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计划(共12篇)
谢村中小 宋 鹏 利
一、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行为与习惯目标:
(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况分析(工作重点)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具体做法)
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抓住学生对魔术极为感兴趣这一特点, 我在执教《红绿灯》 (浙江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 这课, 刚开始上课我就设计了一个巧变魔术的环节, 并且整堂课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知道刘谦是谁吗?
生:魔术大师。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魔术, 你们想不想看?
生:想!
师:你们看这个交通标志是什么意思啊? (出示一个常见的交通标志)
生:禁止停车。
师:正确, 现在你们屏住呼吸, 擦亮眼睛看清楚了, 老师左手是一个空盒子, 右手是这块标志牌。现在, 我将这两样东西轻轻地互换位置, 一、二、三, 请看!
(老师已迅速将刚才的“禁止停车”的标志, 变成了“禁止行人”的标志)
生: (惊奇地) 哇! (然后一起鼓掌)
师:想不想把这个魔术带回家呀?
生:想。
师:好, 这节课我们重点就是认识交通标志牌, 现在请你们将已经搜集到的交通标志介绍给大家。如果这节课你能用自己的好办法认识15种交通标志的话, 老师下课就把魔术的变法告诉你。
(学生听了欢呼声一片, 很主动地参与到了枯燥的、认识交通标志的学习中。)
[案例反思]
俗话说, 一个好的开始, 往往孕育着成功。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 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牢牢地吸引, 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为后面成功教学奠定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
1. 游戏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
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 兴趣是孩子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课始, 教师紧紧围绕着本课的教学内容, 设计了变魔术, 将一种交通标志符号迅速地变成了另一种交通标志符号。这一简单的魔术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当时, 可以说全班的同学都注视着老师, 结束以后就有好多学生嘴里不停地夸老师, “你太神了”!“好厉害呀!”……看得出, 学生对这堂课的开始充满了兴趣。
2. 游戏紧扣教材, 变枯燥为有趣
《红绿灯》这课, 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交通标志, 这个内容本身比较单一、枯燥。如果以说教的形式实施教学, 估计班中大多数孩子都不乐于听课。老师灵机一动, 把教材内容与热门的“魔术”相结合, 而且魔术的内容不但没脱离教材, 反而是紧扣教学。这样合理地重组教材, 使内容由枯燥变为有趣。很大程度上, 提高了教学效果, 使得品德课堂充满了活力。
3. 魔术不仅服务于课始, 还服务于课后
老师的魔术先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又以“学魔术”给孩子后面的学习带来了动力, 最终课后揭秘魔术, 为的是让学生把这个魔术表演给爸妈看的同时, 对交通标志进行一次重现、巩固, 以便他们能更牢固地记住这些标志。
一、说本册教材
1.教学知识的整合
我将本套教材从中年级到高年级按生活教育、思想教育、科普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进行了整合。生活教育有“安全地生活”“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生活中讲规则”“健康的生活”“交通连着你我他”等主题;思想教育有“在集体中成长”“心中有祖国”“屈辱与抗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主题;科普教育有“一山一水一圣人”“天涯若比邻”“科技改变生活”和“建设民主富强国家”;地理环境教育有“我们生活的地方”“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放眼世界”和“只有一个地球”等主题。
2.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每个单元下设的三个学习主题里面生成许多的小话题,那些内容在问题的设计、话题的选择、版式的设计等方面都能够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如小博士卡通形象贯通教材,反映实际生活的照片,精美生动的图画都是学生喜欢的。整套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设计了从国家、世界着眼,从自我、家庭、学校、家乡着手,利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活动,体验或感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对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
1.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鉴于此我有了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课前材料的准备,充实教学内容:作为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多,专业性强,学生缺少一定的基础,这对于上课的老师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前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搜集,这个搜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习俗》这个单元时,我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搜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形成自己的调查报告。通过课堂上展示交流,教师补充资料,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
(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拓展教学空间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充分利用好课堂和社会两大阵地,或是创造相关情境,或是安排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受去进行体验。在教学《生活中的消费》时,我会引导学生到不同的消费场所调查访问、实际购物、研究购物的技巧,充实购物知识,真正做一名聪明的消费者。
(3)要突出品德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本身是一门教育学生能够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课程,但是有个别老师把品德与社会上成了历史、地理,抄吧,背吧,严重地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所以,建议课堂上老师尽量挖掘教材的情理因素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整个课堂充盈着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色彩,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品德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灌输,而是让学生在各种社会活动和生活实践中,做到行动和思想是统一的,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例如,有一次我们班学生给一位同学过生日的同时我加入了教学内容,让同学们进行购物交流,活动结束之后,大家都自觉地将教室打扫干净了。
2.评价建议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獲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为此,我在教学中全方位地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星级评价模式。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包括:鼓励为主,分层评价;方式多样,综合评价;呵护学生,宽容评价;共同参与,多向评价;体验成功,多次评价。这是我县根据新《课标》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评价手册。实行星级评价:内容包括生活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等方面。采取学生自评、小组内同学互评、老师评价,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详细的评价记录作为依据,然后两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评出来星级学生荣登教室内的光荣榜。这也是我们评选年度全面发展学生的一个依据。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建议
《课程标准》中指出:充分地开发并有效地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这方面有了以下几点建议:
(1)不容忽视的教师和学生资源。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
(2)有效使用多媒体资源。我们虽然是农村小学,但是早在四年前每个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并且教室和办公室都安装了教育网,每个老师人手一台笔记本,所以,我们的课堂有了这些资源将更加鲜活起来。如,在建党90周年时,播放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利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
(3)充分开发和利用好社区资源和自然资源。教师要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引领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去亲身体验、感悟。
品德与社会就是要本着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去进行教学。相信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上就是我要说的全部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少数学生学习习惯欠佳。本学期将从学生学习习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感受生命的美丽,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人类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呵护生命。
2、初步具备防范意识,了解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了解自己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了解家庭必要的生活开支。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懂得与邻里乡亲相互理解关照,不给邻居添麻烦。。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没有伤害的行为,敬佩为拯救他人的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2、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3、引导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三、教材分析。
1、《珍爱生命》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过指导学生的生活,出尽学生过一种安全的生活。
3、《花钱的学问》引导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2011—2012学上学期
由旺镇中心学校
岐岭中心小学 陈晓莹
紧张的一学期已结束,为了更好的开展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本班教学成绩,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掌握情况
(一)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能力;运用信息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初步的分析和解决社会事务、社会现象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二)通过对商业活动的初步了解,使学生感受到了商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而体会到了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服务的关系。应该尊重、感谢商业工作者的劳动,做文明顾客。具备初步的勤俭节约、合理消费意识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三)能够主动关注身边的安全问题形成了初步的安全意识;养成了对自己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了自我保护意识;尊重人们为安全生活所付出的劳动。
(四)初步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和作为消费者自我保护的能力。
(五)知道了有关商业的最基本常识及商业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了消费活动、商业活动与人们的关系,树立了正确的购物行为规范,学习在消费活动中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六)逐步形成了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了安全自我保护能力;能够在面临危险、灾难时,初步学会了选择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
(七)学习、了解了有关的交通安全、居家安全和生活安全等方面的小常识,知道了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了解了安全事故的无情以及给家庭、社会、国家带来的伤害和灾难。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二)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
(四)抓好培优扶差工作。我认识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优扶差工作至关重要,只有把优生培养好了,优秀率才能升高,班级才有榜样;也只有把差生的转化工作做好,才能提高合格率,并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扫清障碍,利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因此,我坚持做到有计划、有效果、有记录、有辅导、有鼓励、努力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五)加强学生成绩管理,使用好成绩册。对学生的作业情况、提问效果、课前活动、等等表现都做出公正、准确的评价、登记,并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三、存在的不足
(一)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导致一部分同学应该记忆的东西没有记住。
(二)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
(三)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发言积极,导致课堂纪律比较乱。
(四)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以为品德与生活不是主要科目,学习积极性较差,虽然所学内容浅湿易懂,却不能很好地掌握。
(五)继续更新观念,努力实践主体教学;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继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四、改进措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方法。
(二)多读,多说,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知识。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一帮一,一对红”的方法,促进全班均衡发展。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品德与生活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有实践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2015年10月在苏州市某区发生了一起酒驾致人死亡案例, 恰逢学习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三思而后行》, 笔者就以此为素材, 开展了主题式案例教学。笔者把整个事件划分为三个时间段, 并设置相应的问题, 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厘清教材知识, 同时提高自身的法治观念、道德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行动前选择
1. 案例回放。
2015年10月, 本市某区有三位男青年 (驾驶员甲、同伴乙、丙) 找朋友丁 (车主) 借了一辆车去某农庄吃饭, 期间喝了大量啤酒;饭后, 他们准备继续开车去某家KTV唱歌。
2. 问题设置。
(1) 他们的选择对吗?为什么?
(2) 你觉得酒驾会有何危害?
(3) 如果重新选择该怎么做?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 一方面使学生预测并了解到酒驾的危害, 有利于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懂得平时行为前一定要冷静思考, 深刻地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行动前要对自己的选择作出充分的预测”的道理。同时初步掌握遇到类似问题的处理办法:如招呼代驾、招呼亲戚朋友来接送等,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能力。
二、行动中及时调控
1. 案例回放。
于是, 三人驾车经江城大道去往某KTV, 途中, 一边打开汽车音响, 放大音量, 一边极速飙车 (死者手机图片显示最高时速达200KM) 。
2. 问题设置。
(1) 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 你觉得飙车有何危害?
(3) 他们 (驾驶员、同伴) 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 使学生懂得了飙车、使用音响音量过大等的危害, 同时也纠正了学生中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 如:酒后正常行驶但不飙车就不要紧;或者少量饮酒开车不要紧等;同伴不劝阻驾驶员酒驾不违法, 等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对自己行为负责, 一定要重视行为过程中的及时调控”的道理。
三、行为后自省、承担应负的责任
1. 案例回放。
最后, 因车速过快, 与一辆正常行驶中的卡车发生追尾, 导致两名同伴当场死亡 (没系安全带) , 驾驶员受伤。
2. 问题设置。
(1) 事故中卡车司机要承担责任吗?
(2) 驾驶员甲要承担哪些责任?
(3) 有人说车主丁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你认为对吗?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酒驾、飙车等不良驾驶现行为的危害性的认识, 使学生理解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集中体现在对行为后果的自省及自觉承担应负的责任上”的道理, 同时也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 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
四、课堂小结
1. 课堂回顾。
2. 设置问题:假如一切可以重来, 请你为此次事件中的相关人物重新作一次选择。
通过此问题的设置, 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确本框的主题:三思而后行。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 选用了本地区的真实案例, 而且知晓度较高, 笔者发现, 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普遍集中, 气氛热烈, 兴趣深厚, 几名平时比较厌学的学生也主动参与到讨论和探究中去,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案例, 有了这样一次探究, 相信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处理类似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 经常会采用这一教学方式, 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此笔者也有一些个人的观点与大家分享。笔者认为, 主题式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做好案例编制和问题设置两个方面。
一、案例编制
首先要保证案例的完整性。一个案例就是一个故事, 师生共同循着故事的发展层层剖析, 最终才能得出理性和正确的结论, 而断章取义或者留有悬念的案例, 其结论也只能是残缺的, 甚至是错误的。
其次是案例的选编要有针对性。这里的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材, 也就是与教材观点相契合;二是针对学生, 也就是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基于这一特性, 案例的选编一般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如:大家普遍熟悉的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时事新闻及一些影响较大的经典案例等。它们必须是学生感兴趣且有能力去探究并得到答案的。
最后是案例的选编要有真实性。事实胜于雄辩, 真实的案例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所以教师在选编案例时一定要保证案例来源和内容的真实性, 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在教学实践中, 如果每一框都要找到一个与教材观点相契合的单一案例是困难的, 所以教师也可以在保证事实真实的情况下, 通过塑造人物的方式把真实的事件串联起来, 并精心编写符合学生年龄段的教案, 这也是符合案例真实性的要求的。
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的呈现。呈现的篇幅要精简, 关键词要精当。如在本框中笔者所呈现的三段材料, 内容简单明了, 而且在第一段材料用了“大量”一词, 为下文的酒驾埋下伏笔;在第三段材料中用了“正常”一词, 免得学生在讨论、探究时出现方向性错误。
二、问题设置
首先, 问题的设置要为教材观点服务。所以笔者在设计每个环节的第一问时都紧紧围绕观点展开, 在课堂小结部分, 也是通过回顾的方式突出本框主题。
其次是问题的设置要为课程服务 (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做负责任的公民是思想品德课的核心。因此,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 (尤其是七、八年级) 应有别于其他的文化课, 更不能被中考要求所束缚。所以笔者在每个环节设置的第二、第三问包括课堂小结部分, 表面上与教材没什么联系, 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在交通安全方面的意识。
第三, 问题设置要为学生发展服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 在开展主题式案例教学中, 问题的设置还要有深刻性, 要引起学生的真实思考。如在第三部分的第三个问题, 关于车主丁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 从“要”和“不要”两个角度, 引起了学生激烈的争论。最后, 笔者引导学生不仅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看问题, 也要学会用客观的、全面的观点去看问题。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小组讨论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必修课程,也是开展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由于很多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是一味地注重学生成绩而不管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使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失去了本身的作用。笔者根据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采取以下几点策略来解决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让其学会在课文中找答案
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也是如此,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因为指导学生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特别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课本知识进行默读,进而在课文中找到教师所提的问题。以一个问题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气氛变得更为融洽,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有自身的见解,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好习惯。
二、结合教学内容,小组进行讨论,发挥品德与社会的作用
学生在对品德与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以发散性问题为主。比如,从你懂事开始,你最想感恩的是谁?设计此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感恩这一概念的含义,要学会感激身边的人。又如,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自己?这个题目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学生把自身的实际生活与思想生活有效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相关知识与理论进行内化,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知、情、意、行的熏陶等。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位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中,还可以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只在课本上寻找问题,而是应该研讨一些发散性较强的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三、突出主旨,解决问题
由于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知识性、情感性、教学性特别强的课程,需要教师采取合适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发挥品德与社会的作用,努力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给学生传授人际交往礼仪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并且用已获得的文化知识来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了解课文中哪些知识点学生容易混淆,还应该标注出课文中的重难点。只有把每堂课的重点难点讲深讲透,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课重要的知识点,提高教育质量。
四、理论联系实际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品德与社会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不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关心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重难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从而设计出一两道学生能够用自身所学知识来解决的问题。比如,在讲解完一小节内容过后,教师可以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全面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去改善自身不足的地方。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传授科学合理的解答问题的步骤。
综上所述,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对我国的教学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全面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了解与掌握,同时还要帮助学生用已获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促使我国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更好地发展下去,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魏星.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对自己、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相信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本册由三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教学内容以家乡的地理环境为中心,从家乡的整体和地理位置入手,加深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并由此拓展到对不同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提升到更加科学和概括化的水平。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教学内容以家乡人的生活为中心,从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切入,帮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感受和理解家乡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从而产生热爱家乡、愿为家乡的明天做出贡献的积极态度。
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教学内容以家乡的文化民俗为中心,在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开展认识和了解家乡历史与文化的学习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人的智慧、家乡传统与进步的变革和家乡人对祖国文化发展的贡献;知道家乡中还存在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习俗,学会批判地看待这些问题;进而产生作为家乡人的自豪感及热爱家乡和家乡人的积极感情。教科书采用了较多的照片和图画,目的在于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课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发展和变化,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文化,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3、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探索、比较、分析,能够与同学们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4、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
5、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知道一些与水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对家乡水的状况有一些具体、实际的了解。
6、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乡风、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四、教学措施
1、精心策划,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2、充分利用班队课,谈话课进行教育,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整体提高。
3、开展认识地图的活动和查找地图的比赛。
4、按主题分组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收集实物,并用报告、图片等形式进行交流。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题 教时 1 复习上学期重点知识 2 2 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2 3-4 从地图上看家乡 4 5 国庆放假
6-7 展览室里故事多 4 8-9 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 4 10-12 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做生活中的勇士》本课主要让学生知道,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笔直平坦的,一个从童年到成年,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人们面对困难时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面对困难时没有思想准备,或者没有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明白,在挫折面前勇于面对,能够锲而不舍地前进,排除障碍,才能克服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课后对课间出现的问题做出思考和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时注意落实课改精神,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困难并不可怕,要充满自信。课堂上多采用谈话、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更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并培养学生敢想敢为,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生活的做事态度,从而真正成为“生活的勇士”
对教师的评价
1、有效的利用教材,挖掘各种课程资源。
2、能注意分析学生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3、能够唤起学生已有的是生活经验建构知识。
4、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用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战胜困难,才能使他们不断进步成长。
不足:课上教师的语言没有感染力,教态过于严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单一,对学生的亲和力不够。教学中的一些环节和语言确少儿童化的特点。板书设计还没能突出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古诗凝练精致, 字字珠玑, 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久远, 课堂上如何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 让古诗在孩子当下的生活中复活?笔者以为应当依托文本、根植生活, 寻找古诗中与孩子生活紧密结合的契合点, 举象入境, 通过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方式, 与生活合理链接。
一、链接生活, 举象入境赏画面
对年代久远、言简意丰的古诗的学习感悟, 不能仅仅停留在诗句的表面, 教学中应举象入境, 也即举起来, 把象打开, 把象还原, 把象表现出来, 让孩子们能够看得见。朱光潜说:“读书挺要紧的一个字就是‘见’, 见什么?见象。”当然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 站在文本的角度来说的, 因为有象在那里, 你可以去看, 你能看出那个象, 看出那个意境就行了。课堂上, 老师应充分利用这象的还原来拉近诗歌和儿童之间的距离。
以《元日》一诗的教学为例。儿童每年都要过春节, 但当下的儿童和古代人过春节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教学中应让儿童不断想象, 举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象, 悟情悟理。《元日》一诗的教学试图突破传统的“先读准字音, 读懂词句, 再品味全诗”这种“疏通文句”“面面俱到”的翻译式的固有模式, 在理解意思和感受画面意蕴之间寻求和谐的统一, 采取一种“散而不乱、细而不碎”的处理, 通过“燃爆竹”“饮屠苏”“曈曈日”“换屠苏”四个画面的想象描述来理解古诗, 并巧妙地将生字的识写、词语的理解融于其中。
【教学片段举隅】
片段一:在引导学生想象“爆竹声中一岁除”这一画面时, 依托“爆竹”这一凭借, 链接学生生活中听到的“鞭炮声”。从声音的表象、给人的感受等多方面来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是___“的爆竹声”。此时学生脑海里呈现画面, 心中感受喜庆, 口中吟诵诗句, 真可谓达到古人“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的要求。
片段二:对诗中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理解, 则创设情境, 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 想象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___ (人物) ___ (表情) 地说:“____。”从而品味饮屠苏时诗人身体之暖和内心之暖, 再动情地吟诵诗句。
二、链接生活, 联系背景悟情理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首诗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 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在诗中徜徉, 透过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 理解其中复杂的情感, 作者的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元日》一诗是王安石49岁那年被任命为宰相后推行新政时写的。从表面看, 本诗是通过几个典型画面描述人们过春节时的习俗, 实则是透过画面表达自己坚定的改革信念。沐浴着改革的春风, 他内心暖意融融, 那时那事那景那情, 诗人不由吟诗抒怀, 他坚信自己的新政一定能成功推行, 从而实现他富国强民的愿望。
基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 背景材料在课堂上的合理取舍、适切把握和灵活利用必须费思量。背景的呈现、利用如若过于“丰满”, 显得累赘、多余, 会给人本末倒置之感, 让学生产生到底是学诗歌还是解诗人的困惑;若是过于“骨干”, 就不能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生也就不可能理解古诗深刻的寓意。只有在教学中适切把握诗人的创作背景, 才能将教学引向深入。《元日》一诗的教学必须寻找到古人过春节和当下孩子的生活之间的最近契合点, 在诗歌与儿童生活距离拉近的过程中, 让学生初步触摸诗歌的理趣。
【教学片段举隅】
教学《元日》一诗, 在学生读懂古诗内容、读出诗歌画面的基础上, 试图引导学生品出诗中“情理”:
1. 引一引:引导学生关注王安石的写作背景, 互相交流查找到的作者的资料。
2. 读一读:出示王安石的相关介绍, 重点关注他49岁时发生的事, 初步感知其写诗背景。
3. 迁一迁:王安石当时是国家宰相,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总理。让学生想一想, 快过年了, 我们敬爱的总理在想些什么?
4. 悟情理:再默读全诗, 看看哪句诗最能体现王安石的心声。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坚定的信心? (总)
5. 吟古诗:通过以上关注, 引领学生感受宰相的胸怀远大, 再吟诵古诗。
三、链接生活, 适度拓展品文化
从文化的视野来看, 《元日》一诗选入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与《春联》《江雪》等文本组合为一个单元, 编者的意图就是对经典文化的继承。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和诗作相关的文化, 诗歌固有的文化特点, 也即诗歌语言审美特色中的“节奏”“押韵”“对仗”等, 以及古诗内容涉及的相关文化“屠苏”“桃符”“元日”等, 适度拓展, 让学生享受一场文化的盛宴。
教学中, 在学生感知古诗画面、体悟诗人内心情感后, 由“元日”这一主题拓展开去, 关注同一主题的诗句。其要旨不仅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 促进儿童深入了解我国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更升华了学生对古诗主旨的理解, 在吟诵的过程中爱上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
【教学片段举隅】
1. 引一引: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它见证着我们成长的年年岁岁, 从古到今, 写春节的诗歌数不胜数。
出示诗句, 教师引读, 学生吟诵。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屠苏沉冻酒。———【宋】毛滂《元日》
无复屠苏梦, 挑灯夜未央。———【南宋】文天祥《除夜》
屠苏成醉饮, 欢笑白云窝。———【明】叶顒《己酉新正》
听烧爆竹童心在, 看换桃符老兴偏。———【清】孔尚任《甲午元旦》
举杯互敬屠苏酒, 散席分尝胜利茶。———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2. 结一结:我们发现, 无论哪个朝代, 无论是快乐还是忧愁, 春节里人们都会———品屠苏酒;都会———燃放爆竹;还会———在曈曈日里换桃符。
总结:爆竹声声辞旧岁, 屠苏美酒喝到醉, 新桃旧符映春晖, 引着孩子再背诵古诗。发现:王安石相信——— (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自己的新政一定会成功……)
3. 吟诵全诗, 轻唱诗歌。
主题一
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课题1 用眼观察家乡
教学目标
1. 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2. 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教学准备
1.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7页。
2. 让学生到本地区较高的地方进行观察。教师要提前布置,可以提示学生请家长帮助,也可以由本课程或其他课程的教师组织完成(学校的楼房)。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有俯瞰家乡的枘,强调要注意观察在各个方向上都有什么,最好做简单的记录。
3. 教师准备一张大的挂图,可以是全国的,也可以是本省或本地区的。教学过程
1. 导入。从本单元的导读图入手,让学生议论一下画面上教师、虎子、妞妞和同学们都在做什么,他们看到和想到了什么,然后向学生说明,下面将要像他们一样,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家乡。
2.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的课文—妞妞的日记,并回答,妞妞和她的同学们分别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妞妞和她的同学们看到了家乡不同方向的景色,而且记录了家乡不同方向的景色,描绘了自己的家乡。在原来学习过的4个方向的基础上,又使用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4个方向。3. 体验活动。
教师:在三年级时,同学们已经学过了4个方向,今天,我们再多学一些,也就是教科书上同学们使用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4个方向,人们把这4个方向叫做“副方向”,有了它们,使用地图就会更加方便、准确。现在,老师带大家做一个练习。请同学们将自己面前的课桌当做地图,按照上北现南、左东右西确定4个正方向。课桌前面是北,靠近自己身体的一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然后我们来认识4个副方向。
北与东之间的方向是东北,北与西之间的方向是西北,南与东之间的方向是东南,南与西之间的方向是西南。课桌的4个角正好代表这4个副方向(老师在讲解时为学生示范)。4. 方向游戏。
老师随意喊出4个方向,学生正确地摸到相应的桌角。5. 方向练习。
在地图上随便指一个地方,让学生运用4个副方向说出它的位置,让学生体会有了4个副方向,寻找起来就更为方便。6. 全班讨论。
上次老师布置同学们从高处观察自己的家乡,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大家都看到了什么,然后大家再想一想,你看到的景色在家乡的什么方向上? 7. 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从高处看学校活动。
根据自己的观察,完成教科书第7页的观察记录。
课题
2用手描绘家乡
教学目标
1. 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2. 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于方向的认识。教学准备
1. 准备几张白纸,学生人手一份彩笔。
2. 检查并保证学生都进行了从高处观察家乡的活动。教学过程 1. 导入。
用几分钟的时间主人学生的“观察记录”,表扬把握方向正确的学生进行上一课的游戏或练习,复习4个副方向。2. 阅读与讨论。阅读第8~9页,议论一下书上的学生是怎样描绘自己的家乡的,并谈一谈对这些图画的看法。教师:这节课同学们也要为自己的家乡进行绘画。3. 小组准备讨论。任务:每个同学都从高处观察了自己的家乡,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每个小组为家乡画一幅画,要求是每副画表现家乡一个方向上的景色。
生四人小组按指定方向画(讨论:看到什么,决定画什么,画哪些内容,进行分工),进行绘画。
4. 各个小组向全班展示并介绍本小组的绘画作品。5. 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向家长介绍这两次课的学习内容。
向家长了解自己的老家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主题二
从地图上看家乡 课题1 用心体会家乡
教学目标
1. 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2. 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3. 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教学准备
1. 做好书中涉及四川省的内容的了解和准备。2. 就本地区的相关内容做适当的准备。3. 为学生准备一些书籍、画报等。教学过程 1. 导入。
学生阅读书第10页的课文,并询问有无同学到过四川,然后按照书的介绍,简单地议论一下四川省的情况。2. 全班讨论。辛蓉是怎样讲述自己的家乡的,她都介绍了哪些方面(四川的地形、地貌及一些风俗习惯),接下来我们也要进行类似的介绍活动。3. 小组讨论。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向家长了解一下自己的老家在哪里,都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按照老家的不同,分成小组,分别像辛蓉那样,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老家,介绍要以地形、地貌和风俗习惯为主。
分组交流:确定介绍的内容,进行分工和练习。4. 全班交流。
各个小组轮流向全班做介绍。5. 老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告诉家长自己今天新了解到的同学们的老家的情况。
与父母或其他人一起讨论书本第14~19页呈现的下一个课题的内容。
课题2 走进不同的家乡
教学目标
1. 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2. 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3. 通过对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4. 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1. 找一幅本地区(本省)的地形图。2. 找有关本地区温度的统计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欣赏书本第14~15页的内容。2. 探究活动。
这两页上有一幅地图,是什么地图?它与周围的几张照片有什么关系?(生自由发言)。这是一张专门的地图,书本告诉我们,它叫做“地形图”。那么,什么是地形图呢?请同学们进行思考和探究,自己找出答案。什么是地形?
地形图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地形图有什么用途? 3. 小组合作活动:
观察本地区的地形图,讨论:这个地方的地形如何、地势如何、海拔是多少。全班进行汇报。4. 全班自由讨论。
通过地形图,可以把地形、地势看得一清二楚。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怎样阅读地形图,现在大家说一说,书本第14~15页的地形图与周围有什么样的关系? 老师做适当的补充。
用15页豆愽士的话作为概括。5. 老师小结 第二课时 1. 导入。
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请同学们与成人一起讨论一下课题的内容。现在,就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对于书本第17页的两幅统计图有什么想法? 2. 探究活动。围绕两幅统计图展开。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提问:我国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哪里?降雨量最多的意思是什么?我国降雨量最少的地方是哪里?降雨量最少的意思是什么?
我国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哪里?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意思是什么?我国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意思是什么?
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哪里?我国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
为什么年最高气温不是在年平均最高的地方?年最低气温也不是在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
3. 自由讨论。
“不论生活在哪里,人们都热爱自己的家乡”
通过这两幅统计图及周围的几幅照片,同学们可以体会到,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景色壮丽多姿。在祖国的不同地区,有的地方寒冷,有的地方温暖,有的地方干旱,有的地方温润,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们,会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学生欣赏书本16~17页上的照片,并谈一谈他们所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引导他们思考不同的气候、不 同的降水量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及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4. 游戏活动。
以同桌为对手,互相提问,为不同的民族寻找家园。5. 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用今天学习到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最低气温考一考周围的成人。
课题3 请到我的家乡来
教学目标
1. 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 体验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3. 提高合作能力。教学准备
1. 收集到的学生介绍家乡的记录、学生画的不同方向的家乡景色等。2. 装订家乡手册所需要的工具。教学过程 1. 导入。
与学生交流一下上次课布置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2. 阅读与讨论。
学生阅读卓玛的信,然后进行讨论。3. 全班讨论。
组织学生回忆,到目前为止,这个学期都学到了哪些内容。4. 制作活动。
分发材料,学生装订自己的家乡手册。
5. 学生相互展示并交流自己制作的家乡手册。家庭作业。
向家长展示在课上制作的家乡手册,并告诉家长自己在匪患的贡献。
第二单元 家乡的故事 主题一
展览室里故事多 课题1 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增进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积极情感。2. 掌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发展的方法。3. 感受家乡人生活的巨大变化。教学准备
1. 学生搜集家庭居室的新、旧照片,旧粮票、布票,长辈用过的生活用品等。2. 学生向长辈调查、了解家庭生活变化和家乡道路的发展情况。
3. 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分类设计调查提纲,请学生有目的地去访问家长。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才。
生大致第二单元的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第二单元的导读图。思考:在新的学习单元里,我们将主要研究家乡的哪些情况? 引出课题。2. 小组探究。
(1)按照吃、穿、住、行四个方面进行分组。(2)各小组分别筹备展览。
(3)小组分工:写介绍,讲解,展示展品等。(4)各小组交流一下各自的准备。(5)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成就,提醒他们下次课每个小组要向全班介绍,小组要获得成功,必须依靠每个成员完成各自的责任。请每个小组的学生抓紧时间完成必需的补充调查、搜集等。第二课时 1. 准备。
各小组为展示做准备。2. 发表。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准备,向全班介绍家乡某个方面的变化。3. 教师总结
我们家乡人生活的变化是巨大的。现在,人们的生活用品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提高,这是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也是一代又一代家乡人辛勤劳作、努力创造的结果。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要和家长一起,为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共同想办法,出力量。
4. 把自己体会最深的感受写成一句话,然后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5. 家庭作业。
向家长介绍今天的课程。
向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了解过去学校的情况。
课题2 学校变化真大呀
教学目标
1. 了解学校的过去,通过探究学校的历史,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2. 在了解和研究学校变化的活动中增进对学校生活的情感。3. 从对学校过去的现在的对比中理解家乡的变化。4. 尝试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教学准备
1. 师生分别收集一些反映学校新、旧面貌的图片和照片。
2. 请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熟悉的学校,对学校有一个比较完整、细致的了解。3. 请学生向自己的长辈调查、了解他们小时候学校的情况。教学过程 1. 导入。
前面,我们也了解家乡人物质生活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对于同学们来就,对我们的学校过去是什么样子的、过去的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更感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对家乡学校的历史进行一番考察。2. 阅读讨论。
阅读: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小文和妞妞是怎样考察自己学校历史变化的,她们发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样的认识?
提问:小文和妞妞先向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了解了他们小时候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听长辈们谈自己小时候对学校的回忆,还和他们一起找到了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已经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三年多了,对自己学校现在的情况比较了解,让我们把搜集到的历史资料与自己现在的学校进行对比,得出对学校发展变化的认识。
讨论。提问:今天我们也来看一看自己学校的变化,看一看它的过去与现在有什么不同,谈一谈你在课前为研究学校的历史发展做了些什么,是怎样做的,都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师做出评价和指导。3. 制作活动。
师生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书本第31页的学校变化年表。(1)了解并记录爸爸、妈妈上小学时的学校条件。(2)将原始记录进行整理,填写书本的表格中。(3)同学间互相交流、评价。4. 教师总结。
我们的国家和社会都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在家乡的发展变化中,学校变化是最大的。家乡最好的建筑之一就是学校,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在不断地改善,所以我们要珍惜幸福的学校生活。5. 布置家庭作业。
将今天在课堂上讨论的情况和自己的表现向家长做汇报。完成书本中第31页的学校变化年表。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过去的儿童游戏。
课题3 生活中的智慧
教学目标
1. 模拟使用过去的生活用品,体验生活的变化与进步。
2. 通过体验活动,感受普通劳动者的智慧,培养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情感。3. 认识简单的实物年表,理解年表的作用,学习制作简单的年表。教学准备
1. 教师、学生搜集过去的日常生活用品。
2. 准备一两种供小组体验活动时使用的旧式生活用品。
3. 询问家长,书本上呈现的东西和自己搜集的旧物品,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历史年代,有什么用途。
4. 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把调查、访谈时的对话做记录或进行录音。教学过程 1. 导入。
阅读书本第32页的课文,发表意见:平时你见过这些东西吗?你知道这些东西的用途吗? 这些旧式生活用品记录着过去年代人们的生活情况,反映了过去人们生活中的智慧,通过对旧物品的回顾和体验,我们会对家乡人生活的变化有进一步的了解。2. 展示。
请搜集到旧物品的学生向全班做介绍,展示自己带来的物品,请其他同学猜一猜这些东西的大致年代和用途。
提问:当时,这些东西为什么被人们所喜爱和利用?现在哪些东西已经被淘汰了,哪些东西现在还在使用,为什么? 3. 体验活动。
分组选择一种用具,亲身体验一下它的用途,时间大约在20分钟左右。谈谈哪些已经被新用具代替了,再说一说新用具的便利之处。4. 学看年表。
说一说,每一横排中的内容是什么,最上面的小标题说明什么这张年表告诉了我们什么? 5. 讨论。小组讨论。“你刚才使用了什么用具,有什么体验?结合年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家庭作业
向家长讲一讲今天在课堂上自己使用了哪种用具。选择一种用具来制作年表。
主题二
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 课题1 “家庭寻宝”中的发现
教学目标
1. 知道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2. 通过小人书与今天儿童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展。3. 增强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准备
1. 师生在课前尽可能多地搜集年代久远一些的小人书,类型应多样化,如童话故事、电影故事、历史故事等,应当保证至少每两名学生能够拿到一册。2. 准备几张写好分类名称的图书卡片。教学过程 1. 导入。
阅读并欣赏书本第36页的文字和照片。
提问:这些学生在欣赏什么?从他们搜集到的这些东西中你们想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进入新的主题学习,我们要和他们一样,从家里找一些长辈们过去用过的学习和生活用品,通过了解、研究这些东西的用处及来历等,进一步了解历史。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小人书摆放在课桌上,一两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找到的,找到的是什么类型的小人书,看过没有,是否喜欢。2. 体验活动。(大约20分钟)(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小人书摆放在一起,并任选一本,要爱护书,不争不抢。
(2)请学生看一看,小人书属于哪一类,看一看书的扉页和版权页,说一说都发现了什么(这本书是哪一年出的,作者是谁,价钱是多少)。
(3)请学生默读自己选好的小人书,并思考,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故事,你是否喜欢,选出你最喜欢的部分准备介绍给其他同学。(4)小组汇报。
简要介绍自己阅读的小人书,讲一讲自己的读书体会。(5)将小人书进行分类。3. 全班讨论。
对今天的体验活动有什么感想?这些“古老”的小人书和你们今天读的书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过去的孩子们特别喜欢看小人书,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4. 总结。
学生阅读书本第37页乐乐的话,引导明确:“小人书虽‘小’,但是从中却可以发现一个大世界。”
5. 家庭作业。
给家长讲一讲自己在课堂上看的是哪一本小人书,谁带来的,并问一问家长是否看过,是否喜欢。
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他们童年时常玩的游戏。
课题2 过去的游戏真有趣
教学目标
1. 通过体验,发现过去游戏的特点。
2. 体验参与性较强的集体游戏中快乐,加深同学之间的友情。3. 通过比较过去和现在的游戏,感受儿童生活的变化。教学准备
1. 准备一些玩传统游戏时所需的用具,如滚铁环、抖空竹所需要的铁环和空竹等。2. 按照小组数目印制若干份传统游戏规则,保证每个小组都能够拿到。
3. 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一些传统游戏的玩法、规则,了解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些游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问:同学们平时都玩什么游戏?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教师谈一谈自己小时候常玩的游戏。检查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请学生讲一讲成人小时候爱玩的游戏、游戏的及规则。2. 阅读教科书。
阅读书本第38页的课文,然后议论一下书本上面的通页图画,说一说大人们小时候都玩什么游戏,今天同学们玩的游戏方式和过去有什么不同。3. 体验活动。
提示:今天,请大家玩一玩爸爸、妈妈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有些是书上提到的,有些是爸爸、妈妈介绍给我们的。
说明:玩游戏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因此做游戏前,要先讲清游戏规则或学习规则,在玩游戏时要注意安全。
学生自由分小组,选玩游戏。(在操场做游戏,大于25分钟)4. 做整理活动,小结。
简单询问学生过去的游戏是否有趣,要求学生对今天活动做一个回顾,想一想这些游戏和今天的游戏有什么不一样,下节课进行讨论。5. 家庭作业。
向家长介绍今天自己在学校玩的游戏,问一问他们过去是不是也这样玩。
讲一讲自己玩游戏时的体验及游戏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并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第二课时 1. 导入。
上次课,每个小组、每个同学都玩了一两种爸爸、妈妈小时候玩的游戏,大家玩得很开心,下面请你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2. 交流活动。
学生分组,不与上节课重复。自由讨论: 过去的游戏与今天的游戏相比,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那时候的孩子喜欢玩这些游戏? 哪些游戏我们现在不玩了,为什么?哪些游戏我们现在还玩?你们最喜欢哪些游戏,游戏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什么? 3. 小结。
师生总结各种游戏的特点。
游戏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内容的游戏,但过去很多游戏至今还吸引着我们,并给我们带来快乐。健康活泼的游戏会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欢乐,有益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多一些交流,会使我们从中体验到伙伴之间的友谊和快乐。4. 课堂作业。
根据上次玩的游戏和今天的讨论,完成书本第40-41页的“快乐的游戏”,并请学生分小组读一读上次自己写的游戏日记,互相评点。5. 布置家庭作业。
把在课堂上完成的“快乐的游戏”拿给家长看。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家庭厨房的变化。
课题
3今非昔比的厨房
教学目标
1. 了解三种不同的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有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活进步,学习从具体、细微之处观察和感受社会的进步。
2. 从不同的厨房中了解人们生活的不同状态,了解人们的家庭生活设施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学习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教学准备
1. 整理、编辑一盘关于厨房变迁的录像资料供教学使用。
2. 学生提供一些自己家厨房现在的照片,以及学生自绘的景观图、平面图。3. 在村子里看一看几家条件不同的厨房。教学过程 1. 导入。今天,我们起来认识和了解一下家家户户都有的厨房。同学们对于自己家现在的厨房可能很熟悉,不过,对于过去的家庭厨房就不是很了解了。教科书中的一们老奶奶给我们介绍了她自己经历过的三种不同的厨房,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去看一看。2. 观察讨论。
(1)欣赏教科书第42页右上方照片。讨论:为什么灶台旁边还要放一口大水缸? 为什么灶台垒得那么大? 为什么要拉风箱? 为什么要烧柴草?
(2)观察教科书第42页中间的照片。
思考回答:人们怎样使用炉子? 用炉子做饭的情景是怎样? 炉子与灶台有哪些不同之处?
煤炉还有哪些缺点?
(3)欣赏教科书第43页展示现在的厨房的照片。
自由讨论:现在很多同学家的厨房和用煤炉的时候相比,条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你家的厨房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便利的方面,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3. 总结。
从厨房的变化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4. 家庭作业:进厨房帮助妈妈做一次饭。
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自己家乡街巷、古树、古迹等的来历。
主题三
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题
1家乡名称的来历
教学目标
1. 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 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统。
3. 了解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从中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本地名称的来历及传说,搜集有关文本资料或实物。有准备地请几组学生采访社区干部,了解家乡的英雄故事并做采访记录或录音,根据教学需要分几个组按不同方面进行社会调查。教学过程 1. 导入。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布置了调查访问的作业,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的收获,如我们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你们家附近的街巷叫什么名称、为什么叫这样的名称等。2. 阅读讨论。
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照片及文字,分小组谈一谈自己搜集到的关于家乡名称的故事。然后评出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地名来历,小组成员一起补充完善,然后请一名学生准备向全班做汇报。
3. 全班讨论家乡名称的来历。4. 提问。
除了地名之外,家乡还有很多可以反映过去的历史事物,如文物古迹、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等,还有一些名人或英雄人物的后代都可以作为历史见证,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们家乡的过去。5. 小组探究活动。6. 讨论与交流。
各小组轮流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7. 小结。
教师肯定学生的调查成果,布置家庭作业。
向亲近的长辈汇报今天的学习内容,征求他们的意见,和他们再次回顾关于家乡的历史。
课题2 家乡水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家乡有关水的发展变化的历史。2. 感受水与家乡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3. 感受水的宝贵,对水资源持珍惜的态度。教学准备
1. 课前了解家乡取水的方式的发展历史,听长辈讲一讲过去是如何取水的。2. 了解水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广泛用途。3. 搜集关于水的用途的照片或图片。教学过程 1. 导入。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家乡人的生产和生活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水,人们对水的利用也经历了一个教程。
阅读、欣赏教科书第46-47页的文字、照片和图片,提出:从家乡水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在饮水、用水方面发生几个方面的变化,请你们说一说我们家乡水的变化情况。2. 阅读讨论。
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48页的文字和照片,边思考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变得越来越宝贵了”
3. 全班讨论。
为什么现在总在提倡要节约用水? 4. 教师小结:
从我们了解的关于水的故事中,不难体会到家乡水的变化历史,认识到水对家乡人的重要。现在我们用水比过去方便了许多,饮用水质量比过去大大提高了,但要时时考虑到水是可利用的有限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节约用水对每一个家乡人、对全人类都是十分重要的。5. 家庭作业。
上网查寻或向周围人了解家乡生活用水的来源和利用情况,以及水污染的情况。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家乡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来源情况。2. 知道由于许多人付出了劳动,才有了洁净的自来水,感受家乡人为争取洁净水源而付出的努力和成效。
3. 了解并思考树木和绿草对水资源的重要作用。4. 认识水污染对家乡人生产和生活的危害。教学准备
1. 准备关于家乡生活用水的水源及流程情况的录像、图片等资料。2. 请家长领着沿家乡河流走一走,实地了解一下家乡水的来源情况。3. 搜集关于家乡自来水工程的照片或图片。教学过程 1. 导入。
水是家乡人生产和生活的命脉。家乡人对于水有着特殊的感情,世世代代都在为争取足够的洁净用水而奋斗。过去我们的长辈为了得到宝贵的水,有的打井、挖渠,有的建水库积蓄泉水和雨水供人们生活使用。经过祖祖辈辈的努力,如今我们的用水条件越来越好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们使用的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2. 观察讨论。
(1)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49页文字和照片,观看反映家乡水源的录像资料。提问:通过观察,大家不难看出,自来水不论是来自水库,还是来自地下,在进入千家万户之前都经过了许多人的努力。想一想:为了人们能够使用上自来水,有哪些人付出了自己的劳动?(2)阅读教科书第50-52页的图文,分小组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使用过的水流到哪儿去了?自来水为什么要铺设地下管线?我们的家乡在自来水工程的建设上有什么新成就,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你对家乡自来水建设有什么好建议?
污水是怎样被处理的? 3. 教师小结。
强调应尊重那些为了人们能够饮用到清洁的自来水而辛勤工作的人们,要正确处理使用过的污水,要注意多种树、爱护树木,以保护水源。4. 家庭作业。
放学后,以少先队小队为单位,考察一下路上遇到的井盖,看一看井盖上面刻的字,有的是自来水井,有的是污水井等,让学生体会家乡建设者的劳动成果和家乡的建设成就。(要注意安全)调查有关家乡人们节约用水的故事。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家乡人们节约用水方面的成就。2. 强化学生珍惜家乡水的情感和态度。3. 促使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教学准备
按照小组的数目,准备小实验的需要的水槽、海绵、杯子等物品。教学过程 1. 导入。
上次课,同学们了解到用过的水经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还可以被人们再次利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在这样做。请你们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2. 阅读讨论。
(1)阅读教科书第53页虎子的话。
(2)讨论虎子家乡的人们在节约用水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3)根据课前了解到的情况,谈一谈自己家乡的人们是如何节约用水的,介绍家乡人节约用水的故事。3. 模拟实验。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水,保护好水资源是家乡发展的重要前提,你们知道吗,保护水源和植树种草有很大的关系。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实验步骤:
(1)发给每个小组一个长形水槽、杯子和海绵;(2)把水槽一端置于杯中;
(3)将杯子里面放满水,直接倒入水槽,观察是否全部流入下面的水槽,流了多久;(4)将下面的水杯倒空,并在水槽中间部位放置海绵;(5)将另一杯数量相等的水倒入水槽,水经过水槽由于有海绵挡住水流,观察是否全部流入下面的水杯,流了多久,对两种结果进行比较。(6)讨论两次不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4. 制作活动。
人们通过种种努力珍惜水,爱护水,今天我们的小实验又让大家 直观地了解到植物对于保护水源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自己对家乡水问题的认识,自创几条关于用水警句或提示语,宣传珍惜水的思想。分小组讨论或自由讨论。精选宣传品。5. 教师小结。
对学生体验活动给予肯定,提出要求,提示学生将对家乡水的认识转化成实际行动,并积极地向家人和社区人做宣传。
关于家乡故事的学习结束了,希望我们能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家乡做一些为所能及的事情。
第三单元
家乡,我为你骄傲 主题一
从家乡看祖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 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3. 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理及运用资料。教学准备
督促学生用切合本地实际的方法完成调查任务,并准备好调查资料。教学过程 1. 导入。
学生回顾一下以前的有关家乡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除了以前大家了解到的家乡的情况,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2. 讨论。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都非常想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风土人情及家乡发展的现状。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完成这一任务呢?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如何获得有用的资料呢?
各小组选出小组长和记录员,分别组织讨论和记录讨论所得到的结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3. 全班交流。
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讨论的结果,并在黑板上做必要的记录。结合讨论所得到的结果,阅读并分析教科书第54-57页的课文及图画,及时总结各种不同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4. 制定一份“调查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计划”。教师可根据教科书上提供的计划格式,分期进行指导,重点应放在内容的确定上。例如:要调查家乡的某一名胜古迹,就要弄清它的建筑年代、建筑目的或用途、具有什么影响等问题。
5. 教师小结,并建议学生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根据地的远近,分小组落实调查任务。
6. 家庭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调查计划,完成各自选择的调查任务。
课题1 家乡人的智慧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家乡日常生活用品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才智。2. 了解家乡的名人、普通劳动者及对家乡的贡献。3. 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教学准备
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收集的资料或生活用品可能会涉及很多内容,教师事先应做一些说明,不论是一座建筑,还是一件小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渗透着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教学过程 1. 导入。
学生汇报调查的过程,谈一谈在这次调查活动中都有些什么收获。
提问:在这次调查活动中,你们去了哪些地方?访问过哪些人?查阅过哪些图书资料? 阅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把调查的结果引导到“家乡人的智慧”这一主题上。2. 演讲。
在这次调查活动中,同学们的表现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调查的结果讲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分享你的成果。3. 说一说,谈一谈。
阅读教科书第59页的课文,提问:在课文中我们了解到,在乐乐家乡的历史上出过有名的中医大夫华佗,他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针灸和麻沸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 们家乡的历史出现过哪些名人?他们为家乡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过什么贡献?除了名人,还有哪些人对家乡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4. 填写名人简历卡。(根据教科书上的格式)5. 谈感想。今天,我们对家乡人为家乡发展和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面对这么多伟大的人物,你自己又有什么打算? 6. 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承担收集不同时代家乡名人的资料,拟出版一册“家乡名人录”。
课题2 传统与进步
教学目标
1. 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2.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教学准备
1. 了解家乡都有哪些传统的手工业,其现状如何。2. 教师搜集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及本地区某些现代化企业生产的录像或文字资料,并引导:这是老师搜集到的家乡现代化企业生产状况的资料,同学们在观看时要留意以下几个问题:这些企业有多少职工?年产量是多少?年他利税是多少?它们在家乡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 讨论。
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60-63页的照片和课文。前面我们观看了家乡现代化企业生产的录像资料,其实这是我们家乡的传统工业,很早就有了。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讨论一下以前家乡传统手工业的生产状况与现代化企业生产有哪些区别。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讨论并做记录。4. 全班交流。
就前面讨论的结果请小组报告员向全班做汇报,教师在黑板上做必要的引导提示: 板书:
以前的生产技术落后,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力完成,产量低。
现在的生产技术先进,整个过程主要靠机器完成,产量高。5. 写一篇感想,可以是几句话。6. 教师小结。
根据本课题的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的总结。
课题3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教学目标
1. 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2. 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和情感。教学准备
1. 介绍名胜古迹、出土文物的录像资料和文字、照片资料。2. 教师准备一些小红花。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我们在前面两次课中学习了人的创造发明以及家乡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等内容,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家乡人引以自豪的历史,请同学们想一想,家乡还有哪些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呢?
欣赏教科书第64-65页照片,解释“文化瑰宝”。2. 观看录像。
放本地著名的名胜古迹的录像片。
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名胜古迹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向全班做介绍。余同学仔细看,认真听,体会它们的艺术魅力。3. 自由发言。
同学们看完、听完了有关文化瑰宝的介绍后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说一说。4. 写一篇家乡名胜古迹的简介。5. 教师小结。
简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对世界文化史产生的影响及所处的地位,并表达家乡人对学生的美好愿望。第二课时 1. 导入。
上节课教师布置了一个撰写家乡名胜古迹简介的作业,今天我们开一个评奖会,由同学们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推选3人作为评委会成员和主持人)2. 评奖会。
主持人宣布评奖会开始。
学生逐个宣读自己撰写的简介,评委会成员进行评分,最后根据得分高低排出名次,为前10名的学生奖励一朵小红花,并授予他们“宣传家乡小专家”的称号。3. 展示。
把获得小红花的学生所写的简介贴到班上的“学习园地”栏内。4. 教师小结。对获得小红花的学生所写的简介进行点评,并对如何撰写简介做出说明。5. 布置家庭作业
把撰写的家乡名胜古迹的简介抄写整齐,最好能够配上照片或图画。
主题二
扎根在家乡的传统
课题1 乡音乡情
教学目标
1. 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2. 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情况的关系。3. 深化对民间的认同感。教学准备
1. 教师搜集一些反映自己家乡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戏剧、音乐舞蹈等的录像、录音资料。
2. 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教学过程 1. 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在我们的家乡,流传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音乐、戏剧、舞蹈以及风格不同的传统手工艺品等,它们是我们家乡人的性格、思想和情感的体现,反映了具有特色的风俗习惯、劳动和生活状况。哪位同学唱我们家乡的民歌,会跳我们家乡的舞蹈,请表演给大家看。2. 欣赏。
(1)放几段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或歌曲,请大家欣赏。边听边辨析,从中说出哪段是自己家乡的音乐,哪些是其他地方的音乐,并说出省(自治区)名。在整个欣赏活动中,教师做适当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乡音乡情是家乡人性格、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反映。(2)展示几件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请学生欣赏。提问:“大家欣赏了这么多的漂亮的手工艺品,想不想试着自己动手做一个呢?
3. 手工制作。选一个简单且易于制作的家乡传统的特色手工艺品,采用小组合作的开工,仿制这件手工艺品。教师示范,讲明制作的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对各小组分别进行具体指导。4. 展示。
学生作品完成后,供大家欣赏、评判,并授予做得最好的学生“巧手小学生“的称号。5. 教师小结。
深化课题的主题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乡音乡情最能表现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最能反映家乡人的风俗习惯、劳动与生活情况。6. 家庭作业
把自己的作品拿给爸爸、妈妈看。
课题
2乡风乡俗
教学目标
1. 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2. 初步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3. 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4. 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意识。教学准备
1. 督促学生在课前利用业余时间向长辈了解家乡特有的风俗和文化,并搜集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传说、民间传统等故事。2. 教师提前查阅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教学过程 1. 导入。
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68-69页的文字和照片及图画,提问:同学们可能从电视、广播及民间故事书里听到或看到过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大家听。理解:乡风乡俗
2. 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请同学们再说一说,在自己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和文化呢? 3. 故事会。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传统、民间故事都渗透一些地方的民间风俗和文化。下面我们开一个小小的故事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大家听,让我们一起来分享。4. 讨论。
就故事中渗透的一些民间风俗和文化展开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民间风俗和文化。5. 教师小结。
针对乡风乡俗中文明与封建迷信并存的实情,教师在小结时,应强化相信科学、追求文明、拒绝封建迷信的意识。6. 家庭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家乡风俗和文化的传说或故事,并与同学相互交流。
课题3 快乐的节日生活
教学目标
1. 了解不同民族的节日及其节日生活习俗。2. 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习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3. 学会编辑“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教学准备
1. 学生搜集不同民族和自己家乡节日的习俗资料。2. 准备彩纸、剪刀等。
3. 教师可以从文化部门找一些有关节日的录像片或文字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春节是我国大多数民族共有的节目,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期间都有哪些活动?你和家人是怎样欢度春节的。学生自由发言。欣赏阅读教科书第70-71页的课文和照片。2. 介绍。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做了一个调查,要求大家了解在我们家乡还有哪些有趣的节日。你们能说一个与某个节日有关的传说吗?
老师把自己收集的节日故事介绍给学生,或放一段有关家乡节日庆典的录像片供学生欣赏。3. 编辑制作。
同学们讲了许多有趣的家乡节日以及节日习俗活动,你们想不想编辑、出版一本“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呢?请大家一起合作完成这个任务吧。
提示:确定“手册”的结构:封面、说明、目录、内容(文字、图片)等,分工合作完成。4. 老师小结。
对学生制作的“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进行评价。第二课时 1. 导入。
上次课我们了解了家乡的节日及有趣的节日习俗,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了解其他民族的节日习俗。
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72-73页的课文和照片,说一说教科书提供的是哪些民族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什么特有的习俗活动。学生自由发言。2. 欣赏。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播放几段介绍不同民族节日的录像片,你们在欣赏时,要记清楚这些节日都是哪个民族,主要的节日习俗活动是什么等问题,看完后,请你们回答这些问题。看录像,回答问题。3. 手工制作。
同学们了解了一些不同民族的节日及其习俗活动,老师选了一种大家较熟悉的节日习俗活动---剪窗花,请大家一起体验一下吧!学生学习剪窗花。
4. 老师对这两个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不仅拥有各民族共同的节日,在每个民族内部,还有各民族特有的节日及其节日习俗活动。节日不仅是一种生活,也是各民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5. 家庭作业。
请父母欣赏自己剪的窗花。阅读“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
主题三
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
课题1 远离陋习
教学目标
1. 能够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2. 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3. 能够在自己和生活中拒绝参与封建迷信活动。教学准备
师生利用休息时间,从各种媒体宣传中,搜集一些典型的陋习事例,既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1. 导入。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见到过或者听说过像赌博、算命等一些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到或听过哪些封建迷信的、不健康的现象和行为?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帮助叙述完整。2. 小组探究。
题目1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题目2 这些现象及行为有哪些不良影响和危害?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座谈会的形式,在小组内选出书记员,把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逐条记录下来。老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3. 全班交流。
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4. 老师评价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强调对上述两个问题的主要结论,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相信科学,追求文明,拒绝封建迷信。5. 布置家庭作业。
向家长介绍今天课上的讨论。课题2 追求文明(灵活掌握)教学目标
1. 学会按计划做事。
2. 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教学准备
老师与少先队、学校的有关部门及学校所在社区,了解有哪些适于学生活动的内容,以便在学生在活到时提出,供学生参考。教学过程 1. 导入。
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76-77页的文字及照片。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是全社会的事情,仅仅满足于自己做好还是不够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促进生活中的健康与文明,我们小学生能够做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2. 小组制作。
大家谈得很好,其中有些同学的想法很有新意。下面,各个小组讨论一下,选择一件有利于自己、学校或社区健康文明的事情,制定一个行动计划。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行动计划,老师巡回指导。3. 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计划,如准备做什么事情,准备怎样实施等。4. 总结。
健康文明的生活要靠大家来创造,要靠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文明、更加健康。5. 布置家庭作业。
就自己小组所撰写的计划,向家长征求意见。
课题3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教学目标
1. 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2. 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准备
搜集反映本省或本市、本区发展建设的最新成就,以及广大劳动工作方面的报道、资料或录像,当代杰出或优秀的家乡人的事迹。教学过程 1. 导入。
欣赏教科书第78页的几幅照片,提问:为什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家乡最近又有了哪些新变化?你的亲人为我们家乡的发展和建设做了哪些事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自由发言。解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 全班交流。
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家乡人工作的情况或某些杰出人物的贡献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放一段家乡某一项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的录像给大家看,师生一起看。3. 我为家乡的明天画蓝图。
鼓励学生将调查中所了解到的家乡的新发展画到自己的图中,同时可以自由想像。4. 教师小结。
鼓励评价学生的作品,告诉他们,家乡今天的繁荣是靠千千万万普通家乡人的劳动和建设实现的,家乡明天的繁荣要靠我们这一代人的劳动和建设去实现。5. 家庭作业。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09-14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06-05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教案06-19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09-11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09-22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科教版10-24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10-04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教学计划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