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精选8篇)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1

一、多肯定,少批评,注重学生的人格构建

其实,每个人都从心理上渴望得到肯定。我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最喜欢我的作文从您的嘴里念出来,得到您的表扬。”因此,批改作文时,要尽可能地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尤其对平时作文较差的学生,努力发现他们写得较好的,哪怕是一句话,一小段,都加以肯定、表扬;有时也可以来点“美丽的谎言”;以此让他们认识自己也可以写好作文,来促进他们写文章的信心。对较差的习作存在的问题,拿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原因,让学生出谋画策,看如何改进,以此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实践证明,这样做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很有好处。我的学生在周记中写道:听到老师朗读我的文章,我真高兴,心里铆足了劲,下次我还要写出象样的文章来。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课后找本次作文较差的学生谈一谈,让他们直接从这里得到鼓励,同时也得到帮助,这又比单纯的文后批语效果要好。

二、多体验,多观察,回归作文本源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数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引导学生多体验生活,多观察生活。

在此,有必要提及新课改的两个理念,即主体教育观念和生态伦理观念,主体教育观念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

三、多“说”、多“辨”落实“口语”训练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现实教学目的的需要出发,多给学生创设“说”与“辩”的机会,可围绕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已见,开展切磋性的“百家争鸣”;也可课前分两种命题,“即席讲演”,课前两分钟一条格言谈心得体会,或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出题,要求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并用手势等适当的辅助手段,教师或学生做点评,还可以在写作训练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通过这些途径,培养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可以提高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四、多读、多写,体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的练习。

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在家里午饭晚饭时间都要注意收听新闻,关心时事;提倡多阅读书报,总之,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作文教学就一定能够冲出困境,走向光明!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阶段总结

在作文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会学习、爱学习的品格入手,培养他们主动发展的能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取决于阅读和生活的积累,其中阅读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作文创新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开阔眼界,吸取营养,促进了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具体做法:

首先,我们把课内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借助典范的课文,指导学生从阅读中吸取精神营养,从阅读中学习好的思想品质,学习优秀的人格品质,从阅读中提高文学、文化素养。在长期坚持不懈的阅读中,学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知水平,积累了写作素材,学习到了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创新写作的技巧。其次,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作文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周利用固定时间阅览,利用班级“图书角”广泛交流阅读,从课外阅读中吸取营养,积累写作素材,认识写作规律,提高写作能力。再次,注意积累。“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学习的外延,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作文创作同样也离不开积累,因此,我们提倡并指导学生不仅在阅读中积累,更要在生活中积累。在课内外阅读中,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摘抄优美的词句或段落,每天背一首古诗词,每周写一则随笔(字数不限),来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存”,并做到读中思写,以读促写。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其中有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素材,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我们把作文教学紧密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进而去反映生活、表达生活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事,小事,悲喜事,尽为我用,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提倡学生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真实的生活,提倡写生活中的真情。这一点,从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就能够看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影子,聆听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巨大回声。在阅读中积累,在生活中积累,使学生写出的文章丰富多彩。

在平日的作文训练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创新。

第一、主题方面,指导学生从主题这一角度进行创新,就是要提出新颖、深刻的观点或者运用逆向思维求异,“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文章的主题。

第二、题材方面,题材是文章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走红”的话题作文内容相关性的要求就为学生选择素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选择余地,它可以让学生灵活地选用自己熟悉并能更好把握的材料进行写作。

第三、语言形式方面,要求学生运用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文章记叙生动、描写细致贴切,富有文采,创作出神采飞扬的作品。

第四、文体形式方面,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如小说,寓言,童话故事,书信,日记,等等,打破传统限制,别具一格。

二、取得的成绩:

(一)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个性化作文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了训练过程,使每次的作文写有目标,评有依据,改有方向。实施全方位把关,面向全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由害怕写作文到乐于写作文;由“空洞无物”到“灵性四射”;作文题材俯首可拾,佳作妙语信手拈来。(二)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在这一学年中,学生通过阅读,记笔记,写日记,小练笔等,写作能力日渐提高,为更好地进行个性化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学生在校内外的各项比赛中纷纷获奖。

三、思考与启发:(一)培养兴趣为先导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作文能力,应当从低年级抓起。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办法,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教师对写得好的夸一夸,对不敢写的拉一拉,对写不好的帮一帮,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从而期待下一次的成功,渐渐形成写话的兴趣。(二)重视个性化作文的引领

个性化作文,提起的时间不长,教师在指导上办法也不多,当前应予以更多的关注。低年级是最爱想象,最富于幻想的年龄段。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写想象中的事物,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的能力是无穷的,一旦让它释放出来,会给我们一次次惊喜!因此教师应取得家长的配合,使作文个性化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下一步设想: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2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 其日常口语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最鲜活最生动的作文语文, 学生在交流、收集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 并在作文中加于运用。农村学生在用具有乡土特色的语言来作文, 不仅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还能激发作文的兴趣。

民间故事作为乡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它又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不同时代农民群众的思想和情感, 表达了他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同时这些民间故事还能激励人们热爱生活, 颂扬真善美, 鞭策假恶丑。

农村中每天都在发生着新奇的事,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自己身边新奇的事。教学实践中, 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随笔撰写的形式, 提高学生对新鲜事的敏锐的观察力, 通过学习随笔的撰写, 为写好作文提供相应的素材。

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收集材料, 采访、图书资料查阅、上网查阅, 同时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记录所收集的素材:文字记录、图片资料收集、照片、录音等形式, 使资料更趋完整和可参考性。

二.写农村风光。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物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

1.田野风光美。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学生观察, 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田、麻田、菜地……各具风韵, 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 又各具特点, 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插秧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 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 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 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同时, 也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2.乡村景观美。对于农村人来说, 乡村自然景观, 是值得欣赏、值得自豪的。山坡、草地、小河、湖泊……有水波不兴, 也有潺潺之声, 岸边的古树, 水上的渔舟, 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是作者笔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组合, 不同的时节, 又有它独特的画面。学生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 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3.农家新居美。党的富民政策, 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家乡富了、变了, 农家新居、乡村水泥路面、正是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观察农家园, 描绘农家美, 激起爱家乡之情, 作文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三.做农活写农活。让学生向父母或家人拜师学艺, 身体力行, 领悟劳动的艰辛, 丰富学生生活。

1.尝劳动辛苦。现在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 年轻的父母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 许多学生写劳动, 只言片语, 写不实在, 写不生动。通过让学生与农民一起干农活, 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 出力流汗, 得到的劳动果实, 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山芋、油菜等等, 学生会天天盼, 天天看, 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 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从而, 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 学习农民勤劳纯朴的好品质。

2.学农民智慧。农民有着无穷的智慧, 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农家文明, 创造了特艺特产, 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致富门路。像种桑栽麻采茶, 养鱼养蟹捕虾, 放牛牧羊插秧种菜等等这些农活, 都有着一套宝贵经验, 凝聚着农民的智慧, 边学边做, 边想边记, 从亲身感受中, 表达赞赏之意。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3

只有观察才能认识事物。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的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写一种水果作文时,我带来一篮水果,有苹果、石榴、橘子、草莓、葡萄等,学生见了马上兴趣来了,“老师这种水果我吃过。”“那种水果我吃过……”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说明学生对水果已有了解,但怎样去写呢?先让学生仿照“石榴”一文,对各种水果的色彩、外形等进一步认识,在他们讨论后,再让他们品尝,加深印象。这就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写一种水果的外形、颜色、味道、吃法等,就这样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养成观察的好习惯,这样写作文就有话可写了,鼓励他们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习作阶段性目标。

二、鼓励学生多实践

实践出真知。三年级学生是贪玩的年龄阶段,大多数缺乏自觉性,必须不断地鼓励和督促,让他们多实践,了解事情发展的经过,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每周布置两次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多让学生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让他们怎么做就怎么写。如,写家务劳动,我在教之前启发学生,我们是中年级学生了,不能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皇帝了,要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老师想了解你们在家做哪些家务劳动,怎样做的?下一周作文课让大家汇报。布置后同学们都回家去做了,到了作文课上,学生们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劳动的经过汇报给我听听,为了他们都有说的机会,先分组说,再各组选代表汇报,等他们说完以后,我引导他们怎样把经过写在纸上给我看,就这样坚持实践,帮助他们获得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三、启发学生多想象

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源泉。我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多观察,鼓励他们多实践外,还启发学生合理想象。如,用玩具编写童话,让学生自带玩具,摆在桌上,学生分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这是他们展示自己的大好机会,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也可以鼓励他们编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学生们看到动物玩具不同的摆姿就有不同的主题,想到动物世界中的画面,有的说动物们在开联欢会呢,有的说动物们在开运动会呢,还有的说动物们在研究怎样寻找绿色食品,保护动物自己……他们想象得合情合理,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四、帮助学生多模仿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有不少是文质兼美的范文,现在文学作品也有很多可让学生大量阅读并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学生与写作联系起来。如,学习第五册中“北大荒的秋天”,让我们了解作者怎样描绘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美丽、富饶的地方。文中有好多优美的句子,“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作者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因为小河是“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碧如洗的天空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河水里,就显得更蓝了。这种好句子给人以亲切的感受。

当然写景的课文还有不少,如,第六册“庐山的云雾”,作者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这就写出了作者游玩时的真切感受。我在教这个单元后的“习作3”时,让学生仿一些写景文章的写法。春天,小作者跟老师到郊外游玩,回来后按游玩的顺序写了所见到的景物。写麦苗,注意了微风吹来时的情景;写小河,注意了岸边的花草和水中的小鸭子。“小作者跟我们相仿的年龄,写出这么美好的文章,我们也曾经跟家长一起到好多地方春游过,人人都会有感受,把你游玩时,见到的印象较深的景物选择两三处写下来。老师想让大家举行一次赞美春天的习作朗读会。”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就这样,大家都很兴奋地写出春天五彩缤纷的美景。同时我们不能将学生学习范文的范围局限于教材所选用的文本内,还应该扩大到所有有益于学生的语言、情感、体验,多读课外范文,拓宽学生的作文思路,这样写起作文来就有话可说了。

初中作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初中作文教学手段受到冲击,初中语文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必然为作文教学带来更高的要求。作文教学作为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长期以来,我们在寻求一条能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捷径,很多人在这条路上探索,其中不乏收获者。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研究成果进行了两个方面的综述,一个是对当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问题的综述,另一个是对改进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综述。

一、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写作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当下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凸显的问题日益严峻,特别使我们农村老师费心费力教学,而学生的写作水平却一直难以提高。

从学生的角度讲,首先,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没有写作的热情,写作文多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不能发自内心的写作;其次,当今的写作教学,几乎不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在训练方法上模式化、程式化。学生无论写什么文章,都是生搬硬套,内容空话、套话连篇,内容空洞无物。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学生获取素材便利,抄袭成风,千篇一例。学生处在一种“为了作文而作文”的状态;另外,学生自身缺乏素材积累,中学生生活阅历少,生活经验不多,接触的信息比较少,造成写文章时无话可说,难以写出有思想深刻的文章。

从教师的角度看,一方面是教师写作教学方法枯燥、僵化,当前一些教师不注重写作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死板的布置题目、批改作文、作文评讲。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程度低,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尽管写了很多作文,但学生的写做水平并没有多大提升,反而加重了学生对写作的反感心理;

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在很多学校里,只有教师参与作文评改,教师的评语较为简单,作文讲评时内容空泛,学生难以有所收获,教学效率较低。

现今的作文教学提倡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彻底改变旧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同时建立以学科活动、课堂教学和环境熏陶有机结合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模式。

二、关于改进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方法

叶圣陶说:“夫文无本体,必附丽于事物而后成其为文,读物之实质固亦为种种之事物;而读物之处,事物正多,尤贵实际探求。”这就对写作的本质做了具体且透彻的阐述。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该怎样做?我们从不同方面汇总了以下几种方法和策略。

(一)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源于生活,广阔的阅读面和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学生创作的源泉。而写作素材的积累也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可以采用“以读促写” 的模式,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语言文字、方法技巧,通过感悟,内化为表达生活的写作能力。要有效地实施“以读促写”,须注重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对课内阅读的把握,讲解时要详略得当,抓住重点;第二,拓宽课外阅读,生活阅读,丰富学生获取知识和素材的途径;第三,要鼓励学生模仿优秀文章的结构、语言、立意和写作方法;第四,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感悟,借助联想展开思路,想出新意。

另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影视资源积累素材。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语文课程的资源载体越来越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比起传统的课本,影视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很多影视资源都与课本、课外读物中的内容紧密相关,并且更加直观和生动。利用影视资源进行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例如根据影视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鉴赏影视学习影视语言、表达方法、细节描写等。除此以外,优秀的影视剧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更加有深度,有思想。

(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作为写作教学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写作教学的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开发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无疑是促进写作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首先,可以开展个性写作教学。学生的自身兴趣、性格、气质、能力决定了其写作情形的千姿百态。在个性写作教学中,教师兼顾学生的群体性和个体性,启动学生个体的写作动机、顺应他们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状态。第一,对于作文题目,教师可改变命题模式,拓宽个性写作的范畴,还可和学生共同商议母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第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层面的感悟生活,体会道理,深化个性写作的内容;最后,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话语”体系,从表达清晰到反复锤炼,形成自有的语言风格。

其次,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探究式写作教学模式,适合议论文和说明事理的文章的写作,比如用“头脑风暴法”组织学生发散思考,一步一步在探究中立意。体验式写作教学模式,适合景物描写类文章的写作教学活动设计,比如组织学生去看看秋天的风景,写观察日记。合作式写作教学模式,适合实用类文章的写作教学活动设计。现实中大型会议中起草报告,就用的是这种写作模式,先分头起草,然后分头修改,再组织讨论,最后进一步修改。

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之后的写作中有兴趣,有内容,有感悟。

(三)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写作教学。

从概念上讲,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合作学习主要分为四类: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和全员合作。合作学习强调师生关系是指导和参与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导师。

将合作学习应用到写作教学,即采用学生分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写作目标。这种方式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能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选择写作内容,就避免了教师布置的作文题和写作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的弊端,让学生共同批阅小组成员的作文,多读多看多交流,就能取长补短,学生自己讲评,就能帮助他们主动发现自己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主动发现问题比被动指出问题更有实效。

第二,能拓宽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渠道,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不同的学生由于阅读习惯,家庭背景等不同,积累的素材多种多样却又非常有限。学生在小组内或组与组之间交流每个人接触到的信息和积累的素材,能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扩大素材积累的面,增加素材积累的量,通过交流讨论还能增加素材积累的深度;

第三,能发挥同伴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写多练。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只有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社会观点,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得以发展。在写作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就能充分发挥同伴对个体的影响,发挥榜样的力量。第四,有助于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写作中都能得到均衡发展。小组合作的一个基本的特征是小组成员都有均等的成功机会。成功的均等机会就意味着每一个小组成员在学习写作中都能通过互相合作与交流而得到发展的机会,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努力而取得进步,进而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肯定,从而满足学生们内心深处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建立富有激励作用的多元化作文评价体系

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激发学生写作信心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但由于语文老师教学事务多,靠一个老师去批改两个班级的作文,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批改周期长,不能及时的发放批改结果,错过了最好的点评作文时间。此外学生作文老师改,也使学生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学生们的作文水平自然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

因此,不妨把传统的老师批改变成学生互改,师生同改。学生在批改他人作文过程中,可以发表意见,进行点评,不仅大大提高了作文批改的效率,还培养了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同时,老师讲评不应笼统空泛,更不应该无病呻吟。作文修改时,应该针对学生的习作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让学生对批阅后的作文进行再修改、再点评,这样,学生无论面对自己作文中优点还是缺点,都能欣然接受,写作的热情也会高涨。

另外,教师要让学生在作文方面有“成就感”,形成一种作文自我需要的内驱力。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学习,乐于写作,并在写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教师对学生作文必须采用表扬、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多肯定,多鼓励,哪怕是学生一个字词、一句话用的好,都要给予表扬,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写作,乐于写作。

参考文献:

小学高段作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篇5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重字词、阅读教学轻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所采用的模式传统,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写作素材匮乏,写作能力没有得到较好地培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以生活为出发点,多引导学生活动实践,拓宽写作途径,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作文;有效教学

写作,兴趣是基础,素材是保障,方法是关键。在小学高段的写作指导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辅以生活化的教学,丰富学生的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要写什么、怎么写,不断提高其写作水平。

一、多管齐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写作,甚至是害怕写作。的确,学生写作兴趣匮乏,写作中也就不会主动参与,写作也就成了应付。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一是要注重分层次对待学生,如有的学生写作基础好一些,那么,无论是字数要求,还是作文的语句、主题要求都可以降低一些。如要求学生尖子生完成400字的作文,那么,对写作基础稍弱的就可降为300字。这样,学生层次不同,要求不同,更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

二是要多给予学生激励。小学生的认知不够丰富,经历较少,所写作文自然有诸多问题。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大多教师更喜欢去找学生的不足,再以讲评的方式进行指导。其实,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甚至会打击学生。提倡多给予学生鼓励,就是多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及时进行表扬。如在有的学生整个作文虽然写的都不尽如意,但该生却会有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写事物,那么,在评价中就抓住这一点进行激励。如此,学生才能获得成功满足感,逐渐喜欢写作。

二、立足生活,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是主体借助语言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的一种方式,作文不能脱离生活。在以往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大多教师更喜欢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再借助范文来引导学生写作。学生所写作文脱离生活,没有真情实感。提倡作文要立足学生,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去观察,能在生活中获得体验,再围绕主题,借助语言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唯有如此,学生的作文才会富有生活味,真实且能打动人。

在作文教学中,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如景物的描写,是采用何种观察方式观察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等。一般在作文教学前,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而以任务形式布置学生去完成相应的观察、调查或访谈活动,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写身边人、记身边事或物或景,融入自己的观察、感受。如五年级下的作文是围绕“雾”主题展开的,那么,在雾有什么特点,观察中有什么想法,围绕此而展开写作,作文也才会更加真实,能吸引人。

三、优化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讲、写、评”是传统高段作文教学所采用的一贯方法,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中较为被动,作文方法也是听讲获得,体验不深刻。优化作文教学方式,就是要能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辅以教师的点拨而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一是要注重以多媒体方式来导入作文主题,促进学生直观感知。如《雾》的作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播放雾而引导学生观察,初步交流其特点,这就可为写作中对景物特点的描写奠定基础。

二是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活动。如《拔河比赛》的作文教学中,以问题“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参加了拔河比赛”而引导学生交流中明确时间、地点和人物,接着追问“活动是如何进行的”,以此而引导学生交流并明确活动的流程和精彩的细节。如此,变“讲”为“引”,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体验,写作中自然有话可说。三是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方法上给予学生指导。如景物的描写教学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要明确景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根据什么样的观察顺序而逐一对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景物特点的过程中可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方法的。

四、拓宽途径,引导学生多写多练

要让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升,还得让学生多写。结合目前小学作文训练方式来看,一是单元作文,二是考试作文,平时很少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练习走的是任务式的路线,即教师布置要求,学生写作。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提倡拓宽学生的写作途径,就是要以多种方式来组织学生写作,把写作变成日常化的活动,这样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在写作教学中,一是要结合阅读教学而引导学生练笔。如《爱如茉莉》中学习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的描写方法,可借用该方法对班级上同学的情况进行描写。二是要采用日记、周记、读后感、观后感等方式引导学生写作。如学生参加了一项活动,活动后就可引导学生用作文的方式来写自己是如何参加活动的,有什么感受。三是要注重以活动方式来组织学生写作。如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作文比赛,如带领学生春游后回来写作,如借助优秀作文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等。

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加强写作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观察、积累素材,在课堂中以探究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拓宽写作途径,这样才能让小学作文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凤亮.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J].学周刊,2015(16)

[2]何伟英.小学作文导写的小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4(03)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篇6

-----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而“空间与图形”部分在小学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四个板块的内容。我们在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以新课标为指导,研读新教材,领会新意图,树立新思维,采取新对策,切实提高“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中应该采取的基本策略。

(一)、突出生活化和现实性。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北师大版教材将“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目的就是要加强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突出以学生熟悉的居住、生存和活动的现实空间作为学习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与物体、建立丰富表象、形成直觉思维,密切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在现实情境中帮助学生顺利地建立空间观念。

1、紧密联系现实原型。

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对现实原型的充分感知,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比如,教学“角的认识”时,(1)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熟悉的剪刀、红领巾、钟面等现实原型,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实物,然后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画下大小不同的三种角,在此基础上引出角的概念,实现从实物到相应平面图形的转换。(2)回到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寻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新课引入时的实物图中去找角,再到教室里去找出更多的角,寻找的范围应是学生熟悉的,从小到大的。同时由于教室里看到的都是物体,物体是许多面围成的,而角是存在于某个面上的,因此,应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切不可笼统地说桌角是角。通过这样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的反复转换,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把握实物与相应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空间观念就会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

2、创设丰富有效的情境。

《标准》中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呈现大都采用直观几何、实验几何的方式,在教学中,设置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增加直接经验,启迪思维火花,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如运用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空间与图形”,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例如,《圆的认识》一课,是学生了解曲线图形的开始,与以往的直线平面图形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充分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联系自己课下的游戏经历,创设哪种方式更公平的情景?并在小组内与同伴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在逐步的讨论与交流中,有部分学生就会提出正方形游戏时,站在四个拐角的同学比站在每条边中间的同学到毽子的距离远,这时大家一致认为只有站成圆形才公平。接着,我们还可以反问:为什么?有学生就指出,因为站在圆曲线上的每一个位置到毽子的位置始终都是一样的,学生对于圆的特征认识才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又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可以通过设计墙报的花边等教学情景,让学生体会总结出计算周长的公式。通过粉刷墙壁,学习面积的计算。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用途,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3、用好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对几何形体的掌握,总是先从它的感性直观开始的,他们首先被具体的几何形体的外部形式所吸引,随即唤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倾注在几何形体的感性形式的特征上时,几何形体的结构及运动规律便在他们的知觉中完形,以形成表象。根据由德国的库仑发现并命名的“脑映像”之说原理可知,儿童对耳闻目睹过的事情,不仅在事后的即刻,而且在几小时、几天,有时甚至是在几年后仍有清晰的记忆。学生已有的空间知识和经验,来自于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物体的接触与了解,它们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无缝链接,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不断帮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水平的生长点和着眼点,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逐步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并在观察、操作、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例如,三年级在学习《平移和旋转》时,就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首先谈话引入:今天老师是走路来学校的,平时你们是怎么来上学的?学生回答有走、乘汽车等,老师可以归纳: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汽车在行驶,我们说它们在运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第二,分类探究: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一些物体运动时的视频,看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可以一边看,一边做动作,然后同桌合作,给这些运动现象分类。同学们把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现象分为一类,把风扇的叶片、螺旋桨、指针的运动现象分为另一类。第三,整体感知: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叫旋转。教师依次出示一些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让学生边模仿动作、边思考这种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边用手势判断平移或旋转现象,边回答。第四,初步建立概念,会联系生活实例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谈运动现象引趣——给平移和旋转现象分类——在动作模仿中感知平移和旋转——概念的初步建立这四个活动,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初步引导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强化过程与体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观念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才能形成与发展。新课标下的“空间与图形”与以往的“几何”相比,突出了将“过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非常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的经验,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经历过程与体验实例”。同样的知识点,北师大版教材注重让学生感受实际意义,比如,由认识、知道面积单位的硬性规定转变为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体验单位统一的重要性,由对面积公式的记忆与单纯计算转变为对面积公式的探索与实际应用,强调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强调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1、加强操作活动。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有直观性的特点,一般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与概念,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几何概念不能直接理解,要借助直观的演示才能理解。心理学的观念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概念的本质。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把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有利于形成和巩固空间观念。

(1)、操作与观察相结合。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它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利用已有经验外,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可以从观察活动开始,在观察活动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常见的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都有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以及交流与讨论,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带来的实物进行摸,滚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又如教学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运用折、画、剪等活动,能逐渐悟出什么叫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操作与思考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体验中构建空间模型,感知体与体、面与面、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位置、方位与变换,就产生了平行、垂直与角,就有各种不同的拼搭与组合。对这些关系的把握,学生就能认识图形之间的各种相互关联和依存,把握其中的各种稳定与变化,由此内化成关于空间的若干结构,这就是空间观念。但这一环节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中,些学生往往只觉得热闹、好玩,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数学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例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教师课前请每个学生搜集一些实物,如:药盒、八宝粥罐、积木、乒乓球等。上课时教师就请学生搭,看谁搭得稳,搭得漂亮,然后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有把球放在最底层?把八宝粥罐放在底层要注意怎么放?四种立体图形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就不再需要老师来一步步地牵引,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都将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

(3)、操作与想象相结合。

学生通过想象绘制和比较放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茶壶,又让学生猜一猜小组内其他同学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并且在想象完后,走到该同学的位置观察一下,在这个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再如学习“面积单位”,在认识1平方分米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观察教具---动手裁剪---闭眼想象”来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又如,学习“折叠与展开”,可以从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动手裁剪展开---闭眼想象折叠”这种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换,以丰富的表象作为建立空间观念的坚实载体。

2、引导动态想象。教学心理学认为,动态想象是学生数理逻辑与经验生成的源泉,静态想象只能产生物理经验,而空间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印象,更是一种思考,是一种逻辑,是一种内在的把握,所以说图形的动态是空间观念形成的源泉。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研究动态的圆来把握实质,首先让学生用图形纸片研究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并且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与直径都相等。在把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会折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有些学生想象成有无数条,有些学生进而认为半径的条数应该是直径条数的两倍,可见动态研究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其次是把两个小球分别系在一根绳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过不断加速的转动让学生想象,小球划出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一个是圆,一个不是圆,由此引导学生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再如在教学平移时,引导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当金鱼的嘴向前移动一格,这条金鱼也向前移动了一格;嘴再向前移动一格,金鱼也向前移动一格,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使学生把部分与整体在平移运动中融合起来,只有达到这样的认识,由点的移动距离来确立物体的移动距离才能得以内化。又如在研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设计一组运动的拼搭游戏,三条线段,两条是分开的,让学生想象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进行变化,把其中一条缩短,能否围成三角形;再把缩短的一条增长,能否围成三角形,第三种情况两条短边之和正好等于第三边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其中一条短边增长一点点,你很难想象到的一点点,你说这时能否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这样的想象中构筑自己的心理图像,由此进一步理解这一原理。

3、组织有效合作交流。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都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合作交流。因此,我们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讨论交流、合作实验。同时,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机,在学生产生疑难时、在质疑辨析时、在总结概括时,引导学生主动地与同伴合作交流,积极地表达自己对几何空间的看法,倾听、接受同伴的正确意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集思广益中产生新的思考,建构、完善自己的空间认知结构。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开展“剪一剪、拼一拼”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已经充分体会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讨论一致认定想办法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应该可以的。然后让学生设法按自己的思路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学生就要自主探索,亲自实践,有的学生只考虑了最后的结果,剪出来是拼成了长方形却各片大小不一,而且没有连在一起,却不知道如何拼成学过的图形。这时就可以乘势引导组织讨论交流,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大家达成共识。这样,学生经历观察动作的变化,或者动态的模仿,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不断观察、思考、交流中学生一定能感悟“空间与图形”本质的东西。又如,在学习“确定位置“时,根据游乐场的示意图回答问题:小敏到海洋馆可以怎样走?由于走法不止一种,因此留给学生交流的空间就相对较大。组织交流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选择的行走路线;另一方面更要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不同走法,比较各种走法的异同,以使学生对平面图的认识更加全面,从而逐步提高识图的能力。

(三)、加强实际应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认识正误的唯一标准,更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实际应用是新课标下的北师大教材区别于其它教材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强调要让学生通过所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发展空间观念。比如,在c层补充教材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6个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求它现在的表面积。”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独立做,结果大部分同学的算式是:“4×4×6-1×1×6×6=60(平方厘米)。当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解答时,他们的意见是那么一致: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平方厘米,挖去6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当然就减少了36平方厘米。学生的解答让我感到意外,同时也使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有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感受到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呢?对这一题,我没有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设置了这样一个活动:用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先摆出这样一正方体,从上面正中间取走一个,观察有什么发现。我首先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当他们借助演示都确信切去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增加4个正方形的面积后,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是不是切下一个正方体后,表面积就一定会增加4个面的面积呢?结果他们通过再次的动手实践,得出了如果在8个顶点上切,表面积的大小不变;如果在两个顶点之间的棱上切下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只增加两个面的结论。又如,在五年级的“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中,在教学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个装电视机的盒子图,上面有一个连乘算式:60×50×40。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重视学习场的开放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何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限制、学习方式被约束,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统一的方法来认识图形、学习几何证明,导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彰显,创新的热情得不到激发。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路径,提倡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在“空间与图形”部分,提倡设置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如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可以提供平面图,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来解决,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活动空间,激活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之后,呈现用这些图形拼成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孩子们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所学的图形,在这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让孩子们用学过的图形画物体,有的画出一列小火车,有的画出一艘轮船,有的画出机器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再如,在五年级学习三角形面积时,练一练中,先让学生观察再计算:图中涂色的四个三角形面积各是多少?是怎样想的?学生能很快领悟到图中涂色三角形面积是相等的,因为它们属于“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必然相等”,然后变换课件,随着课件的一步步点击,变化为底边不动,一个顶点运动,构成若干个三角形,思维敏捷的学生马上能领悟到:其实图中的a点是个动点,它可以在线段ab间任意移动,这样可以得到无数个涂色的三角形,但面积都是相等,经这样的练习设计能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作文有效教学策略 篇7

一.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想让学生写出好文章, 就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从一点一滴做起,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让他们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

在教学工作中, 我们要鼓励并指导学生走进生活, 从生活中提取素材, 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要让学生用笔描绘生活, 要鼓励学生进入多彩的生活, 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工作中, 我除了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处处细心观察外, 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 创造写作素材。如植树节, 我们可以开展“为校园增添一片新绿”的活动;清明节时, 可以开展“弘扬先烈精神”的活动。经过这些活动, 学生的亲身经历多了, 视野扩大了, 积累的写作素材就丰富了, 拿起笔来就有大量的内容可选择, 改变了过去看到题目皱眉头、咬笔头, 无话可写摇着头的状态, 从而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先说后写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先尝试一下先说后写。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还要让他们有话能说。教师要适当引导, 让学生互相说自己是如何构思的, 在交流中学会写法。

1. 说题目, 比新颖。

为了写好文章, 我们必须给文章拟定一个好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大家比一比, 看谁拟定的题目新颖?说说你为什么拟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多角度命题, 给学生充分的习作自由, 拓展习作的空间, 减少习作的束缚。

2. 说开头, 做到吸引人。

万事开头难, 有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怎样写好文章的开头呢?让学生结合课本、范文, 结合自己的习作说说什么样的开头别人才想看呢?引导学生懂得习作开头要略写, 写出简洁、有吸引力的开头。

3. 说中间, 学会写具体。

文章的中间是习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怎样写好中间呢?让学生结合平时的习作体会说说。让学生各抒己见, 弄明白如何写具体、清楚。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总结出, 要抓住事情的经过写, 抓住细节写, 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写等等。

4. 说结尾, 让人回味。

有好的开头和中间, 还要有好的结尾, 才算是一篇比较完美的好文章。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会结尾要略写, 可以照应开头, 给人启发、思考, 让人回味无穷。

三.感受成功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能激励学生更好的写好作文。如果个人做事总是没有一点成功的体验, 再坚强的人难免也会丧失信心, 更何况是小学生呢。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想办法为所有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爱上写作。我们可以编写一本班级作文集, 把每个学生最精彩的作文选入其中, 让每个学生都品尝一下“发表”作品的喜悦。我们也可以为班级设置一个作文角, 粘贴学生们的作文, 可以是优秀的作文, 也可以是进步作文。按作文能力分组进行比赛, 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 学生们的写作兴趣一定会大增, 作文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四.精心评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 好文章都是经过反反复复的推敲修改出来的。在教学工作中, 我们要精心批改学生的作文。

学生作文, 从本质上看, 也是一种创造, 他们成文一篇, 也非一件简单的事。他们好不容易写完一篇作文, 交给老师评改, 心中一定希望老师有所肯定和指出, 以便看到成绩并从中获取力量与启示。因此, 学生的作文交给老师之后, 他们急切地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果, 都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鼓励, 得到信心。在批改作文时, 我们要时时处处怀着一种愉快的心情, 带着一种“找宝”的心情, 一种准备欣赏精彩节目的情趣去“读”学生。评价学生作文时, 应以鼓励为主, 使学生在对作文评析的过程中, 不断获得新的认识, 不断获得成功的经验, 不断得到赞许, 这些都会使他们期望在下一次的作文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 成为他们写好作文的需要。

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8

关键词:小学作文;起步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13-01

起步作文的教学,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作文教学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坚持写日记,开始可以只写一两句话,也可以用拼音代替。加上课内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还作文教学以精彩。

一、注重基础

作文就是连词成句、造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过程,所以作文应该从认字组词造句开始培养。作文教学急不得,不要指望学生连字都没写好,句都不会造,而能写出内容完整、规范正确的作文。笔者在不少期末考试作文批改中,发现相当部分学生错字满篇,拼音标注满篇,标点一逗到底,没有分段,更遑论内容、文采和思想。这是不注重基础教学的显著表现。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不要急于渴求学生开始写作文,而是从写正确的字、说完整的话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基础。例如,我在教“春”这个字,先用扩词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字的运用范围。学生可能组成:春天、春光、春色等词语。我便适时选取其中的“春天”一词,为学生创设对话情境,进行扩词成句的训练。师:春天来了,美吗?生:美。师:哪里美?生:花园里美。师:花园里什么美?生:花朵盛开。师:都有什么花开了?生:桃花、梨花、海棠花……师:完整的说说春天为什么美?生:春天来了,花园里桃花、梨花、海棠花都开了,真美!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继续扩展。特别要说的是,在连词成句的联系中,尽量让学生用熟悉的字写下来,记下来,不要光说不练,引导学生不要轻易用拼音代替陌生字,这个习惯尤为重要,很多初一学生动不动就用拼音代替,这个习惯与基础训练不无渊源。

二、积累素材

读书宜早,最好从看图识字开始就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当学生有一定识字量后,应该把加大学生阅读量做为作文教学的又一个重点。每天安排30分钟的读书时间,鼓励孩子多读课外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在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将课外阅读中看到、读到的优美词句、片段及时记录下来,及早的为“巧妇”备下米,避免出现写作时没有贴切的词汇来表达的现象。为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我每周还留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推荐自己这周读到的喜欢的文章,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让全班同学共同来欣赏、讨论、积累。在班队课、说话课、课外活动课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词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能力。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说话、写话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加强和提高。

三、写作方法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忌讳讲解语言、文学及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实践也证明,在合适的时机,很多东西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学生是完全接受得了的。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些知识也是学生必须逐渐掌握的。语文教材里的课文都是专家精心选编的经典篇章,犹如一座散发着光芒的巨大宝藏,有许多好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每学习一篇课文,我們一定要让学生有收获:课文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怎样写的?这不仅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所在,更是习作教学的根本前提。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教材这一宝贵资源去帮助学生去写好作文。进入三年级以后,每次学习课文,我都要抓住课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做文章,精心设计,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精妙的表达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在习作中恰当地运用本单元所学到的写作方法。

四、科学评价

首先作文评讲要有时效。如果学生作文完毕之后,隔了太久再进行作文的讲评的话,这样会使学生对自己习作成果的了解日渐冷淡,学生很有可能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写作内容,因此教师应注意把握住作文点评的火候,选择适当的的时间进行作文评讲。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其次评价方式要多样。教师应自己批改前倡导学生自我评价,增加学生的自信,引发学生的自豪感。增加学生之间的互评,不断激发学生的荣誉感,使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富有个性化。再者,在作评价中,教师应该求同存异,多多鼓励学生,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有效地培养。教师应努力表扬每一位同学的文章,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写作的热情。教师应注重对于学生情感因素的表达与投入,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情感交流,做到情感饱满,用词合适,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习作带来的愉悦。

小学作文起步阶段写作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写作发展特征。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的转换方面、逻辑思维、语言组织能力方面均存在不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严格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写作策略。

参考文献

[1] 左袁新。练笔,阅读指向写作的有效表达——浅议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策略[J].写作(上旬刊),2015,(12):74-75.

[2] 李秀平。阅读·习作·拓展──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实践体会[J].海峡科学,2012,(07):89-90.

上一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作文500字下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父亲、树林和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