(3.46±2.24)岁;单侧疝气44例,双侧疝气6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和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传统组

采取传统手术进行治疗,患儿在麻醉状态下,对于单侧疝患儿在其患侧的腹股沟区做大小为1.0~1.5 cm沿皮纹走行的横切口进行手术,对于双侧疝患儿来说,则在双侧腹股沟区各做一个1.0~1.5 cm沿皮纹走行的横切口。手术方式:取患侧腹股沟区顺皮纹横切开1.0~1.5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探查并提出疝囊,切开疝囊观察液体色量、疝内容性质及血供情况。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内容物血供正常者还纳入腹腔,横断疝囊后予以高位结扎,内容物坏死者切除,小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结肠坏死行造瘘术;男性患儿观察睾丸血供情况,血供正常者将其牵至阴囊底部,切除坏死部位。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间断;确保外环口仅能容纳指尖进入,逐层缝合关闭切口。

1.2.2 腹腔镜组

行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患儿取平卧位,臀部稍垫高,气管插管复合麻醉,取沿肚脐下缘弧形切口,长0.5~0.8 cm。切开皮肤。气腹针经切口置入腹腔内。CO2气体形成气腹,根据患儿年龄选择气腹压力为8~11 mm Hg。置入直径3.0 mm或5.0 mm Trocar,置入腔镜探查腹腔双侧内环口,腹腔镜探查腹腔及双侧内环口,观察疝囊内容物、内环口形状、粘连及局部水肿情况、肠管扩张情况、疝囊颈增厚情况,查看对侧是否有隐匿性疝,观察腹腔内渗液色、量以及疝内容物血供。阑尾嵌顿受损者直接切除;若肠管血运异常,向肠管表面喷洒温盐水,并经腹壁穿刺肠系膜注入1%的利多卡因5~10 ml,30 min后若肠管色泽血供无明显好转扩大脐部切口,提出肠管,小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结肠坏死行造瘘术;重新建立人工气腹,在腹腔镜直视下,选择9号针头带7号丝线自内环口上方腹壁同一穿刺点穿刺至腹膜外,穿破腹膜进入腹腔,将丝线拉出,退针,将线头自Trocar孔中牵出,打结后拉入腹腔,收紧腹壁穿刺孔处丝线,直视下确保内环口结扎正确,挤出疝囊内气体,收紧丝线于皮下打结。对怀疑睾丸坏死的男性患儿在阴囊底部作小切口,观察睾丸情况,坏死者予以切除。放出CO2气体,退出Trocar,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脐部切口。手术结束。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各项手术指标情况对比

腹腔镜组手术切口显著小于传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传统组,术后自主活动时间显著早于传统组,住院治疗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组,术中隐形疝发现例数显著多于传统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手术并发症级疝复发情况对比

腹腔镜组的阴囊肿胀、腹胀、睾丸异位、精索粘连、睾丸萎缩、继发鞘膜积液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6.0%(3/50),显著低于传统组的38.0%(1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疝复发率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儿童的一种常见病,其高发于男性婴幼儿。患儿一旦发病就会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对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需在早期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上对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主要采取的方式就是手术[3,4]。传统手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中应用的时间较长,一般采取的是疝囊高位结扎方式。但是该手术方式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逐渐表现出了一些不足,首先该手术方式对患儿的创伤较大,不利于患儿的术后恢复,且大量的实践还发现,该手术方式治疗的患儿易发生阴囊肿胀、腹胀、继发鞘膜积液等并发症,且患儿术后易复发[5]。随着腹腔镜手术概念的兴起,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中引入了腹腔镜技术,该手术方式所具有的微创性,极大的降低了手术对患儿的创伤,利于患儿术后的快速恢复,且能够显著降低患儿术后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6]。该手术方式与传统手术相比,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优势,那就是对双侧疝的诊断,在腹腔镜下可检查对侧内环口,一旦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则可以同时行高位结扎术,将其关闭,从而避免了还需进行二次手术的风险[7]。

综上所述,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且降低了二次手术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衍民,李宇洲,李成昌.微型腹腔镜小儿疝高位结扎术及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0,4(4):251-252.

[2]徐守森,高建军,李国涛,等.腹腔镜与开放性小儿疝手术的效果比较[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6,28(2):131-132.

[3]Lee D Y,Baik Y H,Kwak B S,et al.A purse-string suture at the level of internal inguinal ring,taking only the peritoneum leaving the distal sac:is it enough for inguinal hernia in pediatric patients?[J].Hernia,2015,19(4):607-610.

[4]朱云祥,叶启发,倪庆,等.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疼痛的防治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7):112.

[5]Shen W,Ji H,Lu G,et al.A modified single-port technique for the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inguinal hernias with high ligation of the vaginal process:the initial experience[J].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2010,169(10):1207-1212.

[6]Grushka J R,Laberge J M,Puligandla P,et al.Effect of hospital case volume on outcome in 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the experience of the Canadian Pediatric Surgery Network[J].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2009,44(5):873-876.

4.腹股沟斜疝手术记录 篇6

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即为腹股沟斜疝,约占腹股沟疝的90%,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又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社会医疗保障的逐渐完善,斜疝的治疗时机正逐渐趋于低龄化。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开展小切口手术治疗儿童斜疝,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回顾性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儿童共39例,男30例,女9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3.6岁,其中1—3岁的婴儿5例,占总数的12.8%,右侧28例,左侧9例,双侧2例。巨大疝3例,滑动疝3例,Richter疝l例,手术时间15-40min,平均25min。

1.2 诊断:根据父母的叙述和医生的查体,一般可明确诊断,但应注意双侧疝及合并隐睾存在。

1.3 手术方法:39例患儿中,均采用氯氨酮全麻,取腹股沟皮纹横切口长约1—1.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于外环处找到精索(不必暴露和切开腹外斜肌腱膜),顺提罩肌纹切开,于精索血管内前方找到疝囊并脱离至高位(以腹膜外脂肪为标志),4号或双l号丝线结扎加贯穿缝扎。女性疝患儿则于外环体表投影处找到提睾样肌肉组织,打开后找到疝囊,然后同前处理。巨大疝患儿往往疝囊直径>10cm,且内环口宽大,虽不易嵌顿,但随着疝囊的日益增大将增加手术的难度并可能导致复发几率升高。对此类病例我们除了常规高位处理疝囊颈外,还加强缩小内环处,方法是按Marcy法间断缝合成“8”字或半荷包缝腹横筋膜;如远端疝囊特别长则除以上处理外,宜于远端稍行电灼破坏并“开窗”,以免形成积液,创面仔细止血后对拢提睾肌,缝合皮下层,6岁以下儿童切口以生物腹粘合保护,以免尿液污染。

2 结果

4.腹股沟斜疝手术记录 篇7

临床资料

2002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患儿356例, 术后65例复发, 小儿腹股沟非嵌顿斜疝复发率0.7%~1.4%[1], 本组复发率18.3%, 复发率明显高于非嵌顿斜疝。65例复发患者嵌顿时间1~56 h, 平均嵌顿时间12 h;巨大嵌顿疝7例, 手术后复发4例;嵌顿内容物为小肠坏死并行肠切除吻合术8例, 手术方法5例;所有复发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1~6.5岁, 平均3.1岁, 左侧复发38例, 右侧复发27例, 术后2~30d复发12例, 手术后1个月~6年复发53例, 首次手术术式全部为全麻下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

再次手术中发现:28例患者疝囊扩大, 疝囊内环口直径达到1.5~2.5 cm, 而且患者的腹横筋膜十分薄弱, 疝内容物掉入阴囊, 另外30例患者的疝囊内环口直径0.5~1.5 cm, 疝内容物未掉入阴囊, 再次手术最短随访2年, 均未再复发。

讨论

腹股沟疝属于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 由于小儿鞘状突先天未闭合, 引起腹股沟管前壁缺失以及后壁薄弱, 是小儿腹股沟疝发生的原因。因此, 对患儿的腹股沟管前后壁进行修补, 关闭鞘状突, 就能够治愈小儿腹股沟斜疝[2], 手术方式都为腹股沟区切开疝囊高位结扎术。大量临床实践发现部分患儿仍然存在腹股沟管后壁薄弱。

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复发的原因, 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客观原因: (1) 嵌顿时间过长、手法复位导致周围组织水肿严重, 手术后水肿消退, 结扎不牢固。 (2) 腹股沟区存在的髂腹股沟、髂腹下及生殖股神经均与腹股沟管密切相关, 当患儿发生疝嵌顿并持续较长时, 将会引起神经解剖位置移位以及周围组织肿胀。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 很容易损伤此处的神经, 例如, 在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时如果没有将神经推开, 切开提睾肌时未看清终末支走向, 或者是使用电刀对精索周围进行止血时, 都可能造成神经的损伤或者被剪断。一旦此处的神经受损, 将会导致神经所支配的腹壁肌肉萎缩、软弱, 这是导致疾病在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 (3) 手术时没有对疝囊进行结扎、结扎不正确或结扎位置较低, 没有将疝囊进行完整的结扎, 也是引起术后复发的原因。 (4) 疝囊壁薄, 缝扎过程中破裂, 未进行修补。 (5) 腹股沟嵌顿疝行麻醉后疝内容物已经回纳腹腔, 将精索脂肪垂当成疝囊进行结扎, 对较大疝囊内环口未进行紧缩。主观因素: (1) 与患儿自身发育情况有关:内环口比较大, 虽然手术中疝囊结扎位置合理, 但是腹横筋膜缺损区相对比较薄弱, 当腹压增大时, 肠管受到推动从而突出腹腔, 导致疝复发。 (2) 患儿自身后腹膜比较松弛, 在后腹膜沿内环口突出腹腔外, 形成疝, 导致复发。 (3) 患者手术后疼痛、哭闹, 增加腹压, 导致未愈合的疝囊破裂而复发。 (4) 如果术后患儿的切口处发生感染, 从而引起皮下或腱膜下的蜂窝组织炎, 当炎症愈合后, 会在感染部位形成瘢痕组织, 降低了腹壁强度, 容易再次形成疝。

手术中处理及防范:手术中, 在对疝囊近端实施游离时, 应保证准确达到疝囊颈, 疝囊进入腹腔处, 疝囊稍增厚是疝囊颈的解剖标志。此处存在黄色腹膜外脂肪, 手术中应尽可能游离环口, 采用超高位疝囊结扎法[3]。务必要将疝囊颈部进行彻底剥离, 彻底清除腹横筋膜, 保证结扎处能回缩到腹膜前间隙。如果一起结扎腹横筋膜和疝囊颈, 疝囊颈口就会残留陷窝, 从而引起疝的复发。如果患儿的疝囊部宽大, 可以采用荷包缝合或交锁疝囊颈部后收紧后再缝扎1次。如果发现疝囊壁撕裂, 应该行疝囊壁修补, 再行高位结扎, 结扎后再仔细检查疝囊残端是否有结扎不完全处。对于内环口扩大的巨大疝, 在腹横筋膜薄弱处应有效紧缩内环口, 并修补腹横筋膜, 从而加强腹股沟管后壁[4]。手术操作时应该仔细解剖, 保护好神经, 避免损伤, 神经周围止血时避免使用电刀, 结扎时避免将神经一起结扎。手术中手术切口感染重, 术后给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并加强患儿的术后护理工作, 及时处理手术切口处的污染物, 定期检查敷料并及时更换, 以避免手术切口处的感染。

摘要: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儿童常见、多发病, 由于发现不及时、就诊晚, 往往会导致疝内容物嵌顿, 对疝嵌顿后手法复位失败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 但是手术后复发率均较非嵌顿腹股沟斜疝高。小儿嵌顿斜疝手术后复发原因是手术中结扎位置过低、周围组织水肿解剖不清、内环口保留过大等因素。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复发

参考文献

[1]王果.小儿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57.

[2]佘亚雄.小儿外科学 (上) [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8:310.

[3]姜子非.小儿疝囊超高位结扎术式探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5, 26 (10) :560.

4.腹股沟斜疝手术记录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200例, 其中男194例, 女6例, 年龄1~12岁, 平均3岁。所有患儿均为单侧斜疝。 手术方式采用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 根据随机分组的方法, 将患儿分为两组。 传统手术组100例, 男97例, 女3例;腹腔镜组100例, 男97例, 女3例。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过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见表1。

1.2方法

1.2.1麻醉方法

在实施手术前, 准备好气管插管和麻醉机, 术中使用监护仪进行监护血氧饱和度和心电等情况。麻醉方式硬膜外麻醉以及氯胺酮复合麻醉[5]。

1.2.2手术方法

患儿术前禁饮食6~8 h, 术前应用开塞露灌肠刺激排便, 并排空膀胱, 不需上胃管及尿管。

1.2.2.1传统手术常规体位进行麻醉, 患儿单侧疝, 切口于对应侧下腹部皮肤横纹处, 长度在2.5~3.0 cm, 双侧正中切口长4~5 cm, 谨慎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露出精索, 于皮下环开口处打开并横断疝囊, 向上剥离至内环处, 找到疝囊或未闭的鞘状突, 于内环处行4号丝线贯穿缝扎, 精索止血, 将睾丸牵至阴囊底部, 皮下用1-0丝线缝合1针或不缝, 医用胶粘合切口。

1.2.2.2腹腔镜组患儿取平卧位, 臀部垫高约30°, 切口于脐下缘大约0.5 cm位置, 并建立人工气腹于切口处, 形成8~10 mm Hg (1 mm Hg=0.133 kPa) 压力气腹, 插入0.5 cm腹腔镜。 首先对腹腔严格的探查及双侧内环口, 必要时需要牵动患者患病侧的睾丸, 牵拉使同侧精索一起运动, 进而判断疝内环口准确的位置所在。 确认完毕后, 切一约0.5 cm的切口于脐水平线与左锁骨中线交叉处位置, 并向其中置入0.3 cm的Trocar, 取出鞘芯并置入3 mm抓钳。 自内环口内侧半腹膜下避开精索血管及输精管潜行穿刺, 将线头留于腹腔。原皮肤针眼处重新插入带线针缝合内环外半圈腹膜, 将留在腹内的两线头用抓钳提出腹腔外打结, 使内环呈荷包缝合关闭。 检查无异常后解除气腹, 缝合脐部皮下组织, 医用胶胶合各皮肤切口。

1.3术后观察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并发症的出现与否以及术后恢复和住院时间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手术组,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短于传统手术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2。

2.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 (7/100) , 而传统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 (20/100)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3。

注:与传统手术组比较, *P < 0.05

3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成因主要是由腹膜鞘状突未能闭锁退化。腹腔内压增加和腹壁肌肉薄弱等是诱发腹股沟疝的主要因素。新生儿出生时腹膜鞘状突尚未完全闭合, 其关闭的时间和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胚胎第5周时睾丸在腹部发育来源于中肾, 第8周时睾丸形成, 第12周中肾退化, 随胚胎的发育睾丸逐渐下降, 第28周时睾丸引带形成, 连接于睾丸下极和阴囊之间, 随着引带的牵拉及腹腔压力的影响, 睾丸亦随之下降, 穿过腹股沟管的内环口, 外环口到阴囊, 在内环口处随睾丸的下降腹膜向外突出形成一憩室样管状突起, 称鞘状突, 正常情况下鞘状突远端包绕睾丸形成睾丸固有鞘膜, 随睾丸出外环口后, 鞘状突亦被牵拉至阴囊内。 在出生之前, 一对睾丸通过腹股沟和腹部之间组织内的一个管道下降入阴囊。当睾丸下降完全后, 鞘状突均闭锁退化, 如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则可形成斜疝或鞘膜积液。女孩腹股沟管中含有圆韧带, 自子宫至大阴唇, 相当于睾丸下降, 亦有一腹膜鞘状突, 闭合情况同男孩, 女性患儿的疝内容物可有子宫、卵巢、输卵管, 卵巢嵌顿和坏死的发生率高, 阔韧带或卵巢血管蒂可进入疝囊并成为滑动疝疝囊的一部分。因年龄不同, 鞘状突的厚薄亦有差异, 新生儿时期极薄。 治疗从理论上讲, 小儿腹股沟疝有自愈的可能, 但等待自愈是不可取的行为。 所以手术才是治疗的最好的、最有效方法。

传统手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最为传统的手术方法之一, 它可以治疗各种类型的小儿斜疝并且几乎不会受到年龄的限制, 如果必要的时候还可加行采用修补术。 但是手术有很大的风险, 因为在手术的时候必须要解剖腹股沟管, 这样在无论是解剖还是结扎时候都可能损伤到输精管或是发生误扎输精管的情况, 因此会导致影响日后儿童的生育功能[6]。 而且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分离的创面大, 会引起阴囊血肿等并发症, 所以术后应交待患者家长主动避免增加腹压等诱因。与其相比, 新一代微创技术的应用,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传统开放式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所没有的优点, 如美观、微创、术时短、复发率低、恢复快、并发症少[7]等。然而伴随着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开展的深入, 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并发症, 如腹膜外气肿、疝囊积气及积液等, 与此同时也存在可能再复发的问题[8]。 况且腹腔镜手术, 对于麻醉监护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CO2气腹对身体内的重要脏器也会有一定影响, 相比对儿童的影响略比对成人要大[9]。 但是终归安全性包括术后并发症方面还是比较传统的手术要高很多。 腹腔镜图像放大、直视下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等解剖结构清晰可辨, 能很好地暴露疝环的位置, 其固定的位置便于查找, 不需要经过腹股沟管, 也无需分离精索组织和提睾肌。操作钳也能较容易地提起内环口附近的腹膜, 所以进行荷包缝合时较为安全可靠[10];腹壁应急缝合针的穿刺点位于内环口外上方, 此部位无重要血管和神经, 手术操作安全。综上所述, 在对小儿腹股沟斜疝, 采取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比传统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复发率低等优点[11], 在现代临床应用上具有很好的前景, 值得推广。

腹腔镜手术的注意事项:①术前尽可能地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查情况, 分析每一个病例特点, 并且选用最合适的术式针对每一例患者, 考虑其个体情况。 ② 注意一定要以低流量开始建立气腹, 使患儿机体能够适应气腹过程, 以后慢慢地逐渐增大CO2流量, 直到保证腹内恒定压力为止, 以此可避免腹膜的快速伸展所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反应[12], 气腹压力不要太高, 设定在8~10 mm Hg即可, 既能够满足手术需要, 而且安全。 ③关于复发的事项, 李宇洲等[13]报道了通过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200例患者中, 复发的病例有16例, 统计复发率0.72%, 也远远低于传统手术的手术复发率。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却认为腹腔镜术后复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对于疝囊的处理不够妥当, 包括缝合技巧不当、缝线位置欠妥等[14]很多因素有关。 而对于一般情况来说, 在疝环内口上或下0.5 cm处进行缝扎都可以, 缝线可以采用7号或10号丝线, 腹膜外潜行, 缝合的荷包应完整。 相比较对于疝囊较大的患者, 其腹膜也较松弛的患儿来说, 采用双荷包缝合法于疝环内口上、下0.5 cm之间均可, 也可以将疝环口腱膜缝合并令其缩小以后再做高位缝扎[15]。 ④建议对于脐部有相对较大的穿刺口, 并且皮下组织较为薄弱的患者, 缝合皮下筋膜层, 这样的患者有形成伤口疝的潜在风险。 ⑤在对患者进行高位结扎内环口时, 应同时做阴囊排气。 ⑥术中观察时, 必须仔细观查对侧鞘状突是否闭合, Chan等[16]在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约占32.4%。 所以必须要仔细检查以避免因为漏诊而使患者再次进行手术。

本组资料显示, 腹腔镜组患者手术之中的出血量少, 手术时间短, 切口长度短, 住院时间短, 腹腔镜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为7%, 而手术组的并发症率为20%, 医源性隐睾2例, 切口下出血6例, 切口下线结反应3例, 阴囊肿胀9例, 相比之下, 腹腔镜组比传统术组并发症率要低很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已经获得成功, 并将成为新的经典术式, 是临床值得推广的一种手术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术与传统手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方面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治疗的腹股沟斜疝的患儿200例, 按随机分组的方法 , 分为腹腔镜组和传统手术组, 每组各100例。分别采用腹腔镜和传统手术方式行疝囊高位结扎术, 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①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 (12.9±6.8) mL]少于传统手术组[ (37.2±2.0) mL],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 (27.3±9.4) min、 (4.5±1.1) d、 (1.3±0.2) cm]短于传统手术组[ (45.2±17.6) min、 (7.6±1.5) d、 (2.5±0.4) cm],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②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 (7/100) , 传统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 (20/1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 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恢复好、对精索损伤小等优点, 是小儿疝气治疗的微创术式, 并且深受患儿及家长的欢迎。

4.腹股沟斜疝手术记录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 男40例, 女6例。年龄2~14岁22例 (47.83%) , 15~50岁16例 (34.78%) , 51岁以上8例 (17.39%) 。单侧42例, 双侧4例。手术后复发时间1 d~5年, 1 d~3个月复发者4例, 3个月~3年复发者38例, 3年以后复发者4例。首次复发44例, 2次复发2例。初次手术术式:传统39例 (Bassini术31例、Mc Vay术6例、Shouldic术2例) , 无张力疝修补7例 (平片式5例、3维充填式2例) 。

1.2 再次手术中所见

(1) 高位结扎线完好, 一侧再次形成疝囊, 没有腹膜层疝囊或不明显者12例, 占26.09%。 (2) 高位结扎线过低, 复发疝为原疝囊扩大者10例, 占21.73%。 (3) 后壁薄弱, 内环较大者5例, 占10.87%。 (4) 植入补片松弛皱褶下形成疝囊者2例, 占4.35%。 (5) 植入补片过小或偏离, 一侧形成疝囊者2例, 占4.35%。 (6) 没有结扎疝囊颈, 结扎了部分鞘状突或疝囊者2例, 占4.35%。 (7) 结构层次不清难以确认复发原因者13例, 占28.26%。

2 结果

对46例复发腹股沟斜疝患者再次手术, 1例再次行疝囊高位结扎术, 其他均采用无张力修补, 其中原无张力修补平片者1例再次平片修补, 其他均为网塞充填式修补。治疗后随访3年无再发。

3 讨论

3.1 腹股沟斜疝复发的手术相关因素

疝复发是指通过一次或多次疝修补术后, 于原部位重新出现的疝[1]。资料统计复发率为10%~15%, 无张力修补为1%[2]。腹股沟斜疝的复发原因相关性因素较为复杂, 排除患者自身相关性因素, 单方面从手术操作及治疗方面分析, 去除术中结构不清难以确认复发原因的, 本组病历中常见的复发原因为: (1) 高位结扎后疝囊颈部结扎不全或游离疝囊后颈部薄弱和/或撕裂, 从而在原疝囊颈的一侧再次形成疝。再发疝没有腹膜层的疝囊或不明显。在本组病例中占26.09%。 (2) 高位结扎过低, 位置不够充分高。原疝囊在腹压作用下再发扩大形成疝。在本组病例中占21.73%。 (3) 没有修补后壁, 特别是疝采用小切口者, 术者没有详细查体, 术中没有检查腹股沟管后壁情况, 在后壁薄弱的情况下, 选择了错误的术式, 没有适当的加强后壁, 造成复发。或者后壁缺损大, 常规加强后张力较大或没有有效的修补, 没有采取无张力修补术而勉强修补[3]。本组病例中占10.87%。 (4) 无张力修补植入补片选择错误, 手术医师没有掌握各种补片的适应证, 或技术不熟练, 造成补片应用不合理, 减张效果不理想。手术操作不规范, 没有按要求分离和固定补片, 补片偏移, 造成补片下或一侧腹股沟斜疝复发。本组病例中占8.70%。 (5) 手术医师对腹股沟斜疝解剖不明, 术前没有认真查体, 没有根据患者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对某一术式过分的偏好和推崇, 扩大适应范围。小儿小切口等没有充分暴露术式过于自信等, 常发生于低年资医师和部分高年资医师。本组病例中占4.35%。

3.2 复发的手术相关因素预防

腹股沟斜疝是基层医院常见的疾病, 但随着医疗水平和社会的发展, 新的手术方法和术式不断革新, 复发率逐渐下降, 但仍有需要提升的空间。就本组复发病例的手术相关复发因素术者需要预防的是: (1) 加强理论和实践学习, 尤其是低年资医师, 要学习新的理论和手术方法, 在充分了解新的术式和修补材料后, 可在经验丰富的上级医师指导下手术。 (2) 术前查体要认真, 对患者的腹股沟斜疝的发病时间, 疝囊疝环大小, 疝内容物, 疝突出和回纳等情况要充分的预见和掌握, 为术中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3) 术中操作要规范, 分离疝囊要轻柔, 尤其是接近疝囊颈时, 过于粗暴的动作可能造成疝囊颈部的小的裂孔, 术中没有及时发现, 以致术后复发。避免误伤腹股沟神经, 造成肌肉萎缩复发。 (4) 分离疝囊颈要尽可能高位, 有学者认为小儿腹股沟斜疝分离疝囊颈要暴露腹膜外脂肪后再向上分离1~3 cm, 这样可以使疝囊后壁收紧并高位结扎[4], 减少复发机率。 (5) 分离疝囊颈高位结扎前要验证其与腹腔相通。本组病例中就有一例小儿小切口疝术后当日复发, 术者过于自信术中没有验证, 只结扎了部分疝囊。验证可以有效地预防“裤形疝”术后的复发。 (6) 为了避免复发手术方式的选择, 取决于两个方面, 患者最适合的手术方式和术者最擅长的手术方式。当两者存在矛盾时, 尽可能的术前统一。 (7) 术者要详细掌握无张力修补术要点, 如术中网塞和/或平片要适当地裁剪, 网塞要完整塞入内环, 仅露花瓣底部, 平片要紧贴精索后方平整放置, 缝合固定要牢固, 下方应有效固定在耻骨束韧带上。 (8) 术中根据病理结合术前检查及患者自身因素选择个体方案, 如后壁薄弱者尽可能加固或者补片修补, 年老合并前列腺增生, 慢性支气管炎等腹内压增高因素者应用无张力修补等。

总之, 腹股沟斜疝的复发原因较为复杂, 单从手术方面分析难以以偏概全, 从复发病例中总结手术相关因素可以为手术提供经验, 提高术者手术治疗技术, 减少复发率。

参考文献

[1]王崇树.无张力疝修补术并发症及防治.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7, 4 (1) :30.

[2]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股沟疝、股疝和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草案)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9 (1) :60.

[3]张坚, 张仲如, 黄仕雄.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后不良反应临床分析.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9, 7 (5) :306-307

上一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值下一篇:超市员工励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