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年月活动报告(共8篇)
一、领导重视
在县局会议之后,我们迅速行动起来,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开展“法治建设年”活动的各项工作。中心校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各校也相应成立了工作小组,负责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情况。
二、重点工作
各工作小组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细化分工,责任到人,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制订依法治校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根据方案和计划扎实地开展各项工作。
2、制订学校教育教学、师生管理、校务公开、校园安全、物资采购、基础建设、财务后勤等各项管理制度,并把各项制度切实落到实处。
3、做好学校内部安全防范措施,安全隐患做到天天查、周周查、月月查,做好记录,登记上台账,对于查出的隐患及时处理,能及时消除的,尽快消除,难于解决的隐患上报,并采取临时措施。
4、制定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比如,防火、防震等。
5、按照要求做好学校普法宣传教育,学校校长带头学法,教职工学法不少于40个小时,做好学习记录,记入个人档案。全镇每学期组织一次普法考试。
6、各校开设法制教育专门课程,作为地方课程开足课时,要求每学期不少于18学时,确保100%的学生接受法律教育。由于师资缺乏,我们采取多种形式,老师兼职、聘请校外法制辅导员、看视频等。
7、认真落实“六个一”工程:要求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做到,聘请一名法制副校长,每学期举行一次法制报告会,组织学生参加一次法律知识竞赛,举办一次法制征文比赛,组织一次模拟法庭演示,建设一处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文化长廊。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同志在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中指出要扎实推进依法治理, 着力深化法治城市、法治县 (市、区) 、民主法治示范村 (居) 等法治创建活动,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可见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建设已越来越被重视。截至2015年, 民主法治示范村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已实施至第六批, 前五批评选出共1835个村作为全国民主法治模范示范村, 新的第六批评选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甘肃省内民主法治示范村项目已实施至第七批, 有44个村子被评选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建设已初见成效。
1 甘肃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情况调查及方法
本调查以甘肃省平凉市上良乡杨家村, 庆阳市悦乐镇鸭·洼村, 定西市马营镇华川村, 酒泉市下四截村等4个具有代表性村子的村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在村内抽样发放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96份, 有效回收率为98%。
该问卷由选择题构成, 包含法治村内村民基本信息、村内民主选举情况、村内各项工作的实施及公示情况, 共计三十一道题。全部调查问卷回收后统一进行编码, 并利SPSS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受访村民群体的基本情况
在本次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在农村地区中老年人数居多, 占到了总人数的49.5%。留守妇女儿童占比重大, 大部分青壮年都选择在农忙之余外出务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8.2%, 文化水平总体不高。
2.2 受访村内民主选举情况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将民主选举作为了主要调查内容, 民主选举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 是村民享有的"四个民主"权利之一。健康和完善村民民主选举制度, 是我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和目目标标。。关关于于民民主主选选举举调调查查结结果果详详如如图图11, , 22所所示示。。
据调查结果显示, 仅有26%的村民了解并经常参与本村村委会成员的选举, 高达27%的村民竟然从未参与过选举, 有75.5%以上的村民认为他们所在村子并未如期进行村委会成员的换届选举, 可见在农村地区, 人们的法治观念并不是很强, 关于选举这一基本权利并不清楚。
3 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情况
如果说基层民主法制的发展是一个有机体, 那么民主监督就是这个有机体的抵抗力, 监督是贯穿于所有活动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任何活动离开了群众的监督, 都有走向变质和腐败的倾向。所以, 农村基层的民主监督就是需要做到无处不在、粗细兼备、监管到位。只有在这样的监督下, 农村基层的民主法制才能长久的、健康的、接地气的发展壮大。
1) 财务公开
本村村委会对村内财务收支情况会进行公开吗?见表1。
调查表明, 41.3%的人认为本村财务信息会及时有效的公开, 而28.6%的人则认为本村村委会成员对村内财务收支情况不会进行公开, 据我们的了解, 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对本村内日常事务关注度不够, 并没有定期查看公开栏的意识。可见他们对自身享有权利并不是很明确。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村委会成员责任意识不强, 懒于或忘记定期将其更新。
2) 村务公开
在我们走访的4个民主法治示范村中, 他们始终坚持在内容上的最大程度公示, 程序上的最大程度民主, 以及形式上最大程度的多样化。在村务监督上, 始终强化内部监督, 党内党外公开监督等手段, 不断完善监督机制, 并在监督中学会自我监督, 敢于公开监督, 善于相互监督的长效机制, 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他们将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事项的实施情况;村财务收支情况;村土地、集体企业和财产的承包、经营和租赁情况;征用土地各项补偿费使用情况;宅基地使用审批情况;村民承担费用和劳务情况;优抚、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村干部年度工作目标执行情况;村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承发包情况;税费收缴情况招待费用支出情况;村干部报酬与补贴情况等都对村民进行了公开, 村民可以在第一时间内, 及时了解到村内各项事务的实施情况, 真正做到了为民服务。
4 村内普法宣传情况
1) 本村是否举办过普法宣传活动?如果有, 那么您是否参加过?如图3所示。
调查表明, 认为本村举办过普法宣传活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9.4%, 且参加过普法宣传活动的人占44.4%。可见民主法治宣传在农村建设中越来越被重视, 人们参与这些活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2) 您觉得有必要定期举办普法宣传活动吗?如图4所示。
据调查结果显示, 有高达79.1%的群众认为有必要定期举办普法宣传活动, 剩下的20.9%的群众持中立态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全面法治关键的重要举措, 法制宣传教育势在必行。
5 村内纠纷解决情况
1) 村内村民之间的纠纷。
据了解, 村民认为村内普遍存在的纠纷有邻里纠纷, 债权债务纠纷, 婚约纠纷, 赡养、抚养等家庭纠纷, 而宅基地纠纷, 土地承包、流转纠纷, 交通事故纠纷,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抢劫、盗窃刑事犯罪等纠纷存在较少。
再进一步了解中, 我们发现村民们遇到纠纷, 一般会选择找村委会解决, 或者双方大吵或大打一架。只有极少数的人会选择拨打110报警或者想人民法院起诉。存在这种现象, 主要是人们受传统的观念的影响, 认为报警或者向法院起诉不是光彩的事情, 而且在他们的普遍认知中, 法院起诉费用非常之高, 他们无力承担。
2) 家庭纠纷。
对于家庭类的纠纷, 我们将调查重点放在了家庭暴力这一方面。
您或者您的家人、朋友、同学有遇到过家庭暴力吗?如图5所示。
调查表明, 36.7%的人遭受过家庭暴力, 在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在家庭暴力的受害群体中, 男性所占比例在逐年上升。
如果你面对家庭暴力, 会采取以下哪些方法解决?如图6所示。
据调查结果显示, 遭受家庭暴力后, 27.6%的人会选择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寻求帮助, 42.3%的人会选择向相关部门寻求法律帮助, 13.3%的人会选择任其继续发展, 16.8%的人选择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
您认为以下哪一条是解决家庭暴力的最好途径?如图7所示。
调查表明, 26%的人在遭遇家庭暴力后选择离家出走, 18.9%的人选择接受他人的劝阻, 16.8%的人选择告上法庭, 38.3%的人选择试着去改变是暴者的心态, 可见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在遭遇来自家庭的伤害后, 依然想着改变对方心态, 使其不再使用暴力, 以此来维护家庭的稳定。
您认为尝试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家暴问题后, 会导致家庭暴力更严重吗?如图8所示。
据了解, 53.1%的人认为, 在遭遇家庭暴力后, 试着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家暴问题后, 会导致家庭暴力更严重。
6 村内彩礼情况
因为了解到我们省的彩礼收取情况比较严重, 对此, 将其也列入了我们的调查范围, 据调查结果显示, 有41.8%的人认为本村内彩礼收取过高, 普通农民家庭根本无力承担, 常常导致债台高筑, 生活艰辛。有81.1%的村民热切希望国家可以对彩礼收取最高金额进行立法, 使其和收入成正比。
6.1 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村民民主法治观念意识薄弱, 没有充分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调查结果显示, 在农村地区中老年人数占大部分比例, 且受教育程度较低, 文化水平总体不高, 所以只有极少数村民了解并参与到本村村委会成员的选举中, 有一部分村民从未参与过选举, 村民本身法治观念意识并不强, 与村民自身不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也有一定的关系, 很多人在村委会选举中抱有无所谓的态度, 对自己享有的基本权利也并不是很清楚。
另外, 许多农民缺乏法律知识, 部分村民不依法解决利益诉求, 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许多村民认为法律服务、司法手段门槛高, 成本大, 负担不起, 信“访”不信“法”, 有一种非诉心理。许多人在遭受家庭暴力之后, 会更愿意向身边亲朋好友寻求帮助或者任其继续发展以暴制暴, 而向相关部门寻求法律帮助的所占比例不到一半。农民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法律意识非常薄弱, 如果不大力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 加强农民利用法律维护权益的意识, 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工作将难以推进, 法律也就更难以发挥其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根本作用。
2) 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不够到位。村干部既管理农村公共事务, 又管理农村集体经济事项, 如果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落实不到位, 容易造成滥用职务权力谋求私利的腐败。调查结果表明, 28.6%的村民认为村委会对村内财务收支情况并不公开, 其主要原因是村民自身对村内事务关注度不高, 没有查看村务公开信息栏的习惯, 没有充分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3) 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部分村干部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仍停留于过去的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 民主法治意识不强, 依法办事、依法依法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比较差。一些基层党政干部“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的观念也根深蒂固, 村委会选举实践证明, 部分村干部对村委会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清, 习惯运用行政权力来管理乡村, 对发展基层民主仍持怀疑态度, 按照个人意志干涉村委会选举, 指派村委会干部。少数村干部在办理村务、处理问题时把“村规”置于一边, 不公开或忘记定期更新村务公开栏信息, 自己说了算, 使村民自治制度落实上流于形式, 有些村干部凭经验办事, 随意性比较大, 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大打折扣。
6.2 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建议
1) 加强对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宣传力度。民主法治示范村在我省已经有了好几年的历史, 近期以来国家第六批民主法治示范村评选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展, 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建设已经受到了我省和我国的重视, 目前我们关键要做的就是促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示范作用, 那么我们就要促进示范村周边村镇对示范村的了解, 加强乡镇社区对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宣传工作。及时总经验表彰先进, 培育典型。组织个乡镇社区代表学习有关民主法治示范村评选标准, 组织各乡镇代表参观学习, 加大民主法治示范村先进事迹宣传, 引导法制村公民学习了解法治基本内容, 鼓励法治村公民在其亲友中做好宣传, 从基层引导村民向先进靠拢。
2) 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村民法治意识。村民法制意识薄弱直接导致法制示范村的建设从在阻力, 导致法制示范村只能够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的促进我国的法制建设, 所以加强公民的法制意识是促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的关键一步。加强对村民法制知识的灌输, 首先可以在农村中小学定期开设法制课, 使农村孩子从小树立法律意识, 具备法律常识。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通过广播电视讲解宣传法律知识。其次提高村民文化素养也极其关键, 目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普遍较低, 是同农村文化建设没有跟上“依法治国”的步伐紧密联系的。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也很重要。最后农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关键是基础法律工作者如何宣传, 如何开展普法工作, 因此要大力加强基层法律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队伍提高农民干部和执法人员的素质。可以建立一支以行政执法, 司法人员, 法律工作者, 法律爱好者, 离退休政法干部, 法律院校学生为主体的、面向基层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
3) 加强村干部法制教育培训,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村干部是农村生活中的带头人, 其作用不容小觑。加强加强村干部法制教育培训,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首先要认真抓好村干部法制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责任落实, 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职能要明确, 责任要落实、督促检查要到位, 紧紧围绕当前农村的实际, 将法制教育培训工作与参加对象及其工作时间有机结合起来, 并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 有针对性的进行, 精心组织安排, 丰富培训方式, 提高培训效果, 确保培训质量。
总之, 在以“依法治国”为基本国策的中国, 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的发展趋势将会越来越重要。在应对法制教育形式单一, 法律意识薄弱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充分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 完善法律教育等措施等, 使我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能够稳步前进, 得到健康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鹏.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建设法治政府做出全面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总书记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县法治政府建设各项部署,按照推进依法行政,创建法治政府的总体目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多措并举,狠抓落实,推进法治政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依法行政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各项工作法制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现将情况报告整理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全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任务落实
强化学习贯彻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升履职能力。一是抓“关键少数”。领导理论学习中心组率先垂范,学习规定篇目,专题学习了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法制政府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市县各项部署,提高履职能力。二是抓谋划安排,明确工作任务,夯实工作责任,从学法对象、学法内容、学法方式等方面对学法提出具体要求。三是抓全员覆盖。将宪法法律培训学习列入干部培训必修课。
二、健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组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及时调整充实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强化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出台今年普法责任清单,将责任细化到个人,明确成员职责。保障普法规划任务目标的全面落实,把法治宣传教育内容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把相关法律法规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考核体系,推进普法工作的全面实施,切实把普法工作列入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部署、同落实。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普法员,负责组织本单位人员开展日常学习和培训,确保各项普法工作的全面落实。
三、加强干部法律知识培训,提升依法行政素质能力
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结合工作实际,推进中层干部以上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积极做好普法工作,在全局广泛开展加强依法行政教育,加强对公共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培训学习,特别是对与自身工作业务密切关联的法律法规进行研究学习,进一步提升机关干部的法律意识,提升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推进我局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
一是高度重视,落实责任。主要负责人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带头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主动将法治政府建设列入工作重要议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对法治建设工作进行总体谋划,对领导班子责任分工亲自把关,做到重点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情况亲自调查,重要信件亲自批阅,重要案件亲自督办。二是带头学习,严抓教育。主要负责人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党委会议、班子会议、理论中心组等专题研究学习法律法规,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普法与围绕全乡中心任务相结合,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强化法治理念、突出法治主题、创新法治形式,注重解决突出矛盾,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三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坚持从高从严要求自己,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具体工作中,自觉增强大局意识。带头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金钱观,时刻警醒,防微杜渐,坚决抵制腐朽堕落思想,坚决克服正风肃纪,坚决反对不良风气,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以自身严格遵守各项纪律的实际行动,当好班子和干部群众的表率。
五、存在的不足
今年我局在法治政府建设中取得了不少提升,但仍有不足之处亟待解决。一是对日常工作中接触的人民群众的普法工作不够及时到位,工作中常常忽略对人民群众的普法宣传。二是党员干部法律素养有待增强。我局法律专业人才较少,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培训,法律素养有所提升,但无法完全适应工作需求。三是普法宣传手段有待创新。目前我局普法宣传手段主要以分发宣传手册、知识讲座、微信群宣传等形式,内容形式较为单一,群众容易产生疲劳,导致普法效果降低。
四、下年计划
一是进一步深化普法工作。加强法律宣传平台建设,完善基层法律服务制度,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原则,充分发挥普法平台作用。根据我局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认真抓好普法对象,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宣传不同类型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提高人员的学法懂法用法能力,不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更便利更全面的法律服务。二是进一步提升法治素养。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建立健全长效学法机制,利用理论中心组、班子会议等形式,系统学习法治理论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的能力。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法治素养,通过在机关干部中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培训,逐渐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加强干部队伍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切实提高我局人员的法治素养,开展丰富多样的法律主题活动,创新法律宣传手段和方式,加强便民法律咨询服务,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2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各项部署,稳步推进依法行政和完善法治政府的总体目标,多措并举,狠抓落实,推进法治政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依法行政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各项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全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任务落实
强化学习贯彻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升履职能力。一是抓“关键少数”。市供销联社领导班子率先垂范,结合主题党日和专题学习会等形式先后组织学习了《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等篇目,专题学习了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二次、三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精神以、吉安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精神和井冈山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精神。二是抓谋划安排。制定印发了法治工作要点、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夯实了工作责任,从学法对象、学法内容、学法方式等方面对学法提出具体要求。三是抓全员覆盖。将宪法法律培训学习列入必修课,每月至少安排一次法治专题学习。深化“法律七进”,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组织开展法治进机关、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法治广场建设和防疫宣传、扫黑除恶、国家宪法日等法治宣传活动。
二、加强组织领导,专题研究工作部署
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统一起来,全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落实。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根据机构改革整体要求,组建了法治工作领导小组,夯实了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法治政府建设全过程各方面,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二是强化统筹谋划。市供销联社先后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和法治机关建设,解决存在的问题。印发了《2020年法治建设工作要点》,分解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以此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落实。制定了法治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等文件,统筹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三是强化责任落实。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认真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多次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建设贯彻意见。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四是强化督察考核。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目标考核范围,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三、完善决策机制,健全政府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和“三重一大”前置审核制度,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核、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凡涉及本系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必须经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拿出解决方案,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广泛征询意见。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广泛运用法律顾问制度,在重大决策、重大合同、重要协议的合法性审查中听取法律顾问的意见和建议,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四、修订和完善各项法治制度
召开领导班子会议,成立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对2019年法治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强化了工作不足之处。针对2020年10月“七五”普法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整改和完善,修订了多项学法用法守法普法的规章制度、工作要点、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通过长期不间断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全体干部职工的法治观念得到有效的提升,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是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法治余杭”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增强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深入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对于实现科学发展、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建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大力增强各村(社区)广大干群的法律素养和民主法治意识,全面加快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扎实推进村(社区)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到今年底,区级“民主法治村(社区)”达标率较去年有所提高;继续巩固现有的市级区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成果,培育清波村争创省级民主法治村。
三、主要任务
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村(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一是依法开展民主选举工作,健全和规范居民自治组织;强化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完善村(社区)居民大会和居民代表会议制度。二是完善村(社区)居委会自治章程(居民公约),实行村(社区)事务和财务公开,加强村(社区)服务协调功能,依法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三是健全收集和反馈社情民意的工作机制和及时有效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加强村(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管理和转化工作。四是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村(社区)居民的法律素质。
四、总体要求
1、加强领导,指导工作开展
整个创建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由镇“法治乡镇”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平安、司法、劳保、民政、区域发展等部门要紧密配合,主动参与。各村(社区)应明确专人负责,逐项抓好落实,确保完成创建任务的完成。
2、宣传发动,营造创建氛围
各村(社区)要利用一切宣传工具、阵地,大力宣传“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明确目的、意义和要求。各单位在宣传发动中,应组织村(社区)干部、党员、居民代表讨论研究制定本单位开展创建活动的具体实施计划,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分解任务,明确工作内容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组织制度建设。党组织健全,制度完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社区)两委成员、村(社区)成员按照法定程序选举产生,建有岗位责任制度,例会制度,“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学习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居务、党务和财务公开制度,民主议事协商制度,重大决策法律咨询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村(社区)建有民主议事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居务和财务公开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学习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制度、重大决策法律咨询制度。
(2)依法完善民主自治机制。“四个民主”制度健全完善并正常坚持。根据情况变化不断修改补充居民自治章程。以财务为主的居务公开按季进行。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党员议事会活动正常。无因决策失误或权力决策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无党员干部违法乱纪行为。依法治理,居民自治的制度上墙,各类软件资料齐全。
(3)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建立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明确普法骨干队伍人员;制定全年学法计划;探索设立村(居)民法治学校、法治宣传栏、法治宣传阵地,设立固定法律图书室(角、柜),并确保拥有200册以上法制类书籍;针对不同人群、行业特点,结合街道、村(社区)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多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力求广泛性、针对性、时效性三者统一;村(社区)干部带头学法;法治宣传资料齐全;法治宣传教育经费有保障。
(4)扎实推进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健全法律顾问工作制度,为村(居)委会重大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点工作制度;健全纠纷登记、排查化解制度,纠纷调解率达100%,成功率不低于98%;治安防控机制健全,无严重治安案件发生;归正人员帮教安置工作网络和制度健全,无帮教脱节、无重新犯罪;积极协助做好村(社区)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和帮教工作,无脱管漏管现象、无再犯罪。
(5)无违反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现象发生,无违章搭建、乱占耕地,无安全生产事故和公共安全事件,无刑事案件,无失学儿童,无封建迷信活动,无邪教、赌博、吸毒等现象,无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无非法婚姻、非法收养,无偷税漏税,无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环境整洁优美、卫生,居住环境良好,秩序井然。
五、实行“以奖代补”配套奖励
“法治中国”是中央提出的建设目标,法治不仅仅要停留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内容上、执行上取得的效果。由于我们的国情,乡镇人口总人口占比重较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将是社会进行深化改革过程中重中之重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一、做好农村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农业是我国生存的根本,要解决近13亿人的吃饭问题,首先要发展好农业,农业的组成单位是农村,农民是这个过程的主要参与者,起着生产资料供给的作用,能提供最为公平、公正的环境的只有法治。因为法治是公平正义的,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特别是在农村意识、信息、发展较为落后的情况下,法治更能彰显其管理治理作用。(一)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让农民的生产产生最大效益。通过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可以让让村民更加放心没有后顾之忧。通过自己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加上智慧,以及靠自己的勤劳来过上富裕的生活。环境是基础,良好的环境可以激发农民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经营土地及生产。
(二)建设法治环境,才能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落地执行不变样。农村是以村屯为管理单位,村屯的领导是当地最能直接接触与传达政策的人,农民是政策的最直接的受益人,村屯是最基层的执行单位,各项政策能否顺利实施与执行,看的是基层基础工作的效果与扎实程度。法治能保证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群众的利益才会有所保障。所以,法治的环境可以让农民真正的享受国家的政策,得到实惠。(三)农村的良好经济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农民的经济收入决定整个国家真正的经济情况。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在农村,农村的日子好了,才会安心进行生产,才能保证城市供应。农民经济收入水平高了,全国的经济水平才会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了,才会带动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农业真正带来效益,市场经济才会快速发展。
二、我国目前农村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思想深植,造成畏惧“法律”和“诉讼”解决问题模式。农民的意识因为受传统思想影响比较深,对法律的了解不是甚多,从心理上根本畏惧法律和诉讼,一方面畏惧对他们来说繁琐的程度,一方面畏惧是否能得到公正性以及因诉带来的费用。一般个人权力受到侵害的时候选择息事宁人,实在无法忍受的,选择暴力解决。没有用法律武器维权的习惯与想法.认为 “打官司”是不普通老百姓的事。(二)“家族式”聚居习惯,有“理大于法的”思维模式。在农村一般家族式的聚居区比较多。按照中国传统的文化,一家当以老为尊.在一个村屯各家都会各种各样排法的亲戚,而农村的村风相对比较淳朴。对亲族比较在意,发生了事情之后.不是选择法律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而是选择威望较高的老人来对事实情况进行评说,对事实进行定论,而且通过调解一般一锤定音。在这种生活模式下,人伦的处理问题,忽视了法律的客观性与重要性。
(三)部分干部长期不依法行政,农村极大缺失法律信仰。在有些农村,村民无法依法行使自己手中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而当地家族势力比较庞大的情况下,会有家族来承担当地的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出现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隐瞒欺压的情况。
三、如何加强前我国农村基层法治建设
农村是我国最基础也是最薄弱的环节,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对于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一)真正从内容上加强新农村建设,形成法治文化氛围。要想在基层农村建立法治文化,形成法治文化氛围。必须从农村的建设上下功夫,现在农村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家有所剩人员因年龄、学历对外信息接触的更少,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现状,打破思想的禁锢,通过一些文化站的集体活动,调动大多数人参加,通过参加一些活动来了解法律、知道法律。
(二)增加司法公信力和政府信任度。乡镇会有相应的司法机构,首先司法机构的工作人员平时要树立执法人员的威信,要秉公办案,依法行政,不可凌驾于法律范围之上,提升司法的公信力和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响应中央的要求,真正的到群众中去.用适合本地的独特方法管理本,一切行为要在合法的范围之内。处理问题时一定要不偏不倚、不脱离群众。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为了了解山东省H市W村法治建设的情况, 制作了调查问卷, 共100 份。问卷内容涉及村民年龄、文化程度, 对于法律部门的了解情况, 对涉农法律的知悉程度, 是否学习法律及学习的途径, 对于纠纷采取的解决方式, 对于普法宣传工作的认知, 政府侵权后采取的救济方式, 对于权利的了解状况, 对于打官司的态度, 对村干部的监督情况等。实发问卷100 份, 收回100 份。
二、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农村法制体系不甚完善
1. 立法存在空白。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基础上, 才能开展法治事业。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重要一环, 事关建设法治中国宏伟目标的成败。但农村又有着极为复杂的环境, 农村问题在不同时期不一致, 在同一时期不同的地区也存在相当的不同之处, 关乎农村的立法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经过几十年的法制事业的发展, 尽管在2002 年《农业法》修改后, 初步形成了以法律、法规、规章一体的农业法律体系, 但相比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诸如: 农民权益保障、农村产业转型、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一系列政策问题, 仍存在诸多空白之处, 往往通过政策来弥补。
2. 现有法律规定滞后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法治化, 进而为建设法治中国,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农村经历着几千年前所未有的变化, 农村每一刻都在发生变化, 新的情况每一刻都在涌现。中国涉农法律的立法本身就存在缺陷, 加之复杂多变的情形, 许多法律条文操作性不够、规定过于原则、不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等。
( 二) 农村执法水平低与监督的缺位
法治的实现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执法, 法律的适用, 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是法治的要求。但农村中执法中存在诸多问题, 如执法者素质较低、基层干部执法行为不规范、村民对于基层干部的监督缺失等。根据调查显示, 仅30% 的基层干部能够较为明确常用的法律规定, 诸如农业、刑事、民事等法律, 60% 的干部为一般了解, 还有10% 的基层干部不了解。当村民之间或村民与政府或其他组织间发生权利冲突后, 60% 的村干部会采取调解的方式解决问题。“执法不到位、执法难”是农村执法中的大问题, 村干部执法时, 不按法律程序, 随意、机械执法, 更有甚者腐败执法, 用权力去压权利, 导致法律权威的丧失, 而对于此种现象, 仅30% 村民会在村民会议中提出抗议或向上反映, 而日常的监督缺位。
( 三) 法治教育与普法成效一般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法治教育是建设法治农村、法治中国的基石。不同于城市居民的环境, 农村的法治教育环境很有限, 一般多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后讲给长辈听,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 只有40% 的人会阅读村里印发的一些法律资料来学习法律, 此外, 学习相关法律的途径较为单一, 40% 通过电视、印刷资料, 30% 听他人说。在这样的环境下, 村民了解的法律知识也较为有限, 在调查中, 能知道具体的法律部门的仅占30% , 知道《农业法》和其他涉农法律的仅占30% , 在问及是否了解具体法律规定时, 70% 的村民不了解。
农村法治教育是欠缺的, 从2001 年开始, 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决定将宪法实施日12 月4 日作为全国法制宣传日。此后, 座谈会、书画展、印发宣传资料、报纸、电视、广播等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普法宣传活动也已开展到了农村, 各类墙体标语, 诸如: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 村委会张贴的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一些法律规定的印刷资料。但通过调查问卷, 不难发现, 普法宣传的效果一般。在100 份问卷中, 有60% 的人知道普法宣传活动, 但只有30% 的人认为, 通过普法宣传了解了法律。
三、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 一) 立法的缺陷
实现法治, 必先实现法制。但立法往往存在很多阻碍与缺陷, 中国的农村问题复杂, 东中西部的农村情况都不一样, 各有其特殊性, 而且同一地区的不同的农村之间也存在不一样的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 在农村产业转型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 问题日新月异, 立法往往难以兼顾, 使得问题在出现时没有解决的依据, 法律规定的僵硬使得适用性差, 立法的进程是落后于农村的发展的。除此之外, 农民权益的相关法律也是较为欠缺的, 现有的维护公民权益的法律有时在农村地区难以适用, 没有考虑到农民群体的特殊性和农村的法治环境。
( 二) 农村的经济基础较弱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于城镇是落后的, 东部农村与中部、西部的农村发展的差异也是天差地别, 这样的差异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总体而言, 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法治与经济的关系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落后的农村经济, 使得农民在接触和学习法律的时间、途径上都落后于城镇居民, 而且在农村中还存在着不上学、辍学等情况, 同时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 农村的教育资源也是不如城镇, 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的支撑, 如何去进行法治的宣传与教育。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 使得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 而选择外出务工, 受了一定教育的年轻人的离去又给农村的法治化增添了困难。另外, 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 农民致力于农业生产、供养家庭, 对于法律学习的积极性是大打折扣的, 农村地区对于法律的需求也是不如城镇的。
( 三) 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众所周知的谚语, 也是根深蒂固的“法律”, 在普通村民的意识里, 这是最简单的最朴素的道理。中国是农业大国, 几千的的文明史即农业史, 传统文化的积淀, 使得在现代法治进程中, 出现了一些冲突。费孝通先生曾说, 中国的社会是充满乡土性的, 是熟人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里法律是难以用上的。在农村, 发生了冲突以后, 依靠村中长者的威信调解、自行和解、村委会的调解, 采用传统的习惯办法解决问题往往比运用法律要更有效, “法律虚无主义”存在于农村社会的思想观念中, “打官司”丢脸的观念, “民斗官斗不赢”这样的观念也较为深, 另外, “人治”思想也仍存在, 对于村干部、政府的行为, 没有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待, 哪怕是违法行为也是忍受着, 只知权力而不知权利, 只知有权利而不知有哪些权利。尽管传统文化中一些不好的因素在降低, 根据调查数据, 倾向于传统文化中某些观念的人群大多是45 岁以上的, 在年轻的村民的观念中, 现代法治的思维已有初步体现, 他们倾向于法律, 认为应该用法律解决问题, 维护权益, 这是法治建设的成效的显示。
四、农村法治建设的出路
( 一) 法律层面
科学立法, 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农村法制体系, 法制是法治的而基础。面对农村新问题新情况, 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 秉持维护农村权益、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理念科学高效的立法。同时, 地方又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参与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富有科学性、适用性、层次性的涉农法制体系, 为法治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 二) 发展农村经济, 提升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农村经济,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实现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法治化, 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一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只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为农村的法治建设提供可靠的支撑, 农村法治建设同时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现在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相当程度上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诸如: 教育、法治宣传、对法律的需求等。发展农村经济, 应当在农业产业转型、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改革农村现有的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制度, 扩宽农农民创收增收的渠道, 只有经济发展了, 才能为法治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撑。
( 三) 加大普法教育, 提升法律意识
高考制度恢复以来, 国家屡次扩招大学生, 经过几十年的教育的发展, 年轻一代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大学生村官制度也给农村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注入了新的活力, 素质有了一定提升。对于农村普法工作, 应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重点, 法律宣传应当突出重点, 涉农法律法规, 农村农民权益保障等, 农闲时节应当组织农民进行相关法律的学习, 开展相关活动, 丰富农民生活。同时, 更要注重村干部的法治教育, 他们是最底层的代表国家的人, 提升他们的素质, 尤其是法治素质, 有利于依法为村民办事, 使村民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 调动村民关注法律、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 四) 优化农村法治运行环境
农村法治建设, 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 诸如完善的法律体系、较高的法治意识、坚实的经济基础等, 更需要良好的法治运行环境。当前, 农村法治事业开展中, 存在执法不到位、执法难, 司法机构不健全, 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当从以下方面完善: 其一、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 对于农村的纠纷案件, 应当有完整的体系, 诸如: 法律渠道的提供、法律咨询、案件处理机制的多元化, 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其二、培养农村执法人员, 提升他们的法律素质, 建立农村执法机构, 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其三、建立健全农村法治监督机制, 坚决防范随意、机械、腐败执法, 完善群众对基层干部的监督, 确保权力的运行在阳光之下, 建立违法行为纠错与惩治机制。
摘要:农村法治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建设法治中国, 势必要解决好中国农村的法治问题。农村法治建设是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要求, 但历史传统也造成了现如今农村法治建设的困境, 针对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复杂的问题, 需要实际调查, 详细分析不同与共同之处, 深入了解其根源, 从而找出适当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村法治,法治文化,法律意识,法治运行
参考文献
[1]龚元园.农村法治建设的困境和路径探讨[J].运城学院学报, 2015 (3) .
一、发展目标及思路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两委班子成员和群众的共同不懈努力,力争通过努力,使我村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健康运行轨道,全村经济不断有新的增强,把农村经济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经济发展
1、转变村民观念,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发展本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加强本村基层组织和村民自我组织建设,有利于改善村委会、村支委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全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只有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能够为村民提供比较丰富农村公共物品,才能增强集体统一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生产服务、管理、资产积累上的职能作用。
2、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积极发展多种产业,以“一村一品”带动全村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条件适宜的村民组推广以“小米”为主导,大棚蔬菜种植和养殖多种产业发展的经济联合体。实现土地流转,用以大面积生产无公害绿色小米、蔬菜。采取“村民自筹、上级争取”的方式,同时按照“村干部带头,引进优质品种,组建经济合作社”的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事业,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提高市场竞争力。
3、对在外务工的村民,要优化劳动就业结构,大兴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按照“减少农民,增长技术,致富农民”的原则,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实行评选优秀在外务工人员活动,按照优秀务工人员的传帮带模式,力争达到“一人富裕,带动一片”的效果。
(二)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方面。
1、村庄建设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通过对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加快我村的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和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娱活动和业余生活,使村民更能真实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村两委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投资20万元将屯绛干渠两岸改造并建成一个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村级文体综合活动广场。新建房实行统一规划,要注意提高民宅设计水平,提供多种房型供农民选用,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2.道路规划。竭力完成自然村与人行便道的硬化工程,同时尊重道路原有脉络,满足区域内通达性要求。
区政府: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的规定和《上海市普陀区法治政府建设“十三五”规划》的要求,长征镇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切实抓好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现将本镇 2020 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0 年,长征镇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强化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实施法治宣传教育创新等重点工作,不断夯实法治基础,扎实推进镇域基层法治建设,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将法治思维融入经济发展、体制改革、民生保障、城市管理、安全稳定等各项工作中,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积极推动复工复产复市,为长征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
一是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设立政府信息公开受理点,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信息公开工作。定期向镇党委、政府汇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根据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时修订了《长征镇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规范依申请公开的办理流程,使受理标准更加明确、受理过程更加规范。二是丰富政务公开方式。充分利用“上海普陀”政务网站、“普陀长征”微信公众号、《长征报》等多种渠道和方式,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便民信息和政策解读内容,丰富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增强信息公开的知晓度。主动公开《政府工作报告》、《政府信息公开报告》,及时公开镇机关本部及下属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单位预算、部门决算、单位决算、三公预算及三公决算及情况说明等财政信息。三是提高政务公开质量。按照市、区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报告、保密审查、责任追究等制度。制定保密审查制度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对拟公开的信息进行审查,坚持“先审查、后公开”、“一事一审”原则,稳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率和答复及时率均达 100%。截至目前,产生公文信息 16 条,其中主动公开 14 条,主动公开率为 87.5%;本年新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书 12 件,上年结转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0 件,共答复 12 件。
(二)主动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
镇政府坚持依法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定期向镇人大报告工作,邀请镇人大相关人员列席镇政府重要会议 20 次,接受人大代表集中视察 1 次,充分听取人大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上级部门监督,主动接受人大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的监督,按时办理、办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提案 3 件,办理结果均向代表、委员、相关政府机关部门及时反馈。开展“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接待工作,做好反馈意见的办理、跟踪与反馈。截至目前共收到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 35 条,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和建议,确保相关事项件件有回音,桩桩有落实。
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加强政府内部监督,规范决策程序。进一步健全政府采购、固定资产管理等制度,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采购工作流程的通知(试行)》。进一步规范重大建设工程的管理。全面推进镇级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务卡制度改革,全镇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执行率超过 99%。全面建成财政集中支付(零余额账户)、公务卡管理、财政资金绩效申报等系统,实现财政资金使用动态监控。
(三)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镇党委建立了全面依法治理委员会,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议事协调机构。依法治理委下设全面依法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守法普法协调小组、执法协调小组。协同合作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区委有关法治建设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协调、推动依法行政、行政执法、普法宣传等工作;推动各单位、各部门和辖区各居委依法治理工作。明确基层法治建设机构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定位。落实镇党委、镇政府工
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各居委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抓好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各项工作。以“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为总抓手,制定“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清单,从时间、内容、人员上做实普法责任制。根据市委、区委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基层法治建设的工作精神和任务清单要求,结合本镇实际,制定了《任务清单》,对基层法治建设过程中加强组织领导、建设机制制度、依法全面履职等方面制定了 14 项具体工作任务,逐一明确了责任单位。积极配合做好市委依法治区办第四督察组对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实地督察,认真做好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四)实化依法履职,构建完整的法治政府格局
一是做好规范执法。建立党委中心组学法制度,实施述职述廉述法“三位一体”考核,把学法用法、重大事项依法决策、依法履职和推进法治建设情况等纳入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加强城管、房办、绿化、市容、工商等行政执法队伍的综合法律知识培训,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执法考评。二是定好依法决策。严格按照“三重一大”相关制度,规范重大决策行为,提高决策水平。聘请法律顾问,覆盖行政复议、信访维稳、物业纠纷、居村调解等领域,建立了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前听取法律顾问法律意见的工作机制。
(五)深化惠民普法,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是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按照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求,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保障。分别与1 家律所签订镇法律顾问服务协议,与 3 家律所签约对接镇域 27 个
居委会、3 个片区公共法律服务客厅的法律顾问服务。民法典表决通过后,第一时间成立社区法律顾问律师宣讲团,对全镇居委、片区开展了普法宣传讲座活动。二是拓展宣传形式,营造普法氛围。建成 1处司法信访接待窗口、1 处科普法治宣传花园、3 处片区公共法律服务客厅、1 处片区调解工作室,固定滚动开展法治宣传。三是突出重要时期的法治宣传。突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新冠肺炎依法抗疫的法治宣传,编印《防范非法集资》《套路贷防范手册》宣传册,录制了防疫普法小视频,开展了“防控疫情、法治同行”疫线云党课+微课堂普法宣传活动。四是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长征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下设镇人民调解工作室和各居委人民调解委员会,配置专职调解员 31 名,形成二级调解网络结构,以属地调解为主。通过开展“人民调解对接法庭”、“一对一”导师跟班培训和每月召开工作例会的方式,不断强化基层一线调解员的素养,着力提升疑难纠纷化解的能力。成立片区人调解室,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截至目前工作室共接受咨询 18 件,受理调解共 10 件。
三、存在不足
2020 年,本镇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专题学习;要进一步加强法律顾问参与行政决策论证、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等方面作用;行政执法部门仍需加强普法形式创新,提升普法质效。针对上述问题,长征镇将认真分析研究,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
四、1 2021 年工作计划
2021 年,我镇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部署,按照区委、区政府全面依法治区的统一安排,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一)积极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根据长征镇《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本镇基层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任务清单要求,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健全基层法治建设体制机制,落实基层法治建设机构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健全基层法治建设制度体系。
(二)进一步推进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积极学习先进经验,细化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的内容、范围、程序、方式,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法治思维、法治能力。
(三)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完善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片区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居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三位一体”的法律服务平台,推进落实人民调解进片区,进一步做好“家门口”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四)全力做好普法工作。进一步推进普法责任制工作,加大普法学法用法力度,创新普法形式,加强法治宣传阵地和法治文化的品牌建设,努力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政府森林防火、安全生产重大隐患预警单
各村、驻地各单位 当前,随着镇域内各生产经营单位陆续复工复产,为赶工期,易出现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等现象,极易导致生产安全事故;近期天干少雨,森林火险等级偏高,高火险天气持续时间长;我镇又属山区镇,地形复杂、地势险要,一旦发生森林大火,扑救异常困难,扑救安全风险极高。
为了做好森林防火,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为 xxx 镇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请各村、驻地各单位 一是全力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1.加强火源管理,严厉打击野外用火和毁林开荒,对在林区违规用火行为,要依法从重处罚;2.在敏感地段要重点防控,设立防火检查站,严禁火种入山入林,严防死守,对进山人员重点监护,防止意外失火;3.加大对重点人员的管控力度,杜绝因智障人员等重点人员玩火而引起的火灾。4.清理林下可燃物。各村、驻地各单位组织人员对所管辖区域内道路两旁、林区林下干草、枯叶等可燃物进行清理,杜绝森林火险发生。
二是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各村、驻地各单位疫情期间要督促辖域内内各经营单位组织复工复产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冒险作业;将本辖区所有企业复工复产纳入监督范围,落实属地监督责仼,依据“谁申请、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原则,对因把关不严、检查不细致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坚决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三是值班、畅通信
息:加强值班、灵通信息。各村、驻地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实行 24小时值班制度,并有领导带班,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保证各类信息畅通,把好归口管理关,不得瞒报、迟报、乱报,否则造成重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法治建设年月活动报告】推荐阅读:
社区法治建设活动方案07-19
法治政府建设调查报告05-25
县农业局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06-22
年某局法治政府建设情况自查报告07-12
法治建设和诚信建设10-28
建设法治乡村案例07-18
法治文化建设发展06-06
法治建设年情况汇报07-05
法治工商建设汇报材料07-23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研究!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