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论文
摘要: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这一主题,扬州大学医学院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修订、四级联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等多方面构建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促进了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教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也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因此,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大力开展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医学院校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扬州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以机制为保障,以基金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大大促进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医学院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我院围绕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主线,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四级联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等方面采取了全方位的建设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构建了适合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医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具有扬州大学特色的本科教育,我校于开始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坚持教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强化创新实践教学及设立创新学分等多种措施,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1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由多种课程构成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重点是将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群重新进行分类整合,新的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及专业特色课程。其中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由临床医学导论、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七门课程组成[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课程的开设从第一学年开始,贯通于本科5年之间的10个学期。如临床医学导论和医学文献检索在课程群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可以在第1至第3学期基础医学阶段开课,其次是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安排在第4至第5个学期开课,而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均需以医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医学方法学知识为基础,所以在第6学期及以后开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的构建,使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专业课程培养的基础上,得到系统的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培训,从而实现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中各种问题与医学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对接,通过综合运用医学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多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高等医学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文化、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必须注意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培养具有科研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面对新形势, 注重加强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既符合医学行业对人才创新性实践的特殊要求, 也是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一、医学生科研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科研是以训练学生的学术品格、科学探索的精神、创新思维及初步的科研实践能力为目的,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 教师是其学术上的指引者, 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资源去主动探索和学习, 从而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手段, 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种勇敢尝试[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传统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许多高校也陆续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 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医学类院校在这方面表现却差强人意, 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重临床轻科研
不少用人单位只看重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 导致大部分学生不重视科学研究, 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 未能明确科研创新能力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集中体现, 缺乏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发展意识和创新性思维。在科研创新活动过程中, 往往一碰到困难就停步不前, 甚至放弃正在从事的科研活动。
(二) 我国的医学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 教学和科研相脱离的现象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和临床技能的培训, 未能足够重视通过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意识, 忽略了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方式未能实现从“传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的转变, 研究型与开发型的教学学习方法很少在教学中应用。
(三) 高校对鼓励科研创新制度建设的力度不够
很多高校关于学生科研活动的规章制度还很不健全, 科研管理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科研创新活动管理的需要, 现有的制度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此外, 现有的某些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 大多数高校对医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为忽视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业务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科研立项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行政拨款方式, 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阵地人均可使用面积小, 专门用于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的设备数量极其有限。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在现实的高等医学教育体制下, 普遍存在着医学本科毕业生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不了解、科研水平不高、科研创新意识不强等现象。此外, 科研条件限制、经费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都影响了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应该从学生入学起就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期通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和实践, 使学生获得胜任科研工作应具备的多方能力。
(一) 抓好早期教育
医学生的早期教育是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 是增强自我创新意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医学生早期教育必须从入学教育开始, 开展基础理论教育和医学专业课的学习, 使医学生入学后能及早了解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与方法。为了使医学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 应在学生刚刚走进大学或学院时就开设基础科研课程, 供学生选修, 使学生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数据处理、科研写作等基本技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尽早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向和涉及相应的学习领域, 查阅相关资料, 有意识地参加与自己学习课题相关的学术研讨, 从而使科研思维能力得以培养。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 及时补充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 开阔学生科研视野, 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医学生入学后可以在教师和学校的安排下到与自己学习专业相关的科室轮转学习, 从而拓宽知识面, 活跃思维, 制造闪光点,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二) 学好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科研创新的基础, 强烈的学科交叉意识是科研创新的着眼点。虽然先天素质是科研创新能力形成的条件之一, 但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对医学生创造性的形成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医学专业理论和科研基本方法的学习是医学生开展科研的基础, 对医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一个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水平。医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也决定了其科研创新能力的高低。需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 不断拓宽知识面, 形成核心突出、层次分明的蛛网型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增进医学生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了解, 开阔视野, 寻找不同学科、课程和知识间的联系, 形成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这样相互依托、相互渗透, 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在多科知识的结合点上发现联系, 衍生新的知识点, 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 树立科研创新质疑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 创新就是对前人理论基础辩证的否定,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必须贯穿于医学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3]。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 各学科之间出现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高度综合。医学生除了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外, 还要拓宽知识面, 活跃学生的思维,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敢于辩证地否定权威。医学学术规范的教育应当从学生刚刚走进大学、学院或学术领域就开始, 它也是独立思想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保障, 怀疑精神便是独立思想得以形成的一个主要的内在动力。医学生质疑精神的培育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理念的形成。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论, 强调大学生的主体性特点[4]。树立自主学习理念, 是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它不仅有利于医学生学术修养的不断提高, 而且对于医学生科研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 营造科研氛围, 激励科技创新
高校应通过学生科技文化节等形式, 组织开展各种创造性科技活动, 包括科技实践、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等, 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 并对科技成果进行评比和交流。既给医学生创造了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舞台, 又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 浓厚了学院的科技氛围。开展调查研究、知识竞赛、医学小论文、课程设计等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活动;规范成立专门探讨医学学术问题的社团组织, 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开办学习班, 组织学术论坛等方式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另外, 高校要充分发挥“创新教育激励机制”的正面引导作用, 建立完善的科研创新体系及科研活动评奖评优制度。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各种科研创新专项基金, 支持和奖励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 使医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得到资金保证, 保护和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要有效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质量和层次, 必须发挥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首先, 要通过制定指导教师工作职责, 落实指导工作量。科研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以往的监督型管理改为服务型的管理, 以达到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科研潜能[5]。对于研究方向接近的教师组成导师团或课题组, 通过评奖评优等途径提高教师参与科研宣传、科研讲座、科研指导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广大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一方面将科研信息、医学研究成果、进展和尚待研究探索的问题渗透到教学中, 提供与医学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科研知识, 使教学与科研相互融通;另一方面可采取讨论式、案例式、课题式等教学法, 使医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文献查阅等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习中, 指导教师应尽可能对每种疾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定介绍, 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结合实习的具体内容, 让学生就某专题设计相应的研究计划, 然后就其合理性、可行性展开讨论。高校应在指导教师中大力开展“教书育人”思想教育工作, 增强其在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责任意识,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科研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因此, 医学生对增强其科研创新能力, 必须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 不仅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注重创新, 而且要加强对科研创新本身的认识和研究。唯有如此, 才能在知识经济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并以更多更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林晓冰, 汪玉梅.论中医药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5) .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3]农晓琳等.医学研究生创新思维及研究能力的培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9) .
[4]肖伦友, 蒋智慧.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关键词:医学生;科技创新;科研素质;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76-02
高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使大学生成为实现科技创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是摆在我们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种形势下,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在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
一、培养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兴学科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高、更严。高等教育是教学和科研、学习和创新的结合,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任。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疾病认识程度的提高,社会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通过科学研究不但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知识,完善了知识结构,而且还培养了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在毕业后的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中实践运用。这样医学院校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合格医学人才,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和目的。
二、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和科研相脱离的现象,加上医学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学科门类繁多,学时数多,教师“灌输式”教授,忽视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考研的压力下“接受型”学习,没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习惯和创新性意识。除少数真正有兴趣想了解科研整个过程的学生外,多数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意识还比较淡漠,即是有极大的科研兴趣也因氛围不够浓厚、缺乏正确的引导等原因而放弃。据统計,有近86.2%的学生把业余时间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7.5%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者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而国外对医学生的培养较重视在本科教育早期就提供融入科研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和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实行UROP(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计划,为本科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MIT有70%的本科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参加过这个活动。
2.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由于医学院本科教育主要以“教”为主,学生没有从事科研的经历和规范的科研训练,绝大多数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较低,文献检索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没有科研课题设计和科研论文撰写能力。而通过科研训练,教医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文献、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运用新技术、分析数据、撰写科研论文等的能力,而且科研经历给他们提供了进一步进行科研的兴趣和动力,在方法论上对以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把至少3个学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的科研训练上,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进行基础科研活动,造就了该院学生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实力。
3.医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机制和保障措施。尽管国内各大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项目的执行,但还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时间上,由于教学计划中的课时数多,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学校的实验中心、实验室虽然向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开放,但实际操作上存在很多困难;创新活动缺乏足够的经费;指导教师和学生相互脱节,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指导教师,教师指导的项目学生不愿参加;指导教师和学生花费了时间、精力参与课外学术活动,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种种因素都限制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的竞争力。
三、培养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思考
科技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科技人才是强国的根本。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创造原创性成果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承担着民族发展和强盛的历史重任。医学生还肩负着解决病人疾患、推动医学发展的重任。针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加强对医学生在校期间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为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医学人才夯实基础,积蓄后备力量。
1.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生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医学生具备科研能力,不是对某些学生的培养,也不是对学生某个方面的培养,而是对全体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科研培养。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众多各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支持,因此需在教学中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教育环境。教师除传授书本知识外,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主动性,及时介绍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如教师课题组科研活动、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综合性实验活动等。同时,开设基础科研能力培养课程,使学生掌握查阅文献、收集资料、采集和统计数据、撰写科研文章等基本科研技能。学生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学习成绩、知识水平为保证,善于学习,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良好的学风给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
2.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载体,其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医学院校必须结合本校实际,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教育观,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革创新。同时,要求教师掌握全新的知识结构,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和调整授课体系,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临床教学是高等医学专业教育中的重要阶段,在临床教学中授课教师在狠抓医学生基本功的同时,应从多方面增强医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为医学生最终成为创新型的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3.加强高校科研条件建设,改善学生科研环境,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在政策上、经费上、保障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我校于2007年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修订和完善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实施管理办法,建立了从征题、审题、申报、立项到结题、报奖等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努力调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积极性,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
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的人才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全力配合。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开拓进取”作为学生科研创新的宗旨,以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营造“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科研作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全能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这将是医学院校追求的目标。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具有较好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由于情景模拟教学法模拟了事件发生与发展的真实情景,身临其境的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增强了对他人的理解与同情,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处境;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模拟事件的每个细节,全面提高学生自我觉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法契合医患沟通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有利于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但由于长期受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的影响,我国医学生沟通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这种“单项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需求,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本研究将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教学中,探讨使用情景模拟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及实施经验体会。
1.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师设置的某种情境中,学生模拟或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模拟实战演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互动、实践的教学法[1]。常见的形式有模拟案例讨论、模拟专题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等等。情景模拟教学法作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要求设计出逼真的工作场景,人物、情节,矛盾冲突,疑难问题穿插其中,根据不同情境学生主动参与到角色中[2]。
1.1情景模拟教学法与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契合 医生职业的重要特征在于,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有感情、有思想,有着不同社会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形形色色的人,而不仅仅是疾病本身,而这就要求医师论文发表球球2043944129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的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医患沟通是评价医生临床工作能力的一个核心方面。良好的沟通技能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很多人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能够使其得以提高。在我国,医患沟通教育正处于实验阶段。国内一些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医患沟通教学,在临床医学中开设了医患沟通课程,但由于教学普遍侧重于理论教学,内容抽象枯燥,缺乏必要的沟通实践活动和沟通技巧的指导,因此往往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有一些院校提倡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患者以训练沟通技能。但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许多患者不愿意配合教学活动,使得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因此,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教学要求,必须寻求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2.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5年的临床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我们将知识和技能训练分散在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每学年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分阶段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的不同形式传授医患沟通知识和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2.1综合素质的培养 低年级医学生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专题小组讨论、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情景模拟教学来培养医学生综合人文精神。在医患沟通的教学中,适当融合沟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人文医学类课程,以培养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相关课程可以通过专题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如医患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论文发表企鹅号2798419225医生与社会、医学中的伦理困境、医患法律问题、医疗同行的交流技巧等专题,通过不同模拟专题交叉渗透医患沟通知识,帮助学生理清医患关系中涉及道德、伦理、法律的内在关系,为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基础。
应注意培养医学生移情心理。医患沟通时,特别是告知患者重大病情时,医生有时由于担心无法控制患者的情绪反应,潜意识里会主动回避问题,避免采用开放式问题交流,临床医生普遍缺乏移情式的交流技巧[3]。有部分医生认为不能将自身的情感过多地投入到患者的情感中,因而不善于应用移情的方法。有研究显示,通过同事实践案例、和同事共同讨论处理问题、模拟实践场景过程中医生可以逐渐学习移情的沟通技巧。因此,在学校的教学培养过程中可以考虑加大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的力度,这种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学得的知识和技能最牢固,能迅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2.2临床焦点情境的模拟教学
高年级医学生有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即将走上与患者面对面的临床实习岗位,但很多学生由于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在换位思考、理解患者心理、关注患者情绪变化等方面的沟通能力还较为缺乏,因此在完成相关理论学习之后,我们设置一些临床情景让医学生实践演练,如模拟癌症等危重病情告知场景;患者及其家属担心疗效,焦虑情绪的沟通;临终病人关怀沟通、术前谈话,医疗纠纷和患者教育等情况,可以让医学生快速了解不同类型患者、不同医疗情景的特点,培养医学生与患者间沟通交往的能力。
我国的医患沟通课程可以借鉴西方医患沟通课程,使其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到围绕临床焦点问题的交流策略,逐步地、分阶段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潜移默化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在高年级或临床实习阶段,把病情告知技能和其他临床沟通技能组成课程群,这样使学生在具备了足够的临床专业知识后再学习相应的沟通技能,有利于角色扮演等情境教学的开展,可以达到使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和专业能力同步提高的目的[3]。
3.情景模拟教学法实施步骤
3.1编写模拟情景使用的脚本
脚本编写是该方法成功的关键。脚本应明确模拟的背景、人物的构成及模拟要点。假设医生接诊住院患者的场景编写详细的培训脚本,我们应根据医患沟通的要求设计模拟患者的性格特征,从而考核相应的沟通技巧。例如:有些患者设计成性格内向,见到医生紧张、讷言,这个场景就可以考察医学生是否能营造良好的沟通气氛,从而很好的收集病史;有些患者设计成性格外向、夸夸其谈,考察重点在于医学生能否控制好交流的节奏,合理安排接诊时间;也有些患者患有恶性疾病,可以设计其精神紧张,思想包袱重,考察医学生能否及时给予患者的安慰与精神支持;有些还可以设计成患者对于医生所讲的医学术语不能理解,其向模拟医生反复询问,重点考查医生能否耐心细致的用非专业、能够理解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等。通过设计不同疾病特点及患者不同性格特点,把有关医患沟通技能方面的问题灵活穿插于对话之中,训练医学生把握不同情境、应对不同性格患者的沟通能力。脚本要反映典型的病例,矛盾冲突明显,针对性强,便于教学。此外应注重非语言沟通的细节,如表情、动作、态度、语气等[4]。
3.2课外准备
根据教学班的情况5-6人结成模拟演练小组。在小组组长的领导下对模拟情景进行深入分析,对演练所要求的不同角色进行分工,安排进行课下练习等。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如遇问题能够给予及时指导。教师应该采取开放式的指导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应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模拟教学的精髓。3.3课堂演练和答疑 通过幻灯片、海报、音乐等渲染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多维、仿真的环境中,比如由一名学生扮演患者或家属,演绎其在告知癌症病情时所发生过的场景和难题,由另一名学生模拟医生,运用所学到的告知步骤和交流技能来处理,注重非语言沟通细节的运用,不打断学生的演练,这可以保证演练的完整,防止影响学生的思路。每组演练结束以后,教师暂时不评论,以免对后面的演练产生影响。角色模拟演练后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医生”告知技能的优缺点,并提出适当的处理方法,最后谈出每个人的感想和建议。模拟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主题,控制课堂内容进展,即让学生畅所欲言,又能学有所获。
3.4总结、考核制度跟进
在临床工作中医与患之间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医患沟通能力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关键。除经验积累之外,沟通能力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共通的方法是可以通过后天培训和学习。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采用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和策略,为今后执业过程减少医疗纠纷,营造一个互信、开放医疗环境,实现医疗活动最佳效果提供基本保证。
教师辅以录像对情景模拟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评,运用卡尔加里-剑桥指南的思想针对学生沟通技能的缺陷性提供合适的改进方案[5]。医学生也需自我反思在参与和观察中增长对医生岗位的理解,对患者的换位思考,以及在特定的医疗环境中医患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用简短的文字将上诉反思和理解进行总结,反馈给指导教师。
五年的医学生生活短暂而充实,希望学弟学妹们在上学伊始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努力拼搏;同时要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除了日常的专业学习以外,多多参加社团活动。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丰富自己的阅历,更是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最后祝大家学有所成!
从农村来到城市,从二十岁升为二十五岁,从稚气的新生变为步入社会有着准备的老生,从星海公园的旧校园搬到旅顺黄金海岸的新校园……一切都在变化,而我们也在成长。走遍校园的每一寸土地,发现它是如此的美丽:习惯了在这里抬头就能看到大海,迎面就能吹到海风,还有图书馆舒适的读书环境,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各式各样的广场。在这里值得我们留恋的还很多,而母校已经为我们插上了翅膀,让我们自由遨游,自由飞翔了。
21世纪是医学与生命科学世纪, 医学已成为科技领域发展进步最迅速的学科, 医学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 医学知识“老化”进程和更新周期不断加快, 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日趋广泛应用, 临床医疗工作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未来医生面临着不断扩大的工作领域和日益复杂的临床诊疗工作, 被赋予了更高要求和更多责任, 信息素质将成为今后临床医疗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必备素质。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正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耐斯比特所言:“我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 但却渴望知识。”在信息化社会中, 我们既不能被淹没在数据和信息的海洋里, 忍受着知识的饥渴, 也不能以信息取代知识, 更不能以知识取代能力。我们需要发展将有效的数据和可靠的信息内化为有用的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应用、完善和传输知识的能力, 即发展学生的各方面潜能和多元智力, 提高医学生的信息素质。
1、医学生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 (Information Quality) 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可斯基 (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的[2], 其基本含义是:在信息社会中, 人们所具备的信息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 具体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素质以及包含信息检索、加工利用、传播等内容的信息能力素质。信息素质既是一种基本的能力素质, 又是一种综合的信息能力。作为具有信息素质能力的人, 必须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并有能力去有效地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具体而言, 医学生的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
1.1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反映个体对信息知识的敏感度与注意力、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与洞察力和捕捉、反馈、分析、判断与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原动力, 直接影响个体获取信息的行为和能力, 是个体适应环境、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医学生要适应未来医疗工作的要求, 就应了解根据从不同信息源中获得的信息在确定疾病病因、治疗和预防中进行科学思维与决策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 主动识别潜在信息源, 在明确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提高对医学信息重要性的认识, 并能对纷繁无序的信息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对检索获取信息的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 对信息的发现、搜集、组织、运用形成一种习惯倾向, 而随时存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过程中。
1.2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个体在社会生活、科学劳动中搜集、加工、传递、吸收和利用信息的一种潜在能力。信息能力是医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信息素质的核心。从信息流动过程看, 医学生信息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2.1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搜集与管理医学信息, 掌握信息处理的知识、常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软件操作、数据库及简单程序开发设计、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 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1.2.2 主动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
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首先表现为了解和掌握各种医学信息源, 对医学信息源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学信息获取的全面性;其次, 熟悉检索语言、检索方法等基本检索知识, 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编译、发送、存储工具和信息检索软件。能根据个人学习目的和具体问题, 选取适当检索工具, 制定恰当检索策略, 构写正确检索式, 准确获取信息;第三, 熟练运用多种方式获取所需信息, 尤其强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有关信息。
1.2.3 加工、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从特定目的和需求角度, 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组织、加工、管理、重组, 使之有序化、专业化、系统化, 并以适当方式分类存储, 组成新的医学信息知识体系, 实现对医学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在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诊疗实践需要时, 能迅速提取并加以利用。
1.2.4 评判、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利用能力高低是信息能力的最重要表现。医学生信息利用能力主要表现在运用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对医学文献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归纳;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人专业信息数据库;利用医学信息进行临床诊疗决策和医学科研课题研究;对医疗成果进行总结、转化和推广。
1.2.5 信息传播能力
即医学生应该具备通过口述、邮件、病历等多种途径对信息进行传递的能力。
1.3 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指个体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它是调节信息生产者、加工者、传递者及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主要包括:个人信息活动应与信息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守信息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迷信、淫秽和反动信息;不制作、传播、消费不良信息;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和隐私权;合理使用与发展信息技术, 不非法进入未经允许的系统, 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犯罪活动;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正、公平、平等、真实的原则。对于医学生来说, 还应自觉保护从病人、同事和他人处获得的私人信息的秘密, 尊重病人隐私等等。
2、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创新是以对现实的否定评价为先决条件, 信息知识作为人们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经验的总结, 是创新和发展的前提。对信息知识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应用, 是一个不断更新和不断发展与拓展的过程, 医学生检索、获取、分析、评价和批判性地转化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是衡量其将来能否更好开展临床医疗服务及为人类健康服务的重要标志, 信息素质是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 是未来持续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医学生的信息素质是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随着信息素质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现, 信息素质已成为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本科医学教育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和培养临床技能的同时, 应该更加关注医学生未来生存发展, 把培养医学生信息素质作为主要价值取向, 把信息素质教育理念融入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中, 培养医学生信息素质, 教会医学生信息检索技能, 使他们学会查找、评价和利用必要的医学信息, 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大量医学新知识, 使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体系之外, 使医学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 并能利用信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为医学生进入社会和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提高医学生信息素质, 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1 把医学文献检索课的学习作为主要途径
在高等医学院校中, 医学文献检索课一般都作为医学生的必选课来开设, 是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 近几年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医学文检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出现了严重滞后现象, 不能适应当前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 学校应根据学科发展情况和医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需要, 及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医学文检课内容的安排应紧紧围绕医学生信息意识培养、信息能力培养和信息道德培养, 比例上应注重对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第一, 在理论部分注重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内容上除了对基础知识的介绍外, 可通过大量鲜活的信息利用的案例来增强医学生的信息意识, 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空洞的说教和简单的历史介绍。第二, 在应用部分注重医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首先, 对一些常用的医学检索工具和医学数据库进行介绍和操作指导, 使学生在认识常用的医学信息检索工具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 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如在手工检索部分, 主要讲解《中文科技资料目录》 (医药卫生分册、中草药分册) 以及CA、IM、BM等常用检索工具的使用;在计算机检索部分, 主要讲解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C N K I)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V I P) 、MEDLINE等一些常用数据库的使用。其次, 培养医学生对信息的评估、利用和再创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给学生布置一些实习作业, 不仅仅简单要求对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进行描述, 而应注重对学生综合信息能力的培养。学生首先要分析课题, 然后根据课题需要去查找资料, 再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评估、利用。这整个过程就是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的过程。
3.2 充分利用网络传媒进行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医学文献检索课虽然能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 但其整个教学过程毕竟是短暂的, 并不能完全满足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 还需要通过其他的辅助教育手段来进行医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而网络传媒就可作为一种主要的教育方式加以利用[3]。目前, 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都开设了自己的网站, 可以利用校园网来开展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例如在网站上开设一个“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专栏, 提供以下教育内容:第一, 介绍信息的起源和发展, 转载一些信息利用的成功案例, 让学生对信息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第二, 介绍目前比较流行、常用的医学数据库, 并详细列出使用指导, 使学生能通过“指导”学会使用这些数据库, 提高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第三, 邀请资深专家或优秀教师讲解信息查找、评估、利用和信息再创造的方法、技巧和心得体会, 以强化医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第四, 开辟交流园地, 让学生与专家进行交流和沟通, 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当前医学动态, 并对医学临床研究中的信息素质的重要性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从而达到自觉、有效提高自身医学信息素质的目的;第五, 介绍有关信息利用和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 加强医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 使学生在今后的信息利用中能自觉遵守信息道德法则;第六, 上载新生入馆教育和医学文献检索等一些有关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课件等。
3.3 把图书馆作为医学生长期信息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
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光靠课堂讲授是无法完成的, 还需要学生自己不断的摸索、实践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指导。所以, 应把医学图书馆作为医学生长期信息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第一,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医学书刊, 建立了电子阅览室, 许多医学院校图书馆还购买了专业数据库, 如我们学院图书馆就购买了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超星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供学生使用。学生从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就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库以及网络上的其他免费医学数据库。第二, 图书馆本身属于信息服务部门, 图书馆员普遍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和技巧, 对医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第三, 从许多高等医学院校的情况来看, 医学文检课一般都由图书馆员来担任, 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图书馆理论知识, 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信息检索、利用的实践经验, 他们均可以对医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作出有益的指导。当然, 要把图书馆作为医学生信息素质长期教育的理想场所, 除了要求图书馆具有丰富的医学信息资源外, 更重要的是要求图书馆必须具有一批职业道德好、业务素质精的图书馆员, 只有馆员自身信息素质提高了, 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担任医学文检课的教师, 不仅要具备图书馆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外语、通信、计算机、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利用光盘、数据库、网络等资源的实践能力, 并在信息的利用上具有较高的造诣等。
总之, 医学院校在注重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 更应注重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等培养。信息素质教育不仅锻炼了医学生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医学生的信息教育, 对于提高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为医学生的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21世纪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摘要:论述了医学生信息素质的内涵, 阐述了提高医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信息素质,创新,医学生
参考文献
[1]曹明侠.文献检索课与信息素质教育[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 3 (3) :99-100
[2]顾英.深化文献课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 23 (2) :89-91
关键词:医学生 动手能力 自学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38-01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就教师的职能看,是教育方针的贯彻者,教学大纲的执行者,教学内容的传授者,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贯彻执行都取决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如果只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忽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证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医学教育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某种程度上,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决于如何有效培养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医学是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门自然科学,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从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医学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学科教学目标。
1 动手能力的培养
动手能力是运用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方面的能力以及具体活动方面的能力,属综合能力范畴,应从多方面着手加以培养。
1.1 重视理论教学
掌握理论是发展技能、提高动手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医学理论,形成了一定的智力技能后,方能较快地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没有牢固的医学理论作基础,就谈不到高强的实践技能。因此,必须抓好课堂教学,随时进行理论辅导,坚持自习制度,定期进行理论测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创造力、观察力、科学的思维能力等与技能活动密切相关的能力,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多自学、多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为日后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上好实验课程
实验课是培养医学生动手能力很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一定要把实验课上好。要将实验课提高到是帮助学生树立实践观念,培植科学作风,巩固知识,发屡能力的高度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作好实验前的周密设计,写出实验教案,要求学生预习好教材,研究实习指导,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进行实验。还可通过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来调动教师上好实验课的积极性;同时要增加实验课开出率,提高实验室使用率,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实验。
1.3 加強基本训练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为此,学校应制定出各专业的摹本技能训练项目,并认真组织实施。如对不同专业学生实行毕业前集中训练的作法,收到良好效果。为使医学生人人过关,一是要有严密的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二是要有严肃的考核纪律和有力的措施,三是加强实习阶段的管理,使实习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继续。为此要加强毕业实习计划的落实和实习期间的管理,定期下实习点进行巡视和指导,检验训练项目的实践效果。
1.4 完善考试制度
考试的形式、方法与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解决好怎么学、学什么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此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必须在考试制度方面加以不断完善。在命题上要求教师写出命题计划,试题中属基本训练或综合分析、思考类试题要占相应比例;考试方法上,可从单纯的笔试理论知识改为理论与实践并重。各考试考查学科,包括毕业考试在内都应有实践技能的考核,并辅之以不达到准确规范化程度不予安排实习,不达到所要求的实践技能不予毕业等严格措施,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重视程度,从而自觉努力地进行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 自学能力的培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自学的重要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见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对于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自学是永不枯竭的知识源泉,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有益于学习的条件进行自学,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这要求在医学教育初始阶段,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2.1 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条件
赞可夫说过“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力求认识和占有它。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首先应理解、关心学生,舍得在感情上“投资”。上课要严格要求学生,课间与学生以兄弟姊妹相待,给予充分的生活关心和体贴,使学生感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特别是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更应给予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其次,用学过的医学理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切合实际的理论分析和指导,使之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致盎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切实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并不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教学给学生以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扩大其眼界,提高认识能力,充分显示了医学理论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有用性”。
2.2 指导学生感知教材,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基本途径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感知教材过程中,一要粗读。粗读课本就是读课本的课节框的标题,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掌握理解了题意就抓住了问题的中心。二要细读。细读课本就是找出课本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课本。三要编写读书提纲。即指导学生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通过分析整理,写出关于所学课文的知识系统表,着重要求学生揭示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3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姓名:王X
性别:男
身高:178cm
体重:65kg
籍贯:北京
联系方式:xx
教育经历
20XX.10-20XX.7 清华大学
专业:医学检验
主修课程:微生物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寄生虫学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
实践经历
20XX.7-20XX.8 在北京市xx医院见习,为期两个星期,初步了解到了有关临床各项项目检测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技术,并学会了静脉采血法及毛细血管采血法。
20XX.7-20XX.5 在北京市市xx医院实习,为期十个月,在此阶段,先后轮转过生化室、细菌室、临检室(包括门诊化验室、血库、急诊室)、免疫室、中心实验室(有关骨髓片检查、染色体培养、精子化验等),并且个人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对临床各项项目检测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规则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理解。
语言能力:
英语六级、普通话二级甲等
奖惩情况:
校一等奖、国家一等奖、优秀学生干部
特长及技能:
会Excel、Photoshop;会跳芭蕾。
自我评价:
上学期期末的时候,我接触到了赣州青年英才“展翅计划”,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共青团赣州市南康区委投递了简历。那时的我还没意识到,这会令我开启大学四年的一个暑假。
实习生做的事,往往都很杂。但杂,并不意味着机械、无技术含量,反而正是这些基础的杂事,能让我学习到很多课本上学习不到的东西。为人处世、经验之谈、轻重缓急,从前接触不到的鲜活的社会,在这个暑假尽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在这里学会了排版、文书写作,甚至部分办公软件的小技巧,这些零零碎碎却又大有用处的小技能,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回想这一个月,我没做什么大事,却做了很多小事。但每一件小事,都对应着一种能力的提升、阅历的增长。在这里,我尝试了太多以前从未尝试的,也了解了太多以前闻所未闻的。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就像是在修筑一条从“象牙塔”到“人间”的路。
团区委的工作氛围,使我愉悦和放松,在这里,和年龄相近的青年们一起办公,下班之后也一起玩耍,我喜欢每一个前辈,他们就像是我真正的哥哥姐姐,教我做事、同我谈天。我想,离开团区委之后,我仍会用很长很长的时间来怀念这段时光,在这里学到的技能、获得的经验,将令我毕生受用。
关键词: 转型期 医学生 医患沟通能力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这其中就包括医患沟通能力。医患沟通是以患方为中心,医方为主导,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行为,通过各种渠道交流信息,并且给患者科学的治疗,让医生和患者在认知上达成一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医疗的进步。社会转型期,医生和患者之间在沟通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是造成医患紧张不容忽视的原因。一项调查显示,48%的医生认为: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因为他们未能与患者及时有效地沟通,50%的患者认为: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沟通是因为医生不愿意和患者沟通太多。
因此,医生在与患者的交往中,对自己的沟通能力应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自我评价,这种能力与医学技术同等重要,是作为医生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之一。
1.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对医生职业中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医患沟通能力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医患沟通技能培养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当前一些医学生人文素养不够,缺乏必要的医患沟通技巧,有的缺乏社会生活中需要的起码的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的经验,医患关系处理不好,有的对病人缺乏应有的同情心,语言生硬,对患者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分析不够,适应能力弱,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因此,加强人文知识教育,注意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对当代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1.2医患沟通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21世纪医学模式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彻底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新医学模式转变反映了现代医学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也对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医学模式在医学教育客观上要求医学与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相互交叉结合,改变医学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知识培养的单一性,新医学模式其核心是医生要理解病人是社会的人,这种内在的素质要求,单靠专业教育显然是很难完成的。它要求在更高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认识,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考察审视人类健康与疾病,认识医学的功能与作用,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医生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对自己的沟通能力应有一个客观的自我评价。因此,医患沟通交流是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新要求,也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1.3医患沟通是临床治疗的需要。临床治疗活动是由医生和患者共同的参与才能完成,只有双方沟通顺畅,才有利于医生对病情了解得更准确,然后实施相应的治疗方案。现代医疗手段非常之多,治疗方式多种多样,而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差异,每个患者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医务人员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并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制订最适合每个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同时,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了解,并给予积极的配合,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因而医患沟通对治疗效果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1.4医患沟通是防范和杜绝医疗纠纷的需要。患者法律观念的日益增强,日益重视自己的从医权利,因而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医患沟通可以为医患之间构筑一座双向交流的通道,通过医患沟通使医患之间得到最大限度的理解和相互信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教育,提高他们的沟通水平是防范日后从医实践中医疗纠纷发生的需要。
2.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应包含的内容
2.1接诊时要注意谈话方式及内容。医生要了解病人的某一病史或某一方面的问题,必须注意使用接近性谈话,必要时对病人有适当的称谓,对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及病情好转要予以鼓励和肯定,以增强病人的信心。
2.2善于和病人交谈。病人到医院求诊,特别需要医生的心理及情感关怀,医生要耐心听病人述说并周到地向病人解释,学会和病人及家属的交谈技巧,会很好地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因此应加强学生对掌握了解性谈话、启发性谈话、鼓励性谈话、解疑性谈话、预防性谈话、批评性谈话、征求性谈话、慰问性谈话等技巧的关注。
2.3教育医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由于医患双方在医学知识掌握上的不对称,医护人员眼中的常见病,对患者来说可能是头一回遇到,处于主导地位的医护人员,如果从患者/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设身处地为病人考虑,良好的医患关系就会建立。
2.4培养学生仪表端庄。医务工作者的仪表,包括服饰、发型、神态、姿势、风度等,医务人员要取得患者的尊重和信赖,除了精湛的医术和对病人负责的工作态度外,医务人员端庄、文明的仪表也很重要。“医务人员和病人接触时,既要不时用短促的目光注视病人,让病人感到医生在聚精会神地听他的主诉,但又不能目不转睛地盯着病人,使病人的精神紧张,而局促不安或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另外,要学会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不要因诊断出绝症而大惊失色,更不能在患者谈出自己的隐私时嬉笑等。医务人员对病人语言亲切、礼貌待人、态度诚恳、动作轻柔,处处给病人以亲切、温暖之感,既是崇高医德的表现,更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必要条件。
2.5平等待人,认真负责。医疗工作中平等待人,主要指医务人员对待病人权利、人格的尊重和关心,历代不少名家认为“医为仁术”,强调对任何病人都要关心、体贴、爱护,做到竭诚尽力、全力赴救。医务人员应对病人一视同仁,对病人的正当要求应给予足够重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力解决。那种蔑视病人人格,不平等待人,利用职权谋求私利的行为不仅是不道德的,更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工作中一丝不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医疗效果和病人利益,在治疗过程中要时刻想到病人的痛苦和安危,小心谨慎,准确无误,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症状,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
2.6要养成诚恳慎言,保守医疗秘密的习惯。医务人员不仅要善于和病人交谈,了解病人,而且要注意诚恳慎言,保守医疗秘密。医务人员和病人接触时要举止庄重,不可轻狂,说话慎重,注意语言信息的效果,不因说话不慎而刺激病人,从而加重病情或者产生医源性疾病乃至危及生命;为了维护病人的健康利益,对有关疾病及其治疗情况和患者的隐私等要进行保密,这样才能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得到治疗上的主动配合,共同完成治疗任务。
3.培养医患沟通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3.1学校要加强课程建设。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注重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培养,大部分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人文方面的课程较少,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忽略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校学习过程中,关于医患沟通,只有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选修课程,严重缺乏沟通技能训练的实践课程。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加强医患沟通等人文类课程的开设,这些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要与实践相结合,增加相应的实践学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医患关系的内涵,增强医患沟通的意识,而不是纯理论性的满堂灌。
3.2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医患沟通技能的内容融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在医学生实习前和实习后分别进行考评,成绩纳入平时考核项目。在校内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采取标准化病人、虚拟病人等手段,以评价学生的应变、处事、语言交流等能力。实习后可以在医院对真实的病人进行相应考评。建立该项监督考核机制有助于医学生,尤其是实习生熟练地掌握沟通技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证。
3.3重视临床带教。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往往更注重临床操作技能的学习,而忽略医患沟通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实习生日后踏上临床岗位的处事行为,因此实习医院必须挑选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临床带教老师,言传身教;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而且要重视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将其良好的医德医风、敬业精神渗透到每天的临床带教中,做医学生的模范榜样。
参考文献:
[1]管圆圆,王锦帆.低年级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2(49):141-143.
[2]丁建,张少佼,陈玺华,等.实习医生医患沟通现状的多中心调查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58-88.
[3]耿玉如.防止因医患沟通不当而引发医疗纠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4):226.
针对我国医学本科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缺乏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状, 作者拟提出医学统计学研究型教学模式, 通过“理论知识-实践应用-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研究方式, 培养高质量的科研创新型人才。
1 理论教学研究型
转变教学思想。医学统计学思维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科学研究中, 从这个层面来讲, 统计不仅是方法和手段, 还是一种意识和观念。只有解决了教学思想的认识问题,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医学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医学统计学越来越重要, 从科研设计到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分析等几乎所有科研过程都需要医学统计学的帮助。要树立教学研究型思想即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思想, 应把教学重点放在用统计学思维开展科学研究的教育上, 而不是放在传统的统计学方法的讲解上。注重对学生统计学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贯穿在整个教学中的基本思想。在明确转变统计学教学思想的基础上, 才能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打下稳固的基石。
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 要形成研究型教学模式, 不仅需要转变教学思想, 还应该对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解除传统教学内容的束缚, 选择有利于发展学生科研创新思维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讲授医学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外, 还应加强科研知识的讲授, 逐步培养学生具备科研素质。如增加科研设计内容的比重, 科研设计是医学科研工作的第一步, 是对医学研究过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的总设想或安排, 是科学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3]。经常开展学术讲座, 让学生了解最新科研动向, 激发其科研兴趣, 形成以科研为导向, 理论-实践-科研相结合的医学统计学教学体系, 以提高学生医学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 提升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要实现研究型教学模式, 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如:1案例探究式即以引入典型的科研案例、提出问题为基础, 学生与教师相互讨论, 共同探究问题答案的一种教学模式[4]。增加统计学案例教学的比重, 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提高学生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将对学生的科研思路和研究风格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2自主与合作学习法, 即以科研课题为基础, 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小组合作为形式, 让学生站在医学和科研实践的角度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既主动学习、积极参与, 又相互间交流、沟通及合作讨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合作意识, 不断拓宽科研思路, 培养自主创新和科研思维能力。3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模式, 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目的是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和能力[5]。如以国内外发表的有统计学问题的典型医学科研论文为案例,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医学统计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还能将科研恰到好处地融入到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
2 实践教学研究型
医学统计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要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及科研兴趣, 实验教学亦起关键作用。传统的医学统计学实验课教学形式单一, 只注重让学生做各种习题, 缺乏对学生统计思维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以及解决实际医学问题能力的训练, 从而使学生的统计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实验课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医学临床与科研实际, 从学生知识水平和教学内容实际出发, 逐步形成一个以统计技能训练为基础、以研究性实验为核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直接参与统计学实验设计、内容改进及研究创新的过程中, 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科研的能力。如:1开展实践教学中, 增加数据收集及管理、综合性实验和统计设计方面的内容,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统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析。2适当增加实验机房开放时间, 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3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分析能力[1]。有计划合理地组织安排一次综合实习课, 让学生直接参与某项科研项目, 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入了解科研工作的整个过程。从科研设计、研究对象选取、样本抽取、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到论文写作的完成, 整个过程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6]。通过这样的科研实践活动, 不断扩展学生科学研究视野, 充分调动其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实践研究型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 又促进了教学、实践活动与科研相结合, 对培养高素质研究创新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通过“理论知识-实践应用-科研创新”三者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培养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是一种值得积极尝试的教学模式, 对于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来说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这种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医学生熟练地应用统计方法及统计软件, 还能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解决医学研究中科研设计、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等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必定能够实现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厉旭云, 陆源, 夏强, 等.开设实验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9 (24) :75-77.
[2]HUNT E.Will We Be Smart Enough?[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5:23.
[3]刘桂芬.医学统计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8.
[4]王邦田, 魏萍, 李利.医学统计学网络教学中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8) :758-759.
[5]Dochy, F.etc.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a meta-analysi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3, 13:533-568.
【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论文】推荐阅读: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11-19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04
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1-23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2-13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10-13
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10-08
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9-17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8
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2-01
浅谈CAD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