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及教学反思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及教学反思(共15篇)

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及教学反思 篇1

【设计意图】

最近区域活动中,幼儿特别喜欢帮花片积木排队、串珠、穿项链等。通过孩子的谈话交流,我了解孩子对排列规律的浓烈兴趣,但缺乏对排列规律的正确感知、认知。因此,我就根据我们班近期发现的问题设计了这次活动。想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有规律的排序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孩子能根据花朵的排列进行排序。

【活动目标】

1、能在活动中找出花的规律,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按花的大小、颜色规律进行排序。

2、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3、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蝴蝶姐姐小花园的场景布置;蜜蜂宝宝家的种了一些花的花园布置,种花材料(花儿)

【活动过程】

1、发现蝴蝶姐姐小花园里花的排列规律

“蜜蜂妈妈带着蜜蜂宝宝到蝴蝶姐姐的小花园里去玩喽!”

“花儿好看吗?”“长得整整齐齐的还是乱乱的?”

师幼:很整齐,像排着队。

第一排:红花红花红花红花红花……(红花排队)

第二排:大花小花大花小花大花小花……(大花、小花轮流排队)

第三排:红花黄花红花黄花红花黄花……(红花、黄花轮流排队)

小结:蝴蝶姐姐小花园里的花是按照规律来排队的。

2、引导幼儿根据已种的花的排列规律接着种花。

“我们也要在自己家的小花园里种上花了,以后蜜蜂宝宝可以去采蜜的。妈妈已经在空地上先种了一些花,宝宝看看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再接着往后排,你们愿意吗?”

①空地1:黄花黄花黄花黄花……

②空地2:黄花红花黄花红花黄花红花……

③空地3:小花大花小花大花小花……

操作活动:启发幼儿依样接着种花(给花儿排序)。

3、活动评价。

老师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说说,他是怎样做的?

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请两名幼儿去看看花儿长得好不好(检查并纠正)。

带领蜜蜂宝宝高高兴兴去采蜜。

【教学反思】

本次《种花》活动,目的是让幼儿找出规律并按简单的规律进行排序。整个活动以“花园的花”贯穿主线。分两大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让幼儿观察去发现花的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花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花儿排队的基本特征。第二个环节引导幼儿根据已种的花的排列规律接着种花,让幼儿感受了按花的大小、颜色规律进行排序的乐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及教学反思 篇2

下面结合我对数学新教材的教学经历谈点体会。

首先, 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德育渗透。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我们应注意渗透德育教育, 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做人, 培养他们爱国的热情, 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做事作风。如在教学“统计图选择”这一节中, 要求从某家报纸公布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图中获得信息, 其中从1959年人口从30亿到2050年预测达90亿, 还有预测2050亚洲人口比其他各洲的人口总和还要多, 可以从中对他们进行基本国策的教育, 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控制人口的重要性, 否则人口太多, 中国土地无法养活那么多人口了。又如这节课后有一练习, “分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 将所收集的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 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正好学校组织了一次法制教育, 去看少年犯的演出, 我要求他们去法院了解一下最近几年犯罪类型的变化, 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数量的变化作一调查, 制作成适当的统计图, 完成后许多学生感悟到学会做人的重要性。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只要我们多鼓励, 多与他们谈心, 以信任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就会发现他们身上的许多闪光点。学生也会报之以信赖努力学, 给老师以意外的惊喜。如我们班有一个新转来的学生, 非常厌学数学, 我很关心他, 平时一般不批评, 而是经常鼓励, 即使是简单的有理数运算错了, 不仅不横加指责, 轻松地说:没有关系, 陈景润这么伟大一个数学家一生才研究了1+2等于3的问题, 你现在才知道你比他要棒多了。有时上课回答错了, 不但不批评, 还赞许他有独到的见解;碰到一言不发的时候轻松地调侃“沉默是金, 金子可不能对别人说的”。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融洽了师生关系, 我慢慢发现他数学课渐渐也听了, 而且经常举手, 作业也做了。一学期下来, 他变得性格开朗, 勤学好问了, 进步很快。

其次, 教师要引进“活水”,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数学课教法, 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 往复循环, 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 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 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 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第一, 要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 走进生活, 从生活中找数学, 学生活中的数学,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 学好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增加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应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 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 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例如教学平行线, 可以从滑雪运动引入, 滑雪运动关键的是要保持两只雪橇板的平行, 还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城市学生乘自动手扶电梯、体育课上玩双杠等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第二, 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 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突出数学化的过程, 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 提高他们的数学感, 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例如:一根钢管, 截成甲30cm和乙 (50cm) 两种用材, 如果甲乙两种用材的根数之比1:2, 则不锈钢管刚好用完 (不计截割损失) ;如果甲种材料再多截3根, 那么乙种材料只能少截2根, 这时两种用材的根数一样多, 而且不锈钢管有剩余, 那么不锈钢管的长度为多少, 按后一种截法, 并假设每有一段损失5cm, 求最后剩余段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由于是实例信息是多而杂, 如何分析获取自己所需的东西成为问题的关键, 要透过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 如果甲种再多截3根, 那么乙种只能少截2根, 这时两种用材相等, 故只要先求出每种用材, 第一截法几根就可, 这种题目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及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激趣;探究;置悬;设置情境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各有各精彩。在此,我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平时的听课记录,列举一些高中数学课新课引入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

1激趣设境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驱力,而学习动机最现实的、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情景,采取有趣、形象多样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上课一开始就沉浸在趣味和欢悦之中,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1、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设计的教学情景是:古稀腊大哲学家芝诺的学生问他:"老师,难道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吗?"芝诺风趣地打了一个比方:"如果用小圆代表你学到的知识,用大圆代表我学到的知识,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多一些,但两圆之外的空白都是我们的无知面,圆越大,其圆周接触的无知面就越多。"请你谈谈其中的道理?

紧接着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圆。学生议论纷纷:知识越多的人越会感到自己不懂的东西越多,愈学愈发现自己的无知。...

老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顺势引出课题。

案例1反思:以哲学家的大圆和小圆故事为教学情景引入,为干巴巴的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又与本节课圆与圆地位置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通过情景的创设,为学生创造亲自体验、领悟的氛围。同时又渗透一个简单的道理:知识好比无垠的海洋,等待同学们去探宝,富有启发及教育意义,又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了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目标。

2探究设境

即教师提供隐藏规律性的材料,创设问题的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

案例2:在教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情景的创设:

[问题1]同学们大部分都有手机,都接发过短信,如果用一部手机在一分钟的时间内把一条短信发给三个人,这三个人又用1分钟的时间分别转发给另外三个人,以此类推转发下去,请问:10分钟后有多少人知道了这条短信?

[问题2]有这样的父子俩,父亲是一个小老板,儿子是当代高中生。父亲为赚更多的钱想让儿子辍学帮他,这个儿子没办法就对他父亲说:"这样吧,我为你打一个月(30天算)的工,工钱这样算:你第一天给我1分钱,第二天给我2分钱,第三天给我4分钱?第四天给我8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数都是前一天钱数的2倍就行。"他父亲一听很高兴,认为这才多少钱哪。结果一算让他吓一跳。再不逼迫他辍学,请问:他父亲应付给他多少工钱?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问题,合作交流,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通过分析得,[问题1]中,接受到手机短信的人数构成一个等比数列:1 31 ,32, 33,...,310,于是得知道短信的总人数为1 +31 +32+ 33+...+310; [问题2]中,他父亲每一天应付给他的工钱构成一个等比数列:1,21 ,22,23,...,229,于是他父亲应付给他工钱总数为:1+21 +22+23+...+229。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求和?

这就是等比数列求和,顺势引出课题。

案例2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才能产生要急于了解新知识的愿望。本情景的创设通过两个生活事例,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通过 [问题2]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在次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置悬设境?

思维从疑中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如果有了疑团,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悬念,使学生产生疑问,有效地激发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强烈地探求问题奥妙。

案例3及反思:例如:引入对数概念时,先出示以下两个问题设疑:"已知(甲)=16,(乙)1.1=1.5,求x",问学生是求什么运算,如何求x?学生易知 ( 甲 ) 是指数运算 , 系已解决的问题,而对(乙)则茫然,于是教师因势利导指出以前所学知识,显然不够,而需要引出对数概念 . 设置疑惑和悬念来引入新课,要注意所设疑惑和悬念的度,不"悬"学生不思而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过"悬" ,学生望而生畏,百思不得其解,也会挫伤学习积极性。

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及教学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复习球体、圆柱体、长方形、正方体,能正确说出名称和基本特征,发展空间知觉能力。

2、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与立方体相似的物体。

3、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图片一幅、纸制小路、(上面镂不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

2、小兔头饰一个、内装有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魔术箱”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常规组织教学。

2、复习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各种生活的物体引起幼儿兴趣,让幼儿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师:“小朋友,昨天小白兔大电话给老师说:“昨天,它很想吃一根胡萝卜?”于是今天老师就给小白兔带来了一根胡萝卜,小朋友你们看看老师手上是什么?”(出示胡萝卜图片),师:“你们看,胡萝卜是什么形状的?”

幼:“圆柱体。”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幼:“牙膏盒。”

师:“对,你们看,牙膏盒是什么形状的?”

幼:“长方体。”

师:“小朋友你们在看,老师手里拿的什么是什么?”

幼:“魔方。”

师:“是什么形状?”

幼:“是正方体。”

2、游戏:“魔术箱”

师:小朋友真聪明,全都答对了,今天老师跟小朋友复习这些图形。

⑴、游戏:“魔术箱”。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从魔术师那里借来了魔术箱,小朋友们想不想看变魔术?(想)今天老师要为小朋友表演魔术你们可要仔细地看呦!”

⑵、教师变魔术

师:“妈哩妈哩轰,变!。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你们看老师变出的是什么图形呀?”

幼:“圆柱体。”

师:“它是什么样呢?”

幼:“没有角的。”

⑶、依次出正方体、长方体进行提问。

⑷、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通过触觉让幼儿说一说摸到的是什么图形。

三、结束部分:

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让幼儿说一说,他们各是什么图形。

2、教师拿出多种图形,让幼儿分组游戏分别找出(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再次加深了幼儿对这几种图形认识和了解,幼儿对游戏这一环节特别的感兴趣,但让幼儿通过触觉去感受正方体和长方体还有一定的难度。

大班体育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5

1、引导幼儿利用拍、踢、夹、抛等等的多种玩球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游戏能力。

2、通过不同的体育游戏方式,发展幼儿跳跃、挥臂(向上或向前)、上肢抛接等的运动机能和动作速度及身体协调性的发展。

3、培养幼儿想像力及创造力。

4、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观念。

教学准备:

报纸若干、大篮子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准备: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场地,进行体育活动前准备工作,活动开幼儿四肢关节(如:报纸拔河、跳过报纸、抓住报纸等)。

二、想像游戏

1、教师引导幼儿前报纸团成纸球想像它像什么?

2、教师对幼儿想像出各种不同物品进行引导性游戏。

3、引导幼儿进行一物多玩的体育游戏活动。

三、引导幼儿进行小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根据想像出不同的玩纸球游戏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各别指导。

四、小组接力竞争游戏:运果子。

教师提出运果子的要求,不能用手可以自由结组。看哪组运的果子最多。

五、结束,集合进行做放松、整理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舒缓活动稳定幼儿激动情绪。

六、活动延伸:报纸的多种玩法。

教学反思:这个环节中,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得到很好地发挥;

顺时针、逆时针进行时,个别幼儿对于逆时针有些迷糊,多次练习后效果不错;慢速与中速进行时,幼儿在速度的快慢中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看谁本领大。

将幼儿分成四组,分别站立在场地起点线,在场地中每组前面场地上摆放两条互相平行的长约4~5米绳子。(4分钟、分组)

ll一个跟着一个地用“飞跑”方式通过两根相距为30厘米的绳子桥。

ll一个跟着一个地走踏着两条并拢一起的绳索桥。

在《小鸡飞飞》的音乐声中,母鸡带领小鸡做头颈、肩臂、腰腹、膝关节、小腿等部位的放松活动。

教师进行活动小结后,带领幼儿离开场地。

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及教学反思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舞龙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庆祝活动,每逢春节期间,老百姓自发组织的舞龙的比赛深受人们,特别是小朋友们的喜爱。于是,我发动幼儿一起制作“龙”,并组织幼儿进行游戏。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简单了解舞龙的风俗,激发幼儿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兴趣。

2、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龙身,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

3、让幼儿体验舞龙的乐趣,感受舞龙的热闹气氛,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舞龙以及幼儿合作舞龙。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各种纸盒、稻草、皱纹纸等手工材料若干。

2、舞龙的图片和舞龙的视频。

3、音乐《金蛇狂舞》。

活动过程

(一)幼儿欣赏《金蛇狂舞》的音乐进入课题。

1、让幼儿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2、让幼儿再次欣赏音乐,更深入了解音乐。

(二)出示舞龙的图片,幼儿欣赏。

1、师:听完音乐,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欣赏了一些好看的图片,在看图片时,老师请小朋友们注意观察:图片里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你以前见过吗?什么时候见过?

2、师简单介绍舞龙的习俗。

3、出示不同种类的舞龙图片。

(三)幼儿观看舞龙视频,感受舞龙的热闹气氛,并尝试模仿舞龙动作。

(四)动手操作:神气的龙

1、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舞龙用的“道具龙”由哪几部分组成?(龙头、龙身、龙尾)

2、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龙头,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收集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制作愿望。

3、鼓励幼儿动手制作简单的龙,教师参与指导。

(五)游戏:舞龙

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并说一说自己见过的舞龙表演是怎样的。

2、引导幼儿四人一组,自由尝试合作协调走。

3、教师做舞龙人,请幼儿仔细观察教师手上的彩球,随彩球的位置高低来作出相应的动作。如:彩球举得高,龙头就举得高;彩球放低,小朋友就蹲下来舞龙。

4、教师指导幼儿进行舞龙游戏。引导幼儿根据彩球方向的变化,看信号舞龙。

5、请幼儿做舞龙人,分组游戏,教师提示“舞龙人”举彩球的动作。

6、幼儿交换角色进行游戏

7、引导全班幼儿连成一条长龙,随音乐进行舞龙表演。

(六)活动延伸:

在户外活动中,引导幼儿进一步练习多人合作舞龙。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创新之处在于让幼儿从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玩一玩的过程中慢慢地体会舞龙的习俗及舞龙的要领。中国的传统文化舞龙和音乐、运动、情感的融合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舞龙的教学活动真正地捕捉到了教育契机,贴近幼儿生活。《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案例中,小朋友已经在言行中流露出对表演“舞龙”的喜爱,于是我把握核心目标,及时调整并充分利用,保证孩子的兴趣点开展了“舞龙”的活动。“舞龙”活动在很多的庆祝活动中都会举行,孩子们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题材贴近身边的生活,孩子们易理解和掌握。活动开展前,我在网上找到了许多舞龙用的龙的图片,让孩子们仔细观察了龙身上的`特征,孩子们就从龙头、龙尾、龙身上有几节产生了兴趣,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对龙身上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通过幼儿之间的互动激发幼儿参与制作龙的积极性。

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及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案例,方法分析

一、教材研读与剖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基础上的学习.本章我们研究的是二次函数, 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掌握利用顶点坐标解决最大值 (或最小值) 问题的方法.学生要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 进一步体验如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感悟新旧知识的关系, 深刻的体会数学中的类比思想方法.

2. 教学目标:

第一, 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性质, 会做二次函数的图像, 掌握二次函数的形式;第二, 会建立二次函数模型, 并能确定实际问题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第三,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第四, 从实际情景和实例中让学生探索分析, 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 使学生能够理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学会用数学符号和数学方法解决最值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 经历探究和表示二次函数的过程, 获得二次函数的定义;第二, 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第三, 探究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最值问题.本节难点在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 其中“合作性学习”涉及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复杂,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设计

(1) 温故而知新, 回顾有关函数的知识, 激发兴趣.教师在课堂的开始, 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有关函数的定义———在某个变化过程中, 有两个变量x和y, 如果给定一个x值, 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 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 其中x是自变量, y是因变量———做进一步巩固.对“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并在PPT上给出一次函数y=kx+b (其中k, b是常数, 且k≠0) 正比例函数y=kx (k是不为0的常数) 反比例函数y=k/x (x是不为0的常数) 的形式.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教师在PPT上给出实际问题一, 例如:现有60米的篱笆要围成一个矩形场地, 若矩形的长为10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若矩形的长分别为15米、20米、30米时, 它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从上两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教师提问后, 学生可独立回答.在活动中, 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准确的建立函数关系;学生是否能利用已学的函数知识求出最大面积;学生是否能准确的讨论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问题的设计, 旨在运用函数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学会用函数的观点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解决问题, 培养合作精神.最后, 提出问题:由矩形问题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讨论与思考后,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函数解析式y=ax2+bx+c (a, b, c是常数, a≠0) 的形式.在PPT上给出概念:我们把形如y=ax2+bx+c (其中a, b, c是常数, a≠0)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称a为二次项系数, b为一次项系数, c为常数项.通过层层设问, 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积极探索,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3) 利用图像激发兴趣.学习性质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图像来探索.例如, 教师可以给出以下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填空:根据下边已画好抛物线y=-2x2的顶点坐标是_____, 对称轴是_____, 在_____侧, 即x_____0时, 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_____侧, 即x_____0时, 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_____时, 函数y的最大值是____.当x____0时, y<0.教师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 并归纳出:二次函数y=ax2+bx+c (a≠0) 的图像和性质, 顶点坐标与对称轴, 位置与开口方向, 增减性与最值.

(4) 小组合作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师向学生展示二次函数y=x2+2x, y=x2-2x+1, y=x2-2x+2的图像如图所示.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对以下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图像与x轴有几个交点?一元二次方程x2+2x=0, x2-2x+1=0有几个根?验证一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2=0有根吗?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并引导学生对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x轴交点的三种情况进行归纳.

三、教学反思与小结

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对已学函数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类比和探索的方式进行的.课堂开始时, 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 然后, 给出简单的实际问题.接着笔者进一步将问题引申, 加大难度, 引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这一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 让学生体会两个变量的关系.特别是在创设问题中, 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发现变量, 是否注意到取值范围, 这个环节中简单问题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利用图像进行教学, 是几何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在兴趣下去探求真知.本节课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图像有了比较扎实的认识, 但是众观整个教学过程, 笔者发现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如还缺乏一些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进行图像的教授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的教学, 课堂的结尾处教师还缺乏引导学生对二次函数知识的实际运用等.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与发现, 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与更新.

参考文献

[1]张辉蓉, 朱德全.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实验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PKU CSSCI-2007 (12) .

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及教学反思 篇8

一、提高教师教的有效行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到学生当中,与学生融为一体。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爱学、好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只有走到学生当中,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设置合理的作业,全面开动思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设置作业时,我将繁杂的教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中,这样完成的质量好,学生的兴趣高。例如:在教学“除法”时,我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题:“请你回家,将家中的苹果平均分给你的家人”,自己设置题目,自己解答,结果在第二天的课上,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等待着回答,这充分说明作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的情况。同时,在评价作业时,也应时常鼓励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上一张笑脸,同时,加上了一句话:“你做得真棒,继续努力,老师期盼着你的成功”。这样,学生更能认真刻苦,也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二、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远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创境入课,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其注意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挖掘教材生活因素,重视数学实际应用

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可以从生活中的“付整找零”问题展开:买一双运动鞋要96元,你该怎样付钱?文具店里的数学作业本每捆50本,王老师要买196本,如果你是售货员,你会怎样拿货?学生会很快就回答:买运动鞋时,付1张100元的人民币,找回4元;拿作业本时,先拿4捆(200本),再抽回4本。这时,教师再出示例题:“176+96和966-194,怎样算简便?”根据刚才“付整找零”问题学生自捂出“176+96=276+

100-4=372、966-194=966-200+6=772”的简便算法。

四、善于总结归纳 找出有效教学的措施

1、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达到良好的互动,进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群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实施教学活动。例如,有的学生比较擅长计算类的题目,教师就可以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3、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实际。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大到航天科技,小到买菜做饭,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与实际的有机结合。通过实物对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所学的内容,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教师还应该针对一些课本知识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例如,教“圆”,找一些圆形的实物,根据这些实物来学习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点;把自己画出来的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从而进一步了解圆的特性,这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一些圆心、直径、半径等知识。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际操作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5、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软件。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一些过于抽象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候如果能够应用一些先进的教学工具,就能够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化。

五、反思课堂实际效果 纠正影响高效课堂因素

1、“教”与“学”的脱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很多教师也尝试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导致学生活动流于形式。无法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一支粉笔加一根教鞭上完整堂课,教学方法毫无新意,这种课堂当然很难吸引活泼好动的小学生。

3、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仅仅是用来应付考试的,没有机会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得学生往往觉得学习数学知识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从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索然。

总而言之,打造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设生动的情境,以展现知识背景,使新知变成有源之水。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表现,促进学生间的思维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在判断中思维,努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及教学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发现线段与数序、数字大小等的关系,提高观察、推理的能力;

2.对数字感兴趣,并感受生活中的数序。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自己和同伴的学号、自制学号小人;

2.物质准备:自制带箭头的直线(箭头可以拉伸延长)、数字卡片(0、10、20、30、40)、学号小人卡片(上面有幼儿头像和学号)、箭头、小红旗、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图示导入、激发兴趣意图:出示有趣的线,寻找线上的数字秘密

1、出示线条提问: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条有趣的线,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有箭头)你在生活中见过箭头吗?在哪里见过?代表什么意思?

小结:箭头有指示方向的作用,不过今天带着箭头的线上还藏着许多看不见的数字。

2、教师出示线条,请幼儿猜猜0-10之间的数字。

提问:0-10之间会藏着哪些数字?(1、2、3、4……)

小结:它们都比0大比10小,所以它们藏在1-10之间。

3、猜猜10后面的数字,将线拉长。

提问:从10再接着往后数,还会有什么数字呢?瞧,在这条变长的线上还会有一些数字,你能猜出来这些地方可能会是什么数字呢?

(请幼儿回答,回答对了大家一起鼓掌。)

4、如果我把这条线再拉长还会有数字吗?会有什么数字?还能再大点吗?

小结:如果再把这条线拉拉长,后面还会有数字几?如果神奇的线变得越来越长,上面的数字会越来越大。原来这些数字是从左往右、从小到大排队的。

二、探索实践、大胆表现意图:发现线段与数序、数字大小等的关系,提高观察、推理能力。

(一)在线上找学号的家

1.说了那么多的数字,有没有数字可以代表我们自己?(学号)提问:这条线上的数字是从小到大排队的,我们把学号也来排排队吧。

2.教师出示学号小人卡片,请幼儿找到自己的学号卡片,把它放到线上合适的位置。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4.学号小人都排好队了,是从小到大排队的吗?有没有问题?为什么有些学号靠得近,有些离得远?

小结:有些学号中间没有其他学号了,所以靠得近;而有些学号中间还有其他学号,所以分得开。刚才你们说有些学号中间还有其他学号,所以要分开一点,那现在请你们把这些学号小人也放到线上吧。

(幼儿将剩下的学号小人也摆放到线上合适的位置。)

5.现在我们的学号都从小到大排好队了。这条线除了可以表示数字的大小,还可以表示一种趋势,越来越大的趋势。

(二)游戏:猜学号

1.引导幼儿分成两队玩“猜学号”的游戏。

教师说明规则:

(1)两队轮流“猜学号”,教师提示猜的数字是大了还是小了。

(2)谁猜中了,那一队即赢,获得一面小红旗。

2.第一次玩游戏。教师先在空白卡片上写下心中想的学号。提问:猜猜我心里想的学号是几号?

3.幼儿猜出一个学号,教师就给出提示,如11太小了。这时教师要追问:我说的11太小了是什么意思?11比谁小?那接下来要往哪个方向去猜?

4.让我们用一个小箭头来帮帮忙吧,请箭头来帮我们指明接下来应该往哪个方向猜。这个箭头可以怎么放?指向哪一边?现在有几个箭头?两个箭头是什么意思?我心里想的学号肯定在几和几的中间?

5.第二次玩游戏。请一位幼儿来选一个学号,教师将线上的学号卡片都拿走,再来玩一玩猜学号的游戏。

三、讨论延伸、经验迁移意图:对数字感兴趣,并感受生活中的数序。

1.今天玩的游戏都和数字排排队有关,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数字是排好队的?数字排好队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2.幼儿分享生活中数序的经验。

提问:“电影院里有数字,座位是从小到大排好的。”“马路上的红绿灯上也有数字。”

3.教师根据幼儿的经验进一步梳理:电影院里座位上的数字从小到大排好队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座位。

教学反思:

大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初步发展,在活动中我借助音乐、动作、语言、图片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了解运动,提高了幼儿自我观察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孩子自己的价值,从而使幼儿获得真正的满足。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现我反思如下:

第一次上教研课,虽然事情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但是当老师一个个进班的时候,还是会有一点点紧张、有一点点担心,总怕自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一节课下来,觉得小朋友和自己的配合还是不错的。就是由于自己的一点点紧张,在教课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上还不是很到位,比如说:个别汉字发音不准、在幼儿操作前,没有很好的提醒幼儿场景布设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我努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还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及教学反思 篇10

1、通过感知故事情节、画面等,理解简单的禁令标志。

2、初步懂得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活动准备:

课件;

幼儿初步了解生活中一些“禁止”的事

“看谁举得对”操作材料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你们喜欢旅行吗?为什么?

有一群小猪也要出去旅行啦,七只小猪在旅行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观看课件,理解故事,尝试看懂禁令标志

片段一:摘花

1、小猪们来到什么地方?看到漂亮的花,可能会怎么样?花园里的花为什么不能摘呢?

2、小猪们摘了吗?小猪是变漂亮了,可是花园怎么样?

3、如果小猪按照提示牌的要求来做该多好啊!出示提示牌,这个提示牌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禁止”?

片段二:过危桥

1、它们来到了哪里?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这个提示牌又是什么意思?

2、小猪们会过桥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3、小猪们过桥了吗?结果怎样?

片段三:钻木桶

1、小猪们又出发了,它们闻到了一股香味,是从哪里传来的?

2、木桶旁边有什么?(提示牌)是什么意思?

3、小猪可能会怎么做?为什么?

4、小猪钻进木桶从山坡滚下来,结果会怎么样?

片段四:过马路

1.、这是什么地方?

2、马路边又有一块牌子,什么意思?小猪们这次会按提示牌做吗?

3、怎样过马路才是安全的?

小结:只有遵守规则,才好安全又快乐!

三、结合游戏,联系生活,拓展经验

游戏:看谁举得对

1、先来看看,画面上的人在干什么?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

画面一:禁止高空抛物

画面二:禁止触摸

画面三:禁止攀登

画面四:禁止游泳

2、在你们手里有一些禁止标志,仔细看看分别应该举哪个标志呢?看谁举得对?

在你的身边,还看到过哪些禁止标记?

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及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 初中数学;归纳总结;实践探究;反思提炼

数学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学习数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是当前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目标.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实践探究、归纳总结、反思提炼,可以促进学生从教学知识中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为此我们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探究、归纳总结、反思提炼”教学进行研究.

“实践探究、归纳总结、反思提

炼”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实践探究、归纳总结、反思提炼”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实施“实践探究、归纳总结、反思提炼”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创造问题、思考问题、总结问题,让学生成为一个探究者、研究者、发现者,让学生在不断获得知识的喜悦中,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实施“实践探究、归纳总结、反思提炼”教学,还可以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在影响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中,师生关系尤为重要,而实施“实践探究、归纳总结、反思提炼”教学,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积极深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形成独立思考、反思总结. “实践探究、归纳总结、反思提炼”教学可以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也让学生更加地热爱数学、喜爱数学.

“实践探究、归纳总结、反思提

炼”教学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实践探究、归纳总结、反思提炼”教学,还有诸多的优势,这些优势的存在,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数学教学均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这些优势,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勾股定理”证明的教学中,首先需要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历史进行了解,让学生对不同数学研究者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进行研究和学习;让学生通过学者们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法进行探究、归纳、总结、反思、提炼,使其了解几何的重要性,并可以利用图1,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

知识的学习,在于应用,而知识来源于生活,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实现了知识的返璞,也实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 将“实践探究、归纳总结、反思提炼”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应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函数的图像》教学中,给出一个函数图像,如图2:

例题:李老师从学校到市区办事,再返回的行驶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图像如图2所示,结合图像设想一下李老师是如何去的,在路上发生了什么,从图中可以获取的信息内容有什么?在问题提出后,采用“实践探究、归纳总结、反思提炼”教学,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各抒己见.

A同学:李老师先行驶了20 km,又回来可能是忘记带了什么东西;然后又出发,在路上可能出现车子坏了、办其他的事情等情况;行驶60 km后停留了1.5 h,到市区后停留了2.5 h后回来了.

B同学:李老师从离校到回校花费了8.5 h.

C同学:学校与市区之间的距离为80 km.

……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问题的探究,并从中获取解题的信息,找到问题的答案.

“实践探究、归纳总结、反思提炼”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学生的参与性较好,且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较高,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也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整体教学效果显著.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的

措施及建议

1. 实施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抽象性比较强,很多学生认为其比较难学,很难提高学习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讲道理和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情境的设置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创建一个这样的学习情境:“有一个同学非常调皮,一天他将学校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成三截,事后怕教师责罚,他准备在老师发现之前将玻璃配好. ”这时教师可以提出疑问,问这位同学需要带几块玻璃,为什么. 以这样一个情景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

2. 利用课堂提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数学课堂中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往往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而课堂提问的设置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体现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成效,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口试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还可以利用游戏、比赛等实践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轻松地掌握知识,同时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而且如果课堂理论知识比较多,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开卷的形式增添课堂学习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成效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差,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定义、法则、定理等知识的学习都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学,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进行教学:首先提出一个悬念,然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提出“鸡兔同笼”的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问题和法则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成效.

总结

学校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数学是必修课程,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是学校教育教学中重要的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思维能力的扩展有重要的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从实践探究、归纳总结、反思提炼教学入手,可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锻炼,同时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实践探究、归纳总结、反思提炼”教学,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及教学反思 篇12

然而,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和研究,笔者发现,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相当突出: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质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或太过玄奥;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不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忽视学生的提问,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因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案例1]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不是说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就是说看到了可爱的小鸟;不是说白云在唱歌,就是说兔子在跳舞。折腾了半天,学生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来。一方面是学生群情激昂,离题万里;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焦头烂额,手足无措,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教材安排主题图的目的是什么?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每个例题前都有一幅主题图,《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那么,安排主题图的目的一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二是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要培养学生在观察情境图的过程中学会收集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从而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而往往有的教师在处理主题图的时候把主题图浓缩成一个文字题,这样处理违背了教材的编排意图。那么,在处理主题图的过程中怎样提问才是有效的,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案例中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是教师的问题缺乏明确的目标,在问题中数学信息指向性不明。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数学学科所特有的数学信息去展示、交流、表达他们的数学思维。

[案例2]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有两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方法一: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些物品,问了如下的一些问题:什么是面积?这个球的表面在哪里?这个盒子的表面在哪里?这些物体的表面你们有什么感觉?……方法二:教师请学生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物品,摸一摸这些物体,并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同学。小组交流后,让学生把交流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

分析:有些教师总喜欢把问题掰开揉碎,讲深讲透,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听明白。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不言而喻,方法一问题过小;方法二让学生在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3]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发现班里绝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没有举手,便说这个问题我专门找一位这节课还没举手的同学来回答,没有举手的学生渐渐地低下头不敢面对教师的眼神,教师还是让他们来回答问题,很明显结果是这些学生回答不出来。

分析:有些教师在选择回答问题的对象时,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只提问好学生,或专门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让学生难堪。在一个自然形成的班级里,学生的基础和智力层次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给各个层次的学生创造“抛头露面”的机会,让他们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所提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水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教师提问不能搞一刀切,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应抽中差生来回答,对于难度不大的问题应让中上生来回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应让优等生来回答。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静静思考的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卖关子,让学生自行深入思考,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应环顾全班,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学生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从而知道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举手则表明他们想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准备回答时,便会身体稍微前倾,微张嘴;学生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则有可能他没听清楚问题或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期间,就可根据学生的这些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提问。

针对以上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有效提问,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认真思考,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2.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

3.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有效的或高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将一堂数学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有效提问的着眼点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在学生的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有效提问还应注意十戒:一戒只提问优等生,省时省力省心;二戒只提问差生,哪壶不开提哪壶;三戒以问代罚,为难学生;四戒不给学生思考时间,突然发问;五戒模棱两可,节外生枝;六戒越俎代庖,自问自答;七戒不置可否,不作评价;八戒大而无当,无从作答;九戒多而琐碎,串讲串问;十戒提问如林,面上开花。

5.有效提问一定要准确把握发问时机,问题尽量只说一遍,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要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在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要为不能回答或者回答错误的学生提供思路;当学生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要补充另外的信息或者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大班音乐教案《赛马》及教学反思 篇13

课题生成:

在进行有关“马”的主题活动时,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加深对马的认识,我结合了二胡独奏曲《赛马》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它是我国著名的民乐乐曲,不失为幼儿音乐欣赏的好教材。我将一首结构比较复杂的器乐曲诠释成特定的情景表演,让幼儿去了解它、接纳它、表现它,运用多通道参与理论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欣赏、律动、打击乐演奏活动让幼儿自发的投入到听、说、想、做、演的活动中来,进行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从而生成本课题。

教育目标:

1、通过观看木偶表演,欣赏乐曲《赛马》,根据音乐形象和情绪,`用筷子随节拍较投入地进行表演。

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和提供的材料,积极探索尝试用筷子不同的敲击方式,并探讨其他乐器如何进行合理的匹配。创造性的表现自身对音乐的感知。

3、培养幼儿对欣赏乐曲的兴趣及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4、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5、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新歌。

活动准备:

四种颜色(红、黄、白、黑)的木偶马饰,二胡曲《赛马》,共四组幼儿人手两把筷子,串铃,圆舞板,小铃,实物二胡。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老师:在一片美丽的大草原上奔跑着四匹骏马,一匹红马、一匹黄马、一匹白马、还有一匹黑马(相继出现马饰),看----它们来啦!(两位老师手持马饰,随乐进行木偶操作)幼儿边听乐曲,边欣赏木偶表演。

二、分析音乐,将音乐情境化。

<1>师幼讨论:刚才的音乐听了有什么感觉?你们看到它们在干什么?幼儿回忆刚才的情景表演,讨论音乐情节。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对,刚才小朋友看得很仔细,听得很认真。这首音乐听上去很欢快、奔放,表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群马飞奔,你追我该的动人场面。

<2>再次欣赏音乐根据特定的音乐形象,创编、记忆动作顺序。老师:四匹马是如何你追我赶的?幼儿讨论,教师小结:乐曲开始,四匹马一同快速奔跑→慢跑→红马首次领先→黄马又次领先→白马又跑到黄马的前面→黑马又超过了白马→红马、白马两两领先→黄马、黑马又共同领先→一起奔跑冲刺→反复一次→到达终点,拉住缰绳“吁——”(全曲结束)

三、幼儿根据音乐情节大胆表现音乐。

<1>教师示范随乐用筷子敲奏。

<2>幼儿根据颜色分组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

①教师:你应该表演什么颜色的马?为什么?幼儿:我坐的是红色的椅子,就扮演红色的马。

②教师:你怎样表演马在奔跑?幼儿1:我可以象骑马的叔叔那样挥鞭;幼儿2:我可以喊“驾——”

<3>幼儿听音乐,分组用筷子演奏。

①看指挥演奏:一起走(敲)→红马敲→黄马敲→白马敲→黑马敲→两匹两匹轮流走(两组轮流敲奏)→一起奔向终点冲刺(四组齐奏)→拉住疆绳,乐曲结束(幼儿筷子上举,作欢呼状)

②教师:怎样使你的筷子敲得好听?幼儿1:要合着节拍敲;幼儿2:带上手腕敲得好听!

③教师:刚才我们是使用两把筷子对敲,还可以怎么敲?

幼儿1:我可以将筷子在椅背上敲;幼儿2:我可以在椅子的两侧敲;幼儿3:我可以在地板上敲。

④根据筷子不同的敲击点幼儿再次分组演奏。

⑤教师:你还想扮演什么颜色的马?(交换位置演奏),提出要求:老师指挥重拍时,你要把重拍敲出来!

<4>探讨其他乐器的匹配。

①教师出示小乐器:圆舞板、小铃、串铃。手持木偶马饰:刚才四匹马奔跑时,哪里发出声音?哪种乐器最象马铃声?(串铃)加在单独演奏,还是集体演奏的地方?(集体);哪种乐器最象马蹄声?(圆舞板)加在单独演奏,还是集体演奏的地方?(单独)

②各请两位幼儿分别加奏串铃和圆舞板,全体幼儿共同演奏。

四、小结:

今天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了我国著名的民乐乐曲《赛马》,它是由弦乐器二胡演奏的,好听吗?下次老师再次带领你们欣赏优美的二胡曲!(出示二胡实物,让幼儿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

教学反思:

在欣赏课《赛马》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培养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感受颇深,有值得保留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有一些需要推敲的地方。

一、成功之处:

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一般情况下很难要求他们非常静心的投入地来完整欣赏一首音乐,那么,就需要教师来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被音乐吸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从而发展他们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但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对象始终是音乐,就需要教师把握一个度,因为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音乐服务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情境。教学伊始,一段那达慕大会的视频将学生带进辽阔的大草原,带进紧张激烈的比赛现场,为学生感受音乐情绪、联想情境做铺垫,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打开视野。在完整初听音乐中模仿赛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结合乐曲三乐段不同的音乐特点在分段细听时,我根据A乐段的旋律紧凑密集音乐情绪紧张的特点设计了蒙古舞扬马鞭的动作,将学生带进紧张激烈的赛马场。学生们有的小拳头握得紧紧的,有的兴奋地挥动着马鞭,进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在细听B乐段时我以主题的三次变奏用了二胡连弓、顿弓、拨弦三种演奏方法为切入点,让学生视唱音乐主题,聆听主题出现几次,每次音乐情绪的变化。最后我揭示答案:演奏方法的不同。学生在音乐中兴高采烈的模仿二胡三种不同的演奏方法,对音乐知识,音乐情绪理解更为深刻。在细听A1乐段设计了学生模仿赛马冲刺,体验音乐。

当学生脸上洋溢出紧张的神情时,我知道学生已与音乐融为了一体。在模仿马嘶鸣的动作时,学生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现在想到那一匹匹小骏马可爱的模样,我的心就会随着兴奋起来,这说明我的教学是成功的。他们已在律动与模仿中感受到了《赛马》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二、有待提高之处:

针对学生音乐视野窄,对民族音乐的体验感受不足的弱点。如果教师能现场用二胡演奏一曲赛马,会让学生更为深刻的感受到二胡这种民族乐器的极大艺术魅力。

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及教学反思 篇14

活动设计背景

喜爱动物是幼儿的天性,好奇好问是幼儿的特点。这篇儿歌以简单的语句,启发性的提问激发幼儿展开大胆的想象,鼓励幼儿尝试用儿歌的语言表达奇思妙想和对动物的喜爱。同时,在欣赏和创编儿歌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观察、发现、认识小动物的不同特征,丰富一定的科学知识,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的内容,感受儿歌的语言美。

2.学习用儿歌中的.句式创编儿歌。

3.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儿歌的内容,感受儿歌的语言美,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难点:学习用儿歌中的句式创编儿歌

活动准备

动物图片若干自制纸箱1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观察动物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1.请幼儿从纸箱中依次摸出一张动物图片,互相进行观察。

2.图片上的动物叫什么?它什么地方最特别?这些特别的地方能干什么?

3.假如你像动物一样有这些特别的地方,你想做什么?

4.有一首儿歌,写的就是刚才我们讲的事情,名字叫《我想……》

二:基本环节

(一)引导幼儿欣赏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儿歌,引导幼儿发现儿歌的排列句式

2.问:儿歌的题目是什么?有哪些词重复出现?

(二)鼓励幼儿创编儿歌

1.如果你是小鸟(小兔小鱼),你想做什么?

2.鼓励幼儿展开想象,为每段儿歌续编一句话,如:我想有对翅膀,我用翅膀飞翔。

(三)导幼儿根据儿歌句式创编新的儿歌

1.还喜欢什么小动物?你想变成什么?想做什么?

2.教师示范创编,如:我看见小鸭,我想有双鸭蹼,我用鸭蹼游到海里玩。

3.以4人一组合作创编一段儿歌。(讨论)

三:结束环节

1.每组选一代表进行创编一段诗歌。(创编)

2.师幼整理诗歌。

四:活动延伸

1.教师与幼儿共同归纳,整理所编的儿歌,然后用大字书写出来,挂在语言区中,供幼儿随时阅读。

2.引导幼儿在美工区活动时画自己最喜爱的动物,以自己最喜爱的动物为素材继续创编儿歌。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通过幼儿游戏,欣赏,续编,创编来内化儿歌的思想情感。再通过自己的多种表达方式把它真诚地表露出来。使儿歌的情感得以深化升华,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上课时能注重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互动,既有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又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使每个学生能正确接受学生与教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及教学反思 篇15

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也是小学阶段最后学习的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 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再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接着安排的是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在画圆内容之后安排了直径与半径及其关系的教学, 最后安排了两个讨论题:1.圆的大小、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2.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该装在哪里?这样编排, 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 学生独立探索的空间不够, 而与此同时, 学生对于圆所蕴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 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 通过拓展空间, 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在认识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 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 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 又借助媒体, 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 充分放大圆所蕴涵的文化特性, 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因此确定课题为“走进圆的世界”。意为学生自己通过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圆, 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接触了, 可以说学生对它并不陌生。“走进圆的世界”是学生真正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教会他们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 体会有关圆的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对圆的学习的兴趣, 是这节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 这节课的基本知识:包括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圆的大小的确定、圆的基本特征等, 与后面要学习的“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掌握圆的一些基本特性, 是本课的首要任务。几何图形的作法对小学生来说相对具有一定的困难。以前, 我们学习的平面图形都是直线图形, 用直尺、三角板就可以画成, 而圆是曲线图形, 其作法有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 画圆特别是画指定大小的圆, 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认识圆, 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知道圆的大小由半径决定、位置由圆心决定。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3) 使学生通过操作、合作与探究等数学活动经历圆的相关知识的建构过程, 获得数学学习的方法。

3. 情感与态度:

(4) 通过“欣赏自然中的圆”和“解释人文中的圆”感受圆所表现出来的数学美和与圆相关的文化内涵。

(二) 教学重点:

会使用圆规画圆, 知道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三) 教学难点:

:画圆。

三、过程解析

(一)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基于学生对圆本是认识的。设计的基本流程是:出示圆—找生活中的圆—欣赏自然中的圆。

因学生对圆已有了基本的认识, 我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伊始, 我直接在黑板上画出圆, 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图形。接着去找在生活中见到过的圆。最后, 让学生欣赏一组自然图片。

这一环节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从生活中去感受, 从自然中去领略,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课程标准总目标第四条这样描述: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这一过程, 我想让学生真切感受圆与自然、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感受圆所体现出来的数学美无处不在:它是人们衣服上精致的小纽扣;是时时提醒我们时间的钟表的面;是高速飞奔的车轮;是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是阳光下朵朵绽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轮永恒的明月;是“长河落日圆”中带着余晖的落日……在这样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去探索圆的奥秘, 学生能没有信心和积极性吗?

(二) 自主画圆。

这一过程, 在上课之前要布置学生熟悉圆规。基本流程:自主画圆—交流感受—比较发现—判断辨析。

基本思想:在实践中体验, 在比较中发现, 在感悟中理解数学概念。

怎么画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我想让学生自主画后, 交流感受, 强化技能形成的过程, 强调技能形成的体验性, 学生通过交流在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 从而自主发现画圆的基本方法。通过画圆来帮助学生理解圆的概念。在学生交流方法后, 让学生比较所画圆的大小, 进而提出如何表述圆的大小。引出直径、半径与圆心这三个重要概念。通过操作与概念教学的结合,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充分参与, 感悟理解数学概念。最后安排一组有关直径的辨析题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三) 自主探究, 发现奥秘。

基本流程:给予提示—合作探究, 巡回指导—交流共享。

基本思想: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生本化, 教师加强参与和指导。强调合作探究的目标性、充分性、实效性, 知识的系统性, 学习成果的共享性。

1. 课堂教学生本化。

一是依靠学生发现问题, 选择问题。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只给予研究工具、探究方法的基本提示。具体有什么问题值得研究, 选择什么进行重点探究, 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决定。努力把探究问题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二是依靠学生解决问题, 交流问题。在探究过程中, 所有问题的解决都依靠学生, 发现的结论也交给学生去解释、交流, 教师不包办。三是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 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课堂近一半时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探究。交流过程中, 让其他学生及时评价所交流的结论, 给予适当补充, 确保结论的科学性。

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承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指导者, 重点是对一些发现问题有困难的学生, 给每个组一张探究问题提示纸。如果有学生实在无法发现问题, 可以打开探究提示, 按提示进行探究, 这也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加强对学困生的照顾素质教育理念。同时也可以使合作探究不偏离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作为合作探究的参与者, 在各个小组中巡回查看, 及时发现学生合作探究中的困难, 及时了解学情, 及时指导, 及时发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便于交流时有重点地去选择。让全体学生掌握最有代表性的探究成果。在学生交流中, 突破本节课的重点。特别安排同一圆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直径与半径的画法、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条数等内容进行交流。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做铺垫。

2. 自主学习的充分性和实效性, 知识的系统性, 成果的共享性。

很多的公开课堂教学, 往往在自主学习上只是表达一些学生自主的思想, 流于形式的较多。主要表现为, 时间短, 学生合作流学习不扎实。这堂课的设计, 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直到学生真的探究出成果来。每个小组发一张“发现记录单”, 让学生将在探究过程中的发现有条理地记录好, 使合作学习达到充分、有实效。教师在巡查过程中有目的地选择, 最后有序地交流、评价、修正, 使学生零散的发现形成知识系统, 便于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 达到探究成果的共享。同时, 也使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 走进圆的历史, 感受圆的应用, 体验圆的文化内涵。

基本流程:理解墨子“圆——一中同长也”—理解“圆出于方, 方出于矩”—解析太极八卦图—自行车轮的设计分析—圆的欣赏。

设计思想:加强知识的整合, 体现数学文化的凝聚, 加强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1. 从解释“一中同长”的意义帮助进一步理解圆心、直径和半径。从古人的发现与自主发现的比较中, 去领略圆的美, 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欣赏美感受美的教育。

2. 从理解“圆出于方, 方出于矩”中, 了解我国古代的割圆术, 通过课件演示从正方形演变到圆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正方形与内接圆的关系。让历史知识与数学知识进行完美整合, 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3. 从解析太极八卦图, 将圆与圆之间组合的关系进行渗透, 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人利用圆所创造的古典美。

4. 从假想的自行车与现实的自行车的比较中, 感受圆中包含的科学, 领略人类的智慧。

5. 通过欣赏有关圆的建筑、花坛及其他图片的赏析,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圆的数学美。

(五) 小结巩固、拓展延伸。

流程:小诗总结—解析“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延伸探究“没有规矩, 也可成圆”。

设计思想: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结尾用一首有关圆的语句编写的小诗的欣赏, 把数学的美与文学的美结合到一起, 让数学的美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产生曲终意未尽的效果。通过对“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的意义的解释,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把思想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自然而有机的渗透。再让学生课后探索不用圆规画圆, 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使学生学会创新。

四、我的思考

多少年来, 在学生的心目中, 数学一直与定理、法则、记忆、运算、冷峻、机械等联系在一起, 难学难教、枯燥乏味一直成为障碍学生数学学习的绊脚石。事实上,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一味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数学技能的训练, 漠视数学本身所内含的鲜活的文化背景, 漠视浸润在数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实质、力量, 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 (包括自然的、历史的、人文的) 千丝万缕的联系, 显然应视为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一) 数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 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 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 “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 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 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

(二) 数学是结论更是一种过程。

数学发展到今天, 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形成了很多的定理、定律。可以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但数学更是一种过程, 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这一节课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 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 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 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 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 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上一篇:公路站工会主席年度述职报告下一篇:环境地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