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菊花为观察对象的作文(推荐10篇)
早晨,我到奶奶家,一眼就看到了石榴树开花了。每当这时候,我就摘下一朵石榴花来玩,奶奶总是用拐杖钩下我的`手说:“小妮子,一朵花就是一个大石榴呢,要爱惜才是呀。”就连妈妈也附和着说:“对呀,对呀,花就是果,要爱惜才是。”我只好忍住了。
再过些日子,石榴树上结满了一个个小石榴;小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黄一半红,被风一吹,石榴象一个个小淘气顽皮的摇动着。这时我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看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掰几粒放在嘴里,酸酸甜甜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现象一:咬笔杆、苦思冥想, 毫无头绪。
现象二:求助家长或互联网, 东拼西凑, 驴唇不对马嘴。
现象三:放弃独立思考, 干脆抄一篇完事。
现象四:书读得不少, 胸藏万物, 却不知如何组织与表达。
以上几种现象, 可以说非常普遍。现在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几乎空白, 教师常把作文课当阅读课, 有的干脆放羊, 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泛、层次不清、字词乱用、少有灵气。一句话, 学生觉得文章难写或者根本不会写。为了应考, 有些教师到临考时选定几篇范文, 让学生按其结构模仿多次, 加以背诵。
一、造成这种作文教学局面的原因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作文教学局面?现在的学生之所以如此不济, 究其原因, 我们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 教师耐心不够, 缺少爱心, 重结果不重过程
此次我们课题组一位教师在实验班进行作文批改时, 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写作离不开电脑。教师问:“你为什么不自己写呢?”学生说:“会写, 但写不好, 拿不到高分, 老师会批评, 父母也会责怪。”原来病症在这里, 教师只重视作文写的好坏而不探究学生为什么写不出作文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 这位教师告诉他:“文章一定要自己写, 只有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代表自己, 拿别人好的标签贴在自己脸上, 久而久之, 连自己是谁都会忘记了。”之后, 又带他到熟悉的环境和景点去观察具体事物, 边观察, 边记录, 边做指导, 回来后, 学生稍加整理和构思, 就写出了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因为有自己努力, 有自己和教师合作的喜悦心情, 有真实的景物, 所以该生写起来得心应手。
(二) 教师任意拔高写作要求, 给学生习作设置人为障碍
现行“语文新课标”中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的事物, 写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想象”“写简单的记叙文和想象作文”。大纲要求这么明确, 又为何会出现学生写不出文章的现象呢?很大原因是有些教师太急功近利, 违反教育规律, 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一些教师目光短浅, 一切向成绩靠拢, 做表面文章, 不是从学生成才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写作, 不愿花时间去了解学生, 忽略了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在写作中本应对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加以训练, 却又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写作方式, 学生没有了自己的认知, 即使有了自己的主见, 又不符合教师的要求, 其结果是写出的文章受到教师的差评, 从而打击了写作的积极性。学生不是生来就会写作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 非要学生按一定的格式、一定的技巧去写人和事, 这岂不是拔苗助长, 适得其反了吗?这样的教学和柳宗元的《种树传》一文颇有相通之处。《种树传》一文道出:不会种树者, 表面上看起来关心和爱护树, 实际上是害了树, 有甚者毁了树。若把树喻学生, 种树人喻教师, 作为教育者, 我们要扪心自问, 我们到底是在培养学生, 还是在毁灭学生呢?
(三) 作文评分标准太机械化
把作文分割成几大块来评分, 材料、语言、思想、写作技巧等, 一一对应进行评分, 结果为了成绩高, 许多教师投机取巧, 布置学生大量阅读、背诵和抄录范文, 以便考试时套用;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写作文, 以中考作文模式来苦心训练自己, 甚至弄虚作假, 张冠李戴, 以粉饰太平, 博得高分, 昙花一现, 真才泯灭矣!
(四) 教师本身素质不高, 下水作文难成
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自我解嘲:“我自己也不会写, 至于考试作文, 选定几篇范文, 让学生按要求模仿, 即使拿不到高分, 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考试还是可以应付的。”试想一个不会写文章的教师, 又怎能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
二、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现象, 我们认为若真要农村学生写好作文, 首先, 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其次, 教师要敢于写下水作文, 而后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实际年龄情况及学识, 有针对性地布置作文。
此次, 我们刚好参与了“以农村生活为对象的素材积累方法”的初中乡土作文教学的课题研究, 在试验班, 我们的教师就遇到了上述情况, 课题组教师在实验班上了一堂《我的校园》作文指导课, 布置《我的校园》作文题, 结果有十多个学生不知从何处入手来写。甚至有一位学生, 只写了一句话:“我走进校园看到许多同学。”就这一句话, 没有下文了。于是指导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去校园中观察体会, 教师带他们到小树林走走, 边观察边问:“小树林有什么, 听到什么, 看到什么, 对此, 你们有什么心情, 想起了什么?”由于学生从现实生活环境中提升了自己的认识, 所以这篇《我的校园》都写出了自己独特的风采。那个只写了一句话的学生回去后, 认真地写了一个片断:“我坐在教室里, 向窗外望去, 就能看到可爱的小树林。小树林里有高大的梧桐树、害羞的四季桂, 皮肤粗糙的扁柏……这些树大小不同、高低错落、形态各异, 还有那枝头上, 细小的麻雀, 叽喳叽喳叫个不停, 这片小树林的确是我心中的一道风景。”
(一)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耐心、爱心也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爱是作文教学的润滑剂。只要把爱融化在个体事件中, 融化在人心中, 还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么?爱这种情感体验不需要高深的知识, 也不需要什么大道理, 只需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 一个细微表情, 就能传递出无穷的爱心来。对农村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要学习孔子的教育方式, 师生关系融洽, 讨论问题随和, 教师在教学中能处处从细微处体现真情, 从平凡处表现关爱, 这样我们的学生又怎么不会爱上写文章呢?其实, 我们不必对学生要求太高, 重要的是在“爱”的前提下, 耐心地培养学生敢说、敢练、敢写的能力, 这样学生自然就会爱上写作。
(二) 作为写作指导教师, 在平时还要敢于写下水作文, 在写作方面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要善于和学生沟通, 对学生写作情况要有所了解, 对学生自己写的作文, 不管写得怎样, 要抓住机会, 在多个场合进行表扬, 这好比刚学会走路的孩子, 走得摇摇晃晃, 确实很不雅观, 但毕竟是他们自己走的, 走得多了, 就会跑了。其实写作跟小孩走路是一样的, 刚开始很不好, 甚至让人啼笑皆非, 但慢慢地就会发现写作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 走进去了, 就会发现那里面无奇不有, 无比精彩, 就会体会到无穷无尽的写作的乐趣。而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此中的乐趣, 这就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去认真思考了!
用人单位培训需求分析的目的,就是明确培训需求的“三要素”,即哪些岗位上,什么样的人,需要接受什么样的培训。通过对岗位能力要求与员工实际能力的对比测评,明确岗位能力要求与员工当前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再开展分析,找出通过培训能够解决的能力差距,区分出共性的培训需求与个性的培训需求,为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和编制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依据。
用人单位培训需求分析的职责划分
由于用人单位开展培训需求分析涉及各职能部门,因此,应对有关部门及人员明确职责,做好分工,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把培训需求分析工作搞好。
(一)培训管理部门负责总体方案的制定、运作过程的监督与指导。及时提供相关岗位能力要求的有关文件和资料,如《岗位说明书》、《职位说明书》《***岗位人员上岗标准等》。提出《XXX岗位员工个人能力评审表》基本内容与格式。会同业务科室确定出《XXX岗位员工个人能力评审表》“能力要求”栏目有关内容及指标。
(二)基层队(班组)负责开展本队(班组)操作人员能力的评价与分析,做好与员工的沟通与交流,组织填写“现有能力”及“能力差距”栏目中有关内容,并上报上级管理机关,成为确定相应的解决措施的参考。
(三)单位的中层管理机构(总部下属的直属单位)会同相关业务科室负责开展本部门基层队正、副职以上机关管理人员和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技师、高级技师的能力评价与分析;对基层队(班组)上报的培训需求信息(能力差距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确定员工共性与个性培训需求。结合共性和个性培训需求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四)经逐级汇总、逐级上报,所有信息最终将汇总到厂(公司)人力资源(培训管理)部门。厂(公司)人力资源(培训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员工能力差距现状分析,确定共性与个性培训需求;依据共性和个性培训需求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开展用人单位培训需求分析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培训需求来自员工的原则 根据ISO10015培训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培训需求要从每个员工身上得出。开展员工培训工作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员工素质与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岗位工作要求。因此,所有的培训需求,应首先来自于员工。那种不管员工具体情况,拍脑袋提出培训需求的做法,得不到用人单位真正的培训需求。只有踏踏实实从分析员工具体能力做起,才能找出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培训需求。
(二)结合用人单位发展战略的原则 用人单位的目标在于发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也不能忽略用人单位新的发展战略所生产的培训需求。只有将用人单位发展和员工发展需求充分结合,才能找出最好的培训需求。由此需求指导下开展的培训工作,才能实现员工和用人单位“双赢”的目标。也才能得到用人单位和员工的双重支持。
(三)结合实际提出具体对策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市场环境的急速变化,包括员工及用人单位领导者思路的变化,使得员工能力与岗位能力要求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形成一系列培训需求,而且很多的培训需求不可能马上就能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向用人单位提出培训需求时,应本着用人单位自身资源情况,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进一步筛选,将目前能解决的培训需求列入本年度培训需求范围内,其它近期内无法解决的培训需求,我们可以适当往后放一放,待条件成熟时再提出解决的措施。
(四)以少投入求多产出的原则 用人单位培训需求总是在不断产生,不断涌现的,而用人单位可用于培训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的培训需求都能在发现之时就能得到解决的。在最终确定要解决的培训需求时,就必须考虑到现有资源能力,在用人单位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来解决。因此,对培训需求提出解决措施时,要坚持以少投入求多产出的原则,争取以较少的投入解决更多的培训需求。对于能通过分散在岗学习解决的,就尽可能不安排集中培训;对于能通过用人单位内部解决的,尽可能不安排到外地进行培训。为用人单位节约成本,为培训工作增加工效。
用人单位培训需求操作程序
1、明确用人单位岗位能力要求。培训管理部门在实施员工能力评价与分析前,应与员工使用与管理部门结合,依据用人单位岗位说明书(岗位规范)、年度总体经营发展计划和人才规划,会同业务管理部门确定出《XXX岗位员工个人能力评审表》“能力要求”栏目有关内容及相关指标。
岗位能力要求的确定主要依据用人单位岗位标准,还应考虑到以下因素:
● 因用人单位机构调整、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工艺改造、学习型组织创建等未来发展新动向对人员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 人员的正常调整、临时性调整或季节性波动等原因对人员能力要求的变更。
● 用人单位所特有的安全操作、质量体系认证对在岗员工有关方面能力、资质的要求。
● 为本厂(公司)“三高”人才(高层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提供个人发展机会(短中长期培训、就学、出国深造)等要求。
● 由于对生产出次品、残品、发生事故进行调查分析过程中所发现的员工素质或能力方面的缺陷。
● 涉及本厂(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关法规、规章制度和用人标准对人员能力的要求。
2、培训管理部门下发通知,明确开展需求分析的方法、程序、标准、要求及时间安排,启动培训需求分析工作。
组织实施培训需求分析的时间一般为:
● 正常工作中,每年10月底之前,全厂范围内开展下一年度的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工作;特殊条件下,根据情况需要安排适当时间。
● 新产生的岗位,应在岗位人员上岗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 新投产的工艺、设备,应在投入生产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 新入厂的员工在完成甄选测试之后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3、队(车间、业务科室)、基层队组建员工能力评审组,根据各自职责范围开展员工个人能力调查。通过员工自评、单位评审组指导调整等方式,对员工个人能力逐项进行分析评估,确定个人现有能力水平及与岗位要求能力的差距,填入《XXX岗位员工个人能力评审表》“现有能力”及“能力差距”栏目(见附件3-1)。并依据测评结果得出《**岗位员工培训需求分析个人能力差距现状统计表》。
分析和确定能力差距常用方法有:
观察法、对比法、业务考核、面谈、问卷调查等。
用人单位采用下列某种方式或几种方式组合对员工当前所表现的能力进行测评分析时,具体的操作标准为:
● 直接与员工面谈,如抽样面谈,抽样的数量应不低于20%;
● 直接与员工的管理人员面谈,面谈人员原则上为直接管理人员;
● 对员工通过抽样考核或与规定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时,覆盖面不低于30%;
● 对被评审员工实施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的数量应不低于50%;
● 到被评审的员工工作现场直接进行观察、了解,接受观察的人员不低于30%;
4、培训管理部门、(大队、车间)组织需求分析人员对《XXX岗位员工个人能力评审表》能力差距进行汇总、分析,通过横向对比,确定员工共性和个性培训需求,填写本单位《XX(队、车间)XXX岗位培训需求评审表》有关栏目,明确本单位可以通过员工培训需求及解决方案。
对于员工培训需求,常用的解决方案通常有以下几种:岗位练兵、在岗自学、师带徒、业余自学、脱产培训,具体使用原则是:
● 能通过不脱岗自学解决的,尽量通过自学解决,这样不对生产活动造成影响,所产生的费用也低;
● 自学解决不了的,通过岗位练兵等方式在日常工作活动中加以解决;
● 以上手段解决不了的,如能取采取师带徒等不脱岗方式解决培训需求,要采用师带徒等方式解决;
● 如果必须参加集中培训,那么,能通过基层队组织培训解决的,安排参加本队组织的培训;解决不了的,参加本厂统一组织的内部培训;
[摘要]:网络民族主义是近年来中国现实政治通过互联网传播平台展现出的一个显著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发生在中日、中韩间一系列网络事件的观察,分析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形成及特点。文章指出,形成中日民族主义冲突的原因,主要由于历史问题和现实政治的摩擦,而今年以来中国网民表现出的“反韩”、“厌韩”情绪高涨表明,文化因素亦是导致民族主义冲突的重要成因。文章指出,网络民族主义是一柄双刃剑,因此,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网民应更加成熟,不要随意玩弄民族主义;中国网络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应确保新闻事实准确无误,并坚持正确的评论立场以引导舆论,绝不挑逗和操弄民族主义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的民族主义呈现日益高涨的局面,不论是在舆论形成方面,还是在推动民众在现实中采取行动方面,都达到令中国政府和对象国政府、媒体及民众高度关注的程度。我在2004年5月发表的论文《中国互联网上的民意表达》(提交5月在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中,指出中国网络舆论的指向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对外呈现民族主义,对内呈现批判现实主义,而“对网络民族主义和网络批判现实主义这两种倾向、表现形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网络传播研究者的一个长久课题。”
中国与日本、韩国同处东亚,不仅相互间是近邻,有着长久的历史交往,而且今天同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因此,任何一方都将对方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和处理双边关系。近年来发生在中、日、韩网络上的一系列事件,让我们看到:一方面,中日、中韩关系的好坏以及涉及双边关系的重要事件决定了网络民族主义的发生和强度;另一方面,中日、中韩间关系关系的发展与正常交往,也常受到网络民族主义的干扰,如近来中国网民强烈的“反韩”、“厌韩”情绪的表达,便是值得关注的新现象。
本文试图通过对发生在中日、中韩间一系列网络事件的观察,分析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形成、特点,以及在对日、对韩上表现出的差异,从而描绘出当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网络现象和一种社会政治现象的轮廓。
一、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及研究观点
(一)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
刘军宁在《民族主义四面观》一文中指出:民族主义“强调特定民族的具体文化传统的殊别性,强调民族利益至上,保护和传承其民族的固有文化传统和疆界的完整。”他根据民族主义在现实中的体现,更明确地说道:“民族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政治学说、意识形态,不如说是一种情绪,或者说是一种情绪化的意识形态,是影响过当今所有重要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注1】
自从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以来,强烈的民族主义一直是中国人民共有的情绪。尽管今天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但任何一个国家在处理国际问题或国与国双边关系时,都必然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依然是民族主义高扬的时代,因此中国也不会例外。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的畅销,表明了民族主义在中国大陆民间的全面升温。
随着中国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增长,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提高,与
此同时,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崛起表现出不安,由于各种原因(如历史问题、主权问题、经贸问题、文化问题等)与中国的冲突和摩擦持续不断,因而刺激了中华民族主义的高涨,形成的舆论往往通过网络最集中地表现出来。
由于民族主义不依赖繁琐理论,最能抓住普通民众的心,当它在当代一旦与草根表达、快速传播的互联网相结合,无疑便成为一种天然“绝配”,大大增添了民族主义的扩张力和能量。故在我看来,民族主义与互联网结合而生成的“网络民族主义”可以双向定义:①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民族主义言论、情绪和思潮;②表达、鼓动民族主义情绪,制造、扩散民族主义舆论,并在某些情况下推动现实行动以达到预期目的网络传播行为。
2003年国内国际一系列重大事件在中国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由此当年被视为“网络舆论年”。其中,在中日关系上,接连发生的以下事件使中国网民的“反日”情绪达到高潮: 2003年6月,国内民间组织为宣示主权首次发起登上钓鱼岛活动遭到日方强力阻挠;8月,京沪高速铁路技术方案计划使用日本技术;8月4日,齐齐哈尔发生侵华日军遗留毒气弹伤害中国民众;9月18日(这一天被中国人视为“国耻日”),日本游客集体赴珠海嫖娼;10月29日,西北大学日本留学生在演出时丑化中国。这些事件引起中国网民的强烈反响,甚至导致民众上街举行抗议行动。于是新闻媒体敏感捕捉到网上出现的这一股强势思潮,“网络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并成为一些媒体报道及学者评论文章的标题。如当时的代表作有:《国际先驱导报》刊发的报道、文章《网络民族主义发轫 百万签名递交日本驻华大使馆》(记者:韩轩,2003年09月19日)、《网络民族主义掀开中华民族主义新篇章》(作者:李慕瑾,2003 年9月23 日)、《南风窗》刊发的文章《近看中国正在掀起的网络民族主义》(作者:杨锦麟,2003年10月16日)等。特别是,毒气伤人事件发生后,“爱国者同盟”等7网站立即发起“对日索赔百万网民签名活动”,并于9月18日把对日索赔《联合声明》和打印出的4000多页百万网民签名递交给日本驻华大使馆,借助网络的力量成功地在外交领域直接表达了中国民意。《国际先驱导报》的评论指出:“在中国民众参与权不断提升的今天,(网络民族主义)势必会对政府决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注2】因此,从2003年起,“网络民族主义”便成为观察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国际上,特别是当事国对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指向及走向,便成为高度关注的对象。
(二)有关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观点
王军在《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一文中指出,有关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有四种典型观点。“观点一,网络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较消极的层面。这种观点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特别是“愤青”在网络上极端的言论。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观点二,网络民族主义表现为较积极的层面。这种观点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一种爱国主义行为,即以网络为平台的爱国主义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言论和行动。此观点往往是因应第一种观点而产生的。观点三,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在网络上宣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描述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观点四,“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中获得了充分的表达平台,从而获得表达途径与相关目标的实现。这种观点只强调网络民族主义的表达特征,并不对网络民族主义做价值判断,只进行现象描述。”【注3】
国内学术界在评价网络民族主义时,时常发生不同观点的交锋。如2005年2月22日,人民网刊登清华大学刘江永教授的文章《谈中日政治关系冷淡的九大症结》,其中一个观点
认为“就中国而言,国力毕竟远未达到美国的程度,对日„情绪化‟和„理想化‟均无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随后作者对“网络民族主义”和“对日新思维”各打五十大板,5月24日,署名“观沧海”的作者随即在“国际在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发表《驳刘江永“网络民族主义”观》一文,文章指出刘文“实际是将„网络民族主义‟等同于狭隘民族主义了,可网络上难道只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吗?这恐怕是对许多出于朴素的情感或本着理性、客观态度,在网络媒体表达或倾述民族主义者所不能接受的。”“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朴素的爱国思想,虽然可能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点破坏作用,但远没有日本某些既定方针政策更伤人害人。„网络民族主义‟的作用,更多的是积极地表达了民间的感情,体现了朴素的民意,形成了内部的团结。”
在我看来,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多种表现状况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如即使在同一事件中,有的网络言论表现出极端、狂热、偏执,有的网络言论则表现出客观、冷静、理性。又如,尽管在使用“网络民族主义”概念时,多少都带有一些贬义,使用“网络爱国主义”的表述时具有褒义,但在很多情况和事件中,网络民族主义与网络爱国主义又是可以划等号的。如针对外国侵犯中国主权、损害中国利益的事件,如针对国外反华势力支持台独、藏独、疆独分裂活动的事件,当中国最广大网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和尊严而发自内心的表达时,这种情况下更准确的概括应为“网络爱国主义”。至于在现象观察、问题研究时,我则十分赞同王军文章中提及的第四个观点。
二、中日、中韩关系中的民族主义冲突及在互联网上的呈现
(一)中日、中韩民族主义冲突的成因
民族主义既然是在国家涉外事务时发生的,因此,国与国关系的好坏是民族主义产生与否的大环境。形成中日、中韩民族主义冲突,主要有两个成因:一是历史问题,二是现实问题。
众所周知,历史问题始终是中日关系中的症结,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的灾难,中国民间普遍存在的仇恨情绪是不难理解的。长期以来且时至今日,普通中国民众谈及日本和日本人时,“小日本”、“日本鬼子” 的蔑称常脱口而出,便是例证。因此日本首相和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否定南京大屠杀、不理会中国劳工、慰安妇的索赔要求等事件,必然会一次次挑起中国民众的愤慨。中韩之间没有历史问题的沉重包袱,两国建交后关系始终良好。朝鲜半岛曾遭受日本的殖民统治,由于相同的历史经历,中国网民甚至非常欣赏和佩服韩国民众对日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主义。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对朝鲜人、韩国人也有“高丽棒子”的蔑称,其来源之一据说是“日本在吞并韩半岛之后,通过满洲地区向中国发动侵略,而部分韩国人(当时国号为“大韩帝国”)则作为日本的傀儡手里拿着棍棒欺负中国人。中国人当时把日本侵略军称为“日本鬼子”,把日本的傀儡——韩国人称为“二鬼子”。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可以认为“高丽棒子”的词源与其是有一定关联的。”【注4】历史的因素随时会在现实问题中发酵,这是民族主义的特点之一。
在现实问题方面,主权之争往往是引爆民族主义的导火索。如中日间有钓鱼岛争端,有大陆架(东海油气田)归属争端等。中韩之间,本来没有领土争端,但近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2007年1月31日,在长春举行的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女子3000米短道速滑接力赛的颁奖仪式上,获得亚军韩国队的5名运动员突然打出“白头山是我们的领土”标语(临时
用7张A4纸写就),引起舆论大哗。“领土问题是一个最容易激起民族感情的事情,也是最需要理性判断的事情。因为族属和血缘,你的立场有可能事先就被预制了。由此导致的非理性行为,有时候会酿成巨大的灾难。”【注5】此外,在双边交往的各个领域中,任何带有辱华意味的事件,如2003年12月发生的丰田霸道车石狮敬礼广告事件等,随时会引发中国网民的愤慨情绪。甚至国内被视为丧失民族气节的媚日事件,如2001年12月演员赵薇身穿日本军旗装、2002年马立诚提出“对日新思维”等事件,也同样不会为大多数中国网民容忍和接受。当然,双边关系中的一个积极事件也会产生良好影响,如汶川大地震后,日本救援队及时赶到现场,他们在救援中对中国死难者的尊重,便赢得了中国网民的高度评价。相反,韩国部分网民在汶川地震后发表的幸灾乐祸的言论,则引起中国网民的极度愤慨。尤其是韩国SBS电视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将开幕式彩排细节公开播出,更是被中国网民视为不守诚信的卑鄙之举。在观察网络传播的状况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个具体事件往往是促成网络民族主义陡然高涨的重要因素,尽管随着事件的解决,相关的舆论会减弱、消失,但对网民的认知产生的影响则长久存在,因为网民会“点点滴滴记心头”,这种“累积效应”又会在下一个事件发生时显现出来。
(二)文化因素引发中国网络民族主义
以往引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因素,主要是政治因素。但是今年以来,中国网民表现出的“反韩情绪”、“厌韩情绪”表明,即使两国关系总体上是良好的,但也会基于文化的因素导致网络民族主义的高涨。近来出现的“反韩”、“厌韩”情绪,不仅只是在中国大陆,而且包括香港和台湾,可说是全球华文网络不约而同的相互呼应,这显然只能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角度加以解释。
近期,中国网络乃至全球华文网络上的“反韩”、“厌韩”情绪表达,根源在于文化之争。中、日、韩在历史上均属汉字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这里所说的文化之争,不是指不同文化之争,而是指文化发源、文化成果及技术发明权“第一”之争。
20世纪中后期,韩国经济起飞后,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大增,这就使它急于树立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包括韩国政府1970年下令取消汉字使用、2005年将首都名称“汉城”更名为“首尔”这样的大动作,都是这一心态的反映。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文明灿烂,被视为日、韩两国的母体文明,中国人自然对日、韩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因此,近年来因文化因素而导致中、韩关系中出现麻烦,实质是两国各自民族主义的一次碰撞。这种碰撞当然不是一天、两天,更不是一件事、两件事。如韩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韩国是古代雕版印刷的发源地,2004年又对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定位提出了强硬的挑战,2007年在新编初、高中韩国史教科书中把朝鲜半岛青铜器时代的起始时间提前了1000年。尽管“韩流”强劲,韩国影视剧在中国也很受欢迎,但韩国影视剧中涉及中、韩历史时进行歪曲、篡改的情节也不少见,最甚者是2007年韩国MBC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朱蒙》,主题明显是借高句丽问题将矛头直指中国。近年来,韩国不少历史影视作品给中国民众留下的一个印象是,原本是从中国传到韩国的东西,怎么成了韩国发明的。2005年韩国把江陵端午节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一事,也极大刺激了中国民众。
在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利益等问题时,网民往往采取铺天盖地的激烈对抗动作,如签名、上街等,而涉及文化摩擦等层面的问题时,网民则往往通过“温和”的手段来“搞臭”对方,如恶搞、谣言等,显示出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斗争方式的特点。由于中、韩两国关系总体始终良
好,因此两国网民的一次次摩擦,没有发展成具有震动性的网络大事件,中国网民更多地是以“恶搞”的形式贬损对方。于是中国四大发明成为韩国发明的帖子、中国历史名人如老子、孔子、孙中山等人都具有韩国血统的帖子在内地、港台乃至海外华文网络上广为流传。一些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对上述恶搞帖子未加辨别便转而报道,结果形成了影响广泛而后果恶劣的假新闻。如,6月1日,台湾《中国时报》刊发了《韩国人称释迦牟尼是韩国人》的报道,文中写道:“韩国的文化扩张活动又有新发展。继把说老子、孔子说成是韩国人,韩国现在又说释迦牟尼是韩国人。”7月31日《新快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国际新闻社会版头条报道:“韩国《朝鲜日报》报道孙中山是韩国人”。8月17日,美国泳将菲尔普斯夺得第8枚金牌,成为北京奥运会上最瞩目的明星,东北网于当天便刊发了一则报道《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菲尔普斯其实有韩国血统》。
三、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
(一)表达情绪
当两国关系中发生冲突和摩擦事件时,网民的情绪表达是网络民族主义最重要的形态。在中国近期出现的“反韩”、“厌韩”氛围中,一个网民的帖子很具代表性:“说到底,小小韩国是中国以前的藩属国,要想让中国人彻底尊敬它是不可能的。韩国对于中国来说不值一提,没有了韩国对中国毫无影响。各位如果看到望京、威海、青岛和张家界的韩国游民以及各开发区韩国企业如何对待中国人的态度,就知道他们有多可恶和可笑。这以前的属国目前的嚣张实在是让人不能容忍的。由此看来中国人的厌韩情绪是再自然不过。”【注6】中国网民在情绪表达时,除了文字使用蔑称、脏话进行谩骂等发泄外,还使用合成(PS)图片及音频、视频等手段进行讥讽恶搞。如中国网民针对韩国运动员在亚冬会上打出“白头山是我们的领土”照片,立即利用PS技术进行“恶搞”,我搜集到的就有20多幅,其中将标语改为“为中国人民服务”、“火星也是我们的”、“韩国人真的很贱”、“忽悠,接着忽悠”、“高丽是中国属国”等,不一而足。
(二)制造舆论
不论是情绪表达,还是观点表达,论坛(BBS)、新闻跟贴、贴吧等是供网民使用的最重要表达平台,也是网络舆论快速形成、能量集中最重要的“公共场所”。值得注意的是,近来中国网民频频制造和散布谣言,成为大造舆论恶搞韩国的一种新手法。谣言通常盗用新闻媒体和相关机构、专家的名义,以增加其可信度。如“孙中山有韩国血统”的网络谣言,是盗用韩国《朝鲜日报》的名义,而文中的“韩国成均馆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朴芬庆”,完全是为了取信受众而造出来的,成均馆大学根本就没有朴芬庆这个教授,历史系也从来没有人写过这方面的论文。再如,9月又一则耸动的帖子在中国网站上流传,源头为一名网民于9月12日在中华网上贴了《韩国要对中国开战,太狂妄了》的文章,此人自称内容援引香港大公网(《大公报》网站),称:“韩国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3%的韩国人希望与中国开战。”事实上,韩国根本就不曾有过上述的民意调查,当然也不会有相关报道。
(三)组织游行
互联网可以提供给民族主义者一个组织、协调的平台,如果没有互联网作为沟通渠道,这些组织和活动根本没有条件和空间运作和发展。互联网及手机等新媒体,如今不仅仅是新
闻信息的传播者、不同意见的表达者,而且已成为集体行动的组织者。如,2005年4月在中国多个城市举行的反日游行示威,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例证。2月28日,美国多个华人团体率先发动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百万人全球签名”活动。随着3月中旬内地众多网站加入,才真正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签名活动,人数很快突破4千万。与此同时,抵制日货等动员信息也通过网络、手机广为传播。时至4月初,各种因素已造成部分民众的情绪处在“箭在弦上”的状态,一旦有人号召和带头便会走上街头。如果回顾一下中国国内由涉外因素而造成的游行事件,可以看到传播手段的发展和普及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网站、论坛(BBS)、QQ群组、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手段的复合使用,使点对点、点对多点的通讯及信息传送能够迅速扩展为多点对多点、多点到面的信息传播,产生出一呼百应的动员组织效果。
(四)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是违法行为,但当两国关系发生冲突和摩擦时,网民往往还是会采取这一极端行为。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黑客对外发起的群体性攻击先后发生过六次,其中两次涉及到对日攻击。一次是在2000年1月,起因为日本右翼在大阪集会否定南京大屠杀;一次是在2001年2、3月间,起因为中日两国关系间的一系列摩擦,如三菱车事件、日航事件、教科书事件、《台湾论》事件、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从这六次攻击看,中国黑客都是在当时政治事件的背景下,基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怀的一种反应,为此,他们也自称为“红客”,以示区别于一般的黑客。【详见本人2005年所写的《告别中国黑客的激情年代——写在“中国红客联盟”解散之际》一文】尽管后来中国黑客大规模的对外群体性攻击没有再出现,但一遇到刺激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者的事件发生时,黑客攻击仍难免不会发生。2004年7月,韩国媒体报道,“通过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企图进行黑客袭击的事件日益剧增。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接到报案的源于中国大陆的企图进行黑客袭击的事件是去年一年的17倍”。【注7】。同样,怀有民族主义情绪的韩国网民,也对中国的网站进行黑客攻击,据韩国媒体报道,国学院和国学运动市民联合会于2004年7月27日通过各门户网站呼吁网民29日对中国一些重要网站发起群体性攻击,行动名称为“e-click运动”,目的是“把中国掠夺我国历史的野蛮行为公诸于世”。【注8】
四、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影响
(一)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网络传播是无国界传播,因此网络民族主义的不当言论必然会破坏两国和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信任、和谐交往。近年来,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令日、韩感到忧虑。如2003年12月30日,日本《产经新闻》刊登的一篇文章《日中关系出现新现象》中写道:“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反日网站在迅速增加。从大型反日网站“爱国者同盟网”扩展出来的链接包括主页在内就有70多个。他们通过在官方网站上有组织地发表评论,已经对官方媒体的论调和中国政府的对日外交政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大部分的中国反日网页都是最近两年才建立的,从公开的会员数量推测,“经常性会员”大概有10万人左右。”(载《参考消息》2003年12月31日第8版)又如2008年8月20日,韩国《朝鲜日报》中文网刊发了记者李光会所写的报道《中媒又造谣:韩国主张菲尔普斯有韩国血统》。文章最后说:“把奥运会游泳八冠王菲尔普斯都主张成拥有韩国血统,韩国人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歪曲历史的不知廉耻的民族,该报道的目的应该就是为了损毁韩国在国际上的形象。”韩国《中央日报》基于“最近在中国国
内,通过互联网的反韩、嫌韩情绪正在迅速扩大,为了探寻中国国内反韩情绪的原因及其对策,本报以103名居住在中国的韩国人为调查对象展开了一项紧急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约68%的被调查者认为“„反韩情绪正在超出了网络而逐渐向整个中国社会蔓延‟,约60.2%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不及时化解,反韩情绪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注9】韩国媒体指出:“随着中国人的反韩情绪为韩国人所知,韩国国内盲目的反中舆论也随之扩散。NAVER、DAUM等门户网站上出现了数十个反中国站点,会员人数正在不断增加。如果这种形势继续的话,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上的裂痕会加深。”【注10】
(二)中国政府与网络民族主义
人们在评述互联网的正面和负面作用时,最常见的是将其比喻为“双刃剑”。网络民族主义也是如此。外国新闻媒体在对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进行观察时,始终非常关注中国外交政策的执行及某一项具体谈判,是否受到网络民族主义的压力而有所改变;或是在中国与他国发生冲突或摩擦时,政府是否默许,乃至操纵网络民族主义。就我个人的观察,中国政府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爆发时,需要提供释放这种情绪的渠道和空间,并在一些情况下对某些原有决策做出调整,如2003年网上展开了反对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铁路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的签名行动,一周时间内就有约8万人签名,结果政府年内作出决定的计划因此搁浅。但从国家大局出发,政府更多考虑的是要防止极端情绪演变为极端事件,并对已露出苗头的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不希望由此对两国关系带来大的损害,不希望由此对既定的外交政策产生进行改变,更不希望由此破坏国内社会的稳定。网络民族主义的过激言论,尤其是网民试图通过网络、手机等手段进行鼓动、组织集会、游行等活动,政府更是明令禁止。如2005年4月21日,公安部就部分地区发生涉日游行示威活动发表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未经公安机关批准,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发起组织游行示威的,也是违法行为。希望广大群众和学生依法办事,不要参加未经批准的游行示威活动,也不要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传播鼓动游行示威的信息”。新闻媒体也会在关键时刻进行正面舆论引导,要求民众要理性表达爱国主义。如2005年4月,当中国一些城市发生反日游行示威时,人民网于4月16日发表新闻评论《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该文获得2006年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时进行了有力的网上舆论引导。在以后发生类似事件时,可以发现均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模式。
结语:
(一)互联网的全球传播特性,使得任何一国网民的不当言论都会迅速被他国网民获知。因此,任何一国的网民发表言论都应理智、负责。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网民应更加成熟,避免为丑化他国制造网络谣言,避免动辄以蔑称、脏话进行辱骂,避免在他国发生灾难时表现幸灾乐祸(如2008年2月10日韩国第一号国宝崇礼门被烧毁后,中国网民发表的一些不当言论曾激起韩国网民的愤慨),不要随意玩弄民族主义。
(二)将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融于一身的网络媒体如今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加强不同国家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报道时,要确保新闻信息来源真实可靠,确保新闻事实准确无误,并坚持正确的评论立场以引导舆论,绝不挑逗和操弄民族主义,这也正是网络媒体专业素质的体现。2007年3月,国际在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创办了《中日网络对话》活动(该活动冬季对话《青年,中日友好的未来》获得2008年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两国嘉宾分别在北京和东京两地进行对话,同时让两国网民也参与其中,共同探讨两国文化的异同及两国民众相处之道。这一创新的网
再来说”国华十八结“吧。它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的形状了。圆圆的花朵有粉有黄,远远望去,像是一个小球挂在叶子上。看似凌乱的下层花瓣也颇具艺术感,交横错乱,难道会不好看?微微翘起,末端卷曲,就是”国华十八结“的上层花瓣。
接着来看看”多头菊——麦浪“吧。”麦浪“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金黄的、粉红的、淡绿的、淡黄的,各种各样,应有尽有。”麦浪“的花朵像一个个绒球,花瓣从一个中心点开始向外生长,并且长短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红鸳鸯“也很美。它的花瓣不像其它菊花那样又长又细,恰恰向反,”红鸳鸯“的花瓣又短又粗,呈椭圆形。一片片粉红的花瓣渐渐包拢,多像玫瑰啊!
菊花(一)
我家养了一盆菊花,上面长满了是花朵,有绿色的花蕊,还有的是黄色的花蕊呢,十八、九片花瓣,里面还有小而圆的小洞呢!就像一个个小喇叭。叶子是别具一格的,扁椭圆形……深绿的叶子探出头来,里面有“梗”。 刚买回来时,我看见它亭亭玉立的样子,就置之不理了。过了一会儿,我又来摸摸它,软软的,真美丽!我就开始观察了,只见它像一个火红的太阳,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蓓蕾初绽…… 菊花真美啊!我喜欢它。
菊花(二)
深秋,是菊花盛开的季节。秋天由于有了种类繁多、五彩缤纷的菊花而更加绚丽多彩。“银针”的茎粗壮挺直,叶子肥大稠密,而且下垂,一片一片的,紧紧地抱在一起,看上去像绿色的山崖,花朵并不大,但花瓣却又细又长。白白的、细细的、长长的花瓣,密密地向四周舒展开来。
静静地看花瓣像一根豆芽吧,太长了,像一根银针吧!嘿,还真差不多!我想这可能就是“银针”名字的由来吧,近看这盆花好像一位羞羞答答的小姑娘,远看这盆花好像是一只张牙舞爪的猛兽!“紫矛”的茎粗壮挺拔,叶子十分宽大,稀稀疏疏地“挂”在树枝上,“紫矛”的花瓣并不大,但花瓣特别长。它的花瓣并不像“金绣球”花瓣那样“抱”在一起,而是一瓣一瓣地分散着在那。
远看好像是一个千手观音,微风乍起好像是许多舞动着双臂的.舞女。如果有人来伤害它,花瓣们就会像古代战士们拿着长矛冲出来共同保卫自己的“家园”。花瓣的顔色不像“金绣球”的顔色那么鲜艳,也不像“银针”的顔色那么暗淡,而是那种令人看了就心情舒畅的淡红色。“金绣球”的茎十分粗壮,上面长着几片深黑色的树叶。花瓣是香蕉形的,里面是深红色的,外面却是金黄色的。花瓣一层一层,重重叠叠,形成了一个绣球,富丽堂皇,给人一种亲切、祥和的感觉。
菊花(三)
我爱婷婷玉立的荷花,我爱不屈不挠的梅花,我爱国色天香的牡丹,但我更爱傲霜斗雪的菊花。秋天悄悄的来了,各种各样的菊花竞相开放。菊花的颜色多种多样红的像火,白的如雪,粉的似霞,黄的如金,蓝的像海……
菊花的形状也是千姿百态:有的像小姑娘金黄的卷发,有的像烟花灿烂着坠落人间,有的菊花一大片一大片的好似满天的繁星,还有的像一泻千里的瀑布……有的菊花花瓣几乎全开了,露出了黄色的花蕊。有的只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正在含苞待放呢!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沁人心脾。一阵秋风吹来,菊花仙子们跳起了轻盈而美丽的舞蹈。它们时而转上一圈,时而跳上跳下,时而拉着伙伴窜来窜去……我深深地陶醉在菊花中。菊花不但美丽多姿,而且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秋天,寒风习习,各种花朵都凋零了,大树枯萎了,小草变黄了,然而菊花却在寒冷的秋风中傲然怒放。它绽放出最朴实无华的笑容,它给世界带来了一抹绚丽的风景给我们带来了阵阵清香。菊花同梅花耐寒傲霜,却无梅花孤自高傲;菊花同牡丹美丽,却无牡丹富贵逼人。冬天到了,它虽然凋谢了,但它脚下的泥土里又孕育着新的生命。来年,它们又将蓬勃地生长起来。菊花正如陈毅爷爷所赞的一样: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菊花我爱你的五颜六色,我爱你的千姿百态,但我更爱你那顽强的生命力!
菊花(四)
秋姐姐来了,她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礼物——菊花。有一天,我和妈妈去公园里赏菊花。菊花的种类有很多种,有:野菊花、九月菊、万寿菊等。菊花不但种类繁多,颜色也五彩缤纷。有:红的、白的、粉的、黄的······红的比骄阳还红;白的比白雪还白;黄的比桂花还黄······真是数不胜数!菊花的样子也是阿娜多姿。有的花瓣又细又长,向下垂,像直泻而下的瀑布;有的花瓣又短又胖,层层叠叠,含苞欲放,像早晨八点钟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还有的花瓣弯弯曲曲,像螃蟹的爪子······菊花的美,纯朴自然,虽然它们没有荷花那么娇艳,也没有杜鹃那么娇娆,但是它们美的是那样清雅、那样独特。说了这么多,你们还不知道菊花的用处吧?那我就告诉你们吧!菊花性凉,适合气虚微寒,主治散火清热、平肝明目,用于热感冒、头脑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我喜欢菊花,不仅仅是因为喜欢它的外表美,我更喜欢它的内在美。
菊花(五)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菊花开了。 菊花有红的,黄的,白的,粉红的,五颜六色,十分好看。 菊花多种多样,有的像绒球,有的像盘子,有的像太阳,还有的 像美女的卷卷头。 菊花有淡淡的清香味,泡水喝,清凉解渴,还可以治病。 一阵寒风吹来,菊花晃着脑袋,好像在说:我不怕冷,我是秋天的花仙子。 啊,菊花!
菊花(六)
在众花之中,我最喜欢的是那不怕风打霜冻的菊花。它不像娇气的茉莉,也不像月季那么华而不实,它不需要多少肥料和养分,也不需要你精心地去护理,只要一个简易的花盆,它就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菊花的品种繁多,一朵朵挨在一起,各有各的特色。它们或仰或倾,或聚或散,有怒放的,也有含苞的,在风中似歌似舞,看得人都眼花缭乱了!
细看菊花,就会发现它们花瓣的形状虽然各不相同,有像明月的,有像扇子的,有像卷发的……但不管是什么姿态的,一律是润如玉、轻如纱,轻轻摸一下,一股轻柔的感觉直透心脾,整个人顿时轻松了许多! “新生代”的叶子是嫩绿色的,看上去很柔软。碧绿的叶均匀地围在笔直的茎周围,有点像几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围着一根圆柱说悄悄话。那些叶子有点像金鱼的尾巴,边上都长着一圈小小的锯齿,这可能是它们的防身武器吧! 在这西风萧瑟、百花凋谢、寒霜弥漫的深秋,菊花依然傲然怒放。而且西风越紧,菊花开得越是繁茂;寒霜越浓,菊花开得越是艳丽。难怪陈毅爷爷会如此赞它:“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1中国风歌曲歌词的特点以及研究现状
1.1中国风歌曲的歌词特点
中国风歌词之所以能营造出一种含蓄优雅的古代唯美意境,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直接 (借引) 或间接 (效仿) 地借用了古辞赋。周杰伦作词的《念奴娇》中:“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就直接借引大众所熟知的古词。但这种完全借用古诗词的中国风歌词为数不多, 更常见的是中国风歌词对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的全方位借鉴从词作者方文山创作的《菊花台》中, 可以看到多处古辞赋在倩倩身影:“惨白的月弯弯”, 其中的“月弯弯”, 出自南宋无名氏的“月子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等等。
除此之外中国风歌词所展现的主题多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 如以古代历史人物为原型的《霍元甲》和《曹操》, 以中国特有的武侠医药文化的《双节棍》和《本草纲目》, 借鉴古典名著和传说故事的《西厢记》和《蝴蝶》等等。可见, 中国风歌词多依附传统文化。
而对于中国风歌曲的研究, 在国外很少涉及, 国内对中国风歌曲的学术性研究也才刚刚起步, 其中多是从音乐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角度出发, 探讨中国风歌曲的流行、产生、社会文化价值以及意义等。与此同时, 还有另一批学者对具体的歌词创作者进行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方文山, 因为直到他的出现, 学者们才开始广泛的关注中国风歌词。王佩雯对方文山中国风歌曲创作的复古化与创新性进行论述 (王佩雯, 2007) 。方文山自己也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图书, 以说明创作缘由, 阐释歌词意境。如《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 (2008) , 《中国风——歌词里的文字游戏》 (2008) , 《方道·文山流》 (2010) 。
2理论框架——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 以意象图式为基础的隐喻意义是语言使用者在源域 (Source domain) 和目标域 (target domain) 之间单向的映射中构建而成的, 映射是源域与目标域相互作用的表征 (李苗, 2004) 。源域是人们能够直接体验的认知域;目标域是不易理解的认知域。而隐喻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类, 它们分别是方位隐喻, 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 (Orientational Metaphors) 是所有概念隐喻的认知基础, 人类的方位感来源于人类自己身体对外部物理环境的感知, 而空间概念是人类接触最长的一个外部物理环境。人类经常把身体体验作为衡量周遭世界的标准, 由体验去感知世界, 再由感知形成概念, 由具体概念逐步推理出具有抽象意义的概念, 概念体系得以逐步完善。于是人们得以将一些抽象概念投射到具体的空间方位上, 如这些抽象概念映射到“上下”这对基本空间概念可以得出“高兴是上”, “悲伤是下”, “美德是上”, “堕落是下”的隐喻认知。
如果人们对空间方位的基本感知产生了方位隐喻, 那么, 我们的经验给物理实体, 便提供了本体隐喻 (或实体隐喻) 。虽然空间和方位给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提供了很好的认知基础, 但是方位隐喻毕竟有限, 如果我们想表达更多更广的意义, 尤其是抽象概念时, 就需要借助一定的物理实体进行概念的转换。莱考夫称之为“本体隐喻 (或实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s) ”。
最后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 于是产生了一词多用的现象。” (赵艳芳, 2001) 。结构隐喻比之于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最为常用, 一种概念结构固定了, 可以衍生出更为广泛的句子。
3中国风歌曲《菊花台》中的概念隐喻体现
《菊花台》歌词总共分为四段, 一三段为主歌部分, 二四段为副歌部分 (完全重复) 。歌词如下:
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夜, 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
雨, 轻轻弹, 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水乱。
梦, 在远方, 化成一缕纱。随风飘散你的模样。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趟。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花, 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
愁, 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
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我一生的戎装, 呼啸沧桑。
天, 微微亮, 你轻声的叹。一夜惆怅, 如此委婉。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趟。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3.1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具体来说是将一些抽象概念投射到空间方位上得到的隐喻认知, 其中方位概念包括上下, 左右, 前后等等。在《菊花台》的意境建构中, “上下”这一对方位概念被运用得尤为频繁, 全词共有四处用“下”或“向下”的空间概念构:
1.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2.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趟。
3.花, 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4.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
例1和例2中的地、趟均是“下”这一静态空间概念, 例2, 例3和例4中的落、凋谢则为“向下”的动态空间转换, 不过静也好, 动也罢, 它们都蕴涵着“下”这个广义的方位概念。而“下”较之于“上”来说, 体现的是一种消极的思想情绪, 在这首歌中, 则具体实现为一种凄婉悲凉的内心活动。
另一个例子是通过方位隐喻所延伸的一个温度感知隐喻, 该文之所以将之归类于方位隐喻里, 除了它的产生机制来源于方位的两极概念 (与上下两极对应的冷热两极) , 同时它的隐喻结构也与方位隐喻相同。先看由Lauri Nummenmaa, Enrico Glerean, Riitta Hari和Jari K.Hietanen测试出的“情绪-体温图”。他们最近通过科学的测量方法展示出当人体验不同情绪时身体的不同部位发生的温度变化。该文节选出在《菊花台》中频繁出现的“爱”和“忧郁”的情绪 (如图1) , 当人们体验“爱”的情绪时, 身体温度会高于平均体温, 体验“忧郁”的情绪时, 身体温度则会低于平均体温。这很可能就是某个抽象概念 (此处为情绪) 的域和温度这个一维的域之间产生映射, 即情绪-温度隐喻的生理和认知学层次的原因。
与方位隐喻同理, 某个抽象概念的域与具体的空间方位产生映射关系, 其映射结构与“上-下”方位隐喻的结构相同。参照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 我将情绪域→温度域的映射, 和与之同构的情绪域→方位域的映射进行总结 (如图2) , 这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风歌曲中的多重隐喻。
通过上文类比, 我们暂且将温度隐喻归为方位隐喻中进行讨论分析, 至于系统的划分则有待得另辟一文, 专门讨论。而整首歌中有两处歌词直接体现温度感知隐喻。
1.夜, 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2.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
这两例中的凝结, 霜, 冰冷全都走向“冷”这一极, 而“冷”整体体现的是一种消极的内心情感, 在这首歌中具体实现为远离心上人内心的那份冰冷和孤独。
3.2本体隐喻
当我们需要表达更广阔的意义时, 方位隐喻则把重任交给了本体隐喻。在《菊花台》中, 许多抽象的事物通过本体隐喻都转换成一种具体的实物, 使我们得以通过这些具体的实物来理解歌词中表达的相应的抽象概念。全词共用7次本体隐喻。
1.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2.夜, 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3.梦, 在远方, 化成一缕纱。
4.我一生在纸上被风水乱。
5.随风飘散你的模样。
6.我心事静静趟
7.愁, 莫渡江。
总结这7处本体隐喻, 可以将之归为三类, 它们分别作用于不完全抽象的事物 (例1中的月) , 完全抽象的事物 (例1中的过往和例2到例5) 和完全抽象的心理情感 (例6和例7) 。
在例1中同时包含前两类本体隐喻。月亮保守的说是一个相对具体的抽象事物, 可以看见其轮廓和颜色, 不过在其具体形状的感知上歌词借用了一个完全具体的事物“钩子”来建构月亮的形状, 从而进一步体现其特性。钩子通过其弯曲的形状能勾住其他事物, 从而月亮也具备了能勾住其他事物的特性。在此基础上, 歌词将这一“其他事物”再次本体隐喻于过往, 于是原本是完全抽象的过往变成了被月亮钩子勾住的一个具体实物, 从而隐隐透出歌曲中主人翁无法忘怀自己的过去和与心上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在例2到例5中夜, 梦, 我一生, 你的模样均为完全抽象的事物。夜本没长短, 更无法进行物理的凝结变化, 而在歌词中的夜变成了一个完全的物理概念。梦本是虚幻的概念, 所以并无距离远近之分。而词中将梦放在了远方, 侧面体现主人翁壮志难成, 心愿难遂的无奈。我一生和你的模样更是无法具体化的, 而词中同时将“能被飘散”这一具体实物所蕴含的意义嫁接到这两个概念中, 体现出我一生的颠沛流离, 和你的模样的渐渐模糊。
最后是心理情感的本体隐喻。在例6中出现的心事本应是完全抽象的, 而后面一个“趟”字则将心事拟人化。例7里的愁原指忧虑的心理情感, 而歌中却含着对愁的期盼“请不要渡江过来”, 从而将它也拟人化, 表示主人翁内心希望能摆脱这份无法摆脱的忧愁情感。
3.3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一种概念结构固定了, 可以衍生出更为广泛灵活实用的句子。下面我们着重讨论《菊花台》中花的结构隐喻, 它的概念建构过程是被歌中主人翁心上人的概念结构所体现而成。
花和心上人女子的结构对比, 我们不难看出《菊花台》花的概念是如何通过心上人女子的概念而建构而成的, 如“菊花残, 满地伤”“花落人断肠”“花, 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几处结构隐喻中也夹杂着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的身影。
4结论
通过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引入中国风歌曲的研究中, 发现人们在欣赏中国风歌曲时, 非常频繁地通过概念隐喻获取意义, 因而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人们在理解中国风歌曲时的动态心理过程。其次, 该文从方位隐喻, 本位隐喻, 结构隐喻三方面注意探讨《菊花台》中的意义建构过程。在分析中发现通常在解读一首中国风歌曲时, 人们大多结合这三种方式来理解歌词, 这从侧面也证明概念隐喻是个综合的认知过程。最后, 概念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语言的认知心理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这个新领域的研究中我们能够加深对概念隐喻理论本质的理解, 扩大该理论实证研究的范围, 得出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机制。
摘要:近年来, 中国风歌曲已成为人们文化欣赏和文化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在其别致的旋律曲风背后, 歌词所创造出的唯美意境更是人们经久回味的部分, 这一现象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作为西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概念隐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选取周杰伦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风歌曲《菊花台》为研究对象, 用概念隐喻理论对这这首歌进行定性分析, 再现人们对中国风歌词的动态认知过程, 同时论证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机制。
关键词:概念隐喻,中国风歌词,《菊花台》,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Nummenmaa L, Glerean E, Hari R, et, al.Bodily maps of emotion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3]方文山.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8.
[4]方文山.中国风——歌词里的文字游戏[M].北京:接力出版社, 2008.
[5]方文山.方道·文山流[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0.
[6]李苗.论隐喻的本质及其双层意义构建机制[J].求索, 2004 (2) .
[7]王佩雯.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创作的复古与创新[J].教育探究, 2007 (2) .
只要一想到可以种花,就兴奋极了,我从来没种过花,现在终于有机会了。像捧着鸡蛋一样小心翼翼的捧着菊花种子,将它埋进土里,施一点肥,再浇上小瓶水,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就够菊花长成小苗了。
一周后,一个绿色的小脑袋从花盆的土里钻出来,我知道一个全新的生命又降临在人间。
我像照顾孩子一样用心的照料着它,每天给他浇大半瓶水,一小堆的肥料,希望他快快长大。果然,在我精心呵护下,他“茁壮成长”。两片绿芽之间冒出一小朵黄色的花心和花瓣。两片嫩绿、轻薄的叶子再加上黄色的小花朵,真不愧是名副其实的“花皇后”了。可是后来,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院里的那一株菊花叶子和花瓣逐渐凋零、枯萎。我的心也像枯萎的菊花一样,伤心透顶。
我把菊花带到花店检查,花店里的人说:“它只是肥料和水用的过量,只要合理运用,它就会有好转。”我道谢完后回家照着他们说的去做。果然,它的花朵从新绽放,又回到从前那坚韧、挺拔的样子。
我刚进阳台时,忽然发现了一簇姬小菊,怎么之前从来都没见过?从远处看,姬小菊就像一块绿色的石头上长了许多紫色的小宝石,走近一看,就像一条条带有紫色花纹的丝带。
姬小菊开花的样子千姿百态,有的是花骨朵儿,有的是半开着的,像一只手掌,还有的是全开着的。我仔细一看,让我更吃惊的是,黄色的花心竟然也是开着的,里面还有一些小种子。
它的枝干绿油油的,而且只有一根,可别小瞧它,光凭它就能将一大簇姬小菊撑起来,可了不起呢!枝干中还有许多小叶子,叶尖一顺朝下,它真的很神奇!它的叶子上还能长出比它更小的叶子呢!
一、节庆及相关概念概述
广义上的节庆等同于节事,涉及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广泛,西方学术界把这些不同类型的节庆形式统称为Event(事件)。狭义上的节庆则专指传统节日以及当前人为举办的各类经济和文化庆典活动[1](见图1)。
周彬认为节庆旅游是指利用地方特有的文化传统,举办意在增强地方吸引力的各种节日、活动,使旅游者在停留期间具有较多的参与机会,进而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旅游节庆的概念,黄翔认为,旅游节庆是指规模不等、有特定主题、在特定时间和同一区域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能够吸引区域内外大量的游客,不同于人们常规的生活路线、活动和节目的各种节日庆典、集会、交易会、博览会、运动会、文化生活等。简单来说,旅游节庆是为了吸引旅游者而策划的在特定时间内举办的庆典活动,而节庆旅游则是基于旅游节庆的基础而开发的一种专项的旅游产品[1]。
资料来源:《旅游节庆与品牌建设》一书。
旅游感知是居民对居住空间旅游业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及其物质环境改变的主观认知[2],一般表现为当地居民对于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环境等影响的感知。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感知是旅游业发展的“晴雨表”,关系到现行旅游市场的运转,也为政府制定旅游政策、旅游开发、旅游地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提供理论依据[3]。
二、研究区域背景和研究设计
(一)研究区域概况
开封与菊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为了更好地把菊花资源与开封旅游很好地结合,1983 年开封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7 次会议决定把菊花命名为开封市市花,每年的10 月18日至11 月18 日为“菊花花会”。菊花花会举办至今,菊花展览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档次不断提升,经济效应明显,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方前来参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9 年开封菊花花会被中国节庆年会评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影响中国节庆产业进程的30 个节庆”之一,2011 年获得“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十大品牌节庆”的殊荣,这些都标志着菊花花会作为开封旅游的品牌日渐成熟。2012 年中国开封菊花花会更名为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并确立了文化节的会徽与吉祥物,这一举措既提高了菊花文化节的文化档次和品位,也让这一文化节的影响更加深远。
(二)研究设计
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开封市居民对于菊花文化节影响的感知调查问卷设计,问卷内容包括7 个样本特征选项,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工作等,以及23 个旅游影响感知题项及居民的态度,其中社会影响包括4个可能的积极影响和3 个可能的消极影响,经济影响包括4个可能的积极影响和2 个可能的消极影响,环境影响包括2个可能的积极影响和3 个可能的消极影响,环境影响包括4个可能的积极影响和1 个可能的消极影响。问卷题项采用5分制李克特量表,采用1(非常不同意)~3(一般)~5(非常同意)的方式,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选择。调查时间从2012 年12 月1 日至12 月8 日,由于问卷针对当地居民,为反映调查的全面性,因此调查地点选择了鼓楼街、书店街、顺河回族区铁塔公园附近、开封火车站附近及曹门大街两旁居民。调查问卷采取一对一作答的方式,提高了问卷的有效性。本次调查共发放205 份问卷,收回199 份有效居民问卷,有效回收率97%,问卷统计分析采用SPSS21.0 软件。
三、居民对开封菊花文化节影响感知的实证分析
(一)被访本地居民的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SPSS分析,199 个样本量中,从性别看,女性比例较大为51.3%;从年龄看,20~29 岁的被调查居民比重最大,占38.7%,其次是30~39 岁和40~49 岁年龄层的居民,比例都是24.6%,调查对象以中青年为主,有代表性;从学历看,大专及本科学历为主,为53.3%,总体来说,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处于中上;从工作看,企业职员最多(20.1%),其次是学生(16.6%)、经商人员(15.1%)、自由职业者(13.6%)等;从月收入看,数额在1000 元~3000 元之间的居民数占很大比重(98%),其次是1 000 元以下(56%)、1 000 元~3 000 元(40%),5 000元以上的人数比重比较小;从住址所在区看,在开封的五个区中,顺河回族区的比例最大(31.2%),其余住址所在区被调查居民分布相当,具有广泛性;从居住时间看,居住二十年及以上的居民占50.3%,十至二十年居民占18.1%,从总体来看,居民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符合本次调查分析的基本要求。
(二)调查问卷的信度
一份测量工具的好坏,除了难易适中并且具有较高的鉴别度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度和效度[4]。信度反映了分析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在信度分析中,目前最常用的信度测量指标是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即内部一致性系数,如果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越接近于1,信度就越好。一般而言Cronbach’s α≥0.70 时,认为其内部一致性较好,属于高信度;0.35≤Cronbach’s α<0.70 时,其信度一般;低于0.35 则不可取[5]。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感知题项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值是0.765,大于0.7,表明信度较好,测量结果具有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
(三)因子分析
为了简化数据,要对感知项目进行因子分析,而KMO系数和巴特莱特(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是检测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两个标准。通过对数据进行KMO抽样适当性检验和巴特莱特(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得知,KMO=0.821大于0.6,巴特莱特(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为1442.430,自由度为153,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了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将方差做最大正交旋转,取特征根值大于1 的项,最后得出4 个因子,它们的累积解释量为61.38%。其中第一个因子包含七个感知项:促进了开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税收和财政收入,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丰富了本地居民的生活等,因其所包含内容与经济和文化生活相关,将其命名为经济发展、文化生活丰富;第二个因子包含四个感知题项:导致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发生冲突、干扰了本地居民的生活、社会治安变差和破坏了居民的平静生活环境,将其命名为社会失序;第三个因子包括四个感知题项:引起本地物价上涨、出现不法经营现象、节庆期间交通拥挤秩序混乱和市区内垃圾增加,将其命名为环境恶化;第四个因子包括三个感知题项:美化了开封的旅游城市形象、提升了开封的知名度和完善了开封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其命名为城市形象得到改善与提升。
(四)居民对于菊花文化节影响的感知分析
1. 4 个因子的均值从大到小依次是城市形象得到改善与提升(4.0436)、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丰富(3.8550)、环境恶化(3.4058)、社会失序(2.4296)。
2.总体来看,当地居民对于菊花文化节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认同度很高,认为菊花文化节的举办美化了开封的旅游城市形象、提升了开封的知名度和完善了开封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认为文化节促进了开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税收和财政收入,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丰富了本地居民的生活。菊花文化节的举办是对古城开封的一次宣传,在做好节庆活动的同时,为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的需求,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放在了首要位置,在每年文化节举办前夕,开封市就会集中人力、投入物力财力对开封市主要街道、景点进行整修布置,如摆放菊花盆栽、标牌设置、道路清洁等。开封是一个以旅游为主的城市,依靠着“菊花搭台,经贸唱戏”的理念,开封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汴参观,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商到这里投资。据统计全市2012 年共签约73 个项目,总投资844.3 亿元,其中合同项目66 个,总投资680.3 亿元;协议项目7 个,总投资164 亿元,投资总额、签约大项目及金额增幅等均创历史新高。随着旅游接待人数的持续增加,全市旅游综合收入不断攀升,这也带动了开封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就业人数的增加。在菊会期间,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文艺表演、民俗表演、书画笔会、摄影展览、文化书市等,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3.对于其所带来的环境方面的消极影响:引起本地物价上涨、出现不法经营现象、节庆期间交通拥挤、秩序混乱和市区内垃圾增加,居民对其认同均值也是比较高的。当地旅游发展在带来效益的同时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人数增加带来的交通不畅是最直接的表现,当地居民对出现的负面影响感知明显,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欠缺,如街道不宽、管理出现漏洞,如何协调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4.在社会失序方面,居民对于问卷中的感知题项不太认同,可以看出本地居民对外来游客持包容的态度,能够与外来游客很好的相处,共同享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也有居民抱怨部分游客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负担,在节庆期间会破坏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环境。
四、发展建议
针对以上结果分析,笔者提出以下相应建议:
(一)做好活动宣传,扩大城市影响
数据表明,菊花文化节在当地居民中的影响力很大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认识到菊花文化节带来的正面影响,继续做好活动的宣传及策划工作,不断优化基础服务设施,不仅要吸引本地居民参与到节庆活动中、了解其文化内涵,还要采用新颖、独特的宣传方式让周边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参加到节庆活动中,在创新中不断满足居民与游客的需求。
(二)关注居民利益,带动效益增长
事件活动只有首先满足市民的需要,才能在每一次的举办中得到持续的发展,展现出城市的独特个性[6],可见节庆活动不应只成为吸引游客的一种方式,它更应该成为一种为城市居民服务的活动,只有充分吸引当地居民的参与,获得居民的好评,活动的影响才会慢慢扩大以至于吸引外来游客的参加。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居民对于菊花文化节带来的经济效益及就业机会持支持态度,但是在调查问卷过程中也有部分居民表示没有感受到菊花文化节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增长或是利益的获得,这就需要政府及菊花文化节的举办者不要仅仅以获取暂时的经济效益为中心,还要考虑到长期利益的合作者——本地居民的利益。菊花花会(菊花文化节)在开封有着几十年的举办历史,为开封居民所熟悉,可以说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活动的举办者应该深入调查和访问,了解居民对于菊花文化节的真实想法,切实关注居民的利益,不断听取居民对于活动的建议,以更好的方式来赢得居民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间接促进居民参与节庆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菊花文化节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与进步。
(三)政府加强管理,强调全民参与
居民对于节庆期间出现的环境方面的消极影响认同较高,认为节庆期间会出现物价上涨、商贩不法经营、交通拥挤秩序混乱和市区内垃圾增加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困扰着当地居民,还会为游客造成不好的城市印象,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节庆举办前做好周密的准备工作,比如加强交通管理、美化城市形象及提升服务质量;在节庆期间应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为节庆活动的举办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问题的发生;在节庆后总结经验,调整措施,以应对不同情况。另外在节庆期间还需要对居民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居民素质,动员居民贡献自己的力量,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
(四)做好接待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居民对于社会失序方面认同度不高,这间接反映出居民对于菊花文化节的发展持支持的态度,但是也不能排除会出现少数的居民与游客的斗殴事件,这就需要公安部门在节庆期间加强巡逻,做好治安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不安全事件,为居民与游客营造一个美好、和谐的游乐氛围。对于开封市内的服务行业,要提升自己的服务标准与服务质量,做好游客的接待工作。
居民旅游感知问题的研究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调研过程,随着开封菊花文化节各方面建设和不断创新,本地居民的感知和评价很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应该不断地收集信息和反馈,保证研究的与时俱进,并在变化的数据中对结论进行对比和验证,从而更好的理解居民内心的想法,给举办活动方提供合理建议。
摘要:节庆旅游给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带来广泛影响的同时并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以实证分析当地居民对节庆旅游带来影响的感知,以开封菊花文化节为例,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开封居民对于菊花文化节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影响的感知情况。
【以菊花为观察对象的作文】推荐阅读:
观察菊花400字三年级的作文09-06
菊花观察的周记06-28
以观察为话题的写事作文1500字05-26
菊花的故事作文10-11
秋天的菊花的作文09-08
菊花殇的作文07-03
描写关于菊花的作文07-24
我爱美丽的菊花-状物作文05-29
写菊花的作文200字07-19
野菊花的作文350字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