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文言文的翻译(共11篇)
【原文】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将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与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文章主旨】
通过观察、想象与联想而得到的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主旨句: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文章赏析】
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该书原有六记,现存前四记,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与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与稚气烂漫的情趣。主要体现在:
一、忆写童趣,一线串珠
二、观察细微,凸显童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童趣》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是实现国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在整个的语文教学之中,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 或以诗词歌赋的形式, 或以小品文、或以骈文的形式出现在语文的课本之中。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整个应试教育阶段的重要过渡时期, 教师搞好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重点考虑的一大问题。在下文中, 笔者就具体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探究。
一、培养学生朗诵功底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这句俗语是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但是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该如何通过教学来实施文言文的朗诵教学继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以及发展的能力, 是笔者在这个部分重点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 通过对文言文的反复朗读可以培养起学生的语言感觉, 也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以及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继而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所以,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朗诵教学的实施是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因此, 在文言文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起学生的朗诵功底, 才有可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以及更好地实现教学的发展, 实施朗诵的教学,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加以指点
文言文的朗诵教学是学生得以发展和获得提升的重要一步。在教学之中, 教师首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进行文言文的朗诵, 然后教师在巡视的同时注意听学生的朗诵, 发现学生在朗诵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纠正。
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很好地实施了针对性的教学,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在朗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继而进行一个综合性的朗诵教学分析。这样的方式无疑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认识也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理解,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节约了教学的时间, 实现了在针对教学基础上的类型化教学, 这样必然可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2.配以背景开展朗诵
配以背景开展朗诵主要是根据课文的特点, 教师可以找出相关的背景音乐或者是图片来引导学生开展朗诵。这样的方式则会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继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加强学生语言感觉。
例如:沈复的《童趣》这篇课文的朗诵教学中, 笔者认为教师就可以配以虫鸣鸟叫的声音背景以及富有色彩感的乡村图片继而更好地实施朗诵教学。
朗诵教学的实施在以上两种方针并举的情境下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将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及自信心。这些都为有效性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保障。
二、注重文言文的内蕴教学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主要侧重于对文言文内部的字、句的现代含义的阐释, 却总是忽视掉文言文中传达出来的情趣以及作者的精神主旨。所以, 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 笔者认为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实施中注重文言文的内蕴教学,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在沈复的《童趣》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之中, 笔者认为教师就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剖析作者在其中传达的出来趣味。皆有对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以及这种情趣的表达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去理解这篇文言文。
而在开展这一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形式来阐释文章所传达的内容。
例如:在《童趣》这篇文言文中, 作者就这样写道:“余常于土墙凸凹处, 花台小草丛杂处, 蹲其身, 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以丛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 以土砾凸者为丘, 凹者为壑, 神游其中, 怡然自得。”这一段, 这是作者在对小时候的一种游戏的回忆。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下, 有些学生就会选择对这个情景再现来加深自己的理解, 并且来探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趣。
对这样的一种方式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加以肯定, 并且鼓励学生甚至参与到学生的情景再现之中。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事物, 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充满趣味化又充满现场感的表现方式。在这样的方式之下, 也将实现有效性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三、鼓励学生自己讲授文言文
所谓鼓励学生自己讲授文言文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实施的一个教学步骤。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这样的一种方式也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也是将“以学生为本”这一现代化服务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中的一种表现。
此外, 鼓励学生自己讲授文言文还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表现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沈复的《童趣》这篇文言文的学习之中, 教师让学生自己进行讲授, 那么学生就会通过查阅古汉语字典来梳理文义, 并且通过反复的阅读、朗诵以及请教教师等方式来理解课文。
这样的一种方式无疑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很好地上好了《童趣》这一课。而文言文的教学有效性也随着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自主投入得以有效地发展和提升。
所以, 这样的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加以推广并且不断地深化, 继而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艳平.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J].祖国·建设版, 2013年第7期
[2]刘长霞.论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 2013年第6期
关键词: 浅谈;文言文;翻译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一般而言是;准确、流畅,既能体现原文语言特色,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在学习和工作中我总结出文言文翻译的两种方法,既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是指运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这两种翻译方法各有利弊,在翻译时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但无论采取直译还是意译我认为应该掌握以下十个要点;
1.凡属句子中出现的人名、地名、物名、日期、国号、帝号、年号、称号、谥号、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学术用语、专业用语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以直接沿用。如“太行、王屋二山”(《愚公移山》)中“太行”、“王屋”都表示地名,“山”表示物名,所以直接译为“太行、王屋两座山”即可。
2.在文言文翻译中一般都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准确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才美不外见”(《马说》),直译为“才能和美丽无法表现在外面”,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它的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现出来”。
3.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子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鱼我所欲也》中“行道之人弗受”,“行道之人”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走在路上的人”。因为从全文看上下意思不连贯,因此“行道之人”应是“路上饥饿的行人”。
4.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愚公移山》中的“年且九十”,关键是弄清“且”字,这里的“且”不能译为“而且或并且”,而应该译为“将要,快要”。又如“惩山北之塞”中的“惩”是关键字,这里的“惩”不能译为“惩罚”,而应该译为“苦于”,这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5.文言文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子贡问君子”(《论语十则》)译为“子贡请教孔子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这里的“问”后应补译上子贡问的对象“孔子”,否则这个句子就会误译为“子贡问君子”这样就无法正确理解了。又如“太行、王屋二山”(《愚公移山》)译为“太行、王屋两座山”,这里“二山”之间省略了量词,因此在翻译时必须注意补充出它的量词“座”,这样就准确了。
6.有些词在翻译时可以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须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字数,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句中起协调章节的作用,无须译。
7.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应译为“(君王)靠什么作战?”
8.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地应译成疑问语气。如“其真无私马邪?”(《马说》)译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翻译时语气保持一致。
9.平时在学习文言文中学会自己归纳一些常见的一词多义。如“之”、“其”、“焉”、等。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之”是代词,指代千里马,译为“它”。“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句中起协调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0.重点积累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要求准确记忆。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中“反”是通假字,通“返”,意思是“返回”。又如“虽”译为“即使”,“蚤”译为“早”,“走”译为“跑”,“河北”译为“黄河以北”等。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归纳出了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只要将以上和翻译要领应用到自己平时的预习、学习、复习中去,并且在学习中善于总结,掌握规律,就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参考文献
[1] 芮阿生.准确到位地翻译文言文语句[J]. 文教资料(初中版) 2002年S1期
[2] 桂小成.怎样做好文言文翻译题[J]. 语文天地 2008年16期
[3] 裴雅琴.例谈中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J]. 考试(中考版) 2011年04期
[4] 赵国芝.关于文言文的意译[J]. 语文天地 2009年03期
[5] 康哲峰.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J]. 湖北招生考试(快速阅读) 2007年05期
1.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答:(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可以参考答题)
2.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答: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有一点儿“阿3.①段与②③④段关系是()
4首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是()点名时间的一个词是(时)。
5二段所记之趣源自于()点名所写内容属于想像的一个词(私拟作),“昂首观之”的内容有哪些?(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6三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7蟆三件)。体现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表现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本文的中心句是(故时有物外之趣。),此句的作用是(起到点题,统领全文的作用)。
8概括文中体现物外之趣的三件事?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观蚊虫鹤舞;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三件)(善于以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来观察生活;善于联想和想像,超脱于世俗之外,寻找乐趣。)
9具体表现“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首句相呼应的句子(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用了想象手法;好处: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更富有生活情趣。)
11)反映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反映作者想象奇特的生活情趣。)
21作者的审美情趣)
12察其纹理)
②“怡然称快”指什么事情?(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③有想象之趣句(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有细察之趣句(定神细视,以丛草为
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有童稚之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④与“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相呼应的句子是
(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⑤把蚊子比作鹤,作者写自己入神的语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⑥作者小时候善于观察,常常得到怎样的乐趣?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13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14“故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答: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5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16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17“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18在下列句中填出省略的成分。①(余)又留蚊于素帐中,(余)徐喷(蚊)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余)作青云白鹤观。(蚊)果如鹤呖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曩:从前。《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向:先前。《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异日:将来。《黄生借书说》:“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旦旦:天天。《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日:一天天。《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旦:早晨。《术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质明:天刚亮。《(指南录)后序》:“质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暝:天黑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当天。《鸿门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中夜:半夜。《祖逖传》:“中夜闻鸡鸣。”
失时:过时。《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藉。”
无何:没有多久。《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
尔来:从那时以来。《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干岁。”
尝: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既:已经。《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既望:阴历十六。《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适: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几:将近。《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初:刚开始。《赤壁之战》:“初一交战。”
未几:没多久。《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寻:不久。《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遽:立刻、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夫。《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倏尔:忽然。《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了?”
秋:时候。《出师表》:“此诚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阴历每月初一。《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今者:现在。《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夜阑:夜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做好文言文翻译, 重要的是准确地理解文言文, 这是翻译的基础。但翻译方法也很重要。这里主要谈谈翻译方法的问题。
翻译要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具体的方法大体包括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项。
1.对译。对译是按原文词序和句法结构, 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古文今译最基本的方法。古今汉语词序一致, 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 今译时不改变原句词序的句法, 只要对原句中的字词, 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有对应意义的词语来翻译就可以了。例如: (2013甘肃兰州卷)
(1) 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
(2) 期年之后, 虽欲言, 无可进者。
答案: (1) 由此看来, 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2) 一年以后, 就是想进谏, 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 便于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由于古今汉语相同之处颇多, 所以对译也就成了古文今译的一项基本方法。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 应尽量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不清楚的, 才可作适当调整。
2.移位。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特殊词序与表达方式, 今译时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2012广西百色卷)
蒙辞以军中多务。
答案: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推辞 (托) 。
这一道题要采用移位翻译法。“以……多务”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时应放在“辞”的前面。
3.增补。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 今译时作必要的增添补充。古代汉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普遍, 今译时应补出必须补出的省略成分;文言词汇大多是单音节词, 而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双音节词了, 所以翻译时, 就要把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例如: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2013浙江绍兴卷)
(2) 好读书, 不求甚解。 (2013浙江湖州卷)
答案: (1) (一个国家) , 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外部没有敌国外患, 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2) (五柳先生) 喜欢读书, (但) 读书只求领会要旨, 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4.删减。与“增补”相反, 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古代汉语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 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 遇到这种情况, 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 个别词语可以删除不译。例如:
(1)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 夫战, 勇气也。
(3) 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答案: (1) 十位数与个位数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有”字, 应译为:从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2) “夫”和“也”, 一个是句首语气词, 一个是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作战, 靠的是勇气。 (3) “焉”是语气词, 这些词今译时均可删除不译:冬夏换季, 才往返一次。
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径直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 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 如人、牛、山、草等, 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 一些专有名词, 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 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答案:句中“金溪”“方仲永”, 一是地名, 一是人名, 都可以照录不译, 整体翻译出来就是:金溪有个老百姓叫方仲永, 世代以种田为业。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 对译是最基本的, 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变通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以求既准确信实地译出原文内容, 又行文通畅, 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常见的错误有四种情况:一是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误译。二是因不了解古代汉语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三是缺乏古代文化常识, 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 常会造成误译。四是字典辞书与古文注本对字词的解说与翻译是不同的, 有人不了解这一点, 把字词的解说简单地移入译文而造成误译。
大凡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古今译文要做到信、达雅
1.信,就是准确
要求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一句话,尽可能逐字逐句加以翻译。如“虽然”在古语里是两个词,:“虽”:可以翻译成:“虽然”,“尽管”,“然”可以翻译成“这样”,“如此”。即译成“虽然”“这样”或“尽管”“如此”,是个连词加代词的短语。再如“妻子”也是两个词,“妻”译为“妻子”,“子”译为“儿女”,这是个名词加名词的短语。
2.达,就是通达,无语病
译出的文章句子要通顺,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由于古汉语在词语顺序省略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完全一致,所以在翻译时,不能呆板的信守原文,否则译文就会颠三倒四,甚至文理不通。如《曹刿论战》一文中的“何以战”一句,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以何战”,即“凭借什么打这一仗。
3.雅,就是文辞优美
要求同原文“神似”。如《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的结尾。“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一句中的“辱教之”的翻译,应该译为“屈尊教导我”,因为这是作者一种谦逊的说法,如果非要追求“形似”,译成“侮辱来教导我”,就完全曲解了作者的愿意。
二、要注意所选文章中的个别字的读音
一些文言文在编入教材中,由于不是一个编辑所定,目前又出现了好多版本,文章中的个别多音字的读音改来改去。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的“汤熨之所及也”一句中“熨”字,人教版多少年都把它注释为“wèi”音,可有的版本却把“熨”字注释为“yùn”音。查古汉语词典,关于“熨”字的读音与解释是这样的:“熨(yùn)用加热过的金属器皿按压衣物使其平整。”“熨(wèi)中医的一种外治疗法,把药物炒热用布包裹热熨患处。”可见熨(yùn)与治病无关,熨(wèi)和汤(烫)即热水敷,都是治疗腠理的疾病的一种方法,是名词,故不能随意读成“yùn”音,这是明显的两个概念。
三、要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
古人寫文章注意修辞,当然这给今天的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语文教学中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往往会出现错误。如《醉翁亭记》一文中的“泉香而酒洌”应该翻译成“泉水清,酒水清”,若译成“泉水香,酒水清”是错误的,并且也不符合事理,酒是通过蒸馏出来的,哪有不清之理?虽有“浊酒”之说,只是说一种劣质的酒,低等的酒,不是说浑浊的酒,刚出山的泉水还没有经过污染当然清了。人们评价酒都说好香,可有些资料却不负责的硬翻译成“泉水香,酒水清”,原因就是此处没有运用修辞。
《答客难》原文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麋,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事异。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大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
译文
有人诘难东方朔道:“苏秦、张仪一旦遇上万乘之主,就能身居卿相之位,泽及后世。如今你修习先王之术,仰慕圣人之义,诵读《诗经》.《尚书》.诸子百家的典籍,不可胜数。甚至将它们写于竹帛上.以致唇腐齿落,烂熟于胸而不能忘怀。好学乐道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了;自以为才智海内无双,可谓博闻强辩了。然而尽心竭力.旷日持久地侍奉圣明的君主,结果却是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按:韩信谢绝项羽派来的说客时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恐怕还是品德上有不足之处吧?连同胞兄弟都无处容身,这是何缘故呢?”东方朔喟然长叹,仰面回应道:“这不是你能完全理解的啊。此一时,彼一时也,岂能一概而论呢?想那苏秦.张仪所处的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不朝,争权夺利,兵革相战,兼并为十二国,难分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所以游说之风大行于世。他们身处尊位,内充珍宝,外有粮仓,泽及后世,子孙长享。如今则不然:圣主德泽流布,天下震慑,诸侯宾服。四海相连如同腰带,天下安稳得像倒扣的痰盂。一举一动尽在掌握,贤与不贤如何区分呢?遵天之道,顺地之理,万物皆得其所。所以抚慰他就安宁,折腾他就痛苦。尊崇他可以为将领,贬斥他可以为俘虏。提拔他可在青云之上,抑制他则在深泉之下。任用他可为老虎,不用他则为老鼠。虽然做臣子的想尽忠效力,但又怎知道进退得宜呢?天地之大,士民众多,竭尽全力去游说的人就像车轮的辐条齐聚车轴一样,多得不可胜数,被衣食所困,找不到晋身之阶。即使苏秦.张仪与我并存于当世,也当不上掌故那样的小吏,还敢期望成为侍郎吗?所以说时异事异呀。
虽然如此,又怎么可以不加强自身的修养呢?《诗经》上说:“室内鸣钟,声闻于外,鹤鸣于高地,声闻于天。如果真能修身,何患不荣耀!姜子牙践行仁义,七十二岁见用于文、武二王,终于得以实践他的学说,受封于齐,七百年不绝于祀。这就是士人日夜孜孜不倦,勉力而行不敢懈怠的原因呀。就好像那鹡鸰鸟,边飞翔边鸣叫。《左传》中说:上天不会因为人们害怕寒冷而使冬天消失,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险峻而停止其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的喧嚣而改变自己的品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走正道,小人谋私利。《诗经》说:礼义上没有过失,何必在乎人们议论呢?所以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冠冕前有玉旒,是用来遮蔽视线,丝棉塞耳,是为了减弱听觉。视力敏锐却有所不见,听力灵敏却有所不闻。扬大德,赦小过,不要对人求全责备。弯曲的再直起,但应让他自己去得到。宽舒进而柔和,但应让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应该让他自己去摸索。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如此,想要自己通过努力得到它;得到后,则会聪敏而广大。
当今之贤士,才高无友,寂然独居。上观许由,下视接舆,谋似范蠡,忠类子胥。天下太平之时,与义相符,寡合少友,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您对我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至于燕用乐毅为将,秦任李斯为相,郦食其说降齐王,游说如流水,纳谏如转环,所欲必得,功如高山,海内稳定,国家安宁,这是他们遇上了好时势呀。您又何必感到奇怪呢?俗话说,如果以管窥天,以瓢量海,以草撞钟,又怎么能通晓规律.考究原理.发出音响呢?由是观之,就像耗子袭击狗,小猪咬老虎,只会失败,能有什么功效呢?现在就凭你这样愚钝的人来非难我,要想不受窘,那是不可能的。这足以说明不知通权达变的人终究不能明白真理呀。”
作者简介
随园记
袁枚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随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园,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译文
金陵(今南京)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个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河没有干涸旳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旳地方,当时旳繁盛可想而知。称得上金陵名胜旳,南边旳有雨花台,西南有莫愁湖,北边有钟山,东边有冶城,东北有孝陵,叫做鸡鸣寺。登上小仓山,这些景物就像漂浮起来一样。江湖这么大,云烟变幻那么快,不是山拥有旳景致,都被山拥有了。
康熙年间,织造(官职名)隋大人在山旳北麓,建起殿堂,砌上围墙,种了上千株荻草,上千畦桂花,城里人来游玩旳,盛极一时,人们给这座园林起名叫做隋园,是因为主人姓隋。三十年后,我主持江宁政事,园林倾塌而且荒芜,里面旳房屋被改成酒馆,楼台喧嚣,禽鸟讨厌这个地方不来栖息,百花荒芜,春天也不开花。我感到悲凉怆然,询问园林之多少钱,说值三百两银子,我拿薪水买下来。修补围墙修剪花草,更换房檐改变用途。高旳地方,建成临江楼阁;低旳地方,修建溪旁亭子;有溪水旳地方,修了桥;水深流急旳地方,造了舟船;突起险峻旳地方,点缀它旳气势;平坦而且草木旺盛旳地方,设置了观赏设施。有旳风景加强,有旳风景抑制,都随它旳丰盛萧杀繁茂贫瘠情况而定,因势取景,不是他们消失堵塞,仍叫做随园,和隋圆同音,但意思变了。
建成以后感叹说:“让我在这里做官,则一个月来一次;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两者不可兼得,所以辞官而要园子。”于是托病辞官,带着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搬着图书居住在随园里。听苏轼说过:“君子不一定非要做官,也不一定非不做官。”然而我旳坐不做官,和住这个园子旳长久与否,是相依赖旳。两个事物能够交换,肯定其中旳一个足以胜过另一个。我竟拿官职换这个园子,这个园子旳奇妙,可想而知了。
己巳年三月写此文。
注释
(1)清凉:山名,在南京市西。又名石头山。山上昔建有清凉寺,南唐建有清凉道场。相传为避暑官。寺已废。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
(2)雨花台:在南京市中华门外。相传南朝梁时期天监年间(502—519)云光法师讲经于此,感天雨花,因而得名。
(3)莫愁湖:在南京市水西门外,相传为南齐时莫愁女居处而名。然而莫愁湖之名实始见于宋代。
(4)钟山:在南京市中山门外。又名金陵山、紫金山、蒋山、北山。是南京主要山脉。
(5)冶城:故址在南京市水西门内朝天宫附近,相传吴王夫差冶铁于此,故名。
(6)孝陵:在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南麓,为明太祖朱元璋陵墓。
(7)鸡鸣寺:在南京市区北鸡鸣山,梁时与此始建同泰寺,后屡毁屡建。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在其旧址建鸡鸣寺。
(8)堂皇:广大的堂厦。
(9)荻:即“楸”。落叶乔木,干直树高。“树之荻千章”是说楸树千株,“章”通“橦”,大木林。
(10)舆台:地位低贱的人。嚾呶,叫喊吵闹。
(11)妪伏:原指鸟孵卵,引申为栖息。
(12)蓊(wěng)郁:茂盛浓密貌。
(13)宦(yí)窔(yǎo):房屋的东北角与东南角。古代建房,多在东南角设溷厕,东北角设厨房。此即代指这些设施。
(14)夭阏(è):《庄子·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夭谓折,阏为阻塞之意。此指没有改变山原来的形势。
(15)香亭:袁枚弟袁树。湄君:袁枚外甥陆建,字湄君,号豫庭。
(16)苏子:宋朝大文学家苏轼。下面的引文出自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
(17)相易:互换。
文言文的翻译,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意译就是翻译文意的大体意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因此,在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有人总结出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做到“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这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在译时,上下句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应该译成“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如果译成“将军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多年以后,壮士回到故乡”就不是原文的意思了。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例:“吾义固不杀人”(《公输》)中的“义”是名词用作动词,作“遵循道义”。“固”是“本来”,引申为“坚决”。译作“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这就把公输盘所标榜的所谓“正义”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良田美池”可以直说良田美池,但如果译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就又形象生动得多,把桃花源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给人展现了出来,而且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但是在古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结构等。如:“如……何”“孰……与”“不亦……乎”等。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掌握原则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六字法”,即“对”“换”“留”“调”“补”“删”等。
对,就是一对一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居多这一特点,将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虚词应将其用法在译文中表现出来。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这句就可以译成:“四季的风景不同,其中的乐趣也无穷啊。”
换,即针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句中“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可有些词,字形古今完全相同,可词的意义却发生了根本的演变。体现在: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泛指一切大河流。“山”古专指华山,现可指一般的山脉。例:“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代汉语中的“山河”意义不同。
(2)词义缩小。如:“祖父”现指爷爷,而古汉语中的“祖父”为一个并列词组,指爷爷和爸爸。此类词还有“妻子”“所以”“可以”等。
(3)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另外,古汉语中有一类字,如果按原字去理解,则无论如何都讲不通,这是通假字。遇到通假字就需要用音同、音近或相应的字去替换。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句中“距”就通“拒”,意为“抵挡、挡住”,而不是“距离”或者“离开”。整句就应该译成“公输盘多次设下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挡住了他的进攻”。
留,即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朝代名、官职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直接保留,不做翻译。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庆历”是宋仁宗赵桢的年号,直接说“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了。
调,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 “凭什么打这一仗”。“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补,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中承前省略主语“蛇”,译时应加上。
删,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句中“夫”作句首发语词可删去不译,就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助词在句中起的表达作用应以相应的句式反映出来。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简单的说类似我们常说的“举例子”。即就是举用古代或者众人皆知的典故、寓言故事等,来帮助作者阐述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或思想。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古人在行文中,喜好或明或暗地使用典故,阅读和教学中要明了所用的典故所涉及的人和事及其含义,翻译时也要将所用典故体现出来。当然,在典故的具体运用中,很难截然分清楚所用的是有关人、地、事、物的哪一类典故,翻译时也无法将原来的典故整个讲出来,那样就会喧宾夺主,乃至改变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但又不能不指明所用典故及其用意。
文言文中典故的翻译采用的方法是点义法(属于意译):即不将典故照抄出来,只点明典故的含意即可。其具体翻译方法如同下文举例:
例1: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谭嗣同》)
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杵臼、月照、西乡等四个人的故事,翻译时就无法把他们的故事都讲出来,但如果全部删去则会影响文意,这时只需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义——“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
例2: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
这句话中包含了出自《尸子》的“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和出自《礼记檀弓下》的“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嗟来之食,指侮辱性的施舍)两个典故。教师教课时,必须讲清楚这两个典故,而翻译时只需译成“我听说有节操的人不饮用名为盗泉的水,方正清廉的人不接受别人施舍的食物”就行了。
例3: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林觉民《与妻书》)
这句话中,“司马春衫”和“太上之忘情”即为典故,前者是用了白居易《琵琶行》“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语典,后者是道家哲学观点。道家推崇“天道无情,太上忘情”,两者皆是抛弃一切之情,此处指忘却世间荣辱、人生痛苦。在此需要点出典故的意义,译成“我只能像江州司马一样为百姓疾苦泪湿青衫,但无法学习所谓的太上之人忘却烦恼。”
人教版必修五的《滕王阁序》一文中,作者在第四至六段,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为文章增光添彩不少,课本中也对相关典故做了比较详细的注解,但往往由于阅读不细,翻译方法欠当,教师和学生在翻译时有不小困难。在此,稍作罗列,并做翻译,以备参考。
其一,“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此处连用汉梁孝王、陶渊明、曹植、谢灵运等人故事,译成“今日的聚会就像梁孝王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与会嘉宾的才华可与邺水赞咏莲花的曹植媲美,贤主嘉宾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
其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里运用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四个官场失意之人的故事,翻译成“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
其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这几句连续使用了终军、宗悫、谢安、孟母、孔鲤、李膺、杨得意、钟子期、俞伯牙等人的故事,可以翻译成:
虽然我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悫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有幸能像当年的孟母一样和贤德之士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像当年的孔鲤那样聆听他老人家的教诲。……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就学学俞伯牙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其四,“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这里运用了王羲之和石崇的故事,可以翻译成“王羲之与文人雅士宴集的兰亭已经变为陈迹,石崇富可敌国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
【童趣文言文的翻译】推荐阅读:
六一儿童节的童趣祝福句子05-26
童真童趣散文06-10
童趣校园09-10
童趣篆刻 教案12-20
作文评讲 童趣12-09
马说文言文的翻译07-07
《嫦娥奔月》文言文的翻译12-09
乡村童趣作文800字05-27
《童趣》两课时教案设计06-24
5 童趣教学设计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