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三十六计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三十六计(通用11篇)

语文教学三十六计 篇1

张永山内容摘要:谋略艺术的高超是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名篇的魅力所在,不少教学参考书作过准确的分析。不过,这些分析多是就事论事,缺乏深度,尤其是缺乏军事理论的支撑。笔者曾试着把中国传统兵书《三十六计》引入课堂进行谋略讲解,现简述如下。关键词:《三十六计》 谋略艺术《三十六计》作者不详,成书约在明、清之际,素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其特点在于将我国古代的复杂深奥的军事谋略思想概括为三十六计,且计名多用成语,语言通俗易懂,成为一本军事理论的通俗读物,因此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也同样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下面试作一些例解。第一计瞒天过海,意思是通过战略伪装,示假隐真,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就采用了此计。他为得到秦王亲自接见,用樊於期之头和督亢之地图作为信物,担任使者代表燕国投降秦国,却在地图之内藏了匕首,企图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最

张永山内容摘要:谋略艺术的高超是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名篇的魅力所在,不少教学参考书作过准确的分析。不过,这些分析多是就事论事,缺乏深度,尤其是缺乏军事理论的支撑。

语文教学三十六计 篇2

一、围魏救赵, 曲径通幽

“围魏救赵”, 计出“三十六计”第二计, 原文为:“共敌不如分敌, 敌阳不如敌阴。”所谓“围魏救赵”就是指避实击虚, 批亢捣虚, 争取主动。智者善于去把握住整个局势的要脉, 看准其他的突破口进行攻击, 并达到最终的目的。“围魏救赵”比喻并不直接去做某事, 而是另辟蹊径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语文课堂上, 教师的提问也是为学生的思考寻找出路。教师的提问可以打破常规, 从反方向去进行调控、疏导, 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 教授人教版第三册《驿路梨花》一文, 要学生领会该文明写与暗写相结合, 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单从正面去讲, 学生理解不深。这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如果把课文中暗写部分改写成明写, 好不好?请同学们改写并说明理由。”改写后, 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使学生明白:明写不易充分表现梨花姑娘做了好事不留名, 不能充分反映“驿路梨花处处开”的主题思想, 只有明写与暗写相结合才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最好方法。

“围魏救赵”符合有效定向控制中的反向控制原则。定向控制根据控制方向的不同分为正向控制和反向控制。正向控制是中学语文教育中常用的手段, 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能力的迁移大多运用正向控制, 而反向控制则是反其道而行之, 另辟蹊径以寻求一种反方向或新方法、新途径以实现预期目标的手段。

二、无中生有, 无事生“非”

“无中生有”, 计出“三十六计”第七计, 原文为:“诳也, 非诳也, 实其所诳也。少阴, 太阴, 太阳。”所谓“无中生有”, 是指本来没有却说有, 也比喻“有”隐藏于“无”中, 不易被察觉, 在一定条件下被发现。在语文课堂提问中, 取的是“有”隐藏于“无”中这层意思, 是对思维的更高层次的发问。“提问”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力去打造“提问”设计路径, 更要深入去分析内容, 从而达到对常见知识内容的发问, 深入挖掘问题, 帮助学生完成“路径设计”, 使学生的思维参与到设问中, 使学生体会探寻的过程, 此即“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比如, 人教版高一第一册课文《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段只有七十多个字, 学生读后概括出本段交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教师提问:能否从这几十个字中发现一点值得探讨的问题?回答是否定的。这样师生的交流似乎结束了。但如果教师这样问:“从马克思伟大功绩、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友谊、致词者此时的心情、文字本身的特点等不同角度, 看看能否发现问题呢?”学生思维的滞点被重新激活, 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文段中“下午两点三刻”“还不到两分钟”两个时间词有什么作用?两个时间词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思想家停止思想”除了表明马克思逝世外, 在对其评价上有什么作用?两个“睡着了”含义有什么不同, 各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破折号在这段文字中有什么作用?这样多姿多彩的提问, 连学生都会感到惊讶, 怎么会发现这么多的问题。

老子《道德经》说:“天下万物, 生于有, 有生于无”。[1]这里所谓的“无”仅仅是事物相对于显象“有”的另一种存在状态。同一个问题, 教师要比学生想得更深一层, 从“无”中生“有”, 再把“有”疑转化为“无”疑。这样使学生有所长进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 却要大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2]

三、抛砖引玉, 循序渐进

“抛砖引玉”, 计出“三十六计”第十七计, 原文为:“类以诱之, 击蒙也。”所谓“砖”, 是指价值较低的东西。“玉”代表价高质优的东西。“抛砖引玉”意为抛出去“砖”, 引回来“玉”。现在, 对“抛砖引玉”更多的解释是:我出劣招或故意表现得低下, 目的在于引诱对方推出高招或表现出更高的姿态;或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文章, 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扔一块“砖”, 此“砖”即是教师提出一个浅表性的问题或初步的见解看法, 教师提出问题后再进行适当的提示与启发, 使学生有一个思维的方向, 并去指导学生由这个浅表性的问题延伸到问题的深度挖掘, 并把观点提炼、形成最终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成果, 即引出的“玉”。例如钱梦龙老师执教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愚公移山》, 他不问“孀妻”如何解释?而是问:小孩子七八岁就跟老愚公去移山, 他父亲会同意吗?后一种问法接近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能给学生在克服障碍中带来喜悦, 并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抛砖引玉”符合教学的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各个元素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组成的。各元素之间、元素与整体之间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也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逐步深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到教学的序列和学生认知发展的系列, 循序渐进地诱导提问。教师的角色应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指引学生探索新知。教师在课堂上“抛砖引玉”, 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更是为了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独立思考, 实现启迪思维、开启智慧的目的。

四、连环计, 环环相扣

“连环计”, 计出“三十六计”第三十五计, 原文为:“将多兵众, 不可以敌, 使其自累, 以杀其势。在师中吉, 承天宠也。”“连环计”是“一计成功就再施一计”, 以实现节节胜利。其思考模式为:系统地、发展地和变化地去设计战局。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可以巧妙运用连环计的思想设计出连环式的提问。这种类型的提问又可称之为追问。教师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 设计以疑引疑, 环环相扣的系列问题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有时可以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根据学生的回答, 再提出另一个问题, 这样首尾相连, 一通到底。这种提问相互接连, 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 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 使其加深对思维对象的认识。例如教师讲授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故乡》时有这样一段教学实录:

师:这篇小说主要写人物的变化, 小说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二十年前后闰土的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生:外貌、动作、语态、对“我”态度、对生活态度等方面。 (读有关句子说出是怎样的变化)

师:你认为闰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能不能说一说原因?

生:我认为闰土最大的变化是对“我”的态度, 以前是迅哥儿, 现在恭敬地叫“我”“老爷”, 在感情上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与“我”有了隔膜。

生:我认为闰土最大的变化是对生活的态度。“我”母亲让中年闰土挑东西时, 他却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表明了他将希望寄托在神灵保佑身上, 而不把希望寄托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上了, 也就是说他对现实已经麻木了, 对未来只有迷信了。

师:同学们能说说, 是什么原因使“我”和闰土产生了感情的隔膜, 又是什么原因使闰土的精神变得麻木了?

生:联系社会背景, 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统治造成的。闰土由当年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孩子, 变成麻木迷信的木偶人, 是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

巧用“连环计”设计出的连环式提问, 符合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按照科学知识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发展。课堂提问往往要遵循这一原则, 问题要与学生的认知相适应, 也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国古训“未得乎前, 则不敢求其后, 未通乎此, 则不敢志乎彼”就是此意。

总之,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在强调教学创新的今天, 教师要大胆地改变教法, 大胆地推陈出新, 巧妙灵活地运用一些技巧进行提问, 以有效的高水平的课堂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求策略与技巧, 将兵家典籍“三十六计”的精华融入到课堂提问中来, 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学生成为真正具备创新素质与开发潜力的全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余日昌.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64.

英语教学《三十六计》攻略 篇3

摘 要:《三十六计》是一本专门论述军事欺骗的兵书。该书着力揭示军事欺骗方法的哲学底蕴及其内在规律。在国内外都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著作。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今天,我想谈在英语教学中《三十六计》运用的一些技巧。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三十六计之两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83-01

课堂如战场,也讲究天时,地利与人和。但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必做的功课。也是对教师授课艺术的一种考验。作为指挥者,该如何备战,怎样作战,战果如何评定都是要深思熟虑的。

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

《孙子.谋攻篇》中就已阐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而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备课上。这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备教材;二是,备学生;三是,备教法。

我们讲究教要有法,但无定法。否则,就如赵括一样,只会纸上谈兵。所以,我们要根据课程内容量的多少,难易程度,学生的情况来决定。我个人认为每个单元的词汇和句型是单元的框架,至于你要选择什么方式和内容把它们组织起来,要根据个人的设计来完成。不能拘泥于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可以自己额外选材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情况。这就涉及到备学生。而真正要做到备学生,就要先了解学生这个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规律,要理解他们对什么更感兴趣,你所设计的内容他们是否能接受,能接受多少。

如新目标九年级第一单元,就本单元的知识结构而言,其句型较简单,而对于我所授课的班级来说,又都很容易接受。面对这种情况,我就把重点和难点放在听力和词汇上( 其中单元词汇为61个,四会词27个)既然作战目标确定了,那么接下来就要分析该如何运用战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现就教学中的具体实例来谈谈《三十六计》的应用。

第一计:抛砖引玉

这种教学方法在各科教学中都有应用。但是如何把“砖”抛出去也是一种艺术。否则就会出现“干启不发”的现象。

如在新目标九年级Unit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这单元。其实这个标题学生一看就懂。所以我只是以一种简单方式陈述: Mark often reads English books.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说的同时渗透本单元的词汇。然后,在他们列举方法后教他们以by doing 的形式来回答。这样使得教学轻松而又自然。也为学生提供了教学情境。

再如,在Unit9 When was it invented? 这单元,谈论发明时,先说Computer is an invention .What other inventions do you know? 学生就会很快说出TV , car ,telephone 等。不但复习了词汇,还为本节课要讨论的内容提供了素材。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第二计:欲擒故纵

有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反复强调和联系的内容,学生根本记不住。所以,根据人的心理特点 —— 对欲得不到的东西的欲渴望得到。我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不让他们轻易的得到答案。在他们说出了大量的猜想和尝试后,再告诉他们谜底。把他们的错误一网打尽。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对得出的结论印象深刻。

如我们要区分invent, discover,create这三个词。我采用先让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有关发明的词汇,并把它们列在黑板上。学生就说出了以下事例:汽车,电,水,万有引力定律等。有的甚至说自己是父母的发明。我先不去制止他们,让他们随意发挥。最后,把他们的事例按产生的方式归类。放在invent, discover, create 的下方。区分之后,再辅以练习,加以巩固。这样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再如新目标八年级Unit 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 ,本单元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往往是易错点。因为这个问句主要是针对mind 一词,而很多同学把它简单理解为一般疑问句来回答。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不管对错让他们说,尽量让他们把自己能想到的拒绝和接受的答语都说出来,就出现了以下的句子:

No, youd better not . Yes, do it please.

Yes, youd better not .Sorry, but I really need it .

Certainly / Sure.I would . No, not at all 等等。 先帮学生区分为什么他们错了,再把正确的答语告诉他们。最后辅以对话练习,让他们尽量用到这些句子。

观《三十六计》有感 篇4

园艺学院 设施1501 曲盈盈 A02150229

在选修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百家讲坛中的《三十六计》,对此我有了一些感触。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与病假盛典《孙子兵法》并称为我国军事史上的双璧。

《三十六计》是华夏文明孕育出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之花,是中华民族智慧宝库的经典,他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古代兵书大多文辞深奥,难以读懂。而三十六计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其中每计的名字都是选自成语或历史典故;每一成语或典故都是蕴含有趣的历史故事。因此,品读三十六计掌握其中的一些历史典故,对于学习中国历史知识、提高文学欣赏能力,无疑都是十分有益的。

《三十六计》作为兵家著作,以成语典故为名,以已经卦辞畏惧,其中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启迪是人无穷计谋智慧,其中的谋略思想,已超过军事本身,诸如虚实,劳逸,刚柔,攻防等军事术语,历经历史的打磨,已不仅仅局限于在战争中使用。《三十六计》那博大精深的谋略思想和寓意深刻的文化哲理,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其影响由古至今,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智慧魅力。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把《三十六计》中的计策、谋略启迪自己的智慧。争取在自己的求学道路上不要重复古人的覆辙,同时也要研习成功者的成功奥秘。要努力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所成就。

胜败绝对不是运气所致,战斗这个词在和平时代就变成竞争,实际上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真正和平过,只不过是改变了战争的形势。征服别人无非是想得到满足自己的欲望的东西,以前杀死对方是最佳的实现目的之手段,而现在是采取另一个更加文明的手段来得到,这个手段就是竞争。这不过是改变了一下游戏规则而已。以前是人与人直接的肉体较量,而现在是智力的较量,赢的人作用一切,输的人一无所有。从古至今,游戏的目的又为改变过,拥有对方的财务的财务、肉体和精神,满足自己的愿望。

三十六计故事 篇5

他马上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行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以前的交情,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干言表。他还建议约定时间会谈议和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行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

公孙鞅见公子行已钻入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行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鞍还摆宴款待公子行。

读《三十六计》有感 篇6

《三十六计》是一部书写兵法和智谋的奇书,它概括了中国历代只会谋略的全部精华,共六套战略: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每套战略有分为六个计策,共有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一部兵学全书,精炼的概括了中国历代只会谋略的精华。

我在这本书中懂得了:小小的疏忽很可能会招致失败,往事都要谨慎,要保证自己稳操胜券,经量减少损耗。在局势即将货已经对我方有利时,要扩大胜利的战果。我们在生活之中也要吸取支部书中的精华,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在生活之中变得更加成功,更加博学。

《三十六计》隐喻英译分析 篇7

《三十六计》中的计谋以四字句或三字句的形式表现, 多采用隐喻的修辞方法, 隐藏本体而以喻体表达内涵。在现今社会, 《三十六计》的应用范围早已不局限在军事政治中, 逐渐延伸至商业、人际关系等领域, 其影响愈加广泛而深刻。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深化, 文化输出越来越频繁, 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作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结晶, 《三十六计》也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关注。但是, 目前专门的《三十六计》译本并不多, 也很少有学者对译本进行分析、评述。本文选取孙海晨的译本The Wiles of War 36 Military Strategies from Ancient Chi⁃na, 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 分析该译本中的隐喻修辞翻译是否在目标语言中达到了与源语言相同或相近的效果。

1《三十六计》孙译本中的隐喻策略

1.1 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 其转换内容包括源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情感、风格等。优秀的翻译应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这些因素, 实现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对等。为了最大可能地达到这种对等, 翻译界不断总结前人的翻译实践经验, 提出新的翻译理论。其中,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强调译入语与源语言之间的契合程度, 对英汉互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文娴, 2008)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 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语, 首先在意义层面, 其次在风格层面, 再现源语信息。最基本的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等, 目的语读者能够产生和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而最高层次的绝对对对是指译文与原文达到高度的对等, 是目的语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与源语读者反映基本一致。为实现这样的对等, 译者不必拘泥与原文字, 只简单地进行字面翻译, 相反, 译者应在译入语中寻求自然、贴切的表达方法, 甚至可以改变原文的字面意思、词序、语态等 (周利萍, 2013) 。本文将采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分析孙《三十六计》英译本的翻译, 考察译者在处理《三十六计》中隐喻修辞的得与失。

1.2 隐喻

20世纪70年代, 隐喻的研究从修辞功能领域逐渐延伸到认知功能领域。从语言机制的角度看,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而从认知机制的角度看, 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如杨红[7]借用《现代汉语词典》 (增补本, 2002) 中对隐喻的解释, 认为隐喻是一种比喻, 不用“像”、“似”等比喻词汇, 而用“是”、“变为”、“成为”等词, 把某一事物比拟成与其有相似关系的另一种事物。束定芳则认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 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不仅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 还存在于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中, 甚至人类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来说也是隐喻性的 (Lakoff&Johnson, 1980) 。隐喻的核心不仅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 包括单词、词组、句子等, 更是思维, 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格, 更是人类的思维方式 (Koller, 2003) 。

廖美珍[4]曾总结, 隐喻研究形成了三个基本理论, 分别是:比较理论、替代理论和互动理论。比较理论认为, 隐喻的本质就在于两者在语义和语境中具有一些相似点, 本体与喻体之间预先存在着相似性, 隐喻就是通过喻体的特征来映射本体。替代理论认为, 在隐喻中, 本体是真正的内涵, 喻体只是被用来代替本体, 以增强语言的吸引力。该理论强调隐喻意义不能直接表达, 喻体对本体的一种替代作用。而互动理论认为, 本体与喻体是相关的常识系统。在隐喻中, 与喻体相关的一些常识被用到本体上, 从而改变本体的常识系统。该理论实质是把隐喻的成因看作两个语义项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喻体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本体的角度 (束定芳, 2000) 。

1.3 从功能对等分析孙译本中隐喻的英译

《三十六计》多为四字词或三字词, 具体为: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在这三十六个计谋中出现的隐喻修辞, 几乎都没有出现本体, 而是直接用喻体表现出来, 以表达深层思想。本文将分析《三十六计》中符合三个隐喻基本理论的计谋, 并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 研究孙译本中对这些计谋的翻译。

1.3.1 符合比较理论的计谋及其翻译

《三十六计》中符合隐喻比较理论的主要计谋有:打草惊蛇、以逸待劳、无中生有、假痴不癫、擒贼擒王、假道伐虢、关门捉贼、浑水摸鱼和连环计。下面以浑水摸鱼和连环计为例进行论述和分析。

(1) 连环计

孙译:Interlaced stratagems

连环计的意思是, 面对强大的敌人时, 最好的办法不是硬拼, 而应采用计谋, 让其自相牵制, 从而削弱地方战斗力。它的实质和内涵在于让敌人内部互相牵制, 以创造军事良机。“连环计”中的“连环”是一个套着一个的环, 是一个喻体, 而连环计指的是多计并用, 计计相连, 这是本体。隐喻比较理论认为, 本体“多计并用, 计计相连”和喻体“连环”在语义和语境上都具有“一个接着一个”、“互相关联”等相同特点, 该计谋的本质就是通过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喻体“连环”, 来映射本体“多计并用, 计计相连”。

孙将该计谋译为“interlaced stratagems”, 即“相互交织的计谋”, 采用的是意译法, 译出了隐喻的本体, 从而达到了和原文的对等。同时, 也能够使目的语读者明白该策略的内涵。但是, 在翻译时, 孙抛弃了喻体“连环”, 失去了中文原有的韵味, 从而译文读者无法领略到原文读者阅读时所产生的联想和感受。

(2) 浑水摸鱼

孙译:muddle the water to seize fish

浑水摸鱼意为在敌方制造混乱并利用混乱实现目标。该计谋的实质在于在敌人中间制造混乱, 从而为实现目标创造条件。浑水摸鱼是喻体, 即将水搅浑, 使鱼乱游乱窜, 更容易捕捉。其本体是, 在敌人中间制造混乱, 让他们在混乱中乱了阵脚, 从而获取利益。而喻体“将水搅浑”和本体“制造混乱”、喻体“鱼”和本体“敌人”在语境和语义上均有相同的特点, 因此, 该计谋符合隐喻比较理论。

孙将该计谋译为“muddle the water to seize fish”, 即“使水浑浊以捉鱼”, 基本上是直译, 翻译出了隐喻的喻体。其中, “mud⁃dle”意为使浑浊, 充分传达了原文的特色。这样的处理方式让译文读者能够产生和原文读者类似或相同的联想和反映, 达到了较高层次的对等。

1.3.2 符合替代理论的计谋及其翻译

《三十六计》中符合隐喻替代理论的计谋有:欲擒故纵、借刀杀人、李代桃僵、暗度陈仓、调虎离山、上屋抽梯、瞒天过海、顺手牵羊、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和借尸还魂。其实, 替代理论在《三十六计》中运用的本质就是本体没有直接表达, 而使用喻体起到替代作用。下面以借刀杀人和调虎离山为例。

(1) 借刀杀人

孙译:murder with a borrowed knife

借刀杀人意为借用第三方的力量战胜敌人。该计谋中, “借刀”是喻体, 其相应的本体是“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杀人”是喻体, 其相应的本体是“战胜敌人”。根据替代理论, 喻体“借刀杀人”被用来替代本体“借用第三者的力量战胜对方”, 其本体才是这一计谋的真正内涵。隐藏本体, 而使用喻体“借刀杀人”起到替代作用, 同时, 表现出来的四字句也使语言更具有吸引力。

孙将该计谋译为“murder with a borrowed knife”, 即“用借来的刀杀人”。其中, murder译为谋杀, 表示有预谋地、经过策划地杀人, 比较贴切原文意思。该计谋的翻译采用直译的方法, 翻译出了喻体。由于在这里不存在明显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 西方读者在阅读时也能轻松领会隐喻背后的意思, 能够产生和原文读者类似的反应, 达到了较高层次的对等。

(2) 瞒天过海

孙译:cross the sea without heaven’s knowledge

瞒天过海的意思是, 制造假象以迷惑敌人, 在敌人不知情的时候达到目的。该计谋中, “瞒天”为喻体, 其本体是“瞒过敌人”;“过海”为喻体, 其本体为“达到目的”。根据替代理论, 该计谋使用喻体“瞒天”、“过海”替代本体“瞒过敌人”、“达到目的”, 达到隐喻的修辞效果。

孙将该计谋译为“cross the sea without heaven’s knowl⁃edge”, 即“在上天不知道的情况下渡过大海”, 采用的是直译的手法, 翻译出了喻体。但是, 没有表现出和原文对等的内涵意义。译文读者在阅读时可能无法体会其深层含义, 或需要在其他帮助下才能领会。这样看来, 译文读者无法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体会, 该译文也只是达到了较低层次的形式对等。

1.3.3 符合互动理论的计谋及其翻译

《三十六计》中符合互动理论的计谋有:趁火打劫、抛砖引玉、笑里藏刀、金蝉脱壳、树上开花、空城计、苦肉计、美人计、走为上、反间计、远交近攻、釜底抽薪、隔岸观火、反客为主、声东击西和围魏救赵。下面以金蝉脱壳和树上开花为例进行分析。

(1) 金蝉脱壳

孙译:the cicada sloughs its skin

金蝉脱壳的意思是, 在伪装下进行撤退或转移, 从而摆脱敌人。当读者读到该计谋时, 会自然而然地唤醒关于“金蝉脱壳”的常识系统, 即寒蝉蜕变时, 身体与皮壳脱离, 只留下蝉蜕。当这些常识被应用到战争策略上时, 即像蝉一样通过伪装脱壳以摆脱敌人。该计谋的本体“伪装、拜托敌人”是通过“金蝉脱壳”的常识系统看到的, 即保留形式, 移走内容, 稳住敌人, 使自己脱离险境。

孙将该计谋译为“the cicada sloughs its skin”, 即“蝉脱掉壳”, 采用的依旧是直译的方法, 译出了喻体, 没有对本体加以说明。不过, 蝉蜕在中西方都是一种常识现象, 读者在阅读并加以联想后可以轻松体会其深层含义。因此, 该计谋的翻译较好地达到了功能对等的效果。

(2) 树上开花

孙译:flowers bloom in the tree

树上开花意为借助已有条件安排兵力, 使弱小的势力显示出强大的气势。该计谋中, “树”是喻体, 其本体是“已有条件”;“花”是喻体, 其本体是“较小的兵力”。在人们的常识系统中, 花相对弱小, 而树则相对强大。让花开在树上, 会让花借着树显得强大起来。根据互动理论, 在这个隐喻中, 花和树之间的对比, 与弱小兵力和强大的势力之间的对比形成了互动关系。人们从常识“花开在树上从而显得强大”的联想到“弱小的兵力借着有利条件可以造出巨大声势”, 形成了对该计谋更加深刻的认识。

孙将该计谋译为“flowers bloom in the tree”, 即“花开在树上”, 采用的是直译的手法, 译文中体现出了喻体。但是, 笔者认为, 虽然字面意思上与原文达到了对等, 但是该译文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深层的内涵。在没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 译文读者很难通过已有的常识联想到其真正的军事意义。因此, 该译文没有很好地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

2 结论

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和隐喻理论, 分析了《三十六计》孙译本中对不同隐喻的翻译。整体而言, 孙译本采用了较多的直译手法, 直接译出喻体, 通过喻体表达本体意思, 形成了与原文相对应的修辞方式。在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小的计谋中, 直译法能够实现高层次的对等。但是, 当出现文化差异, 或者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时, 直译法很难让读者联想到本体, 领悟到隐喻后面的深层意义, 从而无法实现较好的对等效果。因此, 笔者建议, 在翻译《三十六计》时, 译者应该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思维差异等, 揣摩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 对于译文读者能够轻松理解的计谋, 采用直译法, 既保留原文隐喻的修辞特色, 又能让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而对于译文读者可能无法理解的计谋, 应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 在直译法的基础上有所增译, 帮助译文读者体会计策的内涵以及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SUN Hai-chen.The Wiles of War:36 Military Strategies from Ancient China[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9.

[2]Koller V.Metaphor Clusters, Metaphor Chains:Analyzing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Metaphor in Text[J].Metaphorik de, 2003 (5) :115-134.

[3]Lakoff G, Johnson M.The metaphoric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onceptual system[J].Cognitive science, 1980, 4 (2) :195-208.

[4]廖美珍.隐喻语篇组织功能研究——标题与正文之间的组织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7, 39 (3) :177-183.

[5]束定芳.论隐喻产生的认知, 心理和语言原因[J].外语学刊, 2000 (2) :23-33.

[6]文娴.“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微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 (21) :71.

[7]杨红.《三十六计》隐喻的认知与功能翻译剖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28 (4) :105-110.

[8]杨娟, 谢志超.霍里斯《醉翁亭记》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研究[J].海外英语, 2016 (1) :136-137.

电竞三十六计 篇8

计名探源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O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计谋解读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睢曰:“王不如远并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睢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

游兵戏法

远交近攻的计策在多数魔兽爱好者不常玩的Free For All模式(简称FFA,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各自为战”)中有所运用。由于FFA是WAR3中相对最接近真实战争的一种游戏形式,你要面对多个对手,而参与战斗的几方之间是互相利用、互相牵制的。在FFA中,出生点靠近的玩家之间通常会为争夺扩张点而打得不可开交,而距离较远的对手则得到了暂时的安宁。当然你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先与近距离的对手达成一定的默契,各自发展,尽量互不干扰。

本期的两条三十六计是国与国之间的计谋,存在着多方的利益博弈,而在CS中只有警匪两方,并且誓不两立,很难再现三十六计兵法之精髓,在此笔者也只好“断章取义”来解读这个计谋了。

在比赛中,尽管不能远交,但近攻还是做得到的,充分利用地形来“分化敌人,各个击破”,这一招在处于经济局的一方比较常用。CS中的常规战术一般都是分组进攻,一旦分组,每个小组的实力就被削弱,处于经济局的一方集体冲锋,以多打少很可能会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然而在今天的各项赛事中,却常常看到明星队员面对处于经济局的对手时,不慌不忙地连续打出4.5个flag,所以这种战术也很难成为高水平CS比赛的主流,但一般水平的比赛中使用这种战术,还是很有出彩的可能。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计名探源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帮合不扰。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选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到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子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后,晋献公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计谋解读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灭虢。”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态,把力量渗透进去。当然,对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只用甜言蜜语是不会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护”为名,迅速进军,控制其局势,使其丧失自主权。再乘机突然袭击,就可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

游兵戏法

假道伐虢这个计谋在CS中的应用在于“以‘不杀’为名,迅速拆弹,不求控制局势,但求赢得比赛”。比较经典的战例则是CPL Winter2005,sK在cbbIe对阵NiP时,spawn在1v3的局面下,看着对方三名队员从眼前经过而不开枪,径直去拆C4的经典战例。

在本场比赛中,Spawn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大胆的作风显露无遗,他站在A点台下的箱子后面,等待zet离开,然后摸上A台去拆C4,可惜他最终被NiP发现,zet跑上前去挽救了局面,但Spawn的这一动作也堪称那届CPL的经典情节之一。

第二十五计:偷粱换柱

计名探源

秦始皇称帝,自以为江山一统,是子孙万代的家业了。但是,他自以为身体还 不错,一直没有去立太子,指定接班人。宫庭内,存在两个实力强大的政治集团。一个是长子扶苏、蒙恬集团,一个是幼子胡亥,赵高集团。扶苏恭顺好仁,为人正派,在全国有很高的声誉。秦始皇本意欲立扶苏为太子,为了锻炼他,派他到著名将领蒙恬驻守的北线为监军。幼子胡亥,早被娇宠坏了,在宦官赵高教唆下,只知吃喝玩乐。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附近),突然一病不起。此时,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于是,连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传达秘诏,立扶苏为太子。当时掌管玉玺和起草诏书的是宦官头儿赵高。赵高早有野心,看准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故意扣压秘诏,等待时机。几天后,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广宗县境)驾崩。李斯怕太子回来之前,政局动荡,所以秘不发丧。赵高特此去找李斯,告诉他,皇上赐给扶苏的信,还扣在我这里。现在,立谁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决定。狡猾的赵高又对李斯讲明利害,说如果扶苏做了皇帝,一定会重用蒙恬,到那个时候,宰相的位置你坐得稳吗?一席话说得李斯果然心动,二人合谋,制造假诏书,赐死扶苏,杀了蒙恬。赵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梁换柱的手段,就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秦二世,为自己今后的专权打下基础,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计谋解读

偷梁换柱,指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蒙混欺骗的目的。“偷天换日”、“偷龙换凤”、“调包计”,都是同样的意思。

游兵戏法

记得笔者中学时,有一次想去网吧,家长逼我在家学习不让出门,我决不妥协于是蒙头大睡,在被窝里一想,强攻不如智取,我将枕头被子之类东西搬出来盖上被子,自己翻窗户出去玩,堪称偷梁换柱的经典。

不过后来翻窗户回家一看卧室的被子已经掀开,料到局势不妙,想要金蝉脱壳的进修已经来不及了。在此也警告各位玩家,用此计时要想好退路,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总结:

远交近攻和假道伐虢两计是《三十六计》中第四套混战计的最后两计,多用于真实战争中不同国家、不同势力之间的互相利用。

混战计,顾名思义,是指在混战中实施的乱中取胜之计。其中以浑水摸鱼、金蝉脱壳最为经典。在wAR3和cs中,混战都是最常见的场面。如何在混战中保持冷静,以巧取胜,也是衡量一个选手和一个团队水平的最重要标准之

偷梁换柱之计归于第五套“并战计”中,本意是乘友军作战不利,借机兼并他的主力为己方所用。此计中包含尔虞我诈、乘机控制别人的权术,所以也往往用于政治谋略和外交谋略。“并战计”中的其他几计也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wAR3中的Free For All模式,电子竞技比赛中很少出现多人互相对战的类似于战士战争的情形。

读《三十六计》有感 篇9

汉末,朱隽 围黄巾于宛,黄巾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张围鸣鼓攻击他们的西南方向,黄巾都跑去迎战,朱隽乘虚而入,黄巾大乱,最终被灭。楚汉相争时,魏王豹派柏直率军在黄河东岸驻守封锁渡口,韩信表面装作强行渡河,暗地将主力部队渡河,消灭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下午上学,下了课,我和同学玩“鬼抓人”游戏。我们剪刀石头布,我输了,我做鬼,我左边追一会儿,右边追一会儿,我向左跑,他们向右跑,我向右跑,他们向左跑,奈何我又跑不快,自个儿累的气喘吁吁,就想,自己要有三头六臂才好,事实是我连一个人也没有抓到,我又急又累,不知道该怎么办。“要怎么搞才行啊!真烦人!”我气得发毛,突然我灵光一闪,不如学一次之前看的《三十六计》来一个“声东击西”吧!太爱我的聪明头脑,说做就做,我装作向这边来的样子,他们一窝蜂的乱跑,也没有注意我向哪边走,谁知杨汐蕊半途中觉得不对劲,一看对面的我不见了,立刻停下来,顺便让大伙也停下来,眼看计策失败,我只好站起身来。

不行,再来,我装作使劲向这边跑的样子,在到人多的地方时,我趁机猫下腰,趁乱掉头,在前边墙边守株待兔,在她们过来时,我一下冲了出去,他们大吃一惊,乱作一团,互相推搡,我趁此机会,浑水摸鱼,抓住了高一点,哈哈哈!我太高兴了!终于抓到人了!

三十六计作文 篇10

“哎哟!”土豆叫着,“刀子大哥,你轻点!”刀子说道:“土豆小弟,我还没切哪!你叫什么?”“我怕吗。”土豆说道。刀子说:“土豆小弟,咱没办法,你就忍一忍吧,一会儿就好,一会儿就好!”土豆心想:我和刀子大哥是好哥们儿,他不会把我弄疼的。痛苦终于过去了,不过等着它的是:下油锅炸!土豆闭着眼睛不敢看,心一分钟跳200下,它心想:哎呀!咋办哪?怕死了!哎!可怜又可爱的土豆终于下了油锅。土豆大叫:“烫死啦!烫死啦!”油锅说:“别吵了!烦死了!你就当在泡热水澡吧!”土豆只好忍气吞声。土豆进了包装带,他在里面真叫那个苦啊!它终于忍不住了,大叫:“闷死了!求你了,开个小孔吧!”包装带说:“不行!你是舒服了,可我怎么办?”这包薯片被一个小孩买走了。哎!可悲的土豆,哦!不,是薯片。到最后只能被人吃到肚子里去了!

加工食品:草莓沙拉饼

“哎哟,哎哟!”草莓大叫,“搅拌机大哥,停停停!叫你切块,你倒好,把我往死里切,你忒没人性了吧?你对得起你的良心吗?哇哇哇哇!现在还疼呢!”搅拌机说:“哎,老兄,俺没法子。”切好块后,放入盘中。不好!沙拉大军从天而降,重重地压在草莓大军的上面。沙拉说:“好舒服啊!好像有肉垫一样啊!”“本来就有肉垫!”草莓生气地下来,压死我了!”沙拉说:“SORRY,对不起啦!”“哎哟呵!还会说洋文。”草莓说。沙拉骄傲地说:“那当然!我是从美国24小时空运过来的。”哎!草莓、沙拉你们还有心思聊天?要进冰箱冰啦!草莓和沙拉哭哭啼啼地进了冰箱。“冷、冷、冷啊!”草莓和沙拉抱在一起,取取暖。过了24小时后,草莓和沙拉身体僵硬,话都说不出来。过了一会儿,终于能说话了!不过,它们已经被饼干前后夹击了,差点喘不过气来。“啊、啊、挤死啦!”“不要啊!我不要被人吃!”就这样它们俩进了包装带,进了货价上,进了……

现代战争“三十六计” 篇11

信息对抗技术?这是个什么专业啊?如果这六个字代表的专业让你感到陌生,没关系,让我们用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来认识它吧。

“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战国时代的兵家先祖孙子,以一部博大精深的兵法流芳百世。这些凝结着古人智慧的经典战略计谋不但在我们炎黄子孙看来耳熟能详,就连大洋彼岸的老美也对之佩服不已。在美国大兵近年来“导演”的多场以信息战为主导的现代战事中,经常能够看到活用三十六计思想的影子,大大提升了本身就已经异常彪悍的信息战杀伤性。

21世纪的现代战场上,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将成为强有力的武器并将具有无穷的杀伤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中国古代兵书中的招数,也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被搬上互联网,成为美国信息战的主要指导策略之一。美军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中已经展示出强大的信息作战能力。由于尝到了信息作战的甜头,目前,美军正加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主在信息作战领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既然信息战已经是大势所趋,掌握高超的信息对抗技术就成了网络时代出奇制胜的不二秘技。越来越多的战事也在证明,在国际社会中,高端的信息对抗技术已经关涉到了一个国家的终极国防安全。

事实上,不仅在世界形势的宏大叙事中,信息对抗技术已经成为主旋律,哪怕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芝麻小事,也随处可见这门技术在发挥着效用的影子,比如网游、网购、QQ……每一项与私人帐户关联的网上行为,都存在着潜在的黑客危机。那些隐身在网络另一端的不法分子或许时刻觊觎着你的网上资产和网上信息,对电脑系统安全性发起无休止的挑战。这个时候,各大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安全部门,就必须以更为强大的信息技术与之对抗,为我们网络时代的“国泰民安”保驾护航。

在网络时代,信息是一个主权国家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掌握了信息就意味着拥有了实力。电子信息广泛存在于当今社会中,电子信息从采集获取到生成、记录存贮到表示、传递交换到播发,以及作为交易工具等都存在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化的时代,无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还是在国家防务中都需要大量掌握信息对抗技术的专业人才。电子信息的安全维系着国家的国防安全,金融、交通、商贸的安全,维系着企业和个人的安全。电子信息存在安全问题,说明出现了信息对抗问题,也就产生了信息对抗技术。

很棒很强大的信息对抗技术,就是在这种种繁复的大事小事天下事中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它将触角伸展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安享网络时代的安宁,加上了一道道坚固可靠的防线。

信息对抗分为电子对抗和网络对抗两大类,其中电子对抗又可分为通信对抗、雷达对抗、导航对抗、制导对抗、敌我识别系统对抗、引信对抗和C4I系统对抗等八个方向,网络对抗又可分为信息窃取与防护、网络攻击与防护等两个方向。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层次可分为科研型、制造型和操作维护型等三类。

信息对抗技术主要针对的是信息安全,这涉及到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综合起来说,就是要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保密性就是对抗对手的被动攻击,保证信息不泄漏给未经授权的人。完整性就是对抗对手主动攻击,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的人篡改。可用性就是保证信息及信息系统确实为授权使用者所用。可控性就是对信息及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

信息对抗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主干课程除了高等数学、英语、大学物理、计算机语言等基础课程外,还有工程数学、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计算机通信网、信息对抗原理、信息编码与加密、防火墙与病毒等。

在国际上,信息对抗的发展已经有了很深的基础。比如说美国,80年代初开始研究,1993年新组建成了一大批信息对抗中心,1998年组建了第一支计算机防御部队。目前,国外本专业主要研究学习下一代网络入侵探测技术,我国暂时主要学习防护技术。

在我国,这个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信息战争与防御技术及民用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他们不光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软件素养,还必须了解现代战争中信息对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掌握信息干扰、信息防护和信息对抗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信息科学研究、信息应用软件开发等的初步能力。比如黑客防范体系、信息分析与监控、应急响应系统、计算机病毒、人工免疫系统在反病毒和抗入侵系统中的应用等。

国内开设本专业的一些高校,还会根据学生前几年的政治表现和毕业去向进行分级教学。比如,对于那些政治素质过硬的学生,学校会积极推荐给国防、安全和政府等有关单位,在日常教学中则加大攻击性内容(电子干扰、计算机病毒设计等)的分量,而对于更多的同学,则主要进行安全防御性的内容(抗干扰、防病毒等)。

权威机构分析表明,信息对抗技术人才位居21世纪我国急需的八大人才之首。无论在军用或是民用领域,他们都是货真价实的香饽饽。

军事方面,信息技术对抗专业属于国家管理专业,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国防特色。随着军队装备现代化、高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当前条件下,军队需要大量能够操作、维护各种高科技装备尤其是信息对抗装备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对于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是相当大的。

而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因为国内很多直接影响国家军事及经济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的控制已实现计算机网络化,这些关键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电讯、电力系统、天然气与石油储运系统、银行与金融系统、交通与供水系统以及紧急服务(包括医疗急救、公安、消防和救援行动)系统等。一旦控制上述基础设施的计算机遭受攻击而失灵,其结果可能造成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社会功能的部分或者是完全瘫痪。因此,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也急需网络安全防护方面的专业人才。

这样看来,信息对抗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前景广阔,还真不是吹的。毕业生既可以到国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部队从事信息战武器系统研究和设计工作,也可以到国家有关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既可以在国防、军事领域从事信息对抗工作,为国家信息安全做贡献,又可以在民用行业比如金融、保险、税务、企业等部门从事信息安全的防护工作;既可以从事信息系统、信息对抗系统的研究、开发,也可以从事此类系统的维护、管理、咨询等工作。

目前国内已开设“信息对抗技术”专业的院校有: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中北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上一篇:春游的记叙文下一篇: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