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和平的演讲稿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呼吁和平的演讲稿(精选8篇)

呼吁和平的演讲稿 篇1

呼吁世界和平的演讲稿1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和平,战争地区的人们最渴望的就是和平,可频频发生的战争正在催毁和平,威胁人们的生命。

可恨的战争让无数人失去了生命,失去了亲人。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月,有33个国家参战卷入战争人口达15亿以上,军民伤亡3000多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更是巨大,历时6年之久,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20多亿人卷入战争,死亡7000多万人。

然而在现代,战争不但没有停止,而且给人类造成的破坏更是巨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3年报告,自1990年至2003年,因为战争,世界有200多万儿童死亡,600多万儿童受伤或致残。

我多么渴望和平呀!为了不让更多人失去生命,为了不让更多人失去亲人,让我们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吧!让我们一致行动起来保卫和平吧!让“地球村”成为人类的乐园,让人与人之间充满爱,充满宽容,这样和平之神才会永驻人间,“和平之花”才会开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呼吁世界和平的演讲稿2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兵者,不详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老子的确是这样说的,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

战争好?打赢了拿钱升威望?可战争从一开始不就是人们为了资源权力什么的在自相残杀?杀得两败俱伤了,城市变得满目疮痍了,民众死的死了,伤的伤了……那这从一开始就完完全全地错了的战争,怎么会是“好了”?

战争体现国家的强大?真正文明强大的国家,不是说能把一个小国像小鸡一样掐死,而是你明明能不费吹灰之力掐死它,但你会放过它,给它一把米吃,让它温顺地跟随在你身边……一心想发动战争来让自己更强大的人,充其量一莽夫而已。

但也许人类本身就是矛盾的,有人专门救人,有人专门杀人;有人专门盖房子,有人专门抢夺资源。令人哭笑不得。

为什么他们一定要没事找事?有什么事,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谈一谈?谈不来,为什么一定要刀剑相向?为什么他们不会替别人想一想?他们一直教导孩子们的道理为什么自己不能做到?本来几张纸可以搞定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用不可计数的人来解决?为了权力,为什么要如此大动干戈?

为什么,一定要有战争?

究竟是为什么?

安居乐业,一天的辛勤劳动后吃一碗香喷喷的饭,再与邻居聊一下家常……不比那整天在战场上拼命厮杀好了不知多少倍?

和平不好么?

从人类文明上千年的历史中,可以知道,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为了祖国崛起,我们就去做!古时,外国人造不了白纸,我们可以!外国人不能高效率印书,我们可以!外国人搞不出指东南西北的东西,我们可以!外国人造不了噼里啪啦一通炸的东西,我们可以!不管中间遭受了怎样的苦难,怎样屈辱的一段历史,今天,外国人维护不了世界的和平,我们照样可以!走中国路,圆中国梦,守世界和平!

孩子们不需要战争。

我们所希望的,只是安闲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一段雨后的小清新,一杯清香缭绕的热茶,一段无法再拥有的美好时光。

呼吁世界和平的演讲稿3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莫斯科时间5月9日,人民解放军在莫斯科红场押轴亮相,102名中国仪仗兵,高举五星红旗,以威武的雄姿震撼全场,让世界人民领略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国的力量!

当我们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为五星红旗的鲜艳而自豪时,请不要忘记,那浓烈的鲜红,是多少英雄儿女,用热血、用生命染成的!

不能忘记,雪山草地上,每一个脚印都写着真诚,每一颗红星都闪耀着希望,每一声枪响都寄托着革命的信念!

不能忘记,青纱帐里,革命英雄逞英豪,凝聚着仇恨的炮火,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咆哮的黄河,为中华儿女呐喊、助威!

不能忘记,纪念碑上,那一串串铭刻在人民心中的、先烈的名字,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在共和国的旗帜上,留下不一样风采。

我们要记住:中华民族,我们伟大的母亲,曾经受过的屈辱!

我们牢记历史,并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以史为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是我们崇高的愿望,但牢记历史,难道历史就能不再重演吗?珍爱和平,难道和平就能到来吗?我们必须记住历史的真谛:“落后就要挨打!”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新时代的主人,祖国的希望,在形势纷杂的今天,我们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努力把自己打造得更优秀,努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富强,努力让屈辱的历史永远不再重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惟有举国不怠,我们的民族,才能长盛不衰;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奋斗吧,朋友们,让我们为了中华民族而奋斗!

奋斗吧,朋友们,让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呼吁世界和平的演讲稿4

一座座民房无情的摧毁,是战争被迫着人们背景离乡,是战争在逃亡难民的的眼神中增添了惊恐,虽然战争还没有降临到我们的头上,但我们已经感觉到了战争的可怕,在历史上一件件战例剥夺了无数幼小的生命,伤害了无数成熟的心灵,打退了无数人进取的念头。梦,在战争中破灭;梦,在硝烟中迷茫战争带来的是悲伤、无辜。

带来的是无法衡量的心灵创伤,带来的是全世界无法衡量的创伤!我们呼吁和平!湛蓝色的天空原本是鸟儿的天堂,然而轰轰作响的高射炮,成了灵魂的收割者.美丽的深海,是鱼儿嬉戏的乐园,然而巡弋的舰艇,打破了它们的寂静.绿荫荫的草原,本是孩子们的天地,然而威力十足的地雷,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权利。我们盼望,我们祈祷,让战火中的人们有一个护盾,坚固的护盾,不被无情的硝烟所毁灭..我们愿有一把剑,一把神奇的剑,将战争永远赶出我们的世界,赶出我们的地球,让在战争中饱受折磨的人们像我们一样拥有湛蓝的天空,美丽的深海,绿荫荫的草原``````

用爱去感化世界,用心去换取和平.待到春暖花开的时候,神秘的远方将飞来群群白鸽,带我们回到万物复苏的国度,让我们手拉手,撑起友谊的桥梁..别让橄榄枝从我们手中滑落,别让和平鸽从我们手中飞走.让我们在自由女神的庇佑下,收起一颗虔诚的心,握手言和.友谊和平的花朵,盛开在明媚的阳光下..深蓝的天空中,一颗颗璀璨的繁星,那是我们的心在许愿.呼吁和平,维护地球。

呼吁世界和平的演讲稿5

21世纪,是一个美好而艰难的时代,各式各样的高科技产品频频出现、改变。同时,改变更让人为之惊叹的是人的心灵,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再难剩下美好和单纯,也许,随之而来的就是永无止境的战争,民族的战争,国家的战争,甚至,是世界的战争。

那个魔鬼——二战元凶希特勒说过:“时代呼唤的是战争而不是和平。”我对于这个头脑发热的德意志杀手有无尽的恨意,他既没有波拿巴的雄才大略,也没有彼德一世富国图强的伟大胸襟,他把世界弄得天翻地覆,到自杀而死也只能留下无尽的骂名。他发动的法西斯战争,全世界10多亿人受影响,仅主战场俄国就牺牲了2800多万士兵和百姓,他还大肆鼓励他的纳粹党:“战争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我们从别人的尸体上踩过去,要么别人踏着我们的尸体拥有德意志!”然而,他错了,德意志差点毁在了他手里。他死后,德意志的统治者跪在死去的亡灵前,挽救了支离破碎的德意志,是统一拯救了它,是和平重新兴建了这个国家,是和平把它重新拉上了历史舞台,而不是被历史淘汰。

请问,希特勒,你知道吗? 再说拿破仑,这个在《战争与和平》里被认为不可战胜的家伙。依我个人认为,拿破仑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他没有本事,更重要的是一个不出名的却对拿破仑至关重要的元帅——贝拿道特。贝拿道特在拿破仑当皇帝时就非常不满,他仁慈而宽厚。这个比拿破仑年长10岁却丝毫不比拿破仑逊色的元帅在一次战役中与拿破仑出现了分歧,他不认为拿破仑应该强取豪夺。接着,他受瑞典王的邀请请出了瑞典王子,离开了法国。果然,对拿破仑作战战略、指挥方法了如指掌的贝拿道特来说,颠覆法国简直易如反掌…… 胜利走向了瑞典,和平的曙光温暖了这远离赤道的国度。战争蕴育出了拿破仑,而拿破仑败给了和平。只有在和平中,才能萌生出一个美好的新时代!好战的国家们,收手吧!让和平之光洒满地球的每个角落,让和平的笑脸挂在所有人的脸上吧!

呼吁和平的演讲稿 篇2

韩礼德 (1970, 1973, 1985/1994/2004) 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三种:概念元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 、人际元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 和语篇元功能 (textual function) 。而韩礼德所说的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两个部分。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 (包括内心世界) 中各种经历的表达。换言之, 就是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 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逻辑功能指的则是语言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单位之间逻辑关系的表达。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占子, 2005:74)

经验功能主要是通过“及物性” (transitivity) 和“语态” (voice) 得到体现的。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 而情态系统所表达的意义是从说话者的角度对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做出的判断, 或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和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

功能语言学认为任何选择都是有意义的。“选择就是意义”是一条广泛应用的原则。形式是意义的体现, 形式不同, 表达的意义就不一样。在英语政治演讲的演讲稿的语篇中, 演讲者因为所要表达的政治观点, 意识形态的需要, 以及其演讲过程中相关的“参加者” (participant) 和“环境成分” (circumstantial element) 的不同, 所以演讲者在撰写政治演讲稿时对其语言要有所选择, 如及物过程类型的选择, 选择不同的及物性情态量值, 语篇衔接方式, 就意味着表达不同的意义, 撰稿者需要反复考虑琢磨怎样措辞怎样组织篇章结构才能使使信息更容易为听众所接受, 从而增加信息被听众认可的机会, 以便更有效地达到其政治目的。不同的英语政治演讲稿因其演讲者的身份, 演讲目的, 演讲的内容的不同, 其语言必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但是其语言使用特征上在某些方面却存在共性, 现在我们以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1995年11月4日的最后一次演讲《要和平, 不要暴力!》为语料对其及物性、情态动词、语篇衔接词分别进行分析。《要和平, 不要暴力!》这篇演讲稿出自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体验英语的综合教程3》 (第二版) 的第八单元的passsge B。

二、政治演讲

通常情况下, “演讲”和“演说”被人们视作同义。所谓的演讲, 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 以有声语言和相应的体态语言为手段, 公开向听众传递信息, 表述见解, 阐明事理, 抒发感情, 以期达到感召听众的目的” (李元授、邹昆山2003:4-5) 。

政治演讲是“指人们针对国家内政事务和对外关系, 表明立场、阐明观点、宣传主张的一种演讲” (李元授, 周昆山2003:29) 。政府首脑的竞选演讲、施政演讲、就职演讲, 各级领导宣传大政方针和实施计划的演讲, 以及人们在政治集会上代表一定阶级, 政党或个人发表的演讲等, 都是政治演讲 (ibid:29-300) 。

在具体的演讲活动中, 演讲者以各种身份登场, 带有各种各样的演讲目的, 演讲的内容包罗万象。根据演讲的内容来分, 演讲可以分为政治演讲、学术演讲、生活演讲、法庭演讲、宗教演讲等五种类型 (邵守义1991;49) 。由于篇幅有限, 本文仅以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1995年11月4日的最后一次演讲《要和平, 不要暴力》作为英语政治演讲的语料进行分析。

三、伊扎克·拉宾的《要和平, 不要暴力!》英语政治演讲稿的微观语言特征

1、及物性分析

及物性是英语中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的中的所见所闻, 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 (process) , 并指明与各种有关的“参加者” (participant) 和“环境成分” (circumstantial element)

及物性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 (1) 物质过程 (material process) ; (2) 心理过程 (mental process) ; (3) 关系过程 (relational process) ; (4) 行为过程 (behavioral process) ; (5) 言语过程 (verbal process) 和 (6) 存在过程 (existential process) 。

通过对伊扎克·拉宾的《要和平, 不要暴力!》的英语演讲稿中各小句进行及物性分析, 我们发现六个过程类型出现了五个过程类型, 其中行为过程没有出现, 其他五个过程出现的频率大不相同, 现统计如下:

《要和平, 不要暴力!》英语政治演讲稿的及物性分析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 用的最多的过程类型是物质过程 (41, 43.6%) , 其次是关系过程 (28, 29.8%) , 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占总的物质过程类型 (69, 73.4%) 。心理过程排第三位 (14, 14.9%) 。第四位是存在过程 (6, 6.4%;) , 最后一位是言语过程 (5, 5.3%) , 行为过程没有用到。在伊扎克·拉宾的《要和平, 不要暴力!》的英语政治演讲稿中, 伊扎克·拉宾对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的使用比例相对大于其他过程, 过程类型呈现上述分布比例的原因是因为一篇强有力的演讲稿以客观地陈述事实, 合理的逻辑结构, 或强烈的情感表达为基础的。

将物质过程运用于英语政治演讲中, 尤其象伊扎克·拉宾《要和平, 不要暴力!》的英语政治演讲稿具有说服性的政治演讲, 通过物质过程向听众展示民众及演讲者本人对和平的向往, 对暴力的痛恨。号召鼓动听众起来采取行动。伊扎克·拉宾通过物质过程的使用清楚地阐明自己的目标, 而不至使听众困惑。

2、情态分析:情态量值

Quirk等人 (1985:219) 把情态看作是演讲者对命题的真实性的判断。在客观上, 真实性存在归一性 (polarity) , 非此即彼。Halliday把情态和归一性联系在一起, 认为情态指的是“是”与“非”之间的意义领域, 即肯定和肯定之间的中间区域。既然情态表达的是肯定和否定意义之间的中间区域, 所以演讲者可以在肯定和否定之间通过不同的情态词把他的命题表达的更趋于肯定或否定。不同点情态动词通过其具有的不同的量值可以表达不同的程度的可能性、经常性、义务和意愿。

在任何语篇中情态动词 (如will, should, could, can等) 是实现情态化的方式之一。情态量词大致可分为高、中、低三级。下面表格是情态动词must, need, will, would, shall, should, may, can, be able to的情态量值 (Holliday 1994:362;2004:624) :

在伊扎克·拉宾《要和平, 不要暴力!》的英语政治演讲稿中总共有3个情态动词出现, 分别是will、must, can, 每个情态动词的出现频率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will作为情态动词出现的频率最高 (7, 63.3%) , 其次是can, must, (3, 27.3%;2, 18.1%;) 。伊扎克·拉宾用限定性情态动词, 且是中量值的情态动词will来表达实现以巴和平进程的概率, 即用情态动词表达可能性, 政治演讲家用情态动词来表达可能性可以看作是运用了礼貌原则中的一种礼貌策略。因为情态表达是肯定和否定之间的中间区域, 所以情态的使用是避免将事情绝对化的一种方式, 从而使听众更愿意接受政治家们所传递的信息, 这样就会增加听众认可信息的机会, 避免听众对其主张或观点挑战和批评, 最终与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在《要和平, 不要暴力!》中作者用高量值的限定性情态动词must来说明在现实生活中, 整个以色列人, 所有犹太教民, 许多阿拉伯世界人民, 全世界的人民的为争取和平, 反对暴力和恐怖主义所承担的义务。在英语政治演讲中有较多用高量值的情态词来表达义务的现象, 因为强有力的鼓动力量需要蕴涵于英语政治演讲中。政治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 或鼓动, 或宣传, 或批驳, 这都需要引起听众的强烈的共鸣, 需要有强有力的鼓动性和号召性, 需要表达政治演讲家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比如美国总统通常在其就职演说中表达与其人民的共同的美好希望和英雄梦想, 并展示其雄才大略和施政纲领, 除此之外, 总统们往往要表达为了实现其英雄梦想和远大宏伟的目标自己和全国人民应该承担的责任。

演讲稿作者用can, 说明实现巴以和平进程的潜在性与能力。鉴于从语义上讲, 表潜在性的成分任隶属与情态系统, 韩礼德视其为情态的另一种类型。在英语中, 潜在性可分为三类:非明确主观取向, 由can来体现 (无明确主观取向) ;非明确客观取向, 由be able to来体现;明确客观取向, 由it is possible (for) 来体现 (胡壮麟朱永生, 张德禄, 李占子, 2005:152) 。

在伊扎克·拉宾《要和平, 不要暴力!》的英语政治演讲稿我们可以找到用低量值, possble表示可能性, 如:

1、it will be possible to make peace. (明确客观表可能性)

2、But, more than anything, in the more thanthree years of this Government’s existence, the Israeli people has proven that it is possible (明确客观表可能性) to make peace, that peace opens the door to a better economy and society;that peace is not just a prayer

还出现用动词表达情态意义, 这可用来表达作者本人的主观性, 具有明确主观取向。例如:

1、I have always believed (明确主观)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want peace and are ready totake risks for peace.

2、I believe that there is now a chance for peace, a great chance. (明确主观)

3、衔接连贯分析:词汇衔接

(1) 词汇衔接的定义

Halliday&Hasan合著的《英语的衔接》 (1976) 认为衔接手段大致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其中, 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是指通过词汇语义的选择、组织和聚合, 建立起一定的语义衔接关系, 达到语篇连贯的目的。韩礼德在书中指出词汇衔接即“用词汇复现、近义词、上义词及其他语义关系把篇章中的句子连接起来……语篇的主题是由词汇衔接的贯通而得到实现的” (1976) 。英国另一位应用语言学家Hoey (1991) 认为“词汇衔接是创造篇章织体的主要手段, 篇章的连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词汇关系的构造而产生, 篇章中的各个句子通过词汇语义关系得以相互联系, 使得对一个句子的解读除了依靠句法手段之外, 还必须依赖同一语篇中词汇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2) 词汇衔接的方式

黄国文先生 (2001) 在《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词汇衔接指“通过词的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整体与部分等关系达到语义连贯”。

通过对《要和平, 不要暴力》演讲稿分析后我们会发现词汇衔接在其篇章中建立一个贯穿篇章的链条, 重复是其最主要的衔接方式。重复是在词汇衔接中最直接的方式是具有同样语义同一形式的词汇在同一语篇中反复出现。它与句法衔接中的重复不同。句法衔接强调同样结构的重复出现.词汇重复是一个单词或词组的重复。

在伊扎克·拉宾《要和平, 不要暴力!》演说中重复词或短语占很大的篇幅。如:peace, 26次;chance, 5次;democracy, 2次, democratic (形容词) 1次;election, 2次;violience3次;I want to 5次, possible to, 2次;more than, 2次;prayer, 2次;aspiration, 2次;partner, 2次;enemy, 2次;do one’s part, 2次;conflict, 2次;pain, 3次;path, 3次;a military man, 2次;here, 5次等等。

以色列列总理伊扎克·拉宾通过对关键词peace的26次重复使用及其他词的重复使用向听众阐明实现和平的重要性和意义, 并且代所有正义的听众表达了其渴望和平, 反对暴力的心声, 从而与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抓住时机, 最终采取实现和平, 维护和平的行动, 达到通过演讲实现其政治目的。如的两次使用表明以伊扎克拉宾为代表的政治家们已经从事反对暴力, 实现和平神圣事业许多年了。Partner的两次使用表明实现和平需要人加入, 一起奋斗!

同义词与反义词在本篇中也起到了衔接语义的作用。同义词与反义词正确运用, 是修辞的一种手段, 也是篇章衔接的方式之一。在《要和平, 不要暴力》的语篇中也有其他的衔接的方式如同义词和反义词的使用。

同义词:Peace, election, democracy, course, path, road;for peace, want peace, desire peace, support peace, every opening, and every possibility.

反义词:peace和violence;Against violence andfor peace, desire peace and oppose peace, the path of peace and the path of war;

局部与整体词是表示个体和整体的“内包”关系, 是一种实体的“内包”。这种衔接方式在《要和平, 不要暴力!》的倒数第二段, 作为一种衔接方式出现, 如:the Israeli people;To the Jewish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hemany people in the Arab world, the entire world

总结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为根据对政治演讲这一体裁进行话语分析, 找出了与这一语篇体裁相适应的语言表现形式所体现出的微观特征 (从及物性, 情态化, 语篇的词汇衔接三个方面) 。

通过以伊扎克·拉宾的《要和平, 不要暴力!》的英语演讲稿为语料, 对语篇中的及物性、情态动词、语篇衔接中的词汇衔接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物质过程是使用最多的及物类型其次是关系过程;限定性的中量值的情态动词will的使用频率最高, 来表达一种概率即否定和肯定中间区域的一种可能性, 用高量值的限定性情态动词must来说明在现实生活中, 需承担的一种义务;重复是《要和平, 不要暴力!》的英语政治演讲稿的语篇衔接的最主要的词汇衔接方式。

英语政治演讲稿的特点, 演讲目的, 及特定的听众决定了任何英语政治演讲稿都有其共同的语言特点, 伊扎克·拉宾的《要和平, 不要暴力!》也不例外。伊扎克·拉宾的《要和平, 不要暴力!》演讲稿中表现的语言特征 (及物性、情态化、语篇衔接) 在某种程度上就折射出了所有英语政治演讲稿的特点, 如在英语政治演讲中有较多用高量值的情态词来表达义务的现象。

摘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 情态化, 词汇衔接为根据, 并以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的《要和平, 不要暴力!》这篇英文政治演讲稿为语料对政治演讲这一体裁进行话语分析, 找出了与这一语篇体裁相适应的语言表现形式所体现出的微观特征。

关键词:及物性,情态化,词汇衔接,语篇分析,政治演讲

参考文献

[1]《大学体验英语》项目组编:《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3》 (第二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胡瑾、曾蕾:《国际学术交流英语演讲稿语篇模式分析》,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年。

[3]胡壮麟、李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1997年。

[5]李元授、邹昆山:《演讲学》,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

[6]邵守义:《演讲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7]王立非、李平:《全球化中的英语演讲:挑战与创新》——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我的呼吁》教案 篇3

一、理解“尊重生命”的真正内涵;

二、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体会本文体现的演讲词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真诚、善良的情操,提高学生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培养情操。

教学难点:

理解“尊重生命”的真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东半球的西南部,有一块跨越赤道南北的陆地,那就是——非洲。

(找学生说说对非洲人生活的认识,教师边介绍边用多媒体显示相关图片。)

非洲人的生活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们之中现在还有许多人在挨饿,50%的儿童活不到5岁,而且还有爱滋病、埃博拉病毒、疟疾、流感等病毒时刻都在夺走非洲人的生命,再加上连绵不断的战争、部落仇杀。这样的地方想必我们都不愿意去,但有一个人,却能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似锦的前程,来到非洲,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几十年如一日,直到与世长辞。他就是《我的呼吁》的作者——史怀哲。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己看手中的资料,归纳识记要点。(多媒体显示,学生填空、识记。)

三、明确文体,复习演讲词的特点。

(观点明确,逻辑性强,具有针对性、鼓动性。)

四、研习课文

(一)明确呼吁的内容。(板书“是什么”)

提问:题目为《我的呼吁》,那么作者呼吁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板书关键词)

提问:这是文章的第一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观点明确;直接呼吁听众,体现了鼓动性。

(二) 分析为什么要呼吁,明确“尊重生命”的内涵。(板书“为什么”)

1.指名朗读1、2自然段,思考:

(1)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找出理解困难的句子

2.明确:第一自然段主要写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第二自然段提出了什么是“善”、“恶”,告诉我们要怀善去恶。这两段分别从反面、正面进行了论述。(板书关键词)

提问:为什么要反对贵贱高低之分?

明确:因为这标准是纯主观的,而且会造成随意破坏或者伤害他种生物的后果。当时(二战时)纳粹就曾以“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为借口,大肆屠杀犹太人。

3.学生互相质疑、答疑,完成对难句的理解。

4.延伸:执法机关判处杀人犯死刑,根据史怀哲的观点,你认为是“善”还是“恶”?(结合课后第二题的阐释。)

学生讨论后回答,理解了“尊重生命”的真正内涵。

(三)分析如何实现呼吁的内容以及当今世界状况。(板书“怎么做”)

过渡:现在我们已了解了史怀哲的观点,但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呢?他是针对当时人类社会的现状提出的。(针对性)

1.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简介背景。

2.学生读第3自然段,思考:

(1)文中认为哪些危险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2)对此,人类应该怎么做?

3.学生讨论后回答:

(1)暴行、疫病、战争等危险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2)人类应该反对暴行、提倡善行,防治疫病、奉献爱心,反对战争、主张和平。(板书关键词)

4.质疑重点句,尤其是一处比喻、两处引用的含义、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明确。

5.联系现实

这次演讲是在1954年,但是,50年后的今天,上述的这些危险还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让学生举出实例,教师边用多媒体显示相关图片边总结,)总结如下:

(1)暴力方面:巴以冲突(以暴易暴)、本 ·拉登与9·11事件等;

(2)疫病方面:非典、禽流感、爱滋病、猴痘、疯牛病等;

(3)战争方面:已经发生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依然存在的朝鲜问题、台湾问题……

“二战”涉及61个国家和世界80%的人口,历时六年,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当今如果爆发世界大战,将可能演变为不可控制的核大战,那将是“你死我不活”的灭绝人类的灾难。

五、拓展延伸

比较《我的呼吁》与《我有一个梦想》在文体、内容、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六、课堂小结

1.全文思路:这篇演讲词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呼吁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分别从反面、正面稍加论证,指出怀善去恶是这个伦理的核心内容;最后联系实际,指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贯彻这个伦理。先讲是什么、为什么,再讲具体怎么做,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逻辑性强。

2.最让我们感动和受到鼓舞的,是作者所呼吁的平等、博爱与和平的精神,最让我们敬重的是他对生命的敬畏。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目前对现状只能从精神上去呼吁;但从小事上,我们却不难做到“田里的青蛙不要逮,地上的小草不要踩”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做一个善良的人,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善待一切!

(播放麦克尔·杰克逊的《拯救地球》)

七、作业

以《我的呼吁》为题目,写一篇演讲词,要求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并适当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辞。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体会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节课,我根据文章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学生整节课都情绪高涨、积极踊跃,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基本概念,训练了基本技能,并在情感、精神上受到了一次非同寻常的洗礼。

呼吁和平的句子 篇4

2. 和平鸽在天空上面翱翔,在快乐的歌唱,橄榄枝在你手中摇摆,享受着和平的阳光,国际和平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维护和平,抵御战争,做一个和平的使者。

3. 和平的鼓儿打起来,驱散硝烟无阴霾;和平的歌儿唱起来,迎来团圆幸福在;和平的钟声敲起来,心中默默在祈愿;和平的橄榄枝长起来,世界和平万万年。国际和平日,我们齐祝愿,世界和平在眼前!

4. 和平的白鸽翱翔蓝天,飞越千山万水天南地北世界各地,奏响和平的哨音,播撒幸福的种子,召唤和谐共处。国际和平日: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向和平进发!

5. 敲起和平鼓,硝烟散尽;敲响和谐钟,永无战争;放飞和平鸽,世界安宁;抛出橄榄枝,世界太平。国际和平日,愿天下安康,万民幸福!

6. 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祈盼幸福和谐共处。和平可建设国家安居乐业,过悠闲自得的生活。和平使人类亲同兄弟姐妹,共建美好的大家园。国际和平日:让世界人民一起携手搭建和平!

7. 现在,我看到慈爱的光,环绕着全世界,环绕着这整个地球,拥抱着每一个人,拥抱着每一个生命。人人沐浴在慈爱的光中,内心充满祥和、宁静。邪恶刚强的心,在爱的拥抱中被融化了,变得柔软慈悲,祥和宁静。国际和平日,愿世界永远和平。

8. 战争如魔鬼,张牙舞爪贼凶狂,破坏家园人离散,孤儿哀鸣喊爹娘,9月21日国际和平日,让我们放飞和平鸽高举橄榄枝做一个和平的天使,大声呼喊: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9. 祝福着全人类。无限的爱在你我的里面,光明灿烂,越来越明亮。无限的爱在每一个人的里面,光明灿烂,越来越美丽,越来越耀眼。爱与和平拥抱全人类,爱与和平充满全世界,国际和平日,愿所有的人都平安,地球永恒美丽。

10. 炮火连天泪水淌,流离失所离家园,和平处处展笑颜,幸福生活比蜜甜。仰天长啸在呐喊,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国际和平日,守护和平,不要暴力,不要对抗,世界将更加的美丽。

11. 和平是一首快乐的歌,让我们共同来歌唱;和平是一曲欢乐舞曲,让我们共同来跳起;和平是一面迎风的旗,让我们共同来挥舞;国际和平日,让我们共同来歌唱和平的歌,跳起和平舞蹈,共享和平阳光。

12. 和平是碧水蓝天下的安居乐业,和平是美丽村落里的幸福安康,和平是落日余晖中的怡然自乐,和平是群山深处的宁静悠远。国际和平日到了,让我们一起守护美丽和平。

13. 让和平的白鸽翱翔,呼唤人性心底的善良;将鄙夷的目光埋葬,实现人人平等的愿望;让残忍的杀戮投降,还原生活和乐的模样;将大度的胸怀敞亮,绽放世界微笑的脸庞。国际和平日,让我们一起为和平贡献力量。

14. 一花一世界,一念一菩提。善由止恶始,恶从胆边生。素质需提高,文明可载道。和平似鲜花,呵护你我TA。微笑可传递,相拥战火熄。财富可创造,抢掠又何必。海伦不爱你,十年特洛伊。精神有创意,物质靠科技。欲望凭自律,和平需要你。播下温柔子,收获和平果。国际和平日,遍绕橄榄枝!

15. 请抑制血液里沸腾的战争欲望,请转换种族歧视的有色眼光,人人生而平等,和平才是这世界的主题思想,别让战火的硝烟泯灭人性的善良,别让水深火热的境遇伤害国家的希望,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期望,国际和平日,请奉献你我的一点力量,用心去爱国际大家这个地方。

16. 让我们用和蔼的态度与人交流,让我们用宽容的胸怀与人相处,让我们用无疆的大爱与人相拥,让我们手捧鲜花来装点这个没有硝烟的地球村吧,和谐的生活来自我们对自由的向往。9月21国际和平日,愿这个世界永远没有仇恨,永远一片祥和。

17. 看,蓝蓝的天,挥着白云向我们招手;听,潺潺的水,蜿蜒流下为我们歌唱;闻,淡淡泥香,是大自然引我们上路;这,才是生活,没有战争,没有硝烟;这,才是世界,永远和平,永远无争;9月21国际和平日,让我们拒绝战争,拥抱和平!

18. 从烽火戏诸侯到争霸春秋,从战国时代到楚河汉界,从三国争雄到南北对恃,从安史之乱到蒙古铁骑,从火烧圆明园到五四青年节,华夏五千年,传承未断,战火未止!国际和平日,为中华之崛起而呼吁!

19. “早睡早起工作勤,上班选择步行去,不花钱来不用油,昂首挺胸大步走,不用担心路拥堵,满面春风精神佳,走出健康走出美,热爱自然享清净。世界无车日,愿你关爱健康,践行环保!“

呼吁和平的1500字作文 篇5

关于呼吁和平的1500字作文

昨日,旅行家叶楚素出席于在中国北京举行的“旅游家叶楚素之发现新大陆经历”的专场发布会。

她在发布会上兴奋地讲述了这次发现新大陆的又惊又喜的经历。在场的几千观众听得入了神。在发布会的尾声时,叶楚素的神情严肃,她坚决地说:“我一定要独个儿去那块新大陆去探险!”顿时,全场鼓起了热烈的掌声以表示支持。

一个星期后,叶楚素就收拾好行李,告别了亲朋好友和全世界同胞,独个儿去了新大陆。

来到新大陆,叶楚素又发现了原来这里是一个无比热闹的地方,有六个小国家,这令她又惊又喜。

在新大陆上生活了十多天后,叶楚素打听到这六个国家分别是B国、C国、D国、E国、F国、G国。奇怪的是,他们的人虽然不和外界接触,却都会说人话,什么英语、中文、俄语等,他们都一一精通。生活也跟我们没什么两样。

了解了状况后,叶楚素决定去拜访B国的国王。

会见室是一个豪华的.房间。

“亲爱的国王,您好。”我先问好。

“您好,亲爱的朋友。欢迎来拜访我们B国!”看来B国的国王很平易近人,“朋友,请问您贵姓?是哪国来的?”

“ 哦,我叫叶楚素,是中国的旅行家。”

“中国?怎么我们这里没有这个国家?可能是我见识不多,能否给我讲解讲解?”

“当然能!其实,国王生活的这块陆地,是我新发现的新大陆。在这块大陆之外的世界还很大很大。那里生活着二百多个国家,有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典、马来西亚、伊拉克、俄罗斯等等,总人口达60亿。 其中我们中国占地960万平方千米,人口达12.95亿。”

“哇,这么厉害,你们中国真大!世界真是多姿多彩!哦,是了,明天,我们这里六个国家要在我国Y市进行一年一度的‘和平手拉手’活动,不知你是否愿意参加?”

“当然愿意!”

第二天,B国Y市热闹非凡,到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平鸽飞遍天空。空中还吊起两条大彩带,写着:“让和平鸽飞遍天空,我六国永和睦共处!”

“好!好!”叶楚素对B国国王赞叹道。

“和平手拉手”活动开始了。

“现在有请六国国王到主席台就座。”

“隆重有请特别嘉宾——中国旅行家,叶楚素到主席台就座!”顿时,全场掌声如雷。叶楚素首先被惊喜惊住了,后来悟过来,便满脸笑容地走上主席台。

“请大家齐唱‘和平手拉手’活动主题歌——《拥抱和平》”

“我们永远手拉手,肩并肩,拥抱太阳,拥抱和平。和平是六国的重要财富……”

听着《拥抱和平》着首悦耳的主题歌,叶楚素想起了前段时间的美伊战争,想起了死去的许许多多的无辜的平民百姓,不禁觉得心痛。

主持人的话打断了叶楚素的思绪:“请嘉宾叶楚素为这次‘和平手拉手’活动献上‘和平之语’!”

叶楚素站起来,心有感触地说道:“在这次‘和平手拉手’活动中,我想起了我们那里的许许多多的战争,无辜的百姓被一个一个地杀害。为了战争,多少人伤亡?数不清。当看到你们六国的友谊之手连接着和平之环时,我真的很感动。在这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没有战争中生活的的确确是很快乐的。我真的希望你们六国永远拥抱和平,不要重演我们那里的战争悲剧!”

话刚说完,六国的国王不谋而合地站起来,手紧紧地握着叶楚素的手,说:“你说得很好。从现在起,你的话将永远成为我们和平的宗旨!”

全场又一次掌声如雷。

活动过后,B国的国王对叶楚素说:“您能否带我去这块大陆以外的世界?我要和你共同去宣扬和平!”

“好,我奉陪!”

呼吁和平作文 篇6

曾经遍地的红花绿草,曾经美好的高楼大厦,曾经碧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可就是因为战争。一切都变了,一切都是废墟,大地变的遍体鳞伤,被战争波及了的地方也失去了原来的幸福和美好。带来的只是痛苦和悲哀。

我痛恨战争,有多少比我小的孩子因为战争,失去了他们温馨的家,失去了他们的亲人失去了许多,许多……

也因为战争,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四海飘零。多少人渴望回到和平的年代,可以安安稳稳、幸福快乐的过日子。

我们现在是幸福的,每天都开心的上学,回家。可是有些地方,战争还是连绵不断,战争的大炮还是不停的轰向别的国家。我多想对他们说:不要再打仗了,我们都渴望和平。希望战争都不在爆发。翻开我们历史的史书看一看吧,每一次的时间大战都给我们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19实际末20实际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士兵死亡的不说,光无辜的平民百姓就死亡了649万3千多人。

1939年9月1日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达到7000万人,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数字啊!想一想有多少家庭因为这残酷的战争被毁灭,又有多少孩子失去了上学的机会。

我呼吁和平,和平可以将痛苦化为快乐,和平可以将满天硝烟变的晴空万里。

网络媒体的呼吁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篇7

关键词:网络媒体,司法审判,司法独立,司法公正

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突飞猛进,很快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普及。公民通过互联网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时事新闻以及相关的社会、法律等问题。而网络媒体的呼吁对公民了解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涉及司法审判的有关问题———涉及被告人的地位及家庭背景等———予以高度关注,引起广泛地社会舆论,从而给司法审判机关及法官带来巨大的压力。

但是,从理论与经验方面来看,任何权利的行使都离不开必要的监督与制约,司法权当然也不例外。司法审判是行使司法权的具体表现,对维护公民权利、实现公平正义起着关键作用。网络媒体的呼吁对司法审判过程及结果有其正当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渐程中,司法审判机关及法官要准确、理性的对待网络媒体的呼吁,依据个人的良知,严格遵循法律至上和经验法则,保证司法审判的有效实施,最终作出公平、公正的裁决,实现司法正义的目标。

一、网络媒体呼吁的必要性

( 一) 有利于实现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

第一,至于对司法审判的监督,我国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明确的规定,即内外相统一的监督模式。内部监督的主要规定有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可以称为级别监督,以及各级人民法院的自身监督(1); 而外部监督主要体现在人大监督、党政监督、人民检察院监督、公众监督以及媒体监督等。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一直存在“官官相护”的传统思想,导致国家权力监督机关对国家机关的监督不能彻底实施,从而出现网络媒体对司法审判的监督可能比国家权力监督机关的监督力度更强。在网络时代,媒体对某些案件的审判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的呼吁能够及时的扩大传播范围,引起公众对该类案件事实予以高度关注,对法院及法官产生积极作用的压力,促使他们依据法律做出公正的裁决,真正实现“有法必依”的目标。另外,在实践中,不少案件通过网络媒体的呼吁得到公正的解决。譬如辽宁沈阳的“刘涌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件。

第二,有效防止司法审判的腐败现象。我们经常说“权力必须在阳光下运行”,而具体到司法审判,就体现在司法权的运用。法院拥有对被告人作出是否有罪无罪判决的权力,也就是说掌握着是否剥夺他人的生命、自由、健康权利的决定权。如果法院滥用司法权,公民会对法院失去信任,会对法律失去信仰。正如培根所言: “一次不公的判决比多次不公的行为祸害尤烈,因为后者不过弄脏了水流,而前者却败坏了水源。”[1]网络媒体的呼吁能够促进司法权的正确行使,防止权力的滥用,以阻止腐败现象的出现,实现司法审判的公正性。而且对于司法工作人员来说也是一种警醒,可以使其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防止人为的干预司法,从而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 二) 网络媒体新闻自由的需要

我国《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而作为这一权利的延伸,网络媒体也可以行使新闻自由权。有学者认为: “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介和公民报道或获取消息、发表意见的自由权。”[2]也就是说网络媒体和公民对新闻事实能够自由的发表意见和传播的权利。尤其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新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体现。网络媒体的呼吁可以使公民对司法审判的事实发表意见,并通过媒体进行公开。媒体对司法审判的采访、报道以及评论,使公民对相关事实的了解,表现出媒体新闻自由在司法领域中的运用。

二、网络媒体呼吁的受限性

( 一) 对司法审判独立性的干预

网络媒体的呼吁对司法审判过程和结果具有较强的干预性质,使法官不能保持其独立性,不能依法审理案件。像这样的案件基本上都是影响力较大(2)的案件。当网络媒体对相关案件事实报道之后,会引起社会舆论的风波,以至于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合议庭法官会顶着不同方面的压力审理案件,一方面,来源于上级领导对案件审判相关指示的压力; 另一方面则是法官自己面对媒体呼吁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形下,法官一旦不能保持其法律思维的理性来审理案件,他就很难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或者中立性的立场。其实,法院也是如此。但是法官往往渴望被公众接纳和喜欢,或者法官为了获取信息的需要,或者为了减少因当事人上诉所带来的风险,避免承受过大的社会压力,或者是大众传媒所引导的舆论代表着大部分人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3]却未严格遵循法律,而作出被公众所能接受的裁决。这就明显体现出法官丧失了独立审理案件的理性思维。而这样的裁决往往大部分都是存在问题的,极容易造就冤假错案,尤其是那些有争议的涉及死刑的案件,被害人家属的立场、网络媒体的呼吁以及法官个人的主观认识和认定对该案件判决的影响更为明显。总之,网络媒体对司法审判的监督作用应当加强,同时也应尽可能地避免媒体对独立、公正审判的干预。其实“大学生药家鑫杀人案”也算是一个典型案件。

( 二) 超越权力的鸿沟

网络媒体的呼吁应当在其合理、合法的权力内行使。但是,在现实中,网络媒体往往会超越自己的权力,对司法审判的案件事实进行评论。甚至有些媒体在裁决作出前,并未真正的知悉有关案件事实,就进行报道、盲目的评论,出现倾斜性的评论。公众在了解相关情况之后,由于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对法律的无知,极易出现“先入为主”的现象,也就是经常所说的“媒体审判”。网络媒体超越权力的呼吁是造就冤假错案的原因之一。就法院作出的有效判决而言,倘若网络媒体不假思索的,超越权力对该类判决进行评论,往往引起公众对判决的公正性产生怀疑,他们通过网络媒体宣泄个人情绪,同样给司法审判机关及法官带来压力,对司法审判产生负面影响。正如河南“张金柱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三、网络媒体呼吁与司法审判两者关系的建构

中国正在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是一个法制体系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并且对司法体制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深化改革。在此法治的背景下,司法审判机关必须处理好媒体的呼吁与司法审判的关系,使案件的裁决既符合法律效果,又符合社会效果,实现司法正义。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 一) 网络媒体应努力营造司法审判独立的氛围

法治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司法独立,而司法独立是法律赋予司法机关的一种专项权力。我国现行宪法第126 条中规定: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审判机关行使审判权时,必须保持其独立性,保障司法权的有效实施。网络媒体的呼吁应当在法律规制的范围内行使,只报道审判案件的事实部分,对法律适用问题以及法院未裁判的案件不加以评论而只做合理性分析,严格遵守媒体的职业道德,为司法机关、司法审判的独立性营造良好的氛围。网络媒体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减少社会舆论现象,是司法机关真正做到司法独立的基础,保证司法审判的高效、有序的进行。

( 二) 司法机关行使审判权应当理性的对待网络媒体的呼吁

虽然网络媒体的呼吁给司法审判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是司法机关进行的司法审判应当理性的对待媒体呼吁。当面对网路媒体呼吁时,正是法官展示个性的时刻———仍要保持理性的法律思维方式,捍卫法律权威,做一个真正的守护者。马克思说过: “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4]这句话就体现了法官要崇尚法律,信仰法律。根据现代诉讼法的相关理论———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论其面对网络媒体等的压力,都应始终如一的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作出判决。只有这样的判决,才能真正实现司法正义与司法公正。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纵观“大学生药家鑫杀人案”、“我爸是李刚事件”以及“李天一强奸案”等,网络媒体的呼吁亦是如此,其是一把“双刃剑”。法官在进行司法审判时,要保持其职权行使独立性的同时,也要利用好这把“双刃剑”,稍有闪失,将会侵犯人权,造成冤假错案。在国家法治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的渐程中,法官必须是一位精通法律的智者,并能够熟练地将法律应用到司法实践中; 坚持对法律的信仰,保障司法审判权的独立性,坚决抵制网路媒体的负面效果,是实现依法治国、法治中国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英]培根.水天同译.培根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93.

[2]刘建明.新闻自由的七种权利[J].新闻爱好者,2001(3):12.

[3]王瑕.浅谈媒体对中国司法审判的影响[J].法学研究,2010.7.

关于震后心理救助的紧急呼吁 篇8

自从地震后,一直连续收到不少邀请我参加或组队到灾区实施心理救援活动邮件、信息、电话;也看到不少心理工作者前往灾区开展心理救助,包括我的学生;在中央电视台也看到一些心理专家在废墟上为灾民做心理干预的画面。

我一方面感动,一方面也有担心。从一名职业心理工作者角度看,我认为目前的情况不符合重大灾难心理救援的规律,而应该在有组织的条件下尽快将心理援助工作纳入规范管理,否则单纯凭借满腔激情和热心,有可能对受灾群体或救援人员造成新的心理伤害。

我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不足以构成大的影响,只是尽我所能劝阻我的学生暂缓参与灾区心理救助;同时,也希望借助媒体,发出紧急呼吁。

一、灾难心理救助的阶段及应做的事情

第一阶段:早期紧急心理救助。

对象:幸存者。

实施者:志愿者、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等。

目标:保证幸存者的安全,提供各种支持。

宗旨:给幸存者调动自己内心修复能力的机会,而不是过多地和幸存者交谈,更不应在此时“挖掘”幸存者的痛苦经历。

地点:紧急避难所。

时间:灾难紧急救助期内,约3周至一个月。

第二阶段:急性期心理干预

对象:幸存者。

实施者:专业心理干预人员。

目标:减轻幸存者心理危机的程度、评估心理状态、初步筛查需要进一步专业心理干预的人员。

宗旨:鼓励幸存者谈出对灾难的感受、想法,表达灾难带来的应激反应等,帮助他们逐步恢复生存能力。

地点:离开灾难物理环境的避难所、幸存者家中、聚集地。

时间:灾后1个月~3个月。

第三阶段:长期心理救助

对象:所有筛查出来的幸存者、遭受“替代性创伤”的救助人员以及心理工作者。

实施者:专业心理工作者。

目标:在初筛的基础上进行诊断,通过专业、科学、长期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帮助他们逐渐消除“创伤后应激障碍” 的影响,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

宗旨:采用各种专业化心理治疗技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工作者实施,而不是经过短期学习的爱好者。

地点:相对安静的、专业化的治疗场所。

时间:灾后3个月开始,有可能延至数年。

二、值得注意问题

参与心理救助的心理工作者们必须了解,处理灾难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其他心理咨询不同,特别要分辨清楚以下几点:

其一,了解灾难后应激状态中,人们的情绪哪些是正常反应(多数属于正常反应)。如果过早进入治疗,不仅不能帮助当事人,甚至会给其造成“二次伤害”。

其二,把握不同时点的介入,因为不同时点要做的事情不同,需要的环境也不同,否则将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其三,考虑自身是否具有相应的素质和技能,包括人格特征、心理承受水平、相关的技能;否则将会出现自身的“替代性伤害”。

其四,投入心理救助之前,相关人员应该有不少于一周时间的专业培训。

三、预期

上一篇:跳绳社团活动资料下一篇:《师说》文言文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