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学习总结(精选8篇)
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及时、准确国家最新大学生就业政策,并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把握求职技巧,解决求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以便正确选择职业,为将来的发展与成才打下良好的自身基础条件,确定职业的发展方向,明确职业目标,制定一系列的学习,培训,实践计划,不断的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一步一步的为总体目标的实现打基础。还有一个月大家都要分离各奔东西了,而我为以后的就业发展做准备着,时刻在网上关注这有否比较适合自己的实习单位,另一边准备着等到校园招聘会的简历等准备。这是在校应届毕业生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学校推荐,这种途径不但求职成功率很高,而且成本还很低。但选择的余地不是很大,需要学生提前做好对所选择单位的了解。
而我现在要做好的是怎么写好自荐信、简历以及面试时应注意的问题。写自荐信、简历时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句使你所求的工作明析的表达。尽量扬长避短,突出重点,以便引起阅读者的重视。面试的一些注意方面:举止大方,热情主动,对方介绍情况时要面带笑容、认真聆听整个过程要保持良好仪态。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需要了解面试单位的情况职业的需求。从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需求出发做好充足的准备。珍惜我的每一次面试机会,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要充分、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
所以需要作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一)注意面试中的行为举止——细节成就伟大
“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现素质”一些小事情或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往往会透露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显现出一个人的本质,而这些都不是大学生短时间靠突击就能具备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很重要的一点是面试过程中要始终面带微笑,一些细节往往是成败的关键,但提醒大家,面试时千万不要表现的过于做作,这样反而会使人感觉虚假。
(二)认真审视自我价值观——作好自身职业规划
一、以教材内容为依据, 围绕基本原理指导选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教材内容, 启发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发现捕捉问题, 因此确定选题时应注意不能完全脱离政治学科教学内容。如在学习到高一思想政治课《价格变动的影响》一框的关于牛蒡价格探究的小栏目。这一探究主要是围绕着牛蒡价格的涨落是怎样影响药农的生产活动展开讨论的!从而得出价格的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原理。在教学中, 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这时我适时地提示全班的同学举一反三, 在身边有没有相关的例子?几个农村的学生立即反应:“2009年云霄的特产水果枇杷价格暴跌的现象!”我进一步发问:“为什么会出现枇杷价格暴跌的现象?产生这样的现象会不会出现什么影响?怎样才能减少枇杷价格暴跌带来的损失?”这个问题引起了绝大多数的同学的共鸣和大讨论, 从6年前的3·28枇杷节后的大规模种植到2009年果贱伤农等等现象纷纷地提出了自己的各个角度的看法, 就此我及时地引导学生确立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关于云霄枇杷价格暴跌现象的探究》并指导学生做社会调查, 通过调查实践, 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果园, 采访果农, 走访了物价局、民政局、政府相关领导。加深了对枇杷现象的了解以及如何利用价值规律为我们服务原理的理解。在结题中不仅比较深入的运用经济学的知识分析了枇杷价格暴跌现象的原因, 更是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在对政府防止“果贱伤农”问题所做出的相关措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得到了良好的研究学习效果。可见, 结合教材内容, 开展研究性学习, 经常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索与教材密切相干、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 从而确立好课题, 能使学生在加深对原理理解的基础上, 开拓了思维, 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二、指导学生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 引导学生选择有特色的研究主题
抓住热点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由教师确定研究主题。课题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但指导不能变成包办, 尽量避免成人化和功利化。由于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才开始进行的一项课题, 因此难免很多学生选题时角度过大, 过于空谈!例如有些学生选择“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及对策”“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 虽然也是社会热点重点问题, 但是课题内容的难度不适合于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即使结题也是通过上网查查抄抄资料, 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也形不成自己的研究特色。这时老师更应当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去关注本地区的政治经济现象, 比如2010年我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 广泛开发想象和综合分析能力, 针对我县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 选择了“打造光电之都———云霄发展光电产业的现象分析”等题目。学生抓住了身边耳熟能详的经济发展问题, 既能从发展光电产业对企业、农业、就业、经济的积极影响去分析研究, 又能从消极影响带来的不利因素及其对策去分析研究。研究题目确立后, 他们积极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访问、调查、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等。针对发展光电业问题, 他们选择了“工业立县和保护资源”“光电产业的发展对云霄经济的影响”等角度, 通过广泛调查研究, 取得如何开发光电资源、发展光电产业中又可能出现哪些破坏资源的行为、要采取怎样保护措施等实证资料, 论证了发展光电产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辨证思维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 学生敢于探索、调查, 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观点, 又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三、结合德育的目的进行选题指导
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密切相关的问题开展研究, 在学习的同时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选择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密切相关的课题, 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研究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贯穿了德育的目的。例如“对网吧经营管理和规范的建议”“中学生的消费观”“中学生早恋现象”、对“校服”的思考、“学生对考试的看法”等课题。这些课题都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成长过程关系密切。这些都是以往在课本或学校里对学生再三进行教育的内容, 由于是被动教育, 感受不深, 甚至被有些人当成耳边风。而现在是学生自己在研究中去认识, 不仅受到的教育深刻, 而且, 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其辨别是非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又如2008年, 云霄县开始设立公交车路线!县城的公交车成为了一个比较新鲜的话题, 但是运行一年来, 伴随着各种道德、经济、习惯、交通的问题接踵而来。我的一组学生们在我的指导下确立了《云霄公交车现象的探究》, 学生们亲自跟访了几路公交车, 并采访了公交车的司机、交通主管部门, 并对车上的乘客进行了调查采访。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和体现, 并且对公交车上的道德现象有了深入的了解, 对公交车的管理和对云霄人们的生活影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并针对道德风尚, 劳动报酬, 路线的改革和基础建设投入等方面对相关部门和乘客群众做了建议和倡导!这一课题也取得了十分优秀的结题报告, 获得了多项评比奖项!
自主学习其实就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再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中,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激活身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需要,使学生“想学”
好的课堂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和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学机智,充满教学智慧的人。教师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习惯,然后才是学科知识、学习能力,教师要用自己教学智慧的积淀和教学艺术的折射,引发学生的内部需要,激发学生的内部活力,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升品质、张扬个性。 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种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来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情绪自然,心情放松的场所,应该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地。教师的重要任务,就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放飞心灵的园地,把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升华,个性的张扬尽可能的融于精神活动之中。
我在教学《面积的计算》时尝试了以下活动:在学完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后,布置了这样的练习题,测算你卧室的长和宽,算出你卧室的面积,假如你是一个设计师,你应该怎样铺设你的卧室地面。学生接受任务后兴趣盎然,第二天带回来的答案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经过自己动手,精心设计的,就连平时的几个学困生也完成的不错。学生从地砖面积的大小、铺设的美观、经济实惠等不同层面进行了考虑、交流,彰显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还源于生活的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课前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各一对及几个平行四边形纸片,课堂上让他们先用每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看看能不能通过拼、摆、剪,形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用一对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学生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的方法,也能转化为长方形和正方形。我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记得牢,用的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开放课堂,创设自主学习的外部条件,使学生做到“会学”
教学是不断摆脱社会、技术、自然与他人的各种压制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是面向学生,强调学生参与和自觉的过程,因而也是反对权威的过程。教师要尽力创设具有接纳性、支持性和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创设富有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真正做到动眼、动手、动耳、动口。教学内容表面上看是抽象的,但实际上来源于生活,把教材内容本来的样子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使教学内容动态化、情景化,就能在课堂教学里为学生创造出学习、探索的时空。
我在教学“购物策略”时是这样做的:先出示例题“某种新品牌的饮料大瓶装(1200ml)售价10元,小瓶装(200ml)售价2元,三家商店为了促销这种饮料,分别推出了优惠策略: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小瓶;乙商店一律九折优惠;丙商店购物三十元以上八折优惠。班里要举办聯欢会,要给参加联欢会的35位同学每人准备约200ml饮料,去哪个商店购买比较合算?由于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学生都跃跃欲试,急于探索,在讨论时纷纷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比较,最终选出了合适的方案。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懂得了一些购物的策略,知道了根据购物的多少选择比较优惠的方案,培养了学生的经济头脑,提高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三、师生互动建构自主学习的调控机制,使学生做到“能学”
自主学习是一种潜能释放的学习,它赋予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自动自控地展开求知活动,与被动接受式学习相比,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更充满张力和复杂性,更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台前”走到“台后”,把握“自主”与“自流”、“放开”与“放任”的界限,有效的实施自主学习中的调控。在教学中要实行目标导向,实行程序控制,实行灵活调控,要鼓励学生提问,对提出的问题灵活处理,引导学生再次探讨得出最终结论。
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学习圆锥的体积时,先把学生分组,给每组分发了不同的圆柱圆锥模型,准备了沙子和水,让学生设计方案,利用学过的圆柱体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学生利用手中的器具通过操作发现有些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些却不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又引导他们找一找原因,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发现,只要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体积就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而一般的圆柱和圆锥却没有这个特点,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发现问题,在老师引导下解决问题,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学到了知识,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体现出了学生自己“能学”的特点。
四、学会学习,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做到“坚持学”
自主学习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作保障,面对既定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缺少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即使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学习也不可能得到顺利进行。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发挥自主意识,在不断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充分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或有异议的地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实践的功能。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不断的坚持下去,转化为优秀品质,促进学生的成长。
在奥数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就最常见的六大问题,为同学们进行解答,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听不懂怎么办
有的同学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奥数,可能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到的某些名词或者方法你感到有些生疏,听不懂。其实很多东西在以前都接触过,只是说法不同或者没有加以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所以如果有不懂的就要及时向老师提出,不光奥数,学习什么都忌讳听不懂不问,更不要害怕提问,也许老师用几句话就能使你茅塞顿开,相关的题型就能够迎刃而解。
二、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有些同学在其他人发言的时候,认为自己会了,就不听了;还有些同学有不同想法,在别人发言没结束的时候思想开了小差或议论、插嘴。其实,同样一道题,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别人的想法也许比你的更好,因此你要认真倾听;即使别人的想法不正确,你也应该认真倾听,最起码你能知道他错在哪里,也许这正是大家都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应该共同注意。所以,你一定要重视别人的发言。倾听,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三、关于作业
每次专题课后,要把例题看一遍,不仅仅是看,还要认真的思考。讲义中所选都是经典例题,方法也很好。因此,回去后,仍需及时地加以回顾,趁热打铁,把老师强调的每个环节都回忆一遍,重点题型和解题方法还要及时总结和积累。
有些同学以为上课听会了,做作业的时候不用心,拿过来就做,缺乏思考,造成作业出错率高;更有小部分同学不爱做作业(不论什么原因),对作业敷衍了事。作业是对我们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的运用,是对自己解题能力的检验和提高。上课听懂了,不等于掌握了,通过作业,你能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练习,把老师传授给你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而且老师能够了解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进行更好的针对性讲解。作业不认真,不仅达不到练习的目的,而且也不能向老师传递你真实的信息。作业不仅要认真对待,还要努力思考巧妙的方法,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这是学习奥数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 关于改错
很多同学把作业做完就以为没事了,对错也不管了,这是学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改错对于同学们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错误,说明这个知识点你还没有掌握,或者存在其它问题,因此,必须在老师判完作业后及时改正,把知识重新巩固一下,把问题解决掉,你才能有更快的进步。错题如果不改正,老师给你判作业就失去了检查、促进的作用,你存在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其实,有时改正一个题比做对一个题还要重要,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个环节。
五、努力克服学习中的粗心
粗心大意是很多人都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反应在读题不仔细,把数字看错、丢条件或和以前做过的题混淆;计算不仔细,得数算错;多环节的题算错其中的一步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我们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必须条件,而且,能够使我们受益终生。对待每一道题,不管多简单、多容易,我们都要重视它,认真去做,不要掉以轻心,千万不要觉得这道题简单,轻易就写答案,这样反而容易出错。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不一定比你聪明多少,但他们一般很细心。如果你有这个毛病,一定要改掉它,它是我们学习中最大的敌人。
六、对家长的几点要求
1、适当对孩子的听课情况进行检查,例如,在讲义中任意挑选几道题,让孩子简单讲述一下,看他是否真正听懂了老师的讲解,如果不会,找一下原因,以便和老师及时沟通,在以后的学习中改正。
2、督促孩子做作业。每一讲讲完,最好马上做作业,因为这时对老师所讲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记忆比较清晰,及时进行巩固,会感到很轻松,效果也很好;越往后拖,忘得也越多,做起题来感觉吃力,就会失去兴趣,越来越不爱做,家长也跟着着急,学习效果非常不好。希望家长对孩子作业的完成的情况以及改错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给孩子恰当的帮助。孩子做题遇到困难时,家长要适当进行提示性指点,不要“大包大揽”。
第一,这样下去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性,自己不爱动脑筋;
第二,老师讲授的解题方法和家长讲的可能有很大差别,应该让孩子尽量用老师传授的方法,这样才能起到练习提高的目的。
4、帮孩子树立信心。由于奥数知识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孩子做题时可能会有困难,这是很正常的。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或对孩子进行训斥、挖苦,这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心,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给孩子以适当的鼓励和帮助,让孩子知道只要坚持系统地学下去,一定会好起来的。
一、学会学习
课内学习是中学生学好各门功课的中心环节。学生最宝贵的时间都在课堂中度过,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人类经过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量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课内学习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它主要包括三个环节:(1)课前认真准备;(2)课中积极思考;(3)课后力求发展。
(一)课前认真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复习旧课应明确课本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看看哪些要背下来,哪些要理解、哪些要应用,做到胸中有数。平时掌握较好的打个“照面”,平时学习中的疑难点以及学习新课要用到的知识要重点突破,为学习新知扫除障碍,打开通道,使自己信心百倍地进入学习状态。预习新课应明确预习任务,了解新课内容,找出疑难和重点部分以及主要概念、定理、例题解法等;适当作笔记,记下会与不会部分,带着问题去听课,尝试做新课后面的练习题,锻炼自己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江苏洋思中学由一所乡镇普通学校一跃成为全国名校,学生成绩明显提高,其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发挥了预习的作用。我们每一名同学要始终把预习作为学好功课的重要环节来对待,持之以恒,养成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课中积极思考。
我国著名教育家严济慈说:“听课,这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要想学得好,就要会听课。”凝神——这是听好课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凝神是捕捉知识信息的原动力,凝神能使我们深思熟虑,凝神能激活人们的聪明才智。思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预习中可能碰到不少疑难,当老师讲到这些疑难时,要边听边思考,听老师怎样带领我们渡过难关,想老师为什么这样解答或证明,听同学回答老师提问的独特见解或新颖解题思路。思考是接受知识、内化知识最强有力的保证。质疑——“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这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在通过听讲解决预习中的疑难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疑难,同学们要善于质疑问难,选择合适的时机提出问题。当堂提问既可以趁“打铁,得到及时解答,又可以昭示其他同学,引起思考,共同讨论,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动笔一“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徐特立老人的治学经验。勤写能使我们经常处在积极的思维之中,多练能避免出现眼高手低的错误,动笔能使我们更加准确和完美。
(三)课后力求发展。
学习是一个系统过程,既有课前的预习准备,课上的听讲演练,还有课后的延伸和拓展,课上时间是有限的,解决的问题和学会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课后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后要加强记忆,扩大积累,系统小结,形成网络,将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消化、简化、序化”,嵌人脑中已贮存的知识系统中,最后达到使知识“自由出入”,随时调遣,灵活运用的目标。
二、学会审题
所谓学会审题,就是要求解题前一定要通读题目,弄清题意。首先弄清题目的性质及其类型,搞淸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由已知求未知已经具备了什么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怎样来找。然后根据有关的概念、定律、公式、公理、定理、法则来寻找所需要的条件,并确定正确而简捷的解题步骤,特别是对关键性的字句要认真推敲、耐心揣摩。尽管一个题目其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有陈述式、疑问式、图象式、图表式等,但是题目中的条件一般来说是以三种方式出现的:一是题目中给出的具体数值;二是题目中给出的不是具体数值,而是叙述了一句话,如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一个量和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等;三是隐含条件,如字母的取值范围,边的关系,角的关系,某种变化中存在的规律等;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要认真审题,弄清问题的已知和结论,还要学会挖掘隐含条件。当找不到解题思路时,要看一看是不是用上了所有的已知条件,由已知可挖掘出哪些隐含条件。如果平时注意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到“审”有依据,“解”有方向,那么每一个同学的解题、论证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常用的审题方法有下列几种:
(一)仔细读题,抓关键词句、搜索有用信息。如大量的应用题不像纯数学习题那样简短,而需更多的文字表述,那么审题时,就要“去粗存精”,把具有或代表一定数学意义或数学关系的词句挑选出来,这是解决应用问题的关键。
(二)逆向审题,抓住使结论成立的条件,执果索因。一些几何证明问题,难以直接入手证明,可采取逆向审题的方法,由结论出发,寻找使结论成立的条件,打通各种关碍,最后由条件出发,写出证明过程。
(三)数形结合、语言互译、辨明数学关系。大量的数学应用问题,借助于图形分析其数量关系,这就需要把文字语言译成符号语言;大量的几何证明问题需要把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译成符号语言才能完成证明过程;另一方面,有些应用题是以图象或图表的形式给出的,这时就要认真观察分析,把图表或图象语言译成符号语言或一般文字叙述来解决。各种语言的互译能够增强对问题的透视,进一步辨明数学关系,这对打开解决问题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会类比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这充分说明了比较在认识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数学中的类比法是最常用的比较方法,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类比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通过两类具有相同或相似属性的问题之间的对比,根据一类问题的某些已知特征或处理方法探索另一类问题的相应特征或相应处理方法。
(2)通过两类相关问题之间的对比,发现他们的共性与个性,弄清差异,形成规律性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把相同或相似的数学概念、定义、性质、公式、定理、法则进行比较,一方面突出某些概念和规律的共性,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记忆,并能由此及彼,由例及类,触类旁通,从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另一方面,突出某些概念和规律的个性,掌握概念和规律的实质,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消除头脑中存在的错误或模糊认识。例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一部分内容时,可同《一元一次方程》一部分内容就概念、性质、解题步骤、解(解集)的情况及解(解集)的表示等方面进行类比。
学习公式可从取值、运算顺序,运算结果及公式表示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类比,教材中按章节(或单元)划分,可类比学习的地方有二十多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学习过程是个体主动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利用类比的方法,可使我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探索处理新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形成自觉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和方法的形成,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也是终生获益的。
例如,可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类比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探索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此外,还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对数学教材中的题型归类,既可以把习题由多变少,从而减轻学习负担,又能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学会转化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理性认识,是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其中转化思想就是将一种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种研究对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通常有“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复杂”向“简单”的转化,“实际问题”向“数学模型”的转化,“一般”向“特殊”的转化等。转化思想几乎贯穿整个初中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是数学中的常规思想和基本方法,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联想、变换等手段,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逐步形成自觉的转化意识,对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化“未知”为“已知”。数学这门学科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强的特点,绝大多数新知都是由它的先行旧知延伸和发展而来的,把新知识、新问题化归为旧知识、旧问题来解决,不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巩固发展了旧知识,能顺利实现“新知”向“旧知”的转化,“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初中数学方程和方程组的解法,就是通过消元、降次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的。
(二)化复杂为简单。对于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应用传统的思维方式问题容易受阻,或者解决起来十分麻烦,这就需要及时调整思维的方向,冲出常规思维的框框。灵活选取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转化为新的可以解决的问题,达到化复杂为简单的目的。
例如:m为何值时,方程x+(m-5)x+1-m=0的一个根大于3,另一个根小于3。
若设x-3=t,则x=t+3,把x=t+3代入原方程得
t+(m+1)t+(2m-5)=0,这样把“一根大于3,另一根小于3”的情况就转化为“一根大于0,另一根小于0”的情况,由t1t2<0即2m-5<0,解得m<5/2
例如:从12点起,在什么时间,时钟的分针和时针第一次重叠。
这个问题从表盘的分格上或两针的夹角上考虑,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把两针看士两个人,那么问题就转化为在环形跑道上的追及问题。
(三)化实际问题为数学模型。利用化归方法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学习、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正多边形和圆》一部分内容中有这样一个实际问题:“用美术瓷砖铺地面,’,解决这个问题,应舍弃材料的图案和质量,从数学的角度来考虑,就是选择什么形状的瓷砖铺地面。可以借助实际图形,结合已学过的正多边形的有关知识寻求合理答案,经过观察、对比可以发现,应选取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的瓷砖铺地面。化归这个数学问题的实质是选取围绕角的顶点能拼成360°角的正多边形。再如中考23题。解答此题,就需要根据实际问题提供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转化成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抛物线的有关数学知识进行求解。
此外,转化的方式还有化抽象为具体,化形为数,化数为形,化一般为特殊等,不再赘述。
五、学会分析
在《大纲》和教育部《中考命题意见》中都强调在培养和考查学生“三大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和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想知道,碰到一道稍复杂的题目,应如何着手思考,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正确的解题途径,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将解题(证明)过程写出来。实践证明,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是否学会分析。
学习活动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活动,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对人类所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认知和重新发现的活动,上大学后,大学生要根据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的组织形式个同,摸索改进学习的方法以适应高校的学习要求,下面这些是大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些总结。
(一)确立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学生的学习,首先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1)学习目标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面不仅仅是对各科知识学习的要求。
(2)学习目标要把长远的目标与近期的目标相结合,目标不能空洞,要切合实际,有可能实现;
(3)学习计划要有内容和时间的安排,体闲的时间也要考虑在内。
(二)带着任务预习
课前的预习对于学生深入而细致地理解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预习不是一胶地阅读教材,而是要围绕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和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以理解教材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预习中要记下疑难的问题,以求在听课时解决。在需要与可能时,预习还可以结合参观和对所学内容的直接观察、考察,及观看有关音像材料等方式来进行。
(三)开展积极的思维听课
学生通过听课理解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的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为此.在听课过程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异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抽象与概括以形成新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融合为知识的体系。机械被动地听课,无法使新旧知识互相衔接和融合,只有并展积极的思维,才能实现融合与构建知识体系的工作。
(四)科学地组织复习
组织复习,不是简单地阅读巳学过的材料,而是要达到进一步消化已学过的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密切关注学生情绪与自我观念的调整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冷模无情地进行的,而是时时刻刻伴随着情绪的变化。当教帅的讲课小动心引人人胜时,学生会聚精会神地倾听于讲课的.内容,进行探索性的思维,同时体验求知的愉快。如果教师的讲述枯燥而乏味,他们会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其至对上课感到厌烦。
(六)培养切合个人实际的自学方法
一、关于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分析
(一) 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学研究基础
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是心理学研究在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事实也证明生涯辅导研究的重大发展往往也是基于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发展, 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往往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前进。上世纪70年代起, 信息科学的发展成为了带动全球技术进步的源头力量, 同时, 信息科学的发展也带来了对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挑战, 传统心理学派认为直接经验的获得基于亲身体验。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对儿童观察成人行为后自身产生的应激反应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并基于此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过往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直接经验获得来源于个体的亲身体验, 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这个论点并不唯一。通过榜样对象的替代反应和强化也可以让个体获得某种行为的体验, 也就是直接经验的获得往往通过观察和社会的影响也可以在个体身上实现。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 (1) 观察学习理论, 又称替代学习, 指个体观察对于自身来说的新行为, 从观察中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 进而引导个体做出与之相对应的应激行为的过程。整个观察学习过程又包含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环节; (2) 三元交互理论, 班杜拉认为个体的行为实现并不单一的依靠认知和环境, 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相互联结、彼此决定; (3) 自我调节理论, 个体的自我调节是其通过对比自身行为的计划预期与行为的实现成果, 然后加以评价的内在强化过程。因此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外在因素的影响, 也可以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进行调节; (4) 自我效能理论, 这是社会学习理论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我效能就是个体对于自身能否控制影响自己的各类事件的信念。班杜拉提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 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1】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以及情绪和生理状态四种因素的影响。
(二) 生涯辅导领域的社会学习理论研究
班杜拉提出并研究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与当时社会生产中信息技术的兴起同步的。今天的社会, 海量高速信息快速生成集合并无死角的传递, 让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从亲身经历的经验体验中彻底解放出来, 通过“学习”就可以获得远超过去的大量信息。这种信息获取的快速变革也给生涯发展中的个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检索并利用这些“信息”为个体的生涯发展提供帮助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约翰·克朗伯兹将当时社会生产的信息化革命变革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相结合, 从心理学角度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对个体生涯发展的影响出发, 提出了生涯辅导领域的社会学习理论。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将社会学习理论引入生涯辅导领域, 也是对个体职业生涯决策过程影响体系的重新建构和突破性探索。
克朗伯兹认为对应于心理学范畴内个体对于内在和外在刺激的反应模式, 个体在其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决策往往也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 他将这四种影响归纳为: (1) 遗传基因和特殊能力, 即为遗传自父母的各种先天能力, 包括智力、身体条件、特殊技能等等, 这些因素往往决定了个体的职业偏好和生涯发展中的一般性能力; (2) 环境状况和特殊事件, 克朗伯兹认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往往从社会环境的变化出发考虑其职业发展的方向, 例如某些特定政府政策或市场偏好往往使个体做出不同的职业决策; (3) 过去的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的不同往往导致个体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做出千差万别的选择, 个体对于学习性刺激的不同应激方式常常是其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决策的重要依据。克朗伯兹把学习经验又分成两种。其一是工具式学习经验, 包括涵盖环境和事件的前因、个体认知和情绪反应的外显行为, 以及由行动造成影响的后果。其二则为联结式行为经验, 可以理解为不同属性的刺激方式联合作用下, 应激个体往往会做出关联性的反应; (4) 工作取向技能, 个体由于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下会对社会的刺激做出联结性地综合反应, 如不同的社会价值体系和绩效指标指引下, 个体的生涯决策往往大相径庭【2】。
(三) 社会学习理论在生涯辅导领域的应用研究
克朗伯兹将社会学习理论引入生涯辅导领域, 认为在个体的生涯发展历程中, 工作理念、价值观和工作偏好等生涯发展因素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 同时丰富学习经验也可以更新或者重构个体的生涯发展历程。因此处于生涯发展进程中的个体由于学习经验的缺失或学习方法的不当造成的各种生涯发展、情绪乃至家庭生活的问题也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解决这种阻碍生涯发展进程的方法就是合理适当的学习经验。这种学习是广义的学习, 生涯辅导不仅仅是为了将个体的特质与工作岗位的要求相匹配, 更应当是帮助有生涯发展困惑的个体获得尽可能多的学习经验, 使个体进行多层面多方位的学习探索, 进而拓展个人兴趣, 不断完善个人的自我信念和生涯发展观。
通过将社会学习理论应用于生涯辅导领域, 克朗伯兹总结提出了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职业决策问题解决流程。主要包括七个环节, 分别为: (1) 问题的界定, 就是生涯发展历程中个体的自我认识过程。首先要明确所需, 然后在此基础上定出生涯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时间安排; (2) 制定工作计划, 在厘清问题和设定目标之后, 个体需要制定达到目标的行动方案并合理规划成可以实际操作的流程步骤; (3) 价值的澄清, 在个体指定生涯目标的时候, 一定要依据个人价值观界定选择标准, 明确个体最需要的因素, 依此作为生涯决策方案的评价依据; (4) 丰富的选择, 尽可能多的收集各种学习资料, 找出最多的方法以帮助实现目标; (5) 对选择的评价, 根据个体自身价值观和设定的评价标准, 从资料库中逐一评价各种可行的选择, 找出最优的执行选择; (6) 放弃不适的选择, 对于不适合的方案设计进行系统地删除; (7) 行动的开始, 综合以上六个步骤, 依据所选方案, 开始向设定的目标前进。
克朗伯兹关于生涯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既强调个体先天遗传因素对于其生涯发展的影响, 也重视社会因素对于个体的辐射作用。同时他将生涯发展中的职业决策看做一种可以学习的技能, 并认为职业决策的技能是生涯辅导的主要命题, 因此将社会学习理论应用于就业指导领域有着极其深远的积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计策略研究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具备迥异于西方大学生的显著特征, 简单地将西方的生涯发展理论“拿来”进行使用往往是不明智和不负责任的。同时基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 为大学生提供符合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课程就成了大学乃至全社会的责任。
中国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生涯发展有其自己的特点。例如:在自身专业和择业选择产生矛盾时往往忽略前者;在地域选择上对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度倾向性;偏向放弃私营企业而选择政府部门或者国有企业;根据家庭或者社会期望的选择进行择业, 这些特点都是迥异于西方大学生群体的。因此我国大学生的生涯发展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家庭和个人的综合性问题, 将西方经济社会背景中得出的模型直接拿来使用是不恰当的。
随着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一系列深化改革, 国家高度重视作为经济发展重要人力基础的大学生群体, 也从政策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进行积极引导。在这种情况下,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逐步开设了针对本校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 也相继成立了各自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部门, 就业指导课程也从选修逐渐成为了必修课程。但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单一
国家和教育部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硬性要求推动了其快速发展, 但理论界相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却进展缓慢。具体表现就是课程设计大量借鉴国外就业辅导课, 缺乏真正的本土化研究。许多大学的就业指导课程都是以政策讲解、技巧传授和信息传递的应试型指导为主, 使得课程内容空泛, 无法吸引大学生。
(二) 就业指导课程思想偏差
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针对大学生的就业辅导的指导思想并非真正为了帮助其实现个体的生涯规划发展, 而仅仅是通过教育保证就业率和稳定就业声誉。这就使得就业指导课程传递给大学生的仅是如何就业而非如何发展自己的生涯, 这是对就业指导主体思想的根本性背离。
(三) 就业指导课程形式单调
对于就业指导课程定位的不清晰造成了就业指导教学的形式化。针对大学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讲授的层面上,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简单的课堂知识传递授课模式完全跟不上现代人力资源市场的不断变化。同时在追求个性化职业发展的前提下也使得过去课程中经常使用的成功案例导引教学模式并不能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可。
(四) 就业指导课程创新不足
目前国外高校的就业辅导已经完全进入了个性化订制的时代, 而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还停留在大班授课和集体实践的阶段。缺乏针对个体的就业指导即使再多的必修课对大学生个体来说意义都不是太大, 因为每个个体面对的生涯发展问题千差万别, 想要用统一的模式进行大范围的生涯辅导根本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五) 就业指导课程人员缺乏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教师的缺乏并非指数量的不足, 相反许多高校对于就业指导课程人力物力投入都极其巨大。但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的老师多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或辅导工作的人员, 真正能从学生专业角度出发进行就业辅导教师并不多。【3】而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力资源市场时真正需要的往往是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的咨询建议。
(六) 就业指导课程规划不清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并非仅仅面向毕业阶段的学生, 而是一项贯穿整个大学乃至其今后职业生涯的过程。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规划就应当从一入大学就开始, 而后延续至其整个职业生涯过程。
针对我国大学生的生涯发展特点和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个符合当前人力资源市场要求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 课程体系高层设计一致
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目标人群是在校大学生, 但课程无论从内涵或外延都应当超出大学专业的范畴, 因为大学生群体本身就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理念体现在课程设计中就应当是将就业指导融入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中, 将专业学习与生涯规划有机结合。同时还应当建立覆盖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追踪机制, 这样不但可以动态收集生涯辅导的效果因素, 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效果不断调整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4】
(二) 课程体系针对对象多元
由于我国大学生就业具有选择多样和影响因素多的特点, 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就应当是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丰富多样是其群体自身鲜明的特点, 这些特点也要求大学生群体在选择就业指导时最需要差异化和多元性的就业指导课程, 传统的单一体系就业指导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生涯发展需求了。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乃至不同个体的大学生制定出多元性的课程, 而具体的差异化指导也可以在个体生涯咨询辅导中实现。
(三) 课程体系包含内容丰富
就业指导是高校针对大学生的一门课程, 但又不仅仅是一门静态的课程。就业指导的根本目的是让大学生认识自身, 了解所学专业并提前适应人力资源市场, 这就要求就业指导课程应当是紧跟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变化的, 其形式和内容都应当是为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一个适合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必须是集合最新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资讯和动态特征的综合系统。
(四) 课程体系应用形式创新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参与性极强的课程, 这就要求淡化教授和单纯学习的概念, 而应当更多地采用模拟实践、教学互动和真实体验的参与性教学模式。【5】只有让大学生走出课堂, 完全或模拟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中去, 才能真正地让大学生更好地评估自身, 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时也应当强化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践教学, 让大学生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三、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设计与分析
(一)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就业指导课程阶段设置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设计应当突出以大学生为核心的课程目标群体设置, 帮助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人力资源市场时解决实现自身职业发展与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矛盾。因此在课程的时间维度上分为探索适应阶段、个性发展阶段、选择实践阶段和建构调整阶段四个步骤。
探索适应阶段是针对低年级大学生入校后开展就业指导的最理想阶段。因为低年级既是大学生逐步转变角色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时期, 也是其确定人生目标和职业发展建立的阶段。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要求, 对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当以大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制定学习计划为主。课程目标是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人格特点、兴趣偏好、体智力特征和学习能力, 同时结合专业让其掌握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而后初步制定出综合性的学习计划, 规划出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 从专业学习和通用性技能学习两个方面不断完善生涯发展。
个性发展阶段是大学生经过探索尝试期后, 已经基本认识自身以及外部人力资源市场并能够独立处理面对问题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特点是对外部知识需求旺盛而又可塑性强, 因此针对这个阶段的就业指导课程就应当是让其明确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 并为这个方向做出相应的计划准备。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制定出符合自身职业发展的近期、中长期和远景目标及实施计划。例如:确定继续深造的大学生就要明确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具体的目标高校或研究院所群, 是否调换专业以及该专业的招生具体流程和要求等等。
选择实践阶段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操环节, 这一阶段的生涯辅导目标应当是让大学生根据自身所制定的职业目标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课程内容选择也应当在注重传递各种技能型职业技巧的同时, 尽量为不同的个体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咨询。由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个体在面对人力资源市场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课程就应当紧跟其需求, 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精细化私人化的咨询服务, 尽管工作量一定会很大, 但效果一定是群体课程无法比拟的。
建构调整阶段可以看做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项外延, 其对象不仅仅可以是在校大学生, 也可以是已经进入职业发展阶段的毕业生。这样不但可以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进行跟踪化的研究分析, 同时可以让在校大学生及时了解与自己相同或类似专业的最新就业情况。在个体的生涯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职业决策问题, 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现实的, 因此需要不断地对职业发展进行修订调整, 以实现符合个体需求的生涯发展目标。
构建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体系的四个时间阶段是针对我国目前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现状而划分的, 是对大学生从普适性就业辅导到个性化生涯咨询的过渡过程。其四个阶段也是相互关联渗透的, 在设计课程大纲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或不同需求的目标群体灵活设定时间节点。
(二)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就业指导课程形式设计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就业指导课程形式应当是丰富而有层次的, 为了让大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人力资源市场的现状, 需要在课程中尽量多的安排模拟实践的个性化辅导环节。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课程设计应当经过由群体性讲座到小规模模拟实践再到个性化咨询辅导的过渡模式, 逐步实现从追求就业指导的覆盖面广到区域加深再到个体辅导连贯性跟踪化的转变。
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往往局限于“课堂”, 即使有模拟实践的环节也很难做到真正的“进入市场”。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形式设计就要求将“课堂”建立在真正的人力资源市场基础之上。通过组织实习实践、模拟求职、企业实地调查和撰写调研报告, 让大学生真正的将自身融入到真实的人力资源市场中去, 去面对今后可能遇到的各种职业决策问题, 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6】
(三)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就业指导课程评估建构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就业指导课程是需要不断建构和重新评估的, 而评估的主体包括接受辅导的大学生、参与辅导教学的教师以及来自人力资源市场的真实企业。
对于接受辅导的大学生可以采用前后测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形式来进行评估。大学生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直接主体是评估课程体系适合与否的最根本要素, 可以在每门课程或者实践学习之前和之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这样既可以第一时间掌握课程的学习效果, 也可以让接受辅导的个体了解到自己学习的成果。而个性化的生涯辅导效果则需要个体访谈来评定效果, 这是社会学习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明确要求。
参与辅导教学的教师是课程效果评估的第一反馈人, 大学生们对课程是否感兴趣、课程互动是否良好、模拟实践能否收到预期效果, 以及个体咨询的第一手信息反馈都是评估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就业指导课程的关键因素指标, 也是调整建构课程体系的根本要素。
生涯辅导的根本目的是让大学生做好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准备, 而无论模拟教学还是实践实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辅导个体真实的感受到未来的生涯发展和职业决策过程。那么作为企业就对就业指导课程的优劣有最为直接的发言权。尤其是各领域的专门性企业对于各个专业大学生的评估不但可以检测就业指导课程的真实效果, 还可以让接受辅导的大学生个体在企业的反馈中不断地学习调整, 从而实现与真实生涯发展的“无缝对接”。
四、总结
就业指导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在校大学生从自身专业出发更多的了解人力资源市场,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就业指导课程是一种更多地运用社会学习方法帮助有生涯发展困惑的个体面对生涯决策问题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更强调社会对于生涯个体的影响以及学习经验对于个体生涯发展的重要性, 可以说从社会学习角度出发的生涯辅导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大学生接触真实的人力资源市场。而对于实际教学过程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理念和具体可行的教学操作方法, 因此实用价值极大。
在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就业指导课程中, 可以从社会学习角度出发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决策步骤和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咨询个体的职业决策能力, 因此对于我国目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极其有益的补充。
摘要:面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能分工的细化, 传统模式的就业指导体系已经难以满足个性化的大学生生涯发展需求。通过介绍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学来源基础及其发展历程,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就业辅导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 探讨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建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并基于社会学习理论, 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阶段设置、内容安排以及评估建构等方面探索提升大学生就业辅导课程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社会学习理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美]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8:85.
[2]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7-82.
[3]肖丽玲.李昭志.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以广西各大高校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 :112.
[4]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湾华东书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1:85.
[5]宁佳英.肖雷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4.
北京市顺义区裕龙小学校长史淑惠:新的学期目标对转移学生注意力有很大好处,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进入新学期,几乎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这一学期以崭新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此时,家长要当好孩子学习的“参谋”。近年来,我校积极引导家长在开学前和孩子共同填写“自我成长心愿卡”。开学前,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根据评价手册的相关要求以及孩子上学期的综合素质水平,认认真真和孩子谈心,谈未来打算,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完成新学期心愿卡。在心愿卡上,家长写出新学期寄语。孩子在和家长谈心的基础上,制订自己的新学期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家长寄语还是孩子的目标,都要切实可行;过低,没有意义;过高,不容易实现;只有适合实际的,对孩子才能起激励作用。小小心愿卡既有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又有给孩子的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制订目标,使家长与孩子有了心与心的交流,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从小制订生涯规划,提升了孩子的自我规划能力。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街第一小学副校长高媛:家长除了要为孩子开学做好物质上的准备,还要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和长远规划,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开学。据了解,有的学生会经常制订计划,有的学生偶尔会制订计划,也有的学生从没有制订过计划。其实,在新学期开始时,学生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一个或几个计划,比如学习计划、运动计划、作息时间计划、阅读计划和社会实践计划等。
【就业指导学习总结】推荐阅读: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学习总结07-03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学习心得体会12-18
就业指导工作个人总结参考10-21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运用论文06-17
2024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总结11-19
就业指导题目12-04
就业指导创业12-22
就业指导演讲01-04
就业指导课要求11-07
职教中心就业指导11-29