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县产业集聚区2011年总结2012年发展报告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2011年总结2012年发展报告(通用7篇)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2011年总结2012年发展报告 篇1

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发展报告

(2012年1月8日)

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鲁山县产业集聚区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克难攻坚,各项建设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2年更是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对照先进找差距,凝神聚力求突破。现把2011年工作情况及2012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2011年工作情况

(一)总体完成情况良好

2011年,鲁山县产业集聚区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占全年30亿元目标的130%,其中工业项目完成31.2亿元,基础设施完成7.8亿元;入驻规模企业17家,占全年16家目标的106%,完成项目投资31.1亿元(其中利用省外资金11亿元);全区主营业务收入4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46亿元),税收收入3891万元;建成区面积达5.3平方公里,就业人数达1.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

(二)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围绕年初确定重大项目积极抓落实;二是积极招选

14个新项目入驻;三是积极储备新项目17个。2011年新开亿元以上项目11个,建成投产1个,续建项目3个:

(三)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

1、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总投资7.8亿元,开工建设了2135米河道改造工程、标准化厂房、110KV变电站、水厂及总长12.6公里的新兴路、振兴路等9条道路建设任务,公租房、新型社区建设正在做前期工作。目前已完成道路总长35.2公里、绿化面积3.61公顷、铺设天然气管道12.1公里,通水、通电、通信等“四通一平”配套设施建设初步完成。

2、主导产业培育进一步加快。明确了新型建材、轻纺二大主导产业,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明晰了招商方向,通过“招商引资年”、“项目建设年”、成立招商委员会、外派招商小分队等措施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储备工作。2011年建设了总投资81亿元的亿元以上项目18个,已完成投资26.2亿元;储备了计划投资40亿元的鲁山纺织科技园、投资50亿元的海亮兴发工业园、投资300亿元的石材建材工业园等亿元以上项目17个,初步形成了链条式发展的项目入驻格局。

3、破解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初见成效.积极探索破解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的新途径,采取土地

入股分红等办法,确保区内村民权益最大化,完成了5500亩的土地储备任务,目前土地储备总量达9000亩;通过BT、BOT招商及土地挂牌出让等形式筹措资金4亿元;加大人才培育力度,通过劳动、技校等部门积极开展岗前、岗中技术培训25次,形成专业技能人才储备库,为区内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技能支持。

4、体制机制日臻完善。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启动四级保障机制: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难易程度分别由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联席会议、县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委会研究解决;从组织上、领导上、精力上和措施上有力地推动了集聚区各项建设工作步伐;建立了对所有服务单位进行月评议制度;落实了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分包、一套人马服务”的“三个一”工程;完善了对企业建设进度“月评比通报,季综合奖惩”的考评机制;成立了管理机构,配齐配强了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设置了相关科室,基本实现了规范有序、高效务实的运行机制。

二、存在的几个问题

1、规划不够超前,发展空间已明显不足。对引进龙头企业、国内500强企业,空间发展不足已是一个突出的瓶颈制约。已签约投资300亿元的建材工业城、投资50亿元的

海亮兴发工业城和投资40亿元的纺织工业城等项目所需近20平方公里的土地需求,更显空间之不足。

2、土地利用报批速度慢、手续繁杂不能满足项目入驻需求。两年来已经收储9000亩土地,报批手续完备,可以挂配出让1000多亩,直接影响项目入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壮大。

3、融资平台利用不灵活。融资渠道单一,不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直接影响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储备的进度。

4、体制机制还不太完善。集聚区管委会在调动当地资源、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职能等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管委会的级别、职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区域套合已十分必要。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还没有统一的政策支持。

5、产城融合力度不够,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目前,产业集聚区仍侧重于单纯引进项目前来投资设厂,对于生活性或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服务平台的引入不够,产城相互渗透不足。

二、2012年工作安排

(一)总体思路:

2012年,鲁山县将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区发展提升规模、提升功能、提升内涵的发展思路,积极打造环境友好型、产

城互动型品牌产业集聚区。

(二)发展目标:

完成投资5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41.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8.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亿元,利税2亿元;引进外省资金25亿元;新入驻项目8个;新增从业人员 4000人;完成村庄搬迁7个;建设排污能力2万吨/日污水处理厂一座;完成10平方米公租房建设;完成区内集中供热设施建设。

(三)工作重点:

1、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培育步伐。围绕和扶持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瞄准央企、世界500强及国内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大项目,研发新的产业链条。依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培育步伐。完善土地、资金等各种资源供给保障机制,确保有限资源向大项目倾斜。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力争到2012年底使全区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达到82%,投资强度达到300万元∕亩以上。

2、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新型建材、轻纺加工二大主导产业,重点锁定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海西等经济发达地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在大力开展园区招商、企业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会

展招商、全员招商的基础上,深入实施专业招商、委托代理招商;成立招商选资指挥部,下设招商与经济发展局(正科级,内设9个副科级局),外派9个招商分局长期驻外地招商。进一步明晰产业招商方向,积极引进好的项目:一是由资源优势招商,向大项目、好项目、高科技项目转变。二是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向无污染、税收高、财政贡献大的高新产业项目转变。三是由传统产业招商向产业升级转化和拉长产业链招商转变。四是由粗放式招商向专业化招商转变。五是由政策招商向环境、政策并举招商转变。六是由单一招引项目向策划包装项目转变。全年计划完成落地项目20个,投资额100亿元,实际到位35亿元。

3、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度。2012年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1个:其中计划新开8个,建成投产8个,在建5个。建成项目新增销售收入9亿元,利税0.5亿元,可提供4000人就业。投产项目8个:

①投资5.12亿元的河南方圆集团方圆公司项目 ②投资4.6亿元的义乌舞吉兰有限公司一期项目 ③投资1.8亿元的河南靖焜丝绸有限公司项目 ④投资1.35亿元的瑞星耐材有限公司项目 ⑤投资1亿元的唐保耐材有限公司项目

⑥投资1亿元的鲁山县万通通机械制造公司项目 ⑦投资1亿元的平顶山市贝纳尔有限公司项目 ⑧投资1亿元鲁山县亿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项目 在建亿元项目5个:

①投资10.3亿元的圣光平顶山市洁利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

②投资5.27亿元的河南风光发电技术公司项目 ③投资4.6亿元的义乌舞吉兰有限公司二期项目 ④投资4.5亿元的河南方圆集团亚星有限公司项目 ⑤投资2.8亿元的天盛针织项目 计划新开工业项目8个:

①投资300亿元的石材建材工业园项目 ②投资50亿元的海亮兴发工业园项目 ③投资40亿元的鲁山纺织科技园项目

④投资1.88亿元的河南润隆石墨制品公司(鲁山)生产基地项目

⑤投资1.7亿元的平顶山市天宝碳素制造公司项目 ⑥投资1.35亿元的鲁山县方圆集团瑞星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项目

⑦投资1.35亿元的运动物流园项目

⑧投资1.2亿元的平顶山市乾源实业有限公司项目

4、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组团捆绑、联动开发为重点,积极推进区内道路、供电、通信、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与老城区无缝对接、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大路、水、气、污水、河道、游园、企业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步伐,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总投资8.8亿元:

①规划建设总长21.5公里、投资33713万元道路10条,南区5条:泰山路、光明路、富强路、繁荣路、鲁兴路(续建)、文兴路(续建);北区5条:梁张路拓宽、北环路东延、建工路、纬二路、创业大道北延;

②投资8980万元建设日处理污水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

③投资12000万元建设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 ④铺设天然气管道21.5公里; ⑤建设日供水5万立方米的水厂1座; ⑥建设110千伏变电站2座;

⑦建设占地50亩集产品展示、技能培训、综合办公于一体的企业服务中心一座。

5、积极推动村庄搬迁和产城互动步伐。成立新型社区建设指挥部,按照“群众满意、集中安置、转换身份、稳定

生活”的原则,积极采用新型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公共租赁房建设等形式,利用财政扶持一点、村集体垫一点、群众拿一点、金融部门贷一点的办法,加快推进村庄搬迁和产城互动建设步伐,2012年完成区内25个村庄、37576口人的新型社区规划任务和首批7个行政村2800亩土地9983口人的新型社区建设任务,首批建设可节约用地1500亩,加快了产城融合步伐。

6、破解土地、资金制约,加强人力资源保障。提高土地利用率,盘活存量土地,利用增减挂钩和村庄合并等举措,着力破解土地制约难题,积极储备新的土地。做好已储备土地的挂牌出让工作,回笼资金。成立隆源公司,城投公司及中、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利用BT、BOT等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必要的行政引导,调动外来资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变单纯由政府投入为多渠道、多元化投入,变建设集聚区为经营集聚区。全年完成融资4亿元。加强人力资源保障新举措: 一是积极开展劳动力定向培训。坚持项目、人才同步走原则,按照企业用工意向和要求,开展定向培训。二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专业技能人员储备库,为企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三是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不断满足产业集聚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7、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效能。坚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结合省“松绑放权”,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实行行政区划套合,切实解决职能交叉问题。进一步理顺集聚区与所在乡镇的关系。配齐配强产业集聚区内设机构及相关人员。扩大集聚区经济管理权限,积极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建立“直通车”制度,所有有建设服务任务的单位,都要定期到产业集聚区统一集中办公,凡涉及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相关工作,做到特事特办,及时办结。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设立企业发展奖励基金,对区内发展前景好、发展速度快、有突出贡献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主要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成立鲁山县产业集聚区产发展规划建设总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相关县领导为副指挥长。总指挥部下设招商选资指挥部、土地综合利用指挥部、规划建设管理指挥部和新型社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部抽调人员设立办公室,具体指导、督促、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2012年各项规划建设如期实现。

2、坚持好的机制不动摇。坚持和完善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召集人的联席发展会议制度不动摇。坚持“凝神聚力搞

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不变;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建设合力的机制不变;坚持单位一把手负总责的机制不变;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体制不变;对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难易程度分别由集聚区管委会、联席会议、县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委会研究解决的四级保障机制不动摇。坚持大员上前线、5+

2、白加黑、倒排工期、定期约谈等措施办法不变,从各方面确保任务目标的实现。

3、完善体制建设,提高服务效能。结合省“松绑放权”,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按照平编【2011】49号文件精神,成立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内设机构,设置六局二办二公司:规划建设局、招商与经济发展局(下设9个分局)、财政局、社会事务和企业服务局、管委会办公室、新型社区建设办公室、国土分局、公安分局、隆源公司、城投公司。落实“直通车”制度,理顺强化产业集聚区职权,在资金运作、行政审批等方面各行政职能部门划转职能,实现产业集聚区内部问题内部解决,确实提高工作效率,一切工作从建设的需要出发,形成各方共谋发展、共创辉煌的良好局面。

4、严格奖惩,确保成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进行“助推中原经济区发展—鲁山跨越大发展”大讨论,坚持用全新的理念、果敢的行动,破除“旧观念、旧模式、旧习惯”的束缚,破除“区域条块限制、体制机制限制、自

身能力限制”,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战场”,作为检验全县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能力的“试金石”。要把全年工作任务进一步量化,责任到单位和个人。加大督查力度,对在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表彰奖励,对在工作行动迟缓、措施不力者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落实问责,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2011年总结2012年发展报告 篇2

一、总体情况

西平县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南部,东西紧临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京广铁路、高兰公路穿境而过,总体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现已建成5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下辖5个村(居)委,2万人口。近期目标(2012年),建设成为承接区域制造业与资本转移的载体,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和塑料制品业的集聚基地,县域内最具发展活力的产业区块。中期目标(2015年),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引领作用,提升制造业的层次,使高新技术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并肩齐驱,带动集聚区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远期目标(2020年),大力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拉长产业的上下游链条,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力争使机械及设备制造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和明显带动作用的新型产业,带动西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产业集群发展

西平产业集聚区是西平县域乃至豫南地区的重要产业基地,集聚区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为主导,塑胶制品为辅,兼有服装纺织,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力争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示范区和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集聚区现已入驻项目83个,其中,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26家,机械加工制造企业10家,塑胶制品企业9家,化工建材企业10家,2-

郎制衣项目等,另外,还有12个意向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

五、投融资平台建设

共搭建投融资平台3个。分别是西平县人民政府投融资中心、西平县产业集聚区投融资有限公司、西平县融鑫投资担保公司,资本金达3.5亿元,截止2010年底累计融资1.9亿元。

六、管理体制机制

为强化集聚区管理服务,西平县专门成立了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由一名县政协副主席兼任主任。内设机构5个,财政全供编制46人。主要职责是负责编制集聚区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编制集聚区规划并组织实施;区内城建管理和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建设、质量监督工作;协调规划许可证、建设施工许可证、土地使用证、房产证的发放工作。目前集聚区机构设置、职能、编制、人员都已全部到位,形成了统筹、高效、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初步具备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

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一是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完善了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各职能部门责任分工和各部门推进工作机制,并建立了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听取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协调、解决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考核产业集聚区发展工作。二是扩大集聚区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建立集聚区与省辖市级管理部门“直通车”制度,涉及县级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事项由集聚区管理机构直接办理,需报上一级管理部门审批的事项由集聚区管-3-

理机构直接报送,同时抄送县级主管部门备案,并大胆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不断推进管理创新。

七、产城互动、集约节约发展

根据河南省对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西平县产业集聚区将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要求进行建设,目前已采取行政区划调整的方式,把二郎乡的韩桥村委、皮庄村委、柏城办事处的徐魏庄居委会、翟庄居委会和柏亭办事处的庄王居委会划入产业集聚区直接管辖,并赋予社会管理职能,负责做好项目选址、征地拆迁、土地调整、村庄整合、矛盾化解、社会管理等涉及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相关工作。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2011年总结2012年发展报告 篇3

一、主要产业及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工业发展现状

金昌市域内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国有大型企业金川公司产业链条的带动,以及长期发展形成的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等独特的发展条件,已经形成支柱产业强大、产业集聚区效应初步形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壮大,循环经济初见成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显著改善的发展工业经济的良好局面,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紧紧围绕金川公司产业链条延伸和金昌矿业城市转型,以及国家实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的机遇,做大做实化工、冶金、建材、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即金化集团领军的化工产业,以永电公司为主的能源产业,金泥集团领军的建材产业,以金铁集团为龙头的冶金产业。四大重点企业的工业产值占金昌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1、甘肃金昌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金昌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以化肥为基础、以纯碱为主导的大型化工集团公司,现有总资产16亿元,职工3300余人,年生产能力为纯碱20万吨,合成氨15万吨,磷二铵18万吨,氯化铵15万吨,普通过磷酸钙40万吨,复混肥20万吨,还有黄磷、氟硅酸钠、塑料编制袋、防腐保温材料等产品,其中纯碱生产能力跻身于全国联碱行业前五位,复混肥和磷二铵生产装置在西北最大,工艺技术水平在国内各行中居领先地位,拥有全国三大磷肥之一的普钙生产装置,公司产品“奔马牌”纯碱和复混肥被评为“陇货精品”,“奔马牌”纯碱、磷二铵为甘肃省名牌产品,“奔马牌”商标为甘肃省著名商标。

2、金昌水泥集团公司。金昌水泥集团公司现有员工1800余人,总资产4亿元,占地面积50多万平方米,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公司主要产品为各等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年水泥生产能力达75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35万吨,年利税达2000多万元。

3、甘肃电投永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永昌电厂抓住“十一五”时期国家实施“以大代小、以旧建新”能源建设产业政策的机遇,在原有场地及设备的基础上,争取立项2×30万千瓦机组改扩建工程,该项目已列入甘肃省“工业强省”战略总体规划,该项目的建成有利于缓解金昌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需求的矛盾,有利于推动金昌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原有2×10千瓦机组改为供热、供暖设施,满足城市集中供热供暖问题,减少城区小锅炉,净化周边环境。这些项目的建成,将对金昌市实现“十一五”规划,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金昌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采、选、烧、炼、铸造以及水泥、免烧砖集一体的生产体系,拥有年自采铁矿石15万吨、处理原矿50万吨、产烧结矿75万吨、球团矿20万吨、生铁40万吨、铸铁管0.5万吨、硅酸盐水泥8万吨、免烧砖3000万块的生产线以及相应配套的风、水、电、气、机械加工、汽车运输等辅助设施,主要产品有铸造生铁、炼钢生铁,围绕生铁的深加工形成的延伸产品有铸铁管、井壁管、铸造件、铸钢件,消化吸收工业废料废渣所开发的水泥、免烧砖等。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截至2006年底,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发展到370家,完成总产值7.37亿元,实现增加值1.93亿元,利税5740万元。已建成麦芽加工企业6家,年设计生产能力22万吨,实际生产麦芽14.57万吨;面粉加工企业34家,设计生产能力40万吨,实际生产面粉35万吨;建成蔬菜加工、储运企业23家,年加工、运销各类蔬菜19万吨。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6家,创产值4.73亿元,增加值达1.1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668万元。全市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其中,省级

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固定资产总值累计达到1415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8413万元,实现利润1323万元,上交税金541万元。

(三)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我市共有部、省级工业示范园区3个,到2006年底,3个园区内入驻企业已达1365户,从业人员18815人,完成总产值291110万元,增长15.6%,占中小企业的38.4%,实现增加值58665万元,增长15.8%,其中:工业增加值3.15亿元,增长16.2%;完成营业收入258090万园,增长15.5%,占中小企业的25.8%;上交税金4978万元,增长13.1%,占中小企业的16.2%;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24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示范区已成为我市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挥区域优势和聚集产业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在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规模聚集效应、龙头带动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产业聚集区规划

(一)规划目的一是有利于资源共享;二是有利于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地域联结;三是有利于在金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协调发展;四是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和谐;五是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思路

1、永河产业集聚区 该区域以永昌、河西堡两个示范园区为依托,紧紧围绕金化集团发展精细化工,围绕金铁集团发展铸造件配套加工,围绕电厂发展热气生产,围绕金泥集团发展矿山开采业,以实现产品多元化为目标,把无机化工、冶金、能源、建材产业做活、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加大产品的研制开发力度。立足原料充足供应,运输就近方便的优势,把高、新、尖技术含量放在首位,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统筹规划,形成“我为他用、他为你用”和“互补、互足、互促”的资源联结、地域联结、技术联结优势,在降低能耗、降低运输成本上下功夫,到“十一五”末实现产业集聚区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永朱产业集聚区 该区域以永昌、朱王堡两个部省级示范园区为依托,辐射水源、双湾、宁远等周边乡镇,坚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实施“工业强区”、“绿色立区”和“产业兴区”战略,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放手发展劳务经济,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把该区域建设成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一流绿色工业化产业集聚区。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按照“工业强市”和农业发展“一特两化”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富裕文明平安和谐金昌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全面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动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

2、基本原则。“十一五”期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市的产业集聚区发展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原则。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改革现有与经济社会不相适应的旧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基础。

(2)坚持和谐发展原则。根据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做到大手笔规划、全方位统筹、高起点运作,实现经济结构和谐、就业结构和谐、区域结构和谐、地企结构和谐的目标。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

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

(4)项目带动原则。切实把项目作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坚持发展抓项目,完善项目储备,加强项目管理,狠抓项目落实,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5)市场导向原则。坚持市场导向,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加速资源导向型经济向市场导向型经济转变,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6)技术创新原则。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广泛开展技术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快科学技术向实现生产力的转变。

(四)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到2010年,两个产业集聚区生产总值突破60亿元,达到60.36亿元,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9.9亿元,年均增长 16%。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竞争能力显著提高,着力建成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和优势产品。

节能降耗与生态环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符合国家标准,集聚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五)基本任务

“十一五”期间,要围绕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优先发展工业、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配套发展第三产业,提升本地区经济总体实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着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转变增长方式,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造就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地方产业特色的现代企业。以建设“金川——河西堡——永昌”一线三点经济带为契机,积极引导工业、高新技术开发等项目向永河产业集聚区聚集发展,不断提高该区域工业的发展层次,充分发挥永昌、河西堡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化工、能源、冶金、建材、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金属非金属加工业,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把永河产业区建成化工、建材、能源、高新技术开发和金属非金属加工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基地。

2、依托四大企业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化工产业以金化集团为依托,在大力发展化肥、纯碱等大宗产品的基础上,完成40万吨磷铵翻番、40万吨纯碱扩建、合成氨装置填平补齐改造等重点项目,吸引各方面资金,建设铬盐、无水氟化氢、氯化铵、颗粒肥等系列化工产品生产线。

建材工业以金泥集团为龙头,在水泥系列产品节能降耗、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抓住金川集团公司新上PVC项目的时机,开工建设20万吨电石、10万吨醋酸乙烯、4万吨聚乙烯醇项目,促其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冶金工业以国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为契机,完成金昌铁业集团工艺系统节能改造、矿山深部开拓等项目。到“十一五”末,力争生铁产量达到100万吨。

能源工业以金川河流域梯级水电站开发为重点,完成丁家峡梯级水电站建设。支持永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300兆瓦火力发电装置改扩建项目;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力争有风力发电等项目落户该区域。

3、积极培植高新技术产业。立足永昌、河西堡两大工业园区,围绕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能源方面,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在新材料方面,积极开发金属粉末、金属颗粒、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在生物制品方面,加快开发骨胶、骨粉、软骨素等。到2010年,力争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4、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永朱产业集聚区将按照“抓龙头、带基地、兴市场、活流通”

和“发展大产业、兴建大龙头”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和引导。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商贸流通和贮藏保鲜为重点,紧紧围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几个规模大、辐射广、带动力强、科技水平高、特色突出、效益显著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支持莫高、天寿、德赛、黄河、新立、双丰等有基础、有优势的骨干龙头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和深度开发,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依托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组建啤酒麦芽集团、面粉集团、蔬菜运销集团和食品加工集团,到2010年末,力争使啤酒麦芽年产量稳定在25万吨以上,占国产麦芽的比重保持在15%左右;面粉加工能力稳定在40万吨;蔬菜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肉羊加工能力达到40万只,积极引进物流配送管理新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和扶持中介组织、个体运销组织、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推广新型营销方式,全面促进农产品流通销售。

5、实施环境治理项目,推进生态建设。强化产业集聚区内水源、土地、树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遏止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各产业集聚区内的绿化面积要达到20%以上,努力构筑绿色屏障,改善生态环境。

(六)集聚区布局

永河、永朱两个产业集聚区现有规划开发面积31平方公里(永昌工业区3平方公里、朱王堡工业区10平方公里、河西堡工业区18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7.5平方公里(永昌工业区3平方公里、朱王堡工业区2.5平方公里、河西堡工业区2平方公里)。

1、永河产业集聚区按照功能划分为8个小区,即:高科技项目区、新材料项目区、农副产品加工及仓储区、规模化养殖区(设在永昌工业区内)和化工项目区、金属非金属加工项目区、建材项目区、能源项目区(设在河西堡工业区内),总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

2、永朱产业集聚区按照功能划分为4个小区,即:农副产品加工区、仓储区、农业服务区和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总规划面积20.5平方公里。

三、对策和措施

(一)拓展融资渠道。一是积极向国家、省、市财政争取建设资金和项目资金,逐年扩大政府在产业集聚区内的投资。二是利用已建成的有收益的基础性和公益项目采取出售、租赁、经营权转让等多种方式筹措的建设资金。三是利用政府信用筹集的建设资金。四是动员民间多渠道筹措企业发展资金(企业自有资金、企业外源资金来源)。五是获得金融机构贷款(股权融资、司债券筹资、中小企业贷款)。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合资、合作等方式和企业联合、重组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投入。

(二)加强重点项目建设。项目是加快发展的有效载体,有项目才有投资,有项目才有发展。因此,要坚持项目第一的思想,把项目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强化重大项目的建设、储备与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好重点项目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重点建设项目详见附件一、二)。

(三)改造提升现有企业。产业集聚区将依托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围绕扩大优势产品规模、开发下游新产品、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成本、质量、营销、资本、安全进行管理创新,逐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支持和引导初具规模的中小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特别是要抓好一些拳头产品的市场准入、商标注册、绿色认证等工作,不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每年争创3-5个省优名牌产品。

(四)落实政策保障措施。认真编制《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全省规划,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争取一些重大项目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用足用活国家、省、市有关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企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政策。要对在引进大额资金、重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开拓市场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人和组织给予重奖。

(五)建立新型地企协作关系,加快推进地企共建进程。加大工作协调力度,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接,围绕市场新上一批项目,按照地企之间不比大小,互相尊重;不搞分割,互相协作;不分彼此,互相支持的“三互三不”原则,通过真诚合作,优势互补,携手并进,共谋发展,积极建立“互助共生,互融共荣”的新型地企关系,千方百计搞好产业配套,延伸拉长产业链。同时,从为大企业提供原辅材料入手,在其上游和下游提供加工服务,重点发展机械加工、耐磨钢球、工业窑炉用耐火材料、塑料包装袋、水泥预制件等项目,形成以大带小、优势互补、辐射带动、整体推进的地企合作关系。

(六)切实强化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要确保项目建设和环保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针对我市工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的环境问题,早日实现废水、废渣“零排放”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烟气排放达标的目标。

(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发挥好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将金化集团公司、金泥集团公司、永昌电厂等重点企业列为清洁生产首批试点单位或循环经济试点,在发展中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提高废物循环利用率,创建一批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企业,使主要工业企业的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打破企业间、行业间的封闭,将物流和能流系统有机集成,使企业间能量及水等资源梯级利用,形成良性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促进生态工业链网,建成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区。

(八)加快企业家队伍和工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的战略地位,落实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留住的各项政策。大力开发市内市外两种人才,突出造就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定和落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规划,抓好企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形成针对重点产业,面向各类企业,多层次、多形式、开放性的培养体系。建立健全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企业家成长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工业实用人才。特别是对于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采取一人一策的办法,从年薪、技术入股、科研经费、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满足其要求,造就人才的洼地,为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 篇4

(二00一年四月 日)

2011年,对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我们将严格按照省、市加快集聚区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以赶超先进集聚区为目标,以鲁山县县委、县政府确立的“招商引资年”为契机,狠抓工作落实,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一、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东北部,原规划面积为8.6平方公里,辐射区域13.8平方公里,发展空间22.5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南区以原有的五里堡工业区为依托,位于县城东部,主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电子、纺织、服装等产业;北区以原有的汇源工业区为依托,主要发展水泥、新型建材、耐火材料等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形成集生产科研、仓储物流于一体,具有地域特色和发展活力的综合型产业集聚区。

2011年建设目标: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0.8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总额3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投资完成22.6亿元;基础设施投资7.4亿元。区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8亿元,利税2亿元。新增储备土地4200亩,使全区土地储备面积达到7700亩,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截至目前,整个集聚区已建成企业7家,在建企业10家,拟入驻企业16家。

二、第一季度项目建设及第二季度计划投资情况 为赶超先进,我们加大项目投资力度,第一季度项目总投资达6.3亿元,占全年总计划的 31.7 %。完成工业项目投资4.5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个,共投资4300万元(平顶山市亚方商砼有限公司、平顶山市贝纳尔有机无机复合肥料公司);完成基础设施及其它项目投资1.8亿元:其中投资6000万元完成振兴路、新兴路、中心路、轻工路、创业大道续建工作;投资1.2亿元完成标准化厂房、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第二季度计划完成总投资9.1亿元,其中:完成工业项目投资7亿元,计划新开工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7个(达昌机械、亿隆科技、万通通制造、富家坡耐材二期、唐保耐材二期、正大炭素三期、远宏炭素二期),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个(义乌舞吉兰服饰、江苏赛特集团),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亿元。使上半年项目投资累计达到15.4亿元,占全年目标的51.3%。

三 存在的问题

一是北区规划不太合理,外部形象出不来。二是入驻大项目少,进度慢。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慢。四 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一是把抓发展的重点放在规划调整上。按照“三规合一”的要求和“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路,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由 8.6平方公里扩展到27平方公里;整个集聚区划分为南北两大区。南区主要规划四大特色集群园区即:仓储物流园区、电子工业园区、医药制造园区、工艺品制造园区。北区以轻工路为界规划为两大特色集群园区即:轻工路以北为碳素耐材产业园区、轻工路以南为精密机械加工产业园区。这一切规划与调整的有关手续要尽快完成报批工作。对符合产业规划的项目尽快入驻六大特色集群园区,形成规模效应、集群效应。

二是把增后劲的重点放在搞好招商选资上

确定2011年为鲁山县招商引资年,成立了专门的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鲁山县2011年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将招商引资内容和任务进行了分解,采取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年终明确奖惩。县里派出由四大班子领导为队长的招商小分队,赴京津塘、海西、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招商,同时成立五个招商联络工作站,进行驻地招商。目前,已与粤港澳集团签订了共建珠三角产业联盟鲁山产业园的协议,委托招商。同时,围绕产业集聚区内不同园区及其主导产业,进行专门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实效。2011年计划全年招选企业42家,投资60亿元,入驻产业集聚区25家。

三是把出形象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完善道路交通设施、供电通信设施、供排水和供气设施、标准化厂房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扩大基础设施覆盖范围,提高建设标准,增强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今年计划投资7.4亿元,开工建设振兴路、新兴路南段、经一路、纬三路、中州路、光明路,北区形成“三纵二横”,南区形成“三纵五横”的区内交通网络。全面提升集聚区整体能力,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同时,计划新增储备土地4200亩,加大运用BT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项目入驻提供有效空间和有力保障。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2011年总结2012年发展报告 篇5

一、继续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进一步夯实党的阶级基础 为了确保顺利完成工会组建工作,年初,区总工会组织召开了基层工委会主席会议,对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指标进行了分解,做到尽早部署、尽早落实。为了整体推进非公有制企业推行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全面推广黄贝凤凰社区、东门商业步行街区、新村工业区珠宝行业等三家试点单位的经验和做法。五月,区总工会举办了由工委会主席、基层工会主席及相关工作人员60多人参加的“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对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工作的认识,掌握方法,增强信心,为全面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止至11月28日,我区共召开17个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7月,全国总工会民主管理部一处刘铁章、王红两位处长到我区对有关民主管理机制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对我区全面推广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工作给予了肯定。11月4日,市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依法治市动态》刊发了《罗湖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专题文章,区委书记刘学强同志阅读该文章后作出了批示:此事推进很有成效,不久前全国总工会第一书记张俊九同志调研也予以充分肯定,望各职能部门趁势而上,扩大成果。职工之家活动也得到进一步地加强。开展了多层次职工之家验收,基层工会按照职工之家验收条件进行验收,有条件的依托工会联合会进行二级联建。全年共验收合格职工之家1353家。职工之家验收合格率达80%。其中,区总工会推荐的城管办机扫所工会分会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的光荣称号。

二、以职工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1、注重发挥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机制作用。我们通过大力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切实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在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签订工作中,我们召开了集体合同经验交流会,加强培训学习,深入推广先进经验,规范签订程序,确保了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签订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份数仅占全部的39%,但覆盖的企业和职工人数分别占全部的98%和85%。

2、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法律监督组织的作用。

3、积极探索和创新维权工作形式。为了给职工争取更大的合法权益,各级工会组织坚持不断探索和创新维权工作形式。如清水河街道工委会进一步整合办事处各部门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由工委会牵头,联合街道司法所、劳动保障所、社会事务科、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在街道办新办公大楼服务大厅设立“维权接访员”,专门接待群众来电来访。并成立“维权工作组”,订出维权工作制度,集中资源,各有关部门轮流接访,按工作职能及纠纷问题类别分别由各职能部门负责处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市总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 大学工会2010—2011上学期工作总结 2012年移动通信公司工会工作总结 教育工会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要点 省交通信息通信中心上半年工会工作总结 工会、老干处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2年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2年公司工会女工工作总结 【返回 工会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三、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帮扶工作,为困难职工做好事办实事取得较好成效 帮扶网络的逐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开展,各级帮扶组织先后开展了“五大”的帮扶活动。一是积极建言献策,发挥源头参与作用。区总工会系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区人大、区政协提出了《关于抑制企业欠薪行为依法保障职工收入的建议案》和《关于大力构建“和谐企业”的建议案》,积极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二是认真开展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区总工会以区工人活动中心

为了进一步拓宽帮扶工作渠道,区总工会坚持不断探索,xx年下半年,在市总工会的指导下,我们选择了工会工作基础较好的罗湖建筑(控股)有限公司,积极推进“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的试点工作,并召开现场会议在全区推广。

四、加强劳动保护安全工作,切实保护好职工生命财产安全 发挥职业安全卫生监督作用,是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职业安全卫生监督组织通过五项有力举措,切实维护了职工的生命安全。

2、宣传培训,提高企业和公民职业安全卫生意识。一是积极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增强职业安全卫生意识。4月下旬,区总工会与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一起于在莲塘第一工业区开展职业病防治、安全生产、工伤事故预防街头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7400多份,并举行安全知识有奖问答活动。5月20日,我们结合《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宣传,在全区10个街道举行安全法规的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安全生产等各种资料16800份。二是举行安全员培训活动,做好工伤预防工作。我们以区总工会工人活动中心为基地,先后举办了6期安全员、安全主任及企业负责人安全培训班,培训人数360人。三是结合“创文明城做文明人健康讲堂”活动,举办职业安全卫生知识讲座、培训班和实地演习,如我们在国威电子有限公司进行企业消防安全教育,并举行灭火演练,丰富职工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1><2><3><4><5><6>市总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 大学工会2010—2011上学期工作总结 2012年移动通信公司工会工作总结 教育工会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要点 省交通信息通信中心上半年工会工作总结 工会、老干处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2年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2年公司工会女工工作总结 【返回 工会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4、积极筹划,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5月中旬,区总工会与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发文(罗工总〔xx〕8号),发动企业参加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动员组织了深圳国威电子有限公司等22家大型企业,16214名职工参赛,参赛企业数和人数创我区新高。通过竞赛活动,促进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维护了职工的生命安全。

5、依法参与,履行法定监督责任。全年,区总工会共参与企业工伤死亡事故调查处理案件12宗,都是接到事故报告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积极参加调查处理,依法做好对死难家属的赔偿、安抚和其它善后工作,切实保障死亡职工及其遗属的合法权益,确保我区的和谐稳定。

五、全面加强职工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素质

2、积极动员职工参加市第五届职工技术运动会。为了广泛发动辖区企业职工参加市第五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区劳动竞赛办及时转发了市第五届职工技术运动会方案,使广大职工及时了解情况,提前准备。并督促各参赛单位开展岗位练兵、岗位培训、技术创新、技术比武活动,努力提高广大职工的综合素质。经过基层预赛,我区挑选了98名选手参加工业、交通,商贸、金融,建设,教育、卫生等赛区的复赛、决赛。有8名选手获得了名次,其中有4个项目荣获第一;教育工会等三个单位获取“团体优胜奖”,区总工会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3、认真开展“学习郭春园”活动。今年3月8日,区总工会向全区职工群众发出了“学习郭春园,争当好员工”的倡议,得到了全区职工群众的积极响应,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掀起了以学习郭春园精神为主题的活动高潮。为了进一步把学习郭春园活动推向深入,6月11日,区总工会党员干部在党支部书记王新宪同志的带领下,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去到莲塘工业区开展了“学习郭春园,奉献在鹏城”活动,针对职工群众关心的工会劳动法律法规问题提供咨询以及开展有奖知识问答活动,并向职工赠送《工会法》、《劳动法》和有关职工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书籍五千余册,受到职工群众的热烈欢迎。

4、积极推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了扎实推进“创争”活动,区总工会从队伍自身做起,把“创争”活动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上半年选送了5名工会干部参加省总工会和13名工会干部参加了市总工会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业务水平。同时,区总工会不断加大对基层工会组织的培训力度,努力把“创争”活动做实做好,4月6日,在东湖办事处对50多名工会干部进行了工会业务培训;为了把“创争”活动推向高潮,7月,区总工会成立了活动协调小组,明确了各项要求并以文件形式下发,要求全区30%以上的企业开展此项活动,目前全区共有近500家企业开展了“创争”活动。市总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 大学工会2010—2011上学期工作总结 2012年移动通信公司工会工作总结 教育工会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要点 省交通信息通信中心上半年工会工作总结 工会、老干处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2年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2年公司工会女工工作总结 【返回 工会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5、通过宣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高职工文明行为。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我区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响应和配合,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作用,在全区广大职工群众中广泛宣传创建全国文明人的各种知识,号召广大职工群众从自身做起、争做文明人。活动中我们向2100多家企业中的外来工发送宣传彩页8万份,宣传挂图300张,力争使外来工人人皆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清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7月10日上午,我们在环卫工人基地举办了“深圳文明联合行动”活动启动仪式,几百名环卫工人参加了活动,在活动中邀请了康宁医院的专家,作了《职工心理健康问题知识讲座》,受到了职工们的热烈欢迎。

六、发挥工会组织带动和引导作用,努力促进“和谐罗湖”建设

1、学习劳模、关爱劳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八十周年,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区总工会与区委先进办等部门联合举办了“罗湖区庆五一暨党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事迹报告会”,刚刚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罗湖公安分局刑警大队长梁伟利等四位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会上做了事迹报告,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的事迹,展现了新时期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的共产党员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展现了党员劳模的坚强党性和高尚的人生追求,全区近千名党员受到了教育。会上,区党政领导还为罗湖区30多位历年来出席全国、省、市、区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颁发了刻有“保持荣誉,再立新功”的奖杯,使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倍受鼓舞。

2、认真做好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一是慰问特困退休职工。在元旦、春节前夕,区退管办重点慰问了20名特困退休职工,为他们发放慰问金23500元,做到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退休职工身边。二是组织了8支队伍参加市退管办举办的“珍奥杯”乒乓球比赛,我区5个队获得了名次。三是组队参加深圳市退管办举办的xx年深圳市退休职工社交舞比赛、退休职工歌唱大赛、退休职工家庭才艺展示大赛系列活动。四是“老人节”期间召开“庆祝老人节暨退管工作座谈会”,回顾总结退管工作,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进言献计齐谋发展。各基层退管组织坚持为老年人开展各种活动,让老年人欢乐的晚年。今年东湖街道退管会进一步推动街道办事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落实,实现了街道、社区、物业管理处三级服务网络的全覆盖,东乐退管会坚持为退休职工出版“夕阳红”专栏,得到辖区居民的赞扬。东乐退管会主任蒋敏被推荐为深圳市文明市民、退休职工罗育英被深圳市老龄工作委员会评为深圳市十大“老有所为”奉献奖。

3、女工工作得到加强。各级女职委认真开展了“六大活动”,切实关心女职工身心健康。一是针对女职工保护问题开展问卷调查。区总工会先后二次协助全总、市总做女职工保护调研工作,对区属餐饮、商业的部分企业和女职工进行了问卷调查。二是动员女职工参加安康互助保险计划。动员了近百个单位的xx多名女职工参加了女职工安康互助保险计划,全年共有5名参加了该计划的女职工因为患妇科癌症得到了赔付。三是组织女职工参加法律知识竞赛。组织了1万多名女职工参加“陕汽杯”女职工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四是开拓女职工事业。“三八”节期间,组织女劳模、先进工作者和工会女干部到市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参观学习,丰富女职工的文化生活。五是举办各种知识培训班。一年来,先后组织我区6000多名女职工参加了各种培训,进一步丰富她们的文化知识,提高其业务技能。六是继续做好“创文明城,做文明人”健康健堂活动。先后在环卫工人公寓、东湖办事处、国威电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近十场的讲座,数千名女工聆听了健康课堂。各基层女职委也积极为女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桂园工委会女职委在辖区松园南文化广场举办纪念“三八”先进女性事迹报告会暨文艺演出,受到辖区女职工的欢迎。

4、工会财务工作进展顺利。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会经费是我区工会经费的收缴重点,我们积极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动态地掌握了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工会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算出应依法拨缴经费的总额,摸清底数,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建立健全收缴台帐,保证了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上解率。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经费收缴难的问题,我们做到宣传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按照有利于工会经费的收缴,有利于促进企业工会工作开展的思路,探讨新的工作路子,推动企业工会经费收缴工作的新突破。xx年我区工会经费收缴超额完成了任务,实现连续三年稳步增长。在用好工会经费的问题上,区总工会坚持取之于职工,必须用之于职工。把工会经费开支重点放在为困难职工送温暖活动、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就业法律援助和开展职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确保工会经费用得其所。

5、认真开展驻挂社区工作。在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中,区总工会派出一名副主席驻点翠竹街道水库新村社区工作,驻点干部从推进固本强基工程的大局出发,从提高社区干部思想认识、转变观念着手,通过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加强社区干部自身建设等措施,帮助社区解决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社区干部的服务意识、转变了工作作风、增强了工作水平和能力。一是区总工会给予了2万元扶持资金,并向区有关部门争取到了20万元作为社区居委会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较好地改善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环境。二是完善了制度,帮助社区起草和完善了《xx年新村党支部工作计划》和《党支部活动制度》等六项制度。三是协助社区选定健身活动场地,建设“健康之路”,方便社区居民进行身体锻炼。四是协助社区开展党建工作,对职工群众加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目前已有2位居委会干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五是提高社区居委会干部的素质,根据实际情况,先后组织社区干部到文锦、黄贝、翠竹等社区工作站学习交流,分批对社区居委会8名干部进行了电脑培训,还专门聘请专业人员对社区干部进行档案文件分类、保密工作培训指导等。六是慰问社区干部和特困家庭,共发放慰问金1万元。市总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 大学工会2010—2011上学期工作总结 2012年移动通信公司工会工作总结 教育工会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要点 省交通信息通信中心上半年工会工作总结 工会、老干处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2年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2年公司工会女工工作总结 【返回 工会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七、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工会队伍建设

1、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教育活动。上半年,罗湖区总工会党支部按照党中央、省委、市委以及区委的有关精神和要求,集中开展了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题的专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狠抓学习、深入剖析、认真整改,使教育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2、积极推进党建带工建工作。

3、认真筹备召开区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

筹备领导小组下设的三个工作小组根据各自的具体分工,认真细致,精心组织,力争各项按时、保质完成筹备工作。二○○六年工作任务 二○○六年,是我区工会选出新一届领导班子后的第一年,为确保顺利完成工会各项工作任务,我区工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掌握和运用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中国工会十四大和深圳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立足全局、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真抓实干,组织和带领全区广大职工,为建设和谐罗湖、效益罗湖和现代服务强区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一、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会发展道路 党的十六大郑重提出,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中国工会十四大也提出了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工会工作全局。科学理论是工会工作的行动指南,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按照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个根本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落实工会各项工作中用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全社会,使工会的地位更加巩固、力量更加强大、贡献更加突出,始终做到在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上取得新成效。

二、坚持推进“固本强基”工程,把更多的职工吸引到工会组织当中市总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 大学工会2010—2011上学期工作总结 2012年移动通信公司工会工作总结 教育工会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要点 省交通信息通信中心上半年工会工作总结 工会、老干处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2年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2年公司工会女工工作总结 【返回 工会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随着我区经济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作用更加突出,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社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大批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就业方式灵活多样,许多人员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最大限度地把这些人员组织起来,发展成为工人阶级的一份子,是工会面临的艰巨任务和重要政治责任,也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途径。各级工会组织要从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和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密切党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持“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立工会组织”的原则,继续通过建立区域、行业工联会覆盖建会等有效工会组建工作方式,最大限度地把职工“吸引”到工会组织中来,壮大职工队伍,维持工人阶级的团结统一。

三、坚持完善工会维权工作机制,为和谐罗湖建设贡献工会力量 各级工会组织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以建设和谐罗湖为目标,以签订劳动合同、推行集体合同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劳动争议调处制度、劳动保护检查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动解决职工最关心的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问题,切实履行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要进一步发挥好工会组织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不断加大源头参与维护职工权益的力度,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推动政府关心和重视职工群众的各项合理需求,为广大职工争取更大的合法权益 各级工会组织要从维护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全力协助党委和政府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及时准确地反映职工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妥善处理职工群体性事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要教育和引导职工正确看待利益关系,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把社会整体利益、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地维护社会的稳定。要认真配合有关方面,积极防范和应对敌对势力对我渗透破坏活动,维护职工队伍的稳定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为建设和谐罗湖作出贡献。

四、坚持深入推进送温暖工程,切实为困难职工解难事办实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这既是对全党的要求,也是对工会组织的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要唱响“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口号,大力推进送温暖工程,加大帮扶工作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困难职工帮扶组织网络的建设,将帮扶网络向基层、向企业延伸,发挥覆盖作用;认真做好困难职工的调查摸底工作,对困难职工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向党和政府反映困难职工生活状况,利用帮扶网络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切实加强对困难职工的救助工作;要运用多种形式展开帮扶行动,为困难职工重点提供政策指导、生活救助、子女助学、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和帮助,推动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要积极推广罗湖建筑(控股)有限公司开展的“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的试点经验,推动全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2011年总结2012年发展报告 篇6

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作为咱们新组建监察队伍的负责人,根据我们集聚区现实情况监察工作计划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网格管理,全面巡查

集聚区地处我市东部,所辖区域多为城乡结合部和保障房项目所在地块,随着全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园区项目的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各类违章建设行为有不断蔓延的趋势,使得城建执法监察工作难度不断加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与辖区各包村干部及村委负责人密切配合,上下联动,一经发现有建房迹象的,立即举报、随时查处。同时加强日常巡查,队员每天在各自的责任区内巡查一遍,巡查过程中突出重点,目前主要地段是新曹路、汴京路东延、东一路、东五路、边村两侧村庄和耕地的违法建设,发现一起制止一起,双休日、节假日合理安排加班,做到全天候全方位监管,不留空档,坚决将违法建设蔓延的势头遏制住。二是处置到位,从严执法。

针对农民在耕地里盖房的,发现后即时下达《停工通知》,给当事人讲明道理,不听劝阻继续施工的坚决予以拆除,做到果断处置、敢于碰硬。情况特别复杂的及时向区城建监察执法大队汇报,取得支持。对那些蛮不讲理、暴力抗

法的行为,做好现场取证工作,特别是视听证据的收集,以便于配合公安机关予以严厉打击。对屡禁不止、抢修抢建者,抓住违法典型,上报区城建监察执法大队,由区执法大队上报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依法拆除,做到拆一儆百,增强震慑力,坚决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

三是强化责任,加强管理。

细化责任区域,将违章查处责任具体分解落实到每位执法人员。要求谁的管辖范围内发现违章建设行为由谁负责立案报批和查处纠违;谁的管辖范围内出现管理空档,将追究谁的责任,使执法人员人人有担子,个个有压力,尽职尽责搞好本职工作。对新到岗的队员加紧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知识和执法水平。严格考勤制度,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能吃苦,作风硬的监察队伍。

四是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2011年总结2012年发展报告 篇7

一、***区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

(一)蔬菜生产基本情况

截止2011年,全区常年菜地面积为5856亩,当年蔬菜总播种面积约32300亩、复种指数达551.6%,总产量约35000吨,实现产值约8400万元。

(二)无公害蔬菜发展情况

1、无公害蔬菜发展的基本情况

为推动我区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稳步实现蔬菜产业的提质增效,我区无公害蔬菜按照“依靠科技、依托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整合多方资金,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同时结合冬农开发、订单农业、菜篮子工程、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推进无公害蔬菜的发展进程。

2011年共完成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409亩,其中,水泥桩半钢架大棚359亩(新建80亩、由原竹木棚改造279亩)、全钢架大棚50亩。目前我区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总面积达2148亩,其中全钢架蔬菜大棚150亩,水泥桩半钢架蔬菜大棚515亩,竹木蔬菜大棚1483亩。

2、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采取的一些措施

(1)建立机构,加强领导。一是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发改、财政、农业及***为成员单位,从各相关单位抽调成员组成的蔬菜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加强领导;二是层层签订蔬菜工作目标责任状,实行分级负责制,把蔬菜生产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三是乡(镇)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研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确保基地建设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2)登记造册,强化管理。一是制定蔬菜基地保护措施,对蔬菜基地严格登记、造册、立牌、归档;二是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对部分无力耕种或粗放经营的菜地,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拍卖等方式进行适当调整,确保蔬菜基地的规模性和整体性。

(3)广集资金,增加投入。2011年我区共投入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资金550万元,其中,省农垦总局投入170万元、市财政投入90万元、市农业局投入10万元、区财政投入200万元、群众自筹80万元。

(4)强化服务,科技兴菜。首先是按每100亩菜地配备专职蔬菜技术指导员1人,技术员从区乡农技人员中进行选派,采取驻村蹲点包片指导,一定三年不变;其次是加强蔬菜科技普及,加大对广大菜农的无公害蔬菜技术培训,并请省、市有关专家对无公害蔬菜生产采取从种到收全程技术培训和监督;三是采取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深入普及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知识,指导生产者科学、合理地使用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规定。大力推广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措施和安全高效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积极开展相应的技术、信息服务。

(5)加强农药残留检验、监测、控制。做到合理用药、合理生产,并且做好农残监督、检测,对农残超标的蔬菜一律不准上市。

(6)建立蔬菜基地良种引试示范基地,试验、示范、推广选择适宜本地栽培的名、特、优、新蔬菜品种,实现我区蔬菜生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设蔬菜生产开发科技示范样板,严格按照大棚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提高蔬菜的生产管理水平,以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7)制定规程、严格制度。区经作站按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要求,先后制定了《***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管理制度》、《***区无公害蔬菜生产质量控制措施》、《***区主要蔬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区无公害蔬菜农药与化肥使用管理规定》。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既定的制度与规程进行操作,确保了无公害生产基地的产品符合相关标准。

3、建立长效机制,保持产业可扶持发展

(1)制定和实施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全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我区本着 “因地制宜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持续发展建基地”的原则,先后制定了《***区蔬菜产业“十二五”规划》、《***区万亩蔬菜基地建设规划》等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把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与全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在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增加资金、技术和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单位面积蔬菜产量,增加蔬菜总产出和批量,逐步形成和扩大蔬菜生产的区域规模和产业规模,尤其是重点建设和认证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努力增强我区蔬菜的比较优势。

(2)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稳步培育和开拓市场。在当前缺乏农产品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不利情况下,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是蔬菜产业稳步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政策支持,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力争把“季节性订单”发展成“常年性订单”、把“短期性订单”发展成“长期性订单”。同时也不放松蔬菜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设,还要通过招商引资力争能引进外地大企业进驻***,以填补本地空白。总之要做到“多条腿”走路,才能逐步做大、做强***的无公害蔬菜产业。

(3)抓好蔬菜科技研发、推广和创新。蔬菜产业升级和发展,关键要靠科技进步,要靠科技创新。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培训,普遍提高菜农的科学素质和技术水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蔬菜栽培模式和技术,认真实施无污染绿色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要开展优势蔬菜品种特别是日光温室专用新、稀、特品种的引进推广和培育,大力推进蔬菜品种结构调整,逐步实现蔬菜良种化。联合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多方引进研发资金、高新技术和高级人才,及早开展蔬菜高新技术开发,加速蔬菜科技创新进程,增强我区蔬菜产业的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4)进一步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蔬菜质量和安全。目前市、区两级农环站已经联合建立了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站,各项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今后要对已通过认定的无公害蔬菜基地要做到100%监管,一是要将基地纳入农残检测监测范围;二是要对基地进行检查,检查重点是基地农户填写的生产档案记录册情况;三是检查基地清洁生产情况;四是对基地产品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出具检测合格报告单,做到产地准出。

4、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目前我区成立的蔬菜专业协会只有两家,分别是***蔬菜协会和***蔬菜合作社,会员总数240人。协会目前主要是帮助当地菜农解决部分蔬菜的销售,但现在两个协会掌握的资源和网络还十分有限,能起到的中介能力也相对弱小。

5、蔬菜疫病防控措施

通过一线农科人员多年的工作实践,现在已基本摸清了我区蔬菜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并且按照具体蔬菜品种分别归纳写入了《***区主要蔬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由于在生产严格执行这些防控措施,并且在蔬菜基地中实行科学轮作,我区蔬菜生产尚未出现过重、特大疫病暴发的生产事故。

二、我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近几年来,***区本级财政对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投入的专项经费极为有限,整个产业基本都是靠整合“冬季农业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等其它项目的经费支撑和维系。发展资金的严重不足,造成无公害蔬菜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以及农业科技培训方面的投入均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整体产能低下,从而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2、生产者安全意识薄弱

蔬菜安全问题的根源还是意识问题。虽然目前通过大力宣传以及农资市场整顿,高毒、高残留农药已基本杜绝,但菜农滥用农药、化肥的情况还相当严重,认为施用越多效果越好,造成蔬菜农残和化肥污染超标。另外,基层农科人员数量少,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农民还不知道通过何种技术措施才能达到生产的无公害标准。

3、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的蔬菜生产者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菜农,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自由种植、独立经营,蔬菜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蔬菜生产者思想相对还比较保守,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可和接受能力较差,缺乏按标准化组织生产的积极性和紧迫性,生产方式与现代高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差距相当大,直接影响了单产能力。菜农因为收入还比较低,自我投入能力不够,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差,不能投入和不敢投入情况较为普遍。同时中介组织建设还远远滞后,直接影响了蔬菜生产的组织和流通能力,缺乏带动能力强和辐射面积大的旗舰型龙头企业,蔬菜生产总体上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在知名无公害品牌上也基本还处于空白。

4、检测体系有待完善

我区的无公害蔬菜检测和市场准入工作才刚刚起步,现行的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还不够健全,执法主体尚未明确,监测的覆盖范围也还远远不够。另外检测的运营成本也相对较高,检测的手段相对单一,检测的项目和范围也还有较大的局限性,市场准入制度还在不断地摸索和完善之中。

三、进一步加快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1、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我区的蔬菜产业起点低、基础差,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调动各方积极性,将蔬菜生产落到实处。政府主导是指政府以市场化的、经济的手段以及非市场的行政手段,通过制订政策方案和实施要点,对蔬菜产业市场化进程的推动、调控和引导。在建设蔬菜基地、发展蔬菜企业、建立蔬菜储运渠道、蔬菜品种选择等方面要充分利用并积极创新市场运作机制,如推行“订单式”蔬菜生产,在种子供应、蔬菜生产与加工、蔬菜储运与销售等方面实行以“公司制”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2、依靠科技,优化蔬菜生产区域布局,在交通沿线、低热平坝地区按照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思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全力提高蔬菜基地的复种指数和单产,稳步提高蔬菜总产量。同时,按照巩固提升传统蔬菜产业,培育壮大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思路,围绕市场需求大力调整蔬菜种植的品种结构,积极引推蔬菜良种,加大对菜农的引导和宣传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蔬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3、加大投入,着力改善无公害蔬菜生产条件。采取大棚建设与露地蔬菜相结合的模式,根据各生产点的实际情况,加大投入,缺什么建什么,重点加强农田水利、机耕路建设。按照优质、高产菜园建设要求,加大中低产菜地改造、优势无公害蔬菜基地水利配套设施及农村中小河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力度,逐步解决我区蔬菜基地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4、加强科技培训,着力提高科技人员及农民素质。一是加强科技人员技能培训。二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菜农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要领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三是有针对性地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对农民进行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中耕管理等技术环节进行有序培训,让广大菜农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5、落实政策,积极争取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资金,着力推进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进程。逐步加大本级财政对蔬菜基地建设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省、市及中央蔬菜产业发展项目,按照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整体推进项目要求,积极争取***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资金,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资金,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利用重点扶贫村、小康村等项目,采取扶贫贴息贷款,整合项目资金,逐步扩大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种植面积和提高生产能力。

6、提升品牌形象力。提升品牌形象力,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在发展***蔬菜产业的进程中,必须建立、宣传、推广自己的品牌形象,确立并注册***蔬菜的品牌,并逐步提升其品牌形象力。为此,应充分挖掘思茅生态文化的内涵,突出绿色、生态、自然的品牌价值,并将其应用到品牌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颜色等视觉载体上,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心理,进而拓展市场空间。可以广泛征集创意方案,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

上一篇:总账会计年终总结下一篇:关于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