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一直以来教学领域都盛行一种比喻:“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这一比法实不可取。
一味地把水倒给学生只会使得学生成为一个被动接纳的容器,于是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不停灌输的单方行为。而任何一种真正的、合理的教育都必须由学生参与才能取得效果,仅仅只有教师教是教不会的,还得要学生主动学,要教与学同时进行。教育的效果总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等状况为转移;教育效果的好坏总是与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成正比。一切教育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苏格拉底把教育比作助产术。教师是助产士,学生是产妇。助产士是协助产妇生出新生命,教师是协助学生的心灵产生概念、知识和领悟力,主动产生知识及概念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这才有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它要求课改的一切活动都要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
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理念,要让每位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地去“桶”里,甚至课堂以外的“江、河、湖、海”里舀水。
高校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 西方资本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上互相影响和渗透。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和竞争、创新等意识:一方面又要抵制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他们企图分化我国的阴谋, 发扬爱国精神, 增强民族意识。同时国际互联网的发展, 青年大学生获取、传递、交流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网络技术的快捷性、便利性和互渗性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拓宽了学生的生活空间。但另一方面, 网络上信息泥沙俱下, 鱼目混珠, 也给一些虚假的、不健康的、反动的、暴力的、色情的有害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鉴于此原因, 高校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 加之社会上多种色彩斑斓的诱惑, 也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重新定位, 进而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学生为本的丰富内涵
坚持以学生为本, 就是要把大学生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把大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启发引导大学生内在的教育需要, 通过调动和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大学生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利益无小事”, 我们的一切工作、努力都要着眼于学生利益, 着眼于满足学生的需要,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可以用“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句话来概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如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
1.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整体构建思想教育途径新体系。
(1) 充分利用实施思政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育。充分发挥“两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培养大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世界的政治责任感, 强化理想信念的牢固性, 同时进行人文精神培养,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修养和思维能力。在“两课”教学的基础上, 开设人文艺术课程和心理辅导站, 除专门设立心理辅导员外, 可以要求辅导员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 担任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团队协作课程和“两课”的任课教师。这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和良性互动, 促进了两者的一体化, 在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2) 延伸思想政治工作面, 进一步强化高校党团工作, 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面教育引导, 可以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 在包括学校各级党校、团校教育, 党团建设及活动, 党团员教育以及学生会工作中, 用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进步, 营造校园整体良好风貌。积极推动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努力实现高年级学生“支部 (党小组) 建在班上”的目标。
2. 重视大学生内在心理需求, 切实帮助大学生减压。
(1) 大学生的摸底工作, 针对问题进行教育,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而增强对压力的正确评价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以学生为本, 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等多方面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性特点。首先通过新生基本信息的填写、心理健康测试等多种渠道, 掌握学生学习、家庭、心理、个性等各方面第一手资料, 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不良现象, 并采取必要措施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 使学生摆脱成长烦恼, 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解决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度过大学时光, 为未来的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础;其次, 通过学生班干部、助理班主任、班主任、年级辅导员等多种信息渠道, 间接了解目前学生思想动态, 及时发现问题学生, 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思想, 探讨问题, 坚持“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 帮助提高其心理及各方面素质, 切实把教育人与关心人结合起来, 把塑造人与服务人结合起来。
(2) 构建特、贫困生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收费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 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 校园“两极”分化严重, 学生消费差距悬殊。加强对特困生、贫困生的经济关怀、精神关怀、学业关怀和能力关怀, 构建起贫困生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 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
(3)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构筑学生成长成材导航系统。大学培养的高素质人才, 最终必须得到社会认可并且被接纳。以学生为本, 就要构筑学生成长成材导航系统。应突破传统的学生实习方式及管理办法, 让学生的实习在阶段安排与内容上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互为促进, 并且在学生实习单位安排上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要求、学生特长, 允许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同时, 把企业好的培养方式作为学校的授课方式, 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一毕业便能很快地适应一些企业的节奏。
3. 从学生本身需求出发, 拓展学生素质,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形成与第一课堂良性互动。
(1) 开辟第二课堂, 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项核心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过丰富校园精神生活, 充实学生精神生活, 从而稳定学生思想,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因此, 第二课堂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形式, 扎实有效, 稳定持久地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地有效载体。
(2) 深入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的第二课堂建设, 拓展创新素质。构筑创新素质培养系统化工程, 形成长期、系统和完整的创新体系, 以可见的、学生能参与的实际平台为出发点, 结合“双休日工程”, 为广大学生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日常化、全方位的服务。科学设计“双休日工程”。充分发挥“双休日工程”这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创新载体, 突出素质教育主题, 通过开展校园文化、人文艺术教育、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双休日活动, 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机制, 使之成为学生追求自我实现、提升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摇篮。
(3) 繁荣校园文化, 强化社团的素质拓展中心。高校要从自身特点出发, 成立与专业相关的各类学术兴趣小组和社团, 并从中重点发展和扶持极富特色的各类协会, 在协会组织活动策划和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 通过特色活动, 吸引学生参与协会活动, 赋教于乐, 在活动中检验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水平, 在繁荣校园文化的同时拓展自身素质。
总之,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 才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尤其是当前青年学生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 以学生为本思想更能引起教育者对青年学生个体的重视和关注, 促使教育者加强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研究, 真正承认和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自己塑造成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 从而能够有效地面对生活、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形成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最终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进步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丰宗国“.生命线”何以会经常“断电”[J].山东教育, 2005, (Z5) .
[2]伍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再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生活高度社会化,而数学是掌握科技、社会交往的基础学科。学会数学,掌握好数学知识,已成为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必备素质。作为教师,我认为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如何来适应本学科的发展变化,是数学教师应当关注的问题。我们看到,课堂教学表现形式一般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抄题解题,学生题海苦熬。似乎学生的脑子只是仓库,教师的任务是往仓库里灌入知识。中考、高考考哪些内容,教师就灌那些知识。这种教学,不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学习能力,更是阻碍社会所需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的成长。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进军。数学教学应着眼于开发人的大脑,培养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会”数学,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我们对传统教学,批判地继承,其中好的部分,如强调基础、计算能力,强调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要保持和发扬,改革的是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等弊端的方面。改革后,要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教师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过程,这就需要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会学数学的模式。以学生为本,主要是在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通过改进,使数学教学适应学生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概念,接受知识、学会数学的渠道和阵地。以学生为本,寓创新教育于各学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之中,才能将创新教育实践不断推向前进。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人才要既注意打好各科基础,拓宽知识面,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开展创新教育模式研究中,不能空讲理论,而要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寓于教学目标、过程、评价之中,要将创新思维和精神寓于习题和考试之中,要将创新思维和精神寓于提问、启发、切磋、讨论、小结之中;要将创新思维和精神寓于计划、观念、思想、课程改革以及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之中,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创新教育。
二、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尊重学生
教师在课上展开各个教学环节时,往往过多关心的是教学进度,学生的回答是不是都进入了预设,而较少关心学生的思路,一旦学生思维跳出了预设,教师往往要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思路上来,却很少顺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要倡导建构与生成的课堂理念,教师的教要对学生真正起到启发和引领的作用,不但要能在第一时间辨别出学生有创意的、正确的方法,还要能及时从学生的错误里分析学生的思路,并找到适当的指引策略,以真正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统一。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首先要转变的就是教师是师傅,学生是徒弟的传统观念。教师要放低姿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做好多种预案,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想法。通常会出现学生思路是教师自己以及教学前辈们都没想到的情况,一个新的绝好的方法说不定从此诞生,不啻是一种发明创造;退一步来说,就算是学生观点有问题,也为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突破口,加深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要给学生实践和方法。当前,由于教师布置的作业较多,学生陷入题海难以自拔,毕业班的学生尤其如此。中学是打基础时代,数学题目是做不完的。要使学生跳出题海,教师就必须跳进去,做上三、五千道题,归纳整理,剔出内容重复的练习,精讲精练,进行分类指导,提高学生练习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又留有余地,深入实践,主动地学好数学,寻求自己的个性发展。在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以教材为本,又不刻板于教材,而是源于教材,活用教材,培养和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为了能适应各能力层次学生的需要,宜采用低起点、小坡度、高密度的教法,使每个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做到因层施教。在教学中,不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讲解练习,都应抓住创新思维这个主题,这是学生能够自我发展的立足之本。在设疑、点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围绕这点,结合实际,可以实行多种教学模式。在应用自如各种模式的基础上,向质的方面发展成为“自由王国”的主人,实现教学改革的跨越——从有模式到无模式教学。
四、加强朗读练习,读通读懂课文
很多人认为,数学只需要多做题,读不读课文是无所谓的,其实这样的看法未免偏颇。现在的数学课本形象生动,加入了很多的数学史发展、数学家轶事,例题证明简洁明了,题后点评思路宽阔。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数学学习而言,朗读也是相当重要的。朗读是接触知识的起点,是理解概念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还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加深师生间的互动。在数学教学中,朗读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还能熟悉数学用语,让学生感受到上课的乐趣,成为课堂的主人。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现今的学生呼唤人性化的教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以学生为本,按教学规律办事,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各有所得,以多变应学生的多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法,使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成为创新型人才,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全华.教学以人为本的若干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4
2.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廖洪敏.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
——师德建设主题教育讨论稿
吕家岘小学 金亚丽
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培养“人格健全、灵与肉协调、情与理均衡、言与行统一”的人。提倡以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自由与民主精神。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会学生做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来对待。既要考虑发展中的师生关系,又要考虑发展中的学生差异,更要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要允许和引导学生发展的多元化。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
1、辨证地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既要一分为二地看,要看到学生的不足,更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差异,因材施教。对具有自卑感和自暴自弃的学生,教师不应过多埋怨和责备,应当通过启发、暗示、表扬等方法让他看到自己优点和能力,增强信心;对于自尊心强或自高自大的学生,教师就不应一再夸奖,但批评时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同时抓住上进心,设法使他在学习中看到缺点和不足,以便虚心上进;对于脾气犟的学生,要心平气和,避免顶撞;对淘气的学生不能过于迁就和温存等。要杜绝学生犯错误,教师要善于观现象、看苗头、有预见性,措施落实在前,防患于未然。当前教育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的弊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尽可能地让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在学生丰富多彩的天性中,好奇心、求知欲十分强烈。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愿望能够因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而不断得到强化。反之,在不适当的教育中也可能夭折,一道禁令,一声呵斥,乃至一丝无意识的嗤笑,都会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终结。所以,人本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像呵护荷叶上滚动的露珠一样保护好儿童的包括好奇心在内的各种天性,同时积极加以引导。作为教师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需要,激励儿童的学习动机,为儿童创造各种能够发挥、表现和确信他们力量和创造才能的领域,让他们经常地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就一定能使所有的儿童不但在智力上,而且在道德上、情感意志上都能得到发展。
3.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下,学生们习惯于把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学生没有自我主体意识,就更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了。在人本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的学知识到主动自觉的掌握知识。
4.建立为学生服务的群团,关爱学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践的应有之义。所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营造优美、和谐、人文校园以外,还要做好学生在学习之外的心理健康辅导、爱心救助贫困生等学生服务群团。
5.美丽、和谐、人文的校园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践的环境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学生的学习、生活也离不开校园环境。作为学校文化的窗口,校园环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多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还没有完全定形。所以学生的可变性、可塑性很大。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学生的成长,而不能用成人标准衡量学生,更不应该把成人的标准强加给学生,不应唯分数论人,不应以一两次错误对学生有偏见,应对学生寄予无限的希望,多欣赏和鼓励学生,鼓励他们超越自我、超越老师。如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回答错误、练习中出现错误等等,这时教师不应指责或鄙视学生,而应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应耐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不放弃、有信心能做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逐步取得进步。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收费改革后,我国针对高校贫困生问题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但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政策不够完善、工作不够深入细致的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对贫困生资助工作提出了一些构想,力争更深层次地落实好此项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制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学费标准由过去的每年几百元增长为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贫困大学生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不断加大资助力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有效落实资助政策,深层次做好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一、目前我国贫困生资助制度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政策正式出台。经过一年的试点,国家助学贷款扩大到全国所有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据统计, 6月至4月,全国新增审批贷款学生144.1万人,新增审批合同金额121.1亿元,连同以前几年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全国高校累计已审批贷款学生230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90.9亿元。
自开始,国家每年出资2亿元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国家奖学金。,中央财政增加国家奖学金经费,从每年2亿元增加到10亿元,将原来的“国家奖学金”改为“国家助学奖学金”,分设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两部分,其中国家奖学金用于资助5万名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每人每年4000元;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53.3万名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每人每月15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国家又决定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实行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
二、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助学贷款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一,由于助学贷款政策中的还款制约机制不够健全,导致贷款偿还过程中的违约率较高,极大地影响了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积极性。虽然银行有权在各类媒体上对违约学生予以曝光,将他们的不良信用记录在银行之间共享,甚至可以起诉进行追偿。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的信用环境还不太理想,个人信用体系还远未完善,因此这些制约条款的可操作性不强。虽然近几年来助学贷款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违约率的问题。
第二,生源地助学贷款作为地方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已经逐渐成为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有益补充。生源地助学贷款由学生户籍所在地的金融机构负责审核发放,同时将学生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列为共同借款人,确保了贷款的顺利回收。但是,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规定:金融机构有权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和贷款风险状况自主决定是否发放贷款。这就导致了各地执行政策的力度差异较大。另外,有些地方金融机构因贷款金额有限,产生了贷“人情”款的现象,使得贫困生申请贷款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二)现有奖、助学金等无偿资助机制尚需优化调整
1.无偿资助比例过大。近年来,国家、地方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和规模不断加大。《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表明,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这还不包括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出资设立的奖、助学金。但由于无偿资助比例过大,影响了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参加勤工助学的积极性,不利于有偿助困机制的均衡发展,影响了高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评选机制是资助机制的关键环节。在实际工作中,资助对象评选问题也最为突出。虽然各高校明确规定了困难学生评定工作的相关要求和程序,但学校在审查过程中,仍能发现很多弄虚作假的现象。有些地方的民政部门、居委会在出具困难证明时未能做到实事求是,夸大困难程度;还有的地方推脱责任,拒绝为困难学生开具证明。这就造成高校难以凭借困难证明确定学生困难的真实性和困难程度。作为资助工作的基础,资助对象评选工作还远不够扎实,在评定受资助学生资格时难免会出现偏差,难以保证资助政策的公正性。
(三)对受资助学生的心理教育还有待加强
各高校还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重视了对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而忽略了对他们的心理教育与关怀。部分贫困学生还存在着一些心理误区:第一,一些学生没有把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主体资助形式。他们认为只有无偿的补助才是真正的资助,而贷款将由其本人偿还,不算是一种资助。第二,国家、地方和高校投入的大量无偿资助资金,使一些贫困学生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甚至产生了依赖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劳而获的思想。第三,大部分贫困学生存在较强的自卑与自尊心理。他们既渴望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帮助,又会因为自卑而羞于启齿,甚至因过分的自尊而拒绝资助。目前,很多高校资助工作只停留在了经济资助的层面,而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则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短板。
三、深层次地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工作的政策
1.进一步完善贷后管理工作。为了确保贷款学生按时还贷,仅靠诚信教育和自觉是远远不够的,国家还应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制约条款。例如,学生毕业时将毕业证作为抵押,由银行代为保管,国家为贷款学生提供制式毕业证明书,注明该学生的贷款情况以及该证书的效力以及使用范围、使用期限等,并在学历注册过程中注明情况。学生还清贷款后更换正式毕业证,同时更改教育部学历认证中的相关信息。这些措施既能使贷款学生在一定阶段内的就业、进修、评职不受影响,又能强化贷款学生的还款意识,促使其按期还贷。 2.进一步创新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机制。针对目前还款方式较为单一的现状,银行应推出更为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还款需求。例如,学生分期还款时,每期还款金额有一个弹性范围,学生可根据该时间段的经济状况,按照还款范围自主选择还款额度;或者采取每期还款金额逐步递增的方式,这种方式与学生毕业后经济条件逐渐好转的情况相吻合。助学贷款还款机制的创新既能保证银行的效益,又能体现出对贷款学生的关心,实现助学贷款的良性循环。 (二)改革贫困资助机制,体现有偿获取资助的原则
1.在资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继续改革评选与监督机制。在对学生困难的真实性及等级进行认定时,既要参考各级贫困证明,又要注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要用事实来说话,力争将有限的奖助资金发放到最应得到资助的学生手中。同时还要监督获资助学生对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杜绝铺张浪费、奢侈消费的现象。一旦发现贫困学生在认定评审过程中提供虚假材料或对资助资金不当使用的现象,要根据相关规定批评教育、责令改正甚至收回资助资金并根据校规校纪给予严肃处理。
2.在保证适当无偿资助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体现有偿获取资助的原则。建立以激励为主、助困为辅相结合的新机制,将贫困生接受帮助的权利与应该履行的义务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无偿资助资金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政府无息贷款,制定宽松的还款方式,让资助资金循环使用起来。这样一方面可减轻各级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放弃“等、靠、要”的思想,以自强自立的精神面貌面对学习和生活。
3.在各项资助政策中,勤工助学的教育功能最为明显。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应积极向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并着重开发“智力型”“管理型”岗位,提升勤工助学层次。贫困学生参加适当的勤工助学劳动,除了取得一定劳动报酬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鼓励贫困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取资助,放弃“等、靠、要”的思想,以自强自立的精神面貌面对学习和生活,既发挥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又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关怀与教育
1.资助的本质是“一手给予帮助,一手给予尊重”。我们不仅要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还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大多数贫困生身上具有自强自立、勤奋上进等优点,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自卑心理,因此要特别注意带着关爱和理解去开展助贫工作,在给予资助的同时使贫困学生感受到足够的平等与尊重。另外,还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求必要的帮助,并在精神层次上要保持独立与自助的意识,最终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
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贫困学生往往因为家境贫寒,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这会造成他们的烦恼、苦闷无处倾诉,时间久了甚至会造成心理压抑或扭曲。因此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更应注意加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鼓励他们经常参加班级、社团活动,通过活动加深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并鼓励他们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贫困学生在这种帮与被帮的过程中体会到温暖与平等,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逐渐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3.站在学生的角度教育他们学会感恩。我们不赞成任何单位或组织开展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活动,这种感恩活动有悖于国家、社会资助的初衷。但是,作为受到国家和社会关爱的贫困大学生,应该具备感恩的心理欲求。在接受帮助的同时去关爱他人、回报社会,是我们应该鼓励和提倡的美德。通过贫困大学生自发的感恩行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社会道德的进步,体现出资助工作的精神内涵。
------英国ARROW风险评估体系介绍
一、ARROW的含义
ARROW是由五个单词的首个字母组成,即advanced、risk、resource、operating和work,直译为风险资源操作框架,实际含义是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体系。
九十年代末期,巴林银行倒闭使英国监管当局加强了对金融业的监管,监管职责从中央银行划出,成立了金融服务局(FSA)专司金融监管。FSA成立之初,针对不同的被监管机构使用各不相同的监管模式,2002年ARROW体系被正式运用于所有FSA监管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这也是迄今为止FSA使用的唯一的风险评估体系。
二、ARROW体系的特点
ARROW体系的主要特点就是实行有选择的监管,即在对所有银行风险影响力进行甄别的基础上,对重要的风险点进行评估,并实行有选择的监管措施。运用这套体系进行监管,FSA可以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和重大的风险监管上,而不会被其他方面浪费时间和精力。目前FSA以2000人的监管队伍负责监管1.4万家金融机构,在监管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做好金融监管,FSA认为这与其实行的ARROW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ARROW体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用定性的方法,确定可能发生风险的具体环节和风险种类,同时给出降低风险的计划,而非使用抽象的数据衡量风险程度。这样做得好处是,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沟通简洁、明了、顺畅,监管充分透明。
三、ARROW体系的基础—影响力评估
ARROW体系把以下两方面作为监管重点:一是对FSA法令目标构成威胁的银行,二是银行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和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几率。
如何甄别出这两方面,ARROW采用的是对被监管银行的影响力进行评估,即评估一但银行倒闭给监管当局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力。
界定银行影响力的量化标准:
类别影响力资产存款
A高>180亿英镑>65亿英镑
B中高>18亿英镑>6.5亿英镑
C中低>9000万英镑>3250万英镑
D低<9000万英镑<3250万英镑
FSA目前监管的1.4万家机构中,有5000家属于前三类,FSA把这些机构视为监管重点,对其动用各种监管手段,投入绝大部分监管力量。而属于D类的9000家机构则不被视为监管重点,不投入过多的监管力量,包括不进行风险评估,不实行现场检查,只做一些必要的非现场监管。
FSA认为,国际性大银行倒闭的影响力大,但可能性小,区域性中小银行倒闭的影响力小,但可能性大,在监管中,影响力和可能性都要关注。但考虑到监管资源的有效配置,FSA把监管精力主要放在A、B、C三类机构上,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点:一是D类银行资产和存款相对数额较小,一旦发生风险造成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小;二是英国建立有保护存款人制度,一旦小银行倒闭,对存款人不会造成太大损失。
四、ARROW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步骤
ARROW是一种风险评估体系,用于评估银行风险的高低和性质。
1、评估对象
影响力被评为A、B、C级的所有金融机构均在ARROW的评估范围之内,FSA对其实行风险评估、现场检查及合规性监管。以下主要说明对银行的评估。
2、评估周期
对评估的每一家银行,FSA都有一个评估周期,周期的确定主要依据FSA对该银行风险状况的判断,原则上FSA会根据其风险大小设定6个月--3年的评估周期,但某家银行如在评估间隔期出现新的风险动向、或发生并购等重大事项,就会调整评估周期,实时监控。对于那些风险度虽然较高,但内控机制健全、自律性较强的银行,FSA会适当延长评估期。
具体评估周期:高度风险6-9个月
中度风险1-2年
低度风险2-3年或以上
以主讲人负责监管的亚洲银行为例,大约有10%的银行评估周期在9个月以内,20%-30%的周期为3年以上,其余为1年半到2年。
这种评估周期的确定也给商业银行发出信号,被频繁评估的银行,说明其内部管理及控制存在问题,是FSA主要的监管对象;而评估间隔期较长的银行,则说明其内控较健全,是让FSA放心的银行。
3、评估内容
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可能影响银行的外部风险,以及检测识别商业银行业务运作和内部控制方面的风险。
外部风险主要分析以下6方面:政治/法律、社会人口统计、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同业竞争及市场架构。
内部风险主要分析两部分:业务风险和控制风险。
业务风险包括:战略、信用及操作风险、财务稳定性、产品/服务的性质。控制风险包括:组织、内控体系、管理层及员工、合规性要求、客户服务。以上两部分9项具体内容共包含有45项评估指标,每一项指标中又有若干项评价标准,依据这些标准,评价出这些指标以及该部分业务的风险程度。
具体指标为:
战略:总体战略水平、业务特征
信用及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承保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 财务稳定性: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盈利状况
产品/服务的性质:客户类型、业务来源渠道、服务类型、市场效率、市场成熟度
组织:法律/所有权结构明晰度、管辖权/控股方特征/集团内其他企业 内控体系: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制度/程序/措施、管理信息、信息系统建设、会计制度及财务和监管报告、合规管理、内审职能、专业顾问选聘、业务持久性、反洗钱措施、市场不良行为防范及纠错机制、清算及结算
董事会、管理层及员工:公司治理、管理职责界定及分工、管理水平、人力资源
合规性要求:与监管者的关系及监管记录、公司文化及伦理
客户服务:营销队伍招聘与培训、营销等筹计划、业务广告行为、提供咨询、客户资产交易与管理、客户资产安全性、信息披露恰当性、会员协议
4、评估步骤
具体评估步骤按照以下程序:要求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评估范围→进行初评→弥补信息缺口→评估定案→制定降低风险计划→评估的确认和沟通→监控风险并实施降低风险计划。
①要求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影响力评价结果及评价周期,提出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评估的要求。
②确定评估范围:通过审核银行的法律、业务和管理框架,确定是整体评估还是部分评估。
对于业务简单的银行,整个银行都将接受风险评估。
对比较复杂的集团类大型机构,则可进行部分评估。评估范围的确定有定性和定量两条标准。定性:属于银行中最重要的部门,通常指拥有独立管理框架、从事能够产生收益的业务活动、且对集团整体风险有重大影响的组织部门。定量:凡产生集团10%或以上的收入及税前利润,运用集团10%或以上的资本的部门均在评估范围之内。此外,对一些不直接致使利润或资本变动,但属非常关键的部
门也被圈定在其中。
③进行初评:由FSA监管部门的专职分析师,根据商业银行按日常监管要求上报的基础资料进行初评,基础资料包括:最新的机构构架和法律及管理结构图表;主要委员会职责;最近的战略计划;高层管理人员的任职和财务情况;风险报告;合规性报告;反洗钱委员会报告;内部审计计划和报告;外部审计者致管理层的信函。评估内容主要是前述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要素。特别重要的是内部风险要素评估,对FSA认可的9大类45项指标逐一进行评估,并画出矩阵式风险图,最后做出被评估银行在财务损失、错误处理或管理不善、欺诈事件、市场欺诈行为、洗钱和消费者理解偏差等6个方面的风险评估。
评估结果以6个等级表示:
高---高风险,必须采取措施
中高---存在相当的风险,将采取措施
中低---已确认风险,可以选择采取行动
低---无需采取行动
D/K---资料不足,需要进一步调查
N/A---已识别的风险,但并不对FSA的法令目标产生
影响
④弥补信息缺口
FSA在评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料不充分的情况,为弥补信息缺口,FSA一般会安排一次到银行实地查访。查访的目的是收集现有信息不足的方面,以便完成风险图;查访的方式是与银行核心人物会谈,FSA通常会约见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审计委员会主席、一名非执行董事以及首席财务官和风险管理部、内及审计部、合规部的负责人。会谈是高层次的,它既非是一场审计,也并非是对银行政策及操作程序的详细调查。
⑤完成评估
经过补充后完成风险图,最后确定风险评估级别。
⑥制定降低风险计划
在6个风险评估级别中,除“低”和“N/A”外,FSA对其他评估级别都要做出相应的降低风险计划。
降低风险计划实际上就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监管方案。针对风险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FSA从一系列监管手段中选择那些可以达到监管目的的工具,而选择监管工具的依据,取决于评估中已识别风险的严重性及其性质,以及FSA想要达到的效果。FSA目前共有四类监管工具:
诊断性工具:识别/测量风险——查访、高层会谈
监控性工具:监控风险——要求提交风险报告
预防性工具:降低风险——制定降低风险计划
补救性工具:解决已发生的风险——组织实施计划
对所有已识别的高或中高的风险,尤其是内部控制方面的,通常都需要实施降低风险的行动,即使用预防性或补救性的工具。
中低风险的可使用监控性工具,对存在风险的业务和环节要求银行定时提交风险报告。
被确定为低风险,通常不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⑦评估的确认和沟通
完成降低风险计划后,FSA首先要在内部对评估结果确认,然后与被评估银行就评估结果进行沟通。
FSA内部建立有降低风险计划的审核机制,评估小组要就评估结果与内部有关部门进行沟通确认,一是告知被评估银行目前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二是就评估结果和降低风险计划是否恰当进行确认。
内部确认后,FSA要再与被评估银行进行事前沟通,告知以上内容,证实FSA没有错误判断。如有认识不一致的情况,双方会有进一步的证实和确认,如无不一致,FSA就会正式发出评估结果。
FSA的风险评估结果以信函的方式发送银行的董事会。监管信函的内容包括:影响力和可能性的评分;风险评估结果;降低风险计划和时间要求。降低风险计划中注明FSA已察觉到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的行动。计划中还有两点是特别强调的:一是强调高级管理层要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二是要求高级管理层要按照FSA的要求管理银行。
⑧监控风险并实施降低风险计划
监管信函发出后,FSA的监管人员要按照降低风险计划实施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工作:①进行基本指标监控,例如检查利润情况;②关注银行各类事件的发生及采取应对措施;③监督降低风险计划执行;④在评估期间,针对数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追加评估;⑤对风险加剧的状况实施新的监管工具。
四、对ARROW体系的反映
商业银行对FSA的这种监管手段及方式是很认可的,认为这种监管充分透明,监管措施有针对性,使监管易于取得实际效果。
自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的教学质量愈来愈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十分必要。系统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进行评价,其中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的多种途径中,学生评教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
学生评教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美国。台湾学者何福田先生指出:“1927年普渡大学正式使用‘教学评定量表’,让学生评定教授教学,可说是真正导引大学教学评鉴客观运作的滥觞。”1我国的学生评教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比较规范的学生评教活动应当说是伴随科学的高教评估活动的兴起而逐步形成并得到良好发展的。1985年之后开展的各种高教评估试点活动,都离不开对教学质量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对于后者除了用统测的办法之外,另一个更为可行的办法就是学生评教。特别是从1987年起,随着教师职称评定工作日益规范化,许多高校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评教活动开展得越来越普遍。2近些年,学生评教作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环节,已被一些高等院校纳入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评教作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高校的教学管理还是对教师与学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学生而言,其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评教在促使教师对教学投入的同时,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计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与改进,最终使学生从老师的改进中获得收获。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教学的直接感受者,学生评教信息的反馈对促进教师反思和提高教学有很大的作用;而教师从学生评教中得到的反馈信息更利于教师在改进教学中有意识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第二,学生评教有利于学生更直接地表达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诉求,反映学生对教师思想品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审美素质等方面的愿景。与教师自评、同行评教、专家评教相比较,学生评教有利于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是学生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有效途径。
第三,学生评教有利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通过学生评教,有利于学生用批判的观点看问题,不再唯老师是从,不再迷信权威,学生在评教过程中不断提高评价意识、评价精神和客观辩证看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整体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学生评教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与自觉意识,使学生以更积极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二、学生评教存在的主要问题:未能以学生为本
只有科学、客观、准确的评教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只有以学生为本的评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反观我们现行的学生评教体系,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原本为了让学生受益的评教往往脱离了学生本身。
(一)教师导向使评教远离学生
第一,评教体系的制定以教师为主,没有考虑甚至完全忽视了学生的需求。评教量表的制定没有真正反映学生对良好课堂教学的愿景。以兰州医学院采用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为例,在教学内容(一级指标)下包括3个二级指标:一是讲授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详略得当,难点讲清,重点突出;二是备课认真,准备充分,条理清晰,概念准确;三是能密切联系实际并穿插介绍本学科最新进展。3可以看出,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只是从教师的课程准备和课堂讲授方面来展开,并未涉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受,忘记了敦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更优秀的教学质量。另外,评教量表的制定以教师为导向而忽略学生的参与,致使评教指标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甚至超过学生的水平。诸如“教学是否全面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选用教材是否正确”、“教学内容能否反映科学发展的新成就”等类似的指标,都是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能力和水平的,学生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试想:学生如何了解教学大纲?不了解又如何进行评价?学生来听课都是第一次接受这门课程,如何判断教学内容能否“反映科学发展的新成就”?这些指标体系的设计似乎更符合教师的水平层次,而脱离了学生本身。
第二,就评教体系来看,指标体系过于简单化。我国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大多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等,在此基础上抽出其共性要求作为二级指标,然后不顾背景特征,作为统一标准对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体系简单,对各种课程教学的标准统一,模糊了不同类型课程、不同授课对象的不同要求,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4大学课程教学具有创造性、个性化和多样性的特征,而如果使用规范性的一种标准来评估所有教师、所有课程,不但制约了教师教学个性和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学生评教活动的效果,更不能表达学生对优秀课堂教学的要求。
(二)管理导向使评教的过程、结果和目的脱离学生
第一,从评教过程而言,以管理为导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评教主管部门对评教的前期宣传工作不到位。一部分学生因为对评教一知半解而对评教不感兴趣,以为学生评教只是学校走走形式,因而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马虎了事。二是评教主管部门没有对学生进行评教操作的培训。往往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评教的方法,对如何填写评教表不清楚,即使想认真填写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学者针对学生评教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学生多次提到评教标准“我们不知道”、“我们不明白”、“空泛”、“不实际”,评教规则“不详尽”、“不全面”,“评教标准应更科学、更规范,设计更为合理。”在问卷中有56.7%的教师认为“现有的学生需要进行评估指导”5。三是评教主管部门留给学生的评教时间特别仓促。学生有时被要求同时评价好几门课,像赶任务似的在极短的时间内草率涂画;有时为完成任务只好一个学生填几张问卷,致使问卷上出现了许多调侃的词语和明显不负责任的语言。
第二,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学生评教在现实中被教学管理者异化为一种晋升标准。评价结果的处理与学生无关,学生成了学生评教的局外人。有些教学管理部门盲目简单地将学生评教与教师职称晋升相联系,校方改进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就是根据考评后的教师排位,将少数不合格教师划为帮扶甚至解聘的对象。这一做法在给教师增加无形的压力的同时,导致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盲目迎合,甚至出现“不抓学生补考”的教师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的现象。为了使学生给自己打高分,教师就给学生打高分,这实际上是学生在主导自己的成绩,教师的作用大大减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第三,就评教目的而言,旨在本应让学生享受到更多优秀教学质量的学生评教,异化为以方便管理为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似乎并不介意学生是否以敷衍了事、随便应付的心态来评教,更没有力求学生能够客观地、以高度的责任心来评教。对于管理部门而言,只要得到最终的评教分数就达到了目的。所以很多高校既没有设立专门的指导委员会来指导教师根据评教结果改进教学,也没有对学生评教本身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并建立评教结果的分析管理制度。评教目的已异化为“为评教而评教”,并不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而评教。
三、美国高等学校学生评教的经验
美国的学生评教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累积了丰富的以学生为本的评教经验。
(一)评价指标体系重视学生的需要,表达了学生对良好教学的要求
从美国大学评教表的设计上就可看到这一点。以下面的美国密西根大学学生教学评定系统表(表3-1)为例。
分析量表3-1,可以看出其学生评教的确是从学生角度出发来评价教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兴趣”与“探究”。诸如“家庭作业指派太多,无法配合你对此课程教材的了解”、“你发现所指定的阅读材料太难”这样的问题,细致而真实,有利于表达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真实诉求。
在评教内容设计方面,不仅包括对教师授课的客观评价,也包括学生在接受程度和具体感受方面的评价指标。以波士顿学院的课程教学评价表为例,此表包括5个部分:第三部分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14个问题,如课程组织是否良好,教师是否清楚明白地解释资料,作业是否对学习很有帮助,教师对教学是否负责等。第四部分也是选项题,包括8个问题,分5种程度,学生选其一。主要问题有:每次上课对学习内容的学习是否必要;这门课是否有助于你获取实际信息、掌握有关原理和概念、获得学术技能、获得实用技能、人格发展;教师在课外是否提供帮助;与其他相同学分和学时的课程相比,这门课的时间安排是否合适等。7
(二)整个评教过程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并非唯一的管理导向
美国高校评教体系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参与。通过对20所美国大学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考察,可以看出,对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几乎全部依赖学生这个评价渠道。堪萨斯州立大学在课程教学的学生评价表中首先就对学生说明:“请认真思考并诚实地回答表中的问题,个人的评价表采取无记名方式,班级所有评价结果汇总后提交给授课教师和所在系的领导,学生的评价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并能使系领导掌握教学效果以对教师的加薪、提职和任期进行推荐”。为了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各学校还专门印制了意见表或意见栏,作为多项选择形式评价表的补充。8德克萨斯A&M大学专门请学生会参与评价,并认真听取他们对指标的意见。9除了要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打分之外,美国的学生还要在评价活动中负责评价标准的发放、回收和送交等工作。在学生打分时,由于教师都不允许在场,因此学生代表要担负朗读指导语、帮助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职责。10
学生评教表并不限于一种形式,而是从学生和教师角度考虑,根据课程特征不同,评价指标设计的内容也不相同。如亚利桑那大学的教师——课程评价按一般自然科学、哲学和工作室(Studio)等不同教学形式分别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康乃尔大学则鼓励学院和系科制定本单位的学生评价表。华盛顿大学的教学评价系统更是按小班教学、大班教学、讨论教学、问题教学、实习教学、实验教学和远程教学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课程教学评价表分为11种之多,既有共性指标,也有个性要求。课程评价表设计考虑不同课程的差异,其目的是体现课程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11
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策略
学生评教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评教促进教师发展最终促进学生自己的发展。在高校学生评教活动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真正实现“以评促教”,就应该避免简单的教师导向和管理导向。我们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应该真正实现在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本,在目的上保证以学生为本。
(一)评教过程注重以学生为本
第一,让学生参与到评教体系的制定中。建立适合学生特点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是保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现的关键。首先,在指标的设计上应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评价指标的设计除了要考虑科学性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素质的基本特征和水平,以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到的问题为基础,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在指标的具体内容、语言表述等方面都要适合学生,每项指标的内容设置应具体确切,有一定区分度,有助于学生对指标的理解和把握。其次,适当吸收学生参与到测评量表的构建工作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对教师的教学接触最多,因而在评教表的设计过程中提出的观点也比较客观;学生是测评量表的使用者,对量表的设计形式、文字表达、可操作性等方面最有发言权;学生亦能根据自己的评教体验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指出哪些指标难评,应如何修改。
第二,建立有效的评教宣传和培训机制。通过对学生的宣传,向学生说明评教主要是向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评教的重要性;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评教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的同时,通过培训尽量让每个学生了解评教指标的设计标准、价值取向。“评价的组织者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评价活动,使得学生更了解评价,也使得评价更加公开透明。一方面要选好学生指导员。所选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为人正直,为教师和学生所认同。可以通过班级推选或教师提名、征求学生意见等方式挑选。另一方面要对推选上来的学生指导员进行培训。要使得学生指导员具备从事评价活动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责、需要完成的工作、怎样去完成。学生代表在指导时,主要进行评价规则的宣读等,并解答评价过程中产生的疑问。”12
第三,做好评教的具体组织工作。尤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填写学生评教表,而不是为了管理的方便让学生随便应付。最好在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每门课给予学生的评价时间。因为慎重地评分对于搜集高质量的评价信息非常有利。美国高校通常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评价,对每门课的评价至少给学生15分钟时间,这就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和决定自己的评分。
(二)评教目的保证以学生为本
第一,评教指标体系应反映学生对良好课堂教学的要求,采用多指标而不是单一的指标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以汕头大学的学生评教指标为例,汕头大学在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制订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实际,多次征求各学院、系的意见,研究制订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指标体系。如数学系的系别评估指标包括“老师善于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解释抽象的理论和方法”、“老师注重分析问题的方法,注重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老师善于结合多媒体或图示讲解一些复杂的问题,使我们很容易理解”。13
第二,谨慎运用评教结果。学生评教应发挥激励作用,通过使教师重视教学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而最终让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学。因此在学生评教结果的运用上,应对教师教学的提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而不是仅将学生评教结果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这样也会有失公正——在学生评教过程并非严格遵守有关标准的情况下,加之参与评教的学生的主观性和差异性,评教失真现象不可避免;学生评教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些情况。在学生评教结果的运用问题上,北京师范大学“试公布”的做法值得推荐。其主要做法:一是不公布教师姓名,但是要公布院系、年级、课程的名称。二是将相关的评价数据编印成册,发至被评的每位教师,同时也发给系主任、教务员、参评的班级和图书馆。与评价结果同时发放的还有一份反馈意见表,用以收集意见或建议。三是成立一个主要由专家学者代表组成的科研小组,专门整理、分析、研究反馈意见,修改、完善课堂教学评估办法。四是只奖不罚。对于得分较高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评估得分较低的教师,只要求和任课教师一起对得分较低的情况进行客观、认真的分析和总结。14科学地运用学生评教结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使教师在改进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真正受益,享受到高质量的教学。
注释
11.何福田.大学生评鉴教师教学能否促进师生情感之沟通[A].何福田.大学教育论文集[C].台北:淡江大学,1986:263-266.
22.陈国海.我国“学生评教”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3):48-52.
33.王军.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44.钟锦文,张晓盈.美国大学“生评教”的经验与启示[J].江苏高教,2007,(3):24.
55.王军.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66.王军.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77.别敦荣.美国大学教育观察[J].中国大学教学,2002,(12):41.
88.9.蓝江桥,冷余生,李小平,余敏,舒重胜,石绍应.中美两国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3,(2):19.
910.吴钢,陈露君.中美高校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比较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5,(4):44.
1011.12.钟锦文,张晓盈.美国大学“生评教”的经验与启示[J].江苏高教,2007,(3):24
1113.蔡映辉.构建“以人为本”学生评教系统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3):49.
一、立体化教学资源生态观的内涵
国内学者认为生态是由生物和环境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生物内部各成员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立体化教学资源的生态观是指以生态学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将立体化教学资源及其周围环境系统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立体化教学资源内部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各要素与周围环境系统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而使得系统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导致系统失衡,从而阻碍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总之,整个立体化教学资源系统是一个有机、复杂、统一的系统。
二、立体化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立体化教学资源生态系统一方面包括立体化教学资源内部本身的各种要素:纸质教材、媒体教材、网络教材,另一方面也包括其周围的各种环境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规范环境系统。其具体构成如下图所示:
立體化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结构图
图中实线表示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双向箭头表示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流动。
以上图中纸质教材包括主教材、教学参考书等。网络教材是指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实施相应的教学活动,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媒体教材则包括电子教案、CAI课件、电子图书、案例库和流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课件,也可以供学生课后复习使用。
以上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物理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卫星接收设备,他们是教学资源的载体。社会环境系统是指人们对于资源的认识态度,人们具备的信息素养以及对资源所采取的行动。人作为有意识的能动的主体,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范环境系统是为了以上各因素而制定出的各种法律条文和行为规范。
三、立体化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立体化教学资源系统是由彼此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与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首先,资源系统主体内部各元素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其依存性表现在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元素,系统都不够完善,纸质教材虽然是传统的资源,但简单、成本低且便于学生阅读,而网络资源和媒体资源又是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冲击下对纸质教材的重要补充。其中的CAI课件生动形象,电子图书携带方便。其竞争性表现在纸质教材不会因为网络和其他的媒体而自甘走向灭亡,而是在不断地寻求改进,从而更好地显示自身的优势。网络资源和媒介资源也是在竞争中精益求精,比如网络中利用的动画,创作者不仅仅考虑它的形象生动性,而是综合心理学,美学等各方面知识使动画恰到好处。
其次,立体化教学资源生态主体和其周围的环境系统是交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以及规范环境系统从总体上影响着各种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好坏以及资源的发展趋势。而资源又以各种方式来影响着前者。总之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生态系统。
四、立体化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性
立体化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的实现需要处理好其中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关系,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和量上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才能使物质能量信息在生产和消费间动态平衡性地流动。那么此生态系统具体如何实现这种动态平衡呢?
首先,对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要保质保量,通过精确调查确定当前的硬件设备所能承载的最大资源量,作为资源建设多少的依据。当前人们的教学观念主张让学生基于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为适应这种社会环境,生产出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必须符合其学习消费者的学习风格,个性特点。
其次,要确保开发出来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这里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是指资源所蕴涵的知识转化为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学习者获得知识和技能后又能影响以后的资源的开发。所以如果开发出来的资源得不到利用,那么这些资源开发过程中所消耗的信息能量就得不到补充,从而无法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了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有利于资源利用的客观物理环境,另一方面要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使他们熟练掌握对各种资源和设备的操作与使用。
五、以学生为本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依赖系统主体内部各要素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也依赖于其与周围环境系统间在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时永远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按照此生态特征,我们在促进以学生为本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时可以做如下工作:
自然环境系统是基础,所以我们要加强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其资源承载能力。政府尤其要加强西部贫困地区教学设施的资金投资,让中国的每一个地方都能享受到天网和地网的便捷。
社会环境系统是关键,一方面我们要转变教师、出版商等与资源有直接或间接关系人员的教学观念,让他们懂得资源的建设也要以各个学习者的不同的个性特征为依据。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操作、管理、维修技能,提高企业内资源制作者的教学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作为资源的直接使用者的学生的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资源设备不因人的主观原因而闲置浪费,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内部各元素建设是核心,所以我们以后要保质保量地建设资源,在资源建设前做好教学设计、系统设计,运用心理学、美学等其他各类知识来设计出各种优质高效的资源,使得文本、图形等恰到好处地组合到一起,便于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规范环境建设是保障,我们应该制定相关的标准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加大地贫困地区的财政支出,从而保证各地都能平等自由公平地利用优质资源;采取相关的制度措施来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合作解决资金不足;通过立项研究发挥奖金、竞争等激励措施来促进资源的建设。
总之,将以学生为本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看成一个生态系统,运用生态观来看待资源系统内部各元素的相互关系,以及资源系统主体与外界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立体化教学资源系统内部的和谐统一,使得整个系统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朝着能够真正促进有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晓枫等.“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6(3).
[2] 宋云娴等.立体化教学资源模型构建.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
[3] 孙万东.立体化教学资源及其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应用.教育探索,2007(5).
[4] 张茂聪.生态学视野中的全纳教育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4).
[5] 关彦庆.教育资源生态学论析.辽宁教育研究,2006(5).
[6] 刘贵富等.信息环境下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作者/ 张淑芳
儿童为本,前我们惊讶于张康桥老师提出的儿童为本的新奇主张,10年后更多的教师渴望知道怎样实践。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理解儿童已成为共识,但还没有成为共同的行动,重要的原因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缺少策略这座桥梁。作为儿童为本的语文教学研究组中的一员,我是幸运的,可以经常聆听张老师的教诲,跟随团队不断地探索,并尝试着总结出了以下三条不成熟的策略。
课前: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
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的关键,是在儿童的世界和教材的世界中找到关联之处。
为了准备全国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我选上《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研究组齐力斟酌,就是难以跳出“教师主控”这样一个怪圈。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张老师支了一招,熟能生巧,这个“熟”不仅是文本,更重要的是对儿童的“熟读”。熟读儿童,是要了解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寻找孩子自己的世界与文本世界之间的链接。
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性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张老师提醒我,“让学生来总结评价大禹父亲‘鲧’的治水方法”是儿童经验与文本语言的链接点,因为儿童有关于“疏”与“堵”的具体生活经验。这样,我就准确地寻得了这样一个切合点。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想起了“鲧”这个人。他是禹的父亲,用了“堵”的办法。大禹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
生:不行,因为土会变松,还会被冲走的,会引起更大的洪水。
生:因为他看到父亲用“堵”的方法失败了,他如果也用这种方法,也会失败的。
师:(追问)那么大禹用的是怎样的方法?
生:他用“疏”的方法。
生:他疏通,让水从高的地方流向更低的地方。
生:(突然,一个清瘦的男孩站了起来)堵的方法不是完全错误的,得在“堵”的基础上进行疏通,要疏堵结合。
师:(举起他的`手,挥向大家)真是个金点子。(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课堂就应该超越“唯师范式”,让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就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使儿童与文本真正相遇,学生成了真正的探索者,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这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学生有无限可能性”的实际意义,教学只有从这里开始,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课中:儿童的表达是教学的第二文本
此处儿童的表达是指儿童与文本对话后的感受、理解、困惑或思考。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课堂才有可能从需要走向教学目标,课堂才可能展现精彩的一幕。
如何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看张老师执教《牛郎织女》的片段。
生:七月七的时候,牛郎织女为什么不趁机带着儿女回到人间去生活,还要回到原来的地方?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专业,如果你乐意接受的话,给你取个外号叫“牛郎织女研究专家”。(众笑)
生:我知道为什么七月七的时候,牛郎织女相会了却不“私奔”的原因,(哄堂大笑)因为王母很厉害,再跑,王母娘娘会再划几条银河,说不定以后再也见不到了。(众笑)
师:每年能见一次总是比没得见要好啊!但这里有个问题,“私奔”是什么意思?现在,喜鹊,甚至天上的王母、天兵天将等都看着、都知道的情况下,这叫不叫“私奔”?
生:不叫“私奔”,叫“公奔!”(大伙笑得前俯后仰)
师:你创造了一个词,但为了表达得更清楚,我建议再换个词。
生:公开地私奔,公奔。(众笑)
师:这样说也行,不过要在私奔这两个字上打个双引号,这表示不是真正的“私奔”,而是逃跑。我们就要像他这样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这就是学习,这就是研究。我们再来研究一下:他们可以逃跑,为什么不跑呢?
儿童为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儿童与文本相知相遇的基础上。之所以孩子说到“私奔”,是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而追问“私奔”,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这是为了进一步还原文本,让儿童成为发问、表达和思想的主体,把语言以及意义的建构还给儿童,让儿童成为课堂的建设者、开发者、实践者。
课后:儿童的评价是教学反思的依据
一堂课成功与否,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孩子的评价与建议是我们课堂教学反思的关键。逐渐成熟的课堂就应该踏上全面倾听儿童、理解儿童之旅,在不断发现与改进中生长。
张老师三上《九色鹿》,两次倾听孩子的心声。第一次,引进课外名人名言与《农夫和蛇》的故事,制造矛盾冲突――你救不救调达?深入地探讨了人性,课讲得很深。上完后教师们议论纷纷,贬褒不一。而张老师却是请孩子来座谈,结果有一半孩子喜欢,一半孩子搞不懂。张老师只说了一句话:“一半孩子说不行,这课就不行。”
于是,张老师在梳理孩子们意见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学。第二次试教,以“读出表情、读出心理、读出见解”为基本方法,抓住“惭愧”“斥责”“惩罚”“下令”这几个词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最后也在不同的角色身上得到了不同的启发。但遗憾的是,尽管学生学得快乐,语言落实也比较到位,但想象出来的诸如吊死调达、鞭刑等“酷刑”却成了张老师心中的隐忧。
他再次反思,请教学生,和学生座谈,有一个孩子提醒他,九色鹿肯定不会像我们这样想。在孩子的启发下,张老师在广东又一次展示了这一节课。很自然,在讨论中还是触及了“酷刑”,但有了多次和孩子课后的交流,有了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张老师胸有成竹地反问学生:“如果你是九色鹿,你希望国王怎样惩罚调达?”孩子们用睿智的语言总结课堂:“我希望国王能给调达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我是九色鹿,我就惩罚他为每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我让他跟着九色鹿,洗刷灵魂。”课堂上妙语连珠,掌声不断。我们需要不断地向儿童学习,不断地发现儿童,让儿童引领我们建构、完善自身的教学。
课前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课中儿童的表达是教学的第二文本,课后儿童的评价是教学反思的依据,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独特的语文课堂策略体系。透过具体的案例,我们知道在每一个策略之下还有许多小策略,比如还原儿童的生活,进行角色体验,创设言语情境……这就需要我们儿童语文教师们不断地去探索。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大家都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师相对学生来说有两大优势,一是教师闻道在先,形成知识优势,于是,对于学的经驗和知识积累不屑一顾;二是师道尊严,教师的职业造就教师的心理优势,对学生的真实需要不甚了然。这两大优势造成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居高而不能临下。
然而中专学生的文化成绩不够理想,求知欲望、自学能力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时候的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部分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厌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会更加降低中专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说需求与发展—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原则在中专语文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
同时中专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可见广泛的语文实践是来自学生平时的积累。更需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中采取“需求与发展—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原则。
“需求与发展—倡导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是中央依据当代社会要求提出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是我们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我们实际工作中必须落实的重要原则。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需求与发展—倡导以学生为本”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含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学生是自身发展的直接动力,中专语文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自主发展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需求与发展—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就是把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全面发展。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为主题,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形成争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现代课堂教学观
要充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题的思想,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状况,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
2.充分地了解学生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需要。教师往往对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考试等情况比较了解,但对学生的家庭学习、社会学习的情况知之甚少,可以通过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有关情况。对学生知识信息掌握情况的了解比较容易,而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的了解就有一定得困难,因此,要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的这些心理因素表现出来。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学习需要是不能自行转化为学习动机的,这种转化需要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刺激。刺激是指人对客观需要的真实感受。人需要吃饭,但吃饭需要不一定就转化为吃饭的动机,在工作特别忙的时候,人可以忘记吃饭。但是,把香喷喷的食物凡在眼前,人的吃饭需要就很容易转化为吃饭的动机。教师要为学生准备这样的刺激。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学生主题作用发挥的知识基础是对教材的理解和问题的发现,这一切没有一定得学习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等等。
5.做好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语文教学,应力求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看成具有主观能动意识的社会人,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信任学生,支持学生参与。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得到发展,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问题的共同探讨。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分析,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产生创造的前提,而分析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好的教师让学生去发现真理,而不是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尽量展示学生思维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07-19
坚持以生为本,优化班级管理07-13
坚持以本为本01-11
强调坚持以人为本09-21
坚持以人为本快乐工作05-31
民企如何坚持以人为本12-16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院11-24
工会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10-04
建设新农村要坚持以人为本11-18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