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反馈信息》教学反思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理反馈信息》教学反思

《地理反馈信息》教学反思 篇1

注重信息反馈 实现地理教学整体优化

注重信息反馈 实现地理教学整体优化由地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因素组成的地理教学过程是输出-反馈-调整-再输出的循环过程。从认识论讲,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实现,地理教学也是如此。从备课到施教不可能尽善尽美,有必要多渠道接收反馈信息,不断修正,调整输出的内容和形式,使地理教学输出逐渐优化,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在地理教学实施前,注重把握“反馈”,实现地理教学的优化选择 所谓反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输出的信息,经过施教对象处理后产生的教学效果再输送回来,并对教学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   在地理教学实施前,对教师备课有决定性影响的反馈信息,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的教材体系,以及教学的时数等指令性信息。这类信息是教师备课的根本依据。教师只有熟悉、掌握、吃透这类信息才能做到心中有底,方向明确。备课时才能明确中心,突出重点。掌握这类信息,主要依靠学习教材、教学大纲以及上级教学的指示。  其次,包括来源于教学对象的信息。如教学对象的地理基础知识水平,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这类信息是教师决定讲授内容的深浅,选择教学形式的重要依据。获取这一类信息,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调查研究。调查学生的档案,判明学生的整体水平,通过摸底测试的形式,调查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程度,判明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个体之间的差别;通过个别谈心的形式,征求学生对地理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判明学生的接收能力;通过与班主任、班干部交谈等形式,广泛了解学生的特点、特长。只要把握住这类信息,就能使备课更具针对性而避免随意性,选择教学手段则更具准确性而避免盲目性。   把握了上述信息后,必须进行整理,通过去粗取精,找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信息,才能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定好教学基调,把握住地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抓准难点,突出重点,解决疑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同时在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试讲进一步调整教案,提高备课质量,达到教学内容、手段的选择优化。  二、在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尽量获取“反馈”,力争取得优化的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才能争取教学效果的优化。其反馈信息的.获得主要通过三种渠道:  一是学生。教师要想法不断地从学生那里获得实质性的反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信息输送给学生,课堂上,学生更多的反馈信息表现为姿态、脸色、眼神等。教师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通过眼观四座,可获得整体的反馈信息。通过抽查学生的听课记录或与学生交谈获取信息。  二是班主任。每个班级的班主任与学生接触都较密切,了解甚多,能随时听到学生的反馈,可向他们了解获取信息。  三是采用各种手段,主动获取信息。例如要检查学生对讲课内容是否理解,可采用提问法,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判断自己讲授是否清楚恰当;可采用组织讨论法,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获取必要的反馈信息。在听课议课活动中,可主动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获取信息;让学生填写教学反馈表获取信息;通过批评学生的书面作业等形式获取反馈信息。  对地理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应即时处理的则应根据学生反映作适当调整。通过不断调整,修正教学内容和手段,力争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地理教学完成后,应对教学进行全面的总结,整理所获得的反馈信息,从而为下次教学提供反馈。  整理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教学要求和目的,检查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得当,检查课前的预测,课中的调整是否合理。测验、考试是评估教学效果、评定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获取整个地理教学总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二是全面综合教学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状况进行自我评估,通过对总的教学反馈分析,为下次教学找准努力的方向,提供反馈信息。   总之,教师不但要接收反馈信息,更要处理好反馈信息。如果只收不处理,就失去了接收反馈信息的价值。只有不断的接收,不断的处理,才能真正实现地理教学的整体优化。

《地理反馈信息》教学反思 篇2

当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语法知识点时,教师就会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加工”,然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理解消化;学生初步消化后必然会有所反应,产生反馈信息。英语教师可利用这些反馈信息进行“再加工”,学生消化了“再加工”的知识后,又会产生新的反馈信息,教师根据这一信息又可以进行“精加工”,再次作用于学生,这样通过多次反复,学生知识结构将得以优化。

可见英语教学中反馈信息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桥梁和纽带。英语教师只有充分利用了反馈信息,才能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这种经过多次反复获取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符合“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的。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反馈信息就显得尤为必要,否则,我们的教学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怎样来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呢?

一、凸现学生个性,巧取学生动态信息

1.外向型的学生。当他们理解了老师的讲课内容后,就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表情激昂,目光注视着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提问和肯定;反之他们则会嘘嘘不已,“Sorry,I can’t.”之声脱口而出。这类外向型的学生给教师传递信息的形式热情奔放。

2.内向型的学生。这类学生表现虽然没有外向型的同学那样强烈,但教师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同样会有许多“下意识”的反应。正向的反应有:面带微笑、轻轻点头,有的还会有一些特殊的“小动作”如搓手、身体前倾等;或者则眼脸低垂、表情严肃、脸红心跳等。他们向教师传递的反馈信息比较文静、含蓄。在教学中,也常会发现一些反向型的学生。这类学生也表现出“点头、微笑”等正向反应,但他们给教师的只是一种假象,这些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究其原因是虚荣心在作怪。实际上他们信心不足,甚至有自卑心理,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愿把不足的一面暴露出来,而想给别人一个完美的形象。在英语口语训练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平时笔头作业还可以,但口语表达能力相当差。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注意观察此类学生,不获取真实的一些信息,有可能造成他们的不全面发展。

二、巧观学生作业,智取学生静态信息

通过批改后的练习来获取反馈信息的过程,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拓展和延伸。做作业和批改作业是一种人文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进行学识交流、情感沟通、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的作业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一面“镜子”。它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多方面的情况。如:有的学生作业十分潦草,一些简单的默写也是错误百出,这反映了该生学习马虎,态度少端正,这不单纯是一个教学问题,而是思想问题。那么课后就有必要对他提出批评、建议,多从他的思想深处寻找原因;有的学生作业整洁、清楚,但错误率居高不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学生受到自身智力水平的制约。平时学得比较死,不注意知识点的引申,未能掌握某些知识点的变化规律。二是老师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和重视不够。细心的老师如果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分析得出结论采取措施,一方面加强此项训练,另一方面刻意对有此类问题的学生强调如何掌握其运用规律,学生心神领会而得以提高运用能力。这就是说,学生的作业也是对老师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反馈,是师生互动的一座桥梁。

三、创设课堂情境,点燃学生情感信息

注重师生的情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补充,常会在某些特殊学生身上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绝大多数学习英语上的“困难户”并非是由于智力低下造成的,而是许多后天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这就需要和学生有一种心灵的沟通,一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情感互动。而在与学生情感互动的过程中,寻找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使自己参与其中,是走近学生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轻松的学习心态,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有趣的语言环境能促使学生去获取大量的语言信息。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学生怕出错、不敢开口的现象很常见,这就有赖于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因素,保持和谐的语言气氛诱导他们进入各自的角色,置身于英语交际当中。要允许他们在英语口语练习中犯错误,只要不产生误解,采取诱导的态度和和蔼的语言加以点拨即可。对那些一时难以开口的学生,允许他们保持一段时间的沉默,对他们耐心诱导,鼓励其开口参与口语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多用“Well done ! ”“Very good !”“Take it easy!”等来鼓励学生。

总之,在安排每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中,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增强信息反馈意识,对反馈这一环节作出周密的设计,使学生在课内外高效率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训练;同时还要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反馈系统,从反馈的时间、反馈的形式和反馈的渠道等方面精心设计,周密安排,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牢牢地掌握教学的脉搏,控制教学进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英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能用心去捕捉,同时进行认真地分析、归纳,引出相应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接着,从三方面论述了如何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凸现学生个性,巧取学生动态信息;巧观学生作业,智取学生静态信息;创设课堂情境,点燃学生情感信息。

《地理反馈信息》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学科整合;作用;误区;对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信息技术已经悄无声息的走进了高中地理课堂。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给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笔者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多年,现就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经验进行总结。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作用

1.通过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可大大促进教师学习掌握新理论、新教学方式,丰富和发展新课改理论,指导教学工作。

2.有利于地理教师深入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重要作用,把握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方式,形成较完整的地理教学理论素质。

3.有利于地理课程改革实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与时俱进,改变“一本课本,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授课模式,实现多种呈现方式教学,优化教学结构。

4.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效率。

5.有利于地理课程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养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地理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精通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深挖教材内容,精选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实现地理资源的有效整合,从地理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首先设计为展示冷、暖锋的形成过程,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冷、暖锋是如何形成的?形成过程有何异同点?”在学生理解了冷、暖锋的基础上,接着教师提问“锋面气旋是如何形成的?”最后展示锋面气旋在我国的移动情况视频,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锋面气旋在经过我国时不同地区出现的不同天气。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观察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地理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地理教师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多样性、丰富性特点、多媒体直观呈现、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地理事物,探求地理特征、原因、规律;要借助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求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合作精神;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和思想,形成观点和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学生信息加工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自我评价、反馈能力。

3.激发学生情感,突破教学重点

以多媒体所具有的特点,强调本课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动画展示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应用多媒体展现地理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事物的直观形象、建立地理表象,理解地理概念。通过幻灯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地理事实、确立起地理经验。出示地理范例、为学生提供正确操作的案例。拓展视野、激活思维、拓宽思路。

例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内容时,本节的教学重点是:

1.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起到了加剧作用。

2.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并探讨这一问题的办法。

教学难点是: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笔者并没有照本宣科进行讲解,而是通过多媒体将大量的影响全球变暖的人类活动的图片以及视频呈现给学生,如工厂废气的无节制排放,汽车尾气的大量产生,南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逐年上升……这些触目惊心的图片或视频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环境危机,更激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欲望。结合学生自学与师生讨论,能够很好的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误区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许多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认识仅停留在“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就是整合”这种肤浅的层次上,主要表现在目标定位不准确,其整合目标是为整合而整合,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等。甚至有些教师过分地追求多媒体效果,把一些不该“动”的文字和图片放到课件中,结果适得其反,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其教学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务学科教学,不能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抹杀地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把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时尚标志”,盲目地把重点放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学科特点。例如地理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结合时,应重视地理现象的分析和地理规律的总结,以及地理问题的探究、解决。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教师不能完全依靠信息技术,而无所适从。如果教学设计不当,教师只是把板演或讲解的内容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代替,由学生的看“演示”代替学生的主动思考,将传统的“人灌”变为“机灌”,学生的地理思维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

总之,当今地理课堂教学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加大课堂信息,提高课堂效率,让地理教学更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这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宗旨和目标,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信息技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地理课堂教学,正是我们地理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努力去研究实践的。

【参考文献】

[1]蒋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研究,2011,(36).

教学信息反馈内容 篇4

1.部分老师上课使用多媒体室翻页过快,同学记录不便。

2.有的老师上课只顾自己讲,没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

3.部分老师教学生动,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内容丰富多彩,部分教师则课前准备不够充分,上课不分主次,毫无重点。

4.部分老师上课时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比较死板,不能与同学们进行互动。

5.有的老师课外辅导答疑做得不够好,而且很少和同学们沟通。

二、硬件设施方面

1.多媒体教室音响不好,有时出现声音小甚至无声现象。

2.一些班级在教室开展活动,在黑板粘贴物品,导致粘贴物无法去除,影响老师在黑板写字。

3.部分教室有很多桌椅不牢固,在上课时发出响声影响教学。

4.实验设备不够多,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实验前都调好仪器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

5.电脑室使用不便,计算机部分老旧、网络不够畅通。

三、学生学习态度方面

1.课堂上有存在学生睡觉、说话、玩手机等现象。

2.课堂上不能跟着老师思路走,课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3.个别同学考试存在作弊现象。

4.对于不懂的问题,不能与同学一起探讨,也不及时问老师。

四、早操、早自习方面

1.部分同学反映早晨集合太早,导致学生上课发困;部分同学认为早操没有意义。

2.早自习时间,不能有计划地进行学习。

第13周教育教学信息反馈 篇5

2、马淑丽老师谈班级管理经验:

宝藏就在身边,乐做发掘者

胶州十中马淑丽

班级管理工作是繁琐的,更是一门艺术,作为班主任需要付出的是时间与精力,需要做到公正,充满爱心、恒心,更需要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做一个智慧型的“老班”。

在班级中,我努力引导学生达到“静心求学”的意境,并在教室门上和黑板右下角标出明确要求:入室即静,入座就学。从根本上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班级管理中,我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我乐于发掘学生的个性宝藏,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用心去塑造学生的灵魂。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杜绝班主任“一言堂”的独揽局面,从班委的民主选举到每周班会的举行,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让他们产生班级事情就是自己事情的意识,这在无形中已经调动起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周五班会,首先给班委时间——利用每周五课间操时间,总结一周来班级的情况——采用捕捉同学“闪光点”的方式,多挖掘其优点。班会上,采用班委周轮换发炎,把同学们的“闪光点”展现出来,避免把班会变成“批斗会”。对于表现不好的同学,先给班委自行处理的权利——私下交谈,解决,自己没法解决的问题再汇报给班主任,对于这一点,已经逐渐从开始他们不是忘记就是凑不齐人到现在的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情况。这样做,不仅培养班委的能力,更要重的是班主任不可能时时处处关注学生,而他们贴近同学,班级工作深入细致地开展,离不开他们。

放权给班委,并不等于他们可以“滥用职权”、“只手遮天”,为了制约规范他们的行为,第一就是严格要求,严于律己;其次就是全班同学行使监督权,利用班会采用不记名投票方式进行。相互制约,才能发展;相互制约,才能促进。

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以个人的能力是没法做到面面俱到的,针对这点,我把班级工作细化分工,找专项负责人,协助我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全班共分成14个小组,每4人一组,设有14个小组长,负责各自小组;14个小组又分成3个大组,设有三个大组长,检查督促小组长的工作,大小组长每天检查记录学生的上课情况、作业情况,每天检查记录之后,再向学习班长汇报,学习班长抽查2——3人的作业,最后向班主任汇报。这样分工明确,很难有“漏网之鱼”。

为抓好课堂秩序,成立专管3人小组,由1人重点负责,并做好记录,其他两人协助监督,做到一周一反馈。对于卫生管理,从卫生区到教室中走廊、讲桌、黑板槽的粉笔尘,垃圾桶的清倒、卫生工具角的清理等都进行明确分工,专人负责。

对于早晨学生到校之后的那段时间,我是这样处理的,把这段时间做为“晨背”时间,让学生认识到“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记忆的最好时间的重要性,由学习班长每天把晨背内容写在黑板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班主任抽查。对于这点,我无法做到像大师、名师那样遥控指挥,我唯有以身作则,和学生一样早到。其实大家知道,早晨的时间虽然宝贵,但是事情很多——清扫卫生,检查家庭作业,很容易在繁忙中滑过,因此我采取“限时”完成各项任务的方法,来确保学生腾出“晨背”时间。

在班级管理中,我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我乐于发掘学生的个性宝藏,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用心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我采用赏识教育学生,让他们从绝望汇总走出,唤起学习的激情。

采用赏识教育,我发现全班学生智力发展均衡,心智健全,再造性的潜力很大,我由衷地欣慰——这是一座无穷的宝藏,需要我来开采发掘。

我肯定鼓励班级学习优秀的学生,对于后进生,我更不会吝啬赞美之词,首先帮助他们确立最基本的目标线,然后逐一了解摸清每个人的特点和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针对每个人实施教育。先来说说班中最低等级的这名男生,他是有名的“多事鬼”,人小鬼大,个性调皮好动生事,上课时坐不住,班中没人喜欢与他同桌。自始至终我都这样认为:调皮孩子永远是聪明孩子,我一次次与他谈心,一次次与家长打交道,渐渐地,他对我由抵触到信任与崇拜,从他的眼神中,我读懂他渴望被关注,渴望被赏识,他主动提出负责清理教师前窗从楼下飘下来的纸屑,这件小事他做得用心而细致,我在班里表扬了他,并以此来激励要求他在学习上严于律己。我看见他眼神中充满神采,对自己也充满自信。点燃起班里一名后进生,又何愁不会带动其他后进生呢?这样由点到面,同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我还采用“一分钟赏识教育法”,在早晨,表扬肯定早到之后静心晨背的同学,并为全体同学新的一天加油,寥寥数语,便如一石激起湖中千层涟漪。新的一天,开始新的希望。课间操结束时,课间„„我充分利用各个时机,把捕捉到的“闪光点”,向大家展示。

我经常对班里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孩子们,只要你们努力了,我就会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孩子”——这不仅是我对学生最常用的一种称谓,这里面更多的是包容与关爱。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他们会以同样的行动与爱来回报我们。

信息反馈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6

一、信息反馈运用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通过传递各种信息刺激学生发生反应,再根据学生的反应(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可以说,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能否获取反馈信息。它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信息输出的过程,学生的“学”是信息输入的过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引导学生自觉、积极的锻炼身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

我们从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发现,“教”和“学”只是信息交流过程的一个分支,更重要的另一个分支是,教师应该积极地对教学效果加以了解和掌握,主动捕捉学生在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实践证明:经常性的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二、信息反馈常用的几种教学手段

1.建立卡片

建立卡片是指教师把学生的一般身体状况、学习情况等指标定期地记存在卡片上,取得因材施教的第一手资料,也可以配合校医建立身体状况检查卡片,对学生的身体状况指标调查,如身高、体重、肺活量以及身体素质和学生的喜爱、个性等等。通过卡片法,教师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和生理状况等,还可以发现学生练习中的规律性和个体差异,以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使体育教学有针对性的进行。

2.课堂提问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不仅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同时也能检查阶段教学效果的好方法,经常性的提问,还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发现学习过程中带有共性的问题,并确定各教学阶段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改进教学,加强对教学的控制。课堂提问一般包括复习提问,巩固知识技能的提问,同时也包括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等。学生可根据不同阶段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如:在讲授完新课后可采用教师提问,学生集体回答法,以了解学生普遍的掌握情况。在叙述动作难度较大的问题时,采用单人回答法,在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既要用口头讲述要领和自身体会,又要用动作实践来完成回答,教师根据回答的结果加以评定,并进一步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及掌握动作的方法。

3.课堂观测

课堂观测是教师在课堂中运用视、听、本体感觉或用仪器来观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状况的调查方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观测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力集中过程,练习时的组织纪律性,动作完成情况,体力情况,面部表情等。上述内容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负荷强度的适应情况和教学方法的可行性情况,在排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普遍情况,采取调整和控制。ト缭谀途门芙萄程中,是加大练习量还是增加练习强度,是进行力量练习还是实施技术指导,是继续练习还是放松恢复等。在上述视听观察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秒表进行测定监督,测控练习的间歇时间,动作频率,动作速度,动作持续时间和学生脉搏,呼吸频率等情况。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分出主次,增强对体育练习的科学控制,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

4.课后日记

课后日记是一种获取学生教学练习信息的有效方法,它具有不间断性、即时性、内容广泛等特点。首先由教师向学生布置某一练习阶段记写练习日记的内容。如:对练习方法的感受适应程度;练习后的生理反应,疲劳程度,伤病情况;一堂课完成练习的次数、组数;近期成绩的提高情况等。学生按要求在每次教学练习后记写日记,教师定期收取日记本查看,并记录下存在的问题,分清普遍存在的问题或个别情况,在下一阶段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5.征询

征询是指体育教师在授课前后的适当时机,通过问答、走访、召开调查会等形式,了解教学情况,征询意见,实现反馈信息的方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可以从以下方面询问。

(1)运动前后的精神状况,运动前后的心情。

(2)不良感觉,睡眠、食欲、排汗量、运动后脉率、呼吸及伤病情况。

此外,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改进教学练习的方法,听取学生反馈的意见和问题。对于积极的建议,教师要虚心接纳;对于学生疑惑不解的问题要及时给以解答,使学生及时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科学道理。

三、信息反馈运用要注意的问题

1.信息反馈是体育教师调整练习环节,改进教学方法的依据,具有重要价值

教师获取信息的方法要力求准确无误。这就要求教师要亲自参加调查研究,整理信息资料,减少获取信息的环节。同时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捕捉信息,如体育局、体育教研员提供的信息,并能分析和判断各种信息之间的联系性,能更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练习的控制。

2.教师在捕捉教学信息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普遍现象

教师应注意排除个体差异因素的干扰,在控制教学过程中对于特殊情况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防止片面性的存在。

总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教学任务完成是否顺利的关键。双方之间信息交流面越广、越频繁,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越明显。所以,在实际的教学练习中,教师要注意发挥主导地位的优势,既要输出准确的教学控制信息,又要捕捉准确的反馈信息,使教学练习任务更加科学合理地完成。

参考文献:

[1]潘敏.有效处理反馈信息,积极提高教学质量 [J].教育实验通讯增刊,1993,(3).

[2]李习友.新理念新思维(学校体育研究)[M].新世纪出版社,2002.

[3]程剑鸣.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信息系统的构建 [Z].中国基层教育研究者专业发展.

浅析教学信息反馈机制 篇7

关键词:教学信息,反馈,机制,浅析

教学模式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最好桥梁,它体现着教学活动的共性,具有宏观和稳定的特征。信息技术时代下的教学过程,早已突破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即“讲者→受者”、“教师→学生”的单线式传授模式,而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双向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反馈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了教师和学生,教学结果和教学目的,对发现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不足,再次调整教学信息,并运用教育媒体等教学传送通道,进行再次传播,构成闭环教学回路。

一、教学过程中信息反馈的作用机理

教学过程可以视为认知信息在教师和学生中传递、转化的过程。若把这一过程看做认知系统,那么这种系统不是简单的结构,而是包括若干子系统的复杂结构。其中最大的三个子系统,便是教师教的认知系统和学生学的认知系统,以及相应的反馈系统。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B.J.Bloom)认为,以分班教学为管理形式的班级中95%以上的学生只要给予必要的时间和条件都能达标,绝大部分差生是由于学习过程中的累积性误差造成的。克服累积性误差的有效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接收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的缺陷,并以此调整教学行为,有针对性地及时予以矫正补救。由于种种原因,总会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些误差。例如,某学生学习A段知识时,掌握了90%,教师得到反馈信息后,帮助他及时将10%的缺陷补上,在此基础上,他同样能学懂B段知识的90%,以此类推,他就不会掉队。如果A段知识的缺陷没能及时矫正,那么,在学习B段知识时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失误,可能只会学懂所教内容的70%~80%,C段则更少,这样长期下去,他就必然会成为差生。由此可见,教学中反馈矫正不及时、不得力是形成差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过程中信息反馈的内涵特征

反馈就是控制系统把指令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2]。反馈是发现学生学习问题,消除学生学习误差的重要渠道,反馈是复杂系统行为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教学信息反馈的特征是:

(一)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发出反馈信息者和接受反馈信息者对其信息的理解完全一致。具体而言,主要是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有关自己教的反馈信息,还是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自己学的反馈信息,在其意义的认知理解上应该是一致的。教育实践表明,由于教与学双方对有关反馈信息缺乏理解上的一致性,往往不可避免会发生对反馈信息的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反应,结果便直接导致后继教学中的教与学不协调甚至出现混乱状况。因此,教学反馈的准确性是有效教学反馈的最基本的特征,只有有关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形成对有关反馈信息在理解上的高度一致性,教学反馈才有可能对教与学同时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形成正反馈。由于师生在认知和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要想做到教学反馈的准确性,客观上要求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应该是明确而具体的,只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反馈信息,才有助于接受反馈信息的人准确把握,并才有可能对反馈信息作出合适的积极反应。如果所表现的教学反馈是模糊或笼统的,就难以使接受信息的人准确掌握有关信息,而在这种情形下当然也就不可能使接受信息的人作出积极的回应。

(二)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教学反馈总体上要围绕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与任务以及教与学方面的具体特点。教学反馈的针对性要求教师针对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目标与任务,为其提供一些针对性强的学习结果方面的反馈信息;针对学生学习方法训练的目的及要求,为其提供各种学习策略方面的反馈信息;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任务及要求,为其多提供拓展其思维空间的发散性方面的反馈信息等。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教学反馈信息:在为学生提供有关学习结果的信息时,对于一些基础差而对自己学习又缺乏自信的学生,多提供具体的建议和鼓励性的反馈信息,使其不断改进学习的方法和增强搞好学习的信心;对于学习基础扎实且对自己充满自信的学生,提供更能激发其学习潜能和更进一步奋发向上的信息反馈,使其充分发挥其潜能并不断奋发进取;对于学习方法较为欠缺的学生,注意为其提供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反馈信息等。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采取不同的方式提供教学反馈信息:针对个别教学情境,为学生所提出的各种反馈信息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的,并且是具体可行的;针对班级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的教学反馈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尽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直接从中受益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环节与进程而为学生提出不同的反馈信息:在教学之初,为学生提供与新的学习任务有密切联系的有关准备方面的反馈信息;在教学的进程中,为学生不断提供有关学习状况方面的反馈信息;在教学的结束环节,为学生提供有关学习结果方面的反馈信息。教师只有针对不同的对象、内容、情境和教学的不同过程形成不同的教学反馈,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畅通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交互性

教学不是教与学的简单双边活动,更不是一种彼此独立的活动,而是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种教学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活动过程,教师要想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教学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取得最佳的教学成效,不单只是需要发挥教与学各自的积极作用。也不仅仅只是要发挥教与学的简短双向的交流活动的作用,而是要有效利用与发挥教学中各种因素在整体教学中的作用。这样一个复杂而多向的交流要正常而高效的进行,所表现的教学反馈应该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这种教学反馈的交互性应该反映在多个层面上。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等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也包括教师与教材、教师与教学媒体、学生与学习内容、学生与学习环境等人—物之间交互性,还同时反映了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的人—物—人的多向交互性方面。通过人—人之间的交流,可以使彼此相互之间获得一些较为直接对改进教或学方面有用反馈信息;通过人—物之间的交流,可以帮助教师或学生通过必要的自我反思,形成对教或学的有用的回馈性信息;通过以人—物—人之间的复杂交流,可以帮助教与学双方从多种渠道获取对改进教与学的多方面综合性反馈信息。要想形成这种多层面的教学反馈的交互性,师生双方需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广泛交流。不具备这种多向性交流,教学就只能停留或局限在简单而个别的交流层面上,难以形成多层面教学反馈,难以使教与学保持一种稳定的协调性,使正常的教学交流活动受阻。

三、教学过程中信息反馈的运用策略

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双方利用相应的教学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各自的行为及其方式,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一)把握关键环节,及时控制反馈信息

教学反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反馈的目的、时机、内容,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心准备,早有计划。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把握关键环节,及时控制反馈信息。

1. 掌握规律。

教学之初教与学都需要通过回馈式反馈做好教学的各种准备;教学进行之中教与学的双方都须借助于各种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或学的行为;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学双方都要知道有关教或学的结果反馈,从而强化各自适应的行为和巩固成功经验,并使错误得到有效的纠正。

2. 精心设计。

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应重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新知识的探索阶段应重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过程;在知识巩固阶段应重点反馈学生对知识难点的掌握情况。在预设每个反馈的环节中,还要注意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有所预测,并制订相应的策略。

3. 科学调控。

只有在备课过程中有了完善的计划,教师才能在动态的课堂中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课堂教学实情,及时对预设的内容、程序、方法作出适当调整。

(二)提高感知能力,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感知能力,充分利用好语言反馈、情态反馈和图文反馈等信息反馈。

1. 语言反馈。

这是师生双方通过口头语言交流获得的信息反馈,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以及学生质疑等。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起思维的波澜[3]。问题难度要适中,使大部分学生能作答,以保持信息畅通。课堂讨论应紧密围绕教学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要组织好不同想法的交流与争论。学生质疑就是对所学的某项内容提出疑问或不同见解,由同学或老师作出回答或解释。在以上过程中,教师可获得不少学生关于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实际掌握程度的信息。

2. 情态反馈。

这是通过学生听课表情、坐姿和教师的教态交流获得的信息反馈。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神情上观察到其思维过程中思维受阻与否的一些迹象。学生两眼有神,端坐聆听,表明所进行的内容对他们有吸引力,教师讲授得法。目光转移,坐姿不稳,表明所授的内容没有听进去,思想上开了小差。表情乐观,态度积极,表明对所学知识已经了解。表情冷淡,态度消极,表明对所学知识没有理解好。学生的这些表情与动作,就给了我们一种反馈,在教学中若能及时观察,有效捕捉,并进行调控,就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图文反馈。

这是通过图像、文字交流获得的信息反馈,如教师布置作业,学生书面练习、检测、板演等都是。书面练习和检测题应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由易到难,指名板演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应与题目的难易相适。

(三)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调整教学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纠正偏差。教学反馈信息的目的是改进教学,实施对教学的调控,使某一确定目标向预先制定的方向发展。

1. 及时激励启迪。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或有特色的优秀解答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全班给予推荐、肯定、鼓励,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及时调节节奏。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或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如果是个别学生的错误,可进行个别反馈;如果是普遍性的问题,就要公开反馈。当教学内容较为容易,学生表现出心领神会或心不在焉时,可适当加快教学进程;当教学内容艰深复杂,学生表现出迷惘或畏难神色时,则须放慢教学进度,视具体情况或复述一遍或改变讲述角度,调节教学节奏,以求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及时调整作业。

课内练习的质量与速度,是教学效应最具体的反映。如果课内练习完成情况较好,则可以适当提高课外作业的难度与灵活性;如果课内练习的速度迟缓,问题较多,则适当降低课外作业要求,以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充分发挥作业的应有功能。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62.

[2]张军.军事教育训练管理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0:89.

开放教学中教师的信息反馈策略 篇8

一、准确选择反馈时机

很多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往往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信息全都反馈出来,以至于课堂教学出现“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现象。这样做,反馈的内容太多、太杂,会加重学生负担,阻碍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在选择信息时要“以学定教”,了解学生哪些目标已经达到了,哪些目标还没有达到,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学习水平,对信息作出价值判断,对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的信息进行重点反馈,对偏离教学目标的一些信息则一笔带过。

1.适时制止。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学习气氛热烈,举着小手不停地喊“我还有,我还有”,教师面对这种状况觉得很尴尬:学生那么想说,如果让他们说完,时间可能不够;如果制止他们,学生可能会扫兴。这时教师不仿使用一下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所说的“批发性反馈”。

案例:“列加法计算”

教师出示停车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圈并思考,你能从图上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看到了有9辆大车,3辆小车,9+3=12辆。

生2:我看到了左边有8辆车,右边有4辆车,8+4=12辆。

生3:我看到了红车有6辆,黄车也有6辆,6+6=12辆。

生4:我还有,可以用6×2=12辆。

师:你真厉害,能用乘法计算。

生5:我也有,4×3=12辆

生6:我还有,3×4=12辆

此案例中,当生4说到可以用“6x2=12"来计算时,教师表扬生4,其余学生一听用乘法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争先恐后地说出一些乘法算式,甚至说了一些不是解决此问题的乘法算式,如果教师还是继续让其说下去,就会偏离教学目标。这时教师不妨说:“老师相信很多同学都已认识了乘法算式,也能讲得很好。现在我们先讲讲怎样用加法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从教师的话里得到肯定,想继续表现的学生心理得到了满足,自然就会把注意力转到教师所指的方向去了。

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类似“我还有,我还有”的说不完现象。面对这种状况,教师要判断学生生成的信息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是,教师就可顺其发展,如不是,则要适时制止,淡化处理。

2.抓住错误。开放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后,更能清晰地暴露学生的错误信息。遗憾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说:“全对的同学请举手!”然后就是学生一片小手如林,而那些有错误的同学就躲在“林子”下面,被教师忽视了,错误信息也就成了过眼云烟。其实学生的错误是一笔很可贵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往往就暴露在学生的错误中,而且,利用学生生成的错误信息比使用教师预先自编的题目更具有说服力。所以,教师不仿将“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改为“不同观点的同学请举手”或“有错的同学请举手”。在暴露学生错误信息后,教师要看具体情况,根据目标定位,做出价值判断,看错误出在关键处还是次要处,处理这个错误要多少时间。若涉及知识点的关键处,就要停下来细化;若是在课的紧要处出现与课的内容关联不大的细小错误,则可先放一放,更有利于全体。

案例:“笔算乘法”

学生计算24×12时,教师展示了学生的正确算法后,问道:大家在计算这道题时有不同情况出现的吗?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请拿出来讨论一下,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好吗?于是收集了学生出现的下面两种错误:

教师分析错误原因:生1的错误,可能是学生对计算方法与算理没有掌握而造成的,必须要重视;生2的错误属于加法计算进位出错,可稍加提醒而带过。因此。教师就这道题的算理又进行了结合实际情境的讲解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提醒学生不可在最简单的一个环节出错。

敢于暴露错误、正确分析错因、归类解决错误,是提高开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正确分析错因是最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时间的保证,所以,教师要在课前充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快速地作出判断。

二、适度加工反馈内容

开放教学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彼此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但学生受其年龄发展特点限制,他们生成的信息可能不全或意思表达不明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不全、不清楚的信息适度加工,或进行概括、提升,或通过转问、引导学生继续生成信息,使“形散”的开放教学能通过教师反馈而“神不散”,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1.提炼信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零碎的、片面的发现要先予以肯定,再加工、组织,将学生“点”的信息串成“线”,连成“面”。教师的概括、提炼,可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理清思路,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炼信息,要求教师在开放教学中,更细心地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耐心聆听学生的一言一语,对于学生不清、不全的回答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做出价值判断,再迅速加工信息,做出如何反馈的决定。

案例:“小数加减法”

创设超市购物情境,学生列式计算自己的购物总价。计算后交流:

生1:解决这个问题都是用小数加法来计算的。

师:你们能说说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吗?

生2: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生3: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对齐。

生4:从右边加起。

生5:把小数点对齐。

师:这几位同学讲得都有一定道理。如果把他们的意思概括起来,就能把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说得很精确了。你们觉得可以怎么说?

生6:计算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从右边算起就可以了。

此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开放教学,让学生尝试计算方法,总结计算方法,但学生的观点是零散的,于是教师发挥了组织者的作用,概括提升了学生的观点。

2.调整信息。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之后,学生产生的问题可能是简单的,学习的知识可能是片面的。如果教师这时不发挥引导作用,课堂教学可能只停留在某个层面,达不到课堂预设目标。此时,教师可通过转问、提醒、让学生停留观察等策略,帮助学生指明方向,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案例:“数字与信息”

课始,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对身份证号码有哪些了解?”学生说了很多信息:

1.从身份证号码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

2.从身份证号码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户口所在地。

3.从身份证号码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别。

教师顺着学生所生成信息的顺序,带着全班学生学习了身份证号码中的出生日期代码、行政区域代码、性别码及顺序码。学生的发现停留在此了,他们对身份证号码的了解只有这些。于是,教师再问:“观察你们的身份证号码,你们再想想。他们是怎样安排这些代码的顺序的?这样安排的理由可能是什么?请思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思考,从而明白了编码时一般把大的信息放在前面,使学生不但读懂了身份证编码的意思,还对数字编码的认识上升到了宏观的角度。

教师在备课时要完整备好知识点与教学目标,以便学生忘记时作调整。这样,开放教学才不致于“夸夸其谈”、“拘于形式”。

三、合理安排反馈顺序

开放教学中,面对学生生成的信息教师通常按收集的顺序进行反馈。这种反馈只是按信息生成的先后顺序进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认识特点,容易造成只反馈了个别学生的信息,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信息,或者是反馈顺序不利于学生建模或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得开放教学“有形而无效”。所以,教师应研究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认知特点,合理安排信息反馈顺序,使得信息反馈能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遵循其认知发展特点,既满足学有所长学生的需要,又符合“后30%”学生的认知规律。

1.由简到难。不同水平的学生面对同样的问题生成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布置开放任务后,要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安排反馈顺序。“由简到难”的顺序,是基于学习起点和遵循学习水平的策略之一。

案例:三年级上册“搭配问题”

课始,教师布置开放问题:

“在这个季节里,老师最喜欢的衣服有两件、裤子有三条,你能帮老师搭配出几种不同的穿法吗?请大家在本子上把这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表示出来,要求既简洁又使别人容易看懂。”

教师收集的学生信息有:整句都用文字叙述的、用简短文字表示并连线的、用图形符号表示衣裤并连线的、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的、用乘法算式表示的等。

教师安排的反馈顺序是:文字叙述的——符号表示的——连线的——画图的——用乘法算式表示的。

教师在整个过程都穿插了讲解分析,使学生对符号表示及乘法算式的由来理解得很透。

教师在教学本课时,通过系统研究教材了解到了学生在二年级时学习过简单的搭配问题,能用语言叙述“二二搭配”问题的搭配方法,并了解了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文字到图形的,所以采取的反馈顺序是“由简到难”:呈现文字叙述的——文字连线的——画图(符号)连线的——列乘法算式的。这种反馈顺序基于学生学习的起点,经历符号化与抽象化的过程,使中上生能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系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下生能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先接受简单知识,思维慢慢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2.整体呈现。信息反馈的顺序还要具有整体性,利于学生建模。开放教学中教师常因重视错误信息而在反馈时一概先反馈错误信息,再反馈正确信息,这样的反馈顺序对学生建模来说是不利的。反馈时应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先正确后错误”,发挥“先入为主”的顺势效应。但错误信息也要反馈,可在学生建模后再进行。

案例:“笔算乘法”

根据情境,学生列出算式12x24后,布置开放任务:你们能算出12x24等于多少吗?请把你们想的过程表示出来。教师收集学生生成的信息,进行反馈:

方法一:24×10=240(元)24×2=48(元)240+48=288(元)

方法二:20×12=240(元)4×12=48(元)240+48=288(元)

方法三:正确的笔算方法

方法四:一层楼式的笔算方法

方法五:其他错误的笔算方法

以上反馈顺序,是先口算再笔算,也就是基于口算方法上得出笔算方法,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笔算方法的教学是先教学正确的方法,并与口算方法联系,帮助理解,再反馈一层楼式的笔算方法,并组织学生讨论哪种笔算方法更好,学生在理解了正确笔算方法与口算方法的联系后,已明白了算理,所以一致认为一层楼式的方法不好。这样整体呈现,既利于学生建模,又利于学生优化方法。

高二地理教学教学反思 篇9

经过一学期的共同努力,有些同学的地理成绩有所提高,但是还是有落后生的存在。通过平时的训练和几次考试来看,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该记忆的知识懒得记;

第二,学生读不懂地理信息图,对区域地理不熟知;

第三,学生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能力较差,对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较差以及答题时运用的规范语言不准确;

最后,有些学生上课不够认真听讲,而且课后练习不能按时完成。

地理教学反思 篇10

在过去的一学年里自己始终把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作为教学的基点,围绕“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的能力,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一主旨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进行实践训练和学法指导。

现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注重教材内容的衔接和比较,衔接包括教材前后知识的衔接,资料(包括图片、图像、数据、文字等)与结论的衔接,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衔接等,比较包括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大洲和大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特征的比较,而不是把地理知识割裂地分成若干块,为讲知识而讲知识。我认为这样的地理学习才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语设计巧妙,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比如讲《亚洲》时播放《亚洲雄风》从情感上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达到以情激趣的目的,讲《日本》时我用日本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导入,自然过渡到日本自然环境的学习;讲《中东》时我让学生课下搜集中东战争资料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从而引入“长期的热点地区”并自然过渡到原因的探究和分析,在学习《美国》时我设置了让学生去西半球考察的情景,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由此展开对美国多方面的探究;学习东南亚地区时,我引入了老一辈革命家陈毅赠缅甸友人诗中的几句作为开场白“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让学生猜这是哪一个地区?总之,我认为课堂上的 巧妙导入不 1

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顺利过渡到新授内容的作用。

二、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重组教材,科学安排教学环节

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突出了地区、国家、大洲的特色,这个特色既有自然环境方面的也有人文方面的,如果不注意挖掘其内在联系就会使我们的教学很生涩,令学生感到很突兀,缺乏应有的学习准备状态,所以我在实现前后知识的衔接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中东地区表面上内容很多,实际就是两个大问题,第一,中东是长期的热点地区(原因:频繁的冲突和战争),第二,为什么中东是长期的热点地区?这两个问题提出来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展示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得出结论,紧接着话锋一转,为什么中东地区会战争频繁呢?让学生在这个大前提下进行逐一讨论探究,这样就达到了化繁为简的目的,同时也更加突出了重点知识的学习。再比如,我在讲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时,不是按照课本上的顺序先分析美国自然环境特点,而是先让同学们观察课本83页“2003年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的百分比及其在世界的位次

表”,并说出对美国农业的初步印象,目的让学生了解并感受美国发达的农业,然后提出问题“美国农业这么发达,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由于在前面的印度、欧洲西部等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影响农业的一些因素,比如地形、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灌溉条件等,这样通过学生的回答就会很自然地过渡到美国自然条件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美国农业发达是不是主要得益于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通过与前面印度进行比较得出否定答案,揭示出标题内容“农业地区专业化”,然后与同学们一起认识美国主要农业区的分布及原因分析,总结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的好处,顺便带出机械化,这样层层递进式地探究,突出了美国发达的农业及其原因分析,更突出了美国农业的特点——农业地区专业化和机械化,不但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准备状态,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树立了人地关系的观念,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思考“美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有什么启示?”奠定了基础。实现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培养了学生应用地理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感性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初一的学生与小学生相比抽象思维有了很大发展,但思维中的形象性还有待发展,而地理教材包括活动中的图片、视频、表格、数据和文字资料则为学生实现这个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所以我在教学中对这些素材从来都是非常珍视并充分利用。对很多重要的结论都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感性资料自己去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也养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其次,注重学法指导

现阶段的地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特征以及二者关系。这条主线一直贯穿在大洲、地区和国家的教学中,对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主要依托图的记忆和分析,而对后两者的学习掌握主要靠文字记忆和逻辑分析。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对自然环境的学习我主要侧重辅导学生识图、记图、析图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概括出它与农业、工业、旅游业、人口分布与习俗等的关系。比如在学习俄罗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俄罗斯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会不会影响农业的发展?农业为轻工业还是重工业提供原料?由此可以推测俄罗斯工业可能会有什么特点?”这样就为后面俄罗斯工业特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再比如学生观察并总结了巴西人口分布特点后,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并灵活掌握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紧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巴西北部是平原,为什么巴西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区?主要影

响因素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我们前面学过的哪个国家人口分布与它相似?”围绕人口分布的问题层层递进提出相关问题,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第三、注重反馈

一堂课效果如何,最终还是要看课堂效果,所以我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反馈,为此我一直沿用课前导学案的设计并在每节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在课堂上边讲边练,达到了及时巩固的效果。

第四、尝试“小先生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变换,进一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学年以来自己虽然一直在努力,但也有很多地方有待改进

体育教学中反馈信息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师 学生 反馈

1前言

常规的体育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来完成教学目标。现在看来,这种教学方法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体现以“学生”为的本指导思想。因此,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师要注意信息的反馈,教师可以凭借一定的反馈信息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完善教学方法,学生则以所得教师、同学、自我的评价及时明了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率。

2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2.1研究方法

2.1.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基础上,进行了分析、整理与总结。

2.1.2问卷调查法。对济南市文化东路小学五年级六班学生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份,收回问卷4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2.1.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2研究对象

济南市文化东路小学五年级六班学生。

3结果与分析

3.1常规体育教学方法

问卷1:对“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的态度是:

很满意:0人,基本满意:7人,占17.5%;需要改善:28人,占:70%;很不满意:5人,占12.5%。

问卷2 理想中的师生关系:

一般师生关系:1人,占2.5%;朋友关系:22人,占55%;合作关系:14人,占35%;其他关系:3人,占7.5%。

问卷3:你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重要吗:

重要:40人,占100%;不重要:0人;无所谓:0人。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传统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体育教学模式不满意,大家乐于接受朋友或者合作的师生关系。

3.2常规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

3.2.1缺乏“反馈—调节”。常规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只有“教师教,学生学”两个环节。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完整的,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上“反馈—调节”的环节。这样能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并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指导,把“教”于“学”调节到最佳状态。

3.2.2忽视学生的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过程。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补充和修善,强化了自主学习,探究意识,合作意识,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引导、评价、调控的作用。

3.2.3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只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这种情况下,怎能使学生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动力呢。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应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反馈的功能,让师生之间积极地充分的互动起来,使学生及时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结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从心理上产生巨大的体育学习动力。

3.2.4不利于因材施教。学生的运动水平、认知水平和运动情感是绝对存在差异的,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没有重视这些差异,采取同一要求原则。这样就使得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所以,教师必须要了解学情,备课同时还要备学生。正确的选择反馈方法就是让学生把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和同学,而教师则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3各种反馈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问卷4:你认为体育教师可以采用的反馈方式有哪些:

语言:40人,占100%;眼神:32人,占80%;肢体语言:26人,占65%;多媒体录像:16人,占40%。

调查结果显示,在体育教学中可用的反馈途径有很多,如学生对课堂的反馈、课堂上教师的反馈、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和多媒体录像,等等。

3.3.1学生对课堂的反馈

3.3.1.1听其言,以得到反馈的信息,这是了解学生的一条重要途径。“听言”,包括被动地听和主动地听两种。被动地听,是说学生在课堂上无意中提到的话语,与课堂相关的或是看似与课堂无关的,通过这些言语能了解学生对课堂真实的感受。而主动地听,则是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交谈,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这是获得反馈信息最多的一部分。

3.3.1.2观其行,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我们知道在体育课上,学生动作行为的不同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情况。例如,篮球投篮教学,我们要观察学生所学的包括准备姿势在内的动作、用力的顺序是否正确、技术动作是否规范、投篮时全身各部分之间是否协调配合。可以说,教学中教师的观察是获得大量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只有获得大量反馈信息,才能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而进行相应地纠正指导。

3.3.2课堂上教师的反馈

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固然重要,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反馈交流,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内容以及流程。

3.3.2.1语言。课堂上的语言,针对不同的情况,教师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反馈给学生。这种反馈要求语言简练、准确,切记言语不清,使得学生难以理解。

3.3.2.2眼神。心理学家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无声的语言即神态来完成的。有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来反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满意程度。如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给予解答时如能不失时机地报以颔首微笑,同时给予赞许或鼓励的目光,如此反馈必然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课堂上有过失时,给一个制止的目光,就等于给一个无声的警告,从而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避免一些事态的扩大。当然,教师在使用眼神反馈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握分寸和度。

问卷5:你最喜欢体育教师在什么时候对你的表现进行评价:

按要求完成练习时:12人,占 30%;出现不必要的失误时:3人,占7.5%;练习的每个环节:25人,占62.5%。

问卷6:当你在课堂中犯了不该犯的错误时,你希望老师对此的反应:

用愤怒的眼光看你:7人,占17.5%;大声批评:1人,占2.5%;假装没看见:32人,占80%。

问卷7:当你按照老师的要求出色的完成练习,你希望老师对你的反应:

热情地表扬:27人,占67.5%;冲你点头微笑:13人,占32.5%;没有任何反应:0人。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每位学生的自身各种原因的不同,他们需要得到的反馈的时间和反馈的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体育教师在向同学反馈信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反馈要及时。相关研究表明,在学生完成动作30秒之内即时反馈,学生的感知觉最深,分辨能力最强。时间越长,学生遗忘的就越多,收效就越小。为此,在学生记忆清楚的时候给予及时、准确地反馈和指导往往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2)反馈要详实。为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教师反馈的信息进而将反馈信息转化为正确的行动,反馈的内容不应是空泛的、简单的,而应该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修正与调节的作用。

(3)反馈要注意方式。教师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时,尤其是批评性的反馈,教师要尽可能的避免学生的防御心理。当教师在学生错误行为发生时或意识到这种行为需要纠正时,应明确告诉学生的错误行为,不要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态度或个人价值上。

(4)反馈要从正面入手。每个人都喜欢得到正面的反馈。一般而言,表扬会被接受,而批评会被拒绝。因此,学生通过努力掌握了技术或完成了动作,教师就要给予肯定,表扬就要强调学生努力学习的态度,而不是学生的能力。能力因人而异,而努力学习的态度则表示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5)提前反馈。学生在学习练习前收到正确的提示和指引,能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正确的技术动作,以及自己在技术动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以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心理准备。

3.3.3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

问卷8:你认为在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否重要:

重要:13人,占32.5%;非常重要:27人,占67.5%;不重要:0人;无所谓:0人。

调查显示,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既可以始终贯穿课堂教学,也可以专门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

3.3.4多媒体录像等手段的信息反馈

问卷9:你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否重要:

重要:26人,占65%;非常重要:9人,占22.5%;不重要:2人,占5%;无所谓:3人,占7.5%。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多媒体录像反馈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自身技能的不足之处时,给学生创造了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能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而实现学生技能学习的有效反馈,最终表现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结论与建议

(1)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体育教学,这种体育教学方法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但教学效率较低,而且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2)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他们需要得到的反馈的时间和反馈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反馈方式和反馈时间。

(3)各种反馈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还要涉猎相关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反馈教学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建议体育教师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将各种反馈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徐士韦.录像反馈教学对学生篮球传球技术认知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0,(04).

[2]王宏.反馈教学模式在散打教学中的构建与实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4).

[3]林琳,高庆琦,方奇,廖建媚,张丽蓉.多媒体反馈教学对学生健美操兴趣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2010,(01).

《地理反馈信息》教学反思 篇12

《大学英语教程教学要求》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也提出了一般要求: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写作技能。然而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却差强人意。笔者曾对湖南省一所高校参加2006年老题型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作过统计,这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分数在5—7分范围内,而写作部分的总分为15分。自2006年四级改革后,学生在作文部分的得分也始终普遍低于平均分数范围。而学生的英语习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语言基础不扎实,词汇量不足;遣词造句错误太多,应用英语基本句型能力差,生编硬造的英语不少;母语及母语思维对英语表达存在很大的影响;在英语写作中存在大量的“中式英语”,不自然、不地道,错误百出;语言缺乏连贯性和条理性,无层次感。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其他听、说、读等能力的均衡发展都起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然而学生英语写作的真实水平却令人担忧,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英语能力的发展,反而成为了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学生英语写作习得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现象

袁芳(2007)曾经对大学生习作中的写作错误进行过分析,研究了五类错误在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频率:物质错误(文章中出现的拼写,大小写转换及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词汇错误(选词不当和搭配等错误),语法错误(句法和形态两个方面),衔接错误(直陈、替换、省略、连词及词汇衔接方面的错误)及中国式英语(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表达时由于受到汉语思维和特定文化的干预而套用汉语的规则和模式所产出的不符合本族语者表达习惯的英语)。她的统计发现,在65名被试的作文一共1432个错误中,语法错误的数目最多,占总数的29.5%,词汇错误次之,所占比例为22.1%,而中国式英语位居第三,占总数的21.1%。对于这三类错误而言,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同一因素的影响,那就是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换句话说,母语负迁移已经成为影响学生习作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

迁移规律是心理学和外语教学的重要理论之一。Wein鄄reich曾经明确指出“两种语言(母语和目的语)相似引起正迁移;两种语言相异引起负迁移”。Labo也指出“学生在接触一门外语时会发现该语言的有些特征相当容易,而另外一些特征则及其困难。其中,与其母语相似的成分简单,而相异的成分困难”。这就是说,当母语与目的语有某些相似和共通之处时,就会促进学生对于目的语的学习,而当母语与目的语有某些特点不相对应的时候,母语结构会被学生迁移到目的语中,对学生正确掌握目的语造成一定困难。汉语和英语分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两者之间的差异颇多。而中国学生又从小受到汉语文化和思维的熏陶,其汉语的语言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已根深蒂固。中英民族之间的思维和文化方式存在着明显不同。而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汉语和英语进行对比,并借助汉语来学习英语。这就决定了母语迁移和英语汉化现象在学生英语写作中是不可避免的。

母语负迁移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干扰大致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1. 母语负迁移在词汇方面的干扰

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因为英语表达和词汇掌握的有限性,往往会借助汉语进行英语表达,有的时候甚至会将汉语中的成语和一些固定搭配经过翻译直接套用在英语中。这一类的错误主要表现在用词不当和搭配错误等方面。众所周知的一个汉化英语就是mountain people mountain sea,这个表达是直接将汉语中“人山人海”的成语翻译过来形容人多熙熙攘攘的情景。而在笔者所教学生的习作中也曾出现过这样的表达。再比如,I can hardly agree with you from a certain degree.这里的“from a certain degree”就属于搭配不当,应该把它换成to a cer鄄tain degree。

2. 母语负迁移在语法方面的干扰

汉语和英语在语法方面的差异可以体现在冠词的使用、时态变化、主谓一致及连词的运用等方面。而学生在习作中也常常在这几个方面出现错误。因为汉语中没有冠词的范畴,因此在习作中学生往往对英语中冠词的使用概念模糊,常常会省去冠词,或者添加多余冠词,或者在使用定冠词的地方用了不定冠词,等等。而因为在汉语中标明时态变化的词不是很多,对于有的未完成体并没有明显的标记词,因此学生在英语习作中对于完成动词的形态也常出现错误,比如:I haven’tsaw (seen) him for a very long time.You have do (done) well.除此之外,学生在主谓人称的使用上也常常忽略谓语动词与主语的统一,比如:She often write (writes) to me.至于连词的使用,学生更是频繁出现错误。由于汉语中常出现“因为……所以……”和“虽然……但是……”这样的结构,所以学生在英语作文中,也常出现如“Because he worked hard, so he succeeded fi鄄nally.”及“Although he was ill, but he still went to work.”这样的错误句式。

3. 母语负迁移在句法方面的干扰

汉语和英语句子中主要成分的排列顺序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汉语是意合型语言,句子之间的相互成分需要靠语意语境进行衔接。而英语是形合型语言,更加注重句子各成分间连接词的使用,以表示从句与主句结构关系的类型。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在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了较多的流水句。这些句子里语法结构完整,但句子间没有连接词,只是用逗号隔开并不断地接下去。

由此可见,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很多错误都间接或直接地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母语负迁移已然成为影响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需要通过反馈帮助学生纠正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二、关于教师写作反馈策略的反思

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反馈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教师反馈是指教师提供的,能够指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的信息。Canoll (1994)首次对反馈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作了明确的阐述,她把语言输入分为两类:一类输入和二类输入。前者指学习者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正确的目的语语言输入;后者是包括清楚的或含蓄的反馈在内的否定输入,主要是对学习者有关语言学习的假设进行修正的输入。二类输入有利于学习者发现其语言假设中知识如何关联,对其所学的语言进行正确推断,或不断修正其推断。而教师在学生写作中的反馈正是属于Canoll (1994)所定义的二类输入。它有利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语言习得,是英语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笔者对湖南某高校大一非英语专业学生所作的问卷调查中显示,98.5%的学生表示希望在英语习作中得到老师的反馈,他们认为老师的反馈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而且他们也确实从老师的反馈中有所收获。李志军和徐志华(2007)所作的调查也显示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94.4%的教师赞同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有选择的反馈。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和教师对于教师的写作反馈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反馈现状却也引人深思。Lewis (1993)曾经对成稿写作法指导下的作文批改做过非常形象的描述:面对一堆作文,教师拿着红笔,在紧迫的时间内,用程式化的方法指出其中的表面错误,写下简短评语,打出作文分数。Lewis (1993)的这段描述其实指出了教师写作反馈中存在的两个问题:首先,教师的反馈仅停留于学生写作中错误的表面形式,而忽略了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反馈对这一知识点进行习得;其次,教师的反馈已经程式化,语言是公式化的,其反馈只是以打分数为目的,忽略了学生在水平和写作特点上的差异。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了自己关于教师写作反馈的思考。

第一,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反馈时应重新审视自己反馈的重点。学生通过反馈得到提高,并不仅仅在于对于某个语言形式的表面应用不再出错,而在于学生可以通过习作中老师的反馈实现对这一语言知识的习得并学会熟练运用。

第二,第一点的实现还不能只靠单一模式的书面反馈。教师应该争取反馈手段的多样化,比如在书面反馈后采取会谈方式、学生相互批阅和自我纠错等形式。总之,教师应当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学生对写作中曾经使用错误的语言知识充分认识,进行习得,并达到熟练使用的目的。

第三,为了减少母语负迁移对学生写作的干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增加对学生关于地道英语的输入,比如一些固定的搭配或者地道的英语表达。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进行语言产出时有章可循,以减少母语的干扰。

第四,在平日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增加英汉语的对比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英语和汉语在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这有助于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有意识地减少或避免母语干扰。

以上就是笔者关于目前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反馈现状的一点建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这些方法,证明了其有效性并最终实现了通过教师反馈和指导减少母语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干扰以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摘要:英语写作在学生的英语习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为它不仅可以促进听、说、读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然而在学生的英语写作中, 母语负迁移已经成为制约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目前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反馈的现状后, 提出了有关提高教师反馈有效性的建议, 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并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教师写作反馈,反馈策略

参考文献

[1]段波.教师对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反馈策略[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8.3.

[2]丁往道.英语写作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

[3]李志君, 徐志华.大学英语教师写作反馈的现状和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7.2.

[4]袁芳.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分析的实证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07.1.

上一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下一篇:小小少年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