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高中语法课(精选8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阅读教学理念,上好高中语文阅读课。
1.转变阅读教学的目标观:变“一维目标”为“三维目标”。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往往只考虑“知识和能力”这一层面上的目标,这样做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其实,语文阅读教 学应该实现三维目标、七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当今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 为高中阅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呢?
第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 标;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 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 法。例如,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可采用常规的口头和书面的测试方法。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一是可以采用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判断学生对这一目标是否实现。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表现,或活跃、高兴、激动,或痛苦、冷漠、无 动于衷,这些情绪表现都是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是否实现的依据。二是可以采用访谈的方法,教师设计简要的开放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个别访 谈、团体座谈、公开讨论,从中了解他们情感态度的变化,判断他们对这一目标的是否实现。
2.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辩证、客观、理性的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透过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神态,认识其内在性格特征,从而准确理解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社会 意义,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而这些正是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和核心,也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 特”。作品的人物形象本身具有主体化的特征,加之阅读活动个性化的特征,学生眼中的人物形象理应不同。比如在研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学生提出: “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他开始已经约好和秦王换,怎么又把璧送回家,还要别人讲信用。”他刚说完,教室里一片哗然。我先是一愣,继而肯定了他 的看法,并要求同学们思考他提出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1)蔺相如的做法是为了国家的利益;(2)对不讲信用的人就不要跟他讲信用;(3)兵不厌诈。从 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转化为一种极有探究价值的资源,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实现评价的民主性。
3.把影视艺术引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把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入阅读教学中,引起了学生的欣赏原作的兴趣,同时适时进行一些观后感、读后感、对比阅读体会的写作与交流。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香菱学诗》这两篇课文,尽管我先对《红楼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还是不浓,对人物的把握也较为单一,比如说起林黛玉,基本只谈到美丽、体弱、注意说话、行事小心等;说起香菱,更是单一,主要就认识到她刻苦认真。对贾府的背景、黛玉香菱的身世等考虑不多,或不愿深究。后来,我把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这两部分剪辑后放给同学看,要求用心看,与文本对照着看。看完后同学
们自发地热烈讨论起来,为了论证自己 的观点,很多同学又拿起了课本。我趁机让他们搜集资料,写观后感、读后感,并办了一期红楼专题板报。这之后,我欣喜地发现不少原来很不爱看书的同学课间捧 起了《红楼梦》。
学生有了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又有了探究、对话的兴趣,对阅读教学大有帮助。何况,学生熟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影视艺术功不可没,对文本的阅读何不就从影视开始?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经严顺开的演绎成了经典,把电影引入教学,相得益彰。《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等话剧,也可以进行剧本和话剧的演出的对比、议论、分解、评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会更加主动,更加深入。
4.在阅读鉴赏中创造美。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引领着学生们去欣赏,去朗诵,去体会,去感悟,不以乏味的说教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 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口去读,用自己的脑去想,给了学生自由感受的空间。同时,还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 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才更有利于对知识的领悟,同时更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成功的语文教学,往往能够在学生获得新知识,接受思维能力 训练的同时,又为学生展现绚丽多姿的美的画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提高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识辨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活 动实际上就是一个为学生创造美的过程。美育的实际就是给学生以美感,以美的熏陶、感染和体验,进而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目前高一学生所使用的必修课 本中所选入的大量文学作品,诸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其中的美育蕴含十分丰富,信手拈来,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均不乏其美。就内容而言,主题思想的健 康与深刻本身就是美,题材的丰富多彩也是美,还有人物形象的美、环境的美、情节的美;就形式而言,语言文字的畅达与生动本身就是美,表达的灵活多变也是 美,至于层次建构的美、抑扬的美、跌宕的美也在阅读教学中屡见不鲜。
新课标指导下的体育教学项目, 数目多、范围广、灵活性强。在众多项目中, 篮球是受约束相对较小、普及面相对较广的传统教学内容。无论是象征着竞技体育最高殿堂的奥运会, 还是学校开展的班际比赛, 篮球都是必不可少或者首选的集体项目。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标下的篮球教学不再一味地要求技术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教师的积极作用下, 只要学生想学、肯学、主动学、用心学, 就能把教学过程变成探索过程, 从而找到更多的乐趣, 获得更多的本领, 取得更大的进步。一味地空谈理论是没用的, 针对篮球这一项目,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与制定教学计划。
以往由于体育达标和大纲的教学要求, 教师基本都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计划, 很少由于个别学生原因做出调整或改变进度。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我们首先要主动地摆脱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束缚, 多为不同的学生着想, 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必要时要适当地调整进度。这种调整, 不是对学生无原则的迁就和退让, 而是为化解诸多不利于课堂教学的主客观因素所采取的有目的、有效果的行为。我们在制定水平教学计划前, 都要先去做个调查, 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基础, 其次要聆听他们对自主学习内容的要求与想法, 最后设置符合学生实际的课题和可以达到的目标。结合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教学内容安排和强度要有所侧重, 如在弹跳练习中, 对男生的要求要高于女生, 而在柔韧度强化练习中, 对男生则可适度放宽要求。
二、“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成长。
体育教学不能单一地理解为增强体质或者为培养体育尖子服务。我们倡导的“自主学习”,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本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教师“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自练通行, 自学得之”。“授之以渔”要做到两个方面, 一是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方法。理论教材是学生学习实践的重要依据, 在教学中两者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知识与技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快慢程度不同, 我们建议学生通过课前预习, 主动去了解教学内容, 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授新知识, 而是让学生作个简单的反馈, 形式不限。这种强化课前预习的尝试, 对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也是一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式。二是要教会学生科学有效的练习方法。篮球是大众化的运动, 学会容易, 学好、学精难。体育教师不是专业教练, 当然不能苛刻地要求学生。但不同的内容练习方式应不同,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练习, 启发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的互助练习, 互促互进, 相辅相长。
三、“1+1>2”, 在团队中更有助于自主学习的开展。
篮球运动人数可灵活, 两个人就能够组成一个小组, 也算是一个最小单位的“团队”了。在学校里, “团队”的概念并不陌生, 从小教师就经常教导我们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要有团队精神。在日常篮球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激励,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 并有主动尝试体验学习的欲望,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篮球的基本技术和简单的攻防战术的练习。学生在团队中学习, 不但能增加趣味性, 而且同学之间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中能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 使学习活动充分焕发活力, 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敢于拼搏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使其不断提升学习要求和改进技术水平, 显示体育运动的魅力。教师可以在小组练习中穿插介绍篮球规则和运动保健知识的介绍讲解, 同时可以见缝插针地适当安排一般的素质练习或者体能练习, 全面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增强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
四、坚持“健康第一”, 适度安排运动负荷更有益于教学。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事实上, 篮球是一个以跑、跳、投为主的综合性运动, 一堂课下来是有一定强度的, 但上课时学生总觉得怎么时间会过得那么快。这是因为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 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教学是连贯的、合理的、有效的, 前面的每一分钟都能为后面做铺垫, 给人的感觉是灵活的、一气呵成的。同时, 它符合学生的兴趣, 能够保持学生的热情, 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动起来, 无论游戏还是比赛, 大家都是快乐的。当兴致起来的时候, 哪怕再跑多几回也不会觉得累了。
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开展自主学习。
1. 给学生一个空间, 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在教授新技巧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摸索要领, 在讲解难点和重点时, 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办法, 培养和活跃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做篮球简单基础配合的技术练习的设计, 教师提出在半场3打3的分组后, 让学生把教师所讲过的配合战术如掩护配合、传切配合等, 进行实战运用。教师只注意观察不同水平学生所学技术的消化程度, 邀请配合成功的队伍为大家做示范, 从中继续灌输、深化技术的重点和难点, 这样更易于学生掌握知识要领。
2. 给学生一些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在教学中, 除了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外, 还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要彻底改变“齐步走”的状态。上课后, 教师可以利用3—5分钟时间,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活动。可做游戏或运球练习、篮板球接力、小组间花式篮球, 等等。下课前, 预留3—5分钟做个课堂小结, 主要是让学生回味学习过程, 总结学习方法, 检验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分享学习心得, 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他们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评价, 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问题;自主学习;分组;任务驱动;教学评价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开学伊始,信息课老师一片怨声载道,原因是课程无法按课程进度计划进行,学生基础差异明显,零起点学生占班级比例不少,究其原因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地位不清晰,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在多数学校未被重视,甚至漠视到取消。
(2)教材内容不系统,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均显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3)评价体系不健全甚至缺失。
二、针对以上问题,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该建立怎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每个在职的高中信息教师一直探究努力的方向。我就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出的方法如下
1.分组学习法
起点高,基础好的学生犹如热水,起点低甚至是零起点的学生犹如凉水,如何让一杯凉水和一杯热水很好的融合,变成温度刚好甚至更热的一杯水呢?根据对多年教学过程的经验总结和该年龄段的性格特征分析,分组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打破常规又值得尝试的学习模式。
我所描述的分组模式主要是小组形式,就是将学生在高一开学开始按班级分成若干个组:由基础扎实,操作能力强的优等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过信息课的中等生;零起点的差生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分组。
就我校而言,在班級中各个水平阶段所占的学生比例大致为:优:1/5;中等:3/5;差:1/5。根据这个比例,将班级学生按总人数分为若干个5~6人小组,由1个优等生担任组长,3~4个中等生及1个差生为组员。组长的职责就是带领组员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担当一定的职责。在平时的评价机制上采用的还是小组之间评比。这样一来,由优等生担任“小小老师”的模式下,学生之间在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督促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刺激了学习的主动性。这种分组式的互动学习模式使得差生敢问,敢学,敢动手,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团体合作和竞争的意识,很好的抑制了因差异带来的厌学情绪。
2.任务驱动法
结合分组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可以发挥最大作用。所谓任务驱动法是指:根据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操作性较强的特点, 将教学内容巧妙任务化,在营造的情境中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通过完成任务从而掌握知识或形成技能。
这种教学方法还是主要倡导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多层次任务,任务设定由简到难,逐层递进,通过分层的任务设置与同学间的分组合作学习机制相结合,教师扮演的是学生的启蒙者的角色。如在某个操作前或操作后提出问题进行指引,对出现的问题,应如何解决,步步深入,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情况将学习任务设置为3个层次任务:基本任务、提高任务和扩展任务。每节课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给部分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完成所要达到的提高任务和扩展任务,并且进行互相激励。
3.自主学习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对实践操作做思辩性考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引入新型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成为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彻底颠覆传统教育形式下教师为主题的教育模式,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所谓自主学习法,就是在某些没有作为教师教学内容的知识,而某些学生又想获得。老师既没有时间和条件仔细讲解,又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充分使用现代发达的信息网络,获取最有效的学习资源,自己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这就是自主学习。
4.有效的教学评价模式
评价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展示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最佳平台。在学生展示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再让其他学生根据该生所发表的评论,谈谈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看法。遵循多元化、公平性、激励性原则,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出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的教师关心学习操作的结果,而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与引导;有的教师拼命追求学科技术与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该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造成学生机械学习与无趣学习,从而降低了教学效率。这些问题仍需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但不论如何改变现有信息技术课程地位是解决一切存在问题的根源,是社会、家庭、学校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Carol.Marrra Pellectier.成功教学的策略:有效的教学实习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的四门基本功课,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其中,“听、读”是语言的输入过程,“说、写”是语言的输出过程。此外,写作是“听、说、读”的综合反映,直接反映着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高低。普通高中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可见写作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笔者在从事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写作课有惧怕心理,一上写作课就称病请假或抱怨,写出的作文不是语法结构错误、内容空洞,就是用词不当,多数学生的作文语言是中文式英语。笔者调查发现,不仅仅是自己所教授班级学生存在这种现象,其他班级的学生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不再惧怕英语写作课,在写作课上写出语法结构正确、用词恰当、内容生动的英语文章,成为笔者及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对此,笔者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依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参照国内外学者的教学观点和理论摸索出了一套上好英语写作课的方法,在此介绍出来,也许会对其他英语教师的写作课教学有所帮助。
一、学生惧怕写作课的原因
学生惧怕写作课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对英语写作课不感兴趣,甚至是对英语课不感兴趣;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语法知识和词汇量不足,审题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欠缺;学生的书写能力差,单词知道用哪个,知道怎么说,就是不会写等等。
(二)教师的原因
很多英语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时自己在讲台上用晦涩的语言讲,对台下学生的反应毫不关注,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帮助解决;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少,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使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自行摸索,在失败面前渐渐丧失了信心。
二、教师如何上好写作课
了解了学生惧怕写作课的原因,就要对症下药,主要是提高学生对写作课的兴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并教给他们一定的写作技巧。
(一)提高学生对写作课的兴趣
自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高中英语课本的内容越来越生动,课后的写作练习选题也越来越贴近生活,注重实用性。贴近生活的东西具有生动性、灵活性,容易调动人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时,应注意选取那些实用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题目,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写作积极性。如笔者在十一国庆节临近的时候,要求学生根据各大商场、超市争相促销的情形,给其中某个商场写篇广告词,要突出时间、地点、活动的内容、参与活动的商品等。由于这一选题是学生熟悉的,所以学生很有兴趣写。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对写作课的兴趣,应在选题上下工夫。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习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唱“独角戏”,这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被动。写作课也是如此,教师一上课,不由分说,直接进入主题,把题目写出来,分析第一段怎么写,第二段怎么写,怎么收尾,然后要求学生动笔成文。这样的一个结果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且没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另一个结果是,学生容易形成依赖心理,遇到考试,离开了教师的条分缕析,不知从何下笔。
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笔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传统英语写作教学的弊端,于是改变了教学策略。笔者在上课时,往往用一个小故事或是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引出要写作的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对题目的理解,写出提纲。此时,笔者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在学生之间走动,遇到学生有疑问,马上加以解决,对于不能清晰列出提纲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在学生列好提纲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行文。学生经过思考写出的文章必然包含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摆脱了作文的模式化而具备了生动性和灵活性。
(三)帮助学生打好写作基础
前面我们提到,写作是“听、说、读”的综合反映。因此,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学生首先要有好的词汇和句型基本功。词汇和句型是文章的基本要素,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句型,写作才能顺畅。笔者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听写。听写能帮助学生掌握单词和短语的拼写,使学生不再想写写不出。笔者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每天要记一定量的单词和短语,然后隔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听写,不能掌握的反复听写,直到完全掌握为止。笔者采取的另一个方法是汉译英、英译汉练习,要求学生把单词或短语由英语译成汉语,由汉语译成英语,反反复复,直到学生牢固掌握为止。
注重日常积累也有助于学生打好写作基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日积月累才会有质的提升。因此,笔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对课文中有韵味的句子进行长短句互换练习,对整篇课文进行缩写或某一部分扩写等等。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写作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四)教给学生必要的写作策略和技巧
笔者在英语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写作策略和写作技巧的传授。在写作应用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务必把握住几个核心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在写通知、便条、书信时,这些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把事情交代清楚。此外,写作这类文章的时候,语句要尽量简洁,以交代清楚为目标,空话、套话和带感情色彩的语句不能出现。学生把握住了这几点,在写作这类文章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并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笔者在英语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写作大作文时应掌握如下技巧。
1.注意篇章结构,合理布局。开头部分应介绍文章的要点、核心问题;正文部分围绕主题展开叙述、讨论,并阐明自己的观点;结尾部分要对全文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深化主体。笔者把这个过程简单阐释为“总―分―总”。当然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加以变通,但必须有总有分,全文中心突出,段落之间有机联系,内容完整、连贯,并且前后呼应。
2.确定主题句。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题句,学生写作也应如此,主题句是对整篇文章的概括,是全文的主旨,它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通通常把主题句放在文章的开头,随后,全文针对主题句提出的问题展开解释、讨论。笔者要说的主要是如何写主题:首先,学生要归纳出将要写的文章的几个要点;然后从中提炼出一句具有概括性的话,这句话就成为了文章的主题句。
3.巧用连接词。一篇文章要有整体性、连贯性,连接词从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连接词能够充分展现出文章脉络的走向。因此,学生要学会巧用连接词,引导文章朝着自己的思路发展、完成。
4.表达方式尽可能多样化。新课标下优秀作文的标准不再是文章语言错误的多少,而是从多方面对语言进行衡量,如词汇是否丰富、句型结构是否多样、是否搭配使用长短句。所以,笔者要求学生要运用多样化的表达方法为文章添色。如初中时写作文,往往是由短句连成篇,高中阶段就应该有进步,把几个短句连成从句或复合句,中间用上适当的连接词,这样就能为文章增色不少。
此外,一篇文章完成后,还要善于修改。笔者认为,一篇文章,三分靠写,七分靠改。学生在行文时难免会出现拼写及语法错误,在修改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并加以改正。对于自己把握不准的用词,在修改过程中也可以细细推敲。这是给文章润色的过程,必不可少,学生能够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
以上仅仅是笔者在英语作文教学中的粗浅认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要教师加以灵活运用。我们相信只要教师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调动学生写作课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打好写作基础,并教给他们一定的写作技巧,学生就会乐于并勇于上写作课,教师的教学就会见成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结合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6中有关虚拟语气的语法内容,进行高三虚拟语气的复习,教学中将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到一起,注重复习语法与语言的运用。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从而扩大课堂的语言输入量及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和高二英语学习基础上,高三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和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能力。在高三语法复习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水平,巩固基础强化正确使用语法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较差,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够,然而他们学习比较认真,渴求知欲旺盛,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能主动配合老师。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因材施教,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教学重点:
1.复习的重点---语法虚拟语气的句型结构.2.语法虚拟语气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1.结合复习的语法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和提高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虚拟语气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情态动词在虚拟语气之中的使用。培养学生通读,分析,理解,综合的能力,教会学生体察语境,结合上下文,附和逻辑推理和合理的想象,结合语法和题干中的语境解决高考题。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2.能力目标:
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积极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规范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准确表达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3.德育目标:
用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的句子结构表达思想感情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六、教学策略: 通过活动课、小组讨论等具体形式,创设有利于高中生自己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情境,利用他们自身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监控。因此,本课采用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任务的设计焦点是解决某一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在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并得出结论。
七、学习策略:
非测试性评价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正确反映外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本课将各种活动设计成小组活动并开展小组竞赛和填写课堂自我评价表等非测试性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
八、教学用具:
黑板、录音机、多媒体辅助(将本课所需要的图片、文字、音乐等制成PPT课件)
九、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 up(5 minutes)Discuss about the pictures together , and express their ideas freely.Such as, What would you do now, if you lost your vision or other valuable things ? You wish„„ 设计说明:
1.教师首先展示美国聋哑女作家 海伦·凯勒的影片图片和主要作品,然后请学生阅读以下片段: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请学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会怎么做?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图片,目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起好奇心。
2.利用新颖和形象的图片导入,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行讨论和对话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珍惜拥有,学会生活。Step2 Presentation(8 minutes)
Hold an English poem recital competition.Task1: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a number of groups.Each group asks one student to act as the competitor with music
Living life over
If I had my life live over I would have talked less and listened more
I would have invited my friend over to dinner even if the carpet was strained and the sofa faded
„„ Task2:Choose the best group that read the poem with their deepest feeling.评价工具(选票):选出朗读最好的学生。设计说明:
1.用配乐英文诗歌朗诵的方式导入语法---虚拟语气的学习。该诗歌几乎每句都使用虚拟语气来表达思想,传递情感。
2.任务型活动:课题的引入采用诗歌朗诵竞赛的形式,学生小组活动,对英文诗歌进行翻译,激发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和竞争意识。最后由全体同学对各组参与代表投票进行非测试性评价。Step3 Revision(7 minutes)
Firstly,ask th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groups to summarize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grammar.1.If there _______(be)no computer, the students _______(learn)much now.2.If there _______(not be)the war, people ______(live)a happier life in the future.3.If you ________(come)yesterday, you _______(see)Jackie Chen.4.If you______(attend)the concert, your oral English _______(become)better now.设计说明:
1.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范围的度, 适应高三复习的需要,加强语法教学的交际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合作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言,调动起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主体意识。教师把语法规则活化为活动,把教学活动活化为交际活动。设分组竞答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Step4 Consolidation(5minutes)
1.If Newton lived today, he would be surprised by what ______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had discovered B.had been discovered C.has discovered D.has been discovered
2.This printer is of good quality.If it ____ break down within the first year, we would repair it at our expense.A.would B.should C.could D.might 3.---John went to the hospital alone.---If he ____ me about it, I would have gone with him.A.should tell B.tells C.told D.had told 设计说明: 以选择题的形式,降低学习学习的难度。通过课堂测试进行反馈,进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学生的为本,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Step5 Writing(20 minutes)
Task1: Summarize the grammar with the students and write down what they said on the blackboard.1.If…did/were , …would/could/should/might do… 2.If …had done , …would/could/should/might have done… 3.If…did/ were to/should do ,…would/could/should/might do…
Task 2: Discuss the sentences in groups 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in English as follows
1.I regret wasting the time which I should have spent on my studies playing computer games.2.I could have been good at English, but I devoted too little time and energy to it.3.If I had worked two years ago as hard as I do now, my grades would be much more satisfactory now.Task3: Ask the students to translate the sentences into English.1.我的老师建议我制定学习计划并认真的执行。
(1)My teacher suggests that I should make a study plan and carry it out very seriously.(2)It is suggested that I should make…
(3)My teacher’s suggestion is that I should make…
2.现在,我学习起来好像永不疲倦一样。我相信,坚持不懈和决心会助我成功。
At present, I am learning as if I were never tired.I believe that my perseverance and determination will lead to my success.设计说明:
1.让学生围绕该话题展开讨论,以确认可以使用虚拟语气的地方。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 “精讲精练,以练为主;点到为止,注重运用”。
2.在学生找到可使用的句子之后,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虚拟语气的表达方式对语言进行深层次的句法处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增强面对高考的自信。Step5 Assignment
Ask the students to finish the composition we have talked about or 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your dream that can hardly be realized in your daily life, such as walking in the space , living under the sea, making a journey, and so on.Motivate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grammar “the subjunctive mood” to organize the sentences and form the composition.(写作训练)设计说明:
任务型活动: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学生可以互相合作完成该写作任务。该环节是本课所有教学环节的延续,通过写作的练习,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语法知识,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形成和提高写作能力与技巧的目的,完成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在反复接触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和感知语言的规律性,从而使学生的语法知识内化成语言能力。
Blackboard design(板书设计)
Revision---the subjunctive mood
1„did/were , „would/could/should/might do„ 2„had done , „would/could/should/might have done„ 3„did/ were to/should do ,„would/could/should/might do„
If
but for
Reflection after teaching(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一节微型课
如何上好一节微型课?上好一节微型课,首先要备好一节微型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在微型课特点、要求、教材内容与个人素养四者之间寻找支点。执教者如能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做好以下几点,就离“上好一节微型课”不远了。
一、要把握一个特点
微型课的特点是什么?套用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的一句话。微型课即课之“具体而微者”。翻译成现代汉语:微型课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课。“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就是微型课的特点。
微型课是“形体齐备”课。微型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浓缩。课的基本环节如导入、开讲、总结,板书、练习、作业,组织教学、评价等要素,在组织者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都应该有。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有时,组织者出于特殊的培训目的或考察目的需要,会选取某一两个教学环节作为培训或考察的重点。作为执教者要根据主办方的文件和各种形式的通知、有关领导讲话和文章了解主办方的要求,或根据活动的目的意图、实际情况、惯例等去推测有关要求,切忌“指东打西”“脱轨”“下路”。
微型课是“规模较小”的课。这里所说的“规模较小”主要是指时间短。一节微型课用时约为一节课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等。具体多少时间,组织者将根据具体情况(总时间和总人数起决定作用)而定,一般会事先通知。
因为微型课具有“具体而微”的特点,执教者须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须精选教学环节和精炼教学语言,方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而,用于教师培训,更能因此锻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用于教师选拔、教学竞赛、教师评价更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考察一个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教学基本功和基本素养。
二、要弄清二者区别
微型课和说课作为教师培训、教师选拔、教学竞赛和教师评价的形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也特别受到学校和教研部门的青睐。因为,它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参与度,增大容量,提高效率。但微型课和说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切忌把微型课与说课等同起来。
让我们先从语法的角度做个分析,“微型课”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课”;而“说课”是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说”。不难看出,“微型课”的本质是课,具有课的基本属性。微型课实质上就是一节课,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而“说课”重点在“说”。说目标、说教法,说流程„„都是在“纸上谈兵”,是在务虚,不是在上课,是在告诉大家准备怎么上,为 雷甸中学校本培训资料
什么这么上。这就像设计师介绍自己的图纸一样,而上微型课是施工。
三、要处理好三对矛盾
1.要处理好“有”与“无”的矛盾
在微型课的做课现场,没有学生。但执教者心中不能没有学生。微型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和常规教学是一样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教师该提问提问,该布置布置,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这些“过场”都要一一呈现。只是学生没有实际做,执教者只是假定学生已经完成、估计学生完成的程度和结果。这种估计是否恰当,这些建立在估计基础上点拨评价是否到位,要由专家评委做出判断。所以,要做到估计“恰当”、点拨评价“到位”,执教者就要在备课时研究学生,或设想教材所对应的学生群体的状况,做到“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2.要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
微型课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有限,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做到恰到好处,犹为重要。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洞。“庞杂”则显重点不突出,“空洞”则显内存不丰厚。无论常规教学,还是微型课,板书都是必需的。只不过在微型课上“多”与“少”的矛盾尤为突出而已。板书太多,既费时,又显累赘;板书太少,虽省了时,但也许会造成表意不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3.要处理好“快”与“慢”的矛盾
要准确把握教学的节奏,快慢适当。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部分,要慢、稳而准。非重点的部分,可以一代而过。
四、整个的教学过程要精炼
1.切入课题要迅速
由于微型课要求时间的短少,更不允许在导入环节“绕圈子”、“摆排场”,必须要求切入课题要迅速,所以对切入课题的方法大有必要作些文章。可以设置一个题目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或设置一个疑问,悬念等等进入课题。切入题目的方法是灵活的,切入题目的途径是多样的,但不管采用那种方法,那个途径,都要求切入题目的方法、途径引人注目,力求新颖的同时;更要求与题目的关联紧凑,迅速切题,这是进入课题的一个必须遵循的原则,因为我们要把较多的时间分配给内容的讲授。以上主要是讲“切入课题要快速”。
2.讲授线索要明亮醒目
尽管说所有的课都要求讲授线索的清晰醒目,但在微型课的讲授中,更要求尽可能的只有一条 雷甸中学校本培训资料
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显露出来的是内容的主干,剪掉的是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这些侧枝旁叶。为了讲授重点内容,往往需要罗列论据,那么在罗列论据时就要求精而简,为此在选择论据时要做充分的考虑,在准备的较多的论据中进行精选,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
3.收尾要快捷
一节课的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内容要点的归纳、指出和强调,目的使得讲授内容的进一步突出。好的总结可以对讲授的内容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所学内容的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好的总结往往给一节优质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使一节课上升到一个新的档次,给人一种舒坦的感觉,使人回味无穷。在微型课的小结中,因为前面的重点内容的讲授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此处的要求必须是在完全总结内容的同时更要求总结方法的快捷,表现为干脆利落。
五、讲授人表现要干练
1.语言要准确,简明
语言的准确简明是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微型课中由于受时间的限制,语言的准确简明显得更为突出重要。它并不是语速的快捷;相反,它就如盛夏美丽的涧泉,流淌中有舒缓和急,表现为抑扬顿挫,口齿清晰,干净利落。尽管这在于日常的训练,但在备课的过程中,把自己将要讲述的内容结合要说的话语,以及将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手势、表情,其中要注意关键字、关键词的应用,能在自己的思想中过一遍,这是很有必要的,其实这也是平时的训练方法。在语言要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要求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2.板书要精简清晰
板书的作用是展示授课人讲述内容的要点,帮助听课人掌握所听内容的要点。好的板书有犹如一幅精致明丽的山水画。板书不宜太多,太多表现为累赘,会冲淡板书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也不宜太少,太少往往会使板书表达不清。在微型课中,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无论如何,板书都要做到精简,且使得要点突出,线索清晰为原则。同时以电教手段呈现为最佳。
微型课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技能的考核。微型课的具体过程其实和常规课堂教学是一样的,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把教学过程进行展示,期间包括老师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都要再现。只不过由于没有学生,象老师的这些设计都是在提出问题或安排后,假设学生已经完成了,教师只需要将下一个教学环节继续展示下去。
由此可以看出,微型课其实就是上一堂完整的课,但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教师的活动安排是作为假设来进行的,由下面的评委教师来判断这个问题及活动的可行性。也因为没有学生的真正参 雷甸中学校本培训资料
与,期间学生答疑或活动的时间是节约下来的,所以15—20分钟是足够了。
比较下来,微型课和说课的区别就很明显了。说课是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及设想的各个自变量。说课中的教学过程也是处于设想状态并未进行真正的实践检验;而微型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再现,也是一个没有学生实际参与的检验过程,由评委老师来判断上课老师的教学过程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上好一节微型课,需要把握微型的的特点,弄清微型课与说课的区别,加上标准的语音、得体的教态、漂亮的板书、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对教法的恰当选用等,就能上好一节微型课。
教案示例:
《错误》微型课教案
一、导入
有一首老歌是这样唱的:“说过的话和走过的路,什么是爱又什么是苦,你的出现是美丽错误,我拥有你但却不是幸福。”正如这首歌所表达的一样,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那便是爱的错误。台湾诗人郑愁予运用神来之笔,将它描写得更加美丽,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样的美丽。
二、回顾故事
诗人以凄美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暮春三月,东风和煦,柳絮飘舞,在江南一个美丽的小城,一个女子在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她的心宛若孤寂的小城,没有东风,也没有柳絮,她时时期盼着青石街道上有意中人的足音,因而心灵也如窗扉紧闭,春帷不揭。恰巧,浪迹天涯的“我”打这里走过,听到达达的马蹄声,企盼已久的她如莲花般绽开了笑颜,可“我” 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她失意万分,盈盈笑靥又像夏末的莲花迅速地枯萎凋谢了。全诗不足百字,而故事情节却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一波三折,先是漫长的期待,然后是听到马蹄声的惊喜,最后是失望,再后来又是无尽的等待。言已尽而意无穷,可谓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怎样品味郑愁予笔下的美呢,我粗略地归结为五个方面,即为:“美丽的故事,美丽的修辞,美丽的结构,美丽的语言,美丽的主题”。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就讲美丽的语言中的古典美。
“江南”,“莲花”,“柳絮” “向晚”,“东风”“三月”,都是中国唐诗宋词中积淀甚久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则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江南文化气息,具有一种唯美主义的风格。
三、具体品味赏析
1.从题材上说,我们已经讲过本诗是闺怨诗,思妇入诗,最早是从《诗经》中开始,《诗经〃召南〃殷其雷》中有“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感或惶?振振君子,归哉归哉。”由此,思妇闺怨,成为中国传统诗词中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郑愁予承接这个传统主题,这样说,从他 雷甸中学校本培训资料
在本诗中采用的意象可以找到佐证。
2.从采用的意象来说
诗歌中依次用了“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等意象来写思妇的痴情的期待,就是“等”。
这些意象又分为两类:比喻和反衬。这里我们重点来讲“江南”、“莲花”、“东风”、“柳絮”、“向晚”、“春帷”。
“江南”是产生唯美爱情的地方,也是历代词人一个难解的情结。描写江南较好的诗词有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江南不单纯是一个地理上的区域概念,它几乎积淀成为美好如梦凄婉迷离而又让游子低回伤感的幽远的意象。“我打江南走过”,自然便染上了凄清漂泊之感。
“莲花”:1.在古诗中莲花就是思念的代表。“莲”与“怜”同音,“怜”就是“爱”的意思。在《西洲曲》中这样写到:“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这里作者借用了古诗的意象,展现了一位等待“归人”的女子的形象。2.“莲花”象征了江南女子的纯洁与柔美。其实,以花喻人,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把美丽的容颜比作莲花,也不乏其例。《长恨歌》中“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分明又融入了感伤思念之情。这里的比喻,都是静态的。现代诗人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不仅以莲花喻容颜,更喻神态,有新意,更鲜活。而郑愁予用 “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写出了一种动态的美,在漫长的等待中,即使如莲花般娇美的容颜,也会像过了季节的莲花褪色凋落。
“柳絮”:把女子的思念比喻为柳絮在古典诗词中也很常见,柳絮和别离有关。柳树在春天的时候接触一种形似棉絮的东西,称为柳絮。当风一吹就会随风飘散,这种景象十分凄美,让人伤怀。“柳”与“留”同音,汉代就有“折柳赠别”的风俗习惯。如:“枝上子归催去旆,柳条偏系离情”、“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杜甫的“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水逐水流。”
“ 东风 ”出自李商隐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诗句,表达了思妇幽怨,分别销魂之意。
“向晚”:出自 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望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向晚是临近黄昏的意思。
“春帷”:李白诗《春思》中“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正是由于运用了“东风”“柳絮”“春帷”等具有古典意象的词语,诗中自然地散发出深沉浓厚的哀伤幽怨之情。思妇心扉紧掩,寂寞孤独,如同枯木,春来不发,好像死水,波澜不兴,而寂寞 雷甸中学校本培训资料 的背后仍是深深的思念和无期的等待。
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深深品味到蕴含在诗中的古典美韵,作者的确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形成了浓厚的民族风格。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杨牧把他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第一个“中国”指从地域、国籍、血统等上讲是中国的。第二个“中国”是指从情感、语言和意象等上讲是中国的。
听完了讲解,相信大家一定会有很多的思考,下来大家可以自己动手归纳出我前面给大家归纳的五个方面的美。任选一个方面进行整理即可。
好,我的讲课结束,谢谢大家。
附:课文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1.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 在音乐鉴赏课中, 恰当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良好情境,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对于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情感, 理解音乐内涵具有重要作用。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 作曲家用音乐的语言抒发内心情感, 而聆听者未必能读懂作曲家的意愿。 根据乐曲创设情境, 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 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从而让生硬的书本知识变为生动的教材, 弥补过去音乐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缺陷, 使枯燥的音乐教学富有趣味性。 学生在情境中聆听和学习, 犹如身临其境, 鉴赏音乐不再只是单纯地从声音中寻找作曲家的内心世界, 而是给乐曲赋予了更贴切、更真实的场景, 使学生更容易读懂作品, 读懂作者心声。
2.培养学生敏锐聆听和感知音乐的兴趣。 音乐鉴赏一般都是从音响感知入手, 而后进入情感体验、认知理解与想象联想, 直至完全领悟音乐思想和意境。 音响感知是指通过听觉获得的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印象和总体知觉。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更是听觉的艺术。 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音乐教学全过程。 因此, 在音乐学习中, 聆听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作为欣赏者,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 我们首先要有辨别音高、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基本要素的能力, 把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音乐的主题、旋律、乐段及整个乐章的音乐结构, 进而聆听一首完整的乐曲。 当我们聆听这首完整的乐曲时, 并不是把听到的音响当做一些互不相关的、孤立而没有什么意义的单纯音响, 而是要把它作为具有某种表现意义的艺术综合体加以感知。 只有这样, 欣赏者才真正感知动听的音乐音响, 这样的聆听和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我们可以从旋律入手, 引导学生全面聆听音乐音响内容。 旋律是表现音乐的主体, 音乐艺术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旋律实现的, 旋律的抑扬顿挫和起伏跌宕, 有效地传达音乐艺术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学生在聆听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时, 旋律会带领他们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大概印象, 这是由他们已经具备的音乐素养和先天的审美能力决定的。 在初次聆听之后, 要感知旋律中的真情实感, 则需要教师作进一步引导。 例如在上悲剧美这一节课时, 笔者选用了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作为鉴赏曲目。 由于很多学生对这首音乐作品比较熟悉, 再加上它的旋律非常优美动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并没有在聆听之前对乐曲作任何介绍, 但当乐曲旋律一出现, 很快就有许多学生能够说出曲名及作曲者, 即使不知道曲名的同学, 在听完一遍旋律之后也能够判断出乐曲的感情基调。 面对这样一现状, 教师在鉴赏时只需简略介绍一下乐曲的相关知识, 教学的重点则是引导学生分析旋律中的情感与内涵。
3.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整合。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对教材进行调整、补充、删减, 对同类题材或是同类题材不同体裁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采用比较式音乐教学方法, 使学生增加对音乐的积累, 加深对音乐的印象。比如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可以进行适当整合, 通过南方民歌和北方民歌的对比, 以引起学生对南北方音乐文化方面的风格、特色的关注, 学生对民歌的理解和把握也会更深入。对于补充的教学素材, 可以立足于本地区的音乐资源, 如当地的民歌、戏曲。 作品难度较大的教学素材, 可以通过分层教学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浅化、拓展。 适当选取一些学生喜爱的教材外的其他曲目 (健康积极的流行音乐) , 有机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 针对教师和学生反映的比较偏、难、不典型、和学生生活实践相脱离的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应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新作品及时补充, 灵活调整部分教学效果不太好的活动设计, 使教材的内容与活动形式更能适应教学需求。
4.做好高中音乐鉴赏课堂的导入。 学生对音乐鉴赏普遍存在很高兴趣, 但是教师也不能忽视课堂导入。 有的音乐作品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 导致学生兴趣降低, 教师做好音乐导入可以降低学生的心理接受难度, 更顺利地进行音乐鉴赏。图像导入法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借助MTV、VCD、图片等影像资料, 选择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音乐作品, 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师在上课之前, 对音乐作品进行认真分析, 寻找相关图像资料, 给学生做好良好的课堂导入。 游戏导入法可以让学生动起来, 让思维和身体在活跃的状态中进行音乐鉴赏。 教师可以选择音乐作品, 采用合适的游戏方法, 让学生迅速进入游戏学习中, 过渡到音乐鉴赏中。 很多音乐作品都有深厚的历史背景, 利用历史故事做好音乐作品的导入, 可以提高学生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 《水调歌头》这首乐曲有优美的旋律、华丽的辞藻与细致的描述, 在进行歌曲导入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及人物形象特点, 给学生讲述出来, 这样学生就会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水调歌头的氛围中, 一边演唱音乐歌曲, 一边进行心灵的洗涤, 完成音乐鉴赏。
关键词:高中数学;复习课;策略
一、上好高中复习课的重要性
高中的數学教学都是模块化的教学,他们把不同的知识进行分类总结,这样就给学生带来了最大的弊端:遗忘及生疏。学生在漫长的间隔中往往会把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忘掉或者生疏。但是通过复习课可以把前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及练习,在复习中不但可以查漏补缺,而且还可以对以往的知识进一步巩固以及系统化,从而达到提升的效果。
二、上好高中复习课的策略
近年来,如何上好高中复习课,已经成为高中数学教师的一大难题,为了上好复习课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1.根据教学情况明确教学目标
在上复习课之前,要根据教学情况制订出明确的复习目标,因为复习目标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具有调节和向导的作用,能够使复习课上得更科学、合理。作为一名教师,要认真学习大纲要求以及教材,在制订目标时要考虑到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要考虑到优秀生,还要顾及到学困生,尽可能地使他们都能在复习目标的指引下得到提高。
2.要以基础知识为主
在上复习课是要立足于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要让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从而,能够向外延伸,在基础上得以向深层次发展,从而培养出举一反三的学生。
3.以练习来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且教师要给学生找一些经典题型,不一定要很难,但是要尽可能多地包含一些知识点,这样不但使学生巩固了知识,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学习。
4.评讲试卷时要讲究技巧和方法
在复习阶段,总会做一些卷子,如果这些卷子评讲好的话,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提高。要想评讲好,就要有技巧和方法,例如,在讲的时候要突出重点,且要兼顾一般;在讲的时候贵在讲解方法和解题思路;要对相同的知识点进行集中对比评讲,这样效果会好些。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复习课至关重要,是对之前数学内容的总结。笔者结合高中教学实际,论述了怎样上好高中数学复习课。以期为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资料,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赵占永.试论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提高[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S2).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如何上好高中语法课】推荐阅读:
如何上好高中英语习题讲评课04-04
如何上好讲评课05-24
我们该如何上好班会课02-19
如何上好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06-20
如何上好小学英语阅读课07-13
如何上好随文识字课02-01
谈如何上好随文识字课07-09
如何上好一节英语写作课07-15
如何上好第一节地理课07-16
如何上好初中英语听说课(课题论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