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论证报告(精选7篇)
卷 号:
卷内编号:
[项目名称] 技术方案论证报告
项目承担部门: 撰写人(签名): 完成日
期
:
本文档使用部门 :□主管领导 □项目组 □客户(市场)
□维护人员 □用户
文档验交组(签名): 验交
日
期
:
评审负责人(签名): 评审
日
期
:
目 录
1.引言 1.1.1.2.1.3.1.4.编写目的 背景 定义
参考资料
2.技术方案的前提 2.1.2.2.2.3.2.4.2.5.要求 目标
假定和限制
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的方法 评价准则
3.对现有系统的分析 3.1.现状分析 3.2.局限性
4.建议的系统技术方案 4.1.技术方案概述 4.2.系统工作流程 4.3.改进之处 4.4.影响 4.5.局限性
4.6.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4.6.1.总体分析
4.6.2.技术方案中采用的成熟技术 4.6.3.技术方案中采用的新技术
4.6.4.技术方案中需要进行预研的子项 5.其他可选择的系统技术方案 5.1.可选择的系统技术方案1 5.2.可选择的系统技术方案2 ……
5.n.可选择的系统技术方案n 6.系统技术方案评价
7.已选系统方案的技术风险分析 7.1.7.2.7.3.7.4.7.5.技术风险识别 技术风险估计 技术风险评价
技术风险管理与监控 预研子项的研究结果分析
8.结论 技术可行性报告 四川托普集团
1.引言
1.1.编写目的
在对《项目委托开发合同》或《立项任务下达书》系统现状及用户需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系统技术方案。如果必要,还应对技术难点或某些子项进行预研。针对所选定的系统技术方案和预研结果,分别对系统的总体、所采用的成熟技术与新技术、预研结果进行分析,以论证所选择的系统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1.1.背景
说明该开发项目的: a.提出者和交办单位; b.提出经过; c.承办单位; d.项目名称;
e.产品的用户(前期用户、最终用户)1.2.定义
列出本文档中用到的专门术语、定义和缩略词。1.3.参考资料
列出本文档中引用到的参考资料,包括作者、来源、编号、标题、出版日期和保密级别。可能的参考资料如:
a.立项申请报告、市场需求报告; b.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
c.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需用到的技术标准。
2.技术方案的前提
说明对所提出的系统技术方案的前提,如要求、目标、假定、限制、进行方法和评价准则。2.1.要求
说明对建议开发的项目的基本要求,如:
a.功能和性能; b.输入与输出;
c.在安全与保密方面的要求; d.同本系统相连接的其他系统; e.完成期限。2.2.目标
说明所建议开发项目的主要开发目标,如:
a.提高功能和性能; b.提高生产和开发水平c.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可行性报告 四川托普集团
d.改进管理和决策。2.3.假定和限制
说明这次开发中作出的假定和所受到的限制,如:
a.整个系统的运行寿命;
b.进行系统方案选择比较的时间;
c.硬件、软件、运行环境的条件和限制; d.可利用的信息和资源; e.系统的预计交付时间。2.4.进行系统技术方案论证的方法
主要说明该项技术方案论证所使用的基本方法、策略和工具,如调查研究、层次分析、分析模型、确定准则或进行预研,以及所使用的新技术和预研工具等。2.5.评价准则
说明进行技术方案论证,特别是评价多个备选系统技术方案时所使用的评判准则,如系统的应用前景、系统概念的技术特点、质量要求、开发时间的长短、技术资源有无保障、开发设备是否可用、接口是否合理及使用中的难易程度等。
3.对现有系统的分析
现有系统是指当前实际使用的系统,包括产品和技术。这个系统可能是计算机系统,也可能是机械系统,甚至是人工系统。
分析现有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阐明开发新系统或修改现有系统的必要性。
3.1.现状分析
说明现有系统运行的基本现状,包括: 4.6.1 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
4.6.2 现有系统所承担的工作及工作量;
4.6.3 为运行和维护现有系统所需要的人员的专业技术类别和数量; 4.6.4 现有系统所使用的各种设备。3.2.局限性
列出本系统主要的局限性,分析硬件、软件和技术的现有功能和性能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和相应后果。并且要说明,通过对现有系统的改进性维护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
4.建议的系统
建议的系统是指建议开发的产品系统或新技术。
4.1.建议的系统的概述
概括介绍建议的系统,并说明在第2章中列出的那些要求,以及所使用的基本原理、工作方法。4.2.系统工作流程 技术可行性报告 四川托普集团
给出建议的系统的工作流程。4.3.改进之处
按2.2节中列出的目标,逐项说明建议的系统相对于现有系统的改进之处。4.4.影响
说明在建立建议的系统时,预计会带来的影响,包括:
a.对原有系统的影响,如原有硬件、软件、开发工具和技术等方面必需的变动;
b.对用户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的数量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变动要求; c.建议的系统对运行过程的影响,如用户的操作规程,系统失效的后果及恢复的处理办法。
d.对开发的影响,如:为了支持建议的系统的开发,用户需进行的工作;为了开发和测验建议的系统而需要的资源;所涉及的保密与安全问题。
4.5.局限性
4.6.系统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4.4.1.总体分析
说明技术方案总体可行性,如:
a.原理和方法的合理性、适宜性,以及先进性; b.对开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能否满足;
c.在2.3节所述的限制条件下,该系统的目标能否达到; d.在规定的期限内,本系统的开发能否完成。4.4.2.系统技术方案中采用的成熟技术
罗列系统技术方案所采用的成熟技术,以说明系统技术方案是否可行。4.4.3.系统技术方案中采用的新技
罗列系统技术方案所采用的新技术,说明这些新技术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以说明系统技术方案是否可行。
4.4.4.系统技术方案中需要进行预研的子项
罗列系统技术方案需要预研的技术难点和子项,罗列并分析预研结果,以说明系统技术方案是否可行。
5.可选择的其他系统方案
5.1.可选择的系统方案1
参照第4章的提纲,简要说明可选择的系统方案1。5.2.可选择的系统方案2 按类似5.1节的方式说明第2个乃至第n个可选择的系统方案。……
6.系统方案评价
按2.5节所列出的评价准则,对所提出的各个系统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以说明第4章所列方案的技术可行性,以及第5章所列方案未被选用的原因。技术可行性报告 四川托普集团
7.已选系统技术方案的技术风险分析
对于第4章所提出的系统技术方案进行技术风险分析,以避免实际开发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7.1.技术风险识别
说明与所选技术方案相关的技术风险,如: a.是否有类似的开发经验; b.项目的目标是否太高;
c.开发人员是否能达到开发要求; d.开发设备是否能满足项目开发目标。7.2.技术风险估计
说明技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对项目开发的影响。7.3.技术风险评价
定义一定的技术风险水平,超过该技术风险水平将导致项目终止。7.4.技术风险管理与监控
说明技术风险避免和监控措施,以及意外事件的处理计划。7.5.预研子项的研究结果分析
对预研的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技术风险是否可以克服。
8.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对所提出的系统技术方案作出技术上是否可行的结论。结论可以是以下四种之一:
a.系统技术方案可行;
根据 《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 的要求和倾倒区选划的工作实际,倾倒区选划的工作程序为:倾倒区使用或管理部门提出倾倒区选划的申请,承担选划工作的单位按照要求编制倾倒区选划工作方案,各分局组织相关涉海部门召开倾倒区选划工作协调会,形成行政协调会意见,确定预选倾倒区的位置、倾倒量等关键信息;承担选划工作的单位再根据行政协调会的意见对工作方案进行调整并组织开展选划论证工作,编制倾倒区选划论证报告,形成报告送审稿,各分局再组织召开选划论证评审会, 对选划报告进行评审,形成评审意见;承担选划工作的单位根据评审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并形成报告报批稿,再经评审专家复审后,修改、 上报国家海洋局[1]。
作为承担选划工作的技术单位,编制工作方案的目的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预选倾倒区的位置,而编制选划论证报告则主要是根据选划专题等开展现状调查和采用数值模拟进行预测,通过比选确定拟选倾倒区。目前关于倾倒区选划工作方案和选划论证报告编制工作的文献较为缺乏,本研究根据技术单位经验结合海洋管理部门的需求,为相关技术和管理单位提供参考。
2工作方案工作要点
2.1倾倒区选划的必要性
根据工程资料等明确需要倾倒的各疏浚工程的名称、方量等基本信息,确定倾倒的总方量、倾倒强度等基础信息,对周边海域现有海洋倾倒区及历史倾倒区状况进行描述,明确倾倒的必要性。
2.2预选倾倒区设置的合理性
预选倾倒区的位置设置主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点:预选倾倒区位置与海洋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的符合性,对周边生态敏感区如保护区、养殖区等的影响(距离和泥沙扩散),对航道、锚地和通航安全的影响,预选倾倒区所在海域的水动力条件、水深地形条件是否有利于泥沙扩散,预选倾倒区的经济性及预选倾倒区位置的历史沿袭等。
2.3选划开展工作专题的科学性
选划开展的工作专题主要包括疏浚物海洋倾倒监测分类与评价、拟选倾倒区及其邻近海域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拟选倾倒区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流泥沙观测、标识质点漂移跟踪试验、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等几个部分,关注各部分调查是否按照导则和相关规范、文件的要求执行,其中重点关注倾倒方量。
(1)比选:以倾倒量100万方为界限,超过100万方需考虑对两个及以上的预选区进行比选。
(2)可简化的监测项目: 对清洁疏浚物, 以倾倒量100万方和500万方为限, 未超过100万方可不开展流场、浓度场和扩散场计算、 回淤分析和数学模拟计算、渔业资源和海水养殖区调查、海上倾倒实验和标识质点漂移跟踪试验、疏浚物生物学检验等,超过100万方未超过500万方可不开展回於分析和数学模拟计算、海上倾倒实验和标识质点漂移跟踪试验、 疏浚物生物学检验等,超过500万方可不开展疏浚物生物学检验。
(3) 站位布设: 倾倒量未超过100万方, 不少于10个站位;100万方至500万方,不少于16个站位;超过500万方,不少于20个站位。
(4) 监测频次: 以倾倒量500万方为界, 未超过500万方水质、生物调查至少开展一次春季或秋季调查,超过500万方需开展春季和秋季两季调查。
2.4行政协调会的必要性
根据咨询专家和涉海各相关部门等的总体意见确定倾倒区是否必须设立,确定预选倾倒区的位置和范围、选划论证范围、拟倾倒工程的倾倒量、倾倒强度控制要求、选划专题是否满足技术要求等,并最终形成行政协调会意见。 选划工作方案根据行政协调会的意见进行修改。
3选划论证报告工作要点
选划论证报告的编制,首先应根据工作方案开展选划论证工作。报告编制主要依据 《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1],共分为12个章节。 以 《东山湾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报告》[2]为例分析说明。
3.1前言
介绍倾倒区选划的任务由来,根据倾倒工程的总疏浚量、资源化利用率和倾倒量等信息确定倾倒的必要性,收集工程周边海域现有海洋倾倒区和历史倾倒区资料,倾倒区选划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主要方法、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
3.2预选倾倒区
确定两个预选倾倒区的位置, 开展水深、 地形现场调查,对两个预选倾倒区的水深条件、 海底地形等方面进行对比。确定临近海洋生态敏感区和利用不相容功能区的相对位置。
3.3废弃物理化性质及分类评价
对拟疏浚工程进行全覆盖,按照 《疏浚物海洋倾倒分类和评价程序》的要求对疏浚区域进行表层样和柱状样的采集、理化分析。柱状样的站位数量一般为表层样的1/4[3]。评价表层样和柱状样是否符合清洁疏浚物要求,同时结合现场粒度分析结果与工程勘探等资料确定疏浚物的成分。
3.4倾倒区所在海域自然地理状况
主要对倾倒区周边海域的海域范围、地理坐标、气象状况、水文状况、污染源及水环境状况、海底地形地貌及沉积物状况、渔业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港口航运状况、主要海洋灾害、周边海域海洋功能区划及开发利用现状、 倾倒区周边海域海洋保护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等基础信息进行资料收集,基础资料的时效一般要求为当年或上年。
3.5海洋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对倾倒区所在海域开展环境现状调查,主要包括海水水质、 沉积物、 生物生态、 海流、 泥沙和渔业资源的现状调查等,以上各要素均开展春、秋两季的调查工作。
3.6潮流场数值模拟
确定潮流场数值模拟公式和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对潮位、大潮期间流场、小潮期间流场流速和流向进行验证, 确定大小潮、 涨落潮、 表底层流场的变化规律。
3.7标识质点漂移跟踪试验
通过抛放双关连浮子实测涨潮和落潮的漂流轨迹,同时根据数值模拟进行漂流轨迹预测,对比实测轨迹与预测轨迹的符合性。一般要求模拟轨迹应远于实测轨迹,并对大小潮、高低潮和涨落潮进行预测。
3.8扩散场数值模拟
首先确定泥沙模型,设定合适参数,根据疏浚量、施工强度等进行综合考虑,确定疏浚物源强及每日的最大倾倒量,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考虑在一般情况下的倾倒方案,还应考虑在极大值情况下的倾倒方案。最后根据倾倒方案确定预选区对不同浓度悬浮物的悬沙增量包络线浓度场面积、确定悬沙增量浓度大于10mg/L等值线距倾倒区中心最大距离,并根据各种方案对悬浮物影响范围和出现频率等进行预测。
3.9疏浚物倾倒对环境的影响预测
对海水水质、沉积物、生物生态、渔业资源、航道淤积、航运安全、生态敏感区及其他海洋功能区进行影响预测。预测悬沙浓度增量的影响范围、影响面积,评估对海水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影响范围,评估渔业资源的损失量,统计两个预选区的渔业资源损失密度、重量、价格,并依据 《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 (SC/ T9110-2007)[4]计算渔业资源年一次性损失重量和尾数等,根据当地水产品价格计算渔业资源损失价值;对比拟疏浚物与沉积物本底数据的差异,对沉积物的影响进行评估;根据悬浮物扩散范围判断是否对航道、 锚地产生淤积, 运载船舶的增加是否对通航安全造成影响,以及对海洋保护区、水产养殖等生态敏感区的影响;此外还应对距离预选倾倒区较近的其他海洋功能区进行评估。
3.10倾倒区技术经济评估及比选分析
对海洋处置与其他处置方法的经济对比分析,主要考虑成本与时间。如,倾倒物主要为泥质且泥质含量较高时,海洋处置与陆上处置的成本较为接近, 但由于倾倒物主要为泥质, 若采用陆上处置则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从工期和总的经济效益上都不适合,因而选择海洋处置。
比选分析是倾倒区选划报告最关键的环节。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5]第五条提出的 “科学、合理、安全、经济” 的选划原则,对两个预选倾倒区进行技术经济(包括环境效益)比选分析,并最终根据航运安全、 海洋功能区划、历史沿袭等因素选取预选区1作为拟选倾倒区,具体比选内容如表1所示。
4小结
连云港至霍尔果斯国家高速公路横贯我国东西,是国家“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区域和河南省高速公路网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原老路技术标准为:设计行车速度为100 km/h,路基宽度24.5m,标准四车道高速公路,改扩建技术标准为:设计速度100km/h、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整个改扩建实施过程中,原老路必须保证通行。
连霍高速函谷关段位于河南省三门峡西互通西约15公里处,属于黄土丘陵地区,北临黄河,南面高山,前后路段沟壑纵横,整个路段地形地势异常复杂。
2.函谷关段现状
函谷关段(K849~K856)原老路线位布设在紧靠黄土塬根与黄河间的二级阶地后缘,南高北低,原老路路基中线距阶地黄河边缘最近处180m。现有道路基本为长大深挖或半填半挖路基。北侧黄河边横向地势起伏变化无常。
陡坡深挖路段半挖半填路段
原老路在K844+405处跨越弘农涧河(设有弘农涧特大桥)后,在K845+090~K845+960范围内设灵宝互通,接着路线在K846+190~K849+190连续上坡,前后设计高程差达100米,其中有两段600米长5%的纵坡,中间用一段坡长300米2.5%的缓坡相连,并且连续挖方,平均挖深27米(如上图片所示),随后于K849+270处设西寨1号桥,此处达到本设计合同段全线最高点,也是距离黄河最近点,随后路线又连续下坡,到K851+690下坡至坡底。
3、改扩建控制因素
综合本路段具体情况,改扩建主要控制因素总结如下:
①路段本身位于长大陡坡上,坡底紧接着灵宝互通和泓农涧特大桥,坡顶处有西寨大桥,路段前后的重大结构物都制约了总体方案的设计。
②北面濒临黄河,老路中心离黄河边最近处只有180米,工程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③南边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两次从老路地下穿越老路,扩建部分道路实施受限。
④老路南边紧挨着函谷关风景区和国道G310,使总体设计线位布设受控。
⑤原老路连续近3公里的陡坡,两段纵坡5%,坡长600米的路段相连,达到规范规定极限。
⑥原老路在此路段连续3公里的深挖方,挖方深度达30米,防护工程量巨大,对环境破坏严重。
⑦原老路南侧是陡峭的黄土地质高山,挖则挖不透,布设四车道单洞隧道则技术难度大(目前世界上尚无成功先例)。
4、本路段所有可能的改扩建总体设计方案
本人有幸亲自组织了本路段的改扩建总体设计方案的论证,设计组经过反复的现场勘察,开会讨论,计算咨询,前后历经1个多月的专门研究,针对本路段所以控制因素,设计组提出了所以可能的总体设计方案如下:
方案A:沿着原老路北侧整体式加宽。
方案B:在老路南边远距离分离式路基,即在老路南边重新选择走廊带。
方案C:在老路北侧近距离分离式路基与高低路基组合。
方案D:在南侧完全避开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以分离式路基的方式加宽。
5、改扩建总体设计方案论证
总体设计方案论证是将每种可能的方案,先做出同深度的设计,全面的考虑其优缺点,然后对各方案进行研究论证比较,推荐最优方案。如上图所示,连霍高速函谷关段改扩建总体设计各方案论证如下
方案A:沿着原老路北侧整体式加宽,所不同的是在老路两段5%纵坡的对应路段,将新建路基下压5m,平面与老路拉开7m距离,采用1:1的形式放坡,将新建半幅路基纵坡降至4.7%。该方案需新增占地495.5亩,总造价78325.415万元(篇幅所限制,不再赘述详细工程量)。
优点:
①在于不需要设隧道,黄土路堑施工较方便
②易保通,因本项目整个实施过程中,老路不准短行,本方案整个实施过程对老路影响很小,施工安全容易保证
③对应原半填半挖路段设置一些桥梁通过,工程量相对较小,工程较为经济
④灵宝立交改造容易,互通内只需要改造主线及相对应的北侧两个出入口,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互通交通影响不大
⑤和郑西客运专线交叉处均采用路基通过,工程安全较容易保证。
⑥只需拆除老路北侧防护,对环境破坏小,占地少。
缺点:是因为不设隧道,需要克服的高差较大,仍需设置2段4.7%的长大纵坡,同时距离黄河二级阶地边缘较近,最近处仅约130m。
方案B:路线从北侧加宽K842+806处穿过老路,走向原老路南边,以分离式路基形式离开老路,然后直走原老路南侧的黄土平台,于K856+710处穿过老路,顺接老路前方路段的北侧整体式加宽方案,中间设双车道隧道共计6041米,该方案需新增占地1046.8亩,总造价131136.213万元。
优点:
①此方案避开了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函谷关隧道进口段工区,完全绕避开坡岸稳定存在不确定因素的路段。
②解决了连续大纵坡和大开挖的问题,新建道路最大纵坡2.85%。
③且路线直捷,线形舒适,路线里程缩短587m。
④南侧分离式路基使得桥梁荷载可以按新规范要求采用。大部分重型车辆交通量行驶在新建的4车道,可以充分发挥新建路面的承载能力。
⑤完全避开了原老路离黄河边较近的不安全因素。
缺点:受围岩级别控制,隧道需采用分離的独立双洞隧道,工程量较大,运营期对行驶安全有一定影响;灵宝互通立交需半幅移位设置,在弘农涧河东侧新修2条匝道、一条1km长南北向连接线与国道G310相接,并新建一处收费站。另外需要拆迁槐树原村部分房屋,对环境破坏大,占地多,工程造价很高。
方案C:线为北侧整体式加宽的改进方案。路线在灵宝立交匝道桥西侧偏向西北,沿孟村西边的东西向沟北侧展线,设置2235m长隧道,在现西寨1号桥北侧下方出隧道,建桥跨越西寨2号冲沟后路线布设在黄河二级阶地,该方案需新增占地338.37.亩,总造价118819.528万元。
西寨一号桥及跨越沟壑
优点:
①对环境影响较小,减少了开挖,减少占地
②设置隧道降低了纵坡,新建道路纵坡调整为2.5%,解决了大纵坡问题
③避免了拆除现有圬工边坡防护,土方数量较小
缺点:
①新建部分离黄河边更近,安全隐患较大。
②受地形及老路限制,需设置2座特长黄土隧道,长分别为4135m,3723m,洞口浅埋偏压严重,技术难度大,此种分离再分离的加宽方式变化,对行车更为不利。
③隧道出口原地面地势较陡,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大,防护工程量大。
④仍不能解决原有长大下坡问题。
⑤对环境破坏大,工程造价相对较高。
方案D:此后自佛家湾南K842+690处偏离现有高速公路,然后走向基本平行于郑西铁路客运专线(与高铁函谷关隧道平距200m左右),继续以桥梁形式抬升克服高差,在西寨东南设置3837m长隧道,与K853+145处跨越老路,接后路段的北侧整体式加宽,该方案需新增占地208.37.亩,总造价115716.556万元。
优点:
①案避开了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函谷关隧道进口段工区,
②完全绕避开黄河边不稳定的路段,
③解决了连续大纵坡和大开挖的问题,且路线里程缩短625m。
缺点:是工程量较大,造价高,灵宝互通立交需半幅移位设置,在弘农涧河东侧新修2条匝道、一条1km长南北向连接线与国道G310相接,并新建一处收费站。另外需要拆迁槐树原全部村庄,社会影响大。
6、改扩建总体设计方案论证
最终方案的选取:针对山区高速公路连续长大下坡路段的分析界定,《公路路线设计细则》9.2.9条提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连续下坡路段,任意连续3km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4.0%”,同时提出“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均应通过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设置,严禁驾驶员采用空挡下坡,并控制合理的下坡速度”。而函谷关段连续长大下坡路段任意连续3km平均纵坡均不超过4.0%,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未超出设计规范要求。基于规范细则上述解释,同时,结合交警部门多年的现场监控资料表明,此路段虽较为特殊,但却不是事故黑点。
故综合各方案的优缺点,设计组经反复比较论证,咨询业内知名专家,最终取得统一意见,即将方案A作为推荐方案(也是本项目最终确定的实施方案)。
7、结束语
公路总体设计方案是公路设计的灵魂,最终的选取是各种控制因素利弊取舍,各种方案优缺点相互博弈的结果,虽没绝对的最佳,却有相对的最优,笔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是目标实现的保证,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自然环境是人类共有,作为设计者,在方案选取时,虽有取舍,但还需保留原则。
参考文献
1.交通部公路司.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
2.交通部公路司.降低造价公路设计指南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已经由规模的扩张开始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主,注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分别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教育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正式开始实施以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为目的的质量工程。结合我院实际,学院确定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走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教育模式。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纺织工程专业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办出自己的特色,显得日益重要。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新办专业,有必要在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即在“应用”两字上下功夫,对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培养能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一、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本科教育偏向于“学术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重视理论型人才,轻视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上重视科学教育,轻视技术教育;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相对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科学研究上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应用技术研究,相对造成了我国“学术型”人才过剩,而实践应用型人才不足的局面。我国传统的“精英式”高等教育理念,趋同性的“研究型”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大一统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必将受到严峻挑战。高级技术型和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然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也使得我国传统的“学术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在市场用人机制日益完善的就业市场面前面临严峻考验。通过网上调查、与兄弟院校交流、询问毕业生就业单位等方式,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贸易壁垒的打破,国际之间的纺织品贸易竞争与摩擦越来越激烈,纺织品贸易人才需求量急剧上升,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再有,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的大中城市纺织工厂逐渐转移到郊区或其他地区,而大量的纺织品贸易公司主导着这些城市的市场,对纺织品贸易人才的需求每年也逐步上升,造成人才短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纺织品市场份额逐渐增加,大量的家纺企业随之诞生,但是没有相关的技术力量支持,特别是山东沿海及江浙一带对家用纺织品设计人才需求量特别高。
2、学生贸易知识掌握得少,专业知识掌握得多,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德棉股份有限公司专门成立了家用纺织品技术开发中心,但是学习相关方面知识的毕业生较少,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夏津一乡镇企业急需原棉检验人员,山东大鲁阁急需化纤、染整、纺织品贸易等人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些我系都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3、中国具有纺织工程本科的老牌院校,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计划都有所侧重。如东华大学以纺织新材料、新型纺纱技术为主;西安工程科技学院以浆料著名;青岛大学以针织服装为主;天津工业大学以复合材料为主;江南大学以CAD为主。都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所以,我院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为主,兼顾省内其它地区的需要。
二、构建纺织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我院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不足
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自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到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教学计划共修订了三次,主要以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适应政治课程变化的需要,兼顾考研。整个纺织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大模块。由于我国纺织工程专业属于大纺织专业,对课程数量与课时数要求较多,但又不能面面俱到;我系根据山东以及德州地区主要以棉纺织为主的特点,与现有师资力量结合,合理进行了专业课程设置;专业选修课主要以新技术、实用技术为主,以此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适应工厂企业的需要;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比例,结合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虽然纺织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多次,从2006年我系第一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以来,纺织工程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考研率保持在30%以上;基本达到了纺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但是我院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如何更好地为地方服务,办出自己的特色,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显得日益重要。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实践能力差
从考研情况看,我系纺织工程专业考研学生复试虽然有个别学生复试情况很好,取得个别学校复试第一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大部分学生复试时,理论知识较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与我们实践教学有很大关系,学生的毕业论文,真正进行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是很多,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真正应用于实践中去;实验课中实验设备仪器少,学生耐心不够,怕脏、怕累等情况都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因素。
(2)实践教学比例不高
我系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比例没有达到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不少于总学分的25%的要求,这与实验设备数量与种类的多少有关,虽然每年根据实验设备的购置增加了一部分实验,但还达不到教育部规定要求;同时在专业实习时,受工厂、企业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实习,而且实践教学的方法、手段等需要提高。
(3)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现代经济的发展,多学科交叉的融合,企业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较高。如学生贸易、管理知识掌握得少,专业知识掌握得多,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学习家用纺织品相关方面知识的毕业生较少,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些企业急需原棉检验、化纤、染整、纺织品贸易等人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
些我系现在所开课程方向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2、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进一步完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基础和专业教学阶段适当减少一些主干课程,增加必要的课程或修定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更有针对性;在实验实习阶段,进行必要的调整,在5周专业实习、6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了2周纱线试纺、2周织物设计、2周工艺设计,既基本保证了原实习要求不降低,又保证了专业方向或相关基本能力的训练;按照新确定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社会需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增加了应用协作,以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增加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现代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学科,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过去单纯强调专业素质的倾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坚持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两课”的教学质量,注意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把人文素质和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增强他们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坚定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拓宽基础知识的结构:大学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应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适当减少专业课内容的基础上,加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容,充实新科技、新进展的内容,将稳定性和先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好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会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注意专业和基础的结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进一步完善整合课程。
(3)加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要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整个活动中。我们进一步在专业的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原则的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及创新思维能力;减少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拟建立学生科研小组,在老师的帮助下,强化创新精神培养。
本方案的研究课题为某焊接平台的焊接工艺评定。焊接工艺评定(Welding Procedure Qualification,简称WPQ)为验证所拟定的焊件焊接工艺的正确性而进行的试验过程及结果评价。焊接工艺是保证焊接质量的重要措施,它能确认为各种焊接接头编制的焊接工艺指导书的正确性和合理性。通过焊接工艺评定,检验按拟订的焊接工艺指导书焊制的焊接接头的使用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为正式制定焊接工艺指导书或焊接工艺卡提供可靠的依据。焊接工艺评定被广泛应用于气焊,焊条电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埋弧焊,等离子弧焊,电渣焊等焊接方法中,是实际焊接生产中必要的一环。
在国内,焊接工艺的评定一般按照GB/T19866-2005国家标准(CNS)中规定的原则进行,然而,在实际焊接工艺的评定过程中,由于焊接结构尺寸大,质量大,接头形式多而复杂等原因,原焊接工艺的评定不能完全满足现有焊接结构的需要,因此,焊接工艺的评定亟待改进。目前,在国内,王铁军,马振峰等人对建筑钢结构焊接工艺的评定进行了探索,使工艺评定过程更加全面,合理。由于国内建筑结构钢的焊接工艺评定发展还比较落后,进行焊接工艺的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研究内容
1.确定焊接工艺评定项目
2.预备焊接工艺规程(PWPS)制定 3.焊接工艺评定(WPQR)计划制定 4.WPQR样件的焊接及过程监控
5.WPQR检验实验6.WPQR报告形成及评审会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焊接工艺是保证焊接质量的重要措施,它能确认为各种焊接接头编制的焊接工艺指导书的正确性和合理性。通过焊接工艺评定,检验按拟订的焊接工艺指导书焊制的焊接接头的使用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为正式制定焊接工艺指导书或焊接工艺卡提供可靠的依据。在进行焊接平台工艺评定的过程中,可以全面学习关于焊接工艺制定的标准与方法,对焊接工艺的基本流程有较深入的了解。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的目的是评定施焊单位是否有能力焊出符合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技术规范所要求的焊接接头;验证施焊单位所拟订的焊接工艺规程(WPS或pWPS)是否正确;为制定正式的焊接工艺指导书或焊接工艺卡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四、研究方案以及可行性 1.焊接工艺的选择
1.1 焊接工艺方法
考虑到生产的效率及设备的价格及焊接材料的采购途径、成本等方面,选择手工电弧焊。焊条电弧焊设备简单,操作灵活方便,适应性强,可达性好,不受场地和焊接位置的限制,在焊条能达到的地方一般都能施焊 1.2 材料的选择
按照ISO15614-1和ISO15608标准,选择ENS355作为工艺评定的材料
1.3 焊条的选择
按照《焊接手册》焊条电弧焊章中关于常用钢材的焊条和其参数选用,选用J506型号的焊条。
1.4 接头类型的选择 依据ISO15614-1及实际情况,产品设计的S355板材材料的厚度范围为5-20mm,对于手工电弧焊焊接工艺,对于厚板角焊缝的对接接头只能采用多层T型焊接。
1.5材料规格的选择
考虑到实际焊接工艺评定过程中节约成本的原则,应尽量选择小尺寸材料,对于T型焊接选择的最小尺寸应为350*150mm。考虑到材料厚度为小于等于20mm,试样厚度应选用17mm,则工艺评定试用范围为0.5t~1.2t,即8.5~20mm。考虑到材料5~8.5mm的厚度范围时,应选用8mm的试样。1.6焊接坡口
根据焊接手册中坡口的选择原则,坡口的形式和尺寸主要根据焊接方法和板材的厚度来选择和设计,同时根据《焊接手册》中焊条电弧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表格及不同厚度钢板对接接头的两板允许厚度差表格,当厚度t=8mm时,允许的厚度差为2mm,故选择适用于t大于10mm的双边V型坡口,坡口尺寸为β=45°,b=0mm,开坡口的方式使用刨削方式加工。
1.7 焊接位置的选择
焊接位置的选择应根据ISO15614-1中第8.4.2条款和《焊接手册》中焊接位置的描述进行选择:
平焊可以使用较大的电流焊接,生产率高,焊接成型好,焊接质量容易保证,劳动条件较好,因此一般应尽量在平焊位置施焊。
对硬度有要求的试样,必须对焊接位置上热量导入最低的焊缝金属进行硬度试验,从而覆盖所有焊接位置,故角焊缝工艺评定采用PB(平焊)位置即可。2.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
焊接时,为保证焊接质量,必须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所选定的焊接工艺参数总称为焊接工艺规范,例如,手工电弧焊的焊接工艺规范包括:焊接电流、焊条直径、焊接速度、电弧长度(电压)和多层焊焊接层数等,其中电弧长度和焊接速度一般由操作者在操作中视实际情况自行掌握,其他参数均在焊接前确定。2.1焊条直径
焊条直径应按照《焊接手册》中《焊条电弧焊》一章所述,满足本次焊件厚度要求,因此焊条直径应选择5mm。此外,所选焊条直径为工厂中常用尺寸,符合实际生产需要。2.2焊接电流
焊接电流应按照《焊接手册》中《焊条电弧焊》一章所述,根据本次所选焊条直径,将焊接电流设定为200-270A。2.3焊接速度
按照《焊接手册》中的规定,焊条电弧焊时,在保证焊缝具有所要求的尺寸和外形及良好的熔合原则下,焊接速度有焊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2.4电弧长度(电压)
根据《焊接手册》中规定,电弧长度应等于焊条直径的0.5-1倍,因此电弧长度应选择为2.5-5mm,电弧电压应选择16-25V。2.5多层焊焊接层数
根据本次焊接工艺要求,材料规格,所开坡口尺寸,及《焊接手册》中所述每层焊缝厚度太大时,由于晶粒粗化,将导致焊接接头的延性和韧性下降,故规定每层焊道厚度不能大于4-5mm,确定对8mm试样焊接层数为3层,17mm试样焊接层数为每侧5层。3.焊接检验项目
试样的试验项目应根据ISO15614-1中规定,对角焊需要进行外观、表面裂纹、硬度和宏观试验。
3.1试验的位置和选取
试验的位置和选取应按照ISO15614-1选取。
试样的选取应在所有非破坏性试验(NDT)已经完成并已经通过所用NDT方法的相关检查依据后进行。
试样采取的位置在所用NDT方法的允许范围内最好避开缺陷区域。对T型接头试样,需要宏观试样2个,硬度试样1个。3.2 外观检测
根据ISO15614-1,外观检测应根据EN970进行。3.3 表面裂纹检测
根据ISO15614-1,表面裂纹检测可选用渗透试验,根据EN571-1进行。3.4 硬度实验
硬度试验方法应按EN 1043-1的规定,采用载荷为HV10的维氏硬度,应利用维氏硬度测试计进行测量。为了测量和记录焊接接头硬度值的范围,压痕应打在焊缝、热影响区和母材上。厚度小于或等于5mm的材料,应在表面2mm处打一排压痕。厚度超过5mm的材料,应在焊接接头的上、下表面2mm处各打一排压痕。双面焊缝、角焊缝和T型接头对接焊缝,应在根部区域增加一排压痕。具体根据EN 1043-1严格进行 3.5 宏观检测
根据ISO15614-1,试样宏观检测应按EN 1321标准进行。3.6焊接评定结果验收水平及重新试验
焊接评定结果验收水平应根据ISO15614-1的7.5条款:
如果试件的缺陷在EN25817质量等级B级的范围内,焊接工艺鉴定合格。焊接的重新试验标准应根据ISO15614-1的7.6条款:
如果试件不符合7.5规定的外观检查或非破坏性检查的要求,应再取一个试样进行焊接,并进行同样检查。如果此附件仍不符合要求,则此焊接工艺试验已失败(不合格)。
如果任何试样仅仅由于焊接缺陷不符合7.4规定的破坏性试验要求,对每一个不合格的试样再取两个试样进行试验。附加试样可以从同一个试样上切取,每个附加的试样应进行与不合格的初始试样相同的试验。如果附加试样的任何一个不符合要求,此焊接试验已失败。
卢龙县单庄小学课题研究小组 彭娜
一、本课题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研究现状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
1、本研究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口,对影响课堂教与学效益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解决影响课堂教与学效益的相关问题,探索提高课堂教与学效益的策略,建构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为客观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关注教学的效益等积累资料并提供探索的经验。为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确立正确的教学观,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益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2、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老师实施教学活动和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课堂教学效果反映教学的效益,是教学的目的性、过程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对教师来说,从事课堂教学不但需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更需要学会全面地、辩证地认识教学理论,需要学会灵活地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本课题研究通过聚焦课堂教与学的问题,促使教师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自身价值等方面获得提高。也通过反观课堂教学实践,对其进行深度思考与梳理,使教学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丰富教学理论。
3、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们努力学习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论,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系统而复杂的教学理论不易被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实际在在明显的分离,课堂教学形似而神不似,课堂教学效益不高。本课题的研究,将通过对小学课堂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把教学理论变为可操作的教学实践。
4、本课题的研究不是由研究人员先拿出一个现成的问题,而是聚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个一个比较小的但一定会出现的问题,是符合教师工作特点的实践性研究,是由个性到共性,由具体到概括的归纳思维过程。
(二)研究现状:
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的教育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关注学科、忽视学生。这就造成了大量学生厌学,产生学习倦怠,许多教师厌教,产生职业倦怠。
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发展的教学环境。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教学过程。我校虽然已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但新课改理念和新的课堂行为尚未完全形成,严重制约了新课程的落实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促使我校教师重新学习课程标准、深层次探索实践新课程思想,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深入探索小学教师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内涵、特征,探讨师生交往的技巧,形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指导策略。
2、转变教师的观念、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和充满尊重信任、平等理解、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
3解决我校“学生怕老师”(老师太过威严,难以沟通,无法接近)、“老师怕学生”(学生动辄以侵犯人权,体罚相要挟)的现状,使师生相互尊敬、相互关爱真诚相处,共同健康发展。
4、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
5在我校构建一个和谐的、利于知能发展、人格健全、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二)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行为与师生关系的研究。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转变传统师生关系的研究。(3)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研究。(4)新课程下班主任工作的研究。(5)学校、家庭与师生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假设 1.相关概念的界定(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2)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是我国古哲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把社会矛盾调节到适度、适时、适量、适当的和谐状态的哲理学说。从心理学角度看“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全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学生和教师同作为“人”,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二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之间心灵沟通,互相关爱;充分建立起互助互学的良好情谊,提升个人的品性。
2.理论假设
通过我们的研究实践活动,让我们的教师懂得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对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正方面的作用即良性的教学行为会对课堂起积极作用,反方面的作用即不好的教学行为会产生不良的教学效果,从而影响整个教学秩序。只要我们能够从教师基本素质上构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就能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得到优化和提升,进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创新研究
(二)拟创新程度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授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从随意嘲笑和批评转向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4.从传统的“满堂灌” 转向强调帮助、引导
教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
5.从单一的自我教学方式转向强调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再次,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
6.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如现在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方式等。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本研究认为,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是课堂教学中起重要作用的行为,然而它不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全部,课堂教学技术行为不仅有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应该包含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彼此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互动行为。因此,本研究认为,对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研究,还课堂教学技术行为以本来面目是必要的。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本课题拟采用理论思辩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理论思辩旨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研制评价工具;教育实践旨在将研制的评价工具运用于评价实践,检验其科学性、有效性;再通过思辩性研究对检测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制定应对策略
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访谈法:通过问卷、访谈,了解全体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得分值,了解我校师生关系的基本现状,了解学生心目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如何的,为课题研究提供正确的方向依据。
2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状况,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课题实验与研究以有力的指导,从而明确我们的研究方向,缩短研究的周期。
3、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和研究改进方法,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探讨师生交往的技巧。利用各种具体的师生活动,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搭建桥梁,提供课题研究的平台。
4、案例研究法:在我校建立研究个案,进行个案研究,从中寻找规律,用于形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指导策略。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追踪研究、总结,提高教师的实践理论水平,并反映到研究工作,找出最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用于研究报告的撰写。通过总结,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对以前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提炼,同时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的凭据。
关键词:中分带护栏,技术标准,设计速度,路基宽度,护栏最大动态变形量,公路线形,填土高度,车型比例构成
护栏作为防止车辆冲出行车道或防止进入对向车道的一种交通安全设施, 在道路安全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护栏外形多种多样, 防撞等级也不一, 在设计中采取何种形式的护栏,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后确定。下面就结合滁州至淮南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护栏的选择问题进行论证。
1 项目概况及主体技术标准
滁州至淮南高速公路是安徽省规划的"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的"横四"-S12滁州至新蔡高速公路的一段, 是国务院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全线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 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 路基宽27.0米, 中分带宽度2米。主要指标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下称《标准》) 的规定执行。
按照标准3.0.4条款的规定, 设计速度在120km/h时, 中分带的最小宽度为2米, 一般宽度为3米, 本项目中分带为2米。按照标准2.0.7条款的规定, 如下图示, 当设计速度大于100km/h时C值为0.5米。
2 中分带护栏形式选择需考虑的因素
根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 (JTG/T D81-2006) 的规定, 护栏形式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防撞等级的选择:护栏在结构上必须能阻挡并使设计车辆转向;应综合考虑道路条件 (平纵线形、中央分隔带宽度) 和交通条件 (车型构成、交通量、运行速度等) 。
(2) 变形量:护栏的变形量不能超过容许的变形距离, 根据《高速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 (JTG/T F83-01-2004) 6.0.7条款的规定, 半刚性双波形梁护栏最大动态变形量小于或等于100cm, 半刚性三波形梁护栏最大动态变形量小于或等于75cm。如果护栏与被防护物体距离较大, 则选择对车辆和乘员产生冲击力最小的方案;如果障碍物临近护栏, 只有选用半刚性或刚性护栏, 半刚性护栏可以通过增加立柱或增加板的强度来提高整体强度;4.5米以下宽度的中央分隔带不宜设置柔性护栏。
(3) 现场条件、通用性、全寿命周期成本、养护等其他因素。
3 中分带采用波形梁护栏技术论证
若本项目中分带采用波形梁护栏, 则护栏立柱间的横向净距为238mm, 波形梁板之间的横向净距为830mm, 如下图所示:
(1) 因半刚性双波形梁护栏最大动态变形量小于或等于100cm, 即波形梁护栏经车辆碰撞后按最不利条件其变形量可达到100cm, 而波形梁板之间的横向净距仅为83cm, 无法满足护栏在变形量内的安全距离, 也就是说中分带一侧的波形梁护栏经碰撞后会影响到另一侧波形梁护栏的安全性, 易引起二次事故。
(2) 本项目车行天桥中墩采用薄壁墩, 尺寸为60×450cm, 因中分带波形梁护栏立柱间的横向间距仅为23.8cm, 故在车行天桥中墩处波形梁护栏立柱将无法施工。
(3) 管道工程:如中央分隔带断面布置图所示, 中分带硅芯管为4×3=12孔, 12孔的总宽度为16cm。中分带波形梁护栏立柱间的横向间距为23.8cm时, 从理论上可满足硅芯管的铺设空间要求, 但现场硅芯管铺设时, 其总宽度无法完全控制为16cm, 多数段落其宽度会远大于16cm, 导致中分带护栏立柱打入时难以定位, 极易造成硅芯管被破坏或护栏立柱定位不准确两种现象。
(4) 路基段中分带护栏若采用波形梁护栏, 则与桥梁段、明构造物段中分带护栏形式 (钢筋混凝土护栏) 不统一, 变化频繁, 影响景观。
综上所述, 本项目中分带采用波形梁护栏方案不妥。
4 中分带护栏设计推荐方案
路基中央分隔带采用分离式混凝土护栏进行防护, 护栏之间培土并用植物进行防眩。护栏防撞等级采用现行规范JTG D81-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下称《规范》) 规定的SBm级标准, 横断面布置图如下:
5 中分带护栏防撞等级论证
(1) 根据《规范》关于护栏防撞性能的条文说明:确定我国护栏碰撞条件时遵循的原则: (1) 顺应护栏碰撞条件的发展趋势, 满足我国公路交通实际情况的要求, 确保85%~90%以上的失控车辆不会越出、冲断或下穿护栏; (2) 坚持"以人为本, 安全至上"的指导思想, 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严重度及减少二次事故的发生; (3) 车辆碰撞护栏时小概率交通事件, 在确定护栏碰撞条件时应坚持经济、实用原则, 应考虑我国的经济承受能力。
从安全性、经济性等因素综合考虑, 本项目设计中路基和桥梁段中分带采用SBm级钢筋混凝土护栏, 符合《规范》的上述原则。
(2) 根据《规范》关于中分带护栏防撞等级的条文规定:因公路线形、运行速度、填土高度、交通量和车辆构成等因素易造成更严重碰撞后果的路段, 应提高护栏的防撞等级。由于《规范》条文解释中未就交通量、车型比例构成等因素进行量化, 经技术人员与负责《规范》解释单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取得联系, 取得参编人员葛研究员的口头解释:在设计实际操作过程中, 当交通量以大型车辆 (包含大货车、大客车) 为主时, 应提高中分带护栏的防撞等级。
本项目交通量预测至2036年, 其中大客车、中、大货车、拖挂车的在特征年比例约占37.1%、35.3%、29.6%、26.3%大型车辆比例较高。
(3) 本项目桥梁段中分带混凝土护栏采用防撞等级为SBm级, 高度为90cm, 若路基段采用防撞等级为Am级高度为81cm的护栏, 则路基护栏和桥梁护栏存在9cm的高差, 施工必然存在过渡, 且全线桥梁等结构物较多, 频繁的过渡不仅不利于施工, 也将影响道路的整体美观性。
通过公路线形、填土高度、车型比例构成、施工方便性及道路整体美观等多角度分析, 本项目路基和桥梁段中分带统一采用SBm级、高度为90cm的分离式混凝土护栏是合适的。
6 经济比选
两种护栏型式平均每公里主要工程数量及造价情况详见下表:
从经济比选得出, 中分带采用新泽西混凝土护栏比采用分设型波形梁护栏高26.04万元/公里。但混凝土护栏后期的养护及维修成本远低于波形梁护栏。
7 类似道路的使用效果及其安全性能说明
从我省高速交警了解到的信息, 根据中分带同样采用混凝土护栏的合巢芜高速近几年运营情况来看, 除因恶劣天气或驾驶员操作不当发生少数车辆撞损中分带护栏的事故外, 没有发生车辆穿越中分带护栏至对向车道的交通事故, 且护栏受损较轻微, 未出现过大范围护栏破坏。而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却发生多起失控车辆穿越中分带波形梁护栏闯入对向车道的严重交通事故, 这都说明了中分带采用混凝土护栏具有很好的防穿越性能, 对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能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2]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3]JTG D81-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4]JTG/T D81-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
[5]JTG/T F83-01-2004《高速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
[6]JTG/T B05-2004《公路项目安全性》.
【方案论证报告】推荐阅读:
装置论证报告07-10
采砂论证报告09-07
课题开题论证报告07-22
结构设计开题论证报告07-01
专业建设项目论证报告09-11
实验室建设论证报告09-26
电子商务专业论证报告09-27
翻译专业设置论证报告10-18
放映可行性论证报告10-30
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论证报告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