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实验》教学大纲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货币银行学实验》教学大纲(通用8篇)

《货币银行学实验》教学大纲 篇1

(经济学、工商管理、会计学专业本科适用)

参考学时:6 学分: 课程编号:

一、目的与任务

货币银行学在整个金融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融教育不但要重视理论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随着金融形势的发展,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变化较大,结合近年来教学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及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决定开设货币银行学实验教学。本项目实验是在基础理论学习完成以后,为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证券投资的主要业务及其操作程序,包括股票开户、股票交易、证券交易委托方式、债券交易、基金投资、证券投资模拟交易、证券分析系统的使用等方面;商业银行业务操作流程, 对商业银行储蓄业务系统、储蓄前台业务管理、储蓄存款业务临柜操作、对公存款业务操作流程、贷款业务、结算业务、资产及损益账务管理、账表管理、系统管理等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图表演示和模拟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整体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实验的任务是通过对证券投资业务及商业银行业务上机操作练习,达到了解证券投资及银行等单位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这些业务的基本操作方法,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项目、要求与安排方式

1、项目与要求

实验一:证券投资的主要业务及其操作程序实验二:商业银行业务操作流程

2、实验安排方式

每次实验,都先由实验指导教师指出本次实验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前对本次实验的内容进行预习。实验在专业实验室通过计算机完成。

三、综合成绩的评定方法

实验综合成绩由任课(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质量、学习态度、实验考勤记录、实验考试等综合评定;考核标准主要看学生的实验参与度、实习成绩等指标,考核等级分五档: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与分数折算等级标准为:优≥90、90>良≥80、80>中≥70、70>及格≥60、不及格<60。

起草人:

专业负责人:

教学院长:

实验一:证券投资的主要业务及其操作程序

实验学时:3

实验类型:

一、目的与任务

目的:让学生全面了解国内证券、期货市场行情,熟悉国内证券、期货市场交易流程,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证券、期货及外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其走上工作岗位后可更快地适应工作上的需要; 任务:通过对本系统的模拟操作,使学生能根据国际和国内市场行情及经济环境的变化作出决策,使学生的模拟操作更具实际的意义,而且也使学生能对国际期货市场、国内期货市场及外汇市场情况作出分析和预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内容、要求与安排方式

1、实验内容与要求:启动系统管理,根据实验资料中所提供的国内证券、期货市场行情,让学生了解包括股票开户、股票交易、证券交易委托方式、债券交易、基金投资、证券投资模拟交易、证券分析系统的使用等方面;要求每个学生进行实际模拟操作,通过操作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学生的证券模拟交易、期货模拟交易盈亏情况,并按交易金额计算出奖励积分,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2、实验安排方式:可同时60组进行实验,每组1人。

实验二:商业银行业务操作流程

实验学时:3

实验类型:

一、目的与任务

目的:了解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系统特点和商业银行业务通用规定,熟悉商业银行客户号编排方法及生成原理及储蓄帐号、对公账号的编排方法及生成原理。

任务:通过对本系统的模拟操作,让学生理解现代商业银行综合业务面向客户的管理体系,完整全面地掌握所有的银行业务操作规范和业务流程。

二、内容、要求与安排方式

1、实验内容与要求:启动系统,根据系统练习生成个人储蓄客户号、个人储蓄帐号,配置个人业务钱箱,领取储蓄业务凭,生成对公客户号、对公基本帐户帐号,激活对公基本帐号,配置对公业务钱箱,领取现金支票业务凭证。

《货币银行学实验》教学大纲 篇2

一、货币供给中的教学难点

在长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实践中, 通过问卷调查、课后交流、作业和考试等手段, 我们发现在货币供给教学中, 授课对象经常遇到的典型疑难问题有这样一些:存款派生模型比较抽象, 授课对象对存款派生模型无限派生的假定难以理解, 通过T型账户阐述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也比较难理解;存款派生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基础货币的本质难以把握。比如授课对象有这样的疑问: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的源泉, 但基础货币的三个组成部分 (法定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现金和超额存款准备) 中只有超额存款准备金具有存款派生的能力, 这是否存在矛盾;对乔顿模型理解存在偏差。比如授课对象有这样的疑问: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但是当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或公开市场业务获得资金时,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将提高, 而货币供应量将增加, 这是否存在矛盾。

经过梳理, 我们认为存在这些疑惑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清, 通过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可以使得货币供给中的有关概念和理论更加清晰地展现给授课对象, 以改善教学效果。

二、当前《货币银行学》课程货币供给的常见的讲授方法

目前国内《货币银行学》教学主要沿袭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开创的体系, 货币供给教学主要围绕存款派生模型和乔顿模型展开。中央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中第十八章货币供给安排了这样几个部分: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量, 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中则将有关内容分为两章。在第十二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中包括这些内容: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存款货币的创造,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在第十四章货币供给中安排了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超额”货币及其所反映的规律这几个部分。上海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中, 第十一章货币供给是按这样的顺序展开的:货币的定义, 货币总量及其构成, 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与多倍收缩, 乔顿模型,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理论。

上述安排代表了国内《货币银行学》主流的讲授思路。可以看出来讲授内容差别并不大, 但是讲授顺序安排则有较大区别。而我们认为具体的讲授顺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本文认为货币供给教学可以按下述顺序展开阐述:货币口径, T型账户与银行资产负债表, 存款派生模型, 货币供给模型,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下一部分具体讨论这样安排的原因, 并对每一环节的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展开讨论。

三、教学难点分析及教学方法的设计

1. 货币口径。

对货币不同口径的准确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存款派生和货币供给模型的理解, 因此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货币供给理论的讲授作知识准备。按照一般的《货币银行学》体系, 货币口径的教学可能已经在“货币”一章完成。但本文认为有必要在货币供给理论之前安排货币口径的讲授或者回顾, 原因有二:第一, 在讲授完信用、利息、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等章后再阐述按照流动性的大小加以区别的不同货币口径更容易为授课对象接受;第二, 从讲授时间上看更靠近货币供给理论, 授课对象可以带着对货币口径的深刻的印象开始学习货币供给理论。

2. T型账户与银行资产负债表。

本教学环节要借助T型账户解释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对它们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这些业务包括:中央银行通过买卖证券等资产改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和还款, 两个商业银行通过在中央银行的账户转移资金, 商业银行发放和收回贷款, 商业银行向非银行公众购买和出售证券。

安排这一环节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由于《会计学原理》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 《货币银行学》通常在第二学年以后开设, 授课对象对会计基础知识已有陌生感, 而且《会计学原理》的视角和《银行会计》的视角不同, 如果授课对象没有学习过《银行会计》课程, 它们对于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可能缺乏准确的理解。虽然在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安排中, 在“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两章已经讲授过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然而在货币供给部分中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回顾仍然十分重要。另一方面, 如果在讲授存款派生时才开始通过T型账户解释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授课对象就会不断地转移精力去理解T型账户的变化。如果在这一环节另花时间先把这方面问题提前解决, 则在后面教学中授课对象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分析存款派生问题。

3. 存款派生模型。

在某些《货币银行学》讲授体系中, 存款派生模型与货币供给是分开讲授的, 比如黄达的《货币银行学》和人民大学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 然而本文认为把存款派生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都放在货币供给这一章讨论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

另外, 本节的教学中还应当强调这几个知识点。

新增存款准备金的来源。存款派生模型的教学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增加开始, 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方式有若干种方式。对于初学者而言, 教学中选取哪一种存款准备金增加方式会影响到后续内容的讲授效果。

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 (1998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采用了美联储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和从商业银行手中购买政府债券这两种途径向银行体系提供追加的储备。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则首先说明“‘原始存款’的来源可以是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可以是客户收到中央银行的支票——比如由国库开出的拨款支票——并委托自己的往来银行收款;也可能是客户向存款货币银行出售外汇并形成存款, 而银行把外汇售与中央银行并形成准备存款, 等等”, 接着则假设A银行的客户甲收到一张中央银行的支票, 客户甲委托A银行收款, 开始描述存款派生过程。劳埃德·托马斯的《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1999年, 机械工业出版社) 则假设某人在沉船上发现了一批美元现金然后存入银行。黄达的《货币银行学》中以“某人将一笔资金存入银行”开始描述存款派生过程。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的讲授方式有其显著的优点:第一, 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 有助于后续学习;而且区分了中央银行两种不同的提供储备 (存款准备金) 的方式, 并通过T型账户分析展现两种方式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第二, 明确讲述了存款准备金增加的原因, 避免了授课对象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客户甲会收到一张中央银行的支票”;第三, 米什金的讲授方式从派生的源头开始描述存款派生的过程, 而其他讲授方式事实是从存款派生的某一环节开始描述, 授课对象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比如“存入银行的那笔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而如果按劳埃德·托马斯的描述方法, 又似乎在暗示存款派生的起始不过是一个偶然事件——从沉船中发现了一笔现金。第四, 米什金的方式有利于表达存款派生的源头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 其他方式则容易误导授课对象, 使其认为:我可以决定是否把一笔资金存入银行, 从而带来“原始存款”。事实上, 这笔要存入银行的货币的来源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中央银行。

然而米什金的讲授方式也有个问题, 国内教材普遍作为重要知识点阐述的“原始存款”、“派生存款”难以解释清楚。所谓原始存款, 无非就是和商业银行的新增超额存款准备金这笔资产相对应的负债。而如果按照米什金的讲授方式: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购买证券, 则商业银行与这笔资产相对应的负债是原来持有的证券对应的负债;或者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 则对应的负债则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这两种情况在教学中无法清晰地展现“原始存款”的概念 (实际上, 米什金的教材中没有提到原始存款的概念, 而是将称作“银行体系储备额的变动”) 。

本文认为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分两个步骤讲授存款派生理论:首先从某人存入一笔存款开始, 阐述所谓“原始存款”会逐步被派生, 创造出更多的存款货币;然后按照米什金的方式说明中央银行投放货币的情况, 并说明“某人存入一笔存款”这样的情形只是完整的存款派生过程中的一部分, 这笔要存入银行的货币的来源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中央银行。这样的安排兼顾了各种讲授方法的优点, 逻辑上更为合理、连贯。授课对象可以清楚地把握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再到社会公众的存款多倍创造的过程, 避免其它讲授方法给授课对象可能带来的一些困扰。

此外, 部分授课对象可能对于无限派生感到无法接受, 教师有必要指出, 存款派生模型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相关变量之间的联系, 而不是为了测算存款货币的数量多少, 因此做了合理的简化和抽象。

4. 货币供给模型。

(1) 货币供给的“机械论”及教学中的问题。存款派生的公式在通过T型账户的推导后, 可以比较容易地被理解和掌握, 然而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在从存款派生过渡到货币供给理论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逻辑上的断裂。因为基本上所有教材都是这样推导乔顿模型的:M=mB, 因为有M=C+D= (1+c) D和B=C+R+E= (c+r+e) D, 所以可以得到。以上有关符号都代表其在货币供给模型中的通常的意义。

这个推导过程事实上只是M=C+D, B=R+C, 等恒等式的变形, 或者说是货币供给的“机械论”。这种货币供给过程的描述方式最先是由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在1963年提出的弗里德曼—施瓦茨模型, 与之本质上相同的还有卡甘模型, 而乔顿模型则进一步考虑了超额存款准备金等因素。

初学者在理解货币供给的“机械论”时往往有这几点疑问。第一, 在货币供应模型的这种推导过程中, 货币供应量似乎只是被人为地被拆成基础货币B和货币乘数m这两个因子, 而选择基础货币这个量的原因却并不清晰;第二, 基础货币中包含法定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现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但是其中只有超额存款准备金具有存款派生的能力, 为什么视基础货币为货币供给的源泉;第三, 货币供给的“机械论”的推导方式与存款派生模型有什么关系, 前面花费很大精力学习存款派生模型对于货币供给模型有何意义?

(2) 理解“基础货币”。首先, 我们选取一个存款派生理论中的典型的例子来帮助理解基础货币为什么被视为货币供给的源头。△R=100,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0%, 现金漏损率=10%, 容易得到表1。

根据上表可以容易地发现法定准备金变动额+超额准备金变动额+流通中现金变动额=50+25+25=100元, 恰好等于最初的准备金变动额100元, 这并非巧合, 也不是仅在存款派生可以无限进行的假定下才成立。事实上, 无论在存款派生过程的哪一个时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中现金的增加额之和都等于新增的原始存款。其中的原因非常清晰:因为在存款派生过程中, 新增超额存款准备金在派生过程中只能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变动额, 超额准备金变动额和流通中现金这三种形态, 而这三个部分之和正是基础货币, 因此基础货币增加额总是等于新增的超额准备金。整个派生过程是由新增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导致的, 所以存款派生和货币供给的源泉其实是新增超额存款准备金, 而这总是等于新增基础货币。

其次, 需要向授课对象解释, 抽象模型中的新增超额存款准备金在实践中是无法加以统计的, 因为银行发放贷款、存款人的提现等行为都会迅速地导致其转变成其他形态。相反基础货币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极易被中央银行统计的, 这正是经典货币供给模型把基础货币视作货币供给的源泉, 并把货币供应量视为基础货币与一个乘数 (货币乘数) 之积的原因。

(3) 从存款派生模型推导乔顿模型。授课中需要指出乔顿模型完全可以通过存款派生模型推导而得到, 也就是货币供给模型推导的“漏损法”。这种方法不同于货币供给的“机械论”通过恒等式的变形获得, 而是在存款派生模型的基础上推导而来:

因为在包含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和现金漏损的存款派生模型中有, 又因为所有新增存款准备金总是等于新增基础货币, 同时增量可以改写为存量, 所以有。根据货币的定义

5.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1) 准确理解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一个难点。授课对象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当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 派生能力将会下降, 货币供应量应该减少。但是当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或公开市场业务获得资金时,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将提高, 而货币供应量将增加。这两种情况下是否存在矛盾?

产生这种疑惑的原因是对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没有理解准确, 因此讲授中必须特别加以分析: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将存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存放于中央银行, 这部分资金只要贷放出去, 就可以派生出新的存款, 因而是具有派生能力的。但是商业银行出于某种考虑 (比如安全、流动性或能否盈利) 决定不贷放出去。如果商业银行决定保留更大比例的超额存款准备金, 存款派生能力当然会下降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 。而在中央银行投放货币时,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将会增加一笔资金, 表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增加, 但是这种增加是暂时的, 商业银行将把这笔资金贷放出去, 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导致货币供应的增加。事实上前者是货币乘数的变化, 而后者是基础货币的变化。

(2) 强调货币供给模型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考察一个因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时, 教科书中的基本结论都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不改变的前提下作出的。比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 如果货币供给模型中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才能得到货币供给下降的结论。而如果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下降了, 则不一定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学中可以举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 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导致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 因此未必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急剧减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未必如教科书所说是一剂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猛药”。

(3) 及时理解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常见的《货币银行学》体系中, 三大法宝一般在独立成章的“货币政策”部分具体展开, 但在本章货币供给模型推导完毕后完全可以初步讲解这三种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原理。讲授中侧重解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如何改变了存款派生能力, 从而影响货币乘数, 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如何通过改变基础货币而改变货币供应量。

6. 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

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般性理论应当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央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在这一部分有十分精彩的安排, 在其第十八章货币供给安排了第五节“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 主要包括:我国基础货币的构成, 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的变化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商业银行再贴现与再贷款的数量变化, 外汇储备存量的变化, 我国的货币乘数, 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这几个部分。这样的安排十分贴切地针对中国的货币供给影响因素的特征, 因此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 存款派生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是高度抽象的理论模型, 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宏观经济现象紧密结合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比如有必要特别注意对中央银行票据这种十分有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讨论。可以在基本理论讲授完毕后安排课后分组搜集资料进行研究, 并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课堂讨论, 教师可以事先给出一些思考题, 引导课外学习研究。

四、结论

本文对货币供给讲授环节提出以下建议:首先, 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尽量提前作好知识准备, 避免在讲授核心理论时分散授课对象的注意力。其次, 选择恰当的讲授顺序和讲授方式, 力求逻辑上的完整和统一, 帮助授课对象正确理解重要概念, 避免理解偏差。第三, 对于授课对象的任何疑惑都尽量做到有所说明, 教师可以提供较为高深的参考资料, 供学有余力者进一步研究。第四, 强调理论和我国宏观经济现象分析的结合, 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加深理解。

摘要:货币供给是《货币银行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文章从货币供给经典理论出发, 广泛借鉴主流货币银行学教材和著名高校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在货币供给部分的教学方法, 针对货币供给教学中的难点, 探索货币供给教学方法。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货币供给,乔顿模型

参考文献

[1].陈观烈.陈观烈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2].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杰格迪什.汉达.货币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劳埃德.托马斯.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 (第四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6].米什金.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经济学 (英文原版第6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7].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网站, http://202.112.126.159/jpkc/125011/default.htm

[8].西南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网站, http://202.205.10.58/2004/swufe001/index.htm

[9].中央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网站, http://www.cufe.edu.cn/jgsz/jingpin/index.htm

《货币银行学实验》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高职;货币银行学;教学分析

一、《货币银行学》课程概述

《货币银行学》是基于货币流通的角度研究金融系统各方面的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该课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对有关金融范畴的理论论证。二是对金融的微观分析。三是对金融的宏观分析。随着金融对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金融领域自身也在不断地创新,其对相关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二、高职《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没有区分高职与本科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实践中,高职和本科的教学内容雷同,相同的教学内容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忽视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不能配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实施教学,导致技术技能培养的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水平和效果参差不齐,影响了该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使理论教学处于尴尬的地位,更无从谈起提高高职学生经济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

(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货币银行学》是专业基础理论课,大部分内容属于理论讲授,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有人将这种教学方式概括为:“老师念讲稿,学生记笔记,期末圈重点,考前突击背,考后就忘记。”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很容易造成学生“讲理论头头是道,做实务一筹莫展”的怪现象。

(三)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真实、公正的考查。目前,高职《货币银行学》是选修考查课,考核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己命题。在实践中一般采取专业必修课考试的模式,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试题难度较小,在书上都能找到现成的答案,许多学生即使平时不努力学习,只要把教师考前给学生划定的考试范围死记硬背,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一方面无法考核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和应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建议

(一)体系全面、深浅适度。一方面,《货币银行学》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确保课程体系的全面性。一般而言,其课程内容应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与均衡、货币政策、国际金融、金融与经济发展等十个部分,以让学生对货币银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深度上要注意深浅适度。要照顾到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要明确非金融类专业学生由于不以在金融领域从业为就业导向,其学习本门课程在目的定位上与金融类专业必然存在差异。

(二)案例教学、提升趣味。高职院校旨在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积累行业知识及经验,耳濡目染养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思维习惯,从案例中学习到要成为合格的社会应用型专业人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及技能,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应用型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快学生的专业化、社会化培养进程。

(三)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如下三种形式:一是查验性实践。如组织到商业银行营业部规场开展对银行客户和银行从业人员的调查访问,观察商业银行所在的经营场所及其内在设施,了解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种类与具体流程。二是参与性实践。在给定利率及还款期限的前提下计算房地产市场抵押贷款的还款额,具体参与个人理财实践等。三是辨析性实践。如以中国人民银行在去年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及银行存贷利率为例进行讨论并预测央行的后续行为,将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分组并赋予小组课下讨论、课堂上讲演的责任,并由此展开小组间的讨论、最后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及结论。

(四)考核改革、强化实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其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基本宗旨,因此,培养过程中必须重点设计基于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应降低期末考试在全部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增加各章节日常理论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一方面,实践教学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应该提高到与理论考核成绩占比大体相当甚至更高的水平上来,以真正强化培养学生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其次要改革考核的具体方式,将课堂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课堂提问、课后习题、小组讨论、实践教学报告、虚拟实训考核、实战(如股票实盘)绩效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更加科学和更有针对性的考核。

参考文献:

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 篇4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对课程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货币银行学 教学方法 改革

Abstract Money and Banking and Finance Economics classes related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a basic theory of financial core curriculu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inancial literacy learning.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work, made their views on money and banking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be helpful for teaching.

Key words money and banking;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作为金融类课程的一门基础课,货币银行学主要讲授货币、银行以及金融市场等三大部分内容,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能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货币、信用、银行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并能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相关金融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做好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1 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通过对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和进行的相应课程建设,在课程组的共同努力下,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由于课程组成员有的管理工作责任重大,有的在继续攻读学位,教学科研各个方面的任务都比较重,个别成员花在课程建设项目建设上的时间比较少;由于教学任务比较重,大多教师除了承担全日制学生本科的教学和指导任务外,还有较多的研究生课程和专业学位硕士课程的培养任务,因此,工作量过大使大多成员投入精力不足;有的只是注重课堂上讲授金融理论而对金融实验或实习重视不够,这些都制约了该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

因此,本文认为,货币银行学在课程建设方面还是首先应从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着手,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建设、实践教学建设以及教学质量建设,尤其是应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以弥补单纯依靠理论教学带来的不足,实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2 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要点和思路

2.1 将师资队伍建设视为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目标实现的灵魂

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与课程相关教学老师直接相关,教师的知识构成、阅历丰富程度、对前沿的把握等都将影响该课程的建设效果,因此,在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过程中,要首先将师资培养放在第一位,通过积极组织、动员老师参与各类对外学习、学术交流、进修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不断扩展知识层面,不断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提高对教学内容在纵向和横向上的把握。

除此之外,还可邀请区域金融机构的相关负责人或业务人员直接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不间断交流,促进货币银行学教师在学术视野和金融业务方面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升自己对金融学科的掌控。

2.2 将教学内容建设视为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基础

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的,因此在选用有影响力的教材方面和教学大纲制订和修订方面以及紧跟时代步伐方面,应始终选用国内使用度高、评价较好的教材作为授课教材,同时,坚持货币银行学课程的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思广义,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大讨论,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确保顺利完成的每节课程内容有要求有质量有特色。

2.3 将实践性教学建设视为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中无论是讲货币还是讲银行,还是讲金融市场的平衡以及宏观金融政策等,对于刚接触该课程的同学来讲,难免具有抽象化的感觉,无法达到感性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对一些重要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课程组教师在讲授相关章节过程中,针对理论性课程实践教学难以创新的特点,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实物票据或单据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模拟增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直观操作性,或是通过带领学生亲自前往相关金融机构面对面地讲授,实地考察,实地提问,实地操作,且在此过程中不断穿插现实中的案例,从而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实践认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对金融实际问题的解释能力,很好地实现用实际案例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

2.4 将教学质量建设视为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根本

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升教学质量,尽管目标尚未有统一的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但只要能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又会应用理论,并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续相结合就算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因此,既要鼓励青年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程,通过相互研讨、相互听课、相互借鉴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讲课水平,同时,做好“院―系―课程组”听课和学生听课的方式加强对该课程组教师授课质量的质量监控和考评,确保教师精心准备,认真授课,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3 以教学方法改革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将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课程组老师可以结合当前金融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分别采用金融案例与金融专题研讨相结合、学生课前自学与教师启发式教学相结合、金融模拟与金融调查分析相结合、金融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及重难点专题讲授法、“请进来”等教学方法改革,全力提高货币银行学的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该金融类基础课程建设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双重实现。

具体来讲,主要要求做到:

(1)金融案例与金融专题研讨相结合。

该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货币银行学基础理论、概念的理解,积极借鉴国内外现实发生的金融案例,结合所讲货币银行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并以此扩展成为课后进行金融专题讨论的方向,这样既讲清了理论,又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说明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又能用这些理论的发展来解释现实金融经济,从而拓宽学生分析货币、银行、金融市场等问题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能力,并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

(2)学生课前自学与教师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学的基础理论课程,在内容讲授中需要学生先行进行预习,然后再由老师在课堂中进行讲授,且应经常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开始动脑筋,进行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较快地让学生从理论的学习中转变到自我思考和理解过程中去,更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所学基础理论和内在金融学原理,更好地实现对整个金融市场的认识。

(3)金融模拟与金融调查分析相结合。

金融调查分析是进行金融类课程学习的主要环节,通过课前调查,时刻关注我国金融发展趋势,给予现实金融经济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判断,进而结合当下某个金融热点问题,通过进行相关理论假设,通过一定的货币银行学金融模拟软件,指导学生对该金融现象进行金融模拟实验,一方面可以通过金融调查和分析来加深对现实金融发展情况的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金融模拟增强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的实际操控能力,极大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

(4)货币银行学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大学授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授课教师在努力探索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的同时,应当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采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有重点地培养一批货币银行学基础理论扎实,科研功底较强的优秀学生,从而实现货币银行学学生基础理论和科研水平都有一个大幅度提升。

(5)货币银行学重难点专题讲授。

重难点内容讲解方面,货币银行学课程组的全体教师要集中对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集体编写并紧跟时代步伐及时修订货币银行学重难点释疑和案例分析,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理解、释疑机会,促使货币银行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以达到明显的学习效果。

(6)采取“请进来”的教学方法改革。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的基础课程,可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通过学院或是系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的货币银行学教师或是相关研究的学者前来学校进行专题授课,引导学生聆听讲座,通过专家的讲解,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相关金融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和认识程度,又提高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对实践的应用能力,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货币银行学 篇5

2013 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国际资本流动不确定性增加、货 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等形势变化,前瞻性地进行预调微调。合理运用 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工 具等创新组合,继续发挥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的逆周期调节作 用,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在全国范围内拓宽支农再贷款适用 范围,充分发挥其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功能。积极开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推动信贷结构优化。进一步推进利 率市场化改革,自2013 年7 月20 日起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以上是有关央行对第一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有关内容,读完央行第一、二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虽然报告里大部分篇幅都说中国经济平稳发展,似乎一切进展良好。可是只要认真的分析其中的某些数据,再结合课本所学知识以及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就能发现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前期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并没有发挥理想的效果。

目前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后虽然在逐渐复苏,但进展缓慢,且出

现诸多波折,形势依然严峻。

主要风险有:一是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失业和债务问题依然严峻。占领华尔街运动以激烈的方式向世界显示了美国的金融系统弊病、政府的监管不力以及高失业率等问题。地震、海啸和核泄漏灾难导致日本生产、出口和消费下滑,并对全球产业链造成负面影响。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

目前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监控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威胁下的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央行而言,在决策者越来越青睐财政政策时,应当坚信货币政策仍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政策工具。

首先,宽松的财政政策必须搭配宽松的货币政策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单纯使用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产出的同时,将导致利率上升,从而实质上“挤出”居民消费和私人投资;若辅之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则可消除挤出效应,使产出最大化。此外,像中国这样庞大的财政政

策刺激方案,如果没有货币政策配合,很难得到足够的资金保证。市场预计,最近一次降息加上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将至少为商业银行增加6600亿元资金流动性。

其次,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即将到来的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比通货膨胀更危险,因为它使实际利率上升,推动经济趋向于长期萧条。随着国际原油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回落,特别是出口和消费的萎缩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各国物价指数目前都在快速下滑。第三,利率空间逐步收窄并不代表央行货币政策就失去用武之地了。中国人民银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已表示,未来将推出多项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以缓解国内金融机构的短期流动性不足。最近央行大幅降低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基点,即表明它同样不认为利率工具就代表货币政策的全部。

第四,增值税全面转型,全国企业至少减负1200亿。这意味着,试点多时的增值税转型方案将正式进入起跑的轨道。增值税全面执行后,对于国家财政来说将出现减税效应。在眼下这个“最佳时机”全面推开增值税改革,不仅有利于降低改革成本,而且也是宏观调控任 务从“防通胀”转向“保增长”以来的形势必然。我国目前执行的增值税率为17%,如果按照该税率计算,此番减税规模可达千亿以上。国务院常务会议则审慎预计,此举将有望为全国企业减轻1200亿元税负。很显然,在增值税全面铺开后,将对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进行税前扣除,因而可以减轻企业困难、提高企业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因此有望刺激更多的企业增加固定投资的热情,此外,增值税

转型有利于广大企业从生产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第五,财税、货币政策双实施,4万亿投资激荡内需。对于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重新定位“是一个重大的调整”。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国务院还初步匡算,为了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实现内需活跃的目标,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单靠积极财政还无法支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未来还要更倚重于增强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提振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第六,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实施,继续适时改革。国家主席胡锦涛近日表示,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削弱中国在外贸方面的竞争优势,一些国家可能会因经济问题加深而兴起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也在其任上最后一次强调了继续汇率改革的必要性,据称中方承诺会继续调整汇率。实际上,汇率改革与汇率工具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最近推出“金九条”明确表示,有可能使用包括银行准备金率、利率和汇率在内的多种手段,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充分供应。虽然前几天人民币汇率连续四天下跌,但人民币贬值的幅度是很有限的,人民币有效汇率的贬值幅度将会低于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幅度。我们应该推进和推行人民币汇率的双边走势,预期汇率应该是双边的。人民币不会就此进入贬值通道,中国经济基本面显示,人民币仍面临升值的结构性压力。资本项目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有可能已经放慢,其他资本项目可能有一定量的流出,但

整体经济趋势意味着外汇储备仍在增长,因而也意味着人民币还会升值。汇率的变化和调整只是更加适应当下的金融市场的大环境。

货币银行学(范文) 篇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根据流动性不同,货币层次分为M1与M2,M2不同于M1的经济意义在于(B)。

A、具有现实购买力

B、具有潜在购买力

C、对当前物价有直接影响

D、以上都对

2、下列经济变量中,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B)。

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C、漏现率

D、基础货币

3、一国利率体系的核心利率是(A)。

A、基准利率

B、市场利率

C、实际利率

D、公定利率

4、由于上游产品成本和工资的过度上涨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属于(B)。

A、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B、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C、结构型通货膨胀

D、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5、菲利普斯曲线表现的是(D)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

A、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

B、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C、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

D、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基准利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在美国该利率为联邦基金利率,在其他国家则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即中央银行向其借款银行收取的利息率。

2、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3、特里芬难题: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1960年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承担的两个责任,即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和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之间是相互矛盾的。要满足世界经济增长之需要,国际储备必须有相应的增长,而这必须有储备货币供应国——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才能完成。但各国手中持有的美元数量越多,则对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越缺乏信心,并且越要将美元兑换成黄金,这个被称为“特里芬难题”的矛盾最终促使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维持。

4、货币政策时滞: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它可再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个阶段。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

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

止这段过程。主要由客观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不论货币供应量抑或利率,它们的变动都不会立即影响到政策目标。

5、资产证券化: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在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及金融风险存在怎样的关系?

答:(1)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是一对矛盾。金融管制是金融创新的障碍,也是金融创新的诱发原因。①金融管制对金融创新的诱发作用。②金融创新对完善金融监管的作用。

(2)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①金融创新具有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功能,如NOW账户、浮息票据、金融期货、可转让货款合同及证券化资产等,使金融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大大提高的同时,规避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及信用风险等。②金融创新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大,金融产品的风险伴随着金融创新过程仍在加大,金融创新增加了表外风险,推动了金融同质化、自由化和国际化。

2、简要说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答:所谓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

“内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从货币供应模型中可以看出,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外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其基本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能从源头上控制货币供应量。

3、简述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答:(1)含义: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并引起物价上涨称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2)成因:总需求膨胀从国内来说包括投资需求膨胀与消费需求膨胀。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只有通过财政、金融部门的活动才能转化为货币过量投放和现实的通货膨胀。

(3)治理对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压缩基建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增加有效供给。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答:(1)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学说、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的主流沿革。

(2)西方早期的货币需求理论为传统货币数量说,主要研究货币数量对物价水平和货币价值的影响。代表性理论为: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论。两个理论的结论和方程式的形式基本相同,都认为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但是,两者分析的出发点不同,费:货币需求仅包括交易媒介的货币,剑:货币需求是以人们手中保存的现金余额来表示,不仅包括交易媒介的货币,还包括贮藏货币;因此,前者注重的是货币的交易功能,关心的是社会公众使用货币的数量和速度。后者强调的是货币的资产功能,把货币需求当成保存资产或财富的一种手段,因此,货币需求量决定于货币资产的边际收益和其他资产边际收益的比较;费: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和经济制度等技术因素;剑:重视资产的选择,即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满足程度之间的比较,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及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一观点和方法对后来的各学派经济学家都影响很大。传统货币数量说的缺陷是没有分析货币数量对产出量的影响,对影响货币持有量的效用和成本的因素没有详细分析。

(3)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沿着现金余额分析的思路,同样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开始分析,指出货币需求就是人们特定时期能够而且

愿意持有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心理。而人们对流动性偏好来源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这三种动机可归结为L1(交易动机)L2(投机动机),L1取决于收入,与收入成正比,L2取决于市场利率,与市场利率成反比。由于短期内人们投机动机需求及不稳定,导致市场利率波动,进而影响投资,影响产出量和经济增长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虽然弥补了传统货币数量说认为货币量不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量的理论局限,但由于过度强调需求管理而忽视了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物价的影响。此外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是短期分析,其中影响货币需求的收入和利率变量都是短期变量,进而得出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结论。

(4)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第一: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第二:托宾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托宾讨论了在利率预期不确定前提下,作为风险回避者的投资者最优金融资产的组合,和人们的调整资产组合行为对货币投机需求的影响。第三,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理论的发展。将凯恩斯的三大货币需求动机扩展为七个动机,将凯恩斯的三大货币需求动机具体化,并提出了公共权利动机,即政府实施扩张性需求政策所产生的扩张性货币需求动机。

(5)货币主义学派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以弗里得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一方面采纳凯恩斯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思想,采纳了相同的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并利用它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公式);另一方面又基本肯定货币数量论的结论,即货币量的变动影响物价水平。但由于其把凯恩斯的短期分析变为长期分析,提出了有别于凯恩斯短期收入变量的恒久收入变量,并认为恒久收入是一个稳定的变量,同时用实证分析指出货币需求对利率缺乏弹性,从而其重要结论是,因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各因素是稳定的变量,所以,货币需求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既然货币需求是稳定的,中央银行就能够客观准确地制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他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将管理的重点放在货币供给上,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使供给与需求相一致,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控制通货膨胀。

2、试述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其改革的重点。

答:目前对现存国际金融体系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汇率制度的脆弱性。牙买加体系确立以后,事实上,真正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只是少数发达国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和依赖性,往往让本国货币钉住美元等国际货币。在主要货币汇率水平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调整和经济失衡。首先,钉住汇率制度降低了发展中国家调节经济的能力;其次,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累积了大量风险;最后,从理论上讲,钉住汇率制度加大了发展中国家遭受投机攻击的可能性。

2、多元化货币储备体系的不稳定性。首先,各国货币当局对储备结构的调整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其次,储备体系的多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美国实际上把持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大问题的决定权,要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世界各国纳入美国金融市场的战略轨道,以实现全球经济美元化的战略目标。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独立性的缺失,导致其无法捍卫全球的金融安全。首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法通过政策监督来发现危机隐患;其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法通过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实施来降低危机的破坏性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元为主导的现存国际金融体系的各种弊端逐渐显露,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努力也由此展开。这种改革主要集中在国际和地区两个层次上。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1)扩大资金实力;(2)加强信息交流和发布功能,督促成员国信息披露;(3)改革资金援助的限制条件。

《货币银行学实验》教学大纲 篇7

1本章的地位和学习目标

金融市场是金融体系中两大融资渠道之一, 对于融资者来说也是一种更为高效、成本更低的融资方式。所以学习金融学除开要准确把握商业银行作为间接融资方式的相关理论以外, 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理论的学习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分类;理解金融市场的职能和作用;掌握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那个的构成、交易机制和参与主体。

2五步教学法实施

2.1自学

自学也是课前预习, 是指学生在认识新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 它要求充分体现学生是怎样主动学习的。要求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达到理解本节的重点、难点的目的。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这章, 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收集案例、数据等的方式督促学生对金融市场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还可以设计一些自学题帮助学生达到自学的目标, 比如:你所了解的融资方式除开银行还有哪些?你知道股票交易所吗?通过这些引导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主动的将平时的生活实践跟本章的学习联系起来,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达到了自学的目标。

2.2研讨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共同创造。因此, 要注意教学活动过程中多种获取知识的途径:书本、老师、社会, 讨论也是再学习的一种途径, 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巨大的信息资源, 因为他们水平相当, 相互启发使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学会交流, 学会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在自学阶段, 学生自主的收集到了很多跟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相关的信息, 自己对相关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见解。这个时候学生会有非常强的跟其他人进行交流的意愿, 如果此时教师直接进入讲授阶段, 可能会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受挫。所以此时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进行研讨和交流, 学生之间的观点和信息会发生碰撞, 这对本章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2.3讲授

如果前两个步骤进行的合理,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社会, 学生对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已经有了一个非常清楚的认识。所以在讲授中, 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学生此前收集到的略微凌乱的信息系统化, 将学生对金融市场的自主感性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的阶段。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说, 这是一个升华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进入讲授阶段效果一般不尽如人意, 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了前两个阶段对学生兴趣的有效激发, 而现在在学生兴趣浓厚的状况下, 通过讲授使得学生真正掌握了金融市场的相关知识点。

2.4运用

对于金融学知识来说, 仅仅停留在知识掌握阶段还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它。这里的运用即包括学生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理财, 但对我们教学来说更重要的运用在于学生能否用所掌握的知识点去分析一些现实中的问题。所以在这一步骤,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 更好的方式是用一些案例进行教学。在一个具体的案例中要求学生对不同的融资方式进行分析和选择, 让学生站在一个投资者或者是一个企业老板、融资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一阶段将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并不是简单枯燥的理论, 实际运用非常广泛,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2.5拓展

基本的教学步骤已经完成, 但是教师此刻还要明白, 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 求知欲也被激发, 很多学生希望进一步了解金融市场的相关知识。这个时候就进入了拓展阶段, 在此阶段, 教师可以讲授一些比如关于股票交易所的发展历史、具体运作;金融市场在历史上所起到的具体作用;西方国家进入发达国家阶段, 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是如何发挥效用的等等这些知识满足学生此刻被激发的求知欲。

3结语

通过五步教学法的实施,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切实掌握了本章的核心知识点, 而且也可以在一个很长的教学阶段内使学生一直对货币银行学的相关知识保持极高的兴趣, 教学目标达到。就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来说, 他不仅仅是记住了几个知识点, 由于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他体会到的自主性和高兴趣, 他也对知识点的运用有了自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夏丹阳主编.货币银行学[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2]徐培华.五步教学法[J].新课程学习, 2011, (10) .

《货币银行学实验》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 货币银行学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迅猛发展,金融自由化、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金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显。现代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对大批掌握金融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学的基础部分,是大多数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金融知识的重要课程之一。结合独立学院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入分析当前货币银行学教学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创新,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提高货币银行学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其未来发展空间,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前独立学院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机械僵化

当前独立学院货币银行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教学过程侧重以教师为主导,过分依赖课堂讲授,以传授书本理论知识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与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的客观学习规律不相符。货币银行学是一门要求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应当侧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缺乏自主性;以教师为主课堂教学过程,也没法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而长期单纯的课堂讲授更易使得学生倦怠,丧失学习兴趣。其后果就是造成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不会将知识灵活应用、融会贯通。这严重偏离了货币银行学教学的初衷,既不利于教学相长,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考核方式不科学

课程考核实质上是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方面的成效的一种反馈。它既可以达到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同时也在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是否科学不仅直接影响到这种检验的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并反过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考核方式是否科学关系人才培养质量。

但是当前独立学院货币银行学的考核方式普遍存在考核形式单一、考试内容片面、考核重理论而轻应用、重结果而轻过程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自觉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以及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货币银行学总评成绩由期末成绩加平时成绩构成,其中期末成绩一般占到70%,甚至更高,因此期末考试成绩是决定总评成绩的主要因素。而期末考试成绩往往采取单一的闭卷笔试考核形式来确定。虽然货币银行学的试卷题型多样,但是为了使答案易于标准化,提高判卷定分的准确性,考试内容往往侧重对概念和基本理论等知识点的识记,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而对学生应用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十分薄弱。这种考核方式就凭一次考试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会对学生的行为会产生错误的引导,导致学生既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知识积累,也不重视自身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而将全部精力放在期末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完忘光,把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变成考记忆力,偏离了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目的,使得考试结果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寄希望于通过铤而走险,抄袭作弊,获得及格或者高分,严重影响考风和学风。

二、独立学院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的措施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鉴于传统教学方法机械僵化的弊端,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必须逐渐地改变教学方法,将“以教师为主导,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成“以学生为主导,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过程,灵活搭配各种现代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并创造性地学习。根据货币银行学的特点,可以考虑综合应用以下四种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随着当代科技进步,当前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采用多媒体教学法,综合应用计算机、音响、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以多媒体课件、各种图片以及教学视频为辅助,组织课堂教学,十分有利于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开展。一是因为货币银行学课时有限,信息量大,采用多媒体课件既节约教师板书的时间,又使得学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讲和思考上,而不是不停地忙着记笔记,这更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二来多媒体课件中可以大量引用图表和数据,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设计良好的流程图、结构图、数据表以及曲线图形比大段的文字描述更加清晰直观、形象生动,更有助于学生把握基本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第三,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方便地展示各类实物图片,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在介绍货币形态的发展时,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古往今来的各种货币,使学生对货币形态的发展变化一目了然;在介绍票据时,可以展示各种票据的票样,使学生对各类票据的特点和区别有更深刻的认识。第四,通过在货币银行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者课后适当安排和引导学生观看各类精心选取的相关视频,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实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货币》、《华尔街》、《大国崛起》等纪录片以及关于金融改革、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等方面的专题片,都是货币银行学教学中可以选取的优质素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视频的选用一定要确保紧扣教学内容和主题,重点突出。而且在课堂上播放时间不能太长,必要时要进行适当剪辑,否则教学效果反而会打折。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恰恰与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目标相吻合。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对整个启发过程做精心设计。教师可以结合每章节的内容,选取经济生活中和货币银行学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示分析思路;也可以给一个错误结论,让学生反驳;也可以同时给出几个结论,让学生从中选择正确的;还可以不给选项,而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辩论,寻找答案。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教师都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旁敲侧击,一环扣一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完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任务,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最后,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析方法和知识点。此外,适当布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作业和练习也有助于巩固和增强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是课程自身的内在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货币银行学教学的内在要求,而案例教学法将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实现这种联系。采用案例教学法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目前国际主流的经济学、金融学教学中都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期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案例教学还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此外,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以精选的经典案例和时效性强的信息作为案例分析的素材,使得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弥补教材内容滞后带来的问题。

现代金融实践活动也为货币银行学的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货币这部分的内容,介绍以往的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以及当前的信用货币固然必要,但是对于互联网时代出现的诸如Q币、比特币(BitCoin)等网络货币,现有教材涉及很少,因此通过网络货币的案例,可以提升学生对货币本质的认识,使学生通过分析网络货币的利弊以及它对经济的影响,认识货币未来发展趋势。又如金融衍生工具的内容,其本身比较抽象、晦涩、难懂,通过引入我国期货、权证、股指期货的案例,变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衍生工具的用途、特点、交易原理以及如何应用。而巴林银行破产案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小组讨论,进行案例分析,撰写分析报告,最后制作PPT并陈述分析研究报告,这个过程不仅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是对学生资料组织整理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对于学生的未来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4.实践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因此,实践教学是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货币银行学的实践教学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部分。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金融模拟实训,各类金融业务实践专题讲座和专业学术讲座,课程论文(方案设计)等等。通过银行、证券等各类金融模拟实训,借助软件平台,模拟商业银行业务场景或证券交易情境,可加深学生对抽象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为将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广泛开展各类金融讲座,通过介绍鲜活的业界资讯、实践创新、学术发展动向以及理论前沿,既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校外实践教学的形式则更加丰富,包括校外实习基地专业实习、专题调查研究、金融机构实地参观访问学习以及各类金融竞赛等等。通过加强对校外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综合应用各类校外实践教学形式并不断发展完善,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和参与实践的条件,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的专业融入度的增强,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货币银行学的考核方式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无疑是提升考核效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首先,考核方法要形式多样化。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期末闭卷方式,从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及学习过程的考核,使考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终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全面的考评。并且通过科学的考核,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学习的持续性,自觉重视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关注对自身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一方面,要适当调整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以及实践环节成绩的结构,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而提高平时成绩和实践环节成绩所占的比重,从而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学习积累以及自身实践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可以考虑综合应用课后作业、案例分析报告、专业调查报告或专题研究报告、课程论文、课堂测验、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来达到对学生期末考试前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全程考核。从而避免仅仅通过一次期末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所造成的片面性和随机性,更有利于实现考核的公平和公正。

第二,考核内容要全面。在通过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来考评学生的学习情况时,要增加主观分析题的比重,减少客观题的比重。客观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金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识记情况,而以分析论述题和案例题为主的主观分析题更能考查学生利用经济金融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因此,增加主观分析题的比重,减少客观题的比重,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全面综合考评。

参考文献

[1]王秀芳、孙文生.《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2).

[2]赵何敏.“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创新与互动[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3]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教改项目“金城学院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号:2013-D-09)。

上一篇:关于挫折与成功的作文下一篇: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