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轼的诗词(通用11篇)

苏轼的诗词 篇1

一、临江仙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①?夜阑风静谷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①营营:纷乱。②谷纹:水波纹。

【简析】

迁谪黄州的郁愤,似乎全已在东坡夜饮中舒泄。来归临打开亭寓所,妙在“仿佛三更”,或许不到三更?醉中谁能辨清!“敲门”是白费劲了----小小家童竟也有如雷的鼾声。好在寓所临江,听江声比自比鼾声有味,但醉立到天亮也累,“倚仗”正物我两适!

二、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简析】

正宜从身披斜阳,杖藜徐步于村舍古城间的迁谪之客心上体会。远处有明丽的山峦,耸立在夕照如火的林巅;近处则秀竹丛丛,遮隐了村舍院墙。移步间秋草衰黄、蝉声喧乱,然后欣喜地发现一片清亮的池塘,看翻飞水天的白鸟之影,闻映照绿涟的红荷幽香„„浓淡相衬的着色,动静相对的勾勒,给画面带来了何其支人的韵致!流连在其中的词人,那心境想必也格外旷闲。

三、卜算子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简析】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四、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五、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六、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①,苦雨终风也解晴②。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③。空余鲁叟乘桴意④,粗识轩辕奏乐声⑤。九死南荒吾不恨⑥,兹游⑦奇绝冠平生。[1]

作品注释①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③“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④鲁叟——指孔子。乘桴(fú)——乘船。桴,小筏子。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⑤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也隐指老庄玄理。《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轩辕,即黄帝。

⑥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恨——悔恨。

苏轼的诗词 篇2

关键词:苏轼,茶诗词,述评

宋代文人好茶成风, 苏东坡嗜之尤深。在北宋文坛上, 与茶结缘的文人不可悉数, 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东坡那样对品茶、烹茶、种茶等茶事在行, 对茶史、茶功也颇有研究, 还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文学作品。苏东坡和茶, 展现的是文人与茶的和谐结合。

苏轼 (1037~1101) , 字子瞻, 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 (今四川眉山) 人, 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文、书法、绘画, 无一不能, 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也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造诣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苏轼的一生, 足迹遍及各地, 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 从宋辽边陲到岭南海滨。长期的贬谪生活, 为他提供了品尝各地名茶的机会, 也让他在沉苦之时保有一腔向上飞扬的胸襟, 在贬谪之境不失敏锐乐观的人生态度, 正因如此, 他的生命之茶才能不间断地泡出诗意的芳香。他一生写过近百首咏茶诗词, 其中近50首是专门咏茶的。

苏轼的50首咏茶诗词中, 有不少是描写北宋名茶的。它们是《月兔茶》、《和钱安道寄惠茶》、《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黄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 报以大龙团, 仍戏作小诗》、《新茶送签程朝奉以馈其母, 有诗相赠, 次韵答之》等诸篇, 其中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次韵寄壑源试焙新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 洗尽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 春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 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 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首立意灵动的诗, 赞美的是产自武夷山麓建州北苑的龙凤团茶。

元祐七年 (1092) , 诗人的好友曹辅给诗人寄来北苑刚刚制出的壑源新茶并诗一首。诗人步原韵和诗一首, 以表谢意。曹辅的原诗没有流传开来, 苏轼的这首诗却成了咏茶的名篇。

全诗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在高入云端的茶山上, 茶芽为流动着的云雾所浸润。清洁的泉水将采下的茶芽轻轻清洗, 以保证新茶气味的芬芳。圆如明月的茶饼在春风陶醉的夜晚来到诗人家, 诗人饮后不觉像唐代诗人卢仝那样清风生两腋, 从而感受到武林的春意。此茶不仅制作精美, 产地正宗, 品质也很优良。我写下此诗请千万不要嘲笑, 在我的心里, 从来佳茗似佳人。因为佳茗与佳人均容貌艳丽, 蕙质兰心。全诗句句写佳人, 又句句写佳茗。诗中的玉川子, 是唐代诗人卢仝的别号, 其《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他赢得了茶中“亚圣”的称号;明月, 指团茶;武林是旧时杭州的别称, 以武林山得名;心肠, 此指茶的内质;膏油, 是指涂在茶饼上面的一层膏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是膏油首面新”中的“不是”两字, 意思是“不只是”。

在苏轼的笔下, 壑源新茶成了刚刚出浴的美人, 如出水芙蓉, 冰肌玉肤, 粉妆未匀;品饮时令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春意;不加膏油, 又显出天然的真味和内在的美质。尤其是“从来佳茗似佳人”一句, 开风气之先, 成为后人品评佳茗的习惯用语。全诗用词典雅, 拟人描写精采, 画面感强, 意境优美, 确为咏茶诗中的佳作。

茶之为人所好, 主要是其物质功利性, 以其味为人所赏, 而苏轼以之同于美人香草, 则不仅在其物质性, 更着眼于其精神性。此诗以仙山灵草之冷艳高洁与佳人之天姿妙质目新茶, 得天地之灵气具仙草之冷艳, 真香呈露, 妙质天成, 恰似佳人不施粉黛清水芙蓉, 天然去饰, 屏弃一切脂粉膏油, 有冰雪之心性, 美玉之姿质。苏轼一贯主张“求真”、“去饰”, 故其赞美佳人非浓妆艳抹着意修饰, 而是洗尽脂粉的天然本色。苏轼《薄命佳人》诗有“故将白练作仙衣, 不许红膏污天质”之句, 取自然天成之美, 推赏真态真色天籁, 而不喜人为之外饰, 以为用红膏涂饰以求其美, 反倒有污天质。“从来佳茗似佳人”, 看重的正是佳茗之质美去饰。宋人黄儒《品茶要录》云:“沙溪之园民, 或杂以松黄, 饰其首面, 试时虽鲜白, 而不能久。”蔡襄《茶录》云:“茶色贵白, 而饼茶以珍膏油其面, 善别茶者, 以肉理润者为重。”可知造茶者“膏油首面”意在以次充好蒙骗不知茶者。东坡以佳人天姿比佳茗去饰, 有防伪之意义, 更在于表现其以真为美的审美观念, 与其一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

苏轼深谙茶事, 写过不少煎茶诗, 如《试院煎茶》、《汲江煎茶》、《记梦回文二首》等。他以极为罕见的回文形式描写梦中雪水煎茶的《记梦回文二首》, 顺读倒念, 回还成趣。特别是《汲江煎茶》, 更是脍炙人口的煎茶诗:

活水还须活火煎, 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 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 松风仍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此诗是诗人流放海南时所作。此前, 他的政敌将他作为元祐党人的主要人物, 象摆弄棋子一样摆弄着这位才华绝代的诗人的命运。他先被贬至惠州, 诗人在这里购买了住房, 准备终老于此, 而更重要的是, 他在岭南四季如春的大自然的美色中陶醉了, 写了几篇美酒佳泉名茶的诗文。他的政敌却阴狠地再次上奏朝廷, 御笔轻轻一划, 笔尖遥指孤悬海外的海南岛, 这年苏轼正好60岁。遭受如此困厄的苏东坡, 却直面笑对人生, 不仅唱出了“九死南荒吾不悔, 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的昂扬诗句, 更在这远离中原文明的蛮风瘴雨中, 寻找到了生活的美色, 以煎茶品饮的方式, 来滋润饱受创伤的心灵。诗人不惧身躯老迈, 偏要到清深江水中汲取活水, 且亲自生火烹茶, 看那乳白的茶汤翻液, 犹如听到松风和鸣, 再饮上三碗茶汤, 于是逸兴遄飞, 诗情横逸, 久久不能入睡。特别是“大瓢贮月归春瓮, 小勺分江入夜瓶”句, 写得很有气魄, 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之思, 豪放之情, 瑰丽之想。大瓢能贮月, 小勺可分江, 如此横溢的才思, 竟从屡遭困顿的鬟发皓白老人的心中流出, 那诗意茶情是何等的出类超群。

苏轼的这首《汲江煎茶》诗问世后, 得到了他身后许多文人的赞美。宋代诗人杨万里就此诗作过深入的剖析:“七言八句, 一篇之中句句皆奇, 一句之中字字皆奇, 古今作者皆难之。”“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将活火烹, 自临钓石汲深清’, 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 一也;深处取清者, 二也;石下之水, 非有泥土, 三也;石乃钓石, 非寻常之石, 四也;东坡自汲, 非遣卒奴, 五也。‘大瓢贮月归春瓮, 小杓分江入夜瓶。’其状水之清美极矣。‘分江’二字, 此尤难下。‘雪乳已翻煎处脚, 松风仍作泻时声’此倒语也, 尤为诗家妙法;即杜少陵‘红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也。‘枯肠未易尽三碗, 卧听山城长短更’, 又翻却卢仝公案。仝吃到七碗, 坡不禁三碗;山城更漏无定, ‘长短’二字, 有无穷之味。”

杨万里主要分析了苏轼在此诗中的用字造句之奇。实际上, 此诗之奇更在于境界之奇, 一种能引人入禅的境界, 一种能让人在淡淡的感伤中回味人生的无奈的境界, 一种能让人走向通达和看淡一切的境界。此外, 这首诗还展现了一种引人入胜的茶艺之美, 在静静的月夜, 在荒郊野外汲水、生火、煮茶、品茗, 竟是此等超凡脱俗的美。茶, 是苏轼艰困日子里心灵的慰藉, 精神的依恋和苦闷的解脱。古今多少人品茶、恋茶、悟茶, 但有几人能比苏东坡品味之深、感悟之深?

从上述诗中, 我们可以看出, 苏轼对烹茶用水也非常讲究, 他秉持“精茗厌凡泉”的思想, 留下了许多鉴水品泉的诗篇。如《游惠山》、《安平泉》、《蛤蟆背》《虎跑泉》、《雪诗》、《求焦千之惠山泉诗》、《元翰少卿宠惠谷帘水一器龙团二枚仍以新诗为贶叹味不已次韵奉和》等。特别是《求焦千之惠山泉诗》写得尤为精妙:

兹山定空中, 乳水满其腹。乃隙列发现, 臭味实一奇。

浅深各有值, 方圆随所蓄。或为云汹涌, 或作线断续。

或鸣空洞中, 杂佩间琴筑。或流苍石缝, 宛转龙鸾蹙。

瓶罂走千里, 真伪半相渎。贵人高宴罢, 醉眼乱红绿。

赤泥开方印, 紫饼截圆玉。倾瓯共叹赏, 窃语笑僮仆。

岂如泉上僧, 盥洗自挹菊。教人怜我病, 箬笼奇新馥。

欠伸北窗下, 昼睡美方熟。精品厌凡泉, 愿子致一斛。

这是一首对惠山泉的颂歌。作于熙宁五年 (1072) 。惠山泉曾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 苏轼也曾写下“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的美妙诗句, 但能如此详细描绘惠山泉, 惟独上引此诗。诗人将倾荡磊落的诗情和丰富瑰丽的想象, 全部附丽于这一泓晶亮清莹的泉水。诗人猜想, 那偌大的惠山腹内, 肯定空旷无比, 贮满了无穷无尽的惠泉, 所以能源源不断地从腹内流出, 一会儿如汹涌的云涛, 一会儿如纤柔的细线。泉水淙淙, 如琴奏佩鸣;泉水曲曲, 如龙鸾宛转, 如此美妙的泉水, 堪为佳茗的永恒伴侣。所以请求朋友寄赠一斛清泉, 以便消受美泉配佳茗的人间乐事。

在苏轼的笔下, 泉不仅景美, 其质烹茶更美:精品厌凡泉, 愿子致一斛!茶已是苏轼生活中重要的情趣和精神上的快乐;同时, 苏轼还表达他对泉边老僧生活的赞许:岂如泉上僧, 盥洗自挹掬;也透露了他对当时生活的满足:欠伸北窗下, 昼睡美方熟。

同样作于熙宁五年的《试院煎茶》一诗:

蟹眼已过鱼眼生, 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 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 未识古人煎水意。 (古语云, 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 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 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 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 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 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 搏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自高时。

则反映了茶已融为苏轼生命与情感的重要部分。苏轼对茶的依恋已深入其生命的深处, 说明了烹茶品茗的美妙滋味已深融于他的骨髓, 表达了他对生活中有茶即很满足的一种心态。能把烹茶的过程描述得如精妙生动, 比喻如此贴切, 至今尚无第二人。除了超人的文学才华之外, 如果不是对茶有着发自生命深处的喜爱, 苏轼可能难以写出如此令人神往的茶诗。

从苏轼的茶诗词中, 我们还可以看出:诗人并不是那种远遁人世高蹈风尘的隐士茶客。他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世, 饱览沧桑, 巧茶喻志, 借茗抒情, 歌颂人间的真善美, 鞭挞现实的假恶丑。如绍圣元年 (1094) 底作于贬居地惠州的《荔枝叹》一诗, 诗人以犀利的笔锋, 借古讽今, 先谴责自东汉至唐, 以进贡鲜荔枝博取宫妃欢颜而不得不“十里一置飞尘灰, 五里一堠兵火催”, 害得黎民百姓“颠坑仆谷相枕藉”, “惊尘溅血流千载”, 进而讽刺当朝大臣丁谓、蔡襄之贡大小团茶, 钱惟演进贡牡丹, 取宠于皇上。诗曰:“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 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 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 可怜亦进姚黄花。”苏东坡自注云:“大小龙团始于丁晋公, 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 (欧阳修字永叔) 闻君谟进小龙团, 惊叹曰:‘君谟, 士人也, 何作此事耶!’”建溪龙凤团茶最为精好的是“头纲”, 即指惊蛰或清明前制成的首批贡茶。据丁谓《北苑茶录》载:“每岁分十余纲, 惟白茶自惊蛰前兴役, 浃日而成, 飞骑疾驰, 不出仲春, 已至京师, 号为头纲”。这种“头纲”茶, 品质优异, 数量极少, 主要用于进献皇上。当朝的高官权贵曾有“黄金可有, 而茶不可得”的感叹, 可见此茶的珍贵。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中写道:宋仁宗赵祯对此茶“尤所珍惜, ……惟南郊大礼, 致斋之夕, 中书枢密院各四人, 共赐一饼”, “两府八家分割以归, ……藏以为宝”, “至嘉佑七年, 亲享明堂, 斋夕, 始人赐一饼, 余亦忝预, 至今藏之。”八位高官, 仅获赐一饼, 且分割而归, 藏以为宝;身为谏官的欧阳修, 供职二十余年仅获一赐, 此茶之身价可想而知。其实, 对于龙凤团茶, 大文豪苏东坡也是望眼欲穿, 企盼能获得皇上一赐。他在《七年九月自广陵如召还复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之一中云:“乞郡三章字半斜, 庙堂传笑眼昏花”。“上人间我迟留意, 待赐头纲八饼茶”。道出了苏大学士企盼能获赐“头纲八饼茶”的心情。苏东坡通过《荔枝叹》犀利地揭露了帝王的骄奢淫逸, 官吏的献媚买宠, 并对因此而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莫大的同情, 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然而, 美中不足的是, 对蔡襄的指责, 却只看表象不见本质。蔡襄改制小龙团, 确有“争新”之实, 却无“买宠”之意。用历史发展观加以分析, 可以说身为福建转运使而专为朝廷督办贡品的蔡襄督办贡茶、创制小龙团, 乃依常例的合情合理之举, 斥之为“买宠”, 不免失之求全太过。如此苛责, 与苏轼仕途困厄心情失意不无关系。对蔡襄推动茶叶生产的贡献, 还是应该予以肯定。

在《和钱安遒寄惠建茶》、《种茶》等诗中, “谁知使者来自西, 开缄磊落收百饼”和“千困输大官, 百饼炫私斗”等诗句更揭霹了官府欺诈茶农, 横征暴敛的罪行。象这种闪光的诗句, 在苏轼的茶诗中俯拾可取。

刘学忠先生评论说:“宋代饮茶人生的典型代表是苏东坡。茶的面目、精神在白居易那里还是朦胧的, 到苏东坡便明朗清晰起来了。白居易还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的酒茶互补人生, 苏轼则纯乎是茶的人生。……饮茶, 体现了宋代文人风格独具的生活世相与生活哲学。茶较诸酒, 质地纯任自然平和, 故能圆融调和三教, 化解一切矛盾, 使身心归于平静安宁。茶味轻甘, 适宜于表现恬适轻松的生活, 能使人‘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 (周作人《喝茶》) , ‘乳瓯十分满, 人世真局促。意爽飘欲仙, 头轻快如沐。’ (《寄周安孺茶》) ‘享受自己, 也是装点自己。’ (阿英《吃茶文学论》) 饮茶, 也使宋代文人的‘近世相’化为文雅而有清致。茶性阴寒, 清火敛气, 它能使人具有平静而冷峻的内在克制意志, 苏东坡即通过饮茶达到了这种境界:‘唯能剩啜任腹冷, 幸免酪酊冠弁斜。’如果说酒人胸中是火山, 则茶人腹中是冷库———其中强大的冷源即来自对社会人生的深刻空漠感。这种使内劲对人生忧患进行清醒的冷处理, 说明宋人的心理制衡机制更成熟了。饮茶, 显示了苏轼及宋代文人的历练深邃, 圆融潇洒, 精致清雅, 平凡深刻, 但却也掩饰不了一种圆熟世故、退守淡漠的老人心态。……饮茶, 是极圆人生的生活世相。若问宋代文人该如何生活, 他们会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吃茶去’”!

苏轼诗词折射出的人格魅力 篇3

林语堂曾说,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他的诗文都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他的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魅力……

一.豁达乐观是他的外部表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思想比较复杂,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性格坦率真诚,随缘自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夜晚,常人会是早点休息,一睡解百愁呀!可无情似有情的明月也许是同情这个人生不如意的人,在他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照入门里,词人于是乎欣然起行,找怀民漫步庭院,共同赏月,并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试想如果不是乐观的情怀,一个失意之人对月怎能不会伤感?如果不是豁达之士,心烦意乱之时怎会月下赏景?真是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风度完美地结合。

二.百折不挠是他的内在品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坡》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之后的第三个春天所作。黄州春天的某个早晨,风和日丽,天高气爽,苏轼约友郊游,玩得尽兴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同行兴致全无,狼狈不堪,奔跑避雨,抱怨连连,唯独苏轼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拄着竹杖,穿着芒鞋,漫步雨中,胜似闲庭信步,悠然如初——“谁怕”,何等豪迈!何等洒脱!同行的人皆笑其“痴”,可谁解其中味啊。

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呀!仕途多磨难,三起三落,跌宕起伏,历尽坎坷,他都能够“也无风雨也无晴”地泰然处之,坦然地面对。他执中持平,守正不阿,虽遭贬而无悔,虽九死而无怨,再大的风雨又奈我何?百折不挠,从容潇洒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报国爱民是他的精神内涵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绵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在1071年,因和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调。朝廷派他去做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上阕:“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全城的百姓都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爱人者人恒爱之”苏轼的爱民由此可见一斑。

下阕:“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仕途受排挤,事事不如意,一贬再贬,苏轼仍积极出仕,实乃令人扼腕,千百年来谁能企及。苏轼在饱受迫害的情况下仍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渴望有朝一日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修苏堤,建学校,谤新法,抨旧党,哪一项不是利国惠民,泽被后世?“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是苏轼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文品“诗赋传千古”;人品“峨眉共比高”。苏东坡诗、词、歌、赋无所不精,他是万人仰慕的一代文宗;医学、饮食、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他是文化史上罕见的“全能冠军”;儒、道、释兼收并蓄,积极进取而又超脱旷达,他是一个屡遭打击不改其志的坚守者;匡时济俗,修身、治国、平天下而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他是一位为民请命不折不扣的好官吏。苏东坡身上,有李白旷逸超凡的神仙气质,有杜甫执著坚守的忠义气概,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气度,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气韵。中华文化因他而熠熠生辉!历史星空因他而灿烂夺目!

苏轼的著名诗词 篇4

苏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里面的有许多苏东坡杰出的作品,为后人所赏析。

苏轼的诗词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满江红》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

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

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

渐见靴刀迎夹路。

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行香子·过七里滩》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写的诗词 篇5

有关苏轼写的诗词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7、《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0、《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

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11、《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2、《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苏轼吃的诗词 篇6

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 宋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

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

事须莫与谬汉吃,送与麻田吴远游。

数日前,梦人示余一卷文字,大略若谕马者,

天骥虽老,举鞭脱逸。

交驰蚁封,步中衡石。

旁睨驽骀,丰肉灭节。

徐行方轨,动辄吃蹶。

天资相绝,未易致诘。

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

松风溜溜作春寒,伴我饥肠响夜阑。

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

大雨联句

庭松偃盖如醉,夏雨新凉似秋。

苏轼诗词折射出的人格魅力 篇7

林语堂曾说, 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 他的诗文都是心灵的自然流露, 他的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魅力……

一.豁达乐观是他的外部表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思想比较复杂, 主儒术而不迂腐, 参佛老而不沉溺。性格坦率真诚, 随缘自适,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夜晚, 常人会是早点休息, 一睡解百愁呀!可无情似有情的明月也许是同情这个人生不如意的人, 在他正解衣欲睡之时, 月色照入门里, 词人于是乎欣然起行, 找怀民漫步庭院, 共同赏月, 并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试想如果不是乐观的情怀, 一个失意之人对月怎能不会伤感?如果不是豁达之士, 心烦意乱之时怎会月下赏景?真是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 热爱生活、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 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风度完美地结合。

二.百折不挠是他的内在品质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坡》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之后的第三个春天所作。黄州春天的某个早晨, 风和日丽, 天高气爽, 苏轼约友郊游, 玩得尽兴时, 天公不作美, 下起了大雨, 同行兴致全无, 狼狈不堪, 奔跑避雨, 抱怨连连, 唯独苏轼听着雨打竹叶声, 哼着小曲, 拄着竹杖, 穿着芒鞋, 漫步雨中, 胜似闲庭信步, 悠然如初———“谁怕”, 何等豪迈!何等洒脱!同行的人皆笑其“痴”, 可谁解其中味啊。

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呀!仕途多磨难, 三起三落, 跌宕起伏, 历尽坎坷, 他都能够“也无风雨也无晴”地泰然处之, 坦然地面对。他执中持平, 守正不阿, 虽遭贬而无悔, 虽九死而无怨, 再大的风雨又奈我何?百折不挠, 从容潇洒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报国爱民是他的精神内涵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绵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在1071年, 因和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调。朝廷派他去做杭州通判, 三年任满, 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上阕:“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全城的百姓都来了, 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 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 太守倍受鼓舞, 气冲斗牛, 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 决心亲自射杀老虎, 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爱人者人恒爱之”苏轼的爱民由此可见一斑。

下阕:“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仕途受排挤, 事事不如意, 一贬再贬, 苏轼仍积极出仕, 实乃令人扼腕, 千百年来谁能企及。苏轼在饱受迫害的情况下仍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 前来召自己回朝, 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渴望有朝一日一展抱负, 杀敌报国, 建功立业。“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修苏堤, 建学校, 谤新法, 抨旧党, 哪一项不是利国惠民, 泽被后世?“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是苏轼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略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篇8

【关键词】苏轼 诗词 理趣

苏轼既是位覃思深虑、机趣横溢的哲人,又是一位“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的作文高手。他的诗词里经常可以见到那类富有“理趣”的作品。苏轼的诗词内容非常广阔,不仅是以文人之笔写就,更是以哲人之眼观照人生后的感悟之作。

苏轼诗词中的这些作品因其“言情”的同时夹寓进了某种新的艺术要素——“言理”和“理趣”。因而读他的诗可以获得格外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也可以获得韵味隽永的悲旷意蕴、心物交融的艺术境界。也就是说,它们在炽热真挚的情感中,“升华”或“提炼”出了理性的思索,这就比一般的“言情”更加显得“深刻”和“丰富”。或者也可以说,它们在优美细腻的抒情中,渗透或溶进了理性思考的成分,这就深化了诗词的思想内蕴,提高了诗词的艺术品位。

如他的《题西林壁》诗中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至今还启迪着人们的思维,蕴含深刻的哲理。

他的某些咏物之诗,如“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诗》),虽其本意并不一定在于“言理”,但因其描咏对象本身含有一定的启示性,加上作者“智慧之光”的涵盖,故也能催人联想、发人深思。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感慨遂深”一语,就指出了后主某些词所带有的“言理”倾向。而苏轼能使“言理”与“抒情”成功地结合起来,使“言理”形成为“理趣”。

我们试读他有名的《水调歌头》,此词本是抒情之作——抒写中秋之夜思念手足之情,但写到后来,那手足情深却久不得见的苦闷终于“升华”成了三句千古传颂的“至理名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话,概括尽了宇宙和人生的缺憾,显示了词人十分睿智的哲理性思考;但因他把人生难免悲欢离合的“铁的规律”,结合着“月有阴晴圆缺”的文学形象写出,所以其说理并不显得空洞和枯燥,反而觉得相当妥帖和富有“理趣”。而再综观全词,则这几句插入于全词抒情环境中的“理语”,增添了词的“思想深度”和哲理内蕴,也大大有助于词尾表述主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进一步抒情。

像这样在“景语”、“情语”中间用“理语”来“画龙点睛”的写法,苏词中还有不少。如他的《南乡子》“重九”词,在描绘秋景之萧瑟与“明日黄花蝶也愁”的抒情之中,就插入了“万事到头都是梦”的慨叹。

但最能引起人们兴趣和赞叹的,则更是他那些将“说理”如盐溶水般“溶解”进叙事写景的词篇。比如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临江仙》和《定风波》,就是极富“理趣”的名作。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那夜阑人睡之际,东坡倚杖静听江声,终于从中得到了感悟:多少年来之所以在宦海沉浮中感到心力交瘁,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未能“忘却营营”;如能抛却这些思虑杂念,就定能像奔流的江水那样,还我自由之身!因此,思想境界的这一番“豁然开朗”,词人眼前所见的自然景象竟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原先腾涌的江水顿时变得那么平伏,就连风儿都已止息,它们好像在向词人招手——何不驾一叶之扁舟,在江海的怀抱中作快活自适的逍遥之游呢?所以这一首词,实际上描写了作者精神境界上的一番“自我反省”和“大彻大悟”,耐人寻味;但因它始终结合着叙事写景来写,故读者就像身临其境那样,不知不觉间完成了与作者相似的心路历程的转变。

再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此词表面上写词人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实际却是写词人的人生态度或人生哲学。人生,犹如自然界一样,经常会“兴风作雨”;但是,风雨过后,却仍旧会复归于晴天。从更“彻底”的意义上讲,人在到达“终点”的时候回顾一生,则一切悲欢离合、阴晴晦明,都不过如梦幻一场全无“意义”!所以,眼前所遇的风波挫折,尽可毫不在意;只要抱定“任天而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则何处不可以“吟啸徐行”!这里,全没有哲学家的“说教”意味,也没有理论家的“演讲”腔调,活脱是一位阅历很深的“过来人”在娓娓自道其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寓托了他对整个人生的覃思深虑。

所以,苏轼的这些“言理”之诗词,因其深厚的哲学修养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表现出相当诱人的“理趣”。它们的艺术性,大大高出于那类言理流于空洞或仅在词中呈现为“游离”状态的诗词,苏轼诗词不愧是“智者”之文。

苏轼的诗词最高的文学成就 篇9

诗人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苏轼的诗词最高的文学成就,我们来看看。

诗人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诗人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诗人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诗人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表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诗人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诗人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诗人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还有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此外,诗人苏轼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诗人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写物传神,颇饶情韵。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文思如潮,极富气势。苏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助于抒写的自由和格调的流畅,但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则不无影响,又由于应酬赓和,某些和韵诗近于文字游戏;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用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弊,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诗人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他的七古波澜壮阔,变化莫测,最能体现奔放的才情,妙笔驰骋,奇气横溢。五古则写得朴厚无华,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诗人苏轼的七律也很出色,气韵天成,格调流丽圆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诗人苏轼对五言近体用力较少,五律五绝不多,而七绝则写得精美明快,有不少传诵颇广的名篇。

在北宋词坛上,诗人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诗人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诗人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诗人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而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诗人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

元祐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诗人苏轼。诗人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括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诗人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诗人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诗人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诗人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

诗人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诗人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叙事纪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诗人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书札、题记、叙跋等杂文,在东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风趣的个性。诗人苏轼写了不少题记、序跋、杂著,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等。此外,诗人苏轼还有一些记述治学心得的杂文,如《日喻》、《稼说》等,写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浅出,内容上也有不少独得之见。诗人苏轼还有流传较广的笔记文《东坡志林》,此书东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传本实后人编辑。《稗海》所收《志林》,内容较多,史论而外,还有不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诗人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诗人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诗人苏轼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诗人苏轼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诗人苏轼画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诗人苏轼在学术上的著作有《易传》、《书传》等。

苏轼的经典古诗词阅读 篇10

作者: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赏析:

此词作于公元1091年(元祐六年)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是作者离杭时送给参寥的。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苏轼的细致 篇11

李公麟(号龙眠居士)是宋代杰出的画家,所绘之画,多为珍品,尤其是人物形象画,逼真传神。

他有一幅《贤己图》,画得非常精妙。画中一群赌徒围着一个小盆掷“骰子”,小盆正中的五个骰子都已显出点数,只有一个骰子尚在盆中旋转未定,围观的赌徒都盯着它。其中一个人着急地站起来,伸长脖子,将头俯伏到盆沿上,不只一双眼睛滴溜溜地随着骰子转动,还张着嘴疾呼,似乎全局胜败就在此一子了,神情逼真,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整幅画充满紧张气氛,人物表现惟妙惟肖,是李公麟人物画杰作之一。

后来,李公麟将这幅《贤己图》赠送给了诗人黄山谷。一天,黄山谷挚友,著名诗人秦少游来到黄山谷家作客。闲聊之际,当谈到书画时,黄山谷将自己收藏的书画取出观赏,秦少游特别喜欢其中的《贤己图》。反复观看,为画中的生动人物形象所吸引。但又对画中有些人物神态感到不解,便问黄山谷:“山谷兄是书画鉴赏高手,我想请教画中站立呼喊的那人在呼喊什么呢?”黄山谷虽善于鉴赏书画,但平常却很少注意到这种细节,两人反复琢磨站立的那人的表情,作出种种假设,但始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时,恰巧苏轼来访。还未等他坐下来,黄山谷便将画递给苏轼,请他解答。苏轼看了一下,不假思索地说:“这个问题不是很简单吗?那站着的是福建人,他在呼‘六’。”黄山谷、秦少游大为惊讶。苏轼接着说:“你们好好看,盆中的五个骰子不是都现六了吗,站立的那个再喊出一个‘六’,正好得个‘满堂红’吗!至于为什么那人张着嘴喊‘六’!因为天下语音喊六字都是合嘴的,只有福建口音是张开嘴的,所以我判断他是福建人。”黄山谷、秦少游听了苏轼这样一说,连连点头称赞苏轼的生活知识如此渊博,平常在生活中连这样的细节现象都没有放过,不愧为“诗圣”。而李公麟对生活观察得那么深入细致,表现得那么准确,实在少见。

上一篇:电子商务安全试验下一篇:团支部年终总结及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