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建议论文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建议论文(精选12篇)

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建议论文 篇1

【关键词】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建议

群众文化建设,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发展,培养了人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对人民群众自身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群众文化建设是中国文化领域发展最根本的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民族文化素养的体现。群众文化作为富有特色的新兴多态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有一定的推进作用。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是维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群众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一、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新时期以来,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同时,群众文化建设的城乡差异化也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提高。但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需要的不断增长不能完全相适应。文化式微,则经济不兴,扼制社会发展的命脉。文化建设现状如下:群众文化建设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来对工作实施进行保障,群众文化基础建设缺乏足够的投入,文化资源整合系统不够健全,群众文化建设缺乏人才培养观念等;对文化的战略地位、功能作用等方面认识不足,文化发展建设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适应;文化经费投入不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或社区的设施设备及图书刊物等陈旧更新不及时;文化事业单位队伍结构有待调整,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文化岗位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高;文化产品品类不全,现阶段群众对图书类的需求明显高于以前,特别是农民群众对农业的科学技术、关于农村的法律法规、文学书籍及文化娱乐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文化产业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分挖掘当地群众文化资源,倡导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给予配套的文化需求建设与文化相关的扶持政策。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可以挖掘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比如手工艺制品、民间风俗画等产品;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正确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使文化市场机构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扶持当地群众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逐步落实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把文体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公共建设的投资规划当中;采取有效措施建好、管好、用好区县乡的文化活动室,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相关工程;积极争取体育馆、流动舞台演出车、影剧院和乡村文化站等项目建设、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和百姓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良好平台、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资源,综合利用,把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一体化综合文化网络体系、实施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广播电视“村村通”、农牧民体育健身、民间艺术发掘利用和农家书屋六大工程、继续开展和探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扶贫活动。

进一步结合基层实际情况,改进和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组织建设富有民间特色的文体活动队伍,如秧歌队、篮球队、腰鼓队等等群众易于接受的活动。不定期举办活动赛事,营造出农村生机勃勃、团结友爱的文化氛围。建立体育健身相关队伍、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组织开展各类群体性健身活动;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人才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选出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进行学习深造,为以后不断更新的群众文化需求做好准备;提高文化生产力,根据民间文化,创作出符合民间风俗特点和群众喜好的文化作品,组织群众编写书籍记录文化发展、组织群众拍摄记录优良文化传统的文艺作品,组织群众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歌曲等等,并把作品搬到银幕中,以符合地方宣传标准的方式的进行演出等传播到更多群众当中去。只有明确群众文化的发展路线,深入了解群众对文化的诉求,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各方面培养,提高文化事业单位队伍建设,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俗,采取有效发展机制,才能使得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暂时的,没有问题就不能进步,只要政府部门明确了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增加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建设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就一定能使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在加快和谐社会发展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建议论文 篇2

一、对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1、要把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放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意味着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两大并行的战略目标。中国现代化不会走西方某些国家“有农业、无农村”的发展模式。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要放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考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发展目标。

2、在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政府应该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村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表明,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当低一级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级的需求就会成为优势需求。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将会成为优势需求。谁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部门或政府主导的社会组织应当主动满足这种需求,积极培育各种各样的文化团体,既满足基层民众的文化需求,又维护农村的基层稳定,巩固农村文化阵地。

3、应当更加注重开展群体性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的参与主体,分为个体性文化活动和群体性文化活动。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群体性的文化活动更容易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交往,形成群体内的价值认同,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从而孕育地方的社会资本。群体性文化活动又分为消费型文化活动和参与型文化活动。在消费型文化活动中,民众是作为观众“欣赏”、“消费”各种文化演出;在参与型文化活动中,民众是作为参与者直接参与文体活动。目前,随着“欢乐中原”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城镇文化活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文化品牌,受到了普遍欢迎。但是农村的参与型文化活动相对比较薄弱。如何更多地组织参与型群众文化活动,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4、开展文化活动应该“因人而异”。调查表明,农村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既有个体性的文化活动,也有群体性的文化活动。在个体性的文化活动中,有的喜欢看书读报,有的喜欢蹦蹦跳跳(锻炼身体),有的喜欢娱乐搞笑(娱乐性电视节目),有的喜欢网上逍遥(网上游戏),等等。当然,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文化活动存在多元性的特征。基层文化活动的多元性,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自由与宽容,另一方面也为文化供给带来了挑战。

二、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深刻认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目前对农村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乃至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很多人错误的认为农村群众文化就是就组织些人唱唱歌、跳跳舞、下下棋。应该加大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农村群众文化的认识,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真正发挥其作用。

2、加强农村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做到力量互补。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对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队伍应实行“稳定队伍,提高素质”的方针。首先,要加强对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引进人才,充实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工作者队伍。其次,要不断提高村居群众文化人员的素质。对现有农村群众文化人员应当创造各种机会对其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使他们更好的承担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在业余队伍建设方面,要以农民群众内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建立一支农村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管理,制定激励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3、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群众文化投入机制。对农村群众文化设施的建造及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资金来源,应建立起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渠道的投入机制。首先,政府投资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各级政府部门要在年度经济规划中优先把对文化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要加大对文化设施的基建投资和维修经费。在文化事业经费的分配上,要农村适当倾斜,扶持村居建设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其次,村居要充分利用区域内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输入资金,如建立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基金,资金来源可以以企业募集、个人集资、集体经济出资等形式,制定基金章程,通过一定的程序投入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4、努力创新文化活动方式,提高农村群众居民的参与意识。农民群众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农村群众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农村群众文化的受益者,农村群众文化的感召力、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农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乡镇和村居应从自己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成员的文化价值取向等实际状况出发,组织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具有个性的农村群众精神,使农村群众文化得到农村群众居民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农民群众成员的参与度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而目前农村群众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一般都是老年人、妇女及儿童,而中青年这一层面却被忽略了。而且,这一群体是社会的主体,吸引他们的参与,对提升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针对农民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挖掘农村群众文化资源,形成农村群众文化特色,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度。

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建议论文 篇3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现状;发展建议

一、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

(一)基本文化设施简陋,设备简单。以福海县为例,目前,福海县各乡镇场尽管通过上级拨付或自筹建设,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文化差异等原因,群众文化基本设施建设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一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有的还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二是部分乡镇文化站已建成,但因设备简单,不能保证群众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文化专职人员不稳定,人才流失。乡村文化专职人员是搞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决定因素。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深刻的知道长期工作在最基层,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经常面临着设施差、工作杂、头绪多等诸多问题,但是由于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我们中的有些人选择了到别的单位或者图于应付,也无法保证群众文化工作良好开展。

(三)投入经费不足,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常年开展。经费是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和设施建设的基础保证。没有资金,群众文化活动就得不到保障,有些乡镇在搞群众文化活动方面,虽然采取了一定形式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但是有限的文化事业经费无法保证文化活动的良好的开展。

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能更好地发展乡镇文化事业,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基层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充分的认识到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一名乡镇文化专职干部,我更要通过自身特殊的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本乡镇做好宣传文化工作,做好本职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二)联系实际,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文化站作为各级人民政府的文化事业机构,应结合本镇实际,充分利用文化站的群众文化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是在活动形式上采取不同形式,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科学知识普及活动、文体游艺活动和文化服务活动,做到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使活动开展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二是在活动的内容上,通过各种文艺宣传活动手段,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同抽象的思维形式和文学艺术形象展示出来,让广大人民群众受到教育和感染。三是利用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农闲季节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农民运动会、体育竞赛、文艺汇演等,都应趁节假日开展,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

(三)加强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文化干部是乡镇开展文化事业的骨干力量,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着决定因素。因此,首先要稳定队伍,配齐专职文化干部;其次优化结构,要从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入手,一方面防止后继无人,一方面让 他们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增强做好文化工作的本领; 同时专职专用,任何单位不得随意调用和借用群众文化专职人员;四是注重群文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基层文化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加大对乡镇文化建设的投入。经费是开展乡镇文化活动的重要保证,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保证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在加大对文化 建设投入的同时,还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乡镇文化建设,使乡镇群众文化事业 逐步走向规范化、经常化、多样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结语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不仅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更是解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低俗的恶风陋习, 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巨大工程。只有群众文化全面进步,农村文化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前进.浅谈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J].大众文艺,2013年11期.

[2]沈晓近.关于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J].才智.2015年01期.

[3]陈洪雷.当前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4年12期.

[4]徐晶.加强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青年作家.2014年18.

群众对发展中医文化有六盼 篇4

【基层反映】群众对发展中医文化有六盼。一盼加快中医立法步伐,确定中医的科学地位。二盼尽快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补偿分配机制。在有了充分的经济后盾和保障后,才能保证中医姓“中”、中医院姓“中”,才能防止中医西化。三盼尽快制定和完善中医制剂政策,为中医“松绑”。四盼加快和扩大中医“坐堂医”试点步伐,尽快在全国施行中医坐堂制度。五盼按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办事,降低中医开办个体诊所门槛。六盼关心和支持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并且纳入议事日程。

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现状论文 篇5

【摘要】哈尔滨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大都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但仍存在服务导向问题、公益活动设置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哈尔滨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满足群众业余文娱生活的需求,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关键词】哈尔滨;群众文化;发展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群众业余生活的幸福感和愉悦感。哈尔滨市政府等有关部门设定“文化强市”的工作目标,通过策划、开展、创新各种以群众需求为核心的文化活动,营造活跃的城市文化氛围。

一、哈尔滨群众文化活动现状

哈尔滨着重发展与群众紧密联系的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以及广场文化,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了一个文化都市的美好形象。首先,群众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从规模上看,哈尔滨市市级的群众艺术馆有两家;区县级的文化馆则拥有二十余个,配备五百六十九位在岗人员,使用面积高达22639平方米,多个文化馆(站)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其中,在社区、乡村设置文化站,共有2200多个,28%达到了国家要求,另有4500多个文化活动场所可供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其次,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次数频繁,内容丰富。哈尔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满足人民需求的群众文化活动,创立了“音乐之都百姓大舞台”演出、针对农民群体,举办了“创新秧歌大赛”、“金色田野”等文艺活动。为使学校、企业等单位享有更多的文化活动项目,哈尔滨市政府等有关部门还设置了“图书漂流站”,以便加速文化传播;第三,打响“哈夏音乐会”品牌。“哈夏音乐会”作为哈尔滨一项独立品牌,受到政府乃至国家的高度重视[1]。

二、哈尔滨群众文化活动的具体特点

特点之一,充分发挥节日的作用。利用各种节假日,因时制宜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特点之二,注重文化品牌的推广作用。当前,“哈夏音乐会”已经成为国际著名品牌,并且在内容上越来越“接地气”。特点之三,注重文化惠民项目的提升作用。将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哈尔滨群众文化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其一,辅导、培训工作缺乏长效性。长久以来,我们国家、省、市财政部门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支持力度非常大,然而,一些行政部门对其投入的资金还有所匮乏,大部分经费投入到文化演出活动上,对于群众文化的重点职能工作投入则少有问津。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各级文化馆除了组织活动外,在其他惠民工程建设上以及业务的推广上缺少足够的重视态度。

其二,文化品牌单一且缺乏可持续性。当前,哈尔滨知名度较高的文化品牌仅有“哈夏音乐会”一个。尽管哈夏音乐会举办期间不断创新并开展多种多样的满足群众需求的文化活动,然而,这些活动的基本周期十分短暂,仅有十天,十分不利于文化的.进一步推广。

其三,文化工作者自身定位不明确。若想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离不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四、解决对策

做好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与开展工作,对于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第一,应以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来辅导培训百姓开展文化活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愉悦民众,相关部门应该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究竟有哪些文化需求,加大调研力度,从而以群众的“口味”为依据,创新文化活动内容;此外,由于群众自身条件所限,在自发举办活动的时候,往往缺乏新意,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相关辅导工作,帮助、指导群众更好地举办、开展文化活动;

第二,应创立更多的文化活动品牌,最大限度地提升城市的文化凝聚力。若想做到这一点,不应片面追求文化品牌的多样性,而是应该在文化品牌的整体质量上多下功夫。有关部门应不断扩大文化品牌的规模,将其规模拓展到整个城市,并通过媒体等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哈尔滨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使其闻名于世界,增强哈尔滨文化的凝聚力。此外,还要尽可能延长文化品牌举办的周期,增强文化活动的可持续性,使文化品牌能够深入人心。要加强文化活动的推广与传播,可以通过巡演等方式使哈尔滨下属的各个行政区域的老百姓都享受到文化活动带来的愉悦;

第三,应加强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全力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群众文化事业乃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需要不断涌现为人民群众奉献的优秀文化工作者,同时,还应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进来,动员更多的志愿者帮忙献策献力,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省相关开销,另一方面也使文化活动更“接地气”。

五、小结

哈尔滨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这对于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的腾飞,以及相关工作的日益成熟,群众文化活动工作在未来将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赵丽.哈尔滨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职工教育,,(06):109-110+116.

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建议论文 篇6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广大农民勤劳淳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诸多独具特色的乡村体育活动项目.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生活的贫困,这些蕴含淳朴民风的民间体育活动被淹没于辛苦的劳作与生计的艰辛之下.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的改善,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提高生活质量、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进社会幸福感,已成为广大农民全新的生活目标.因此,针对农村体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积极挖掘与整理农村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用以充实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体系,开展因地制宜的体育娱乐活动,不仅有助于新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同时,更能够实现对传统民间体育运动项目的继承与发展,这对于促进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4.2加强城乡间的体育与文化交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

目前,城乡间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失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城市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资源优势极其明显.因此,鉴于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迫切性,加强与城市间的体育与文化交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就成为彰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首先,通过城乡间体育与文化的交流,能够为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全新的理念,使其在发展取向的确定上能够与社会发展的主流形式达成有机的迎合;其次,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来实现城乡间的体育资源共享.针对农村群众体育在基础设施、资金保障、人力资源以及组织体系等做多方面所存在的缺失,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调动城市的社会资源来实现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供给与援助;第三,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采用资源援助与理念导入的方法来实现对较为偏远农村地区的体育传播,充分发挥“植被效应”的导向与辅助功能,实现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贫瘠地区的“开垦”与“植被”,这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3制定政府调控下的资源配备优惠政策,促进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在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推动与保障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实现均衡平稳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国家政策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制定出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优惠政策,确保相关资源的配备,用以支持与保障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力度,用以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匮乏的现状;其次,应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先进地区活乡村,给予物质奖励,用以进一步激发其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热潮;第三,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检验制度,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进行指导与督促.

4.4建立农村体育俱乐部,确立常态化的发展规划

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建议论文 篇7

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根基在乡村,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中国文化的代表从来都会为乡村文化留下重要席位, 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是中国文化不断的活水源头。只有农民, 才能创造出丰富而独特的民间原生态文化;只有农村, 才能涵养出博大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反思和探讨改革开放后, 我们乡村文化的一度失调和走入困境, 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农民创造文化的主体性作用。如果在文化创造上, 农民成为了旁观的局外人, 这种身份不仅造成农民对文化建设的冷漠, 而且使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没有了源头活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后, 亿万农民以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广袤的农村地区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变化;中国农民的生活与情感、向往与追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为农村文化的复苏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也强烈地呼唤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 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

因此, 我们积极在农村发展群众文化, 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 就是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的东风, 专门为农民朋友构建丰富多彩的, 集娱乐性、教育性、健身性为一体的精神家园, 从而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通过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 讴歌农村居民的幸福生活, 赞颂农民群众的幸福业绩, 激发农民朋友的幸福追求, 也为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农民艺术家们创造交流学习、互促合作的机会, 共同探索彰显时代特征、继承传统特色、丰富大众文化的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文化服务体系、传播体系和传承体系建设规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 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成果, 将把中国农民的生活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

二、仙居县乡村群众文化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 仙居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基层文化活动十分活跃, 贴近群众的乡村特色文化遍布各地, 草根艺术精彩纷呈, 涌现出的乡村文艺人才也不拘一格, 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了健康而多彩的精神家园。

1. 特色浓郁的地方文化, 各尽其能, 大放光彩

仙居县虽然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县市之一, 但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艺术积淀, 尤其是一些民间节庆文化艺术, 更是独具魅力。如溪港乡的清音寺庙会, 在我县颇有名气, 已被列为台州市首批传统节日保护基地。几百年来, 原是每年的7月7日, 在那里都会举行一个成千上百人参加的庙会。整个活动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多样, 主要有朝拜、许愿、求签、看戏和庙会等。今年大年初一, 为庆贺龙年的到来, 那里的庙会成为新年里的第一次盛宴。庙会集中了舞龙、三十六行、叠罗汉等民间艺术表演, 各种本地的传统小吃都到山上摆摊, 粽子、软糕、糖条、炸油圆、做糖人、馒头等, 乐坏了当地的老年人和孩子们。溪港乡文化站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庙会放在春节期间举行, 人气更旺, 影响力更大, 但是安全责任也相应地加大, 需要花更大的力气来重视和防范。”

龙年新春伊始, 围绕一个“龙”字, 我县各乡村做足了“龙文章”。布龙、竹龙、卷地龙、长板龙等花式多样、姿态各异的舞龙表演, 争先恐后般地亮相登场, 好似一场热闹的新春舞龙大赛。安岭布龙以布艺制作取胜, 下各竹龙以巨长龙神夺人眼球, 怀仁卷地龙以其神秘而古老的传说吸引人, 横溪镇曹店村长板龙共有二百八十多段, 盘龙舞动, 规模庞大、腾云驾雾、变化莫测、十分精彩。更有朱溪的“狮子”前来助兴, 那里的几位省级文化传承人精心准备了一年的新版“九狮挪球灯”, 终于在正月十六的晚上, 闪亮呈现在当地群众的眼前。当地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 自从他懂事以来, 元宵节留给他的印象不是咸酸粥, 不是汤圆, 而是热闹又好看的朱溪花灯, “新的九狮挪球灯既大气又精致, 更增添了几分灵气, 真是越做越成功了。但是做这个事的依然只有朱三福、王洪福他们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 不知这件朱溪名片一样的宝贝, 以后会由谁来接手和继承……”面对这样的现状, 我们应当积极鼓励当代的年轻人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传承至今的优秀地方文化, 使之发扬光大, 历久弥新。

2. 丰富多样的文体娱乐, 全民参与, 其乐融融

正月十四日晚, 横溪镇20个文化俱乐部20支组成的村腰鼓队着装靓丽, 敲响了喜庆的鼓点, 踏起了欢快的舞步。队列中年龄最大的队员是位72岁高龄的老大娘, 虽然她的动作稍显迟缓, 似乎总比其他人慢半拍, 但她脸上的笑容却是最灿烂的。近年来, 我县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创新方式, 积极为群众搭建舞台, 使群众从文化活动的旁观者逐渐成为主角, 排舞、腰鼓、舞剑、太极拳等群众参与度高的文体活动不断涌现, 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特别是排舞表演因其准入门槛低、健身效果好受到村民的普遍欢迎, 日渐成为了我县县城和乡村中老年朋友们在茶余饭后的一种新“时尚”。这些多样的文娱方式既锻炼人的体魄, 又陶冶人的情操。对营造和谐祥乐的居住环境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发展农村群众文化的具体形式

1. 构建“百姓大舞台”, 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实现全村总动员

构建“百姓大舞台”的目的就在于, 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上上下下、老老小小都可以在闲余时间走上属于百姓自己的舞台, 充分展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年逾六旬的大爷、大妈演唱的红色歌曲有板有眼;年轻小媳妇表演的廉政单口相声幽默诙谐, 寓意深远;小朋友们面对摄像镜头又蹦又跳, 翩翩起舞……“百姓大舞台”的构建, 使“土明星”们的倾情表演和台下观众进行精彩互动, 能够创造一种欢快愉悦的、积极向上的气氛。

事实证明, “乡村大舞台”不但能帮助“泥腿子”文艺队发展起来, 还能让“土明星”们有施展才艺的舞台, 不但能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还能让“唱读讲传”活动在基层遍地开花。

每月有演出, 节日有活动。近年来, 在我县的城市和农村,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除县里集中举办“三下乡”、春节联欢晚会外, 各乡镇街道也积极举办文艺演出, 组织文艺小分队走进田间地头。据统计, 仅去年, 我县组织的各类演出就达百余场次, 各镇街、乡村社区举办的各色文化演出、体育赛事等更是丰富多彩。

2. 开展多种文化娱乐活动, 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 改正不良风气

“以前吃过夜饭时总是没事干, 除了打牌, 就是瞎逛。现在好了, 有了广场舞, 很多居民不再打麻将了, 过日子越来越快活了。”这是一位大姐在参加村里组织的广场舞后发自内心的感

浅析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

吴强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61)

在城市化建设日益发展的今天, 城乡建设活动和文物保护工作基本上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在一定条件还会激化。我省不久前发生的2起文物违法案件正是两者矛盾激化的集中反映。如省级文保单位泗县释迦寺因城市开发被开发商强行拆除而残毁, 虽然当地政府已决定对被毁文物实施“原址复建”, 并进行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加以弥补, 但泗县释迦寺周围环境已经无法复原如初。再如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宣城广教寺双塔, 当地为复建历史上已湮废的广教寺而大兴土木, 致使广教寺双塔遗址及周围整体环境遭受破坏。

究其原因可能存在诸多因素。然而, 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地未能正确处理城乡发展和文物保护的关系, 文物保护未能完全纳入城市规划中, 使文物保护的监督和管理手段滞后。

长期以来, 文物保护规划的滞后, 不但直接影响文物保护的有效实施和功能发挥,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建设发展。城乡规划编制中常常遇到文物保护规划无依据状况, 除了明确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外, 对一些文物古迹是否该保留不能够准确把握, 影响了现行的文物保护发展的需要。所以文物保护更要规划在前, 掌握主动, 绝不能使历史文化遗产被动地成为城乡建设的牺牲品。

作为文物保护第一线的工作者, 笔者认为, 将文物保护规划依法纳入当地的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规划的首要前提就是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方案。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规划是龙头, 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 规划必须先行。文物保护规划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工作计划书, 是配合城乡建设发展及实施文物保护工作的必要准备, 对城乡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城乡风貌特色的形成具有保障作用。

编制文物保护规划的基本目标是促进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和谐发展, 使文物保护单位与城乡规划建设融为一体, 在科学指导下, 建立有效可行的文物保护方案, 使文物保护合理有效的进行, 实现文物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必须坚持原址保护、保护文物环境的原则。根据保护对象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的价值, 确定保护项目的等级和重点, 要清楚认识保护单位的文化历史的价值就是它的“原生态”。对于单独的文物古迹、古建筑群与历史文化名城 (街区、村镇) 、古城遗址、古墓葬区、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 以点、线、面形式, 按重要性的不同程度, 划定保护区和有效范围的建设控制地带 (缓冲区) , 并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强调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生活延续性的保护。对于大遗址的保护, 在它的原真性上, 必须保留全貌, 保留它的历史感。

编制文物保护规划要与城乡建设规划相协调统一。统筹考虑保护区域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的关系, 使建设控制地带 (缓冲区) 的建筑与其特色相协调, 结合历史和现状条件, 从长远出发, 进行合理规划, 分期实施的原则, 使文物单位及其环境得以有效保护;统筹协调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解决好规划区内居民生产生活问题, 使文物保护与居民生产生活和谐发展达到双赢。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促进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叹。而广场舞作为乡村文娱活动的一种形式, 将村民尤其是中老年妇女组织到了一起, 人们不再靠打牌、闲逛消磨闲暇时间了, 而是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娱乐身心。同时, 近年来, 我县各乡镇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这一目标, 以村 (社区) 为载体, 组建了老年腰鼓队、舞蹈队等, 积极举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真正让广大群众既锻炼了身体, 又丰富了文化生活。同时, 抓好“农家书屋”及“远程教育”建设, 进一步落实

城乡建设与文物保护是统一、非对立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旨在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城乡建设,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物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 将其包含的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信息展示给民众, 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二者统一服务并依赖于社会发展进步。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不仅要从保留的角度去考虑, 更重要的是如何去丰富、发展保护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内涵;这需要大家共同营造保存建设历史文化遗产的氛围, 是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的重要环节, 做到文化内涵、功能布置和风格协调三者统一。过去我们在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中, 只是针对文物保护单位编制维修方案, 而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环境的保护, 也只停留在公布的建控范围和控制地带, 使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达到合理有效的保护, 以致文物资源及周围环境受到干扰和破坏。

如果文物保护规划能够提前介入并完全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那二者的关系非常容易正确处理。如《凌家滩遗址保护规划》, 充分评估文物保存和现状, 全面贯彻“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 以遗址保护为主线, 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该规划通过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目标的制定, 充分体现凌家滩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方案, 确定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重点是墓葬和祭祀区, 将再现古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状况及生活环境, 充分展示新石器时代的历史知识和文物价值。适当展示与适度体验相结合的方法, 将让遗址公园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考察和文化休闲旅游地。

如果文物保护规划能够提前介入并完全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就能保住历史根源与地域特色, 展现文化历史内涵, 提升城乡建设品质, 文物保护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和谐发展。我国古建筑在与环境的配合及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 有许多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如《管子》论述选择都城条件时就强调:“非于大山之下, 必于广川之上, 高勿近旱而水用足, 低勿近涝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 而且也注重与大自然环境的协调。城乡建设既要展示现代文明的风貌, 又要突出文化品位和内涵。现代城市文化不仅仅是以现代化建筑为代表, 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需要其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以科学合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充分考虑到城乡周围的历史文化特点, 将历史文化遗产和城乡特色作为城乡形象的基础, 文物就不再被看作城乡发展的包袱, 而是城乡建筑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财富, 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总之, 经济发展不能以毁坏传统文化为代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能简单服从城乡经济建设, 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群众利益大局;合理的城乡建设规划及其基本建设, 是在文物保护规划提前介入并被依法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妥善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宣城广教寺没有编制保护规划, 擅自动工复建, 最终只能导致破坏性后果;泗县释迦寺早期如能及时编制保护规划, 可能就不会遭到灾难性开发。不能让文物保护在城乡发展中留下永久的遗憾。

“电影下乡”“文化下乡”等惠民举措, 拓宽先进文化、科普知识向农村传播的渠道, 努力搭建农村群众文化阵地,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建议论文 篇8

关键词:群众合唱;城市文化;和谐社会;文化品位

近些年来,我国的群众合唱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而且演唱水平有很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非职业合唱团的演唱水平与专业合唱团之间的差距逐渐在缩小,达到了出乎人们想象的程度。200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十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合唱比赛”就是最为有力的证明,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次合唱比赛,更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在先进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成果的一次展示。它不仅使普通观众对合唱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觉得合唱既好听又好看,更是带动全国群众合唱蓬勃发展起来,而蓬勃发展的群众合唱反过来又推动着城市文化的发展。

一、群众合唱艺术的蓬勃发展是先进文化发展的产物

(一)合唱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音乐形式之一

由于合唱具有人声与语言因素相结合的特点,使其在内容表现形式上具有易懂、直接、形象化的优势。合唱歌曲是由极为接近语言形态的歌词和音乐旋律所组成,因此,它在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上,与其他文化形式如小说、戏剧、电影等相比具有更为快捷的特点。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一批合唱作品,便快速和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的心声,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率先以明确、精炼的语言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音型旋律,凝聚、激发和表达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起着号召、团结、鼓舞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作用。在今天,合唱艺术依然是反应现实生活的最直接的音乐艺术形式,无论是重大事件的发生、重要节日的纪念还是对普通生活、实际工作的表现,合唱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艺术形式。

(二)广大观众对高雅艺术的喜爱与渴求促进了群众合唱的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人们对精神领域的追求日益迫切,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不成正比的是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缺乏。各种媒体无不在利用各种形式娱乐大众,城市文化市场也充斥着各种形态的娱乐文化,但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能够给人们留下思考和感悟的文化形式却十分匮乏。而群众合唱这种集娱乐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解决文化市场空虚的一个重要方式,这种易于参与且高雅的艺术形式成为人们饭后茶余消遣和享受最广泛最重要的形式。

(三)合唱艺术直接反映着时代风貌和社会进步

由于合唱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特点,历来都成为社会主流精神表达的最佳艺术形态。我国合唱的发展历史和今天的社会认同,充分记录和显示了合唱艺术对时代风貌、社会进步的正面描述和歌颂特点。从《祖国颂》、《牧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长征组歌》,到《在希望的田野上》、《爱我中华》、《大漠之夜》、《遥远的小渔村》,大批优秀的合唱作品贯穿着鲜明的主流社会精神,以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及时地、形象地反映了处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现实下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想和愿望,从各个角度和侧面赞美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生活,鼓舞着人民建设家园奋发向上的精神。尤其在现代文明发展的今天,社会形态的剧烈变动、人生价值取向的模糊,人们更需要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精神指引以保证精神和心灵的健康。因此,合唱艺术作为积极参与社会现实、弘扬社会主流精神的极好音乐艺术形式,是现代城市文化

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四)合唱艺术是形成、推动社会良好意识形态建设的极好艺术形式

由于合唱艺术的集体性和群众性,其艺术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十分强大,在团结各族人民、激励革命斗志以及鼓舞人民应对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突发事件等方面上,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特点。如《长征组歌》、《草原晨曲》、《打手鼓唱起歌》、《爱我中华》以及抗洪抗非典中创作的歌曲演唱,在歌颂革命精神、赞美劳动光荣、促进民族大团结、歌颂美好生活上都具有明显的精神导向和艺术导向作用,并能在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群众性特点下将这种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使社会意识和人民的精神得到和谐的统一;因此,合唱艺术是精神文明传播、国家和民族团结观念的巩固上的极好艺术形式,是形成、推动社会良好意识建设的不可缺少的现代文化内容构建基本内容之一。

二、群众合唱活动的开展是创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的有效载体和展示平台

(一)群众合唱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净化人们的心灵

合唱活动的开展能为群众提供一个群体参与高尚艺术文化活动的机会,使人们在健康高尚的音乐形式下心灵得到洗礼、精神生活得到充实。以合唱的形式在音乐中凝聚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人感受圣洁、高雅并营造出温馨、和谐、积极的意境,从而使人在精神与心灵上得以净化和升华。因此,大力开展各种层次的群众合唱活动,可以抵御各种精神毒害和落后文化的侵蚀,远离一些非法组织和不健康的活动,这对稳定社会、和谐社会有良好的作用。

(二)群众合唱活动的开展对构建和谐生活氛围,规范人的品行有着重要意义

合唱一般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其音域、色调、力度处理的变化是一种集体、协调行为,在训练过程中,参与者的纪律性必定会被规范,逐渐地会按音色、聲部结构不同进行的具体需要相互协作和整体协调,达到使不同的音色、旋律、节奏,不同的歌词、情绪交织成协调统一的合唱效果,最终在参与过程中加强集体、合作意识,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力。而且,由于在合唱活动中的要求完全不用僵硬说教,而是通过歌唱就能达到圣洁和谐的群体效应,这也使人们易于在精神上接受和巩固。

另外,合唱要求科学发声训练,使演唱者的声音收放自如、浑厚纯美,并情绪饱满地全身心投入,这种状态加上合唱形式和内容的特点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心理暗示,要求自己必须具有高雅的气质,这种心理暗示会逐步在生活和工作中使人模仿学习高雅艺术,必须具有的温文尔雅的举止并形成习惯,改变原有的不良行为,使自己在品行上得到提高,成为有气质和有道德的现代公民。

三、群众合唱能提高基层市民的人文素质

群众合唱是一种充满娱乐文化的高级音乐艺术,人们在合唱过程中不但能够享受艺术的熏陶而且还能对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起到潜移默化作用。因此,群众合唱是精神文明传播,是将个体人文素质扩大到集体、城市和整个国家民族的极好艺术形式。通过群众合唱这种艺术形式能促使人们从思想上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理念,促进文化传播,从而在当前的城市人文素质建设中引导思想统一和政治方向。从思想和行为两个层面用群众合唱这一载体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促进了参加合唱的个体以及集体人文素质的提高。

群众合唱艺术能够促进城市人文素质培养主要是指对大众进行文化、人格的培养和教育。合唱艺术形式,与实际生活情感更接近,能够更直接、更丰富、更鲜明地体现艺术感受性和艺术体验性。另外,合唱艺术形式有利于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利于群众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品味的培养,也有利于群众健康个性心理和团结集体行为的形成。群众合唱对演唱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是以情感桥梁为纽带,使自然情感转化为审美情感,使人的情感世界不断深化和丰富。

是否具有民族精神是城市人文素质的主要构成部分,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前提的。群众合唱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人民群众形成积极的民族情感具有密切的关系。群众合唱这种艺术形式所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震撼力和召唤力是任何歌唱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在这种集体活动出现的时候,无论是参与的演唱者还是聆听者都会被气势恢宏、热血沸腾的集体场面所折服。具有时代性词藻和积极向上的主旋律被异口同声的人们所咏唱,现场气氛的叠加使群众合唱这种艺术形式用其自身所具备的特点来烘托气氛,激发人民的民族精神。

四、群众合唱能有效提高社会凝聚力,展示城市良好文化形象

群众合唱这种形式所具有的抒发情感的直接性、参与面的广泛性以及具有培育团队精神的功能和追求和谐的特性说明群众合唱是一种以集体歌唱的方式抒发情怀、宣泄情感的社会活动。除了歌曲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外,更大的特点就是“歌声嘹亮,斗志昂扬”,所以它往往能成为宣传思想,鼓舞群众的工具,成为一种宣传手段。例如全国开展的一系列“唱响红歌”活动就充分利用了这一手段,把艺术作品和群众的思想结合起来,从而起到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一个合唱团要在合唱作品的排练过程中,必须个人与个人之间、声部与声部之间丝丝入扣的协同合作,才能完美地完成作品的演唱。每一个成员都是团队的重要分子,在演唱作品的过程中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必须服从集体,个人必须放弃自我、把自己的声音融入到集體中,形成集体声音的和谐,集体又必须服从指挥,指挥又服从于作曲家和歌词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声部与声部之间必须按照和声学的原理,使歌曲在演唱过程的每一时间段、在声部纵向的和声构建、横向的旋律进行方面都发挥出最佳的和声效果。长此与往,形成了和谐与共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协作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

群众合唱同时也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一个重要载体。例如,一些活跃在市区广场、公园、校园和社区的合唱团体,成为展示城市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景观。在各个社区里,大到上千人的歌会,小到几十人的街道社区歌咏活动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一些合唱团利用业余时间经常性地参加排演,使这些合唱团员们能真正代表一个地区的群众唱出高水平。除了开展组织各类合唱比赛、表演外,更起到了对外交流的作用,使群众合唱成为一张名片,更好地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五、群众合唱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

群众合唱这种形式对于参与者而言,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既愉悦了精神,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合唱之所以能吸引众多的人积极参与,正是由于其具有这样特殊的艺术魅力。

群众意见建议 篇9

(1)、领导班子整体政治素质高,在教职员工中树立了较好的形象。

(2)、领导班子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班子成员分工明确,相互沟通协调较好,在重大问题决策问题上,是通过党支部、董事会、行政会讨论决定,严格执行了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制度。充分体现集体力量,班子的团结统一。

(3)、领导班子思路清晰,战略发展明确,特别是生源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我们今天的不断发展壮大,跟领导班子的努力分不开。

(4)、领导班子敬业心、责任心强,经常无休息日,()尽心尽职为东方学校事业发展作贡献,不计个人得失。

(5)、领导班子改革创新意识强,能正确面对民办教育的环境形势、大胆探索民办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思路。制定合理的工作奋斗目标,促进了东方学校科学发展。

(6)、领导班子在廉洁自律方面,能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觉贯彻党风廉正建设责任制,有效的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口碑良好。

2、领导班子主要问题。

(1)、领导应多了解教职员工的实际生活情况,多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了解教职员工的想法,切实为教职员工办实事、办好事。

(2)、建议领导班子在培养年轻领导成员、优秀教育教学骨干上应加大力度。加强对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教育教学人员的意识和知识。

(3)、建议领导对已经提拔的干部应加强绩效考核和监督力度。

(4)、建议领导层在制定规章制度、检查落实方面,持之以恒。

3、对党员队伍的意见和建议

存在不足及建议:

(1)、要注意从战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职员工中发展党员。

(2)、党员对支部一些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了解不充分,对基层经验和做法宣传力度不够。

(3)、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应全面,不要只考察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还要考察他们的道德素质与工作表现。

(4)、对党员教育应形式多样化,让更多的党员走出去学习,请专家来讲课,接受教育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真正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对东方学校发展状况的意见和建议

(1)、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提高各部门的工作质量。领导层要针对学校各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加强管理和引导。

(2)、领导层对教职员工的教育及管理应重视,特别是中层干部的现场管理十分重要,要培训他们,让他们学会管理。

(3)、在职称岗位设置上,应坚持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敬业精神和积极性为标准。

(4)、在管理上应多从人性化方面考虑。希望上级领导安排各项工作指标和计划要合理化,多考虑一下实际情况与教职工的承受力。

(5)、应加强对基层管理干部的监管力度,应要求财务处把有关教职员工的各项费用于每月上墙公开,特别是教师的税额、电费等,应加强群众监督,提高透明度。

走访联系群众感想与建议 篇10

农机局

阚洪强

感想

通过1月28日到沙沟镇野坊村入户走访群众,我 深切感受到群众是很容易接近的,也是最容易满足的,随着惠民政策的逐步深入,人民群众从变化中深切感受到党的惠民政策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党恩鼓干劲。基层干部要做到联系群众经常化,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群众就会把你当作亲人,农村工作就更好开展。

建议

1.设立扶危济困基金,覆盖低保未能照顾到的低收入群体,让群众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2.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新农合中的大病医疗宣传,举实例说服群众,防止群众因病致贫,让群众老有所养。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养护工作,实现村村通道路,提高水库、灌溉渠道的使用寿命,让农村基础设施发挥最大效能。

4.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的监管,建立不定期抽查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为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5.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监管,及时为群众提供市场信息,摸准市场脉搏,实现商品有序流动,最大限度的保证好市场供需平衡。6.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贴补性收入,激励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群众文化生活要科学发展 篇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33-02

摘要: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科学发展和理念创新,应当以先进的群众文化理念为引导,更加注重坚实的群众社会根基与文化根基。本文提出了群众文化生活的科学发展观,探索了群众文化生活的科学发展之路。

关键词:群众;文化生活;科学发展

群众文化生活的创新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相一致。群众文化生活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文化建设自身的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1群众文化生活的科学发展观

1.1群众文化生活要以人为本。

群众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生活需求与精神文明生活需求的协调发展,为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文化保证。把以人为本作为群众文化生活的指导思想,关键在于尊重客观文化规律,坚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客观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微观影响机制。人的发展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或生理的成熟,还包括个人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发展,依赖个人对社会习俗的认同和对社会文化生活的习得,离开个人与文化环境之间的交往与沟通,谈不上人的成长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从微观层面人的发展来看,群众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先进的、有效而系统的文化環境,为社会成员的文化成长提供合理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环境。因此,文化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全面推进各项文化建设活动并重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方式,积极引进健康文化活动形式,创造与新时代特征相符的文化活动格局,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1.2群众文化生活要以全面发展为基础。

新世纪新阶段的文化生活建设存在底子薄、基础差等先天营养不足的问题,面临着发展生态文化和知识文化的建设任务和文化发展途径失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文化资源基础薄等问题的挑战。为解决我国文化生活建设中的文化发展失调问题,我们需要继续推进文化生活建设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今伴随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发展,群众文化生活的发展也要求我们应科学地把握人民群众的文化发展和文化需求的新趋势,要求以发展和运动的观点看待文化建设中的针对性和紧迫感。因此,由于不同的人对文化存有不同的需要,直接决定文化生活建设需坚持多样化的全面发展道路。

1.3群众文化生活关键在于协调发展。

处理好不同文明模式的文化传承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是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目前,我们国家不仅需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还要对传统文化中不适宜的部分加以批判并加大对工业文化精神的宣传和移植。同时,还要吸收日渐成熟的知识文化精神,以及倡导生态文明模式探索的生态文化精神。处理好人与文化协同发展关系是文化的协调发展的关键,其中包括社会成员群体与文化发展的协同和文化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协同。我们在建设社会文化进程中,应坚持从下到上开展文化公共设施基础建设,并抓好青少年社会文化传播的主导化和文化教育事业的科学化。

1.4群众文化生活要重视可持续发展。

社会文化环境处于不断被建构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其持续发展过程是在积累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播的。推动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和文化建设采取措施推进文化改革的客观约束就是这种社会文化环境自身发展能力的体现。因此,文化建设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目标,实现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推进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推进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社会成员文化的需求变化加以重视, 并以文化需求为导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社会成员文化需求发生了变化,则必然会对已有社会文化模式产生冲击进而危及社会文化的作用机制,最终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想保证社会文化体系的健康发展,推进社会文化与文化需求之间的协调,则必须要注重对社会成员文化需求的深入研究。其次,推进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不同文明模式下的文化冲突,以文化冲突的协调机制来建设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性文化机制的健康运行日益受到文明模式文化冲突的影响。总之,我们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行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也要符合内在性规律的要求,深化文化发展路径的改革与创新,让文化建设在积累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成为可能。

2群众文化生活的科学发展之路

2.1注重打破陈旧的群众文化思维定势,致力创新与时俱进的群众文化理念。

人们往往会自然地把群众文化当成一种低俗文化的代名词,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颇,导致人们长期以来对群众文化的淡漠,把群众文化定格在基层文化事业的边缘上而零敲碎打。近几年来,龙口市文化馆以加强基层文化工作长效建设为根本出发,结合当地群众文化建设的实际,提出新的群众文化建设理念,并认为当前群众文化建设必须涵盖以下几方面,即:群众文化的思想先进性!参与广泛性!理想追崇性!形式多样性!精神凝聚性!活动效果性以及能动转化性"。总的来说,就是要通过体现和挖掘群众文化的上述内涵,并通过拓展群众文化的特殊外延,将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的实际成果,有效转化并表现为社会建设的强力推助剂,以群众文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个进程。

2.2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努力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目标。

通过实践我们感到,只有在不断创新群众文化理念,着力突出地方特色建设才能搞好群众文化建设,其中应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经常组织群众性的体育比赛、读书竞赛、歌咏比赛、书法绘画摄影竞赛等一系列的文体娱乐活动,陶冶群众情操,创造良好的氛围。二,注重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种类。三,要坚持确立传承传统、求是创新的群众文化建设格局。在以往简单的组织群众开展吹拉弹唱活动基础上,将现代书法、绘画、摄影等活动,积极融入进群众文化活动生活之中,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品味、思想品味和艺术品味,进而使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中得到新的繁荣与创新发展。

2.3坚持不断引导群众文化的前进方向,倾力塑造群众文化为民之魂。

必须坚持不断地引导群众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搞好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要以文化的导向和指引、凝聚和熏染、宣泄和影响来全面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当前,必须坚持以推进群众文化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群众文化的三新来创造和带动社会大众的三美,即: 以新群众文化魅力创造群众文化人才不拘一格尽展风采的完美:以新群众文化理念创造广大群众理想追求的完美;以新群众文化内涵创造社会群体素质修养的完美。有了这些群众文化,就有了基层文化事业新的繁荣与科学发展。

3结语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样的重大战略思想,群众文化工作者只有认真学习、贯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不断突破和超越并推动群众文化工作和队伍建设整体进步,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肖新发.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人的全面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7(6).

[2] 李贺顺.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群众文化的发展[J].热点关注,2006(7).

论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篇12

一、群众文化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群众文化事业呈现出了新局面, 有了一定的成就, 但同样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可以说, 当前的群众文化建设既有着更多的机遇, 又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一) 宏观层面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 市场文化和产业文化成为了群众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 他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适应这一社会趋势, 群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除了继续保持与民俗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管理学的传统联系外, 还逐渐融入了现代意识, 开始了创新之路, 以一种“走出去, 引进来”的开放型模式, 开启了新篇章。

(二) 微观层面

除了整体上的发展与进步之外, 当前的群众文化建设尚有不足之处, 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投入与保障不足、文化工作者队伍不稳定等。另外, 由于我国的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很多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参差不齐, 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现代化生活工具的普及, 对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群众文化工作方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一) 建立大文化网络

要想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 必须挣脱传统思想和模式的束缚,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 扩大范围, 除了单纯的节庆活动之外, 还可以加入家庭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民俗文化等。这就对群众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从大处着眼, 抓好组织工作。当前, 有很多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自发组织的, 缺乏管理。面对这一现象, 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发挥自身的组织才能, 从大处着眼, 积极引导群众有组织、有管理、有规律地开展活动。其次, 丰富载体, 形成系统网络。在组织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 还应进一步丰富活动载体, 社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军队文化、幼儿文化等做到分门别类, 形成文化网络, 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这样, 群众文化才能摆脱旧有的发展模式,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二) 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不可否认, 群众文化活动参与面大、受众面广、影响面强, 是显示时代精神风貌和国民整体精神文化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 只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 才算做好了群众文化建设, 真正发挥了文化艺术陶冶情操、培养人格的重要作用。具体如何做呢?首先, 大力组织与开展群众性的各种类型的表演、展示、竞赛活动, 坚持节庆活动与平时活动相结合, 主题系列活动与单项活动相结合, 广泛参与型群众文化活动与高层次欣赏型精神展示活动相结合, 做到常年有活动, 常办常新, 不断创新。其次, 提高活动层次、活动水平, 充分显示我国人民逐步走向化、文明化、高素质的精神风貌。以健康、积极的活动形式赢得群众的广泛参与, 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

(三) 完善社会参与方式

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 促进文化事业的进步, 必须得到群众的广泛参与, 这是无数实践证明的道理, 群众文化自然也不例外。首先, 积极争取民间文艺社团、专业文艺团体、社会机构的广泛参与。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需要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 尤其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加离不开社会团体的广泛参与。现在, 很多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仍然缺乏专业团体的组织与指导, 开展效果不够理想。因此, 我们必须提供多种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 促使民间文艺社团、专业文艺团体、社会机构参与到群众文化事业中来, 对社会文化资源、群众文化消费等进行整合, 必要时还要争取名人、专家学者对相关活动的指导, 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社会参与方式, 形成全社会自觉支持群众文化事业的社会风尚和发展态势。其次, 满足群众需求, 促进群众广泛参与。除了社会团体和名人专家的支持外, 群众文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成为群众展示文艺才能的舞台、休息娱乐的场所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园地, 让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有着不同文化需求的群众都能各取所需, 乐于参与。有了这两方面的参与人群, 相信群众文化事业必将开办得红红火火。

(四) 抓好文化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工作的中坚力量, 其职能的发挥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重视和抓好文化馆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比如, 组织辅导干部搞好业务学习、进行学术研究、到专业院校进行短期进修等都是不错的手段和方法, 有了这些举措, 必然能够建立一支优秀的完全适应和胜任辅导工作的文化干部队伍, 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另外, 有关部门还要把为农村培训文化业务骨干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列入计划之中, 让文化馆专业人才深入农村, 鼓励和扶持农民组建文化社团和演出团队, 并适时给予一定的业务指导。这样, 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专业人才队伍的实践组织能力, 还能建立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对群众文化事业意义重大。

总之, 群众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其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信息, 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更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相关工作者,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认识到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同时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扩大参与面, 形成文化网络, 构建起社会支持系统, 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应的活动与空间。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逐渐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与提高。在这一背景下, 以往那种单一的文化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开始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 而这也促使群众文化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本文对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展开探讨, 旨在进一步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精神需求,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苑霏.关于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01) .

[2]郑轶梅.新形势下完善群众文化的有益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20) .

[3]孙亚芳.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29) .

[4]张曼丽, 李峥.浅谈新形势下如何促进群众文化发展[J].品牌 (下半月) , 2013 (Z4) .

[5]梁吉玲.贫困山区如何活跃群众文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8 (S2) .

[6]徐海燕.积极发展群众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 2008 (04) .

上一篇: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手册下一篇:研究生英语一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