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个人心得体会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扶贫个人心得体会(共9篇)

教育扶贫个人心得体会 篇1

沙河营初中 向彦明

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是共产党人的天职,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像对待家人一样,以一种既有责任又有感情的担当精神,一户一户、一人一人地帮扶贫困户、贫困人口脱贫。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针,加大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按照县教体局责任到人的工作部署,我们沙河营中学高度重视,细致安排,精心组织,对我镇贫困户精准摸底,凡是贫困户在我校有学生的家庭,都做了建档立卡,制定了帮扶措施。根据学校的安排,我和杨华强主任、王曙光同志三人一组,帮扶梁家庵村三组的李璐琪同学。

6月13日中午,我们一行3人到梁家庵村去,深入农户了解家庭情况。李璐琪的爷爷奶奶和母亲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看到我们的到来,既高兴又显得有点拘束紧张。通过深入交谈,我们了解到,梁家庵村位于沙河营镇南边,汉江河北岸,被文川河分成东西两部分,主要靠农业生产过日子。过去由于汉江河和文川河经常闹洪灾,道路不便,所以这个村相对比较贫困。李璐琪在我校上九年级,一家6口人,分别是该生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和妹妹。李璐琪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只能勉强做一点农活。母亲患先天性眼疾,现在已经几乎失明,当然也就失去劳动能力,妹妹上小学三年级,父亲属于上门女婿,一人在外打工挣钱维持全家吃喝穿用。面对爷爷奶奶的年事已高,面对母亲的双眼失明,面对两个孩子的上学问题,特别是李璐琪秋天就要上高中了,所以父亲肩上的担子比较重。因为父亲在外打工,我们没见到,但是可以想象李璐琪的父亲一定是个很负责任的男人。因为家庭的原因,造成了李璐琪性格上的缺陷,该生腼腆胆小,自卑,不善言谈,学习动力不足。因为家庭的原因造成的贫困我们作为老师是无能为力的,这一方面还有政府精准扶贫的措施。针对李璐琪的具体情况,作为教育扶贫的我们三人制订的帮扶思路主要是:宣传教育扶贫的政策;帮助她树立远大理想,强化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帮助她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是最好的;对她进行学业指导,迅速提高学习成绩。

(1)宣传教育扶贫的政策。

我们走村入户,对李璐琪家人宣传教育扶贫的政策有两免一补,即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并加快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实施步伐,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农村困难群体的亲切关怀。认真落实好这项政策,对于促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还顺便宣传高中阶段教育扶贫政策,即从2010年起国家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资助面约为20%。通过政策宣传,她们一家人表示对两个孩子的上学问题就没有什么顾虑了,一心一意供两个孩子上好学。

(2)帮助她树立远大理想,强化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追求,一种希望,一种向往。人有了理想,就有了希望。有位哲学家说过:人是为理想而生活的,没有理想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没有欢乐:失去理想的青年,恰是失去了舵的船,只能在生活的大海上漂泊,永远达不到光辉的彼岸。理想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理想的魅力在于即使遇到险运,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理想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所以我们三人就分别从现实出发,从身边鲜活的事例出发,给她讲人生存在的价值、知识如何能改变命运,找她谈心,通过我们不懈努力,李璐琪对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充满了信心和希望。(3)之前李璐琪因为自己家庭的特殊原因,对前途感到茫然,担心上学会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担心考上高中或大学也许家庭没有能力供她上学,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严重下滑,面对中考在即她也不急。为了鼓励她好好上学,打消一些消极的念头,我们3个人协商,跟学校汇报,把她进城参加中考的食宿费用减免了,她交了185元的食宿费,我们去家访的时候给她家退了200元,她们一家子接到钱时都非常激动和感谢。同时我们三人协商,找时间给她再补补课,我负责数学,王老师负责化学,同时我们还号召其他科任老师对她加强辅导。大家都很热心,利用早下班,早读或是饭后找李璐琪谈心,补课,讲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付出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成绩,终于在2017年中考中顺利考取了二中。

教育扶贫个人心得体会 篇2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它强调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我们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 脱离实际, 而应该基于职业需求开设专业, 基于工作过程开设课程。实践证明, 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我们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 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否则, 即使有一流的产品设计, 最好的研究成果, 也很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高等职业教育正是为满足这种需要及时发展起来的。与本科教育、中职教育相比, 高职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他们既要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又要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所以, 高职毕业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 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直接技能型人才, 而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 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 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这正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的新理论、新模式、新机制、新规律, 在教育思想观念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其中, 以明确的教学思想指导办学实践至关重要。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牢固树立高职教育的特色思想, 认真总结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 不断改革创新, 才能使高职教育事业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以我校为例: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同时适应社会需求,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 推进专业结构优化,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取得了显著成绩。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今天, 我们经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华民族历来有“师道尊严”的传统, 董仲舒的“天地君亲师”把师生之间规定为尊卑关系, 但在21世纪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的条件下, 必须突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当代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明确指出:“要树立起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师”的存在是为了“生”的更好发展, 教师要以平等、合作、民主的精神, 理解尊重学生, 与学生建立和谐密切的师生关系, 并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 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向全面发展转化。但学生的发展与老师的引导是分不开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失去了引导, 也不是削弱教师在教育教学系统中的作用。在这一关系定位中, 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由度越大, 对教师的要求越高。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 它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和管理教育, 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开发教学计划, 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进而组织教学。其中, 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调整课程结构, 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 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当前社会的各项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高职教师特别应该实时补充新的知识与技能, 令自己随时与社会接轨。作为高职教师, 我们应该认真钻研业务, 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自身提高, 拓宽知识面, 及时充电, 对学生负责, 对教育负责。

高职院校在招生时是最后一个批次录取, 与本科院校相比, 学生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及其他方面素质相对差一些, 差生相对多一些, 这是作为一名高职教师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也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体现细心、耐心, 一视同仁。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 真挚地关心、体贴, 才能使其产生积极的动力。另外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关注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多一句赞扬, 少一句批评, 都会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 提高他们的成绩。这也是我们为人师表, 立德树人最重要的工作。

摘要:本文就高职高专教育思想进行了个人的总结, 并通过讨论获得了一定心得体会。

个人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篇3

一、脚上沾的泥土多了,离农民的心更近了

怀着一颗爱民敬民的心,我走进了夹山镇桂花村。结对扶贫帮扶,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了个人行为,更是代表党和政府对老百姓关怀的具体体现。如果对群众没有感情,不仅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会损害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动摇党的执政基础。为此,我与接触到的村民交朋友、“接地气”,实打实地给群众排忧解难,把这样的结对帮扶当成一场走亲访友的“亲情之旅”,当成送关怀送温暖的实际行动。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虚伪的表情,脸上洋溢着最诚挚的微笑,带着党的关怀,走访村里的帮扶对象家庭,静心倾听了他们的心声。在走村串户的路上,和村民们结交了深厚的感情,努力为村里办实事,办好事。积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提高桂花村群众们的幸福指。

二、基层干部接触多了,对基层的了解更深了

结对帮扶工作一边面要联系群众,另一方面也要和基层干部协调合作。与基层干部打交道的时间多了,通过他们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基层工作的艰辛和重要。通过与基层干部的接触,我们发现:一是基层人员编制少,工作任务量大;二是基层财政所保障水平低;三是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村里的职能不对称;四是村财政缺乏自主财源,管理不规范;五是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落后,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六是村财政是财政管理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业务量大,服务项目多,服务难度大。

三、心中的感触多了,从实践中收获的也更多了

全国扶贫日活动个人心得体会 篇4

“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习的扶贫攻坚号令,对驻村干部而言,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同时也是工作能力的考验。眼下,核心就是要把精准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村立项、因户施策。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立足实际、分清主次、抓住要害,做足“谋划”功夫,否则就容易适得其反,劳而无功。

谋定而后动。从农村实际情况看,村班子和村干部干工作热情高,但有时也存在工作计划性不强的问题;抓到底的态度有,但对统筹兼顾则往往重视不够。作为组织精心选派的驻村干部,一定要把带领村班子谋划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首先把精力放在研究工作思路和打法上,坚持在整体工作长远谋划上高站位、把好关,补齐短板,宁心静气,蓄势而为,坚决避免“为了修路伐了树、为了修墙毁了路、为了绿化重栽树”的追求短期效应现象。

盲从是最大敌人。1935年,在党和军队危急存亡的时刻,毛泽东没有盲从博古、李德的军事思想,创造性提出了“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主张,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强渡乌江天险,终将敌兵甩在身后,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以古鉴今,扶贫工作决不能盲从,地域位置、基础条件、村情民风等诸多因素,都深刻影响着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进度和脱贫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驻村干部谋划扶贫工作必须要突出问题导向,牢牢扭住制约村屯整体提升和村民快速致富的“牛鼻子”,立足地域实际,发挥现有优势,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创新意识,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和思路打法,决不能人云亦云,一窝蜂地搞养殖,一顺水地盖大棚,一把搂地抢低保,坚决杜绝“拍脑门决策、拍胸脯蛮干、拍屁股走人”的不负责任行为。

教育扶贫个人心得体会 篇5

这几天深入贫困山区走访,看到贫困户或乐观或担忧的神色,听到他们诉说家庭贫困的原因,我发现除了个别家庭因重大疾病造成贫困外,大部分家庭是因为自身文化素质低下,无一技之长致使家庭深陷贫困的泥沼。对此我感受颇深,现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农民的贫穷与现有的文化知识息息相关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我国整个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过去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鼓励更多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山村、融入城市,事实上这种导向是成功的。其实读书并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去上大学这么简单,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让适龄孩子接受完整的、系统的、良好的教育,有条件、有基础的可以去上大学,更多的孩子可以通过学习和知识的培养,拥有一技之长。这次走访我深刻感受的是贫困户农民文化知识欠缺,规划自己生活能力非常差,他们体现了农民的朴实,却忽略了“头脑创造”。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站在教育的端口,我们要利用科学文化知识,去哺育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穿上文化的新衣,让孩子们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先让贫困户在精神上脱贫

党和政府始终心系老百姓,特别是家庭贫困的群众。但是在走访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比较让人担忧的问题:有的贫困家庭具有严重的依赖性,把脱贫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的扶贫补助上,一心想的就是以后到底还能补多少钱。他们尚未意识到真正脱贫还得依靠自已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和自己的辛苦劳动,简单地认为国家的扶贫是“授之以鱼”。所以当讲到人穷不以志短,除了政府的扶持,更多的还是得靠自身的努力时,有些受访户就会以自身文化程度低,出门就业难的说辞推脱。所以我认为在物质帮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扶志,引导受助者寻找造成贫困的根源,鼓励他们树立改变落后面貌的思想,提高文化素养,让专业人员对他们悉心辅导,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致富。

三、贫穷的农村面貌,让我更坚定自己的教育事业

所谓“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读书,富不长久。”深入村寨,倾听民意,了解民情,知道他们的所期所盼,摸清底数。我们作为老师就是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无私奉献,认真教书,认真育人,扶贫先扶智,把我们贫穷的子女教育好,让他们从小立志,长大后改变家庭贫穷的环境。

2021年教师扶贫个人心得体会文本【二】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通俗地说,谁贫困就扶持谁。精准到人,精准到物,可精准扶贫竟然出现了极其荒唐的事,拍完照片再没来过。如果这样也算是精准扶贫,实在是对这个词的亵渎。

荒唐“精准扶贫”不只是表现在拍个照就走了,有的扶贫干部是“走读”,根本没有驻村帮扶,有的长达10个月都没露面。有的是乱扶贫,比如x江夏区舒安乡何桥村的易学火老人今年82岁,目前只有每月180元的农村养老保险且患有严重风湿病。被列入精准扶贫户以后,扶贫工作队给他安排养鸡项目,并送来了100只鸡。4个月后,由于老人缺乏养殖技术,送来的鸡苗全部死亡,老人为此还倒贴了几百元。老人连自己吃饭都有问题,还让老人去养鸡,这样的扶贫完全是瞎胡闹,怎么能说是“精准扶贫”?

要做到“精准扶贫”,一方面需要扶贫干部将工作做到家,将扶贫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做,在事先调查了解情况的基础之上,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将扶贫工作做好,因为贫穷的原因各不同,乱扶贫只能适得其反,甚至使受助群众成为受害者;另一方面则是需要“精准监管”和“精准惩罚”相结合。对于扶贫干部的乱作为现象,需要监管到位,及时纠正,对于屡教不改的干部,要果断摘掉其乌纱帽,决不能让被扶贫的群众受到伤害。

不是所有的扶贫都叫“精准扶贫”,不是什么样的扶贫都能够帮助让群众脱贫。唯有扎实的“精准扶贫”,才能让贫困群众受益,才避受骚扰。

“精准扶贫”是个好词,对于困难群众来说,是希望,是期待,可有“精准扶贫”这个好制度,还需要好干部去实施。如果是不将群众利益当回事的干部,再好的“精准扶贫”也无济于事,也会被“毁”掉。显然,真正实施“精准扶贫”,就先要管好扶贫干部。法宝离不开“精准监管”和“精准惩罚”。x曝光荒唐的“精准扶贫”让人点赞,但显然不能止于此。举一反三,堵住漏洞,才能让“精准扶贫”造福于民。

2021年教师扶贫个人心得体会文本【三】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州、县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教育系统的干部,抓好教育扶贫工作是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抓好教育扶贫工作呢?

一是组建教育扶贫党员先锋队。以教育扶贫党员先锋队精准联系学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确保不辍学。带头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精准资助及资助政策的宣传到户,做到人人知晓。进一步落实“校农结合”工作,确保全县学校食堂向贫困地区贫困户采购农产品占学校食堂采购总量的40%以上。

二是组建教育质量提升党员先锋队。把抓党建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晒、比、评,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教案上、在讲台上、在作业批改辅导上、在教育教学质量和成绩的提升上,最后落实在对学生的关爱、培养和促进学校的发展上。

三是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采取以落实应助尽助为主,“圆梦行动”等方式为辅的方式,加大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确保不因贫失学。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和高校资助政策加大宣传力度,让其知晓资助项目和标准,做好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的统计,进一步落实相应的资助措施,使每一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都能享受他们应该享有的资助政策。

四是落实就业渠道。首先是对未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到学一门技术的出路。加强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为中职学生和待业青年提供一个学技能、谋发展的良好平台,增强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其次是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和乡镇中小学现有教学培训资源,积极配合县有关职能部门,做好青年农民、城乡劳动者一些劳动技能培训,积极引导青年农民、城乡劳动者尤其是贫困人口接受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找到脱贫致富的出路;再次是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开展“一对一”帮扶,推荐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青年到园区企业就业。

2021年教师扶贫个人心得体会文本【四】

为做好20xx年全县学生资助工作,落实《花垣县精准脱贫“十项工程”实施方案(试行)》(花办发[20xx]4号)和县精准脱贫动员大会精神,部署20xx年全县农村建档立卡户、城乡低保户子女入学普查工作。以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工作任务。现就我校20xx年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落实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边城镇位于x省花垣县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与x省松桃县的迓驾镇和x市秀山县的洪安镇隔河相望,自古就有“一脚踏三省”的美誉,是x省的西北大门和x四大闻名古镇之一。全镇总面积76.95平方公里,茶洞辖区15个村,2个居委会,20xx年我镇精准扶贫户有1537户,贫困人口5599人,农村低保户有822户,贫困人口2567人,城镇低保户有172户,贫困人口404人。目前我镇对在本学区就读的建档立卡户和城乡低保户子女信息进行甄别,报边城镇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以及低保部门审核,到目前统计建档立卡户学生为236人,城镇低保户学生为23人,农村低保户学生为123人。还有3人是在外省读书的学生。总人数为385人。

二、主要做法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组建工作机构   一是成立了由边城镇镇党委书记马继国任组长,分管教育副镇长麻春伟任副组长,沈睿、龙建辉、易尧、吴鑫祥、张天涛任成员,吴春琴、吴志勇、张利为专干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

(二)认真布置,积极开展工作   20xx年3月教育和体育局召开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精准扶贫工作部署会暨培训会,全面安排部署了全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摸底造册工作,会后我及时把会议精神向易尧校长作了详细的汇报,易尧校长高度认识到这次活动的重大意义和责任的重要性,马上就组织召开学校班子和片村小负责人会议,接着召开班主任会议,会议要求我们要建档立卡户和低保户的资料要做到真实性,全面性;要注意到容易引起矛盾的现象发生;还要做到老百姓的思想工作。于是我和易校长到政府找到的马继国书记汇报这次精准扶贫工作如何开展,得到了领导的支持。3月11日我马上把提前拟好的通知以短信的形式发给政府办公室,要求他们以短信和打电话两种形式通知到各村的支部书记,让各村的村干部及时的通知到每个对象家庭。3月14、15日我就在校门口设置办公地点,张贴了对象要求和填表要求,共发放登记表1200多份,让对象家庭及时领表填写申请、审核。通过政府初次审核上交登记表443份,我就进行登记造册,再次和低保系统、建档立卡系统进行核对,只审核到377名学生在系统当中。剩下的66名学生我怎么办,为了摸准,不漏掉一户对象,我及时给易尧校长作汇报情况。我再次每家每户通知到家长,要求他们自己及时到政府核实,如果核实准确,是谁核实的要签名并加盖政府公章,我才能登记上报。在5月18日公示到现在,陆续核准8人。

三、存在问题

1、在政府的两个系统中导出的数据,不够准确,要么就是学生的名字输错了,要么就是系统没有完全导出来,导致我们核实准确度低,要再次到政府核实。

2、部分群众存在认识偏差。一些比较偏激的群众还到村委会、镇政府要求评定为扶贫户和低保户。

3、不属于教育和体育局准入的民办幼儿园的学生,我们打电话给所在村的支书解释,让支书到对象户作好解释。

四、下一步工作

1、公示满7天后,无异议,我就造册上报审核。

2、公示满7天后,无异议,我再要求班主任通知学生家长上交有效二代身份证复印件以便办理资助卡。

3、举办一次精准扶贫发卡仪式。

2021年教师扶贫个人心得体会文本【五】

孩子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需要教师用爱去滋润。为了更好的落实教育精准扶贫的帮扶计划,让我们班建档立卡幼儿王史嘉豪在学习及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一、教育教学帮扶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一周课程帮扶,两周兴趣帮扶,一月励志教育帮扶。在帮扶过程中,我们首先把安全教育放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通过开展丰富的安全教育活动,培养嘉豪小朋友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同时,我们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丰富家长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知识,提醒家长时刻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

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周四,我们带领孩子去参观“高新小学”,在参观过程中,让孩子对小学生活有了基本的了解,知道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将来能够尽快的适应小学生活。回到幼儿园,我们还让孩子画出了“我心中的小学”,让孩子把自己在小学看到的所有东西画出来,活动很成功,孩子非常喜欢。

二、生活帮扶

生活方面,我们让家长配合老师,给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习惯,从而加强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每天早晨要求幼儿做到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我们创设了生活墙、我的好习惯,让孩子逐渐养成晚上早睡觉,按时来园,不迟到、不早退。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升入小学后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生活。还创设了我能干的主题墙,内容有穿脱衣服比赛、自己系鞋带等。

三、关注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养成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事,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良性的动力。幼儿做事很随便没有计划想要做什么就去做,要他们有条不紊地做事很难,于是在各种活动中,采用故事、儿歌、歌曲等方式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做到按时完成不拖拉。给幼儿布置小任务:今天我来播新闻。回家准备几段新闻,让孩子轮流学当播音员。每个班级都有小小值日生,他们每天为大家服务,在每天的值日生工作中逐渐建立起的任务意识。

四、孩子的变化

通过一年的帮扶活动,孩子进步非常明显,从一个胆小内向、不善于表现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勇敢自信、积极向上的小帅哥啦!以前每次去帮扶时,孩子总有说不完的话,他把在幼儿园不敢说、不想说的话,等老师去帮扶时,全部告诉老师啦!经过老师一年的帮扶活动,孩子现在和小朋友们主动聊天、主动去玩,还主动告诉老师他的小秘密,进步非常大。

教育扶贫研究述评 篇6

2015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出台,《决定》提出要着力加强、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发挥教育扶贫功能实效,阻断贫困代际遗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扶贫已成为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加大教育扶贫的研究力度、拓展研究广度、加深研究深度,具有理论前瞻性意义。

二、教育扶贫研究综述

(一)教育扶贫的内涵研究

奂平清、王等等两位学者认为教育扶贫的实质是通过改造贫困人口的劳动力素质,以达到“斩断”贫困的代际遗传的目的。这种实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力素质,促进贫困人口的现代性,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彻底摆脱贫困;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扶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现代化程度,使教育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1]。

学者刘传铁将“精准扶贫”与“教育扶贫”的内涵融合,提出厘清教育扶贫内涵的新视角:首先是“精准改造”,锁定贫困地区的薄弱学校,做到精准帮扶;其次是“精准招生”,保障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再次是“精准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享受“两免一补”,在高中教育阶段,实行免学杂费并补助生活费,大学阶段实行贫困学生学费减免制度;又次是“精准就业”,从制度层面保障贫困学生的可持续性就业;最后是“精准培训”,对贫困人口进行技术培训,让其掌握脱贫致富的技能[2]。

(二)教育扶贫的功能研究

战飚认为教育扶贫不仅是推进国家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是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而且在实现社会平等、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劳动素质、建立学习型社会;缩小贫困数字鸿沟等方面具有积极推动作用[3]。

周毅认为对民族贫困地区进行教育扶贫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是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治本的主要举措,提高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阻断贫困恶性循环;第二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可以更有效地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布局,促进民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三,有利于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态环保意识,防止以不当的方式开发当地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破坏;第四,有利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稳定[4]。

(三)教育扶贫的模式研究

宋清华、杨云和张明星以“9+2”教育扶贫模式为研究对象,指出该模式是让贫困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再到职业技术学校接受两年免费的“订单式”职业教育,以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其模式的创建动力源于三种“需要”:一是属于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二是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需要;三是贫困家庭学生脱贫的需要[5]。

朱德全认为“双证式”农村教育扶贫主要是解决农村脱贫问题,该模式以“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为办学理念,结合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培养职业技术相结合,使学生都能学到农村的实用技术。同时,该模式以“课堂+基地+农户+实体+农校+高校”等六连结构为操作载体,改变了传统以升学为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和办学目的,使农村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6]。

阎桂芝、何建宇和焦义菊以“清华模式”为研究对象,指出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学习平台,建立远程教学点,克服教育的时空阻隔,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流动;二是利用校内资源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并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巡回式系统性支教活动,实现教师资源的有效帮扶;三是利用国内外社会各界力量,汇聚社会资源为教育扶贫工作提供物质保障。另外,“清华模式”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多元化扶贫,即扶贫对象不仅包括教师和学生,还涵盖政府干部、医疗人员、职业技术人员和普通农民,初步实现了“全方位”教育扶贫[7]。

(四)教育扶贫的问题研究

熊文渊指出目前高校教育扶贫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扶贫方式同质化。一般是通过“三下乡”、“三支一扶”、教育培训、捐款捐物等途径开展,并没有充分利用高校的本身特色进行教育扶贫;二是教育扶贫目的的功利化。众多高校以周期短、影响大的教育扶贫方式为主,重数量轻实效,并未达到长期实效;三是教育扶贫定位盲目化。许多高校既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盲目开展自身不擅长的扶贫工作,又不清楚扶贫对象的诉求,造成教育扶贫流于形式化。因此,他强调要根据不同高校的性质来创新教育扶贫,提高高校教育扶贫的责任意识,以达到教育扶贫的社会效益[8]。

周学桃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中的教师队伍建设为研究对象,指出目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所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师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包括人事管理体制、绩效奖励体制、监督机制等方面;其次是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重视不够,包括教师数量少、教师专业素质低、学科结构失衡等问题;最后是教师福利待遇水平低,包括教师工资发放不到位、福利待遇低、住房困难、教师负担重等现实问题。因此,要从观念层面、政策层面和经济层面着手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9]。

(五)教育扶贫的策略研究

学者魏向赤提出要转变教育扶贫观念:一是要从道义性扶贫转向制度性扶贫,以制度和法律的形式使教育扶贫从德制走向法制;二是要从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劳动素质;三是要从扶持贫困地区专向扶持贫困人口,精准定位扶贫对象;四是要从区域性扶贫转向阶层性扶贫;五是要从单一性扶贫转向综合性扶贫,包括扶贫主体多元化、扶贫方式多样化等[10]。

游明伦、候长林两位学者就如何推进职业教育扶贫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一是要完善职业教育扶贫的机制顶层设计;二是要优化调整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布局,以集团化办学理念,按市场需要办学,并依据产业链发展需要建立教育培训基地;三是要创新职业教育扶贫联动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以院校为主体,倡导社会各界参与,开展参与式扶贫[11]。

孙华认为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攻坚既是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又是少数民族群众素质提升的必然诉求。但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攻坚的过程存在跨地区协调难、教育发展不均衡、扶贫资金不充足等现实问题。因此,一要架构顺畅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国家层面的组织协调机构和完善的协调机制;二要拓宽教育扶贫攻坚资金来源渠道,保障教育扶贫攻坚的资金提供;三要探索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实现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12]。

三、教育扶贫研究述评

教育扶贫逐渐成为众多学者的主要研究阵地,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数量颇丰,形式多样,既有期刊形式,也有学位论文;内容丰富,不仅涵盖教育扶贫的内涵、功能、模式等方面,也对教育扶贫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然而,教育扶贫的研究力度和深度还不够。第一,研究形式多数以期刊和学位论文为主,专著类形式鲜少;第二,研究范围以职业教育为主,其他教育类型关注较少;第三,研究角度多数聚焦在宏观层面,缺乏微观层面的切入。因此,一要促使研究形式多样化,提高研究成果的专业性;二要拓宽研究范围,涵盖各种类型教育模式。例如,在基础教育方面以集团化办学为思想依托,建立校校“结对子”机制,实行校校“帮扶工程”;在高等教育方面将农校作为教育实训基地,既可以促进农学专业发展,并能拓宽就业渠道;三要将教师纳入研究范畴内,由于教师是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提高师资配备和职业素养,从源头上才能提高整个教育发展水平,从而完善教育扶贫理论和模式。

教育扶贫不仅是国家扶贫的重要阵地,更是体现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因此,完善教育扶贫理论,创新教育扶贫模式,对斩断贫困代际遗传、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摘要:教育扶贫是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阵地,更是彰显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纵观国内相关研究,涵盖了教育扶贫的内涵、功能、模式、问题及策略。然而,教育扶贫研究存在形式少、范围窄和角度单一等问题。因此,要拓宽研究范畴,聚焦微观层面,提高研究成果的实效性。

关键词:教育,教育扶贫,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1]奂平清,王等等.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及其对策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1):47-51.

[2]刘传铁.教育是最根本的教育扶贫[J].内蒙古教育,2016(6):1-1.

[3]战飚.推进教育扶贫是实现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有效突进[J].生产力研究,2005(10):126-128.

[4]周毅.民族教育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22(2):102-106.

[5]宋清华,杨云,张明星.“9+2”教育扶贫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3):157-158.

[6]朱德全.“双证式”教育扶贫振兴行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5(11):14-17.

[7]阎桂芝,何建宇,焦义菊.教育扶贫的清华模式[J].北京教育(高教),2014(5):7-10.

[8]熊文渊.高校教育扶贫:问题与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4(23):43-46.

[9]周学桃.谈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与教师队伍建设[J].民族教育研究,2002,13(3):65-68.

[10]魏向赤.关于教育扶贫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7(9):62-66.

[11]游明伦,候长林.职业教育扶贫机制:设计框架与发展思考[J].职教论坛,2014(4):61-62.

教育扶贫先进个人事迹材料-教师 篇7

长乐学校 :余同敏 自2017年9月以来,个人作为帮扶老师参与了肥东县组织开展的教育扶贫工作。个人的帮扶对象有三户,一户是撮镇镇龙集村王伊颜家,因丧失主要劳动力致贫;一户是撮镇镇仙临村余新家,因丧失主要劳动力致贫;一户是撮镇镇仙临村袁莉家,因病致贫。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与负责工作的老师一起,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摸实贫困户资料,得到群众、同事的一致好评。

一、仔细排查,确保精准识别。

我严格按照教育局、中心学校下发的名单,紧紧抓住精准识别第一关,拟定贫困户名单公示等程序进行,所有程序环环相扣,对负责的3名贫困学生名单在学校长期公示,并公布县扶贫办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二、依托各类扶贫资金,解决贫困学生急需。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从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起,均将学生各类资助金及时、顺利送达学生家长手中。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也曾遇到难处、有的贫困户领取了资助金却因多方面原因在上级调查时却说不清楚其中的种种情况。为了避免贫困户因其他因素说不清楚领取情况,影响我校的资助工作,要求每次领款均要给贫困户领款留照片存档,及时留取贫困户粮补卡的复印件,做到了工作细致扎实,受到上级、同事、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精神扶贫,重拾生活信心。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为此我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时候十分注重对这类贫苦户的心理疏导,采取精神扶贫。在每次调查走访、发放资助金时都给予贫困户、贫困学生鼓励、教育。如在发放补资助金时,听贫困户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里的生活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并把这些情况及时与负责的领导汇报,确保贫困户遇到的情况得以及时解决。

四、及时总结,长效坚持

我除了在学校组织活动期间进行走访外,在平时也坚持经常性的走访。建立了走访记录表,随时掌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且定时与贫困户联系沟通,随时交换意见。

教育是用一片树叶摇动另一片树叶,走访是用一颗心灵去感动另一颗心灵。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点亮爱的灯盏,唤醒贫困户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让人性发出最灿烂的光辉。对贫困户多了一份爱心,就就让我们的社会少了一份遗憾。

教育扶贫个人心得体会 篇8

补助离奇“失踪”

“不可能,我已经四个月没有领到补助了!”老周说话的时候,嘴唇剧烈哆嗦着,脸憋得通红。自尊让他说出这句话格外艰难,但强忍着泪水不掉下来已经是这位老人最后的坚持了。

今年4月7日,我第一次作为联系村干部下村走访低保户,第一次接触在苦难中煎熬但不屈的他们,没想到第一次就遇上了一件奇事。低保户老周家每月领取的低保补助金竟然连续四个月没有到账,而询问村里其他低保户,却都说收到了。

“那你还有农信社的其他银行卡吗?”我尽量让自己语气温和,毕竟每月770块低保补助几乎是老周家唯一的稳定收入。儿子罹患小儿麻痹症多年、老夫妻俩高血压心脏病缠身,这个家可见的贫穷和能够预期的长期贫穷状态都让我的心紧紧揪了起来。我怕自己一句话没说好,或者语气不当,就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我暂时能做的,也仅仅是想办法帮助他找回这“消失”的770块而已。

了解具体情况

“就这一张卡,就一张!”老周说着又想起了什么似的,扭头就进了里屋,一阵翻箱倒柜的“哐当”声后,他瘦弱的身板又从黑暗处挤了出来。“还有这个。”老周扒拉着手里的塑料袋,找出一张“存折”,“以前钱是打在存折里的,这次四个月都没打过来了。”

“老周,你先别激动,听我说。”我试图打断他。

“你能帮我要回钱吗?”老周看着我,声音逐渐微弱。他握住我的手,他的手在颤抖,于是我的手也颤抖起来。

“能!”看着老周满怀期待的目光,我认真地一字一句回答他:“你放心,钱不会丢,我一定想办法帮你找到。”我暗下决心,不管怎么样,也要尽快把事情弄清楚。虽然无法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们,但只是旁观,同理心已让我无比痛苦了。

此时我深切地体会到,扶贫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白纸黑字印在宣传海报上;也不是一张张表格,填着张三李四残疾失业。扶贫是一份心连心的事业,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干群距离,是为民做事的担当与责任,亦是我心头沉重的牵挂。这个家庭,多等一天,都是煎熬啊!

我用力握紧老周的手,希望让他感受到我的决心。他看了看我们握着的手,又抬头看着我,点了点头:“我相信政府,拜托你了!”

事情一波三折

走到门口,我一刻也没有等,马上打电话给民政局,工作人员给我的反馈却是补助每月都已按时拨出。看来低保补助一直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我心中却更加疑惑:“既然这样,钱去哪儿了呢?”

带着这个困惑,我又找了街道民政服务岗的老毛。老毛听我说完,也有些奇怪:“钱一定在他自己的账户上,我们每月统计的补助总金额没出错。周__是吗?他的钱应该在尾号9528的卡里。”

“那行,麻烦您了,我问问他。”挂了电话,我看向老周,“老周,看看有没有尾号9528的卡。”

他方才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打电话,此时转忧为喜,咧着嘴,一脸皱纹显得更深了。他连忙看起了卡号,可事情又遇到了麻烦,无论是存折还是银行卡都对不上。老周摇摇头,嘴角的弧度慢慢消失,“没有9528,没有……”他嘴里不停地喃喃道。

真相豁然而出

看着老周情绪大起大落,我心中也不是滋味。但是不可能啊,既然存在“9528”的卡号,不可能没有这张卡!“银行卡、农信社、低保、社保、社保卡……”一个个念头如彗星般在脑海里划过,某一刻,突然大放光明,“社保卡!对了!是社保卡。”我心头一颤,激动得差点喊出来,“老周,你快看看社保卡。”我努力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不让声音颤抖,“一定是的,社保卡也是农信社的卡。”

之所以能想到社保卡,是因为我前几天也刚办。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深深感受到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强大的我,终于克服拖延症,抽空把社保卡办了起来。

老周手忙脚乱地在塑料袋里翻,突然手里一顿。我看着他,他也抬头看我,他慢慢笑起来。“是9528。”老周说。我也终于松了口气。

“老周,别忘了哪天有空去银行查一下账户啊!”临走前我叮嘱老周。

“好好好!”老周使劲点头,“谢谢!谢谢你!”我摇了摇手,既作别也告诉他不用客气。

三天后,我再打电话给老周,电话另一头的他显然心情好了很多,“拿到了,是770块,每个月都有!”其实事后我得知,统一通过社保卡拨款是去年就改革了的,老周可能阴差阳错不了解情况,所幸最后结局是好的,也许这就是我们基层工作的意义吧。

小总结大收获

打完这个电话,我才终于放下心来。我的一位领导常常叮嘱我们:“做事要有闭环意识。”初闻体会不深,但真的深入基层去做事,才能体会到领导的良苦用心。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虽然我们只是普通的基层干部,但我们与群众的关系却是唇齿相依的。百姓事无小事,这次只是我扶贫工作的开始,这件事也只是一件小事,但对于老周来说,就是关乎一家人生活乃至生存的天大事。“770块”是一笔小钱,但却是老周一家的救命钱,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财富。

职业教育扶贫开发功能之比较研究 篇9

学校教育的发展史已经证明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均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尤其其中的经济功能已经从间接功能发展为间接与直接经济功能同时具备。伴随学制的灵活性、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教育形式与教育类型的丰富化, 教育对象范围逐渐扩大到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群、层次趋于多样性等, 使得教育的扶贫开发功能也逐渐显现, 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发挥的经济功能和扶贫功能也存在很大差别。从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政策支持等角度来看, 与其它类型的教育相比, 职业教育在扶贫开发中具有更为特殊的作用。

一、贫困的含义

多年来, 贫困问题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贫困问题, 并逐步深化了贫困的概念。

(一) 从经济学角度对贫困问题进行界定, 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1. 绝对贫困

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 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这样的贫困人口, 从生产方面看, 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 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 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 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绝对贫困是可以消除的。

2. 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是一个比较概念, 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 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为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相对贫困虽然无法消除, 但可以减少。

(二) 从学科角度对贫困问题进行界定, 分为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

1. 能力贫困

一般认为能力贫困指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 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

2. 权利贫困

罗伯特·坎勃 (Chamber, 1995) 对贫困人口的无助和孤立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激发了经济学家们对于脆弱性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兴趣, 为贫困概念增加了新的内涵, 提出权利贫困的概念, 即贫困包括收入和支出水平的低下, 人的发展能力低下, 脆弱性 (暴露于冲击、压力和风险之中的外在方面和孤立无援的内在方面) 、无话语权和无权无势及社会排斥。

无论何种贫困, 都会对社会、贫困人口个体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实践证明, 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 贫困人口自身多表现为受教育程度 (或者知识水平) 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低下、总收入或家庭人均收入少、脱贫的动机与动力不足、贫困的代际传递, 贫困群体表现为机会缺失、话语权缺乏甚至受到社会排斥。在众多的扶贫方式中, 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的最佳途径是输血式扶贫, 输血式扶贫中最持久有效的方式是教育和培训。

二、教育扶贫的理论依据

(一) 教育具有积极的经济价值

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明瑟 (Mincer, J) 、舒尔茨 (T.W.Schultz) 等学者提出教育程度与经济收益提高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人力资本存量越大, 劳动力质量越高;人力资本本身具有收益递增的重要特点;人力资本有助于重塑人的道德品格与精神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

(二) 教育有助于增进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健康

一般而言, 受教育较多者有较好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 更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 身体素质一般较好, 死亡率低。如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对北京市顺义县、东城区、宣武区的调查资料表明, 教育程度与死亡率有密切的关系。 (2) 教育程度高的比教育程度低的死亡率要低。教育程度高者一般具有较高水平的认知能力, 能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 有较强的劳动适应能力, 易于形成健康的观念和情感, 培养坚强的意志, 保持心理健康。

(三) 教育有助于提升家庭人口整体的受教育程度与生存能力

家庭生产理论的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证明教育能带来较好的私人非货币收益。格罗斯曼 (Sanford J.Grossman) 等人的研究发现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对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平都有积极作用。 (3) 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教养的子女一般也难以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教养的子女取得的学业成就也较高, 一般子女的受教育程度高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相对而言社会生存能力越强, 在以学历、资历等为筛选标准的招聘机制下, 受教育程度成为制约获得期望工作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职业教育的扶贫功能与作用——比较的视角

(一) 从教育目的来看,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能更快融入工作获得就职初期的较高收入, 收益更快

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教育的首要目的都是培养人, 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目的略有差异。教育目的决定了选择的教育对象、采用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及达到的具体教育效果。

就教育目的而言, 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为培养合格的甚至优秀的人才奠定基础;普通高等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通识性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要培养掌握够用的科学知识和足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初级、中级或高级专门人才。因此, 职业教育因其培养的是在生产和管理一线工作的专门技术性人才, 教育内容既有基础理论知识也有切合实际需要的技术培训, 因此, 受教育者能通过职业教育获得尽快融入工作并获得较高初期收入的技术和知识, 即职业教育获得收益的速度更快。

较为快速的获得较为满意的收入能为受教育者的家庭带来希望, 为受教育者个人甚至其家庭成员带来摆脱贫困的信心, 尽管这个过程比较漫长, 但仍可以起到降低个人及其家庭贫困度的作用。

(二) 从教育对象来看, 职业教育的对象范围更广、层次更多, 且其中的贫困人口比例较大, 扶贫覆盖面更大

就我国而言, 基础教育基本上仍是以适龄儿童为唯一教育对象, 以无行为能力和半行为能力儿童为主, 受儿童年龄偏低限制, 此阶段的儿童尚无法在短期内为家庭带来收益。尽管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已接近100%, 但受多种因素影响, 尤其农村学校中贫困家庭学生的流失率仍居高不下, 教育对贫困学生及其家庭的影响还不明显、不稳定。

接受高等教育是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与社会地位向上移动的捷径和可靠途径。但是, 尽管高等教育招生对象范围放宽, 但普通高等教育仍是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 其次是需要教育深造者;同时, 虽然从目前的高考升学率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鉴于我国各级教育的逐级筛选制度, 加上家庭教育、教育机会选择能力的缺失等因素的影响, 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尤其贫困适龄人口数占适龄人口总数的比例很低, 占贫困人口的比例更低;普通高等教育学制时间较长、学费较高、授予的知识基础性强, 从而使学生短期内难以为家庭带来可观收益。也有多项研究证明, 受教育层次高的人收入达到顶峰的年龄都比较晚, 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后的收入高峰高于接受其他教育形式后获得的收入高峰, 但受教育层次高的人收入达到顶峰的年龄都比较晚, 或者说经历的时间却比其他教育层次要长得多。近年来, 贫困人口通过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获得更好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提升的渠道变得狭窄, 获得机会也有所减少。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 受升学录取制度限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影响, 我国的职业教育生源仍以在升学过程中落选的成绩不良学生为主。职业教育因其由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的职业教育构成, 类型有全日制和业余班、学历型和非学历型等多种, 生源有小学毕业生、初中毕业生还有高中毕业生, 教育对象涉及的范围广、层次多。而且职业教育教育对象中的贫困人口所占比例相对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是比较大的, 涉及的贫困人口类型也较多, 包括妇女、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需提升者、残疾人、未成年人等。

(三) 从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来看, 职业教育传递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更能紧贴教育产品的市场需要

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传授学生将来专业发展、人生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 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识性的;技能培养的是受教育者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基本技能, 属于生存教育层次。这些对增加经济收益并无直接的作用。

普通高等教育以进行专业教育为主, 设置的多为基础性学科类的专业, 但这种专业教育仍以系统的、完整的、深奥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般性的技术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 这类知识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他们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但这些知识发挥的作用是在实践中缓慢释放并增值的, 在短期内对增加收入的作用并不明显。

职业教育也以进行专业教育为主, 设置的多是应用类型的专业,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这种专业教育注重更为专业性的技术教育和技能的培养, 传递的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专业技术和技能主要是动作性技能, 操作性强且紧跟时代步伐, 这种教育更适合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又急需获得工作并取得收入的人群。

(四) 从教育方式来看, 职业教育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一份收入尚好的工作, 这对增加受教育者的自信也十分有利

受教育对象年龄特点的限制, 基础教育阶段以在校的全日制学习为主, 此阶段的知识教育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为主, 受教育者主要是知识的接受者。

目前, 高等教育阶段的办学类型多样, 公办与民办、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为主, 一线实习时间较短;职业教育则通过校企合作途径实现工学结合, 为受教育者提供较为充足的一线实践机会, 加快了学生掌握技能的速度、增强了技能熟练度和巩固度, 使受教育者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一份收入尚好的工作, 这对增加受教育者的自信也十分有利, 尤其是对于贫困者。

(五) 受扶贫政策和受教育成本的影响, 职业教育更便于承担大量的扶贫任务, 扶贫对象更具体、更直接、针对性更强

我国已经出台的多项扶贫政策均涉及到通过职业教育实现扶贫, 主要包括: (1) 1994年4月15日, 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 提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奋斗目标之一是改变文化、教育、卫生的落后状态, 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改变教育文化的落后状况:一是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 二是开展成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使多数青壮年劳力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 (2)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指出: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 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 (3) 2012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 (教学[2012]2号) , 规定自2012年起, 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即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 面向集中特殊困难地区生源, 实行定向招生, 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 (4) 《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中要求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 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 (含县镇) 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 (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

而且, 受学费较低、教育年限较短、政策补贴更多的影响, 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的教育成本多低于同级的普通教育, 因此职业教育对经济贫困人口的吸引力更强, 职业教育的扶贫对象更直接、更具体、更广泛。

综上所述, 对于贫困人口而言, 职业教育覆盖面更广, 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对贫困人口更有利, 无论是经济功能还是心理功能方面, 职业教育的扶贫开发功能更突出。

注释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第104 -106, 121 页。

上一篇:鲁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下一篇:身边的劳模演讲稿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