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会展业发展分析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国会展业发展分析(推荐7篇)

德国会展业发展分析 篇1

摘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德国已成为世界会展业强国。德国拥有多个重要的会展城市,每年举办一大批知名的国际展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德国会展业的发展与政府扶持、会展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完善的基础设施、专业化会展和积极拓展国际会展市场密不可分。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展馆和展会数量都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展会的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德国会展业的经验为我国会展业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德国 会展业 国际化

一、德国会展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德国会展业发展回顾

德国展览会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纪早期集市贸易。在单个集市上,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贸易活动,集市贸易由诸侯授予特权并受其保护,多在宗教节日期间举行。随着德国中部地区银、铜等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东西方贸易的崛起,中世纪后期,德国中部的商品交易会影响越来越大,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莱比锡商品交易会。15世纪末、16世纪初,莱比锡商品交易会成为欧洲商品交换的中心,其发展也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法兰克福是德国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又一非常有特色的城市,其贸易展的最早记录是1150年。1240年弗里德里希二世授予法兰克福秋季展特权,1330年路德维希四世授予法兰克福夏季展特权,使得这两个展览会成为当时消费品展的主要展会。时至今日,德国法兰克福春、秋两季消费品展仍被认为是世界规模最大、贸易效果最好的消费品博览会。同时,由于受到皇室特权的支持,法兰克福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贸易展促进了法兰克福金融和商业信用的发展,例如,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是为了满足参会商人的要求而产生的,该交易所为法兰克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金融资本中心之一奠定了基础,1585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贸易、会展和金融带来的财富是紧密交织的这一特点,在法兰克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进入19世纪,随着铁路的发展、交通状况的改善和工业生产的进一步提高,商人们已经不必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易,而是带着样品进行展示、交易和订货。曾经的商品交易会已经逐渐演变成了样品展览会。由于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莱比锡、法兰克福、科隆等地的展览会得到了蓬勃发展。为了代表工业参展商的利益,1907年德国工业永久贸易委员会(The Permanent Trade Fair Commission for German Industry)成立,1934年更名为德国贸易展览业协会(AUMA),并沿用至今,其功能已经拓展到代表包括参展商、参观者和属于AUMA的服务企业在内的整个行业的利益。

20世纪,德国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展会。1926年创办的柏林国际绿色周农业博览会,1947年创办的汉诺威博览会,1948年创办的法兰克福春季消费品博览会,1949年创办的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和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1971年创办的科隆国际五金工具博览会,1966年创办的柏林旅游国际博览会,1986年创办的汉诺威通信技术博览会等一系列国际性博览会,每一年或每两年举办一次。这些博览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一些博览会发展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博览会,主要原因之一是这些博览会不仅仅是贸易上的,也是政治、社会的交流平台。展览会通过自身形式的变更、规模的扩大,促使展览会在德国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商品展示及交易地,而且成为德国经济腾飞和人们审视德国的窗口。展览会的形式已经从昔日的综合性展览会变成专业性展览会。展览会除了吸引商品买卖双方,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对其有兴趣的专业人士和参观者。展览会不仅展示新技术和新应用,经济及技术全球化的趋势在展览会上也得到充分展现;同时,也促进了柏林、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汉堡、汉诺威、科隆、莱比锡、慕尼黑、纽伦堡和斯图加特等德国最重要的展会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二)德国会展业现状及特点 1.德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德国博览会以其高数量、高质量以及在行业内的知名度而成为世界知名会展品牌展,也使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会展强国。全球著名的国际性、专业性贸易展览会有2/3在德国举办;世界上营业额最大的10家会展公司中,德国就有6家;2011年全球最大的5大展览中心,德国占了3家,即汉诺威展览中心、法兰克福展览中心和科隆展览中心;德国现有100多家会展公司,其中具备实力承办国际性会展的公司有40多家。2011年,德国总展览面积接近340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展厅面积有270多万平方米,室内展厅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会展中心有10个,其中,仅汉诺威展览中心一家,其展馆面积就达46.6万平方米。2.德国会展业的特点

(1)完善的会展配套基础设施。德国的各国际会展中心设施齐备,集会议、住宿和展览于一体,可以承揽各类大型活动的国际商贸展览活动。场馆设施设计科学,国际会展中心包括若干室内展馆和会议中心,以及可用作展览场地或停车场的室外场地。室内展览馆大小不一,内部可以灵活分隔,适宜举办不同规模的展会。在举行展会的同时,也会举办相关的会议,使得展会与会议能够相互促进发展。在会展中心,通过电梯参会人员可以轻松到达会展中心的任何地方。

提供便捷的交通设施。在城市交通枢纽和商贸区都设立了到达会展中心的交通指示,展馆拥有专用火车站和高标准通行道路,同时设有多条高速公路出入口,乘地铁、公共汽车,通过自驾车、搭乘火车都可以直达展览场地。

提供周全配套服务。住宿方面,会展中心自身有足够客房的高级酒店,附近还有多家国际性商务酒店作为支撑;餐饮方面,会展中心内开设有各式风味餐厅和酒吧;会展中心内设电子自助咨询设备和人工咨询台,负责会议期间的咨询服务;会展中心设有相应货运管理机构,负责会展展品的物流业务。另外,会展中心还设有专业部门处理客商提出的要求,如展位设计、施工、保安等,为客户提供展览服务,还可以为不同客商尤其是VIP客商提供包括特色餐饮、娱乐休闲等个性化服务。此外,在会展中心内,邮局、银行、商店、租车公司等一应俱全。

(2)会展专业化。德国会展产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专业化以及相伴随的多样性。推动德国会展业发展的是专业会展,德国每年举办大约150个专业会展,几乎涵盖了所有工业产品领域和服务行业。德国的会展按不同行业的特点和产品种类,举办不同行业、不同种类的展会,满足不同企业和客户的需求。即使同样的行业,也有具体的分类,如汉诺威信息技术展和柏林消费电子展,虽为相同专业,但前者以采购商等专业客户为主要对象,后者则以终端消费者为主要对象。

会展机构也逐步演变得更加专业化。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展会全部或部分由专业展览公司运作与经营,会展人员更专业化,出现了大量的以会展组织与服务为职业的专业机构及会展人员。

(3)会展国际化。德国会展业的国际化体现在,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国际招商,吸引更多有实力举办国际性行业会展的外国机构到德国展示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扩大本地会展的规模。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德国汉诺威、科隆、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城市的著名会展公司纷纷把目标瞄向海外,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参与国外会展行业的竞争,有的直接在国外主办会展,有的派驻人员协办会展,还有的通过资本运作寻求扩张,进入国外会展市场。2011年德国在海外举办各类展会达263场,展出面积280万平方米,参展商达9.3万家,吸引观众630万人次。其中,德国在中国举办展会71场,展览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参展商4.1万家,吸引观众280万人次。AUMU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有9.9万国外展商参加了160个德国在国内及国外举办的展会,较上年增长4.2%,外国展商占参展商总数的54.7%。①德国会展公司在国外建立了420多个办事处,为当地企业参展提供一系列信息咨询服务项目。仅杜塞尔多夫一家会展公司,就设立了66个办事机构,业务扩展到108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的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均设立了长期办事机构。

(三)德国会展业发展趋势

德国会展业呈现出集中化趋势。一是展会城市向大城市集中。尽管德国大中小城市基本都有展馆,但是,由于中小城市的展馆面积和相关的配套设施规模不能满足大型展会的需要,国际会展和大型会展逐渐向大城市集中。二是展会的举办逐渐向大的会展公司集中。在德国,前5家大公司的营业额占整个行业全部营销收入的3/4左右。由于展会涉及众多环节,展会规模越大,涉及的范围越广,中小会展公司很难将各个环节有效协调起来。大型会展尤其是国际会展的成功举办,越来越需要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或专家,聘用或拥有这些人员是中小会展公司很难负担的,所以,中小会展公司更多的是举办一些地方展会,或者承接大会展公司的一些业务,但其仍不失为大会展公司的有效补充。

展会向节能环保为主要特色方向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和良好生活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德国近年来的会展越来越突出节能和环保特色。食品、家用电器、汽车和建材等展会内容以绿色健康、节能和环保为主,既满足客户和观众的需求,又引领行业时代潮流,迎合了世界发展趋势。

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会展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近年来,由于欧洲展会市场相对饱和,德国会展机构紧紧抓住国际化的机会,大力开拓海外展会市场,尤其是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展会市场。

二、德国鼓励和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措施

(一)政府为会展业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

德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会展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所以,地方政府对会展业发展采取了市场主导和政府培育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政府并不直接参与展会的组织和管理,而是对会展业的发展制定特别政策和扶持措施。

为了帮助国内会展业发展,德国各地政府投资兴建展览场馆,但政府不直接参与展馆的日常运作,而是以政府股份或政府委托企业的股份形式参与场馆建设,以减轻投资商的资金压力。政府会用很长时间去资助会展企业做宣传推广工作,帮助主办机构聘请参展商和采购商,免费为采购商提供住宿,出资协助参展商参展。在德国,政府协助和配合展览公司推广本地会展活动,每个展览计划都是由展览组织者与参展商、参观者以及行业协会协商后制定出来的。为促进本国企业发展,德国政府每年都对出国展览提供直接的财政支持,通过特定的组织或机构组织德国企业赴国外参加展览会。

(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

德国会展业行业协会计划对会展业的管理发挥了巨大作用。德国贸易展览业协会(AUMA)是德国展览业的最高协会,是一个服务和协调机构,是政府和展览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德国展览业在国际国内的共同利益,负责与议会、政府各部门和其他行业组织进行沟通,协调所有在德国举办的及德国在国外组织的展览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吸引外国企业来德参展及举办展览会。在协调和确定每年的官方出国参展计划,特别是争取增加出展预算、改进扶持的范畴及实施方式、提高扶持计划和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AUMA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AUMA的作用还体现在其他很多方面,如制定规章制度并根据会展数量、质量、技术手段、目的、要求进行调整、改进,确保德国博览会的透明化,平衡参展商、参观者和展会组织者的利益;对展会进行调查和评估;出版和发布展览指南,提供与展览有关的咨询服务和培训等。德国会展公司在制定会展方案和招商过程中,均与相关的行业协会密切合作,为会展公司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及开展对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营销工作提供帮助。在AUMA的统一协调下,德国各博览会目标明确,很少出现展会重复现象。

三、德国会展业的积极作用

通过会展这一平台,德国为本国乃至全球工业各行业上游制造商与下游采购商和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直接的交流场所。高度发达的会展业为德国带来了庞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德国展览业从业人员达23万,每年营业额30亿欧元,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120亿欧元,间接经济效益约235亿欧元。同时,会展业也对德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柏林举办的“国际娱乐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博览会”,以其代表行业最新的科技成果和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每届都吸引来自数10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专业客户和观众参加,还有来自数1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媒体对博览会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报道,极大地提升了博览会和柏林的知名度。在汉诺威举办的国际工业博览会、国际卡车展,在法兰克福举办的国际汽车展、国际书展、消费品展、家纺展,在科隆举办的国际五金展、国际食品展、国际家具展、国际自行车展、摄影器材展、体育及园艺展,在杜塞尔多夫举办的国际时装展、国际印刷工业展、国际鞋展,在慕尼黑举办的国际建筑机械展、国际手工业博览会、国际体育用品展,在柏林举办的国际观光旅游展、农业及园艺展、广播电视展及国际航空航天展,在莱比锡举办的图书博览会等,不仅成为国际参展商的追求,而且也成为世界各国了解德国城市的最好媒介,这些城市也因其会展而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德国的会展业还带动了举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每次大型展会都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涌入。2012年,德国展会吸引参观者达1000万人。

四、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展馆的国际对比

根据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的《全球会展业统计》(2012)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年底,中国展馆总面积已达475万平方米,占全球总量的15%,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美国展馆总面积达671万平方米,占全球21%;德国则排名第三,其展馆总面积约338万平方米,展览场地面积占全球的10%。从2006年至2011年,中国展馆面积增加了48%,美国和德国则分别增长了5%和2%。

截止2011年,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的展馆中,德国有4家,即汉诺威展览中心、法兰克福展览中心、科隆展览中心和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心,且均在前10名;意大利有2家,是米兰展览中心和博洛尼亚展览中心;法国有2家,是巴黎北维勒班特会展中心和巴黎凡尔赛门展览中心;美国有1家,是芝加哥麦考密克展览中心;西班牙有3家,是瓦伦西亚展览中心、巴塞罗那展览中心和马德里展览中心;俄罗斯有1家,是莫斯科克洛库斯国际展览中心;中国有2家,分别是33.8万平方米的广州琶洲馆和20万平方米的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位居世界第4位和第15位(见表2)。

(二)中国会展业迅速发展

1.展览面积和展会数量稳步增长《2012年中国会展业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供展览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会展场馆共计316个,全国共举办展会7189场,展出总面积8990万平方米,其中,经贸类展会总面积约为6500万平方米,占全国展会总面积比重超过70%。规模展会持续扩大,全国展出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会已经超过90个。品牌展会发展迅速,中国内地共有58个国际化专业展览会获得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数量位居世界第4。中国展会数量和展出面积与前几年相比,都有显著提升(见图1)。

2.三大会展经济圈已经形成

目前,中国会展业地域分布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会展中心为核心,形成了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会展经济圈,三大区域集聚了全国主要的会展业资源。2012年仅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共举办展览会1613场,占全国比重约为22.4%;展览面积合计2500万平方米,占全国展览总面积的27.8%。

3.出国展会数量呈上升趋势

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统计,2012年中国出国展览数量为1536个,比2006增长67%,同期展出面积也由31万平方米增长到69.3万平方米,增长超过120%。展会的贸易性、专业性、国际化程度都有提高。

(三)中国会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展馆数量显著增加,但利用率偏低

近些年,全国各省市纷纷投资兴建展览馆和会议中心,其数量显著增加。但是,与国外有竞争力的展馆相比,中国展馆的使用面积普遍偏小,而且,展馆的使用率非常低,大多数展馆平均使用率只有15%左右,达到30%的很少。在德国,展馆的综合利用率能达到50%以上。

2.展馆设施及展会配套服务总体水平亟待提高

大型展馆周围的交通、通讯、酒店、餐饮和娱乐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展馆之间的协调整合,展馆内住宿、餐饮、运输、广告、咨询、翻译等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方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国际性展会的要求。展馆设施功能相对落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周边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也导致了展馆利用率不高。

3.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国内举办展会的数量和展出面积一直在增加,但是,展会多而散、小而弱,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依然存在,水平普遍不高,重复办展问题依1日突出。中国会展业的创新经营思路和运作模式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行业协会协调作用的发挥、展览会数据管理、信息技术运用、媒体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中国专业会展企业开拓国际会展市场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尽管出国展览数量和规模呈平稳上升趋势,但是,中国企业赴国外参加专业或综合展会,参展目的多为展示和销售产品、建立客户联系、考察市场环境等。从参加展会类别看,更多的是以轻工服装、农产品、化工机械以及综合类展会为主要对象。

4.会展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尽管中国会展业快速发展,但是,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环境制约仍然突出,主要体现在:展会发展整体规划不够理想;行业标准体系和统计制度不尽完善;会展业的法规体系、诚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有待完善;专业人才短缺,社会化专业人才培养制度有待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亟待加强等方面。

五、发展会展业的经验借鉴

(一)发展若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国际性展会

德国每年举办大大小小各类展会上百个,其中代表行业领先水平的展会和大型国际性展会对德国会展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结合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状况,应鼓励行业或地区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步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并通过发展有影响力的会展提高和拓展城市知名度及美誉度,带动和促进当地服务业发展。

(二)规范和有序发展会展业

德国政府通过制定特别政策和扶持措施,促进了德国会展业的健康发展。近些年,中国会展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展会规模大小不一,加之重复办展、展期重叠等问题,造成中国会展业发展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需要从整体上对会展业发展进行规划布局,完善产业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出扶持措施。既要鼓励会展业做大做强,满足对各类展会的需求,实现既能举办涉及多个行业的综合性展会,也能举办单一行业的专业展会;又要规范企业办展和招商行为,加强市场监管,使会展业健康快速发展,推动中国会展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三)促进会展服务专业化

德国会展业涵盖了众多领域和行业,会展内容及会展服务的专业化有效地提升了会展业的竞争力。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通过专业人士进行规范操作与管理的必要性越发突出。会展运作过程迅速高效,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所以,主办招展、营销策划、影视媒体、会议组织、展览设计、广告宣传、展台搭建、展具租赁、交通物流、法律保险、宾馆酒店、翻译服务、综合服务等诸多环节协调运行,应由专业机构或企业来运作,通过专业化服务提高会展活动的效率。

(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作为政府和会展业桥梁的AUMU,对德国会展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借鉴AUMU的经验,中国需加快发展具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或行业组织。行业组织是自律性机构,对各行业的技术进步、道德规范、国际诉讼等能发挥重要作用。各类社会机构在评价、仲裁、维护市场秩序、协调各方利益等方面,具有政府难以发挥的作用。①通过发挥行业协会或行业组织在制定行业规范、协调、信息交流、管理、人才培训、资质评估方面的作用,提高展会的组织水平和质量。

(五)通过会展与会议结合提升会展实效

会展是为参展商、用户和参观者提供产品和技术展示及相互交流的平台,参展商和企业利用展会推广产品,拓展营销渠道,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围绕会展进行的同期会议,无论是学术会议还是研讨会,都有助于对相关行业发展及企业运营进行理论分析与总结,或者提出发展的政策建议。中国每年举办众多的会展和会议,围绕共同的内容举办的会展和会议使会展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实践基础,也使理论和政策建议进一步引导会展行业向产业升级的方向发展,进而实现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创新与提升。

(六)促进信息技术与会展业有效结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对各行业和各领域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能够更快、更便捷地到达更广的范围。展会主办方及参展商应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展会信息的更广泛传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展品展示方式的更新,从而提高中国会展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七)促进会展业与国际接轨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会展业起到搭建促进经贸合作平台的作用,使企业借助展会这一平台进入广阔的国际市场。一方面,作为拥有广泛发展空间的现代服务业,会展业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的同时,也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提高中国会展业的从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大型会展,同时,也重视地区性会展的发展。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办会展,拓展海外会展市场,开发国内会展市场。

德国会展业发展分析 篇2

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博览会基地。德国的会展业渗透着深厚的文化气息, 规模大、质量高。德国会展行业积极向海外开拓, 主要在海外培育展览项目, 开始建设展览场馆。1992年, 德国展览公司在海外展览项目仅20个, 到2003年, 海外展览项目已达200个。德国会展业有以下显著特点:

1.德国会展业经营模式独特

与世界最大的展览公司 (按营业额排名) ——英国Reed展览公司及美、法等国的展览公司不同, 德国的展馆全部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投资兴建, 展览公司由政府控股, 实行企业化管理。如位于汉诺威的德最大的展览公司——德国展览公司由下萨州政府和汉诺威市政府分别控股49.8%。德国展览公司既是展览中心的管理者, 又是许多大型博览会的举办者和实施者。如德国展览公司既是汉诺威展览中心的拥有者, 又是CEBIT和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大型展览会的举办者。由于德各级政府将会展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给予高度重视, 对展馆及其配套设施和交通建设均予大力支持, 德国绝大部分展览中心都拥有先进的设施, 为举办高水准的专业博览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2.德国会展业人才优势明显

德国西门子媒体学院院长、被誉为德国“会展行业第一人”的贝恩斯 (2002) 几年前就说过, “会展在德国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他领导的西门子媒体学院是欧盟会展培训行业内知名度很高的职业教育企业, 该学院的毕业生早已活跃在世界各国的会展行业中, 担任各种会议、展览等大型活动的现场组织工作。德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会展经理人市场, 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会展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同时设置了专门的会展专业人才认证制度。如德国科隆大学的展览商贸学院和德国瑞文斯堡会展管理系是最著名的展览教育培训基地。德国会展业发达的优势在于规范化的服务标准和流程以及先进的人才机制。

3.德国会展中心规模大、知名度高

目前, 德国共有25个大型展览中心, 展厅总面积264万平米, 加上室外展览场地100多万平米, 展览总面积达365万平米。现代化的会展中心及与其相配套的技术设施, 加上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德国所处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 为展览会的成功举办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全球150个世界顶级的行业博览会中有三分之二在德国举办。最负盛名的有汉诺威计算机博览会 (CEBIT) 、法兰克福消费品博览会、科隆五金展、柏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慕尼黑国际建筑机械博览会、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等。

4.德国会展业国际性和专业性强

德国举办的国际博览会, 外国参展商比例平均超过50%, 2003年达52.2%;20%以上的参观者来自国外。德举办的展览会内容丰富, 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门类, 能满足国际厂商和专业人士的需要。一些展览会在对公众开放之前专门向采购商、生产厂家、行业工程人员、新闻记者等专业观众开放, 从而使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能够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与别国的展览公司相比, 德国的展览公司的最大优势在于具有很强的国际战略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 德举办的博览会就向国外参展商开放, 并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外国参展商和观众, 从而使德国举办的博览会的国际性日益提高;二是德展览公司能洞察国际展览市场的发展趋势, 及时到国外投资办展。目前, 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市场及中东欧国家正成为德国会展业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

二、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与差距

近几年来, 中国的会展业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的5%、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7%左右, 但目前中国会展业的年产值约为80亿元人民币, 仅占全球的0.3%。这说明中国的会展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会展业是中国今后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就国际会展业而言, 中国大陆被认为是会展业发展最快的地区。有专家提出国际会展业重心“东移”和亚洲展览中心“北上”的观点, 即从西方发达地区向东亚特别是中国转移, 亚洲会展业的中心正从东南亚的新加坡向中国大陆转移。今后, 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还是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来分析, 中国会展业都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在会展业定位、展览场馆和硬件设施、服务水平和会展业体系、会展人才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我国与德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有以下问题:

1.中国的会展业发展定位不明确

中国很多城市的会展业缺乏明确定位, 没有形成自身的品牌, 组织管理模式落后, 使得很多参展厂商感觉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而部分会展则档次与质量产品参差不齐;有些叫国际名牌精品展, 但实际上却是类似集贸市场;部分会展甚至成为处理积压商品的场所。从客观条件来看, 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大连等大城市, 已经具有了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的条件, 每年举办的国际会议也有数百个。但由于定位不准, 缺乏品牌, 所办的会展旅游给人的印象是专业化程度低、主题不明确、市场营销目标不鲜明、杂乱无章、规模过小、质量不高。

2.中国会展业专业人才相对短缺

中国会展业从业人员缺乏对展览理论及运作方式的研究。在人才市场上, 无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西安的各会展公司招聘难, 招聘项目经理更难, 已经成为制约会展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由于我国会展行业起步较晚, 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会展专业, 但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现在出现的情况是普遍会展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专业知识不深, 行业标准混乱, 人文知识不够, 公司对项目经理及展览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不到位, 从业人员普遍缺乏对展览理论及运作方式的研究, 因而达不到展览会市场运作的规范化。

3.中国会展硬件设施相对落后

中国现有会展基础设施相对较落后, 从展馆面积来说, 全国展览馆总面积在100万平方米左右, 展场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型展馆仅广州琶洲交易会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几家, 举办特大型展览、会议难度较大。会展场馆配套设施落后又是一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装修简陋、设备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 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在国内展馆的应用还不普遍。如20世纪90年代投入运营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其建筑设计、会展设备等硬件设施已明显跟不上会展业发展的需要。另外, 有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差, 满足不了会展业发展的需要。

4.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较低

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 知名度不高, 会展业的国际化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据中国贸促会对全国42个主要展览馆举办的1064个展览会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 这些展览会中参展商总量为34万个, 其中国际参展商3.1万个, 约占参展商总数的9%;参观总人数1.2亿人次, 其中国际参观者人数为55万人次, 占参观总人数的0.44%。这些数字反映出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在会展业较为发达的大连市, 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同全国的情况大致相同, 虽然有八成的展览会冠有国际二字, 但真正达到或接近国际上沿用的标准, 也就屈指可数。即使在国内服装类展会中率先通过UFI认证的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 也不是有了一顶帽子便可高枕无忧, 而必须在国内同类展会的激烈竞争中, 寻找能够保持和提升关注度的兴奋点。

三、德国对中国发展会展业的主要启示

中国会展业必须要全面提升会展业的内在潜力, 在品牌建设、硬件建设、软件建设、配套建设等多方面借鉴德国会展业的先进做法, 来提高会展水平, 形成完善的会展业产业链。

1.统筹做好会展发展名牌与定位工作

首先, 树立中国的会展品牌, 对各地进行明确划分。对于会展业来说, 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 它是展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今天的会展市场竞争实质上是品牌的竞争, 品牌必须体现核心竞争力。要让一大批有实力、有影响、资金雄厚的办展单位脱颖而出, 必须树立品牌意识, 鼓励创新, 培育一批规模大、知名品牌多、质量高、服务好的会展企业或品牌展会。

其次, 做好中国会展品牌的产品定位工作, 确定相关市场。随着媒体对“会展业”的高热度宣传, 许多省市政府、专业协会和大众的展览公司进入会展业, 使得会展业过热。在这种盲从的热情之中, 必须注意市场调研以及产品定位的重要性,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 培育和发展出各地具有特色的展会。

再次, 做好会展业的国际化工作。国际化程度高的展会, 拥有海外招展招商的网络;与海外行业协会、商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良好的信誉, 受到参展商的信赖;有着适合展会国际化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手段, 因而才会具有生命力。国际化程度越高的展会, 就会有越多的海外参展商加盟, 越多的先进产品和技术参展, 越多的信息参与交流;国内企业接触的海外客户越多, 贸易成交的机会就会越多。

2.做好会展业硬件建设工作

其一, 在展馆建设上要有科学规划, 避免小而散, 要走国际化、专业化、大型化、品牌化之路。如北京的展馆建设在专业化、品牌化上已初露端倪, 其三大展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已基本上分别形成了车展、房展、科技展品牌。另外,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 我们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展馆。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但信誉好、富有管理经验的展览馆或展览公司, 可以通过网上展览开展业务, 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避免展馆建设投入大、周期长的缺点, 进而提高会展的效益。

其二, 完善会展设施和其他相关基础设施。有了与市场定位相对应的会展场馆还要有相应的宾馆酒店;其次, 要有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 尤其是建立连接国内外较发达的航空交通网络;有完善的现代化会展设施, 包括配备同声翻译系统, 图文传输系统和网络会展系统等;在此基础上, 还要完善其接待条件, 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素质。会展业的形成需要形成以会展为核心相关配套服务为支持的会展产业链。

3.做好会展业软件建设工作

会展服务水平的提升是软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前提是做好当地区会展业的具体定位。我国会展业需要设立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 做好相关设施的配套工作, 使得参会人员能够享受到方便快捷的会展服务。

加大会展人才 (何东宪, 2007) 的学习培训是软件建设的关键。企业要参与国际化竞争, 树立行业品牌展会, 就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队伍。会展作为一个行业, 作为一种经济形式, 同样需要有大量的专家, 那么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 就必须要加大对企业核心会展人才的学习培训力度, 而实践证明, 积极地把人才送出到像德国这样的高水平会展国家去深造, 对于有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4.做好会展管理体制创新及配套工作

一是确立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 优化资源配置, 培植世界级的会展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在经济、交通、信息、人才、服务等方面有综合优势, 会展业已初具规模, 国家应重点扶持和培植。政府还应该制定有关会展经济方面的法规来规范整个会展经济的行为, 使会展经济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是建立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参照德国展博览委员会 (AUMA) 的模式, 我们要积极建立与全球及区域国际会展组织的关系, 成为它们的成员, 充分利用各种机会, 了解世界会展市场新趋势和新发展, 借鉴会展业市场化发展的先进经验, 开发国际市场, 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同国际市场同步发展, 制定我国会展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三是营造公平市场环境。主要是制止恶性竞争。如有的公司抄袭别人展会的名称, 和别的展会同期同地举办, “偷窃”别人的客户;有的展览公司恶意中伤其竞争对手, 或通过行政手段来扼杀对手等现象, 应予以坚决制止。

[注]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为06-YZ1-95

摘要:德国会展业以其在经营模式、经营规模、国际化运作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享誉世界。中国会展业可以学习德国会展业的经验, 在品牌建设、管理体制、硬件设施建设、人才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会展业,借鉴分析,创新,会展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来生.会展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吴国新.发达国家会展业对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借鉴[J].国际商务研究, 2006, (05) .

[3]程红, 路红艳.从国际会展业发展动态看我国会展业发展方向[J].中国流通经济, 2003, (3) .

[4]何东宪.会展业界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N].经济日报, 2007-7-16.

[5]李远方.国内会展业面对外资打压艰难求生[N].中国商报, 2004-8-13.

德国,世界会展王国 篇3

在众多会展业发达的国家中,德国,算得上是公认的“世界会展王国”。德国的会展业历经百年而不衰,其奥秘,引得众多国际学者潜心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会展业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海尔、海信惊艳IFA2011

为期6天的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类电子展覽会(InternationaleFunkausstellung Berlin,简称IFA)刚刚在柏林国际展覽中心落下了帷幕。本届IFA吸引了全球知名消费电子企业参展,成为全球消费电子企业比拼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平台,这其中就有从青岛走向世界的知名品牌——海尔、海信。

海尔已连续6年进驻IFA,今年海尔展馆面积达1000平方米,展示了包括冰箱、洗衣机、电视以及洗碗机等产品在内的200款高端新品。海尔与欧美家电巨头比肩,充分彰显了其领先的产品创新能力与品牌实力,其推出的首套“云家庭”解决方案,可以通过云服务平台,帮助用户实现家庭中以云电视为中心的电脑、手机、家用电器间的互联、操控、交互,为用户带来新颖极致、充满乐趣的“云生活”新体验。此外,海信最新推出的首款个人智能电视I'TV成为本届IFA展上的一大亮点——I'TV汇集了云终端技术、自主操作系统、运营服务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优势,打造了一条完整的智能化生态链。海信I'TV同时兼具电视机与平板电脑双重定位,既是智能电视,又是植入了“电视芯”的平板电脑。它的最大亮点在于实现了大屏传小屏、小屏传大屏、异地传屏等功能,使得“三屏互动”、“协同互传”成为现实。

由德国娱乐与电子通讯工业协会(GFU)和柏林国际展覽公司(MesseBerlin GmbH)联合主办的IFA展会被全球家电企业誉为“最大的竞技场”之一,作为德国最大的工业博覽会,IFA是全球最具规模、影响力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展覽会之一,它不仅是全球消费类电子生产商展示新产品、新技术的舞台,也是全球顶级消费电子品牌同台竞技的擂台。近年来,IFA每年的成交量都达数百亿欧元,参展厂商也达千余家。今年“88岁”的IFA吸引了约1500家厂商参与展会,由于展品大多是参展企业科技含量极高的最新产品,体现了该行业最新的科技成果,使得参观人数约达30万之多,更重要的是,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媒体记者,对博覽会进行了全方位立体性的跟踪报道,从而使得展会和柏林市的名气及人气大增。

实际上,像这种有影响力、有知名度又提升人气的展会,德国还有很多。比如,汉诺威国际工业博覽会、国际卡车展,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国际书展,科隆国际食品展、国际家具展、国际自行车展,杜塞尔多夫国际时装展、国际印刷工业展、国际鞋展,慕尼黑国际建筑机械展、国际手工业博覽会、国际体育用品展,柏林国际旅游博覽会、绿色食品周、国际航空航天展等等。

百年不衰的世界会展王国

作为“世界第一”会展强国,德国举办了全球各行业中2/3代表时代潮流的顶级展会。据说,世界收入最高的10家会展公司中,德国占了5家。全球展厅面积最大的5大展馆中,德国占了4家——它们分别是汉诺威展馆、法兰克福展馆、科隆展馆和杜塞尔多夫展馆。德国有10个会展中心室内展厅面积超过1O万平方米。这其中,汉诺威展覽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展覽设施,它为2.6万余位展商和230万观众的年流量而设计。整个场地占地100。万平方米,共27个展馆,室内展覽面积达到49.8万平方米。除了室内展覽空间,展场还提供5.873平方米的室外展覽面积。

“世界会展王国”的称号,德国当之无愧。其实,这一称号并不完全指德国所拥有的场馆规模或者举办展覽会、博覽会的档次、数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展会这个平台每年为世界各国和地区2073以上的海内外展商和生产厂家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场所在德国,“没有交流就没有信任,没有信任也就没有买卖交易和商业机会”是商界公认的一个信条。因此,德国每年举办的商贸会议有1万多场,与会者高达250万人。此外,还有与展会密切相关的其他活动,各类活动的参加者每年也有近190万人。

德国会展业何以如此发达,历经百年而不哀的奥秘何在?

地缘优势是德国会展业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之一。德国地处中欧,又是经济大国,其展会辐射范围至少可以涵盖整个欧洲。据统计,每年参加德国展会的国际厂商中,约有60%来自欧洲大陆。此外,德国制造的声誉和展会的魅力也是原因之一。德国制造的声誉吸引了无数客商前来采购的同时,德国展会的魅力又让外国展商欲罢不能。德国占据了全球各行业知名展会的2/3。没有哪个企业或企业主不想知道自己的企业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未来本行业的发展方向。展覽会特别是大型专业博覽会往往是新产品集中亮相的地方,也是各种企业寻找合作伙伴的最佳场所。因此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通常都会牢牢抓住这干载难逢的历史机会。这方面,非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每年都有数万家企业前来参展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展会不仅仅是一张城市名片

会展业不仅能产生庞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能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它所带来的巨大效益,让德国各大城市纷纷建起了自己的博覽会场馆。这在某种程度上又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因为所有规模性的博覽会场馆,都是浩大工程。德国是世界上展会中心最多的国家。目前,德国建有博覽会场馆的城市大约有70座。许多城市都是因其博覽会而蜚声海内外——比如,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慕尼黑、汉诺威、科隆、纽伦堡和埃森等城市。可以说,博覽会是这些城市所拥有的一张亮丽名片。

实际上,会展业发展带来的不止这些。由于德国展会十分频繁一除了国际博覽会外,还有展示地方特色的当地展会和跨区域展会,因此会展业给相关行业带来可观收益。以物流行业为例,一场工业博覽会,比如每两年一次的柏林航空和航天博覽会或一年一次的汉诺威国际工业博覽会,每次作为展品的上百吨物品、机械和装备都需要长途运输以及送达展会现场,其运输递送服务费用可想而知。此外,在展会上形成的订货合同,同样离不开物流业的服务,这对物流企业来说,又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如此这般,每年上百场国际博覽会,物流企业肯定能赚个盆满钵溢。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展覽业的繁荣为物流业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此外,会展业还造就了一大批专门依靠展会生存的企业和职业,比如专门搭建和拆卸展台的公司、展台设计师、展会规划师、咨询公司和搬运公司等。还有一些小商小贩、家庭旅馆以及培训展台服务员和讲解员的培训、礼仪公司,也都是专门依赖展覽业生存的。换言之,展会公司和展覽业是服务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它带动了一大批服务行业的兴起与发展,是其它许多下游服务行业的领军者。更重要的是,只要有会展举行,就会有大量的人流,参观者给当地的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休闲等带来的收入更是可观,并积极带动当地旅游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德国会展业发展分析 篇4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会展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会展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界定了会展业的内涵、作用,分析了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会展业;品牌化;产业化;本土优势

一、会展业的内涵、作用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隶属于服务业,即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包括大型国际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运动会、招商会、经济研讨会等,吸引大量商务客和游客,促进产品市场的开拓、技术和信息交流、对外贸易和旅游观光,并以此带动交通、住宿、商业、餐饮、购物等多项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被称为“无烟工业”。据考证,世界上第一个样品展览会于19世纪末在德国的莱比锡举办。会展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形式、内容、功能和举办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会展已表现为一种经济形式,成为各国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会展业是高收入、高赢利的产业,其利润大约是20%至25%。而且,会展活动的开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会展业属于服务业,具有服务业的共性,它作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公众之间的一个有效的商务平台和交流中介,但同时它又不同于其它服务性行业,具有自身的个性,企业通过参加会展进行新技术、产品推广,可起到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同时可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树立品牌形象,具有其他服务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事实上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会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这些社会效益有的是立竿见影的,而更多的是潜移默化、逐步发挥作用的。会展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如财富论坛和APEC会议在上海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以及推广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及商贸中心的地位,带动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每一次会议或展览的举办将吸引大量的商务客和游客,即必然会带动交通、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会展业的继续发展,将使展览、会议场馆的数量增加,从而加快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投入,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据测算,会展业的最大带动系数为1:9,如果会展场馆的收入是1,那么所带动的相关行业的社会收入则是9。

〔四〕增加大量就业机会的作用。由于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充沛、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第三产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会展业的发展将带动交通、旅游、餐饮、基础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增加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北京申奥成功,就将造就几百万个就业机会。在中国,会展业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但是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二、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目前每年中国举办的各类会展超过1200个,是改革开放前二十几年内国内会展数量总和的10倍。据不全统计,为1262个,为1326个,已超过1500个。从类型上看,会展已由综合性发展成为专业性,如汽车展、工业展、留学教育展等,并有一些专业会展得到了业界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国内目前展览场馆有147个,部分展馆已具备举办国际展会的相应配套设施。会展主办单位除专业会展公司外,各专业协会、中介机构、广告公司、媒体、群众机构、院校等也纷纷加盟。与此同时会展业为主办者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经济的空前繁荣,中国的会展业正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来,中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已达3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也达到120多亿人民币。(资料来源:作者调研所得)

但是,从我国目前会展业发展现状来看,与国外同行业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一)管理体制上的差异。国外会展业的管理主要依靠行业自律机制和自律规范,政府的介入一般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国际大型展会的协助招揽上。但是国内尚没有统一的会展管理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根据现行的展览管理办法,国务院各部委及其所属的工贸公司、外贸公司、协会、商会、中国贸促会以及其行业分会和地方分会、地方政府或省市级外贸主管部门、展览场馆、境外展览机构等都能举办展览会。这种多层次、多渠道办展的局面造成会展过多过滥,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会展“泡沫”现象,使得会展管理混乱。而且我国会展业目前依然维持计划经济形成的展会审批制、展览公司资格认定制,尚未与市场接轨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以至有的展会虽然质量很差,组织和服务严重欠缺,但由于有政府作后盾而得以存在。

(二)展览场馆和设施上的差异。国内现有会展基础设施相对国外较落后,从展馆面积来说,全国展览馆总面积在100万平米左右,展场面积超过10万平米的大型展馆仅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几家,与国际知名展览中心如米兰国际展览中心65万平米的展馆相比,国内场馆举办特大型展览、会议难度较大;虽然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展馆,但大多面积小、功能单一、设施较落后、服务水平不高,不具有竞争力,更不具有接办国际名展的能力,多数展馆只能承办一些档次不高的展览。国外展馆不仅面积大,交通也十分方便,火车、地铁、直升飞机等交通工具可以直接抵达场馆。展览场馆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会议室、办公场所、银行、邮局、海关、航空、翻译、日用品、商店、餐馆、仓库、停车场等,整体服务体系使展馆成为一座城中之城。我国展馆设施如餐饮、交通、通讯等配套设施相对于国外也有很大差距,尤其网络信息技术在国内展馆的应用还不普遍,制约了国内展览水平的提高。

(三)展会定位上的差异。多数展会缺乏明确定位,组织管理模式落后。同国际知名展览相比,我国展览缺乏明确定位。让参展厂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有的展会则什么档次与质量的产品都一拥而上。有些名为国际名牌精品展,但实际上却是类似集贸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些展会甚至成为处理积压商品的场所。有些参展商也缺乏定位,参展的目的不明确,而大多数厂商只是“坐以待客”。

(四)服务水平的差异。目前,在国内30多个展览会中,只有极少数展览会设立了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大多数情况下,参观商和观众在参加展览会时遇到的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展会后的情况也无从了解。同时在硬件设施建设上仍有欠缺,如没有设立邮局、必备的商务服务部门和专线交通等,而这些方面,国外展览会可以说一应俱全。因此中国展会的服务水平有待改进。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一学德国的汉诺威市。每年在这里举办的CEBIT展览会和国际工业展等大型专业展会,从世界各地云集于此的参观者的口袋里掏走数十亿美元。它的奥妙就在于一切围着展会转,围着参观者服务,展场布置把舒适放在

第一位,空气流动,光线明亮,温度适宜,布局宽松,在众多展场之间,到处设有咖啡座,供人们休息、聊天、交流、业务洽谈,在市区乘车凭展馆出入证“一证通”,十分便捷。会展业是服务行业,不同于制造业,如果不在服务水平上花狠功夫,那中国的会展业势必无前景可言。

(五)会展人才的差异。目前我国会展业专业人员奇缺,大多数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与会展业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较大。这是影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重大制掣。展览专业人员奇缺除了历史原因外,相当重要的是,目前为止我国没有专门培养展览专业人才的场所。跟汉诺威和法兰克福一样,许多国外会展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中的中国人都是从国内的展览公司挖过去地的。国外会展业发达国家的优势在于先进的管理经验、规范化的服务标准和流程以及先进的人才机制。因此中国会展业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要建立先进的人才机制,防止人才外流。

三、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发展对策的分析

去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成员,那么入世后对中国会展业有何影响呢!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规定和中国政府公布的资料显示,11类142个服务贸易行业中,会展业不在其中。从入世谈判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并未对入世后的会展业开放作出承诺,世贸成员国也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另外根据外经贸部的有关规定,入世后,外商仍不能在中国注册成立独资的会展公司,但可以与中方成立合资公司。根据我国目前会展市场的实际情况,还不能取消审批制度,因此我国实行会展审批管理制度仍然有效,对这项规定也是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定,即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和新生产业进行保护。虽然有上述有利因素,但毕竟是“狼”来了,一定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海外跨国展览机构已纷纷抢滩中国市场,设立机构或成立合资公司,如德国的汉诺威、科隆、依格多,意大利米兰国际展览中心等早已在北京、上海设立了分公司,中国展览业将面临外国同行更为直接和激烈的冲击。尚显稚弱的中国展览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会展经济将会以更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既有新的机遇,但更多的是严峻的挑战。对此,笔者对我国会展业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顺应规则,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进入WTO后,政府痛下决心顺应规则,转变职能,退出对市场经济运作的直接干预管理。政企不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企业可盼的关系协调、信息传递、市场规范等服务与管理的职能将由行业协会来实施。因此应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尽早成立全国性的会展行业管理组织,并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建立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理顺与海关、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关系,取消价格多轨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展览环境和竞争秩序,在操作上力争尽快实现规范化,并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另外,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市场的完全自由化,相反政府的宏观调控会对展会的质量和会展公司的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和评估和认证,逐步从审批制过渡到标准制和登记制。使会展业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据悉,目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展览业管理方面的相关法规,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着手会展业的立法工作。如国内展览业的第一个地方法规--上海展览法规,已进入起草阶段,主要内容是理顺行政主管部门和海关、商检、工商、税务等部门之间的法律关系,克服多头管理的弊病,也将考虑展览公司办展的资质要求和法律程序。

(二)改进服务水平,加快人才培养。会展业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它不同与第一、二产业,是一个营销的过程,关键是人才、客户和服务,对资金的需求并不突出。服务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提高软件服务,如设立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还要改善硬件设施建设,如设立邮局、必备的商务服务部门和专线交通等。加入WTO后将有更多的外资和展览管理人员进入中国,将会带来国际会展业的先进经验、理念。有了好的理念,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会展人才,制定规则和制度,提高软硬件服务。会展专业人才奇缺是制约会展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举办展览专业人员的培训班、讲座。这种培训班、讲座非常重要,因为大专院校学习的学生从现在起少则3年,多则4到5年才能掌握专业理论,日子久远,远水解不了近渴。现从事展览工作的人员大多具有实践经验而缺乏理论知识和先进、现代的展览管理手段,若能通过短期培训,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会展应走向产业化和品牌化。加入WTO后,随着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外国会展公司的大举进入加剧了我国会展市场的竞争,促使了我国会展业面向市场,在竞争中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组建展览集团、实现资本扩张,提高企业组织规模,走上产业化之路。

会展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找准展会的龙头,发挥城市会展业的整体效应,才能加速会展经济发展。现在,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趋势,会展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从长远看,发展本地会展经济,必须面向国际,形成品牌。世界著名的展览城市,无一不是如此:提到德国的汉诺威,我们就知道这座城市里有电信技术、机械和设备工程等行业的著名展览会;提到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我们会很快联想到COMDEX展;被称为“展览之都”的法国巴黎,时装、化妆品等展览在世界有名,且始终领导世界潮流;而香港是以珠宝、皮草、玩具等展览著称。不难看出,一个城市展览业的品牌与其本身的经济及产业发展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必须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方向,树立会展业的城市品牌。树立品牌展会需有明确的定位。如果是具有成功办展经验并一直运作国内知名展会的公司,就须随时关注国际市场的行业走势,并主动与国外的相关机构强强联合,努力扩大展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如果公司运作的展会尚处在国内区域优势或开发新题材的会展公司,那你首要的经营思维应放在努力扩大自己的展会在国内的影响力,就像我国的海尔一样,成在中国,强在世界。

(四)可利用互联网,实现实物展览和网上展览交易之间的相互补充。对于互联网,人们普遍是喜悦多于忧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展览业带来了新的契机,网上展览成为展览业的新风景和新亮点。众所周知,场馆建设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而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展馆、举办虚拟展览却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金钱,大大提高展会的效益。我国展馆建设缺口较大,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展览中心、城市扩建、新建展馆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在展馆建设上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却非明智之举。我国展览业可以借助互联网赢得后发优势,一些规模小但信誉较好、富有管理经验的展览馆或展馆公司,可以凭借网上展览开拓发展空间、聚集新的竞争力。因为互联网具有无可比拟的渗透性和广泛性,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但是,即使在相当完善的互联网时期,网上展览和交易也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的展览和交易,二者只是更好相互补充和优化配置,更加完美而已,因为二者各自有着互相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作用。

(五)以展“促”会,以会“兴”展。会议是报告会、研讨会、交流会、说明会和讲座的统称。会议是展出者在展出地方市场为其产品和服务扩大影响的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会议可以吸引相应行业的许多行家,决策人物和有影响的人物;会议可以是介绍产品性能,用途,使用

方法;可以探讨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也可以在展览不能表达的特殊情况下,为展览作补充。由于展览会的形式比较单一,所以以丰富补充展出内容为直接目的的会议显得必不可少。展览和会议,两者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活动,唯有如此,展会的多元化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六)积极引进外资,提高会展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中国加入WTO后,外资进入中国展览业将不可避免。在看到外资抢占我国会展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应看到外资的引入能够提供我国展览业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所需的资金,能够带来会展业经营和运作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展览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在为我所用的原则下积极地引进外资,尽快实现会展业的规范化发展。

(七)利用本土优势。目前,世界各国的会展都是由本国的行业组织来主办的,不仅要得到外国的参展商认可,更主要的是还要得到本国企业的积极参与。在这方面,国内会展公司较国外同行有明显的优势。但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参展不够重视。因此国内会展公司应利用本土优势,比国外公司更早的使国内企业认识到会展作为企业之间的一个有效的商务平台,具有其它营销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企业通过参加会展进行产品推广、树立品牌形象将成为企业的重要营销活动。提高国内企业对会展功能的认识、加强企业的展示能力对我国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有着重大意义。

(八)以合求寸,多元发展。因我国的会展业已将步入白热化竞争时代,一些刚起步或在会展界举步维艰求存的会展公司,要开发新项目已实属不易,为求得生存,不妨考虑一下与国内外知名的展会合作,专做展会代理商赚取佣金,同时也可从大公司学到一些良好的展会运作经验。代理展会也需注意一些常识,如与国外的名展合作时要考虑一下,我国的参展产品在国际市场是不是具备竞争力,国内企业赴外参展后能否起到促销效果;反之,为国内名展寻找国外参展商时,又要考虑该行业在我国的竞争现状,国外厂商是否有急于抢滩中国市场或扩大在华市场份额的意愿,这些都是决定代理招展成败的关键。

会展经济,其实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你只细想一下:世界各国为争办奥运会、足球锦标赛及其它体育赛事时的努力;其次有文艺汇演或大型音乐会的热烈场面;还有各种经济、学术论坛的媒体造势或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再有全国各地的各种什么节或其它的一些大型公关活动及会务接待等。以上种种,其实都属于会展经济的范畴,因此,建议一些会展公司不要老是把眼光盯在商业展览上,只要你在申领营业执照时多考虑一下它的经营范围,会展业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综观国际会展业的整体情况,欧美发达国家无疑在国际会展业的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这是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在资本、技术、信息方面的绝对优势分不开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会展经济的理念已经为大多数国家所重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虽然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在会展业中的市场占有率的绝对数值,但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吸引了会展这一前瞻性行业,使它们成为国际会展业今后几年继续保持增长的关键因素。中国是当今世界上GDP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中国在国际会展业中地位远不能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匹配。因此,笔者坚信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只待人们去开拓,但笔者希望国内会展公司在国外会展巨头冲击下,“与狼共舞”,在竞争中求发展,在挫折中学习。WTO不可怕,竞争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等待、观望的心态和短浅、狭隘的眼光。调整好心态,摆下姿势,大处着眼,小处着手,WTO对中国会展公司才可真正称得上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中国会展公司也因此与时俱进、与日同步,在国际新舞台上演绎新 篇章创造新辉煌。(作者:马倩)

参考文献:

[1]白仲晓.中国服务贸易方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王方华.服务营销[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厦门会展业发展专项奖励资金 篇5

项目申请报告(展览)

厦门市会议展览事务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5号)文件精神,依照《关于进一步促进会议展览业发展的扶持意见》(厦会展〔2017〕24号),我司拟向贵局申请厦门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展会名称 2.主办单位 3.承办单位 4.展览时间 5.展览地点

6.预计展览规模:平方数、总展位数、境外展商展位数(含港澳台)7.展品范围

8.其他(如展会配套活动)

二、现向贵局申请奖励 万元。

三、历届规模及资助金额(如有则提供)

四、申请合法性说明

我司所提交的关于(请填写项目名称)的厦门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材料均真实合法。如有虚假,我司愿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申请公司名称(盖章)

德国会展业发展分析 篇6

2000年以来,我国会展业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从机械、电子、汽车、建筑,到纺织、花卉、食品、家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国际专业展。近年来我国会展业总规模保持近20%的增长速度,展会数量由1000多个增加到5000多个。2007年,全国展览总面积近600万平方米。展览项目,1997年我国首次突破1000个,到2007年已接近4000个。无论是从展览基础设施、会展从业人员队伍,还是从会展活动的数量和规模看,我国会展业都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实力,我国正在步入世界会展大国的行列。

然而,自2007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 中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会展业产生明显影响。据统计,2008年中国贸促会批准组展单位出国举办的经济贸易展览会有一千八百多项,但2008年底,实际举办的展览会只有一千项,实施率约百分之五十五,与2007年相比,实施率下降了五个百分点。在国内展览方面,组展单位也感受到了压力,展览面积与参展企业都在减少,招展招商困难突出。参展商为了节约成本,有选择地参加展会,导致会展数量明显下降。

因此,各地方政府在扶持会展业的发展上做出了不同的尝试。其中,最常见的手段之一就是财政上的扶持。据香港贸发局有关负责人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2009年,香港特区政府将对香港会展业给予财政支持:一方面,为组展企业进行整体宣传拨款,在国内和周边地区以及全球重要贸易国家开展香港展会宣传;另一方面,采取“1+1”的补助模式,即组展单位增加1元投入,政府配套补助1元。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区政府还资助重要买家赴港参观采购。据悉,2008年香港贸发局拿出1.2亿港元扶持会展业,其中,8000万港

元用来资助那些发展中国家赴港参展商的交通、生活补助费,另外的4000万港元用来补助参展商展会期间的宣传。

为了帮助会展业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在京举行了会展业政策推介会。据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性会议,按照京地税营[2005]578号文件,可享受差额纳税。

同时,把现代会展业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上海,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改革开放、服务全国”的会展业发展思路,制定了《上海会展业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上海会展发展的目标和举措,使会展业成为提升上海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关于会展业对国民经济的强势拉动作用,国际上有1∶9的说法,即会展业的直接收入是1的话,其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收入将达到9。2007年全国各类展览项目已接近4000个,直接收入达140亿元人民币,由此带动相关行业收入近1300亿元,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沈阳会展业发展对策分析 篇7

关键词:沈阳,会展业,问题,对策

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会展业兴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历经二十多年, 已取得一系列傲人的成绩。2000年后, 沈阳会展业以年均30%以上的幅度递增, 加入到中国会展中心城市队列。沈阳国际会展中心的建成更是使得沈阳会展业踏上快速发展之路。2005年, 在中国会展业的业内评估中, 沈阳获得“中国最佳会展城市”和“最具竞争力会展新锐城市”殊荣。第五十六届“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承办, 使沈阳会展业得到了质的飞跃, 随之一大批会展企业及项目逐步走向成熟。虽然多年来沈阳会展业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但无论是在会展管理体制、场馆运作模式、品牌展会, 还是市场成熟度上, 沈阳会展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会展城市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

1 沈阳会展业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 2009年沈阳举办展会140余项, 交易额突破了900亿元大关。2010年沈阳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237个, 其中展览会184项, 展览总面积183.3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39.7%, 实现会展经济交易额1600亿元。国际级展会54个, 占26%;国家级展会32个, 占14.6%;区域性展会51个, 占23.2%。其中, 有13个展会活动属于超大型展会, 从而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如期实现了沈阳会展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可以说, 2010年是沈阳会展业的创新之年、提升之年和丰收之年。2011年沈阳会展业着力提升产业“深度”, 在根据城市经济文化特点打造特色会展的同时, 大力发展专业性、国际性和以支柱产业为重点的会展活动。2011年, 沈阳市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252项, 累计同比增长11%;实现展览面积220万平方米, 累计同比增长33.3%;实现会展经济意向交易额1805亿元, 累计同比增长12.8%。与此同时, 沈阳品牌展会呈现出规模明显扩大的趋势。以“2011辽宁 (沈阳) 台湾名品博览会”、“2011年秋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为代表的多项展会, 规模均超过5万平方米。

2012年沈阳年举办会展项目规模 (展览、会议面积) 达到126万平方米, 比2007年的63万平方米翻一番, 年递增幅度达到15%以上。其中:大型会展活动 (展览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 会议规模500人以上) 达到40%以上, 中型会展活动 (展览面积5000平方米-2万平方米, 会议规模200人以上) 达到30%以上。开发8个东北地区会展品牌项目。即:东北国际工业博览会、东北医药健康产业博览会、东北商业地产及商铺展示交易会, 同时, 开发美容美发、鞋业、建材和金融方面的会展项目。办好10个地方文化旅游会展品牌项目。即:冰雪节、美食节、旅游节、清文化节、庙会、灯会、花会等, 并研究开发啤酒节、杂技节、足球节等节庆品牌项目。

沈阳会展业在项目数量、规模不断发展的同时, 其合作领域也不断扩大, 国际会展和国内会展同步发展。沈阳市目前举办的重要国际展会有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东北国际工业博览会、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中国沈阳商品交易会、中国沈阳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等。目前沈阳会展几乎实现月月有展会, 涉及汽车、机电、建材、房产、环保、医药, 珠宝, 糖酒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 沈阳市政府为了促进本市会展业更好更快发展, 投巨资新建场馆、改善场馆设施。沈阳现有专业会展场馆3处, 非专业展览馆8处。其中最大的展览馆———沈阳国际会展中心总占地面积73公顷, 总建筑面积达到16.8万平方米, 可提供室内展览面积10.52万平方米, 5000个国际标准展位;而最小的沈阳科学宫会展中心的展览面积也达到1.5万平方米, 设有600个国际标准展位。改建后的辽宁工业展览馆拥有3个大型展厅, 营业面积达2万平方米, 600个国际标准展位。不仅在展览面积上有所扩大, 沈阳各会展场馆内的相关设施也逐渐完备, 新增会议厅、多功能厅、特色餐厅等一系列活动场所。比如新建的沈阳展览中心除了室内展厅外, 还拥有5.5万平方米面积的室外展区, 仅停车位就设立了近5000个。除展览功能外, 该中心还具有行政会议功能, 具有同声传译设备、多媒体投影设备等专业、现代化设备。由于沈阳会展软硬件条件的大幅度提升, 在沈阳会展原有规模的基础上, 中国珠宝协会、中国饭店协会、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中国家具协会等均已来沈考察, 并已就联手举办“中国珠宝展”、“中国美食节”、“中国百货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签约。沈阳展览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后, 沈阳市的大型展会如“制博会”、“汽博会”、“农博会”、“房交会”、“沈阳经济区汽车展”等移至新展馆举办。

2 沈阳会展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市场运作不规范

目前沈阳会展市场运作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会展体制不健全, 制度不规范, 入行门槛低, 面子绩效工程等, 导致参展商及观众水平参差不齐, 展会质量不高, 犹如菜市场般的展会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及参展商的利益, 也损害了沈阳会展产业乃至整个城市的形象。

2.2 会展业从业主体匮乏

会展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组织、管理、广告、宣传、策划、公关、工程等专业化工作人员和导游、餐饮等服务人员。目前沈阳仅有沈阳师范大学一所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 进行会展教育与培训, 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沈阳会展业繁荣的背后存在着会展人才匮乏的问题, 会展从业人员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缺乏会展专业知识, 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 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会展从业人员中高端人才凤毛麟角, 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普遍低下, 严重制约沈阳会展组织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展会现场秩序混乱, 品牌展会少之又少, 会展业发展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沈阳会展业缺乏专业的会展人才和服务公司已成为沈阳会展业发展的“瓶颈”。

2.3 会展场馆运作模式单一

由于沈阳大部分的会展场馆长期处于政府的直接管理下, 其经营运作管理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市场化水平较低, 很多场馆处于一种“等食吃”的状态, 缺乏灵活的市场运作营销手段。虽然现在很多场馆都在转变经营机制, 但固有的观念很难一时转变过来。场馆无激励体制, 不能调动其积极性, 导致场馆运作一直机械式的复制运作模式及管理体系, 使其展会题材老旧, 不能迎合市场的需求。

2.4 会展管理体制混乱

目前绝大多数大型展会都是政府主导型展会。此外, 政府虽已投巨资进行场馆的建设与运营, 但部分场馆位置布局不合理, 运营模式单一, 导致运营效果不佳、场馆空置, 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会展管理体制整体混乱, 多数体现为政治意志, 政府尚未认识到自身理应扮演的角色。企业恶性竞争、人才流动率大, 许多企业相继倒闭。据调查, 到2011年, 沈阳已有9家展览公司倒闭, 20几家企业亏损, 目前展览企业盈利的不足1/3。

3 沈阳会展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构建市场化运作体制

在保证市场基础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下, 政府应该理性科学的看待自身所扮演的角色,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宏观调控, 不应过度的干涉企业的具体运作, 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 服务于会展企业, 配合会展企业开展工作, 向国内外介绍城市会展的优势特色, 并宣传各种会展活动。政府应逐步退出会展“领导”位置, 减少直接举办展会的数量, 为会展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为市场主体服务, 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真正实现会展业的市场化运作。

3.2 加强会展理论研究, 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会展理论的研究是保证会展业长期持续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政府应凭借自身的主导地位进行会展经济的数据资源整合, 为企业和相关组织提供战略性发展的依据。建立权威的评估机构, 规范展会的发展, 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信息资源, 促进会展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必须要认识到人才缺乏问题的严重性, 健全高校会展专业的定向人才培养, 指导规范教育体系, 鼓励社会举办培训班, 建立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根据自身发展程度进行针对性的人才体系建设, 完善会展理论研究, 使理论最大实际化, 适应会展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

3.3 转变会展场馆运作模式

沈阳会展场馆在管理上, 竞争混乱, 庞大的国有资产由政府指定机构经营与管理。因此, 会展场馆应吸收多方资金参与场馆建设, 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 整合优势资源, 采取高效灵活的场馆运作手段。会展场馆可以改变原有的老旧思想, 积极与展会相关联的各个产业协调沟通, 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 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发展。会展场馆的运营应多与当地优质媒体资源及旅游企业积极合作, 把场馆的服务产品放到“市场”上去, 宣传自身品质形象, 提高认知率, 从而吸引客商与场馆方合作交流, 促进场馆的良性运作。

3.4 协调政府管理部门和会展企业的关系

建立有效的会展管理体制, 是沈阳会展业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政府在会展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坚持政府统一规范协调各会展企业组织, 企业自行发展的原则。健全会展企业的运作体制, 政府不能过于干涉企业的发展, 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使企业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 同时企业应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服务于社会, 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互依赖, 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华.沈阳工业展览开发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0, 28 (2) .

[2]郭慧萍, 徐萍.沈阳会展场馆整合发展研究[J].北方经贸, 2010, (12) .

[3]张士勇.沈阳会展业进入提速发展阶段[N].中国贸易报, 2010-11-16 (11) .

[4]王伟娅.“十二五”时期辽宁会展业发展策略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1, 13 (6) .

上一篇:地球 我们的家园下一篇:2019年个人新年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