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一年级语文下教学计划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人一年级语文下教学计划(精选11篇)

新人一年级语文下教学计划 篇1

2016——2017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部编义务教育一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编写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一年级四班共有学生54名,其中男生29名,女生25名。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汉字500字左右,其中极少数同学能认800—1000字左右。每生能写汉字100字—150字之间,少数能写200字左右。汉语拼音巩固比较好,音序清晰,这为本册的音序查字典法打下了基础。写字姿势正确,有个别学生的握笔姿势还需要提醒改正。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较好,阅读时不出声、不指读。本学期将继续进行每天晚自习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再加大阅读量。部分学生已经能独立写一、二句的拼音作文(不会写的字用拼音),孩子有了初步的写话兴趣。本学期将重点加强学生的写字训练以及写话兴趣的培养。

三、教材分析

1.内容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 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要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为己任,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注入精神营养。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借鉴古代蒙学读物加以改造,编入教科书,让学生在有节奏的吟诵中识字,体现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的编排特点,其中的词和短语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语言典雅,富有文化内涵。利用汉字规律识字,渗透了形声字规律,让孩子在有趣的儿歌学习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利用了有趣的传统游戏形式,揭示了形声字的造字规律。《端午粽》,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绕口令《妞妞赶牛》、童谣《孙悟空打妖怪》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故事中蕴含的趣味和道理,领略传统语言形式的音韵美和结构美。古代诗词的选用量也有所增加,部编教材的文章数量虽然大幅减少,但古诗却从四首增加到了六首。并且,每一次日积月累中,也有层次地安排了成语、民谚、古代名言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2.梯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这套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语文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加以呈现,努力做到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不仅考虑到了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

以阅读能力训练这条线索来看,一下在继续学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基础上,发展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的推断”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是对阅读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实现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同步。“借助图画阅读”的目标,程度加强,发展到利用形声字特点、依靠上下文来猜字、认字,并根据图文一一对应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口语交际,教材通过目标分解,细化落实,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能力。以“听” 为例,从“注意听别人说话”,到“没听清楚时,可以请对方重复”,训练学生逐步从“能听”发展到“会听”。再如“说”的方面:从起步时的敢说、“大胆说”,逐步到“配合动作清楚明白地说”,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从交际习惯和交际规则方面看,从对象意识、场合意识,到礼貌意识,让学生在每一次口语交际中都能得到针对性地训练,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层层递进中螺旋上升。各

3.选文营养与趣味并重

坚持选文的典范性和适切性。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大多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新编选的课文,接近全部课文的一半。课文文质兼美,语感鲜明,文化底蕴丰富,体裁多样,既便于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和智慧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

选文题材广泛,有利于儿童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大千世界。内容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和情感世界。而且题材多样,有童话,有散文,有儿歌,有故事,不仅确保了教材全面的思想内涵,而且保证了教材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4.注重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

尊重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学生个体差异,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加大了选做题和开放性题目的比重,以增加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对课文学习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演、猜、画等活动形式的引入,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产生更为有趣的联系,有利于从单纯的听说读写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材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之中。教材中有意识地设置了学科沟通的内容。把语文学习有机地同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有语文。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8个单元2个专题,分为8组8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个专题内涵都必将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每组包括4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课文共32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包括5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 我的发现/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词句运用—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书写提示-积累识字,学会正确的笔画顺序书写。日积月累-积累各类词语与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本册识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会写200个认识的字。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练习里有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认识的字。书后生字表

(一),列出了全册要认识的字,生字表

(二),列出了全册要求会写的字。

四、教学目标 1.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2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5)初步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能用音序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2.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5)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系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童谣、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或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词文15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万字。

3.写话

对写话有兴趣,能简单写自己想说的话 4.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用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同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5.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五、教学重点

如何巩固认识的550字,会写的250字。

六、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教学措施 1.识字与写字

(1)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本册生字,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识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小老师等。

(2)采用多种形式,注意加强生字的复习和巩固,防止回生。

(3)加强写字指导,不但要写对,更要写好。最好每节课上都让学生写几个字,切实保证写字质量。

(4)学期中组织学生开展“汉语拼音听写大赛”“生字找茬游戏”,巩固孩子拼音的读写和生字的认读,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2.阅读教学

(1)重视朗读的指导。

(2)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如给画面配音,分角色朗读 等,引导学生朗读。

(3)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除了讨论书中的思考题外,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4)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好的读物。3.口语交际教学

(1)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景地进行口语交际。(2)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3)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时间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八、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录音机生字卡片及部分实物教具。

九、教学效果

通过努力,本期我将竭尽全力,使本班的语文人均成绩达到85分以上,优秀率为50%,及格率为90%以上。

备课人:王莉玲

新人一年级语文下教学计划 篇2

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我们语文课本所收入的文章大都是经典之作。语文课堂的大部分都是阅读教学,即文本精读。从2014年开始,我的课题研究方向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本资源,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真正搭建起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桥梁。

“利用阅读教材学习写作”“首先有必要对全部阅读教材做一研究统计,计算出有哪些教材以及它们各自在哪些方面有益于学生的作文,然后再确定采取什么办法和在什么程度上发挥阅读教材的作用。”[1]目前我们宁德市所使用的是2013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该教材较之前的教材在写作训练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增加了以往不曾有的单元写作训练指导。这对目前无序状的写作教学来说是进步。

以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为例,共六个单元的写作目标。其中,第五单元的写作目标———勤于修改,只能归为修改文章方面,谈不上是写作目标。第四单元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是指在写作中加入适当的议论,这点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目标———“学会说点儿道理”是大同小异的,可以归类置后。所以,六个单元的写作目标筛选后就剩下四个。

另外,初中阶段的写作大多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叙事要完整、连贯;写人能通过各种人物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因此,掌握好描写人物的方法,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在以上四个写作目标的基础上重新框定本学期写作教学的重点:

第一、二单元:写好人物的心理描写

第三单元:写好人物的外貌描写

第四单元:写好人物的言行描写

第六单元:写好细节描写

为了更好地完成单元写作目标,在每一次的作文训练前,我会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课文的精彩段落,让学生仿写,即仿照所给的语段、短文来写作相似的语段或短文。这可理解为朱绍禹先生所说的“模仿和创造相结合的读写联结”。[1]它既能降低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又能为单元的写作目标服务。

以第一、二单元写作训练为例: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目标———写好人物的心理描写,由此对应的仿写训练目标也是如此,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二单元仿写训练:心理描写

(第二单元《最后一课》)

评析:这段心理描写片段,既有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又通过环境描写折射出小弗郎士此时内心的愉悦,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国正濒临灭亡,这也就是环境描写型的心理描写。

仿写要求:选取一个生活事件的片断,通过描写环境,来侧面烘托人物的心理。

学生仿写范例:今天,天气十分晴朗,舒适的阳光如同母亲一样把我们抱在怀里。小鸟在树上歌唱。大家整整齐齐地站在操场上。……突然叫到我的名字,我兴奋地走到台下,手中接过一张奖状,我觉得这张奖状像一束阳光,把我整个人都照亮了。(赵嘉瑛)

小结:本次仿写训练的内容是环境描写型心理描写,这只是心理描写类型中的一种。在单元写作教学时,教师据此延伸开去,补充介绍心理描写的其他类型。这样由点带面,学生容易理解也乐于接受。

第三单元仿写训练:外貌描写

【课文节选片段】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

(第三单元《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评析:加入议论性的语句(选段中划线的句子)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作家的性格特征。

仿写要求:在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时加入对其性格的评价性语言,以此来突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仿写范例:乍一看,她瘦小的身躯外披着一套宽大的校服,但她的背影是那样地坚定,走近,仔细掂量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里透着对世界的好奇,那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更看出她对知识的渴望。(李睿)

小结:本次仿写训练是通过评价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就丰富了对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和角度。也是对单元写作训练内容的有益补充。

第四单元仿写训练:语言动作描写

【课文节选片段】我们已经开船,在桥石上一,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起两只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

(第四单元《社戏》)

评析:通过生动细致的动作描写,写出小伙伴们娴熟的驾船技术以及看戏前内心的喜悦。

仿写要求:根据给定的情景写片段,描写人物的言行。(情景:家庭贫困的你,要回去向家长要50元钱用来捐给灾区。回到家,看到生病在床的妈妈,你会……)

学生仿写范例:我看着妈妈,躲闪地说道:“妈,老师说……说要我们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捐款!”妈妈先是一愣,随后又平静地问道:“老师有说捐多少吗?”“50元。”我立马低下了头。妈妈沉默了一会,便开始找起什么来,我沉思了一会对妈妈说道:“妈,要不我跟老师说说,让老师通融通融?”妈妈从枕头底下掏出了零零散散的钱,有十元的、五元的、一元的,一把塞到我手里:“你数数看,够不够……”我感激地看了妈妈一眼:“谢谢妈!”(雷宇欣)

小结:本次仿写训练虽然只是片段练习,但已经基本涵盖了该单元写作训练的三个要求。仿写就好比正式演出前的彩排,彩排得越好,正式演出当然越出色。

第六单元仿写训练:细节描写

【课文节选片段】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第六单元《猫》)

评析:简单的动作细节描写就能引发读者的想象。第一只猫活泼可爱的动态乃至情态都仿佛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仿写要求:通过具体的动作细节描写,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学生仿写范例:它(仓鼠)很活泼,都在刨木屑,从这里钻进去,又从那儿突兀地冒出来,抖抖身上的木屑,又再次钻进木屑里,不停地刨啊刨啊,接着又从中悄悄冒出一个脑袋,左看看,右望望,忽地灵巧地蹦出木屑堆,扭动着肥肥的身子,向前方的食物爬去。(雷雯)

综上所述,一方面,教师通过仿写练习,突破每次写作训练的重点,让作文教学目标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完成。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仿写的基础上再写单元作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不觉得写作面目可憎了。因此,一次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仿写练习的确能够起到或铺垫,或提升,或完善单元写作目标的作用,真可谓是写作训练的助推力。

摘要:为了促进读写结合和更好地完成单元写作目标,笔者根据每个单元的写作教学目标,从单元课文中筛选出相应的篇章段落来进行仿写训练。这些仿写练习能够起到或铺垫,或提升,或完善单元写作目标的作用,成为作文教学有力的助推力。

关键词:阅读,写作,仿写

参考文献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数学复习计划 篇3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本期共有学生93人,年龄相差大,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学习成绩也就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给期末复习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但是为了在近3周的复习时间里,尽可能地发挥出最佳复习效果,特制定本复习计划。

二、复习内容简析:

本册教学内容主要是:认识图形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找规律,分类与整理,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根据本学期教材内容,结合本版实际情况,复习主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内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100以内一个数加(减)整十数的加(减)法,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等。

三、复习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 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 = 10角,1角 = 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四、复习方法与措施:

1、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说说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谈谈自己对哪些知识学得比较模糊,需要好好巩固一下。

2、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尽量采取游戏的方法,设计一些富有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复习,更好地获得最初步的知识和技能。

3、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复习的方法。

5、改进对学生评估,重视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地方还需努力。

6、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五、复习时间安排:

1、认识图形

(二)„„„„„„„„„1课时2、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2课时

3、分类与整理„„„„„„„„„„„1课时4、100以内数的认识„„„„„„„„ 1课时

5、认识人民币„„„„„„„„„„1课时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2课时

7、找规律„„„„„„„„„„„„1课时

新人一年级语文下教学计划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出“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欢读诗歌。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全家有看电视的情景)、生字卡片。

2、学生准备:留心观察家人都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揭题

1、猜谜: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换花样。找一家用电器。板书:电视。补上“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文,我们一起把题目念一念。

2、谈话: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看哪些电视?你们的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你们知道吗?

3、过渡:(出示课文的插图)这家人也爱看电视,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他们爱看什么电视又是怎么看的呢?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号。

2、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

3、小组内互相请教,解决疑难。

4、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学会了什么,谁教会了自己什么,小组内有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的。

三、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己尝试着读。

2、把自己认为觉得很好的那个生字教给其它的小朋友,老师帮助正音。

3、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4、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去掉拼音打乱顺序读,开小火车读,并给这个字找个朋友,组词)

5、完成随堂练习本上的第四题我也说几个。(关、写、家扩词)

四、再读课文

1、四人小组进行读,读给组里的同学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个别读,评议,要求在听的时候注意听读的小朋友有没有读得不对的地方。

3、练读,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比如:小组读,男女同学对读,分小节读,全班齐读。

4、进行比赛,学生评选出自己喜欢的朗读者,加以鼓励。

五、图文结合

1、我们来看看这图上有哪几个人啊?他们在做什么啊?你觉得他们开心吗?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我们现在来学习第一小节,有哪个小朋友觉得自己第一小读得物棒的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的呢?

②以“奇妙”设立县念:这家人看电视有哪些奇妙的事呢?咱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吧!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学习第二小节

①请学生读第一小节

②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这家人看电视到底有什么奇妙的。

③请同桌两读第二小节,想想奇妙在什么地方?两个人讨论讨论。

④请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

⑤齐读第二小节。

2、学习第三小节

①指名学生读这一小节

②说说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奶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京剧,换三了足球频道;还有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③说明了什么?

④有谁能把这一小节读得非常好。谁来试试?(指导学生读出奶奶爱自己的孩子。)

⑤自由读

3、学习第四小节

①四人小组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一小节。教师巡视指导。

②交流汇报各小组的学习情况。

4、学习第五小节。

①指名读这一小节。想想每个人心里装着的秘密是什么?(互相关爱,为了别人的快乐愿意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小节。

5、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话。

①齐读二到五小节

②小组讨论,用“因为„„所以„„”根据书上的内容进行造句。

③全班进行交流。

④联系实际用这个关联词造句。

二、巩固生字

1、游戏摘苹果

2、生字组词。(完成随堂练习第二题:好朋友,读字互相帮。)

三、写字指导

1、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范写难字,学生书空。

3、学生在书本上练习,师巡视。

4、评议,再练写。

5、完成随堂练习第一题和第三题。

四、实践活动

新人一年级语文下教学计划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给大地带来希望,春天历来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在古人眼中,春草是“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花是“一枝红杏出墙来”,春风是“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么,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笔下,春天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让我们和朱自清一起走进春天,感受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梦幻景象。

文本解读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及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要注意语调,读出文中春的气息。2.思考: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春的? 3.试着划分本文的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明确】 1.(略)2.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3.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绘春(总体勾勒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颂春

二、梳理思路 探究文意 1.研读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 【明确】“盼望着,盼望着”。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2)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图解】第一段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盼反复、拟人 2.研读第二部分。(1)赏析第一幅图:春醒图。春醒图总写

(2)赏析第二幅图:春草图。春草图

(3)赏析第三幅图:春花图。春花图虚实结合 相映成趣

描写顺序:上 中 下(4)赏析第四幅图:春风图。春风图和煦 温暖

(5)赏析第五幅图:春雨图。春雨图动静 结合

(6)赏析第六幅图:迎春图。迎春图春早 人勤

3.研读第三部分。赞春排比 比喻

三、研讨释疑 重点探究

1.作者如何调动五官,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的? 作者通过眼见(视觉),写出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这样优美的语句;通过耳听(听觉)写出了“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等悦耳的句子;通过手摸、面抚(触觉),写出了“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等给人以春风温和的轻柔之感的语句;通过鼻闻(嗅觉),写出了“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 2 的香”这样芳香扑鼻的语言,通过口尝(味觉),写出了“花里带着甜味儿”,这样的可口语句。全文这样的句子有很多,无一不是通过五官感受,抓住特点来写景的,使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

2.结尾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顺序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从“娃娃”到“小姑娘”“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最后一个比喻含蓄而又不失热烈地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并以此作为全文的结束语,所以不能颠倒顺序。如果把三个比喻合为一段,那么它们各自表达出的春的特点就不鲜明,因此会削弱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3.总结本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写景的抒情散文,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的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蜂儿蝶儿鸟儿飞舞歌唱、牧童孩子老老少少抖擞精神做事的种种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四、技法赏析 写作借鉴 1.精巧别致巧构思。

作者匠心独运,紧紧围绕着“春”字,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盼春、绘春、赞春。作者在写景中不忘写人,写人时不忘抒情,画面愈加更迭,感情愈加炽热。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却无斧凿痕迹,构思巧妙,可见一斑。

2.珠圆玉润巧用词。

不管是宏观勾勒,还是细致描绘,本文都是字字珠玑,句句清丽。写山“朗润”,我们似见山之秀;写水“涨”,我们似见水之媚……这些词句,或动或静,或单纯或连绵,都如跳动的音符,共同谱写了春的乐章。

3.文采斐然巧修辞。

作者能将春天描绘得如诗如画,巧妙的修辞立了大功。你看,树上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多么鲜艳娇美……这些比喻、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不仅将春天的各种景物描绘得形神兼备,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获得美的体验。

4.醇厚温润巧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融情于景,有了情的滋润,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春天的清新气息,这是借景抒情。结尾的三段,则是对春天的直接赞美,是大手笔的激情涌动。

附板书设计: 春春回大地

生机勃勃 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感想 篇6

(1)语文学习的内容方面。从之前的词句积累过渡至语篇的学习上。课文篇幅增大,字数变多,但每一节课的课堂学习时间并没有变化,这就给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增加了阅读的负担,对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学生的接受来讲,这些变化更多的是由课文编排而被动地让学生作出自我反应和调整的。因而,这就给学生“身不由己”地增加了语文学习的难度。篇章学习的渗透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各个纬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之前的单项识记模式过渡到学生和文本内容间双向影响的模式,这对学生来说的确是极大的考验。

(2)身心发展的过渡。高一学段的学习给学生带来惶恐之感是在所难免的,相应的,课程设置的调整给他们带来的期待较之前的学习也就更大了。学生由原来的单向触碰生活、认识生活要过渡至复合参与生活、分享生活,课程内容的变化也将他们的思维空间扩充得更大、更有张力了,学习生活的竞争给学生心灵带来的考验也更加明显了,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艺术鉴赏气息更加浓厚了,给审美心灵的发展腾出了大片余地的同时也加重了艺术审美能力发展的负担。错综复杂的多维度学习要求既是学生有利成长的虚拟平台,也是惰性人格被激活且有可能愈演愈烈的实验室。

鉴于以上特点,七年级第一单元的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拿什么并怎样教”就成为无可逃避的思考。人教版第一单元课文正是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考虑的,“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成为了这一学段语文学习的内容,本单元所选文章有如下两个特征。

(1)内容上“联系过去”。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展现的“回忆式”内容给学生营造了身临其境的生活模拟体验。如王家新《在山的那边》回忆了儿时的幻想,这种幻想生活的体验在任何一个孩子的生活中都有过,他们都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在成长的,但此刻之前的语文学习中没有让小读者有过认真的感同身受,从没有在语文课文的阅读中让小读者也回味过自己“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扎根在了心里的自我感受。又如莫顿·亨特童年脱险的经历更是不光让孩子们勾起了生活回忆,甚至也学着用联比的思维活动总结经历背后的朴实但却永恒的真理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能够给生命增添理性的、极有向导意义的光彩。除此之外,以往生活中的所见之物,都在召唤、刺激着成长中的孩子们的美感,“蝉鸣”的影响心情、“藤萝”的骄人生机都在以学生常见的面目将当下的他们带入了并不如现实般可怕的困难的语文学习中来。课文内容上的联系过去真是一味镇定剂,给开启这一学段的学生缓解了复杂、困难内容面前的高压心理。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这种内容上的“联系过去”也是教学中始终如一地准备着的教什么。

(2)文本结构上的特征。这一单元所选文本都打上了极强的自我色彩,“我”是核心人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是自我化的,没有丝毫与人分享的开放痕迹,当这样的文本配上“联系过去”的内容时,小读者们一经接触,文本中的“我”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小读者的化身,小读者的阅读和体味也会因文本自身以“我”为中心的叙写结构而带有极强的封闭性,字里行间流露的宁静也远胜于其他结构的文本。这种文本里的世界没有纷扰,简单却充满理趣,文中生活也不会因繁复而给学生的学习泼上冷水,这样的内容也会让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得更多。

另外,这一单元的文章普遍带有回忆模式,这种叙写模式神奇地减退了横亘在生活和孩子之间的艰难,作者已经见识过、体验过的生活被“翻拍”,对小读者来讲,以似曾相识的形态出现,消除了陌生,增加了文本的亲近感。减少了对文本的紧迫、害怕、畏难情绪的话,也促进了思索,这就相当于将兴趣所在置于好奇心极强的孩子面前并给他充分的自由任其“观察、玩索”一般,即使再迟钝的学生也会有些许感想,至于能否和作者的感想保持一致,已经显得不太重要了。

新人一年级语文下教学计划 篇7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在教材第2-5页。《沁园春·雪》是毛主席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豪迈情怀和不凡气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2.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绘出的图画进行串讲,引导学生体会本阕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4.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难点

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教学突破

1.运用语言和画笔,在音乐的陪伴下,师生共同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画结合,感受诗人由近及远、借景怀古、实虚结合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关于长征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长征组歌》的录影带或者毛泽东主席在长征途中的故事等。

2.第二课时前,搜集一些以“雪”为内容的诗词,如柳宗元的《江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本词进行风格上的比较。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前,尝试有感情、有节奏地阅读这首词,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雪景的句子;能够主动查找并了解本首词的写作背景;四到五人为一组,尝试根据诗词内容,绘制一幅“北国风雪图”。

2.第二课时前,摘抄一些毛主席诗词,如《沁园春·长沙》,能够尝试背诵一到两首,体会毛主席诗词的风格。

教学步骤(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从描写“雪景”的诗句入手,结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的交融,进入新课。

2.朗诵教学。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4.分组绘制“北国风雪图”。

学生活动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受情与景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诗歌形象的内涵。

4.体会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和想象、联想的艺术手法。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分钟)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分钟)

三、组织活动,绘制“北国风雪图”(约分钟)

教学步骤(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诵读,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2.学习上下阕词内容的区别与联系。3.研讨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点。4.比较阅读,学习鉴赏诗歌的技巧。

学生活动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2.学习本词上下阕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畅所欲言,并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把握词的主旨。4.比较两首诗歌异同,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会迁移运用。

一、诵读上阕词,复习已学内容,进入下阕词的学习(约分钟)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下阕词(约分钟)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诗(约分钟)

本课总结

这是一首主旨鲜明、气势恢弘、意境壮美的词。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和背诵,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诗、乐、画”一体的学习思路。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鉴赏者的角度,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词的感受和体验。诗歌语言的分析是零散而琐碎的,抓住重点词语,是解读这首词的关键。

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词是毛泽东主席的代表作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诗歌的学习一直讲究诵读和个人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计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词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和“诗、乐、画”一体的学习思路,让学生在日后的诗歌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运用,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妖娆()分()外竞()成吉思汗()俱()答案与提示:ráo、fèn、jìng、hán、jù 2.请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1)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2)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答案与提示:(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2)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3.理解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答案与提示:“望”字承上启下,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壮丽河山,情由景生,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惟”和“顿”都是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惟”字有力地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唯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在句中强调黄河上上下下波涛滚滚的气势一下子失去,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的速度。

4.词中哪些景物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哪些是近景?哪些是远景?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

答案与提示:雪飘和冰封的北国雪景是近景,而群山、高原的一望无垠、连绵起伏是远景;雪是实景,长城、黄河与晴日之景是诗人想象出来的虚景。远近交替,实虚结合,使词中的景色层层叠叠,既反应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又勾画了一幅壮美、立体的北国雪景图。充分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豪迈胸襟。

◆个性练习设计

1.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分组合作画出词中表现的“北国风雪图”。答案与提示:结合课前预习和课堂讲解完成,使之成为推进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话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句承接上文,后一句开启下文,由描绘自然景观过渡到评点历史帝王。

3.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与提示:这是全词主旨所在,因此至关重要。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在建国以来的相当一段时间,人们都遵从此说。但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就会自然得出结论,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抒发了作者本人作为革命家、政治家的抱负和自信。

4.诗人柳亚子曾评价《沁园春·雪》说:“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请你课外阅读几首苏轼的词,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看看他们有什么异同,尝试着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教学探讨与反思

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教给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歌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诵读、品味的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民族的语言之美和音律之美。

补充资料 1.关于作者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2.《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全党全军在毛主席制定的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战胜了王明机会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建立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前进阵地。蒋介石在推行反革命“围剿”的同时,加紧卖国投降活动,妄图借日本侵略者之手,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变整个中国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这样一个威胁到全国人民生存的严重问题面前,战胜了内外敌人,征服了万水千山的中国共产党,又担负起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1936年2月,正是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万里长征后,紧接着又在毛主席率领下,从陕北出发,渡河东征,奔赴抗日救国第一线的时刻。毛主席在这时写了《沁园春·雪》这首词。

新人一年级语文下教学计划 篇8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教学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责任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她是爱的港湾,她是幸福的摇篮,她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关爱和亲情的空间。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朗读比赛。以排为单位,大家推选一名代表比赛,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秋日思雨》。其他同学从以下三方面给予评判:

(1)音准;(2)句逗的停顿;(3)语气、语调的处理。

2、通过讨论,统一意见:本文基调愉快而深沉;语调平稳,不亦过高或过低;语气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六、八自然段应慢些。

根据讨论结果,自由读课文。思考:

(1)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试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试用一个词概括 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朗读水平,让学生在审美朗读过程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且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合作品读,感悟亲情。

1、自由阅读全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并多读几遍。写出感受。

2、小组互助,交流感悟。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有哪些细节、词语、句子。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份深情。

3、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顺序是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进行,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审美朗读中感受亲情美。)如: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引导: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

分析: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我如果只带着妻子、儿子出来散步,把老人孤零零的丢在家里,会让老人很孤独、寂寞。最后一句说明 “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而且这种和谐的母子之情是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了。

(2)、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后

老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

总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会像本文作者那样善于观察、用心感悟、勤于动笔!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朗读全文,细细的来体会这份感人的亲情。

(设计理念:这部分是重点,采用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品读语言,感悟亲情美,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四、联系生活,师生谈论亲情

亲情无处不在,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请同学们回想自己家中,生活中的点滴亲情,与同学们共享。

学生准备1分钟。

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要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敢于负责!)

老师也有故事要讲。„„

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我们对亲情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细节。生活本就是这样美好、温馨。情到浓时转成文,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写下来。

你可以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或者一组比喻句来歌颂亲情。你也可以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你也可以写一段话来呼唤亲情。学生动笔3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

(设计理念:情到浓时转成文,给学生一书写亲情的平台)

六、作业:真诚行动,建设亲情。

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实到的行动。亲情不能只是父母似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揉揉肩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 ——《散步》教学反思

“语文味”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以《散步》一课谈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的做法,体会。

1、语文课要有琅琅读书声。在读书声中感悟真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 3 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感受亲情。

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点、批注、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以后要改变以前教学中,对朗读重视不够的现象,以往往往在通读全文之后,读得就很少,以后要力求在学生通渎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只要读出感情),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教师提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

2、在品读中,感悟亲情积累优美的语句

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的理解主题。《散步》一文的亲情美,尊老爱幼的主题是要通过文字的赏析表现出来的。所以,在上课时,我把赏析品读感悟亲情的环节作为主要环节。不过,作为初一的学生,有时对有些语文知道其好,但要其说明白为什么好,就不是能那么全面的。这要老师加于启发引导。

3、语文课要有说写的训练

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进行说写的训练,是在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是在用语言赞美美好的亲情,在说的方面侯老师设计的“心灵的倾诉”环节对我的启发很大,学生把学了本文想对爸爸妈妈说点什么表述出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设计了谈谈你生活中体现亲情的生活的细节及最后作业的布置,也是对说写的训练。

小学一、二年级语文写话教学初探 篇9

只要稍加研读,就能发现,写作教学的第一学段重在一个“乐”字,而要突出这个“乐”字,必须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爱说。换言之,学生要有写话的内容与方法,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模仿和感悟

写作能力的形成,需要有口头表达能力作基础,需要内部语言的发展。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识字量不多,生活阅历也不够,但他们的口语表达却日臻完善,而且他们对一切充满好奇,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敢说、爱说。那么,如何丰富学生内部语言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呢?不妨让学生在模仿中感悟、内化。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茅盾曾经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因此,把模仿引入写作,一直是写作教学的传统做法。当然,让一、二年级学生模仿的内容、方法都应“百花齐放”。

1. 仿句

现在的课文文质兼美,尤其是一些精彩语段,可让学生模仿。例如给学生示例:“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可以先让学生反复吟诵,自然而然地把句式植入心中,再利用幻灯片提供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结果学生竟然说出“枫树披上火红的风衣,橘子提着红红的灯笼……”这些词句,然后尝试写话。有的学生写四句,有的学生写一句,也有个别学生抄写别人的例句,总之,学生感悟了对此情此景的写话。又比如在教授《欢庆》一文时,学生们还模仿此文,集体创作了一首《迎春歌》:“花儿张开了美丽的笑脸,柳条舒展着婀娜的身姿,雨点奏起了欢快的乐曲,青蛙跳起了迷人的歌舞。大自然的儿女们,一起迎接春姑娘的到来。”

2. 仿段

不仅是课文中的一些词句,还有许多段落,都可以逐渐让学生开展模仿练习,从而慢慢提升学生写话的能力。比如教授《黄山奇石》一文,学生在学习了“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词语以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文中词语“天狗望月”,想象奇石模样,并尝试着运用这些词汇,组织自己的语言给予一段介绍,然后将这些介绍转化为文字写下来。

再如在《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中,小枣树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荫下乘凉,那有多好啊!”教师可整合课文内容,结合句子形式“虽然……可是……再说……”来让学生学着说说小枣树。

3. 仿说故事

有些课文内容简单、故事性强,教师可结合阅读来说说故事,然后让学生也尝试着说故事。比如学生学过《一分钟》以后,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说说“第二天,闹钟又响了……”;学过《我要的是葫芦》后,让学生说说“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学生在语言组织上可模仿课文,在具体故事内容上又可充分发挥他们活跃的想象力,说故事的热情非常高。学生说故事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尝试将自己续编的故事写下来,练习写话。这样学生当堂习得,当堂内化,当堂说写,既有方法,又有内容,写话的难度就降低了。

二、童心和童趣

听、说、读、写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听、读是“输入”,是“吸收”,是“内化”;而说、写则是“输出”,是“应用”,是“外化”[1]。因此,要有良好的“输出”,除了掌握“输出”方法,关键还要有丰富的可供“输出”的内容。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童心未泯,如何促使学生写话时写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避免没话可说,或者写假话、写大话、写空话的现象呢?恐怕教师在写话教学中精心维护学生的童心和童趣是关键。

1. 求意真

要让学生在写话中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布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写。例如,我们根据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就积累了大量儿歌的情况,在一年级进行了儿童诗每日诵读,在二年级开展了儿童诗金山讲堂,既符合学生的兴趣,又适宜学生的认知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自然而然地爱上了童诗,写出了许多情真意切的富有童趣的诗歌。在学生学了《风娃娃》一文之后,笔者在阅读课中开展了《风》——儿童诗课外阅读活动,结果学生一篇篇《风》的佳作纷呈:“春风吹绿了柳树,夏风赶走了炎热,秋风催熟了果子,冬风刮疼了脸蛋。”“风在哪里?风在树林里,树儿奏起动听的歌曲。风在哪里?风在草地上,草儿跳起优美的舞蹈。”

要促进学生追求写话中的真情流露,教师其次要注重以评价激发和维护学生的童真和童趣。例如,评价学生的写话作品时,要善于挖掘学生作品中的创意,而不是看作品是否格式规范、话语是否华丽等。因为写作的技巧可以逐步培养,而一旦打击了学生的童心,则难以弥补。因此,只要学生努力写出了他内心想说的话,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激励,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笔者在评价学生写话时,手中的“★”总是送不完。另外,每本小小的日记本中,笔者都会精心选择1—3篇,排版成稿,在班级网页刊出,在班级墙报张贴,让人人赏读,让小作者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学习到别人的长处。

2. 求话实

一、二年级学生的阅历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还要创设各种机会丰富学生的视野和经历,使学生的写话能有实在的依据,写出的内容翔实丰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保证学生写话的“活水”,我校不仅用好用足现行教材和配套的同步阅读,还每年开展读书节活动。以二年级为例,除了制订读书计划和教室布置外,还要完成古诗文考级、说话写话考查和课外书的阅读。我们都知道,培养看书习惯并不是一件易事。为此,笔者确定了读书的内容:趣味十足的注音读物《大个子老鼠和小个子猫》系列丛书;保证了看书时间:每天半小时。然后师生共读,每周有检测,以校讯通形式发送检测题让家长检查,让读书真正地落到实处。

同时,笔者还让学生写日记,一句两句不等,周六日稍长,目的是让学生善于观察周边事物,积累生活素材,并赶走惧写的心理。值得注意的是,别让家长拔高要求,从而让学生感觉日记遥不可攀,违背了“乐”写的初衷。另外,我班还要求学生回家每日说事,要求说响亮,说清楚,让家长了解孩子情况、班级情况,同时又增进了亲情。

现在笔者的学生很喜欢写话,遇到休息日,经常有学生写上好几篇。学生写得速度也很快,几分钟就能写好,而且基本上文通句顺,标点正确。这颇让笔者欣慰,也觉得自己的付出和艰辛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新人一年级语文下教学计划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抓住关键字体会人物情感。

3.感悟深沉无私的母爱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体悟儿子因母爱而获得直面苦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1.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通过对字、词、句的品析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2.结合史铁生的人生境遇,根据文本,深入理解“秋天的怀念”的内涵。

三、教学步骤(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

史铁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在一幕幕看似平凡的琐事中追思母亲的深恩厚爱。面对双腿瘫痪的儿子,母亲忍受着肝病的折磨,忍受着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小心翼翼而又举步维艰地生活着,用心良苦、一次又一次地央求儿子去北海看菊花。她时常沉默无语,一切都朴实无华,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什么叫“好好儿活”。她给予了史铁生面对苦难的精神力量,给了史铁生第二次生命。母爱有多种,这属于救赎灵魂的爱。这就是史铁生的母亲,这就是史铁生的怀念。

【教学步骤】 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1.屏幕呈现两段文字,请学生朗读:

“把身体比作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个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

“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猜想上帝的剧本里这一幕是如何编排。”

你们读后,觉得写这话的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介绍史铁生。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即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也就是在那一年的秋天,他的母亲去世了。1979年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写下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等。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3.这篇文章正是写于作者最艰难、最痛苦、最迷茫的时候,在一个秋天的怀念,怀念什么,轻声的把文章读起来。

初读感知,把握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以下词组。

雅 脾

宿

沉 砸

洁 捶

暴怒无常

絮絮叨叨

泼泼洒洒

2.读完后,请同学们以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也许投影上的这三组文字所构成的画面、情节可以给同学们一个提示。

课文记载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愧疚。

细读品析,体悟情感

1.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其实都缘于一句话,一句母亲对儿子最朴实,也是最意味深长的期盼与祝福。是哪句话?

“好好儿活。”

2.母亲希望我能“好好儿活”,言外之意我在双腿瘫痪之后并未能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没“好好儿活”,才引发母亲说出这样的话,他怎么没“好好儿活”?请同学们圈划出相应的语句,深情诵读。

指导朗读:抱怨、绝望的语气,暴怒无常、自暴自弃。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我就这样绝望、悲观地生活着,独自坐在屋内,看着窗外凋零、飘落的树叶。(扩充句子训练,体会我绝望无助的内心世界)

3.面对我的悲观,绝望,母亲有怎样的行为表现,请圈划出相应的语句,深情诵读,并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品字析句,体会母亲的思想情感。

指导朗读:关切、呵护的语气,无私真挚、无微不至。例:

(1)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引导学生抓住“躲、偷偷、悄悄、红红”等细节描写来体悟母亲细腻入微的母爱。(2)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笑了——忽然不说”写出了母亲当时的表情和神态的变化,其爱子之情跃然纸上。

“挡”体现了母亲不想让“我”看到生命凋零的秋叶而伤感。“央求”去看菊花,是想让儿子散散心,好好活下去。

(3)“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喜出望外”指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感到特别高兴。母亲“喜出望外”是因为“我”答应去看菊花,母亲以为我的心情变好了,感到高兴。

(4)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母亲不忍心让瘫痪的“我”“触字”伤情,尽量不提与“腿”有关的让“我”敏感的字眼。

„„

通过母亲的言行,我们了解到了母亲的这种爱,对儿子这种细腻的坚强的爱,爱得小心翼翼。可惜,当时的我并没有读懂这份爱,而母亲也没有等到儿子读懂的那一天。因为,母亲出去了,带着满心的期待出去了,带着病弱的身体出去了,再也没有回来,而且在走之前还是牵挂着她的儿子,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学生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我终于读懂了这份母爱。齐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在灿烂的菊花中,“我”读懂了母亲当初没有说完的话,读懂了母亲那句“好好儿活”,“我”究竟懂得了应该怎样好好活?(引导学生从描写菊花的句子中去体会。)

“好好儿活”不仅是母亲对瘫痪的儿子能够生活得幸福的期许,更是母亲对我灵魂的一次救赎,希望我能超越一般的生存层面,正视人生的苦难,拥有坚韧的意志,把打击当作别开生面的游历,当作一种人生的另一种享受。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活着要懂得满足。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秋天的怀念”并不是指对秋天的怀念,而是指在秋天这一特定的时令的怀念,现在你明白“我”怀念什么了吗?请拿起你的笔,把你的理解续写在下面。

徜徉在菊花丛中,“我”一定会想起逝去的母亲,一定会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和她说。“我”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接着往下写。出示: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仿佛看到了母亲那张憔悴的脸。母亲,你看见我了吗?我有好多的话想对你说,我怀念你

。”

我怀念的不仅是母亲用心良苦的深恩厚爱,更是母亲身体力行教会给我面对苦难的精神力量,是母亲给我第二次生命的爱,是母亲对我勇敢而坚强的精神力量的唤醒和激发。

结语

多年之后,史铁生终于是逐渐读懂了这份母爱并且努力坚强地“好好儿活着”。他用文字这样记录——(补充材料)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母爱呵护

怀念

母亲(好好儿活)

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析 篇11

中村学校 张爱琴

2016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0年版)》为编写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语文教材究竟有哪些特点,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课文篇目设置

首先,从课文选篇来看,以一年级上册为例,共有14篇课文,从主题来看,基本分为“自然四季”、“想象”、“儿童生活”、“观察”4个单元,体现出人文主题的多样性。

从篇目数量来看,与原先全国其他地区使用的人教版相比,约有50%的课文被替换,篇目有所减少,难度降低,但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联系学生生活、关注心理成长,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教版老版教材中有些课文很长,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读起来有些费劲”,一位语文老师说,而新版教材选文生活化、童话化、故事情节有趣,体现了生活阅读的理念。

二、认字/写字量

新教材的亮点之一是,一上来先是有简单的认字单元。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四个章节通过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来扩充认字量,且有图示帮助认知和记忆。

遵循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编排原则,科学安排识字写字序列,识字写字的安排,控制总量,降低难度,全册要求认识300 个常用字,会写其中的100 个字。在字种的选择和字序的排列上,力求科学。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要求认的字,都是出现频率高的生活口语常用字;要求写的字,大多是字形简单、构字能力或构词能力强的独体字,也适当选择特别常用的合体字,大体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

三、口语交际的设置

口语交际也是新教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材充分尊重口语交际的自身规律,在教材中独立编排,自成体系。更加重视“交际”的功能,更加重视交际能力和交际习惯的培养。起步阶段,重在鼓励学生敢说,引导学生尊重他人,遵守交际规则,致力于培养文明有礼的社会公民。

口语交际内容的比重虽然不多,但很好玩,这个环节不同于孩子的日常说话,也不同于原先的听说互动,而是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在语境中运用的语言是否准确得体,而这也是口语交际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看上去教的是口语表达,其实却能在运用中体现出综合素养。

四、拼音怎么教

在统编教材中,当孩子们诵读了“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的“对韵歌”之后,语文学习将进入连续13课的拼音集中教学时间。

新教材中的拼音教学第一课,将从“aoe”这三个单韵母开始,总之,就是零基础开始,但将加大汉语拼音集中教学力度,让孩子们有更充足的汉语拼音学习时间。

学习拼音的第一阶段,孩子们将集中学习单韵母,无识字、朗读儿歌等要求; 第二阶段,孩子们集中学习声母、复韵母、前鼻韵母、后鼻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以及音节的拼读,此外将有少量配合拼音学习的汉字认读和儿歌朗读。

总之,通过加强汉语拼音“集中教学”,并在此阶段减少汉字认读数量,课堂中汉语拼音教、学、练的时间将大大增加,孩子们将有更充分的时间学习拼音、练习拼音,完全可以通过校内学习掌握汉语拼音。

五、其他变化

在每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则设有“识字加油站”“日积月累”等板块。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新增了一个“和大人一起读”的环节,加强了亲子阅读,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阅读兴趣很有帮助,这是引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篇课文《小蜗牛》和前面的课文都不一样,不是全注音的,可能是编者想要让小朋友试着一边读,一边试着猜一猜,能不能用日常积累的字词把整篇课文读下来,这个设计很有匠心。注重传统文化也是这次新教材的一大特色,还加强了传统文化浸润的比重,插图很有中国风特色。

而且还在阅读部分收录了《春节童谣》等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总体而言,从课文选篇、结构设置来看,统编语文教材体现出了文质兼美的特征,适宜教学,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此外,聚焦“语用”,明晰语文知识和能力点,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实践性。

上一篇:卖报日记下一篇:1关于做好2018年中小学暑假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