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文档(精选11篇)
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奋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共产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也13亿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定夙愿,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在十八大召开之际,胡锦涛总书记重申“两个继续”,为十八大发展指明了航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以来,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年均7%的增长速度,破解了发展与民生难题,赢得了民心,更是赢得了国际声誉和尊重。
科学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新形势下,如何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挑战和危机,就是要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这一主线不放松,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以更大发展步伐取得更大经济成效,在科学发展的指引下,实现国强民富,促进社会和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和推动者。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巩固和增强执政基础,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不动摇,把民生大计放在头等位臵,尊重民意,把实现好、维护好、解决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民心民力。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坚信,在十八大报告精神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地领导下,“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指日可待,幸福美好的明天就在前面。
十八大学习心得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于11月8日9:00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举行。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胡锦涛在报告之前,开宗明义地表示,不念全文,只集中讲要点,传递出“务实”新风。
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开好党的十八大,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将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在报告中,不念全文,只集中将要点,有利于与会同志以及会场外的听众观众集中注意力把握和了解报告的主题、主体和核心内容,是一次思想和精神的集中和汇聚。
会风,连着文风,体现作风。在举世瞩目的十八大开幕式上,胡锦涛一改过去党代会上通读报告全文的做法,不念报告全文,只集中讲要点,体现了我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和传统,是我党“务实”、“高效”的自信心的展示和彰显,同时也为全党转变会风、文风、作风作了很好的表率。
纵观十八大报告要点,语言朴实、论述精辟、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观点深刻,是党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的系统总结和全面部署,是全党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成功典范。并且,报告在起草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多次召开各个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充分说明了创新永无止境、实践永无止境。
思路决定出路。不念全文,只集中讲要点,是一种抓重点、谋全局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全党同志,全体干部,都要有抓重点、谋全局的能力和本领,始终做到目标明确、方向准确,将主要精力用在联系群众、狠抓落实上去,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助推剂。不念报告全文,只集中讲要点,是一种报告形式的创新,同时是一种工作方法的创新。与以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要点阐述的时间尽管短了将近一个小时,但是分量更厚重、任务也更艰巨。这是我党不断改革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同时也是对今后工作创新的一种启示和引领。有了这种创新的思想和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十八大报告传递出的“务实”新风,其实也是在要求和告诫全党同志,务必要始终保持“务实”的作风,务必要始终具备“实干”的精神,在实践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不空谈,不浮夸、不务虚,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开拓创新,脚踏实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十八大学习心得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就要在北京隆重召开,90多年来,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带领全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掌舵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繁荣昌盛富强的新中国。
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政党是大有希望的政党,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民族是大有前途的民族。经验给人启示,历史昭示未来。在我看来,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时刻进步的党。从党的一届届代表大会上,我们的党时刻在提高自己的认识、时刻在探索中国前进的道路、时刻在改正和改变自己,时刻保持自己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即保持党员的先进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生价值分为两种,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即是索取,而社会价值则是贡献。我们知道这两种价值对人生有重大的影响力,然而社会价值才能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我渴望实现我的社会价值,我希望我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然而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我需要一个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党来领导我,给我指引前进的方向,而这个政党,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反腐问题是社会公认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关乎党的纯洁性和公信力的大问题。一直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一大批贪污受贿的领导干部被绳之以法,维护了党纪国法的尊严,也让老百姓对党和国家惩治腐败寄予了厚望。惩治和预防腐败,既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平、抗腐防变的能力;又要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行政环境;更要处理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深化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公众和舆论的监督权利,用公开透明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中国共产党有决心和信心治理腐败,让腐败分子无处遁形。
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在十八大来临之际,全党上下再一次将目光锁定在反腐败工作上,并提出“廉政三清”,即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反响。这是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打造一支清正廉明的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清正廉明的政府,坚持清正廉明的中国特色政治走向。这是又一次对不正之风、腐败行为的强势宣战:清正廉明才是正途,反腐“利剑”决不留情,逾越雷池者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胡锦涛同志的报告把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作为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方针、工作原则和主要任务,是指导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纲领性文件。我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倍受鼓舞。首先,共产党要保持清廉的政治本色。这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一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政党,及时总结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的历程,只有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只有清廉,才能够得到人民的爱戴。其次,胡锦涛把反腐倡廉与党和国家的存亡相提并论。可见,党的总书记是多么的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中国共产党对反腐倡廉有多大的决心,只要全党上下达成共识,下决心清楚腐败,就一定能够铲除腐败。再次,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这说明反腐倡廉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警钟长鸣,震慑腐败分子。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时刻警惕腐败分子,做到拒绝腐败,防止腐败分子的糖衣炮弹。第四,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都经历过腐败的近段。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反腐倡廉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中国有着特殊的发展背景和文化,因此,中国更要走自己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做到预防和打击并举,制度建设和教育并举。第五,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说明,在十八大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方面,要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腐败分子不但坚决打击,而且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甚至是谁力主提拔的腐败干部,也要承受连带责任。第六,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腐败的打击力度是空前的,对于腐败分子绝不手软。不管在党内有多高的职务,一旦发现有腐败问题,就一查到底,给党和人民一个说法,给社会一个交代。在很多时候,人民群众更关心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基层的腐败分子,直接败坏了党的形象,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说,要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要加大打击基层的腐败分子。
我们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和逐步形成的集思想、体制、教研、课外活动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1]。校园文化是一种依托于校园而发展起来的, 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 校园是校园文化产生的肌体, 离开校园也就谈不上校园文化,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校园文化又同活跃于其中的师生紧密相连。校园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 甚至是精神面貌, 良好的精神外貌, 形于心, 发于形。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对全体师生的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校园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形成一种集体意识, 让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会形成一种荣誉感和自豪感。
和谐校园就是学校通过深入改革、科学管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激发全校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的生机与活力, 使其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2]。和谐校园要求各方各面协调一致, 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同时也要求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和谐一致。和谐校园是师生关系的和谐, 是人文景观的和谐, 是办校规模同师资水平的和谐, 是同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的和谐。
二、当前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过于关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弱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理念的外现, 其核心内涵依然是校园文化中精神层面[3]。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忠于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 为精神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目前某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单方面强调学校速度和规模。对物质文化建设过于关注, 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严重失衡。殊不知, 离了精神文化引领作用, 大规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丧失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初意义。
2. 片面追求学术水平高速发展和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忽视内涵建设。
当前, 各方积极倡导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但各种不同的理念相互激荡, 直接冲击着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过分提倡实用主义, 弱化人本关怀。[4]学术水平和学生就业是学校两大支柱, 部分高校单纯强调学术水平和就业发展, 这种模式是一种随时都会丧失生机的发展, 它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和提升。
3. 对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重视不够。
学生, 是学校根本, 无论是学校建设还是发展都应该以学生为根本, 为基源。问题的解决立足于学生, 在当前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过程中, 部分高校对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问题未形成充分认识, 从而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难以消除的影响。首先, 学校对不健康网络文化缺乏应有的监管力度[5]。大学生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人才, 他们不仅掌握先进知识技术, 对网络文化也相当关注。目前网络文化良莠不齐, 对网络文化的监管的缺失, 使不良的网络文化对学生造成思想冲击和影响, 对健康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十分不利。其次, 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引起学校足够重视[6]。当前, 各大高校在重视大学生技能教育的同时, 未能同时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些高校处理问题忽视学生心理感受, 其实质上掩盖问题, 并没有实际解决, 深刻影响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再次, 大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7]。当前“老人倒地无人扶”等社会问题引发关注, 这些道德事件表明道德建设和人文素养尚待加强。学校对学生道德要求的提升将成为影响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高校将思想品质和德育建设归为中小学的义务和职责, 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持续培养和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和谐校园建设。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氛围。高校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建构的基石, 对广大的师生影响不可小觑, 另一方面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同时也同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也有着莫大的渊源, 其影响能够波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从一定时期来看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引领和谐校园的发展, 从长期看高校校园文化关系到中国人才的培养, 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的实现, 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兴旺发达, 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要求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支撑。校园文化建设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是个曲折迂回的过程, 是不可一蹴而就的过程, 必须经过多年的坚持和不懈努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是凭空臆想就能形成的文化形态, 而是要通过全体师生的实践并通过时间的检验才能形成、定型并不断丰富完善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迫在眉睫。伴着不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以及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 各种不健康的意识也日益凸显, 越来越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因素, 各种错误的思潮汹涌而至, 扰乱了人们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步伐。各种错误思潮对当前学生的影响日渐明显, 进而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和前途, 这些人才是祖国未来的脊梁, 承担着祖国和人民的希望, 理应引起高校主管及其领导人员的重视。
当前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发展完善的重要机遇, 抓住机遇建设校园文化是每个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 要构建和谐社会, 应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支撑, 努力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合格的人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技能。值此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契机, 各高校应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四、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1. 要提升校园文化示范效应。
高校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 适度竞争有利于高校自身素质和水平的提升, 也有利于各高校的良性发展, 但是这种竞争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高校间的竞争应表现为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 而这种综合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校园自身的文化建设, 因而各高校应努力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氛围和传统, 并带动各其余高校的发展, 形成自己所独有的示范效应, 努力铸就自己的先锋榜样作用。
2. 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提升创新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8]。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时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发展变化。现在社会的高速发展, 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一个健康的和谐的校园文化, 必须要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的发展。及时地调整自己的适应水平和程度, 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 这些都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和谐校园不仅是校园物质层面的和谐, 同时在更深的层面上而言, 它更是一种学生内在个体素质的和谐, 因此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生的培养发面, 要求学校能够做到,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才, 不仅仅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要具有长远的眼光,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 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3. 加大对不健康思想、低俗文化的监管力度[9]。
加强对腐朽、低俗思想和文化的扩散和传播的有效监管, 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 既有利于保护大学生身心健康, 也有利于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4. 实现校园资源优化配置, 提升校园文化系统功能, 强化校园文化要素的整合功能。
校园文化是由各种不同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系统。因此, 一个良性的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兼顾各方,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构建完美的和谐校园。
总之, 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和和谐校园的构建就是创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在当前党中央深入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同时, 我们应进一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积极发展学校特色, 维护和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党的十八大深入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软环境, 对学生素质培养、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直接、间接地影响到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一定程度上起着引领和启示作用。值此十八大深入研究文化体制改革之际, 深入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阐明校园文化建设紧迫性, 简要探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举措意义重大。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文化,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慧.现阶段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初探[J].理论月刊, 2006, (2) .
[2]常一青.构建民族高校和谐校园促进各族师生全面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 (3) .
[3]杨经录, 王宏宇.基于“和谐”的校园文化内容建设探究[J].国电力教育, 2008, (6) .
[4]陶成文.理工科院校应强化人文精神培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4, (2) .
[5]刘志坚.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教育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 .
[6]刘德宇.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4, (9) .
[7]张建明, 李遵清.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1, (1) .
[8]康胜.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7) .
十八大的精神实在太多太多,跟我们民营经济相关的,第一是关于形势的三个没有变,是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第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也没有变。第三,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定位没有变。
我们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程度统一起来,很遗憾,我们头脑又在发热,所以把中国搞到不堪的情况,实际上他们是好心办坏事儿。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前,还是之后,我们国家所犯的大错误都是急于求成,追求高速,超越规律。我们多数民营企业倒闭,并不是因为他们亏本了,而是因为他们扩张过快、过猛。所以,上帝要让你灭亡,就先让你疯狂。欲速则不达,你应该牢牢记住初级阶段这个大形势,一定要稳健地经营。任何社会都有许多矛盾,要抓住什么是主要矛盾,从而确定它的大政方针。
我们共产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史,1956年,中国共产党就定下了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如果说把它构成的社会矛盾没有改,中国早就超过美国了。很遗憾,1957年,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从此以后,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1969年,党开十大的时候,当时就提出,应该把社会矛盾定位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也就是要把落后的生产提上来,搞中国的现代化,这时候就被毛泽东否定了。改革开放以后又回到了1956年八大的内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人说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应短缺之间的矛盾,显然这个不准确,当然中国也没有一致。重庆把社会主要矛盾都定为贫富差距过大,缩差共富成为了大政方针。十八大重申了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那就是需要发展生产力,改变生活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就是硬道理,这都是十八大关于经济建设的论述。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使我们民企安下心来,大力提高落后的生产,满足人民的需要。
第二,关于改革开放,在十八大报告当中讲,改革一共出现86次。还有十八大报告里有这样的论述,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李克强最近又讲,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要以最大的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的改革,要深入民众,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我们是民营经济,我们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如果说中央的文件不提改革开放,民营经济就可以边缘化。而在十八大报告里面大提改革,那就是说要继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第三,十八大关于民营经济。首先,十八大里面有三句话,我认为我们所有的民企老板都应该背出来,就是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三句话,平等、公平还有同等,是关键词,是我们最需要的。当前的生产要素是不是平等使用?当然不是,我们地价更高,相比国企,相比外企,银行的利润更高,期限更短。当然没有停电停气,可是过去我们老是停电停气。政府采购无份,到现在为止,政府采购4辆轿车,政府采购大多数是被外企拿走了,所以我们说政府采购无份,民营企业哪能谈什么无份?法律保护,国企犯错误就是犯错误,民营企业犯错误,那就说是犯罪。民企有多少老板,其实都是犯了错误,而不是犯罪,就说他们是犯罪,而且各个要没收全部的财产。所以,前面说的平等、公平、同等,说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
为什么平等、公平这样难?比如说国有企业的领导班子发展道路政府可以控制,民营企业的领导班子发展道路政府不能控制,但是你却不听话,走弯路,所以这就是在他们政府心目当中难以平等,难以公平的根源,我们必须承认这个问题。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国家有三个自信,就是理论、道路、制度自信,既然党员们有三个自信,对民营经济,你们就应该有两个自信,第一个你们要有施恩的自信,坚信没谁给民企的恩惠大过共产党。另外,施威也要有自信,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举世无双,民企会尊重服从。同时,我们要做到平等、公平,地方政府跟共产党的恩惠,我们应该要致富思源,永远铭记党的深恩厚德。这些都是普通的人,普通的工人,普通的农民,甚至什么都是普通的,转眼之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党员学习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2 党的十八大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大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十八大确定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确定了深化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确定了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奋斗方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作为一名党员面对这场世纪盛会更是心潮澎湃深受鼓舞只有在自己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不忘创先争优努力争创一流应该主动思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应该勤奋工作热情服务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完善本职工作努力为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时刻保持努力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世界在不断变化知识技术也在不断
更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最有效的方法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新的成绩为党的十八大献礼。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饱满的热情可以激发工作的创作灵感谦虚勤奋工作做法则是让人获取事业上成功的关键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为十八大献礼。只要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就一定能为中国发展迈向新高度打下坚实基础创造新的更加伟大的成就。
学习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我们党过去五年和十年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刻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对党和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中国未来发展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战略部署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学习十八大报告,我有五点深刻的感受: 第一十八大报告是总结经验、鼓舞人心的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我们党过去五年和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鲜活经验。十年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党和国家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特别是在世界经济集体滑坡、各国政治剧烈变动的时代大潮中,我们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能够坚守航线,而且凭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制度优势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不断取得让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成绩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第二十八大报告是高举旗臶、科学发展的报告。报告明确提出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我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可以看到报告自始至终、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光芒,特别是对今后的工作部署中,两个“五位一体”的总体部署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全党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第三十八大报告是制定蓝图、引领未来的报告。十八大报告的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也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祖国统一、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9个方面,对未来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两个“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其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等都是第一次提出两个“五位一体”也构成了党和国家战略的新布局;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新的治国理念和领导智慧;也为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发展指明了道路引领了方向。
第四十八大报告是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报告。解放思想是我党事业成功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得益于不断解放思想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作为下一步发展的总基调突出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地位要求“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在经济领域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政治领域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通过完善基层民主、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一系列方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要求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臵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等等。可以看到我们党改革的决心非常坚定、改革的思路非常明确,而且比以往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注重解决事关改革开放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也让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改革开放的各项制度一定会更加协调、更加系统、更加成熟改革发展的道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
第五 十八大报告是凝聚力量、增强信心的报告。报告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臶的邪路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坦荡和中华民族的自信。报告在总结成果和经验基础上毫不回避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最后一部分专门强调党的建设问题胡锦涛同志措辞非常严厉,警告句句中肯,掷地有声反腐败的态度非常坚决,展现了共产党人敢于面对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胆识和魄力;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党的纯洁性的信心和能力。
总的来讲党的十八大报告集政治智慧和科学精神为一身融全党意志和人民意愿为一体。高屋建瓴立意高远,主题突出、内涵丰富,是指导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2012年11月8日上午九时,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我认真观看了十八大开幕式及胡总书记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心潮澎湃,斗志昂仰,同时也感触颇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然会关注教育,更关注教育改革。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总书记的报告中指出了教育的重要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十八大总书记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了我会更加努力领会十八大精神,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用之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党中央对教育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看到了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
作为老师我会更加努力领会十八大精神,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用之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既然选择了教师这项职业,就应该毫不犹豫地热爱它。,就要勤勤恳恳地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选择忘我,选择无私,选择清贫,我们应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佳绩。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要怀着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胸怀进行工作,勤恳踏实,忘我投入,不计较个人得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把师德建设放在的首位。我们应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自尊自励、自警自省,以自身的模范行为成为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我们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应该冷落、挖苦学生。即使学生成绩不好,或是行为失当,我们也要毫无保留地爱护他们、关心他们。当学生失意时,教师要及时安慰、劝解;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应宽容、大度;当学生徘徊时,教师宜点拨、指引;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一起分享、庆贺。
教师的目标就是教好书,育好人。在今后的工作中,建立正确的教师观,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不能以世俗的眼光、传统文化来评价学生,学生是什么都不懂得,需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走上成才之路,正如霍懋征老师的座右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做到:“爱一切学生,爱学生的一切”。
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如果我们教师还满足于以前掌握的那点知识,那我们迟早要落伍,要被时代淘汰。所以,教师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无止境,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教育观念,唯有如此,我们才对得起党和人民的重托,才无愧于“教师”这个光荣称号学习十八大精神,必须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只有无愧于职责,无愧于使命,才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十八大”的要求。
面对当今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认为:需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需要注意的是: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
而教育工作又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实践过程,人们极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教育劳动的成果。任何一个教育阶段、任何一个单个的教师都难以肯定地说“这个学生成才是因为我”,这就要求教师一切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从本质上讲,教师的职业劳动就是一种奉献。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一定会把学习十八大的热情化作勤奋工作的激情,并落实到学习教育精神的实践中,努力做好工作,创造优异成绩,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勤奋工作,扎实地做好工作,以实际行动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十八大报告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了改革开放34年来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让我感触颇多。
一、报告“不念全文,只讲重点”,引领新会风。胡锦涛在报告之前,开宗明义地表示,“不念全文,只集中讲要点”,不似以往开会通读原文,仅用90分钟就言简意赅地总结了党在十七大以来的各方面工作,并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大开短会、说短话、讲重点的做法和会议形式,为今后各级会议开了个好头,同时也为全党转变会风、文风、作风作了很好的表率。
二、报告语言朴实、论述精辟、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观点深刻,是党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的系统总结和全面部署,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成功典范。并且,报告充分发扬民主,多次召开各个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三、报告布局“五位一体”,体现自然界和党的双重净
化。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建设一起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五个建设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而我们党的建设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党的肌体的自我净化。
四、报告特别强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特别指出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重点推进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要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重视。这不仅为我们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加强依法监管、保证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提出了新要求。
要想把握十八大报告精髓,有力地促进本职工作的开展,我觉得应做到 “三个认真三个好”:
一是“认真学习好”:(1)结合原文认真学习。每名党员、每个群众、每个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报告原文,逐字逐句吃透报告精神。(2)结合政策法规认真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为依法监管打下良好基础。(3)结合实际工作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好相关法律法规精神,认真梳理食品、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监管依据和执法条款,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优化知识结构,开拓思路,进一步提高监管执法水平。
二是“认真宣传好”:(1)日常教育与集中宣传相结合,全面宣传、贯彻落实国家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召开例会与执法培训相结合,做到全员知晓;(3)执法检查与监管对象相结合,增强企业的守法意识和自律意识;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报告,道路自信,基础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 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一个政党带领人民走什么样的路, 绝不能随心所欲, 否则, 国家民族必定遭折腾, 人民必定受祸害。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振兴国家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 践行着带领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 历尽艰辛、吃尽了苦头, 才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是沉重的历史代价换来的、是人民对党的不离不弃换来的、是党对人民的高度负责换来的,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就是坚定对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的人民的自信、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自信、对自己的执政能力的自信。所以, 道路自信之所以能坚定, 基础是牢固的。
一、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是道路自信的最深厚根基
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十年来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之一, 就是依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一个政党不管选择什么道路, 如果人民不支持、不跟着走, 就是没路可走, 这个政党也就该下台了。
广泛、深厚的人民群众基础对坚定道路自信有着两个显著的优势:一是我们有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把一切有志于振兴中华的社会力量, 包括有党派人士与无党派人士、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先富者与后富者等, 都团结和凝聚在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伟大旗帜下, 进一步动员和组织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二是民族团结、政治安定、国内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广大人民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积极投身于这一伟大的事业中, 这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的根本保证,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中, 与人民结下了血肉联系、鱼水之情。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向繁荣富强、幸福安康的光明之路, 这条道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历程中, 把国家一步步引向繁荣富强, 把人民一步步引向小康社会, 人民享受到了极大的实惠, 打下了广泛、深厚的人民群众基础。要开拓未来, 我们首先面对改革和发展必须攻坚克难的问题, 需要紧紧依靠人民, 尊重广大人民的意愿, 今后的改革, 到底要改什么、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 都要听一听群众的呼声, 看一看群众的诉求, 有了人民的支持, 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才会真正树立自信心。
二、对国情的正确判断是道路自信的基本依据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要以本国的基本国情为根据, 基本国情是国家发展的依据和出发点, 是否从基本国情出发, 决定着大政方针的正确与否。基本国情包括有利和不利因素, 对其需要加以辩证的分析和准确把握, 最大限度增大有利因素和减少不利因素, 扬长辟短, 道路自信才会坚定。
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已取得了巨大成就, 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 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我国仍然处于“三个没有变”的阶段:即我国基本国情没有变;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大好机遇和严峻挑战的条件下,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 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牢牢把握我国发展前进的正确方向。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 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楚了, 目前, 我们党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的认识找到了规律。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 既吸收借鉴别国有益的做法为我所用, 又不照搬照抄别国的方法, 不盲从别国的路子, 始终坚持以我为主, 这就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的道路。这是一条康庄大道, 只要坚定不移地按照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方法走下去, 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的幸福富裕生活等目标都一定会顺利达到, 道路自信的信念就会不断坚定。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是道路自信的合理合法性基础
凡是合理的都应该是符合规律、符合必然性的;凡是合法的都应该是符合国情、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这是我们科学评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定位是否合理合法的重要标准, 如果证明认识定位是合理合法的, 那么, 这同时也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合法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之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突出表现, 这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这就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其他一切社会的最具优越性的本质特征, 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 是对广大人民追求社会和谐、公平公正的愿望和要求的反映, 这就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高度的合法性。
十八大报告强调的两条道路不能走, 即“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原因就在于“封闭僵化的老路”没有开放眼光, 固步自封, 有悖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其合理性依据不足;而“改旗易帜的邪路”所代表的是少数人的利益而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是两极分化、少数人富裕而不是共同富裕的道路, 不符合中国国情民情, 其合法性依据也不足。邓小平认为: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 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如果搞资本主义, 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 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如果搞两极分化, 情况就不同了, 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 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 就可能出乱子。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 要求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 必须妥善解决好分配问题, 防止和避免两极分化, 真正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为我们树立道路自信打下了牢固的合理合法性基础。
四、系统、科学、与时俱进的理论是道路自信的精神支撑
道路无科学理论指引则盲。凡是实践的盲目性、方向性错误, 无一例外都是理论出了问题所导致。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十年来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之一, 就是依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这里把基本理论摆在突出位置。从党的奋斗历程看, 事业成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 而马克思主义经过中国的实践, 又不断得到创新发展、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更加适合中国国情、更加显示出勃勃生机。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再到科学发展观, 我们党的理论发展创新延续不断, 科学而成熟的理论, 为实践方向的正确和未来事业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
这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地位, 对于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有着非凡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国家和民族要保持永续的发展, 就不能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任务, 都相应地需要适合这个时代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 之所以能顺利承接并开启新征程, 是因为都适合自己的时代。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说明了党的创新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新的实践要求而得到深化和提高, 也体现了我们党对长远发展所作出的理论定位, 说明我们党对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备了科学、成熟的理论准备。
五、历史铸就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地位是道路自信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 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人民的必然选择。自1840年以来, 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 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就从未停止。自从1921年以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又成功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 中国革命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在历史的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开创社会主义新中国,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之路, 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和自强的领导核心。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 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强大, 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民族复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展示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报告提出:总布局是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期目标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除要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外,报告进一步提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在报告这样的阐述下,可以看出,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信息技术是科技进步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领域,因此,IT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义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自明。
关于经济建设,报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决择。在这一战略决择之下,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报告“促进四化,两化深度融合”的表述,再一次明确在经济建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决择下,信息化是主战场之一,两化深度融合是主攻方向。其次,这一表述体现了自十七大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体现了信息化任务的长期性。再者,报告首次提出“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深刻揭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其余三化之间具有配套、协调、配合等高度相关的关系。
关于政治建设,就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报告提出,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关于文化建设,就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
关于社会建设,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报告提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就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与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的部分,报告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中安小学 李会
2012年11月8日上午九时,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我校全体教师分年级组组织学习了“十八大”报告,报告令人振奋,旗帜目标和途径非常明确,对今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从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看到了教育 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明白了作为教育工作者:
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要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努力地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所以,做教师,首先要做人师,又做经师,要教人做人,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积极的思想政治表现;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三、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分析、研究、解决教育问题。
四、要有积极的思想政治表现,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并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深刻领会并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人才。积极参加学校的政治学习活动,积极参加党总支、党校组织的学习活动和理论学习研讨班的学习。利用多媒体,多渠道多方面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学习“十八大”精神。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谈感想、写体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积极进步,奋发向上。
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坚决拥护改革开放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身心投入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之中。
六、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彻策党的教育方针,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工作中,在以德育为首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发挥教育的多种功能,促进社会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要处理好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发挥教育的多种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
七、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我懂得:只有品德才能影响品德,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即为人师,就要修养德性。教人先正己,要胸怀坦荡、仪表端正、言语行为规范、言行一致、表里如
一、谦虚,甘于奉献、发扬风格。要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坚持真、善、美,远离并反对、抵制假、丑、恶。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对人诚实、讲究诚信、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他人,尊重、关心、爱护、积极帮助、助人为乐。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影响学员。唯此,人生才有意义,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八、就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为我懂得只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基石。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教育事业,不把教育事业
当某生的职业,而把教育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教育事业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之一,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重要阶段。教育与其他社会要素相比,远非从属者,反成统领者,一切皆由教育所缘起。教育可塑造人类的灵魂,也可以挽救失落的灵魂。在未来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和前提。热爱所教的学科,与同事们和谐相处,协调关系、力量、团结协作、争取最大的教育力量和最大的教育教学效果。和同事们友好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分享从事这伟大的教育事业的快乐人生。
党的十八大深刻总结了近五年,甚至十年的辉煌成就和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的历史经验,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根本问题,要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盛会。
会议涉及到了全面的民计民生问题,及党的方针路线,最让人震奋的是会议提出:2020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建成全民小康,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的宏伟蓝图!这是一支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人民愿望的强心剂!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需要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另外,十八大首次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十年翻番”的指标。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十八大报告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的国情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艰巨性。“报告中着重强调‘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令人清醒。纵向看,我们的成绩喜人;但从全局看,我们发展还很不平衡。要实现新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我们需要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就是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在深入学习上求“精”,在理论研究上求“实”,在学用结合上求“广”,要按照十八大精神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的理论和方法,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理论研究的空间。如何抓住机遇,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积极谋划,深入研究。同时,我们要坚决反对那种脱离实际,墨守成规,浅尝辄止,急功近利的浮躁心里,我们要大力倡导增强“六种意识”即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通过学习,宣传思想工作与群众生活需要相结合,与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与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热点、难点相结合。为本乡的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这是在全民医保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以后, 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 对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提出的新的战略任务, 标志着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所谓“健全”, 就是对一项制度弥补其缺陷, 完善其体系, 使之更成熟、更定型。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就是在巩固和扩大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 经过精心“加工锻造”, 不断查漏补缺、兴利除弊, 使初步形成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安排更合理, 体制机制更科学, 政策举措更配套, 运行更有序, 服务更便捷, 绩效更优良。“健全”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也就是不断深化改革、优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管理服务的过程。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 提出让人民得到“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格外引人注目。因为,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医疗保障不仅位列其中, 而且首当其冲) , 是人民的期盼, 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健全医保体系的目的, 正是在于提升医保质量和效率, 增强医保制度的公平性、可及性和可持续性, 让人民获得更可靠的医疗保障。
(二)
“可靠”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属性。有无可靠的社会保障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就是从“靠”家庭保障走向“靠”社会保障。民间的说法是, “从养儿防老到依靠社保”, “儿女再好不如参加医保”。讲的都是人们的保障应该“靠谁”和“谁更可靠”的问题。经过将近廿年的努力, 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初步解决了有社保制度可“靠”的问题, 圆了国人的“社保梦”。但也毋庸讳言, 这个保障制度还只是初步的、框架性的, 还不完善, 不成熟, 还没有定型, 保障的范围还比较窄, 保障的水平还比较低, 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缺陷, 制度运行的效率和质量还不高, 可持续发展还存在隐忧, 等等。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 就是要通过“健全”, 使之变得更完善、更稳健, 让人民获得的保障“更可靠”。
怎样才能让人民能获得更可靠的医疗保障呢?撮其大端, 笔者以为应通过健全医保体系做到八个“要”:一是保障范围要广泛。即从广覆盖到全覆盖, 实现应保尽保。二是制度安排要统一、公平。增强医保制度的公平性, 首先就要实现制度的统一, 制度统一才能确保公平, 这是健全医保体系的核心要义。三是机制要合理。要坚持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基本原则, 合理确定医保的筹资、费用等责任分担机制。四是保障要适度。要坚持“保基本”的原则, 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才能实现制度的长久稳健运行。五是基本医保与多层次保障要边界清晰而又有机结合。六是管理要规范精细。七是监督要严格有效。要有科学严格可行的监管机制。既要加强医保自身的监督, 确保基金安全, 提升保障绩效, 又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行为和参保人员就医行为的监控。八是运行要稳健且可持续。这是至关重要的, 归根到底, “稳健”的才是“可靠”的;“可持续”的才是“更可靠”的。
(三)
通过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以下简称“健全”) 使民众得到更可靠的医疗保障, 这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都非常强的社会系统工程, 涉及诸多领域和环节的配套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因而需要审慎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一是, “健全”与巩固扩大医保成果的关系。经过近20年的努力, 我国医保制度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其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全民医保制度初步形成, 制度从无到有, 覆盖范围从小到大, 保障水平从低到高。实践和时间都证明中国医保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改革的方式、路径是对头的, 基本制度框架是可行的, 广大民众是拥护的。故此, “健全”是在巩固扩大已有成果基础上的健全, 是业已形成的全民医保制度的进一步补充完善和提升, 而不是要“另辟蹊径”, 更不是推倒重来。那种假健全之名、行否定改革之实的做法, 那种诬称医保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就有问题”的言论, 只能说明论者的无知与狂妄。如果类似之论占据要津, 并“指导健全”, 则又要造成混乱和折腾, 医保制度建设又要遭殃。
二是, “健全”与坚持基本方针的关系。一个可靠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赖于一个正确可靠的基本方针。“广覆盖, 保基本, 多层次, 可持续”就是从医保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就是医保建设之道, 也是医保制度成长壮大之魂。这个方针的核心要义是“保基本”, 第一命题是“可持续” (只有“保基本”, 才能“可持续”) 。在一定意义上说,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就是坚持不懈地贯彻实施好基本方针。只有坚持基本方针, “健全”才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只有坚持基本方针, 人民才能获得更可靠的医疗保障。相反, 如果背离了这个方针, 无论冠以多么诱人的名头, 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全”, 而只能是瞎折腾, 把“健全”引向歧途, 使人民的保障权益受损。
三是, “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无论是医保制度的初创还是健全, 不仅要有正确的方向, 而且要有正确的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中国改革的方法论, 也是中国医保制度改革发展的方法论, 也是最基本、最宝贵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 这一形象生动的表述, 恰恰是“用大白话讲明了大道理”, 也就是中国改革强调的实践性, 在实践中探寻路径,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在实践中凝聚共识。“摸石头”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事物的过程, 就是使主观世界不断符合客观世界的过程, 就是逐步认识、把握客观规律的过程。我们恰恰是在“摸石头”的过程中“摸出了”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 同样, 也“摸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理论、路径和制度。党的十八大号召我们要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所以倍感亲切、备受鼓舞。“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本来是相辅相成, 辩证统一的。但是, 一段时间以来, 一些人不适当地夸大“顶层设计”, 声言“摸着石头过河”已经过时了, 甚至给“摸论”加上许多莫须有的罪名。此论泛滥, 使许多从事改革实践的人感到迷茫, 使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徒生困惑与干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实践是第一性的, “顶层”与“基层”, “设计”与“实践”是辩证的统一。没有基层实践, 顶层设计只能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只能是“闭门造车”, “纸上谈兵”。尤其是在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时期, 很容易陷入先验论的泥沼, 或者又沿用传统体制的思维进行所谓的“顶层设计”, 然后逼新体制、新制度、新事物“就范”。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健全完善医保体系同样要坚持实践第一, 把“摸石头”与搞好“顶层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千万不可“顾此失彼”, 千万不可鄙夷“摸石头”而盲目崇拜“顶层设计”。
四是, “健全”与“三改并举”的关系。医保制度与医疗制度、医药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甚至可以说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医保制度改革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决定了“三医”改革必须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的统一。对这个问题, 应该说中央早有认识, 早有决断。但也毋庸讳言, 十几年过去了, 这“三性”落实得并不如愿。正因如此, 尽管医保建设神速推进, 覆盖人数几近全民, 财政投入数倍增加, 报销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看病贵, 看病难”、百姓自付费用高等痼疾并未根本扭转, 保障绩效并不理想, 有效性、可靠性严重不足。究其原因, 固然很多, 但是“三医”改革不同步、不协调、不配套, 也就是改革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差, 恐怕是最主要的。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务必要在这“三性”上动真格、出实招, 不然“健全”又会事倍功半, 甚至南辕北辙。
五是, 增加财政投入与深化改革的关系。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实现更可靠的医疗保障, 无疑要增加财政的投入。这不仅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也是公共财政的应有之义。“十一五”时期以来,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对包括医保在内的社会保障的投入成倍增加, 力度是空前的, 否则我们的医疗保险不会有今天的局面。但是应该看到, 我们的财力毕竟有限, 国家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像前几年那样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也不大可能了。医保基金将呈现收入增长缓慢, 支出增长提速的长期态势。再者, 只在增加投入上做文章, 不在深化改革上下工夫, 不改革体制, 不创新机制, 即使增加了投入也提升不了保障绩效, 很可能让增加的投入“打了水漂”——这既不是主观臆想, 也不是杞人之忧——在许多地方和环节已经显露端倪。因此, “健全”一定要有正确的理念, 即改革的理念, 要从一味注重增加财政投入转向深化医药卫生和医疗保险体制机制改革上来, 向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红利。深化改革, 不能只是零敲碎打, 必须全面整体推进;不能只改“器”不改“制”, 不能只在技术层面挠痒痒, 必须对旧体制“刮骨疗伤”。这才是“健全”的正确路径, 这才是实现更可靠保障的正确路径。
六是, 重特大疾病保障与“保基本”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可见, 重特大疾病保障是“健全”的重要内容, 应该高度重视, 认真落实。要把重特大疾病保障问题解决好, 必须处理好与“保基本”的关系。基本医疗保险就是保障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无论是概念、还是功能本来是很清晰的, 基本方针也是这么确定的。何谓“保基本”?最经典的表述就是“有多少钱, 办多少事”。也就是根据医保基金“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 略有结余”的原则, 确定相应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鉴于基金筹集有限性与医疗需求无限性的矛盾, 只能将有限的基金集中用于费用风险高的“大病”上, 高风险的“大病”保住了, “基本”也就保住了。所以, “保基本”本质上就是“保大病”。基金筹集是动态的, 医学科技进步是动态的, 人民的医疗需求是动态的, “保基本”的范围和水平当然也应该是动态的。总体上讲, 保障的范围要逐步扩大, 保障的水平要逐步提高。但是, 普遍的提高, 也会有特殊的人群的重特大疾病得不到可靠的保障, 产生“灾难性医疗支出”, 从而导致贫困的发生。这就需要通过健全医保体系, 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 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 在“普惠”的同时再给予“特惠”。但这种特惠, 仍属保基本的制度范畴, 只不过这是一种保障性的救助机制, 而这种机制必须与家庭收入挂钩, 并与家计调查评估相结合, 而不是搞所谓不分家庭收入多少, 一律进行“二次补助”。如若是, 就是新形式的“平均主义”, 既浪费了社会资源, 而真正需要保障救助的人群反而得不到保障救助。
七是, 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关系。我们国家所实行的是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商业健康保险等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所谓商保与社保, 是补充与主体的关系。它们在各自的功能定位中各展其长, 优势互补, 同向着力, 以解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我们讲, 社保与商保相结合, 指的是保障功能的结合, 而并非职能、制度的结合与融合, 更不是二者混合。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要让社保、商保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各展其长, 而不是让商保进入社保, 甚至在某些方面取代社保, 包括重特大疾病保障在内。如果那样, 不但混淆了“两保”边界, 伤害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而且也会使商业保险丧失应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而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 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八是, “以药养医”与“医保养医”的关系。这两年, 医疗卫生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取消“药品加成”政策, 减少“药占比”, 其出发点是“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但同时规定, 医疗机构的收入不减少, 患者的负担不增加 (而且要减轻) 。怎么办?于是提高诊疗服务等“技术性”价格, 演变成“以医补医”, 其结果是又变“以医养医”为“医保养医”。这就是这些年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低、质量差的原因所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如果这样“健全”下去, 某些单位、机构“旱涝保收”, 患者获得医疗服务的性价比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而医保基金的“崩盘”则是早晚的事。
九是, 筹资机制与保障水平的关系。筹资规模的大小决定保障水平的高低, 这本来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但这几年受不正确的政绩观和急功近利的影响, 一些地方在改善民生的旗号下, 不切实际地许诺, 不仅罔顾筹资规模的窄逼, 不适当地提高保障水平, 而且随意开口子, 扩大基金支付范围, 把预防保障、疾病筛查, 老年护理和康复服务等都纳入基本医疗的保障范围, 并美其名曰要让“基本医保从传统的‘保疾病’向‘保健康’转变”。这种超现实、超历史阶段, 硬要把明天的事放到今天来做的想法, 美则美矣, 肯定会因脱离实际而流产。每一个负责任的医保工作者务必警惕这种“美丽的杀手”。
十是, 出台政策与提高管理能力的关系。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完善政策体系, 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问题是这些年在一些地方和干部中形成了一种热衷于“要政策”、“频繁出台政策”的偏好。不管什么事情, 不管有无必要, 也不管政策效应如何, 首先想到的就是出台政策, 许多政策看似在“不断完善”、“形成体系”, 而实际是在“叠床架屋”、“作茧自缚”、“朝令夕改”, 搞得下面晕头转向, 不知所措, 无所适从。事实上, 医疗保险是“三分政策, 七分管理”。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完善体系, 基本政策就那么几条。大政方针定了, 具体办法还是由地方去制定较为有利、较为可靠。即使政策再细致、再完备, 如果管理能力跟不上, 管理水平不适应, 也是白搭。因此, 健全医保体系, 应当把醉心政策制定转到管理能力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上来, 至为重要。
(四)
健全全民医保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深化改革的过程。因此, “健全”如同其他改革一样, 也须有一个正确的思维理念和方法论。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 尤其要有“底线思维”, 即辩证思维, 要有全局观和战略观。“健全”要从整体、全局、战略上进行谋划, 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想起什么就抓什么。“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有些举措在局部、在一时看来是可行的, 在全局、在长远就不一定可行。如果贸然推行, 也无异于饮鸩止渴。底线思维还特别关注矛盾的转化。任何一项政策措施, 不仅要关注其正面效果, 而且要考量可能发生的负面效应, 因而要有防范体系, 要从坏处准备, 向好处努力, 有了这样的底线思维, “健全”才不会发生偏颇, 才能够健康发展, 达到让人民获得更可靠的医疗保障的目的。
提高基本医保管理服务水平
【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文档】推荐阅读:
团十八大代表学习心得06-26
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07-05
学习十八大新党章心得体会06-16
预备党员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09-19
农技人员“学习十八大精神体会”07-21
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体会09-13
政治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十八大06-19
学习十八大胡锦涛报告心得体会06-20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心得体会07-18
党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