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术后患者的护理(共8篇)
由于受麻醉、手术、原有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麻术后恢复早期是患者情况多变的高危时期,加强这一阶段的观察与护理,可以减少麻醉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因此,全麻术后的早期护理尤为重要。
1.观察生命体征
全麻术后如患者出现呼吸异常(呼吸<10/min或>30/min,呼吸幅度减小)一定要及时处理,以免危及生命。引起呼吸异常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如下。
1.1 舌后坠 全麻后患者容易发生舌后坠阻塞喉咽部,这是常见的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常发生于拔除气管插管后麻醉药、肌松药的残留使肌力尚未恢复者;老年人口咽部组织松弛;肥胖者颈部短。表现为不完全呼吸道梗阻,此时可见呼吸时发出强弱不等的鼾声,有时带有哨音,而SPO2呈进行性下降。出现舌后坠时将患者头后仰,肩下垫软枕或双手托起下颌角,亦可用舌钳拉出舌体,改善通气功能,并给予持续面罩吸氧,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
1.2 喉痉挛 浅麻醉情况下,因分泌物、血液或操作刺激声门,引起喉痉挛,导致声门间歇性关闭,出现吸气或呼气时气道不完全梗阻。发生喉痉挛时用面罩持续高压吸氧(5-6L/分),镇静,减少口咽部刺激,减少吸痰次数,必要时可用解痉药或环甲膜穿刺。由于咽喉部受到机械和化学性的刺激,如拔除气管插管、放置口咽导管、吸痰管的刺激及胃内容物的反流等出现的情况。停止对咽喉部的刺激;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采用麻醉面罩加压给氧;对严重者可按医嘱静脉给药,并行加压人工呼吸,本方法仅适用于单纯声带痉挛,而呼吸道有无梗阻者的处理
1.3 误吸 拔除气管插管前口咽部分泌物清理不及时或不彻底,导致分泌物反流入呼吸道、拔管时患者躁动、吸痰时刺激或搬动患者导致呕吐也可发生误吸。发生误吸时要安置患者侧卧位,头偏向一侧,用负压吸引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s,并给予翻身叩背,以利于分泌物排出,同时,嘱患者深呼吸以防止或减轻肺不张,清除吸入性麻醉药,加快清醒过程,提高SPO2。
1.4 喉水肿 麻醉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和面色变化,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与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缓解喉部不适,减轻水肿。遵医嘱静脉给药,预防水肿进行性发展和促进水肿消退。氧气吸入。情况紧急时行环甲膜穿刺或协助医生进行气管切开。由于反复插管等原因可造成喉水肿,首先要调整患者头部的位置,避免气道扭曲受压,吸入湿化的氧气,必要时用0.5mg肾上腺素加4ml生理盐水稀释后雾化吸入,可使局部黏膜血管收缩,如情况没有好转,则应考虑重新插管。
1.5 分泌物阻塞 因为麻醉药残留意识未完全清醒,呼吸道保护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复。发生分泌物阻塞时,患者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观察患者面色紫绀。给予快速吸痰,症状缓解后吸氧。1.6 通气不足 常因为疼痛、包扎过紧、过度肥胖引起。给予面罩吸氧,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幅度及呼吸方式,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如疼痛明显无低氧血症,报告医生给予镇痛剂,病情许可患者半坐卧位,以促进肺扩张,增加肺通气量,减轻术后疼痛,改善呼吸运动。
1.7 寒战:
全麻术后寒战是病人于麻醉后苏醒期间出现不自主的肌肉收缩抽动。及时观察给予加盖温暖床被,利用升温仪对体表施加一定温度的持续气流,在患者周围营造一个暖环境,可有效地升高体温,减短寒战时间,同时给予关心并耐心解释,使患者解除紧张情绪。
1.8低氧血症
由于肺泡通气不足,弥散性低氧血症,肺内分流量增加组织耗氧量增加,寒战,发热,心输出量降低,血容量不足,二氧化碳蓄积造成病人缺氧而出现低氧血症。对于清醒病人鼓励其深吸气、咳嗽,排出口内分泌物。如咳嗽效果不佳,立即手法开放气道吸痰,同时协助麻醉师用简易呼吸器加压面罩给氧,严密观察病人胸廓起伏、口唇颜色和血氧变化。
1.9苏醒延迟
由于麻醉药物过量,麻醉药物应用不当,麻醉中低血压和低氧血症,代谢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的苏醒延迟首先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维持呼吸道通畅。对因处理及时寻找患者苏醒延迟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心率、静脉血氧饱和度;反复用纯氧冲洗呼吸道,促进麻醉药的排出。避免过度刺激咽部,如放置口咽通气道、反复吸痰,有气管导管的应在病人自主呼吸恢复后尽早拔出;减少病人移动,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告诉病人缓慢深呼吸,以减轻恶心程度;严重者遵医嘱给止吐药。呕吐时要采取头低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同时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术区敷料整洁。
2.避免烦躁
烦躁也是全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各种刺激是诱发和加重躁动的最常见原因,切口疼痛92.44%,管道刺激65.77%,尿管刺激11.11%。如护理不当可出现患者自行拔出引流管、气管导管、留置针,撕脱切口敷料,发生切口裂开、坠床等,严重的危及生命。引起烦躁的原因及对策:
2.1 切口疼痛 苏醒期切口疼痛是全麻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9],特别是在术毕未清醒或未完全清醒的患者使用较大剂量的纳洛酮类药物后,因较大剂量的纳洛酮可使体内镇痛药的作用完全消失,而立即引起切口疼痛以及快速清醒导致患者烦躁。术中可放置镇痛泵,持续给镇痛药,使疼痛降至最低;也可在术后给予止痛药,一般给予肌注杜冷丁50mg,肌注给药作用时间长且对呼吸影响小,给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多数患者给药后进入深睡眠状态,可能会出现舌后坠。
2.2 导尿管对膀胱及尿道的刺激 是男性患者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全麻手术患者一般情况下均于手术晨行尿管置入术,患者的尿道有丰富的痛觉神经末梢,术后患者对留置尿管所引起的下腹部不适、尿道疼痛、尿急等不能接受,产生无意识的反射性对抗,甚至将尿管自行拔出。尤其是前列腺肥大、尿道异常的患者,术前反复多次插入,致尿道黏膜损伤,术后患者烦躁更明显。所以在留置尿管时要选用合适的型号,动作轻柔、操作规范,注意勿损伤尿道和膀胱,充分润滑;导管放置的深浅要合适,过深时注水水囊下沉,尿管可直接刺激膀胱三角区黏膜,过浅时水囊卡在尿道内口,而膀胱三角区及尿道内口黏膜有丰富的神经分布,引起疼痛。
.2.3尿潴留:由于全身或椎管麻醉后排尿反射受到抑制,药物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手术损伤神经,切口疼痛引起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机械性梗阻,病人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原因引起的。
应给予安慰,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和焦虑,采用各种方法诱导病人放松情绪。也可热敷、按摩下腹部膀胱区,刺激膀胱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反射。各种神经反射诱导,如听流水声。
如病情允许,可协助病人坐起,以习惯姿势床上排尿,注意保护个人隐私。用以上方法不能排尿者,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实施导尿术。
2.4 药物作用 由于麻醉药物的作用,患者麻醉恢复期,意识尚未完全恢复,而疼痛感觉已恢复,患者不能自主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为烦躁。东莨菪碱和阿托品可导致中枢抗胆碱综合症,表现为谵妄、思维混乱、烦躁不安等,吸入性麻醉药可增强这种作用。
2.5 呼吸、循环功能不全 全麻术后意识恢复后,由于肌松剂的作用,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患者有胸闷、窒息感,从而导致烦躁不安。保持呼吸、循环稳定至关重要,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幅度、频率、听诊双肺呼吸音,监测SPO2,有轻度呼吸抑制者,给予持续氧气吸入,严重者再次气管内插管。2.6 管道刺激 术后患者意识初步恢复,不能耐受气管插管、胃肠引流管等,患者表现为极度烦躁,如肢体挣扎乱动,双手欲拔管,恶心、咳嗽等。此时评估患者意识,完全清醒后可通知麻醉师拔管,如未完全恢复,患者烦躁,可派专人守护,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防止意外发生。另外要及时观察患者四肢血运、皮肤温度、静脉注射部位等情况,确保皮肤无受压损伤。
3.减少恶心呕吐
出现恶心呕吐,可延长患者滞留时间和出院时间,同时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伤口裂开、误吸、窒息等并发症[17],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降低手术质量。3.1 呕吐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3.1.1 患者因素:术后恶心呕吐(PONV)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麻醉等有关[18]。小儿PONV的发生率是成人的2倍,女性呕吐率比男性高2倍。
3.1.2 手术部位:头颈部手术呕吐率为25%,腹部手术呕吐发生率70%,子宫切除65%-77%,耳鼻喉科手术47%。
3.1.3 麻醉因素:麻醉期间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以及麻醉期间采用面罩给氧致使气体进入肠腔,使肠管扩张、胀气,气管插管的刺激使局部粘膜组织损伤、水肿等因素均可引起恶心呕吐。3.1.4 手术因素:由于麻醉药物蓄积作用,手术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恶心、呕吐。3.2 预防及护理
首先要了解患者病情,对容易出现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患者,更要严密观察和仔细评估,尤其是手术后的几个小时内,个别呕吐可持续48小时。因此要做好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出现异常现象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护士要从预防入手,首先要备齐各种抢救物品及吸引器;其次,对术后未清醒的患者,注意保持头一侧,发生恶心呕吐要快速清除呕吐物,彻底清洁口腔,如发生误吸,立即行气管内吸引,以免发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生命体症平稳后,抬高床头15-30°,已清醒的术后患者,在短时间内不要活动、饮水或饮食,如出现恶心不适,可嘱患者张口深呼吸,减轻紧张恐惧心理。除做好心理护理外,到目前为止,术后恶心呕吐的主要治疗措施是应用止吐药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科2007年3月~2008年10月收治的全麻术后患者103例, 其中, 男60例, 女43例;年龄30~78岁。
1.2 方法
1.2.1 准备
操作前向患者解释雾化吸入的目的及方法, 取得患者的配合, 指导患者采取舒适体位。药物:生理盐水5 ml, 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 开顺粉剂30 mg, 地塞米松针剂5 mg。用物:氧气装置, 一次性雾化吸入器一套, 弯盘1个, 治疗巾1块。环境:注意保持病室安静、整洁, 光线柔和, 温湿度适宜, 室内禁止使用明火。
1.2.2 操作方法
洗手, 戴口罩, 检查并连接雾化器, 安装氧气流量表、湿化瓶。遵医嘱用10 ml注射器抽吸药物后注入雾化器的药杯, 稀释混匀药物。携用物至患者床前, 严格查对后向患者解释操作的项目。患者取舒适体位, 于患者的颌下铺治疗巾, 将氧气装置和雾化器连接, 打开氧气流量表, 调节至所需要的雾量大小。指导患者手持雾化吸入器药罐, 将口含嘴放入口中, 紧闭嘴唇深吸气, 用鼻呼气, 如此反复, 直至药液吸完为止。取出口含嘴, 关闭氧气流量表, 协助患者清洁口腔, 整理床单位, 清理用物, 按规定将口含嘴及雾化器的药杯浸泡于消毒液内1 h, 洗净后晾干备用。指导患者有效排痰, 最好使患者取坐位, 用空手掌叩击患者的背部, 力度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力度过大使患者不适, 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 叩击数次后用手按压切口用力咳痰, 视痰液多少可反复进行, 注意避免患者过度消耗体力。
2 结果
患者理解吸入目的, 愿意接受并配合雾化吸入治疗。患者感觉舒适, 痰液较易咳出, 无一例出现呼吸道并发症。
3 讨论
雾化吸入疗法是通过雾化装置将含有药物的液体雾化成气溶胶吸入呼吸道, 使黏膜湿化, 局部药物浓度增高, 达到稀释痰液、促进引流、解除支气管痉挛或控制感染等目的[1]。
3.1 目的
3.1.1 湿滑气道, 改善通气功能。
患者吸入潮湿的气体可减少对呼吸道的不良刺激, 稀释呼吸道痰液, 帮助全麻术后患者祛痰, 改善气道不畅。
3.1.2 预防、控制呼吸道感染。
患者吸入抗感染、化痰药物, 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上, 从而消除炎症, 减轻全麻时气管插管对呼吸道黏膜造成的水肿, 保持呼吸道畅通。
3.2 注意事项
3.2.1
严格执行护理查对制度, 遵守消毒隔离原则。
3.2.2
口含嘴、湿化瓶每天同一时间更换, 换下后浸泡于1 000 mg/L的优氯净消毒液中, 1 h后捞出, 用流动水冲洗至干净无味后, 倒扣在一块无菌巾上, 干燥后保存待用[2]。
3.2.3
无菌巾每周更换1次。
3.2.4
使用前检查雾化器各部件是否完好, 有无松动、漏气、堵塞等异常情况。
3.2.5
打开氧气开关看见雾气调节雾量大小后, 方可给患者吸入使用。
3.2.6
输液的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 要保护好静脉通路。
3.3 时间及用法
一般全麻术后第一天开始, 每日1~2次, 每次10 min左右, 视患者活动耐力情况, 可以分2次吸完, 直至患者感觉咽喉部无不适。
3.4 优点
①药物直接、迅速地输送到气道和肺部;②起效迅速, 药物可在数分钟内起效, 使症状在短时间内缓解;③小剂量药物即能起到全身大剂量用药的效果, 避免了全身用药的毒副作用;④使用空气压缩驱动雾化装置吸入的药物雾粒微小, 能均匀地送到气道表面, 以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适用年龄范围大[3,4,5]。
3.5 健康教育
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雾化吸入的相关知识, 指导其掌握正确的吸入方法, 使药液充分到达病灶部位, 更好地发挥疗效, 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向患者介绍雾化后正确的咳痰方法, 以利于痰液的排出, 避免呼吸道感染, 使患者如期治愈出院。指导患者和家属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的相关知识。
全麻术后患者由于使用了雾化吸入治疗, 尤其是老年人各系统脏器的生理功能呈慢性退行性衰退, 呼吸道应激能力差, 容易引起呼吸困难及痉挛[6], 通过有效的护理方法, 使患者减少了呼吸道并发症, 提高了病床的周转率, 减少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及经济负担, 得到了各方面的良好评价。
综上所述, 雾化吸入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具有操作简单、药物直达病灶、局部病灶药物浓度高、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7],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部.支气管舒张药雾化吸入治疗研讨会纪要[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8, 21 (5) :312-313.
[2]黄爱芳.运用PDCA循环管理规范内科住院患者氧气管、湿化瓶的更换时间与相关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3A) :30.
[3]叶锦.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效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3) :100.
[4]李长保.不同方案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23) :50, 52.
[5]毛林花, 王宝斌.氧泵雾化吸入中药治疗AECOPD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20) :82-83.
[6]董坦君.医学老年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32.
麻醉蘇醒期是指从麻醉用药停止到患者自主呼吸、意识、肌肉张力恢复的这段时间。因为麻醉深度变浅或消失,患者自我保护性反应逐渐加强,血液动力学、呼吸方面的一些不良反应易发生在此阶段[1]。因此,如何做好气道管理更是患者安全度过苏醒期的重要措施和关键。
1 临床资料
我院复苏室2012年10月~2013年3月共收治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的患者1468例,其中男826例,女642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2岁。
2 带管的管理
2.1 用物的准备:接到患者即将进入PACU,根据麻醉医师的医嘱,备好床单位,调整好呼吸机各项参数,使之处于待机状态。准备负压吸引装置,选择合适型号的吸痰管,无菌手套及生理盐水等。
2.1 妥善固定:患者手术毕进入PACU,首先将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妥善固定,防止滑脱,观察插管深度,做好交接记录。
2.2 呼吸系统的监测:常规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节律、胸廓起伏、双肺呼吸音听诊,观察有无异常呼吸音,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本组1例患者入PACU后血氧饱和度93%,听诊双肺呼吸音,一侧呼吸音听不到,立即报告麻醉师,及时调整气管插管位置,血氧饱和度升至99%,双肺呼吸音听诊良好。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严格无菌操作。
2.4 合理的约束:患者因麻醉未清醒及危重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容易出现焦虑或严重不适,为避免发生坠床、抓伤或非计划拔管,对危重患者合理使用约束带十分必要[2]。本组均常规应用护栏和软的约束带约束双手腕处,随时观察约束部位皮肤情况,拔管后及时解除约束。
2.5 适当地镇静、镇痛:术后因疼痛、气管插管等各种管道的刺激可引起患者烦躁、躁动,因循环呼吸不稳定暂时还不能拔管,可根据医嘱及时使用镇静、镇痛药,必要时应用硬膜外或静脉镇痛泵。
2.6 加温湿化:经气管插管进行人工呼吸时,上呼吸道失去对吸入气的湿化功能,如果应用没有湿化功能的呼吸机,会使气管黏膜干燥,支气管粘膜纤毛运动低下,痰液排出障碍[3]。因此,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给予常规开机后打开湿化气开关,调至32~35°,增加患者吸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利于痰液的排出。但也要避免湿化过度。
2.7 心理护理:机械通气对患者造成心理极大影响,如焦虑、恐惧、急躁、忧郁与孤独、不安全感,有报道约27%的病人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会有不安全感[4]。因此,患者清醒后要告之他所在的地方,手术已完成,现在还不能说话,嘴里带的管子是帮助呼吸的,可能挺难受的,但是暂时的,只要他好好喘气,坚持一会儿,拔掉以后就可以说话了,不要紧张害怕,多鼓励、安慰患者,让患者有安全感。
3 拔管的管理:
3.1 拔管指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自主呼吸恢复,咳嗽有力,能自主排痰。
3.2 物品的准备:备好呼吸面罩、口咽通气道、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包等,以防拔管后发生意外,做好再次插管的准备。
3.3 拔管前的吸引: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有效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前后给予2min纯氧,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做到适时吸痰,每次吸痰不超过3次,过度刺激可损伤呼吸道黏膜,刺激咽喉部引起喉痉挛。吸痰的同时注意观察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患者面色、肢体活动的情况。
3.4 气管插管的拔除:充分吸净气管内及口鼻腔内分泌物,气囊放气,将吸引管插入插管内越出内端口,一边吸引,一边随同气管插管一起缓慢拔出,将残留的分泌物吸净。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继续面罩雾化吸氧。
4 拔管后的管理:
4.1 循环及神经反射的观察:拔管后的短期内患者的内环境变化剧烈,是发生意外的敏感期[5]。应注意观察体温、心率(律)、血压、皮肤黏膜、甲床颜色温度、各种反射恢复的程度。
4.2 做好呼吸道护理:鼓励患者咳嗽、深呼吸,常规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误吸。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氧饱和度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4.3 并发症的管理
4.3.1咳嗽咳痰:耐心细致讲解咳嗽咳痰发生的原因,鼓励患者咳嗽、深呼吸,教授患者有效的排痰技巧,并协助翻身扣背,促进痰液的排出。
4.3.2舌后坠:及时托起下颌,保持呼吸通畅,必要时应用口咽通气道或重新气管插管。
4.3.3喉痉挛、喉头水肿:嘱患者镇静,减少刺激,给予高流量吸氧,抬高床头,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二羟丙茶碱等药物。
4.3.4呼吸遗忘:加强观察与巡视,判断患者意识是否清醒、呼吸是否正常,多询问患者自身感觉,有无不适等。
5 小结
临床实践及文献资料表明麻醉剂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做好全麻复苏期患者的气道管理是保证手术和麻醉安全的重要措施和关键流程。在监护过程中不能轻视,要加强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患者安全顺利度过苏醒期。
参考文献:
[1] 钟泰迪.麻醉复苏期病人的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0-82.
[2] 黄苑玲,熊小玲.改良肢体约束在ICU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86-187.
[3] 王春祥,毕玉华.危重病人监护手册[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196-197.
[4] 张淑香,赵玉敏等.重症监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73-57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5月~12月收治的行急诊PTCA+支架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3.37±3.26)岁;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5例,前壁心肌梗死17例,复合心肌梗死8例。实验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3.25±3.14)岁;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4例,前壁心肌梗死16例,复合心肌梗死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主要对患者实施饮食护理、生活护理以及病房环境护理等;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主要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病情护理、健康教育、鞘管护理以及并发症护理,通过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达到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主要包括头晕、心悸、尿潴留、肺感染等[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临床中,手术后行急诊PTCA+支架术患者,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或部分患者易出现并发症。因此,为促进患者预后,实施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3],本研究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护理如下。
3.1 心理护理
手术后,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向其介绍病房环境以及主治医师的.相关信息,使其熟悉病房环境;讲解成功治愈的病例,鼓励其坚持治疗,同时嘱咐患者家属多加关心和鼓励患者,使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态度配合治疗。
3.2 健康教育
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保证绝对卧床休息1~2天,并告知卧床休息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并发症、危害等),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同时,嘱咐其多饮水,保证大便通畅,利于造影剂的排出,此外,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家属适时帮助按摩腰背部肌肉,活动双上肢及健侧肢体,减轻因长期卧床导致的不适[4]。
3.3 病情护理
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护以及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标(血压、脉搏、心率等),并实施心电图检查,观察S-T段变化。加强病房巡视,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胸闷、心绞痛、胸痛、气短、心悸、头晕、出冷汗等症状,若存在上述症状,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关处理措施。
3.4 鞘管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下肢要保持绝对制动,避免鞘管出现扭曲或断裂,拔管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凝血检查,并实施适当的心理辅导,确定无异常后,于术后4~6 h拔除鞘管,避免发生低血压、休克。
3.5 并发症护理
由于部分患者术后易出现低血压、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房巡视,并嘱咐患者多饮水,尽早进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关注患者的手术创口,必要时,给予补充血容量,避免低血压的发生[5];同时,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遵医嘱服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剂,避免形成血栓,若发现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存在异常,应立即找出原因并作出相应处理。
参考文献
[摘要]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法 将76例颅脑术后昏迷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Routine care,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2.63%(1/38)比15.79%(6/38),5.26%(2/38)比21.05%(8/38),0(0/38)比2.63%(1/38),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下肢肿胀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颅脑手术;昏迷;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5-120-03
颅脑手术患者病情多较重,术中需放置深静脉置管建立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保证术中输液、输血的顺利进行,多行股静脉置管穿刺,具有风险小,操作简便,易掌握的优点,但不可避免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1]。如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高危人群的小腿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可高达40%~80%,下肢近侧深静脉栓塞可达10%~20%,同时静脉血栓脱落,可造成静脉栓塞症,可危及生命安全[2-3]。血管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发生颅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键因素,因而针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组旨在观察护理干预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改善术后患者临床预后,现将结果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3年10月期间住院部76例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不同护理方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中男27例(71.05%),女11例(28.95%),年龄为18~64(38.6±6.6)岁,右股静脉置管26例(68.42%),置管时间7~10(8.8±0.6)d,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25例(65.79%),高血压脑出血行血肿清除术8例(21.05%),脑深部肿瘤切除术5例(13.16%),对照组中男25例(65.79%),女13例(34.21%),年龄为18~66(39.4±6.5)岁,右股静脉置管28例(73.68%),置管时间7~10(8.5±0.5)d,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25例(65.79%),高血压脑出血行血肿清除术7例(18.42%),脑深部肿瘤切除术6例(15.79%),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针对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的分析,采取以下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1)深静脉置管护理:使用过黏稠度较大药物后应使用20mL左右的生理盐水先行冲管,防止管壁药物沉积,然后再行封管;对于因剧烈咳嗽、烦躁等可能引起血液回流导管内的患者,应注意观察,一经发现可使用注射器抽出微血栓,防止管腔堵塞,然后再继续输液;输液前应检查深静脉置管是否通畅,先抽回血,感觉无阻力,方可静脉滴注,防止导管内栓子注入血管内,一旦管道被堵,应及时及时拔除导管,勿强行推注;(2)使用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皮下注射0.4mL/次,qd;(3)严密观察病情:值班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下肢血运状况,观察是否存在肿胀,每天用卷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观察下肢皮肤温度及色泽是否异常,及时反馈患者主诉并做好记录,异常者通报医生可通过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进行进一步确诊,一经确诊立即拔除股静脉置管。(4)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股静脉置管的护理要点、注意事项,使患者、家属提高重视,做好相关预防措施,术后保持肢体抬高20°~30°,多饮水,每天至少1500mL,多食水果和粗纤维的食物,尽早活动,并指导如何进行早期主动、被动活动,讲解深静脉血栓的常见症状,嘱咐患者及家属一旦下肢感觉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或护士反馈,给予弹力袜(梯度压力袜)和间歇充气加压泵的康复护理,术后2~3d开始给患者24h持续使用弹力袜,术后72 h持续使用或持续使用问歇充气加压泵,直到患者能够自己走动,对于手术需要置入股静脉置管的患者,手术后返回病房病情平稳的情况下尽早拔除深脉置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深静脉血栓的评判标准参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第2版)”[4],每日定时定部位用皮尺测量患侧肿胀处和健侧同水平处的周径,观察下肢肿胀发生情况,统计下肢肿胀发生率,统计肺栓塞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录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讨论
外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较高[5],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临床治疗成本,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增加患者术后痛苦,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因而,颅脑手术昏迷患者加强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是非常必要。
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与深静脉血液回流无力及血液黏滞度增高所致。颅脑手术的创伤性较大,再加上术前的全身麻醉,可引起组织因子的大量释放,激活外源性的凝血系统,且术后患者多需使用脱水药物降颅内压,诸多因素共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6],血管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DVT发生的三大因素,此三种因素相互作用,但以血液高凝状态是主要发病因素[7]。晕迷是颅脑手术术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往往会忽视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下肢静脉造影是公认的诊断DVT 的标准方法,但存在一定创伤性,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同时具有较高临床诊断准确率[8-9]。
本文结果显示,针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制定的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结果与时会云等[3]研究相符。采取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深静脉置管护理、预防性抗凝、病情密切观察、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其中由于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静脉血流回流无力,又不能自主活
动或肢体活动减少,通过被动活动、穿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泵能够有效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促进滞缓的血流加速运动,防止血液过多地淤滞在腿部。争取术后尽早拔除深静脉置管,尽量减少频繁穿刺损伤血管和药物对血管局部刺激,导致血栓形成,最好避免行股静脉留置[10]。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下肢肿胀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护理部,325027
张美芬
占恭豪
全麻恢复期由于麻醉期间各种药物的残余作用容易发生相关并发症,小儿由于其生理特点,因此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我院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自2002年1月~2004年1月,共接受全麻后小儿4962例,经严密的观察与护理全部小儿均安全度过恢复期,现将观察与护理的工作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ASA Ⅰ~ Ⅱ级患儿手术4962例,男3784例,女1178例,年龄1 d~12 岁,手术范围包括小儿外科3346例、小儿骨科404例、泌尿外科168例、眼科742例和五官科302例;择期手术4660例,急诊手术302例。
麻醉方法为:单纯静脉全麻、不插管双吸入麻醉、静脉复合+气管插管全麻、静脉复合+气管插管全麻+连续硬膜外麻醉(或骶管阻滞及臂丛神经阻滞)。其中无插管麻醉患儿术毕自主呼吸平稳、脑干保护性反射恢复后入PACU;气管插管患儿术毕均于清醒、自主呼吸恢复后拔除插管后入PACU。患儿入PACU后均给予文丘里面罩吸氧或呼吸机辅助呼吸,所有患儿达到完全清醒、呼吸平稳、循环稳定、肌力肌张力恢复满意,无吸氧下SpO2>95%后离开PACU。小儿在PACU停留时间平均为52±6.8min,98.8 %患儿平稳恢复后由恢复室护士护送回病房,1.2 %患儿转入儿童ICU继续监护治疗。1.2 小儿全麻恢复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在麻醉恢复室期间小儿全麻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9.8 %,以呼吸、循环并发症、恶心呕吐、浅低温及延迟苏醒多发。其中低氧血症发生率为21.3%,循环并发症发生率为3.5 %,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2 %,浅低温发生率为2.1 %,延迟苏醒发生率为1.7%。腹部手术、眼科手术、五官科手术后的小儿麻醉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四肢手术、腹股沟手术;患儿麻醉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与小儿年龄有一定相关性,但与小儿性别无关。2 2.1 小儿全麻恢复期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完善病人交接、监测和记录
患儿应由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和巡回护士一起送入PACU,详细向PACU医生和护士交代病情,包括术前病史及麻醉手术过程。患儿术后应监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体温变化。详细记录各项参数,每5min记录一次,如果病情不稳定,应及时通知原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同时及时做好各项记录。密切观察患儿的神志、皮肤粘膜颜色、体温、肌力和肌张力变化。2.2 观察指标
呼吸并发症:观察呼吸型式和呼吸频率、节律、幅度,有无呼吸困难的征象如鼻翼煽动或三凹征,有无喉痉挛或喉头水肿,观察皮肤粘膜颜色,连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0%为低氧血症。
循环并发症:血压低于术前基础血压的25%为低血压,高于术前基础血压的25%为高血压,心率>100次/min为心动过速、心率<50次/min为心动过缓。
浅低温指中心温度<35℃,延迟苏醒指苏醒时间>45min。恶心呕吐 2.3 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2.3.1 呼吸系统
我院小儿全麻后均拔除气管导管后送PACU,统计发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占首位,尤以呼吸道不全梗阻为多,其原因为分泌物增多、舌后坠、声门水肿,经吸痰、放置通气道、纠正体位、吸氧、静注地塞米松等治疗后缓解。小儿全麻后首先应保证呼吸道通畅,采取合适的体位,一般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可在肩部垫一薄枕,或取侧卧位头适当后仰(我院最常采用的体位),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道,防止舌后坠和分泌物过多引起呼吸道梗阻及呕吐物误吸。可胸前留置听诊器听诊两肺呼吸音,配备吸引器吸痰。均应给予文丘里面罩吸氧,新生儿应注意小流量给氧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常规监测SpO2可早期发现低氧血症,SpO2 低于正常时应注意及时查找原因并予以处理。SpO2应维持在95%以上。而术后没有持续监测SpO2通常不能及时发现低氧血症[1]。2.3.2 循环系统 小儿循环与成人有所不同,术后缺氧及血容量不足多表现为心动过速及低血压,要根据患儿血压、心率及术中失血情况进行适当补液,避免发生水电解质紊乱,但应注意术后由于创口疼痛、小儿哭闹等常掩盖低血压表现,因此术后应适当给予镇痛,年长儿可行PCA;注意创口敷料有无渗血、创口引流管是否通畅及引流液的颜色及量,对于哭闹厉害的儿童容易导致分泌物堵塞气道引起缺氧,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剂或镇痛剂,如异丙酚、氯胺酮、曲马多,同时必须保证氧供;严重缺氧时可表现为心动过缓,经及时吸氧和补充血容量多能很快纠正,如果发生严重心动过缓时应及时给以阿托品等处理。2.3.3 恶心呕吐
小儿食道相对较短,咽喉反射不健全,麻醉药物抑制或手术创口疼痛刺激均可引起全麻术后发生呕吐,以术后2 h 内呕吐最为显著[2],安氟醚、氯胺酮及芬太尼对胃排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麻醉后胃肠蠕动减弱,使胃内积存大量胃液,术后小儿烦躁不安、咳嗽、挣扎、低血压以及吸引管刺激咽部均可导致呕吐,处理不及时可引起误吸、窒息、甚至危及生命。如及时发现应迅速侧卧、清除咽部呕吐物、吸氧等有效处理。应加强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尤其是术后2 h 内呕吐的监护,可有效防止误吸、窒息的发生。床边均应备好吸引器,及时吸出呼吸道及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用吸引器时,要动作轻柔,负压不应过大,以免损伤口咽喉部粘膜。严重呕吐的患儿必要时可给予镇吐药。我们观察到,术中用异丙酚TCI静脉麻醉的小儿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2.3.4 术后低温及高温
小儿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健全,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麻醉药物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及手术过程中散热增加,术后易出现体温过低甚至体温不升。肺通气不足及麻醉苏醒延迟也可引起小儿术后发生低温[3],而低温又可导致苏醒延迟及呼吸循环抑制,甚至导致不可逆损害,因此应给予良好的保温措施,调节恢复室温度为24℃-26℃,湿度应控制在50%~60%,发现体温过低时应盖被及保温毯保温,但应注意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避免烫伤患儿;对于极少数术后发生高热的患儿应及时降温,避免发生高热惊厥,可采用温水或酒精擦浴,冰敷大血管处物理降温,必要时可给予异丙嗪等药物降温,降温时还应避免发生寒战。2.3.5 延迟苏醒
可由于麻醉药物残余作用、呼吸抑制所致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低体温及手术失血致低血容量引起,通过密切监测ECG、SpO2、血气分析等尽快确定延迟苏醒原因,逐一进行处理;如可给予纳洛酮、新斯的明以拮抗芬太尼及肌松药的残余作用。3 体会
小儿全麻后并发症发生率随手术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多,表明小儿全麻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类别和手术时间有关,且年龄越小,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尤以1 岁以内患儿最多。
小儿全麻术后应有专人床旁监护,除通过监护仪获得客观指标外,还应通过临床观察获取重要信息:从呼吸率及呼吸型辨别麻醉的深度,从胸腹矛盾呼吸运动及早发现呼吸道梗阻,从皮肤及粘膜的色泽判断是否缺氧[4]。术后数小时内麻醉药、肌松药作用尚未消失,保护性反射亦未完全恢复,可能发生意外及并发症,特别在未清醒前更甚,需严密观察并连续监测SpO2。加强小儿全麻后恢复室内的监护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而术中适当麻醉用药、充分补充血容量、维持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稳定,亦可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
PACU的设立对于减少小儿术后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提高术后安全系数有重要作用。小儿年龄越小,其解剖、生理与成人差别越大,生理代偿能力越有限。因此,我们必须熟悉小儿的特点,严密观察恢复期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正确及时地处理,使小儿平稳度过麻醉恢复期,防止各种意外和并发症发生。PACU应配备各种抢救仪器及药品,并能熟练各种抢救操作,维持静脉输液通畅是保证患儿安全的关键环节。参考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全麻手术后发生呼吸循环异常的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0~86(51.2±1.8)岁;合并高血压23例,合并糖尿病20例,合并重度通气功能障碍7例。
1.2 监测方法
麻醉术结束后,将患者送至麻醉恢复室并行吸氧治疗,并对其呼吸状况与心电图进行密切监测。同时,使用麻醉监护仪无创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符合以下条件者,即为严重呼吸循环异常:(1)高血压,收缩压>185mm Hg;(2)低血压,收缩压≤79mm Hg;(3)低氧血症,指测Sa O2≤89%,且无干扰与伪差;(4)窦性心动过速,心律≤60/min;(5)心律失常,快速房颤、室性心动过速等;(6)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速,心律在98次/min以上[2]。
2 呼吸循环异常的原因与护理措施
导致患者全麻术后呼吸循环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低氧血症、高血压、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本组50例患者,出现低氧血症28例(56.0%);严重高血压10例(20.0%);严重心律失常6例(12.0%);严重低血压4例(8.0%)。
2.1 低氧血症
引起低氧血症的原因较多,包括肺内术后低肺通气、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吸入氧浓度太低、血流/通气比例下降、低血压、低体温、心功能不全等,均可能诱发术后低血氧症[3]。本组发生低氧血症的28例患者,发病时间主要在气管插管后鼻导管吸氧9L/min时。为了尽可能地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一旦患者发生低氧血症,及时使用呼吸气囊给予加压给氧治疗,方法选用头后仰下颌法。期间,要求护理人员积极协助麻醉师进行面罩给氧,氧流量调节至11ml/min,密切留意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若患者术后通气不足,应指导其深呼吸、咳嗽,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
2.2 低血压
在麻醉苏醒期,患者的血压波动较大,且变化快,易发生低血压。在该时期,患者血压下降幅度在麻醉前20%以上,或是收缩压降低至80mm Hg,则属于低血压。导致患者低血压的因素主要有:低氧血症、血容量不足、麻醉剂对心肌残留的抑制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患者周围血管阻力会下降,还可能出现体温过低、心肌缺血等。对于出现低血压者,应对其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做好详细记录,然后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对滴速作出调整;密切留意引流袋中引流液的量,若手术切口出现大量渗血,及时告知医师,以便进行合理处置,必要时可稀释多巴胺、麻黄碱等升压药作备用。本组4例出现低血压,经诊断是术后早期大出血,及时止血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3 高血压
血压升高幅度麻醉前20%以上或者血压>160/95mm Hg,而血压过高主要是指血压身高>麻醉前30mm Hg[4]。在麻醉恢复早期,大多患者容易躁动,而原有高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加上输液量过快、躁动、低氧、疼痛刺激等因素影响,极可能诱发高血压。对于高血压者,首先应明确原因,然后再行对症处理,如给予吸氧、适量镇痛药、调慢液体滴注速度等措施;若是血压下降仍达不到理想水平,还应遵医应用乌拉尔地尔等降压药,并留意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若患者术前无高血压史,全麻术出现高血压,且排除镇痛、镇静等原因外,血压依然居高不下者,才可给予降压药,且应留意血压变化情况,直至恢复安全范围。本组10例出现高血压,在经过拔管、应用镇痛剂等措施处理后,患者血压恢复平稳。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老年人常伴随动脉硬化性疾病,若患者持续高血压,会增加脑中风、心功能不全等风险。
2.4 心律失常
在麻醉术后恢复期,心律失常是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导致心律失常的因素很多,如躁动、疼痛、低氧血症等。发生心律失常后,护理人员可针对诱发原因采取吸氧、给予镇痛药、加快补液等措施。在低氧血症、药物及体温下降等情况下,患者常出现心动过缓,可考虑给予阿托品处理。同时,护理人员还应保持对患者心电图变化的密切监测,并根据患者感受与症状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情况需要时进行全导联心电图,或是血气分析,然后迅速做出处理,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本组出现心律失常6例,临床症状以室性早搏为主。发现患者心律失常后,及时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注射,患者室性早搏消失。
以上并发症经对症治疗与护理后,患者均病情稳定。
3 讨论
在全麻术后恢复早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呼吸循环异常,不但影响治疗效果,而且随时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研究[5]报道,对于全麻术后呼吸循环异常患者,给予有效监护与治疗,可有效减少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进一步确保手术和麻醉安全具有积极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50例全麻术后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呼吸循环异常。从结果中可得知,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低氧血症是造成患者全麻术后呼吸循环异常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护理人员在分析诱发原因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如患者病情保持稳定,未发生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全麻术后恢复期往往是患者病情变化的高危时刻,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尤其是呼吸循环异常。为此,护理人员先了解并深入分析导致呼吸循环异常的原因,然后结合患者实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或预防麻醉后并发症,有利于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芮祖琴,陈尚华,高学兰.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原因及护理研究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5):70-72.
[2]白玲.麻醉恢复室中对全麻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的护理[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3):2111-215.
[3]曾华清.麻醉恢复室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6):534-536.
[4]陈志峰.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884-1886.
【关键词】 全麻苏醒期;烦躁;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 R971+.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212-01
全麻术后患者在意识恢复阶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通过观察1200例全麻术后患者,其中187例出现烦躁,部分患者能准确应答问话,但不能很好的配合,大部分患者对当时的情况无记忆。引起烦躁的原因有疼痛、尿管刺激、气管导管刺激、麻醉药副作用、缺氧等。临床护理中必须严密观察和综合分析,确定其烦躁的原因后再处理,如果判断失误或盲目应用镇静剂,会掩盖症状,延误治疗,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8月观察全麻手术患者1200例,有187例出现烦躁。其中男859例,女341例,年龄15-65岁,体重45-95kg;普外泌尿外科768例中86例、神经胸外科238例中36例、五官科38例中15例、骨科120例中44例、妇产科35例中6例。
2 原因分析及处理
2.1 切口疼痛 切口疼痛是引起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在187例患者中,98例是由于疼痛引起的,尤其是切口较大的普外科手术、开胸手术后患者。患者常表现为大喊大叫、身体不停地扭动、不愿卧睡要坐起来、手伸向疼痛部位、拒绝挤压引流管等。分析麻醉中用药,发现术中镇痛药用量小或镇痛药的作用时间已过,再结合患者术后表现,排除其他原因后,给予止痛药多数效果良好。
2.2 尿管刺激 在187例患者中,42例是由于尿管刺激引起的,大部分发生于男性患者。患者术前无尿管,实施麻醉后在患者无意识的情况下安置了尿管,麻醉后恢复期间,意识尚未完全清醒,患者感觉到尿道有异物存在、憋胀不适,因而出现烦躁。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大声喊叫尿憋要离床排尿,并随时想拔出尿管。检查尿管通畅无误,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给予镇痛药效果良好。
2.3 气管导管刺激 在187例患者中,30例是由于气管导管刺激引起的。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要经口腔插入气管导管,在麻醉恢复期患者感觉到口腔内气管导管的存在而影响发音,患者就会做出对抗性反应。表现为不停地扭动头部,用牙咬气管导管,甚至想强行将气管导管拔出。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严密观察,病情允许应尽早拔除气管导管。
2.4 麻醉药残余作用 在187例患者中,10例是由于麻醉药物引起的。部分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致使大脑皮层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高级中枢的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导致患者在麻醉恢复期意识尚未完全清醒,而疼痛感觉已恢复,患者不能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为烦躁不配合。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严密观察,必要时使用拮抗剂。
2.5 缺氧 在187例患者中,7例是由于缺氧引起的。如术前合并心肺功能异常;术中肌松药残余作用致呼吸无力;术后呼吸道分泌物阻塞通气;因肥胖致膈肌上抬导致通气不足等。应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幅度、频率、方式,听诊双肺呼吸音,监测SPO2及其他各项生命体征,必要时行血气分析,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对症处理。
3 护理
3.1 安置适当体位,确保患者安全 护理全麻苏醒期患者,护士必须守护在床旁,安置约束带,以防患者突然烦躁而发生坠床、引流管和气管导管拔出等意外情况发生。
3.2 及时应用镇痛药 确定患者烦躁为疼痛引起,应立即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给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及其他生命体征。多数患者给药后会进入深睡眠状态,应注意观察预防发生舌后坠[1]。
3.3 适时护理,减少刺激 很多患者烦躁是由一些不必要的刺激引起,因此,护理全麻苏醒期患者应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如吸痰,应先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痰鸣音重或呼吸音低呼吸道分泌物多者,应立即吸痰,即使患者烦躁也必须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但如患者双肺呼吸音清,又不急于拔管,就不必反复吸痰,以免刺激引起烦躁。
3.4 密切观察病情 综合分析躁动原因,做出相应处理。通过认真观察,确定躁动原因是由气管插管引起的,对全身情况良好,生命体征平稳,呼吸恢复满意且呼吸道无分泌物者,可缓慢静脉注射适量丙泊酚,然后拔除气管导管并用面罩辅助呼吸;若确定由尿管刺激引起,可拔除尿管,如有必要等患者完全清醒后再行导尿术;若由麻醉药物残余作用引起,可遵医嘱使用适量拮抗剂。
4 小结
全麻苏醒期患者病情千变万化,必须严密观察,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对烦躁患者要找出原因,有时同一患者引起烦躁的原因也有多种,应仔细分析并作出相应处理,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期。
参考文献
【全麻术后患者的护理】推荐阅读:
全麻术后的观察与护理06-05
术后患者管理制度09-07
剖宫产术后的护理查房06-22
脑出血术后的护理查房07-04
剖腹产术后护理查房05-25
剖宫产术后个案护理06-27
食管癌术后并发症护理05-30
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监测与护理06-06
宫颈癌术后健康教育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