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年级音乐教学计划(精选8篇)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小象》,引导同学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能准确地选择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2、听唱法学唱歌曲《小象》,要求同学用柔和、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
3、编创动作,以表达对小动物的保护之情。重点难点
重点: 聆听器乐曲《小象》和演唱歌曲《小象》。
难点:用柔和、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小象》,并进行编创动作。课前准备
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设计和思路
一、常规练习
1. 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同学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 复习前课内容:扮演和唱。3. 进行简单的二声部练习。
二、新课学习:
1. 听歌曲录音《小象》(规范要求同学们聆听时能发明性地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1)谈谈“象”的有关知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并能从“欢快”与“优美抒情”中选择出乐曲的情绪。回答小象叫了几次?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扮演。
2. 听歌曲录音《小象》;第二遍教师范唱,引导同学边拍边按图示划旋律线,体会旋律的起伏。
3. 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4. 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 通过自编游戏扮演歌曲《小象》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同学用打击乐器为同学作伴奏),从同学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扮演。
三、小结:鼓励与褒扬,指出缺乏之处。
第 2教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在活动中感受、认识并掌握四分休止符。
2、引导同学用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两只小象》。
3、启发同学运用身体的部位如手、口等为歌曲伴奏。重点难点
1、正确掌握休止符的用法。
2、能用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3、能大胆积极地参与扮演与发明。课前准备
电子琴、CAI课件、图片、皮球、头饰若干 教学过程设计和思路
1、练声
展示开口的小鸭,小猫图 2/4 2 3 4 | 5 ? |5 6 5 0 | 5 4 3 2| 1 ? | 5 6 5 0||
小 猫 怎么
叫? 喵 喵
小鸭 怎么 叫?
嘎
嘎
2、认识休止符
(1)出示一只闭口的小鸭,放在开口小鸭旁边。师问:两只小鸭有什么不同? 生答:一只在叫,一只在休息。(2)看图模仿小鸭叫一叫。ga ga ga()(3)看图模仿小猫叫一叫。()miao()要求同学边拍手边学叫声,并用双手打开表示休止。(4)出示红灯----休止符,表示休止一拍。
师:“在马路上看见红灯,行人要停一停。在歌曲里看见它(休止符)也要停一停。”(5)读儿歌做动作。
X X X X | X X X 0 | X X X X | X X X 0‖
小皮 球 呀 圆溜 溜
拍来 拍去
乐悠 悠
3、感受聆听
展示课件上的标题----长鼻子,同学说说是什么动物。
看大象和小象的图,分别听听展示不同动物形象的音乐,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学学象的行动,如脚步缓慢、笨重,长鼻子甩甩等。
4、学唱歌曲
(1)看歌曲的MTV(2)教师范唱,同学轻声哼唱。(3)同学用“LA”音唱旋律。(4)学读歌词。
(5)随琴学唱《两只小象》。
(6)用打足气儿和没有气儿的皮球启发同学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5、编创活动
启发同学动脑筋,运用身体的部位打出强弱节奏,为歌曲伴奏。
6、歌扮演
两个同学为一组,自由组合扮演《两只小象》。
7、小结
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对小学生活充满好奇, 对新的环境、新的上课方式有种陌生感。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不要急于按照课本进行教学, 要引导学生逐渐适应这种生活, 让学生有个适应期。那么, 在适应期, 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呢?首先, 师生之间要相互认识, 通过自我介绍, 彼此有了熟悉感, 能够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其次, 老师要带领学生认识音乐教室里自己的座位, 让他们记住自己上课时该坐哪个位置;再次, 教师要带领学生认识音乐教室的钢琴以及其他乐器, 对音乐有初步了解, 调动学生兴趣。最后, 教师要告诉学生上课时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学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适应期, 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 教师要带领学生感知音乐。如上课前学生进教室时播放一些具有进行曲风格的音乐, 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踏步很有精神地走进教室 (或者模仿小动物的走路姿势进教室) , 初步培养学生乐感。还可以引导学生伴随老师的琴声, 学会起立和坐下 (钢琴上行的琶音代表起立, 下行的琶音代表坐下) , 师生之间的问好也可以用唱来表现。
例:
听赏课的教学中, 第一, 教师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听音乐。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 上课好动, 很难坐得住, 这就要求老师先教他们学会安静地听音乐。第二, 教学生学会交流音乐的听后感, 并且能够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不需要整齐划一, 每个学生对音乐都有自己的感受, 每一个学生做出的反应教师都要及时肯定。
唱歌课的教学中, 第一, 教师要教会学生认识音符的唱名, 慢慢地能够视唱一些简单的歌谱, 为以后中高年级的教学打好基础。有些老师不重视学生识谱的教学, 习惯了老师教一句, 学生唱一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如果教会了学生识谱, 让他们自己能够跟随钢琴视唱简单的歌谱, 自学歌曲岂不更好?第二, 教会学生正确的唱歌姿势。不正确的唱歌姿势会影响学生身心发育以及唱歌时气息的流畅性。第三,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一年级的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有的学生一节课都不张嘴唱歌, 也从不举手发言, 就在那安安静静地坐着。这是我们平时忽略了对孩子们自信心的培养, 导致他们对自己没信心, 害怕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所以, 我们应该从一年级开始, 鼓励学生能在同伴面前大声歌唱,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我尝试用分小组演唱、找小伙伴一起唱、独唱等方法引导这类学生逐渐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开口唱歌。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用批评的方式会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 对音乐课、对老师产生厌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用各种方式引导每个学生愿意和同伴们一起整齐歌唱, 一起参加唱游活动, 并且能够愿意与老师以及同学交流。
在学歌曲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正确体会这段音乐的情绪并引导学生自主创编一些简单形象的动作来表现歌曲。其次, 每首歌曲表现的节奏是不一样的, 教师带领学生按着节奏读歌词、或者说话, 可以帮学生更快地掌握这首歌曲。
【关键词】一年级 音乐教学 自我主体感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46-01
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督促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永恒的追求。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音乐教育越来越具有吸引力,音乐教育的形式也逐渐由单一的“口传心授”变为“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也越来越注重强调“培养学生自我主体感”。同时教师的形象由教书匠转变成了设计师、指导师、合作伙伴。诚心诚意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把学习的舞台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这才是时代呼唤的课堂,是符合现代教学基本理念的课堂,更是学生渴望的课堂。现在的音乐课堂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主角。
一、建立学生自我主体感意识
个人主體感是指儿童通过主动地感受音乐,形成丰富的内在体验,进而实现作为生命主体的成长与成熟。这种主体的内在体验表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1、感悟生命。 “在我们的内心及周围,引领一切的音乐在宇宙中持续演奏着”。音乐蕴含着人类生命中所有的情感与灵性,又是人类解读和感受生命之美的表征。所以对处在社会化早期的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教学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悟生命、思索生命,要让他们在感悟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这种对生命的感悟不仅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潜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师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丰富人格。健全的人格是良好社会生活的前提,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应促进儿童人格的形成与丰盈,包括对现实生活世界中诸关系的理解。如:《小小少年》、《送别》、《七子之歌》、《红蜻蜓》等的学习与欣赏,使儿童在对自己、他人、祖国、大自然的理解中体味生活、学会做人。当然,在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学生只有个性的差异、只有人格表现的不同,但无论是具有出色表演才能还是缺乏音乐天赋甚至是“五音不全”的学生都具有美的体验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凭借自己独特的感受方式成为众星中的一颗。二是教育教学中的年龄特性。音乐欣赏、音乐演奏、音乐学习都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度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 传承文化。文化即“人文化成”,是人全部生命实践的过程及结果。文化是相通的,因为人类具有相同的生命本性和生命需要;文化是多样的,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会生成不同的文化。音乐作为文化形态中重要的构成因素,当然也具有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在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下,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应追求并保持标准多样、内涵丰富的理念。音乐是无国界的,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都可能适合中国某一地域儿童欣赏,音乐的表现手段又是民族性的,区域音乐是民族乃至世界音乐的有机构成,没有个性就无所谓整体。音乐表现与音乐体验只有在生成它的区域文化中才有可能获得真实的生命和意义。音乐学习、欣赏、表现都需要建立在这一前提下,其标准不应该外在于儿童生命需要和生活理解,儿童教育教学应该立足于传统、本土、自然特色,同时根据实际条件积极放眼现代、异域与社会风情,才能正确解决新时代音乐发展带来的文化传承问题.
二、培养学生自我主体感
强调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主体感”的核心理念,实质是要通过整个互动过程张扬学生心中的音乐体验、放飞学生的音乐想像、成就学生的音乐意识,使学生有心情体验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成为一个具有人格之美的人。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美是人生命的固有尺度和追求,从儿童时代形成的这种素养对于实现美丽的人生来说格外重要。以下针对一年级学生音乐课堂提出几点培养学生自我主体感的方法。
1、暗示。
可以采用语言、事物、背景音乐等手段,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影响并改变学生的认知态度,自然流畅地引导学生实现教学意图。如为感受彝族《阿细跳月》的风情,要让学生先了解其节奏律动,可以说“今天我们一起外出,请大家跟上老师的节拍,可不要掉队呦!”于不经意间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2、模仿。
模仿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声音动作、性格表情甚至思想情感等。模仿是随时进行的,学生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这就要求教师示范得合理有效,在发声练习、器乐演奏、舞台表现等整个教学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人格权威。
3、感染。
通过创造生动真实的情境,引起学生对作品所表现的情绪状态的无意识趋从。感染的方式是多样的,凡是与音乐作品相关的信 息 都 可 以 经 过 有 效 把 握 而 成 为“感染源”。可以利用幻灯片:如学习《太阳出来喜洋洋》时,用幻灯片来创设大山里云雾之中太阳刚刚升起的场面,这样一个既有听觉、动觉又有感觉、联想的立体空间将学生引入了大山。可以去亲身感受大自然:如学习和演唱《春天在哪里?》时带学生去公园、原野、或春意盎然的郊外。可以演说音乐创作者的经历和作品背景:如欣赏《二泉映月》,介绍阿炳辛酸的生活和不屈的性格。这样,学生不仅获得生动的表象,还受到情绪上的感染,进而引发学习的欲望,激扬起生命的热情。
4、引导。
在引导歌曲风格中,解决难点问题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自己特有的风格。如上新疆歌舞音乐时,就设计了难点问题:你认为新疆歌曲有什么风格?让学生很快说出答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设计上我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引导。首先老师边跳边唱歌曲,让学生观察老师运用了新疆舞蹈中哪几个有代表性的动作,让学生模仿老师一起做一做。然后教唱这首歌曲,让学生找找歌曲中的特殊音,听听是怎样演唱的,老师一边演唱一边做动脖子的动作,全班学生全体模仿,感受新疆歌曲的韵味。学完了整首歌曲,让学生说说新疆歌曲的风格。在每一个音乐作品欣赏或者学唱时,巧妙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快乐参与课堂。
5、鼓励。
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变成演员、导演,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为此音乐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在自信中进行,引导学生自信表达、自信探究、自信创造。如歌曲有一次一堂教唱课将结束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们已学会了全曲,我建议全班来合唱。”我鼓励说:“好,你安排。”这位学生将同学们分成三组,有的唱第一声部,有的唱第二声部,有的用打击乐器伴奏,还有一个人指挥。歌曲一唱完,我热烈鼓掌,给学生极大的鼓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完全能够展现自我,充分发挥了自我优势。
参考文献:
[1]王英奎《音乐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
[2]莫林·德拉帕%音乐疗伤&(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型:欣赏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西湖春晓》。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西湖春晓》的合唱声音效果与歌曲所营造的意境。2.“走进”西湖,了解西湖。
(1)诗人笔下的西湖。《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画家与摄影家眼中的西湖(有关西湖的绘画及摄影作品)。(3)我们眼中看到的西湖(西湖美景欣赏)。教学重难点:
1、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
2、了解赞美西湖的诗歌。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初净慈寺送林子方》。
学情分析: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学习生活在北方,所以对江南的生活、文化、音乐并不了解、熟悉,但这也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欣赏《西湖春晓》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并运用到今后歌曲的演唱中;课前请学生查阅关于西湖的资料(诗歌、图片、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进行课上交流,并在课下收入到个人成长记录中。教学准备:《西湖春晓》音乐、西湖风景课件、《平湖秋月》的音乐。
钢琴、多媒体课件、音乐磁带。
学生准备:赞美西湖的诗歌、图片、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的活动)
一、导入
教师用谈话法,通过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入童声合唱歌曲《西湖春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不仅有效地导入了歌曲,还很好的与语文学科综合起来,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欣赏《西湖春晓》
1、初听歌曲
提出问题:歌中唱到了什么?歌曲的情绪怎样?(出示课题并播放歌曲)
2、复听歌曲
提出问题:歌中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教师出示歌词,再次播放歌曲
引导学生了解词意,并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西湖春晓》)。
3、讲解演唱形式,八六拍拍号的含义及强弱规律。教师播放学校合唱团演唱的《西湖春晓》视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欣赏合唱的同时,教育学生学好特长为班级、学校增光添彩。
4、再次播放歌曲。
让学生边听歌曲边轻声哼唱,并用身体来感受歌曲的韵律。
三、拓展──走进西湖
1、引导学生 “走进西湖”,更深层地去了解西湖。请大家交流你所查找的有关西湖的资料。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所查找的关于西湖的资料。
2、经过小组内的交流,说一说感受。
3、引导学生
(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平湖秋月》。
4、看一看画家和摄影家眼中的西湖。(播放课件)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平湖秋月》。
5、讲西湖的故事。《许仙和白娘子》。
6、继续欣赏西湖美景边随唱《西湖春晓》教师播放西湖风景课件
四、总结评价
学生谈收获。教师及时表扬鼓励。
教师结束语:西湖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其实,在祖国各地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美丽的景色,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板书设计:
《西湖春晓》
演唱形式:(童声合唱)
节拍:8分之6拍
含义: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六拍 强弱规律:强
弱
弱
次强
弱
弱
测试题:
1、歌曲《西湖春晓》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2、词曲作者是谁?
3、节拍是?强弱规律是什么?
本学期学生开始正式系统化的学习音乐,一年级的新生,重点培养课堂教学常规,正确的演唱姿势。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使学生爱学、愿学。学生的整体情况预计不均衡,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教法,要培养学生专长,即“普遍培养,重点发展”。使学生各方面均有提高。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我会在这一点下功夫。重点发展舞蹈、律动的学习。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可以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指导思想
遵循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寓思想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陶冶情操、音乐启迪智慧、提高素质,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力求体现音乐教育的中国特点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教材分析
一、发声训练部分:
培养练声的兴趣;歌唱姿势要正确;发声要自然,用中等音量或轻声歌唱;按教师的手势,整齐地歌唱;用正确的口形,唱好U、O韵母。
二、视唱、知识、练耳部分:
1、 读谱知识:知道音有高低;知道音有长短;知道音有强弱。2、 视唱部分:能用听唱法模唱歌曲(包括除大小七度、增四度、减五度外的自然音程和da da、 dada dada、da(a)、da da da、dada da da、da(a a)、da 空da等节奏。)
3、 练耳部分:听辩音的高低(比较不同乐器、人声及同一乐器的不同音区音的高低;比较同一音组内构成大、小三度、纯四、纯五度旋律音程的两个音的高低。听辩音的长短,比较各种时值音的长短。听辩并说明音的强弱差别。新课标第一网
三、欣赏部分: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良好的欣赏习惯。在欣赏中感受音乐的优美、悦耳,产生愉快的感觉。逐步体会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表现手段在音乐中的作用。能辨别音乐作品中轻快、热烈、活泼、优美、雄壮、庄严、诙谐等情绪。能感受进行曲、舞曲、摇篮曲等常见体裁的特征。
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歌曲的学唱、乐理知识的学习,都要使学生学的快乐。使他们能兴致勃勃,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以及创造音乐的活动中去。
在教学中要通过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与追求,从而进行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
在上课同时我要注意加强巩固音高概念、巩固学生对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感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累积乐理知识。 教材中的律动和舞蹈较多,应注意引导学生自编动作、节奏甚至歌词,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和自编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课时安排
每班每周两课时
1—16周授新课
17周复习巩固
二、总的目标及要求
1、用音乐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启迪儿童心灵,让孩子们热爱音乐,感受音乐的美,用音乐的节奏、旋律打动孩子们的心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2、在学习歌曲的同时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4、陶冶情操,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5、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小事物的习惯,并将它带到音乐中适当进行歌词、节奏、舞蹈的创编。
三、具体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逐步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进一步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会模仿。
2、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
3、聆听进行曲、舞曲、儿歌不同风格作出相应动作;
4、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片段,进一步感受风格。
(二)表现
1、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并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学习自然的呼吸,做到不耸肩,不出声。2、每学年背唱6-8首歌曲;
3、认识或见识几种常见的儿童打击乐器,并会演奏能为歌曲伴奏。
4、能作简单的律动、歌表演。5、认识简单的音乐符号。
(三)创造
1、歌词的创作活动:能根据乐曲风格和歌词结构对歌曲进行再创作。
2、音乐活动能力的培养方面:能随音乐的不同情绪、节奏、节拍的变化,有表情地进行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动作。
3、音乐活动:能根据音乐创编故事和表演简单的情景。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在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了解各民族音乐及相关文化。
3、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措施
1.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低年级以听唱法为主,让学生能跟随音乐自己主动化的进行合理的学习,一年级不要求识谱,主要是积累音高的感性经验。在音乐活动中逐渐积累知识与技能 而律动及表演是本教材的重点。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1)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再整个教育教学环节之中,立足于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去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六、奋斗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教学中作这样的尝试:
1、利用教材的德育因素,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健康的歌曲,抵制消极负面的影响。
2、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让学生会体验美创造美。
3、利用教材因素,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4、用唱、打、念、吹的结合,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但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图片和声音具有更加敏感的感知。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兴趣、喜欢的基础上的,通过多媒体声画统一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是保证小学生积极学习的关键。
声画统一,就是音乐教师通过多媒体,将课前准备好的具有鲜艳色彩的图片素材与悦耳动听的音乐素材有机结合,形成视听一体的教学课件,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巧妙设置动态情境,通过动态情境将音乐课的知识点和重难点串联起来,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音乐教学中动态情境的创设包括“境”、“学”、“发”三个方面。“境”即是通过投影、动画、音乐、图片等有机结合的动态情境氛围渲染。“学”即是教师依托动态情境的创设,设置问题情境,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探究意识。“发”即是在音乐情境中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抒发,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意识。
例如,在《春来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将春天“百鸟朝凤”之音与“春意盎然”之色给学生以直观展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有关春天景物的课件渲染,课堂变得轻松活泼,同时学生在具有勃勃生机的春天氛围中,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一些描写春天的歌曲,在美妙的旋律中,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点。这样的教学,通过声画统一情境的创设,增加了学生的感性体验,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动力。
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小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性格特点的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年龄、阅历等原因也限制了小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想象。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营造积累音乐经验的空间,充分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首先,利用多媒体使学生熟悉音乐表现的基本特点和经典曲调。例如,在《小乐队》单元所学习的音乐中涉及不同乐器交替组合,学生不能充分理解。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分别摸拟不同乐器的声音,让学生体会钢琴的流水般轻盈、长笛的鸟鸣般欢快、定音鼓的雷声般有力等。然后,充分鼓励学生在特定音乐情感基调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例如,将《信天游》歌曲的欣赏与黄土高原的风土民情图片相结合,将《茉莉花》歌曲的欣赏与江南水乡的秀丽图画相结合,让学生在经典曲调的欣赏中领会不同的地方风情。教师通过多媒体,将不同的音乐曲调与表达不同情感的图片或视频进行搭配,增加了学生音乐体验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提高了学生思维想象的广度和深度。
将生活引入课堂,提升学生的音乐境界
艺术来源于生活,许多音乐作品的灵感都是源自于生活。一方面,教师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将音乐作品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例如,在学习《故乡的桥》一单元时,桥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图片集锦,将生活中可见的各式各样的桥,伴随着音乐《故乡的桥》,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音乐境界。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潜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体验音乐、探究音乐和创造音乐。多媒体还能够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自由和想象空间,使学生在欣赏美、想象美的同时,提升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在《理发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营造出理发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理发店中人们的欢笑声、各种理发工具的声音来创造出动听的音乐节奏,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其音乐境界。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课程,多媒体能够利用自身的优点,使这种美得到极大的回放,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结语
记者从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了解到,由135人组成的汇聚齐·宝力高等著名演奏家的马头琴强大演奏阵容于3月23日和24日在北京保利剧院精彩亮相,为首都观众奉献了一场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的“聆听草原”马头琴精品音乐会。
据了解,音乐会分为两部分,共演奏15首乐曲。第一部分展示了马头琴独奏、重奏与齐奏的风采,齐奏乐曲《海幕日》富有激情的跳弓和动感的和弦,表现了蒙古族人对草原及游牧生活的崇敬和热爱;重奏曲《马头琴赞》分段呈现出多种演奏法的独特风格,同时将马头琴的三种定弦五种演奏法融进一首曲子。第二部分通过马头琴与民乐、交响乐的默契配合带给观众不同的音乐享受,马头琴协奏曲《源》结合口弦琴的演奏,力求达到琴声合一的极致和谐。此外,还有马头琴合奏《赛马》、马头琴交响乐《梁祝》《万马奔腾》等不同风格的经典乐曲也让观众欣赏到马头琴演奏的独特魅力。
“聆听草原”马头琴精品音乐会,由国家一级指挥、蒙古族指挥家呼德指挥。音乐会精心编排了古老的潮尔、马头琴名曲、蒙古族民歌、国内外经典曲目,集传统与现代时尚为一体,全方位地展示马头琴不同时期的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音乐会在世界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带领全体艺术家演奏的气势磅礴的经典曲目《万马奔腾》中落下帷幕。
【【精品】一年级音乐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精品教案09-13
二年级下册数学暑假作业精品版10-13
《搭石》精品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07-22
【精品】三年级写人作文300字10-12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统计》精品教案11-06
语文(精品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鸿门宴》教学设计10-14
【新版】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漫画》教案【名校精品】09-20
一年级音乐教学案例10-18
【精品】大二学习计划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