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体会:习总书记的人民情怀(精选4篇)
记的人民情怀
最近,我认真学习《习近平用典》“敬民篇”,此篇10节(句),文炳雕龙,语言凝炼,哲理性强,深受教益。习近平同志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系列重要讲话,采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手法,对古诗文的引用恰到好处,用形象朴质的古诗文,真诚袒露习总书记对人民的无限忠于和深切情怀。
真诚挚爱人民
习总书记同志在《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等文中引用“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其内涵深刻:他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最高的道德标准是挚爱人民,为人民服务。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老爷。然而,在我们党内有的党员领导干部表面上做人民的公仆,而内心却想做人民的老爷,甚至在行动上伤害群众利益,颠倒主仆关系,异化“鱼水关系”,损害官民和谐,遭民反对、唾弃。
习总书记常讲:“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镌刻着“人民”,并且90多年栉风沐雨,岁月峥嵘,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跟着党走中国道路„„”
心里想着人民
习总书记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其含义是:为官心中有民,为民效力。他要求各级干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民生工作,努力办实每件民生小事。
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群众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心系群众,情牵群众,发展有什么价值,改革又有什么意义?正所谓“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习总书记常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要“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的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传统,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
情感贴近人民
习总书记在《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等文中引用“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其意思是:清除百姓的祸患,如同去除自己的心病一样,说明“去民之患”,刻不容缓,不可稍懈。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只要我们密切联系人民,真正与民同苦,与民同忧,我们必定会重铸我们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必定会赢得全体人民的同心同德。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抓住不放。“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高校大学生生活困难补助,注重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引导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信念,从而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紧紧依靠人民
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其意思是: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状况。简而言之“以民情为镜”。他引用的这句话把人民比喻成可以照见治乱的水。只有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镜子,才能真正回答好“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他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他充分肯定“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奋斗为了人民
习总书记在《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等文中引用“治政只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其含义为: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就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而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必须体察他们的疾苦。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会后,第一次会见中外记者时郑重表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等。“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得到了保障。”“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以必须团结一切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所以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真诚服务人民
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其意思是:政权的成败在于人心向背。习总书记一再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他曾多次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他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克己奉公,廉政勤政,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办实事。党的干部必须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语重心长地说:“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从习总书记的工作阅历看,他从陕西到北京,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乃至走到中国政治舞台中央,他着力践行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的承诺,勇于担当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信念与追求,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四个全面”和“一带一路”宏伟部署,积极设立“亚投行”,走出一条和衷共语,合作共赢的新路子,他为实现中国梦和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一、牢记使命, 继续前进, 坚持质量立校战略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近年,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迅速, 办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但质量问题逐渐凸显, 迫切需要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式发展, 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经过65年的建设发展和历史积淀, 在三次搬迁、四易校址的艰难岁月中, 自强不息、坚持办学, 成为了以工科为主干、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 具有特色和影响的大学, 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才, 靠的就是质量的不断提升。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时期下, 总体来看, 学校质量提升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有的是在点上推进, 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有的是工作虽然做了, 但力度、深度不大, 效果不明显。
学校要实现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 必须坚持质量优先、高标准办学, 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创一流, 用质量统领、衡量、检验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学校要正确处理质量、规模、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 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整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办学质量, 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 根本在于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坚决贯彻“从严治校、从严执教”的管理思想, 紧紧围绕“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有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当前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为契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力度, 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督导评价机制、质量监控保障机制。学校要把创新、创业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突破口,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加大实践实训实习课程比重, 积极建立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 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牢记使命, 继续前进,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保证。近年, 学校引进了一大批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 但还存在领军人才严重匮乏、具有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偏少等问题。目前, 在校全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专家等高端人才还是空白, 这对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针对发展实际, 学校今年调整了人才引进政策和鼓励人才脱颖而出政策, 专门印发了文件, 努力培养一批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和学术领军人物, 以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学校要把人才强校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来抓, 围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下大力气引进高层次人才, 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人才支撑;要坚持一手抓人才引进, 特别是领军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的引进, 一手抓师资培养培训, 分期、分批组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知名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培训进修、在职教育、挂职锻炼等;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两条腿走路, 同时要积极创造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政策环境和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保障条件。
三、牢记使命, 继续前进, 坚持科研兴校战略
科研是高水平大学的显著标志和重要支撑。“十二五”期间, 学校主持、参与各类研究项目1500多项, 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500多项, 科研总量在省内高校排名比较靠前, 但科研整体水平偏低, 科研成果特别是国家级的成果奖项偏少, 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还不够高, 与学校整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不相符。今年, 学校先后与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社科院、大唐河南发电有限公司等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就联合科学研究、科技攻关、共建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实训培养基地等各方面展开全方位、多领域合作。学校通过打造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协同科研、协同育人团队和平台, 锻炼科研队伍, 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学校要做好科研工作顶层设计, 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为核心, 以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和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为重点, 调整好学校科研政策, 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科研与管理的关系、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关系、科研与创新创业的关系, 支持和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增强科研创新驱动力, 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走“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之路, 争取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发明技术专利、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有重大突破。
四、牢记使命, 继续前进, 坚持特色名校战略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安身立命的法宝。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必须是有特色的发展, 要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定位、文化积淀、学术传统、学科特色以及地区和行业特色, 逐步形成独具特点、亮点、风格的办学理念、办学特征和人才培养特色。学校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成果积累, 形成了水利电力学科专业特色和“吃得苦、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培养特色,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水利电力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 从河南省2015年启动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情况来看, 学校只有水利工程学科被列为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学科——且属于B类, 特色优势并不是很明显。
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品牌形象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 学校必须树立特色意识, 以特色发展、凭特色知名、靠特色取胜。学校要立足于实现“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目标, 继承和发扬已形成的以水利电力为特色的传统和优势, 同时抓紧补齐短板, 避免出现“木桶效应”。学校要按照“打基础、上水平、求突破”的总体思路和“准确定位、提升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彰显水平”的要求, 结合特色骨干大学建设, 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华水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社会服务亮点工程, 集中精力把优势特色学科搞上去, 把人才培养质量搞上去, 把具有华水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社会服务搞上去, 创新驱动发展, 激发学校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扩大特色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铸就华水品牌。学校要使重点特色学科进入河南省优势学科行列, 从而带动其他学科建设发展, 提升学校整体水平。
五、牢记使命, 继续前进, 坚持开放活校战略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 开放办学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 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开放战略的必然选择。近年, 学校在开放办学和国际化交流合作方面步伐加快, 发展势头良好。首先, 与国内其他10所“985”“211”高校一同入选“金砖国家网络大学”项目, 并被确定为水资源与污染治理、能源这两个领域的牵头高校, 实现了河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历史性突破;同时, 学校入选“金砖国家大学联盟”, 与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韩国启明大学等签署了合作办学框架协议, 与乌拉尔联邦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留学生教育工作全面恢复, 今年有70名留学生包括10名博士来校学习, “十三五”期末, 学校规划留学生达到400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中法国际工程师学院、郑州法语联盟国际合作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成绩的取得, 受到了兄弟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开创了学校特色发展、开放办学、走国际化办学之路的历史新局面。
2016年是学校“十三五”开局之年, 是全面推进“金砖国家网络大学”建设起步之年, 也是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建设特色骨干高校的关键一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为指导,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 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 按照“以水利电力为特色, 全面提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水平, 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水利电力事业, 把学校建设成为水利电力优势突出、工科和理科基础雄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思路,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抢抓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战略机遇, 全面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开放活校”战略, 突出“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题, 提高办学水平, 激发办学活力, 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 对指导高校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肩负起培养人才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这一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高校必须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内涵发展、提高质量。
这本书中多次引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借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境界问题。中国哲学讲求境界,用心学习,真心学习,就能体认“本体至乐”。它超越了一般人难以摆脱的算计和私欲,让具体的人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毫无拘束,灵明清爽。付诸实践,既能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又能服务大众,改造世界。《习近平用典》中多次引用《贞观政要》中的“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这里讲的“本根”就是社会主义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枝叶茂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如何能够确保“本根不摇”呢?那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做好敬民爱民的工作。敬民爱民,要从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开始。习近平说,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血脉,那么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饱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成就大格局、大境界人才必须学习的内容。习总书记对经典古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可见习总书记对经典的熟悉程度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阅读《习近平用典》时,被这种斩钉截铁的意志深深感动。《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谆谆教导,细致入微,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体察民艰,爱惜民力,廉洁奉公。《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希望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总书记站在人民本位的历史高度,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为敬民爱民赋予了全新内容。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期领先世界。从发展的波峰跌入波谷,中华民族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但民族脊梁的挺立,使中华民族终于在自己的艰苦奋斗中走出了一条重新崛起之路,给世人展示了一条古老民族复兴的独特魅力和十分壮观的历史场景。
学习总书记“四有”要求党课材料
2015年1月12日,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提出要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县委书记。“四有”表达言简意赅、凝练深刻,从对党忠诚、为民服务、履职尽责、严格自律四个方面,不仅适用于县委书记,也阐述了新时期对基层领导干部及广大党员的具体要求。
一、心中有党,保证政治方向正确。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首先要常怀纯洁之心,始终做到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不断补足精神之“钙”,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事物、认识问题,在事关方向、全局和原则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始终做到对党忠诚,心中有党。
心中有党,就是要对党忠诚。习总书记强调,要把牢政治方向,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时刻不忘自己对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要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不断领悟,不断参透,做到学有所得、思有所悟,注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保持必胜信念,在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心中有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作为党的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经得起风浪考验,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了、走偏了。要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我们税务部门作为重要的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做到心中有党,对党忠诚,对于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促进干部队伍和谐稳定、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心中有党看似简单,但能否做到时时勿忘、时时检视,能否做到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不简单。在战争年代、在急难险重面前,党员、干部会自觉做到心中有党,冲在前列、干在前面,相比较而言,在和平时期、在长期执政环境下、在经年累月的日常工作中,特别在各种监督还不完全到位的环境中能否做到“心中有党”,成了重大考验。这就需要党员个人不断强化自我身份认同。总书记一再告诫全党,党员、干部要有政治思想定力,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心中有党”,就是要我们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忌、行有所止。某种程度上讲,“心中有党”是自我角色的不断暗示,更是价值取向的反复拷问。当下少数党员干部产生了“身份麻痹”,不仅心中无党,个别人甚至目中也无党,不严格要求自己,不该张的嘴张了,不该伸的手伸了,不该去的地方去了,最终走上不归路。究其原因,无一不是忘记了党员身份,忘记了还有组织。这也启示我们,党组织要对党员干部经常性“身份提醒”,常常拎拎耳朵、念念“紧箍咒”,引导党员、干部对自己的“基本身份”全面检视,在面对大是大非和权力诱惑时扪心自问:心中有没有党?还记不记得自己是个党员?
同志们,心中有党,不是嘴上有党,也不只是心中有党员的名号,心中有党是以坚守党性为支撑的。党性不是与生俱有的,需要后天的学习锻炼。党性是信仰,也是约束,一个没有强大内心的人自然无法抵御各种诱惑和考验。所以,一定要坚持把深化学习锻炼放在突出位置,引导党员干部自觉铸就强大内心。知而不行,等于不知。我们不光要知道党性要求、党纪法规,更要知行合一,不断践行磨炼。当前在党员队伍中,确实存在“两面人”现象,说一套、做一套,最终走上违法违纪、腐化堕落的道路。只有在实践中、在具体工作和生活中践行党性、磨炼党员,才能逐步养成习惯、成为修养,也只有这样,才是牢固的可靠的。
心中有党,还要求我们做到始终守纪律、讲规矩。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守纪律、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考验。如果每个党员、干部都不按纪律规矩“出牌”,而且上行下效、他人盲从,那整个社会就乱套了。所以,党员、干部要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一条“红线”和“底线”来遵从,并常态化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良好氛围。
二、心中有民,解决人民最现实的问题
习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强调:作为党的干部,心中要始终装着老百姓,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要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纵观历史,从来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晏子春秋》记载,晋国上大夫叔向请教齐国相国晏婴:什么样的想法才是高明的,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宽厚的?晏子答:“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意思是,没有比爱护老百姓更高明的想法,没有比让老百姓快乐更宽厚的做法。新中国50周年庆祝活动时,一位老一辈革命家看着连绵不绝的国庆游行队伍,感慨地说:“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初就是“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亲民、爱民、为民是我们薪火相承的传家宝。千千万万个党员干部紧密联系群众、带领群众,前赴后继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最终众志成城走向辉煌。习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工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决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焦裕禄就是这样一个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的好干部,为了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他查风口、探流沙,穿骤雨、趟急流,用腿脚丈量兰考1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他在兰考工作只有470多天,没有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留下了让兰考人民长久记忆的不朽业绩,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力量的源泉,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讲话中多次论述了这一观点。在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他又对进一步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作了深刻阐述。讲话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继续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创新工作方法、搭建工作平台,解决突出问题、凝聚精神力量,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抓到深处、落到实处,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供坚强保障。
心中有民,首先是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与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习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永葆党的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必须做到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深深植根于思想中、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这就要求我们从思想深处回答和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性问题,切实增强同人民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丢,更加注重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敞开大门、请群众参与,把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使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落地稳、扎根深。
心中有民,要求我们创新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方法,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习总书记指出:“要讲究方法。要用群众乐意接受、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化解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方式方法,解决好群众诉求渠道不畅通、服务群众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搭建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平台,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注重方法、搭建平台,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前提。要坚决克服旧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等问题,不断创新惠民生、实现群众利益的举措,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心中有民,要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百姓心为心为老百姓办实事。习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是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明特点,也是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果取信于民。教育实践活动中,从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入手纠“四风”、转作风,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往往带有普遍性,聚焦这些突出问题,不走神、不散光,围绕解决问题做文章,向问题“叫板”,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让群众看到成效,让群众“叫好”。
三、做到心中有责,树立正确政绩观
顺境逆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习总书记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勇于担当,要在其位,谋其政,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树立起勇于担当、不畏艰险的作风,在困难面前要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做到日常工作能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党员干部只有具备勇于担当的素质,提升能够担当的能力,增强敢于担当的底气才能够使自己有担当、能担当、敢担当,也才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有责任意识,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意识,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意识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意识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
好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敢于担当负责。愿不愿、敢不敢担当负责,既是工作能力问题,更是政治素质、胸怀修为问题。加强党性修养、增强责任意识,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有权必有责,眼睛盯在权上的干部做不成好干部,眼睛盯在责上的干部才能成为好干部。古人说:“不患无策,只怕无心。”有责任心的干部,知识不够会主动去学习,经验不够会主动去积累,能力不足会主动去提升。因此,当好领导干部,首先要有很强的责任感。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从政要尽责、为官要尽责。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干部更要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作为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强化“昼无为、夜难寐”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心一意抓发展、保稳定,切实履行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职责。
首先,要做到对党负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党负责就要对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负责。党中央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要靠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地方或部门领导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清本地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扬长补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主动去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难题和瓶颈,走适合本地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领导干部对社会稳定负责。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我国正处在矛盾集中期和凸显期,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地方或部门领导干部担负着本地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要深入研判社会稳定的形势,增强维稳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见微知著、抓小抓早,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领导干部要对党的建设负责。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班子,关键在干部。要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在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中形成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共识,一定要扎扎实实抓党建,抓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抓党的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要建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用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办法选人用人,坚决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任用人公信度。
其次,要做到为民尽责。习近平同志当选为总书记与中外媒体记者见面时讲话的主题就是讲责任。习总书记说:“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这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沉沉的担子。这个重大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凡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告诫全党,为民尽责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始终把顺民心聚民意、谋民利求民富、保民生解民难作为自己的责任。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领导干部情系百姓、爱民利民,既是讲经济,更是讲政治。要重视客观经济指标,更要重视老百姓的主观感受,发展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要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领导干部要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必须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要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积极进取,不搞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要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要真心关心困难群众,努力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百姓。中国共产党是依靠劳苦大众起家的。党领导革命就是要让受剥削、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党领导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幸福生活。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
再次,要做到自律守责。一个干部能走上领导岗位很不容易,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什么,留下什么,很值得认真思考。总书记在兰考重要讲话中指出:“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多,但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大家要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 ”这启迪我们基层领导干部及广大党员同志对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应该有个要求,那就是要努力留下良好的政绩、良好的道德、良好的形象。领导干部要有干事创业的正确追求。走上领导岗位,干事创业的劲头很足,但为谁干事、怎么干事,追求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为党和人民干事,就能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如果老是想着个人进退得失,就很容易出偏差。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满意不满意是衡量一个干部工作好坏、作风优劣、品行高低的根本标准。老百姓的认可是对干部最大的褒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一个领导干部不管有多大功劳、苦劳、疲劳,如果在廉政上出问题,所有的成绩和名誉都会毁于一旦。因此,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慎独、慎欲、慎微、慎初”,不管在什么环境、何种条件下都能够守得住物质上的清贫,抗得住酒色利禄的诱惑,顶得住庸俗关系的腐蚀,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逾越制度这条“红线”,不碰纪律这条“警戒线”,不触法律这条“高压线”。要坚持做到是非之地不去,非分之禄不受,背景复杂、重利忘义的朋友不交,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事不干,时时处处以党性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做一名组织上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人民公仆。
四、心中有戒,把好“权钱关、美色关”
习总书记曾经指出:“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开拓,用权上则要谨慎而行,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 心中有戒就是要敬畏党纪国法,严格依法行政和模范遵纪守法,就是敬畏权力,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将权力用对头、使到位。党员干部要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自觉接受组织的监督、群众的监督和舆论的监督,切实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形象。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要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做决策、开展工作多想一想法律的依据、法定的程序、违法的后果,自觉当依法治国的推动者、守护者。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追求健康情趣,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什么是戒?戒是戒备。《说文》曰:“戒,警也。从人,持戈,以戒不虞。”党员干部要枕戈待旦,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追求健康情趣,对“糖衣炮弹”和“四风”保持戒备,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引导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戒是戒条。党员干部应知法懂法,养成遵规守纪、令行禁止的良好习惯,做决策、开展工作时多想一想法律的依据、法定的程序、违法的后果,做到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遵守中央“八项规定”,自觉当依法治国的推动者、守护者。
戒是戒除。党员干部应戒庸,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戒懒,坚持勤思好学、勤勉敬业,不负人民重托;戒假,坚持求真务实,重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戒浮,坚持脚踏实地,真正扑下身子、沉下心来干工作;戒蛮,讲究工作方法,始终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客观规律;戒私,坚持克己奉公;戒奢,坚持勤俭节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气。
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心中有戒方能行有所界,心中有戒才能不逾规矩。
首先,要严以用权。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头上三尺有神明”,共产党人的“头上神明”是什么?就是对信仰的敬畏,对法纪的敬畏,对组织的敬畏,对群众的敬畏。曾经有个美国记者问毛泽东,“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回答:“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因此,要坚持依法执政为民用权的理念,秉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不拥权自重,不揽权自用,更不能滥权乱用,而是要立党为公,立誓为民,不搞“小圈子”,不搞“山头主义”,不谋一己私利,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要践行习总书记的嘱托,牢固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认真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
其次,要严守本分。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对我们有启示。如果一开始就是很热的水,青蛙马上就会跳出来,如果是冷水慢慢加热,青蛙不知不觉就会死掉。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干部,都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性原则,对组织培养常怀感恩之心,对制度约束常思从严之益,对诱惑考验常念放纵之害。当年,一个兰考县委副书记向焦裕禄提出,要把办公室重新装修一下,焦裕禄问他:“难道坐到破椅子上就不能革命了吗?”
再次,要严明纪律。总书记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说过一段话:“我们的政党关键有组织纪律,组织纪律的核心是政治纪律,中国共产党不是乌合之众,不是私人俱乐部,必须严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因此,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持续发力,共同努力,遵纪守法,嫉恶如仇,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敢于动真碰硬,工作大胆泼辣,律己谨小慎微。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才能将他律变为自律,变外在的规则为内在的价值,真正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体会:习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推荐阅读: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北大讲话精神心得体会06-04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训词心得体会10-25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讲话心得11-25
读习近平用典的心得体会05-30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精神心得体会06-23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06-13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感言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