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评价指标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络营销评价指标

网络营销评价指标 篇1

来源

网络营销常用的评价指标有展现数、点击数/点击率(CTR)和CPC,这些通常可以从广告投放的目标媒体中获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重要指标,CPA(Cost Per Acquisition)、转化率(CVR)这些要结合广告主的网站分析数据来计算的。掌握这些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是进行营销效果评估及优化的重要前提,下面将对他们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展现数:

展现数是指广告在媒体网站的显示次数。普通的横幅广告会随着网页被访问而展现,因此展现数等于网页的访问次数。而对于交替显示的图片广告而言,则要看图片轮换的间隔时间,也就是交替频率。

对于展示广告而言,展现数是支付费用的依据,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展现数内获得比较好的效果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于相同的媒体,广告投放的位置不同,达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首页的展现机会大,但目标用户的范围较广泛,针对性不强。而特定内容页的展现机会相对较少,但是用户的针对性较高。

/sem-tuiguang/206.html

/wzyh/213.html

二、点击数

点击数是指广告在媒体网站上被点击的次数。PPC广告就是按照点击进行付费的。

需要 注意的是这个数值一般会大于点击广告进入网站的访问次数,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一部分的用户点击了广告,但是还没等广告显示完全就关闭了浏览器,这样的访问有时是无法被某些分析工具统计的。

三、点击率

点击率就是指特定广告的点击数与展现数的笔记。点击率太低可能是因为广告的诉求力或者说是诱惑力不够。

如果点击率非常高,而转化率很低。可能是这个网站的登录页面存在问题,用户无法进入你的网站,也有可能是广告过度宣传,访问的用户无法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因此在投放广告时不要被代理商所谓的“高点击率”所诱惑。

四、CPC

cpc是广告费用与点击数的比值,相当于一次点击的成本。对于按照点击收费的PPC广告来说,这个指标非常关键。

五、CPA

CPA指的是广告费用与转化数的比值,相当于转化一个有效的用户所需要的成本。这个值越低说明广告的效率越高。如果每次转化所带来的效益基本相同,那么这个指标也可以用来评价不同的广告投资回报。

六、转化率

转化率是指转化数和点击数的比值,其中转化是指访问者点击广告进入网站,并完成了会员注册、商品购买或者资料请求等任务的访问。关于11月份如何提高网站的转化率,希望对用户有所帮助。

网络营销评价指标 篇2

用发行量来笼统地评判媒体的价值,有其合理性,也比较直观通俗。有的刊物发行是靠行政命令实现的,但发行量大,至少反映这份报纸或杂志在官方角度看是重要的,说影响力大也不无道理。

这样一个笼统指标很有实际意义,即便不那么具体精准,甚至不能全面说明问题。对于非专业研究人员,想对某个传统纸媒有一般性了解和认识,这样的指标是需要的,往往也是充分的。一个潜在的订户、想在媒体谋职的人、广告商或者是媒体从业人员本身,想大概了解刊物办得好不好,告诉他发行量的绝对值和相对值是多少,往往就足以说明问题。

评价网络媒体也需要这样一个笼统指标,发行量不适用了,哪一个指标可以胜任这个角色呢?目前,网络媒体缺乏权威统一的评价标准,不同体系有大大小小许多指标,绝大部分概念抽象,技术性比较强,想大概了解某个网站或数码平台的影响力,找一个通俗简明的核心指标,让你一下子心里有数,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儿。

网站成熟度是评价影响力的一个基本指标,考核方面主要是页面数及呈现是否赏心悦目、内容是否充实可靠、是否多语种、有无内部链接,能否实现网站内搜索,是否采用主流的推介手段、技术实现是否流畅便捷等等。采集这些具体指标,经过汇总分析处理,得出定性或定量结论。告诉你某个网站比较成熟,或者成熟度是十分之八,能否说明这个网站有影响力?不一定。网站很成熟,内容丰富,功能齐全,但没有几个人知道或访问,就谈不上影响力。在新技术爆发的年代,互联网上的媒体平台多如牛毛,成熟的网站比比皆是,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即便是你这一行的,有些精美个性化的网上平台产品,你从来没有听说过,也没有几个人知道。

网站知名度是一个重要指标,单说口碑好,有人不信服,那就借助一个技术指标,叫搜索引擎的可见度,就是网站的域名及其内容多大程度上能够被搜索到。在搜索框里输入词条,能否被链接到载有相关内容的网站或镜像,相关的指标还有链接数、链接速度和呈现优先率等。网民使用习惯中搜索引擎比重较大,一个网站的搜索引擎可见度越高,被网民使用的几率越大,影响力也可能比较大。问题是这个“可见度”的统计计算比较复杂,得出的结论又是“可能性”,因此,说某一网站的搜索引擎可见度高,影响力便大,逻辑上显得不够充分。

网站的链接数,除了反映网站成熟度的内部链接数,还有外部链接数,即网址或内容页面被别的网络媒体平台链接转载。这个链接数一定程度上反映网站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除了有限的合作友情媒体的链接容易知道,外部链接数可以通过分析访问流量来源进行统计,也可以借助搜索引擎,但不少网站转载内容时并不使用链接,甚至连信息来源都删掉略去,这是侵权行为,也使链接数反映原网站影响力的可靠程度受到削弱。

网络媒体的受关注度、被点击量、访问流量、访问停留时间,访问页面数量、转发转载量,点赞评论量等等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网站的影响力状况。如果是关于某个特定内容,上述指标中的一个或几个比较突出,便能明确地看出此单个内容的影响力,进一步分析其评论等互动内容,对提升报道质量很有帮助。而一个时期内关于某个网络媒体的这些指标值及其变化,综合起来能够反映网站的影响力。采集和统计这些指标,可以使用如阿雷克萨这样知名的网络流量分析和网站排名软件,或者谷歌之类搜索引擎附带的工具。这里的问题是网络水军、软件托儿、僵尸粉、广告和友情行为,干扰着这些指标数值,使这些指标反映网络媒体及内容影响力的真实性受到怀疑。

网络影响因子是丹麦人彼得·英格维森1998年提出的概念,他的计算公式是“网络影响因子=指向某网络信息资源的总网页数/该资源所拥有的网页总数”。据说他是受到学术刊物影响因子的启发,他的网络影响因子是用来反映网站的外部网络影响力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将分母替换成“人链网页数“更能反映问题,而内部网络影响因子也应运而生,被用来说明内部网络影响力。然而,网络媒体比学术期刊复杂得多,网络影响因子这个指标也更加抽象费解,要被一般人理解接受,还有待时日。

上述各种指标或多或少反映着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但哪一个能取代“发行量”成为通俗易懂、综合直观的笼统指标?成熟度、知名度、链接数、影响因子恐怕都难当此任。有一个做法,是将这些林林总总的指标纳入一个大盘里,通过分析处理和加权计算得出一个综合的量化总值,称作“网络影响综合指数”。这个量化总值的得来,从数据采集到分析计算,过程是最复杂的,然而,因其复杂抽象,又好似综合全面,目前看来,最有可能担当核心笼统指标的角色。

与发行量这个传统指标相比,用网络影响综指这个新名词来描述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虽然不如前者那么直观易懂,让人放心,但在没有更好的评价指标时,不妨让它充当这个角色。我们需要一个笼统的指标来评价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而设计这样一个综合指标是值得尝试的。目前要做的是进一步强化这个概念,优化盘中考核指标的选取(可以加入传统调查问卷等方式得来的数据),优化各项指标被赋予的权重,使这个指标体系日趋完善合理,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网络媒体影响力情况。到那时,要知道一个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有多大,告诉他网络影响综指很高,外行们会肃然起敬,内行们也觉得靠谱,而商人会愿意在上面投广告。

网络营销评价指标 篇3

【关键词】网络;微课;评价指标

1 微课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自20世纪60年代起,英美等国家学校的教师开始开发“微型课程”(Mini-course, Mini-Lesson, Micro curriculum或Micro lecture),即集中针对某一主题设计与实施的小规模短时课程。微型课程(Mini-courses)由美国依阿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提出的。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首创一分钟微视频(Micro lecture,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国内对于微课的定义,较为普遍的概念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一部微课作品时长在5-10分钟左右,所谓“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国内微课的发展,最早是基层教育部门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推出的区域化的微课大赛。微课具有粒度小、内容精、终端载体多样化、应用方便灵活等特点,适合情景化、个性化、移动化学习的需求,在国内逐步成为移动互联时代一个重要的知识载体。

2 微课的优势

微课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乃至普通受众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的微课构建主要就是针对一线教师对于教学资源(库)利用不高的现状所提出的,通过创建教师实践共同体,实现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要促使教师的教育和专业发展研究很好的结合,就要让教师能将所开发的微课视頻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

每一部微课作品内容相对独立,可独立使用,也可嵌入学校任何课题,还可以独立成系统,综合使用。因为微课虽然短小,承载的知识点相对单一,但是知识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不同微课间存在这种语义的关联,由此,多部微课作品可共同构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虽然零碎但不凌乱。利用这些语义关联,不同的微课可根据一定的知识主题聚合,形成更大的主题知识单元。微课这种基于语义的关联与聚合实现了内容从资源组织到知识组织,从线性、树状组织到网状关联的重大转变。比如医学课程,可以按照学科划分,也可以按照器官划分。多部医学微课作品即可以多种语义关联、聚合,将微课作品系统化。因此我们将“微课”与网络交互学习平台有效结合,具有资源丰富性、交互性、开放性、便捷性等特点,能更加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的延展学习和提供良好的支持促进作用。

3 嵌入评价管理系统,实现全方位互动及评价

在已有的网络交互学习平台基础上,嵌入评价管理系统,实现对网络教学过程(教学交互、互动支持、教学评价,教学监督)的全面支持,具体可以下几方面实现:

(1)教师可通过平台向学生推送最新的“微课”视频等,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将反馈第一时间送达教师处。

(2)后台的数据库系统则可直接智能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简单问题,实现24小时在线的及时反馈解答。问答模块可以提供学生定向向某位教师提问的机会,同时学生还可以对回答的质量给予评分,作为对教师的反馈。

(3)可按照学生个人、院系、学校不同层次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学习评价提供依据,也可以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

(4)可进行不同维度、不同人群的成绩分析,为教学质量的监控提供数据支撑。

4 微课评价指标探究

对基于网络交互学习平台“微课”的评价,尽管缺乏统一的标准,课题组根据一定的文献研究和深度访谈,以及实践组织和调查问卷分析,设计了以下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5 探索网络互助学习平台“微课”教学模式和激励机制

5.1 网络互助学习平台“微课”的教学模式

“微课”教学模式更多的侧重于课程重难点的专项解析和探讨,使课程教学能够突出重点,网络互助学习平台“微课”的特点恰好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从线下扩展到线上,加强师生互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在网络上就能得到课堂的最新信息,其教学应用应该是一种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体验的教学模式。

5.2 网络互助学习平台“微课”的激励机制

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直是需要教师探讨的问题。本项目将引用学习平台中的激励语库、激励积分、游戏化通关模式等一些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激励机制,从而使师生更深入地参与网络互助学习平台“微课”的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05).

[2]刘静波.构建微学习生态系统—基于微课程的教师培训新模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9-11.

[3]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4]马朝宏,刘溜.微课程:教师成长新途径[J].现代教学,2012(11):79.

[5]陈敏,余胜泉.“微课”设计[J].中国教育网络,2013(06):37-38.

作者单位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篇4

一、组织领导

(一)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绿化的方针、政策、法规;

(二)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组织机构健全,政策措施有力;

(三)在城市森林建设工作中,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建设模式和成功经验,对全国有示范、推动作用;

(四)把城市森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建设资金有保障并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

二、管理制度

(一)认真编制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予以实施。城市森林建设按照规划严格实施,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并有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

(二)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配套齐全,执法严格有效,无严重非法侵占林地、破坏森林和树木事件,近三年没有发生破坏绿化成果案件;

(三)城市森林建设有长期稳固的科技支撑;

(四)城市森林建设工作有明确的管理机构;

(五)城市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完整、规范,图件齐备。

三、森林建设

(一)综合指标

1、编制实施的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有具体的阶段目标和配套的建设工程;

2、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切合实际,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交融,城市森林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景观优美;

3、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乔、灌、藤、草等植物合理配置,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树木为主体的绿地,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4、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建有绿化隔离林带,树种选择、配置合理,缓解城市热岛、浑浊效应等效果显著;

5、河流、湖泊等城市水系网络的连通度高,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水质近5年来不断改善;

6、提倡绿化建设节水、节能,注重节约建设与管护成本。

(二)覆盖率

1.城市森林覆盖率南方城市达到35%以上,北方城市达到25%以上;

2.城市建成区(包括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地率达到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平方米以上;

3.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4.积极开展建筑物、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

(三)森林生态网络

1、连接重点生态区的骨干河流、道路的绿化带达到一定宽度,建有贯通性的城市森林生态廊道;

2、河流、湖泊等水体沿岸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水岸绿化率达80%以上。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形成城市特有的风光带;

3、公路、铁路等道路绿化注重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的结合与协调,绿化率达80%以上,形成绿色通道网络;

4、城市郊区农田林网建设按照国家要求达标。

(四)森林健康

1、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及重要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得到合理保育;

2、城市森林建设树种丰富,森林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植物生长和群落发育同正常,乡土树种数量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0%以上;

3、城市森林的自然度应不低于0.5;

4、注重绿地土壤环境改善与保护,城市绿地和各类露土地表覆盖措施到位,绿地地表不露土;

5、科学栽植、管护树木。对大树移植严格管理,做到全 株移植。

(五)公共休闲

1.建成区内建有多处以各类公园、公共绿地为主的休闲绿地,多数市民出门平均500米有休闲绿地;

2.城市郊区建有森林公园等各类生态旅游休闲场所,基本满足本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

(六)生态文化

1、生态科普宣传设施完善,建有2处以上森林或湿地等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或场所;

2、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

3、广泛开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并建有各类纪念林基地。

4、每年举办各类生态科普活动3次以上;

5、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市民知晓率达90%以上,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支持率达80%以上;

6、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严格规范,措施到位。

(七)乡村绿化

1.采取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生态园林型等多种模式开展乡村绿化,近5年来乡村绿化面积逐年增加;

2.郊区观光、采摘、休闲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和林木种苗、花卉等特色生态产业健康发展。附录:

指标说明

1.森林覆盖率:是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森林面积与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

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在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绿化覆盖面积是指城市中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

3.建成区绿地率:指在城市建成区的园林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

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在城市建成区的公共绿地面积与相应范围城市人口之比。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主要绿化标准为绿化覆盖率>40%,人均绿地面积40~6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平方米。

5.乡土树种:指本地区有天然分布的树种。根据城市绿化的特点,对于一些引种期长、生长良好、已经经过本地区极端温度等环境条件考验,达到引种成功标准的树种,也可以作为乡土树种使用。

6.城市森林自然度:是对区域内森林资源接近地带性顶级群落(或原生乡土植物群落)的测度,可用公式表示为: N=(MiQi)/ Mi i=i=VV(i=I,Ⅱ……V)

式中:N为区域森林自然度;Mi为区域内自然度等级为i的森林资源面积;Qi为区域内自然度等级为i的森林资源权重。一般根据森林群落类型或种群结构特征位于次生演替中的阶段划分等级。

康复医学活动评价指标 篇5

1、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能几时得到有关的康复医学服务。

2、经康复治疗患者中90%上的患者的疗效为有效。

3、患者对康复诊疗的满意率为90%意上。

4、年技术差错率≤1%。

5、康复处方合格率≥95。

6、康复医学评估完整率≥98。

7、康复病历和康复诊疗记录书写合格率≥90%。

8、康复病床使用率不低于90-95%;平均住院日不超过35天。

9、康复设备维护良好,每3个月检查一次,并有相关记录,设备完好率大于90%。深入患者家庭,与所在社区的有故事呢夏季医疗卫生机构、中间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协作诊疗、培训与技术指导关系。

预防并发症、二次残疾的具体措施

一、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后康复患者

1、防止偏瘫侧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及肌张力增高。严格按照良肢位摆放标准摆放肢体,如平卧位时患肩及患髋下垫小枕,患侧上肢轻度外展伸直位,手指充分张开掌心向上,患侧下肢中立位防止患足外展外旋,搬动及转移患者过程中避免牵拉患侧肢体,患肩肩袖带固定,加强站立训练,尽快引出主动运动并增强肌力,胫前肌功能性电刺激。

2、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定时翻身,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及干燥,睡气垫床,加强护理防止误咽误吸加强吞咽功能训练,咽部冷热刺激、抬软腭训练等,体位排痰,加强呼吸功能训练尽早拔出导尿管,膀胱功能训练、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排尿加强尿道护理。

3、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患侧肢体被动-主动运动,患肢气压治疗、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

4、防止跌倒及二次损伤,加强护理及监护,改善平衡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口服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片预防继发性癫痫。

二、脊髓损伤后截瘫/四肢瘫患者

1、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定时翻身,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及干燥,加强护理,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及座位平衡功能训练体位排痰,有氧训练、加强呼吸功能训练避免留置导尿管,膀胱功能训练、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排尿,清洁导尿排尽膀胱残余尿,加强尿道护理。

2、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肌肉萎缩,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肢体被动-主动运动,双下肢气压治疗、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

3、防止膝、踝关节损伤,行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时防止膝关节过伸,必要时加用矫形器如KAFO。

4、防止跌倒及坠床,加强坐位平衡功能训练及转移训练。

5、防止感觉消失区烫伤,局部热敷或热疗时注意调整适宜温度,避免局部皮肤烫伤后感染并经久不愈。

6、心理疏导,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病情并接受其预后,避免因患者不能接受现实而出现心理障碍及产生厌世情绪。三、四肢骨折/肌腱/韧带损伤患者

1、防止骨折错位或肌腱韧带二次损伤,避免过度负重或有作用于骨折端剪切力活动的发生加强垂直应力刺激骨痂生长肌腱/韧带损伤者避免牵拉韧带/肌腱的关节活动发生并固定关节于损伤组织松弛位制动。

2、防止关节挛缩或畸形,尽早行持续关节被动活动CPM,病情允许情况下行关节松动训练及主动关节活动训练、关节纵向牵引局部配合物理因子如蜡疗、中频脉冲电治疗等缓解疤痕粘连。

3、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废用性肌萎缩,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体被动-主动运动,必要时可酌情加用肢体气压序贯治疗。

四、周围神经损伤

1、防止神经二次损伤,避免牵拉损伤肢体导致神经的再次损伤患侧肢体避免产生引起神经紧张的关节活动。

2、防止感觉障碍区烫伤,局部热敷或热疗时注意调整适宜温度避免局部皮肤烫伤后感染或瘢痕愈合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3、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废用性肌萎缩,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体被动-主动运动,必要时可酌情加用肢体气压序贯治疗。

四、周围神经损伤

1、防止神经二次损伤,避免牵拉损伤肢体导致神经的再次损伤患侧肢体避免产生引起神经紧张的关节活动。

2、防止感觉障碍区烫伤,局部热敷或热疗时注意调整适宜温度避免局部皮肤烫伤后感染或瘢痕愈合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3、防止失神经支配区关节畸形的发生,如臂丛神经损伤者可用肩袖带或前臂拖固定肩关节防止肩关节脱位及关节囊松弛桡神经损伤者可用支具固定腕关节于背伸位避免垂腕畸形腓总神经损伤者可佩戴AFO以防止足下垂及内翻畸形。因其关节运动主动肌与拮抗肌瘫痪故应避免发生超出正常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而导致关节损伤。

4、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及费用性肌萎缩,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肢体被动运动或主动助力运动,必要时可酌情加用肢体气压序贯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肌肉收缩。

五、截肢

1、防止截肢残端挛缩,使用石膏托使残端保持在一个合适的体位。如下肢截肢术后使髋关节、膝关节处于伸直位,以防止膝关节、髋关节的屈曲、外展挛缩和膝关节屈曲挛缩,并指导行肌肉功能锻炼适当被动和主动活动。

2、幻肢痛,应用抗癫痫药、抗抑郁药、局部麻醉药和其他药物治疗,神经妥乐平9-15ml静推,1日2次,连续用药7-10d后停针剂改口服片剂,每次2片,1日2次,连续用药30d,配合水疗、蜡疗、针灸,选择健侧相对应的部位进行、经皮神经电刺激及心理治疗,暗示疗法和睡眠疗法。

3、防止跌倒,进行健康宣教,加强平衡功能训练,合理使用辅助器具。

4、心理疏导,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病情并接受其预后,避免因患者不能接受现实而出现心理障碍及产生厌世情绪。尽早佩戴义肢以缓解患者身心功能。

六、单纯性椎骨骨折

1、防止骨折碎片突入椎管导致脊髓损伤,选择合理固定方式,避免过早下床活动,床上加强腰背部肌力训练,桥式运动,避免作向前弯腰活动,翻身时注意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整体翻身,应用药物及局部物理因子治疗促进骨折尽快稳定愈合。

2、预防双下肢肌力减退及肌肉萎缩,床上双下肢直腿抬高运动抗阻运动以保持肌肉形态及肌力。

3、防止卧床并发症的发生,骨折稳定病情允许后逐步开始减重站立-站立-减重步行-步行训练。

七、伤口慢性感染迁延不愈

1、避免交叉感染,同类患者合理隔离,医疗垃圾合理分类,进行医疗活动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程,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

2、严格控制感染,清除创口内坏死组织,彻底冲洗,避免感染扩大导致大量疤痕愈合甚至坏疽形成以致截肢。

3、局部物理因子应用如激光、紫外线等应用。

疼痛科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住院病人应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听从医护人员制度,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配合治疗和护理,安心养病,确保安全。

一、病人入院时,认真听取入院宣教内容。

二、病人应遵守病房作息时间,保持病房内外清洁和安全,不随地吐痰,不在室内吸烟等。

三、病人未经允许不得进入诊疗场所;不得动用医疗、护理设备以及进行任何护理操作技术操作。

四、病人不得私自外宿,若有特殊情况需外出,必须经科主任及主管医生批准同意,并办理请假手续后方可离开。

五、尽量少带物品到病房,贵重物品注意保管。

六、看病要采取实名制。

七、需留陪护这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八、患者住院期间需留陪护。住院患者医疗安全管理措施

一、医务人员执行查对知道管理措施

1、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液等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使用2种患者识别方法,如姓名,床号等。

2、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床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皮肤

4、低频治疗时,并查对极性、电流量、次数。

5、高频治疗时,并检查体表、体内有无金属异常。

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和指标 篇6

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对学生的投入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前者主要描述教学的过程性状态,后者则描述教学的结果,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基础。

在有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加工知识的主体,这需要学生有积极的情感投入。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通常是指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即既要考察全体学生的参与情况,是部分参与还是全体参与,还要考察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是被动参与还是主动参与,是表面的、形式的参与还是深层的、实质的参与。只有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主动认知、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并获得成就感的过程。

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科学的教学评价指标的确定也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是参照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分为认知、技能和情感三方面。对前两方面(认知和技能)还对理科和文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转引自:乌美娜,1994)。

理科的“认知”方面的目标进一步分为知道、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所谓“知道”也称“识记”,即能初步认识并记住那些具体的知识、概念、定理、公式和科学过程;所谓“理解”是对知道了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能理解某现象的出现如何随条件而改变,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定律建立的依据并能将所学知识初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所谓“掌握”是指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论证,并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理科的“技能”方面的目标进一步分为懂得、学会和熟练三个层次。所谓“懂得”是指能识别观察对象的名称和主要特征,能按例题做练习;所谓“学会”是指能掌握要领,会正确使用仪器,会记录数据和整理资料;所谓“熟练”是指能顺利自如地完成有关的操作程序,并能对操作程序或解题方法作出改进。

文科在“认知”方面的目标强调理解,并将理解进一步分为叙述和说明两个层次。所谓“叙述”是指能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时代背景等作出清楚的叙述;“说明”则是指能运用有关的背景知识阐明课文的主题思想。

文科在“能力”方面的目标进一步分为观察能力、资料活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三个层次。所谓“观察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的能力;所谓“活用资料能力”是指能将零乱繁杂的资料加以归类、整理、分析、综合并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思维能力”则是指能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能透过表面现象推断出事物本质的能力。

在“情感”方面的目标对文科、理科的要求是一致的,都分为接受、反应和追求等三个层次。所谓“接受”是指能从众多背景事物中关注到某一对象,即有选择地注意当前的教学内容;所谓“反应”是指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以某种方式作出反应;所谓“追求”则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目标,并能为此采取自觉行动争取其实现。

网络广告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7

关键词:网络广告,指标体系,评价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已逐渐认识到网络广告的重要性,开展网络广告的热情日益高涨。大量事实表明,我国网络广告的数量日益增多,投放行业也在不断拓展。网络广告是企业电子商务的核心部分,评估网络广告效果对于了解、总结和改善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提高电子商务效果具有重大意义。网络广告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文本或多媒体方式发布的赢利性商业广告。常见的网络广告有五种形式:页面广告、搜索引擎加注、E-mail广告、直播或插播广告以及网络互动游戏广告。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广告主要的优势有:无时空限制、互动性强、低成本、大容量等。

一、网络广告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要能客观、准确地反映营销的综合效果,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因此,应该选择企业开展网络广告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2、全面性原则

网络广告有若干个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需要协调工作才能发挥作用,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地反映所评价网络广告的综合情况。只有这些全方位的指标,才能保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3、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客观、准确地反映网络广告的实际运行情况。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注意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概念清晰、内涵明确。层次的划分和指标的数量并非是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4、可测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涵义必须明确,数据资料应收集方便、计算简单。如果评价指标的含义不清楚,就会影响评价结果,甚至使评价无法进行乃至失败。

5、可比性原则

在评价指标确立时,要考虑到可比性,同类指标之间要能够比较,同一指标要具有历史可比性。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量化,对定性指标,也要运用一定的算法和工具进行恰当的处理。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网络广告活动的过程与自身特点,结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多目标与多层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需求,建立网络广告效果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主要包括:目标层、指标层和数据层。

1、目标层

企业网络广告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成本指标、测量指标、效率指标、影响力指标,体现企业网络广告的目标结构,即较少成本支出,增强效果,扩大影响力。

2、指标层

从不同方面综合测度网络广告效果,是对广告效果的直接描述,是网络广告目标层的具体化。成本指标包括:网络广告平台费和信息传播费;测量指标包括:网站访问量和客户访问数;效率指标包括:市场增长率和用户认知;影响力指标包括:销售额、企业知名度和客户满意度。

3、数据层

要想准确评价企业网络广告的效果,就必须收集充分且精确的数据,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一个指标值是由多个相关数据根据一定的算法计算得到。相关数据可以通过专家测评结合第三方监控软件获取。

三、网络广告效果计算方法

1、单项指标评价法

单项指标评价是指对网络广告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单项指标依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的方法,可以通过5级或百分制进行评分。5级分制,依次为优、良、较好、较差、很差;百分制,依次为85分-100分,75分-84分,60分-74分,40分-59分,0分-39分。

2、综合分析评价法

综合分析评价法是根据目标规划原理,把各项评价指标按照评价标准及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转化为可以度量的分数,再对各项评价指标的单项评价分数进行加总,求得综合评价分数。

通常采用综合分析评价法即专家评价方法如下:

式中:E表示总评分;Ii表示i个评价指标;Wi表示i个指标的权重,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参照各评价指标的一定标准,通过分析研究形成对电子商务工程的综合评价。

四、结束语

目前,制约网络广告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介绍网络广告效果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及方法,提出了一套网络广告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于企业了解网络广告效果,发现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士安.网络广告价值的体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阮丽华.网络广告及其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3]文燕平,史佳华.网络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09.11.

[4]兰宜生.电子商务基础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王韩一明.我国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东方企业文化,2010.6.

网络营销评价指标 篇8

网络舆情是极具现阶段中国政治与社会特色的研究领域。作为新兴的社会现象和研究领域,网络舆情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网络舆情研究作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涵盖了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情报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兰月新老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公共安全视角下网络舆情风险建模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CXW015)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系统研究公共安全视角下网络舆情风险问题,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提供了参考。本专题共八篇文章,分两组刊发,其中第一组所刊发的四篇文章主要围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开展风险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模式、网络舆情首发信息风险评估以及网络舆情主体交互机理研究等;第二组主要围绕网络谣言风险治理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谣言风险发生机理与治理、网络谣言综合分类方法、面向网络谣言的网民心理评估、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博弈分析等。

本刊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将对大数据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风险问题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撑作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是由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异常波动,给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政府公信力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带来不良影响的风险。在这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就是指具有价值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根据发送者的意愿,按照一定的渠道途径和方向,从信息源到达信息接收端的整个活动过程。而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建构,是准确及时评价其风险,虚拟社会管理创新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健康舆论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

1 相关研究评述

风险评价指标是指用来反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具体指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的一项基础工程。就这个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不少探索,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如张一文等[1]学者根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作用机理,建立了总计44个指标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李玉海、李友巍[2]则从社会环境、网络舆论主体、主体行为以及网络舆论本体四个方面构建了一套网络舆论风险评价体系。喻国明[3]从时间维度、数量维度、显著维度、集中维度、意见维度来构建网络舆情评价指标体系。兰月新[4]所建立的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则包括3个层面,即网民反应、突发事件信息特性及其事态扩散状况。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以第三方学术机构的中立视角提出了一套社会舆情指数,内含4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5]。此外,戴媛、郝晓伟等[6]也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设计的网络舆情信息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就国外的相关研究来看,Welty C、Murdockj W.等[7]提出要应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朴素贝叶斯等方法技术实现网络舆情风险的评价与安全监控。Gil-Garcia[8]则认为网络舆情风险采集、评价和预警主要是运用文本聚类等方法来实现的。Tsou等[9]认为通过对网络舆情的主题分类和倾向性分析,可以很好实现网络舆情的风险评价与监管的目标。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整理,可以发现,以上学者在探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特别注意以下4个方面:一是注意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以便于指标体系能够切实反映其实际面貌、发展状态以及风险情况;二是注意结合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阶段。演化阶段不同,其风险也就不同,着力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过程和演化阶段,对于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很有启迪;三是注意学术整合和研究成果的彼此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积淀,为当前研究奠定了雄厚基础,积极吸取其宝贵成果,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深远;四是注重技术方法的应用。应用科学的技术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带来便利。本文将在借鉴以上成果的基础上,基于UML建模方法实际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构建的遵循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之时,还需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2.1 以政府发展规划为指导

政府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工作重点的描绘,它阐明了政府的战略意图,明晰了政府的活动纲领,对于防范、化解突发事件,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也做了重要部署。因此,我们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坚持政府发展规划的相关指示精神,做到基本精神不背离。在这里,政府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关于互联网发展与舆情应对方面的规划。当然,如果风险评价涉及到具体的地方政府,还应结合当地政府制定的相关发展规划。

2.2 正确定位评价的价值导向

价值导向是“目的价值导向与工具价值导向的辩证统一”[10]。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价值导向决定着评价指标体系的规模、结构、功能、性质以及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1]。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确立服务大局、系统评价与效益评价的价值取向。服务大局就是要求我们所做的风险评价要有利于揭示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真相,摆正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维护当前政治稳定的大好局面。系统评价就是要把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定性评价指标设计与定量评价指标设计、局部性评价指标设计与整体性评价指标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效益评价就是指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既要注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的实质作用,同时又要兼顾风险评价成本,提高风险评价的效益。

2.3 处理好评价指标规模化与集约化的关系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涵盖一定数量规模的指标,不能“管中窥豹”,以偏概全,但是也不能事无巨细,滥设指标,使整个指标体系背离集约化原则。

2.4 科学选择评价指标设计工具

评价指标设计工具是一种评价指标构建的方式和手段。在此,本文选取了一种科学并且简便的风险评价指标设计工作,即UML方法。UML是目前比较标准的建模语言[12],是第三代用来为面向对象开发系统的可视化产品说明和编辑文档的方法[13]。该种方法坚持用户导向,包括需求分析、词法分析、用例、类图构建及分析几个环节。其主要应用是计算机相关系统的研发,如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视频点播系统、计算机销售系统等。将之应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外目前尚未检索到相关文献。就国内看,也是较少的,其中有魏庆平、张秋文[14]将UML建模语言应用于水电梯级开发移民评价指标体系 ,刘渝妍、赵卿、陈媛[15]构建了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UML指标体系框,其研究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总之,将UML建模语言应用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属较新的尝试。该方法相较于传统的评价指标构建方法,更显直观和有效。它有利于充分吸收专家调研和既有研究成果的智慧成果,同时又能够把复杂的指标以较为直观的图形和表格的形式加以描述和解释,提高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易操作性、便利性和科学性,是十分难得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具,这也是本文选用UML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具的重要理由。

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UML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应用UML语言,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基于这样的思路:在充分考虑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我们前面所述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然后按照UML方法规定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实施,即首先进行资料收集和专家访谈,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内容,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奠定基础,然后依次进行风险评价指标的筛选、修饰、模型构架,最后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类图,实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3.1 资料收集与专家访谈

UML建模是一个迭代和增量的过程[14]。整个指标体系设计、建立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相关的具体资料的收集,并对一些专家开展访谈。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对大型数据库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如中国知网多个数据库、超星图书馆等,查找汇聚有关风险评价的资料;二是学术会议专家咨询。如作者参加“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论坛(2013)”(上海,2013年5月)、中国特色防灾减灾高层论坛(北京,2013年6月),就风险评价的相关问题,向与会专家、学者进行咨询。这些工作使我们获得了初步的认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尽管内容驳杂,涉及范围广,但主要还是体现在生成风险、传导扩散风险和平复风险3个方面。

(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就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网上酝酿、产生网络舆情信息流进而传播扩散的可能性。

(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题延伸。即在传导扩散过程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关注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入,使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所包含的意义更多;二是范围扩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波及人群更广泛,使得更多的人受到突发事件的牵连和波及,也使得更多的人把关注精力投入到该信息流传导扩散中;另一方面是信息流的传导扩散地区扩大,使得一些范围较小的区域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演化上升成为全国性问题;三是危害增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快速传导扩散,使得导控成本快速增加,导控困难加大,给突发事件的现实处置和应对带来诸多不便,其现实危害和不利影响呈现上升趋势。

(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演化,波及范围增大,影响加重,使政府倍感压力,在此情况下,政府部门必会采取措施,应对舆情信息流的风险与危机,使之逐渐衰退平复。但是这种衰退平复背后往往也不是绝对性的,在某种情况之下,也存在着死灰复燃、话题重启的可能性,也就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

3.2 评价指标的分析与筛选

评价指标的分析与筛选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信息流风险评价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工作包括3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指标初选。对现实实践中的概念进行认真研读、分析、选择,得到初始指标:地区、网民、网民知识、生活保障、地区GDP数值、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和谐、地区和谐程度、收入、网民浏览次数、上网群众、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类型、信息流、网站、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分布情况、主要网站议题回复、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网络跟帖、网民发言情况、政府舆情响应速度、指标、政府舆情回应民众满意度、教育水平、网民职业、个人收入情况、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政府回应情况、跟帖情况、监测人员情况、温饱、监测平台完善程度、和谐情况、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信息流扩散天数、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情况、刊登突发事件议题数量、地区网民、突发事件解决情况。

(2)参与者提炼。基于UML建模语言规范,同时结合我们现实询问访谈中所涉及的实际人群,可以将参与者提炼划分为三大类:互联网用户、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和研究人员,一般而言,互联网用户、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是系统信息的提供者,研究人员则是系统信息的分析者。

(3)指标的复选。就是对初始指标做进一步的分析,挑选出更加适合需求的指标。其一,删除语义清晰度不明的词汇。如地区、温饱、生活保障、网民知识、教育水平、类型、指标、信息流;其二,保留语义近似的词中表达更为准确恰当的一个词汇,如地区和谐程度(和谐、地区和谐程度、和谐情况)、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地区人均收入水平、收入、个人收入情况)、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网民浏览次数、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网络跟帖、网民发言情况、跟帖情况)、政府舆情回应民众满意度(政府舆情回应的民众满意度、政府回应情况)、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信息流扩散天数)、地区网民(网民、上网群众、地区网民)、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网民职业、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见表1)。

3.3 评价指标的用例修饰

根据表的顺序,依次对每一个候选指标按反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不同方进行文本描述(见表2、3、4)。

3.4 评价指标的构架模型

一是分组。分析“shall”语句中的内容并提取名词对象:国内生产总值、可供支配收入、社会和谐的基本程度、网民人数、有效点击的数量、演化地域范围、扩散程度、时间范围、职业类型、回应的是否迅捷、认可程度、人员素质水平、应急平台、突发事件的满意程度。对这些名词进行分组,以获得抽象的实体类。(1)含有国内生产总值、可供支配收入、社会和谐的基本程度、网民人数、这些词汇的用例,均从不同角度反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可以归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类;(2)含有有效点击的数量、演化地域范围、扩散程度、时间范围、职业类型这些词汇的用例,反映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方面的风险,可以归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类;(3)含有回应的是否迅捷、认可程度、人员素质水平、应急平台、突发事件的满意程度这些词汇的用例,展现了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的风险,可以归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类。

二是包图和初始构架模型确定。在上述分组的基础上,用包图表示各子系统(类)的边界(见图1、2、3)。

d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将矩形作为系统的边界,将上面已经构建的四个包图做整体合并,这样得到了初始构架模型(见图4)。

三是关系引入。建立用例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用例进行泛化处理,同时加入参与者,分析参与者与用例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步骤,得到图5、6、7。

四是完善初始构架模型。初始构架模型建立后,并不是意味着全部工作的结束,下一步工作就是得到各用例图作进一步的规范和抽象。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对用例做更深层次的规范、抽象和替代,使指标更加科学有效。(1)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类包图。由于地区网民用例只是一个客观情况的说明,无法用具体的数值来评价,因此用地区网民数量用例来代替,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上访人员的具体情况;(2)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类包图。用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数量用例代替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情况用例,用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的分布省份数用例代替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分布情况用例,用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数量用例代替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用例;(3)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类包图。用突发事件解决民众认可度用例代替突发事件解决情况用例。用监测人员素质水平用例代替监测人员情况用例。经过处理,每个包图内没有出现超越包图界定范围的用例。

笔者将引入新的参与者,即研究人员,同时将五个包图合并为完整的用例图,从而得到比较完善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模型(见图8)。从图中可以看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传导扩散风险和平复风险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抽象用例的具体表现,在三个包图之下是各个具体的二级指标用例。

2.5 评价指标体系的体系结构类图分析

“UML中的包图是从专家抑或研究人员的观察角度收集系统的需求,而其中的类图则能为分析人员提供模仿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让分析人员使用研究人员所采用的术语与研究人员交流”。[16]我们通过一系列步骤,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各级指标进行优化处理,从而获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随后我们又应用UML的辅助设计工具PowerDesigner,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类图(见图9)。显然,从结构上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由根类、大类和实现类三个层次组成。最高层面的属于根类,根类往下是大类,这两者之间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大类是根类的深入拓广,体现的是根类的要求和特征,而根类又不能脱离大类而存在,离开了大类,根类就变得没有实际意义;再往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大类又是由各自的实现类组成。各个实现类通过属性的详细描述,展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诸多特征,进而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创造了条件。可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是由较低层次的对象构建并支撑起来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该结构类图,我们就能够明晰地确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的指标项。

3 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基于UML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后,为检验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我们对之进行了效度和信度的检测。

3.1 效度的检测

衡量我们所构建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我们主要是通过计算评价指标的内容效度比(CVR)来实现的,计算公式为:

CVR=■

其中,ne为评定人员中认为指标很好地表示了评价对象范畴的人数;N为参加评定评价效度的总人数。若半数评定者不予认同该评价指标体系,CVR即为负值;所有评定者不予认同该评价指标体系,CVR为-1;评定者认同与不认同的意见出现相等时,CVR值为0;所有评定者都认同评价指标体系时,CVR值为1。就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我们征询了21位评定专家的意见,并通过统计得出了内容效度比CVR(见表5)。

我们发现,约有80%以上的指标效度比值在0.71以上。因此,该指标体系的指标大部分能够较好反映评价对象的特性要求,具有较高的效度,达到了指标构建的要求。

3.2 信度检测

对指标体系的效度检测合格后,我们采用计算克朗巴赫(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的方法来检测我们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其中克朗巴赫?琢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4 结语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设计既有科学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本文在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需注意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应用新的研究方法,即UML方法,来探讨构建相应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属于一种新方法的应用。同时,基于该方法,可以实现评价指标构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即能够充分发挥专家、政府工作人员以及普通民众在风险评价指标遴选中的作用,进而有助于增强评价指标遴选的科学化和包容性,同时这也在客观上起到了宣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工作,提升政府和公众风险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的效果。当然,除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要成功实施还需要很多支持性的举措,简单来说,包括:一是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透明化及回收、处理机制,保证风险评价数据能够有效、及时和准确的获取;二是尝试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系统。即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科技,建立联网、快速、高效的风险评价系统平台,实现风险评价迅捷化;三是建立健全风险评价人力支持体系。即为我们要开展的风险评价工作配备良好的操作人员队伍,这一队伍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及特定行业专家组成;四是重视评价结果应用。真正使风险评价成为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提升政府风险沟通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有将这些工作进行系统落实,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才可能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张一文,齐佳音,方滨兴,等.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0(11):71-75.

[2] 李玉海,李友巍.网络舆论风险评估体系探讨[J].情报杂志,2010(01):128-131.

[3] 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11-13.

[4] 兰月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1(07):73-76.

[5] 谢耕耘,刘锐,徐颖,等.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6] 戴媛,郝晓伟,郭岩,等.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0(04):12-15.

[7] WELTY C,MURDOCKJ W.Towards knowledge acquisitionfrom information extraction[C].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ISWC’06),Athens:GA,2006:709-722.

[8] Gil-Garcia R,Pons-Porrata A.Dynamic hierarchical algorithms for document clustering[J].PATTERN,RECOGNITI ON LETTERS,2010(31):469-477.

[9] Benjamin K Y,Raymond W M Yuen,Qi Yee Kwong,et al.Polarity Classification of Celebrity Coverage in the Chinese Pres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Intelligence Analysis.Mc Lean,USA:2005.

[10]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50-351.

[11] 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13-114.

[12] [美]施穆勒.李虎等译.UML基础、案例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15.

[13] OMG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Specification[EB/OL].[2016-03-20]http://www.omg.org.

[14] 魏庆平,张秋文. 水电梯级开发移民评价指标体系的UML模型[J].水力发电,2006(9):13-17.

[15] 刘渝妍,赵卿,陈媛.基于UML的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设计[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0):14-19.

[16] 张玉亮.基于UML的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9(4):95-98.

上一篇:2006三结合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城市居住区绿地的设计现状及存在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