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影视艺术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大学生影视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美好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开拓的创新能力及塑造健全的人格等都具有积极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而这正是这门课开展的必要所在。
接下来我来谈谈我从大学影视欣赏中所获得的: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我欣赏到了许多优秀的影片,像《阿甘正传》、《与狼共舞》、《红高粱》、《辛德勒名单》等等。
在对电影的欣赏与学习过程中,我受益最深的就是对蒙太奇开始有了了解: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词,原意是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之意,在影视领域中是形式与内容组合、构成的总称。
在各类影视摄制中,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将全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拍摄处理,后期根据节目构思,运用编辑技巧,将镜头、场面和段落重新组合在一起。这种构成一部完整影视节目的表现方法称为蒙太奇。
蒙太奇是形成影视片节奏的重要手段,它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解组合,将画面内容节奏和画面间的外部节奏、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有机组合,镜头组接的顺序变化和速度变化,形成视听冲击力,作用于观众心理,使之产生共鸣;通过蒙太奇影视片整体的各种语言
1符号将融合为运动的、连续不断的、统一完整的声画结合的形象。镜头的分切与组合,通过镜头的逻辑关联,从简单的事实中创造出思想、隐喻、节奏、情绪,产生单个镜头不能表达的思想。运用蒙太奇可对现实生活的时空进行重组,能够创造出独特的画面时间和空间丰富多彩的叙述方式和艺术意境。
在《阿甘正传》中,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伴着舒缓的音乐,镜头中右上角飘来一支羽毛,在天空中飘,镜头一直是追着羽毛,随着它的节奏忽高忽低。而阿甘从不同方向奔跑入画、出画,跑过田野、小桥、公路街道。这个用了平行蒙太奇表现手法,通过运动镜头形成了极强的运动感,预示着阿甘不平凡人生的开始。
在《阿甘正传》里,用一大段长镜头记录了羽毛的整个飞翔过程,暗示了阿甘的一生一直都在“飘”,阿甘的一生,从学生到球员,从军人到球员,从军人到军官司,从捕虾发财的企业家到电视长跑明星,他见证了很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很多荣誉.阿甘以一颗简单纯洁到几乎像那片羽毛的心灵,来反衬现代人类狡诈,精明中透视的愚蠢.当然,羽毛对于阿甘还有一个作用,为了表达阿甘经历真实性,羽毛的长镜头运用不言而喻,这样更好的配合下面阿甘对自己一生的讲述,告诉我们阿甘这个“傻子”说的都是真实经历过的故事.另外羽毛似乎还有一个暗示,女主人公的经历,羽毛在空中飘荡不定,更像她离开阿甘四处飘泊的生活,羽毛在飘荡的过程中在路人肩上停留了一段时间,也像女主人公在阿甘身边停留过的那一段时间,到最后羽毛终于飘到了阿甘的身边,阿甘拾起来放进自己的日记本里,也似乎在说阿甘最终会把握住女主人公.说完故事阿甘就带着象征人生喻意的巧克力找到了女主人公。
最后影片的末尾,阿甘送自己儿子上车的时候,那支羽毛又重新开始飞了起来,飞向象征儿子未来的天空.这也与影片开始的长镜头相呼应.运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镜头的衔接产生新的意义,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而长镜头手法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下面我来谈谈影视欣赏对艺术素养的影响:
虽然在知性层面,艺术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在现实层面,艺术素养却是一个可以外化的标准。
1,在现实层面,艺术素养首先指的是个体的艺术经验,这种艺术经验的获得,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某一艺术门类的演练实践而直接获得。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某一艺术门类的深入研究而间接获得。其次,艺术素养还指称是一种生活态度,不仅包含言谈举止、衣着外表、待人接物等在生活方式,更包含个人气质、风度等内涵在内精神。
2,在感性层面,艺术素养不仅包含了个体的艺术感受体验,同时更包含了主题的感性、悟性。与其他一般的学科不同,艺术非常注重感觉层面的东西,因此主题的感受体验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在可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良好的感性与悟性,因为人类社会与自然宇宙的感悟,不仅是艺术家特有的一种认知方式,很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认知方式。特别是在当代过于务实、感性屈服于理性的经济社会,艺术
工作者寻找感觉的务虚就显得十分重要与必要了。
3,在知性层面,艺术素养不仅包含艺术学学科必须的知识储备,如对概念的界定与判断,对门类的了解,对发展线索及流派的熟悉、对理论的兴趣等,很包含对具体现象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理论表达能力。
通过影视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影视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陶冶大学生的心灵,提高道德情操,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和人生经历。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对于开阔大学生的生活视野,健全文化心理、提高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手段。
影视艺术欣赏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的艺术形式之一。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决定了其教育功能的多维性,它能够把娱乐、教育、认知、审美完美的结合起来。影视艺术融合了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摄影等艺术元素,它所提供的审美信息呈“喷射”状态,在同一时间内,各种信息一齐涌来,而不像传统艺术那样是线型状态,单通道地接受。大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必须耳目并用,调动各种感知能力,方能心领神会,这对于培养“通感”能力是大有帮助的。另外,影视艺术是视觉的具体性和再现性与听觉的抽象性和表现性相结合的完美的典范,因此,大学生通过欣赏影视艺术,对综合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帮助的。通过影视欣赏水平的培养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之一。
关键词:影视艺术鉴赏,审美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 它综合了所有其他艺术的优势, 作为近代科技的产物, 它同时也是各种科技力量的综合, 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 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影视艺术鉴赏的学习过程
影视艺术鉴赏是指以具体的影视作品为对象, 通过视听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影视艺术的真谛, 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影视艺术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最好途径之一。因此, 加强影视审美的研究, 重视对学生影视审美的指导是当前影视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影视作品的鉴赏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 有着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影视鉴赏学习过程可分为影视审美直觉、影视审美体验和影视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审美直觉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直观性, 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影视审美体验阶段是在审美直觉阶段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包含许多心理因素活动, 其中想象、联想和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对影片《两只老虎》的观摩赏析, 展现出人对动物和谐生活的破坏, 体现出动物间的亲情, 极为感人。又如电影《活着》中男主人公的一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 以小见大, 体现了中国人坚忍的性格, 对生命的执著追求。审美升华阶段, 学生与作品发生共鸣, 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 这个阶段存在着感知、联想、想象和情感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作用, 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理解认识。影视艺术教育的目的, 是学生通过优秀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活动, 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中受到教育、鼓舞和启迪, 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变化,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影视艺术鉴赏教学中的学生心理分析与调整
对大学影视艺术鉴赏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研究, 除了要明确大学影视艺术鉴赏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外, 还要在教学中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 才能做到知己知彼, 搞好影视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 影响影视鉴赏学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影视教学, 放映影视作品或是片段都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学生在观摩这些教师精心选择的教学材料时, 却常常偏离学习目标, 被精彩的影视世界所吞噬, 背离了观摩的初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影院效应”的影响。
电影观众学认为电影受传时存在一种“影院效应”, 电影院的观赏环境使观众进入“梦境化的现实”, 同时观众还有一种追求影院气氛, 追求共赏的倾向, 大家同喜同悲。影视教学中“放片子”, 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注视着电视荧屏或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 这种学习环境与电影院放映环境极为相似, 如果任课教师调控不利, 学生很容易受“影院效应”的影响。
2. 消遣娱乐心理的影响。
消遣娱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人都需要。影视本身就具有教育与娱乐的双重功能, 其中消遣娱乐功能又是主要的。影视的娱乐功能能够起到精神按摩的作用, 对缓解学生工作学习压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学生总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寻找影视提供的娱乐, 学生在观摩影视作品时很容易受娱乐心理的影响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 学生鉴赏心理调整
影视主要通过视听诉之于感情, 而情感又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 欣赏影视作品是一个复杂的感情和理性的综合过程, 必然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影视鉴赏时必然要进一步理解影视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活动和艺术态度等;必然要分析影视创作表演手法和表现手段的运用;必然要分析影视作品的体裁、风格、文化和历史背景, 这些都需要主观理智因素的介入。由看热闹的外行, 进入认知主体和审美主体状态, 需要一个转变过程, 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努力。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两个转变。
1. 角色的转变———从普通观众向学习者转变。
拥有一定生活经验, 同时具备联想和想象心理功能的人, 无论他文化程度如何, “看懂”影视都是不成问题的。这种低层次的“看懂”与“审美鉴赏”是有本质区别的, 大学生影视鉴赏要求影视鉴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才能进入审美层次的鉴赏, 没有一定的声光电、色彩、构图和造型知识, 不具备基本的文学、绘画和音乐等艺术素养, 会影响学生对影视的全方位鉴赏。这是由影视的综合性决定的。
2. 审美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也是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模式是只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 学生影视鉴赏应从这个窄胡同中走出来, 重视影视其他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艺术表现方式的鉴赏, 才有可能全部解释影视的表现力, 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感知影视艺术所蕴涵的内在价值。因为只有通过影视手段的运用才能使影视内容得以充分表现。
三、大学影视艺术鉴赏课程如何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 完善影视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体系,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 是实现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 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影视艺术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课, 影视艺术课程是视听艺术课程, 要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影视艺术的魅力, 光听教师讲是不够的, 还必须采取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听、记、看、议、写, 听即上课认真听讲, 记即做好课堂笔记, 看即观看优秀影视作品, 议即组织讨论影视作品, 写即用学过的影视知识来写影评。
我们通过这五字教学法可以看出影视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全过程, 这种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设置的编排是符合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的, 也比较符合受教者的特点, 与此同时这也确保了这门课有理论而又不失之空谈, 有体系而又不失之枯燥, 有观摩而又不失之放任, 使学生既学到了影视艺术知识, 又掌握了影视鉴赏方法, 因而, 教学效果得到了切实的保证。
总体来说, 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 又要考虑学生的基础背景;既要按相关领域培养, 又要注意尽可能按学科规律安排课程。课程内容既要有先进性, 又不要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 使之适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 充实影视教学内容
首先, 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影视艺术教育选修课, 但在课时的设置上不统一, 应增加影视艺术鉴赏课课时, 完善教学内容, 整合学生能得到的知识, 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其次, 根据现在国内普遍的教学情况, 理论性的影视欣赏课应该增加必要的互动与交流,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选课的主要原因是兴趣, 所以有必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逐渐增强学生的兴趣。
最后, 影视艺术教育课不同于其他的课程, 它需要其他课程配合, 它需要特殊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其中很多内容需要依赖于听觉效果, 因此教室要配有多媒体设备。
WENJIAOZILIAO
(三) 影视艺术鉴赏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效率,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目标上, 尽可能减少“影院效应”和消遣娱乐心理的影响, 教学中播放影视作品时应注意:
1. 目的明确, 有问有答。
让学生明确观摩的目的所在, 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去看、去思索。观看后, 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 宜短不宜长。
选取的影视素材和播放的时间都应体现宜短不宜长的原则。播放影视片断过长时, 一些学生开始时还能带着问题去观赏, 时间一长, 往往抵挡不住影视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诱惑, 而全身心投入到影视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不能自拔。
3. 两遍播放法。
第一遍让学生“随心所欲”, 满足“视觉的渴望”, 新鲜感过后, 再看第二遍开始认知学习。在播放前简述故事梗概, 主要情节等,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播放过程中应提醒学生不要过于“专心”情节, 应学会“分心”, 善于走进去, 又要走出来, 变被动为主动。
4. 寓教于乐, 是上好影视艺术课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作
为艺术教育课程接受主体的学生, 他们在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很自然地会对同一部影视作品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 也会产生不同的欣赏情趣。作为施教者, 在把握健康积极向上的主题的同时, 还要让同学们通过课堂的鉴赏活动, 去窥探美的世界, 接受美的熏陶, 使之在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从影视作品中体会和学习场景人物所展示的具有美学价值的服装、手势、语言、人物个性和生活方式, 从而达到其他形式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通过对影视艺术知识的了解和优秀创作范例的审美解读, 使受教者对影视作品构成的基本知识和影视艺术审美的方法有所掌握, 并对影视观摩中的心理活动、知识储备和融合着诸多审美心理要素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所有培养, 把握电影多元化的欣赏方法, 即学会怎样去“看”电影, 并从中获得教益。
总之, 影视艺术鉴赏教学应全面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观念, 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 通过影视艺术鉴赏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 进而激发他们的人文追求, 使大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心灵世界更广阔、更深沉、更丰富、更美丽,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认识要伴随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过程的始终, 不断探索科学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李敏.开设影视鉴赏课的几点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 2001 (3) .
[2]姜敏.影视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3]赵然.普通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关键词:影视艺术 德育教育 教学 应用
[本文是2014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名称:《基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在艺术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项目编号:1254222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影视艺术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走进大学校园,成为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
影视艺术通过分析电影影片的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引导学生从影视艺术中学到更加多元化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和审美品位。大学生奖学金的竞争压力大,毕业找工作就业难,独生子女个性强、集体包容感弱等,使本来脆弱的心理,得不到有效的疏解,较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甚至性格扭曲。近几年高校校园出现了多起同学间投毒下药的恶性事件,不仅违背了道德也触犯了法律,将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严惩。将影视艺术应用在大学的通识课教学中,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能进一步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的道德人格规范化与思想的成熟。
一、影视艺术在树立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中的应用
影视艺术能对德育教育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它具有真实的感染力和生动的视觉效果,比起生硬枯燥的道德说教,学生更愿意接受影视表现出的丰富生动的人生坎坷和立体道德的榜样。常规的德育教育直接地从正面对学生进行说教时,经常使学生感觉枯燥厌烦,甚至有抵触心理。影视艺术正好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它采用学生喜欢的观影方式从侧面进行潜在的积极教育,使学生从心底接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奥斯卡经典影片《阿甘正传》就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通过观看剧中阿甘的成长经历,学生可以了解到阿甘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智商只有75,但却是一个单纯、诚实、守信、认真、勇敢、意志力坚强的人。他做事总会有一种“从一而终”的态度,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给阿甘带来了很多奇遇,使他做到了很多正常人做不到的事,成就了令人羡慕的事业。接下来分析阿甘这个角色的性格,阿甘没有因为自己的智商比别人低而感到自卑,他知道笨鸟先飞的道理,所以做事比其他人都要更努力。一旦有了目标,认准一件事情,他会一心一意、心无外物、始终如一地坚持做完这件事。他目标单一,不会瞻前顾后,也不会患得患失,他从来都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也没有任何担心,一切都顺其自然地发生着。他也从不考虑事情的结果,只管去完成自己认定的那件事,沉浸在整个事情的过程中。他有着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阿甘的生活智慧的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同阿甘一样学习如何积极地去适应现实生活环境,顺其自然。引导学生凡事“拿得起、放得下”,时刻保持平常心,保持万事随缘、自强自信的状态,在积极追求人生的同时,顺应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通过影视艺术的运用,德育的教学变得更有说服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样的影视艺术教育更有利于开展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寓教于乐,更能成为大学课堂立德树人教育中最有效、最直接的德育教育方式。
二、影视艺术在引导学生走出自我、建设阳光心理中的应用
“90后”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同学之间产生矛盾不能以恰当的方式解决,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患上心理疾病甚至有伤害对方或轻生的念头。这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难点。若将影视艺术德育教育融入该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角色人物进行分析,疏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促使学生道德提升,回归传统“仁义礼智信”的道德风范,对社会的和谐、对家庭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例如《美丽人生》这部影片对积极心理学做了很好的诠释。影片的主人公圭多是一个犹太人,在二战时期受到纳粹的折磨,并被其杀害,但是即使他生活在最邻近死亡的地方,在地狱的最底层,也从未放弃他的乐观和笑容。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在那场荒谬的战争和血腥的屠杀中从未褪色,并且温暖着他的亲人和爱人。教师引导学生对主角进行分析,思考男主角是如何抱着积极的人生态度拯救了妻子和孩子的生命,最重要的是他没有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的黑暗,而是让孩子始终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带领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和快乐感,为学生讲解应该如何积极地看待世界、营造积极的人际关系以及宽容待人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即使身处逆境,仍然能用乐观的态度影响他人。通过影视艺术为课堂德育教育营造出轻松、温情、感人的气氛,使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懂得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挑战生活、从逆境中寻找希望以及阳光乐观的面对人生。
三、影视艺术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中的应用
“90后”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总是把诸事安排好,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每当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会下意识地选择逃避,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够正确地面对挫折、解决问题。影视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学生对困难的承受能力。例如在讲解《蝴蝶效应》这部影片时,首先对主人公埃文的心理进行分析,埃文无法面对过去的挫折和伤害,一次又一次想要改变过去,但却都失败了,在最后一次穿越时空的痛苦结局中埃文领悟到有些东西失去了就不要再去追寻。通过对影视的解读,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和困难,不能一直逃避问题或者依赖他人,应该积极地解决问题。与其执着于过去,不如放眼未来。生命是无法回到过去的,当下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将成为未来成功和失败的导线。如果忽视现在,或许未来整个人生都会被改变。我们应该承认过去,接受过去,珍惜目前所拥有的,并积极面对未来。
将德育教育融入大学通识课教学可以促进大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加强集体凝聚力,改善校园以至社会的道德风范,使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回归中原大地。影视艺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精选的影视作品来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影视艺术将不断地引入各门学科,更能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和整个社会道德的提升释放出不同寻常的异彩。
参考文献:
[1] 唐香红.英语影视作品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科技纵横,2011(05)
[2] 孙巧丽,赵康生.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3] 胡雪梅.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教育[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4] 杨立.影视文化对大學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及对策[J].上海文化发展研究,2006(01)
[5] 尉天骄,王恒亮.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J].求实,2011(08):77-80
[6] 陈秀梅.影视艺术素养教育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7] 孙钢军.高校普及影视艺术教育的构想与举措[J].中州大学学报,2009(08)
[8] 徐光兴.中外电影名作心理案例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1.影视艺术的基本内涵、影视艺术创作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情感表达是影视艺术的基本内涵;因此,影视艺术创作中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凝聚、突出和传达情感。
这一点,提示了我们应该怎样解读影视艺术作品。无论对叙事文本(编剧)的分析,还是对导演技巧、演员表演的推敲,抑或对影像要素、声音要素的解读,无不围绕如何传达情感这条主线进行。
2.影像的语法结构
镜头是影片语法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每次开机至关机的拍摄所得为一个镜头;多个镜头构成一个场面;多个场面构成一个段落;多个段落构成全片。这被称为影像的“语法”结构。
3.影视艺术中常见的景别、构图的基本要素及构图的主要风格
提示:构图的基本要素包含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前景与后景、空白与实体、均衡与不均衡、角度等。(主陪体关系在教材里叫“视觉中心原理”,角度教材没有)
视觉中心原理:就是主体和陪体的关系原理。主体即画面布局的焦点或主导,通常要安排在视觉中心的位置,保证观众的视觉能迅速捕捉到这个焦点;陪体是用于陪衬、突出主体的被摄对象,所处位置不能喧宾夺主。这是影像构图通常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有时导演为了营造某种感觉效果或表现某种涵义,也会打破常规。例如《黄土地》……
景深构图(景深镜头)及其功能
由前景、后景(或前、中、后景)共同构成的具有强烈空间纵深感的构图(镜头)。
其功能是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空间,让观众从中自主提取相关要素并获得属于自己的画面涵义(不强制);或者让观众在前、中、后景的对列中理解作者意欲表现的涵义(强制)。
一种常见的特殊构图——框内有框
这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性构图,常与景深构图结合使用,通常用来表现束缚、封闭、窒息等涵义。(如上图及下图)它既能表现、突出一个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主宰、控制,也能表现人物的内心状态。
这种构图在法国影片《雨果》中也有明显的运用。
空白与实体
空白是指画面中除了实体对象以外的其余部分,用以形成虚实对比。
但现代电影中,空白也可能具有表现功能。例如《黑天鹅》结尾处、《天堂影院》退役归来一场戏„„
均衡与不均衡
指画面中各种视觉要素的安排所形成的重力关系。均衡构图就是各种重力关系达成平衡(例如水平线构图),旨在营造稳定、完整、和谐的感受,又叫完整构图、封闭式构图;不均衡构图是指重力关系不平衡的构图(例如对角线构图或大斜线构图、人物面部朝向窒息的构图),旨在营造动荡、不安、窒息、封闭、神秘等感受,又叫不完整构图、开放式构图。
角度:正面、正侧、背面、平视、仰视、俯视
正面:产生稳定、庄重的感受;也使人物与观众之间产生面对面的交流感。
正侧:适合表现片中人物之间的交流。
背面:具有逼迫、威胁的感觉;也用于淡化某个角色。
平视:表现正常的情绪。
仰视:表现高尚、赞颂;也表现傲慢、威胁。
俯视:表现鄙视、渺小、卑微、无助、被控制。
构图的主要风格: 纪实风格构图——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真实状态,不追求精美视觉效果。现实主义的影片多采用纪实风格构图。经典风格构图——追求造型感与真实感的完美合一。戏剧风格的影片多采用。好莱坞电影是其代表。表现风格构图——主张用画面造型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思考(画面蕴含的涵义)。欧洲式风格影片及其他表现主义风格的电影多采用。
4.镜头的运动方式及其主要功能
(P.32-33)
5.蒙太奇的分类及其功能
叙事蒙太奇——用以压缩或延展时空,完成影片的叙事,或制造一定的情绪效果。包括:线性蒙太奇:按时间顺序或事件逻辑组接镜头。平行蒙太奇:两条以上不同时空的线索分别推进,彼此没有因果关系,但同属一个主题,旨在形成对比。交叉蒙太奇:两条以上线索齐头并进,交替展示,互相推动,最终交汇在一起。常用于制造、累积并最终宣泄情绪,在电影史上被称为“格里菲斯最后一分钟营救”。
表现蒙太奇——用以表现影像的涵义或人物内在情绪。包括:对比蒙太奇:镜头或场面、段落之间并列对比,在冲突中突出涵义。隐喻蒙太奇:镜头或场面类比,含蓄比喻。心理蒙太奇:表现人物心理上的时空跨越。例如“闪回”,表现人物的思绪回到过去。
理性蒙太奇——通过在镜头或画面之间建立联系,表达抽象的思想,诱发观众的理性思考。例如,蒙太奇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苏联著名导演和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结尾处,连续接入三只石狮,分别为睡着、醒来、站起,向观众传达觉醒、革命的涵义。
提示:严格说,理性蒙太奇也是表现蒙太奇,尤其与表现蒙太奇中的隐喻蒙太奇很难严格划分。例如,美国早期导演格里菲斯是第一个系统运用蒙太奇叙事的导演,在他执导的《党同伐异》中,四个战争故事的交替处均插入母亲手推摇篮的镜头,就是在战争与摇篮之间建立联系,用摇篮隐喻人类的幼稚,诱发观众思考人类非理性的一面。它既是隐喻蒙太奇,也是理性蒙太奇。
此外,教材将重复蒙太奇归入叙事蒙太奇。其实,重复蒙太奇有时是叙事段落之间的衔接,有时也是隐喻蒙太奇。
6.长镜头及其功能(P.36)
长镜头是与蒙太奇相对的概念。即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用推拉摇移跟升降等方法,不间断地展示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或事件进程。旨在保证记录的完整、真实。
长镜头的立足点,是镜头的运动——再现事物的完整动态过程。
以巴赞为代表的纪实主义导演和理论家认为,长镜头更符合电影的本体属性,因为它维护了真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完整性、多义性、暧昧性,为观众主动参与思考提供了可能。而蒙太奇则割裂了真实世界,将观众的思维束缚在作者限定的狭窄空间里。
长镜头理论的意义,在于对苏联蒙太奇理论与实践极端发展的反思和矫正。它让艺术家认识到蒙太奇扭曲真相的负面影响,提醒电影人对镜头语言的后果持更加负责的态度。
在故事片领域,长镜头运用的代表作,首推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偷自行车的人》。纪录片领域的长镜头代表作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制作的《北方的那努克》。
长镜头的代表性理论家是法国《电影手册》杂志主编安德烈·巴赞。
我们对长镜头的思考: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旨在强调镜头语言的客观真实,让观众自主提取镜头空间里的事物展开思考。但现代电影中的许多长镜头已经突破了这一原则,常常用于表现编导对生活的思考,成为表现性镜头。例如《公民凯恩》中记者探访苏珊一场戏。
7.对白、独白、旁白
对白——剧情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用于补充画面缺失的信息,推动影片的叙事。
影视创作中的对白具有很强的动机性,要求在短时间内推动剧情发展,所以,对白要以“潜台词”的方式交代信息,简练而蕴含丰富。
独白——以画外音披露主人公当下的内心活动。能引导观众沉溺于封闭的情感世界。
旁白——由画外的人声对剧情、人物心理进行叙述、抒情或议论。属于后来追述当下。旁白超然事外,往往能产生间离效果,引导观众对影片内容作出理性思考。
8.环境音响及其功能、分类
两类:自然环境音响、社会环境音响(P.44)
环境音响的功能:用于还原真实的听觉环境,营造一定的气氛和情绪基调,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例如„„
9.音乐(配乐)
鉴赏或评价影视配乐,标准不同于纯音乐。配乐是为影视叙事及情感的传达服务,并非主角。因此,通常有如下一些欣赏、分析角度——
1.配乐须紧扣影片主题与风格
2.配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协调
3.配乐风格须完整、统一
4.音乐风格应当与画面光线、色彩协调
配乐的主要功能:
引导观众情感,烘托场面气氛,呈现情绪节奏,是影视配乐最基本的功能。
好的配乐不仅烘托场面、引导情绪,更要参与人物内心的刻画,甚至人物造型。例如《天堂影院》,主人公看见爱莲娜女儿时变型的爱情主旋律、童年多多出场时用木琴和长笛奏出的童年时光主题„„
此外,配乐还发挥交代故事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功能。
10.声画关系(P.51)
声画合一:声音的涵义、情绪与画面的涵义、情绪相吻合。其效果为相互强化、推动,使观众更容易领会镜头、情节的内涵,或更容易进入故事的情感。
多数时候,人声、音乐都与画面相吻合。例如《小岛惊魂》里,钥匙串和拉窗帘的声音以及音乐的情绪,都与画面阴郁的基调相符。
声画对位:声音信息与画面信息在涵义和情绪上不吻合,甚至相反。其效果为相互冲突,造成讽刺性观影感受,推动观众主动思考影片的内涵。例如《黑天鹅》结尾处,画面一片惨白,而声音是观众欢呼“妮娜、妮娜”;又如《天堂影院》开篇处,主人公回到寓所阳台上是安静的风铃,画外传来街上嘈杂急速的救护车喇叭声„„
第二章 影视创作
1.剧作(编剧)
分类:
按样式划分:喜剧、悲剧;正剧、闹剧。
按风格划分:戏剧风格、诗风格、散文风格;哲理风格、心理风格等。
结构:
主要指整部作品的谋篇布局,奠定剧作的整体框架。恰当、巧妙的结构有助于提升主题的表现力和情绪的感染力。
常见的结构包括——
按风格划分:戏剧式结构(有首尾一贯的完整故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构成,又叫封闭式结构)、非戏剧式结构(如诗歌式、散文式,无首尾一贯的完整故事,又叫开放式结构)。(请注意与构图的开放式、封闭式区分)
按情节线索划分:单线式、双线式(复线式)、网状结构。
按叙事顺序划分:顺叙、倒叙、插叙。
情节:
在主题指引下讲述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围绕主题展开,以突出主题,强化情感;遵循矛盾冲突律。
冲突是“人物与他的戏剧性需求(必须完成的任务)之间的距离和障碍”。通常在大冲突下包含一系列小冲突。
冲突通常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集团之间、人与非人因素、人物内心等冲突。最具震撼力的冲突是人物内心的冲突。去情节化:现代影视创作越来越呈现非情节的趋势。去情节化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在叙事结构上放弃传统叙事的封闭结构,淡化故事情节,稀释情节因果链,避免用扣人心弦的情节束缚观众的思考。二是在情节链中“插入”与情节因果链无关的情节、镜头,推动观众自主思考影片所传达的内涵。去情节化所产生的间离效果,与布莱希特提倡的“陌生化效果”异曲同工。
悬念:
悬念主要产生自两个方面:一是观众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二是观众探求谜底的兴趣。与前者相应的悬念设置方法是营造冲突,与后者相应的方法是直接抛出谜语。
2.导演
导演工作的第一步是选剧本。好的剧作是影视作品成功的基础。
导演选剧本的标准:最根本的标准——剧作是否对生活起到认识和推动作用。导演选择剧本须兼顾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平衡——艺术价值指作品对生活的思考深度;票房价值最终要体现为对生活的正向推动。单纯的票房没有生命力。
3.表演
表演的派别(按表演理论划分)
斯坦尼表演体系——核心观点:“每次表演一个角色时,演员都必须生活在这一角色中“。
其精髓在于“感情融合”(感情共鸣)。
其优势在于塑造的人物真实感强。其缺陷在于容易诱使观众沉溺于梦幻体验而忘记思考。
布莱希特表演理论——核心观点:演员不可能逼真再现戏里的虚构角色。如果演员必须像角色一样生活在舞台上,就会失去对表演的控制;对观众而言,跟着戏剧泛滥情感,是逃避现实。
其精髓在于“陌生化效果”,也叫“间离效果”。陌生化就是人为地与熟知的事物疏远,让这些事物突然变得奇特,令观众吃惊和费解,从而主动思考,获得全新的认识。陌生化本质上就是引导观众参与对影视或戏剧作品的二度创作。
其价值在于超越传统戏剧观的“感情共鸣”原则,促使观众对作品描绘的事物采取分析、批判的立场。所以,它与文本叙事的“去情节化”殊途同归。
4.摄影
摄影的两大功能:
记录功能——影视艺术的物理特性,决定了摄影的基本功能在于还原客观、真实的影像世界。安德烈·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是影视摄影记录功能的典型阐述。
摄影的客观纪录不仅体现为镜头的长短,也体现在景别、光色等诸多摄影要素的运用中。
表现功能——以象征、隐喻等手法,及审美刻画、渲染,传达作者的主体意识与情感。常通过构图、镜头运动、光影、色彩等手段实现。
隐喻、象征——将客观物象上升为主观表意的符号。
刻画、渲染——以强烈的视觉造型,实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审美提升或夸张。常见的摄影手法如慢拉、慢推、慢镜头、快推、快拉、快镜头、旋转等。
摄影的基本要素——光影、色彩、运动、构图等。
第三章 电影分类
1.故事片的几种主要风格及其特征
戏剧风格故事片:按戏剧的叙事规律讲故事,也叫传统风格、古典风格。特征——
艺术价值取向:追求扣人心弦的完整故事和刻画入微的人物形象。
叙事结构:遵循戏剧冲突律,一般顺时序安排剧情,形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封闭式结构;讲求高潮迭起,由一系列小冲突、小高潮逐步推向大冲突、大高潮。
视听语言运用:故事情节集中紧凑,集中截取生活的典型、精华片段,因此多蒙太奇;出于刻画人物的需要,多近景、特写。
诗风格故事片:按诗的结构形式叙事。特征——
艺术价值取向:追求对人性或人生哲理的探求、诠释。
叙事结构:开放的叙事结构,以人物的下意识活动组织叙事,情节零散化、片段化,不追求完整、首尾一贯的情节链,以成就主观的自由。
视听语言运用:追求诗的语言,如联想、隐喻、象征,以及节奏、光影、色彩、构图的意境。
散文风格故事片(存疑):采用散文结构的影视作品。特征——
艺术价值取向:追求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情感表达,而非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叙事结构:不追求首尾一贯的完整故事结构,情节零散化、片段化,形成“没有故事的故事片”。
视听语言运用:为还原真实的现实,常用远景、全景或中景,少用近景或特写;注重用细节传达影片的主题。
心理风格故事片:以人物心理活动为线索叙事。特征——
艺术价值取向:着重呈现人物的内在冲突与情感世界(潜意识的内心世界)。
叙事结构:按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安排情节。
视听语言运用:大量使用蒙太奇语言,“闪回”几乎是基本手法;光影、色彩往往黑白分明。
纪实风格故事片:用写实手法呈现生活真实状态。特征——
艺术价值取向:追求现实主义表达,引导观众直面现实、思考现实并致力于改造现实。
叙事结构:开放式结构,忠实截取现实生活完整断面,呈现生活自然过程的多义性、暧昧性,不刻意设置或集中矛盾冲突。视听语言运用:为维护现实时空的完整真实,大量运用长镜头、景深镜头,尽可能少用蒙太奇,多用全景、中景,少用甚至不用近景、特写;主张实景拍摄,采用自然光效,如实反映现实环境的原生态。
2.纪录片的核心要素及主要流派、解说词
英国导演约翰·格里尔逊在1926年首次对纪录片作出定义: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影片。其中,“自然素材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区别标准。
流派: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三十年代):以约翰·格里尔逊为代表,强调纪录片的主流化。特征——
主张题材主流化,“拍摄发生在家门口的事”,并与国家形象宣传结合。
强调用解说词避免画面的暧昧性和多义性,确立了“画面+解说”的“格里尔逊模式”。
美国直接电影(五、六十年代):随电视业兴起而诞生的流派。强调如实反映现实生活。特征——
做事件之外的旁观者,强调摄影机“不在场”;反对采访、解说、评论、灯光等一切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确保现实生活的矛盾性、多义性。
反对按意识形态标准把人类简单化。
法国真实电影(五六十年代):与美国直接电影同时代、同目标。主张呈现生活原生态,但手段却与直接电影相反——
主张发挥摄影机对现实生活的催化作用,强调摄影机“在场”,诱发拍摄对象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状态。
欧美新纪录电影(八十年代以后):
常采用“真实的虚构”,以表演手法复活无法捕捉的过去事件,完成现实与想象的融合。但真实虚构必须以还原事件原貌为宗旨。
解说词:
纪实风格纪录片:只在画面难以传达信息时使用,目的是补充说明。
诗风格(写意风格纪录片):画面与音乐、音响是主要表意系统,解说词被压缩到最低限度,仅做必要的背景性交代。
政论(宣传)风格纪录片:为避免信息的多义性,解说词成为主体。
第四章 电影理论
理论界一般以60年代为界,将世界电影理论的发展分为经典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两个时期。
1.经典电影理论
经典电影时期的电影理论主要致力于研究和发掘电影的叙事与表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利用完型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电影的艺术本性,指出电影与现实的“不同一性”。认为撷取事物最本质的部分以达到表现涵义或意义的效果,而非机械地再现事物原貌,即追求本质的真实而非表象的真实,是影视艺术乃至所有艺术的本性。
欧洲先锋试验电影的核心人物德吕克,着力阐述了电影的“视觉表现”因素。主张利用节奏、布景、照明、化妆等视觉元素,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将内心世界“视觉化”。
这些研究成为主流电影增强表现力的营养库,许多成果被运用与主流影片的创作,使现代电影彻底摆脱了早期电影单调乏味的幼稚状态,呈现出跌宕起伏的视觉和心理效果。
这一时期,还形成了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与以巴赞为核心的纪实主义理论的对峙。蒙太奇学派的突出贡献在于对理性蒙太奇、垂直蒙太奇表现力的探索;纪实主义理论的贡献在于对影像本体论和长镜头镜语体系的研究。
2.现代电影理论
现代电影理论的代表是法国语言学家麦茨的“电影符号学”。
“第一符号学”试图寻找对应于语言符号结构体系的电影符号结构体系,其研究生硬而艰涩,受到学界广泛批评。
“第二符号学”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拉康的镜像理论,研究电影的深层心理机制,试图解决“电影究竟是什么”的问题。麦茨由此提出了电影是“想象的能指”这一著名论断。
需要重温的影片:
1、电影、电视
它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录音等手段,借助人物表演,把外界声影摄录在胶片上,经过剪辑、配音等处理,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声影,以表现一定内容、传达一定感情的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其类型可大致分为纪录片、故事片(剧情片)和先锋电影。细分之下则有多种类别。包括剧本、摄影、剪辑、声音、表演、导演等要素。
是借助电子技术、设备等现代技术手段,将事件、表演的图像、声音传送至电视屏幕。分为电视剧、电视艺术片、电视纪录片、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音乐电视、电视戏曲、电视舞蹈、电视综艺、电视曲艺等多种类别。电影、电视两者都被称为第把艺术,最初源于人类游戏的天性、巫术的发展。
2、长镜头
借助单一镜头,运用景深镜头、推拉摇移跟等方位、高度场面调度等手法,持续跟踪主体记录拍摄,不用剪辑手法一次完成的镜头,时空感更强,连续性更好,能够避免剪辑造成的视觉欺骗,有效还原生活的真实原貌,增加影片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意义解读更为多元。
3、蒙太奇
源于法语“剪接”之意,应用多种艺术门类。有意识的镜头剪辑拼接,会产生不同的特定涵义,能给予观众预设好的暗示,实现电影叙事表意的作用。大体分为表现、叙事蒙太奇两种,又可分为心理、抒情、平行、交叉、重复蒙太奇五类。在当下实际发展中衍生出多种派别。当代画面、声音都可使用蒙太奇手法。叙事、抒情、理性。
4、纪录片
以生活为素材,以真实为对象,展现真实生活,启发观众思考,成为记录历史的视听材料。尽管核心为真实,应当尽量使用长镜头,避免使用蒙太奇,但可以进行剪辑、配乐、解说等艺术加工。纪录片不仅是全方位原生态的再现,艺术处理造成的片面展示与视觉欺骗,目的在于为记录现实、激发思考这一主题服务,但其绝对不能越过确保真实的底线。
5、川剧
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有着丰富的乐曲剧目和独特的表演艺术。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经各地戏种长时间的汇聚融合,在本地车灯戏的基础上,于明清时期成型于巴蜀地区。全国知名的也当属“变脸”这一技巧。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电影是光影艺术?
电影在摄影的基础上发展,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借助摄像机、感光胶片和放映机等光学设备,摄像机通过感光将拍摄对象摄取在胶片上,经过胶片冲洗,复制拷贝,最后由摄影机将影像投射在银幕上。在光影成像的过程中,光线像一把刀雕刻着镜头语言,描述环境、构架时空、刻画人物、烘托情感。所有元素都要借助最为直观的光影效果呈现。早期黑白电影是典型代表,如《四百下》,光线变化,讲述着故事的流动;明暗对比,暗示着环境的莫测,逃跑之中的心理变化,也在借助光线勾勒,黑白两色在光线处理下质感凸显。后期彩色电影削弱了这种效果,但也依旧保持着固有传统,如《归来》,影片处处充满对光线的娴熟应用,在给观众带来审美趣味的同时,也时刻触动着观众的情感泪腺。
2、请简要回答“影戏”观的由来及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影戏源于传统民间的“皮影戏”,通过光线照射物体将影子定格在白布上,并作出相应动作,以表示情节变化。国人沿袭这一观念,将电影视为工具,利用光线记录戏剧演出,再通过设备返现出来。如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戏剧。很长一段时期,国人对电影的理解停留在影戏阶段:电影是戏剧的一种。中国式的以“影戏”为核心电影理论体系建立起来。在剧作上,以戏剧的冲突率作为基本框架和叙事基础;在摄影造型的语言上,借鉴与运用与舞台演出相似的戏剧性造型,采用戏剧舞台化的造型设计、场面调度和表演,影响了一代人的电影拍摄。《难夫难妻》等保有影戏的特征,《小野》等难逃影戏的痕迹。伴随剪辑技术和叙事语言发展成熟,双方观念开始转变,现实主义意识觉醒,影戏观念逐渐走出舞台。
三、论述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结合具体电视剧剧目谈谈你对当下电视剧艺术现状的看法。
1976年文革结束,经历两年徘徊,电视剧短暂修复。伴随苏联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日本电视剧《望乡》《追捕》的相继播出,电视开始寻求新生。电视媒介对电视剧的需求量空前增长,彩色录像技术的发展摆脱时空局限。
1980年,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会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发挥广电长处。
1981年至1986年,进入飞跃发展阶段,电视台、电影制片厂、宣传部门、文艺团体积极生产,电视剧数量巨大,种类多样,质量大有提高,优作纷纷涌现。央视发起组织了全国性的电视剧评奖,也即后来的“飞天奖”。
1987年以来,电视剧获得稳定健康的长久发展。控制数量,保证质量,电视剧创作进入新阶段。优秀作品有《西游记》《渴望》等。电视剧开始成熟,朝基地化生产方式过渡。90年代以来,坚持二为与双百,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出现栏目化的发展倾向。1987年发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评选。电视文艺逐渐走向世界,如《红楼梦》《济公》。与当下相比,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与《家有儿女》《爱情公寓》对比 抗日剧、穿越剧、宫廷剧
四、实践题
请选择一部你最喜欢的电影,写一篇影评,1000字以上 《无人区》
宁浩、徐峥、黄渤铁三角的再度出击,的确应证了“宁浩出品,必属精品”的风评。宁浩导演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在当下中国电影繁荣的乱象之中,努力为观众讲好一个故事。总而言之,从各个方面来讲,《无人区》都是一部成功的类型电影。
作为一次西部类型片的尝试,宁浩将视角锁定在无人区地带。开头的沙漠、戈壁、吉普,迅速将观众带入与传统电影叙述的都市、乡村不同的西部场景,荒凉、野蛮而真实。在这片无人区的地带,法律和道德退居其次,所有角色遵循原始法则,不论是盗猎者、律师还是店主一家、女人,所有人在欲望驱使下行动,在现代社会则被统一为金钱。为了自我的生存,只能率先消灭别人。以恶制恶,胜者为王的逻辑通行不悖,每个人都在屈从中维护。
在返程的公路上,律师开走装有鹰隼的轿车,盗猎团伙的老大派人驱车追逐,律师在公路上与卡车司机的冲突,停在路边小站加油的**,再搭上一个撒谎成性的女人。回归正常生活的路程被突如其来的三股力量所控制,并在不同欲望的交织相互交织、人群的再次重逢中,利益导致的矛盾冲突接连出现。戏剧性的结果接连出现,情节的紧张程度也在层层递进之中。杀戮、鲜血、屠刀、子弹,欲望的较量一次次地上演。
而当这一切发展到高潮的时候,所有角色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非死即伤。每个人的结果都有了解释。而在最后,则是律师与盗猎团伙首领的对决,赌注是女人的性命。在一次次的落败中,与女人的一次次相处中,在之前作出错误抉择的悔恨中,也在失去了正常生活应有的一切中。他彻底失去了披上人皮回归的可能。在最卑劣最绝望的时刻,人性才有可能回归 取代兽性,律师做出了全新的选择。
他放弃金钱,放弃欲望,而选择拯救,选择救赎。在穷途末路的时刻,你死我亡的局面,打火机象征着进化时的火,纸钞象征着欲望。卡车爆炸时漫天的纸钞,仿佛在下一场落幕的雨。火焰和鲜红在慢镜头下交织,毁灭也象征着重生。在审查中,某些暴力血腥镜头被删减,还增加了光明的尾巴,生生将其变成了充满希望的正面典范。但在看到结尾获救女人面对询问,迟疑后的那个摇头,内心还是多少被触动了一下。我们终会走出内心的那片无人地带。这部类型片能取得成功,就在于他遵循了犯罪片片的模式,完整地叙述了一个故事,有头有尾,合情合理。每个人在故事中发挥既有作用,也最终导致命定的结局。生猛、粗糙、鲜活,这是我对它最大的评价。
一、名词解释
1、文艺片
文学艺术影片,多数较为小众。追求文学性与艺术性,不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具有较高的审美性,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义,多能触发观众共鸣,催生观众情感,留下深远的思考空间。在具体运作上与商业片有较大差别。其票房多数偏低,如《钢的琴》;但也存在特殊案例,如《归来》。
2、西部电影
源于美国好莱坞的类型电影,以《正午》为代表。多以美国西部沙漠高原上绿洲内外部的冲突为内容,以牛仔、枪;马、篷车;沙漠、岩石为元素,人物类型化、脸谱化,情节模式化、固定化,形成独特的自我风格与视觉形象。中国也有自我特色的西部电影,西部不仅表示地域,更是代表另类。多为介绍“西部”风土人情的边缘色彩,与“东部”都市生活的主流生活形成对比。
3、主旋律与多样化
主旋律,意在表现反映社会进步主潮的时代精神。多样化,即为追求题材多样、创作自由和艺术魅力。二者并不矛盾,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应相互结合,艺术家应响应时代召唤、满足人民要求,反映历史和现实,开掘价值主题,创作优秀作品。电影艺术应始终坚持党性原则,运用现代技术宣传主流价值,稳定社会,保障民生,促进国家长远发展。
4、戏曲电影
由影戏发展而来,中华民族戏曲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个片种,特点是以戏剧冲突律为基础,采用传统戏剧式的结构原则。电影设备最早只是记录戏曲的工具,而中国因此形成独具特色的戏曲电影,对此后一代导演电影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后来伴随国人观念的革新,逐渐接受电影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戏曲和影视最终分离。但当今也存在录制戏曲观看记录的风潮。
5、商业片
以票房收益为最终目的,集合多种商业元素:巨大投资、知名演员、宏大场景、炫丽特效,刺激观众感官,迎合大众口味,多作娱乐消遣之用。暑期档、贺岁档多以商业大片的形式出现,如《阿凡达》《英雄》。但电影终究是一门艺术而非商品,商业片并不排斥文艺片的特质。只有将两者优点有机结合,保证艺术性和商业性,才能获得口碑票房的双丰收。
二、简答题
1、请简要回答二十世纪中国电影发展的三个阶段。(1)1912-1929:萌芽到兴起 电影被视为“影戏”,起到记录的中介作用。电影属于戏剧的一部分,演员的表演基本仿照戏曲的表演。
(2)1949年前:转折和短暂繁荣
抗日战争时期,导演的整体素质较高,自觉探索学习西方。一是电影剧本得到重视,如改编自夏衍作品的《狂流》;二是电影戏剧化倾向改变,逐步向文学方向靠拢。解放战争时期,一批进步电影纷纷涌现,较为现实主义的风格展现真实社会,揭露政府罪行,表达对新生活、新社会的向往。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3)1949年后:曲折发展 1949-1966:主旋律
受领导重视,艺术相对民主,电影理论批评兴起,形成两次高潮:一是59年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如《青春之歌》;二是63年到64年,如《小兵张嘎》。但是繁荣终究短暂,极左思想侵扰,对斗争的坚持,题材的限制,使得影片脱离生活,处处沦为“假大空”。1967-1976:样板戏
电影彻底沦为政治的附庸。优秀作品被打压,艺术领域受专制。“三战‘电影风行一时,八个固定的样板戏形成,创作方法模式僵化。1976-90年代:一批优秀电影
电影开始复苏,79年后出现对文革进行反思的影片,如《天云山传奇》。80年代后,开始热切关注社会变革。艺术反思和理论探索出现,如《小花》。90年代:贺岁片
前期出现低潮。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催生了一批优秀导演和优秀影片。2002年的《英雄》开启了大片时代,贺岁片等特色影片开始出现。2000年后:大片时代
中国电影进入大片时代。电影市场异常繁荣,发展迅猛。各种类型影片出现,各色来路导演出现。但真正的电影繁荣依旧相距甚远。
2、请简要回答新世纪以后中国电影发展的几个特点。中国电影发展速度,数量,类型 大片:投资、演员、特效3D 贺岁档、暑期档、假期档 中外、两岸三地的合作 改编类型文学、纯文学
类型多元化:恐怖片、科幻片的缺失,动画 导演非专职化:作家,演员 烂片、大片、大烂片 粉丝电影
商业化,文艺片,票房
类型化,综艺节目转制大电影 独立小众电影
国际奖项,急功近利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和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大潮,中国当代电影基本上走在了远别于以往市场经济确认的道路上并进一步分化重组。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三种电影形态之间开始相互影响和渗透,越来越显著地开始协调国家意识形态、艺术追求、大众趣味三者相互关照的局面,构成中国电影发展的主要态势并呈现出如下的特点:国产“大片”成了新世纪十年娱乐的主角;主旋律电影逐步成型为具有独特审美特征的影片样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中坚力量;各种写实主义影片为中国影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论述题
试论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台湾大陆电视剧的艺术特点及其异同。大陆:家庭片、伦理片 《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榜》《四世同堂》《渴望》《过把瘾》《外来妹》《海马歌舞厅》《十六岁的雨季》《篱笆女人和狗》《东边日出西边雨》《北京人在纽约》《情满珠江》《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 香港:武侠片、警匪片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堪称是港剧的黄金时代,回头望去,《上海滩》、《京华春梦》、《义不容情》、《流氓大亨》、《法网柔情》、《我本善良》„„无不是在亲情、友情、爱情的交织辉映中,在道德伦理、是非善恶的激烈冲突下,折射出人性。每一部港剧都以错综复杂的剧情让人沉醉,以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令人感叹,令人荡气回肠。台湾:言情片、情感片
古装系列剧《新白娘子传奇》 台湾时装剧
台湾琼瑶剧 《婉君》《青青河边草》
两岸三地在电视剧创作上出现短暂的繁荣,数量巨大,种类提高,出现一批优秀电视剧。
四、实践题
请将你一生中最难忘的某个瞬间或某段情感或某个人物编写成一个一千字左右的分镜头脚本。
镜号、景别、摄法、时间、画面、解说、音乐、附注 特写(人体肩部以上)、近景(人体胸部以上)、中景(人体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
1、全景 摇跟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夏天的田野小路,两侧为茂绿的禾苗。一群年龄各异的小孩排列着走过来又接着走远。
2、近景 侧面跟拍 男主和他姐姐,两人一前一后,穿着短衫短裤,拖着凉鞋,头发乱糟糟,手里提着小桶。
三、对影视艺术教育的一点看法
正当电视进入青春辉煌的时候,电影已是垂暮之年。影视合流,一方面依赖于两者在形态上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得力于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最终将使电影和电视的载体合二为一,电影和电视届时很难有明确的界限。作为影像娱乐的又一支生力军――电子游戏在影像表现上的生动和情节设置上的跌宕起伏以及利用网络进行传输的传播方式,使之将成为与电影电视同样重要的影音媒体。鉴于影视艺术与技术和实践越加紧密结合的趋势,影视艺术教育不能再囿于书斋的教育方式,应该开放办学,教学科研与影音产品的生产结合起来,走一条真正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笔者认为,影视艺术的教育部门既可以是教学研究部门,也可以是创作部门,特别是在实行制播分离的大背景下,影视艺术的教育部门可以发挥人才优势,有效地利用实验设备,把教师的创作实践和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电视台制作较高水准的影视节目,使导、表、摄、录、美各专业的学生在没有走出校门前就已经成为一个能独立操作的专业人员,缩短学生的成才周期。近两年设立的电脑动画专业主要培养电脑动画与电子游戏的设计制作人才。这个专业与软件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计算机软件企业都在开发不同版本的动画软件推向市场,所以,这个专业的教学如果能与动画软件的开发商联手,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获得设备、资金投入,对于软件开发商来说则是在培植未来的客户,并且还可以直接获得使用者对软件修改的建议。
关于影视艺术的教育方法,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受到教育界的谴责,尽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填鸭式教学仍然大行其道。现在大家提倡的是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师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主动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传统的艺术教育继承了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带有一定的家长作风,与现代高等教育的观念是相左的,因而也不具有普遍意义。笔者认为,影视艺术教育既不能完全沿用启发式教育,也不能照搬学徒式教育,应该主张“激发式教育”。影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影视作品的创作人才,而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使用影视创作的语言技巧,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作业的不断否定,激发他们不断超越自己,最终能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完美作品。对于影视艺术教育来说,平庸的学生绝不是好学生,但学生平庸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的观念和态度。
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学科相比,还处在摸索和完善的阶段,这篇小文章仅从宏观的角度谈了一些个人看法,不当之处,希望能与影视艺术教育的专家商榷。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
[责任编辑 李立]
因而,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理想人”的教育。通识教育认为“理想人”需要具备以下六种能力:一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二是具有清晰表达和沟通的能力;三是具有融合不同学科、了解不同文化,用开阔的视野省察社会的能力;四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正确的价值判断的能力;五是关心人类及所处的环境,富有社会责任感;六是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
大学影视教育是包括影视艺术的鉴赏、创作和文化分析的教育。它含有培养影视专门人才和影视文化工作者,对普通大学生进行艺术审美素质教育两个任务。影视艺术教育是以电影、电视艺术品为教育媒介,面向普通观众和受教育者,以区别于影视制作专业教育而纳入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定位。影视文化教育,则是寓教于乐的一种艺术享受形式和文化娱乐方式。
大学影视艺术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背景下非影视专业的教育,涵盖了影视文学、影视经济学、影视社会学、影视教育学等多学科的普及教育。
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以影视为内容、以艺术为视觉、以分类教育为核心、以通识为目标,是对非影视艺术专业学生进行含有艺术普及教育的人文教育,其课程特点和影视艺术特点密切相关,呈现出典型的综合性、突出的人文性、全面的经典性、情感的愉悦性和教育的延伸性等特点。
一、典型的综合性
大学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典型综合性体现在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实施等各个方面。
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不在求深而在求广,注重专业的结合,注重艺术修养的培育,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求影视艺术的深而求影视文化的广。
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影视艺术综合了以前存在的戏剧、文学、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各门元素,是一门视听综合的具有独立个性的艺术,因而教材的内容必然要以影视理论的阐述解读为主要内容、以观赏分析优秀的影视作品为辅助,体现了典型的综合性。
教材结构的综合性。大学影视艺术教育教材的结构综合,文字和影像都不能缺失,要相辅相承、相得益彰;既有文学材料的引导,又有影像文本的印证;既有文字资料的学习,又有影视文本的欣赏。
专业结构中的综合性。比如,影视文学是一门独立的文学样式,是因影视而产生、因影视而存在的文学,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综合性的体现。
二、突出的人文性
人的精神世界有科学、艺术、人文三大支柱。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和规范。人文的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人文性是大学教育课程的共有特点。按照大的学科分类,可以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但是实际上一切学科也都是因为人而诞生的,是为了人、服务人的,也是人来分析、研究的。大学教育中的任何一门课程都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只不过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有些是突出的、可见的,有些是潜在的、不可见的。
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人文性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立足人、关注人、为了人。立足人,体现在影视艺术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揭示人性的历史性和共时性,揭示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揭示人的生命状态和社会价值;关注人,影视艺术教育的内容是关注人,目标也是关注人,只不过影视作品的内容有的是历史的人,有的是虚拟的人。而影视艺术教育课程不是一种单纯教授知识和技能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和人文素质的课程,强调其通识教育的目标和“美育教化”作用的充分发挥,旨在把大学生个体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促使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不断追求人的价值;为了人,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人性和人格。
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人文性贯穿始终。教师的备课、教师的讲课、学生的听课、学生的深化课,以及持续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各个因素,都关乎人文性。教师要更加具备影视艺术修养,更加关注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如此,才能够把握好、理解好、分析好、讲解好课程的内容,实现课程的目标。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媒介教育的培养,在学习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不断提升人文修养,在人文修养的提升中更好地学习好影视艺术教育课程。
三、全面的经典性
经典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的文化内容、构成的文学要素等,都能够体现出经典。当然,这并不表明影视艺术的每一件作品都能够成为经典,而是在表明影视艺术教育课程所体现出来的经典性特征。
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经典性体现在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经典。影视代表着时代的艺术水平,又代表着时代的技术水平。一部影视的发展史实质上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交融汇聚的历史,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是科学的翅膀使得电影在众多的艺术中脱颖而出,甚至腾飞。影视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艺术,是建立在其他六种文学艺术基础上的艺术,因而它的现代性意味着它总是在吸收传统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吸收它们沉淀下来的“精华”,影视艺术虽是年轻的艺术,但形式上含有“经典”的特性。
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经典性体现在影视表现出来的文化的经典。影视艺术作品可以超越时间,从历史穿过现实指向未来;超越空间,从微生物世界到人类星球乃至宇宙太空。影视艺术作品在技术上闪耀着人类的智慧之光,在内容上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明精华,虽然我们置身于现实的空间里,但通过小小的屏幕,可以领略人类文化的“经典”。
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经典性还体现在文学的经典。绝大多数的影视作品,改编自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经过历史的考验成为经典,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有的经典作品还被多个国家多次改编为影视作品。作为以影视文本为主要内容的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正是由于其文本的经典性,体现出了课程的经典性特征。
四、情感的愉悦性
情感的愉悦性,既不同于游戏性、娱乐性,也不同于审美性,而是融合多种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觉。电影艺术、电视艺术是两种很特别的艺术样式,它们本体构成的结合性、运动性、真实性和传播的大众性等特点都在诉诸视听的过程中给人们带来许多收获,这是任何一种单一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
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主体感觉是美的享受。没有哪门艺术在再现生活的逼真程度上能够超过影视艺术。影视艺术是再现和表现的相统一。影视借助于现代化的音像实录技术,以直接的形式将物质现实诉诸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从而产生真实感、幻觉感,给人们以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使观众得到了声色并茂、耳目共悦的视听享受。这种享受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在如梦如幻的视听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的梦,得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想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想不到的东西,心理上有一种满足感,有一种欲望得以释放的快感。
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就是美的旅行。影视作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作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作为精英制作和大众消费的综合,作为一种梦幻艺术,其根本是好看、好玩。而好看、好玩的核心是影视艺术的梦幻性,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有很多经典影片,有很多适合青年观赏的影片,有很多能够给青年学生的现实生活提供借鉴,使他们未来生活获得启发的影片,青年学生能够进入影视艺术的境界,进入接受艺术又创造艺术的愉快的过程中。
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目标是追求美的创造。当人的自然创造力得到激发,当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时,都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自由。任何优秀的影视作品,都会给观众留下“空白”,留下创作的“空间”。青年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论知识、审美经验、艺术感知力和艺术修养,对自己观看的影视作品进行最后的“欣赏”,这就是一种愉快的评价、分析,一种愉快的再创作,这就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获得创作后的成就感。这种突出的、独特的愉悦性是大学其他课程不能比拟的。
五、教育的延伸性
教育的延伸性是指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在教育群体的覆盖面、教育专业的拓展度、教育效果的持续性方面的延伸。
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教育延伸体现在教育目标的普及性,往往是专业基础课在于广、专业选修课在于深。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可以说除了影视的专业教育,其他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以自己的专业角度为切入点,来学习影视艺术教育课程,从中汲取所需要的艺术营养、文化营养乃至专业的辅助营养,既能够深化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能够强化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延伸性体现在教育内容的多层性。大学影视教育课程的教育性主要是这门课程的“多层性”,大学生可以从这门课程中得到科技的教育、艺术的教育、文学的教育、时尚的教育等。艺术教育中有音乐的教育、舞蹈的教育、美术的教育、雕塑的教育、建筑的教育等;文学教育中有人物个性的教育、故事叙事的教育、说话艺术的教育等;时尚教育中有服装饰品的教育、饮食厨艺的教育、健身美体的教育等。整个教育中,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知识的传播;既有审美的创造体验,也有技术技能的模仿应用。这种多层性的教育特征也是其他课程难以企及的。
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延伸性还体现在教育效果的持续性。大学课程的专业教育也在延伸,但这种专业教育的延伸是分群体、分专业的。而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延伸,是不分专业、不分群体、不分时段的,几乎和大学生在校以及毕业后的学习、生活、工作融在一起,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工作,有的甚至延续到下一代的教育。
总之,大学影视教育课程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它是愉悦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经典性和现代性的统一,是信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影视编剧艺术产品艺术手段
在影视艺术出现之前,编剧被称为剧作家,他们用自己的剧作培育和造就艺术名伶。电影艺术的初创时期是没有编剧的,它的作品是由照相师完成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由照相师完成的。在早期电影的概念中并没有出现艺术的字样。进入20世纪后电影作为“第七种艺术”在戏剧艺术的基础上出现在艺坛上,在电影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包括后期发展的电视艺术),出现了许多优秀而经典的作品,这其中都有着编剧的不朽贡献,应该说,没有高水平的编剧艺术也就没有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没有大师级的编剧也就没有大师级的艺术产品。
影视编剧要完成好这门综合艺术,必须要在长期的磨练中,观察生活的细微之处的认识的本质,体会各种环境下的酸甜苦辣,同时要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要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法,熟练运用这些技能和技法,才能厚积薄发写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来。
中国早期电影中对编剧的作用非常重视,编剧的技巧得到有效的提升。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抛却国内战争的背景和鲜明的意识形态,可以看到的是一个精彩的伦理故事,一对青年人因爱情走到一起,但其中的一方因为未能禁受住权势的威逼或者金钱的诱惑而抛弃另一方。影片以这样一个易于接受的故事为基础来传达编导的思考,这就使编导的表述易于被接受。而这样一个故事的设置显然也是编导站在人民的角度、顺应人民接受心理而设置的,这样一个伦理故事的框架显然要比直接的意识形态宣传更易于接受。这部影片对人民性的表述还体现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批判战争。每一次战争都会带来无尽的伤害,而受伤害最深的则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批判战争,批判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的伤害。张忠良有个美满的家庭,妻子贤惠,母亲开明,还有一个乖巧的儿子。然而,战争的到来让这个美好的家庭分崩离析。凶残的敌人抢走了大家赖以生存的耕牛,放出猎狗去撕咬苦苦哀求的农妇。恶狠狠的猎狗、满脸鲜血的农妇,让我们对敌人、对战争充满仇恨。摄影机直观地为我们呈现了这个过程,将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痛苦展现在我们面前,影片编导对战争的批判之情充分流露。
欧洲作为电影的发源地,编剧的手法更为独特,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非线性成为后现代主义电影在结构时空时的重要手法。现代叙事学认为:“任何叙事都建立在两种时间性:被讲述事件的时间性和讲述行为本身的时间性。”电影《罗拉快跑》中的非线性叙事表现在事情三次回到起点的颠倒式蒙太奇效果。罗拉在同一时间点上拥有三次不同的机会对男友曼尼的最后二十分钟营救,直至最后两人完美的结局。在每个段落内部,编导采取的也仍然是线性叙事,所以影片的三段式叙事实际是三段重复的叙事序与叙事位的对应叙事。为何后现代主义电影如此偏爱非线性叙事?如同片中所说“球是圆的”一样,它可以任意地滚动,落向某一个求知的地点。那么,一件事情的发展也有着和球一样的特性,也是圆的,应该说是充满了“偶然”。事物发展的结果事实上就是无数的偶然组合在一起的必然而已,如果一件事可以无数次的进行,那么每一次的进行之中的一个小小的差别便会打乱了原来的偶然的组合,成就了另一种偶然的组合而产生另一种不同的结果。非线性叙事首先解构了现代主义文本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现代主义经典文本中恢宏历史的叙事方法被消解,事件的历史感、深邃性消失,成为片断化。其次,分裂的情节片断又打破了现代主义经典文本严谨的逻辑性和流畅的顺序性,形成了文本的不确定性。再次,这样一种有意断裂化的文本也呈现出一种显露的“探索结构”。它代表着一定的开放意义,等待着观众参与、整合,后现代文本的多元论才能实现。
【苏州大学影视艺术】推荐阅读:
苏州大学专业10-01
10年苏州大学11-06
苏州大学637历年真题09-15
苏州大学考研837真题12-06
苏州大学学位证书要求12-16
苏州大学808考研真题12-16
苏州科技大学新生入学手册06-14
苏州大学药理学题库07-26
苏州大学票据管理办法09-25
苏州大学病理学整理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