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报告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报告(共11篇)

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报告 篇1

1.1作业设计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三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掌握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动机。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1.2系统性原则

在作业设计时要全面透彻地理解数学内容,把握知识的连惯性,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首先要加强“双基”训练,特别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培养思维提高能力的根本,在作业设计中,要求学生首先完成的就是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基础知识的基本运用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注重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的把握,充分利用学生作业的完成促使学生牢固掌握重点知识,同时把学习中的难点分解于作业中,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另外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一方面注意复习巩固有关的已有知识,与旧知识衔接起来,另一个方面为后续知识做好准备,把后面的.内容或方法渗透到前面的知识中形成良好的知识链,保持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系统性。

1.3层次性原则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素质、智力、能力、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自然差异。对他们提出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要求,显然有些不合理,需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学生潜能的发展为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具有的潜能,创设具有层次性的数学作业,能让各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事实上,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没有足够的多样性,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蓬勃生机。设计作业时,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如选课本后1-2个习题,与课中例题相仿,用以巩固提高,反馈学习情况,检测学习成绩,教师了解学生。同时可设计一道综合性强的题,供选做选用,学有余力的学生以此得到提高。

1.4兴趣性原则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积极倾向,是一种伴随积极情感的需要形式,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力量。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学习的先导,是推动数学学习的一种意识力量。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学生就会视数学学习是一种煎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设计兴趣性作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促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开发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动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切入学生已有知识,设计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具有创造性、趣味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

如在学习了《苏科版九下8.2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一节后,布置学生设计一份对数学教师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表。学生非常认真的设计了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其中调查内容包含了数学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风格、作业设计、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这份作业深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和精力,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建议。

1.5探索性原则

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有效作业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真正有效地促进数学学习。

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理解,去构建,走进数学活动,依据情境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建构不同的数学模型。波利亚曾说过:一个专心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多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习题变式训练是一种极好的探索作业,变式是指相对于某种范式的变化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改变思维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之下,使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不断迁移的变化方式。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简单的运用变式就是把题目形式换一换,让学生看到不同的展现形式,最好的方法是能让学生看到题目后去猜一猜问题是什么,并试着自己提出问题,真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1.6作业设计的延展性

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巩固延伸知识,培养、发展能力,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打破那种单一、枯燥的题海型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作业模式,设置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文性的作业,让学生融入学校、家庭、社会,从封闭的数学学习中解放出来,实现数学学科的课内外联系,与其它学科间融合,全面提高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如设计观察作业、调查作业、实验操作、课题探究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增强了用数学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作业的延展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可设计节假日自主作业、自行总结、自找习题、自编试题等。

2.作业设计

2.1课前作业设计

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初步解决课题,提出深入研究的问题,交流。这一作业往往在上课的前5分钟检查落实。先是由个别学生把预习的本节知识展示给全班同学(不全面的,由其它同学补充),这样一部分基本的简单的知识,学生会自主学习完成,不需要教师再作讲解。同时,展示的同学提出预习中的疑惑先由其它同学解答,同学之间交流,不能完成的,由教师解答。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让学生养成自学自练的习惯,每节课课前要求学生在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坚持进行预习,明确重点、难点、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课本上的小练习或教师编写的“学案”、看懂课本上的例题,同时把自己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记录下来,和全班或小组同学交流问题,带着问题再在课堂进行学习,学习效益会大大提高。

2.2课中作业设计

这部分作业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自行小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本节简单知识点的情况下,对重点知识加以强调,对难点知识进一步解析,特别是对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进行点拨;组织部分随堂巩固练习,由学生自行反思归纳总结,畅谈感想分享收获交流经验,让学生通过思想碰撞产生火花,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强调提炼;必要时组织课堂小检测。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在同一个作业本的上面体现出来。

2.3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练习的主体内容发挥着巩固知识,提炼方法,训练技巧的关键作用。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应精心选课本或辅导书上的配套习题2-3个,在课后做,同时这几个题要有层次性,甚至最后一个题有些综合性,有点难度,是选做的,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同时,课后作业设计注意与下一节的课前作业设计的衔接,形成良性循环的闭合回路,还应注意到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如在作业本上完成的、动手操作完成的、在网络等媒体查找信息了解与本课有关知识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等等。

从课前到课后,学生从预习到复习,逐渐掌握知识、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训练去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并通过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去巩固知识,深化知识,进而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3.作业布置时机规划

课堂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际上始终在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学习。课中作业是一种载体,通过这一载体进行独立思考、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互动,一节课40分钟,紧张而有序。在课外,每天的作业时间安排20--30分钟为宜,其中10--15分钟的课前预习作业时间,10--15分钟的课后作业时间,如果对数学有特别兴趣和爱好的学生,还可以自主进行拓展,这个时间将由自己调控支配。由于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多样而有趣,学生做作业将不再感觉枯燥,从而完成作业的效率也随之提高,作业时间进一步缩短。

4.作业目标

4.1课前作业----“预习”

课前作业内容以预习为主,是下一节数学课课堂内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提前自学,并能在作业本上作出简单的体现,同时,学习中的疑问和困惑也记录下来,能主动思考,能主动提出问题。一般地课本上直接的基础知识,大多数学生都能自主学会。通过必要的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4.2课中作业----互动

课中作业内容主要是课本上的例习题,有的由教师引导规范完成;有的由教师点拨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互动交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有的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在课堂新知识学习完成后,学生在作业本中自主进行反思小结,谈收获谈疑惑等,归纳提高。另外配以当堂小检测(小试卷的设计仅是当堂课的简单运用,量少而直观),师生都能看到本节课掌握的收获和差距。普遍发现学生喜欢发挥班集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中的不同反应能激发各自的好奇心,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作用则在于一个“导”字----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提供信息、作出结论、提炼方法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通过课中作业本的内容,看到孩子的课堂学习表现,能及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调整和纠正。

4.3课后作业----巩固拓展

由于初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还不高,也缺乏自觉的意志锻炼,课后的巩固拓展还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发挥教材配置的部分习题的作用,并与部分教辅材料整合。通过课后作业练习达到巩固提高、反馈学习情况、检测学习成绩、教师了解学生的目的。

课后作业的内容呈多样化,有课本习题原题及变式,有其它辅助材料的综合性题,有针对以往作业中的错例而设计的改错题等。特别是在复习课中,设计一部分改错题从而进一步厘清思路,巩固知识。

案例复习“幂的运算”时,课后作业是摘录了以前部分学生的错题示例:

以上错误主要包含了以下问题:一是对于“-”号的处理不正确,二是对于积的乘方中某些因式(主要是首个因式)漏了乘方运算,三是对于合并同类项法则遗忘,四是运算混乱。作业中让学生找错纠错,同时针对以上错题设计了如下一组练习题:

从而学生在辩错纠错中复习了幂的运算法则,提高了运算技能。

5.作业评价

在学生作业本上,每次作业教师都应认真批改和评价,纠批错漏,划定等第:优、良、中、差、优+、优_,并附有鼓励性的评语。

研究发现,情绪、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变量,及时的、中肯的评价,鼓励性的语言能给予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愉悦。早在1993年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要》这本著述中,就以全部热情向全社会发出了注重情感教育的呼吁。作业本上一种无声的交流有时作用远远大于与学生的一次面谈。同时,每次作业的评价等第,也是对学生作业劳动的一种肯定,学生因此会产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意向和内驱力。

6.实验研究结果

实施作业设计改革后的几次成绩表

6月徐州市期末统考(实验前)数学成绩对比

考试分数仅是一个方面的指标体现,其它指标不好量化,但实验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班级学习数学的气氛明显优于对照班,特别是课堂上学生的展示交流,争先恐后,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

7.研究反思

7.1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深入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的复习、新授、巩固、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

7.2数学教师要努力提高其自身素质,加强专业化发展。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最根本的素质,不在于能讲授数学知识,而是极好的调控班级氛围,做一个真正的组织者。教师主要承担着指点、激活的角色,教师要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创造条件,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应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7.3牢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数学。

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报告 篇2

一、由多练向精练转变

目前, 很多数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理论学习, 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在教改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通过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积极化解课堂中存在的一个个问题, 最终使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 使他们品味到思维的乐趣, 知识的升华。但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多讲多练”的水准上, 各种资料满天飞, 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学生的成绩可能一时得到了提高, 但从长远上看却抹杀了他们的思维与灵性, 致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伤害。因此, 教师的作业设计必须由传统的“多练”向“精练”转变, 作业设计时要通过一个问题的解答来发散思维, 从而解决一系列相似类型的问题, 使思维得到训练。总之, 作业设计的精练性, 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前瞻的教育思想、过硬的教学技能、高度负责的职业品质, 使作业精简, 高效。

二、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目前, 教师布置作业一般都采取课上布置, 课下完成, 形式固定、单一, 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 在作业的设计上应体现形式的多样化, 可以是有形的, 也可以是无形的, 可以是短时间内完成的, 也可以是长时间完成的。例如, 讲完勾股定理, 我们可以设计让学生课下动手制作相关教具的作业。通过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能把握定理的内涵。又如, 讲完利率, 可以组织学生到银行调查关于利息的计算, 购房或购买家用汽车、电脑等分期付款的计算, 并要求写出实习报告。在讲《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一章时, 课后布置研究题目:“人们运动多长时间心跳才能恢复正常?”学生们通过自己跑步, 记录心率, 然后分析数据, 在计算机上作图表并撰写文字, 再打印出来贴在大纸板上, 并加以彩色插图装饰, 最后当众演讲。这样无形与有形、理论与实际、逻辑性与直观性相结合的作业设计使学生从单一、呆板、被动的作业设计中解脱出来, 极大地锻炼了他们观察、比较、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指导他们更好地接触社会, 并不断地成熟起来。

三、特殊性与差异性相结合

由于学生先天与后天的差异, 不可能在同一个水准上, 因此,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要通过不断研究学生个性, 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 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 这样就在容量上考虑了学生的量力性和差异性, 为每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 实现“人人能练习, 人人能成功”的目标。根据这种目标, 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难度不高, 数量不多, 与例题所讲内容相仿的基础题, 让他们有能力独立完成。通过作业掌握基本知识, 建立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以此为基础激励他们向更高层次的学习迈进;对于多数中等生, 作业要难易适度, 应通过作业训练他们既要摘到“桃子”, 又必须努力“跳一跳”;对个别基础好、思维敏捷的“尖子生”, 则可侧重于与例题相似的变式题, 或是应用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题及开发学生智力的拓展题, 甚至可以不留书面作业, 而多留一些思维性较强的无形作业。

四、趣味性与生活性相结合

数学是具有丰富联系的, 所以在强调内部联系的同时, 还必须重视与外界的联系,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 恰当地把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总是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产生联系的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而且易于接受、掌握。例如, 在讲完分式方程后, 为培养学生运用分式方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作业:你家在商场与学校之间, 离学校1千米, 离商场2千米, 一天你骑自行车到商场买学习用品后再到学校, 结果比平时步行直接到学校迟了20分钟。已知骑车速度为步行速度的2.5倍, 买学习用品的时间为10分钟, 求步行速度。这样一道作业题, 很容易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经历相联系, 使他们产生想解决此问题的兴趣, 同时, 还会产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体验到获得知识后的自豪感, 真正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五、发散性及创新性相结合

学生的作业一般都有固定答案、固定的解题方法与思路, 而缺少自主生动的探究, 因此, 可设计有一定变化的作业。如要求一题多解, 发散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能变换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 使分散的知识产生相互关联, 形成知识体系, 并能通过此种方式发散其思维, 使之学会随机应变地应用所学知识, 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另外, 在某些作业中, 还可设计一些不仅可以简化解题过程, 而且还可能拓宽思路, 培养创新意识的作业。如x+=3, 求的值, 在解决此类问题时, 应培养学生的宏观意识和“大局”观念, 把一组数、一个数式或几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处理。这样, 学生在作业训练的过程中, 就能不断提高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 教师设计作业还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到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衔接, 以便承前启后, 也可以通过批改作业, 获取反馈信息, 肯定并激励学生, 促使他们努力上进。

六、合作与交流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 课下作业都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解决不了的问题, 不同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不同结果的问题等, 则需要安排他们进行合作交流, 共同探讨。因此, 教师应以自然村或社区为单位,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互助小组, 让他们在课下一起完成作业, 一起合作交流, 分享探索问题, 解决困难的乐趣。

总之, 只要每一位数学教师积极应对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加以改进, 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运用, 就一定能充分发挥“作业”的独特作用, 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开阔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而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作业设计需要有效跟进, 创新作业形式, 丰富作业内涵, 使单一的常规作业向精练化、生活化、情趣化等方向转变。

关键词:数学作业,精练化,生活化,情趣化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报告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2-081-010

前言

数学是开启我们大脑的重要科目,也是使我们学会多方式考虑问题的必要途径。学好数学能够促进我们多方面的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做好初中数学的学习工作,应该从数学科目的课后作业设计入手,达到巩固知识、增进学习效率的目标。

一、对初中数学课后设计的探索

1.课后作业要具有“衔接性”,培养学生的连贯思维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初中数学课堂后布置作业是有其必要性的,它是促进学生课堂知识掌握的根本途径。对学生而言,我们知道所有的知识学习都要有一定的“消化”过程,不能只通过教师的讲解而忽略了实质操作的作用。数学学习更是如此,它通过教师讲解、课上练习、课后巩固的方式来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我认为课后作业一定要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串联到一起,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实行“有层次”的课后作业模式。我们如果想要解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例子,教师应该抓住这节课的关键,让学生们回忆起之前数轴得学习。比如在布置2-x>2x+6的这道数学习题中,我们就是想要让学生们把方程式用数轴表示出来。而在解不等式3(x+1)>(x-1)中,并求出它的负数解这样的题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过的三角形性质中体现出来。这就达到了两种知识的有机结合,做好了知识系统的衔接性,让学生把两种特性的知识体系在脑海中加以回忆、串联,使我们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系统,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

2.课后作业要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能够开发学生思维的方式有很多,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在布置作业时使作业具有开放性,开拓我们的视野。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能够设计出在转变多种思路的同时探寻出问题的答案,为初中生变性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老师布置了一道一次性函数问题,这道题是这样描述的:已知一个梯形ABCD中,腰AB上有一点E,要求我们在做出一点F,使之在CD上,并且能够满足条件BF:FC=AE:ED。对于这道题目,我们可以同时有多种不同的解法。首先,我们可以让A点与C点相连,做EO平行于DC连接AC与O点,再做OF平行于AB连接BC于F点。最后可得出结果BF:FC=AE:ED。我们还有第二种解答方式。我们可以在一个任意多边形中,随便拿出多边形的一条边上的一点,使得这样截出的线段之比等于这条边上的两条线段之比,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多边形转换为三角形,仅此而已,这道题的第二种解法也就出来了。教师布置具有多种解法的课堂作业会使学生“受益匪浅”。我们在此过程中既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施学生思维的多种转变,更体现了学习的“开放性”。通过这项作业的布置,让学生们喜欢上独立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

3.课后学习要具有“延伸性”,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

课后作业的延伸精神体现在我们要打好提前量上。我们许多同学都没有预习得好习惯,导致在课上不能抓到老师讲课的重点,难点消化不了。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课后打好提前量。做好数学的预习工作。比如,我们在已知x=2是方程2x+a=3的解时,求2(y-a)=1的值。我们就可以把x=2带入方程式中,求出a=-1,再将a带入,求出方程式的解。可能没有这道题的布置,我们并不知道带入的概念,而现在我们可以从习题中学到带入的这种方式,做好“提前量”。

二、初中数学课后作业布置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课后作业的布置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在家里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都研究的非常透彻,那么该名学生一定会有继续上课的欲望,验证自己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从而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的态度端正了,他们就会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对自己的数学学习充满信心与热情。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在布置课堂作业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我们都知道数学不同于其它科目,我们听得懂却不一定能够做的出来,我们要通过这种课后巩固来增强对数学的掌握程度。只要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够认真的完成课后作业,我相信我们的数学水平都会有所提高。

结论

本文从新课标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3种设计方式为出发点,对初中数学的课后作业进行了分析探讨,也阐述了布置课后作业的重要性,它对于增强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我们也会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能力是成正比的,只有其能力得到了提高,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所以我们要加强初中数学课后作业布置手段的转变,做出多种形式的作业设计。

[参考文献]

[1]钟懿.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常春燕.上海市高中生数学课后作业的现状和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报告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业是属于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通过作业把课堂上获得的教学信息内化并生成能力,教师则通过检查作业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恰当的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的有效办法,其中活动单作业则是学生获取新知、塑造学生素质的主要载体。新的教学模式推行之后,我们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先提高活动单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目前,新课程所倡导的活动单教学理念在我校课堂教学中已有较好的体现,然而,如何让活动单作业更为有效,教学者们并没有充分的经验,作业内容突出知识性目标训练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学生们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教学者们应力求“让不同的人在英语能力的表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设计时多考虑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而又适合孩子们发展的活动单作业。

二、解决策略

(一)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作业

学习的原动力是兴趣。如果学生对作业都没有任何兴趣,那么如何能够通过完成作业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呢?英语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得英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感兴趣的作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促进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去完成它,从心理上愿意做,主动做,化“要我做”为“我要做”。所以教师需要对传统型的课外作业进行改革,作业不仅是单词或句子的`重复抄写,而在于注重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倡导实践、探究和合作的新型作业方式。如:

1、找一找。牛津英语课本9Aunit1中的单词比较多,学生记忆有一定困难,针对大部分单词的词性特点都是形容词,再加上这个单元reading中主要是学习出生于不同星座下人物的性格特征,用来描述这些特征的都是形容词,而且本单元的vocabulary主要讲得是形容词的反义词。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对单词进行词形变化的整理记忆。

2、画一画。在牛津英语课本中,描写了生活在不同国家的孩子的家。

在学习了reading之后,结合本单元maintask的要求,先描述自己的家,再想象自己理想的家,并把理想的家画出来,选出几幅画得不错的张贴到教室的展示栏里,以此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3、查一查。在学习牛津英语课本时,学生看到了许多幅自然灾害的照片后,不禁感慨万千,尤其是在学习课文里主人公如何死里逃生,幸存下来的经历时,学生有许多话想说。借此机会,布置学生周末回家上网查看一些灾难的图片,了解造成灾难的原因,造成的影响,想一想预防的措施。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布置适量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作业

现行的英语作业以标准化,同步化的作业模式为主。用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规格去要求实质上有差别的学生,其结果可能不是发展而是压抑、甚至是摧残。作为教师,要基本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有针对性的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作业。这样就避免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也会减少作业抄袭和不做作业的现象。

作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作业、提高作业、拔尖作业。后进生做基础作业,可选做提高作业;中等生做基础作业和提高作业,可选做拔尖作业;优等生三类作业都要做。作业有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被考虑,学生的个性、综合运用能力将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布置开放性、创造性的作业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它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认真学习过程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活动单导学模式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精神。

三、实践效果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足,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自从作业改革后,使用了活动单导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完成作业的人数明显上升,课堂效率也显著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和不同的发展。

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处理论文 篇5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学作业,一方面能使学生及时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从而进行反思改进,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但长期以来,数学作业形式简单、数量偏多,质量难保,批改太累,评价一般,学生对作业的订正不加重视。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我们应该丰富作业形式,精选作业内容,注意批改评价方式,关注作业的订正与反思,从而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一、作业设置的有效性

对待数学作业,教师一般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作业的形式拘泥于书面形式,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还有形形色色的配套练习,作业量大且枯燥,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做以下努力:

1让作业形式丰富多彩,调动学生兴趣

传统的数学作业几乎每次都是清一色的练习型作业,缺乏理解、应用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容易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产生厌烦情绪,乃至于对数学学科失去兴趣,认为毫无用处。而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会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内在动机。

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应尽可能避免机械、重复,努力做到新颖有趣,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可以设计观察性作业、调查性作业、实验性作业、层次性作业等等;可以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布置阅读有关数学家的传记和数学史,制作数学手抄报之类。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在学完《有理数的加减》后,可布置这样的习题:

(1)将-4,-3,-2,-1,0,1,2,3,4这九个数分别填入如图所示方格9个空格中,使得横、竖、对角线的所有3个数相加和为0。

(2)从报刊、网络或者其它参考书上查找资料,写一篇有关九宫格的短文。

2让作业“量”与“质”并重,符合学生实际

有些教师信奉“熟能生巧”,认为学生做得越多,学得就越好,能力就越强。不可否认,认真地多做数学题,确实有提高数学成绩的功效。因此,在学完当天的课程后,我们的学生不但要完成教材的课后练习,而且还需完成一套甚至多套配套辅导书中的相应练习。但其实很多课外辅导书的题型都大同小异,很多练习是同一题型的反复演练,凭借这样的“题海”取胜,我们学生的负担会过重,事倍而功半。

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置作业,避免没有必要的大量重复。使数学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精选各类题型。作业数量要有弹性,不能一刀切,使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等生强化基本技能,优秀生优化知识结构。不可把练习变成“题海”,更不能把布置大量的作业当成学生复习和掌握知识的唯一途径。在布置作业时,力求把握好数量限度,难易程度和时间跨度,既不一味追求数量、难度,使学生丧失对作业应有的良好情绪,又不降低要求,达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主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探索和知识的系统归类,而不是进行大量的、毫无针对性的、机械性的练习。

二、作业批改的有效性

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师及时有效地批改作业不仅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使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而且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好感,认为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从而增进师生的感情,使学生乐于学习。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遵循及时性,思路性,启发性原则:所谓及时性,包括学生作业完成的及时性、教师批改的及时性、学生订正的及时性。所谓思路性就是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不应把重点放在判断结果的对不对,而应该注重解题的过程。而启发性则要求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在错误之处划上横线或则用“?”提醒,有时还可写上富有启发性的简明评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而不是包办,直接帮学生订正答案。

同时对于不同的作业应当采取不同的批改方式。如课堂作业可当堂批,边做边批改。新课后,对于简单的作业可当堂完成,也可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及时的反馈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课外作业的批改方法也是很多的:如全批全改法、部分批改法、轮流批改法、当面批改法、张贴题解法、课内板演评题法、指定学生批改法、对照答案自批法等。教师应根据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以上这些批改方法要灵活采用。本着既检查督促学生做好作业,又要减轻教师、学生的过重负担,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充分发挥数学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教师应充分有效地发挥评语的作用,它便于学生更清楚的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调动学习积极性,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

三、作业订正的有效性

教师为批改学生作业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让学生订正作业中的错误,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是教师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的根本目的。如何使教师的付出获得相应的价值,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作业订正”。

首先,让学生理解作业订正的重要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让学生明白作业做错是非常正常的,没有错误才是反常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订正的作用,使学生在关注订正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错误背后的原因。并能想方设法把不明白、不清楚、不仔细的地方弄懂和改进。

其次,教学生掌握订正作业的方法

只订正答案,而不考虑中间过程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订正并不是简单地把错改对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我们可引导学生在订正中分三步走。

第一步:看到错,先要问个为什么,想想自已错在哪里,为什么做错了,是因为粗心还是理解错误,或则是知识性错误。

第二步:发现自已错误的原因后,再认真订正,边订正边提醒自已,避免犯“老毛病”,避免一错再错。

第三步:订正好了之后,要引导学生再看看、比比、想想现在这个答案与原来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正确,是否还有其它解题方法。

再次,对不同的题目提出不同的订正要求

为了避免学生在订正中“投机取巧”。教师应对不同类型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订正要求,要求学生严格认真执行。

(1)判断题、选择题,订正时要写出理由,写出解题过程。

(2)计算题,要先找到自己错在哪里,圈出或标出自已错在哪一步,然后从错误的地方开始订正。

(3)解答题,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订正,有时可以让学生写出或说出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最后,建立自己的错题档案,根据遗忘规律,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复习复习。

初中数学的作业设计 篇6

初中数学的作业设计

 

马风英

(青海省大通县第四完全中学)

初中数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课程,说它复杂并不是指这门课程的内容复杂,而是针对现在初中生的心理因素及学习状态所言。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对于课堂甚至对于教师都有特别强烈的逆反心理,那么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应该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而初中数学课程中最应该注意的除了课堂讲课之外,就应该是作业了。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因此,如何通过作业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数学作业的设计应高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作业体现科学性,围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计作业,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作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这些作业来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设计初中的数学作业,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各方面着手。

一、正确的选题很重要

课堂作业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那么,选择最合适和最经典的题目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之前甚至在讲课之前就应该提前选好作业,选题的时候,可分为三步骤。第一步是最基本的练习题,这类题目应该是紧扣主题,大致和例题相仿的题目,这是为了加强学生新知识的接受和应用能力,这类题目基本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出。第二步是能力题,较第一类题目稍增加一定的难度,这类题选题一定要经典,可以将课堂所讲的知识点糅合到一起,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这类综合的题目是为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类题目,中等及中等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完成。第三步是拓展题,这一类题目可以选择和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或者思路较为发散的类型,其一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其二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正是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二、批改作业是关键

作业布置合适了,接下来就是批改作业了。作为一名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去观察每一位学生的作业。首先从学生的字体就可以发现学生当天的情绪,而从他们的做题步骤就可以发现他们到底对课堂内容掌握了几分,通过这两点我们就可以了解每一位学生对本堂课的喜爱程度或者是掌握程度。这样长期下来,我们就可以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兴趣或者特长,毕竟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做到百分之百掌握知识,也不是所有的学生这节课不懂下节课也不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所在。因此,通过批改作业我们就可以做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了。

三、巩固作业也是必要的过程

为学生设计合适自己的作业,然后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后,我们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补充学生的不足和提高的部分。这里,教师可以选择让部分学生上台来讲解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及解决方式。适当地让学生上台讲课,而不是一味地由教师去讲,如有不够完整的,再由教师来补充,让学生以他们那个年龄段更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去讲解,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也营造了较为融洽和轻松的课堂气氛。

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报告 篇7

一、关注教学目标, 作业设计要有针对性、时效性

首先, 作业要有针对性, 所有的作业练习设计都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对学生课堂上已经熟练掌握的东西, 课后可不布置或少布置, 而对多数学生未熟练掌握的知识, 课后可加强训练,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洞察学生思维中的盲区、误区, 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 通过作业巩固矫正. 如何通过尽可能少的作业而达到良好的效果呢? 我的做法是“老师跳入题海淘金, 学生在岸上拾宝”. 几年中, 在布置作业之前, 我都习惯把课后习题、相应的作业本和教辅上的习题做一遍, 每每看到好的习题就摘录到本子上, 到用的时候再进行筛选, 一些时代感明显、思维训练高效、方法新颖的题目及时提供给学生, 对一些平时自己没有做过、比较过的题目从不提供给学生. 学生做的题目不多, 但收效却很大.

其次, 作业要有时效性. 一方面, 布置作业要及时, 一般学习新的内容后要及时布置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作业, 以达到对所学知识强化的目的. 另一方面要布置适当的预习作业和家庭作业, 预习作业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家庭作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独立性、责任感和条理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时间管理技能,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 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开放性

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作业的布置若是“一刀切”, 就会产生许多的弊端. 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 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所以在作业设计时, 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 呈现出坡度, 体现出层次, 使学生从感知认识到熟练掌握, 再创造性地运用, 循序渐进, 逐步加深.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因材施教”进行分层作业:

一类作业: 模仿操作型作业. 这类作业是对知识点的直接运用, 学生只要掌握基础知识, 模仿老师的做法, 即可完成, 这种作业比较适合后三分之一的学生.

二类作业:理解运用型作业. 这类作业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 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粗加工”, 适合中等生.

三类作业: 探究创造型作业. 这类作业需学生能对知识进行“深加工”, 能融会贯通, 有一定的综合能力, 它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其次, 设计的练习, 不能超出课标, 但又不落俗套, 题型新颖, 具有启发性、思维性, 能帮助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在学习完“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后, 我布置了这样一道题:如图 (略) , 已知∠1 = ∠2, AB = AD, 请你再补充一个条件能使△ABC≌△ADE. 有的同学从SAS入手添上了条件“AC = AE”, 有的同学从ASA入手添上了条件“∠B = ∠D”, 还有的同学从AAS入手添上了条件“∠C = ∠E”.

通过这道题的训练, 帮助学生全面巩固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提高了作业的有效性.

三、关注兴趣, 作业设计要有多样性、趣味性

单一形式的作业, 只是一种无差度的重复练习,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但是由于这样的练习是机械的、枯燥乏味的, 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不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持久记忆, 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材提供的作业老师要进行补充、删改、整合. 根据作业的形式和特点, 可分为这么几类:

1. 预习作业 :教师课前布置一些自学类作业 ,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预习, 并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以便上课解决.

2. 巩固型作业:主要是以巩固新知识为目的.

3. 总 结型作业 :在一个章节学完后 , 要求学生对章节的 知识进行总结.

4. 纠 错型作业 :对平时作业当中犯的错误 、考试中暴露 出的典型问题编入“错题集”, 以便复习的时候加深记忆.

5. 动手实践型作业:此类作业不仅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并能将其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学习了测量旗杆的高度一节后, 我带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一起去测量了校园内一棵树的高度, 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

6. 趣味操作型作业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 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为了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可在“趣”字上做文章. 比如在学完七年级“事件的可能性”后, 布置学生“掷硬币”, 感受概率的大小;又如学习图形的变换时, 布置学生运用四种变换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进行交流, 班里给予评奖并展示, 提高了学生欣赏图形美的能力.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 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 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后, 作业设计还要做到“适量”, 教师需要积累大量的习题和例题进行筛选, 把一些有代表性、能起到举一反三作用的习题提供给学生, 避免过多的机械重复、费时而无效的作业现象.

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报告 篇8

关键词作业设计 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

一、当前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重“量”轻“质”。

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大量形形色色的课外习题所困,身陷“题海”不能自拔,同一层次的练习重复过多。严重削弱了学习积极性。

(二)重“面”轻“点”。

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采用“一刀切”的形式,没有层次性,全班学生做同一类型、同一层次、同一答案的作业,这样一方面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也不适合学生个体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数学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重“布置”轻“反馈”。

表现在有的教师作业布置多,检查少;反馈不及时,补偿不到位,侵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

(四)重“情绪”轻“计划”。

作业安排缺乏计划性,作业安排有很大的随意性,节奏不合理。表现在作业安排有时多、有时少、有时无,导致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走,学习被动,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有效教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作业设计的目标化原则。

教学中,改善基础性训练,强化作业题目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拓展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功效,做到训练一道题,让学生掌握一类题型的解题技巧,能举一反三,以一推十。

(二)作业布置的个性化原则。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的主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学习能力弱、学习能力中等和学习能力强三个不同层次的组。

(三)作业数量的规范化原则。

布置作业要严格控制作业的总量,要根据初中数学的特点,对不同类型的作业,提出作业书写格式的规定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有效教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设计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学生的行为方式受情绪影响很大,感兴趣的事情干得起劲,反之则消极对待。因此,我们在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劲,就想跃跃欲试,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作业的质量还愁没保证?

(二)创新题型,设计开放性作业。

新课程理念提倡开放性学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大胆质疑,勇于探究。设计开放性作业既能使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体验完成作业,又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例如七年级 《走进数学》,我出这样一道题:下面两组数中,每组四个数都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把其中多余的一个数找出来。

① 3, 9, 18, 27, 81,

② 2, 4, 6, 7, 10,

一学生回答第一组多余的数是18,第二组多余的数是7,理由是:第一组数中其余4个数分别是3的幂而18不是3的幂,第二组数中7是奇数,其余4个数都是偶数。该生回答后,班级学生沉默了片刻,又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第一组多余的数是3,因为其余4个数的数字之和均为9,”话声刚落,我马上鼓掌肯定,其他学生也纷纷赞许。接着有学生说第一组多余的数是3,因为其余4个数均是合数,而3是素数……

学生在质疑、讨论、探索中找到了不同的答案,思路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重视个体发展差异,设计分层性作业。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果实。

(四)加强知识联系,设计探究性作业。

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而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奥妙无穷的,因此数学作业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根据学生的不同生活经验,个体差异,多设计一些整合性习题,既扩大了数学作业的领域,又促使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其它学科中去,使学生感到无处不存数学,无时不存数学。如个人所得税的规定2008年3月1日起用了新的标准,为了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在教学一次函数的课上设计如下作业:按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月工资(薪金)中,扣除国家规定的免税部分2000元后的剩余部分)不超过500的税率为5%,超过500元至2000元部分的税率为10%。

1.老师的月工资1800元,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若2400元呢?

2.设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为x元,且500

3.合作探究:同学B的妈妈每个月要交税是135元,你能求月工资是多少吗?

4.小C说,他希望他将来的月工资8000元,你能上网查找有关信息后帮他计算他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四个小问,让学生逐步理解了题中的专业术语和累进税率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了应纳个人所得税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关系,也能建立应纳个人所得税与月工资之间的函数关系。

总之,精心设计、合理布置数学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产生新的学习欲望,可以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进而保证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直至高效。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周景芝.有效教学的教师行为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08.

对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看法 篇9

提起作业,尤其是数学作业,大多数学生都是苦不堪言。究其原因,除了数学作业要求的思维性较高等原因外,数学作业设计的无效性也是一大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1.作业形式单一,重复内容过多。在新课改下,教师能认识到题海战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但是大部分教师在考试分数的压力下,还是使用着题海战术,期望通过做大量试题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具体表现就是作业形式单一,重复的内容过多。

2.作业背景陈旧,脱离学生实际。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很多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认识这一点。部分作业设置的背景都是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如,繁琐的追击(相遇)问题、水池排放水问题等缺乏现实生活背景和实用价值。

3.一刀切,无层次性。很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能够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例如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把难度较高的问题留给优等生,而把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留给后进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自信心。但是,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却容易忽略层次性。布置的作业一般都是一刀切,不能兼顾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造成的后果是,要么是优等生“吃不够”,要么是后进生“吃不下”。

4.作业内容与授课内容不一致。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教师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都会在网上进行搜集。不可否认,这对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但是网上的资源是良莠不齐的。很多教师下载作业后,只是笼统地看一下,这就导致了布置的作业与授课内容不一致。尤其是近两年,初中数学教科书进行了变动,而网络上很多资源都是陈旧的,使得这种现象更突出了。

二、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1.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式单一、重复练习的作业只会让学生抱着应付作业的心态完成作业。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愿意探索,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作业,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我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给学生布置了如下富有趣味性的作业。

2.作业设计的生活化。数学来自于生活,学生也是身处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融入生活化的作业,能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展开思索。如我在作业中设计了如下一道试题。

3.作业设计的层次化。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了作业设计的层次性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让同一个班级的各个层次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都能有自己的收获。不能让优等生感觉作业太简单,做了没有意义,也不能让后进生感觉作业难度大,根本完成不了。总之,提高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能使学生对数学作业不再“苦不堪言”,极大地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报告 篇10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利用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却关注的并不多,学生被局限在课本、练习册中,视野不够开阔,思维不能灵活放开,学习兴趣和自主性难以充分调动,学习缺乏信心支撑,应用能力不强等。这种超量的课外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对学习的巩固和提高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疲劳度,导致学生厌学乃至放弃课外作业。那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作业呢?

一、融通数学生活,体现作业的开放性

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生活与数学的融通,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即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评改等方面不拘泥于课本。现实的数学问题一般都比较复杂,包含的条件信息不是非常明显或完备,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现象背后理清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生活才是最广阔的学习场所,作业内容设计可以更多地引入生活情境,或者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数学,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掌握知识技能。如,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我让学生平时随家长购物时,注意观察商品外包装的标注,并用手掂量掂量;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积计算的练习作业可让学生把卧室、客厅的摆设按比例画成平面图等。对于作业的完成形式,既可以用书面的,也可采用口述的方式;既可以要求单人完成,也允许学生自己找伙伴合作完成。习题的运算过程或答案应该不是唯一的,作业的评改不能由我个人包揽,也不能仅仅是依据所谓的标准答案进行正误判断,作业评改是思想交流的平台,在作业批阅中要发现学生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存在的漏洞,考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情感态度等,要更多地使用赞赏、鼓励的语言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作业可以让学生相互批改,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可以让学生自评,培养学生自我检查、反思的习惯。

如果能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调控。那么,1

将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大胆创新。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后,可以布置类似的开放作业:“六年级(1)班有48名同学,在读书读报活动中,班委决定每人购买一本价格为5元的书。而书店对于一次性购买50本及50本以上者给予打九折的优惠。根据以上信息,说说你的购书方案。”学生在作业中提了多种购书方案:1.学生个人单独购买,全班共付:5×48=240(元);2.班级统一购买,并且购买50本,全班共付:5×90%×50=225(元),书多买2本,钱还少花15元;3.多买2本再按九折转卖出去,全班共付:5×90%×50-5×90%×2=216(元);4.多买2本再按原价转卖出去,全班共付:5×90%×50-5×2=215(元);从中发现后两种方案比较合适,而且最后一种方案最为合算。

这样开放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并且从中发现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也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感和创新的成就感。

二、尊重个体差异,区分作业的层次性

基于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应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能力的需要。比如,就某个知识点,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作业的题型、内容与教材上的相似,只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可;对于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作业的题型、内容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变化,要求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后,能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较灵活地处理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业的形式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开放,增加难度,让他们走出课本,自主探索、融会贯通相关知识。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必要时,还可由学生设定完成作业的时间,较简单的作业当天完成,有难度的则可放宽时间,让学生温故知新、反复琢磨,直到最后完全掌握。当然,还要采取一些奖惩措施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争取完成更高难度层次的作业,这样可避免有“惰性”的学生只完成简单的、层次低的学业。层次性作业,有利于避免“一刀切”,既能减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压力,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又能让各层次学生在“闯关”中体验到量力而行、挑战自我的成功感。

三、定位现实世界,增强作业的探索性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好奇心,儿童尤甚。数学学习跟其他学科一样,学习的主动权应当在学生个人。完成作业是比较复杂的学习活动,而有效的学习活动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意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才能获得深刻的体验。《标准》所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最终均要落实到探索性的作业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向课本、向固有知识挑战,多思多问多实践。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试验论证、归纳总结等步骤,是培养探索能力的必然途径。例如,“轴对称图形”的作业可这样设计: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或查阅资料,找出轴对称的物体或现象,并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轴对称图形。这类图形应用非常普遍,学生在找寻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看到更多更美的图形,不仅深刻地体会了轴对称的特征,而且无形中欣赏了图形的艺术美、科学美,在接下来的自主创造设计中,更能有意无意地运用它。新课标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数学学科本身与其它学科就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也应该顾及整合性。

例如: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整合性作业:出示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问题:(1)、哪一个字出现的次数最多?(2)、“春”字一共出现几次?(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这样似数学非数学的作业,新颖独特,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了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发展环境。

数学本身就是整合的而非分科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是广域的而非限定的。加强数学作业设计的整合性,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作业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又如,有关比例知识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小动物的食物或用红绿蓝三种油漆调制出不同的颜色,或画出校园的平面图,或尝试测算当地最高建筑物的高度;学习圆的面积公式,可让学生试着从三角形等课本上没有

介绍的其他图形的面积推导。

四、还原生活本真,凸显作业的综合性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要融为一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智育与德育应当在课堂内外形成有机统一。通过作业强化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固然重要,但注重健康的人格品质培养也不容忽视。因此,作业设计应当尊重生活常识,还原生活本真,尊重科学,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

例如,统计知识的作业,可让学生做一个月的“小当家”,记录当月的水电费与零花钱等,一个月后再与其他同学的统计加以对比,看看谁家的费用较少,研究家庭人口多少与资源耗费量的关系,进而与节约能源、环保等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完成这一作业,学生要自己动手设计表格、整理资料,要坚持每天记录,又要计算汇总、对比,还要研究其中的数量关系等,在这一过程中,用到了加减乘除、统计图表、比较大小的基础知识,了解了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培养了细心、持之以恒等精神。

以实践性为目的的作业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五、拓宽学习空间,体现作业的时代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能用到数学。生活中也有取之不竭的数学教育资源。因而,如果作业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经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作业,就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例如:教学《利息》前,可以布置学生到银行了解储蓄的意义、方式和利息、利率的计算方法。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箱模型,并交流自己的感受,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魅力和数学的美。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后,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把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展览„„这些生活化的数学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是一个重要切入口。让我们逐步将“作业布置”转向“作业设计”,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改革和创新,逐步实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从单

一、枯燥的课外作业练习中解脱出来。

提高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笔谈 篇11

关键词: 初中数学作业 有效性 趣味性 生活化 层次化

在传统教学中,作业被看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大多数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很单一,就是巩固教学内容。教师布置的作业形式较僵化,一般使用的是题海战术,通过枯燥乏味的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对学生作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一、数学作业现状分析

提起作业,尤其是数学作业,大多数学生都是苦不堪言。究其原因,除了数学作业要求的思维性较高等原因外,数学作业设计的无效性也是一大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1.作业形式单一,重复内容过多。

在新课改下,教师能认识到题海战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但是大部分教师在考试分数的压力下,还是使用着题海战术,期望通过做大量试题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具体表现就是作业形式单一,重复的内容过多。例如,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后,一位教师是这样布置作业的: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1)2(x-2)-3(4x-1)=9(1-x)

(2)11x+64-2x=100-9x

(3)15-(8-5x)=7x+(4-3x)

(4)3(x-7)-2[9-4(2-x)]=22

(5)2(x-2)+2=x+1

2.作业背景陈旧,脱离学生实际。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很多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认识这一点。部分作业设置的背景都是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如,繁琐的追击(相遇)问题、水池排放水问题等缺乏现实生活背景和实用价值。

3.一刀切,无层次性。

很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能够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例如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把难度较高的问题留给优等生,而把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留给后进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自信心。但是,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却容易忽略层次性。布置的作业一般都是一刀切,不能兼顾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造成的后果是,要么是优等生“吃不够”,要么是后进生“吃不下”。

4.作业内容与授课内容不一致。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教师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都会在网上进行搜集。不可否认,这对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但是网上的资源是良莠不齐的。很多教师下载作业后,只是笼统地看一下,这就导致了布置的作业与授课内容不一致。尤其是近两年,初中数学教科书进行了变动,而网络上很多资源都是陈旧的,使得这种现象更突出了。

二、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1.作业设计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式单一、重复练习的作业只会让学生抱着应付作业的心态完成作业。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愿意探索,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作业,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我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给学生布置了如下富有趣味性的作业。

几个同学一起去水果店买苹果,买下的苹果一人分一个的话,还多出一个,一人分两个的话,还少2个,请问大家,你知道这伙同学一共有几个人,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吗?

2.作业设计的生活化。

数学来自于生活,学生也是身处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融入生活化的作业,能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展开思索。如我在作业中设计了如下一道试题。

超市柜台上有2种杯子,进价是一样的,但A杯子卖一个赚5元,B杯子卖一个赚8元。A杯子卖10个和B杯子卖8个所得的货款是一样的。同学们,请问你能计算出这两种杯子的进价是多少吗?

设计这样生活化的作业,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切抛弃原来那种数学就是枯燥的计算的认识,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3.作业设计的层次化。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了作业设计的层次性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让同一个班级的各个层次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都能有自己的收获。不能让优等生感觉作业太简单,做了没有意义,也不能让后进生感觉作业难度大,根本完成不了。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我布置了如下作业(本案例仅体现作业设计的层次性)。

基础训练

1.下列方程中,解是x=4的方程是( )

A.x+5=2x+1 B.3x=-2-10 C.3x-8=5x D.3(x+2)=3x+2

2.方程2x-5=x-2的解是( )

A.x=-1 B.x=-3 C.x=3 D.x=1

3.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

A.方程5x=-4的解是x=-9

B.把方程5-3x=2-x移项得:3x+x=5-2

C.把方程2-3(x-5)=2x去括号得:2-3x-5=2x

D.方程18-2x=3+3x的解是x=3

4.下列各题的“移项”正确的是( )

A.由2x=3y-1得-1=3y+2x B.由6x+4=3-x得6x+x=3+4

C.由8-x+4x=7得-x+4x=-7-8 D.由x+9=3x-7得x-3x=-7-9

综合提高

1.已知2(a-b)=7,则5b-5a=?摇 ?摇.

2.已知x的3倍与2的差比x的2倍大5,则x=?摇 ?摇.

3.已知当x=2时,代数式(3-a)x+a的值是10,试求当x=-2时这个代数式的值.

4.已知x=2是方程6x-mx+4=0的解,求m-2m的值.

在这次作业中,基础训练部分我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而对于综合提高部分,仅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这能够体现出作业设计的层次性。

总之,提高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能使学生对数学作业不再“苦不堪言”,极大地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林晓岚.浅析初中数学作业的创新设计[J].科技风,2014,16:168-169.

上一篇:2021公司员工年会获奖感言下一篇:党委意识形态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