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读名著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快乐读名著(共11篇)

快乐读名著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世界名著,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通过交流学习阅读世界名著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世界文学名著,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学习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每一本名著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你触摸到它的那一刻,便是奇遇的开始。(板书课题)正如泰戈尔的诗句:“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若能不期而遇,我想我会无限惊讶地停下步履。”

2.《鲁滨逊漂流记》就是这样一本令人无限惊讶的书。同学们,《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逊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

(板书:《鲁滨逊漂流记》)

二、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1.鲁滨逊给你留下的怎样的印象?为什么?

用自己的话,结合故事内容,简要说说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2.这本书吸引了不少读者对其进行评论。

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

三、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一)了解课外阅读情况

1.你还阅读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

3.你有什么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一起和大家分享。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1.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遇到的困难。

如,有些名著读起来有些难,不像流行读物那样通俗易懂;不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不了解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原因;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时空跨度大,内容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较多阅读时间等。

2.讨论阅读方法

(1)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

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术瑰宝。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的综合反映。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梯,是精神的享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2)小组讨论

A.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B.明确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C.最好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3)全班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A.对于有些难懂的名著,要认为能成为经典的书不简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让自己沉下心来,越读越有味。

B.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先大致了解它的写作背景,能帮助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读的时候如果能做一些读书笔记,收获会更大。

C.阅读中可以在书上页面空白处作一些批注,随时写下自己的感触,阅读后通过写阅读卡或读书笔记留下读书思考的轨迹。并可以与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家长、老师进行交流。

D.看到特别喜欢的段落或精彩的语句,可以摘抄在笔记本中,并把页码标注下来。

E.如果遇到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画一个人物图谱,以便在后面的阅读中随时查阅。

F.读完整本书以后,还可以写下全书的结构,以及作者在书中想要表达的一些想法。

四、拓展延伸

1.相信你可以读更多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接触了好几本世界名著,它们不仅情节引人入胜,更有复杂的内涵,正因为如此,阅读才更有乐趣。

《鲁滨逊漂流记》背后鲜明的时代烙印,《骑鹅旅行记》字里行间的怀乡之情,《汤姆•索亚历险记》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社会的讽刺,都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味。

出示书名《爱丽丝漫游奇境》及图片,出示精彩的段落。正如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爱丽丝漫游奇境》也是如此。

介绍《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

1.同学们,翻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会置身一个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廊,进入奇情异闻的异域他乡,那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血肉丰满的风云人物,将使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快乐读名著 篇2

著名作家余华认为孩子读书必须从最好看的文学经典开始。他说, 早在3年前, 我就开始给儿子制定读书计划。根据我的观察, 他特别喜欢阅读文学作品, 最开始阅读的两部长篇小说就是我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看得出他很喜欢。那时他大约10岁。我这两部作品语言简单, 他当时上小学三年级, 因此能读懂我的作品。后来, 由于他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间多了, 阅读也变得很时髦起来, 和他们班大多数“哈迷”一样, 追着罗琳的《哈利·波特》从头看到尾。他快要上初中时, 我跟他说:“你读孩子书的时期要过去了, 你要开始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我推荐他阅读大仲马的《三剑客》, 他读完后说, 这个书比《哈利·波特》还要好。于是我就让他去读《基督山伯爵》。读到四分之一时, 他问我《基督山伯爵》是不是比《三剑客》更有名, 我说在文学界《基督山伯爵》的地位的确比《三剑客》更高, 他说他已经感觉到了, 尤其是书中那段写人在监狱里的仇恨时写得特别好。此后, 我又推荐他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小说讲述了和他那样大小的一个小孩, 在19世纪的英国, 一个人是怎么闯荡过来的。我打算等他再看两三部狄更斯的作品后, 让他开始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我觉得读经典文学作品一定要从最好看的开始。有一次, 我和《收获》杂志主编李小林说这事时, 她说父亲巴金是让她在十一二岁时开始读文学作品的, 最早推荐她阅读的也是《三剑客》《基督山伯爵》《大卫·科波菲尔》。看来, 我与巴老在推荐孩子读书方面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和女儿读名著 篇3

我一直鼓励女儿读《红楼梦》,但她置若罔闻。

幸好,女儿的寒假作业要求读《红楼梦》,我以为机会来了。好说歹说,女儿从高高的书架上取下《红楼梦》。

“这么厚?”女儿畏缩了。

“没关系,先读有意思的情节。”我绕开开篇那些容易让人迷糊的段落指点女儿。

“哦,天呀!”女儿表示自己的能力不允许自己读这部巨著,“我还是读一些短篇吧。”

“也好。”我悻悻然。我知道小丫头在和我耍滑头。

“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马克·吐温……这么多,我先读谁的?”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莫泊桑的《羊脂球》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随便读哪篇都可以,你会知道什么叫名著,什么是大家。你也会领略风趣幽默和辛辣讽刺……”

“好吧,我先读《羊脂球》。”女儿被我说动了,跃跃欲试。为此,我们还去眼镜店专门为她配置了平光眼镜,为的是营造气氛。至少让她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知识少女。

女儿戴着眼镜像模像样地开始读了,我则为她提前试读另外的篇章,选一些她接受起来不大困难的名篇,而我自己也重新回到纯净透明的文学岁月。

“妈妈,我读完了!如你所说,《羊脂球》真的十分好看!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很罗嗦,但是慢慢地发现,开篇的铺垫是必要的,我知道了战争环境。那些人太坏了,他们怎么那么欺负羊脂球?我觉得不公平!”女儿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我告诉女儿:“外国作品的欣赏,最初的障碍无非两个:一,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太拗口;二,景物的描写太多,往往不能一下子进入主题,而这时,我们的耐性常常已经失去了。克服了这两点,你将在国外文学的沃土里驰骋。”

女儿点头称是。“快,再推荐我读一篇。”女儿的双眼亮晶晶的,那眼神写满了兴奋。

“好,读欧·亨利《麦琪的礼物》吧,不过,稍微有点长,慢慢读,别急。”

“好!”女儿又欢快地跑到自己房间去了。

马克·吐温的书找不到了,于是我决定让女儿接触一下契诃夫。契诃夫是一位风格独特的短篇小说家。而契诃夫小说最显著的特色是他能够从最平常的现象中揭示生活本质。

“《麦琪的礼物》我读完了。”女儿走到我身边。

“有什么感想。”看到女儿的神情有了一点变化。

“他们两个真是的。一个卖了头发,一个卖了金表。不过,”女儿沉思着说,“表面上觉得这是一个很遗憾的故事,实际上,我觉得挺好的,虽然他们彼此没有享受到礼物所带来的快乐,但是他们的生活里有爱,这就够了。”女儿仿佛一个小小评论家。

“哇,这么棒!居然有自己的观点!来,读一下契诃夫的《变色龙》。”我趁热打铁。

“什么?他比莫泊桑的小说写得还好?”女儿吃惊极了。

“他们的风格不一样。”我鼓励女儿。

就这样,一天下来,女儿居然读了很多篇。

“再推荐一个长篇吧。”女儿觉得自己的“修养”提高了,似乎可以尝试长篇小说的阅读了。

我心里美滋滋的,“好,读《欧也妮·葛郎台》吧,你会认识一个吝啬鬼。”

这个寒假很无趣,但是我和女儿却找到了一个让冬天浪漫又充实并且快乐的事情。

现在,女儿挂在嘴边的话无非是:“欧也妮怎么会比她爸爸还吝啬?”“基督山伯爵怎么那么聪明?”“妈妈,你读过鲁迅的《朝花夕拾》吗?那里面的注释怎么这么多?太有趣了!”“契诃夫的《胖子和瘦子》还有《万卡》怎么篇幅这么短啊?”……

我在偷偷乐呢,也许马上女儿就会对《红楼梦》产生兴趣了!

读教育名著有感 篇4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场现成方案。那么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能够直接诉诸学生的心灵呢?或者说又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诉诸学生心灵的好课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这两句话用两个鲜明对比的结果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的重大影响。人人都需要被尊重,被赏识和被鼓励。所以学生听到老师一句贬低斥责甚至不信任的话,心理就会逆反,和这位老师疏远,甚至迁怒于他所教的学科。反之,老师一句赞美、激励的话会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让他产生“向师性”,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这样,学生就会喜欢老师,愿意学他所教的科目。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截然不同的结果提醒我们为人师者,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一定要慎之又慎。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育理念,热爱孩子,关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够向好的方向转变。他不否认有不好的学生,但也不肯定有不好的老师。对流行相当长的说法“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的说法,持否定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谁否定教学难教的学生确实存在吗?我相信,每一个人具有基本良知,每一个尊重基本事实的人,都会承认事实。事实上,难教的学生不仅存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面对当时苏联教育界有些人追求及格率而主张把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排除在外的情况,苏霍姆林斯基几乎是愤怒地表明了自己的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无视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复杂处境,更不能把教育失败的例子一味地打在教师身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确实也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他们来自各自不同的家庭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需要在教育工作中有创造性的工作方法,使他们逐渐地向好的方面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向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的火花。学校必须把培养儿童紧张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当作教育的重要任务。增强孩子的智力劳动,激发他们对智力劳动的爱,使学生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

苏霍姆里斯基说过,要宽容地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仁爱和关爱,身为人师的老师,如果认定一个学生已无可救药,那么就会变得一步步走向更糟糕地步,因为同学看不起,老师看不上的学生是容易自暴自弃。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深深感到,宽容是一缕阳光,她照亮了学生的心,宽容是一丝春雨,她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宽容是一粒爱的种子,她会在学生的 1

心中萌芽。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请你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吧!

读名著有感 篇5

记得初读《傲慢与偏见》的时候,是在高中。当时,书中唯美的田园风光,令我陶醉,更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是伊丽莎白和达西跨越了等级终成眷侣的童话般的爱情。

再读《傲慢与偏见》,已经是多年之后的大学,随着时间的流逝,接触的世界越来越大,遇见的人越来越多时,逐渐发现一切都是复杂的,而造成这些纷繁交错的根源,就是人性。说到人性,就不得不说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聪慧机敏,可爱俏皮,刚出场的达西极其傲慢,偏偏遇上具有强烈自尊心的伊丽莎白,于是傲慢与偏见便相应产生了。伊丽莎白和达西处于社会的不同阶层,对于伊丽莎白来说,达西是傲慢的,对于达西来说,伊丽莎白对他是存在偏见的。这本与他们自身的性格无关,而是由伦敦当时社会的等级决定的。傲慢是处于阶层的习惯,偏见只是自尊的误会,当随着相互的了解增多,误会的解除,这一切便不再存在了,存有的只是深深的爱。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傲慢和偏见,就属于人类弱点中最常见的两种。而人性又太容易被扭曲、被异化,一不小心,或一旦陷入盲目,失去公正和理智,被感情所操纵,就会出毛病,伊莉沙白和达西也只是一个代表而已。而出身、财产、地位、教养、一旦沾上上流的边,就容易染上傲慢的毛病,对贫穷、低下、粗俗的人瞧不上眼;而地位低、财产少的人,出于人类的一种自尊心,则以偏见对抗骄傲的优越者,这自然是另一种被扭曲的傲慢。

伊丽莎白聪慧勇敢,不畏世俗,爱憎分明,独立和平等,拥有自己的思想,机敏可爱„„几乎齐全了所有女性的优点。就当时一个待嫁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聪慧勇敢,不畏世俗,爱憎分明 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下,人人都希望嫁个有声望和地位的丈夫,但她不,她勇敢的去追求着属于自己的爱情,勇敢的拒绝自己当时还并不喜欢甚至厌恶但尽管富有的达西的求爱,勇敢的突破世俗拒绝母亲强烈推荐的克斯林的求婚,勇敢的认清对达西的误会并对他和对他的感情重新定位,勇敢的面对西达舅妈凯瑟林夫人的羞辱,勇敢的和达西一起努力说服自己的父母而去实现自己的幸福。另外,伊丽莎白在知道威克姆的真实面目前对其充满好感,她的姨妈却说这样的青年托付终身不会幸福,因为他没有财产没有稳定收入,伊丽莎白接受这样的看法,并且主动克制了自己的感情,呵呵这样并没有给伊丽莎白抹黑,只会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理智的伊丽莎白,聪明理智的姑娘。独立和平等 拥有自己的思想 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机敏可爱 伊丽莎白和她的舅妈舅舅到彭伯利-达西的庄园去游玩时,不小心遇见达西之后,舅舅和达西先生的交流让伊丽莎白非常满意,她觉得达西应该知道自己的亲戚不都是那种举止让人厌烦的人。这样的心理描述的确很有意思,伊丽莎白已经非常在乎达西的感受了,如果不是的话,她的亲戚如何的糟糕又关达西何事?再者,伊丽莎白是不是也有那么一点的虚荣心呢,这无损她的可爱,反而使她更加可爱!谁不有一点点呢?

达西是傲慢的,但他的骨子里却透着感性,深深追求着真爱,甚至愿意为了爱而改变自己。正是因为这样,最后成就了他和伊丽莎白的美好姻缘。

傲慢 尽管刚出场的他很傲慢,却是种让我极其欣赏傲慢的,男人就该这样,只接受自己喜欢的。这样的钟情不但不会造成对其他人的干扰,而且是一种永恒的专情。

感性 随着情节的发展,他一心爱着的伊丽莎白一直误会着他,我都深感着委屈,尤其

是当他向伊丽莎白求婚的那段到后来伊丽莎白的舅妈加德纳夫人就西达帮助伊丽莎白妹妹和维克汉姆结婚一事写信给伊丽莎白时,很是令人感动。

为爱而改变 达西无法抑制自己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之情,向她求婚,但态度还是那么傲慢,加之伊丽莎白之前便对他有严重偏见,便坚决地谢绝了他的求婚。这一打击使达西第一次认识到骄傲自负所带来的恶果,他痛苦地离开了她,临走前留下一封长信作了几点解释:他承认宾利不辞而别是他促使的,原因是他不满贝内特太太和贝内特小姐们的轻浮和鄙俗,只是看上了宾利每年五千镑的收入与房产,并且认为简并没有真正钟情于宾利;威克汉姆说的却全是谎言,事实是威克汉姆自己把那笔遗产挥霍殆尽,还企图勾引达西的妹妹乔治亚娜私奔。伊丽莎白读信后十分后悔,既对错怪达西感到内疚,又为母亲和妹妹的行为羞愧。第二年夏天,伊丽莎白随舅父母来到达西的庄园彭伯利,在管家的口了解到达西在当地很受人们尊敬,而且对他妹妹乔治亚娜非常爱护。伊丽莎白在树林中偶遇刚到家的达西,发现他的态度大大改观,对她的舅父母彬彬有礼,渐渐地她对他的偏见消除了。正当其时,伊丽莎白接到家信,说小妹莉迪娅随身负累累赌债的威克姆私奔了。这种家丑使伊丽莎白非常难堪,以为达西会更瞧不起自己。但事实出乎她的意料,达西得知上述消息以后,便想办法替她解决了难题——不仅替威克汉姆还清赌债,还给了他一笔巨款,让他与莉迪娅完婚。自此以后,伊丽莎白往日对达西的种种偏见统统化为真诚之爱。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

宾利和珍妮的结合也是真爱的结果,他们都彼此互相深爱着对方,唯一的缺陷就是,用伊丽莎白父亲的话说“我不怀疑你们会生活的很好。你们两个都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结果会让问题得不到解决”。宾利和珍妮都缺乏挑战世俗追求真爱的勇气,准确说是缺乏自己的决断。或许他们真正走到一起还有原因就是西达决定和伊丽莎白一起而增添了他们一起的信心吧!也祝福他们。达西继承祖业,生活无忧无虑,在上流社会里也是受人尊敬,在那样的地位,一切的美德都不为过,慷慨大方,助人为善,这些东西无助与对他形象的丰富,对他倒是没什么评价。

克斯林和夏洛特的婚姻纯属物质的结合,尽管他们婚后也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生活中根本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维克汉姆和利迪亚的婚姻更是个悲剧,纯正的利益交易。维克汉姆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利迪亚是个没有自尊不懂思想的笨女孩,对于他们的结合可悲可叹。

我想作者写伊丽莎白这几个姐妹的婚姻也是为了与她理想的婚姻作为陪衬吧。这样一个世俗的社会,绝大多数的女性最终拥有的都是伊丽莎白几个姐妹那样的婚姻,但这正好与伊丽莎白的幸福婚姻形成对比,反衬出真正的幸福要建立在真爱和努力追求上,而不是随随便便找个人把自己给“卖”了!

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汀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威肯、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名著是思想的结晶,读完《傲慢与偏见》也引发了我对现实生活的一些深思。

1.小说中种种关于门当户对,以及财富对婚姻的考量却充斥其中。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

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因为财富而出卖了婚姻,而建立在金钱上的婚姻是经不起风吹雨打,时间考验的,试想,我们到底是嫁给了人还是嫁给了钱。有人说,钱比人可靠,不会背叛,但是,一段几十年的幸福快乐,哪是金钱可以收买的。但是,说婚姻要理性,门当户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门当户对意味着类似的家庭背景,以及在其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可以减少一定的摩擦,以及家长之间的障碍。另外,对于女孩子来说,还是有点小小的自私,从投资学的角度看,女孩子用十年的青春投资的是一生的幸福,由于青春不会再回来,这项投资也要从多方面考虑,性格、人品、家世、事业甚至财富等等都被列入投资所考虑的范围,财富不是主要的,但财富最起码要起到一个安稳生活过日子的作用,否则,也会是一生的苦日子。

2.人,总是先入为主,达西先生傲慢、无礼的样子早已进入伊丽莎白的头脑,再加上骗子韦翰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讨人喜欢”的仪表,迷住了伊丽莎白,不停地为自己洗刷冤情,中伤达西。有时,我们考虑问题,看待一个人都不能光看表面,而是要通过日积月累的相处。这样,像骗子韦翰这种披着羊皮的狼,伪善的人,才会露出真面目。一个表象,某人一面之词都代表不了什么,而是要我们自己亲身去体验。人的缺陷太多,首先是心灵上的陷阱。要想在一生中成一番事业,无论是知识、教养、还是爱情、事业,都需要同自己心灵的种种浅浮的陷阱或阴影做斗争,经过各种误解和长时间的反复的认识过程,慢慢由心灵克服各自弱点和毛病,而走向开放、洒脱、自由的必然结果。

读名著心得 篇6

李娜

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铸造一个人的灵魂。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促进专业发展,超出“匠”的局限。书籍会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读书,才能消除“职业倦怠”、生命衰微,使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生长的精神。书籍中,那些大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超脱的情怀,会使我们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我之学校观”片段,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多么贫乏,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真正醒悟到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必须大转变。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学生的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爱学生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上有多么大的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如果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

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的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所谓“教学”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谓“学生”意要学会学。归根到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引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以“生活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型人才!

“生活即教育”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教育是一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看来,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陶先生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我对自己的心灵产生了如下的叩问:

一、我做到“因材施教”了吗?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时间与成效是成正比的。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上,陶行知先生更加具体地说:“跟学生学,你要教你的学生做你的先生。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陶行知先生的话字里行间揭示着教育教学规律,如果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去充分了解教育教学对象,那么你就无法使学生听从你的教诲;如果你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你就不会知道如何发挥他们的长处,也不能弥补他们的不足。就像针灸医生给病人针灸一样,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找出其有效穴位,才能针到病除。好的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之后,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将会更加显著。叩问自己的心灵,我真的了解我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了吗?

作为教师只有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才会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有些学生只要教师指出缺点错误就能改正,有些学生,特别是在家受父母过于宠爱的学生,你如果对他们态度暴躁、方法简单、言语粗俗,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耐心、细致、多方配合的教育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二、我做到“一视同仁”了吗?

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否也做到了一视同仁了呢?扪心自问,回答是否定的。想想那些成绩优秀、性格开朗、办事能干的学生往往会得到比成绩一般、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同学多得多的爱。自己平时因图自己省事也是喜欢叫一些能干的学生为集体办事,从而忽略了那些更加需要发展的学生,这不就是偏爱吗?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研究。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不懈地培养合格的人才!我感觉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心得

李娜

快乐读名著 篇7

据2005年的资料统计,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有540多万, 占全国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3%。这540多万教师任教于38万所农村学校 (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0%强) , 承担着1亿零8百万农村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 (占全国中小学生总数的54%强) 。显然, 没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化, 中国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然而现实的情况是, 我国城乡教师专业素质是不平衡的。无论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指标上, 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上, 城乡落差都是显著的。正因为此,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也正因为此, 开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需求就更为强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而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就是多读书, 读好书。

但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教师很少抽时间读书, 哪怕是课内涉及的书, 就更不用说课外书了。当然, 这不全是教师的责任, 据调查显示, 98.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负担太重了。我们教师, 特别是农村教师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教科书或工作学习的压力所包围。根据调查, 学校的图书馆, 除了学校要搞什么比赛老师才去找资料, 平时是没有工夫去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二、学习教育名著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 学习教育名著是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的业务素养是多方面的, 但是教育理论和思想观念是教师业务素养中带根本性和实质性的成分, 因为它对教育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目前,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实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思想观念的状况存在着以下缺点:教育观念陈旧、学科水平低, 已有知识遗忘, 基础薄弱;视野狭窄、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教育科研能力弱、科研意识淡薄, 缺乏理论升华。为适应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必须采取各种恰当的措施, 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 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组织农村教师研读教育名著, 就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2) 农村教师学历普遍不高, 需要补充教育教学理论。目前, 我国小学教师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只占20%左右, 这意味着80%的小学教师只读过中师教育学教材, 教育理论十分单薄贫乏。相当多的小学教师知道的那点教育理论也相当陈旧甚至过时了。近些年来, 许多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了自己的学历层次, 初中教师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占86%, 高中教师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的占68%。但是, 这当中不少人是“学非所教”, 当然也就谈不上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 再加上毕竟未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 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也就打了折扣。所以, 单从学历教育、学习教育理论这一角度看, 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存在补充教育理论的问题。补充的办法之一就是组织他们研读教育名著, 并努力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

(3) 研读教育名著可以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教育理论学习低、水平重复的难题。就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小学教师是中师毕业后再升专科, 少数小学教师和不少初中教师是“专升本”。他们在中师、专科、本科三个阶段都要学习“教育学”。但是, 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学教材重复内容居多, 而升华和新颖的内容较少, 难免造成教师厌教、学员厌学的情况。继续教育中的短期培训也存在学员“三进宫”听三次内容相同的讲座的情况。研读教育理论专著和名著, 可以弥补中小学教师没有学习过教育名著的遗憾, 有利于他们进入教育科学的“殿堂”, 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4) 研读教育名著能帮助教师避免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而误入歧途。应当承认, 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是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的, 他们在努力地自学, 力求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但是, 不少教师只是局限于阅读那些“适用性”较强的学科杂志, 吸取那些“可操作的”点滴经验, 而真正阅读教育理论专著的不多, 更不用说研读教育名著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老教师一堂课在竞教活动中得了一等奖, 他可以详细地说明这堂课的操作过程, 但是当问起他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时, 他就会支支吾吾甚至哑口无言;有的教师从教几十年, 荣誉称号不少, 经验文章很多, 但却没有几条是自己独特的东西。一项调查表明, 大凡已经出名的教师, 无一例外地都研读过几本教育名著。所以, 要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 要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 必须研读一定数量的教育名著, 理解和掌握教育现象的历史和全貌, 获得真正系统的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知识, 并从中悟出精神、形成思想, 在理论上正本清源、高屋建瓴, 避免因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而误入歧途。

三、对教师读书的几点建议

(1) 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 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理论图书。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来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改变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状况,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改变原来的评价方式等, 教育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 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只有及时地跳出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 汲取最新科研成果, 才能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像《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等图书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对广大教师都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 多读一些真正提升自身内在修养的图书。新课程反映了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质的需求, 教师必须随着新课程所建立的学习方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而教学方式的变化是由教育观念决定的。因此, 广大教师应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加强对优秀教育理论著作的学习。像各种教案、教参类的图书应该看, 但不能形成依赖。有的教师看教案类图书, 不是参考、学习、借鉴, 而是照抄、照搬, 图方便, 这不但不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反而有害。而像《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会学生思维》《师生沟通的艺术》这样的图书则能使教师受益终身。

(3) 学校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读书条件。从目前教师购书情况看, 绝大部分是学校集团购买或由课题经费报销。影响教师个人出资购书的因素固然很多, 但现在中小学图书馆普遍缺乏教师用书的状况的确应该尽早改善, 切实加强图书馆建设, 为广大教师提供能拓展视野, 丰富知识结构的教育理论图书。

摘要:在我国教师分布的版图上, 农村教师占据着半壁江山。显然, 没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化, 中国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然而现实的情况是, 我国城乡教师专业素质是不平衡的。无论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指标上, 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上, 城乡落差都是显著的。正因为此,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 也正因为此, 开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需求就更为强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而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就是多读书, 读好书。

关键词:教育名著,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光远.我的教育思想[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0.

[2]徐辉, 徐仲林.当代世界教育改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读教育名著 促专业成长 篇8

一、潜心博览群书

商老师一生读过许多书,以至到古稀之年,他仍然不忘读书,用商老师自己的话来说:“最重要的买几本好书看看,在精神领域里流通,这些书积累多了,放在书橱里,总有一万多册吧,真可谓‘坐拥书城,富敌侯王’……”我羡慕商老师读过这么多书,敬佩商老师对知识孜孜追求的精神。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学习商老师那种读书精神,而且要学习商老师的读书方法:“读了之后能想,想了之后能讲,讲了之后能写,写了之后还能编成书,同更多的人对话交流。”遗憾的是,现在我们许多老师也爱读书,读书量也很大,但只是浮光掠影,如水过沙地,留不下什么痕迹。书怎么读?商老师在《坚守讲台》一书中写道:“首先要从书本里吸收尽可能多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作为智能释放出来。”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读书示小妹生日书》中谈道:“读熟首先不能狭窄。哲学、历史、美学等书都要读一读,但是又切切不要忘记了精读。”作为教师,应该更新观念,要像商老师那样,多读书,读好书,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创造力,变别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一桶水”,而且要变这桶水为一条与时俱进、奔流不息的“河”。唯有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娓娓道来,文采飞扬;唯有这样,教师在帮学生释疑时,才能做到引经据典,分析解说,鞭辟入里;唯有这样,才能不愧为一位传道授业的好老师。

二、真心关爱学生

《坚守讲台》里有一篇文章是《神圣的事业》,该篇文章中写道:“人文精神博大精深,但首先是爱,惟其有了爱,我们才能成为育人之人。我们爱祖国、爱同胞、爱亲人,当然也爱自己。我们爱科学、爱艺术、爱自然,但是我们对教育和我们可爱的学生应该付出最多的爱。”

一个富有责任感、对学生成长寄予良好期待情感的教师,总会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关心他们的学习、做事、为人和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他们的痛苦与不幸。当学生的身心、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教师能够挺身而出保护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和受到挫折时,教师能够给予及时的鼓励,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努力使他们成功。纵观我国的优秀教师,他们无一不具有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良好美德和思想境界。霍懋征、邹有云、黄静华、盘振玉、林崇德等优秀教师堪称是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个怀有关爱学生情感和信念的教师,总会在工作中做出优异的成绩。相反,一个不关心学生、不爱护学生的教师,不会自觉地为学生去奉献,也不可能做出优异的成绩。这些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忍无可忍乃至暴跳如雷时,一气之下会说出有损教师形象的话,做出令人遗憾的事,尤其是对后进生采取歧视态度,甚至进行人格侮辱。还有的教师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之言,不打不成才。因此,这些教师对后进生拳打脚踢、扯头发、拧耳朵、扇耳光等。有的教师变相体罚学生,学生没写完作业或者没写对作业,便要学生抄十遍、二十遍。这种“额外的负担”同样造成了对学生身心的损害。这些教师的做法与我们新时代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校”的教育理念相违背,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商老师在《坚守讲台》书中写道:“教育是人对人的事,所以首先要尊重人,把人当人,满腔热情地对待人,自己就不能以一种‘布道者’的姿态出现,使人敬而远之。” 所以,这样的教师应该要加强个人师德修养,加强教学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总之,不关心学生、不爱护学生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

三、素心淡泊名利

《坚守讲台》里有一篇《通财与才能》的文章,商老师在该文中写道:“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财富迟早会流失的,你就是把它铸成金山银山,最后还会被人消融’。现在,我退休了,有房子住,有饭吃,有衣穿,大笔的财产没有,反正吃穿不愁,生活无虞。”寥寥数语,道出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财富观、名利观,几分清贫,几分淡泊。而商老师那份清贫、那份淡泊却折射出师道尊严,是我们许多老师学习的榜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有多少教师没能坚守讲台,有的跳槽改行,有的下海经商。即使能够留下来的教师,仍然有许多经受不住拜金主义的大潮冲击,正被物质欲望所困挟,变得追名逐利。因为“教师也是人,也要过小康日子”。所以许多触目惊心的现象发生在教育界。在利益杠杆的驱动下,许多教师曾强迫后进生弃考来提高升学率;有的教师将“解题秘籍”在课堂上秘而不宣,以便吸收学生参加自己收费的课外补习班等。

我也是一位教师,我更深刻地领悟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道理。我希望我们教师人人能过上小康日子,但我们国家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仍然需要记住:这份职业是面对生命、面对灵魂的,教师的不良行为可能影响孩子的未来人生。因此,教师在追逐利益的同时,是不是也要以良知来自问:自己有没有在道德上沦陷得太深;有没有违背自己的职业伦理呢?我国许多优秀教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启功先生,名利在他眼里比鸿毛还轻。如学校准备建立一个基金会来奖励优秀学生,启功先生得知此事后义卖书画163万元,但是他却坚持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基金会,而是用他的老师——著名历史学家陈垣的书斋号来命名,在他的大力鼎助下 “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会”成立了,这件事情在社会上一时传为美谈。

商老师从教一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后辈殷切期望,著书立说,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我一定听从商老师的教诲,坚守讲台,真心关爱学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理性读名著 篇9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而名著是书中之精华,智慧之结晶,更能使我们明智。今天,让我们一起畅谈《水浒传》,理性品名著。

说起《水浒传》,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讲义气、打抱不平,像花和尚鲁智深,他听说郑屠户抢占了民女金翠莲,不禁义愤填膺,他先是帮助金氏父女脱离了苦海,然后又是三拳将郑屠户打死。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情节在《水浒传》中非常之多,是《水浒传》中的经典情节,也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而书中还体现了一种“官逼民反”的思想。想安分守己的豹子头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至沧州,后又惨遭其暗害,只好风雪夜奔上梁山;又如力能打虎的武松,为兄报仇,杀死了西门庆和潘金莲。当他到官府自首时,却因官府受贿而要加害于他。他也只好上了梁山。这些好汉们都因官府的逼迫而无奈上了梁山。

讲书中的情节。我们可以深刻地明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也知道了什么叫做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

而当我们在看《水浒传》应该具有一个思想。这种思想在思维课上常常被提及,叫做“批判性思维”。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用怀疑、质疑、检验、验证的目光是看待和思考问题。当我们用这种思维是看《水浒传》时,我们会发现,作为四大名著的《水浒传》,也同样存在着许多封建糟粕。像李逵子啊劫法场时,抡起斧头,排头砍去,“刷”地一声,一群的人头便掉在了地上。我们不禁要问了,这些人于他有什么深仇大恨吗?又还是这些人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吗?没有,这些人只不过是个看热闹的罢了。而今天的我们,能以为有些本事就随意是杀人害人吗?又不如,前面所提及的鲁智深,他为人打抱不平时,只需要拳头就可以将人打死。作为中学生的我们,看见有歹徒在抢劫时,是否也冲过去,大喊道:“小贼,吃我一拳!”然后于他一较高低呢?很显然,这是不现实的。今天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我们应该学会用智慧,用法律,理性地去拔刀相助。

讲到这里,如何读名著已经不言而喻了。最后,希望大家在读名著时,要以批评性的态度去读,警惕被它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所俘获。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读名著有感 篇10

此诗册中,冰心以母爱、童真和对大天然的称道为正题女作家杏林子曾说过:“除开爱我啥子都没有!”的确,当你领有爱就不需要另外啥子工具了,因为你已领有了一切冰心接管着母爱,同时她赞誉母爱,她爱大天然的一切。

我读鲁迅师长教师的这篇布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师长教师心底的那份热烈地爱天然、神驰自由的童真童趣俄然间,我仿佛看见了年少的鲁迅趁大人不注重。

浅议如何让学生爱上读名著 篇11

【关键词】 小学生;读名著;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1

如今,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印刷制品和网络资源,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小学生是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很难分辨出哪些是对自己有益的书,所以很多学生爱上了文化快餐甚至网络文学。在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少,思想囿于一片狭小的天地,视野狭小,知识贫乏,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起码的人文素养。针对学生疏远文学名著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和指导,使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活动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爱上读书,爱上读名著。对于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名著,我有一些想法。

一、鼓励阅读名著

老师和家庭很应该鼓励或推荐学生去阅读名著,而不是局限于考试必学书籍。学生如果只知道读书考试,而无法接触到名著,渐渐地就疏远了名著,从而也不会对阅读产生兴趣。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才会培养出兴趣。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学名著是因其自身特有的价值得到读者公认的著作。它们作为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标志、文化智慧的结晶。文学名著之中蕴藏着时代精神的价值、文化智慧的精华,具有人文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和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浩然正气,为开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为战胜艰难险阻和可能遭遇的暴风骤雨而自立成才和无私奉献;培养他们的文明气质,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老师还可以采用各种诱导法,充分利用个人已有兴趣的迁移和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关注学生感兴趣、乐接受、易理解的生活热点现象,以此为切入点,诱导学生“移情别恋”自主地阅读有关书籍,满足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认知需求,享受阅读名著的快乐。

二、引领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书册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由的阅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随意指定,硬性摊派,强求统一,而应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在给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材料推荐和指导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阅读书册。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的材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去享受无拘无束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喜欢想象、幻想,他们可以选择想象瑰丽的科幻读物;有的学生多愁善感,囿于内心,他们可以选择感伤婉约的诗词散文小说;有的学生性格外向,他们可以选择豪放的诗词或紧张激烈的传奇武侠;有的学生抱负远大,脚踏实地,他们可以关注那些能给人丰富的人生启迪和引路作用的名人传记等。在自主选择阅读的书册中,学生会时时体验到发现自我的乐趣。

三、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密切结合

打通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可以推荐书籍,鼓励学生交流阅读,书写笔记,以及知道阅读方法。甚至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来鼓励阅读和培养阅读兴趣。可以把名著阅读内容引入课内。当课内学习和名著能相关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将名著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指导学生理解名著。

四、要注重评价与展示

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次活动没有一个公平科学的评价,会对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当然,在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将艺术,阅读评价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而不只看阅读活动的成果。要让学生做评价的主人,以改变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只能被评价而无法参与评价的状况。老师还要给学生架起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主动的去阅读。从心理学角度讲,对学生的评价,多表扬、多鼓励,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果对学习动机有反馈作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的知识,取得好的成果的喜悦,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燕子》下一篇:英语专业语言实践作业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