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对策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障碍对策(通用8篇)

障碍对策 篇1

医患沟通就是在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主题,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各种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科学的诊疗患者的伤病,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

了解别人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学习成功处理沟通障碍的方法,是对自己的工作的警示和避免走弯路的捷径。

医患沟通的障碍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患双方的思想观念不同,是医患沟通的障碍之一。一些医生认为自己“只病开药方”,能治好患者的病就行,而且患者医学知识匮乏,讲了他们也听不懂;还有的医生认为自己临床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同患者沟通。患者则不是这样想,患者认为医院是医疗服务机构,医生的工作应该人性化,尽可能的照顾每一位患者的感受,让患者满意。

第二,部分医务人员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医务人员一味的追逐经济利益,医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医生视绩效为己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质量。部分医务人员存在“知识傲慢”的心态,把自己的地位与权力看得太重,使患者感到不被尊重,而导致了其间的纠纷与不满。第三,医生与患者医疗知识的不对称性也成为医患沟通的一大障碍。医务人员普遍掌握医学知识、临床实践经验也比较丰富,在对病情的治疗上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患者方面,有的患者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有关自己疾病的知识一无所知,还有的患者对疾病状况知之甚少,了解的只是表层的知识。医务人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医生表达能力好些,有的医生表达能力差些。坐在患者面前的医生可能是医学方面的资深专家,但却不一定有过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导致医生有时无法完全按照患者的意愿把患者的病情全部由专业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日常用语解释清楚,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现实条件中医生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为患者一一解释,直到患者弄明白为止。这一点也是极易产生医患沟通障碍的。

第四,部分医生医德修养不好,影响了医患信任。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将“为病家谋利益”作为医生活动的最高标准。他发誓:无论进入谁家,只为了治病,不为所欲为,不接受贿赂,不勾引异性。对看到的或听到的不应该外传的私生活,绝不泄露。可见医德对一位优秀的医生是多么重要。良好的医德时一个医生从业的首要资格,只有高尚的医德才能成就一位名医、神医,才能成为同事和家人眼中引以为豪的人。

第五,医务人员过度依赖仪器设备。有些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缺少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患者很容易对医生产生不信任。

医患沟通的障碍该怎样解决?

医务人员要树立积极与患者沟通的观念,不要认为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是徒劳的,要树立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多倾听患者的意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不要用太多的专业术语,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让患者理解最重要。第一,切实做好沟通,树立新型医患观念,理解患者并帮助患者走出病痛,不要让冰冷的高科技医疗设备拉大了你与患者的距离。

第二,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

医院的体系不是一个巨大的“黑洞”让人无法捉摸,它就像我们的身体,包含很多要素,是系统中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本应是互相协作、密不可分的。如果这个系统相互牵制、低效运行,说明系统中的要素缺乏沟通、交换,物质和能量不能有效传递。把医院比喻成系统,医患沟通的的障碍就很好解决了,缺乏有效医患沟通的医疗系统低效运转,如果我们能够加强医患沟通,为医患沟通加些“润滑剂”,那么医疗系统就可以高效运作,医生理解患者,患者体谅医生,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

障碍对策 篇2

一、英语阅读中常见的问题

1. 词汇量基础有限,影响学生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

单词如同我们学习的汉字一样是学习英语的基础条件,如果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自己不会的单词,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整句话,甚至整篇文章的理解,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学生词汇量不足,基础知识较差都是学生阅读障碍产生的关键因素。久而久之,亦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2. 语法、句式结构方面掌握不好

英语是拼音文字,在结构上语法、句法规则十分严密。在初中的英语阅读材料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的长句、复合句等。而我国的汉语重在表意象形,句法规则比较松散,是一种典型的意合语言。两种截然不同的句式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陷入汉语的思维模式之中,产生困扰,影响阅读效果。

3. 英语阅读中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问题

影响学生阅读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学生个体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也是阻碍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些学生在阅读材料时,有一些小的癖好,像是译读(有意或无意将英语转化为汉语)、有声读、指读、逐字阅读、回视字读等,其实这些动作都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阅读效果,他们会打乱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连贯性思维,影响阅读的速度和效果。

4. 语境元素方面影响

语境既包括语篇内部的环境,即由词汇、语法、语音等构成的上下文,亦指语篇之外语言行为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身份和关系等非语言语境,它还包括作者所在言语社团的历史和风俗人情等。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没有理解文章所表述的语境,仅单独理解文章的字面含义,将导致上下文之间的理解脱节现象,阅读者不能够很好地推理和揣摩文章中任务的处境、心理和事件的发展过程,阅读效果也将下降。

二、解决英语阅读障碍的对策

1.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指导

俗话说:万丈高楼始于基。良好的词汇、语法基础是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语言技能全面入手,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给学生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自行学习知识,逐步提高。传授给学生有限的单词不如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单词,让学生能够掌握单词、语法的自学方法,这将比教会学生单词更加有意义。诸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背单词时学会读单词,掌握单词的发音规律,并根据词汇的发音规律进行拼读、记忆,这些都是记忆单词的最佳方法。

2.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泛读习惯

平时要养成泛读的习惯,阅读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材料,并且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培养自己快速阅读理解材料内容的习惯,每天能够坚持10~15分钟,并随手记录读前时间,读完时间,算出自己每次的阅读速度,逐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3. 拓展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的知识面

文化背景差异对于语言的内在含义影响较大,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必须要了解这门语言所处的背景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在教授学生过程中应该传授给学生必备的知识,同时掌握语言之间的差异,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全文,提升阅读效果。

4. 丰富教学形式,诱发学生阅读兴趣

巧设对策 克服障碍 篇3

关键词:数学学习;思维障碍;有效教学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上课的时候反应特别好,好像全懂了,但是做课外作业的时候错误却很多,在考试中也不能考出好的成绩。这其实是由数学学习中的思维障碍造成的,随之形成心理障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设计对策进行有效教学,克服数学思维障碍。

一、借助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而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认识事物具有很强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在学习时只有得到一定的感性知识,才会升华到理性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操作来获得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圆周长的意义,可先出示一个周围镶有红线的圆,把圆周长显示出来让学生看,再让学生在这个圆上用手指表示圆的周长,在触觉中理解圆周长是曲线,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周长不同。接着让学生把镶着的红线拔下来拉直,在运动中感知,圆的周长展开之后可以变化为线段。这样,视觉、触觉协同感知,学生获得圆周长的表象就非常鲜明深刻了。在以后学习圆的面积时,能比较容易区别两者不同的意义,从而使圆的面积与周长混淆不清的问题迎刃而解。

二、重视新旧知识有效迁移,深入浅出

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各学科的学习总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数学学习更是如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这样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巩固了旧知识,并能达到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的教学效果。这样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扫除在学习中存在的困惑。

比如,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在数数的过程中,学生最大的障碍就是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例如,从178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96。有的学生数完189,没数190就直接数200了。这时教师可以将百以内数数迁移到万以内数数,找出这两个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先说9后面的数是几,再迁移到109的后面是( )→119后面是( )→……□99的后面是( )。这样,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不断发现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将新知迁移到旧知中,就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

三、巧用比喻,化难为易

数学学习往往是抽象的,甚至是枯燥的、单调的,因此留给学生太多的恐惧,如果在课堂中照本宣科,灌输式地讲授那些难懂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公式等,学生对数学原有的一点点兴趣也会丧失殆尽。如果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灵活运用自然贴切、新鲜有趣的比喻,即使只言片语,也会激活学习气氛,启发学生的智慧,扫除思维障碍,从而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毫不费力地解决那些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简便方法时,在作业中出现了如下错例:

(1)24×205=24×(200+5)=24×200+5=4800+5=4805

(2)24×205=(4×6)×205=(4×205)×(6×205)=820×1230=1008600

(3)24×205=24×(205-5)=24×200+5=4800+5=4805

从此题中不难看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运算法则存在思维障碍,甚至和乘法结合律混淆在一起。要解决这个思维障碍,我们不妨从运算公式上下工夫,把法则与生活中形象、生动、熟悉的事物结合起来,让学生找到知识的寄托点,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伸出一架梯子。我们不妨这样,把这个运算法则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解决,把(a+b)×c中的a比喻成妈妈,b比喻成爸爸,c比喻成自己,那么这个算式就表示我爱爸爸和妈妈,拆开就表示我爱妈妈和我爱爸爸,如果写成a×c+b就表示我爱妈妈,但是爸爸孤单一人了,那么爸爸妈妈就是离异了。

学生听了这个比喻就会觉得新鲜有趣,从而加深了印象,明白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通过比喻的方法,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了运算定律,也就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并能引起学习兴趣。

四、利用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必须通过学生不断进行思维活动的锻炼来实现,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时候,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育心理学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动作思维将会受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降低要求,给学生回答问题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圆柱的认识”一课,先让学生课外自己做一个圆柱,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比一比、搭一搭等,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从而发现圆柱的特征。整节课中,学生学得十分积极主动,参与热情很高,学习效率很高。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要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我们应该尽量学会读懂孩子,读懂孩子的思维过程,读懂孩子的错,读懂孩子的困难,真正做到能够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真正做到深入孩子心中,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才轶.数学学习中常见的学生思维障碍浅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6).

[2]王艳.例谈读懂孩子的思维过程[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2(06).

创新思维的障碍有哪些及对策 篇4

2.1 要有怀疑批判精神

由于传统观念、固定观念和思维定势都是存在于创新主体的潜意识之中,使创新主体不知不觉地受到它们的支配,因此,要想克服这些因素,就要求创新主体必须有反思传统、习惯的自觉意识,要敢于怀疑批判一切,不仅要有怀疑批判别人的精神,更要有怀疑批判自己的胆量和勇气,只有通过不断怀疑和批判,才能使创新主体冲破固定框框的束缚,在怀疑批判中不断创新。

2.2 要克服胆怯心理

破除传统习惯,克服“唯上”、“唯书”的倾向,是需要有勇气的。因为传统的、权威的东西同时也是为多数成员所承认和接受的东西。突破它们就意味着向多数人支持的东西挑战。而这种挑战本身又不能保证次次成功,相反却经常伴随着挫折和失败。因此,这就特别需要创新者正确对待管理创新过程中的错误和曲折。要努力克服胆怯心理,如果处处怕犯错误,害怕失败就会陷于保守,就不敢突破原有的界限,也就谈不上开拓创新。

2.3 要学会运用创新思维的原理和方法

为帮助人们突破传统、习惯和思维定势,现代创造学总结出一些有用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这些原理和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自觉抵制和克服各种创新思维障碍。如创新的逆向思维方法,就是把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习惯思路反过来,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逆向思维可帮助创新主体打破思维定势,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如果创新主体能够善于运用这样一些方法,就可以自觉地抵制传统观念、国家观念及思维定势等的干扰,实现思维的不断创新。

3 培育创新思维的方法及途径

创新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人都有创新的禀赋。“人的潜力”或“人的潜在的天赋能力”是很大的,要把“人的潜力”开发为人的创新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巨大作用。因此,培育创新思维,是一切有志创新者的基本功。没有创新思维,就谈不上创新,人们的创新思维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其自觉进行创新的力量源泉。

3.1 积累丰富知识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了创新的源泉,谁就赢得了财富。不学无术或知识浅薄可以偶然取得成功,但不可能取得持久成功。成功与财富永远属于掌握知识、勇于创新的人。

3.2 坚持独立思考

质疑是创新的前提,批判是创新的开始。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在创新过程中总不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对错误进行批判和否定的历史。可以说没有否定就不会有创新。而批判和怀疑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它是克服创新障碍、提高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3.3 冲破习惯束缚

思想僵化和呆板的人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创新主体只有走出固定的概念世界,打破思维模式,才会有“惊奇”的发现,如果这个惊奇的发现以及由惊奇发现产生的问题反作用于创新主体的思维,那么,便会使创新主体产生内在创新渴望,并进而转化为创新行动。

3.4 提高联想能力

联想能力是创新的驱动力,创新主体的联想能力愈强,就愈能把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加以利用,愈能把与某种事物相关联的众多事物联系综合,愈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东西,进入到别人难以进入的领域。

3.5 把握直觉和灵感

人们捕捉和把握直觉和灵感,有赖于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及智力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和谐的外部环境。其具体方法是:一是要自觉地拓宽知识面,尽量多掌握有效信息,信息越是及时、强烈、异常,就越能产生新的思维结构;二是要做有心人,随时记录思想火花,并进行深入思考;三是对思考对……象要要深入解剖,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以激活潜意识;四是一旦直觉和灵感到来,不要对它采取游戏和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要采取积极的心态,鼓励它自由发展,对它进行认识的完善和验证。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不断地激发出内在创新冲动,去发展自身敏锐的直觉和灵感。

参考文献

1 赵尔健.创新思维发展障碍及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9)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障碍与对策 篇5

----初中英语口语测试有感

武平三中陈旭东

摘 要:初中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说的教学重要性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英语口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目前初中学生在提高口语能力方面存在的障碍,进而从课堂组织形式、采取措施、评价及测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口语教学重要性障碍对策

一、引言

初中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我国近年来在中学英语教学方面进行了较大改革, 随着教改的深入,说的教学重要性已受到广泛的关注。《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初中阶段应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英语)》规定:初中学业考试英语学科口语测试占英语考试总分的10%。龙岩市教育局也组织制定了《龙岩市2008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英语学科口语测试操作办法》,确定了我市初中学业考试英语学科口语测试的题型与评价指标。

但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课标中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学生的实际英语交际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从学生的英语口语测试情况来看,他们的口语水平与我市的初中学业考试英语学科口语测试的评价指标差距较远。因此,英语口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改进中学英语口语教学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的质量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影响初中学生口语能力提高的障碍

目前初中学生在提高口语能力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1.语言障碍

语言是思维的轨迹,我国学生是在汉语单一语种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英语的习得过程中往往受到母语的干扰较大,会在语音、语调、语速、语群分隔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困难。他们除了每周有限的几节英语课外,很少有接触英语的机会,课内的一点听说训练也难以在课外得到复习巩固。这样的英语语言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

2.文化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同,文化必然不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单靠语法和词汇无法解决的问题。这种理解上的障碍经常是由于对英语国家文化缺乏了解所造成的。因此,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及语言文学知识,还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及风土人情。不少中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在听说方面会表现出理解偏差或是言不达意的情况。

3.心理障碍

对许多学生来说,说英语的潜在困难是心理障碍。不少学生过分注重自我形象,他们认为英语讲得不流利、不准确会遭到同学、老师的耻笑,有损面子。因而不愿意、不敢开口用英语说话。由于他们害怕“失败”、唯恐“现丑”、丢不起“面子”,导致本来能听懂的也听不懂了,本来想开口的也不敢说了,甚至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这种惧怕的心理限制了他们口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英语口语教学

要学好英语,最基本的就是要动口,最初是开口读,跟老师、磁带读。然后要逐渐转变为自己开口说。如何在不影响课程进度的前提下,省时而又有效地开展口语教学活动,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听力口语相结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语言是有声的,所以语言的积累是听和说的积累。”听力与口语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种基本技能——听是接收和理解信息,说是表达和传递信息。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提高。因此,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听力材料,为口语练习积累素材。把听力与口语有效地结合起来,将输入的材料消化并转化为有效的输出,要比单纯地进行口语技能训练更能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坚持用英语教学,通过口头示范,便于学生模仿口语,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从而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一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也听不懂,教师就可以借助实物、图片、模型,配以手势、动作、表情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只要教师坚持说英语,学生就会逐渐提高听的能力,掌握单词的读音及正确的语音语调,听力提高了,开口说就有了依据和保证。

没有足够多的听力实践是不可能开口说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坚持说英语、用英语进行教学。

2、灵活教学,多种形式强化口语训练

口语训练是英语口语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平时的口语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采用新颖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有计划地设计大量的、高密度的口语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我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以下几种形式的训练方法。

一是模仿、表演的形式。学生喜欢模仿,特别是初中生,他们更加喜欢模仿,许多学生就很喜欢模仿录音中的人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录音机等语音教具系统,增加语言输入的类型和数量。在听的同时可采取跟读或模仿的方法,先让他们跟着录音磁带读,他们能读得有声有色;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模仿和练习,再让他们表演,表演的方法可以是单纯的会话表演,也可准备或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把讲台当作学生表演小话剧的舞台。部分学生也能表演得很好,课堂气氛就很活跃,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劲头就会很足。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听,一举两得,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的胆量得到了锻炼,口语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

二是背诵、复述的形式。不背诵就没有积累,没有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积累,要想说英语是不可能的。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材料朗读背诵,在教学一些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口头改编、复述故事。让学生复述,他们首先要记好课文的内容,然后是熟悉课文里的一些词组、句子,这样才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在开展这一活动之前,允许学生前一天进行适当准备。因为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是密切相联的,甚至允许事先写出提纲来。

三是游戏、竞赛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口语训练的竞赛活动、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分小组的传话竞赛,第一个学生听了老师的话后,传下去一直到最后一名学生,比比看哪一组做得快和准确率如何,让学生在忘我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口语。

四是造句、看图说话的形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当我们在学习一个新的词组和句型时,在给出典型的例句后,应多多鼓励学生造句。同学们只要将例句看懂了都会非常乐意争先恐后地造句。有的句子甚至出乎意料的精彩。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很轻松有效地学会了新词组、新句型,而且还为口语能力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设计卡

片、图画和描述信息等任务,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用评价激励学生,巩固口语教学效果

积极有效的评价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英语口语教学中,一个轻松、宽松的环境,一张和蔼可亲的面容,一个鼓励、期待的眼神,都能帮助学生顺利地说英语。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交际环境。由于一些学生性格内向、腼腆、爱面子,讲英语时信心不足,怕出错,怕被人笑话,免不了会有些紧张、害怕、害羞。这些学生开始说英语时,教师应帮助他们消除紧张心理,适当引导,鼓励学生说下去。每当学生能正确地说想要表达的意思时,教师要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多用 Good!Very good!Good job!Well done!等激励性的词语,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真正感到鼓舞和愉快,并产生自信心和主动性,进一步努力想方设法去提高说的能力。

4、定期进行英语口语小测评,为中考口语测试多练兵

口语测试是保障口语训练的一个有效措施。它不仅能使学生对英语口语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口语训练成果。因此,教师可视情况而定每学期一至两次,坚持对学生进行围绕问候、告别、感谢、应答、道歉、打电话、意愿、问路等功能的情景反应,朗读,背诵,看图说话的测试。通过测试过程训练学生根据当时考室的情况及时与测试教师进行必要的打招呼、请求开始、询问、以及与测试教师告别等交际活动,并在叙述中能使用一些较常见的表达自我观念或自我修正的语言,做到语态大方、语调自然、语速适中、声音洪亮、富有表情。

四、结束语

大家知道,人的各种能力都是在一次次活动或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得到提高的。学生的口语能力又何尝不是如此!有效的口语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只要英语教师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用英语进行交际,就可以提高口语教学的有效性。我相信通过有序、高效地口语教学,初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会有很大突破的。

参考文献:

国际广告的传播障碍及对策 篇6

一、深入进行市场环境调查

为了使国际广告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广告设计人必须要研究异国文化。探讨国际广告中蕴含哪些主要文化因素, 在设计国际广告时才可能从这些文化差异的角度去考虑广告创意, 才能设计出成功的国际广告。

作好广告策划前后的市场调查, 对于整个国际广告活动策划与实施,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告策划实施前, 除对所在国的政治、法规、经济、人文环境进行调查外, 主要是对该国商业广告条件状况进行调查。重点是所在国广告传媒情况, 有哪些最易被受众接受的传媒, 及所在国对媒介的使用有何限制等等。同时还需了解被委托和代理的广告公司的经营水平、信誉及价格, 所在国的国民教育水平, 同类商品广告竞争程度。首当其冲地就是要深入了解广告的对象所在国、所在地区的文化差异。经验证明, 对文化差异的了解, 成了国际广告战略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了解文化差异, 其知识领域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 称为实质性知识。例如当地的商业习惯、内陆交通等实际知识, 它们往往可以从报章杂志中获取。第二层次, 较为深入, 称为解释性知识。例如当地人的处事态度、生活观念及个人愿意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等等。

这些情报资料的掌握, 对国际广告传播的投入和定位起到决策作用, 也对广告效果的回报有一个基本的估计。在广告实施后应对市场有一个回访调查。主要调查广告实施后的效果, 从广告市场占有率、受众对商品广告认识程度、商品销售量等几个方面加以调查, 根据反馈情况对广告二期投入和操作加以调整。

二、影响广告传播的语言因素

国际广告与国内广告最主要、最明显的区别就在语言文字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载体, 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 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事物的看法, 隐含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 语言因素成了国际广告促销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开展国际广告活动时, 切忌简单地从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广告语言的转换, 决不只是一个不同语言间的文字翻译问题, 更为主要的是一种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沟通的问题。国际广告切忌简单地用国内广告直译而成。国际广告的许多失误, 就出在冒冒失失地翻译一些无法翻译的语言, 或者更糟糕的是将一份精雕细琢的文件, 从一种文字乱糟糟地译成另一种文字。

国际广告应该采用目标受众国的语言, 根据当地人的语言表达习惯来撰写。正如国际营销专家菲利普·凯特奥拉所指出:“当你编写商品推销广告时, 你必须使用这一市场 (文化) 所能认识和理解的符号, ”这就是说, 无论在什么国家、地区作广告, 都必须适合当地消费者的口味, 符合他们的想法、感觉和愿望。必须说他们的语言, 并且要符合其语境和风俗特点。我国企业就有这方面的失误。例如, 上海电池厂生产的“白象”牌电池, 该产品品质优良, 在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 但出口到美国时, 英文品牌译为“White Elephant”, 结果遭遇冷场, 原因是在英语中它意为:沉重的负担, 无用而累赘的东西, 常常寓指价格昂贵却毫无用途的东西。

三、不同价值观差异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来规范其多数人的行为和态度。跨文化的价值观念差异产生人们认识上的差异, 价值观念又通过激发动机间接影响认识系统。不同的价值观念有不同的期待、欲望和需要, 这便决定了不同的营销文化, 对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会有不同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当文化价值系统发挥作用时, 它便产生激发力, 影响着人们的感觉、态度、行为举止和选择标准。因此, 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类似的行为态度,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态度。

例如著名学者Tse Wong和Tan于1988年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五种亚洲文化价值观念对同一商品属性重要程度的评价就不一致, 如日本人、台湾地区人和香港地区人认为衣服的美学属性最重要, 而新加坡和韩国人则认为其功能属性最重要。同样, 不同的价值观念对颜色、式样、表情、行为等会有不同的评价和理解。价值取向的异同决定了评价标准异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社会成员只要其价值取向相同, 他们对同一品牌、同一产品形象的评价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即价值取向相同的文化对产品品牌有相同的评价标准, 这就为国际市场细分和营销传播组合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价值观念的区别还表现在其他方面, 国际营销和广告人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 东方人将群体、团结放在首位, 所以, 广告宣传应突出人们对产品的共性认识;而西方人则注重个体和个人的创造精神, 因此, 产品宣传应强调产品的新颖和奇特。在时间观念上, 发达国家往往较某些发展中国家更具有时间意识, “时间即金钱”, 因此快餐食品、速溶饮料、半成品食品往往容易在发达国家受到欢迎。我国中老年服装广告, 往往强调端庄稳重, 这在西方社会则行不通, 西方不像我国强调年龄、资历, 而从心理上排斥稳重老成的观念, 以青春、活力愉快为风尚, 老人也不服老。美国通用面粉公司为在日本推销配好的蛋糕粉料, 在广告中宣传:做蛋糕就像做米饭一样容易, 几乎没有起到效果, 后来才知道这句话伤害了日本家庭主妇的感情, 因为日本妇女认为做米饭要有很高手艺才行。

四、注意规避各种禁忌

宗教信仰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当地的居民有着深远的影响。宗教信仰及文化禁忌都是很微妙的东西, 对它不了解或理解稍有偏差都会导致相当糟糕的后果。要想在异质文化环境背景下进行成功而有效的跨文化广告传播, 就必须重视这些因素。广告创作中要么尽量避开它们, 要么遵从目标国的文化风俗, 制作出受人欢迎的广告。例如, 不同的民族文化对色彩就不同的解释。在亚洲, 白色常与死亡有关, 但在欧洲, 白色却代表纯洁;在伊朗, 蓝色表示悲哀, 一般是不能用在广告上的;绿色是埃及和叙利亚的国色, 但如果把绿色用在商品广告上就会引起当地人的反感;在尼加拉瓜, 棕色和灰色是不受欢迎的颜色, 经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这些都是要在广告策划过程中, 应该加发注意的。

五、传播标准化与当地化结合

生物解题思维障碍分析与对策 篇7

几年来,综合分析学生考试中错题原因发现,学生常因知识缺陷或解题技能欠缺导致解题错误。从本质上看,这是由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生思维障碍,表现为信息提取失真、思维定向失误、知识再现失灵、解题评价失当等,本文拟在分析这几种解题思维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些许补救性和预防性教学对策。

一、 信息提取失真

信息提取失真是指学生不能从题目中最大限度地抽取出对解题有用的信息。通过审题过程提取解题信息,是解题的第一步,需要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操作。学生审题过程中信息提取失真,主要表现为题意误解型和题意遗忘型。

1.题意误解型

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考试的过度焦虑或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时,时常人为地歪曲题意。

典例:一个具有两对等位基因的精原细胞(AaBb)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类型是()。

A.4种 B.2种 C.2种或4种 D.6种

错因:把题意理解为:“一个生物体“而不是”一个精原细胞”。

解析:“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A与a、B与b发生分离,A(a)与B(b)进行组合而决定了基因的配型。即组合方式为:AB与ab或Ab与aB。故答案是B。

2.题意遗忘型

有时学生正确理解与记忆题意之后,在解题过程中却忘了题意的部分内容,或增加了新的条件,这种凭想当然的臆造题意引发的解题错误称为题意遗忘型。

典例:在营养丰富、水分充足、温度适宜的黑暗密闭系统中培养着乳酸菌、酵母菌、草履虫、蚯蚓、苔藓等几种生物,几天后,还能生活的是( )。

A.酵母菌和草履虫B.酵母菌和乳酸菌

C.苔藓和蚯蚓D.草履虫和苔藓

错因:在思考问题时,没有注意到“黑暗、密闭“这一隐含条件(无光、无氧)。

解析:黑暗中可以生活生物的同化作用是异养型生物,密闭中可以生活生物的异化作用是厌氧型(或兼性厌氧性)。故答案是B。

总之,题意遗忘的原因有两种:第一,动机水平不足或过高。动机水平不足时,由于缺乏对前提条件的精细的认知加工,只是将它们不清晰、不稳定地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因此,这些信息抗干扰性差而容易遗忘;另一方面,过高的动机水平将使背景知识的提取阈提高,并使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降低,这样会使解题中提取前提条件时顾此失彼,也可能忽视考虑某些问题条件。第二,短时记忆能力较差,不能把从题目中获得的条件信息清晰而准确地保持在头脑中,由此很容易引起问题条件信息的丢失。

应对策略:信息的提取是学生应用背景知识解题的前提,教师应十分重视教会学生提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培养审题习惯:通过练习训练和错题分析评讲,提高学生审题的自觉性。

⑵教会审题方法:要教给学生通过审题提取信息的方法。例如读题、看题要仔细;重点、关键或难点要多读几遍;边读边画简图,把文字转换为图形,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等。

⑶提高审题技能:通过典型的练习训练,培养学生审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例如:让学生接触缺少信息、信息冗余、信息隐蔽的题目,分析区别形似质异的题目,使学生逐步提高对题目中信息的敏感性。

二、 思维定向失误

思维定向失误是指学生不能正确地把从题目中提取的信息加以概括,错误地进行课题类化,从而迷失了解题方向,造成解题错误。

1.思维不足型

当学生思维活动因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的原因不够深入时,就不能主动地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加以概括,实现课题类化,从而对问题解决一筹莫展。

典例:如果豌豆花中5个花粉母细胞产生的花粉粒全部成熟,并且其中的精子都完成受精作用并发育成种子,那么共能形成多少个精子和多少粒种子?

错因:在于学生思维不能充分地展开,不能对题目进行概括。

解析:高等植物经减数分裂时的直接产物是小孢子或大孢子,然后经过一次有丝分裂才形成精子(或卵细胞),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种子由受精卵发育成,如此概括后,就能推出此题的正确答案是40个精子和20粒种子。

2.思维定势型

思维定势是指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思维定势对解决问题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使学生墨守成规,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往往导致解题错误。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没有掌握丰富的典型题型,不能做到见多识广,故对似曾相识的问题以偏概全盲目套用,导致解题错误;二是学生思维灵活性、求异性不够,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典例:豚鼠的黑毛对白毛是显性,一对黑毛杂合体豚鼠交配,产生4个子代,它们的表现型可能是( )。

A.全部黑毛;B.3黑1白;C.1黑3白;D.以上都有可能。

错因:在于因解题定势套用了一般化规律,没有考虑到分离规律中3∶1分离比是统计规律,适合足够的样本。

解析:只有四个个体不符合概率的运用条件,所以答案是D。

3.知识干扰型

知识干扰型知识干扰又称知识的负迁移,指先前知识对解决当前问题起阻碍、抑制作用,从而使解题发生困难,出现解题错误。

典例:用黄豆生豆芽,1kg黄豆生5kg豆芽,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是( )。

A.变多;B.变少;C.先变少后变多;D.不变。

错因:在于不清楚豆芽的发育过程中重量的上升原因。

解析:由于受生长发育同化作用(光合作用)大于异化作用的旧有知识的负迁移的影响,不能从题目中提取的信息“生豆芽”中概括出这是一个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见光),相反要消耗有机物(呼吸作用)的过程。故答案是B。

应对策略:思维定向是学生应用背景知识解题,展开思维活动,进行概括类化等思维操作的关键步骤。要使学生迅速而正确地完成思维定向和课题类化,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思维能力之一。在生物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知识获取过程,引导学生把已有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生物学概念和规律的实质,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灵活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它与思维的发散性是相通的。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设计变式型习题,通过一题多变型习题和一题多解型习题的解题训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灵活。

三、 知识再现失灵

知识再现失灵是指不能再现解题所需要的背景知识。知识再现失灵主要表现为无法再现知识(遗忘)或再现不正确(错误)或不具有再现的知识。

1.知识遗忘型

知识遗忘型常有这种情况,在测验之后,有些学生后悔地说:这么简单的题目我当时怎么想不起来。似乎被掌握的知识不能回忆和再现了。这属于知识遗忘型。知识遗忘型固然与测验焦虑引起提取背景知识的阈值升高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进行合理的编码,使其难以通过问题情境的驱动提取知识。被编码的实质是指知识被条件化,即在认知结构中被编码的知识附加有适于不同背景中的应用条件,这些条件对应着有关问题情境中的意义单位,这些意义单位通过条件驱动背景知识的提龋没有被编码的知识,则不具备被提取的中介——应用条件。

2.知识误解型

知识误解型是当提取未被正确理解的背景知识解题时,即发生知识误解型解题错误。

典例: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间聚集着蚂蚁、蜘蛛、蚯蚓、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

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C.食物网;D.种群。

错因:不能准确地提取关于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种群、食物网的概念。

解析:各种概念主要分析如下:种群是同种生物的个体组合,生物群落是多个种群组合而成,生态系统是在生物群落基础上加非生物因素。故答案是B。

3.知识缺乏型

如果学生根本不具备解决某问题所需的背景知识,那么显然会导致解题错误。

典例:有人将盆栽金莲草幼苗的顶端用黑纸罩上,放在窗台上,让阳光从一个方向照过来,几天后看到( )。

A.幼苗弯曲生长;B.幼苗向上直立生长;C.幼苗不再生长;D.幼苗弯向光源但不生长。错因:主要原因是对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和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等知识的缺乏。

解析:本试题中金莲草幼苗顶端用黑纸罩上,放在窗台上,让阳光从一个方向照过来,即是单侧光照射。故答案是:A。

应对策略:知识再现是解题的依据,要使学生能顺利再现知识,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发展学生的编码策略。通过学习材料的编码,才能有效地保持和提取。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对知识进行编码:一是把抽象的理论与具体实例相结合;二是进行图文双重编码。

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建立不仅给思维定向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学生提取和再现知识提供了线索。教师要通过分析教材,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把各章节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按单元或章节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材,板书提纲,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四、 解题评价失当

解题评价失当是指不能有效地对解题过程、方法进行自我评价和监控,不能认真地对解题结论进行检验查证。解题评价失当是学生缺乏科学的怀疑精神和学习的无认知策略的表现。

1.监控不力型

监控不力型指学生对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不能进行有效地反思与自我监控,不能正确地矫正自己思考的线索和方向。

典例:生物体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已知在生物体某一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中,有一个基因型AB的精子,则其余3个精子可能为( )。

①Ab、aB、ab;②AB、ab、ab;③AB、AB、ab;④aB、aB、ab

A.① B.② C.①或② D.①和②。

错因: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深入地分析自己的解题思路,不能认清题目的限制条件一个精原细胞,没有全面考虑可能存在的遗传方式(完全连锁、互换或自由组合)。

解析:根据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就已经决定了基因配型。可以知道,另外的精子中有一个的基因型AB,其他两个为ab。故答案是B。

2.验证缺乏型

验证缺乏型是指学生解题后,不能认真地进行检验,缺乏怀疑精神,过早地草率得出结论,从而导致解题错误。

典例:一个男子把自己某一个基因传给他的孙女的概率是1/4,对否?为什么?

错因:在于学生没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

解析:如果假定这一个基因在X染色体上或者在Y染色体上,结果应是1/4或0。

应对策略:解题评价是成功解题的可靠保证,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评价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发展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要教给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学习的知识,通过对解题过程的自我评价、自我监控,使学生养成正确矫正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的习惯。

⑵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能严格评价思维过程和精细地检验思维结果的品质。在解题训练中,要通过设计辨别真伪式习题,通过分析判断解题的依据,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不盲从,不轻信,大胆质疑问难,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消除高一学生物理学习障碍的对策 篇8

一、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较好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如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及牛顿第一定律等,以扫除定律学习中的外围障碍,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在安排学生练习时要注意题型和难度的控制。先练习水平面上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斜面问题;先分析物体受一个力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物体受两个、三个力的问题;先研究单个物体问题,再逐渐深入分析连接体问题。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好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拿一段直铁丝,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再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

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如在讲动量定理时,可先提出人从高处跳下来时为什么要蹲下来,而不是直立。通过分析可知,两种情况下动量的变化量是一定的,而缓慢蹲下来人与地面的作用时间长,地面对人的作用力校通过这个实例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在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越校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就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人为地控制卫星的运动速度将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人们可通过卫星探测地下资源,进行军事侦察,传送无线电波。

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如讲牛顿是怎样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工作、为人类做出非凡成就的;伽利略是怎样为追求真理与教会作斗争的;法拉弟是怎样把人类带入电的世界的通过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渗透物理知识。在学习每一章后都安排讨论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是非,从而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如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的讨论上,学生对波明显衍射的条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还是小,只要二者相差越小,衍射现象就越明显。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的情况下,二者之差越大,衍射越明显,波长比障碍的尺寸小的情况下,二者之差越小,衍射越明显。此时教师从中引导,我们把波长看作人,把障碍物看作墙,把衍射看作人翻墙,从而很容易断定后一部分学生对波衍射条件的理解是正确的。

除此之外,还通过阅读科普读物、编制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三、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培养能力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如:静力学中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动量和冲量、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其次,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现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建立都是如此。

另外,教学中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并逐步介绍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估算法、假设法、设直法等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学习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有些学生认为合力一定大于分力。教学中可引入三角形法则,使学生认识到矢量三角形中表示合力的也是三角形的一个边;根据三角形中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可知,合力大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和,其与三角形中三 边边长之间的关系相似。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象、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边听边想,边听边忆。要注意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上一篇:台江县开展“三送”活动下一篇:英语议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