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孔子经典语录(通用8篇)
语录指一个人说话记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通常为说明一段时间内某人所说句子和语言特征等。现指能引起共鸣、发人深省,有一定传播力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新词条。下面是孔子论语孔子经典语录,请参考!
孔子经典语录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未知生,焉知死?
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敬鬼神而远之。
5、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6、德不孤,必有邻。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知其不可而为之。
9、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温、良、恭、俭,让。
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息贫而患不安。
13、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
14、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5、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16、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8、道不同,不相为谋。
1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2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2、苛政猛于虎。
23、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24、大德必得其寿。
25、无为而治。
26、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0、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3、因材施教。
3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5、过则勿惮改。
36、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7、有教无类。
38、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39、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40、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1、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42、既往不咎。
43、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44、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5、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6、当仁,不让于师。
47、大言不惭。
48、乘肥马,衣轻裘。
4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1、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
5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5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5、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56、过犹不及。
57、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58、礼之用,和为贵。
59、不念旧恶。
60、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6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62、知耻近乎勇。
63、既来之,则安之。
64、闻一以知十。
6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66、君子不以利害义,则耻辱安从生哉!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怠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67、不贰过。
68、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6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70、道不行,秉桴浮于海。
71、每事问。
72、君子周急不继富。
7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衰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74、朝闻道,夕死可矣。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76、不知言,无以知人。
77、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78、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79、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80、欲速则不达。
81、贫而无谄,膏而无骄。
8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83、巧言令色,鲜矣仁。
84、言必信,行必果。
85、惟上知与下愚不移。
86、子在齐阐《韶》,三月不知肉味。
87、辞达而已矣。
8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9、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90、不学礼,无以立。
9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2、不迁怒,不贰过。
9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4、不能正己,焉能正人。
95、割鸡焉用牛刀。
96、食不语,寝不言。
9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98、夫子莞尔而笑。
99、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10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02、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0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0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7、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0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09、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10、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11、为君难,为臣不易。
11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1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14、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15、君子以当仁不让。
116、无伐善,无施劳。
117、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18、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119、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21、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22、小不忍,则乱大谋。
1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孔子思想中, 仁智勇并称为“三达德”, 在《论语》中出现了关于“三达德”的论述, 在此孔子将“勇”放置于与仁与智同等重要的地位, 只有将三德合一才能构成人间的最为完美的人格, 这样的人格才是人之所追求德性的最高的目标。在历史上,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 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都讨论过“勇”, 可以说“勇”已经成为人类相同的智慧, 勇德不论是在孔子的思想中, 还是在历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论语》中有关于勇的句子共有12处, 但其中并没有直接问“勇”的句子, 但我们能从这12处体悟出“勇”的内在含义。在现代人的思想中, 说到勇, 我们只会想起勇气、勇敢, 然而这些并不是孔子的“勇”, 并不是“三达德”中“勇”之一字的含义。说勇, 首先要有勇的力量, 即做勇猛之事的能力, 人有了能力还存在着敢与不敢一说, 也就是说是否有一种信念, 一种驱动力, 使之能够将勇猛之力发挥出来, 这就需要的是勇气了。一般我们认为有了这些就够了, 有了这些我们便能勇敢地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但是孔子之“勇”具有更高的程度, 儒家的“勇”是同“仁”一样发自内心的一种德性, 我们可以称之为勇德, “勇”是人类德性的内在构成因素之一, 与仁、智并称为“三达德”, 是孔子人格的德性基础, 勇是在仁爱信念的指导下, 受仁义的束缚, 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表现出来的无所畏惧的行为及其所体现的精神。
二、勇与仁、智的关系
(一) 勇以仁为出发点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是人类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 是人类德性的基础, 是儒家学说确立其主流地位的主要的依据。“勇”作为人类的重要德性之一, 亦是以仁为其基础的。“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1]p95、“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1]p146。要成为仁者, 成为有德之人, 必须要有勇之德, 有勇之人, 未必就是仁人。“仁”中一定包含着“勇”, 但是有了“勇”却不一定能够做到“仁”, 没有“仁”的“勇”并不是真正的“勇”。一个真正的仁者, 具有勇的德性, 心中有着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和意志, 推动者他“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1]p163, 在行为上也会有勇敢的表现, 勇是人的心由内向外的散发, 从心理到行为实践的表现, 这才是真正的“勇”。无仁之勇者, 不会有如此大的气节, 不会像文天祥一样的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诗句, 不会成为真正的君子、仁人、贤人, 不会获得他人的敬重与尊崇。总之, 仁是勇的前提、基础和出发点。
(二) 勇在仁的基础之上, 以智为指导
“好学不好勇, 其蔽也乱”[1]p184解释, 有智之人不会被自身之外的事物所迷惑, 也不会被自身所迷惑, 因为他们能够通晓事实之真理, 能够省悟自身, 所以不被迷惑。一个人如果好勇, 但却没有智慧, 没有能够明辨是非的能力, 那么此人的行为所造成的祸害将不可想象, 所造成的祸乱也无法预计, 盲目的勇是不被我们所期待的, 要是一个好勇之人真正的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 那就是要他拥有仁爱之心, 明智之心, 使之能够在拥有了能力和勇气的状态下, 明辨是非黑白, 临危不惧, 面对事情做出最好的决断。勇者要有勇德, 有智慧, 以正义之身立足于世间, 见义勇为。
三、勇之约束—义、礼
(一) 勇与义的关系
义作为儒家伦理范畴, 是符合仁的道德规范, 孔子将义作为判断人们行为思想的道德标准, “君子义以为上”[1]p190, “君子义以为质”[1]p190。勇是建立在仁德的基础之上, 与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认为“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则盗”[1]p190, 他反对“见义不为”的“无勇”。在孔子看来, 君子认为义是可贵的, 是做人处事的原则, 君子只有勇, 没有义, 就会捣乱造饭, 小人只有勇, 没有义, 就会做土匪强盗。因此不论是君子还是小人, 无论多麽的勇敢, 一旦失去了义, 其结果便是乱与盗了。而见到合宜之事不去做, 那便不是勇了。只有在仁与智的基础之上, 在义的指导之下, 君子才能凭借强有力的意志和精神做正义的事情, 为人民、为社会有所付出、有所贡献。勇者心中有义之理, 行为遵循义, 对待有义的事情勇往直前, 对于不义的事情放弃掉, 以义为指导原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二) 勇与礼的关系
“礼”在《论语》中作为一种约束性的力量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 既是维系社会伦理秩序的制度, 又是社会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 “礼”作为一种规范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社会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论语》中讲述了人类诸道德与“礼”的关系, “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1]p78恭敬而不遵循礼节则会劳累, 谨慎而不合礼节则会退缩, 勇敢而不合礼节则会犯上作乱, 直率而不合礼节就会苛刻伤人。由此可见, 勇与恭、慎、直一样, 都离不开“礼”, 都需之来约束与规范, 一旦失去礼, 社会将会出现动荡, 人民将不会再有安宁的生活。“勇”若无“礼”之约束, 便会使失去应有的效用, 甚至使人们的行为走向相反的方向, 使人无恶不作, 危害于苍生。
“勇”是孔子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仁者德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德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与个人或是于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通过对孔子“勇”思想的阐释, 深入的理解勇德, 从而实践勇德, 丰富自己的个人德性。
参考文献
《论语》是理解孔子的重要经典,赵普所说,并非无稽,可以肯定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巨人。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正是他揭开了中国系统思想的序幕,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其道德观念,伦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对中国国人人格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儒家所尊崇的浩然正气,以及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他的大同理想,日新精神,存而不同。但求进取的精神不但被世界人民认可,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历朝历代尊孔祭孔盛行,有十二位皇帝,二十次亲临曲阜孔庙祭祀,有近百位皇帝派遣代表一百九十六次代祭,现存孔庙的御碑亭有十三座,而世界各地的孔庙就有两千余座,统治者尊孔祭孔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我的记忆中旧时私塾有不少铁青面孔的先生,手执藤条或戒尺,迫令蒙童们背诵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传播孔孟道德的教育手段近似冷酷。“夫子莞尔”一一其实孔子是个会微笑的东方圣人。传道的私塾先生反孔子之道授徒,使许多学童望而生畏,只好敬而远之了。
今天,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共同走向富国强民,增进世界华人的文化认同,不正是《论语·雍也》所说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体现吗?为纪念这位万世师表,向其表达崇敬,中国孔子基金会与国家文物出版社鼎力合作,采用当代国学书法宗师启功的书体,由启功先生题签,花了近一年的时间,编辑出版了这套黄金珍藏版的《论语》。其制作古朴典雅,有相当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诚为文化出版界的盛举。与闻与见,可喜可贺!作为启功先生的老友,兹略缀数语以酬故人生前雅望。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作为这篇短文的结语——“…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
2005年9月8日匆草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4、——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5、孔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孔子
7、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9、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1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1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3、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15、不迁怒,不贰过。——孔子
1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18、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0、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
21、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解释: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2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2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28、孔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3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3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8、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9、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40、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4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
4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4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4、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4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50、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孔子
和孔子有关寓言故事
【一、满而不覆】
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器皿,守庙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孔子曰:“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座右。”
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道理呢?”
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办法吗?”
孔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二、善与人交】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车夫回家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2、刚、毅、木、讷近仁。
3、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4、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不学诗,无以言。
7、听其言而观其行。
8、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0、巧言乱德。
1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3、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14、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6、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17、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9、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20、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2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2、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23、多闻,择其善者而之;多见而识之。
2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5、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2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8、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1、君子成人之,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3、礼之用,和为贵。
34、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35、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36、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37、不迁怒,不二过。
38、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3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0、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41、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2、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4、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4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4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7、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4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9、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50、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51、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3、有教无类。
5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5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6、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5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8、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5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0、吾十有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
6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6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6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65、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66、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7、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6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69、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70、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7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7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3、不学礼,无以立。
74、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75、君子正其衣,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76、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77、巧言令色,鲜矣仁。
78、己不欲,匆施于人。
79、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0、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8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82、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83、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孔子论文
内容摘要:它记录了孔子思想上、行为上的诸多矛盾。本文重点分析了孔子生活方式方面的矛盾和言语方面的矛盾,从中见出了一个“即凡而圣”的孔子。
关键词:《论语》 矛盾 孔子
在一轮轮盲目尊孔和极端批孔的浪潮中,人们已然离真实的孔子越来越远了。正李零先生所说“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细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的思想学说乃至实际做法有不少矛盾之处,而正是这些相互抵牾的地方,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孔子。
一.生活方式方面的矛盾
孔子欣赏的生活方式是简朴寡欲的。他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在食宿方面,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他曾大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在衣着方面,孔子赞赏的是不随意铺张的穿着。他曾表扬子路:“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
孔子虽然肯定不注重享受的生活态度,但与之相悖,他在衣食的品质上都提出了诸多要求。根据《乡党》篇的记录,孔子的饮食至少要精细、新鲜、刀工好、色香味俱全、时间合宜、搭配得当;孔子的衣服则要制作精美、饰物精巧,不同场合、不同季节要有不同的衣服,不同颜色、不同质料的衣服必须合理搭配穿戴。精细的食物完全不是孔子所说的“饭疏食饮水”(《述而》),讲究的衣物跟“衣敝袍”也相去甚远,这是孔子对于生活品质要求的矛盾。
从表面上看,孔子提倡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而实际操作时却又十分注重物质享受,这种矛盾使孔子大有“借别人的生活方式推崇简朴的生活以及摆脱欲望牵累的精神独立,自己却沉醉于以极其精致的物质为基础的乐趣中”的嫌疑。但仔细分析,这对矛盾展现出的孔子的风貌绝非如此。
首先,孔子肯定的并不是贫苦的生活方式本身,而是身处贫困的环境中,能够无欲无求、不嫉妒不自卑的怡然自得的心境。他并不是为了追求贫苦的生活而选择俭朴的生活方式,他并不抵制较高的生活品质,他只是反对“士而怀居”(《宪问》),认为士如果过分追求奢侈的生活,就会影响他在其他方面的发展。第二,孔子能够吃苦,而且能在贫苦的环境中毫不抱怨。孔子“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而且他能够坦然回看这样的过去。另外,孔子与弟子在陈绝粮的时候,随行弟子纷纷有愠心,孔子却能保持自己端正的心态,并从容不迫地教导他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可见,孔子能够吃苦,能够在恶劣的条件下坚持自己的信念,只是他不会做秀似的一味追求困苦的生活。第三,孔子对于食物、衣着的诸多要求,其实来源于一个“礼”字。孔子是一个重礼的人,他欣赏的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礼节仪文在孔子看来,与质朴的内在一样重要。值得关注的是,在条件不足的状况下,他并不强求实践这些礼仪,他提出“礼,与其奢也,宁俭”(《八佾》)。由此可见,对孔子而言,“一般地说纯粹外形式的仪文并不很重要”,他更重视的是心灵的信仰。
从孔子的生活方式中的矛盾,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在贫苦中磨练过后得到很多技能的平凡人,他并不是一位天命所定的圣人。这种苦难的历练没有使他颓废,而是使他展现出一种能够不介意出身而重视端正自己心态的儒者风范。同时可以看到,孔子并不是一个迂腐的学究,而是一位熟知礼仪制度且能根据实际条件变通的智者。然而正是这一会受制于客观条件的事实,更证明了孔子只是一个凡人,一个端正自己以教导学生的平凡老师,一个重视礼仪但更重视内心真实情感的知识分子。
二.言语方面的矛盾
关于言语,孔子明确地提出了“讷言”的主张。孔子说君子应该做到“慎于言”(《学而》),并且“欲讷于言”(《里仁》)。他甚至表示他一生孜孜以求的“仁”在言语方面的表现是“其言也”(《颜渊》),而且认为为政者应该“不以言举人”(《卫灵公》)。
孔子肯定“讷言”的同时,还坚决反对“巧言”。《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对于“巧言”的评价共有四处――《学而》篇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篇同;《公冶长》篇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卫灵公》篇说“巧言乱德”。孔子多次批判“巧言”,可见他对于花言巧语是非常反感的。这种对“巧言”反感的态度正与孔子对“讷言”、“慎言”肯定的态度相对应而达成一致。可是,孔子在实际操作上,并没有完全实践“讷言”、“慎言”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之处。
一方面,孔子自己不能完全做到“讷言”。首先,孔子的语言常富有辩证色彩。比如,鲁定公问孔子一言能否兴邦或灭邦的问题,孔子都以“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子路》)回答,并辩证地分析一言兴邦或灭邦的不同条件。如此正反辩证论述,令人很难找到攻破点。第二,孔子常常能用巧妙的语言应对各种刁钻的问题。比如说,宰我问孔子,是不是告诉追求仁德的人“井有仁焉”,那人就会跳下去。这可以说是针对孔子的理念提出的难题,因为在孔子看来“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回答应该跳则显蠢,回答不应该跳则似贪生怕死不敢为仁献身。孔子却转换角度,说不应陷害君子、愚弄君子,使宰我所问的情况失去了发生的可能性,其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孔子对于他人的评价也有违背“讷言”标准的时候。孔子在接见蘧伯玉派出的使者时,问使者蘧伯玉在干些什么,使者的回答是“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宪问》)。这样的回答确实高明:既实事求是,又没有折损蘧伯玉的面子。闻使者之言不由让人想到蘧伯玉坚持不懈提升自我的过程,虽然还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其行为值得称赞。使者这么高明的言语与孔子“讷言”的标准相去甚远,可孔子还是忍不住要赞叹“使乎”,好一个使者。
而对使者的评价,孔子没有遵循“讷言”的标准。他为这位使者重设标准的原因是这位使者有三大优点:一是诚实,二是为人谋而忠,三是有超出常人的智慧。孔子所斥责的巧言之人,是阿谀奉承、居心叵测的那类人;他肯定的讷言之人,正是不以巧言为伪装而隐藏自己不良用心的人。因而,孔子肯定“讷言”、反对“巧言”,并不是肯定没有口才本身,也不是否定口才好本身,而是赞同不用口才强辩掩饰,他最注重的是心善。
孔子在言语方面表现出来的矛盾,从表面上看,是思想标准与实际行动之间的矛盾。确实,孔子是一个平凡的人,有时不能做到自己的要求,偶尔也会设定双重标准。然而,这不表示孔子是一个言行不一的人,只能说孔子关于对言语要求的言论没有深入地论述,他只是一再强调心善的一种表现方式――“讷言”,这是孔子言论上的漏洞,也证实了孔子是一个平凡的而非完美到无懈可击的人。但换一个角度看,孔子又是一位重视内在修养的品德高尚者,一位善于“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一位口才好且正直的从政人才。
《论语》中,孔子表现出来的矛盾远不止以上所述两点。比如说天道观的矛盾、对管仲评价的矛盾以及出入世的矛盾等,因前人已论及,本文不做分析。
由上述矛盾可以确定孔子只是一个凡人,他绝非完人。至于圣人,孔子自己是不承认的,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这不是孔子谦虚,而是他确实不符合他自己定义的圣人标准。在孔子看来,圣人是“恭己正南面而已”的“无为而治者”(《卫灵公》),而孔子则是辛苦奔波着“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此其一;其二,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季氏》),而自己只是次之的“学而知之者”(《季氏》);其三,孔子认定的君子都出身较高,更何况是君子之上的圣人,而他自己则是“少也贱”(《子罕》)。
其实,圣人不需要论出身,不需要有先验的通天本领,更不需要无为地被当成道德的模板;能有坚定的,不仅为自己也为社会的信仰,能有在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层面上不断提升自己修养的实际行动,能有教导他人的智慧和诲人不倦的毅力,能够在后世留下长久影响,成为多数人心中的楷模,才是“圣”的体现。而最重要的是圣人的最根本属性是人,是人就不可能,也不需要是完人。孔子正是这样的圣人,他的言论、行为出现的矛盾更在展现着他不平凡的一面。这些矛盾,究其根源是为了追求他坚定信仰的“仁”;他追求仁并不只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想要“修己以安百姓”(《宪问》)。
一部《论语》,记录下了孔子思想上、行为上的诸多矛盾,这些矛盾还原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哀的较为真实的孔子――一个在贫苦中磨练过后得到很多技能但不介意出身而重视端正自己心态的儒者,一位熟知礼仪制度且能根据实际条件变通的智者,一个偶尔会设定双重标准但重视内在修养的品德高尚者,一个端正自己以教导学生,能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传道受业解惑者,一个口才极佳但不得重用的孤独从政者――一个“即凡而圣”的孔子。
参考文献:
[1]李大钊《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5月第1版,第481页。
[2]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1947页。
[3]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2页。
[4]下引《论语》只记篇名,不详注。
[5]徐文《<论语>中孔子思想的矛盾小辑》,《文教资料》,2008年4月号中旬刊,第4至6页。
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就不得不从德育开始, 道德教育简称德育。道德教育, 是生活在现实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有道德知识和道德经验的人们, 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 对受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一种活动, 是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儒家的德育思想成果, 是我国优秀德育成果的主体部分, 不仅有它的历史价值, 也有它的现实价值。《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要从儒家德育思想中提取养分, 就必须从研究《论语》开始。《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言行的儒学著作, 体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思想。其中德育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1 孔子德育思想的目标
1.1 统治者能够为政以德
孔子所提出的德育思想, 不仅是教化弟子和人民的, 也是教育统治者的。他所生活的春秋时期, 正处于西周王朝衰落, 整个国家动荡不安的年代。各国国君为了强化自己的政治力量, 经常使用战争手段, 讨伐纷争不断, 使各国在经济上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损失, 人民生产生活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孔子当时看到这种情形, 认识到“霸道”在当时是很不聪明的治国办法, 只有实行了“王道”, 才能从根本上驾驭人心, 所以要“为政以德。” (《论语·为政》) 用德来治理国家, 百姓才能够心悦诚服。孔子说过:“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在这里, 他说明了用单独的政令和刑罚来约束人民的局限性, 就是即使百姓避免了犯罪, 但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 有可能导致新的犯罪。而如果再用德政和礼教来教化人民, 人民就会产生羞耻之心, 这样不仅稳定了社会, 而且还教化了人民。有人问孔子, 怎样才能使民众服从治理, 孔子答曰:“举直错诸枉, 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 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在这里, 他告诉了统治者实行德政的具体办法, 就是要提拔举用正直有道德的人, 将其安置到奸邪小人上面, 这样的为政之道, 才能让人民信服。
1.2 社会能够和谐有道, 人民有较高的道德水平
孔子曾经对当时人们道德水平的低下, 表现了自己焦虑的心情:“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他希望改变这种现状, 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 如“君子笃于亲, 则民举于仁;故旧不遗, 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 君子做到了以上要求, 就会让人人互相关爱, 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变好, 人们的道德素质就会提高。孔子在许多场合提出“邦有道”和“邦无道”两个概念, 表达了他对国家和谐有道的向往和对国家混乱无道的憎恨。“邦有道”, 也就是孔子所称赞的尧、舜、禹所治理的天下, 那是“天下治”的情况, 就会出现“河出洛书, 风鸟至焉”的景象。但当时的春秋时代, 远远没有达到孔子所向往的“邦有道”的状态, 社会秩序混乱。对此, 孔子说过“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礼”是孔子提出的重要治国使民办法, 要用“礼”这样的行为规范来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 才能达到天下归仁的目标。
2 孔子德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德育内容, 是德育主体为达到德育目标, 对德育客体所题出的关于修身要求, 社会规范, 行为准则的总概括。孔子为了实现“道之以德”, 在道德教育内容方面, 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创造了以“仁”为核心内容的道德范畴体系, 通过用这些具体条目的教育, 来达到他的德育目的。从而为古代道德教育内容的确立, 奠定了理论基础, 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首先, “仁”的思想, 是具有统帅作用的道德条目。关于仁的含义, 孔子有多种说法, 而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爱人”二字, 也就是要团结友爱, 奉献爱心。孔子提出了一个具备仁德的人所应做的事情, 即“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孔子还说指出要做到以下五点, 才能算做“仁”, 那就是“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这几点互相补充, 缺一不可, 做到之后才能做到“仁”。他曾说过:“朝闻道, 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孔子所说的“道”, 也就是“仁”道, 这是孔子所渴求的最高理想, 可见“仁”的重要性。其次, “义”与“礼”都是仅次于“仁”的道德条目。子曰:“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 这里告诉我们, “义”是君子应具备的内在素质, 而通过“礼”去施行它。所以, 做到了“礼”, 也就体现了“义”。各个方面都不许越出“礼”的规范。这里所说的“礼”就是“周礼”, 也是西周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最后, “信”也是必不可少的道德条目。人无信不立, 子曰:“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輗是古代大车车辕前端与车衡相衔接的部分, 軏是古代车辕与横木相连接的销钉, 孔子通过用这个直观的比喻, 借以说明了诚信在人们为人处世中的重要作用。以上德目, 不难看出都有着“利他”的本质, 所以, 孔子把以“仁”为核心内容的道德范畴体系作为其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这些道德内容相互作用, 缺一不可, 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孔子德育的经验方法
3.1 榜样的激励作用
3.1.1 君子是意象中的道德榜样
孔子所设计的道德榜样, 以“君子”人格最为典型, 他号召人们都能够做君子这样的人。“君子”的基本含义, 是泛指能“以德立身”之人, 他对君子应当具备的素质进行了种种界定, 以引导人们以此去履行。孔子指出, 君子必须做到“仁以为己任, ” (《论语·泰伯》) “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等等, 表明以践行仁德为己任, 时时刻刻都不能松懈的人, 才有可能成为君子。君子还必须进行“仁”“义”“礼”“智”“信”等各方面的优秀品德修养, 孔子指出:“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 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 “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 (《论语·雍也》) 以上这些论述, 说明君子要以“义”作为自己的内在素质修养自己, 要按照“礼”去约束自己, 还要按照“信”去成就自己, 以“博学”来丰富自己。综合素质的修养, 是君子所必须做到的。
3.1.2 历史中存在过的道德榜样
在历史中有很多值得人们尊敬并学习的榜样, 孔子一直在积极利用这些精神资源来教育弟子, 并加以引导, 让学生们学习。例如:“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论语·泰伯》) 赞美了周公和尧的才能, 还有舜、禹等人的赞颂, 说明他们都是优秀的道德榜样。这些人的仁德, 不仅在修养上表现, 也体现在他们所做过的事情上面, 向这些人学习, 也就是学习高尚的思想道德, 所以他们的榜样力量不容忽视。
3.2 环境的影响作用
首先, 居住环境十分重要, 能够影响到人们的道德修养。孔子说过,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 焉得知?” (《论语·里仁》) 最好能够居住在有仁道的地方, 这样有利于人们道德的提高, 经过环境的熏陶才能达到理想中的道德状况。“不仁者, 不可以久处约, 不可以长处乐。” (《论语·里仁》) 说明贫困的境地或安乐的境地都会深深地影响到人, 所以, 人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 必须有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作大背景。其次, 人际环境也不可忽视。孔子曰:“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友直, 友谅, 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损矣。” (《论语·季氏》) 在人际交往上面, 要多交往正直、宽容、博学多才的人, 这样的朋友对我们自己的修养有很大的帮助, 否则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3.3 案例教学的启发作用
孔子在教育活动中, 往往运用案例来阐发事理, 启发学生的思维。我们称之为案例教学。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无喜色;三已之, 无愠色。旧令尹之政, 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 陈子文有马十乘, 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 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 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 这里子张和孔子通过探讨令尹子文和崔子的案例, 得到了关于仁的结论, 他们两个的做法只能体现“忠”和“清”, 而未达到“仁”的境界, 这样, 弟子对于“仁”, 清”, “忠”三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都会有直观清晰的认可, 从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学生, 这就是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以上从德育思想的目标, 内容和经验上, 介绍了孔子的德育思想, 为今天更好地进行道德教育, 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是也应当认识到, 儒家的德育思想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难免打上剥削阶级的烙印, 其中有不少的思想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了糟粕, 甚至成为了我们发展的思想阻碍, 所以对于传统文化以及儒家教育思想, 我们应当不断发掘和探索有益的资源, 也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继承, 不能全盘接受。强调对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利用, 就是为了更好地为今天的道德教育服务, 克服其历史局限性, 发扬其历史继承性。
参考文献
[1]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5.
[2]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58.
[3]张耀灿, 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17.
关键词:《论语》;道德;为政以德;君子;仁爱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58—03
孔子的《论语》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领导学,是我国古代社会领导智慧的结晶。《论语》认为春秋时期社会混乱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在位的执政者对人民群众实行暴政,苛政猛于虎,天下无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篇18)(以下引文只注篇次)二是在位的执政者多是贪得无厌器量狭窄的斗筲之人,缺乏执政干事的能力。“‘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13)要扭转春秋社会的混乱局面,一要把政治与道德结合起来,对人民群众实行德政;二要把德才兼备的人才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孔子《论语》四百多章,主要内容就是紧紧围绕着以上要求而展开的。
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
以德政代替苛政,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会像北极星受到众星拱卫一样,得到人民的拥护。孔子进一步把德治与法治作了比较,认为德治比法治优越得多。“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
坚持为政以德,执政者要以身作则,从自身规范的言行为民众做出表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3)执政者自身的言行端正规范,是执政的重要保证。
坚持为政以德,执政者要取信于民,得到民众信任和拥护。“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2)“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13)要“言而有信”。(1)怎样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呢?孔子认为治理政务,管理民众要做到名正言顺,用正当的道理对民众进行引导。“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
坚持为政以德,执政者要有实际政绩,既要提高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提高精神文化水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孔子一贯主张重教化、省刑罚、薄税赋,厚施于民,让民众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择可劳而劳之。”(20)反对“不教而杀”、“不戒视成”。(20)执政者要以民为本,要减轻民众负担。“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让民众满足才是德政的根本要求。
坚持为政以德,执政者要忠诚政事,不辞辛劳。“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曰:‘请益。’曰:‘无倦。’”(13)“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12)孔子认为忠诚做事要从全局上处理问题,不要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3)处理政务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主观臆测,不能绝对化,也不要固执己见。“子绝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9)“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7)患得患失的鄙夫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从政的。坚持为政以德,要把贤才推举到执政岗位上来。“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13)孔子强调贤才必须德才兼备。“子曰:‘君子不器’。”(2)君子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不仅孔子多能,而且孔子也培养学生具有多项才能,既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还教他们处理政务、管理税赋、主持典礼、接待宾客的能力以及驾车、射箭、奏乐的技艺。孔子认为成为执政者的贤才要具有五种基本能力,摈弃四种恶习。“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20)在举贤才的问题上,孔子主张应不问社会地位尊卑贵贱,坚持任人唯贤。“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11)用人只看重什么人更好地掌握礼乐,而不论出身地位的高低贵贱。孔子在论仲弓时说,“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6)仲弓出身贫贱,既贤德又很有才干,这样的人能不能做官呢?孔子认为仲弓的家庭出身不应该影响他的政治前途。并且,孔子以自己的行为作出不分贵贱的表率,他学生中有不少人出身贫贱,孔子坚持有教无类,对他们不分贵贱、贫富、国籍等一律进行培养教育。
二、“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19)
孔子总结历史经验,得到一个重大启发,认识到周文王、周武王一套治国方案没有失传,完全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的继承和传导。坚持为政以德应与文武之道的传承一样需要人来担当。因此,孔子一生都在为实现仁政德治培养教育人才。
在培养教育人才方面,孔子提出了加强仁爱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人才应该追求成为君子的人生目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1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3)怎样在思想和行动上坚持仁爱呢?孔子主张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孔子认为,坚持仁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身体力行。“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7)在仁爱教育的问题上,孔子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4)孔子举例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9)并且孔子把仁爱的要求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用仁爱的思想培养教育人才完全是为了实现德政,为社会和民众造福。“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6)如果能够广泛地给人民带来利益,普救民众,不仅是仁爱之人了,简直就是圣人。
为了培养教育担当为政以德的大批人才,孔子提出了人才的标准是君子,并提出了成为君子的一系列要求。
在公德和私利方面,孔子提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君子坚持公利和公德,小人唯利是图不顾公德。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君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4)君子坚持真理,是非分明,见贤思齐。小人盲目附和,阿谀奉承,苟且求同。
在对局部和全局的认识上,“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4)“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15)君子从整体和全局的方面认识和把握事物,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小人草率肤浅,只看现象末节,仅从对自己有利的小事方面去认识。
在对待个人利益问题上,孔子提出,君子按照合理正当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小人在穷困的时候无法无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君子忧道不忧贫。”(15)小人则反是。“小人穷斯滥矣”。(15)
在个人情操和修养方面,孔子提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7)君子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小人忧愁悲观,患得患失。
在对待个人过错方面,孔子提出:“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9)“小人之过也必文。”(19)君子光明正大,知过必改。小人文过饰非,一贯正确。
孔子认识到人才在为政以德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要有一大批事君以忠、使民以惠的君子贤臣作为执政者,就能达到为政以德的目标。
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
孔子认为,培养教育坚持为政以德的人才要加强学习,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4)
学习要明辨是非,提高水平,改正错误。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4)“见善如不及,见不善而如探汤。”(16)“笃信好学,守死善道。”(8)“当仁,不让于师。”(15)。“过,则勿惮改。”(1)“过而不改是谓过也。”(15)
学习要刻苦、自觉,不能贪图安逸。“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5)孔子称赞在贫困中发愤学习的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孔子讨厌不学无术的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17)
学习知识要真懂真会,不要不懂装懂、不会装会。“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孔子要求弟子们把真正掌握知识和道理要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朝闻道,夕死可矣!”(4)
对照学习的知识和道理,要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思考和反省,以校正自己的言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1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
学习要郑重其事,好学无倦,并且还要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8)的忧惧意识。“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1)“子曰:‘温故而知新。’”(2)“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19)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才是郑重好学的行为。
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社会学习,交有利于学习的朋友,从事有利于学习的娱乐。“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6)“无友不如己者”。(1)“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16)
孔子《论语》中的领导思想虽然与现代领导学有很大不同,但这些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确实起到过重大的作用,其中有不少思想观点时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如果对孔子《论语》中的领导思想采取“扬弃”的态度,对于领导者为人为官及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将会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