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急诊管理制度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门急诊管理制度(精选8篇)

门急诊管理制度 篇1

为了加强门急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宣教和培训、监测与报告、预检分诊、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基本措施、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医疗废物处置等工作,特制定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1 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呼吸道感染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盖住口鼻、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并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的一组措施。1.2 安全注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

注射不伤及接受者和提供者,并且保障所产生的废物不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要确保提供安全注射所需要的条件,并坚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从事注射、穿刺、治疗、换药等无菌诊疗操作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1.3 门急诊应配备合格、充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相关的设施和物品,包括体温计(枪)、手卫生设施与用品、个人防护用品、消毒药械及设备等。2 宣教和培训 门急诊工作人员的培训: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每年制定培训计划,并依据工作人员的岗位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为

a)门急诊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特点,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基本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如手卫生、标准预防措施、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清洁消毒的方法和频率、医疗废物管理、多重耐药菌管理等,有疫情发生时,培训内容应包括相应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及技能。

b)对门急诊从事医院感染管理的兼职人员,培训内容还应包括手卫生依从性观察、医源性感染病例监测等。

培训要求

a)所有人员均应参加岗前培训。

b)在岗人员应定期接受培训,每年至少一次,并做好记录。c)根据传染病疫情发生情况,及时接受针对性培训。

培训效果评估:每次培训后,宜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考核或考查,形式包括现场抽问、填写考卷、现场操作等。

患者和家属、陪同人员的宣教

宜对进入门急诊的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宣教,可利用折页、宣传画、宣传海报、宣传视频等。宣传内容宜包括手卫生、呼吸卫生/咳嗽礼仪和医疗废物分类等。

对确诊或疑似经空气或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宜进行口罩使用方法和手卫生方法的培训。对确诊或疑似经接触传播疾病的患者,宜对患者和家属宣教相应的隔离措施。宜对留置透析导管、PICC导管、导尿管等侵入性装置的患者和家属宣教相应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3 监测与报告 3.1 监测内容与频率 3.1.1开展医源性感染病例的综合监测和目标监测,如手术监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透事件等。监测开始前应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措施,每季度对监测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监测过程应包括确定感染或其他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实施降低该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以及监测干预措施的效果。3.1.2开展手卫生依从性的监测,至少每季度一次。3.1.3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

3.2 医源性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门急诊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的症候群相似的医源性感染病例时,按要求及时上报并开展医源性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4 预检分诊

4.1 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相应的预检分诊制度。

4.2 门急诊应做好预检分诊工作,设置预检分诊点(处),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采取针对其传播途径的相应隔离措施。

4.3 发热腹泻门诊应分区挂号、候诊。

4.4 设置醒目标识、告示、指引牌等,指引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至发热腹泻门诊就诊。4.5 对无条件收治的传染病,指引患者至有条件收治的医疗机构诊疗。4.6 人员管理

医务人员掌握标准预防和基于传播途径的防控措施,有疫情发生时,应接受针对性的培训和考核。

接诊患者时,应采取标准预防的措施。如怀疑其患有传染病时,应及时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并正确指导患者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疫情发生期间,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传播途径穿戴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5 门急诊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基本措施 5.1手卫生

5.1.1.1 门急诊每间诊室均应设置手卫生设施,包括流动水洗手设施或速干手消毒液。

5.1.1.2 可能高频率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的诊室如换药室、皮肤科、耳鼻喉科、妇科、口腔科、发热腹泻门诊等应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

5.1.1.3 新建门急诊每间诊室均应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手卫生的指征应遵循的要求:

a)直接接触就诊者前,如查体。

b)清洁、无菌操作前,如穿刺、注射、配置药物等操作前。c)接触就诊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后。d)直接接触就诊者后。

e)进行上述操作时,如需使用手套,在戴手套前和脱手套后也应执行手卫生。手卫生的方法

5.1.1.4 手卫生方法包括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或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5.1.1.5 当手上有血液、体液等可见污物时,接触确诊或疑似患艰难梭菌等感染性腹泻的患者,应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5.2 标准预防时个人防护用品的选用

5.2.1手套:

a)直接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或被其污染的物品时。b)接触黏膜、不完整的皮肤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

c)直接接触患有经接触传播的疾病如多重耐药菌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患者时。d)当工作人员皮肤感染或破损时。

e)常规皮下、皮内和肌肉注射可不戴手套。5.2.2 外科口罩:

a)对患者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护理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时。b)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喷溅时。

d)手术及麻醉等相关操作,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留置导管、鞘内注射化疗药物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

e)近距离(<1米)接触确诊或疑似患有经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应戴外科口罩。f)门急诊从事预检分诊工作的人员工作期间。g)候诊的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允许时。5.2.3 医用防护口罩

a)接触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或对经飞沫传播疾病患者进行可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b)在使用医用防护口罩前应进行密合性测试。5.2.4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a)对患者进行吸痰、气管插管等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喷溅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b)接触患有经飞沫传播疾病患者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c)使用护目镜时应佩戴口罩。5.2.5隔离衣

a)工作服或皮肤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暴露风险时,应穿隔离衣,如直接接触大小便失禁患者。b)对免疫抑制患者或需要实行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实施操作时,如大面积烧伤、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c)即使重复接触同一患者,不宜重复使用隔离衣。

d)离开接受隔离患者环境前、操作完毕后应尽快脱隔离衣,并执行手卫生。5.2.6防护服

a)接触疑似或确诊为埃博拉病毒病、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疾病时。b)接触新发传染病或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患者时。c)若隔离患者可能发生大面积喷溅时,如霍乱患者。5.2.7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a)工作人员应掌握个人防护用品(PPE)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b)在进行任何一项诊疗、护理操作之前,工作人员应评估人体被血液、体液或感染性物质暴露的风险,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注意使用适合个体型号的个人防护用品。c)摘除PPE时应避免污染工作服和皮肤。

5.3 安全注射

医务人员应掌握治疗和用药的指证,减少不必要的注射。注射应使用灭菌的、一次性使用的注射装置。

对患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患者实施注射时宜使用安全注射装置。

不应将同一个注射器、输液或给药装置用于多个患者,包括更换针头或通过中间管路给药,不应重复使用同一注射器抽取药物或稀释液。

使用后的注射针头等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密闭、防渗漏的锐器盒内。

5.4 医用物品的管理

诊疗过程使用的医疗用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购入前应查验经营者资质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并按照产品说明书和标签标示要求运输、储存、使用。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应进行消毒。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按照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技术规范等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清洁、消毒或灭菌。

应使用通过卫生安全评价的消毒剂和消毒器械,并按照使用说明书在有效期内规范使用。

5.5环境及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区域环境及物体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门急诊环境污染程度可分为以下三区。

a)轻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包括门急诊办公室、门急诊药房内部、挂号室内部等区域。

b)中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包括门急诊大厅、挂号和缴费窗口、候诊区、普通诊室、心电图室、超声科和其他功能检查室等区域。

c)高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包括采血室、换药室、穿刺室、注射室、耳鼻喉科诊室、感染性疾病诊室、肠道门诊、发热门急诊、门急诊手术室、口腔科、血透室、内镜室、化验室、病理科等区域。卫生间的环境及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

a)工作人员开始清洁和/或消毒前,应穿戴好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

b)应至少每日清洁或消毒一次马桶及其周边区、盥洗池、水龙头等,如果墙壁上有可见污物也应进行清洁和消毒。

c)对疑似或确诊有感染性腹泻的患者,宜在其使用后立即对卫生间进行清洁和消毒。空气净化措施的要求

a)普通诊室首选自然通风,自然通风不良可采用机械通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或其他经审核合格空气消毒器。应根据产品特性、使用区域空间大小配置适宜的消毒器。b)诊治患经空气或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其诊室宜采用安装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或使用空气净化消毒设备。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使用负压隔离诊室。

5.5 呼吸卫生与咳嗽礼仪

进入门急诊区域的所有人员应遵循呼吸道卫生与咳嗽礼仪 宜对患者开展呼吸卫生与咳嗽礼仪教育。

宜在就诊和等候就诊区域宜张贴呼吸卫生宣传画、发放或播放宣传资料。对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当其能够耐受时,应指导其戴口罩。应避免与有呼吸道症状患者的不必要近距离(<1米)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应戴外科口罩。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将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集中安排就诊。6 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

6.1 应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尽可能早期识别有呼吸道症状、腹泻、皮疹、引流伤口或皮肤损伤等可能有活动性感染的患者。

6.2 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防护措施。6.3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传播的疾病及存在大小便失禁、伤口引流、未控制的分泌物、压疮、安置引流管或引流袋以及有皮疹的患者,应采取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宜将上述患者安置至单独的诊室。患者离开后宜尽快对房间进行清洁和消毒。应指导感染性腹泻的患者使用专用的卫生间。6.4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飞沫传播的疾病及A群链球菌感染治疗的最初24小时内,应采取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宜将患者安置于房门可关闭的诊室,特别是剧烈咳嗽和痰多的患者;或在候诊时要求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与其他患者分开,同时执行呼吸卫生和咳嗽礼仪。患者离开后宜立即对诊室进行清洁和消毒。6.5 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预防

空气传播的疾病及播散型带状疱疹等疾病的患者或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的局部带状疱疹,应做好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预防措施。宜与普通门诊分开。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尽快将患者安置于负压隔离诊室。

对确诊患者,病情容许且能耐受时应戴外科口罩,并执行呼吸卫生和咳嗽礼仪。

如果没有负压隔离诊室,应将患者安置于房门可关闭的单间;要求患者在院期间佩戴外科口罩,口罩湿润时应更换。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将患者转诊至有条件接收此类患者的医疗机构。患者离开后,该隔离间宜静置一小时以上,但也可根据实际通风次数缩短时间;并对诊室进行清洁和消毒,如果医务人员必须进入房间,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废物处置

7.1 医疗废物应遵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行分类、密闭运送,相关登记保存3年。与集中处置单位的交接联单需保存5年。

7.2 门诊公共区域应放置生活垃圾桶,内装黑色垃圾袋。但特殊科室如:检验科抽血室、注射室等周边患者可能丢弃医疗废物的区域应放置医疗废物桶,内装黄色医疗废物袋。

7.3 门诊换药室、抽血室、注射室、耳鼻喉科诊室、妇科诊室、感染性疾病科诊室等可能进行诊疗操作的房间应放置医疗废物桶,内装黄色医疗废物袋,其余诊室宜放置生活垃圾桶。

7.4 盛放医疗废物的包装物和医疗废物桶应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的要求。

8、门急诊应完善以下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

c)d)e)f)g)h)i)j)k)l)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其职责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门急诊管理制度 篇2

1近年影响门急诊工作的重要因素

1.1落实医改政策

2006年9月国家正式启动新医改。 2009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 《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若干有关医改的文件, 其中对预约诊疗服务、优化门急诊就诊服务和流程、门诊绩效考核指标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 中明确了2012年-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 是未来4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文件中明确了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 拓展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 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 大力开展便民惠民服务, 优化服务模式和服务流程。门诊是落实医改政策的窗口[1], 医院通过突出门诊服务的公益性、保障门诊患者的安全、优化门诊服务流程和提高门诊服务质量等系列措施, 落实医改政策。

1.2开展“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等活动

2009年, 原卫生部发布了“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2011年, 原卫生部发布了 “ 三好一满意” 活动方案, 方案中明确要求深入推进预约诊疗服务工作。医院能够以多种渠道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服务, 建立完善的预约诊疗管理制度, 达到活动方案中要求的预约诊疗指标, 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继续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落实便民、利民措施, 通过预约挂号、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和入院、出院服务流程、推行“先诊疗, 后结算” 模式、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导医服务和即时结算服务等, 积极探索、创新, 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 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 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 三级医院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 充实门诊力量, 延长门诊时间, 落实患者安全目标。近年来, 全国各地医院围绕“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活动方案, 采取系列措施, 如整合资源, 综合服务, 优化服务流程等[2], 改善门急诊服务水平,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 不断促进门急诊管理水平[3]。

1.3开展医院评审工作

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 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 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 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 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 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在总结我国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2011年9月原卫生部发布了 《医院评审暂行办法》, 展开了新一轮医院评审工作。在医院评审工作中引用追踪方法学作为评价方法之一[4], 以“患者”的视角来评价医院[5], 中国医院协会利用PDCA循环原理, 不断改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门急诊管理涉及《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2011年版) 》的每一个章节。医院评审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学习标准, 细化标准, 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是常态化、一致性和持续改进[6]。

2现阶段门急诊工作的转变

2.1进一步突出医疗服务的公益性[1]

在医院显著位置公示门诊就诊指南、服务项目、温馨提示和患者权益, 方便患者获取门诊就诊、预约服务等医疗信息。 医院提供开放式咨询和导诊服务, 设立药师咨询处, 解答用药注意事项、配伍原则及不良反应等,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通过开放式服务, 有针对性地解决患者就诊困难。医院开展健康宣传和科普教育活动, 医务人员在患者候诊或治疗期间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和教育。 医院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 开展志愿服务, 通过志愿者服务, 推进了门诊服务流程化管理, 满足了门诊患者非医疗性服务的需求, 增进了医患和谐关系。医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 开放全部号源用于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优先。开展复诊预约、诊间预约、层级预约就诊、社区转诊预约等多种形式预约挂号。医院推行分时段就诊, 倡导文明就诊。医院开展集中预约CT、 磁共振、脑血管超声等大型检查, 免去患者多次往返不同医技检查室的困扰, 简化就诊流程。医院采取通柜服务, 错峰使用窗口, 依托信息化手段, 提高工作效率, 缩短挂号、收费、取药等窗口等候时间。医院开展门急诊疑难病例会诊, 开设多学科综合门诊, 整合医疗资源, 保证医疗质量。

2.2优化患者就诊流程

就诊流程与医院管理理念、整体布局、服务设施、信息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优化服务流程, 从患者角度应以“便捷、舒适”为原则, 从医院角度应以“高效、低耗”为原则。 两者相辅相成。近年来, 门急诊管理者不断探索优化门诊流程。采取问卷调查, 定量分析门诊患者就诊等候时间, 不断改进候诊环节管理措施。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 建立门诊候诊仿真模型, 分析流程缺陷, 加以改进。依托信息细化建设, 优化门诊排队系统, 建立门诊电子病案, 改变传统结算方式, 建立中心药房、中心输液室和自助发药系统, 设立自助查询、温馨提示等人性化服务系统。通过优化患者就诊流程, 提升门急诊服务能力, 使得医院管理有效, 运营高效, 持续发展。

2.3应用管理工具进行科学管理

利用PDCA循环原理, 运用排列图、鱼骨图、直方图、控制图、因果图等方法, 对门急诊工作进行科学管理, 如运用管理工具分析、提高预约诊疗比例, 分析、控制门诊窗口等候时间等。通过发现问题、成立管理小组、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实施、风险效果、汇总现存问题等管理步骤, 最终不断提高预约就诊比例, 控制门诊窗口等候时间。同时, 运用管理工具对门急诊工作风险进行脆弱性评估,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事件可能造成的严重性后果进行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值进行排序, 制定相应的应急工作预案。注重预案的实际可操作性, 加强培训, 提高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降低其发生的风险, 或减轻其发生后造成的损害。

2.4注重门诊患者安全管理

近年来, 由于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和患者自主意识的增强, 患者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众多国家医务界的高度关注。原卫生部颁发了2013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患者安全管理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的重要课题。由于长期以来医疗资源分布状况、患者就诊习惯和行为[7], 导致大型医院门诊量持续增长, 随之患者安全隐患逐步显现。门诊患者安全管理措施至少包括正确识别患者, 落实查对制度, 加强门诊用药安全管理, 建立门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报告流程,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支持患者参与医疗过程, 加强候诊管理, 优先处置急危重患者, 配备安全设施, 制定应对突发事件工作预案,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模拟演练等。患者安全管理有助于提高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服务水平和医院综合管理水平。

2.5加强岗位培训

岗位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在岗员工的业务知识, 服务态度和专业技能。原卫生部印发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2011年版) 》中有关培训的要求贯穿所有章节。门急诊患者流量大, 患者就诊需求复杂, 诊疗项目繁多, 医务人员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疾病的判断、对病情的预估、 以及与患者和家属的充分交流, 是对医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判断的准确性、诊疗的及时性的巨大考验。由于门急诊工作的诸多特殊性, 岗位培训尤显其重要性。医务人员只有定期参加岗位培训, 不断更新业务知识, 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培训项目至少包括法律法规、医院管理规章制度、门诊服务须知、传染病防治知识、医院感染防控知识、 职业防护知识、 各类应急预案、心肺复苏技能、医务人员患者安全教育、消防安全知识等。注重培训的实用性和实效性[8], 培训对象为参加门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和后勤人员, 在门急诊参观学习的进修人员、研究生和实习人员, 以及新入职的工作人员。 培训形式包括门急诊例会、 科会、班组会、医院OA公示、答卷、组织桌面模拟演练等。岗位培训是门急诊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 是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

3专业委员会在推进门急诊管理中的作用

在中国医院协会的带领下, 门急诊管理专业委员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医改政策, 每年召开全国门急诊管理学术年会暨门急诊管理学习班。 根据各地区专委会的要求及门急诊管理工作的主流方向, 确定大会主题。 2011年以“落实医改新政策促进预约诊疗服务”为主题, 以门急诊预约诊疗服务为主线, 交流在门急诊预约诊疗服务中的探索与思考, 交流预约诊疗相关的门急诊信息化建设、门急诊护理管理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2012年以“门急诊管理与医院评审” 为主题, 重在介绍“十二五”期间公立医院改革和医院评审工作, 对原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2011年版) 》进行解读。2013年以“医改新形势下的门急诊管理”为主题, 重点介绍近年来全国各地公立医院门急诊工作改革进展。通过每年学术大会, 搭建全国门急诊管理工作学术交流平台, 解读最新政策, 介绍部分省市医院门急诊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 让门急诊工作管理者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同时, 推出一批走在门急诊管理前沿的医院管理者, 带动全国门急诊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近两年, 门急诊管理专业委员会下设护理学组、急诊学组和部队学组, 旨在发挥多方力量, 更全面地促进门急诊管理工作。

几年来的不断努力, 门急诊管理工作发生了明显变化,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管理工作由经验式管理转变为科学化管理。应用管理工具对现状进行根因分析, 找出主要问题, 制定计划和措施, 部署实施, 检测效果, 持续改进, 使得管理工作更具理论性、系统性和实战性。二是管理工作由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9]。 引入目标管理, 将目标进行分解, 建立门急诊医疗质量与服务考核指标体系。包括效率指标, 如每医生日均负担门急诊人次、专家门诊出诊率、急诊患者滞留时间等;质量指标, 如门急诊病历和处方书写质量、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输液比例、急诊患者分区分级管理、建立急性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创伤等病种的急救绿色通道、病房优先收治急诊患者等; 费用指标, 如门诊次均药费、门诊次均费用等; 服务指标, 如预约就诊率、门诊患者满意度、挂号、收费和取药窗口等候时间、血尿便常规检验等候时间、医技检查预约时间等。三是管理工作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在优化门诊服务流程中, 更加注重就诊感受, 尊重患者合法权益, 保护患者隐私, 邀请患者共同参与医疗安全活动等。

4进一步探索门急诊管理工作

门急诊工作与国家医改政策及其成效密切相关。各地区纷纷探索医改, 如推进医院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促进合理检查, 降低患者就诊费用; 建立区域医疗共同体, 整合区域医疗资源, 实现核心医院与联盟医院之间双向转诊;取消医院药品加成, 改为医事服务费;建立家庭医生, 加强社区居民慢性病管理;实行注册医师多点执业, 惠民便民;扩大社区医保药品目录等。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 将改变三级甲等医院的门诊量及患者构成, 以单纯开药为就诊目的的比例将会下降。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服务水平是医院的生命线, 质量、安全与持续改进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医院管理者应更加注重学科建设、科室发展和人才梯队的培养。 三级甲等医院将更多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 公益性服务、 疑难病症的诊治、急危重症的救治、建立专业技术指南和规范等。门急诊工作除为患者提供医疗性服务, 更多地要改善就诊环境和就诊感受, 增进医患交流, 加强健康宣教, 帮助患者学会管理自己, 强化患者安全管理, 医患双方携起手, 共同防范医疗安全隐患。门急诊将作为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重要衔接环节, 管理方法上需要进一步探索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与财务管理、后勤保障管理、信息管理、物流和人员流动等流程化管理、布局管理等, 并能有机整合, 使得门急诊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 良性循环运行。

摘要:近年来, 全国各地医院在贯彻落实各项医改政策, 开展“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等活动, 以及推进医院评审工作中, 门急诊管理工作发生了显著变化。重在突出医疗服务的公益性, 优化患者就诊流程, 应用管理工具进行科学管理, 注重门诊患者安全管理, 加强岗位培训。同时, 门急诊管理专业委员会在推进全国门急诊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搭建起了全国门急诊管理工作学术交流平台, 解读最新政策, 介绍部分省市医院门急诊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 让门急诊工作管理者及时了解最新动态, 促进了全国门急诊工作不断发展。

关键词:门急诊管理,患者安全,岗位培训

参考文献

[1]姚峥, 赵国光, 王香平.大型综合医院在门诊工作中落实医改政策实践探讨[J].中国医院, 2013, 17 (3) :62-65.

[2]刘红, 刘姿, 石应康, 等.华西医院门诊患者就医等待时间的定量分析与研究[J].中国医院, 2012, 16 (11) :36-37.

[3]杨银学, 马丽, 卜让吉.扎实开展“三好一满意”创建人民满意医院[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2, 19 (4) :103-104.

[4]刘庭芳, 刘勇, 陈虎, 等.医院评审追踪方法学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医院, 2012, 16 (3) :2-6.

[5]梁铭会, 董四平.医院评审追踪方法学操作指南及其启示[J].中国医院, 2012, 16 (3) :7-10.

[6]董军, 刘亚平, 周亚春.追踪方法学在医院评审中护理管理的策划与实力分析[J].中国医院, 2012, 16 (3) :11-14.

[7]王留明, 曾正航, 廖家智.超大门诊量医院门诊管理及优化浅探[J].中国医院, 2012, 16 (12) :38-40.

[8]杜金刊, 赵永明, 张伟英, 等.医院员工培训精细化管理实践[J].中国医院, 2012, 16 (11) :13-15.

急诊科护理管理体会 篇3

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是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急诊科的救护能力反映了整个医院的质量管理及医疗水平。作为医院的重要窗口,护理工作的最前线。急诊科急、危、重患者多,工作节奏快、事发突然、患者及家属情绪急躁,极易引发护理纠纷。加强对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工作,避免差错事故、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 护理管理

1.1建设并落实急诊科工作制度

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加强工作制度的建设是避免急诊科差错事故的基础。根据科室特点结合医疗管理规范,制定出适应本科室的工作制度,结合典型案例安排组织护士学习、考核,护士长加大日常工作中的督促实施不断的使制度深化从而使护士自觉得去落实相关工作制度。

1.2重视细节、抓好护理质控

1.2.1重视工作细节,避免差错事故 输液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患者自行说出名字,护士再与医嘱核对从而避免错输现象。加强高危、特殊药品管理,将其独立放置张贴明显标识并以颜色强调以便区分。对所有急诊病员检查治疗、护送转科必须要有正规护士陪同,病员救治、转运时护士动作应快速、稳健并根据病员病情需要,在转运过程中配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器材保证转运过程的安全。对危重病员入院急诊科护士应做到提前告之,以便住院科室做好抢救准备。同时与相应科室交接时急诊科护士还应详细交待病情必要时交待患者家属心理状况作好交接记录。

1.2.2 加强质控监督力度 成立科室质控小组护士长负责科室整体护理质量工作,分设急救药品器材、护理文书、医院感染等管理小组并设立组长,下放部分权力。各小组长定期对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各施其责,护士负责督促指导。科室每月召開质控会议,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点评、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方式。

1.3护理文书的管理

护理文书作为医疗纠纷中重要的原始依据应尤其重视,收集、保留有利证据才能在发生护理纠纷时提供无过错的证明材料。首先应保管妥善,其次要重视护理文书格式、内容的规范书写。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的培训,要求每位护士对病员的病情变化要有客观、真实、详细地记录尤其要重视时间的记录,同时病情的描述、时间等一定要与医生记录一致,因抢救无法立即记录的内容应在抢救完毕6小时内据实补记。对于拒绝治疗的患者要积极劝解,认真履行告知任务并作好签字手续。对于危重、特殊病员抢救后的护理文书,护士长要检查书写情况,做到心里有数。

1.4设备器材、药品的管理

完备的器材、药品是保证急诊科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急诊科所有器材、药品必须定位置、定数量、定期检查、定人保管、处于备用状态。每班严格交接,接班者逐一检查器材性能、配件、药品质量。每次抢救完毕及时补充。 定期对器材进行维护保养,发现有问题的器材要立即修理。同时还应根据急诊科危重病员病种的变化,及时增加相应药品或器材种类。

1.5重点时段的管理

节假日、夜间、工作疲劳时是护理差错、纠纷发生的高峰时期。因此合理的人力资安排极为重要。护士长要做到合理排班劳逸结合,还要善于发挥责任组长的优势、人员安排应新老搭配,同时还应注意护士之间性格的搭配。重点时段护士长不定期抽查工作落实情况。

2 人员管理

2.1护士长自身管理

护士长是科室护理工作的带头人,在护理队伍中护士长的言行举止对护士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科室护士长要以身作责起好表率,与病员、医师、下属谈话应言行得体,树立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的理念。另外由于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士长要加强自身学习,不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操作技术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沟通能力、敏锐的洞察力。

2.2各级护士的管理

第一,急诊科工作任务重,护士心理压力大。护士长应经常主动关心生活、工作情况才能掌握其思想动态。对于情绪有波动的护士要及时给予安抚、疏导不良情绪,并适当调整班次避免护士将不良情绪带入工作。第二,要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工作,针对不同级别的护士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培训工作主要从两方面抓起,一方面是业务技术培训,定期组织护士进行业务学习、急救演练、业务考核并将考核成绩与奖金绩效挂钩。尤其要加强对新护士、低年资护士等重点人员的业务培训、考核;另一方面主要是法律法规、护理安全的培训。通过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治观念,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及防范风险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三,对于护士工作中的成就、不足之处护士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指正,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文艺演出,给予所有护士展示自我的机会,不但能使护士有职业成就感还能增强集体凝聚力,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提供优质服务,重视沟通技巧

3.1营造良好环境

优化急诊科硬件设施为急诊科病员、工作人员提供便利。急诊科布局应合理、抢救室等功能房间设置应相对独立避免家属及其它人员的围观。同时抢救室又要与急救入口形成无缝连接。急诊科各类设备的陈列都应方便疾病救治,做到伸手可拿、拿来可用。转运通道应避免过多陈列,保证道路的通畅。

3.2规范护理行为、重视人员沟通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护士与病员谈话要注意礼节礼貌,要有耐心、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护士应学会察言观色、听话听音,交流时注意对方在手势、语气、神态方面所透露的潜台词。与病员接触,还应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病员家属考虑,不可对病员及家属发号司令、更不可只说不做。作为护士要充分知晓患者及家属需要迫切诊治和了解疾病的心理需求,在护理操作中要尊重病员的知情同意权,对于患者的病情要客观、多次、细致的交待尤其是危重病员病情的转归,要让家属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主动承担风险。

3.3认真听取患者意见

门急诊管理制度 篇4

一.服务对象:

康大教育园内参加学校统一购买2013年居民医保的在校学生。

二.就诊需携带的证件。

凡参保学生到康大医务室或本院门诊部就诊,需携带本人的身份证、医保卡、门诊病历就诊,不提供本人的身份证和医保卡不能享受医保减免优惠。三.支付范围

医保统筹基金支付参保人的医疗费用,应当符合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及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四.普通门急诊报销待遇规定:

本院负责康大教育园参保学生的门急诊发生的基本医疗费用报销,报销规定严格按照穗府办[2011]24号文第十八条规定执行。

1.在康大医务室及本院门诊部发生的普通门(急)诊的基本医疗费用,由普通门诊专项资金和学生个人分担,按实际收费标准个人支付10%,普通门诊专项资金支付90%。门诊专项资金每月最高支付限额300元/人,自费的药品、检查、治疗项目(即不属医保“三大”目录范内)所发生的费用全部自费。

2.在康大医务室或本院门诊部就诊时,确因病情需要且符合规定须往市内转诊发生的门诊基本医疗费用和在本市或异地发生的急诊范围内的普通门诊基本医疗费用,按50%的比例报销。

3.法定假期、寒暑假期间在户籍所在县范围内公立医疗机构,或实习期在实习地所在县范围内公立医疗机构所发生的门(急)诊基本医疗药费,先由学生参保人自费结算,后凭就诊门诊病历、正式的医疗收费票据原件和费用明细清单、医保卡与身份证复印件,在就诊日期后2个月内,向康大诊所医保专管人申请零星报销。报销的范围是基本医疗药费按50%比例报销,自费药品及其他费用不在报销范围内。在私立医疗机构就诊费用自理。

4.符合医保报销范围药费必须在本社保内办理报销。康大诊所医保专管人于每周星期一收件,两周内拨付参保学生,节假日顺延,寒暑假不办理报销手续。

五、医保基金不予支付的项目 1.生育支付范围的产检、健康检查

2.各种美容、健美项目以及非功能性整容、矫形手术

3.性病:治疗性病的相关医疗费用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4.未婚女性进行的保胎以及胎儿相关检查等 5.自杀、自残的(精神病除外)

6.斗殴、酗酒、吸毒及其他违法乱纪所班组长伤病的 7.交通事故、意外事故、医疗事故等明确由他方负责的 8.在国外或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进行治疗的

六.注意事项

1.凡在康大教育园参保的学生,发生的门急诊费用只有在康大医务室和我院本部才可以直接减免,到其他医疗单位就诊的,只能自己先付费,后到康大医务室进行零星报销。

2.我院受理的只是门急诊的费用,持医保卡住院,在广州(含从化、花都、番禺、增城)任何一间定点医保医疗单位都可以使用,广州市以外发生的住院费用需本人自行到萝岗区医保局办理零星报销。

广州市萝岗区红十字会医院

康大医务室示

急诊检查管理制度 篇5

急诊检查管理制度

急诊工作是医院诊疗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急诊急救能力体现着一所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水平,是医院运行状态的直观反映。加强急诊病人的各科室间的协作,为急诊病人提供必需的、优质的服务是医院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医疗安全和二甲工作的要求。为此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本制度。

一、基本原则

1.急诊工作处于临床医疗第一线,急诊检查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环节,必须强调优质服务。医技科室要牢固树立“以临床科室为中心,就是以病人为中心;为临床科室服务,就是为病人服务”的思想。

2.急诊检查确保24小时运行,医技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值班电话不能以任何借口为由,无人接听,否则视为脱岗。情节严重、造成损失或形成不良影响的,由政工、纪检部门处理。

3.全科人员要十分重视急诊检查,经常检查仪器设备、试剂,确保设备处于正常状态,认真做好每件急诊检查。

4.急诊检查申请单或急诊电子医嘱由各科临床医师根据急诊病情需要填写,申请单上需注明“急诊”或盖“急诊”字样章,申请时间具体到分钟。

5.检验人员接到急诊标本后,应迅速进行检验,准确、及时地报告检验结果,或先电话通知临床,注明报告时间(分钟),以备查询。

6、影像、B超、ECT、内镜等医技科室接到急诊申请单后,应迅速、优先安排病人检查,及时发送报告,注明报告时间(分钟),以备查询。

7、认真做好急诊检验登记、查对工作,虚心听取临床医生、病人的意见,不断改进急诊检查工作,提高急诊检查质量。

二、急诊检查的范围

(1)急诊病人。

(2)门诊中的急、危、重病人。

(3)急诊室观察病人病情突然变化者。

(4)住院病人中病情突变者。

(5)急症手术的病人。

三、急诊检验的要求

1、检验人员接到急诊检验单后,要迅速及时地采集标本,及时进行检验,准确地限时报告检验结果。急诊检验工作在日常工作时间由各实验组完成,值班时间由值班人员完成。必要时由检验科作出调整。

2、门诊急诊检验血标本由检验科人员采集。急诊科和住院急诊病人检验标本:血液及分泌物或排泄物由护士采集,脑脊液及各种穿刺液、胃液由医师采集。急诊检验单连同标本应及早送检验科(现都是电子医嘱)。

3、标本接收岗位检验人员或其它人员接到急诊检验标本后,必须先检查检验标本是否符合要求,完成标本的核对、接收、记录等工作。

4、急诊检验完成并审核结果后,检验人员立即通过电话或电子、纸质方式将检验结果报告临床医师。

四、急诊检查项目及报告时限:急诊检查项目是在医务科指导下经检验科、影像科、功能科和临床科室根据临床需要共同商定。

(一)、影像科急诊检查项目:

1、CR、DR、CT检查:30分钟内?

2、MR不属于急诊检查项目(备注:常规检查2小时

内完成)

(二)、功能科:B超、ECG、内镜等检查:30分钟内完成(三)、检验科:

1、血液常规检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凝血四项测定,3P试验,D-二聚体测定,C反应蛋白,血型鉴定等,要求30分钟内报告。

2、尿液常规检验:尿常规、尿沉渣镜检、尿HCG等,要求30分钟内报告。

3、大便常规检验:粪便理学检验、涂片镜检、潜血试验等,其中常规及潜血试验30分钟内报告。

4、脑脊液及各种穿刺液检验:理学检验、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蛋白定性等。要求1小时内报告。

5、生化检验:钾、钠、氯、钙、糖、肌酐、尿素氮测定,淀粉酶测定,胆碱脂酶测定,心肌酶谱测定、血气分析,脑脊液蛋白、糖、氯化物定量测定等,其中钾钠氯(用抗凝血)、血气分析要求30分钟内报告,血糖1小时内报告、急诊生化1小时内报告,心梗标志物三项检测要求2小时内报告。

6、胃液、呕吐物等的潜血试验,30分钟内报告

7、免疫学检验:术前抗体检测,要求2小时内报告。

8、其他临床特需项目,由临床科室与检验科主任商定,经同意后可按急诊检验项目处理。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医务科、护理部

急诊科管理制度 篇6

1、急诊科属一级临床科室,隶属于院部直接领导,业务工作由分管院长直接领导与指挥。

2、急诊科的业务工作无条件的接受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等职能科室督导、检查、评判、协调,以及差错事故的认定和各种纠纷的裁决。

3、急诊科医师按院部规定采取固定与轮换相结合的方式,轮换医师一般采取年~1年轮换制;急诊科护士采取固定制,人员的增补由分管院长和护理部决定。

4、急诊科实行全天候24小时应诊,全体医护人员必须明确急救工作的性质、任务;且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确保能够胜任急危重症的抢救和日常诊疗工作。

5、急诊科实行科主任负责制,主持日常业务工作、科室管理和重大抢救的组织、指挥与协调等事宜;护士长协助科主任搞好科室管理,并具体负责日常护理工作。

6、全体医护人员必须以“精湛、热忱、团结、奉献”的招医精神为工作准则,作到身体力行。

7、全体医护人员要时刻牢记“挽救生命、减轻病痛、明确诊断、确保安全”的基本工作任务,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一切工作都要突出方便、快捷、高效、优质;

8、全体医护人员必须严守工作岗位;严格遵守院、科两级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规范;严禁无故脱岗、空岗与窜岗,特殊事情要严格请、消假,因故暂离要作到向有关人员说明具体去向与大致时间。

9、遇有重大灾害性事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要迅速向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报告,实行全院一盘棋的大急诊救治体系,迅速启动相关预案。

10、凡涉及法律、刑事、纠纷的事件,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必须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11、要恪守文明礼仪规范,作到语言文明、举止大方;工作时间衣帽整洁、挂牌上岗;注意各工作与生活环境卫生。

急诊首诊负责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急诊工作质量,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贯彻便捷、安全、高效、优质的服务理念,急诊科必须始终不渝的贯彻首诊负责制:

1、无论病员自己挂号来诊,还是经院前急救科接送来诊,凡是经急诊分诊后其第一个接诊病员的医师即为首诊负责医师。

2、首诊医师应以对病员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按急诊接诊制度执行,一旦接到指令危重病人必须立即靠到床边、一般病人不超过15~30分钟开始处置。

3、首诊医师接诊后必须详细的询问病史,进行全面而规范的体检,急危重症患者必须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再检查的顺序和原则执行。

4、各项体检和必要的紧急处置完毕以后,方才安排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和完成必备的病历文书,并等待结果完善诊断。

5、在诊疗过程中如发现疑难、危重、复杂、科室间的“临界病人”,在首先完成病历记录和辅助检查以后再请本专业上级医师复查,必要时邀请科内其他专业会诊,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初始分诊意向或推诿病人。

6、凡遇有多发伤、跨科性疾病或确系他科疾病病人时,首诊医师也必须首先完成病历记录和相关的辅助检查后,方可邀请相关专业医师会诊或转科。

7、凡是病情和各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病人,在未落实责任科室或虽然落实但相关医师还未到达或接手的情况下,首诊医师仍必须承担主要诊治责任,并做到负责到底。

8、会诊时首诊医师必须认真听取会诊医师意见,敦促写好会诊记录和拟诊意见,如会诊医师仅为口头意见或拒写时,为确保医疗安全,首诊医师必须详细书写会诊意见,拒写时要有具体时间和拒签的相关记载。

9、危重或诊断不明且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确需紧急检查时首诊医师应负责安排护送、联系相关通道科室或亲临护送,并尽最大可能在自己的有效监控之下进行。

10、首诊医师在遇“三无病人”或其他特殊情况的病人时,均应据病思治,不得以医疗费用为借口而拒治和拖延治疗,由此而造成的医疗差错和事故由当事人承担责任;

11、凡首诊医师留院观察的病人,只要其在班,要尽最大可能由该位医师负责,并严格按急诊观察制度执行,定时巡视病人,相关病情解释由首诊医师负责;

12、如患者需收住院,首诊医师要根据病情,负责医患沟通、联系病房、安排护送等事宜。如需转院提请相关专业科室予以会诊安排;

13、在以上诊疗全过程中,凡因擅离职守、敷衍马虎、相互推诿、不负责任而造成医疗差错和事故者按相关制度和纪律严肃处理。

急诊三级医师负责制度

急诊科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级医师负责制度,急诊内、外科专业都必须有至少一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人员参与科室的各项业务与管理等事宜:

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职责:

1、负责本专业范围内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并协助科主任及护士长搞好科室的行政管理等工作。

2、负责指导本科室的值班医师(包括主治和住院医师)作好各项日常医疗工作,有计划的开展三基训练。

3、定期查房,主持和指导本专业的重大急、危、重症的抢救和特殊疑难及死亡病例的讨论、会诊工作,并定期作出业务总结。

4、担任本科室和上级下达的教学工作,负责进修、实习人员的理论培训和技术指导。

5、尽力参加急诊门诊工作,以提高日常工作水平。

6、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7、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负责下级医师所完成的各项医疗文件的检查、指导、纠正与签发,并定期作出质量报告。

8、指导全科医务人员结合本专业的临床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急诊科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专业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工作。

2、按时查房,具体参加和指导住院医师进行诊断、治疗及特殊诊疗操作。

3、详细掌握负责范围内病员的病情变化,病员一旦发生病危、死亡、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等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理,并第一时间向科主任报告。

4、参加值班、日常急诊门诊、会诊和出诊工作。

5、检查、修改下级医师的病历文书,决定病人是否出院,审签、完善出院和收住院病人的一切病历资料。

6、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定期回顾检查本辖区的各项医疗质量,严防差错事故,杜绝安全隐患,协助护士长搞好责任区的日常管理。

7、主动和带动下级医师学习与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并作好资料积累,予以及时总结。

8、根据上级的工作安排,担任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指导进修、实习医师的三基知识的水平和日常业务技术的提高。

急诊值班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负责本班次的急诊接诊病员的日常诊疗工作。

2、无条件的执行首诊负责制对所接病员进行检查、诊断、治疗,负责开写医嘱并检查执行情况,同时负责我院在急诊辖区内门诊治疗病员的临时应急措施的补救和监督工作。

3、按病历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及时完成和书写病历,普通急诊病历即刻完成,留院观察病历必须当班完成;负责本专业留观病人的病程记录,及时完成和完善出院和收住院病人的全部病历资料;检查和修改实习医师所开具的检查单;

4、向当班上级医师及时报告经治病人的诊断、治疗上的困难以及病员的病情变化,提出相关的转归去向;

5、住院医师对所管辖的病员应全面负责,每一班次在下班以前,均要作好交班工作。对需要特殊观察的重症病员,须床边交班并填写交班本。

6、参加科内查房,对所管的留观病人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视一次;科主任、主任医师查房(巡视)时应详细汇报病员的病情变化和所做的诊疗措施;他科会诊时,应陪同诊视。

7、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亲自操作或指导护士进行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8、认真学习、运用国内外的先进医学科学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参加科研工作,并及时予以总结。

急诊会诊制度

在急诊日常业务工作和危重病人救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急诊科本身和专业诊疗有困难的现象。因此,为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杜绝事故隐患、确保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因病情涉及其他专科范围时,急诊值班医师必须及时邀请相关专科会诊,以免贻误诊断、丧失抢救良机。遇有疑难危重病人,应紧随会诊医师前往,并向其面陈病情。

2、急诊值班医师在申请会诊以前,必须将病历书写完整,尽其所能作好必要的辅助检查,并在急诊病历中写明会诊的目的。

3、应邀会诊的专科医师一旦接到会诊通知,必须认真对待、即刻前往(白天不得超过10分钟,午、夜间不得超过20分钟),任何被邀科室不得无故拖延、推诿和拒绝。

4、会诊以后,应邀会诊医师必须将其检查结果、诊断意见和重要的专科救治措施在病历文书中注明。危重病人、诊断疑难者、我院无条件诊治或治疗有困难的特殊病人既要向原接诊医师交代清楚,又要向患者及家属面陈,以使患方得以知情、配合诊治。

5、特殊情况下的口头会诊,原接诊医师必须在病历中予以详记,并注明会诊时间以备查。任何专科会诊医师不得马虎,出现拒写现象,一旦如此,原接诊医师有权在病历文书中注明。因此出现医疗纠纷等,被邀科室均要承担相关的责任。

6、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应在病人到达或发生、发现以后即刻展开,不得因等待会诊而耽搁时间、贻误最佳救治时机和延缓诊断,只要在未明确诊治责任转换以前,首诊医师要始终如一的给予应急性救治。

7、诊断不明或病情危重且其伤病又跨专业者,必须多学科联合会诊;需要住院但又有争议者,首诊医师必须及时向急诊科主任汇报,由急诊科会同门诊部、医务科按病情的严重性来进行裁决。

8、急诊医师必须时刻牢记会诊的重要性,会诊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又是一个保障医疗安全的过程。任何级别的急诊医师均要克服爱面子和盲目自大的思想;一旦需要会诊,就要做到积极、虚心、热情、礼貌。

9、年资低的(3年以内)住院医师原则上不负责、也不单独会诊,实习、进修医师不负责会诊工作。

急诊科抢救工作制度

1、重症抢救是与时间争夺生命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抢救的成果如何直接体现急诊科的总体素质及业务水平。因此,平素必须具备各种抢救预案,一旦急危重症来临立即启动组织实施。

2、抢救工作一旦展开,必须具备严密而健全的组织分工,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有经验的医务人员负责组织实施和指挥。参加抢救的全体人员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全力以赴、紧密配合。

3、抢救范围:凡病情危重,需立即进入抢救室组织人力,全力进行抢救的病例,如:各种严重的外伤危及生命者、各种原因的失血、有休克倾向者、各种原因引发的呼吸困难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有休克及心衰倾向者、各种急性中毒、中暑、溺水、电击伤等。

4、抢救器材及药品平时必须齐全完备、定人保管、定位存放、定量储存、用后即时补充。值班人员须熟练掌握各种仪器、器械的性能及正确使用,作到常备不懈,各种抢救物品无特殊科外抢救用途不外借,以确保应急使用。

5、一般抢救由急诊科值班医师、主班护士进行实施;如遇重大抢救应有急诊科主任、护士长或在岗的本科最高年资的医护人员进行,必要时请有关科室协同进行。

6、需有两科以上的重症抢救应根据病情缓急以某一科室为主进行,其他科室配合共同完成。

7、遇有重大灾难性事故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成批病员抢救时急诊科在积极准备的同时,立即报告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启动相关应急预案,作到全院参与、全员协同、共同完成。

8、每次参加抢救的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听从指挥,医师未在现场时,值班护士应立即呼叫值班医师,并根据病情按疾病抢救程序及时给予必要的基本急救措施,如:吸氧、吸痰、测量血压、建立静脉通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配血、止血、一般强心剂、呼吸兴奋剂的应用等,医师一旦到达立即汇报。

9、在抢救过程中各种抢救措施必须全面展开,严密观察病情,专人详细作好记录,并注明各项抢救措施的具体时间,对病情复杂、疑难病例要及时请上级或专业医师协助诊治。

10、严格执行复核制度,护理人员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诵一遍,并与医师核对药品后执行,防止发生差错事故。每种药品应用以后必须密切观察作用及疗效,以便后续治疗的继续。所有抢救环节和所实施的遗嘱必须在抢救的间歇时间及时补记,并与现场其他人员进一步复核,防止漏记。

11、在抢救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医患沟通制度,在各重要环节需及时向病人家属或在场陪护讲明,以取得其充分的理解、配合,一般情况下必须得到病人家属或陪护的允诺方可决定抢救的继续还是终止。

12、经抢救病情稳定或允许后应考虑病人的具体转归,如需进入病房应由指定的医师和护士护送,并事前做好相关的告知等事宜。我院因无急诊ICU和急诊病房,因此危重病人在急诊的逗留时间及最大可能缩短,原则上不得超过2小时。

13、抢救结束后,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器械应及时清理、消毒、补充,然后存放原处以备再用,并对抢救室进行彻底清扫和终末消毒。

14、抢救结束以后医护人员应做好抢救小结,并书写抢救记录,以逐步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以利全员业务水平、基本技能的进步与提高。

急诊科疑难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为了全体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杜绝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如下:

一、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1、上午交接班结束以后,全体在岗人员必须对留观和待检的疑难和危重病人进行讨论,以利快速诊断、恰当治疗、适时转科。

2、平素遇有疑难危重病人,值班医师必须及时向科主任或上级医师进行汇报,能本科室讨论解决的就地解决,必要时邀请相关专业科室人员参与会诊和讨论。

3、疑难、危重病人一旦收入病房,必须随时追踪随访,及时向相关科室了解其诊断和转归情况,必要时申请参加相关科室的讨论。转出病人要注意与病人家属保持一定的联系方式,对诊断和治疗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和科内讨论,以获得本院无法解决的技术信息。

4、有需跨科诊疗的病人,科主任要及时向相关职能科室予以汇报,以便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讨论以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恰当而适时的落实具体诊疗科室。

5、遇抢救过程中产生医患纠纷时,要及时向相关职能科室予以汇报,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讨论、督导与抢救,以利医患矛盾的化解和消除。

二、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凡在急诊科就诊或治疗过程中,突然病情发生变化后经急诊科抢救无效而死亡的病人,均应进行死亡病例讨论。(院前死亡病例,来院时已经生命垂危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的病例不在正常的死亡病例讨论之列)。

2、死亡病历、所有辅助检查的资料、诊断和相关的治疗措施及引发死亡的原因均应妥善保管和封存。

3、死亡病例讨论一般每月进行一次,由科主任主持,急诊科医师、护士长和邀请相关职能科室参加,必要时可邀请相关专业科室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参加。以提高全员诊治及抢救水平。

4、急诊科建立死亡病例登记制度,病人一旦死亡均应在短时间内作好详细的登记与病例资料的汇总记录,并及时向门诊部和医务科进行汇报。

5、死亡原因、最后诊断或救治措施有疑问的死亡病例应注意讨论内容的保密,任何人不得随意泄露,必要时请门诊部予以保存。

急诊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为强化医疗安全、确保急诊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规范每一位急诊医师职责和行为,特制定本制度如下:

1、所有急诊医师,无论固定急诊工作者,还是定期轮换者,必须工作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熟悉急诊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方可独立值班。实习医师不得单独值班和处理病人,进修医师需经科主任批准方可参加急诊值班。

2、值班时保证不迟到、不早退、不擅离工作岗位。未经科主任同意不得随意调换班次,暂时离开应讲明去向,并将临时顶替人员的姓名及位置通知主班护士,病事假应预先向科主任请假,待安排落实后方可离岗。

3、每班开始与下班前均应将本班次和本科室的留观病人进行一次巡回查房,有病情变化的详细作一次病程记录并进行医嘱修改,危重病人、诊断未彻底明确病人、治疗过程有反应的病人、在急诊科等辅助检查结果的病人都要床头交班。

4、在值班过程中对留观病人应按相关制度进行处置(包括留观程序、收入院和准予离院),及时向病人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不断的完善诊疗方案,班次交替必须交接清楚,如有困难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或请专科医师协助处理。

5、在急诊科等待各种检查报告者,无论是否已经进行治疗或相关处置,正值下班时,必须详细交接班并认真听取接班医师的意见,权当一次小的病例讨论。

6、为避免上、下班医师衔接脱节,接班医师必须提前10分钟上岗,任何班次、任何职称的医师未经交接班后均不得离岗。

7、每日朝会是全体医护人员共同交接班的时间,既要总结前一日工作,也需布置今日工作,更是贯彻上级精神和强调科室重要问题的最佳时间。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得随意取消或无故不参加。否则,按相关纪律和制度进行处理。

8、晨间查房由接班医师负责,以保持其连贯性。值夜班者负责看守和接诊病人,待白班医师进行完相关诊疗以后方可离开。

9、所有班次的在岗医师,在认真接诊新来诊病人的同时,勿忘及时巡视所有应负责的留院诊治病人,并做到医护配合各负其责。

急诊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为强化医疗安全,确保急诊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保障死者和家属的合法权益,以规范每一位急诊医师的医疗行为,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急诊科死亡病例所涵盖的范围:

1、院前已明确死亡的伤病员;

2、来院时已处于垂危状态的长期患慢性疾病的晚期病人,来院以后即刻死亡的患者;

3、突发性急危重症伤病员,来院时生命垂危,虽经全力紧急抢救,但最终无效而短时间(小于1小时)死亡者;

4、来院时病情较重,经急诊和专业全力而长时间(超过的抢救2小时)的抢救,最终无果而死亡者;

5、来院时一般情况尚可,各项生命体征正常,但在急诊诊疗过程中由于病因的不确定因素估计不足或诊疗措施不到位致病情突然恶化,最终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的伤病员;

6、来院进行常规诊疗,由于医源性因素或突发药物不良反应等,虽经紧急救治,然而最终仍然未挽救成功而死亡者;

7、由于病情的特殊需要,需紧急入院救治,但途中转运过程中即刻死亡的病伤员。

8、由于对病情的估计不足,而只做一般性处理后即允诺离院,在返回途中或回家短时间内即死亡的病伤者。

(二)急诊科应履行的义务和报告职责:

1、上述1、2、3、4类伤病员必须予以进行相关的医学检查,留下证明确实生物学死亡的充分证据,最后出具医学死亡证明报门诊部备案;

2、上述3、4类死亡的伤病员,牵涉善后处理和执法部门需要医学证据者,必须详细书写抢救和死亡记录并上报相关职能科室,然后科内专人保管或上缴门诊部予以保管全部资料。

3、上述5、6、7、8类迹象一旦发现,即使在救治过程一开始,当事人必须第一时间报告科室主任和/或护士长,然后由科室即刻报分管院长和相关职能科室,任何个人均不得抱有丝毫侥幸心理,缓报、瞒报、不报,由此引发的不良后果当事人必须承担责任。

4、上述5、6、7、8类事件一旦发生,在科室组织全力救治的过程中,必须立即请求或由职能科室协调相关专业人员火速增援,以缓解事态的发展与恶化。

4、上述5、6、7、8类死亡事件发生后,无论患方有无反应和疑义,科室都要积极主动的全面收集相关资料和快速完成全部病历文书,以及保存直接或可能导致死亡的物品和药品,并予以封存后上交门诊部听候处理。

5、科室对所有有关上述事件的病历资料、物品及药品等,不得出现涂改、藏匿、遗失、销毁等,要如实上报和上交,以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与纠纷。

6、以上事件一旦产生最终结果,科室必须进行专题讨论,全面总结应吸取的经验和教训,最终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相关科室。

急诊分诊制度

1、所有急诊就诊病员,一旦来诊必须实行首问负责制,由接诊台护理人员按专业和病情程度两种分类分诊,后引入急诊诊断室,开始进入诊治流程。

2、分诊要求迅速、准确,所有病人均要进行登记,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单位或居住地址、来诊时间、主要症状、简要处置、初步诊断、接诊医师、转归去向和特别备注等。

3、急诊病人分诊时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作好诊前处理、检测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应急处置如止血、包扎等,分诊后迅速通知相关值班医师进行诊治。

4、分诊时要明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情况,急危重症病人应首先进入抢救室,并通知有关医护人员进行抢救,交通伤亡和事故伤涉及法律纠纷的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如:交警等参入处理。

5、保证就诊秩序的的有条不紊,维护绿色通道的畅通。

6、遇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人应隔离就诊,其挂号、交费、配药等相关手续由医护人员或陪护人员进行办理。

7、分诊工作应尽量安排有经验的护士担任,分诊确有困难时应请护士长解决或由科主任进行裁定,以提高急诊分诊质量。急诊分诊准确率应达到90﹪以上。

急诊收住院制度

急诊病人收入院诊治,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明确诊断、规范治疗、恢复功能、规避风险、确保安全的重要举措。因此,所有急诊医师必须认真履行职责、明确责任、尊重病人意愿、遵守收住院制度。

(一)急诊收住院的原则与范围:

1、一切有入院诊治要求的病人,只要相关专业病房有条件接收都必须予以收住院。

2、一切急危重症病人经急诊抢救以后需继续稳定病情,或进一步实施专业治的病人;

3、病情危重必须立即收住院进行专业救治或急症手术的病人。

4、诊断不明确或门急诊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

5、病人有意愿行急诊门诊治疗,但治疗条件受限或最终转归可能不良的病人。

6、急诊留院观察病情一直不稳定或突然病情恶化的病人,以及超过急诊留观48小时规定时限,仍需诊治的病人。

7、其他医疗机构转入,需在我院继续住院治疗的病伤员。

8、病人病情不稳定,其本人或家属对急诊诊疗有意见或分歧的病人。

(二)以下种类病人可直接进入急诊绿色生命通道直接收住院,免除急诊留置环节:

1、院前诊断明确的重度外伤,需立即进行急诊手术者。

2、病情危重、诊断明确,院前已行相关处置,需紧急入院行专科救治的病人。

3、重大灾难性事故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已经院前急救人员鉴定和处置的群体受伤害人员。

4、在我院或基层医疗机构已明确诊断,但治疗效果不佳,要求转入进一步住院治疗者。

5、既往反复住院反复发作的慢性病患者和大病统筹人员,本次复发后唯一目的既要求住院者。

6、由上级或其他专科医院转回的进一步巩固治疗或延续生命治疗的慢性、手术后、化疗病人及晚期肿瘤病人等。

7、病情较轻,但是本次要求住院诊疗,且已经联系好相关科室和相关医师并已预留床位者,等等。

(三)相关科室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

1、以上范围和种类的急危病员,凡需直接送达至相关专科救治者,由急诊科派担架工和护理人员接车、护送入院。病历文书、生命体征检测、住院手续的补办等相关事宜由接诊科室完成。

2、三无病人”和经查验明确的社会救助人员,病情确系需要住院者,立即启动急诊绿色生命通道救治系统。由急诊科请示相关领导、职能科室,并通知接诊科室;急诊科承担首诊负责、办理手续、护送入院等事宜;其他科室各自履行起社会责任、职能责任和医疗责任,不得因医疗费用等为由而拖延时间、贻误救治或拒绝收留。

3、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灾难性事件一旦发生,按不同程度、性质、种类分别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一旦需要批量住院,应举全院之力。由院部统一决策,急诊科全力贯彻实施,决不允许任何推诿、扯皮、敷衍现象发生。

4、多系统、多脏器损伤专业收治目标不甚明确的伤员或疾病诊断不明而又确需住院的病人,急诊科有权决定收住科室,必要时由相关领导或门诊部予以裁决

总之,一切为了病人,确保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彰现优势和急诊收住院通道畅通有序。

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制度

(一)一般管理制度:

1、急诊科的全部急救药品、物品、器械、仪器和设备的领取、保管和报废,由护士长全面负责。科室应建立明细账,分类保管、定期检查、按制报废,做到账物相符。

2、各类急救物品及药品在护士长的统一领导下,分门别类指定专人管理,专管人员对所管理的物品应做到每周小清点、月底大清点、半年与有关部门进行一次核对,如账物不符,要及时查清原因、明确去向、立即补充或追要。各班要建立明确的交接班制度,班班交接。

3、凡责任心不强或违规操作而损坏急救器械和物品者,均应按院部规定的相关制度视情节予以处理。

4、各有关责任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物品器械的性能,及时清洗、檫拭、消毒、维修和功能状态演示,防止生锈、霉烂、虫蛀和丧失功能,提高使用效率。

5、一般物品外借时,必须履行登记手续,经手人应出具借据,确定大致归还日期;贵重物品外借必须经护士长批准;抢救药品、器械一律不外借。

6、护士长调离时,必须做好各种物品的清点和交接,交接双方共同清点无误后并签字。

(二)药品管理制度:

1、急诊科应分必备急救药品、常备一般药品和消毒灭菌药品等。各类药品作到分类存放、位置固定、全员知晓。

2、急救药品必须放置在抢救车内和专用抽屉存放并加锁保存,其储备数量和品种符合上级业务部门规定的要求,也可根据本院的急救病种予以适当增补。

3、急救药品的放置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标识清晰、编号排列、定位放置、每班检查、及时补充,保证随时急用。

4、所有急救药品绝对不得丢失、外借和擅自挪用。每次急救结束,主班护士必须第一时间将所用药品按医嘱进行清点,然后催促家属购取,予以补齐。

5、一般常备药品和消杀灭菌药品要指定专人负责领取与保管,也须做到分类放置,每日检查和增补。

6、所有以上三类药品必须定期清点、检查药品的性状和质量,防止积压或变质,如发现沉淀、变性、隐裂、外渗和标签模糊、涂改、缺失及标签与药品不符现象,要立即报废,严禁使用、及时申领。消杀药品还要定时接受或邀请院感科进行检测。

7、急诊门诊和留观病人治疗药品,按查对制度予以管理。要注明床号、姓名,按人单独存放,贵重药品妥善保管,不用时及时归还病人或家属。切忌丢失、错用、挪借、损坏和自匿,一旦发生,后果自负并严肃处理。

(三)器械、注射用品和必备急救手术包的管理制度:

1、抢救器械由治疗护士负责专管,定期检查,保证性能完好,作到班班交接。

2、各种抢救器械每次使用前应严格检查,掌握操作规程,用后认真复检、清洁处理,然后消毒灭菌后放归原处,以备再用。

3、各种抢救器械一旦发现损坏、功能缺失或存在安全隐患,必须立即报告,及时修理、补充或调换,决不能视而不见、敷衍失责。

4、各种注射用品要按规定进行领取、保管,护士长或指定带班人在下班前一定作到检查数量,确保午夜班工作需要。

门急诊管理制度 篇7

1 抓好人员思想管理

1.1 提高急诊抢救意识

急救意识是急诊科护士最主要的意识。当急诊病人来院时, 急诊护士首先要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通知哪些科室, 上报哪一级领导, 准备哪些抢救药品, 同时要想方设法解决抢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儿科急诊中有一部分“家长急”患儿, 所谓“家长急”指的是年轻父母没有医学常识和育儿知识或是祖辈带孩子过重的责任心驱使, 孩子生病后任何的不适都视为紧急问题要处理。因此儿科急诊护士要有急诊意识既要马上判断出是病情急还是“家长急”, 还要迅速作出相对应的处理。坚决杜绝司空见惯的心理和工作忙乱的状况。

1.2 强调护士行为的法律性

护理行为是指护士在实现基本使命的同时所进行的基础护理、环境调整、保健教育、辅助诊断等方面的行为。部分是由护士独立完成, 部分是执行医生的医嘱。护士对病人做的每项治疗、护理, 都包含着一种伤害, 如果这些行为符合要求, 方法正确, 则对病人起到治疗作用, 最终达到使之康复的目的;反之, 护理人员操作失误, 对病人造成的伤害是法律所不容的。在急诊工作面对的都是急、危、重症患儿及其家长, 因此护士不但要沉着、冷静、果断进行工作, 还要知法、懂法、执法, 以此来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

2 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2.1 制订急诊工作流程、急危重症患儿的抢救预案

各班应明确职责和分工, 用管理制度规范每个护士的行为。要求每个人在工作时间内都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这样才能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 有条不紊。

2.2 严格急诊护士的准入制度

急诊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 是一个高风险科室。只有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 应变能力灵敏, 有较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胜任。我院要求在临床工作满3年的护士才能进入急诊科, 并且入科后要经过培训考核, 合格者才能正式准入。

2.3 严格进行护士的专科培训工作

首先保证每年的心肺复苏 (CPR) 培训每人必须参加, 要求护士100%过关, 再根据不同年资的护士制订业务培训计划, 重点在加强穿刺技术、院前院内急救技能、抢救中的配合等。

3 重视质量监控

3.1 护士长要加强质量监控

重视平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确保急救药品、器材准备充足, 急救设备功能完好率始终保持在100%。对每个护士、每个班次的工作都要做到随机检查。每天有工作检查重点, 每周有工作检查计划, 每月有工作检查小结, 动态保证质量监控。

3.2 增强安全管理意识, 要求人人参与管理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 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护理安全应该得到每个护理工作者的重视。不要把护理安全管理划分为仅仅是护理管理阶层的工作, 我们在科室内成立护理安全管理质控组, 质控组又划分为几个小组, 由专科护士担任小组长, 将护士按年资、能力均匀的分在各小组, 层层把关、层层控制、负责科内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每月组织小组长对当月出现的问题进行书面分析、讨论, 并提出整改方案, 在每月的护理分析大会上提醒大家注意, 同时将问题与护士个人见面, 让护士知晓自己本月的缺陷以利更好地改进工作

3.3 重视监督与检查的有机结合, 提高安全的有效性

安全问题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责任, 也是全体护理人员的责任。要使全体护理人员都懂得安全操作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 护理管理者要围绕如何有效保护病人和工作人员自身安全方面, 执行定期检查和平时督促相结合, 及时发现并分析不安全因素产生的原因, 以贯彻预防为主。

4 把握儿科门急诊特点, 弹性安排工作

儿科门急诊有明显的季节特点, 在季节交替时节、温差较大时节就诊量显著增多。冬春时节早晚气温较低, 10:00至傍晚就诊量集中;夏季早晚气温凉爽, 11:00~19:00后就诊量集中。根据季节特点建立灵活快捷的调配机制, 弹性安排班次。同时在人员搭配上注重能力强弱的组合, 突出各自的优势互补;节假日期间, 排好备班, 随时根据病人特点调配护理人员力量, 保证及时满足门急诊需要。

5 重视急诊患儿的安全转运

在急门诊经过初步处理, 特别是病情危重复苏后的患儿待病情稳定后大都需要转运到病房或者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以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和监护, 2006年经急诊就医收治入院的有882例, 收治率为0.98%。由于婴儿及儿童在复苏后最初阶段经短暂稳定后, 经常会产生反复的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因此复苏抢救成功后仍然需要密切观察、评估和支持心肺功能。安全转运的目的是保护脑功能、预防继发性的器官损伤, 使患儿在最佳生理状态下转运到下一个治疗地点得到进一步的治疗。 小儿患病起病急、来势猛、变化多, 且病情发展过程易反复、波动, 变化多端[4]。在第一时间能否得到积极抢救使之度过危险时期, 直接关系到患儿的生命救治以及疾病的预后。质量是安全的保障, 安全是质量的表现, 通过加强儿科急门诊的安全管理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促进了危重症患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韩光曙.医院的安全文化与医疗安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0 (3) :6-8.

[2]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191-192.

[3]张风清, 李珍, 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6A) :67-68.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71-01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阵地,处于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更是纠纷的易发生场所。在患者就诊或对其实施抢救时,急诊护理人员的处理稍有不当,就极易产生护患矛盾,甚至出现护患冲突和护理纠纷。为使病人顺利得到救治,避免急症护理风险的发生,本文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结合急诊护理工作,对急诊的主要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一急诊科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风险

医学知识和法制观念的日益普及、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利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使急診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系数不断增加,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者看似微不足道的护理活动都会存在风险。通过总结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情况,笔者将当前护理风险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护士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低年资护士的增多,导致技术操作熟练度低,经验不足,协作精神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够;任务繁重,超负荷劳动,精神压力大;服务意识不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意识和能力不到位;缺乏应对风险防范的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应急操练度不够;缺乏证据意识,不重视护理记录管理等等。

二急症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与安全教育,增强法律法规意识

急诊科是医院的前沿窗口,应急事件多,抢救现场比较混乱,事件本身还可能存在法律纠纷。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熟知有关法律、法规,并经常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以及安全生产知识等,做到工作中时时处处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医院应定期召开安全会议,讨论通报护理安全问题,制订急症安全管理措施,做到事事有法可依,处处有章可循,使广大护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能明辨法律界限。

(二)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与责任意识,增强服务自觉性

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的急诊护理工作只有加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对此,医院应经常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评比活动,规范护理文明用语,深化护理服务内涵,组织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使护士在服务理念和行为上逐步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树立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责任意识,并付诸行动,对病人进行人性化服务,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三)加强业务素质培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

为适应急诊工作,护士须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急救技能和快速的应急反应能力。相关科室要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不定期举办各种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气管插管等操作,以及各种仪器,如呼吸机、起搏器、洗胃机、心电图机、微量输液泵、监护除颤仪的使用及维护;采用培训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督促护士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要求急诊科护士在精通业务、熟练技术操作的同时,有预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能熟知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应采取的措施。

(四)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程序及急诊抢救预案

风险管理制度是降低风险系数、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基本保证。医院要根据急诊工作特点,完善急诊护理程序,规范急、危、重症疾病的处置;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明确护理人员在急诊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并要求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流程;有针对性地制定突发事件护理应急预案,如突然停水、停电应急预案,输血、输液反应及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患者自残、坠床的应急预案等;建立紧急应急小组,制定各种急诊抢救预案,如颅脑损伤抢救预案、多发性创伤抢救预案、严重胸外伤预案等,并将其汇编成册以便参考使用;定期加以模拟演练,避免人员、设备和后勤保障的危机。

(五)树立证据意识,强化和规范护理记录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医疗护理工作面临举证倒置的新形势。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临床护理记录都有可能成为避免纠纷、维护正当权益的证据。因此,护理记录的书写应考虑到法律因素,遵循 “该写的要写到,写到的要做到”原则,其存档也应注意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规范。护理记录不仅要规范,还要保证其真实和准确,以使其能客观反映患者的病情动态变化。抢救危重病人时,要在事后及时补写护理记录,并与医生进行沟通。

(六)加强护患沟通,落实签字制

对于急诊护理,及时的交流沟通是缓解矛盾、避免纠纷的重要途径。急诊科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新理念,尊重病人的生命健康权、隐私权、知情权等一切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关心病人、尊重病人、以病人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护士作为护理服务的组织者、参与者,要从病人角度去理解其需要,重视维护病人的权利,掌握沟通技巧,使病人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尊重患者的知情权,护理人员在各种操作前应讲明操作的目的、风险,特殊操作如侵袭性操作前,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履行签字手续,从而使护理操作中的高风险因素在护理人员与病患和家属之间透明化,将职业风险降至最低。

(七)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实行人性化管理

急诊护理工作应根据护理工作强度和复杂性,以及科室护士在岗及工作能力情况,进行人力资源合理搭配,避免超负荷运转。医疗高峰时应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团队精神,体现人性化管理。

三结语

急诊护理工作有较强的技术性、服务性、复杂性和高风险性。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是预防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关键。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能帮助护理人员树立风险意识,提高业务能力,增强工作责任感,激发主观能动性,增强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同时也有助于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和患者的投诉。

参考文献

[1]卫枝,周海燕.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与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5,30:43.

[2] 方翠霞. 41例护理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 [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3)

[3] 沈居丽,孙祖燕,郜玫,贾惠芳,曹琳. 提高优质护理病房护士综合素质的实践与体会 [J]. 大理学院学报. 2013 (03)

上一篇:高中语文常见意象下一篇:班干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