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2025-03-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推荐8篇)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1

观察一棵大树 实验目的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并描述出来。实验器材 一支蜡笔、一个放大镜、一把尺子 实 我的猜测树的外形差不多树皮都是粗糙的树冠大小都相同 我的实验步骤

1、我们观察了柏树树。

2、从远处看一棵大树的形状。

3、从近处看。

观察到的现象

1、我们观察了 柏 树。

2、树冠像一把伞。

3、树干是直的用手摸感觉很粗糙。

4、树叶叶细小鳞片形先端锐尖。

实验结论 树都生长在泥土里都需要水、阳光

都有 树干、树冠和树根。但树冠小 树干粗细

树皮摸起来有的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观察一棵大树 实验目的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并描述出来。实验器材 一支蜡笔、一个放大镜、一把尺子 实 我的猜测树的外形差不多树皮都是粗糙的树冠大小都相同 我的实验步骤

1、我们观察了雪松。

2、从远处看一棵大树的形状。

3、从近处看。

观察到的现象

1、我们观察了 雪松。

2、树冠圆锥形。

3、树干是直的用手摸感觉很粗糙。

4、树皮灰褐色裂成鳞片

实验结论 树都生长在泥土里都需要水、阳光

都有 树干、树冠和树根。但树冠小 树干粗细

树皮摸起来有的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9、7

观察水生植物 实验目的 水葫芦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实验器材 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实 我的猜测水葫芦和金鱼藻都能浮在水面上 我的实验步骤

1、把塑料袋中的水葫芦和金鱼藻要放入水槽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画出简图。

2、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看到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 验

观察到的现象水葫芦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能浮在水面上

实验结论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疑问

水葫芦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含日期15

叶的观察 实验目的 认识叶的基本特征 实验器材 各种树的落叶、同一种树的新鲜叶和落叶、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实 我的猜测树叶的大小不同新鲜叶和落叶的颜色不同叶的结构不相同 我的实验步骤

1、仔细观察叶的结构

2、比较新鲜叶与落叶 验

3、观察同一种植物的叶 能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过 程 观察到的现象我们观察到一片完整的叶有叶片、叶脉、叶柄 实验结论 一片完整的叶由叶片、叶脉、叶柄组成。疑问 完整的叶由哪几部分构成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含日期 2011.9.22

观察蜗牛

实验目的 知道蜗牛的外形特征 实验器材 2-3只蜗牛1个放大镜一条树枝 实 我的猜测蜗牛的身体是硬的由头腹尾巴组成 我的实验步骤

1、观察蜗牛是什么样的动物

2、观察蜗牛的运动、身体构造方面的特点 验

3、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观察到的现象蜗牛的身体柔软身体的外面有贝壳。

实验结论

蜗牛是软体动物有壳、触角、腹、头、疑问 为什么有的蜗牛没有壳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含日期 2011.9.27

观察蚯蚓的反应 实验目的 蚯蚓是否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实验器材

浅盘、长纸盒、湿土、水、干土、蚯蚓 实 我的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干土的地方 我的实验步骤

1、在浅盘装少量常温下的水把蚯蚓放在水中看它的反应

2、纸盒里一边放湿土一边放干土把蚯蚓放在中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验

观察到的现象蚯蚓爬向湿土的那边

实验结论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疑问

蚯蚓为什么不喜欢在干土中生活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含日期 2011.10.13

观察蚂蚁

实验目的了解蚂蚁的身体结构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实验器材 面包、白糖、死掉的小昆虫、放大镜、蚂蚁

实 我的猜测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 我的实验步骤

1、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2、观察蚂蚁的身体

3、观察蚂蚁的运动和反应蚂蚁爬行时会分泌一种“信息素”

4、交流发现

观察到的现象

1、蚂蚁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

2、蚂蚁头上长有触角

实验结论

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疑问

蚂蚁头上的触角起什么作用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含日期

2011.10.20

观察金鱼 实验目的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了解金鱼的生活习性 实验器材

2-3条金鱼装在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食物色素调制的红水 实 我的猜测金鱼生活在水中用身体来游泳 我的实验步骤

1、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2、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3、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观察到的现象金鱼身上有鳞片用鱼鳍游泳用鳃呼吸

实验结论

金鱼生活在水中身上有鳞片用鱼鳍游泳用鳃呼吸。疑问

金鱼为什么和一般的鱼类外形不同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含日期 2011.10.27

2011.11.1 实验名称

比较硬度 实验目的 比较常见材料的硬度

实验器材 橡皮、海绵、卡纸、铁钉、塑料尺、木条 实 我的猜测这些物体有些软有些比较硬 我的实验步骤

1、观察描述橡皮、海绵的硬度

2、观察比较卡纸、铁钉、塑料尺的软硬 验

3、用刻划的方法比较材料的硬度

观察到的现象

1、比较硬的物品有铁钉、塑料尺、木条和卡纸

2、较软的材料有 橡皮、海绵、砂纸、空饮料罐

实验结论

较硬的材料有铁钉、塑料尺、木条和卡纸 较软的材料有橡皮、海绵、砂纸、空饮料罐

疑问 有些材料为什么用木条划过后会有痕迹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含日期 2011.11.3

2011.11.8 实验名称 认识金属

实验目的 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实验器材 铁、铜、铝等金属片砂纸、玻璃杯、热水、空饮料罐、电池、导线小锤 实 我的猜测金属能导电能传热 我的实验步骤

1、用小锤敲打铁、铜、铝等金属片记录发生的现象

2、把铁、铜、铝等金属片放进有热水的玻璃杯中观察发生了什么 验

3、用砂纸磨铁、铜、铝等金属片观察现象

4、连接一个简单的线路把其中的一段用铁、铜、铝等金属片连接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金属材料能传热有色泽能导电

实验结论

金属材料的传热性好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能导电 疑问

金属材料为什么能导电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含日期

2011.11.10

2011.15 实验名称

比较材料的韧性 实验目的认识不同材料的韧性 实验器材

塑料条、铁片、卡纸条、钩码、纸条、记录表 实 我的猜测铁片的弯曲程度最大 我的实验步骤

1、在相同厚度的塑料条、铁片、卡纸条、木条一端上分别标出刻度

2、在塑料条、铁片、卡纸条、木条的另一端挂上一个相同的重物 验

3、把塑料条、铁片、卡纸条、木条的一端用重物压住挂重物的一端伸出桌面5 厘米、10厘米、15厘米。观察它们弯下去了多少

4、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

观察到的现象弯曲程度最大的是塑料条弯曲程度最小的是木条

实验结论

不同材料的韧性不相同有的材料韧性较好有的材料韧性较差 疑问

为什么塑料条的韧性最好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含日期

2011.11.17

2011.11.22 实验名称

造一张纸 实验目的 认识纸的过程和方法

实验器材

透明杯子、水、白纸、餐巾纸、筷子、棉布、放大镜。

实 我的猜测撕碎的纸在水里浸泡后完全成了颗粒状 我的实验步骤

1、把一块餐巾纸撕碎放在杯子里用水浸泡直到能够捣碎。

2、搅拌纸屑和水调成稀浆状。验

3、将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再用毛巾挤压吸水。

4、观察我们造的一张纸和我们用的纸是否相同。

观察到的现象我们造的纸和我们用的纸厚薄不同、疏密程度不同

实验结论

认识一纸是用细小纤维叠加压制而成的。疑问

为什么我们自己造的纸和用的纸不相同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含日期

2011.11.24

2011.11.29 实验名称 材料在水中的沉与浮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水槽、水、各种物体木头、塑料、橡胶块、石头、泡沫块、铁块等 实 我的猜测有些物体放进水中会沉下去有些会浮起来 我的实验步骤

1、将水倒入水槽中

2、把木头、塑料、橡胶块、石头、泡沫块、铁块等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况 验

3、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填写记录表

观察到的现象

1、石头、铁块会下沉

2、木头、塑料、橡胶块、泡沫浮在水面

实验结论 物体在水中游的沉石头、铁块有的浮木头、塑料、橡胶块、泡沫

疑问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材料有关吗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含日期

2012.12.1

2012.12.6 实验名称 砖与陶瓷的性质

实验目的了解砖、瓦与瓷器、陶器的物理性质 实验器材 砖、瓦、陶器、瓷器、滴管、水槽、水、小刀 实 我的猜测用小刀划都能在表面划出痕迹都可以吸水 我的实验步骤

1、用小刀在砖、瓦、陶器、瓷器表面划一划

2、用力弯折它们

3、用滴管吸水分别滴在它们的表面观察吸水情况

4、把它们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与浮

观察到的现象在表面很难划出痕迹在水中都下沉、不易弯折砖、瓦易吸水 陶器瓷器不易吸水。

实验结论

它们的硬度都很大在水中都下沉、不易弯折砖、瓦易吸水陶器瓷器不易吸水。疑问 陶器瓷器为什么不易吸水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含日期 2011.12.2011.12.13 实验名称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实验目的比较水与食用油的异同了解液体的共同特点 实验器材 水、食用油、塑料杯、滴管、玻璃、蜡光纸、木条

实 我的猜测水的流动速度快食用油的流动速度慢。水没有颜色食用油有颜色 我的实验步骤

1、用眼睛观察水和食用油的颜色和透明度

2、分别把水和食用油滴在玻璃上然后进行观察 验

3、将水倒入油中然后进行观察

4、用鼻子闻它们的气味

5、分别把水和食用油滴在蜡光纸上然后观察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

1、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度好体积比食用油重流动速度快

2、食用油有颜色、有气味透明度差流动速度慢体积比水轻

3、它们都是液体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实验结论

水没有颜色、食用油有颜色水透明食用油不透明。水流动快食用油流动慢。水渗透性较弱食用油渗透性强。

疑问

为什么水的渗透性小蜡光纸的渗透性小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含日期

2011.12.15

2011.12.20 实验名称 谁流得快一些 实验目的 不同液体的黏度不同流动速度也就不同 实验器材

1小杯水、一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三个滴管、一张实验记录表 实 我的猜测洗洁精流得最慢其它两种速度相同。我的实验步骤

1、设计水、油、洗洁精的流动比赛

2、确定在玻璃片上流动的比赛方法 验

3、分组实验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水的流动速度最快其次是油最后是洗洁精

实验结论

黏度大流动速度慢黏度小流动速度快 疑问 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液体流动速度的快慢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含日期

2011.12.22 实验名称

比较水的多少 实验目的能运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溶器中水的多少能正确使用量筒量出水的多少 实验器材

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 实 我的猜测三个塑料瓶里装的水相同 我的实验步骤

1、观察三个塑料瓶里的水的高度并猜测多的多少

2、采用多种方法测量出三个塑料瓶里的水的方法并观察记录。验

3、比较水多的瓶子比水少的瓶子里的水多多少

4、认识量筒并用量筒测量出三个瓶子里的水并观察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测量水的方法多种多样

实验结论

用量筒测能准确地测量出水的多少 疑问

为什么用多种方法测量出来的水的多少会不同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含日期

2011.12.27 实验名称

验证空气的存在 实验目的认识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感知 实验器材

塑料袋、玻璃杯、水槽、气泡记录纸、实验记录纸 实 我的猜测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感知不到的 我的实验步骤

1、在塑料袋中吹气吹鼓起来后把口封好把书放到上面塑料袋不会瘪下去

2、把塑料袋的捆口松开再把书放到上面塑料袋就瘪下去了 验

3、把吹胀的塑料袋放入水中松开捆口有气泡冒出

4、把玻璃杯的杯口向下垂直放入水中杯底总是有一部分没有水

观察到的现象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感知

实验结论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感知 疑问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为什么可以被感知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含

2011.12.29 实验名称

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目的 空气是占据空间的实验器材

1个玻璃杯、1个水槽、纸巾、1个瓶子、两根吸管、一块橡皮泥 实 我的猜测纸巾会被水浸湿 我的实验步骤

1、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橡皮泥将瓶口密封将一根吸管插入水中另一根

吸管不插入水里然后用嘴往瓶子里吹气观察并记录结果 验

2、将一团纸巾放在一个被子的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观察并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

1、水从另一根吸管被挤出

2、杯底的纸巾不会被水浸湿

实验结论

空气会占据空间也就是说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 疑问

空气是怎样占据空间的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含日期

2012.1.3 实验名称

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实验目的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实验器材

2支注射器、水 实 我的猜测吸有水的这个注射器会裂开 我的实验步骤用两个注射器吸入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手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

向下压活塞再用同样大小的力拉注射器活塞观察实验现象 验

观察到的现象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向下压活塞吸水的注射器占据的空间没有变化吸空

气的注射器占据空间变小了再用同样大小的力拉注射器活塞吸水的注射器占据的空间 没有变化吸空气的注射器占据的空间变大了 实验结论

空气可以被压缩到一个较小的空间或扩张到一个较大的空间而液体一般情况下能保持占据空间的大小体积不变。疑问

为什么吸空气的注射器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和向上拉停止后活塞恢复到原来位置 指导教师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2

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遵守规则、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注意节约材料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 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 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

一、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

俗话说,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学生进入实验室前, 教师应先告知学生应该遵守的一些规则。如:进入实验室按指定座位就坐, 并保持室内安静,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时给学生合理安排好座位。学生进入实验室后, 再告知学生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一旦违规, 将按制度进行相应的处理。如, 未经教师许可, 不得动用仪器或实验材料, 因违章操作损坏仪器者应当赔偿。实验完毕, 实验组长应组织学生协助教师清理仪器装置, 搞好清洁卫生, 关好水源、电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 一开始还没有形成这些习惯, 所以教师一定要反复训练, 加强监督, 按要求完成的小组方可离开实验室, 让每一小组在实验前、实验中及实验后都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训练和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

科学的实验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需要有教师的指导。

1. 规范的实验操作

学生初学科学实验基本操作时, 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 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 在《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节课上, 学生初次接触胶头滴管, 我先通过展台给学生示范, 告诉学生胶头滴管正确的使用方法, 并用口诀告诉他们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 教师应巡视, 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步骤。

2. 认真的观察

学生在初步观察的过程中, 要注重观察的客观性。必须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培养学生注重客观性之前, 教师首先必须明确, 课堂上以学生生成的内容为立足点进行导引, 而不是将学生朝着知识点生拉硬拽。如, 学生在叙述食用油的特点时, 往往会说到黏手, 这时只需要规范他的语言, 牵引到黏手上。对于油的透明, 将图案放在油杯杯底, 以此用事实来说明透明的特点, 由于有些油会略显浑浊, 学生也会提到有点透明这种说法, 这都是非常客观的描述, 没有必要去纠正。其次通过看、闻、摸等感官, 让学生注重知识的关联, 比如, 由“看”这个动作可以联想到“闻”“摸”“尝”等方法, 在此需要强调科学探究实验中的安全事项, 注重观察的全面性。

3. 客观的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及结束后, 学生要详细地将实验过程与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 可以用数字、文字表格, 也可以画成图。如, 学生在观察水和食用油滴在报纸、蜡光纸和玻璃片上的形状时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来记录。

4. 准确的汇报交流

在实验结束后, 通过汇报交流与总结, 建立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比如, 当学生说到水和油进入纸中, 可以及时地告诉他们是渗透或者浸润, 在学生描述性语言缺乏时, 及时地帮助他们回忆一个准确的词语, 既可以矫正, 又可以学习。又比如, 个别学生在水和食用油渗透进入报纸的速度不好把握, 在汇报时出现问题。此时, 及时利用对抗质疑, 让学生针对这个现象进行汇报, 教师只是一个聆听者、学习者。注重当堂纠错, 及时矫正反馈。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方法初探 篇3

关键词:三年级 教学方法 科学教材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本身就具有开放性、观察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好奇心的心理特征,符合他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和健康与看考分的教育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我回顾了担任三年级《科学》教学的感受,针对三年级《科学》教学,谈几点不成熟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一、联系生活法

教材中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中有存在着相关的科学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如在教学《认识金属》中,分析金属特征时,我把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总结出:有的金属不会燃烧,会导电、传热、具有延展性;有的硬度较大、有光泽、不渗水等特征。如果抛开学生生活来学习科学,不仅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难度,使简单的道理变得深奥难懂的理论。

二、实验法

《科学》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通过学生分组(一般四人为一组)做实验观察发生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如在教学植物发芽的过程,水和食用油、洗洁净的流动速度,水结冰时的温度,磁铁的性质等内容时,都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做实验,得出结论,在科学实验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掌握得牢固。

三、观察法

1、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事物。从三年级上、下两册共八个单元所涉及的内容,绝大数内容都是通过观察,其类别庞杂,从"水、陆、空"中的树木、花草、虫、鱼到我们呼吸的气体;从我们的身体到吃、穿、住、行、用的等等材料,再进行比较分析,感悟认知,总结出事务的规律特征及用途。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求学生睁大眼睛看万物,甚至还要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看事物。要具备这样的观察能力,才是学好科学知识的基础方法。

2、写观察日记或填写观察记录报告单。学习《科学》观察事物显得重要,然而写好观察日记显得更为重要。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事物的现象,变化特性等要认真地记载下来,才能比较准确地分析事物的规律,特性及用途。例如:从几粒凤仙花种子播下地到凤仙花枯死的全过程的观察记载,使学生认识了植物一生经历的发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繁殖)、死亡的四个阶段。

四、比较分析法

《科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对事物进行比较。如:比较大树和小草;蜗牛和蚯蚓;水和食用油;水和空气等事物的同异之处。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同类事物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将来开发利用奠定科学基础,在教学如同此类的教材时自然会用到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探究法

教材中有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要引导学生分小组(一般四人为一组)对大自然事物的探究,去揭示万物的奥秘。如对蜗牛、蚯蚓、蚂蚁会游泳吗?蜗牛会生孩子吗?磁铁会吸哪些物体?放在阳台上的水杯里的水怎么会减少了呢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内外的积极探究,特别是当我在上《磁铁能吸哪些物体》一课时,学生特别兴奋,同学们拿着我发给他们的磁铁和他们自己搜集的环形、条形、圆柱形、纺锤形等各种形状的磁铁,把自己准备的和教室各种设备构成的材料统统吸了一遍,得出了磁铁只吸铁或含铁的材料这一结论,这样使学生既获得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六、实践法

《科学》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具有科学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种子发芽的过程,凤仙花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共需要多少天,蚕的生命周期等内容,不是在一节课或者几节课内能够解决某一个问题和得出答案的,而是要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播种、喂养桑蚕的实践活动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并做好观察记录,获得科学知识。

七、阅读摘要法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三年级《科学》上、下两册教材中,编排了八个资料库,其内容十分广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篇幅比较长。在教学时我采取用阅读摘要的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科学知识摘要本(可以和观察日记本合用),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认真阅读,把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的知识摘抄在《科学知识摘要本》上,增强记忆印象,比较深奥的知识只需要学生做以了解。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了解了全文,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4

学校 沿河小学 班级 三 实验者

时间 第1周 实验名称 空气占据空间

漏斗、小口瓶、橡皮泥、烧杯、水等。

1、将漏斗插入小口瓶中,用橡皮泥封住瓶口,然后快速向漏斗里倒水。

2、要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不能有一丝缝隙。

3、倒水的速度要快。

4、同学之间要互相合作,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小组 成员

等级评定

扬州 州 X XX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沿河小学 班级 三 实验者

时间 第2周 实验名称 空气是否有质量

铁架台、木棒、绳子、气球、打气筒。

1、用打气筒给气球打进大自然中的空气,不要用嘴吹 2、在一根细长棍两端各挂一只充了气的气球,并使之平衡。

3、将一只气球中的气放掉。

4、放手后,看一看平衡棍会发生什么变化

5、思考交流,得出空气有质量的初步结论。

空气是有质量的,只是比较轻而已。

小组 成员

等级评定

扬州 X XX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沿河小学 班级 三 实验者

时间 第4周 实验名称 研究土壤的成份

土壤、烧杯、水、搅拌棒、纸巾、坩埚、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

1、用餐巾纸包住刚从花圃里挖出的土块。

2、将刚才的土块放入水中。

3、用玻璃棒沿着同一方向进行搅拌。

4、用酒精灯点燃加热土壤。

5、让学生观察变化。

6、等土块冷却,请学生再捏一捏硬度和原来的泥土进行比较。

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水、空气、腐殖质、沙粒、黏粒。

小组 成员

等级评定

扬州 X XX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沿河小学 班级 三 实验者

时间 第6周 实验名称 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不同

沙土、黏土和壤土样本、小花盆、水、放大镜、小水盆、种子。

1、把沙土、黏土和壤土样本放到纸上用放大镜观察。

2、把沙土、黏土和壤土分别装入3个小花盆是,浇上同样多的水,观察它们的

渗水性。

3、在3盆土中种上同一种种子,同样的条件下观察植物的生长。

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沙砾、粉粒和黏粒的含量不同、颜色、渗水性肥度也是不同的。

小组 成员

等级评定

扬州 X XX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沿河小学 班级 三 实验者

时间 第8周 实验名称 测量液体的体积比较液体的质量认识水平面

天平、量筒、烧杯、茶杯,带色水、油

一、测量液体的体积 1、量筒要倾斜,把液体倒进量筒,烧杯口要紧挨着量筒口。

2、在读量筒上的数字时,眼睛要平视,既不要仰视,也不要俯视。

二、比较液体的质量 1、生认识天平,了解使用实验室天平的方法。

2、用量筒分别量出50 毫升的油和 50 毫升的水,再把 50 毫升水和 50 毫升油放在实验室天平上,进行比较,看看谁的质量大,谁的质量小。

三、认识水平面 1、把装着半杯蓝色水的玻璃杯,平放在讲台桌面上观察这杯水的水面。

2、再把这半杯水倾斜放在讲台桌面上,引导学生再看一看水平面,尽管玻璃杯已经倾斜了,但是水平面仍然是平的。

验 结 果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体积和质量。50毫升的水的质量要大一些,50毫升的油质量要小一 些;静止的 水面一般都 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

小组 成等级评定

扬州 X XX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沿河小学 班级 三 实验者

时间 第9 周 实验名称 比较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占空间的变化

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砝码、量筒

1、将三种物品分别装入量筒中,并用天平分别测量出它们的质量。

2、将它们倒入量筒中混合,用天平称出总重量。

3、比较混合前、后重量的变化。

4、分别用量杯量出100ml的黄豆、玉米粉、绿豆。

5、将他们一起倒入量筒中,轻轻的摇晃,注意不要洒落在外面,读出读数。

6、比较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

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有变化。

小组 成员

等级评定

扬州 X XX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沿河小学 班级 三 实验者

时间 第10 周 实验名称 探究盐在水中溶解快慢

盐、玻璃棒、水、烧杯。

1.提出“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测。

2.根据自己的猜测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扶。

3.实验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提出和发现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4.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

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多少,是否搅拌有关。

小组 成员

等级评定

扬州 X XX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沿河小学 班级

实验者

时间 第10周 实验名称 测量100 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盐、100克水、水杯、小勺子。

1、每次加相同质量的盐,便于计算。

2、搅拌到盐完全溶解后,再次加盐。

3、当盐溶解得很慢的时候,要一点一点的加;当年无法溶解的时候,停止加盐。

4、计算这杯水溶解了多少克盐。

物质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小组 成员

等级评定

扬州 X XX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沿河小学 班级 三 实验者

时间 第12周 实验名称 深色托盘、盐水、碗、保鲜膜、小石块。

深色托盘、盐水、碗、保鲜膜、小石块。

骤1、在托盘里倒入少量盐水,将碗擦干后放入托盘中央。2、用保鲜膜将托盘密封好,把小石块放在保鲜膜中间并使之凹陷,这样凝结的水就可以流进碗里了。3、把密封的托盘放在阳光下暴晒,过1 1 —2 2 小时后观察托盘的变化。4、打开保鲜膜,用筷子蘸少许碗中的水品尝。

实验现象:保鲜膜上有凝结的水蒸气,水滴沿着保鲜膜凹陷处滴入托盘中。

采用蒸馏法可以将海水淡化。

小组 成员

等级评定

扬州 X XX 小学 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沿河小学 班级 三 实验者

时间 第13 周 实验名称 认识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示意图

1、学生看一看呼吸器官示意图。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了解它们的作用。

2、观察空气是经鼻腔、呼吸道到达肺部,然后又经呼吸道,从鼻子呼出体外。口腔不属于呼吸器官,他可以参与呼吸,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过,用口腔呼吸,人并不舒服,譬如气体进出口腔,会带走口腔内大量的水分,导致咽部干燥难受。

练习巩固 3、完成活动手册,填写呼吸器官的名称,了解呼进呼出的气体通过各个器官的顺序。

实 验结果

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空气通过人体的呼吸器官吸进人体,再排出体外。

小组 成员

等级评定

扬州 X XX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沿河小学 班级 三 实验者

时间 第13周 实验名称 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实验材料:塑料袋、澄清的石灰水。

1、将塑料袋中倒入少量的石灰水,并且不要用手去接触石灰水。

2、在塑料袋中装入石灰水之后,要捏紧口袋口。

3、观察实验过程中,两袋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4、小组展示本小组的两袋石灰水,发现一袋石灰水仍然很澄清,另一袋石灰水变得浑浊。

验 结 果

普通的空气不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而呼出的气体中因为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容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

小组 成员

等级评定

扬州 X XX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沿河小学 班级 三 实验者

时间 第14周 实验名称 测量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的变化

计时器、记录表

1、测量安静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并作好记录。

2、组织学生做原地加速下蹲运动 1-2 分钟,结束后立即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并作好记录。

3、引导学生坐在座位上静静的休息 3-5 分钟,然后再测一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并作好记录。

4、把自己测得的数据小组交流、比较,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呼吸的次数并不相同。同一种状态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呼吸的次数也不一样。

小组 成员

等级评定

扬州 X XX 小学科 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第14周 班级 三 实验者

时间 沿河小学 实验名称

测 量 的肺活量

塑料瓶、水槽、弯头、吸管、自来水、简易肺活量袋、肺活量测量仪

1.从呼吸频率差异引出肺活量有差异,再进一步了解人的肺活量大小是不同的。

2.学生用肺活量袋测量自己的肺活量,记录下自己的肺活量大小。

3.使用标准肺活量测量仪测量学生肺活量。

4.让学生比较呼吸频率和肺活量数据,发现 肺活量与 加强体育 运动引和保护呼器官 有关。

肺活量大的同学,一分钟呼吸的次数就比较少,而经常运动的人,一般来讲,肺活量都比其他人要大一些。因此,我们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肺活量。

小组 成员

等级评定

扬州 X XX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沿河小学 班级 三年级 实验者

时间 第15周 实验名称 食物消化的模拟运动

漏斗模拟口腔、软塑料管、塑料膜、气球模拟胃、碎胡萝卜。

1、用漏斗代替口腔,软塑料管代替食道,塑料袋代替胃,长筒袜代替小肠,用胡萝卜代替肠内的食物。

2、依次连接各个消化器官,3、把碎胡萝卜放在口腔里,使食物进入胃。再进入小肠、大肠,用手挤食物在肠内前进,最后从肛门排出。

实验结论:食物通过逐段蠕动,推进食物不断的行进;懂得食物的旅行路径是口腔、咽部、食道、胃、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验 结 果

食物通过逐段蠕动,推进食物不断的行进;懂得食物的旅行路径是口腔、咽部、食道、胃、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小组 成员

等级评定

扬州 X XX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沿河小学 班级 三 实验者

时间 第16周 实验名称 检测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土豆、萝卜、花生、碘酒

1.先向学生介绍碘酒具有遇到淀粉会变蓝的特性,告诉学生可以用它来检测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2.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滴管,分别往土豆和萝卜块上滴 1--2 滴碘酒,对比现象后得出结论:土豆中含有淀粉,萝卜中不含淀粉。

3.检测花生中是否有油脂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先思考再操作。

4.用纸检测食物是否含有较多油脂,要用食物在纸上用力刻划、挤压,如果含有较多油脂应能观察到明显的油渍。

验 结 果

土豆中含有淀粉,萝卜中不含淀粉,花生中含有油脂。

小组 成员

等级评定

扬州 X XX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班级

实验者

时间

实验名称

小组 成员

三科学实验报告 篇5

实验目的:

1、比较常见材料的硬度

2、让学生知道比较材料硬度的方法。

实验器材:卡纸、铁钉、塑料尺、木条各2根

实验步骤:

1、用一根木条分别取刻画另一根木条、卡纸、铁钉、塑料尺,观察木条在它们表面留下的痕迹;

2、分别用卡纸、铁钉、塑料尺重复上述实验;

3、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课本48页表格里 实验现象:

1、比较硬的物品有:铁钉、塑料尺、木条和卡纸

2、较软的材料有: 橡皮、海绵、砂纸、空饮料罐

实验分析:4种物品硬度的排序一般是铁钉、塑料尺、木条和卡纸

实验结论:4种物品硬度的排序一般是铁钉、塑料尺、木条和卡纸。如果选用的木条比较坚硬,也可能是铁钉、木条、塑料尺和卡纸。

实验名称 比较材料的韧性

实验目的:

1、让学生掌握比较材料柔韧的方法。

2、哪种材料韧性强。

实验器材:塑料条、铁片、卡纸条、钩码、纸条、记录表

实验步骤:

1、在相同厚度的塑料条、铁片、卡纸条、木条一端上分别标出刻度

2、在塑料条、铁片、卡纸条、木条的另一端挂上一个相同的重物度的塑料条、铁片、卡纸条、木条一端上分别标出刻度

3、把塑料条、铁片、卡纸条、木条的一端用重物压住,挂重物的一端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15厘米。观察它们弯下去了多少

4、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

实验现象:弯曲程度最大的是塑料条,弯曲程度最小的是木条

实验分析: 不同材料的韧性不相同,有的材料韧性较好,有的材料韧性较差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的韧性不相同,有的材料韧性较好,有的材料韧性较差

实验名称:谁更容易吸水

实验目的: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实验器材:报纸、餐巾纸、蜡光纸、水杯、水、天平、砝码

实验步骤:

1、取相同的杯子、内装质量相同的水

2、取相同质量的报纸、餐巾纸、蜡光纸,放入水杯中,经过相等的时间,将纸取出。

3、用天平称剩余水的质量

实验现象:有的吸水性强,有的弱;不同的材料吸水性不一样 实验分析: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金属最弱。

实验结论:松软的、带孔多的材料吸水性强。

实验名称 材料在水中的沉与浮

实验目的: 知道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实验器材:水槽、水、各种物体(木头、塑料、橡胶块、石头、泡沫块、铁块等)实验步骤:

1、将水倒入水槽中

2、把木头、塑料、橡胶块、石头、泡沫块、铁块等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况

3、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填写记录表

实验现象:

1、石头、铁块会下沉

2、木头、塑料、橡胶块、泡沫浮在水面 实验分析: 物体在水中游的沉,有的浮在水面

实验结论:物体在水中游的沉(石头、铁块),有的浮(木头、塑料、橡胶块、泡沫)

实验名称

砖与陶瓷的性质

实验目的: 了解砖、瓦与瓷器、陶器的物理性质 实验器材:砖、瓦、陶器、瓷器、滴管、水槽、水、小刀

实验步骤:

1、用小刀在砖、瓦、陶器、瓷器表面划一划

2、用力弯折它们

3、用滴管吸水分别滴在它们的表面,观察吸水情况

4、把它们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与浮

实验现象:在表面很难划出痕迹,在水中都下沉、不易弯折,砖、瓦易吸水,陶器瓷器不易吸水。实验分析: 它们的硬度都很大在水中都下沉、不易弯折

实验结论:它们的硬度都很大在水中都下沉、不易弯折,砖、瓦易吸水,陶器瓷器不易吸水。

实验名称

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目的: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实验器材:1个玻璃杯、1个水槽、纸巾、1个瓶子、两根吸管、一块橡皮泥

实验步骤:

1、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橡皮泥将瓶口密封,将一根吸管插入水中,另一根插入水里,然后用嘴往瓶子里吹气,观察并记录结果

2、将一团纸巾放在一个被子的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观察并记录

实验现象:

1、水从另一根吸管被挤出

2、杯底的纸巾不会被水浸湿 实验分析:空气会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实验结论:空气会占据空间,也就是说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

实验名称 空气有重量吗

实验目的: 让学生通过测量,知道空气是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实验器材:自制小天平、棉线、气球

实验步骤:

1、两端分别挂一未吹气的气球,调试使之平衡。

2、吹一端气球再挂上。

3、你发现了什么?

4、多挂几个气球。

5、把气球吹大一些

三年级科学实验课件 篇6

实验目的:了解土壤有哪些组成部分

实验材料:

烧杯 酒精灯 滴管 铁盘 石棉网 试管夹 土壤 水 玻璃棒 水槽 玻璃片 三角架

实验过程:

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现象。

2、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尽量搅拌,静置后观察现象。

3、用滴管取上层清夜滴在玻璃片上,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水烧干后观察现象。

4、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实验现象:

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有气泡冒出。

2、静置后,发现土壤分层,下层是粗粒的沙,上层是很细的黏土。

3、水烧干后,发现玻璃片上有一些“脏”的痕迹。

4、把土壤在铁盘里加热,先看到由气体冒出,闻一闻没有气味;继续加热冒烟,闻一闻有糊焦味。

实验结论:

土壤里含有空气、沙、黏土、空气、腐殖质及溶入水的物质,如:盐类等

2、实验名称:怎样把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

实验目的:想办法把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

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水、土壤

实验过程:1、在烧杯中装半杯水

2、把土壤慢慢倒入水中

3、用玻璃棒沿着一个方向轻轻搅拌

4、静置一会儿,观察水中的土壤

实验现象:土壤分成了两层

实验结论:上层的土壤颗粒小,是粘土;下层的土壤颗粒大,是砂。

3、实验名称:认识水

实验目的:了解水的性质

实验材料:烧杯、水

实验步骤:

1、观察烧杯中的水。

2、用鼻子闻一闻烧杯中的水。

3、用筷子沾少量烧杯中的水放入口中。

实验现象: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实验结论: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注意事项:

在老师的指导下闻和尝。

4、实验名称:测量水的多少

实验目的:学会使用量筒。

实验材料:量筒、水、滴管

实验步骤:

1、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必须选用合适规格的量筒。

2、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3、应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使眼的视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取和凹面相切的刻度即可。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刻度。

实验结论:

量筒能准确测量水的体积。

注意事项:

1、不能加热,量筒上一般标有20℃字样,这就要求所量液体的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若相差太多,一是量取的体积有误,二是容易损坏量筒。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平(若仰视,造成读数偏小,所量液体体积偏大,俯视反之)。

5、实验名称:让小水轮转起来

实验目的:怎样使小水轮转得更快

实验材料:滴水器、小水轮

实验过程:

1、把小水轮安装好

2、用大孔的滴水器装满水,让滴水器中的水从低处冲击小水轮叶片的边缘。

3、再选用大孔的滴水器,装同样多的水,冲击小水轮叶片相同的部位,从高处冲击小水轮。

4、用小孔的滴水器装满水,让滴水器中的水从一定的高度冲击小水轮叶片的边缘。

5、用大孔的滴水器装满水,让滴水器中的水从相同的高度冲击小水轮叶片的边缘。

实验现象:从低处冲击小水轮转得比较慢;从高处冲击小水轮转得比较快。

用小孔滴水器小水轮转得慢,用大孔滴水器小水轮转得快。

实验结论:水流位置高,小水轮转得快。水量大,小水轮转得快。

6 、实验名称:水的浮力

实验目的:认识水的浮力

实验材料:

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 :

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

实验现象:

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

实验结论:

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注意事项:

实验中,注意提橡皮筋的手要保持稳定,不要让橡皮筋颤动,以免产生误差。

7、实验名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材料 :

橡皮泥、牙膏皮、鸡蛋 、大头针、泡沫塑料、盐、水槽。

实验步骤:

1、把准备的材料放入盛水的水槽中,看那些在水中是浮着的?哪些是下沉的?

2、改变橡皮泥、牙膏皮的体积,放入水中。

3、在塑料泡沫上用大头针固定橡皮泥,放入水中。

4、把鸡蛋放入水中,向水中不断加入盐。

实验现象:

1、

2、

3、

4、橡皮泥、鸡蛋、牙膏皮沉入水中,塑料泡沫浮在水上。 橡皮泥牙膏皮浮上水面、塑料泡沫沉入水中 鸡蛋浮出水面

实验结论 :

改变浮沉的规律:改变物体的形状、给物体附着浮或沉的物体,改变液体的比重或

改换不同比重的液体。

8、实验名称: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水能顺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实验材料:

水槽、布条、实心和空心的玻璃棒、各种吸管、纸片。

实验步骤:

1、在水槽中到入一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变浅红。

2、将实验材料的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实验,那些材料可以让水往上爬,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水沿着布条、空心玻璃棒、吸管、制片等材料上升。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9、实验名称: 空气在哪里

实验目的:

探究杯子里面有空气

实验材料:

纸、玻璃杯、水槽、水

实验过程 :

1、在杯子底部塞紧一团干燥的纸将杯子口向下,竖直压入水中,直至没过杯底,再竖直提起,用毛巾擦掉杯口的水,观察纸团湿了吗?

2、再把杯子竖直压入水中,在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纸团没有湿。

2、杯子里有气泡冒出,纸团湿了。

实验结论: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7

自2005年7月18日至20日在广东佛山召开第二次“积极推进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施研讨会”以来,以现代课程理念为核心,促进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不断深入推进,这促成了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重大变化,化学实验教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6年后的今天,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如何?实验教学存在哪些问题?本文试以高中一年级必修模块实验教学为研究视点,围绕高中一年级化学实验教学6大要素展开调查,以了解教师对化学实验的认知和高中化学新课程推进的程度。从而强化化学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使他们更重视实验教学,落实新课标。

我们以佛山市4所“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高中一年级化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将他们化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取向、设计目标、开设现状、开设数量、开设质量实验模式等6大要素作为调查元素。

二、对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

1. 价值取向:以试为主,以分为标

化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指教师的价值观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认知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该项调查设计了一个问题,调查与统计结果见表1。

从统计数据看,多数教师对新课标的价值取向有正确的判断。但在深入的走访和调查了解到:现实中老师开展实验教学时往往重视落实科学知识和情感教育。很多年轻老师们更多关注到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而很难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价值取向出发开展实验教学。

2. 设计目标:单维者多,三维者少

新课程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三维”目标,实验教学也应做到这点。为了解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认识和实验教学设计的目标,我们设计了两个调查问题,调查与统计结果见表2。

调查显示:大部分老师认为落实“三维”目标是实验教学的核心,有1/2的教师经常参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进行实验教学设计。进一步调查证实: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时,往往因关注到“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 开设现状:重视数量,忽视质量

要调查一个学校、一名化学教师实验教学的开设现状,了解教师开展实验教学节数和开展探究型实验教学的节数即可。就此我们设计了4个调查问题,调查与统计结果见表3。

本次调查在条件相对优越的学校进行,教师的教学理念、学校的硬件设施允许他们有条件开设较多的实验,调查显示:化学必修1实验教学开展的绝对数和比例都高于必修2;化学必修1开展实验探究教学的次数和比例 (暂且依次衡量试验教学的质量) 也高于必修2。实验教学数量基本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各校、教师开展探究型实验教学的力度不够,质量还要加强。

4. 实验模式:继承传统,创新不足

新课程教材给了教师很多实验素材和实验方案,必修1、必修2两本教材设计43个实验,大部分是传统的、经典的实验,需要教师依此为本,开展丰富、又深度的创新设计。本项调查设计了四个问题研究实验教学模式。调查与统计结果见表4。

从表4看出:有66.9%的教师对43个实验中的5个以上实验有反思和质疑,对3个以上实验进行过改进设计的占62.9%。偶尔对实验进行改进处理的占73.2%。大部分教师还是继承传统,创新不足。对一些化学教师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年轻教师实验创新的点子多,是实验教学创新改进的生力军。

三、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新课程实施中,尽管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不断提高,仍存在诸多问题,实验教学效益亟待发展。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 用现代教育理念重塑实验教学

(1) 由“以试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

近几年来,高考越来越注意考察考生的实验知识和技能,部分教师迫不得已开展实验教学。这样就背离了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他们苦苦经营的“以试为主”理念也无法在高考中取胜。化学新课程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要求。因此,教师要由“以试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

(2) 由“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变

实验教学本身就是要凸显化学学科特点,落实“三维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时,要注重构建化学实验教学目标新体系,优化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教学目标必须由“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变。

2. 对教学资源进行实验性开发与利用

(1) 对教材其他栏目的实验性开发

化学教材中除了实验探究栏目外,还有“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史话”等诸多栏目。教师可根据需要对这些栏目中一些素材进行实验性开发,以其达到落实“三维目标”的雪要。

(2) 注重实验设计的生活化、绿色化、探究化改进

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社会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开对实验进行生活化、绿色化、社会化开发,也可进行探究性改进,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节好的实验课能落实“三维目标”,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感情,能对学生当下或今后的生活和发展有用。希望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认真选择它。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8

关键词:科学素质 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达到以上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然而现实状况是,众多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科学素质不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偏低。因此,进一步了解学生科学素质现状,可以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调查内容、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部委级重点课题“活动课程和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的设计为基础,不带任何倾向,对四至六年级7个班326名学生进行前期、后期调查。

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情况,提出五个客观性问题,对其中31个题目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内容:以科技排位、科学排位、综合实践活动排位、兴趣爱好、遇到困难时解决的办法,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优势,同学缺乏的品质和能力,判断知识的正误、科学方法的选择、科学意义的判断等方面为调查内容。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科技、自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均排位(具体情况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前,对科学课的平均排位男生是4.67,女生是4.57,可见女生比男生喜欢上科学课;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后,对科学课的排位男生为4.58,而女生降到6,可见女生对科学课的兴趣降低了。(2)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男生对科技活动更感兴趣,而女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更是情有独钟。(3)再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平均排位均比后测的科学课平均排位靠前。男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排位比后测科学课提前了19.43%;女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排位比后测科学课排位提前了21.88%。

2、兴趣爱好(仅对科技活动,无爱好两项)的情况调查

据调查前测中男生有89人喜爱科技活动,无爱好的有1人,而女生中仅有31个喜好科技活动,没有无爱好者。后测中男生有98人喜欢科技活动,女生有37人喜好科技活动。结果表明,在对科技活动的喜爱程度上,小学生在性别上是有差异的,男生更喜欢科技活动。通过近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喜欢科技活动的男生增多了10.11%,喜欢科技活动的女生增多了19.35%。由此可见,女生的科技素质急待提高,要特别注意激发她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3、遇到因难时解决的办法的情况(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1)孩子遇到困难时找老师帮助的变化率呈降低趋势的是六3班男生为100%,五1班男生为33.33%,五2班男生为62.5%,六3班女生为50%,五1班女生为167%,五2班女生为33.33%。男生、女生均是六3、五1、五2三班学生找老师帮助的人数减少。(2)在找家长帮助解决困难方面 六1、六2、六3、五1、四1、五个班的男生和六1、六2、六3、五1、五2的女生普遍减少,而五2班男生提高了22.22%,五3班男生提高了42.86%,五3班女生提高了41.67%,四1班女生无变化。(3)找同学帮助方面只有六1男生、六3男生、五3男生、六3女生分别降低了12.5%、85.71 % 、16.67% 、266.67 %,其余的均提高了。(4)看参考书解决困难的绝大多数班级同学呈增长趋势,其中五3班学生增长率为100%,五1班女生增长83.33%。(5)与别人共同研究方面,除五1班男生、六1班女生、六2班女生分别降低了25%、22.22%、62.5%外,其余各班同学普遍增长,只是增长幅度有差别。(6)独立钻研方面,五1班男生、六1班女生、五1班女生变化率为0,六2班男生、六3班男生、五2班男生、六3女生分别降低了45.45%、37.5%、16.67%、40%;而其余班级学生虽然有所增长位幅度不大。

由此可见,学生遇到困难时普遍找别人帮助解决,而看参考书、与别人共同研究、独立思考的人数不太多,尤其缺乏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为此,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阅读参考资料、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别人合作共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自行探究的能力。

4、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优势情况(见表3)

调查结果显示:(1)六年级全体学生、五年级男生在观察能力方面的增长率为0五年级男生,六年级女生,分析能力为零增长;五年级男生表达能力增长率为0;六年级女生意志品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均为零增长。(2)六年级男生在理解能力、交际能力、合作意识方面为负向增长;五年级男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呈降低趋势;六年级女生动手能力降低83.33%;五年级女生表达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分别降低25%和9.09%。(3)四年级全体学生表达能力占绝对优势,增长率为66.67%。

调查结果表明:五、六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交往能力、合作意识,五年级男生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六年级女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意志品质、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5、同学缺乏的品质和能力变化率统计(表4)

调查结果显示:(1)六年级男生缺乏“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诚实与守信的态度”、“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等品质和能力的变化率分别降低了66.67%、88.89%、60.86%、21.43%。“对集体的责任心与荣誉感”为零增长,可见六年级学生缺乏一定的集体责任心、荣誉感。(2)五年级男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及“诚实守信的态度”缺乏为零增长。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态度。他们对集体的责任心、荣誉感较高。(3)四年级学生缺乏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和对集体的责任心荣誉感。(4)六年级学生缺乏较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5)五年级女生缺乏前三项品质和能力。(6)对四年级女生来说,教师要重视培养其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及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6、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前学生判断科学知识的正确率为63.19%;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一年后正确率提高到83.48%;对科学方法的选择,前测中正确率为52.73%,后测中正确率为92.63%;对科学意义的理解,前测中理解正确的仅有7人,仅占总人数的2.1%;后测中有232人理解正确,正确率为71.17%。可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的科学知识增多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对科学意义的理解能力也提高了。

三、结论:

通过对小学中高年级7个班学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前后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分析,我认为:

1、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科技活动、科学课、综合实践活动三科的平均排位上和业余爱好两个方面,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女生喜欢综合实践活动,男生对科技活动更感兴趣。男生喜欢科技活动,但通过开展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男生的兴趣也有所提高。

2、从学生对待遇到困难时采用的解决办法来看,学生独立钻研、与别人共同研究、看参考书的人数较少,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加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优势中,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略胜一筹,而合作意识、意志品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的劣势。

4、学生缺乏的品质和能力有: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集体的责任心荣誉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建议: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不容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作为教育工作者,更清楚学生从小培养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科学精神、合作意识的前提下,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1)教师要明确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意志品质;创设一定的困难情境,培养学生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2)教师要以身作则,一些公益性活动应带头做好,用表率作用影响、教育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品质。(3)经常以小组、班集体为单位进行各种活动竞赛、评比使学生从评比、评价中产生对集体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2、呼吁家长培养孩子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研究所和《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就成功者童年时应具有怎样的素质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其中一项研究就表明:81%的成功青年的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素质。

建议家长:(1)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2)教育学生一些科学方法,指导孩子阅读科普读物,留心观察解释周围的科学现象。(3)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和自觉性。

3、为青少年培养科学素质创造条件

上一篇:服装销售人员必会下一篇: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