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北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丽和巨大变化。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三、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难点:
自已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攻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五、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分享资料,导入新课;
1、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呀?
2、学伴分享资料:与学习伙伴分享课前收集的关于北京图片和文字资料,说说自己对北京的印象。
3、板书课题,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悟
1、小组练读课文。在读中把没见过的词语画出来。在小组里练读新词,互相正音。
2、课件识字通:进行组词练习,巩固字形。
3、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并检查学生的初读情况。
三、朗读感悟:
1、我国的首都在哪里?第一、五段都说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它到底美在哪里?小声自已读课文,自已体会。
2、通过看图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众哪几个方面讲了北京的美丽?
3、利用网络进行自学探究:
拓展阅读资料:关于北京的图片和文章。(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方面,通过在网络中查找资料,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从而读懂课文内容。
四、再读抒情。
1、用自已喜爱的方式读,读出喜爱与赞美。
2、展示读,选出自已读得好的,读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评。
第二课时
一、朗读欣赏:
1、从小就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红墙、黄瓦,读到京剧、茶馆,读到胡同、四合院。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许许多多的建设成就。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北京的美。
2、老师范读,学生欣赏后说说自已的感觉。
3、学生读,老师欣赏。
二、交流学习体会,感情背诵:
1、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部分朗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同学间互相补充,重点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等词语,并进行词语积累。
3、练习背诵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文段。
4、表演背诵,同学评议。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认读课后的四字词语。
2、观察课件的范写,发现书写中的要点和难点。
3、点拨,范写,学生描红,互相评议。
四、拓展阅读,打写创作:
网上收集介绍北京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专题(如奥运、古今北京等),进行资料处理,制作北京专题ppt,进行评议。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分析:
课时
媒体类型
作用
第一课时
校园网bbs
资料分享,了解北京
课题网站:识字通
打写组词,巩固字词
课题网站:资料城(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理解探究,赏析词句
第二课时
录像:介绍北京
引入学习,激发兴趣
互联网
收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校园网bbs
现有高中物理教材中关于安培力有两方面的实验:一是如何确定安培力的方向,二是研究安培力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1. 安培力的方向
传统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用通过电流I的导体ef在水平轨道ab, cd上运动显示它在磁场B中受到了安培力。在此特定条件下,导体运动v的方向恰好与安培力F的方向一致,在初中讨论安培力的方向,如此即可。但在高中,若将磁场B改为非竖直方向 (如图2所示) ,或使导体ef不与轨道垂直 (如图3所示) ,会看到ef仍然沿轨道水平运动。这表明在这种条件下,由v的方向并不足以判定安培力F的方向。原因是其运动受到了轨道的约束。再者,对于I与B不垂直的情况 (如图4所示) ,更没有合适的实验来正确显示F的方向。
安培力定量演示仪解决了上述问题,能够直接、正确地显示F的方向总是垂直于I与B所决定的平面。
定量验证公式:F (28) BILsin。
传统的仪器是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电流天平”,能够相当精确地验证F与B, I, L的关系。不足之处是:不能验证F与I跟B的夹角θ的关系,使用杠杆平衡测力不便于操作,需要配备大电流 (3~5A) 直流电源。
安培力定量演示仪采用钕铁硼强磁体形成较大空间的磁场,灵敏的数字电子秤测力解决了上述问题,适于做定量测量和全面验证。
二、仪器设计要点
安培力定量演示仪设计新颖,改变了过去常规仪器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采用钕铁硼强磁体作为磁场源,磁性极强。采用超级电容作为电源,可以产生一般电源不能供给的大电流。加之设计中采用了特殊技术,使金属棒可以跳起明显可见的高度,克服了金属棒在通电的一刹那,作用时间过短,合力的冲量太小,金属棒的动量变化不大的状况。还可以用微小力传感器测量安培力的大小。
安培力公式为F (28) BILsin,使用数字电子秤 (量程2N,感量0.001 N) 测量安培力F与电流I大小的数量关系;改变线圈在磁场中的长度L,可以研究安培力F与L的关系;改变磁感应强度B,可以研究安培力F与B的关系;改变磁场与电流方向的夹角,可以研究安培力F与夹角的正弦值sinθ的关系。用电子表格描绘图像。也可以使用力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测量安培力和电流,用软件描绘图像。仪器实物图如图5所示。
三、仪器设计原理
(1) 水平磁场B向左,金属棒中电流I水平向里,金属棒在竖直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G竖直向下,安培力F竖直向上,金属棒受到的合力竖直向上,当合冲量达到一定大小时,金属棒向上跳起 (如图6所示) 。
(2) 如图7a所示,P1, P2为钕铁硼强磁体,a, b为电极,c为空心铜管,其质量约为2.2 g。a, b与超级电容器 (120 F, 2.7 V) 连接,该电容器充电后作为电源,放电时电流很大,能够满足安培力的需要。在铜管与磁感应强度B成某一夹角 (小于90°) 的情况如图7b所示,当铜管中通以电流时,则受到钕铁硼强磁体磁场的安培力,铜管向上跳起。图7b中的铜管c与磁场方向B成某一夹角的情况,铜管仍然能够向上跳起,说明安培力F的方向与磁感应强度B以及电流I所决定的平面垂直,不一定要将铜管中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来说明安培力的方向。此外,该仪器附带有给超级电容器充电的专用直流电源。
四、实验原理和数据
1. 安培力与长度的关系
测量原理如图8所示,长5 cm、50匝、3.0Ω的长方形线圈,其下边与磁场方向垂直,下边通电方向使安培力方向竖直向下,线圈用线悬挂在电子秤 (量程2 N,感量0.001 N) 上,线圈电路串联安培表测量通过线圈的电流。设线圈的单匝中电流为I,则50匝的总电流为50 I,这样可以用较小的电流获得较大的安培力。边长5 cm线圈实测数据见表1,安培力与电流的关系如图9所示,说明安培力与电流大小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换用长10 cm、宽10 cm的正方形线圈,长10 cm、宽8 cm的长方形线圈,长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线圈在测量电流相同情况下的安培力与长10 cm、宽4 cm的长方形线圈的安培力进行比较,如图10所示,可知安培力大小与磁场中通电导线的长度有关,长度越大,安培力也越大。图11是4个不同长度线圈,取电流=0.08A时,安培力与载流导线长度关系图像,数据见表2,从图中可以看出安培力与载流导线长度有接近正比的线性关系。
2. 安培力与角度正弦的关系
当电流为定值、磁感应强度为定值时,安培力的大小与电流和磁场的夹角θ有关,用边长为5 cm的线圈,单匝电流为0.30 A时,总电流为15 A,安培力的大小与转角大小见表3。安培力与转角正弦值关系见表4,图像如图12所示。
3. 安培力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
在研究改变磁感应强度B时采用短路磁场的方法,以达到减弱磁场的目的。磁感应强度用高斯计测量,本实验中采用增强磁场和短路磁场的方法改变磁感应强度。短路磁场的方法:用相同长度的粗铁丝若干根组成一组,共用两组。用边长为5 cm线圈,电流为I=0.2 A时的数据见表5,图像如图13所示。
4.从实验数据验证安培力公式:F=BILsinθ
以表6 (图10) 中数据为例说明。取单匝电流为0.24A, 0.40A, 0.44A时,各个线圈的安培力实测值与BIL (θ=90°) 时的计算值对比可知在一定范围内,证明了公式的数量关系。但磁场中电流长度越大,电流越强,则BIL的乘积和测力计示数的误差就越小。测量结果的误差见表7。
五、实验说明
安培力定量演示仪的创新性体现在:
(1) 技术上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元件:钕铁硼强磁体和超级电容器使仪器的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实验效果极其明显;使用数字测力计 (量程2 N,感量0.001 N) ,解决了微小的安培力测量问题;使用数字电流表测量电流,可见度明显。
(2) 磁感应强度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磁感应强度测量仪 (即高斯计) 测量电流线圈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磁感应强度值,取5个以上点的平均值。
(3) 验证安培力公式的误差比较小,完全符合定量研究的需要。用数字测力计测得的安培力值与磁感应强度B、电流I以及电流与磁场夹角的正弦值的乘积值,两者符合得很好,最大误差大约为20%,最小误差不足3%,这就很好地验证了安培力公式。
2、结合重点词句自主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
3、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北京夜景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它是一座闻名世界的古都,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白天的风光很美,可是你们知道吗,北京的夜景更迷人。你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北京的夜景呀?
2、复习字词:
听说咱们要去北京看夜景,有几个词语朋友也闻讯赶来,要与咱们结伴而行呢,大家欢迎吗?那就让我们跟它们打声招呼吧!(课件出示词语认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真不错,我们的同学个个精神饱满,那我们就出发吧。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同学们,让我们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北京迷人的夜景吧!你们看……(边听课文朗读边欣赏北京夜景。)
2、看了片子,你觉得北京的夜景怎么样?
三、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这是我们小朋友的感受,那么我们的作者把夜幕下的北京想象成了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⑵ 是啊,每当夜幕降临,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让我们再次走进北京,感受这“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学生观看相关夜景图片)
⑶ 谁能把这一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呢?(指名读,齐读)相互评价后悟出应把“亮”和“灯的海洋,光的世界”重读。
2、导学第二自然段:
⑴ 过渡语:
我们走进了夜晚的北京城,先去哪儿看一看呢?老师有个建议,我们就先去北京的市中心看看吧!(播放第二段课件)
⑵ 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告诉我们北京的哪些地方亮起来了?用笔把这些地方圈出来。
⑶ 集体交流:
① 说一说:北京的()亮起来了。读相应句子。
②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迷人的夜景吧!(播放课件,理解句子)
第一句:
街道两旁一排排高大的华灯照亮了整条长安街,街道上汽车来来往往,像水流不断,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川流不息)
长安街上街灯、车灯大放光明,灯光一闪一闪的,就像天空中无数星星构成的银河,所以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银河从天而降。
齐读这一句。
第三句:
(理解“彩灯勾画”)美术课上你用什么工具来勾画?(用笔在白纸上画)课文中却以黑色的夜幕为背景,用彩灯作画笔,勾画出了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你能认出这一幢幢轮廓是什么建筑物吗?
⑷ 欣赏了这么美丽的夜景,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
3、学习3~6自然段:
⑴ 北京的市中心亮起来了,课文的第3、4、5自然段告诉我们北京还有很多地方也亮起来了,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快去读一读,找一找吧。在行动之前先听清楚要求:选择一个自然段学习,找找什么地方亮起来了,把它圈出来,再美美地读一读。
⑵ 小组合作学习。
⑶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师相机点拔突破难点)
① 第三自然段:
给“犹如”换个词,观察立交桥夜景图感受“道道彩虹”(这里的灯光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看上去就像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用“犹如”说一句话。
欣赏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
② 第四自然段:
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是北京最古老的商业街,有700年的历史,过去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是各种小摊、小店聚集的地方,就好像我们的小商品市场,而现在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经过改造,整治,焕然一新,随处可见明亮的橱窗,绚丽多彩的广告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为商业街平添了一番美丽,再加上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宾客,这些商业街就显得格外热闹、繁华,变成了比白天更美的不夜城。
③ 第五自然段:
“古老”和“年轻”矛盾吗?借助图画理解,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湖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故宫虽然古老,但是当灯光成为他们的外衣后,就别有一番风韵,显得年轻了。
④ 配乐齐读3~5自然段。
⑤ 激情朗读最后一段:
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欣赏了北京的夜景,受到北京的辉煌、亮丽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最后一个自然段应当怎样读呢?(齐读最后一段)
⑥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齐唱歌曲,升华主题
我骄傲,我自豪,因为我生活在美丽富饶的中国。同学们,让我们齐唱一曲《我爱北京天安门》。
【评课】
本篇课文是新课标第四册的一篇爱祖国,爱家乡题材的文章,初次看到这篇课文,我就非常的喜欢,而朱海虹老师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堂让人能眼前一亮的课。正如课文所写:夜晚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绚丽多姿的夜景,但课文里的很多词语、景色学生很少接触,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北京,朱老师的做法是:
1、运用多媒体技术,缩短时空的距离: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北京了解甚少,教师通过展示优美的北京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京夜景的亮丽,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生们一声声“啊,真美中啊!“的惊叹声中,就把学生一起带进了北京那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从而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巧妙地引入新课。让北京亮丽的夜景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里,并在此基础上谈感受,为学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谈感受,朗读课文谈感受,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朱老师在课的开头设计了观看北京夜景的课件,加上充满激情的配乐诵读课文,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看完课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北京亮起来”,在以下的环节中,她始终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产生对北京夜景的喜爱,让他们满怀豪情,发自内心的赞美。一句话,让语文焕发生命活力。
3、以读代讲,注重朗读指导: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图文结合理解词句含义,突破难点。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以读为主,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本课中朱老师采用了各种形式进行课文的阅读,请同学们轻声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配乐齐读等,真正能做到以读促悟。
4、恰当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伙伴,朗读和背诵自已喜欢的句段,创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由扶到放,图文结合,自读自悟,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利用精美图片理解词句含义,避免了枯燥说教。
5、高唱一曲《我爱北京天安门》,用歌声激发学生爱祖国、爱首都之情,把教学推向高潮。
这一课中词语太多,理解词义有疑难怎么办?这就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要重点选择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也就是那些有助于理清课文脉落,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情感的词语。朱老师以让学生齐读课件上出示的词语,这样一种方式来巩固词语,我想这并非上策。怎么样理解词语?词语只要能“会意”即可,这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来实现。读词语不等于读课文。朗读时要注重读的形式,读的形式多,学生就乐读不疲。对教师的范读应该有新的认识:教师的范读不仅是示范,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和自己一同成长,在师生之间架设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学习目标】
1、会认哦等8个生字,会写瓦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2、山泉流淌的录像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录像。(播放清泉流淌的录像)
2、你从录像中感受到了什么?
3、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
1、小朋友自己小声的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学会的生字读给好朋友听。
3、多种形式读生字、新词。
4、认识多音字结学生口头组词。
5、口头扩词练习。
6、自己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7、分段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小组合作,质疑解惑
1、边读边想,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小组讨论,把不理解的问题记下来。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情况。
4、针对各组提出的问题,全班讨论。
四、整体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文中的泉水到底流过哪些地方?都作了些什么?
2、体会泉水的精神:
你觉得泉水怎么样?
泉水还能流到哪里,会给谁带去方便和帮助。
3、学生把自己写得都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指导读好泉水说的话。
二、品析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1、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为什么?
2、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3、反馈背诵情况。
三、书写生字
1、观察要写的生字。
2、重点指导:
股、脆、鹃:都有月但写法不同。
泉:下面是水,不是木。
结:右上方是士,不是土。
然:左上部比夕多一笔,右边是犬,不是大,注意四点底的位置。
四、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识字
读课后练习中的小韵文。
巩固本课生字。
【课后记】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文《乡下人家》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课文《乡下人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中想象,读中感悟,感受乡村风景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事物中展现出来的乡村的美。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配乐]创设情境:在那山林之中,小河两岸,有一处引人入胜的所在,那就是乡下人家。他们与绿树红花为友,邀清风明月相伴……
2、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基于对学情的分析,由于学生对于乡村生活了解不多,所以此处设计了乡村生活经典画面的导入,同时教师娓娓道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对乡下人家的直观印象,为下面的学习作好认知和情感的铺垫。]
(一)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检查生字词读音。
2、学习难写的字“率”。用“率领”造句。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再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学生汇报并质疑,生成学习目标。
3、整体感知: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圈出词语。
4、感知顺序。
[设计意图:生字词教学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难点,渗透必要的学法指导,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运用。初读课文的环节直奔中心,并且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质疑,培养质疑能力,生成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时让学生圈画景物,进行扎实的训练,初步感知顺序。]
(一)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过渡:乡下人家,如诗如画。最独特迷人的地方在哪儿?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1、2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要求:
[出示]默读1、2自然段,先自学再同桌交流:
令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处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
①具体说说体会。
②星级思考题: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风景的独特迷人?
[备注:(二)(三)(四)根据学生现场的回答顺序而生成,可能出现变序情况。]
(二)精读风景之一——“屋前小瓜”
1、学生汇报。[板:别有风趣]
2、感悟对比写法。
3、小组内竞赛读。
(三)精读风景之二——“门前鲜花”
1、学生汇报。[板:朴素、华丽]
2、积累描写花开景象的词语。
3、[配乐]范读。
4、读评互促:
①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样。
②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四)精读风景之三——“屋后竹笋”
1、学生汇报。[板:鲜嫩、成群]
2、读中想象:抓住“探”字,想象“雨后春笋”的画面。
3、激趣引读:
A:你看,一个,两个,五个,十个……笋芽儿的小脑袋探出来了!读——
B:啊,鲜嫩的笋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了!读——
C:成群的春笋迫不及待地要和竹子妈妈比高呢!咱们一起为它们加油吧——
4、即兴背诵: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背一背这一句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充分紧扣目标的基础上,主要有两个特色:一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以读为本,再通过对比感悟、读中想象、积累词语、激趣引读、即兴背诵等策略,化解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二是教师的导跳出了纯内容的束缚,使学生从欣赏景物到融入情感,再到感悟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一唱三叹,层层深入。]
1、语言训练:[出示]乡下人家,无论是屋前、房前还是屋后,都有一道的风景。看着这乡村风景,作者,我也。
2、段的回顾,写法小结:
乡下人家的瓜架、鲜花、竹笋融为了一幅自然和谐的风景画。作者所运用的丰富的色彩词,多么像一位出色的画家在调配颜料;对比、拟人的写法,生动地描绘出乡村风景的独特迷人之处。眼中先有景,心中再生情。情景融一体,下笔如有神。
同学们,光是知道这些方法就够了吗?你还可以怎样做呀?加油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也能够妙笔生花!
[设计意图:语言训练的目的是构建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在整体的回顾时生成更有深度的感悟,达到与作者共鸣的同时也是情感的升华。段的回顾、写法小结是让学生从片段回归整体,不仅从内容上,更是从写法上获取对他们更有用的信息。最后,鼓励学生今后运用这些写法,引导其学习视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一大环节与第三个环节相呼应,使教学目标得以进一步落实。]
第二课时(设计要点)
1、小组学习,精读3-6自然段。
2、集体交流。
3、紧扣第7自然段,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4、小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
1、片段练笔:用上作者的方法,展开想象,尝试写一写乡下人家的冬景或其它景物。
2、交流品评。
1、欣赏教师下水诗《乡下人家》。
2、欣赏P104《在天晴了的时候》。
3、指导开展综合性学习。
课文《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⑴通过看图,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⑵从图上,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整体给你什么感觉?
2、导入:
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作者陈醉云是怎样描绘的呢?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板书课题)
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或者这样设计问题:“课文围绕这哪一小节展开描写?”)
4、全班交流:
教师导语: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情味,那就要有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这就需要同学们善于提出问题,因为任何的“懂”都是从“疑”开始的那些有助于你读懂课文的问题,也就是疑问,就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5、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
⑴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⑵为什么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小组讨论交流: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每人选自已喜欢的一个场景说说,再把描写这一场景的部分融入自已的情感读给大家听听。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
(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鸭群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明人静图)
3、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3、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4、小组交流自学所得,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1、生齐读生字,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2、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
3、学生练写:
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1、导语:
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美,品味美。
2、合作学习,感受美:
同桌一起细细品味读课文: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⑴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⑵“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
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自由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试着画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课文《乡下人家》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会读准5个生字,会把“率、巢”等14个生字写正确,写端正。
2、能抓住“独特、迷人”的关键之处,在反复诵读“瓜藤满架、鲜花竹笋”等场景中感受乡下人家场景美。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课文优美的句段。
4、能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中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乡村生活的独特、迷人。
教学突破口:
选找“独特、迷人”的关键之处,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乡下人家场景美。
教学过程:
【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借助多媒体,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农家风景画,让学生陶醉其中,紧接着引出课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每段写了什么?
2、交流反馈生字掌握情况,并重点指导学生写好“率、巢”等生字。
3、全文围绕哪一句话来写,你能找出来吗?
【意图:学生自由阅读全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受,初步领悟这篇文章是围绕课文最后一段话来写,尤其紧扣“独特、迷人”这两个关键词展开具体描写,从而让学生明白,这段话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把它放在篇末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默读全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乡村风景反复诵读,并具体说说自己的体会。
策略一: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乡下人家门前种瓜的独特装饰。
1﹑指名读这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2、从哪里读出了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之处?再读这段话,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对比品味乡下人家的“独特装饰”。
【意图:作者选择了农家最平常、最普通的事物——瓜、藤、叶,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乡下人家屋前搭瓜架的独特装饰。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到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策略二:反复诵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乡下人家门前种花,屋后种竹的独特美。
1﹑指名读这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2、从哪些语句你读出了门前屋后的独特、迷人之处?读着读着,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品味“探”字拟人妙用,感受竹笋的调皮与生机。
【意图:作者选取了乡下人家门前鲜花和屋后竹笋来写,运用拟人的手法呈现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此环节教学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鲜花绽放、雨后春笋的独特风情。】
策略三:自主诵读,感受其他段落中乡下人家生活场景的独特之处。
【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诵读课文中“鸡鸭觅食、院落晚餐”等其他画面的独特之处。感受乡下人家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领悟到课文每个段落都是抓住景物的独特之处来写的。】
1、创设情境,配乐朗读课文。
2、用诗的形式诵读课文。
3、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
4、推荐课外阅读描写乡村风光的文章
【意图:新课标指出,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注重积累课文中的优美句段,并能够试着背诵积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此环节以诗的形式诵读,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美读品味,感悟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田园诗情,积累了优美句段。】
1、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围绕一个意思,抓住最平常、最普通的事物,通过对比、拟人的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
2、出示画面,学生练笔
3、交流反馈,相互评议
【意图: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意在落实“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课文《乡下人家》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教学方法:导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听!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播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边出示乡村风光图片)看这画面,听这音乐,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看后有什么感受?(生说)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陈醉云一起走进乡村生活,走进这平凡的农家小院,去领略田园生活的美好。(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师生订正读音。
(2)学习多音字:摔、冠
(3)看图理解“捣衣”意。
(4)观察生字体,给同学提提醒,写时要注意什么?
(5)师生写字:“率”、“巢”。学生写后,同桌互查,写得好的夸夸他,写的不好帮帮他。
(6)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的哪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谁来读读?
①(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②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吧。
(一)合作探究:
1、泛读课文,作者都写了哪些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试着给每个画面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2、交流。这么多美丽的场景,咱们尝试着把它们写成一首小诗吧。
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
群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纺织娘高唱甜蜜,最美是乡下人家。
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咱们写的这首小诗吧!
(二)多美的乡村呀!请选中你最喜欢的画面,尽情发挥,呆会把它美美地读给同学们听听。
1、瓜藤满架图
①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划出你认为课文描写得最美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喜欢的原因。
②交流:哪位同学被屋前的瓜架给吸引了?请你读出来给同学们听听。
出示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生读)(展示相关图片)
“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农家屋子前攀着爬上屋檐的绿绿的藤和叶,点缀其中的青的、红的瓜,色彩明丽,纯朴自然,而且瓜棚夏天还可遮凉)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它特殊、不同,与城里的房屋门前不同)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这美景与城市究竟有何不同吗?
当你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和“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会有什么感觉?(威严,冷漠)与城里的威严、冷漠比较,乡下更怎么样啊?对,更显可爱。那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老师也想读读,你觉得老师读得如何,那你就像我这样有感情地读好吗?大家再齐读读。从同学们的读中老师感受出了这种可爱。
③归纳学习方法:读文段,划语句,说体会,感情读。
2、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生交流
出示句子“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展示图片)
①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描绘的画面可真美。
②朴素和华丽本来是相反的,为什么课文中却说“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乡村风光本是朴素的,鲜花的开放却使之增添了许多明丽的色彩,所以……)时令:季节
虽然是很常见的花,但是它们开得是那么的漂亮,依着时令顺序开放,一年四季都有花,这真是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这样热爱生活的人家你向往吗?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吧!
(2)屋后春笋冒
我们从门前来到屋后,那里有什么?(竹)又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独特在哪里?谁来读读?(课件展示图片)
出示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春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真是生机勃勃)从哪个字可以体会出?(是从“探”字中体会到的)
②探出来与长出来有什么不同?(“探”字用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的迅速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
③你能边读边做这个动作吗?
(3)拟人句练习
3、交流其它段落的学习。
出示句子“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如果让你画这幅画,你会画上什么?(红霞、微风、归巢的鸟)朗读时要把红霞、微风、鸟儿重读。其实把强调的词语重读也是一种读书方法。谁还想读?你读时想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看,在农村,红霞、微风、鸟儿和乡下人家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图画。(板书:自然、和谐)从同学们积极的发言中,老师感觉到你们是个和谐的班级,我们的学校要构建和谐校园,我们的城市在创建文明城市,我们的国家正在构建设和谐的社会,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让我们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来朗读这句话。
1、从前面几个自然段中找找谁是乡下人家的好友?
2、乡下人家,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线。(时间)
乡下人家,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线。(季节)
乡下人家,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线。(地点)
乡下人家,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线。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春夏秋、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
4、再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写作的魅力。
1、课文写了乡下的春天、夏天、秋天,很遗憾作者没有写冬天,那么你想象中乡下的冬天是怎样的?用语言描绘一下,说给同桌听。((出示文字“拓展:想象一下,乡下的冬天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及相关图片)不过老师的图片仅供参考,同学们可以大胆想象。
2、交流。
有了同学们这一幅冬景图啊,现在我们真可以大胆地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作者把乡下人家写得多美呀!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春笋冒、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夜静催眠曲。多么自然、和谐的画面!多么独特、迷人的风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同学们,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分析生活,一定也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章。
1、准备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2、积累好词、佳句。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读一读。
3、画。把你喜欢的一处风景的段落多读读,并展开想象把它画出。
课文《乡下人家》教学设计5【教学设想】
教学本课时应紧扣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思路,挖掘课文的阅读潜力和人文价值,遵循“速读、略读、精读”的阅读次序,引导学生理清叙事顺序,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檐”、“饰”等五个字。会写“棚”、“饰”、“冠”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过程与方法
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课件想象一幅幅乡村风景画面是重点。
2、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品味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谈谈由此想到了什么。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所了解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同桌交流。
2、边看图边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画面,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
1、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节,想想“独特”、“迷人”是什么意思?
2、老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最后一节的含义,这节对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3、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发现乡下人家有哪些“独特”、“迷人”的美?把它画下来。并用几个字概括出来。
4、与同学分享你画出来的优美句子和想象出来的画面。
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你想想乡村生活的画面,再读一读课文吧!
第二课时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乡村生活是多么独特、迷人。你能否将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同来感受美、品味美。
1、小组内品读,交流感受。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是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对比的手法、生动亲切可爱)
(2)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这些各种各样的花反映了乡下人家环境优美)
(3)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自然)
(4)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
(5)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给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6)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给人一种轻松的快感)
……
3、体味语言,感情朗读。
将自己体会最深的段落试着有感情朗读。
4、体会课文最后一节,结合生活实际深化主题。
1、仔细读一读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背一背。
2、认真抄写或默写你喜欢的部分。
1、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2、想想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3、全班交流。
1、想象一下,在冬天乡下人家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一、要将导语贯始终
每一篇略读课文前面都有一段“学习导语”, 它不仅体现了本单元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内在联系, 突出了本单元的阅读主题, 还教给学生相关的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此, 我们可以根据略读课文前的导语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并将导语中提出的阅读要点和要求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如《和田的维吾尔》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的阅读导语:“提起维吾尔族, 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他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其实, 除了能歌善舞, 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读读下面这篇课文, 想一想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 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这段导语中的“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在内容上进行过渡, 让学生想一想维吾尔族还有哪些饶有趣味的风俗呢?接着提示:“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在文章的内容方面再次进行引导, 让学生自主阅读、概括特点, “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交流”什么, 怎么“交流”, 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学生可以交流读后的体会, 也可以交流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
又如, 《幸福是什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这篇课文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略读课文学习的一般流程:默读———思考———交流。根据提示, 教师可以将教学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反复朗读中扫清障碍, 增强独立读懂课文的信心;二是自悟阶段。让学生根据导语的提示充分默读, 在读中思考, 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四是引导点拨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自读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 引导学生再次深入阅读, 疑点再学学, 重点再读读, 难点再悟悟, 帮助学生把文本真正读懂。这种导向上的铺垫, 方法上的迁移, 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略读课文的导语, 根据导语的提示和要求读课文。这样既能提高阅读效率, 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精心设计“学习菜单”
所谓“学习菜单”, 就是以任务清单的方式呈现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它既是学生独立读书、思考和练习的选项, 也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评价的依据。正像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一样, 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 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 它不仅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仅让学生自己去略读是不够的, 还要授之以法, 循法而学, 所以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学习菜单”, 为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阅读给予必要的指导。例如, 教学略读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菜单”。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学生查字典、词典, 自学生字新词。
2.浏览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反馈交流。
二、出示学习菜单, 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
1.出示菜单。
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 其中哪几次是谎话?说谎话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把谎话“别饿坏了那匹马”作为标题, 你有什么体会?
品味语言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勾画出课文中你认为能够表现人物美好心灵的精彩句子, 多读几遍, 再写下你的感受。
青年与他的妹妹显然是在说谎, 这是不是违背了诚信原则?选好观点, 再找同学辩一辩。
2.让学生根据菜单独立学习或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评价。
四、推荐独立阅读书籍或文章。
教师在精心设计“学习菜单”时, 首先必须根据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略读课文一般只安排一课时, 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必须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其次, 学习要点要高度集中。因课时的局限, 略读课文的学习要点紧扣主题, 要高度集中。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在阅读中, 如果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纲。第三, 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要难易适度, 让学生经过读书、思考, 才能回答, 有的问题要在学生独立阅读, 深入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小组讨论交流来解决。教师在设计“学习菜单”时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阅读时间和思考空间。
当然, “学习菜单”可以适当安排弹性的选项, 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可支配的时间内自由选择, 诸如“如果有兴趣, 你也可以试着……”“如果有条件, 可以……”等等。在高年级的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自订“学习菜单”, 让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
三、略导精读谋自主
略读课文的阅读指导不像精读课文的教学那样细致, 但这并不意味着略读课文的阅读可以放任自流, 不加指导。如果教师认识不到位, 必然会弱化略读课文的作用。叶圣陶老师说过:“略读的‘略’, 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 但只需提纲挈领, 不必纤屑不遗, 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 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所以略读课文在阅读的方法上, 我们并不排斥精读, 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 综合运用, 通过有层次的阅读, 在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染与语言的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位教师上《慈母情深》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时,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再选取文中几处描写作者母亲的容貌神情的句子组成一段话, 引导学生自读体悟: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 走到那个角落, 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 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 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 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 立刻又坐了下去, 立刻又弯曲了背, 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 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 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 应该是个大人了。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读上面的句子, 说说你的发现, 并把读懂的内容用一个词来概括;哪句话感动了你, 把它圈出来读读, 并写批注, 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用朗读表达出来;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展开想象, 写一写你理解的母爱。”这里把描写母亲外貌、动作、神情的句子集结成“语块”, 进行精读品味, 突出了“我的母亲”这一具体形象, 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悟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教师将“自读自悟”这一阅读理念落实在理解关键词语、感悟句中情意的阅读实践中, 使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勤于迁移得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要求教师“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 给学生以“知”;略读课文重在训练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 自己把课文读懂, 主动将“知”转化为“行”。人教版语文教材总是以一精一略或两精两略形式编排, 体现了略读课文“知”“行”统一的迁移功能。
1.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 切实提高阅读能力。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学生在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中学习了阅读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 即一边读课文, 一边想画面, 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和有序的表达。在学习后面的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火烧云》时, 就可以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这样的迁移实践, 使学生不仅能在略读课文中迁移运用, 而且能迁移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2.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叶圣陶先生说:“国文功课训练阅读, 须内容与形式兼顾, 两者皆重要不可分割。”确实, 读是写的基础, 读能促进写, 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挖掘其自身的语言特色, 为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如《麦哨》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一课, 课文第3小节对夏季农作物颜色、形态的描写颇具特色, 作者选取典型的夏季农作物, 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这种写法值得学生迁移运用。再比如,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略读课文《全神贯注》和《父亲的菜园》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 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 学生从读中学写, 在进行单元习作《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时, 就可以恰当迁移运用。
五、拓展延伸促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实践中, 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既然大家都说略读是为了培养能力、推广应用, 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 内引外连, 进行拓展阅读。
一位教师在教学《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时, 按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拓展阅读训练。课前教师布置学生观察世界地图, 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在课堂教学中又补充了魏格纳去实地考察的一些情况;医生如何劝阻;魏格纳长眠在冰天雪地中, 为地质事业献身等资料, 这些都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课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去读一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或去找一找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等。这样的拓展延伸, 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课文北京优秀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课文《散步》优秀教学设计10-03
《穷人》优秀课文教学设计10-24
《核舟记》课文优秀教学设计06-05
课文《我有一个梦想》优秀教学设计10-2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优秀教学设计11-22
课文《岳阳楼记》的优秀教学设计12-14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优秀教学设计06-17
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优秀教学设计11-28
课文难忘的泼水节优秀教案设计11-05
课文《坐井观天》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