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交际名词解释(精选8篇)
非语言交际指除了语言之外的所有交际手段,包括肢体语言,服饰如制服,发型,化妆,等等。拿身势语举例:“身势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
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名词解释 1.文化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另有人以此为名。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跨文化交际”定义
性别文化
一、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一) 用词上的差异
两性语言在用词上存在着差异。通常女性的语言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她们往往喜欢使用带有夸张意义的形容词和程度副词来加强说话力度, 表达感情, 如adorable, gorgeous, cute, charming, darling, divine, sweet, marvelous, absolutely, quite, terribly, so。而男性往往用good, very, utterly这样一般的词语来增强效果。在措词上, 女性表达时文雅委婉, 总是能够回避粗俗的语言, 而喜欢使用含蓄的和间接的表达方式。而男性通常喜欢使用God damn it, damned一类的粗俗语言和shit一类的污秽语, 而在女性语言中, 这类粗俗语常被视为禁忌。女性常用Oh dear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感情。与男性相比, 她们显得更为文雅和含蓄。 (Lakoff, 1973) 下列两句中出现的不同措词形式可以证明两性语言用词上的性别差异。Female:Oh dear, you’ve put the peanut butter in the refrigerator again.Male:Shit, you’ve put the peanut butter in the refrigerator again.
(二) 会话风格上的差异
两性语言在会话方式上也各有特点。一般来说, 女性会话是建立在对方话题的基础上的。她们在谈话过程中更加重视谈话的合作与协调, 更加注重谈话的气氛和谈话对方的反应。女性喜欢跟别人进行感情方面的交流, 向对方倾诉自己心中的事情, 希望对方能够仔细倾听并且体会自己的感受。而男性和女性不同, 他们喜欢提出建议, 希望帮助对方解决存在的问题。事实上, 女性通过言语交际表达自己的情感, 希望别人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感觉她们的烦恼, 并不只是希望得到解决办法, 更加希望别人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烦恼, 从而从别人话里得到安慰。而男性总是期望通过言语交际来展示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地位, 通过交际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想方设法为对方排忧解难。
(三) 会话策略上的差异
会话策略方面, 两性语言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与男性相比, 女性不喜欢控制话题。在与男性交谈时, 女性一般不控制话题, 她们会顺从对方, 显得比较被动。而男性完全不同, 他们在交谈中总是喜欢控制话题, 不会轻易把发言权让给别人, 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当别人说话时, 女性不管喜欢不喜欢, 总是对别人的话作出积极的反应, 时常用点头等肢体语言或发出yeah, mm, hmm等说明自己在仔细倾听。而男性在跟别人说话时通常反应迟钝、言语简单, 有时候甚至心不在焉。
二、性别语言差异导致的跨性别交际失误
(一) 用词差异导致的跨性别交际失误
男女两性在交际过程中, 在用词上所产生的性别差异, 容易导致双方的误解, 使交际失败或无法顺利进行。例如女性通常喜欢使用赞美词, 而这些赞美词会让男性觉得对方对自己有好感, 这样就导致了双方的误解, 这只是女性说话的一种策略而已, 而男性不明白。对于女性而言, 像adorable, marvelous, charming, sweet这样的称赞语, 女性只是把这些称赞语作为平等和一致的手段, 她们只是为了谈话能够顺利地进行, 而不是在恭维对方。如果男性以为女性在恭维自己, 那就大错特错了, 就容易造成误解甚至交际失败。男性使用damned, shit这样的词往往是为了让谈话能够顺利进行, 而女性则认为是男性粗俗、不礼貌、缺乏修养, 因此交际失误就在所难免了。
(二) 会话风格差异导致的跨性别交际失误
会话风格上的差异, 也会导致跨性别交际的失误。如一位女士向她的一位女性朋友讲述烦恼时, 她的朋友很有可能会这样说:“Yes.I had one just like that last week.I felt aw-ful, but there was nothing I could do.” (上个星期我也有同样的遭遇, 我觉得糟糕透了, 但是我也没有办法。) 但是倘若她跟一位男性朋友讲述同一件事情, 她很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答复:Well, of course, what you should have done is First, Second, Third... (首先, 你应该所什么, 其次, 然后……) 这位女士的意图并不在于要获得具体的解决方法, 而是希望取得理解和同情, 而她的男性朋友则认为她是在向他寻求帮助, 这是对他能力的一种信任, 因此他便竭尽全力帮她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样, 这位女士会觉得对方没有理解她的意思, 她便再次跟他说明她的问题, 而这位男士觉得她没有接受他的解决办法, 便会不断地提供其他的办法。这样双方之间的谈话虽然能顺利进行, 但最后双方只有不欢而散, 于是便产生了误解和矛盾。
(三) 会话策略差异导致的跨性别交际失误
会话策略上的差异, 往往会引起跨性别交际的失误。在交际过程中, 女性常常用yeah, mm, hmm或者点头表示I’m listening to you.Please continue. (我正在听, 请你继续说。) 男性在倾听别人讲话时很少有这样的反应。在他们看来, 这种反应就代表I agree with you. (我同意你的说法。) 因此, 在跨性别交际中, 男性通常把女性的这种反应误认为是赞同自己的说法。而女性说话时, 由于男性的反应大大低于女性的期待, 女性就认为男性听她们说话时心不在焉, 并很可能为此而感到生气, 这样一来, 交际失误就不可避免了。倘若女性在男同事阐述事情时, 不时地发出“mm”并点头, 结果却不同意他们的观点, 这就会使得男同事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从而引起双方的矛盾。引起矛盾的原因在于男性从自身交际的角度出发, 认为对方的反应是对他的表现的肯定, 但是从女性的立场来看, 女同事的这种反应只是在表示“我正在听, 请继续讲”, 并没有同意对方的观点的意思。
三、顺利进行跨性别交际的方法
在跨性别交际中, 由于缺乏对性别语言差异的敏感性, 缺乏对两性交际风格差异的认识, 双方都按照自己的交际原则办事, 以各自的规则来理解和解释别人的交际行为, 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误解。为了使跨性别交际能够顺利地进行, 尽量避免双方的误解和矛盾, 人们在跨性别交际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 认识两性之间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 对于差异, 人们本能地会有一种抵触情绪。我们评价他人的时候, 总是倾向于从自身的经验、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用自己的原则和标准来评价异性的言语行为, 误解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跨性别交际中, 我们应该承认存在的两性差异, 不能强求别人和你的观点一致, 不能用自身的标准去衡量他人, 要根据交际中的具体情况来理解对方的意图, 最终促成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 认识和了解两性的会话风格和会话策略
人们在跨性别交际时, 应该认识到男性和女性的交际模式既有相同的地方, 又有不同之处。女性总是喜欢用言语来维持关系, 表达情感, 大多采用间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男性则喜欢用言语表明自己的观点和领导地位,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表现出利索果断,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在跨性别交际过程中, 男性应该注意不要一味地掌握话语权, 适当地将话语权移交给女性, 在和女性交谈的过程中, 应该认真倾听, 尽量不打断其谈话, 能适当地做出最小回应。与此同时, 女性也应该了解两性的会话风格和会话策略存在的不同, 主动抓住话语权, 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而不是总是顺从别人的观点。在认识和了解两性的交际模式后, 人们可以在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言语行为, 避免跨性别交际失误的产生。
总之, 在跨性别交际中, 人们由于对性别语言差异了解不够, 会自动地用自己的性别规则来评判他人的言语行为, 这样难免会产生误解。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性别语言存在的差异, 尊重各自的规则和会话风格, 在交际中培养跨性别交际的敏感性, 尽量避免误解的产生, 从而促进跨性别交际的顺利进行。
摘要:男性和女性在跨性别交际中常常会出现交际失误。性别语言差异往往是引起这些交际失误的原因。因为不同性别的交际者在用词、会话风格和会话策略方面存在着差异。只有认识到性别语言差异客观存在的事实, 尊重其各自的规律和会话风格, 培养跨性别交际的意识, 才能克服性别语言差异所导致的交际失误, 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性别语言差异,跨性别交际,交际失误
参考文献
[1]Lakoff, R.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J].Languagein Society, 1973, (2) :45-80.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434.
[3]许力生.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J].外国语, 1997, (1) :42.
一、网络语言定义
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络时代出现的、与网络(更时髦的叫法为IT)有关的专业术语或特别用语,如鼠标、软件、宽带、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第四媒体等。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网络交流这种新兴文化中所使用的新的语言,即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毛力群,2002)。本文讨论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它包括在互联网上聊天、发邮件、在BBS上发帖子及发手机短信时所用的语言和符号。
二、网络语言的类型
总的来讲,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以下11种。
(1)自创英文或汉语拼音缩略语。自创英文缩略语,如IC(我明白了,I see),CU(再见,See you);自创汉语拼音缩略语,如PMP(拍马屁),PLMM(漂亮妹妹)等等。
(2)符号叠加型。本身无任何意义的符号叠加在一起,表达各种各样的实在意义,如“^-^”表示咪着眼睛笑,“(-_-)”表示神秘的笑容等等。
(3)数字代码谐音词。用一连串数字的谐音或转意表示各种意思,如:886(拜拜了),7456(气死我了),9494(就是就是),246(饿死了)等等。
(4)中文中夹杂英文单词或句子。在网语中夹杂一些英文单词或句子成为一种时尚,如:@;.com.NET满天飞,e这e那,cyber chat(网上聊天)等等。
(5)汉语谐音词。如酱紫(这样子),共眠(共勉),幽香(邮箱),竹叶(页),偶(我),偶来乐(我来了)等等。
(6)动物名称借用。如烘焙鸡(个人主页,homepage),猫(调制解调器,modem),恐龙(丑女),青蛙(丑男)等等。
(7)传统词汇赋新义。有一些传统词汇在网上被赋予新的含义,如打铁(贴帖子,在BBS上发表文章),孔雀(自作多情),妹儿(电子邮箱)等等。
(8)港台校园流行语。网络语言中有一部分是港台校园流行语,如偶像(呕吐的对象),天才(天生蠢材),蛋白质(“笨蛋+ 白痴+ 神经质”)等等。
(9)语气用语。如用“嘻嘻”“哈哈”“呵呵”“嘿嘿”“哎哎哎”“啊——”等表示情感或打岔等等。
(10)新造词语。新造词语为网络语言中最有创造性、最传神的部分,如美眉(美女),写手(网络文学的作者),灌水(随意写,内容空洞无物或过长却言之无物东西)等等。
(11)网上笔名、绰号、网名。或是为了表示幽默,或是为了个人隐私,有的网名很另类很张狂,如“伤心地铁”“死活不嫁”“砸锅卖铁来上网”;有的网名幽默诙谐如:“春风吹乱了我的光头”等等;有的网名充满诗情画意浪漫多彩如:“风中玫瑰”“留得残荷听雨声”“桃花依旧笑春风”等等。
三、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是在看不见摸不着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所使用的一种交流工具,它既遵循传统语言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有自身的特点。通过对上述11类网络语言的分析,概括来说,网络语言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言简意丰
从交际环境来看,不像以语音为媒介的口语交际,网络交际受上网时间的限制,常常以最少的言语传达尽量多的意思,尽量避免冗余无用的信息;从交际的效果来看,网络交际的语言简洁,但信息容量大,能提高交际效率、降低交际成本。例如:“酷”“晕”等等网语,在网络上可以表达10到20种不等的意思。仅一个字就能代表这么丰富的意思,这表明网络语言是表达是多么的简洁丰富。
2.幽默诙谐
网络自由、开放和虚拟的特点导致参与其中的网民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网络语言,如用“菌男”、“霉女”来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这些生动有趣且非主流的叛逆的网络语言,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诙谐性的特点。又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一个臭皮匠,弄死三个诸葛亮”,有意在约定俗成的说法上改头换面,创造出诙谐而又含有一定道理的语句来。
3.形象传神
在网络中,网民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造出许多非常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图形,用以表达网民的喜怒哀乐,模拟现实交际。例如:“:-- O” 表示惊讶,“>:一< ”表示生气,“Zzzzz......”表示熟睡的样子。这些网络符号在电脑屏幕上构成了一张张卡通式图像,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网络交际有了“可互视、可互听”的近距离交际效果。网络语言的形象性还表现在一些形象的网络词语上。如把网民称为“网虫”,于是初级网民是“爬虫”,高级网民是“飞虫”等,这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气和实在感。
4.崇尚创新
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推崇个性、追求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同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较,网络语言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语出惊人,反映了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例如“恐龙”原指外形奇特的史前动物,网络语言中则指相貌丑陋的女性网民,“水母”指在 BBS 上极能灌水的女性网民。这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还有一类是网络中形成的新词,如“菜鸟”,指初上网的新手,“见死光”指网恋后与网友初次见面感到不满意而迅速各奔东西。
四、网络语言成因的语境分析
关于语境,大体存在两类解释:一是把语境解释为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合适性和话语的意义。另一类解释把语境看作是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使听话人得以理解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所表达的意义(何自然,2004)。下面从参与者、话题、背景、交际渠道等语境因素方面来分析网络语言的成因。
1.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
网络语言是专门在网上使用的一种语言,它能够生动风趣地表达情感,方便快捷地传递信息。由于受时间、网费、网速和键盘书写方式的影响,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约上网时间和费用,网民对一部分汉英词汇或句子进行改造,创造出一些只有网上才用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诞生还有一个根源就是微软操作系统上使用智能性全拼输入系统,由于上面的字词或者不是按照网络使用频率排列或者根本没这个词,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减少敲击键盘的次数,网民没有耐性准确地敲打每个字而大量使用同音字词来代替,这样将错就错,慢慢地形成了特定的网上用语。例如“版主”没有,就用程序生成的“斑竹”代替,“主页”没有就用“竹叶”代替。此外,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由此出现了一些错字、别字。
2.掩饰和自我隐私保护的需要
互联网快捷、方便,网络空间是个虚拟世界,网络满足人们渴望交流的心理同时,又给人们扭曲这种交流提供了方便。所以大多数人在网上都对自己身份、年龄、性别等等进行掩饰。他们用另一种专用的语言来在网上参与论战,与人聊天交流,挖空心思“创造出”令人感到新奇也令人不懂的“网语”,网络语言就因此应运而生。
3.蔑视传统张扬个性
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年轻人的热情、自主、开放、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使得他们具有极强的反传统和创新意识。网络给每个个性张扬的网民搭建了一座精神的后花园,因此网民比较愿意用另类的词语和网名来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引起别人的重视。这种对传统语言习惯的挑战创造出一种方便网络上应用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语体。
五、网络交际对语用原则的挑战
言语交际必须遵循一定的语用原则。虽然网络交际者是在虚拟空间进行,但也不能超越公众约定俗成的标准和原则。然而由于上述语境等语用因素,网民有时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会话规则和连贯性原则及其相关准则。
1.合作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Levinson,1983)认为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相互合作的,在会话中,谈话双方是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从而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他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四个准则,即量 、质、关系和方式准则。正是由于合作原则在起作用,人们之间对话才得以有效、顺畅地进行。尽管是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网络交际同样要遵循合作原则,但有时由于种种原因,也经常出现人们不严格遵守甚至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及其相关准则的现象。
(1)故意违反量的准则
量的准则即所说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多也不少。请看经典网络文学《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的名句:“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如果把整个浴缸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整个浴缸的水全部能倒出来吗?可以,所以,是的,我爱你……”可以看出作者是故意违反量的准则,给出超过所需信息来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
(2)故意违反质的准则
质的准则即不说你认为是虚假或缺乏依据的话。对质的准则违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反语。请看下例:有一天陈水扁总统前往某家精神病院视察,所有的病患都站在走廊上高声欢呼,陈水扁万岁!陈水扁万岁!只有一名病患面无表情,对总统不理不睬。陈水扁看到了,于是问院长说:“那位病人为什么不对我欢呼呢?”院长: “因为他今天精神非常正常。”这段对话通过违反质的准则,辛辣地讽刺了陈水扁的不得人心。
(3)故意违反关系准则
关系准则即说的话要有关联或切题。下面对话是从“爆笑聊天记录”中截取的一段。
youzi4:唉,告诉我你的电话吧。
笑望书:塑料的,红色。
youzi4:不是,我是要你给我你的电话。
笑望书:我的电话我家还要用呢,你想要自己买去。
从上面上面 “笑望书”的答语中,很明显他的回答和问题相差甚远,显然是有意违反关系准则,目的是不想告诉对方自己的电话号码。
(4)故意违反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即说的话要清楚,避免晦涩、歧义,简练且井井有条。请看下例网络聊天记录。
恰似你的温柔+:这是个恐龙横行的时代,!*, "!+
风中玫瑰+:青蛙更多,你这个 ’-"。+
这是网上一段极为普通的对白,这一问一答看上去毫不相干,显然它违反了方式准则,如果不是经常上网的人,肯定会不知他们言之何物。
上面对合作原则及其准则违反分析表明,在网络交际过程中,不是所有交际者都一定会遵守合作原则,他们经常会有意或无意地违反。
2.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是合作原则的补充,在会话交际中交替发挥作用。Leech(1983)提出礼貌原则正是为了补充合作原则的不足。他认为,发话人违反合作原则,把话说得间接,乃是出于礼貌的需要。在现实社会交际中,人们一般都能用礼貌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但是在网络这一虚拟的区域里,一切附加在交际者身上的社会特征都被网络所隐匿。于是网络成为一个可以任意言说的场合,几乎成了粗话、脏话等语言垃圾的投放站。下面是新华网教育络论坛上一篇题为 “高考全市全军覆没!谁为我们的未来买单!!!”帖子。
作者:蕴曦 2007-06-27 11:56:30.0:“一个破七里河。有啥大不了的。这种地方的人考上了读出来也是个贪官。我发现小地方人考上大学当官一定是贪官。今后就不应该让小地方人参与考试上大学这类事。”
作者:小智就是小智2007-06-27 13:39:35.0:“27楼的,你说我这是小破地方,那请问你是哪的?火星??好大的地方啊~ 还有你爸妈是干什么的??被双双双规所以给你留下心理阴影了吧?我们这研究正事呢 你吃饱撑的来搅和什么?你当没当过学生?参没参加过高考?知不知道高4对于一个学生意味着什么?你这样的人应该塞矿井里等变石油。”
这是两个人在论坛里展开激烈对骂,完全违法了礼貌原则,没有一点礼貌可言。
3.话轮替换规则
会话的特点是话轮替换(turn-taking)。话轮替换(黄国文,1988)是指发话者与受话者不断交换所扮演的角色,即发话者变为与受话者,受话者变为发话者。在日常会话中,语言使用者进行言语交际时遵循一定的格式,这个格式叫话轮替换规则。典型的话轮替换规则是问---答话队即Q—A模式,通常整个会话过程按Q-A-Q-A的模式进行的。请看下面笔者在网上和朋友交谈的一段真实记录文本。(毛慧娟=M,熊猫=P)
M1 15:37:01 :你真厉害,弄这么多文凭
P1 15:38:14:不是
M2 15:38:04:文老师的语用学课上到多少周了?你知道不
P2 15:39:10:你才厉害,找到个好劳工,是老公,都是差不多了呀
P3 15:40:21:还有两次,听说本周结束,同时会讲L2A 考试的事情呀
M3 15:40:12:他哪里厉害呀,还不和我一样,才混个研究生啊
P4 15:41:49:那不是的,他可是个绩优股呀,慢慢等吧
M4 15:40:57:还有二次,那应该下周还有语用学啊
P5 15:42:38:不是,他本次连上,明天下午就有了呀
M5 15:42:24:明天下午不是二语习得吗
P6 15:43:51:它已经结算了呀
在上面的对话中,按照常规的理解,当M2提出问题,P2应该立即回答才是,可是P2却对M1的话轮用P3继续补充。这样就使得接下来的对话很明显违反了合Q—A话轮替换模式。
4.连贯性规则
连贯(胡壮麟,2003)指连接语篇中话语的意义或语段中句子的意义的关系,即连贯是会话深层结构的无形网络,是话段之间的有机联系。会话中,有一条重要的规则,即双方话语的语义必须连贯。还是以上文所举的例子来进行说明。这段对话从P2开始语义出现中断,一直到最后都不连贯。造成这种语义不连贯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段对话从P2开始有两个话题在同时发展,平行推进。
六、结束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正处于蓬勃发展之时,在年轻人群中相当流行。网络语言自身发展了特殊的语言系统---有其独特的用词,甚至独特的语法规则、交际规则和语用特点。网络语言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它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力,丰富了社会对语言交际多样化的需要,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即冲击并妨碍了语言的规范化建设。因此,为了限制网络语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应该认真地研究网络语言,提出具体的规范方略,以便使其在正常的轨道上顺利运行,确保网络语言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柴磊.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理据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5,(2).
[2]公勋.QQ聊天的会话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6,(11).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何自然.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于研究出版社,2004.
[5]胡惮李丽.网络交际中双话题平行推进的语用特征与话轮结构[J].外语电化教学, 2003,(2).
[6]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8]林秋茗.ICQ网网上会话特点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3,(4).
[9]楼向红.论网络语言对语言教学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毛力群.网络语言: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11]苏一凡 王秀容.网络语言对语用学原则的挑战[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9).
[12]田蜜齐靖蒋韬成.谈网络语言的特点及成因[J].法制与社会,2006,(10).
[13]王盈秋.网络交际的语用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
距离产生语言美-英语交际中时空概念的语用含义与礼貌
语用学对时间与空间距离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时间和空间的指示方面,本文结合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同礼貌原则的关系,探讨了通过调整时空距离从而达到礼貌效用的.手段.
作 者:黄绍胜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重庆,400031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931(6)分类号:H08关键词:时间距离 空间距离 礼貌
phonology音系学 grammar语法学 morphology形态学 syntax句法学 lexicology词汇学
general linguistics普通语言学 theoretical linguistics理论语言学 historical linguistics历史语言学 descriptive linguistics描写语言学 empirical linguistics经验语言学 dialectology方言学 anthropology人类学 stylistics文体学 signifier能指 signified所指 morphs形素
morphotactics语素结构学/形态配列学
syntactic categories句法范畴 syntactic classes句法类别序列 sub-structure低层结构 super-structure上层结构 open syllable开音节 closed syllable闭音节 checked syllable成阻音节 rank 等级 level层次
ding-dong theory/nativistic theory本能论
sing-song theory唱歌说 yo-he-ho theory劳动喊声说 pooh-pooh theory感叹说 ta-ta theory模仿说
animal cry theory/bow-wow theory模声说
Prague school布拉格学派 Bilateral opposition双边对立 Mutilateral opposition多边对立 Proportional opposition部分对立 Isolated opposition孤立对立 Private opposition表缺对立 Graded opposition渐次对立 Equipollent opposition均等对立 Neutralizable opposition可中立对立 Constant opposition恒定对立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系统功能语法
Meaning potential意义潜势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会话含义 Deictics指示词 Presupposition预设 Speech acts言语行为 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 Contetualism语境论 Phatic communion寒暄交谈 Metalanguage原语言 Applied linguistics应用语言学 Nominalism唯名学派 Psychosomatics身学
第二章
trachea/windpipe气管 tip舌尖 blade舌叶/舌面 front舌前部 center舌中部 top舌顶 back舌后部 dorsum舌背 root舌跟 pharynx喉/咽腔 laryngeals喉音 laryngealization喉化音 vocal cords声带 vocal tract声腔 initiator启动部分
pulmonic airstream mechanism肺气流机制
glottalic airstream mechanism喉气流机制
velaric airstream mechanism腭气流机制
Adam’s apple喉结 Voiceless sound清音 Voiceless consonant请辅音 Voiced sound浊音 Voiced consonant浊辅音 Glottal stop喉塞音 Breath state呼吸状态 Voice state带音状态 Whisper state耳语状态 Closed state封闭状态 Alveolar ride齿龈隆骨 Dorsum舌背 Ejective呼气音 Glottalised stop喉塞音 Impossive内爆破音 Click/ingressive吸气音
Segmental phonology音段音系学 Segmental phonemes音段音位 Suprasegmental超音段 Non-segmental非音段 Plurisegmental复音段 Synthetic language综合型语言 Diacritic mark附加符号 Broad transcription宽式标音 Narrow transcription窄式标音 Orthoepy正音法 Orthography正字法 Etymology词源
Active articulator积极发音器官 Movable speech organ能动发音器官 Passive articulator消极发音器官 Immovable speech organ不能动发音器官 Lateral边音
Approximant [j,w]无摩擦延续音 Resonant共鸣音
Central approximant中央无摩擦延续音
Lateral approximant边无摩擦延续音
Unilateral consonant单边辅音 Bilateral consonant双边辅音 Non-lateral非边音
Trill [r]颤音 trilled consonant颤辅音rolled consonant滚辅音 Labal-velar唇化软腭音 Interdental齿间音 Post-dental后齿音 Apico-alveolar舌尖齿龈音 Dorso-alveolar舌背齿龈音 Palato-alveolar后齿龈音 Palato-alveolar腭齿龈音 Dorso-palatal舌背腭音 Pre-palatal前腭音 Post-palatal后腭音 Velarization软腭音化 Voicing浊音化 Devoicing清音化 Pure vowel纯元音 Diphthong二合元音 Triphthong三合元音 Diphthongization二合元音化 Monophthongization单元音化 Centring diphthong央二合元音 Closing diphthong闭二合元音 Narrow diphthong窄二合元音 Wide diphthong宽二合元音 Phonetic similarity语音相似性 Free variant自由变体 Free variation自由变异
Contiguous assimilation临近同化 Juxtapostional assimilation邻接同化 Regressive assimilation逆同化 Anticipatory assimilation先行同化 Progressive assimilation顺同化 Reciprocal assimilation互相同化 Coalescent assimilation融合同化 Partial assimilation部分同化 Epenthesis插音 Primary stress主重音 Secondary stress次重音 Weak stress弱重音 Stress group重音群 Sentence stress句子重音 Contrastive stress对比重音 Lexical stress词汇重音 Word stress词重音 Lexical tone词汇声调 Nuclear tone核心声调 Tonetics声调学
Intonation contour语调升降曲线 Tone units声调单位 Intonology语调学
Multilevel phonology多层次音系学 Monosyllabic word多音节词 Polysyllabic word单音节次 Maximal onset principle最大节首辅音原则
第三章 词汇
liaison连音
contracted form缩写形式 frequency count词频统计 a unit of vocabulary词汇单位 a lexical item词条 a lexeme词位 hierarchy层次性 lexicogrammar词汇语法 morpheme语素
nonomorphemic words单语素词 polymorphemic words多语素词 relative uninterruptibility相对连续性 a minimum free form最小自由形式 the maximum free form最大自由形式 variable words 可变词 invariable words不变词 paradigm聚合体
grammatical words(function words)语法词/功能词
lexical words(content words)词汇词/实义词
closed-class words封闭类词 opened-class words开放类词 word class词类 particles小品词 pro-form代词形式 pro-adjective(so)代形容词 pro-verb(do/did)代副词 pro-adverb(so)代动词
pro-locative(there)代处所词/代方位词 determiners限定词 predeterminers前置限定词 central determiners中置限定词 post determiners后置限定词 ordinal number序数词 cardinal number基数词 morpheme词素 morphology形态学 free morpheme自由词素 bound morpheme黏着词素 root词根 affix词缀 stem词干
root morpheme词根语素 prefix前缀 infix中缀 suffix后缀
bound root morpheme黏着词根词素 inflectional affix屈折词缀 derivational affix派生词缀 inflectional morphemes屈折语素 derivational morphemes派生语素 word-formation构词 compound复合词
endocentric compound向心复合词 exocentric compound离心复合词 nominal endocentric compound名词性向心复合词
adjective endocentric compound形容词性向心复合词
verbal compound动词性复合词
synthetic compound综合性复合词 derivation派生词 morpheme语素 phoneme音位
morphonology形态语音学 morphophomemics形态音位学 morphemic structure语素结构 phonological structure音素结构 monosyllabic单音节 polysyllabic多音节
phonological conditioned音位的限制 morphological conditioned形态的限制
coinage/invention新创词语 blending混成法 abbreviation缩写法 acronym首字母缩写法
back-formation逆序造次/逆构词法 analogical creation类比构词法 borrowing借词法 loanword借词 loanblend混合借词 loanshift转移借词 loan translation翻译借词 loss脱落 addition添加 metathesis换位 assimilation同化
contact assimilation接触性同化 contiguous assimilation临近性同化 theory of least effort省力理论 non-contiguous assimilation非临近性同化
distant assimilation远距离同化 morpho-syntactic change形态-句法变化
morphological change形态变化 syntactical change句法变化 finite element有定成分 semantic change语义变化 multisemous多种意义 broadening词义扩大 narrowing词义缩小 meaning shift词义转移 class shift词性变换 folk etymology俗词源
orthographic change拼写的变化 conversion变换/变码 domain范围/领域 meaning shift意义转移
split infinitives分裂不定式(She was told to regularly classes)calque仿造词语 clipping截断法 metanalysis再分化 finiteness定式
proximate(this)近指代词 obviative(that)远指代词
non-productivity/unproductive非多产性
semiotics符号学
paradigmatic relations聚合关系 associative relations联想关系 syntagmatic relations组合关系 sequential relations序列关系 logogram语标 register语域
passive vocabulary消极词汇 lexis/vocabulary词汇表
第四章 句法 number数 gender性 case格 nominative主格 vocative呼格 accusative兵格 genitive属格 dative与格 ablative离格 tense 时 aspect体 perfective完成体 imperfective未完成体
concord/agreement一致关系/协同关系
government支配关系 the governor支配者 the governed被支配者 signified能指 signifier所指
syntagmatic relationship组合关系 paradigmatic relationship聚合关系 associative relationship联想关系 animate noun有生名词 the two axes两根坐标坐标轴 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IC analysis for short)直接成分分析法 linear structure线性结构 hierarchical structure层级结构 construction结构体 constituent成分 substituability替换性
labeled tree diagram标签树形图 endocentric/headed construction向心结构/中心结构
exocentric construction离心结构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主从结构 coordinate construction并列结构 recapitulation再现 the declarative陈述句 the interrogative疑问句 dative movement与格移位 morph-phonemic rule形态音位规则 constituent morphemes成分规则 affix hopping词缀越位 nominalization名物化 object-deletion宾语删除 subject-deletion主语删除 categories语类 lexicon词库
temporal subject表时间的主语
syntactic limitation句法限制 standard theory标准理论 trace theory语迹理论 the same index带同标志 government管辖 binding约束
a rule system规则系统 a principle system原则系统 constituent command(C-command for short)成分统制 plain English普通英语 anaphor照应语 pronominal指代语
r-expression(referential-expression)指称语
INFL(inflection)形态变化 reciprocals(each other)相互代词 accessible subject可及主语 local domain局部语域 binding domain约束语域 logophoricity主人公视角 CS(computational system)计算系统 Merger合并 move移动 theme主位 rheme述位
empty subject空主语 objective order客观顺序 subjective order主观顺序
actual sentence division实义句子切分法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功能句子观
communicative dynamism(CD)交际动力
bipartition二分法
tripartite classification三分法 representative function表达功能 expressive function表情功能 appellative/vocative function称呼功能 conative function意欲功能 poetic function诗学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概念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 textual function语篇功能 transitivity及物性 actor动作者
mood system语气系统
the finite verbal operator限定部分 residue剩余部分 indicative直陈语气 imperative祈使语气
mental-process(a process of sensing)心理过程(感觉过程)
relational process(a process of being)关系过程(属性过程)
verbal process(a process of saying)言语过程(讲话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生存过程
第四章 句法
number数 gender性 case格
nominative主格 vocative呼格 accusative兵格 genitive属格 dative与格 ablative离格 tense 时 aspect体 perfective完成体 imperfective未完成体
concord/agreement一致关系/协同关系
government支配关系 the governor支配者 the governed被支配者 signified能指 signifier所指
syntagmatic relationship组合关系 paradigmatic relationship聚合关系 associative relationship联想关系 animate noun有生名词 the two axes两根坐标坐标轴 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IC analysis for short)直接成分分析法 linear structure线性结构 hierarchical structure层级结构 construction结构体 constituent成分 substituability替换性
labeled tree diagram标签树形图 endocentric/headed construction向心结构/中心结构
exocentric construction离心结构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主从结构 coordinate construction并列结构 recapitulation再现 the declarative陈述句 the interrogative疑问句 dative movement与格移位 morph-phonemic rule形态音位规则 constituent morphemes成分规则 affix hopping词缀越位 nominalization名物化 object-deletion宾语删除 subject-deletion主语删除 categories语类 lexicon词库
temporal subject表时间的主语 syntactic limitation句法限制 standard theory标准理论 trace theory语迹理论 the same index带同标志 government管辖 binding约束
a rule system规则系统 a principle system原则系统
constituent command(C-command for short)成分统制 plain English普通英语 anaphor照应语 pronominal指代语
r-expression(referential-expression)指称语
INFL(inflection)形态变化 reciprocals(each other)相互代词 accessible subject可及主语 local domain局部语域 binding domain约束语域 logophoricity主人公视角 CS(computational system)计算系统=derivational procedure推导系统 Merger合并 move移动 theme主位 rheme述位
empty subject空主语 objective order客观顺序 subjective order主观顺序
actual sentence division实义句子切分法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功能句子观
communicative dynamism(CD)交际动力
bipartition二分法
tripartite classification三分法 representative function表达功能 expressive function表情功能 appellative/vocative function称呼功能 conative function意欲功能 poetic function诗学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概念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 textual function语篇功能 transitivity及物性 actor动作者
mood system语气系统
the finite verbal operator限定部分 residue剩余部分 indicative直陈语气 imperative祈使语气
mental-process(a process of sensing)心理过程(感觉过程)
relational process(a process of being)关系过程(属性过程)
verbal process(a process of saying)言语过程(讲话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生存过程
empiricism经验主义(洛克,白板说)rationalism 理性主义(笛卡尔)mentalism心灵主义 new empiricism新经验主义(Bloomfield)
priori先天综合判断(康德Kant)Cartesian linguistics笛卡尔语言学派 Syntactic structure(SS)早期转换句法时期
Standard theory(ST)标准理论时期 Extended Standard theory(EST)扩展的标准理论
Revised Standard theory(REST)扩展的休正标准理论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GB theory)管辖和约束理论时期(管约论)
Minimalist program(MP)最简方案时期
Structural description结构描写式 Performance system应用系统 Modular theory模块理论 Spell-out拼写
Language faculty语言机制/官能 Mental organ心智器官
Knowledge of language 语言知识 Meaning potential 意义潜势 Context culture 文化语境 Field语场 Tenor语旨 Mode语式 pivot words轴心词 mental construct心理构念
theoretical cognitive psychology理论认知心理学
psychological faculty心理官能 autosyn/autogram/autoknow语法自主(arbitrariness任意性,systemacity系统性, self-containedness自足性)typological functionalism类型学功能主义
extreme functionalism极端的功能主义
external functionalism外部功能主义 integrative functionalism一体化功能注主义
exceptional case marking例外格标记 specifier标定成分
fall-category maximal projection全语类的最大投射
two-segment category两节语类 complement domain补足语区域 minimal domain最小区域 internal domain内部区域 checking domain检验区域 sisterhood姐妹关系
minimizing chain link最小语链联结 representational system表达系统 strict cyclic principle严格的层级条件 structure-preserving principle结构保存原则
C-commanding condition成分统领条件
articulatory-perceptual system发音-听音系统
conceptual-intentional system概念-意旨系统
interface conditions中介条件 full-interpretation完全解释原则
procrastination逻辑形式操作优先原则
greed句法操作自利原则
the shortest linkage principle最短联接原则
the shortest movement principle最短移位原则 primary
complement/modifier(referential NP)一级补语位/修饰语位(定指名词短语)
secondary complement(non-referential NP)二级补语位(非定指名词短语)empty category principle空范畴原则 aspect checking特征验证 aspect feature基本体貌特征 ASPP is functional projection.ASPP 是功能投射.crossing branch交叉分支
across the board extraction抽取跨界移动
principles-and-parameters framework原则与参数语法
head parameter中心语参数 logical form(LF)逻辑形式 phonetic form(PF)语音形式 spell-out拼读
phonological component音韵部分 overt component显性部分 covert component隐性部分 core computation核心运算
asymmetric c-command不对称成分统制
linear correspondence axiom线形对应定理
adjunction加接 determiner限定词 concatenate联结 linearization线性化
functional parameterization hypothesis功能参数设定假设 right-branching右向分支 X’(V,N,A,P)词项
X’’=XP=Xmax是X的二阶投射结构 Y’’=指示语specifier Z’’=补述语complement IP=屈折短语inflection phrase XP=general phrase structure CHL人类语言的运算系统=comput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language
非理想的语言事实在理论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同义反复的非范畴化理论解释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考察“非理想”2的语言事实在语言学理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此,本文从语义、句法、功能相结合的角度,将生成语法无法解释的“非理想的”NP+(will)BE+NP(boys will be boys)句式纳入非范畴化理论框架下统一解释.研究表明,这种尝试是可行的、有效的.由此证明,“非理想的”语言事实并非是非理想的.,它们对深化和扩展语言学理论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语言事实的理想与否取决于理论研究的取向和理论的背景假设.本文还附带考察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该句式在意义上的异同.深入考察发现,将该句式称之为“同义反复”只是一种基于表象的理论抽象,只能说明部分的语言事实,因而是欠妥的.
作 者:刘正光 Liu Zhengguang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 刊 名:现代外语 PKU CSSCI英文刊名: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2005 28(2) 分类号:H05 关键词:“非理想的”语言事实 理论建设 背景假设 非范畴化 同义反复人类的交际是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关世杰 (1999) 提出:所谓非语言是指交流环境中除去语言刺激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 这些刺激对于交流的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美国的一些研究表明, 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 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 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则达93%。美国教授Birdwhistell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作了一个检测, 结果发现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因为语言交际产生听觉效果, 非语言交际产生视觉和更多的感觉效果, 非语言交际比语言交际更具有潜意识性, 更能连续不断地表达思想。一般来说, 语言交际传递交际的内容和思想, 而非语言交际则暗示着交际双方的关系, 体现了交际的模式, 在交际中脱离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借助非语言交际, 可以对语言交际行为起到良好的辅助和配合替代作用, 大大地加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使交际显得更有效。由此可见, 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特点
在跨文化交际中, 非语言行为同文化一样是无处不在的、自发的、无意识的, 是人们在社会中潜移默化习得的, 非语言交际是依靠天生的本能, 往往它的发生是无意识的, 随情而变的, 因而非语言行为的潜意识性直接导致了人们对非语言行为的忽视。
非语言传达的信息比语言更为真实, 当人们说违心的话时, 神态却可以把真实的思想流露出来。因为非语言行为很难自我掩饰, 也最不易有意识控制, 有的甚至完全处于一种无意识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它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态度、心理活动和价值观念。
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 人们的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决定。非语言行为的意义根植于文化之中, 不同民族的非语言行为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表示不知道、为难、不赞成或无可奈何等含义时, 中国人的习惯是摇头或摆手, 英语国家和许多西方人则喜欢耸肩。
2.研究内容
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极广, 分类方法也很多, 毕继万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出发, 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
体态语 (Body Language) 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副语言 (Paralanguage) 包括沉默、话语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客体语 (Object Language) 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等;环境语 (Environment Language) 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 等等。
三、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据专家测定, 课堂教学效果80%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服饰及副语言等非语言行为来实现的。作为一名交际者, 教师应该学会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非语言交际提高课堂效率, 改善师生关系。非语言交际形象直观, 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情感交流。教师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势、服饰无不影响着学生, 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丰富的联想, 进而对学生的情绪产生极大的暗示和感染力, 使教学效果得到强化。正如戴维·艾伯克龙比 (David Abercrombie) 所说的:“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 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
体态语, 即身体动作姿势和面部表情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地运用手势, 不仅有助于传递思想、表达感情, 而且可以加强语言交际的生动性和感染性, 它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脸上的微笑能放松课堂气氛, 而僵硬的表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厌恶甚至反感。当然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体态语传达信息, 还应该知道如何理解解读来自学生的非语言信息, 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体态语, 往往学生会通过体态语来反馈教师的讲课情况, 如学生微笑、点头等暗示听懂教师所讲授的内容, 而皱眉、叹气等暗示不理解, 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体态语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进度。
副语言一般指的是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 通过音调、语速、音质、清晰度等起到语言的伴随作用。教师讲课应做到抑扬顿挫, 学生不喜欢听声音平淡和单调的教师讲课。例如教师可通过拖长声音或加强语气来提醒学生所讲内容的重点或难点。
教师服饰应做到得体大方, 以免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以及教学效果不佳。国际上公认的原则是TPO原则, T (time) 衣着要顺应时代和季节的要求, P (place) 衣着要适应地区和场合的要求和习惯, O (object) 着装应注意对象和目的。例如一位教师每天都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油头粉面, 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师的诚信。
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影响教学的因素之一。在课堂中包含了两种空间, 一种是地理位置上的空间, 比如座位之间的距离, 以及行距等, 而另一种则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例如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站在不同的位置或是与学生之间的远近, 都会给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从而引起不同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 我国的外语课堂组织形式一成不变, 教师站在讲台上以权威的身份“发布”知识信息, 学生则一排坐着, 支起耳朵听, 瞪着眼睛看, 师生间的交流是直线的、单一的。如果把学生分成小组, 教师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中间去启发学生, 那么师生间的交流就是积极有效的、多角度的, 彼此间的心灵距离也会更近。
当然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中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两个方面,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的非语言行为的知觉、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传统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往往只注重语言本身, 强调语言、语法、词汇的练习和掌握, 忽略了对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 人们多把注意力放在语言使用的得体与否上, 而很少注意非语言行为, 结果交际一方会认为对方已理解并接受自己的看法, 殊不知自己的一些非语言行为已经冒犯了对方。Malandro&Barker (1989) 说:“非语言行为的差异往往会在人际或国际间各个层次上形成障碍。”比如美国人之间互用OK手势, 不会产生什么问题, 因为了解美国文化的人都知道这一手势表示“很好, 很棒”。而如果一个美国人向一个对美国文化不熟悉的法国人做同样的手势, 问题就会产生, 因为法国文化中这一手势表达的含义是“无价值, 什么也没有”。Axtell (1991) 指出, 人类的非语言交际手法很明确, 而且多种多样, 富有创造性。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非语言交际的应用技能, 注意非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和禁忌,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讲解和介绍目的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 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方法。例如填写表格和选票时, 中国人以打勾或画圈表示赞成或肯定, 打叉则表示否定或不同意, 英语国家则以打叉表示肯定或赞同。英语学习者对这些都必须细致了解, 谨慎模仿。
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在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相结合的话语结构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文化特点。例如有这样一个英语例子:一位贫苦的妈妈带着几个孩子艰难度日, 他们在银行存了一点救命钱, 现在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妈妈仍不敢去取。下面是她与孩子们商量这件事的对话情况:Mama pursed her lips, “we do not, ”she reminded us gently, “want to have to go to the bank.”We all shook our heads. (妈妈努了努嘴, 温和地提醒我们说:“咱们最好别动银行的存款。”我们都点了点头。) 在此, 英语的“shook our heads”必须译成“点了点头”。这是因为英汉的思维方式不同:英文化着眼于事实, 所以在否定的话语命题格式中, 英文化的人用否定的身势动作表示确认, 用肯定的动作表示否定。然后, 汉文化的人注重的是对交谈对象的态度的认同,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点头表示支持他们母亲的看法。如果摇头, 则表示不同意了。
三、结语
新的时代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应同时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及一定的非语言交际能力。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非语言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英语课堂教学必须重视非语言交际, 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有利于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外语人才。
摘要: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外语课堂教学必须重视非语言交际, 以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外语课堂教学,定义,特点,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胡文仲,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3]胡文仲,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关键词:外语教学;非语言交际
人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交际,即有声语言的方式和无声语言的方式。无声语言也即非语言。人们对于有声语言的交际方式研究较早,却对更重要的非语言方式长期忽视。美国二十世纪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指语言本身的系统规律,只有语言被运用时,才被认为是一种有特色的具体的东西。人们总是竭尽所能地关心谈话中的语言成分,而忽视非语言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的功用。事实上,有声语言并不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唯一凭借。对于信息的交流,人们更多的是通过非语言手段来实现。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把戒指戴在哪个手指上来判断女士们的婚姻状况;根据行为人的举止来判断交际双方的关系亲疏。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何时何地,一旦有声语言所传递信息和无声语言所传递信息相冲突时,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接受的信息往往是非语言的, 而不是语言的。我们总会认为,和语言行为相比,非语言行为更难伪装,更倾向于表现人们的真情实感。它们所传递出的信息更真实、更可靠。听其言固然不可忽视,观其行却更显重要。美国学者法斯特((H.M.Fast)认为,语言只传递了说话人35%的信息,而其余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行为所传递的。外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目标语言文化的学习去了解其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体系,进而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有鉴于此,本文作者根据个人教学经验和他人研究成果力图就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一.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人们的一举一动,一眸一瞥无不传递着某种信息。二十世纪初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指出:“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种社会行为都或明或暗地包含着交际。”学者们也对非语言交际这一表述下了许多定义,其中较为明确的是Gurgoon and Saine的表述,“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语言表达的,为社会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为。这些属性或行为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当做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目的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对于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美国人类学,语言学家 Birdwhistell 和霍尔·爱德华都指出非语言交际占整个交际过程的65%。语言学家Hall也指出,“对于人类来说,语言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思想交流的媒介。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之间的交流往往存在障碍和误解。这是由于我们除了用有声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外,还经常无意识地使用无声语言教理自己的真实感情”。
二. 几种常用的非语言交际手段的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文化,享有这些独特文化背景的民族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理解是有差异的,但却不是一尘不变的。在人们相见打招呼或是对来客表示欢迎时,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是拱手作揖,而受他国文化影响,现代国人则更多的是通过握手来表情达意。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对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综合性概括,归纳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正确理解不同文化所孕育的非语言交际习惯有助于人们排除障碍,更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面部表情 对于面部表情的研究,最初的当推达尔文,他的研究结论是人类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的,不受文化的制约。而这一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代学者们的否定。也就是说虽然人类的情感类型以及表达这些情感的面部表情是相同的。但是各种文化在控制,显露表情的程度和规则上却有差异。例如,总体上讲,西方人的面部表情要比东方人的更加丰富更加夸张。他们更能够通过面部表情形象地传递多种信息。他们倾向于更直接更露骨地表达他们的好恶。而东方人的“笑”不一定代表高兴,它可能是羞怯,忧伤,甚至是愤怒等感情的表达,而这些表达方法是西方人不很熟悉的。需要指出的是,由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往往要比由语言行为的差异所引起的冲突更严重。
(二) 目光 眼睛是人际交流的特别重要的工具。目光语是运用眼睛的动作和眼神来传递信息和感情的一种体态语言.在传递细微情感方面,目光语是起到其他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也因文化有异,同一目光,不同民族和文化有不同解释。例如英美人在生活交谈中眼睛直视对方的眼睛以示洗耳恭听,而在工作中却不能直视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传统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交谈时眼睛避开对方的眼睛以示谦卑。穆斯林信徒中,成年男女通常不能直视对方的眼睛以示正直。在波多黎各小孩看成年人的眼睛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三)手势 相对于面部表情来说,手势语有着更大的文化差异。欧美人经常用交叉中指和食指表示对对方进行祝福或是“ok”,有时他们在说谎时会把交叉的手指放在别人看不着的地方一次请求上帝的原谅。这一动作对日本人意味着钱,对阿拉伯人意味着敬意,而对意大利人来说它却意味着下流。很多国家都用V形手势表示胜利,但这一手势只有当掌心向外时才表示胜利,要是掌心向内了,那意义可就大不相同了。
(四)首语 头部语言所表达的信息极其丰富。在大多数文化中,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但在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伊朗和印度的部分地区,情况却完全相反。叙利亚人表示“肯定”、“否定”都是点头,二者意义的区别则取决于头先向前还是先向后。
非语言行为的差异往往十分微妙,难以辨别。这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影响着交际质量,甚至会引起误会导致难堪。外语教学要求老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非语言能力的培养,从而避免文化上的冲突导致的交际障碍和误解。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将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2]王梅:非语言行为的标记作用与文化差异[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4(3)。
作者简介:薛丰年,男,1976年,河北师大英语文学硕士 延安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语言与交际名词解释】推荐阅读:
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03-06
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09-14
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01-03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练习题04-18
非语言交际在教学中的运用07-02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交际技巧06-17
交际与礼仪10-19
《言语交际》作业与讲评07-05
言语交际与艺术期末11-30
五上口语交际与习作六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