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快速阅读训练(精选9篇)
要读得快,就要眼睛看得快。
小学生开始读书的时候,往往要用手指着书上的字,一个一个念,这样读书当然是慢的。
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的习惯,学会合理扫视,纠正按“字”阅读、默读时动嘴、眼动没有规律等不良习惯,逐步扩大学生的“视知觉广度”。
“视知觉广度”大,由于眼球注视时间短和中途回视的次数少,其阅读的平均速度就比较快。
据我们上万学员的训练体会可以看出“有经验的阅读者每一次注视所能阅读的内容至少是初学阅读者的三倍”。
用“扫视法”训练速读的方式是很多。
除了运用我们的训练软件外,还可以可用卡片、幻灯或个人电脑来展示词组、句子、句群,在规定时间内要求每个学员尽量地扫视,后回答。
例如“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然后问学生“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什么原因?怎样来的?”等问题,要学生回忆这些句子,同时也使他们明白记叙文章的五个要素,进而全面掌握扫视法,自如地用整篇(段)文章进行扫视训练。
二、掌握看书搜索法快速阅读训练
要提高阅读速度,具有看书时的快速搜索能力是必要的。
即在看书时能快速找到所需文章目录,文章重点或你对文章所关心的部分。
我们在训练中必须养成学员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习惯,使他们在阅读时善于发现重点,善于发现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材料。
这可以用提要法进行训练。
训练的材料,可以用训练文章中的“短篇”、“阅读”的阅读文章。
对这些各类文章要求学员能抓住各段大意。
掌握段意最方便的办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说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例如《崇高的理想》一文中第五自然段开头一句:“理想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世界观问题。
”这就是主句。
其次,要求学员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脉络。
例如《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是按逻辑顺序来安排的,文章从五个方面表现竺可桢同志在向科学高峰进军中不辞劳苦、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三、掌握速读中心法快速阅读训练
这种快速阅读技巧就是要求学员在训练中能迅速找到所看书本或文章的中心思想。
有的文章,标题就说明了中心思想(如《要造成一种民主空气》),有的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例如《讲讲实事求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中心思想,只要根据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确定中心思想(例如《荷花淀》、《反割头税的斗争》)。
四、掌握速读概括法快速阅读训练
通过快速阅读要求学员能看清书籍或文章的内容提要,迅速把握文章主要脉络和大意。
有的是写情节提要(如《“老虎团”的结局》),有的写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有的可制图表(如《人类的出现》)。
第五,要求学生摘录警句(例如《记念刘和珍君》)和佳句(如《土地》、《秋色赋》)等。
这几种要求,不是读每篇文章都要做到的。
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高阅读的效率。
五、 掌握速读提问法快速阅读训练
看书与做事一样如果想要好的`效果,在起初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看书指向,即需要向书中了解和掌握什么东西,记忆什么内容,特别是在面临考试复习是看书,目的性就更要明确。
这样看书时我们就容易形成带着问题去看书和复习课文的习惯,这样往往事半功倍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无论阅读何种书籍,要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总得认清几个问题──也可以叫做题目”。
“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然会提出一些问题和题目来”。
在培养速读能力时,可提出一些问题,要学员能迅速阅读后解答,例如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可提问:为什么说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实践?学员要迅速在书上找到一段话作为答案:“这是因为──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些问题要有思考性,要让学员想一想之后能够回答。
在提示之外,学员如能自己提出,当然大可奖励。
但是提得有无价值,得当不得当,还须由教师注意与指导。
有些文章的内容,可由自编一些题目来概括,例如《崇高的理想》一文就可以编出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理想?为什么说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什么是伟大的理想?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到了高年级,还可以进行专题阅读,由教师出一专题,让学员自找参考书阅读后解答,养成学员“选读”的习惯和能力,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
关键词: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快速阅读,训练策略
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组织的全国性针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考试, 每年两次。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被赋予多种功能, 它的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英语水平, 也是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新员工时的一项考核标准。因此, 它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英语必须攻克的一个难关。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中有一项测试项目是快速阅读 (Skimming and Scanning) , 它既是对快速阅读能力的一项测试, 又是对英语综合能力的一个测试。快速阅读训练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而且对以后工作中或是写论文时查阅英文文献资料都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快速阅读训练对于大学生来说, 不仅考试时有用, 而且终生受益。
一、快速阅读简介
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中的快速阅读题型是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改革后, 在2007年6月首次出现的一个题型。它要求考试者在15分钟之内阅读一篇英语文章, 大约为1200词左右, 回答10个问题, 并且填涂答题卡的时间也包括在这15分钟之内。通过对07年6月到09年12月的六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真题进行分析, 快速阅读的内容比较杂, 如07年6月是“Seven Steps to aMore Fulfilling Job”, 07年12月是“Seven Ways to Save the World”, 08年6月为“What will the world be like in fifty years?”, 08年12月是“Supersize Surprise”, 09年6月是“Helicopter Moms vs.FreeRange Kids”, 09年12月是“Bosses Say‘Yes’to Home Work”。阅读后, 要了解文章的大意, 并能找出所需细节。六份试题中有三份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关文章大意的, 如08年6月第一个问题是“What is John Ingham’s report about?”, 08年12月的第一问题是“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09年12月的第一个问题又是“What is the main topic of this passage?”。
二、快速阅读的训练
在快速阅读过程中要突出“快速”二字, 这是区别于普通阅读的关键。在阅读过程中, 要一目十行, 不能纠缠于文章中的某一细节, 如果有的内容看不懂, 先不用管它, 要一直往下读, 要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为主, 这样才能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如果这一难懂的内容是自己确实要弄懂的问题, 那么看完文章后, 可以返回到这一段再仔细阅读。在六级考试中, 如是后面的问题与这一内容有关, 再认真阅读也不迟。
1. 阅读速度与阅读质量的把握
在快速阅读过程中, 要把握好阅读速度与阅读质量的关系, 做好两者之间的平衡。不能因为阅读速度快而读完整篇文章后, 不知文章内容, 到头来相当于没有读;也不能因为读得太慢, 时间到了还没有读完整篇文章, 更不要说回答后面的问题了。正确的方法是在强调阅读速度的同时, 还要读懂文章的内容, 即阅读的质量, 也就是要把握好度的关系。这就要求速度不能太快, 也不能太慢, 要留出做题的时间, 以及对于细节问题, 再返回来仔细阅读重要句子和段落的时间;而对于阅读质量的问题, 要达到掌握文章大意, 并能熟悉文章主要情节, 在回答后面问题时知道在什么地方能找出这一问题的答案就行, 不要求把所有的细节和内容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2. 快速阅读基本方法
在做题时, 有两种方法。一是把文章的所有内容看完后, 再做后面的问题;二是先看完问题, 再阅读全文, 然后再回答问题。用第一种方法阅读文章时, 掌握文章的大意及文章的主要结构和主要内容, 再回答后面的问题。先把自己熟悉的问题解答完, 一般这类问题都是关于整篇文章, 而对于自己不太清楚的细节方面问题, 再来阅读查找与问题相关的细节。对于第二种方法, 也是大部分学生常用的方法, 这一方法的优点是知道问题后, 根据问题来找答案, 相对来说容易一点。但这种方法有一个缺陷, 就是急于查找问题, 搜索细节, 而忽略了文章的整体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到底哪一种方法适合自己, 就要多训练, 通过阅读训练找出确实适合自己的, 不能照搬别人的方法。
3. 在阅读训练中生词的处理
在快速阅读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一些生词, 或是一些记得不太牢的单词, 对于这类词应积极应对, 否则影响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质量。在平时训练时, 有的学生习惯于见到生词就查字典, 这种习惯在快速阅读时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所以平时训练时, 对于生词和一些记得不太牢固的单词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猜测其大意, 否则可能影响整体阅读的速度。如果确实想知道这些单词的确切含义, 可以在阅读训练结束后再查字典, 记住它的含义和用法。
4. 快速阅读小标题或中心句
在快速阅读过程中, 关键要把握阅读的速度。如果从头到尾详细阅读完整篇文章, 可能就没有足够时间来回答问题。这时就应改变阅读策略, 应重点阅读文章的小标题或是快速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一般在段落的句首或是句尾。段落其余的内容就不要再看了, 在回答问题时, 如果有必要再回头阅读没有读完的内容。当然这种方法并不是常用的方法, 只是一种应急之法, 但它在快速阅读中却很实用。例如在08年12月的快速阅读中, 文章的题目是“Supersize Surprise”, 讲述的是关于人体肥胖的成因。它有七个小标题, 分别是 (1) Not enough sleep, (2) Climate control, (3) Less smoking, (4) Genetic effects, (5) A little older, (6) Mature mums, (7) Like marrying like, 看完这七个小标题就能大体了解这篇快速阅读的内容。
在查阅英文文献时, 学生也可以使用这种快速阅读方法。如根据自己要查找的目的, 先看目录或内容简介, 再查阅每部分的头几句, 找出自己需要的内容, 然后再详细阅读。
总之, 快速阅读训练不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和积累。只有下定决心, 艰苦努力, 再加上阅读技巧, 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语快速阅读 意群阅读 理解能力 词汇 归纳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90
英语阅读能力包括理解力、记忆力和速度三个方面。当今世界,随着知识量的急剧发展,与每个人的专业有关的书籍也在急剧增多,所以,培养高效速读能力也就成了阅读训练的重点和当务之急。“速读”,就是首先要读得快,在快速阅读中掌握理解和记忆。读得快,要求对所读书籍或文章的理解得快,记得快,讲究看书的“高效率”。否则,一味求快,浮光掠影,没有效果,快了也没用。张志公先生说:“快速阅读的能力包含着快速理解和快速记忆的能力。快,容许略,不容许粗,更不容许错。”
一、影响阅读速度的因素
影响阅读速度的因素有文章体裁和读者个人的特点。
(一)文章体裁
文章体裁指的是阅读材料的特点,作者的写作方式,词的运用,如何把词组合在一起,如何清晰地表达出他们的想法,以便让阅读材料更具有可读性。文章的特点主要包括句子的长度,词汇量,观点及概念。句子较短的段落,读起来更容易,更快。相反,如果段落里面的词汇看起来很困难,大家又不熟悉,容易让人产生一些分歧,对段落的理解势必变得更困难,甚至不可能,阅读的速度理所当然也就相当慢。与句子和词汇的特征一样,文章的观点及概念也极大地影响着阅读的速度。举例来说,一篇文章,尽管用的是一些相当简单的语言,也可以用来讨论复杂的想法或遵循一个复杂的推理。因此,如果我们遇到一篇比较长,而且有比较难懂的句子,或者有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的时候,我们只能把速度降下来,反之,我们的阅读速度自然就会快很多。总之,我们应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来决定我们的阅读速度。
(二)读者个人的特点
读者个人的性格特点,词汇量,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背景,对阅读材料的兴趣,以及读者的身体、心理状况等等都直接影响着阅读速度。
第一,词汇量。如果我们的词汇量比较丰富,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就不会遇到不熟悉的单词,我们的阅读速度也就不会受到影响。相反,如果我们的词汇量很小,我们随时都可能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单词,我们就不得不暂停去查词典,或者根据上下文的线索来推测单词的含义。结果,我们的阅读速度当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二,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技巧将会影响到我们的阅读速度。如果我们在确定文章的主题或者一段话的中心句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我们就不得不花时间来找这些东西,慢慢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细节,这当然就会影响到我们的阅读速度。
第三,知识背景。“The amount of knowledge or the schema we have about a topic partially determines ou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 rate.”( Nu, 124-29) 如果我们对语言学的模式有一个清楚地认识,我们理解一段话就相当容易。相反,如果我们对语言学一无所知,想理解一段话就变得相当的困难。举例来说,“ The Swedish Rock Band”, Unit 10 Book 2, JEFC。当我们跟学生谈论摇滚歌曲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知道著名的甲壳虫乐队,甚至世界上最著名的摇滚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及他的一些歌曲。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些,学生也就不可能把这一单元学生得很好。
第四,对阅读材料的兴趣。我们对阅读材料的兴趣直接影响着我们的阅读速度和对材料的理解。如果我们阅读的是一篇我们感兴趣的文章,我们就希望快点把它读完。因为对文章感兴趣,我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加充分,更加全面。反之,我们的阅读速度就会特别慢,甚至让我们逐渐失阅读的兴趣。
第五,身体状况。我们的身体状况如果直接影响着我们的阅读速度和对文章的理解。如果我们非常的累,非常的饿,或者,我们很沮丧,很焦虑的时候,我们就不可能全神贯注地去阅读,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当然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我们应该努力地扩大自己地词汇量,提升我们的阅读技巧,拓展我们的知识背景。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
二、快速阅读中应该注意避免的事项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好的生活。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除了动一动眼睛,用手翻一下书,几乎不需要任何身体部位的运动,不需要发出任何声音。影响快速阅读的因素有:唇读、指读、摇头、回视以及阅读过程中伴随其它的动作。
1.唇读。也就是说,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嘴唇也在随着动。有些人在看书的时候,会发出很小的声音,这是一个影响我们阅读速度的坏习惯。因为,当我们动嘴唇来发音的时候,我们在强迫自己去注意这些单词,而不是去思考。与此同时,我们也把最快的阅读速度限制在说话速度内了,而说话速度与阅读速度相比则要要慢得多。一个会看书的人,在看书的时候,是可以直接通过看文字获得文章的意思,不需要再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读出声音上。
2.指读。指读意味着在读书的时候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很多人在看书的时候,总是担心自己会漏掉一些内容,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在读书的时候总是用一把尺子来指着阅读材料,一行接一行,离了尺子好像看不了书一样。同样的,这种方法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多的是集中在单词上面,而不是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去思考,当然也就会影响到我们的阅读速度,长此以往,甚至会让我们的眼睛更容易变近视。
3.摇头。有些同学在看书的过程中会摇头,就好像是他们的头在跟着每一行里面的单词,而不是他们的眼睛。这也同样的影响着阅读的速度。为了更快的阅读,我们应该在阅读的时候动眼睛的习惯,而不是摇头的习惯。
4.回视。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眼睛的运动方向是从左到右,按顺序来一个字一个字的看。有时候,我们的眼睛不是看向下一个字,下一个词,下一个句子,而是回过头来看我们已经看过的字,词或者是句子。这就是回视。举例来说,一个学生会用下列这种方法来看这个句子:
One of the earliest sources earliest sourc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legendary tales legendary tales provided them with their distinctive national distinctive national spirit.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阅读的过程中,回视是有很大的不足的,不仅影响我们的速度,也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所以,为了尽快的阅读,我们应该避免频繁的回视。
5.不必要的动作。有些同学有这样一些习惯,当他们在立刻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是看着书的,但他们的手在玩笔,尺子,球或者类似的东西。有时候,可能会发出一些声音来,或者,他们的头会随着眼睛的移动而轻轻地移动,有时候,他们可能会遇到新的单词,他们就会停下来查词典,有时候,他们在看书的时候,电视或者收音机是开着的。所有的这些,我们都称之为不必要的动作,他们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阅读速度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上这些坏的习惯,不仅会降低人我们的阅读速度,也会让我们的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所以,为了更快的阅读,我们要尽力地改掉这些坏毛病,及时的养成好习惯。
三、快速阅读中的用眼技巧。
为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我们的阅读速度,掌握一些阅读中的用眼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1.眼球固定 当我们的眼睛在运动的时候,他们从一个单词转移到另一个单词上,当我们的眼睛停止关注的时候,就被称为眼球固定。研究表明,人们在看书的时候,眼球固定的时间比眼球运动的时候要长。因此,为了更有效地阅读,我们可以通过意群阅读来代替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以此来降低我们的眼睛注视的时间。
2.眼距。眼距是我们每一次眼球固定时所看到的距离。为了更加快速的阅读,我们要尽量地增加我们的眼距。
3.Return sweep 当我们的眼睛看到每一行的最后的时候,他们会返回到下一行的开头,这个返回的动作我们就称为Return sweep。尽管我们的眼睛会自动地返回到下一行的开头,但这个返回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应该多训练自己,让这个速度更快一些。
四、阅读技巧
为了更快速的阅读,更有效地阅读,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技巧,比如意群阅读,关键词阅读,计时阅读和主题句阅读。
1.意群阅读。我们把有意义的语法结构称之为意群。我们通常用斜线来划分句子中的意群,以此来帮助我们快速阅读。我们可以把下面这段话作为一个范例。
Young Tom was in school/for only three months./ During those three months, /he asked /a lot of questions./Most of these questions/ were not about his lessons./ His teacher did not understand/his new pupil./ The boy had/ so many strange questions. / The teacher could not answer/ all of them./So he wanted to send Tom away from school./ He told Toms mother that/Tom was not clever, /and he asked her/ to take the boy/out of school.
通过意群阅读,我们每一次可以看三个至五个单词,或者更多,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看。很显然,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
2.关键词阅读。大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见很多新的单词,因为这些新的单词,我们可能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句子。但是,事实上,我们可能通过同义词、反义词、构词法或者上下文来弄清楚它们的意思。我们必须学会猜测单词的含义。例如:
1) Tom is lazy while his brother is industrious.
2) It rained heavily, that is why the football match was postponed.
3) Why do you think it abstract? On the contrary, it is concrete.
以上三个句子中,下划线的单词是理解句子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的反义词和上下文来猜测它们的含义,以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整个句子。
3.主题句阅读。通常情况下,英文中每一段就有一个主题句来解释它的中心思想。一般来说,每段话的第一句就是主题句,其他的句子是围绕它展开的。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演绎法。例如:
An educated man is a tolerant man. He respects the opinions of his friends. For example, Dr. King likes old things. He likes old paintings. He enjoys old books. He owns old furniture. Some people do not like any old things. They do not like old paintings, they do not enjoy old books. They always buy modern furniture. Dr. King never criticizes them. He respects peoples differences. He understands human nature. He is a wise and kind man.
这段话的主题句是“An educated man is tolerant man.”,第二句是补充说明的,第三句是来证明主题句的。
另外一种情况,是主题句出现在段落中间或者段落末尾,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归纳法。一般来讲,它是先讨论文章的内容,最后才指出主题句。例如:
Give students a chance to grow. Do not mold them from one of a thousand patterns. Let them seek knowledge, but do not find it for them. Let them learn patience, do not force it on them. Let them take their own time to grow, do not push them against a stone wall cursing them with knowledge gained from the experience of others. Experience can not be taught, it must come through personal search.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外,我们也要适应计时阅读,或者学会掌握文本的结构。我们要特别注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每一段的第一个句子和最后一个句子。
总之,了解一些关于快速阅读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最重要一件事还是要练习,练习,再练习。我们都知道“Practice makes perfect.”这句话的含义。如果我们能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改掉阅读过程中的一些坏毛病,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
参考文献
[1] Fry, Edward. 英语快速阅读教学手册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63(2)
[2] 李廷祥. 英语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4)
[3] 吕凤芳. 英语阅读技巧 上海外语教研出版社 1994 (2)
[4] A. S. Hornby (霍恩比).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14.6
2、科学前沿——脑能与潜能的探究与激发,相当程度地反映出世界脑科学研究领域的尖端技术和前沿水平。
3、体系完备——脑能,阅读,记忆,上课,作业,写作,自学,考试八大子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母系统,掌握并实施这个强力体系,就能在战术上成为考场赢家,在战略上成为天才。
4、策略智慧——指导性强:如何学得更好,更快,更有效,更快乐,更策略,更智慧。
5、快速高效——操作简单,易于掌握。运用于读书和学习,成效突显。
6、强化实战——考战技术适用于各种考试,把握考场主动,赢得考试成功。虽然它不能直接进攻考题,但它却让人们拥有巨大的挑战实力,彻底征服考题。
7、普及实用——极具兼容性,适合初中、高中、中专、中技、大专、大学等学生及家长,以及社会各阶层读书学习人士。在教师和家长指导下,小学生同样也可以很好的有效使用。
8、深入浅出——理论研究普及化,抽象内容形象化,学术向题大众化,具体内容条理化——“四”化处理,通俗易懂。
9、胜任快乐——知识密集,容量大,信息多,导致学习压力大,只有胜任才能快乐;也只有赢得竞争,方能拥有把握人生的快乐。
小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实验研究
该研究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被试,经过对实验班十八周的快速阅读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的技能,探索通过快速阅读训练提高小学生阅读速度和学习成绩的可能性及快速阅读训练对小学生眼动模式的`影响.结果发现:(1)快速阅读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学生提高阅读速度;(2)快速阅读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考试成绩;(3)通过快速阅读训练,可以有效地减少阅读时间、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
作 者:吕勇 阎国利 陈连燕 范晓红 Lü Yong Yan Guoli Cheng Lianyan Fan Xiao Hong 作者单位:刊 名:心理学探新 PKU CSSCI英文刊名: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年,卷(期):20(2)分类号:B84关键词:小学生 快速阅读 眼动 学习效率
一、月是故乡明
1.答案:数星星
看月亮
梦月亮
摸鸭蛋(答出4件事即可)评分:本题2分。答出2-3个空,给1分;答出1个空,不给分。
2.答案要点:(1)对比
(2)突出思乡之情评分:本题3分。答出“对比”,给1分;答出“突出思乡之情”,给1分。语言表达,1分(有错别字或语病,不给分)。
3.答案:晴空一轮明月,清光上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评分:本题2分。多抄,或少抄,或有错别字,扣1分。
4.评分要点:(1)心得内容
(2)语言表达评分:本题5分。心得内容,3分;语言表达,2分(有错别字,扣1分;有语病,扣1分)。
二、16.①隔着窗棂看院子下雨的乐趣。②白天下雨时人们睡觉的惬意。③雨夜里人们睡得比平日更香。
17.①表达作者希望下雨但不要下太多的雨(或:希望风调雨顺)的愿望。②特点: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句式匀整对称;语言简洁形象。
18.因为缺雨干旱,危害极大,所以“盼望”着雨声;因为“二楞子忘关太阳能水箱”的滴水声,不是真正的雨声,所以又害怕那浪费水的“雨声”再次出现。
19.①写雨水砸在不同地方产生了不同声响(或省略号表示还有多种声音);②写渐入梦乡后的沉寂(或省略号表示“我”一晚不醒,突出时间延续);③写“滴水声”不断(或省略号表示“滴水声”时间之长久,或“我”对水白流一晚的痛惜)。
20.①《雨季心思》的雨,清爽畅快(或:畅快淋漓;气势磅礴等);《春》的雨,细密绵绵(或:悄无声息;绵绵不断等)。
②相同点:都从视觉(直接或正面)写雨的各种形态(形状)。
不同点:本文第⑶自然段从听觉(直接或正面)写雨水砸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声响(声音);从过程写雨的变化。《春》从侧面(间接)写春雨的作用。③仿写举例:风吹过湖面,湖水泛起了涟漪;(风)吹过稻田,稻穗摇摆着腰肢;(风)吹过草原,绿草泛起了波浪;(风)吹过山林,掀动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
三、长大
1.健康勇气年龄的优势(年轻)单纯的个性(单纯)(4分,每空1分)2.要珍惜青春时光,让生命更充实更辉煌。(3分,意思对即可)
3.能扣紧该语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言之成理即可。(4分,能从一个方面回答给2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给2分,语言表达不清的扣1分)
4.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学生能围绕“支撑住你青春的大厦”这句话,选择一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即可。(4分,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但语言表达不清的只给2分;言之有理,语言表达清楚的给3分;阐述较严密或见解有新意的给4分)
四、秃的梧桐
1.2分 憔悴 葱茏(每字0.5分)2.3分 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2分)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1分)3.3分 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答“以时间为线索 来组织材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给1分)
4.4分 和秃梧桐一样,其它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在顽强地活着。这使得秃 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答“写其它的树和花衬托出秃梧桐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 中心”给4分;只答“衬托”或“深化中心”,缺乏分析,给1分)
5.3分 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 生不息的。
6.3分 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 顽强的毅力!(只要扣紧“秃梧桐”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五、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1.B C(2分)
2.(1)A(2)D(3)E(3分)
3.C(3分)
4.对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产生恒久影响的事。(4分)
5.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在老人的追赶下奔跑,“我”尽管比老人跑得快,但永远摆脱不了他执着的追赶。(4分,意思对即可)
6.第一问:①履行看瓜的职责②以行动对偷瓜的孩子进行教育(2分)第二问:①认准目标,执着追求,不畏困难,永不放弃②做事应忠于职守,尽职尽责(3分)(每一问只要答出其中的一个要点或其他符合文章、言之成理的答案,即可得分)
六、20.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1.感动——紧张——着急——激动——赞扬
22.着急的心理,这里的圆满是指实现他孝敬老人、关爱妹妹的愿望。
23.①冷静,自信,谦虚而又充满智慧的人。②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体贴的兄长。
24.①家庭梦想全是为了别人②冷静地看待别人的帮助并从中正确认识自己③冷静地对待胜利的喜悦并和妹妹分享
25.照应题目。
七、7.因为“夏乃声音的季节”,声音中最有显著特点的是蝉声,蝉声足以代表夏,有优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和对季节的感触,质朴、飘逸、豪壮得像一首绝句。
8.晨间的蝉声高洁,能让人的心灵透明澄净,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午后的蝉声喧嚣,就像一群吟游的诗人在一起谈天探询、问候季节,自然随意。黄昏的蝉声像音乐,让人心旷神怡。
9.①太忙,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身而过都不知不觉。②太专注于自己,生活的镜头只摄取自我喜怒哀乐的大特写。
10.(1)短句罗列、排列诸种声音,内容丰富,节奏感强。(2)倒装句语言显得多姿多彩,饶有情趣,强调“听”的重要。
八、19.①欲扬先抑,使文章波澜起伏; ②突出壶口给人的惊喜。
20.A.长鲸饮涧 B.彩桥飞架 C.花团锦簇
D.扑朔迷离
21.先声夺人。
22.壶口的气势和风采等,黄河漫长的历史和它丰富的内涵。
23.此题答案开放,能从结构方面的作用、语言表达的特色、主题、情感等某个方面提出观点,说出理由,且合情合理。语言表达流畅即可。
九、21.(鲜花)在重要性上终究逊了一筹;是我生命中的真爱
22.坚决地用笔划去“鲜花”这一词语
23.例:(1)“这时教室内变得寂静,好似荒凉的坟墓。”运用比喻,形象地烘托“我”失落、痛楚的心情,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2)“笔和阳光。它们在纸上势不两立地注视着我,陷我于深重的两难。”运用拟人,以笔和阳光的争斗、期待、关注,形象地突出“我”抉择的痛苦、艰难,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4.答案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即可。例:前三次的抉择,已让我痛苦万分;现在还要舍弃一样,实在是惨无人道,让人无法忍受,无法抉择。
25.内容上:突出抉择的正确、慎重、庄严,是感情的升华;表达自己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实践、奋斗的坚定信念和勇气,是主题的深化。语言上:用比喻描写“我”经过抉择以后的心情,生动形象感人。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26.开放性题目。答案的内容应有正确韵价值取向,语言准确通顺。
十一、17.假如明天不复存在,日记便成了本没想当作遗书而留给世间的最后文字。(意思相似即可,2分)
18.此题为摹写性试题,所补充的句子与给出的分句意思吻合、连贯,可得1分;语言优美、流畅、有文采,1分。(每句2分,共4分)
19.①围绕“缺少对日子的热情,缺少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感受”来答,语言清晰、流畅即可。示例:体现了由于缺少对日子的热情,缺少对日子的细心观察和认真的生活态度,在他们的跟中,每一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日子。其实“昨天的太阳与今天是不一样的”。②围绕“没有珍惜、善待日子”来答,语言清晰、流畅即可。示例:这是对没能珍惜、善待日子的形象比喻,毫不在意地让日子从身边流走,事后不免惋惜和愧疚。(每问2分,共4分)
20.围绕“怎样清醒地认识自己”来谈即可。示例:日记能够记录下你的成败与得失,经验与教训,日记可以让人很好地省视、反思自己。(3分)
21.第一问围绕“乐观,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等来答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表述。第二问能准确表述出自己日记的主题即可。(每问2分,2 共4分)22.能找出文中任何—个比喻句,并准确抄录;结合文意分析,言之有理,并能点明比喻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语言表述清晰、流畅。(每点1分,共3分)23.日记记录了日子行进的轨迹,日记与日子形影相随。(或日子还会向前走,日记还应继续记下去)因此说日子对日记没有说再见。(体现其基本意思,2分;语言表述清晰、流畅,1分;共3分)
十二、
17、①春天的树让作者学会保持宁静、安详的心态。②夏天的树让作者学会保持乐观、昂扬的精神。③秋天的树让作者领悟到要不断地完善自我。
④冬天的树让作者学会坚强地面对人生。
18、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19、不仅希望自己不断充实、成长、完善,使自己的人生趋于完美,更希望每一位学生在他的引导下不断地充实、成长、完善,走向辉煌。20、C
剥豆
1、我欣赏儿子的自信和大气(自信、大气各2分)。
2、①恋怜爱儿子,欲增强 儿子的自信心。②让儿子知道竞争靠实力,不给他虚假的胜利。
3、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
4、竞争、认真。
5、不能。因为用“瞻前顾后”恰好表明母亲做事考虑周密谨慎,若换用“优柔寡断”,则变成母亲办理迟疑,没有决断,与文意不符。
一、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种学习语文的形式,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们更多、更快地掌握语文知识。举一个例子,如语感。一般我们提到这个词的时候,都会想到英语学习中的语感。其实语感这个概念最早应该是用在语文学习中的。学生们都深有体会,有时候在阅读的时候,发现一些词或者是字,虽然在潜意识里觉得不认识,或者是没见过,但是却可以很好地表达它所代表的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那么语感主要通过什么获得的呢?语文学习不同于数学等理科学科,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思维。一般学校在上午晨读的时候,就会安排学生读语文和英语,这就说明阅读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我们比较两种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得出阅读的重要性。甲同学喜欢思考,但是不喜欢阅读,所以他的理科成绩一直很好,但是文科学科学习能力却很差。乙同学喜欢阅读,他的语文水平很好,而且英语和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成绩都不错。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差异就体现在阅读量上面,后者喜欢阅读一些跟语文课本知识相关的资料,所以他在无意识状态下其实已经学习到了很多语文知识,所以在考试或者是表达自我的时候,他可以很准确地做到。而前者虽然喜欢思考,但是他却不喜欢用实践去培养自己的能力,这就导致了差异的存在。阅读对于一个学生的未来也是具有很多影响力的。例如,一些高校的学生,他们在大学期间有的每天都在学习,而有的学生每天都在玩。按说前者在找工作的时候应该比后者容易很多,但是结果却往往相反。而且,那些所谓的书呆子型的学生,他们在学校期间比较闭塞,只跟教材打交道,而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他们喜欢表达自己,而且一般都喜欢阅读。所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很好地表达自我,让企业看到自己的优势。这就很容易在职场中分出胜败了。[1,2,3]
二、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随着国家对语文教学重视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和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却很少能够意识到阅读对于他们提高成绩的重要性,很难将意识形态转变过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首先应该从意识形态上提高学生对阅读的意识。很多人认为阅读这种学习方法见效非常慢,短期内是见不到效果的。其实则不然,这是因为他们都没有真正实践了阅读能力锻炼。阅读的时候,很多学生是没有把心放在上面的,而且即便是在读,他们也不知道到底需要读什么。晨读短短的20分钟,就这样过去了。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的习惯和对阅读内容的甄选工作。学生们应该如何去阅读,应该阅读什么内容,这些都是需要师生去共同学习的。另一方面讲,在阅读的时候,如何让学生们做到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例如,在大纲要求中,一些内容是需要我们去背诵和阅读的,这部分无疑就成为了阅读的首选和重点内容。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投入到阅读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阅读对于一个学生将来的学业和工作的重要性,要让他们意识到表达能力对于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很多成功的例子,都可以很好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且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他阅历就必然会比较广,所以涉猎的知识面就会大,这就为提高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学习观,让他们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他们都有着非常好的阅读能力。毛泽东同志每天都离不开阅读和学习,他曾经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就足见他对阅读和学习的重视。他们都早就已经把阅读看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并且贯穿自己的生命始终。事实胜于雄辩,这些人的成功都伴随着阅读,这就说明了阅读对于一个人成功是非常必要的条件。我们可以找学生们崇拜的偶像,来给他们证明阅读的重要性。很多学生非常崇拜奥巴马的英语演讲水平,可是谁又知道他在课余时间都做什么呢?事实是他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而且他的阅读接近于疯狂。这也就在总统竞选中造就了他,他用自己极具渲染力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流利的口语,向大家展示了他的个人魅力。喜欢阅读的人有很多,尤其体现在一些成功人士身上。我们古代的老子和孔子,都是读书者的代表,他们对阅读的喜爱甚至超越了自己对生命的珍惜,他们用自己实际行动,为我国古代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封建王朝的建立、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当学生们意识到阅读对于一个人成功是非常必要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当他们保持每天阅读一定的文章,一段时间后他们还会发现自己的语文成绩和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们就把阅读当成了学习语文的另一种方法。
学习本就应该循序而渐近,不能因为短期不见效果,而放弃。阅读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要让学生们有所意识,并且创造条件让他们对阅读产生真正的兴趣。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达到教育育人的目的。
摘要: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阅读,初中语文,学生
参考文献
[1]孙燕萍.初中语文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
[2]于春霞,逯艳东.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7,(10).
一、狠抓素质训练
快速作文训练的中心是“快”,这种训练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求“快”、求“好”的训练。因此,我每接手一个班,首抓基础训练,以求达到下列目的:
(一)培养写作情感,提高写作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兴趣时,快速作文训练才会有成效。学生认识了快速作文的必要性,他就会对作文产生兴趣。教师激情引导,如“活动作文激趣”,“功能作文拓展”,因生活需要服务于生活。当然教师出作文题要紧贴生活,与时代同步。命题要尽量新,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写;教师要常写作,下水作文能让自己与学生有共同语言,指导学生的作文也就不飘忽而接地气了。
(二)敏于观察生活,积累写作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只有经过细致观察,透彻了解要写的事物,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切、生动。如鲁迅先生描写“百草园” :“不必说……也不必……单是……”第一个“不必说”写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第二个“不必说”写了“鸣蝉”“黄蜂”“叫天子”。有静有动,各具情态。一个“单是”,引出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如果作者不对“百草园”进行细致观察,不熟悉“百草园”中的布局及园内的各种动植物,是绝对写不出这样优美的文字的。
好文章的作者往往看到生活与众不同的一面,且有深刻的思考。正如北京八中的连中国老师说的“心不到的地方,笔也不会到”,好的作文就是要“情溢、思矗,志扬”。我的学生李聪写了一篇《罚站》,“也许,好的作品就是要站着读,用崇敬的心读,才能品尝其中的美味。我坐着读书一久,总要站起来一会儿。不是妈妈罚我的站,而是我习惯了。”以独特的视角,让人耳目一新。
(三)善于学习语言,丰富作文词汇
如果学生语言贫乏,写作时搜索枯肠也找不到一句恰当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写了涂,涂了又写,就无法提高写作速度。因此,写作语言的训练和词汇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书读得越多,背得越熟,作文就会越通顺,语言就会越有文采,不会老说口水话。学习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克服学生腔。积累词汇,词汇丰富,写起作文来就能得心应手,速度也就快了。我的学生于煊写了一篇《走错门》,“窗外的樱花开了,热热闹闹的,像轻云一样美丽。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是《走错门》,字数八百。他顿了一下,我有走错门的经历吗?走错门了吗?琴音,不连贯的琴音似乎又在耳边响起,他提笔漫写,一串红开了,樱花开了……”以积累的素材,调侃的语气,40分钟便快速成文。
二、巧抓思维训练
学生书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速度。因此进行快速作文教学,必须强化书写能力训练。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把字写得清楚、规范。临摩字帖,背帖仿写,阶段竞赛。坚持不懈,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想学生快速作文更需思维快速。快速思维要求学生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具有广泛性、独立性、敏捷性和创造性。一见到作文题能立即做出反应。经验告诉我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过程不要超过五分钟。可经常训练:(1)组织辩论。课堂学生和老师唱“对台戏”,课外学生们争论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时侯,也就是思维最敏捷的时候。(2)抓想象、联想。回归生活过程,离不开想象、联想、幻想等形象思维活动。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写回忆录。
如《背影》车站送别:“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种感情,不是别人用语言表达的,而是作者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的。因此“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学生作文一样,自己熟悉的则写得好。“妈妈笑了,那条痕迹却似一只凤,在生动的舞蹈。妈妈以后随意多了,她不怕给我们看她‘天使的吻’,不怕给别人看‘天使的吻’了,也不再浪费时间‘臭美’了。别人还是一样的看她,妈妈自信了。”我的学生刘芳写了一篇《喜欢臭美的人》,以俏皮语言,快速成一篇理趣皆备的好文。
孙亮
①六月的一天,艳阳高照。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而来,正赶往深山寺院。眼见进入上山的道路,怎奈天热口渴,脚下发软,正想在路边坐下,无意间抬头瞧见不远处有一户人家,便前往讨口水喝,顺便歇歇脚。
②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正在屋前浓荫下打太极,年轻人开口道:“老伯,跟您讨口水喝。”老者道:“屋里有,随便用。”“咕咕”的两碗水下去,年轻人走出了屋子,见老人刚好练完拳收功,便问道:“老伯,请问这儿离山上寺院还有多远?”“哦,你要去寺院?进香吗?”年轻人沮丧地说:“人生太多坎坷,总不顺意,活着也是苟且,愿青灯黄卷了此残生。”
③原来,年轻人少时家道中落,饱经世事沧桑,肩负家业振兴希望,不料名落孙山功名未成,棒打鸳鸯佳偶未成,生意失败事业未成,一遭遭打击让他在挫折和坎坷中日渐消沉,振兴家业的压力更让其背上了沉重的枷锁,无法解脱。
④老者静静地听着年轻人的无尽叹息,“噢”了一声,便带着他来到屋后空地。呀,只见白杨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数棵白杨参天高耸,傲然挺立,无一旁逸斜出。老者又带他来到屋前的山地,只见棵棵白杨,姿态婆娑,虬枝盘旋,比屋后的白杨矮的多、乱的多,更少了屋后白杨那向上的神韵。
⑤老者看着年轻人的眼睛,问:“同是白杨,有何不同?”年轻人想了想,说:“屋后的白杨经过了修剪,而山前的却未经刀斧。”
⑥老者捋了捋白须,笑着说:“你说的很对,屋后的白杨确经我修剪。在树生长中,难免会有诸多旁干斜出。为了让树长得笔直高大,必须要砍去些侧枝。树和人一样,都会疼的。这些刀斧之痛,在他们原本光滑的表皮,留下了一个个伤疤。你看这些节疤是否象一双双眼睛?”年轻人点头。老者接着说:“每只眼睛都曾是一个伤疤,一次刀斧之痛。现在伤口早已愈合,他们已成栋梁之材,低下头看看走过的路,会发现每次受伤其实都是岁月永恒的馈赠,每个伤口都让他们多 了一个看世界的眼睛,让他们更上一个高度。而山前那些从未经疼痛的白杨只能虬枝满身,不堪大用,最终成为炊煮之柴……”
⑦听了老者的话,年轻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是啊,你现在不就是那成长中的白杨吗?你是希望成为栋梁之材还是作炊煮之柴?要想成好材,岁月的刀斧会在你的身上留下无数的疤痕,不要怕一时的疼痛,学会把每个伤口长成看世界的眼睛吧。”
⑧年轻人思忖着,如醍醐灌顶,拜别老者大步走出山路,背道而去。“当你终于长成参天白杨之时,你会发现不见累累的伤疤,只见颗颗慧眼。年轻人,其实人生最难得的经历是受伤,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一路上,老者的话不绝于耳。
⑨数年后,年轻人终于百折不挠成就了一番功业。
⑩众生芸芸,你我仿佛也如那白杨,岁月的刀斧是否也在你身上留下了馈赠,你是否还记得那伤疤的疼痛?要想成好材,就别怕那一时的伤痛,其实那每一个伤疤,都是为了让我们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让我们再攀上又一个人生的高度。(摘自2011年第8期《山东青年》,有改动)
小题1: 细读全文,请概括“年轻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小题2:阅读第③④两段,回答问题。(4分)
(1)从全文看,第③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意图是什么?
(2)第④段运用什么手 法来描写白杨树的?请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画线句起什么作用?(5分)
小题4:阅读全文,说说标题“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5:请站在文中“年轻人” 的角度,结合第③段文字,说说如何将“每个伤口长成看世界的眼睛”。(3分)
母爱的颜色
方益松
①刚搬到这个小区,常常见一个5岁的男孩,剃阿福头,走路外“八”字,模样很是滑稽。男孩目光呆滞,说话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时间久了,我也渐渐地知道:男孩,原本有一个很幸福的童年。父亲是某私营企业的厂长,属于那种事业有成、家境富裕的成功人士。然而,不幸的是,两岁时,一场大病,男孩从此痴呆。再后来,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他们母子俩身上,父亲丢给母子俩一套房子,无情地离开了这个家。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②孩子的妈妈我见过,30岁不到,鱼尾纹却过早的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白天,她要去街道清扫马路,就把儿子丢给热心的邻居,小男孩不哭不闹。常常见小男孩一个人,在妈妈回家的路口一直等着,无论严寒酷暑。小区里,每个人都很同情男孩。爷爷奶奶们也常常给他一些吃的,或者给他披件衣服。有事没事地,大家总要和他拉上几句家常:“妈妈好吗?想不想爸爸?”男孩不言语,只是一个劲傻笑,或者回答,妈妈是绿色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男孩的语气,才铿锵有力,充满自豪与满足。
③听的次数多了,才知道,这不是男孩的随口乱答。可是,男孩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这句话从此就烙入我的记忆。
④直到有一日,区里发放救济品,我和街道的领导一起到男孩家探视。一进门,我才惊奇地发现:室内好多地方,以及家中的每一种电器开关,都被涂上了红绿两种绿色。红色是危险或不可触及的,而绿色则代表安全。比如,饮水机和浴室里的热水器调节阀,开水的那一端被涂成红色,而温水的一端则涂成绿色;冰箱里,熟食那一格涂成绿色;家中的接线板和低矮的线路,甚至连电源总闸、菜刀柄、墙角,以及家中一切不可触碰的尖锐物体也涂成了红色。
⑤看到我们不解的神色,孩子的妈妈对我们说,儿子比较顽皮,分辨能力又不强,所以,不是被开水烫伤手臂,就被刀具割伤手指。后来,自己就试着让儿子远离红色,接受绿色为保护色。正因为如此,家里从来不敢买绿颜色的保温瓶。“可是,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绿色呢?”我们继续问。“我在想,即使将来真的有一天,儿子走失了,再也回不来,他也不会因为闯红灯而被汽车撞伤。最起码,我会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我的儿子还在,还好好的活着。”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妈妈声音哽咽,眼泪噙满了眼眶。
⑥好好活着,不期待儿子长成参天大树,但,最起码让儿子的生命之树充满绿色,不会枯萎。这就是一个妈妈对儿子最起码的要求。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也终于知道,小男孩为什么总是说妈妈是绿色的了。原来,在小男孩的心目中,绿色就是安全和畅通无阻,同时,也代表着妈妈的无限关爱。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妈妈更是煞费苦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尽可能地赋予小男孩所能接触到的物体以颜色,以便让他简单的思维能够懂得远离和逃避伤害。
1.第②段中第一句话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此句刻画了“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妈妈是绿色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3分)
3.第⑥段中说“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们”为什么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4分)
4.品读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题目“母爱的颜色”中“颜色”的理解。(4分)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担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备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 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 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
2.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3.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6分)
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丁立梅
①朋友去北京,给我带回两盒包装精美的月饼。红漆木盒装着,华丽、雍容。
②揭开盒盖,不多的几只月饼,躺在质地柔软的丝绒上,是皇家女儿,金枝玉叶着。
③洗净了手,和家人带着虔诚的心,切了一只月饼来尝。为此,我还特地拿出宝贝样收藏着的印花水晶盘,把月饼摆成菊的模样。一家人欢欢喜喜拿了吃,鱼翅做的馅,味道怪异,家人都只吃了一口,就放下了。我坚持吃两块,但终究,也受不了那份怪异。余下的,狠狠心,丢进垃圾筒。丢的时候,我祖母似地念叨,作孽啊作孽啊。
④便格外怀念起小时的月饼来。是些小作坊做的,用桂花或松仁做馅,外面的面粉,层层起酥,洇着金黄的油。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⑤在中秋前一个星期,村部的惟一一家小商店,就把月饼买回来了。散装的,搁在一个大缸里。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A)可以闻得见空气里的月饼味,香甜香甜的,很浓。探头去看,总看到面皮白白的店主,在用牛皮纸包装月饼,五个一包,十个一包。他动作舒缓,在那时的我们眼里,那动作无疑是美的,充满甜蜜的味道。我们的心,开始生了翅膀,朝着一个日子飞翔。
⑥终于等到中秋这一天了。起早祖父就答应了的,晚上,每人可以分到一只月饼。那一天,我们再没了心思做其他的事,只盼着月亮快快升起来。等月亮真的升起来了,我们不赏月,眼睛都聚到门口的小路上。祖父出现了,手里提着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隔了老远,我们都能 闻到月饼的味道。兄妹几个,跑过去迎接,在他身边跳。祖父说,小店里挤满了人,好不容易才买到月饼。语气里有得意,仿佛他做了一件很了不得的事。
⑦煤油灯下,祖父小心地揭开一层一层的牛皮纸,我们得到了向往中的月饼,用小手托着,日子幸福得能滴出蜜来。母亲在一边教育我们,好东西要留着慢慢吃。于是我们把月饼分成一点一点的碎屑,(B)舔着吃。总能把一只月饼吃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
⑧大人们也一人一只月饼,但他们多半舍不得吃,藏着,只等我们嘴馋了时,分了去吃。但生活的琐碎和忙碌,会让他们忘掉藏月饼这件事。我祖母有一次藏了一只月饼,等她记起时,月饼上面已长了很长的毛了,不得不扔掉,一家人为此痛心了好多天。
⑨祖母也曾把月饼分送给邻家两个孩子,那两个孩子跟着寡母过活,自是没钱买月饼。中秋时,别人家欢歌笑语,他们家却冷冷清清的。祖母说,可怜啊。遂踮着小脚,给他们送了月饼去。回家 来安慰我们,让别人吃掉,比自己吃掉好。那时年幼,不明白这句话,现在想想,祖母说的是帮人的快乐啊。如今那两个孩子早已长大,都出息了,一个在南京,一个在杭州。我祖母在世的时候,他们每年回来,都会去看看她。他们说,忘不了小时候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1.梳理情节:本文以“牛皮纸包着的月饼”为叙事线索,文章可以这样概括:(2分)店主包月饼——()——祖父分月饼——大家吃月饼——()2.把握情感:作者说牛皮纸包着的月饼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除此之外,这月饼里到底还包含了什么“滋味”让作者难以忘怀。(3分)
3.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A.请比较第⑤段画线句子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原句: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可以闻得见空气里的月饼味,香甜香甜的,很浓。改句: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可以闻得见空气里很浓的香甜香甜的月饼味。B.请赏析文章第⑦段中加点词语“舔”的表达效果。4.题目写的是“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那开篇为何先从包装精美的月饼说起?(3分)
5.结尾处邻家的两个孩子“忘不了小时候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如果你就是这两个孩子其中一员,回到家乡,见到“祖母”,你会说些什么呢?
宝贝,你能原谅找吗?
①那是一顶可爱的无边帽,用安哥拉纱线编织而成,帽子的软顶上挂着个安哥拉绒毛做的小球,两边垂下两条系带。
②买这项帽子的时候,茉莉才6岁。由于她的耳朵很容易发炎,我们要她在冬天出门时戴着这顶帽子。但是她很讨厌戴帽子,她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当她找不出什么理由的时候,她就会把它藏起来,害得我们经常到处找帽子。
③有一天早晨,校车在外面鸣着喇叭等她,我们又一次开始找她的帽子。④“我昨晚没把它藏起来。,”茉莉委屈地喊。
⑤“可你以前常把它藏起来,你叫我怎么信你?”我愤怒地质问她。⑥我生气地把她拖上校车。她哭叫起来,我冲着她大声吼:“今晚你耳朵痛时,别对着我哭!” ⑦我用力关上门,校车开走了。在收拾脏衣服的时候,我的怒气又上来了。她一定知道自己把帽子藏在哪里,我一边嘀咕着一边打开洗衣机。天啊,帽子竟然在洗衣机里面,我竟然忘记了是我自己头天晚上把它丢进去的!
⑧我是多么惭愧啊。我不停地在地板上踱来踱去,时不时看看时钟,第一次课间休息是在9点15分,我必须告诉她,我有多么抱歉。
⑨九点钟,我开车来到学校,把车停在运动场边焦急地等侯着。终于,下课铃响了,一年级的小学生像小鸟一般唧哪喳喳地跑了出来。茉莉在那里!我下车大声叫她,她转过头来看见我,喜形于色,接着飞一般地朝我跑过来。
⑩“这是我妈妈!”她向她的朋友们介绍我。她张开双臂拥抱我,看得出她真的很开心。我紧紧地搂着些,眼睛湿润了。
⑾ “哦,茉莉,”我流着泪说,“真的很抱歉,我找到了帽子,是我昨晚放在洗衣机里了。宝贝,你能原谅我吗?”她愣了一会儿,随即抱着我咯咯地笑起来,然后飞快地跑回去玩了。
⑿多年以后,我偶然发现了茉莉大学时代的一些手稿和笔记。当打开其中一本旧笔记本时,我 发现了她写的一篇作文。那是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要求以生活中对个人影响最大的一件事为题材。
⒀她的作文题目很简单——帽子。
⒁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茉莉总结了“帽子事件”对她的人生的影响:“从此,我知道了,我的妈妈是个多么可爱的人,妈妈不仅能承认错误,还会为自己所犯的错误道歉.我爱她……”
⒂我的眼睛湿润了。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面对女儿的辩解,“我”为何不但不信,反而认为是她藏了起来?
3.哪些细节表现了“我”找不着帽子时的愤怒?
4.第⑩段和第⒂段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5.读了本文,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恒久的滋味
蒋勋
①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味觉,这些味觉停留在记忆中,成为生命的滋味。
②小时候,喜欢吃糖,甜味停留在孩童时代记忆,不只是口腔四周的快乐,同时呼唤起许多满足、幸福、受宠的回忆。
③几乎每一个儿童都有过爱吃糖的记忆,在许多民族的语言文字中,“糖”、“甜”,都已经不单单只是生理味觉上的反应,“sweet”、“candy”,也同时包含了满足、幸福、爱等等心理上的感觉。
④甜味如果是人生第一个向往的味觉,甜味停留在记忆里,也就有了童年全部的幸福感受。人不会一直停留在童年,因此人也不会一直满足生命里只有甜味。甜味是幸福,但是甜味太多,也觉得腻。
⑥我不知道为什么开始喜欢上了酸味。
⑥大概是在身体发育之后,十二、三岁左右,被称为青少年,被称为惨绿少年,好像没有熟透的果实,透着一种青涩的酸味。没有放糖的柠檬汁,盐腌渍的青芒果,那种酸,好像初尝到生命里的一种失落、怅惘,一种不严重的感伤。
⑦酸是一种味觉吗 ? ⑧为什么我们说一个人“好酸”,当然不是他身上的气味,而是他透露出的一种在得不到时的一点点忌妒、讥刺、不满足的愤怨委屈吧。记忆里嗜吃甜食的童年,偶然吃到母亲调了许多醋的面条,立刻皱起眉头,酸得全身皱缩起来,那时还不懂得“酸”的意味。等到我在青少年时期,挤了满满一杯纯柠檬汁,不放糖,咕嘟咕嘟喝着,忽然彷佛懂了生命原来除了“甜”,还有别种滋味。
⑨但是我品味着“酸”的时候,还是不能了 解,为什么母亲会顿顿饭都吃苦瓜,极苦极苦的瓜,加上极臭极臭的豆豉,加上极辣极辣的辣椒,极咸的小鱼干,用热油爆炒,还没有吃,远远闻着,扑鼻一阵咸、辣、臭、苦,呛鼻刺激的气味,呛到使人喉头都是哽咽,呛到眼泪止不住。我长大之后,看着母亲耽溺在这样的味觉里,听她叙述战乱里人的流离,她描述炸弹下来,刚才说话的人,不见了,肠子飞起来,挂在树上。她在咸、辣、臭、苦里,回忆着她五味杂陈的一生吗? ⑩五味杂陈,说的是味觉,但也是人生。⑪人生应该只有甜味吗?还是在长大的过程,一步一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生命经验的扩 大,我们的味觉也在经验不同的记忆?我在甜味里记忆幸福满足,在酸味里学习失落的怅惘,在辣味里体会热烈放肆逾越规矩的快感。
⑫我终于也学会了品尝苦味,在母亲临终的时刻,我怀抱着她的身体,在她耳边诵念金刚经,我懂得一种苦味,比甜味安静,比酸味丰富,比辣味深沉庄严。我难以形容,但是我知道,我不能拒绝生命里这样苦味,我终于知道:我多么眷恋不舍,母亲还是要走!我也终于知道:我人生的滋味大部分从母亲处学来。
⑬从小到大,记忆里最不能忘记的滋味都从母亲的菜饭里学来。我们很少上餐厅,母亲总是一边摘菜叶,一边娓娓说着故事,她用小火煎着一条赤鯮,鱼的酥香的气味久久停留在空气中,至今也似乎没有消逝。母亲的菜有糖醋,有盐渍,有抹了花椒的辛香,有酸辣,有辣苦,也有臭豆腐奇特使人迷恋的臭香。她教会了我去品尝各种味觉,品尝各种味觉混合的不可言喻的滋味。
⑭但是母亲的滋味里有一种仪式,她会特别慎重料理,那滋味却只是米麦五谷的平淡。⑮每一年过年,母亲要蒸一百个馒头,发面的面头要特别挑选过,蒸锅里的水,大火煮沸,蒸气白烟缭绕,馒头要蒸得白胖圆满,用来在年夜祭拜祖先,也象征预兆一年的平安祥和。母亲在揭开蒸笼的盖子时,慎重庄严肃穆的表情,使我难忘,她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是她有生活的虔诚。
⑯馒头饱满丰圆,透着淡淡五谷的香。我负责的工作是在每一个馒头正中心用筷子点一个红点。红染料用天然胭脂调成液体,用筷子头蘸着,刚好一个圆圆的红点。母亲在一旁叮咛:要点在正中心哦!那时候还没入学,大概四、五岁,我也开始学会了慎重庄严的举止。
(17)我如此贴近那些馒头,好像麦 子在土地里、阳光里、雨水里的全部饱实的生命都给了我,平淡悠长而且沉着,在所有的滋味之上,是更恒久的滋味吧!1.文章第⑥段中加点的“惨绿少年”有怎样的含义?(2分)
2.在作者的生命历程中,甜、酸、苦等滋味,各代表了什么样的人生阶段?甜味、酸味和辣味各自包含怎样的感觉?(4分)
3.本文行文有两条线索,请指出。(2分)
4.画线的问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3分)
5.年夜祭祖的白馒头给作者的启示是什么?(3分)
榜样的力量
故事发生在一个居民住宅楼里.大家都把垃圾倒在巷口的那块空地上,日子长了,便弄得满地狼藉.后来,环卫部门根据居民的建议,在这里建了个垃圾箱.从此,这里的卫生状况就有了好转.可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垃圾箱周围又散乱地堆起了脏物,到了夏天,就蚊蝇成群,臭气扑鼻,令人不堪入目.只因有人倒垃圾的时候少往前跨了几步,你离三步倒过去,随风飘飞,他离五步撒出去,天女散花.半天不到,赃物便延伸到了路中心,行人虽然牢骚满腹,也只好踮起脚尖屏住呼吸快步通过.终于有一天,墙上出现了一行字:请上前几步倒垃圾!措词很和善.可是没用,乱倒垃圾的现象依 旧.一天,人们发现墙上的字改了:禁止乱倒垃圾!态度比较严肃了,语气是命令式的.可是十几天过去了,情况仍未有好转.于是墙上的字换成了:乱倒垃圾者罚款100元!口气变得很威严,好像极具震慑力.可还是没人理睬,依然乱倒,依然狼藉.后来出现了一行骂人的话:乱倒垃圾者是猪狗!到了这样的地步,我们似乎看到了书写者既忍无可忍又无可奈何的窘态.可是谁会买你的账呢?反正你也没亲眼看见谁在乱倒,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事情虽然不算大,却令人揪心.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谁也没想到,今年以来情况居然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再没有人在这里乱倒垃圾了,周围也再找不到一点儿脏物,墙上那条改换了多次的标语也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这和一个人有关,他住进了这栋楼里.这是一个什么人,有这么大能耐?他不是政要,不是名人,不是劳模,也不是哪里派来的卫生监督员,他是一个年届花甲的普通老人,而且是个盲人.自从他和老伴儿住来之后,每天早晨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门走30米去倒垃圾,奇怪的是,他总能准确地把垃圾倒进垃圾箱.有人问他:“大爷,您双目失明,怎么能把垃圾倒进箱里去的?” 他答道:“开始也倒不准,时间长了,我心里就有数了.” 人们退而思之,叹服不已.好一个“我心里有数”!其实人人心里都有数.盲人想得很简单,也很坚定:垃圾是应该入箱的,否则就会脏了环境.所以他每天默默地数着脚步,一步一步,开始由老伴儿搀着,后来独自摸向垃圾箱,准确无误地将垃圾倒进去.但是人们的善心和良知又往往会受某种外来善举的影响而被激发出来,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着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1.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的内容依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墙上出现了四次字,前三次分别表达了收发室者和善、严肃和威严的态度。最后一次的态度是什么?
3.盲人说“我心里就有数了”,这里的“数”指的是什么?
4.联系文章内容看,起初乱倒垃圾的行为为什么难以遏制呢?
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
小题1:沮丧——沉思——顿悟(每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计3分)
小题2:(1)插叙。补充交代“年轻人”的身世和坎坷境遇,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2)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古刹内白杨树生机勃发、傲然挺立的形态,为下文高僧“论道”作铺垫。(每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计4分)
小题3:议论。(1分)内容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2分)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2分)
小题4:每一个伤疤都会让他(它)多了一个看世界的眼睛,(2分)让他(它)更上一个高度。(2分)
小题5: “我”将认真分析“功名未成”的原因,了解社会选拔人才的要求;重新反省“佳偶未成”的经过,懂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审慎思考“事业未成”的根源,以此观察生意场上的游戏规则,提高搏击商 海的技能。(此为开放题,只要围绕“我”的身份、第③段中经历表达,言之成理即可。每点1分,计3分)
小题1:试题分析:梳理文字,注意抓住文章中对人物言行的描写的文字,尤其是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根据问题一一概括。
小题2:试题分析:了解叙述的顺序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根据内容直接判断,从补充内容为情节铺垫这方面来概括。注意文中有“屋前”“屋后”两词,作者写白杨树不同的姿态,这是对比,从作者突出屋前白杨树的特点以及为下文某内容作铺垫来分析其作用。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表达方式有哪四种,再概括文字判断,表达作者观点见解的属于“议论”。这类语句在文章结尾,一般都是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的。从“挫折是教育”“吃一堑长一智”这个意思上来理解划线句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直接摘引最后一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即可。
小题5:试题分析:阅读文段,了解“年轻人”的遭遇,从怎么看待挫折,如何从挫折中汲取力量重新振作而对生活之方面来谈。母爱的颜色
1.第一问:外貌描写第二问:辛劳(过度操劳)、憔悴评分标准: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近即可。
2.①回应(照应)题目;②是文章的线索;③提示主题。评分标准:3分,3个要点:答对于个要点2分,答对其中2个即可给满分,意近即可。
3.①妈妈对儿子的无限关爱;②妈妈煞费苦心用独特的方式教儿子学会自我保护。评分标准:4分,2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近即可。
4.①文中的“颜色”是指母亲用绿色提醒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是母爱的一种表达方式。②母爱,本无所谓颜色。所谓颜色,就是天下每一个母亲盼望儿女健康成长的爱心,以及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为孩子撑起那一片广阔的蓝天。评分标准:4分,2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近、言之成理即可。只答“母爱的颜色是绿色的”给1分。壶口的黄河
1、参考答案:①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②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③凸显主题,总领全文。(答出对比或层递手法,给1分;答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或“凸显主题,总领全文”,给2分,两点都答对给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级C。(1)善于从题干中得到启示。
中国的水——黄河——壶口的黄河,范围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文章的核心内容,“从……写 到……再写到……”,这不是“层进”是什么?本文的中心内容是写“壶口的黄河”,文章开头却写中国其他地方的水,这当然是对比!(2)
善于从文章中心这个角度思考。可以说,文章的一切都是为主题服务的,用这种思维来思考,层进、对比当然也是为主题服务的。(3)善于从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这个角度来思考。对比,能突出其中一方的特色,层进,也能凸显最后出现的对象。
2、参考答案:(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3)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点明手法1分,分析每点给2分。第(3)点中答出“使人如临其境”给1分;答出“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给1分。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级C。(1)善于从题干中得到启示。题干“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已经暗示考生这是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进一步思考:侧面烘托了壶口的黄河的什么?(2)善于从文章中心这个角度思考。全文歌颂了黄河雄伟的气势和旺盛的生命力,第四段恰恰是渲染主观感受,从侧面对此作了烘托。
3、参考答案:
(1)有中国人的肤色;
(2)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3)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4)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每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D。(1)题干中的“联系全文”四个字,暗示考生在全文范围内筛选信息。(2)本文的主题是借黄河歌颂中国,在全文范围内筛选歌颂黄河、歌颂中国以及表述黄河和中国共同特点的信息,即可。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1.店主包月饼——祖父买月饼——祖父分月饼——大家吃月饼——祖母 送月饼
2.牛皮纸里包着的月饼,这是童年中的一个甜甜的回忆。这里包含着一家人的幸福与快乐,有童年的天真与顽皮;也有家人的善良与淳朴;也有着浓厚的乡村情谊。
3.A处示例1——原句突出强调了月饼使空气里充满浓浓的香甜味,表现了儿时的我们对月饼的渴望,表现了童年的天真。而改后的句子语言顺序和原句不用,语气平淡,不能充分地表达这种感情。
示例2——原句运用短句,突出强调了月饼使空气里充满浓浓的香甜味,变现了儿时的我们对月饼的渴望,变现了童年的天真。而改后的句子为长句,语气平淡,不能充分地表达这种感情。
B处示例——舔,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写出了我们把月饼分成碎屑,用舌头舔着吃的动作,说明在祖母的教育与影响下下,我们将好东西留着慢慢吃,变现了舍不得一下子吃掉月饼的心情,突出了月饼的美味以及儿时的我们对月饼的喜爱,表现童真童趣。
4.开篇先写包装精美的月饼,由此引出下文对儿时牛皮纸报的月饼的回忆。(1分)包装精美的月饼,虽然包装精良,却不合家人口味,最终被扔掉,与儿时的牛皮纸的月饼的令人垂涎形成对比(1分),突出对牛皮纸月饼的怀念之情。(1分)5.答案示例:阿婆,我们忘不了儿时的月饼,在那段贫寒的岁月里,是您把对自己孩子的爱分给别人,感谢您让我们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过节,快乐长大。
宝贝,你能原谅找吗?答案: 1.帽子。
2.因为她很讨厌戴帽子,常会找出各种理由拒绝;当找不出理由时,还会把帽子藏起来。3.“愤怒地质问”、“生气地把她拖上校车”、“冲着她大声吼”、“用力关上门”。
4.第⑩段画线句子:①“我”为自己的武断,为冤枉女儿,为自己的粗暴行为,感到深深的歉意,也感到十分难过。②为女儿的纯真、不计前嫌而感动。
第⑥段画线句子:①因孩子对自己的宽容和深深的爱而感动。②因孩子对自己的理解而欣慰。5.①遇事要冷静,不能凭主观臆测,武断地下结论。②知错能改会赢得别人的尊重。③父母应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应尊重孩子。(言之有理即可)恒久的滋味 1.本意指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子,文中指青涩、强说愁的青少年。
2.甜:童年,酸:青少年,苦:成年。甜味里记忆幸福满足,在酸味里学习失落的怅惘,在辣味里体会热烈放肆逾越规矩的快感。
3.一是体验各种生命的滋味,一是“我”的成长历程。
【初中生快速阅读训练】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07-19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04-02
初中生如何快速写好考试作文07-25
如何快速适应初中生活06-21
初中体育快速跑教案03-22
初中生作文训练11-09
初中作文审题训练06-10
初中英语作文训练10-31
初中作文训练系列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